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十篇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十篇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54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1

关键词:教学语言;技巧;准确;通俗

语言用来表达思维和交流,教学语言也不例外,但是教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在表达得准确、通俗、简明的情形下,讲究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声乐是听得见但看不见的艺术。声乐的教学是直接对人体的听觉、发声和心理进行复杂的综合训练。这种训练既要在教学中按照一般教学的原则进行教学,更要注重学科的特殊性,克服声乐教学中的困难。教学要将一些“感觉”、“想象”和抽象的技巧变成语言来描述,并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之中,做到通过描述和训练教学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技巧,融会贯通后才能走上正确的学习音乐之路。教学中所使用的诱导性和描述性的语言要明确、形象。

一、以情感人,情真意切

声乐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技巧的交流,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声乐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是性格、志趣、修养、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是一个个思想感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变化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敏锐的观察和细心的分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示之以范,同时语言上要情真意切。

二、把感觉变成语言的运动

声乐是听得见的艺术,它通过人的某些器管和肌肉群来实现,要使学生易于掌握其中的技巧,必须重视实践,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知道感觉的作用,在表达声乐时运用这种感觉控制声乐的描述和表现。

三、在歌唱中进行呼吸实践

声乐的学习主要通过训练来获得,而训练又必须是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精练有效,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如教师常在教学中要提示学生: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等,让学生在培养认知能力的同时,掌握声乐实际是一种“声音运动的技巧”的概念并熟练地运用。如果我们使用过于专业化的语言讲课,只能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教师不要使用诸如“运用头腔来共鸣”“用真假声混合唱”等语言,这样的语言只会使学生莫名其妙,弄不明白。要用示范和启发式的语言教学,达到强调气息支持和正确起音,连贯歌唱的目的,这是17、18世纪欧洲美声学派主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四、在歌唱中进行发声训练

20世纪著名声乐教育家凯萨里在《声音的科学和感觉》中提出了“音柱”学说,把歌唱从起音到共鸣都作出了形象的比喻,他主张在起音时,声带的感觉犹如飞机降落地面似的、柔和而又迅速地在气息上有一个向下又向前的滑翔着陆的动作,同时他又强调:只要心中这样想就可以了,生理上自然会自动地调整,千万不要故意去使劲,以致夸张过分,成为喉音。这样的讲述无论你用词多么的精妙和准确,让学生听起来可能都会如坠入云雾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先体验再讲述则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巧,体会感知这个“音柱”而不是去掌握整个表述的概念。实际上如果学生对声乐技巧的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之后,不需要这样的讲述,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明白“音柱”为何物。

在实际的训练之后,再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课,这样既亲切又不脱离实际的训练,有理论又有实践,在实践中掌握表述,在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和完成训练,久而久之自然能做到字正腔圆、悠长、浑厚而绵远。

五、用科学的语言讲授声乐知识

声乐教学是一门集艺术性、知识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学问。声乐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声乐教学语言在声乐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声乐教学语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声乐教学的科学性。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2

关键词:国画技巧;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028-01

要想学习好国画,必须要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其绘画技巧的应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从构图的技巧、笔墨的技巧、写生与临摹等几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分析。

谈到国画的技巧,应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笔者在认真的分析了该六法后,认为其充分的阐释了国画的技巧,但是遗憾的是在当时作者并没有对其进行详尽的论述,只能通过现代人的解读来进行分析。

所谓“六法”,也就是在国画绘画的过程中要注意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六种方法的使用和揣摩。从上文中的列举我们可以看到,这六种方法不仅涵盖了国画的构图,也就是各种景物的位置的布设,还包括了对笔墨也就是骨法用笔的强调,另外也充分的分析了、设色(随类赋采)、写生(应物象形)与临摹(傅移模写)等在国画绘画中的重要性。下文中笔者将对该六种方法的基本原则进行重组,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构图的技巧

国画构图是其同西方绘画的最大的区别之一,在国画的构图中,画家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心所欲的进行各种人物和景物的布置,而西方绘画从写实的角度出发,则更加注重对真实的布局的还原和再现。

首先,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我国国画史上的一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也是我国古典国画的杰作之一,这样一幅画作其自身存在的艺术价值自不必说,下面笔者将对其构图进行详细的分析:从整体的构图上看,可以将该画作分为五个部分,也就是五段,其中第一段主要描绘的内容是主人公韩熙载正在静听李嘉明的妹妹演奏琵琶的画面,而第二段主要描绘的内容是韩熙戴亲自为歌伎王屋山击鼓的画面,第三段主要描绘的内容是韩熙载休息洗手的画面,而第四段则是韩熙载换装与歌伎谈话的片段,最后也就是第五段主要描绘的是韩熙载在看歌伎与宾客们周旋。

由此可见,本画中的这五段不同的绘画内容都是在同一个地点进行的,其主要的区别在于发生的时间不同,人物反复出现,但是并未使观者感觉到有所不妥,甚至非常自然和流畅。

二、笔墨的技巧

在绘画的过程中,国画的笔墨具体使用形式可以分为用笔、用墨、用色等几个方面,其中任何一项的欠缺,都无法形成一个完美的笔墨技巧,而在这个过程中,用笔尤其重要,因为用笔是骨干,也就是对线条的运用,因此观察一幅画的笔墨使用技巧的好坏,要根据其线条的使用来判断。

在实际的景物中,并不存在线条,而绘画中的线条的作用在于迅速的捕捉和描绘出景物的轮廓,而在国画中,通常也讲究“以线存形”,即用线条勾勒出最基本的图画或者景象。而在国画中,关于线条的描法的划分也是极为精细的,曾有学者将人物画中的线条的处理方法归纳为十八种,但是在实际的过程中变化方式一定更多。色和墨的运用,在国画中同样有自己庭特点,它是线的辅助,为线所节制。

三、写生与临摹

五代黄荃“珍禽图”(故宫藏)是一幅写生画稿,画中禽岛草虫其精细、逼真、生动的程度,真不能不使你钦服。故宫所藏许多宋人的花鸟小品,如“海棠蛱蝶图”“碧桃花图”“折枝果图”“出水笑蓉图”“榴枝黄鸟图”……等等,都是精妙的写生佳作。人物画写生的杰出范例,我们可以举出五代周文矩“重屏会綦图”中的李后主和前面曾提到过的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的形象。山水写生,画史上例子更多,“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这都是从写生中体会出来的。五代荆浩为了画松,在太行山中写生了数万颗松,“方如其真”。这是何等的精神!清石涛说过“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瑟,这话最足以说明中国山水画家的注重写生。现代国画家如吴镜汀、胡佩衡、关山月、黎雄才等人的山水写生作品,我们已看到不少,就不去细说了。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国画的写生,不同于西画。它在形似之外,更重神韵。“形神兼备”是国画写生的要求。而它所用的手法,也是不同于西画的,它不去仔细推求物象的外加固素,如光与影的变化等等,而是着重物的本体,和它内在的精神的表现,如果机械地用西画的写生方法来耍求国画,便一无是处。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个差别。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70007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书本内容阅读与欣赏,更要引导学生积极汲取其优秀的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指导学生高效阅读、有效积累,将读写两大版块有效整合,做到阅读和写作两不误。

一、品尝语言之“美”,在阅读中拓展语言素材

批改学生作文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存在写法单调、语言枯燥的毛病。其实在语文教材中,尽是描写生动、语句优美、用词贴切的值得学生模仿和学习的范例。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范文中的优美语句仔细推敲品味,拓展语言素材,在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这些美词美句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从而奠定扎实的语言功底。

例如七年级上册的《为你打开一扇门》,词汇丰富多彩,极具语言特色。阅读本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体味语言的特色,比如作者以比喻的手法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在课文第二部分又以拟人的手法把原本抽象的文学概念以人格化,以对话方式给读者描绘了文学的魅力,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给人以亲切感,更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同时,在词汇的处理上灵活多变,丰富多彩,运用比喻、设置悬念、排比等修辞手法,尽显文题美、思想美、语言美、结构美。在开展“美文美读”时可以引导学生选出自己认为最精彩优美的语句作一次鉴赏品析,在小组内交流分享,在赏析的基础上进行仿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做引导点拨,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归纳,哪怕只言片语,言之成理、言之成趣即可。

写作是创造性脑力劳动的过程。以书本中的知识资源为依托,引导学生在品尝文本语言之美的同时累积、拓展自己的语言素材,并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作文创造中,这样才能写出焕然一新的文章来。

二、体会细节之“准”,在阅读中分析写作技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写作也是如此。如果只是为了阅读而阅读,不去思考,那么课文信息永远是别人的,自己不会对文字产生感悟;如果只是思考,而不通过写作检验对语言的运用能力,那么思考也只是存在于理论中,两者的动机永远是“空中楼阁”。教师应利用阅读教学,在引导学生提取课文主旨的同时,细细品味文本的写作技巧,扩展学生的写作知识,并将之作为素材应用到写作中。

比如《孔乙己》一文,从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了细节化的描写处理,使得孔乙己的前后两次出场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孔乙己。

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在遇到类似的写作主题时,学生也会不自觉地采用细节化的描写,即使是一件平凡的小事、一段简单的回忆,因为有了细节化的描写,同样也能写出真情实感来,收到“于细微处见真情”之效。

三、感悟情感之“真”,在阅读中展开思维联想阅读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努力挖掘情感因素,借助想象和联想,开展情感体验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加宽加深,同时在学以致用中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写作技巧充分发挥,在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例如在《社戏》一文中,对看戏归航路的那一段描写极具特色:“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老渔父停下艇子来喝彩。”短短的一句话却富含着江南水乡的特色,如“航船”、“大白鱼”、“浪花”、“蹿”、“老渔父的喝彩”,我抓住这些词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性描写,其中一位男生新奇、童话般的想象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美妙的“飞船夜行图”:在璀璨的夜空下,一碧万顷,十多位寻梦的鲁镇弄潮少年,用长篙撑着小船滑向大河深处,竹篙拍打水面的声音融合着航船碰击水流的声音,浪花飞溅,童声琅琅。在寂静的夜晚,那航船仿佛一条嬉闹的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时而向上蹿,时而向下坠,险象迭生……小船划破平静的河面,向青草处划去,一层层的波纹向四周不断地扩散。此时,连风雨同舟几十年的驾船好手老渔父也禁不住停下艇子,拍手称快,不断喝彩。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4

关键词:并行计算算法设计工作流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67-03

高性能计算机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促进经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进步没,各类万亿次并行计算机被成功的研发和投入使用[1,2]。相对硬件的高速发展而言,并行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则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当前,我国各类大学都针对计算机专业的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并行算法设计》这一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分析、解决并行程序设计问题能力的人才,从而提高我国在并行软件系统设计方面的整体实力。

过去若干年的教学实践显示,《并行算法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具有挑战性的难点[3-4]:(1)并行问题模型具有较高的抽象度,即使具有程序设计经验的学生也难以准确理解具体并行问题的抽象表达方式;(2)并行算法设计与实现难于在实际系统中部署和测试,学生很少能够获得感性的编程实践经验,从而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下降;(3)现有的各种并行编程环境通常不具备兼容性,在一种编程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通常难于有效地应用到其它编程环境下;(4)并行执行环境的调试难度极大,传统的程序调试技巧基本不能应用于并行执行环境。

传统的《并行算法设计》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是:通过选择一种并行程序语言来向学生教授并行算法设计的相关知识。这种基于语言驱动的教学方法已经沿用了若干年,其在教学效果上的不足之处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体现在:(1)教学内容集中在并行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层面,容易误导学生认为并行程序设计和传统的程序设计差别不大[5];(2)授课内容与特定的编程环境高度耦合,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并行程序设计思想”,从而使得学生不能获得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3)强调特定并行问题的求解技巧,忽略各类并行问题模型中存在共性,从而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应对现实环境中碰到的各类新问题[7];(4)只强调程序设计结果的编译正确性,忽略程序在执行和维护过程中的健壮性和鲁棒性,从而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经验不能有效地应用到日后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之中[7]。

针对以上关于《并行算法设计》教学的难点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之处,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模型驱动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以并行问题求解模型为教学主线,通过分析与讲授并行问题求解模型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来向学生传授并行算法的关键思想和技巧,同时弱化具体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强调并行算法设计过程中通用性思维和普适。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实现了算法设计思想与具体程序语言的独立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并行问题求解的关键思想和技巧,激发了学生利用简单模型来求解复杂问题的兴趣。

1并行算法设计的工作流模型

在生产和实践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可并行化处理的问题。由于问题类型各异,其各自的求解算法差别很大。为了避免学生过度关注特点问题的求解技巧,我们首先通过一个通用的工作流模型来描述各类并行问题的基本求解思路,其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宏观的层面掌握并行问题求解和算法设计的基本流程。该工作流模型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所示的工作流模型包含7个主要步骤,其中虚线框所包括的4个步骤为并行算法设计特有的步骤,而其余3个步骤则与传统算法设计过程相同。以下是关于工作流模型中7个步骤的详细教学内容和目标。

(1)并行问题描述与分析:该阶段主要讲授并行问题描述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分析思路。其中,对问题描述方法的讲授过程着重强调“形式化描述方法”的重要性和优点,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形式化描述方法”的无歧义性和普遍适用性;关于并行问题的基本分析思路则着重强调“分而治之”的关键思想。通过该部分的教学,学生将能理解并行问题求解与传统程序设计问题的差别所在,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2)外部操作过程:该阶段主要讲授并行问题在求解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各类外部执行过程,例如分布式文件系统的操作、传感器信号收集、网络数据传输等基本操作过程。教学重点在于向学生强调“并行算法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信息搜集/处理过程,而非简单的单输入单输出模型”。由于“外部操作过程”在绝大多数实际并行/分布式系统中决定了系统的最终执行效率,因此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若干实例向学生讲授这些“非关键”操作过程是如何影响系统的最终执行效率。通过该部分的教学,学生将能理解到并行算法设计和系统实现是一个“多系统协同工作”的复杂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瓶颈将导致系统整体效率出现显著下降。

(3)资源操作过程:该阶段主要讲授并行资源在分配、调度和回收过程中的基本方法。由于并行系统通常以共享形式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此处需要向学生强调并行资源使用过程的“共享性”特征,以及由这一特征所引入的其他相关问题,例如,安全性、数据一致性、时序有效性、服务质量等。在不同并行编程环境中,并行资源的操作方式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本处应该着重强调并行资源操作的基本流程,即“资源申请—服务协商—资源预留—资源分配—资源调度—资源使用—资源回收”这一基本通用的流程,弱化具体程序设计语言所使用的各类函数和系统调用方法。

(4)资源描述与定义:该阶段主要讲授并行资源所涉及到的基本属性以及如何通过标准的方法来定义和描述各类异构资源的属性。该步骤可以结合XmL相关知识来向学生传递“语言独立性”在异构并行资源系统中的重要性。同时,结合“资源操作过程”部分的内容,向学生强调资源定义和描述是如何影响资源的后续造作的。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如何通过抽象的标记式语言来描述各类资源,从而实现上层算法设计与底层物理资源特性的“去耦合”。

(5)模型有效性验证:该阶段主要讲授验证并行算法求解模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各类数学工具(包括自动机理论、离散数学、petrinet等)来快速验证所设计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由于该部分的教学需要较强的前期理论知识,针对本科学生的教学可以通过“介绍性”的方式让学生来了解现有的各类理论工具,而针对研究生教学则可以通过“横向对比”方式来强调各种数学工具的优点/缺陷以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通过该部分的学习,学生需要理解为何要对并行问题的求解模型进行验证,以及如何快速地实现这种验证过程。

(6)目标代码生成:该阶段将主要讲授在具体的并行编程环境中,如何将所设计的并行算法转化为特定的程序代码,并通过并行编译器生成最终的目标代码。在该部分的教学过程,可以选择1~2种典型的并行程序环境(例如pVm、mpi、mapReduce等)为例,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向学生讲授并行程序语言的相关特点。由于此部分涉及具体的程序设计语言和语法,因此教学过程可以尽量多地对各种语言的相关特点进行横向比较,从而避免学生陷入“语言相关”的思维框架中。

(7)并行调试与维护:该阶段主要讲授在并行程序执行环境中,如何对目标程序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调试,以及如何对现有并行程序进行维护和更新。由于并行程序调试的难度极大,因此在该部分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即以6~8名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共同对3~5个典型的并行程序进行设计、实现和调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并行程序调试过程中的效率和技巧。例如,通过让学生总结调试过程中碰到的各类难度问题,回顾性地引导其思考“如何在程序设计过程中就充分考虑后期调试工作可能碰到的潜在问题”。通过这一步骤地教学,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并行程序和算法设计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2教学实例与效果分析

本节将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进一步阐述基于工作流模型的并行算法设计教学方法。我们选择了并行排序算法设计这一种最为典型的并行求解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原因是学生在传统的算法设计课程中已经较为充分地理解了该问题。通过以上7个步骤,我们希望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并行算法设计与传统算法设计的差别,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理解并行算法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技巧,同时引导学生从并行系统的基本特性出来思考并行问题的一般性求解方法和实现技巧。

针对本教学实例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本实例相关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如表1所示。在以下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总课时以6~8个学时为宜,实验教学以4~6个学时为宜。其中,理论教学集中在前五个阶段,实验教学则集中在“目标代码生成”和“并行调试与维护”两个阶段。与传统的并行教学方法不同,我们将所有与具体程序设计语言和编程环境相关的内容集中在“实验教学”环节,主要目标在于引导学生树立“语言无关”的并行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将“语言相关”的教学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还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和理解各类并行编程语言和系统的使用方法,避免在课堂上空洞地谈论语法和程序设计技巧。以上教学方法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论教学内容需要结合多门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这一特点主要是由《并行算法设计》课程内容所决定,同时也要求授课老师必须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理论方面的基础(如表1)。

以上教学计划和方案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三班级中进行试点。为了评估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在本课程结束后组织了一次较为大型的课程设计,并对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所表现的并行程序设计能力和素质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和分析。为了对比本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基于“语言驱动”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别,我们从“并行问题求解”“算法设计与实现”“程序设计与调试”三个方面对两种教学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表4所示。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采用工作流驱动的教学方法时,学生在“并行问题求解”方面的表现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说明该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地熟悉并行程序设计语言。在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两个方面,学生的成绩也高于传统方法约20%~30%,这一结果表明:强调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并行算法设计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发现那些能够快速分析出问题求解方法的学生往往在后期的算法设计和程序实现阶段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而不能准确获得问题求解方法的学生则表现出较强烈的挫折感,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后阶段的设计任务。综合以上统计结果和分析,我们认为在《并行算法设计》课程中采用基于工作流模型驱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通过逐步解决子问题来获得复杂并行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3总结与讨论

《并行算法设计》课程是一门涉及多门专业课程的综合性课程,其难度和复杂度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工作流模型驱动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并行问题求解模型为教学主线,通过分析与讲授并行问题求解模型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模型之间的异同来向学生传授并行算法的关键思想和技巧。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实现了算法设计思想与具体程序语言的独立性,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并行问题求解的关键思想和技巧,激发了学生利用简单模型来求解复杂问题的兴趣。教学成绩的统计分析显示该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语言驱动的教学方法。目前,该教学方案仍有以下方面值得继续探索和改进。

(1)现实系统中的并行问题往往极为复杂,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协同工作。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并行算法设计过程中的团队协同工作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2)现实系统中的并行问题往往与特定领域(非计算机专业)相关,解决这些问题常常需要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这些领域的若干基础知识。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快速掌握特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目前,我们已经开始尝试在教学中插入一些“文献检索”方面的基础知识,用于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特定领域相关知识的技巧。

(3)并行算法和程序通常存在跨平台移植的问题。虽然随着编程语言和软件环境的改善,跨平台移植的难度有所降低,但在以后的较长时间内,跨平台移植的问题依然会是并行算法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让学生在“问题分析”“模型求解”“算法设计”这些阶段尽量独立于具体程序设计语言成为一个极为重要问题。本文所提的教学方法在这方面做了若干努力,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郑方,郑霄,李宏亮,等.面向用户的并行计算机系统可用性建模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8,45(5):886-894.

[2]陈国良,吴俊敏,章锋.并行计算机体系结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徐云,孙广中,郑启龙,等.“并行算法”课程的教学与探讨[J].教育与现代化,2008,8(4).

[4]王智广,刘伟峰.“并行计算”课程算法实践教学的新工具:CUDa编程模型[J].计算机教育,2008,6(23).

[5]陈国良,安虹,陈岐,等.并行算法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利用课文;习作能力

众所周知,农村小学生怕写作文,作文能力低下。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记流水账。干瘪、不具体、不生动的情况更是一直普遍存在。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范例借鉴,缺少习作的技巧。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在指导小学生习作时可以有效利用课文,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仿写,再创造性地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习作的技巧,从而激发兴趣,习得方法,提高其习作能力。

那么,怎样有效利用课文,以课例为载体,指导学生仿写,习得表达方法,提高习作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记叙文等写实文章的文体特点习得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从课文的修辞手法习得技巧,提高习作能力

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能增强文章感染力,吸引读者。让文章具有活泼性,生动形象,能使文章唯美。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我引导学生通过去掉用了修辞的词语后与原句对比读、入情入境地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些修辞手法的好处。在课堂中让学生仿照课文5自然段的方法,用上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写你给山里的哪些朋友打招呼。孩子们由于习得了方法,写的语句使人如同走进了世外桃源,美极了。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段外,我还让学生课后创造性地写篇,学习运用大量比喻、拟人、排比,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写写你所访问的大自然的“朋友”。如:校园访友、田野访友……学生也写得异常美。

这样的课堂仿写段到课外创造性地写篇的迁移,不仅给学生搭建了梯子,降低了难度,还让学生习得了写景类文章的方法,自然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从课文的细致描写习得技巧,提高习作能力

老师们都有同感,学生的习作干瘪、不具体、不生动。写人物的外貌没有特点,写人叙事缺乏具体形象的描述,只有骨架,没有血肉,读来呆板无趣。主要是因为学生知道写什么内容,但不知道如何深入描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曾经试图用过很多方法,如:读别人的佳作,摘抄写得具体、生动的语段等。结果我发现,这些做法都是徒劳的,因为学生读、摘抄后根本不能加以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找到了引导学生仿照课例写具体、生动的方法,可以说令我有点欣喜若狂。

我针对学生写的外貌千人一面的毛病,以课例指导学生如何写出人物的外貌特点。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让学生找出闰土的两处外貌描写的句子:①闰土的第一处外貌描写: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②闰土的第二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并找出这两处描写的相同点:项带银圈,让学生明白了“项带银圈”是闰土与众不同的地方。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了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的特点来写,所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体会到了外貌描写如果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即使寥寥几笔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让学生做语言实验――对比阅读去掉“项带银圈”和带有“项带银圈”的语句,说说每组的哪句好,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句式,体会、感知、习得了细致的外貌描写的方法――抓住人物的特点。接着师生共同小结:描写人物外貌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并进行写法迁移:课堂练写人物外貌――抓住人物特点,用几句话描写一个你印象深刻的人物的外貌。课堂展示时,学生写的外貌可以说是人人有特色。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自然能写出人物的特点。

我还针对学生的习作干瘪、不具体、不生动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我充分利用课文描写伯父和爸爸救助车夫的细致的动作描写,引导学生对比有无细节描写的语句体会细致描写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感悟,深入体会到了这种描写的作用,并习得了细致描写的方法。我让学生课后独立练习片段:请试着学习用上连续的动作描写(细致描写)来写一段话。如:妹妹摔伤了……我到地里种菜……孩子们由于习得了细致的方法,加之在课堂上的仿写练习后,他们的课后细致描写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写下了许多具体、生动的片段。学生写的片段可以说是能让读者身临其境,这是因为他们学会了细致描写的技巧。

可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以课文为例,让学生习得细致描写的技巧,指导学生课堂仿写后课外再进行创造性地写,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好方法。

三、迁移方法习得技巧,提高习作能力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6

关键词:小学口语;口语教学;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对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基本语言能力的养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甚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口语教学作为其中的一支,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使用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小学生的口语教学应被足够重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打造出轻松易学的口语课堂。下面,我们浅谈一下实现小学口语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已被大量运用于各种学科的课堂中,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也不例外。情境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具有较高的模拟性,很容易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环境中,给学生真实的体验感,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热情。以“我们能做点什么”这则口语交际题目为例,口语交际的主要内容是:“家乡有哪些污染现象?”“谈谈它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我们能为保护家乡的环境做点什么?”这是在锻炼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使小学生将现实生活中对环境污染的看法转化为正式口语交际中使用的语言。教师可根据此内容,收集家乡未被污染前山清水秀的照片,然后将现在家乡被污染的地方拍摄下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施将照片和视频展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描述对于未被污染的家乡的感觉,以及对于当前家乡环境污染的看法。教师还可以将那些环境被污染后又治理好的城市图片展现给学生,通过治理前和治理后的强烈对比,带给学生以震撼,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决心,然后让学生讲述自己对于保护家乡环境的看法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环境,使学生对口语交际的题目有所了解,否则学生只凭自己的想象,很难联想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性,也就没办法从心底里产生想要保护家乡环境的真情实感,那么学生的口语交际课也就与现实生活脱轨,只能是纸上谈兵,意义不大。

二、活跃课堂氛围

口语教学尤其要注意打造出轻松的语言环境,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形成发散性思维,进而可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畅所欲言,达到教师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可以全班参与的小活动,以活跃课堂氛围,消除学生紧张情绪。以“说说我自己”这则口语交际题目为例,教师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的性格特点、爱好等通过提取关键词的形式写成小标签,然后打乱顺序,再分别发给每个学生,然后让学生依次向全班朗读自己手上标签的关键词,进行全班竞猜,若被人猜到标签的主人,那么那个学生就要站起来向全班同学详细地介绍自己,将标签上的关键词一一做出解释。最后将没被人猜出的标签收集,找出标签主人,让其他同学说明标签上的哪些词语并不符合标签主人的性格特点,然后让标签主人对同学们抱有争议的关键词进行解释,或者由其他同学描述他们眼中的标签主人,再解释原因。这是一个全班都可以参与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迅速活跃,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投入课堂讨论,而且还可以使同学间更加了解,从而更加体谅每个同学。在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的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口语课的兴趣,也为今后的交际之路铺平了道路。

三、实现多维教学

口语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口语交际的情景千变万化,所以为了追求真实感,教师要时常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为每个口语环境打造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描述人物外貌”这一课为例,为了避免小学生陷入描述人物外貌的思维定式,教师可以将这堂课命名为“你来描述我来猜”,为这堂课量身打造一款小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首先,教师将班上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然后选出两个小组对老师指定的人物进行描述,被描述的人物可以是班上的同学或者为多数人所熟知的明星,被描述的人物只能被两个小组的描述者知晓,描述的语言必须是四字以内的词语或成语。然后两小组进行“竞拍”,使用词语最少的小组获得描述资格,如果本小组成员未能根据描述猜到人物,则由下一组进行描述,以此类推,最终正确猜到人物的小组获胜。成功小组继续进行游戏,失败小组则被淘汰。以记分方式,在游戏结束后选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通过这种具有紧张感的小游戏,可以锻炼学生对语言的锤炼能力,使自己的语言简洁又有内涵,而且这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容易获得学生的青睐,也就易于得到学生的配合,打消学生认为口语交际课枯燥烦闷的固有看法,达到想要的教学效果。

四、创建评判机制

很多语言没有对错之分,但不同的表达方法却又确实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觉,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感受,这也就是语言的魅力之处。口语交际的开设正是为了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技巧,提升学生语言的艺术性。所以,在口语交际课上,应该对于语言设置一个评判标准,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掌握交际技巧。比如,可以将语言划分为三个级别:表述信息级、令人欣然接受级和幽默趣味级。对于讲话最基本的要求是说话者能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表述出来,并能被倾听者理解;再高一点的要求,便是说话者能够使用说话技巧,能够让倾听者很容易地将自己的信息理解并能欣然接受自己的看法;最高层次,便是说话者能将尴尬的事或者令别人难以接受的事情通过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人们对自己的看法付诸一笑。这是三个大致的语言表达级别,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量身创作几个话题,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划分级别,激励学生对自己讲话的不足之处进行提升。

口语交际的特点就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教师要想让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达到有效性的目标,教师就要在自己的教学方法上多下功夫,给学生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寓教于乐,将课堂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进行训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7

关键词:引导;写景;观察;领悟;技巧

自然美景令我们如痴如醉,老舍的济南冬天,郦道元的三峡四季,都写得脍炙人口,美不胜收。那旖旎的春光,秀丽的田野,多姿的冬景,奇异的山水,如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呈现在大家面前,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月寄愁心,风传情思,一草一木皆有情。春有芳华,夏有绚烂,秋有沉静,冬有素洁,四时景语,如诗如歌。自然广博而深邃,日月山川,无所不纳,云蒸霞蔚,探索不尽。写作自然景物的主题,可抒发感悟;寄情于物,咏物抒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巧用修辞,赋予物以人的性情。写景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换言之,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的,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他全然相似的。就是说,在你的笔下的景物,要能够留给别人鲜明的不同于一般景物的印象。借此,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写景,以此共勉。

一、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景物,感受景物特征

写景首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当然离不开“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观察不仅靠眼睛,它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调动感官全面观察(眼耳嘴鼻手)1、视觉:颜色、形状、构造、特点;2、听觉:声音、声息;3、味觉:酸、甜、苦、辣;4、嗅觉:气息、气味;5、触觉:软硬、冷热、干湿、光滑、粗糙。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观察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然。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多角度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所写的景物,作者分别通过何种感官感知的?“轻飘飘”、“凉爽”的夜风,“柔软”、“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的沙滩是借助触觉获得的,空气中“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是鼻子嗅到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缀满了星星”的夜空时用眼睛看到的,“愉快的笑声”是用耳朵听到的。这些景物能真实地反映其地域、季节、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景物,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这一地域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反映了“仲夏”这一季节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反映了“夜”这一时间特征。由此可见,如果能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眼、耳、口、鼻、舌、身去用心观察,然后将观察所得如实地描绘出来,客观景物的特征就能真实再现。所以,我们可以将景物描写的第一重境界的实施办法归纳为“用心观察,如实摹写”。

二、引导学生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学会用多种手法写景

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首先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事物有动也有静,动与静是相对的,恰当地运用静态与动态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当然,采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更是可以不着痕迹地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它比用修饰语来得形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都不是单一的,必须注意它们的有机结合,以动衬静,以静写动。其次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应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并在头脑中构建美妙而深远的境界。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绘游赏西湖所观察到的实景,后两句描绘由想象而得到的空灵的虚景。前两句具体描述,以多彩的笔墨涂写其真实形貌,后两句运用比喻,侧重于借助美妙的想象呈现其风流气韵。整个作品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者先是传神地描绘山间早晚不同的景色,接着,作者进一步把笔墨铺展开去,细致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绘山间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

三、学习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运于写作实践中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8

一、凭借校本资源,感悟音乐形式

音乐的形式、音乐的旋律以及节奏、强弱、节拍、力度、速度、和声等音乐技巧,在生活是有原型的,是从生活中发掘与提炼而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体验,把抽象的音乐形式、音乐技巧与形象的生活图境、丰富的自然“音响”沟通起来,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形式、音乐技巧的感悟与把握。比如,有位教师是这样引导一年级学生感悟音乐的强弱:首先,让学生打一打鼓,体验重击与轻敲时音的强弱差异;接着,让学生拍一拍篮球和乒乓球,听一听,辨一辨哪个声音强、哪个弱?再接着让学生学一学大象走、小兔跳,用轻重不同的脚步表现动物走路时强弱不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强弱不同;最后。让学生画出表示声音强和弱的两幅图,并用声音模仿出来。这样凭借生活体验,学生就很容易、很感性地感悟了音的强弱。再如教学《春节序曲》,欣赏过程中要求学生感悟乐曲中力度的变化。有位教师教学时,先播放一段春节踩街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以前观看活动时的情况,接着引导学生听音乐欣赏,并要求学生把力度与乐曲中不同的音乐形象联系起来,用语言叙述出来,学生听后回答。音乐开始“力度”很强,我们仿佛看到了游行队伍已经到了闹市,锣鼓喧天,到处是歌声、笑声,人们喜气洋洋;有的说而后“力度”减弱,我们又仿佛看到了游行队伍中走来一队穿着民族服装的姑娘,他们跳着优美的红绸舞欢快地行进着;最后“力度”也是最强的,我们仿佛看到在锣鼓鞭炮声中的舞龙、舞狮的队伍――欢乐达到顶点的情景。这样,抽象的力度变化与其所描绘的景象,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到了落脚点,凭借着自己的人生体验,不知不觉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明了感悟了。

二、凭借校本资源,感悟音乐情感

音乐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是具有情感内核的活体,它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对音乐作品的感悟中,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生活体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力求和作者想在一起,感在一处,才能从音乐中触摸到作者情感的脉搏、扣动自己情思的琴弦,与作品、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从而情操得到陶冶、智慧得到启迪、心灵得到净化。比如说有位教师教学《渴望春天》,在引导学生边聆听乐曲边闭目想象时启发学生:“同学们,轻轻的长笛声像是告诉我们春天到了,看,碧绿的小草慢慢地破土而出,嫩黄的小叶芽张开了朦胧的眼睛……”听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述对乐曲的感想。同学们有的用文字描述出许多精彩的画面:“柳树在轻轻地摇曳,好像美丽的女孩在梳理她那漂亮的长发,清清的河水轻轻地流淌……”、“在碧蓝的天空中,小燕子在自由自在地飞翔,下面是青草和小河,花草在向它们招手,小河在向它们微笑……”;有的同学干脆画了一幅彩色的图画,描绘了一幅冰雪消融、桃花盛开、百鸟争鸣的美好春光。同学在乐曲声中,凭借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绚丽的“画卷”,心与作者一样的渴望,情与作者一样的涌动,为音乐所表达的美好愿望所吸引、所陶醉、所感染,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比如《森林水车》,在教学中通过聆听乐曲,让学生自由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尝试让学生用彩色笔涂颜色或线条表现自己听到的水车声、流水声、鸟叫声、太阳升起的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引发想象和联想,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

三、凭借校本资源,感悟音乐形象

音乐,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虽然学生未身临其境,但他们丰富的生活中,类似的画面,相近的意境,却并不少见。只要及时唤醒,沟通联系,学生就能将音乐语言还原为音乐形象,活化音乐意境,增强音乐体验与感受。比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百鸟朝凤》时,让学生听听音乐,根据自己听后感受,联系生活画面或自然景象。给乐曲取个名字,并跟同学谈谈这样起名的缘由。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联系景象取名为“百鸟争鸣”,并描绘了一幅在百花盛开的大森林里,群鸟嬉戏,百鸟争鸣的春光图;有的联系生活景象取名为“争执”,并描述了儿童为区区小事争执不休的天真浪漫场面;特别是有一位农村来的孩子,却取个别出心裁的名字――“捉鸡”,并作了注解:老太太的鸡从鸡窝跑到院子里,她急着到处捉,又来了一群小伙子,拿着条帚一起捉,打翻了院子里所有的东西,也没有捉到……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由音乐碰撞而产生的灵感,于是在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了一幅幅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的画面和图景,不管这些画面是怎样的一种图景,对于学生来说,音乐所描绘的意境和情趣在学生人生体验的生活背景中得到了展现,得到了活化,是那样真切,那样鲜明,那样生动,再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9

我认为评价和鉴赏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就是把文章的思想内容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下,对其作出具体的分析,从而形成一定的价值判断。一般来说,有以下三个重点:

1.评价文章中的人物。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尤其是小说,分析、评价人物形象总是其中的重点。分析、评价人物,包括分析、评价人物的命运、性格,以及形成人物命运、性格的主要原因和社会意义等。

2.评价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事件。评价故事情节和主要事件,主要是指分析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事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起什么样的作用,有时还要对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作具体分析。

3.评价文章中的观点。评价文章中的观点,包括分析某种观点提出的依据、评价某种观点的价值以及指出某种观点的局限性等。

二、评价文章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文章运用的写作原则、规律和技巧等。评价文章表达技巧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一般表达技巧,也就是叙述这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2.评价修辞技巧的表达作用。对于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技巧,不但要能辨别,更要能评价它的表达作用。

3.评价某些艺术方法。这里所指的艺术方法,属于能够反映作者创造精神的更高层次的创作技巧。评价这种艺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评价作品的消极因素。

作品是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作家的创作既要受时代和其阶级的限制、束缚,也要受个人文化修养、气质、学历、阅历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在作品中自然会产生某些局限和消极的因素。正确地评价这些消极因素,也是我们阅读的主要目的之一。通常作品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对社会生活的局限。某些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现象刻画得较为细致精确,对于人性的展示也较为深刻,但是,他们对于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本质并不了解,对于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未来并不能作出科学的预见,所以,在这些作品中常常会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

2.作品的格调和情趣不高,不能催人向上。作品的格调与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阶级立场、道德情操等有直接的关系。格调不高的作品对于读者会产生不良的印象,因此,必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3.作品的意境比较浅薄,缺乏艺术魅力。文学作品应该通过语言来描绘社会生活、塑造形象。然而,某些应时作品,如“文革”期间的很多创作,由于受到非文学因素的干扰,里面没有什么意境或形象,所以也谈不上什么艺术魅力。

4.作品内涵的糟粕。某些以宣扬色情、凶杀、封建迷信等为主要描写内容的作品,尽管其构思极为巧妙,也只能是文化垃圾,应该属于被批判的内容。

四、鉴赏作品的结构美

结构是指文学作品的内部组织,即作品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安排。作品有了完美的结构,才能把诸如人物、事件、场面、情节等文学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就必须鉴赏作品的结构美。一般说来,文学作品的结构美,既有统一的一面,又受其文学体裁的影响,有着多样性的另一面。

五、鉴赏作品的写作技巧

通常我们所见的艺术技巧有以下几种:

1.隐晦与显豁的技巧美。如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里面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隐晦艺术技巧;而郭沫若的诗歌则常常表现出显豁的艺术技巧。

2.抑扬与虚实的技巧美。例如杨朔的《荔枝蜜》,先实后虚,体现了一种和谐的艺术技巧。

3.画龙点睛和侧面烘托的技巧美。所谓画龙点睛,就是在文章中直接点明寓意的手法,而烘托则是通过渲染、侧面描写来达到突出主要描写对象的艺术效果。

4.设置悬念与蓄势待发的技巧美。设置悬念在某些小说和戏剧中大量出现,可以说,没有悬念,就没有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任务的塑造。而蓄势待发则显然是设置悬念的最佳方法。

六、鉴赏作品的语言美

作品的语言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语言的形象性。形象性的语言可以把人物、事件、情景活生生地描述出来,使之凸现在读者面前。

2.语言的精确性。例如在科技说明类的文章中就要求所运用的语言必须是极为精确的。此外,精确的语言还可以用较少的文字来准确地表现了丰富的内容。

3.语言的情感性。作者在描述艺术形象时通常也注入了自己的情感,使得某些作品的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例如《雷雨》中的很多台词就体现出这种特点。

4.语言的音乐美。语言的音乐性在诗歌等韵文作品中体现得特别明显。音乐性的语言可以起到非常有效的艺术效果,非常便于人们朗读和欣赏。

七、鉴赏作品的风格美

文学作品的风格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大类,鉴赏作品的风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雄健豪迈的风格美。这种风格通常是表现宏大的场面,刻画慷慨悲壮、豪迈坚强的艺术形象。苏轼的某些词中就具有雄健豪迈的风格。

2.清新婉约的风格美。这种风格常用细腻隽永的语言,创造出小桥流水般的意境,给人以阴柔之美。李清照的很多词曲就表现出这种婉约的风格。

3.冷峻沉郁的风格美。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家首推鲁迅,他的作品大多体现了这种艺术风格。

化学实验现象描述的技巧篇10

分析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提出二者整合的措施,指出应抓好情感教育环节。

关键词

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1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深入,教育技术也开始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教育技术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有利于教学的技巧和方法,其可以将烦琐的教学进行简化,从而使学生更加容易掌握教学重点,但是用多用少、如何用,因课而异。在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一方面,它作为人文学科之母,有着普遍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进行情感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单纯利用教育技术很难取得较大突破。因此,探讨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意义重大。

2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的误区

2.1重技术而轻理念

在目前的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一个显著的误区,就是大部分教师重视技术的运用而轻视理念的表达。其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技术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多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进行课本内容的展示,而忽视了文章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造成语文教学的浅显化和符号化。

2.2重手段而轻目的

语文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常识,另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培养自己的人文情怀和素养。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过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而将学生的思考和感悟抛之于脑后,严重背离语文教学的初衷,使得语文教学的情感熏陶进一步弱化,情感体验也相对降低。这种重手段而轻目的的教学,使得语文教学的价值一步步缩减,长此以往,语文教育的意义便不复存在。

2.3重形式而轻内容

随着教改和课改的深入,教学形式的改变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纷纷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改变形式的同时,对于内容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所以教学效果较好;但是也有部分教师重视的只是形式的改变,对于内容改进和完善做得却不到位。由于教学走上形式化,所以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更多的来自于情感的体验,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价值降低。另外,重形式而轻内容的语文教学,缺少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联系,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词不达意的情形。

2.4重视现代媒体而轻视传统媒体

在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放弃了传统的媒体,而开始重视现代化媒体。但是一味使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会受到影响,情感体验的深度也会削弱。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程内容的表述,学生对于形象的把握便会固定;但是如果是传统媒体,学生会利用自身的想象去感受形象,这种感受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重视现代媒体,忽视传统媒体,虽然实现了具象化教学,却丧失了抽象化教学的美感。

3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措施

3.1善用媒体技术,强化教学手段

在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时,必须要强调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因为多媒体技术虽然可以带动课堂的生动化,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技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环节便会出现欠缺。在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需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适用性原则。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遇到适合使用多媒体的内容,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内容为主,技术应用为辅。2)适度性原则,主要指的是在教学中适量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课程的技术化和空洞化。如果多媒体技术利用过多,会造成语文课程形式化的加重,会影响内容的深化。同时,不仅要掌握媒体技术的使用原则,还可以利用技术强化教学手段。这种技术强化主要包括两方面。1)技术利用要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技术才能为内容服务,课堂通过技术的应用而更加丰富精彩。2)利用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情怀的培养贡献力量。比如在教学《春》《济南的冬天》等文章时,可以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春天的声音的模拟,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朝气与蓬勃;也可以利用影像资料对济南的冬天进行详细展示,学生对于书本中的知识会有更加真切的体悟,文章中的情感色彩会更加真实,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加丰富。

3.2巧用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案

巧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也是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策略。传统的语文教学依靠的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虽然情感体验到位,但是感官不够具体。为了强化课堂的感官接触,可以巧妙利用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方案的优化。如在教学自然景观类文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章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用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无论是画面还是声音,学生都会受到感官的刺激,对于自然的感悟会更加深刻。又如在教学对话式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文内容的当堂演示,通过有情感的语言诵读,学生对于内容的情感体验将会更加真切。简言之,巧妙利用媒体技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完美,情感体验更加全面,那么教育技术和语文教学的整合便实现了。

3.3应用媒体,灵活设计教学过程

灵活进行教学设计也是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策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会遇到许多类似的文章,这些文章需要体验的情感不同,但是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方法具有相似性,所以在教学进行的时候,可以对教学设计进行灵活的套用。灵活套用教学设计,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其他设计实现当堂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灵活利用教学设计,能够使得教学过程的衔接更加自然、更加流畅,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会得到升华。比如在进行七年级语文《春》和《秋天》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对比的手法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对文章进行分别讲述,但是因为《春》和《秋天》都是写景抒情类文章,而且又都有季节性的描写,所以二者在讲解中会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又因为这两篇课文描写的是两个不同的季节,在具体的景物描写方面会存在差异,所以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教学,可以活用彼此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会更加丰富与具体,教学的美感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4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要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因此,在教育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整合中,应坚持技术始终为情感教育服务的理念,使语文教学更有特色、更有效果。

作者:杨晶晶单位:秦皇岛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素冰.高职语文教学中整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6(5):79-81.

[2]苏春景,高亚男.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部分小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5(3):43-49.

[3]戴晓娥.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5(3):110-114.

[4]徐曙.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