首页范文学生素质教育培训十篇学生素质教育培训十篇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3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1

关键词:体验式培训高校教育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b)-0012-01

体验式培训强调“先行后知”,而我国高校中常见的体验式培训也叫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起源于二战时的英国,其培训目的是通过对个人在群体活动中的表现来加强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面对困难及挑战迎难而上的能力以及个人对群体的团结协作能力,对加强个人的素质修养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对于我国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及政策,越来越多的高校将这种“另类”的教育模式引入,以便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上培训教育。

1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对与传统教育模式,其更注重对人的思想品德、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以及能力的培养。而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更是将这种概念细致化,即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智力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等,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国当前素质教育的现状。

1.1道德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较之以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上,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应该以集体利益为主,同时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像过去所倡导的集体利益高于一切。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的个性鲜明,有了创新意识。然而,也说明了,大学生中“个人主义”的思想有所抬头,对与向集体利益做出无私奉献的思想持保留态度。

1.2文化认同度

面对激烈的外来文化及新兴文化的冲击,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仍然能理智的做出判断,依然可以在肯定我国传统文化诚实、勤恳、节俭、无私的前提下,对西方外来文化中的精髓持包容采纳学习的态度,如西方文化中的竞争、创新以及自我完善的意识等等。

1.3择业观

当代大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喜爱程度已经不是重要择业标准,而收入的高低成为当代大学生择业的关键考虑因素。多数大学生对于以后工作中是否能够经得住考验不敢肯定。

2体验式培训的理念与作用

根据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的成果,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素质教育方式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效果还不是很显著。据相关资料表明,听与说所获得的信息,一般只能使人掌握全部的10%~15%,而亲身经历过的事,人们却能够掌握全部信息的80%。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成果,传统素质教育也由书面教育、心理教育转变为可以亲身感受的体验式教育。下面笔者就简单介绍一下体验式培训的作用。

2.1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现实中的很多事情启示我们,事情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心态,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它,事情本身就会给予你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在体验式拓展训练中,当面对“求生”的环节时,很多体验者面对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心怀忐忑,但是,当体验者最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最终咬牙一搏时才发现,困难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难,而是内心的畏惧将这种困难程度放大化,相反,体验者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困难时,满脑子将充满不可能完成的理由。因此,这种体验式培训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2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中,靠一个人拼搏奋斗最终成功几乎不可能,因此,在个人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离不开队友的支持,与团队的协作。体验式拓展训练中为了提高体验者的这种意识,特别设立很多加强团队合作的项目,例如,“有轨电车、罐头鞋子”等,使体验者能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队中所有成员各施所长,才能达成团队的某种目标,从而使每个成员都能够明白1+1>2的现象,从而有助于培养个人的团队意识。

2.3培养个人的信心并深挖个人潜能

体验过拓展训练的人们都会发现,原来自己还有这方面的潜能,居然克服了那么严峻的困难,这样的心理状态表明,我们很多人在面对困难时,不是不能做,而是不敢做,战胜心理恐惧,努力放手一搏才是解决困难的关键。因此,体验式培训还有助于我们深挖自己的潜能,并提高我们在日后工作学习中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3体验式培训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体验式培训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补充,它也是大学生进行终身自我学习教育的起点,它以全方位、多角度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进行锻炼与磨砺,坚韧了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的自信心与心理承受能力,也加强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当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并提高了他们在学校、岗位上的行动力与团队意识。从而全面的提高了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与教育质量。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于人才的考核不再是仅仅对人才知识的掌握能力,而是更多的侧重于人才在团队中所表现出的协调能力,以及面对工作中所出现的困难的态度和思考解决能力等此类素质要求上,因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种人才发展趋势,所以,体验式培训在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尤文静.“历奇”体验式拓展训练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J].经济管理者,2011(1):294-295.

[2]李俊强.关于高校体育拓展训练教材化的分析和研究[J].大家,2012(11):216-217.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高职;实训教学;素质教育;职业化素质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明显存在着忽视职业化与忽视职业化素质培养的现象,其结果是人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与社会需求脱节。近年来,顺应市场需求,培养职业化、专门化高级知识型劳动者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高职教育注重人才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着力培养具有鲜明职业特点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了达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实训实践教学。同时,高职院校加大了对实训教学的投入,注重学生的知识、行为和技能等显性素质的培养,鼓励学生除拥有学历证书之外,努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者通过专业考试。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却对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与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关注较少。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这反映出我国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强调既要注重显性素质的培养,也要注重隐性素质的培养。职业化素质是由职业和专业资质、知识和技能等显性素质与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隐性素质两方面构成的,任何偏颇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实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某种技术或技能,是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教学活动,是伴随着高职教育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实训教学为载体,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化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现状

通常,实训教学包括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职业岗位实践训练等。对有些高职院校而言,实训教学是一个新课题,而对素质教育却有较高的认知程度。然而,在认识与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时仍有不妥之处,必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化素质的培养。

在办学思路中,重实训教学轻素质教育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日益务实,重视实践教学,突出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的高职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应以能力为本,过分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否定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只是将素质教育作为点缀。有的院校以生存与发展为由,以实训教学为中心,将实训教学视为重中之重,对实践教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资金,而将素质教育视为可有可无,对素质教育的投入能省则省。有的院校以学生就业率为“指挥棒”,过分强调实训教学有助于学生显性优势的培养,能使学生在就业市场获益,而忽视具有隐性特征及非即时性效果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在与眼前效果和利益的较量中明显处于劣势。

在实训教学观念中,重视技术培养忽略素质教育有的教师简单地将技术培养等同于素质教育,或将能力锻炼等同于素质教育。有的教师甚至认为“素质”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培养,不是课堂培养出来的。素质教育在实训教学中受排斥,源于有的教师认为实训教学是应用、实践、技术性强的“务实”的教学活动,没有时间“务虚”进行素质教育。还有些教师认为,素质教育是中小学阶段的任务,对高职学生谈素质教育没必要或太晚了,素质教育是个人修行问题。在这些观点和想法的支配下,实训教师在教学中只关注技术技能内容,编制教材时也大多是类似工作操作手册,甚少涉及工作中的职业道德与操守,即使提及职业道德与操守,也不像对待技术内容那样注重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有的教师让学生自学职业道德与操守,并不将其纳入实训环节。

在部门工作思路上,素质教育与实训教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有人认为素质教育与实训教学是两类不同性质工作,属不同部门、不同领域。有的高职院校中,实训教学通常被划分为教师或教务部门的“专属”教学活动,其他部门甚少参与。素质教育则被认为是学生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职”工作,与其他人员无关。在不少高职院校中,专业课教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缺乏沟通,大家都在“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知识的传授,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负责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引导,其结果是分工有余,合作不足,事倍功半。

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在变化。素质教育不是暂时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系统工程,终身工程。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和就业的连接点,更为主要的是实训教学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和较高素质的重要平台。美国学者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在工作中仅发挥了10%~30%左右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的职业化素质教育与培训,就能发挥其能力的50%~80%。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与即时技术能力的培训同样重要实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技能;素质教育则重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生成绩优秀,技术能力强,却被列为“不受欢迎”的学生,原因何在?毕业后,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深度焦虑症,出现“心理休克”现象,原因何在?高职学生毕业不久就走上犯罪道路的“28岁现象”,原因又何在?缺乏对社会、职场中的文化和规则的了解,缺乏团队精神、敬业精神,缺乏职业道德和操守等等是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这是对以就业为“指挥棒”,忽视素质教育的警示。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保证学生健康成长,不仅靠技术培养,更要依赖素质教育。人的素质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是以往全部活动的客观结果,也是以后活动的主体条件。

从社会的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看,培养合格的“社会人”与培养合格的“技术人”同样重要高职院校应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应重在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的学生。与此同时,高职教育的高等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学生在重点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实训教学不同于我国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实训教学与师傅带徒弟的相同之处是传授技术和知识,但是,前者还肩负着社会教育者的责任,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国家需要的合格人才。所以,高职院校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转贴于

从发展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实训教学的纵向发展与素质教育的横向发展同样重要首先,实训教学的任务是进行职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即专业技能的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其次,实训教学是具体运用专业知识、技能于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专业知识,使职业技能熟练化的教学过程,目的在于职业技能的训练与理论知识的巩固。实训教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特征能够为素质教育提供一个“实”的平台,实训教学可解决素质教育教材真实性不强和事例缺乏等问题,实训教学的出现有助于解决素质教育“虚”的缺陷。我国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历史较短,而素质教育相对而言更成熟,实训教学借鉴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有利于实训教学向纵深发展。素质教育则可借助实训教学平台探索素质教育的新方式、新内容,拓展素质教育的视野。

促进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职业化素质

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实训教学是高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加强实训教学既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使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保证。素质教育则是学生远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重要保障,二者不可偏废。高职院校应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指导实训教学;以实训教学为载体,丰富素质教育。根深才能叶茂,在高职教育中,“根”是综合素质,“叶”才是专业技能。一个人的能力基础是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有了这个基础,学什么具体技能都不难,而缺乏这种综合素质基础,专业能力的提高也极为有限。①

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内化成实训教学内容,纳入实训教学计划高职素质教育应依据学生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高或增强学生的某些基本素养,如理想信念、法律道德意识(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素质(业务能力、踏实肯干、创新、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等。根据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应紧扣专业特点体现专业思想、精神及其要求,将素质教育内化为实训教学内容,特别应突出职业道德素质的内容。在制定实训教学计划的同时,应将职业道德素质等纳入教学计划,并给予一定的课时。

在实训中不仅要技术仿真,而且要职业环境仿真,创造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双重环境在实训中,真实的职业环境不仅指工作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实训教学要模拟真实的技术环境,设置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提高素质的重要性。要学生明白,在职场中不仅会有技术问题需要解决,还会有许多问题是与人的素质相关的。及早将技术与素质要求传授给学生,对他们在职场中顺利发展非常有利。这种做法有助于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衔接起来,解决学生对社会不适应的问题。

转变教师观念,注重提高实训教师的素质,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要改变教师片面追求实用性,以就业为“指挥棒”的教学思路。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由于实训教学是“零距离”的教与学,实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真实且非常深远的。充分利用课堂优势,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素质显得非常重要。专业课教师、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师、辅导员与班主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应共同发挥作用。要引导实训教师认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并重的柔性评价体系在实训教学中,学生除了“学”之外,还要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所以在学习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除教师外,还要加入学生互测与自测,使学生意识到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实训教学中技能掌握的教学要求“硬指标”通常非常明确,而且掌握程度评价标准是唯一的。为了能够使素质教育达到应有效果,可以尝试建立素质与技能并重的评价体系。实训教学的评估体系,不仅应有技术掌握程度的“硬指标”,还应包括个人素质表现的“软指标”(“软指标”的制定应根据不同专业、未来不同职业的特点突出专业和职业特色),以学生在实训中反映出的素质与技术水平共同构成其实训学习的成绩。

实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平台和载体,技能与素质并重、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最佳体现。应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以实训教学为重,促进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器”即科技、工具、功利精神日益突显时代,切不可忽视传统的“道”即人文、本体、理性精神的复归。“道”与“器”、本体与工具、人文与科技的整合,必将成为大学发展的未来价值旨归。②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之间是“器”与“道”的关系,“器”与“道”相融合才能达到最高境界。培养学生职业化素质是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整合的终极目标。唯有如此,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的目标才能实现。

注释:

①梁小民.黑板上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7.

②张传燧.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传统大学精神解读[J].高等教育,2006,(3).

参考文献

[1]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3

一、培训目标

面向全体教师,突出骨干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经过2年左右的努力,努力建设一支数量结构合理,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从事素质教育并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小学教师队伍。

二、培训的内容、方法与途径

(一)培训的内容

1、政治思想素质培训

教师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等,都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以《道德与教师道德》一书为教材,结合重大节日和事件,对教师进行了以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道德修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方面内容为主的培训。

2、业务素质培训

a一般基本功培训。主要包括标准的普通话培训;规范漂亮的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培训;简笔画培训等。

b文化知识培训。主要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培训;应用写作等文学知识培训;音、体、美等知识及欣赏培训等。

c学科基本功培训。主要包括熟练的掌握教学大纲;熟练的掌握教材;认真学习和专研学科教学论和教材教法;高标准的说课、讲课、评课;学科教学技能训练;教学单元简析等。

d现代教育培训。

(二)培训的方法与途径

1、新任教师培训

为新任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需要而设置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政策法规,所担任学科的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分析以及班主任工作。

2、教师岗位培训

培训对象为1年以上教龄的全体教师。培训内容为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知识更新与扩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技能训练,知识更新与扩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教学实践研究。

培训主要形式有:菜单自选课程进修;自主式学习;

3、骨干教师培训

为确保继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注重典型,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

4、提高学历培训

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我们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吸收新的知识鼓励教师通过业余进修,获得多种学历。

5、加强校本培训

为创建学习型学校,我校开展了“五个一”学习工程。a一天学一段时事新闻;b一周学一次教育教学资料,一周交流一次;c一天记一个单词,一周学一句常用语;d一个月学一套健美操。e一周学一次围棋。

通过一学、二练、三展为策略,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一学,是全体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以继续教育工程为载体,做好新课程通识培训,有教师个人自学,集体交流,掌握新课必精神,精神观念。

二练,是苦练教学基本功。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三笔画、普通话、学科基本功已成为教师最基本的开门三件事。我校教师在业务上现已做到一达标、两规范、三会背。即:普通话达标;三笔字规范;简笔画规范;会背年段课程标准,会背每课教学要求,会背要求背诵的课文。

三展示,是我校于11月25日在溪湖区民族文化宫举行的家长开放日,教师通过基本功抽签答题,才艺特长表演,展示了教师的业务素质及教学能力,得到了区教育局、师校领导的好评,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三、培训的保障措施

1、政策法规与制度建设

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参加继续教育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继续教育,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组织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

实行继续教育工作“一把手”工程。规定校长是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人。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即不参加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不得参加聘任、评职、考核、普级,从而在政策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书顺利开展。

2、坚持继续教育工作的例会制度版权所有

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前一阶段培训工作进行认真的讨论分析,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陕西省旬阳县;中小学教师;县域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75-03

县域教师培训是指由县教师培训机构承担的对全县中小学教师实施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是教师岗位培训。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培训开始,笔者就参与师训工作,迄今已逾25载,在亲历中见证了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程度可谓“与时俱增”,也见证了培训对教师素质提升的积极贡献。但在实践中,笔者却感觉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增强,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教育实践改进意识不强、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教师培训工作。于是,笔者在“十一五”教师培训期间,在培训理念、培训内容、培训组织、培训方式、培训之后的研修方式等方面,系统进行实践探索,初步形成了“改进实践、专题深化、训研一体、联片研修”的教师培训新模式,开始显现出“教师专业成长明显”的实际效果。

一、培训理念:提高素质――改进实践

培训理念是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它是对师资培训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及工作机理的理论概括而内化于培训者的思想观念,因此,培训理念深刻影响着培训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决定着师资培训的方向和培训成效。长期以来,从教育部到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资培训的目的要求都是“提高素质”。诚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学生发展、学校发展、教育事业发展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可问题是教师素质提高的平台在哪儿?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人,改进教育实践是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不二法门,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教师成长发展的平台。教师素质,无论是教育思想、职业道德素质,还是文化知识、能力技术素质,主要都是在教育实践这个平台上,在不断改进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持续地、综合地提升发展的。因此,教师培训的关键理念,不应该是“先提高素质再改进实践”,而应该是“在改进实践中提高素质”。

在“提高素质”培训理念指导下的培训实践中,我们以理想化的教师素质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追求整体性综合化,生怕遗漏教师素质中重要的内容,一次40学时的培训,内容就要涉及教育思想、职业道德、教学理论、教育心理、素质教育、教材教法、教育技术等诸多方面。这种培训时间有限、内容庞杂、方式单一,既难以帮助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也难以在提高教师素质中产生实际效果,更难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反而造成培训工作与教师履职两张皮现象,结果是培训工作效率低下,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日益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在实践中我们不得不放弃“提高素质”的培训理念,转而确立“改进实践”的培训理念。因为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是引领和帮助教师改进教育实践,教师只有不停地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才能实现专业成长、提升素质,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使命,所以,“改进实践”理应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价值,也是教师培训的永恒目标追求。“改进实践”,首先要弄清当下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实践现状,分析实践的性质与水平,明确哪些实践需要改进以及如何改进,然后,据此设计系统化的针对性强的培训内容,改进培训组织、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否则,将会顾此失彼,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产生“捡到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

培训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到培训组织、教学方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实质是教师培训模式的重建。

二、培训内容:整体全面――专题深化

培训内容是培训理念的外化成果之一,在不同培训理念的制约下,就有不同的内容设计。

在“提高素质”培训理念指导下的培训实践中,由于是以理想化的教师素质为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追求“整体全面”,设计安排的课程主要有:现代教育思想、教师职业道德、现代教学理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教育科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学科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等,一次80学时的培训(陕西省规定,教师晋升职务必须先参加不少于80学时的继续教育),课程至少有8门,最多时超过10门;教学方式是集中讲授单向传递;学习成绩评定是复述式纸笔考试。这种培训成本高、收效低,很难满足教师专业需求,更难帮助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因此“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也难以实现。

2005年以后,随着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不足、改进教育实践的意识不强,在反思以往培训理念的基础上,边实践边探索,逐步将教师培训理念确定为“改进教育实践,促进专业成长”。笔者秉持“改进实践”的理念,依据培训对象,设计实施系统化的针对性强的“板块化”课程,使培训内容转向“专题深化”。旬阳县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就按专题设计实施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大板块课程。

“专题深化”式的“板块化”课程内容设计,主要源于对教师教育教学教研的实践现状的调研分析和理论概括,同时还要吃透国家对于教师培训的新要求。在深化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新时期,国家提出教师培训的内容为“三新一德”,即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师德教育,我们还为学校管理者培训增加了一项“规范化管理”的内容。在我们的培训课程内容设计中,国家要求的内容与当地实践改进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培训组织:训研分司――训研一体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的岗位培训(即非学历继续教育),实行的是分级培训制度,即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对应的是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培训,在三级师训机构中县级师资培训的力量是最薄弱的。20世纪末,旬阳县虽然还有一支重要力量――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他们熟悉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有能力承担教师培训工作,却因机构分设而没有教师培训职责;承担教师培训职责的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主要精力用于教师学历教育(先是学历达标,再是学历提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在“提高教师素质”的教师培训理念指导下的培训,课程主要是书本知识、理论知识,而且追求的是整体全面,培训者上课时只需按课程进度照本宣科,无需掌握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这时,教师培训机构只管培训,教研机构只管教研,两机构分设,各司其职,即“训研分司”。长期以来的训研分离,一线教师觉得

参加培训与个人的教育教学教研工作是互不搭界的两码事,实践中我们也深感“训而不研则浅,研而不训则空”。于是在县机构改革时,旬阳县将两机构合并为“旬阳县师训教研中心”。合并机构是为了功能的整合,但在还没确立“改进实践”的教师培训理念之前,机构虽然合二为一,可功能仍然是教师培训与教研两分离。

2005年之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力度的加大,在实践探索中,我们逐步确立了“改进实践”的教师培训理念,让教师培训人员与教研人员紧密结合,一起走进课改、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课堂,在实践中提炼培训专题,深入研究之后实施培训,培训之后再深入课堂指导教师通过教研改进实践。这样,工作人员的职责是教师培训与教研一肩挑,培训者先研后训、训后再研,“训研一体”;参训者也要培训之后做研究,在不断的研究中持续改进实践,从而增强改进实践的意识,真正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能力,这也表现为“训研一体”。我们组织的“课程改革”培训,分为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两部分,其组织方式就是“训研一体”。实施这样的培训,既不能照本宣科(无本可照),也不能满堂灌,必须深入研究,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才能走上培训讲台,而且必须与参训者互动共享。可见,研究是培训的基础,培训是研究的深化。

“训研一体”的组织形式,不仅是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力量的有效方式,而且深刻影响着培训目标的确定和培训内容的选择,因为教师培训和教研的工作对象同一,都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其研究能力。只有持续“研究”才能持续“改进”,研究水平决定改进水平,实践改进需要的研究能力,既是培训应确定的目标,也是培训内容选择的依据。实践证明,

“训研一体”是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指导教师改进教育实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十分有效的教师培训组织形式。

四、培训方式:全县集中――联片研修

“全县集中”式培训是长期以来县域教师培训中普遍使用的也是旬阳县主要的培训组织方式,就是将全县的参训教师集中于县教师进修学校,由主讲教师进行灌输式教学;参训教师忙于笔记应付笔试,没有互动,没有经验的参与;培训之后的研修应用是以学校为单位各自为政,校际之间没有交流,校长重视的有一定实效,校长重视不够的则流于形式或仅限于完成作业任务。究其原因,一是受培训理念的制约,在“提高素质”培训理念指导下的课程设置追求“整体全面”,课程门类多而杂,培训时间有限,全县集中灌输式教学的培训方式,就成为必然选择。二是受固有的成人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培训者的潜意识里,成人培训等同于上课,给成人上课就是传授,于是培训课堂上就充斥着“填鸭式、满堂灌”现象;培训者还有参训教师就是学生的潜意识,认为学生参加培训只需带上纸笔和耳朵,无需使用嘴巴,故而,参训教师的实践经验、主动参与被排斥,培训课堂上也就没有了互动共享。三是对参训教师的需求不了解,片面以为“提高素质”就是教师的第一需求,讲授的所有课程都是教师提高素质所必需的,据此误以为参训者对门门课程都能专心致志地学习领会,于是培训之后的研修就纯粹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与学校发展无关,因而对培训后的教师研究缺乏管理、指导和支持。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县集中灌输式教学”的培训方式显然不被看好,产生培训学习与改进实践两张皮的现象就在所难免。

2005年之后,我们改变“全县集中灌输式教学”的培训方式,采用“联片研修”的培训方式,实施教师全员岗位培训,受到教师、校长的普遍欢迎,收到了教师专业成长显著的实际效果。旬阳县2009年的“阳光师训”项目培训(陕西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方式之一)使用的就是“联片研修”的培训方式。这种培训方式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联片设点,分期安排。在全县28个乡镇(当年的培训对象是14个乡镇的小学教师),相对集中分设4个培训基地,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科分期安排培训课程。

二是送教下乡,参与式培训。从教学一线选拔学科骨干,与教师培训和教研人员一起,组成师资培训讲师团,送教下乡,在乡镇的培训基地轮流实施培训。通过教学展示、观摩研讨、课例辅导、归类总结等参与式、互动共享式培训活动,初步构建起“课类教学”的基本模式和“课例研究”的基本方式。

三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延伸后效。送教下乡活动结束后,各乡镇校先在校内再在片区(相邻的几个乡镇联成片区,教师培训、教育研究人员联系片区指导培训与研究,是为“联片研修”),开展“一课两上”(集体备课、一人主上、同伴评课、研讨改进、二次上课、再次研讨、撰写课例)主题研修活动,进行课例研究,延伸、辐射培训功效。校本研修是基础,帮助参训教师完成“课例研究”和“教学经验总结”两项研究性书面作业。联片研修是为了解决校本研修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增加交流与研讨的机会,以开阔思维,加之有师训教研人员的指导,避免了“萝卜炒萝卜”的现象。从校内到片区不仅仅是地点的不同,也不仅是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而是要研究解决难度更大、层次更深的问题。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面点制作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课题: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编号2010055)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编号a/2010/09/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餐饮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要让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餐饮业对从业人员的高要求,加强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面点制作实训课素质教育现状

1.专业实训老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

面点制作实训教师的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他们没有在师范院校系统学过教育理论,工作后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较少,对在面点实践课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2.学生素质偏低,影响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

由于目前社会上对餐饮从业人员还存在歧视,大多数学生是不得已才选择面点专业的。这部分学生不仅文化素质较低,其他方面的素质也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教师以完成技能实训为教学目标,对素质的培养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3.面点制作实训环节复杂,教师缺乏实施素质教育的精力和时间

面点制作实训课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老师不但要讲,还要示范以及进行实习管理。安全监察、技术指导,实训室设备的使用、维护,实训室的清扫……这些都是专业技能实训课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繁重的教学任务让教师无暇实施素质教育。

二、在面点制作实训课融入素质教育的策略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是培养人、发展人的重要场所,而素质教育更是培育人人格发展的灵魂之基,必须予以重视。

1.强化实训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升其素质教育理念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由于职业学习的特点,专业技能实训课程的授课老师容易受到学生更多的关注,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表现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所传授知识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所以,面点制作实训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来武装自己,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者。

2.制定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标准,强化过程管理

专业技能实训课程如果缺乏具体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会收效甚微。专业技能实训课程要结合课程计划,制定本课程素质培养的目标和标准,全面渗透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实训课教学过程中的素质表现。比如在上课之前,笔者会检查学生的工作服是否干净、整齐,双手是否干净。接着让学生进行3分钟课前演讲,培养学生的口才以及与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素质;在操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分组实习、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课程结束后,笔者会带领学生打扫实训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学生。在课后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会注重加强对学生道德感和责任心的培养。

3.优化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成败。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趣味教学法、仿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在众多教学法中,每一种各具特色,都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在知识的传授、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不尽相同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中立足于实际,根据学习者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优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在示范花色蒸饺的制作前,笔者会先播放一段今天所教面点品种的名师操作视频,让学生对今天的操作内容有初步印象。到了笔者自己示范时再讲明要点,这样学生对知识会吸收得更快。最后笔者放映一些大赛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让学生体会到面点制作的艺术性,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老师的要求按小组分工协作,收集一些与花色蒸饺有关的照片、视频并做成课件,在下节课上进行展示,各小组进行比赛,优胜组同学将获得加分。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效地实施了素质教育。

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增强素质教育的针对性。课堂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能力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老师教学为导体、教学内容为载体、育人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船点的制作时,笔者会先讲述船点的渊源、制作工艺及其体现了哪些烹饪文化的内涵,做到知识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体会职业教育的特点。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获得了一点进步,笔者都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且觉得乐在其中。

教学是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过程,素质的培养、形成与发展是群体性教育与个体性学习的结果,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要充分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5.完善评估体系

专业实训课程要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的素质教育功能,要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突出素质要求,实现专业实训课程素质教育由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转变,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面点制作是一门工艺性很强的课程,所以笔者在评价学生的成品时,会把学生学习面点技术过程中的表现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面点技能外,还包括思想品德与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意识、安全意识等内容也纳入过程考核范围,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公正性,使突出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能有机地、科学地结合起来。

总之,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面点制作实训教师应当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做出努力与贡献,以期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琪,陈金海.落实纲要精神,加快推进美育系列课程进校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1).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6

关键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必要性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从教师队伍的入口关抓起、从新教师抓起,因此,岗前培训制度顺应而生。1997年,原国家教委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的规定,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和《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学指导纲要》,使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作为新教师走上岗位的前期培训和青年教师整个职业培训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能否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新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了解高等教育原理,熟悉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

1.1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特点的需要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高校教师主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言谈举止对学生施加教育和影响。他们应当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专家。新教师作为高教战线的新鲜血液,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虽然受过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学历层次高,学缘结构好,科研创新能力强,但却普遍缺乏学与教的理论、技能和技巧,无疑会降低教育的效能。岗前培训能帮助青年教师掌握有效的学与教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加深对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政策、法规的认识,有利于提高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和技巧,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与反复实践,不断积累,总结经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使他们成为既是所教学科的专家学者,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里手。

1.2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同在、发展与竞争并存的世纪,社会乃至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占据了优势,谁就居于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生力军的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高校教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主要有专业素质、基础素质、心理素质和教育素质,前两种素质大部分新教师都已基本具备,后两种素质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要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新教师掌握了学与教的规律和技能,善于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

1.3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内涵式发展,首先应当是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发展。随着学科的发展变化,层出不穷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需要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来支撑;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迫切要求高校教师的素质适应这一趋势,高等教育若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其影响远比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大得多而且深远得多。教育的周期性特点,决定了教育观念、教育意识的超前性,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避免危机产生,关键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改革的切入点,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改革的重点,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行岗前培训是捷径。

1.4新教师从“理工科”变为“师范类”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批理工科、非师范类的高校毕业生到高校任教,而这些人在进高校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师范类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教育方法。而只有进行岗前培训才能使这些新教师从“理工科”转化为“师范类”,才能促进大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学好”到“好学”的转变,才能使自己尽快做到“会教”,进而实现从“生手”到“新秀”再到“专家”教师的转变。

二、岗前培训的功能

2.1把关功能

岗前培训是新教师走上讲台前所接受的专门针对怎样做一名合格教师问题的教育,20天左右的培训过程,也可以把它作为是对新教师的考察、了解、认识的过程。因为在引进过程中由于很多学校只是通过查阅档案、短暂的交谈、试讲才决定是否录用的,存在对录用对象认识不深、了解不够等弊端,如果能充分发挥岗前培训的功能,在录用教师时只是签订意向性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必须通过岗前培训且合格后才能签订正式协议,否则解除意向合同,那么就有可能弥补上述进人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引进人才的质量和成功率。岗前培训须由人事师资部门的同志担任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密切配合,来深入了解、认识新教师,并通过培训考试、教学实践来淘汰某些不合格的教师,为师资队伍把好入口关。

2.2熏陶功能

即通过带新教师参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请校领导介绍学校历史沿革、现实状况及未来发展,让新教师了解学校奋斗历史和教学业绩及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知晓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办学理念,知校爱校。通过请德高望众、业务精湛、治学严谨的老教授讲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新教师感悟老一代的治学风范和为人师表的艰辛与伟大,从而立志献身教育事业,开创伟业。

2.3培训功能

通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及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培训,使新教师懂得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要求,了解其权利、义务和行为准则,掌握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熟悉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为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提供必备的基本知识。

2.4交流功能

新教师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互不相知,他们带有各自学校的文化精神、学术风格和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用岗前培训机会相互接触、彼此交换,各种观点、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往往能产生交流融合之功效,既有利于日后的合作,又可能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

三、搞好岗前培训的几点建议

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功能,岗位培训工作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3.1淡化岗前培训的高度计划性,增强指导性

岗前培训作为提高新教师素质的必备环节,要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强求统一。为此,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带有指导性质的教学计划,各高校在具体执行中,可结合各自学校的特点及新教师的状况,调整教学计划,有的放矢地对新教师进行培训。

3.2修订岗前培训教学计划,增强针对性

教师岗前培训是国家规定的一项师资培训制度,其培训内容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才培养要求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岗前培训内容是1997年确定的,为了适应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岗前培训内容除了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4门课程外,还应增加文化素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等知识讲座,使新教师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和人文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3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培训使新教师了解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因此,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岗前培训的重中之重,必须使新教师在岗前培训中亲身体会教学各环节。应针对新教师的实际状况,根据各能力要素的要求,既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授课、观摩和训练,又让新教师走上讲台,身体力行,还要让新教师参观实验基地、工厂和优秀企业或公司,以提高他们对高校实践教学过程的认识,加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4改变培训效果检验方式,增强科学性

现在检验岗前培训效果的唯一手段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岗前培训内容实践性强,几张试卷难以检验出培训的效果,也不利于新教师对所学理论的融会贯通,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应试教育的检验方式,结合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检验方式,将闭卷考试、撰写论文、谈心得体会及教学实践等几种方式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方位检验新教师的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郑永廷.现代思想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谢维和.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四个基本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7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质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高、中、初级职教齐全,行业、专业基本配套的职教格局”。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我国的职教事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职教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管理以及培养,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质量问题,而教师的素质能力则是影响职教师资质量的根本因素。

一、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既要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实践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多数缺乏生产实践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实践技能水平较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就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行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根据相关调查,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如下:(1)教师资格尚未达标。“69.6%的教师是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只有7.49%的教师拥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大量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对岗位的要求。来自企业或毕业留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实践技能水平较高,但学历却偏低,缺乏正规大学教育和师范训练。(3)师资缺口大。截至2009年,“我国中职专任教师的缺口达36万”。

2.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问题。一是师资引进问题。我国长期存在着强烈的“普教情结”,这导致职业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的难度较大。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既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又有相关工作经历的高素质人才大多不愿来职业学校任教,形成了师资高要求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二是职教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传统的教师培养环节是封闭式的,完全照搬普通师范院校的经验,忽视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点;而培训环节又过度追求完整和全面,使得培养与培训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培训的效率不高。三是职教师资素质认定标准没有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德、英、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有相关工作经历,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仍按普通教师标准认定,未能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另外,在工作实践和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中,只是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数量和目标上的要求,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严格的标准。

二、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必须是合格的教员;必须具备系统的工业和职业教育知识,并且具有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验,具有工业和商业的具体经验;技术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应当是具有大学或相当于大学的学历,职业教育教师应拥有大学学位或大学毕业证书,并且必须是由正规学院或大学授予,当然也不排除聘请一些有特殊技能和经验却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担任教师。此外,现行的职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也可以反映出对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目前职教师资培训的课程包括教学研究、职业技术课程、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其中,教学研究的课程包括普通教学方法学、专业教学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发展、学生评价技术、教室(车间)和图书馆技术、实习教学、教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哲学与发展;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与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实际相适应的特殊方法学;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包括社交礼仪、道德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课外学习等。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师范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师。从师范教育到职教教师教育意味着重要的制度转型,研究职教教师教育是时展的呼唤与回应。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取向面临着三大冲突: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制度之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定位之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相分裂。而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整合化的职教教师教育结构、本土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架构。

三、国外职教师资培训的现状及趋势

国际上流行两种不同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系统。一种是职前教育,即在成为合格教师之前而接受的培训;另一种是在职教育,即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教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同时采用这两种系统。一般来说,职教师资培训包括三个部分:(1)专业学习(specialistorcontentstudies);(2)职业学习(professionalstudies);(3)普通学习(generalstudies)。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艺必须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其二,要通过岗位的工作实践去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艺。职业学习旨在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与教学任务相关的职业知识,二是在课堂、实验室或车间所需要的教育方法及策略。

职前培训是通过直接学习相关课程,发展职业教师能力。职前培训既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实践经验。职前培训的优点在于教师的知识面宽、责任感较强;其弱点在于,教师对相关领域缺乏实践经验。在职培训是直接对学员进行职业训练,以提高其专业能力。由于学员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因此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于“职业学习”,有时也包括“普通学习”。在职教育的优点是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确保培训紧密联系实际;其缺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够全面,难以使学员获得从事职教工作的全面能力。

近年来,职教师资的需求量增长迅速。英国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全职教师的数量比20世纪50年代初期增加了17倍,兼职教师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长则更为迅速。这种急剧的增长导致了教师质量的下降。英国成功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计划的全职教师不足一半,兼职教师就更少了。美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教师甚至没接受过初、中级训练。在美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培训工作是由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院校承担;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负责,这些大学和学院都是一般性的高教机构,并非专门为培训职业技术教师而设置的。

四、我国职教师资素质拓展的路径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还要补充大批教师队伍,探索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标准是今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的途径”。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专业化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发展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为“一全”“二师”“三能”和“四证”。要造就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特色来进行。

1.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英国的“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训练模式对我国的职教师资教育与培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谓“三段融合”,即将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变为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所谓“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的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的社会化。

首先,职前教育旨在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职前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完成本科教育,二是完成研究生教育。在大学修读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一门或多门有关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目,毕业时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在获得大学学历的基础上,可直接申请修读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大学继续修读研究生课程,毕业时取得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交替进行。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专业科目的深度研究,以及对教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并且增加教学实践,尤其加强在职业学校内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入职辅导主要针对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旨在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专业角色。新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就有资格接受为期3个学期的入职辅导,经考查合格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否则需要重回教育部门学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过程允许间断,但必须在辅导开始后的5年内完成。第三,职后培训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满足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类型。职后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此外,英国历来注重在实践中训练教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行动计划,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受训教师的续聘、晋升和加薪的依据。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拓展训练作用

1.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许多弊端,尤其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素质教育的提出显现了应试教育的落伍,素质教育是真正为学生的未来考虑的。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1995年拓展训练走进中国,经过发展,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他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其通常利用大自然环境设计活动,达到“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炼团队”的培训目的。它并非体育加娱乐,而是对素质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是素质教育的新方向,真正做到了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团队素质。

2.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的产生及其状况

2.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的一种教育。所谓全面,有两个涵义:一是所有学生的素质都要得到提高,达到某一个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标准与要求;二是各科素质都要提高,不能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的人才,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注重培养人的健全个性等为特征的教育。十几年来,党和国家反复强调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国民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陈旧的落后的教育不可能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因此,必须全面地推行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担负着三大基本任务。第一,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身体素质不好,其他各科素质也不会好,即使别的素质好,它们也很难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第二,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包罗甚广,主要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第三,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每一个学生都是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接受各种素质教育的,心理活动积极,就会主动地去接受教育,从而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2.2我国现阶段素质教育状况

在现今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发展学生特长,多搞一些课外活动。个别家长甚至认为可以放松文化课的学习,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品德、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等重要素质的教育。部分教师由于受现行教学评价体系的制约,把教法停留在“灌输―接受―考试”的教学模式阶段,学生则把学习方式停留在“听讲―练习―复习巩固”上。学生考上大学,教师的教学成绩和教学效果才能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承认,一些学校将毕业生考上重点学校的人数与教师的教学奖金挂钩。这样的评价体系怎么能激励教师去注意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学习体验及良好品格的形成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呢?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素质教育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非常重要。虽然大部分学校严格要求教师要爱护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大部分教师也认为必须建立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才能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优秀的教师都知道多运用表扬的武器,能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些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并没有完全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讽刺、挖苦、体罚学生的现象仍存在。

3.拓展训练的产生和发展及其作用

拓展训练,又称外展训练。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战争结束后,许多人认为这种训练仍然可以保留。于是拓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对象也由最初的海员扩大到军人、学生、工商业人员等各类群体。训练目标也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训练、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是一套塑造团队活力、推动组织成长的不断增值的训练课程。通过训练,学员可以: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改善自身形象;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学习欣赏、关注和爱护自然。

4.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拓展训练所达到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过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拓展训练在学校以体验、经验分享为教学形式出现,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吸收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经验,同时注意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性与接受风格,将大部分课程放在户外,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新颖、刺激、“困惑”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体验、去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然后通过学生共同讨论总结,进行经验分享,提升在活动中感悟到的道理。素质教育本质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拓展培训以其特有的“先行后知”的教育方式,灵活多变的教学内容,将对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及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作出重大贡献。拓展训练就像一个安全的,充满真诚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气氛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平和心态,勇于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中塑造冷静、果断、坚韧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这可以为学生提供独有的开阔的丰富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所比拟的优势。

5.素质教育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1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薄弱点

5.1.1心理意志薄弱。

学校没有很好地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引导,这使得学生心理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尤其是有的学生对于学习和生活当中的转变无法适应,面对困难与考验,变得软弱,这些心理上的脆弱,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无疑是他们的一大致命伤。

5.1.2缺乏团结合作意识。

在21世纪的今天,团队精神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名词,人们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但对于不断变化的社会来说,中国高学校教育改革的步伐总是显得很迟缓。学校在学生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上,没有很好地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再加上学生在学校中的活动更多的是个人行动,而集体活动相对较少。这样便造成了学生缺乏团结合作意识。

5.1.3缺少自我挑战的精神。

自我挑战、永不服输的精神对于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对于现代化人才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而在我国学校中,学生缺少勇于面对艰难困苦的精神,更是严重缺乏自我挑战的精神。这对于即将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学生来说,将是一大隐患。

5.2拓展训练在学校教学中是完全可以开展的

5.2.1拓展训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

按项目所需场地、器材可以将拓展训练项目分为以下几类:不需要任何器材的项目、需要简单器材的项目、需要较复杂器材的项目、训练基地的高空项目。同一个培训目标有多个项目可供选择,例如,“信任背摔”同样可以达到“高空项目”中“空中断桥”的效果。

5.2.2拓展训练安全性。

拓展训练大部分都是没有任何危险性的地面上的项目,只要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按要求操作,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杜绝不安全行为,控制不安全因素,是可以充分保证学生的安全的。

6.结语

拓展训练是一种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在学校开展有必要性,大力地发展这项训练,有助于我们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还能大力地提高全民素质。因此,为了能够使得我国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培养,有效地提高综合素质,倡导“拓展训练”这种全新的训练方式是可以在我国的学校中普及的。中国学校不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场所,更是学生能够逐渐适应社会的培养过程。所以应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开展这种有效的活动方式,来充分发挥学校在学生培养方面的引导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永不服输、敢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团队精神。只有这样,中国高校学子的明天才能美好,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社,1998.

[2][英]雷著.孙业山,李小涛,朱荔译.学习・活动培训和拓展中的101个技巧[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3]经理人培训项目编写组编.培训游戏全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卓越职教师资;校企协同;一、二、三课堂;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08-007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培训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培训机制。”为推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培训机制,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培养培训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部实施了卓越教师培养培训计划,确定了80个卓越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改革项目,其中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改革项目10个。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吉工师”)作为职业教育的国家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全省卓越职教师资保障体系建设牵头学校,大力实施卓越职教师资素质提高计划,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灵活开放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模式,着力构建“校―企―校”协同育人机制,立体设计“一、二、三课堂”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一、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目标与规格

(一)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目标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职业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但也存在着教师培养培训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依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的指导,吉工师将卓越职教师资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目标定位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所谓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就是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培训机制,筛选出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学生进行培养培训,以未来职业教育名师、专家教师所具有的特质来塑造职前教师,培养培训一批素质全面、基础扎实、技能娴熟,能够胜任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1]。

(二)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规格的要求

在卓越职教师资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除了渗透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应特别强调劳动过程规律,建立健全高校与行业企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协同培养培训机制[2],体现技术性、职业性和师范性相互交融的特征,实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专业内容与职业劳动的融合,专业内容与教育教学内容的融合,专业能力与教学能力、职业能力的融合。

根据国家职业教育师资标准,以技术技能人才结构体系活动为本体,设计职业教育师资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素质结构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此,确立符合其结构体系特点的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规格,并以此作为整个结构体系工作的基石,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

一是热爱职业教育,具有较好的职业理念与师德。卓越职教师资应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工作的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认同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爱岗敬业,全面履行教师职责;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坚持实践导向,身体力行,做中教,做中学。

二是具有扎实的职业教育教学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卓越职教师资素质的核心体现,教学方法的掌握是卓越职教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熟悉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规律;熟悉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专业人才成长规律;熟悉学生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形成过程,掌握相关教育方法;熟悉学生集体活动特点和组织管理方式;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机制及模式;遵循专业的职业面向及岗位需求,依托课程目标,设计学习领域,依托教学目标及对象,选择专业教学方法、手段及资源;依托生源特点和学生个性,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差别化的学习计划;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合理选择课程考核方式和评价方法;能根据学生特征和班级专业特征,开展与专业有关联的活动;掌握一定应急处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三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于自动化专业学生,其规格是:卓越职教师资熟悉专业的理论知识,根据产品结构特点,制定产品工艺文件,进行产品工艺研究,分析与处理故障;掌握处理试验数据、编制试验大纲,维护及更新常规试验设备;根据集成系统方案,搭建硬件平台、编制软件程序、调试现场系统;分析设备状态,制订技术方案,进行产品安装、调试、实施、评审、鉴定,并提出技术管理办法;编制维护与维修计划,完成设备维护、检测诊断、状态分析并排除常见故障;采用新的成熟技术或电气成套控制装置完成改造设计;对产品设计提出改进建议,列出工艺试验项目并组织实施,撰写工艺研究报告;探索新的试验方法,熟悉相关产品的试验标准,分析试验数据、撰写试验研究报告;能根据产品质量要求,完成产品鉴定,选用制造设备,实施与管理产品项目。

四是具有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能力是对卓越师资人才培养培训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是教师职业生涯后续成长、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能力。卓越职教师资要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与经验;根据学生基础情况分出层次。在保证培养培训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卓越职教师资的要求,适时调整培养培训方案,使学生参与职业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职业变化与技能更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二、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构建

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的教育,职业学校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3],卓越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培训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影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吉工师构建“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4],由校、企、校三方共同确定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内涵,共同开发教师能力标准,由联合体组织本校骨干教师、企业行业专家、企业一线技术员工、中职优秀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教学资源,共同组织教学和考核评价。基于“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实施“平台+模块”式理实一体化的课程结构框架。“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

(一)共同开发课程

在课程改革方面,按照“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培训要求,成立由企业工程师、中职优秀教师、学院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团队,通过调研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岗位需求,召开企业专家、中职优秀教师访谈会,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实行项目负责制,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打破以往知识传授、实验练习的学科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造教学环境,在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课程建设上形成特色和优势,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模式,实施融“教、学、做”一体的课程教学。

该课程体系包括三个培养平台,即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教师教育平台;同时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充分融合和渗透,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空间、时间。在第一课堂教学中,以核心课程及相应的课程群组织教学。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依托思想政治类、道德修养类、科学技术类、创新创业类、文体艺术类、身心发展类、社团活动类、技能培训类、社会工作类及其他等10个类别校园文化活动平台,进行素养熏陶。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中,以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教育实习、企业见习等4种社会实践途径,进行素养提升,进而达到高标准的双师型人才培养目标。各模块分别由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企业行业、职业学校三方主体共同实施、各有侧重。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二)共同组织教学

学校教师与职业院校教学名师、企业一线工程师等合作,形成校企和校校共同组织教学模式。校企合作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产品开发等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流程、岗位职能、技术需求和科研服务等。企业技术人员制定学生的实践计划,指导学生实习,同时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构建先进自动化控制综合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较为完备的、能亲身经历并参与工程认知、设计与调试的职业训练环境。

校校合作以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培训为目标,完成教育实习、顶岗教学、教学法设计与应用、课程开发、教学研讨与交流等实践教学任务。学生尝试全面参与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熟悉教学管理、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实训辅导和教育技术等。职业院校选派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并与学生开展教学研讨与交流。

(三)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建立由行业、企业、学校和有关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教学资源开发机制,依托行业企业、中职学校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每个项目均包括组装视频、焊接视频、仿真视频、图片、ppt、完整程序以及针对项目和任务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任务书、工作页、评价表等资料,同时还提供国家标准与规范以及工程技术文件样本等相关标准、手册与资料,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环境,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四)共同组织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由素质考核、竞赛考核、企业顶岗考核、中职学校顶岗考核四部分构成。素质考核主要从学习态度、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及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及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企业顶岗考核主要从学生对企业和中职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情况、工作中的严谨态度、安全意识、实践能力、项目执行的认真程度、管理能力、与他人合作沟通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中职学校顶岗考核主要是对学生在顶岗期间的专业教学法能力、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专业基础知识、管理能力等进行考核;竞赛考核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企业和中职学校根据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竞赛的培训过程表现、竞赛结果表现和掌握专业技能的程度给出鉴定意见,同时,由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员、中职学校优秀教师根据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总体表现和上交的顶岗实习报告完成质量评定实习成绩。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教学内容的同时,积极考取职业资格证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证书。在“双证制”基础上,根据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培养培训的实际需要,推行“四证合一”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毕业证、学位证、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

科学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围绕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办学理念和培养培训目标,吉工师设计了一整套符合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规律的结构体系。采取多样化的培养培训教学方式,如专题讲座、交流研讨、模拟教学等方式;多样化的技能训练模式,如教师示范、模拟仿真、现场观摩、边学边做等;培训教学过程中除了渗透教育教学规律之外,还特别强调教师教学过程规律,如现场参观、顶岗实习与专题交流互动等形式;采用专题讲座、名师指导、微格教学、说课比赛、论文评优等方法,组织参训学生进行教案和论文交流,并在研讨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法与研究方法,保证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良好开展。

三、实践应用成果

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是一个实验探索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共性要素[5]。2008年开始,经过几年探索,针对2011届自动化专业5个班,共119人m行“校企校互融、教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培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双师型”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近三年,学生在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挑战杯竞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部级比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1项。同时,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持续上升,2012年达到98.85%,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率达到99.2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校企校合作机制基本完善,校企校合作成果突出

在实践探索中形成职业素质与职业核心能力相互融合的一体化的卓越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模式,通过校企校深度参与和指导,实现优质资源整合,推进学校和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培训过程,在培养培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中职学校和企业人才培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升中职学校教学设计开发水平等方面形成学院、中职学校、企业、社会互助共赢的良好局面。与合作单位开展10多项产学研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3项。

(三)教师素质提高,教研成果丰硕

通过培养培训、引进、聘请相结合,建成了一支有良好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中职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人才库。2009年以来,自动化专业教师依托该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建设省级精品课2门,省级优秀课6门。积极开展各类合作开发研究课题10余项,30余篇,编写校企校特色教材4部。

(四)社会服务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作者简介]左彩云(1972-),女,山东寿光人,鞍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实践。(辽宁鞍山1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2014年度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课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LZY13442)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086-02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相对理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文科类高职院校比照《通知》中的五条标准而确定的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则更显稀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常常将有教师中级以上职称和具有行业相关专业一线实践指导技能的教师称为双师素质教师,包括从行业转入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也包括具有行业一线技能的高职院校教师。本文主要是针对《通知》中提出的双师素质而展开论述的。

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形式相对单一。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认定双师素质上,更多的是以职业资格证为依据,因此在双师素质培养形式上,其中之一是鼓励教师考取专业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多是通过看书、答卷的方式,因此,此种培养形式,无法体现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无法表达《通知》中对双师素质的全面概括。

辽宁省从2004年起,专门设立了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启动了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双师”素质教师培训项目,利用每年寒暑假期,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教师。培训项目涵盖了机械、汽车、计算机、电子、英语、财会、管理等第二、第三产业的十余个类别,在辽宁省教育厅指定高校内进行。这种培养形式,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薄弱学校的教师了解了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但由于此培训多在课堂通过讲授进行,缺乏实际岗位能力操练的过程,因此仍存在纸上谈兵的不足。

2.高职院校教师参与动机不强。着眼于学校长远发展,各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双师素质的培养与双师结构队伍的打造,因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评审指标都对双师素质教师所占的比例提出了要求。如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在教学队伍结构方面,要求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和有企业经历的教师比例要符合课程性质和教学实施的要求。而《关于2009年度部级教学团队(高职)评审的相关要求》中,也要求有“双师”结构的团队组成。一些省校级教学队伍评审指标则明确规定了双师素质比例。例如,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学团队建设立项评审指标体系中明确要求,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要占教学团队的70%以上。

与学校积极鼓励的态度恰恰相反,高职院校教师对双师素质培训的态度并不积极,常常要由学校硬性安排。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双师素质培训通常安排在寒暑假期,少则一周,多则四周,教师平时工作压力很大,培训又占用了假期的放松时间,因此,很多教师心理上不愿意接受培训安排的时间段;第二,高职院校教学任务量大,而津贴改革又和教学、科研相挂钩,假期是集中有时间写论文的最好时机,而培训与津贴改革、与职称评审又没什么联系,参加双师培训与教师切身利益不是十分密切;第三,有些教师会因为参加培训而损失商业演出、补课等额外收入,也有教师因为家庭负担重、学习状态欠佳或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等因素不愿意参加双师培训,还有的教师是因为听曾参加过培训的人员说获益不大而对培训持观望的态度。

3.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机制。目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培训以下列几种形式居多:一是让教师自行联系专业对口单位进行挂职锻炼;二是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安排带队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三是按照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安排教师在指定时间参加相应内容培训。但是,这些形式缺乏一个整体、全面的考虑,没有根据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需求安排系统的、常规化的双师素质培训,导致受训教师在职业素质成长方面走了一些弯路,甚至给接待参训教师的实践基地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例如,辽宁省某酒店作为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在接待参训教师的第一周,就接到投诉17起,于是不得不自第二周起,改全天顶岗实践为上午培训、下午岗位实践。

在职称评定、岗位聘用、津贴改革等方面,尽管《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提出了“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但在具体实施中,各地或各校有很大不同而且缺乏监管机制。如江西省高等职业院校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专业及专业基础课教师评教授、副教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文件对双师素质的说明与《通知》提到的双师素质相同);安徽省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中,讲师要取得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副教授要取得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考评员证书或技师证书;黑龙江高职高专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中,副教授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有双师素质、教授要有双师资格(文件中没有对双师素质和双师资格进行说明)。

4.双师素质培养效果无法衡量或评定。无论是教师自行联系的挂职锻炼单位,还是学校安排的顶岗实习企业,或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培训结束后,通常是参训教师上交培训总结或挂职锻炼考核表。如果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双师素质培训,参训教师会于课程结束后取得双师素质合格证书。也就是说,双师素质培养的效果只能用证书或总结的方式来表现。

双师素质培训后的教师在岗位实践能力上有无提高、提高了多少、哪些实践能力有提高等,这些都是未知的,没有考量的依据或展现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平台。对于未参加培训的教师而言,看不到培训的效果,从而也导致了对双师培训的热情不高。

三、提高双师素质培养实效性的策略

1.双师素质培养应采取多样化培养方式。在以往教师自主联系、学校安排、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培养基地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课堂讲授习得的单一方式,采用理论自学速成与实践技能体验式训练或参与式学习紧密相结合的方式。如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就由省内部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及省教育厅指定的院校具体承办,将各高职院校选派的骨干教师安排到省内相关企事业单位,由培养基地按照理论培训与顶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双师素质培养基地也可以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理解能力强、接受速度快、有一定专业知识素养的特点,编制专门的培训教材,突出岗位实践能力培养,制订培训计划与方案。具体学习方式,既可以网络远程集中学习,也可以个体自学,但要通过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或到社会相关行业独立完成某项岗位工作并获得单位认可,或是在一定级别岗位技能大赛中获得相应名次方可颁证。

2.要改变教师观念注重长远发展。尽管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繁杂事务多、工作压力大,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还是非常关注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应注重宣讲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如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介绍各地高职院校前沿状况与发展态势,引导教师关注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关注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与运行规律,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树立长远发展的观念。

此外,重视教师教研活动和学校教风建设。教研活动中,倡导、鼓励专任教师将相应行业岗位工作内容与流程等如何与教学相结合作为研讨重点,重视教师岗位实践能力的提升。教风建设中,专业岗位能力标兵评选、教学实践能力评比等活动的开展,都将引领教师努力的方向。

3.国家应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相关政策。高职院校与教育行政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并推动双师素质培养,但双师素质培养并非只是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就能承担完成的,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行业企事业单位的配合,即需要政、校、企合作。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提到“地方各级财政要继续支持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但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要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并不容易,因此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在政、校、企合作上,需要具体、明确地规定出政府、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的权利、责任与义务,这样才有利于双师素质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并保证其优质完成。

另外,《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还指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但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资格评定,需要在本单位内部考核或资格认定,而不属于行业内部人员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是没有资格申报或评定的。因此,为保证高职院校教师申请评定行业专业技术资格,就需要有国家相关政策出台以保证落实。

4.高职院校要保证落实并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为保证双师素质培养常规化、系统化,高职院校应根据国家和省的相关双师素质培训的政策文件,全面考虑、整体兼顾,对师资队伍建设做出统筹规划,并且在专任教师职称评审、津贴制度改革、双师素质培养与认定、双师素质培养基地建设等方面制定相关制度,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如根据高职院校专任教师少、假期事务多等具体情况,采取双师素质培训轮训制;根据双师素质培训的效果、岗位实践能力的水平等,在科研立项、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陈凌,邓志军.英国高职教育“双师素质”师资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1(6).

[2]陈千诰,徐继义,徐伟.高职“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制度保障体系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