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十篇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十篇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22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1

0前言

教育改革在不断的深入,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课程教学之中,传统教学模式正在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网络课程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活力,在现代教育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顺应了时展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对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1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的背景

高校教育改革已经在我国全面的展开,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要求,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已经成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在发展进步,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大,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率,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具有一些辅助教学的模式,比如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将课件或者习题等教学资源传输给学生,这种传统的教学辅助手段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的作用,但是效率太低,并且数量有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存在很大的漏洞,知识量有限,当学生集中在网上对学习资源进行下载时,会使网站系统的压力加大,系统崩溃的现象经常产生,影响了学生的使用。因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开发,创建精品课程,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便利。

2计算机基础教学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VB语言、C语言等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技能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教学网站进行开发,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辅助手段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突破了传统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精品网站,教师可以在网上对学生的试卷进行评审,符合课程网络化学习平台建设的需要。建立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和学习,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轻松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可以通过功能模块的设置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学生在学习之中的探究性,增强学生在学习之中的相互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可以将不同种类的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综合利用声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

3教学网站开发的技术应用

精品课程的网站开发需要用到诸多的计算机技术,通常会采用B/S结构,也就是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对网站进行开发和设计。B/S结构是应用比较广泛的软件系统体系结构,服务器可以对浏览器提出的请求进行分析和处理,再将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反馈到浏览器上,系统操作比较简单快捷,所以受到众多网站开发者的青睐。精品课程网站开发中应用了很多计算机技术,下面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分析。

3.1HtmL语言

HtmL语言可以对web文档的编程进行创建,通过HtmL语言能够确定web文档信息的显示形式和内容。HtmL语言创建的文档之中也可以包含其他的文档,或者形成具有图片、文字、声音等的超文本。

3.2动态数据对象

动态数据对象是微软推出的应用程序接口,能够实现对关系数据库或者非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的访问。客户端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oLeDB对数据库之中的数据进行访问和相应的操作,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支持web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

3.3动态服务器网页

动态服务器网页是微软公司研发和推出的服务器端的脚本语言运行环境,其中包含了不同脚本的程序代码,并通过这些程序代码创设了网页。当浏览器使用动态服务器网页技术来编写网页时,服务器就会产生相应的代码传达到浏览器之上,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浏览器上看到动态的网页。

3.4Dreamweaver

Dreamweaver是专业的网站设计和网站管理软件,可以对网页进行可视化的设计与编辑,同时支持多脚本语言的编写。通过Dreamweaver可以将动画、图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网站提供更加强大的功能,并且在编辑和使用上十分简单快捷。

4精品网站体系结构的设计

通过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开发工具的选择,将网站建设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的搜集和整理,为整个网站的建设服务。

4.1网站的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建立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之中需要建立数据库体系,数据库系统之中包括用户表、班级表、成绩表、课程表和文件表等,其中存储了各种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数据。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网站的这些基表之中,需要建立一定的关联,班级表与课程表和成绩表之间可以通过外关键字建立关系,形成一定的联系,方便教师和学生进行查询。班级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一对多,成绩表与课程表之间的关系是多对一。学生和教师在利用网站时可能会对多个数据表进行查询,为了方便操作,在数据库的系统结构之中设计了一个“视图”工具,可以将多个表进行整合处理。

4.2网站的系统结构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站的使用,需要对网站的系统进行访问,才能得到系统提供的相应服务。在对网站进行登陆时,需要利用用户的帐号和密码,经过系统的验证之后才能进入到系统的主页之中进行相应的操作,并完成对用户身份的追踪。网站系统将用户分成两种类型,一类是教师,一类是学生,不同的用户其主页形式也存在差异,并且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

教学网站在不同的用户主页之中设置了不同的功能模块,教师模块具有的功能是文件管理、教务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以及进入学生首页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文件管理功能将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站之中,进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该功能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审核与。学生模块所具有的功能与教师模块存在差异,包括查看信息的功能、常用工具下载功能、网络课堂功能、在线课堂功能,同时还具有学生论坛,学生可以就学习上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3+X”课程体系模式计算思维

1.引言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要求,是保证职业教育技能性人才培养的关键。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对后续课程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第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定位趋于理性和科学。把计算机教学放到和英语、高数同样的地位,每个学生都要学计算机基础课,这对提高学生今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将起到非常直接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不是一种纯粹的培训、一种应用,而应该教给学生长期有用的东西,终身受益的东西,要把计算思维的思想融入教学中。第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起点。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学过信息技术课程,所以他们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是非零起点。希望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在较高程度上认识计算机和运用计算机。

2.构建与时俱进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进入21世纪,高校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型,教学理念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迅速发展,如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将这些知识融入,各个院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我院也全面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经过研究和酝酿,我们构建了“3+X”的课程体系。

3.全面建设核心课程,形成系列精品课程

3.1对影响面广、发展迅速的大学第一门课程进行全面改革

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内容扩展到信息处理技术,相应的课程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以信息技术为主线,围绕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基础性原理、技术、方法和应用展开。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三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三大核心”(网络、数据库、多媒体)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时代特征,又照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该课程已经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3.2程序设计课程的改革

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方面,程序设计课程是最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现了大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尤其是对理工科的学生,学习计算机语言本身不是为了培养程序员,而是为了进一步掌握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处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对他们今后学习后继课程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该课程枯燥、难学,也是很多学生的深切体会。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实效和能力培养是我们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方法:

3.3.1设计有效的任务驱动,为学习埋下伏笔。

对每一章节总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归纳分析等。难点动画演示。大量常用算法以动画模拟演示,配以代码帮助理解。

3.3.2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基本语句、语法够用即可,避免学生陷入众多繁杂的语法中,产生畏学情绪,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编程调试,以程序编制引导理论教学,教学效果很好,学生能直观地看到编程的方法与效果,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为创新打下基础。

每学完一章,安排学生做课后练习,分为基础训练和能力提高,并且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题库中选出每一章的典型试题,让学生一试身手。结合上机实验,每个实验分为:读程序、完成程序、调试程序和写程序四个环节。实验前,要求学生预习实验,填写分析结果;实验后,填写运行结果,避免学生上机的盲目性。

由于采取了以上改革措施,《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在2006年被评为广西区首届区级精品课程。

3.3“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改革

数据库应用技术是经、管、文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数据库的基础概念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系统结构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使用SQL语言进行基本数据操作,掌握一种典型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具有管理和操纵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为今后应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该课程已经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3.4全校选修(X模式)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全校选修(X模式)将近几年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内容相融合,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开展选修课,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新知识。

4.结语

近年来,计算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国际国内的热点,要把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计算机的问题求解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要做到与时俱进,把计算思维的概念融入教学中,一方面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算法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使其形成对基本计算思维的理解,在学生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深度结合,形成面向各专业的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建勇,魏中海.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

[2]石利平,梁竞敏.基于职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3).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3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团队建设;“1+X+Y”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22-0068-03

1课程体系与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整合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和专业基础教学队伍,团队带头人是教育部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成员,团队成员中既包括计算机专业的教授、博士,也包含具有生命科学、农业、林业和管理学等教育背景(硕士)的主讲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合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设置特点,为在不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做到因专业施教提供了保障。

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包括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依照教育部1997年制定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培训目标,是一个包含有三个不同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技术基础、程序数据的结构、组织和管理、数据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与应用及信息系统安全等内容,其特点是涉及的计算机知识面很广。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主要由程序设计类课程组成,包括VB、VFp、C、DeLpHi和Java程序设计等,其特点是需要有较好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基础、网络应用基础等等,其特点是既需要计算机专业某方面的基础,又需要有相应的应用领域的基础。

专业基础课主要是“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其中“程序设计基础”和第二层次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相关,而“数据结构”在实现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求通过对数据结构的系统学习与研究,理解并掌握设计和应用数据结构的主要方法,学会分析数据对象的特性,以便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存储结构及相应的算法,并初步掌握抽象数据类型的设计及其相关算法的时间分析和空间分析技巧;学会运用基本数据结构进行复杂程序设计的训练过程;通过实验体会计算机方法学的理论、抽象和设计这三个过程,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数据结构”的许多应用都可以体现在第三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

2课程建设

教学团队一直非常重视课程体系中各门课程的课程建设。曾先后主持编写教材15部,其中《程序设计》是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算法与数据结构》和《算法与数据结构习题精解和实验指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规划教材,《数据结构学习辅导》是高等院校信息技术课程辅导丛书,《Java程序设计》是普通高校计算机专业精品教材系列,《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VisualBasic程序设计》是21世纪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规划教材,《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基础》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网页设计与制作》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系列教材》和《数据结构习题解析与上机实验指导》是华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荐教材,《Delphi程序设计与应用教程》和《Delphi程序设计学习与实验指导》是福建省高校计算机统编教材。

各门课程都建立了课程组,大部分课程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资源。其中素材类教育资源有试题库、试卷素材、媒体素材、文献素材、课件素材、案例素材和常见问题素材等。根据网络教学的需要,大部分课程已经建立了一些网络资源,如Cai课件、无纸化考试系统等,在更大范围、更便捷地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已经分别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VB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等课程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组。同时建设了课程网站,集成了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网络学习答疑系统等与课程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组成员多年的努力下,课程建设取得了有效的成效,比如,“数据结构”课程分别在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3“1+X+Y”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

目前,我们正结合本校的学科和专业特点进行“计算机基础1+X+Y平台构建与实施”的教改项目的建设。其中“1”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全校性公共必修课;“X”是适应不同专业设计的一组限定选修课程,全校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如VB、VFp等;“Y”是学生任选的信息类课程,目前我们已经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网络应用基础”三门选修课,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和好评。我们的目标是融合计算机科学、农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构建具有农林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目前我们已经针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编写了教材《计算机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并开设选修课。我们已经着手准备新增全校公共可选的3S技术、生物信息学、农业信息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特色课程,同时还将针对全国高校中我校独有的蜂学专业开设相应的计算机特色课程,以更好地为该专业培养高级信息化人才服务。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尝试在有限的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有选择地融入专业基础的教学。在第一层次进行介绍,在第二层次时要求理解原理,而在第三层次实现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本学科领域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获取、处理等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通过编写调试大量的程序、进行大量的实例操作,才能使学生理解软件的思想方法、积累软件操作的经验,体会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课堂精讲,上机多练,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创新性实验结合专业。

(1)示范式教学,精讲多练

讲课全部使用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师采用案例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以案例提出问题。教师示范解决方案为基本形式,教师精讲,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特点,一些操作性的内容通过上机实践来掌握。教师变传授为主为指导为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提高上机实验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计算机操作能力,本课程安排了较多上机时间。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成一定的任务。上机练习题目全部是实际应用开发题目,而不是简单的验证和重复,从而启发学生开拓创新。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系列教材,精心设计了一批实例,既覆盖讲课内容,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并且注意了综合性和趣味性。通过上机练习,既能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

(3)课程设计

通过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完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应用程序开发任务。课程设计既可以做规定题目,也鼓励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自选课题。课程设计规定一定的难度和工作量,要求遵守一定的设计规范,培养良好的编程习惯,书写正规的技术文档。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程序设计开发、工具软件应用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了解中小型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掌握可视化应用程序开发的基本方法,使学生经过一次开发应用程序的实际训练,从而提高开发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4)创新性、开发性实验

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学习与研究需要进行创新性实验的设计,对有此需求的学生,我们提供实验室并分配指导老师进行全程支持。

4教改成果与师资培养

主要的教学教改成果有:

(1)我校一直强化专业基础课《数据结构》的课程建设,曾先后出版系列教材5部,并分别于1999年和2007年获得福建省省属高校优秀课程和福建省精品课程的称号。

(2)2000年,高等学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3)2000年,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4)2001年,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获得福州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5)2004年,高质量的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获得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6)高校计算机系列课程无纸化考试系统的研制,先后完成新版一级、二级VB、二级VFp和二级C等考试系统,并在全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中使用。在此基础上,我们研制了多门课程的模拟练习系统供学生课后练习使用,其中VB模拟练习系统通过清华大学出版社向全国发行了2万余套,收到了良好的辅助教学效果。

我校在师资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提高学历。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各类研究生,提高学历水平。现有4名教师获取博士学位,10名教师获得硕士学位,4名硕士研究生在读。

(2)外出进修。积极选派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作为国内外访问学者到其他高校学习取经。

(3)内部培养。对于青年教师,建立导师制,迅速提高青年教师的主讲水平。

(4)通过科研项目培养人才。

(5)鼓励和扶持青年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近年来,已有6人次参加了澳大利亚、香港和台湾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

(6)加强教学规范化,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加强了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了各项教学文件,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志、电子教案、实验指导书、综合训练题库、考试题库等资料完整规范,坚持集体备课制度,互相听课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相学习,集思广益,提高了整体教学水平。

以上措施通过几年来的实施,效果显著,培养出了一批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作风严谨、工作态度认真、讲课好、能开发、自学能力强、富有改革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同时,我们还积极接受其他院校的进修教师(如武夷学院等),在积极推广教改成果的同时还能吸收其他兄弟院校的教改成果,从而更好地推进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5结束语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为了更好地满足我校建设规划的需要,我们仍然要在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做更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简介

宁正元,男,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福建省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福建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农林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有软件基础理论、智能计算与多agent系统、农林计算机应用、生物信息学等。出版教材二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其中SCi,ei收录多篇)。是福建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数据结构”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计算机基础”校级精品课程负责人。

钟一文,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副院长。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4

 

一、构建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逐渐普及,各行各业中都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一年级开设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工作中会被广泛应用。因此,本文以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着重研究在软件环境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构建新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同时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更好地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换代,我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更新,使用软件win7+office2010进行教学。本课程原对应的教学大纲(winXp+office2003)及计算机实训室所用软件均改至配套win7+office2010。在新的教学大纲下,我院原计算机精品课程内容也需要更新,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拟研究如何构建新系统环境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新大纲下教师上课的需求,并更好的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相结合,把教学内容数字化处理,把教学设计思想与考试大纲融合,设计成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电子化教学资源。

 

二、构建教学资源库的研究内容

 

(一)创建教学资源库的目标

 

摸索、总结一套适合提高高职高专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法,实现和新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win7+office2010)结合,在新的系统环境和应用软件版本中结合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将资源库应用于教学,争取我院高职高专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合格率达到90%。

 

(二)研究内容

 

包括在教学大纲更新、软件环境升级至windows7及office2010的条件下如何建设新的教学资源库,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乐学”,使教师能够互动式教学,并在乐学的基础上实现与计算机等级考试无缝对接。在提高学生通过率的时候,避免形成应试教育,通过考试的同时掌握基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现对各个软件的熟练操作。

 

结合本课程各模块的特点及新版教学大纲的要求,构建的教学资源库中应包含各模块的所有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资源库中呈现现有的知识点:

 

表1各模块知识点在教学库中的表现形式

 

序号知识点媒体形式

 

1计算机概论文字、网页、教学录像

 

2windows7操作系统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3计算机网络基础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4文字处理word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5电子表格excel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6演示文稿powerpoint2010文字、网页、教学录像、实训视频

 

课程每一章节配备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程中的所有实训配备使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的实训视频;课程部分授课章节进行教学录像;将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进行分类整理归档,使其他教师在教学需要时,随时可从素材库查询下载。

 

(三)解决的教学问题

 

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建设能够实现互动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使学生在课上学习之余,在课外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实现分模块强化练习。通过互动教学的方法,将原有实训内容提炼成教学资源库,围绕模块设计,“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同时顺利通过考试。

 

在应用旧的教学大纲(winXp+office2003)时本门课程已有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并已挂上网站,但缺乏教学录像及实训视频。现大纲更新至win7+office2010后,教材已及时更新,但精品课程网站上课程内容及教学内容尚未及时更新,同时学生操作实训也进行了更新,根据所做更新,拟在精品课程网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教学资源库,更新教学及实训内容,完善素材库及课件库,补充重点章节的教学录像,并利用教学所用南软极域软件进行实训操作的屏幕录制,完成实训视频的制作,使学生在课后亦能完成自学。

 

三、构建教学资源库的基本步骤

 

(一)拟采取的基本步骤

 

结合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拟采用下述方式开展研究:

 

实施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由课题组牵头,计算机教研室共同探讨,并查阅收集资料,确定新考试大纲下教学资源库应包含的模块,拟定出课题计划,并做出下一步工作的具体分工。

 

实施第二阶段:建库。根据收集整理的资料,构建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的总体结构。包括:课程资料库、试题与习题库、课件库、素材库、网络学习平台。

 

根据架构好的总体结构,明确分工。进一步根据总体结构及其下设子模块,整理收集新大纲及新系统环境下的资料,对原有精品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后增加的模块收集资料入库。对新考试大纲下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做匹配更改;对新版教材所用的教案、课件及时更新;对新设计的17个实训,利用南软极域教学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可将整个实训在电脑屏幕操作过程中录制下来;对新考试大纲下教师的授课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像。

 

将整理好的资源库到网站。可利用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进行改造,将新的内容完善至网站,在教学中推广教学资源库的应用,鼓励学生课外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使用教学资源库,实现更多互动效果。

 

实施第三阶段:应用及总结。推广应用教学资源库,根据教师授课及学生使用的反馈,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功能性评价与改进,对所有的资源进行新的技术评估。根据交流汇总,形成研究报告。

 

(二)现阶段实施成果

 

已构建了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资料库,包含课程性质、课程评价、教学队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计等;试题与习题库,包括理论习题、上机实训题、理论模拟题、上机模拟题、历年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课件库,包括包含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素材库,包括教学录像、实训操作视频、教材及实训中使用的各种素材;网络学习平台,包含在线实训、在线模拟测试及交流平台等模块。

 

四、构建教学资源库的主要特色

 

实践性操作强。可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软件南软极域多媒体教学系统辅助教学资源库的创建,该软件是计算机实训室授课的教学软件,可以利用其屏幕录制及试卷编辑等功能,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大纲进行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视频具有极强的可实践操作性。

 

资源利用性高。相同的资源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组织和服务,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来源广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案例。

 

具有共享性。利用搭建的网络平台,实现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5

关键词:“质量工程”;计算机基础教育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的回顾

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pC机和DoS系统的出现为计算机基础教育起到了催生的作用,但当时计算机的应用还只局限于高校和部分科研院所,应用范围以科学计算为主,FoRtRan和BaSiC语言是高校当时主要的教学内容。

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阶段。计算机软、硬件都有了重大突破,奔腾系列芯片诞生,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采用图形界面。计算机的应用走出了高校和科研院所,扩大到企管人员和公务员等。在这个阶段,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采用“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技术基础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

21世纪初期,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因特网对人和社会的行为都产生巨大影响,全社会有文化人员都成为计算机的应用者;计算机基础教育以普及网络和信息技术为突破口,其内涵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X门后续核心课程”的新的课程体系。

2006年之后,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及物质载体。对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必须进一步同其他各个学科专业交叉与融合,二是迫切要求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不断发展的20余年中,教育部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并了多份有关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其他学术团体也开展了大量教学研究活动,对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发展历程中,有两个重要文件值得介绍。

一是1997年高教司的《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即155号文件)。它首次确立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课地位,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一计算机技术基础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三个层次的课程体系,规划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和“数据库应用基础”五门课程及教学基本要求。同时适时地提出了教学手段、方法改革要求和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归口领导的教学组织和教学条件建设的建议。事实证明,这个文件的贯彻执行,有力推动了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是2006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简称“白皮书”)。它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1条建议,例如:确立“4领域×3层次”知识结构的总体构架,构建“1+X”的课程设置方案,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划分为“一般”和“较高”两个层次,以及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等6门典型核心课程,等等。这个文件被教育部评审组认为“是一项大规模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基础教育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对规范和发展我国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计算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研究成果”。

二、持续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的几点认识

1.科学认识计算机基础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应用性”关系

从内部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分层、分类规划与实施,即按学校办学层次和专业大类区别对待。目前分层、分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专业大类的特色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中反映不够,各专业大类间教学内容区分度差,计算机教学内容游离于专业知识之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从外部来看,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切实做到采用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课程门数、学时大幅减少的背景下,基础教学的空间严重被挤压,但教学要求还不断提高,我们的出路是创造自己独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

处理好上面提到的问题,就需要处理好“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在白皮书中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表述的:

不能脱离应用,因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

要恰当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因为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基础性的、让学生长期受益的内容需要教授,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认为,这个表述是科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特点是既有“基础性”,又有“应用性”,打好基础为了应用,脱离必要基础的应用是肤浅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两者的关系只能定性地表述,各校情况不同,不可能找到一个“通解”。各校不同专业只能在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坐标系中选取适合自己的坐标点。

2.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质量工程”建设中,对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给予了很高的重视。我们所从事的计算机教学本身与信息技术有天然的联系,应该做得更好一些,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首先,要重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教育部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目标,是要倡导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3―2007年已评选了1500门左右国家精品课程),在新一轮的质量工程建设中(2007―2010年)还要继续评选3000门国家精品课程,同时还将建设国家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几千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都将通过这个平台提供“共享”服务。我们期望在今后几年中建立起一个结构合理、共建共享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国家精品课程群,它将涵盖多层次、多专业的必修课、与专业结合的特色课、选修课。

其次,要重视网络化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带动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教学环节的管理还必须抓网络化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管理效率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再次,要有效应用多媒体课件。这是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课,六元素(即两类人:教师和学生;四种道具:大屏幕、激光笔、黑板和粉笔)的和谐,应是教师恰当地调动多种媒体,使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最大化。用多媒体的目的,排在首位的显然不是为了美观、热闹,也不是为了减轻教师重复劳动,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讲课内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

但目前有一种不良的现象,就是过度地依赖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不注意扬长避短,滥用现代技术,犯了多媒体课件的“四大忌”。一忌:教师――坐而论道,照片宣科;二忌:投影片――一览无余,毫无悬念:三忌:

激光笔――激光乱晃,不知所指;四忌:黑板――形同虚设,媒体单一。

教育部“质量工程”文件对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论述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老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应以追求课堂综合效果为目标,采用与其适应的现代教学思想、方法,特别是用有利于听课者思考、记笔记和课后复习等人性化的方法。师生们都有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多媒体环境下,培养和提高自己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任务。

3.认真建设师资队伍,破解质量难题

现阶段教育的“温饱问题”――经费和硬件设施,通过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大家共识。哪一个学校把师资建设解决得好,师资力量强,他们教学改革成果就多,教学质量就高。

但是,不同类型学校在队伍建设具体工作中还是遇到了问题。研究型大学中教学队伍的“稳定性”急待解决,要解决优秀教师安心从事教学、特别是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地方院校师资“质量”急待提高,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融合交叉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新形势下,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已成为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在“质量工程”实施进程中深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制定新一轮教学基本要求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正着手制定新一轮的教学基本要求,这项任务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呢?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对“信息化”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国家大力发展的“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中,信息产业列在五个产业之首。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类专业人才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专业的融合已是科学技术的必然趋势。现正在制定的各专业规范对计算机都将提出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以“为各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有关问题”为己任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任重道远,必将在信息化过程中大有作为。

新一轮的教学基本要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上届教指委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我们将深入分析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科学定位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人才培养规格中的作用,凝练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设计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2008年之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设置体系,特别是在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历史上首次提出一个有指导意义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和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知识单元与知识点、实验单元与技能点。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的课程类型不应只局限于原理验证型内容,而应该努力开设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由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学时不多,实践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有些学校将学生的实践活动组织得有声有色,创造了好的经验。他们的体会是:首先要提高对实践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实验题材;再次要有政策、方法、项目,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实践和创新活动中来。

为落实实践能力培养,新一轮的教学基本要求将提供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参考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目前至少有两个可选方案:以知识结构为核心和以课程为核心。下面以知识结构为核心为例作一说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知识结构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计算机系统与平台(含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分析与信息处理(含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应用系统开发。相对应地,可以在这个知识结构的基础按照“实验领域―实验单元―实验技能点”的三级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里可以示例性地给出实践教学体系图(见图1)。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目前缺乏成熟、系统的经验,或者可操作的做法不多。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把它做好、做实。

四、结语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高校的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千百万学生学习效果,关系到学生将来对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能否应对自如,因此我们一直鼓励同仁们一起参与“如何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的教学研究中来。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多元立体化;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20-02

1网络教学

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手段,积极建设具备开放性和共享性的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体系,实行开放型教学模式,方便师生的交流,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放型学习空间来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和能力拓展,落实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以网络为媒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网络教学可支撑计算机基础教学实现时间、空间、内容的全方位开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管理平台。教学网站包含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以及各门课程的基本信息介绍(教学大纲、内容体系、学习方法、参考资料、考核形式等)、学生网上选课、教师之家、学生论坛、学生提交作业与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平台,共同组成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在教学网站与课程网站以及教师的个人网站之间建立连接,逐步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将分散且无序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衔接,构建一个专业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彩、使用简单便捷的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应包含音视频资料、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历届学生优秀作品、典型案例、试题库等内容。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制作音视频和教学动画并在网络上,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业作品经重新整理后向学生放和共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借鉴和参考。典型案例是由教师精心选择和设计,覆盖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我们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放程度,积极鼓励各个高校将自己优秀的课程教学大纲、讲义、课件以及其他的课程资料在网络上共享,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能分享到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果。另外,网络教学的正常运行需要科学有效的网络管理平台来支撑。例如:课程管理平台可实现对整个网络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除具备课程讲义和课件、学生自主选课、提交作业和实验报告、在线考试与测验等功能外,还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教学测试、优秀作业展示等平台集于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性网络教学体系。

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推进实验教学的网络化,完善实验网络管理平台建设,继续加大实验室在空间、时间、内容上的放力度,使其具备实验预约、实验时间和机位安排等功能,为学生提供自由、充足、高品质的机时,还为学生提供了可自主选择的个性化实验环境,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学习,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除建设拥有实体实验设备的各类实验室和传统实验平台外,还应积极构建虚拟实验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程序设计虚拟实验平台、模拟网络配置的虚拟实验平台等,方便学生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随时利用虚拟实验平台,通过网络远程完成买验任务,提尚实验教学效率。

我们应加强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机房管理系统、学习监控系统,积极开发其他的辅助管理系统,如作业网络管理系统、项目网络申报和管理系统等,不断完善其对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的建设水平,以优秀的网络教学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计算机基础教学网络环境以教学网站和网络管理平台为主要支撑,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指导学生学习以及优秀教学经验共享的平台,而且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且优质的学习资源,还为学生的交流讨论以及实践与创新活动提供了便捷的网络工具平台,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网络环境支持保障。

2整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形成多元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多元化、模块化、融合化、网络化”已经成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趋势。构建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可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包含课堂教学体系和课外教学体系,其中课堂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外教学体系包括网络教学、专业技能训练、研究创新综合实践等。基于多元立体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发有利于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全新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基础上,深化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掌握利用计算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理论教学+网络教学的模式可以很好解决学生计算机基础和专业背景不同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技能训练平台+研究创新综合实践平台的模式可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3逐步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是国家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化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适应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的重大要求。

3.1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

高等学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在高校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思维方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从而为国家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服务。要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高等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综合发展的新型教育理念,并将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指导方向。

3.2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

当前,任何学科的重要研究问题都需要通过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运用计算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才能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应建立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新型教育理念,来促进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以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来推动自然科学以及其他领域产生重大成果。

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首先,要实现计算思维与学科思维的融合,将计算机科学中最具备长期性和基础性的计算思维渗透到其他专业的教学中,以抽象和自动化的实例教学帮助学生在学科思维层面讨论和研究学科的根本问题。其次,要实现课程内容体系的融合,以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应用需求为依据,构建计算机科学最小知识集合,并以知识模块化为基础合理配置课程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训练为目标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最后,要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融合,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教学方法运用于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断完善以专业思维训练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建设,构建科学有效且可观测的能力培养综合评价体系。

3.3加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各个高校要将国家精品课程逐步升级为精品开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借此东风,各个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对已有的优秀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升级改造,实现精品课程向精品放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转型与升级。计算机基础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要强调共享性和开放性,可采用高校之间、校企之间以及学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共建与协同发展的方法,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课程优势,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3.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管理体制

我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最终是否能取得成功,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师资队伍的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教师们展相关的学术讲座或学习培训,促进教学队伍知识和技术的与时俱进。吸引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高素质教师参与和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逐步优化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方面的配置。完善教师管理体制,聘请优秀的老教授们成立了教学督导组,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积极组织和展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并将其与职称晋升挂钩,激发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

3.5充分发挥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扩大资源共享和开放程度

充分发挥十个部级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对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要素资源,如精品教材、精品课件、特色实验仪器设备等。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不断提高我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

4研究创新综合实践

计算机基础教学强调实践性,所以我们要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同专业的应用背景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要以良好的实践环境为前提,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研发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网络教学的基础上,我们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通过增加科研活动、科技竞赛、专题训练以及产学研结合等实践环节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创新综合实践体系。

1)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应用需求和兴趣爱好,分别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例如对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计算机程序设计方面的技能训练;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要加强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技能训练。

2)充分发挥科研的带动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优势,结合教师的引导和制度化的科学管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由教师主持的科学研究项目,也可为学生提供独立的研究项目,从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完成科研项目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另外,我们要加强将科研成果向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转化,并将优秀成果向全国高校推广。将研究创新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相结合,自主设计反映计算机科学最新成就和前沿技术的教学实验,自主研制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仪器与装置,并积极引入到实验教学之中。同时,我们将科研创新与网络教学相结合,自主研发学生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学生选课系统以及学生网络学习系统等,进一步提升网络教学的管理水平。最后,我们要依托科研优势,将科研中涉及的重点知识引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前沿的学科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理论与实践、通识与专业以及学习与研究之间的联系。

3)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活动

我们要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国际、国内以及校内各种层次的计算机竞赛活动,如:aCm国际生程序设计大赛、Robocop竞赛、中国“挑战杯”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以及学校举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等。在这些科技竞赛活动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方案,并不断验证和完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创新学习的意识,还提高了他们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以较少的时间、较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成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近年来,我国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努力。国家先后出台了不少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每年举行的高校教师教学培训,精品课程培训,以及2011年推行的100门课程的高校教师在线培训等,目的就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然而要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做起,把改革重心移向课堂,必须关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真正的改观。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它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至关重要。目前高校学生的入学成绩差异较大,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针对全校学生,学生人数多,参差不齐,而且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一样,每个专业的要求也不一样,这给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梯度,教学目标更加灵活、有效和合理,要求学生都能够投入其中,积极参与。既要考虑到能调动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又要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太吃力,能跟上进度,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也作相应的调整,以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服务为前提。制定合理、层次分明的教学目标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课前精心准备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备课的重要性。很多教师的公开课和教学技能赛效果都不错,公开课上授课游刃有余,轻松自在,整个课堂效果很好。原因何在?因为上公开课前教师都为该节课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仔细研读教材,并查找相关的资料,对教学过程做了精心的准备、设计。由此可知,教师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

1.教师课前必须吃透教材

教材规范了教学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把握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深入浅出地教授内容。不过目前很多学校对基础教学不太重视,认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简单,部分学校基础课程老师得不到相应的认可,这就导致老师教学热情下降,从而变成了任务式教学。

2.教师合理使用教学资源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快,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要使计算机基础内容的教学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跟上知识更新的节奏,教师授课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需要对相应的知识进行筛选。教师可以到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在课堂上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补充,比如《办公软件操作》,在讲eXCeL的动态图表时,教材上只讲到一种利用函数的嵌套的方法来实现,而常用的方法还有自动筛选和辅助序列的方法,教师可以补充这两种方法,并对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

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表情严肃以显示威信,实行的是还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唱独角戏,很少有与学生互动,在上课过程中既不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又不给学生参与讨论的时间,课堂气氛压抑、枯燥。

其实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更好进入状态,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和“乐意学”,成为课程的主体,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可以增进师生感情,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教师在上课时应该表情丰富,时常保持微笑,对学生正确的行为给予肯定,错误的行为给予引导,适当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律否定,更不能以尖酸刻薄的话批评学生。

四、充分利用资源采用多种形式授课

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授课方式。实践证明学生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只有25分钟左右,比如理论性比较强的内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适当穿插相应的动画,这样既能取得更好的演示效果,又能缓解学生疲劳。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讲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时可以放映相应的视频,使学生更能直观、形象地理解;采用板书的形式讲解数值转换的过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而讲ppt制作内容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伊始放映一些优秀的ppt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在讲授ppt之前,先放映第三届和第四届锐普ppt大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学生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急切想怎样才能做出如此漂亮的ppt作品。我对作品做分析,告诉学生在这些作品中用到哪些知识点,自然引出相应的知识点,学生带着问题学,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很快就可以接受,课堂效率明显比直接讲如何制作ppt好。

另外,要根据课程特点安排授课地点。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精讲多练”,对于操作性强的授课最好安排在机房,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尤其是对于语言类的课程,“百看不如一练”,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学生只有在练习编写程序的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

五、淡化等级考试的影响

目前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影响。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直接左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很多同学只关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考到的知识点,而计算机等级考试知识点的更新远远跟不上计算机知识的更新。建议学校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行教考分离。不能为了考试而教学,考试只是一种检查教学效果的方式。

六、加强教师培训

高校教师出身不同于中小学教师,很大一部分都不是师范类专业,他们来自于不同学校的各个专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训练,授课经验不足,部分青年教师专业能力相当不错,但对于怎样更好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比较迷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学校应该给青年教师提供培训的机会,让教师能够走出去,能够深入优秀的企业参加实践或参加相应的高校教师培训等。同时学校也可以实行名师导师制,给每个青年教师配备1到2名学校教学名师,这样既能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又能很好地利用学校资源,使青年教师得到迅速成长。

参考文献:

[1]衰浩第.大学计算机教学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3):313.314.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8

[关键词]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对高职学生培养的质量,高职学生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我们要淡化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严密性,强化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教育部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决定实施“质量工程”,而其中第一项内容就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了使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能顺利、有序地开展,教育部还专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建筑结构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工民建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重点之一。

1精品课程与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是21世纪初提出的概念,精品课程要体现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2003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的示范性课程”。教育部规划用五年时间建成拥有数千门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开放体系。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结构课程面向工民建专业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水平影响大。该课程在工民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房屋建筑及相关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另外,它又是学生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地基与基础》等后续课程的基础。

对高职学生来说,《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包含了砼结构、砌体结构等内容,它有着抽象的结构计算理论,烦琐的构造要求。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高职院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进校之前对计算机的把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另外,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职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加强计算机应用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改革,是高水平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标志之一,也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2以“五个一流”为核心,把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的建设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建设要以“五个一流”为核心:就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和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精品课程首先要有一批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成果显著的主讲教师。教育部在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中首先提出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工民建专业教师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建筑结构教师的课程观、课程研制水平、课程决策权力和课程改革的态度等是建筑结构精品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教师队伍必须按照“双师型”师资梯队打造。形成由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师组成的兼职教师、专业主讲教师和青年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专业主讲教师必须通过国内外研修、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与教科研等形式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高级工程师这一兼职教师资源,使课程内涵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来自一线的技术骨干和高级技师主要负责施工实训讲授与指导,使教师和学生能获取真实的经验。对于青年教师,要切实施行青年教师的“传、帮、带”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假期挂职锻炼和参加多媒体课件制作。

“一流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理论方面应充分体现“必需为先,够用为度”从最基本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强化知识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新规范、新工艺、新技术。同时,要加强与企业专家座谈,参观大型工程建设,从中了解现代建筑结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将工程实例引入课堂的教学中,坚持使教学内容与国家最新规范接轨。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流的教学方法”要求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筑结构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抽象知识多,为适应课程的特点,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注重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首先,要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这里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能真实再现;基于网络的课后教学:利用丰富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与复习提供方便。电子课件(包括教学计划、教案)、网页课件(包括视频、动画、案例与施工图片、模拟练习、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指导书、网上答疑系统、课堂教学录像等),学生可以实现网上自主学习和模拟练习。同时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聊天室、邮件、网上留言实现答疑;实训教学:注重体现岗位情境。在以往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多种原因,学生一般到工地上走马观花就算完成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建立一个仿真的施工工地,让学生接受最真实的现场教学。

“一流的教材”要求坚持选用部级优秀教材。主讲教师可以自行编写、制作相关教材。在自编教材工作中,应针对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加工,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块,以真实的施工任务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结合真实的施工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同时实现教学内容与“双证书”结合,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课程内容里融合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适应本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9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育可以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正在形成、发展的人才市场服务。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目标

国家教育部根据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应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的基本目标,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计算机技术基础教育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教育的课程体系。

以能力素质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为主体,应该是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主体。“能力本位”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体现,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所以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主要是建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二、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全面建设核心课程、系列精品课程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例如,开设的课程较单一,课程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较孤立,与其他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学习联系较少等。这种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学生不能系统和完整的学习计算机知识,不能及时地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缺乏计算机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大举措。学校能提供的产品是专业和课程,是课程以及围绕着课程所提供的服务。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这类应用型课程而言,学习的方向应瞄准应用,学习的目的是学会做事,这既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评价精品课程最重要的客观标准。

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调整,重点围绕着贴近实际应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出发,即以提高技能为宗旨进行内容整合和提高,使课程内容既体现了先进性、实效性和应用性,又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大力提倡“精讲多练”,“精讲”要求教师讲出内容的精髓和基本知识点,“多练”要使学生有机时、有目标、有实效。因此,计算机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要作统筹安排,形成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努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以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具体因素,我们应该选择比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四、改进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进。计算机与其他学科相比,知识更新速度快,若计算机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则学生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因而教学的注重点应从“教”转向“学”,逐步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为认知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建立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教学模式上去。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把学到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自觉应用到学习计算机新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并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进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思维训练。教师不但要善于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和引导,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提倡差异。培养学生想提问题、敢提问题和会提问题的能力。

观念创新是方向,只有观念创新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思维创新是方法,寻求思想方法和行为方法;知识创新是目的,创造新的知识实体。实现三个创新的中心环节是思维创新,而思维创新的核心则是学会运用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因为只有变向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等这些非逻辑思维方式才有可能导致差异,从而提出新问题,确立新观念,创造新的知识实体。

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够积极思维的动力。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并且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为史深入的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通过课堂教学,既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手段上,多媒体教学环境已经比较普及如何充分利用校园网络、internet优势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从课堂拓展到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个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教师带来了紧迫感,教师若缺乏必要的培养和进修学习,缺乏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师资水平,教师要积极自我学习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并且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上的最新技术,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只有提高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计算机水平,才能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教学篇10

abstract:Combinedwiththepresentsituationoftheuniversitycomputerfoundationcurriculum,especiallytheproblemsexistingintheoperationofexperimentcourse,fromouruniversityreality,thisarticlemadediscussiononnecessityofopenexperimentalplatformforuniversitycomputerfoundationcurriculum,andmadedetaileddescriptionofthreemajorfunctionalmodulesofopenexperimentalplatformforlearning,experiment,examinationoftheuniversitycomputerfoundationcurriculum.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开放实验平台;建设

Keywords:universitycomputerfoundation;openexperimentalplatform;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01-03

0引言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反复强调的一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在现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向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学科知识逐步融合,因此,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成为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的有效工具[1]。尽管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但是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是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在各高校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重点。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办学层次高校、几乎所有专业均要开设的课程,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各高校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授课教师积级参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研究人数逐年增多、研究层次逐步提高、成果显著,无论是精品课程、教材还是研究论文,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2]。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该课程在高校教学中依然面临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1受众面广,师资匮乏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队伍组成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组成,并且以中青年为主,师资结构相对合理[3]。对于我校来说,计算机应用系共有20位教师讲授该课程,受众学生人数达5000多名,大部分教师每学期带8个班甚至12个班,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的比例严重不协调,造成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缺少时间和精力顾及科研等其他方面的工作。

1.2教学条件不能适应教学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网络的基本操作,实践性比较强。对于那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原本应该在教学机房边讲边练习,但是由于我校实验室紧缺,设备不足,不得不采取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对于课程的实施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实验安排难度大。在安排实验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的空余时间和学生的上课时间冲突,给教师的教学也会带来很多不便,一方面,使得教师在安排实验的时候不得不忽视授课内容与实验内容的衔接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带的班级比较多的教师来说,班级上课时间不统一,造成实验安排过于分散,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其次,实验安排的太少。计算机基础课程至少应该有一半时间在实验上,对于我校来说采取36+12的教学计划,也就是说36个学时的讲解加上12学时的实验,这个安排对于这样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来说有些不合理,缺乏大量应用和创新的机会,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知道”这层教学目标上,谈不上“掌握”,更谈不上“应用”。

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笔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就像“纸上谈兵”,不具有合理性。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做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情况。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上述问题,一方面缓解教师压力,另一方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立足于本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所面临的问题,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上机,教师轮流辅导,既可以缓解教师压力,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中外大学校长会议上说到:“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和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大学计算机基础开放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师资分配等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结果,对于学科发展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功能模块介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将采用课堂和上机相结合的形式,上机为主,课堂为辅。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以下几项内容:①开放实验平台的使用方法;②理论知识;③操作部分的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上机部分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来实现,该平台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学习、实验、考试三个模块,旨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以下简要介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的三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3.1学习模块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5]。

在学习模块中,主要设置以下几项内容:①课程学习,包含课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借助超链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学习步调安排学习进度;②辅导资源,教师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上传至平台,包括:课件、文本、视频等多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相关资源,深入并且扩展所学知识;③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讨论交流”专区提问,辅导教师会一一答复学生的提问,学生本人提问的答复会在自己登录之后的页面中提示;④作业上传,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通过“作业上传”提交给系统,教师评阅之后会给出成绩和评语,同样地,学生本人的作业评阅结果会在自己登录之后的页面中有所提示。以此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账号登录之后,系统每次会记录学生本次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当学生在同一页面停留时间超过30分钟,系统会自动退出。

3.2实验模块实验模块主要通过该平台进行课程实验,分为独立性实验和合作性实验。独立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大纲和特定的实验素材,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合作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素材不限,学生可以上网搜索素材,实验小组由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划分,确定组长,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分工明确。

在实验模块中,主要设置以下几项内容:①实验大纲,其中包含每个实验的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要求;②实验素材,针对独立性实验所提供的素材,一般地,独立性实验中要应用特定的素材,按照实验要求对素材进行加工;③作品上传,每个实验完成后,通过“作品上传”提交实验报告和作品,合作性实验还要提交小组分工表,教师评阅之后给出成绩和评语,学生本人的作品评阅结果会在自己登录之后的页面中有所提示;④优秀作品赏析,每次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将其中优秀的作品上传,供学生鉴赏并共享,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好的作品。

3.3考试模块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课堂、上机、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评的30%;总结性评价通过实验平台进行,占总评的70%。

改革以往的笔试为机试,考试分为两种题型,选择题和操作题,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题则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情况,要求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考试模块中,主要设置以下几项内容:①考试,进行期末的总结性评价,由于考生人数比较多,考试需要分批次进行,因此,考试题目将会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选择题直接作答,操作题需要保存到特定路径的考生文件夹,该文件夹会自动保存到考试专用的服务器中;②成绩查询,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成绩,并且可以查看做错的题目以及其正确答案;③评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最终成绩给出评语以及学习建议。

4结束语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探讨教学规律,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1,(3):30-32.

[3]练永华.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与互动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6):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