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工工艺基础知识十篇化工工艺基础知识十篇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6:31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问题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211

0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研究机械制造工艺过程方法的机械类专业学科,是各类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的最主要特征是追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的统一,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系统、扎实的机械制造工艺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训培养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均有着较高的要求,也因此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缺乏实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1.1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高

高校扩招,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理解效果不佳,对课程缺乏感性认识,难以跟随教师的进度而失去学习兴趣,给学习效果带来了较多的不利影响。

1.2教学内容系统性不强

受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繁杂而范围宽泛,涉及到各类机床、刀具、加工方法等多内容,在编排教材过程中难免出现求大、求全的情况,忽视了教学内容知识点之间的层次性和渐进性,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系统化加工。学生在刚刚接触机械专业时缺乏相关知识基础和实践体验,对教学内容不能形成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接触陌生的零件、设备,可能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本课程内容较多,知识点分布相对独立,学时紧张,而机械制造工艺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更新换代快,书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机械制造岗位的要求,一些学生毕业之后在就业岗位上还需要重新学习,给就业增加了阻力。

1.3实践教学内容缺乏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双重要求,但是一些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情况,教师延续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详细讲解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必要的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实践操作技能,无法通过现场参观、见习以及实习提升学生对学科的感性认知,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之间相互脱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1.4教学方法落后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亲自动手来真正理解教学知识点,但是一些教师却仍然沿用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解+多媒体演示,成绩考核也只单纯考察学生的出勤和卷面分数,对学生的机械制造操作实践能力以及感性认识不够重视,在教师不当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对机械制造实践教学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种常见问题的应对措施

2.1创新教学方法、理念

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照搬教材,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掌握情况,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详细的培养目标,结合机械制造实践,适当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有意识的锻炼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将实践操作知识和理论基础知识充分联系起来。例如《铸造》部分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工厂或者实训中心,观看铸造钢的基本流程,同时为学生展示各种铸造残次废品,让学生分辨缺陷类型、分析原因,沙眼空穴、断裂、裂纹,通过切身实地的参与到铸造过程中来加深学生的认识,将所见所闻和书本上的知识一一对照,加深认识。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主意识,可以应用课题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分成小组,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实践课题,展示一个机械制造成品,让学生自行制定机械制造工艺,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制造工艺进行评分,为学生分析工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工作流程来培养学生利用知识的能力。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发动机箱盖,让学生分析其制作流程,学生会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从铸造、锻压开始,直至成孔、磨削和尺寸精度控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加工流程,通过这样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类似机械制造车间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成长。

2.2现代化教具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很多学生都掌握了应用互联网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更多的将互联网当做娱乐工具。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更先进的现代化教具来提供更加真实、直观的教学场景,在学校条件不具备实践教学条件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课程。教师可以应用互联网,搜集机械制造工艺最新的发展方向和高新技术,作为课堂理论知识的补充,如为学生展示最先进的多轴多坐标全自动数控加工中心,能够在同一工作台上,同时完成切削、孔加工、装配和精度加工等多个任务,但是仍然应用了最基本的机械制造工艺。教师还可以应用多媒体ppt技术,播放机械制造加工操作动画,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理解机械加工的基本运动模式,将机床基本机构、原理、零件配合方式等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图像,从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知识信息,学生自身也会被生动的课堂教学所吸引,而获得更高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教学的教学成本远远高于课堂教学,导致很多专业都不愿意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经费组织实践教学。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实际上,实践能力对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对机械制造加工流程了如指掌,才能够形成对机械制造工艺更高层次的理论认识,高校应该为学生就业打好能力基础,不应该甩锅给就业岗位,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重新学习,影响专业口碑。为了提高《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首先应该培养双师型教师,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深入机械制造生产一线,做到即懂理论又懂实践,才能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为学生提供更加合理、有针对性性、不过时的教学内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一般持续2周左右,包括参观、实训两部分内容,教师需根据教学进度计划,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工厂,要注意进入车间之前首先要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布置预习,确保学生心中有数,之后带领学生参观车床,了解其结构、工作原因和刀具夹具情况,参观之后要进行总结,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有挑战性,但是不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课题,学生自主探索,结合零件图学习图样,编制加工工艺,加工零件,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派上用场,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课学习自觉性。

2.4巩固基础知识教学

基础知识是任何学科的构成基石,虽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掌握程度的要求较高,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同样不能忽视基础知识教学,脱离了基础知识教育的实践教学都是无本之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理论课程和传统理论课程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内容之间关系密切相互穿插,因此不能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教师要明确基础理论知识课程教学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金属加工基本理论,了解机床的基本结构、原理、用途范围,并掌握分析调整通用机床传动链以及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装配工艺的能力,同时根据教学任务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编排,适当取舍,减少繁琐深奥而生产实践中较少应用的理论推导,剔除和教学目标不符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3结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制造过程,学科时间性较强,涉及内容广泛,知识更新换代快,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应用现代化教具以及巩固理论基础等措施来有效应对。

参考文献:

[1]韩兴国,王斌武,崔立秀.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4(05).

[2]胡迎春.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手段的应用[J].才智,2015(32).

[3]孙航.技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6(04).

[4]查文秀.浅探《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J].成功(教育),2012(04).

[5]陈明.浅谈《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改革的策略[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13(11).

[6]刘芳.《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考试周刊,2011(37):143-144.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

一、现有化工工艺专业中技生的课程教学分析

化工工艺专业中技生课程教学包括在校理论教学和下厂实习教学两部分。在校理论教学给予学生从事化工企业岗位操作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安排在第一、第二学年。理论教学的学习内容基本适合中技生的学习和本地区化工企业的要求,但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采取实习教学的配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下厂实习教学是技术工人培养计划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教学,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认识化工生产过程、化工企业、环保安全等内容,加深巩固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或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学生实习安排在第三学年,目前而言,实习期间存在着诸多不足:①在指定的化工单位集中实习,实习程序固定,走过场较多,指导老师缺少化工生产实践经验;②在预就业单位跟班实习,它偏向于追求生产价值和经济利益,学生所学内容不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③实习期间因为离开学校,管理有所松懈,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大大降低。针对目前化工工艺专业的课程教学状况,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中的内容、时间和环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的化工工艺技术工人。

二、建议中技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

中技化工工艺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应系统地学习化工工艺专业所需的各门课程,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识图、电工学基础、化工基础、分析化学、化工设备、化工电气与仪表、无机化工工艺、基本有机化工工艺、化工安全技术、化工环保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内容比较全面。另外,也需要学习文化基础课程及职业指导等其他课程。课程的学习要体现出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宗旨。目前我校的理论教学内容基本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不过,针对如今的中技生学习基础较差、课堂学习能力不强的特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简单易学,够用就好,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与实习教学紧密结合,依靠实习教学、教师课堂组织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顺利地完成理论学习任务。

中技生更重要的是实习教学,根据技术工人培养计划的阶段性要求,从科学合理安排考虑,化工工艺专业的实习教学要分为化工认识实习和化工生产实习两个阶段进行。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化工生产过程,接触各类单元操作过程和设备,使学生对化工生产过程及设备建立起感性认识。认识实习要从学生的兴趣和行业需求出发安排知识和技能点,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认识实习的内容可选择如下项目:认识化学工业及化工生产;认识化工安全;认识化工管路和阀门;认识化工检测仪表;认识换热器;认识压力容器;认识塔设备;认识化工污染与化工环保,等等。认识实习过程可分为:①学生听实习老师讲授实习内容、要求、任务、安全,等等;②学生在老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带领下进行现场观看,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介绍和说明;③学生查阅资料,提出问题,同学之间或与老师、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④学生写实结,回答问题。通过认识实习,学生学到了化工工程知识,牢固树立起了专业观念,明确了理论学习的目的性,提高了专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好后续的理论课程。生产实习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而不是致力于追求生产价值和经济利益,它是让学生全面了解化工产品生产过程的岗位操作、设备仪表等,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等等。

三、合理安排课程教学的时间

课程教学时间应根据学校情况、课程特点、社会就业情况来合理安排,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更好地发挥各课程的培养作用。第一学期学生进行文化基础课及无机化学的学习;第二学期进行部分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第一阶段实习课程的学习;第三学期进行专业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实习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行各工艺专业课的学习;第五、第六学期进行实习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实习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别在第二学期末和第三学期末,时间分别为一周左右。第一阶段的认识实习,学生可进行如下项目的实习:认识化学工业及化工生产;认识化工管路和阀门;认识换热器;认识塔设备,等等。学生已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基础、化工识图等课程,这时进行化工企业和具体岗位及设备的参观认识实习,学生就能很好地认识化工企业及化工生产过程,了解化工单元操作过程及设备,巩固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兴趣。第二阶段的认识实习,学生可进行如下项目的实习:认识化工安全;认识化工检测仪表;认识压力容器;认识化工污染与化工环保,等等。

四、合理选择实习教学的企业,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

实习基地的选择要满足实习基本要求,不同实习阶段要选择不同的实习地点。认识实习可选择离校不远的中小型化工企业,企业的化工单元操作和生产设备不要过于复杂,便于学生往返和学习。化工生产企业大多为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品相对集中的地方,出于对企业自身生产、管理、安全及经济效益等的考虑,企业不怎么欢迎学生进行下厂实习,所以学校要努力与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这样学校可随时按照专业教学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化工认识实习,以巩固专业理论教学,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生产实习基地应尽量选择大型的、先进的现代化工企业。因为这种企业生产工艺先进,安全与自动化程度高,三废处理技术先进,企业文化丰富,企业制度严格,能给予学生理想的实习环境。学生不仅能学到先进、丰富而实用的化工生产知识,而且能学到学校中接触不到的企业文化。学生能充分认识到化工生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会到专业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增强了专业自信心。学校要联系本地区大型的现代化工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专业就业能力。当然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需要,经过第五学期的生产实习,第六学期时学生可选择预就业单位进行实习,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参与生产实际工作。学生在生产实习期间是准企业人,不在学校学习,学校不能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管理。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4

论文摘要:通过对园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分析,划分其工作领域,进而得出其工作任务与工作行为。中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在此基础上,形成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品生产技术、草坪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插花技艺和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九个项目课程。在教学中,要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与工作态度。

一、中职园艺技术专业的特点

中职园艺技术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掌握园艺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适应园艺生产、运输、加工、营销、服务与管理等一线岗位需要,并具有一定的该专业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主要有蔬菜生产、花卉生产、果品生产、食用菌生产、草坪生产、组培苗生产、园艺产品加工、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园艺产品营销等。职业资格主要有劳动部的中级果树工、中级花卉工、中级蔬菜工、中级绿化工等。

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该专业的毕业生应了解主要园艺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生物学特性;理解主要园艺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园艺作物常见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机理;理解园艺作物产后生理及园艺产品贮藏加工的原理;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技术;了解组培苗的生产规程;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在生产一线岗位上,能熟练操作常见的园艺作物栽培养护机具并进行简单的维护;能识别常见的园艺作物的种类与品种;能从事本地区主要蔬菜、花卉、果树、草坪、食用菌栽培和常见病虫害防治工作,园艺产品的贮藏、加工及一般的销售工作和园艺作物生产组织管理工作。

二、当前中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现阶段大部分中职校园艺技术专业课程结构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宽基础”部分由三大平台组成:普通文化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其中,普通文化基础平台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基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等,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广适性;专业大类基础平台包括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植物遗传学等,是园艺大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为学生在不重复学习的情况下实现园艺大类各专业之间转移提供可能;专业基础平台包括园艺植物保护、园艺设施、园艺机具等,是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掌握从事该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共适性知识、技能和职业情感奠定基础。“活模块”部分是建立在“宽基础”平台上为突出和强化果树、蔬菜、花卉等某一职业领域的职业能力而开设的若干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就业意向和兴趣选择一个专业方向。然而,如果将现阶段这种课程结构置于“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园艺技术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背景下审视,就会发现其对基础平台通用性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课程灵活性与应用性的削弱,因此很难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可见,要更好地兼顾专业定向性和就业适应性,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三、中职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实施及评价

(一)职业能力分析

“在工作过程中直接需要的(区别于学科系统化的知识)常常是在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据此,我们把园艺技术专业岗位整体的工作过程作为分析对象,把工作领域分成日常生产准备、生产工具操作、繁殖、生产过程管理、园艺产品的收获、园艺产品包装与贮运、园艺产品加工七个部分,再通过对胜任每一部分工作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及相应技能要求的分析,得出工作任务与工作行为。

(二)课程教学分析

根据园艺技术专业岗位工作的相关性、每个工作任务的教育价值以及课时分配均匀原则,在行业专家和课程开发专家的引领下,我们对工作任务进行了合并,形成了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果品生产技术、草坪生产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园艺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插花技艺和园林绿化施工与养护技术九个项目课程。在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上,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横向专业课程门类划分的方式分配项目课程课时,最终形成园艺技术专业指导性教学安排。

(三)课程实施

改革后的课程实施不再是遵循自上而下的线性路径,而是动态建构和生成的过程。为突出岗位技能目标的培养,我们把德育课程和文化课程中涵盖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和审美、心理、体质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项目课程的教学则是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职业能力为基础,教学内容打破学科体系逻辑严密性,强调培养学生胜任岗位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与工作态度。同时,在教学中,我们还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在教学内涵上的整合。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5

1依据与原则

1.1依据

根据陶瓷艺术设计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深入进行企业岗位调研,认真分析课程体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企业专家共同继续深化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课程改革,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术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装饰相关课程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类课程的设置。树立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思想,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1.2原则

1)差异性与适应性原则。美国弗兰克•H•t•罗德斯在《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所说:“没有任何一所大学的课程体系是完全相同的”。那么,在构建陶瓷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时就要考虑区域行业特征与其它陶瓷产区的不同,将这些差异性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来,并构建适应区域、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2)实践性与拓展性原则。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目标指向更不只是学习系统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更强调专业领域的实践应用性。但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因延续与承载历史和文化更多,与绘画、化学、机械等学科交叉更多,融合古今中外的设计思想与理念更多,因此,必然要求其课程体系构建的拓展性更强。

3)反思性与发展性原则。反思也是批判性回顾,任何课程体系的构建都不可能脱离历史。相反,它是从历史的课程体系中延伸、发展、改革出来的。正是由于不断地发展和改革,才使得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因此,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在反思既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继承、改革、甚至重构。

2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构建的层面

课程架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问题,而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的第二层面,课程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则属于第三层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既需要根据人才素质所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来构建,也需要据此来选择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与内容,从而形成结构合理、体系优化和内容现代的基于职业教育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2.2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架构分为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般专业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五部分。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与定位,具体执行中要理清三个关系:一是,基础与专业的关系。这里的基础包括通视文化知识、陶瓷基础理论知识及陶瓷基础技术三个层次,它们在承担为专业服务的同时,还支撑着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发展和增强学生自我适应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二是,一般专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关系。一般专业课程是学生专业能力发展过程中的组成和过度,对专业核心课程起到辅助和推进作用,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进行专业教学的时候,不能因为核心课程的重要而忽略一般专业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在3~6门,但这些课程对学生最终的职业选择也并非同等重要。三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在开设规定数量的必修课同时,也需要安排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为不同个性特长、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从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挖掘。

2.3课程设置

通识类课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体育与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指导》等。将专业核心课程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组建成造型基础、色彩基础、装饰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构成、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案设计、图像处理、设计概论等。根据职业岗位和专业技术要求,结合企业调研,本专业设置10门专业课程,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为核心与素质拓展为辅助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创新性设计能力,满足学生在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多元选择。分别为:⑴《中国陶瓷》,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宋元明清制瓷的辉煌历史,重点介绍各类窑口以及景德镇瓷器的发展演变过程。⑵《日用陶瓷造型设计》,主要讲授日用陶瓷的分类及特点、日用陶瓷造型设计图纸的绘制方法及设计中的若干问题。⑶《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photoshop》,主要讲授该软件在陶瓷装饰设计中的应用技巧及图像图像处理技术。⑷《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主要讲授现代陶瓷产品的装饰方法和特殊技巧、古典图式的再运用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⑸《釉上彩绘画》,主要讲授传统新、粉彩的绘画与技巧,古典绘画的学习,各类油料性及颜料的配制以及烧制的技巧。⑹《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illustrator》,讲授利用该矢量软件徒手绘制轻工类产品的矢量纹样及图案等,运用在陶瓷花纸设计中,同时讲授企业标志创意,高级排版,海报制作技巧实例及各种印刷品制作技巧。⑺《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CaD》,主要讲授CaD基本绘图与编辑命令,利用该软件将设计草图做成工作图(三视图)的方法程序。⑻《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主要讲授陶瓷造型的三维建模、车削、渲染、材质赋予、贴图使用和灯光创建以及动画的基本制作。⑼《陶瓷工艺》,主要使学生明确陶瓷与艺术、工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掌握陶瓷在设备、制作工具、泥料、色料、坯体的干燥与收缩、作品的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制作陶瓷之前对陶瓷工艺流程有一个整体认知。⑽《现代陶艺》,主要讲授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在环境设施中的本土化形成与发展,东西方公共现、当代陶瓷艺术环境设施的差异以及类型与特征。根据本专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经过企业专业论证,结合毕业生追踪调查,将《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釉上彩绘画》《现代陶艺》《计算机辅助设计illustrator》《计算机辅助陶瓷设计3Dsmax》等5门专业课程定位核心课程。在以企业需要为核心的基础上,向满足学生专长培养、个人职业发展和兴趣爱好的方向上倾斜,使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开设心理健康、中华传统文化、美学欣赏等相关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传统艺术修养教育,达到提升学生抵抗风险压力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发展方向和道德准则,使学生具备发展的可持续性。

2.4理实一体的项目化课程内容

陶瓷艺术设计课程项目化的核心任务是要在设计基础知识、陶瓷工艺基本知识与陶瓷产品设计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陶瓷设计与生产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本专业学生在完成典型产品设计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按照典型产品的生产要求形成一门综合的项目课程。典型产品选取既要充分考虑其典型性,达到让学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要充分考虑唐山地区陶瓷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现状。如在《陶瓷产品装饰设计与制作》课程中,将课程内容分解为复制花鸟装饰瓷盘,釉下瓷瓶装饰,咖啡具(花纸)装饰设计等几个项目进行,在这些具体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师生把操作经验、操作诀窍都融入进去。在每一个具体项目中,务必让学生认真观察把握各个项目实施的细小环节,因为在陶瓷工艺领域,细节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职业能力的形成。在内容组织方面,打破传统陶瓷造型与装饰等的思维模式,围绕职业能力的实现,以满足理解工作过程为基本原则,将课程中有关的理论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分配渗透各项目中。要求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比如在进行《日用陶瓷造型》,先以“单一日用瓷器皿的设计及注浆成型”为项目着手,避免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组织困难。同时我们注意到每个项目应该有其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并将最核心的专业技能,比如陶瓷釉上彩装饰技法在不同的项目中多次出现,用以提升并巩固职业能力。

3课程实施

3.1体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唐山地区陶瓷产业优势,紧密围绕校企合作内涵,逐步深化“产学一体、内外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产业升级需要以及行业企业对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用人需求,以培养适于行业企业需求的具有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内实习工厂、校外引进企业和校外合作企业的资源优势,在与校内外企业深度融合、紧密合作的基础上,开展生产性与综合性学习项目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在践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优化课程体系,使之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3.2“1+1+0.5+0.5”的实施要点

在实施大类招生的前提下,我们将本专业分成四个学习阶段,对应三个学年六个学期,形成“1+1+0.5+0.5”的教学实施模式。其中,第一个“1”代表第一年的大类基础课学习,实践课为走岗认识实习;第二个“1”代表专业基础课阶段,本阶段安排陶瓷专业基础课程,及少部分专业课程,实践课对应贴岗实习;两个“0.5”分别对应第5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第6学期的综合实践学习,实践课对应顶岗实习。第一、第二两个学期,为走岗实习阶段。学生在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大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同时,还要在校内专业实习工厂熟悉生产环境,实行校内集中授课与走岗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学习。入学教育及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期间,由专任教师带领,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教学,认识车间设备;认识原料、成型、注浆、磨具、装饰、烧成、彩烤等工序的工艺及管理;了解陶瓷工艺流程,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公共基础课程根据专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大学语文》《英语》《应用文写作》等。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所共同需要的基础知识技能而设定,开设《设计概论》《设计色彩》《图案设计》《国画装饰技法训练》《图像处理》等课程。努力探索陶瓷艺术设计教学基于大类招生情况下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侧重及教学方法,发挥专业工作室融兴趣培养、知识传授、项目开发、专业实践于一体的独特作用,为学生基础技能培养创设灵活性、开放性的良好条件。开设艺术鉴赏、传统文化、创新实践相等关选修课程,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学者开展专业学术讲座,拓宽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化学工艺校企合作能力培养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作为一个注重实践能力的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在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是遇到了许多问题。为此,本文将围绕这个话题进行相应探讨,期望通过简单分析可以给学生能力培养带来实质性帮助。

一、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就业教育,这已经成为人们的一个共识。也就是说,人们越来越感受到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利用。同时,市场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和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生源市场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入口环节;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构成了职业教育的运行环节;就业市场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出口环节。市场已成为影响职业教育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讲,市场变化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二、化学工艺学科特点分析

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精神,以及培养高素质化工职业劳动者的要求,化学工艺课程立足化工工艺岗位操作工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在介绍化工生产原料、阐述化学工艺基本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选择可体现化学工艺特点的工艺,讨论工艺原理、工艺条件及工艺流程,使学生学习掌握化工生产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技术,为他们走向生产岗位奠定了化工职业基础。

三、如何改革化学工艺学教学

1.改革思路要以市场为基础。要以市场调研为基础,结合地方工业的特点对化学工艺课程内容及要求进行定位。首先,课程定位必须要实事求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依靠市场办专业,如果脱离了这个目标,那么课程定位就是无源之水。其次,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水平差距也比较大,学生缺乏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所以我们要了解教学的主体即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应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适当的删减,应着重介绍与实操和就业企业紧贴的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2.基本方法要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课教材中,化学工艺学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是以一些相对完善、通用的一些工艺作为核心内容。由于不同地区化工行业的资源、人才需求和生产工艺不同,现行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能很好地被企业、教师和学生认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一些本地具有代表性、基础性的工艺作为核心教学内容,将化学工艺中的工艺学基础知识融入核心工艺完成教学目标。如我们济源地区以树脂生产、煤化工和化肥生产为主,教学内容就应当与企业合作制定以树脂生产、煤焦化、煤气化和化肥生产的工艺作为主线,将工艺学基础知识和生产工艺相结合为内容的校本教材。

3.实施化学工艺教学的几项措施。一是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训及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重视学历、职称的提高与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主动到当地相关企业锻炼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同时参与行业标准的制订,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次,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和与企业“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请当地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二是要针对岗位特点使用特殊教学模式。项目教学、生产性实训等职业教育大力提倡的教育模式都是对传统理论教学、课堂教学的“颠覆”。随着项目教学和生产性实训等教学模式的推进,带动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学做合一学习模式和产教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许多项目教学实施安排在校内和校外企业开展生产性实训。开展项目课程和生产性实训不仅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创新精神的理想途径。三是工学交替,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学科教育模式针对化学工艺基础知识进行教学,以实训、实验、现场管理教学进行针对性训练。将地方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化学工艺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部分要在实践、实训时进行强化和讲解。将实际操作所需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理解。如在聚氯乙烯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在学生掌握部分安全和理论知识后到企业观摩学习。在理解工艺和实际操作后回到学校重新对理论和操作知识进行学习和反馈,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

4.关于专业教学考核与评价的方法。一是现场实训考核,以能否胜任岗位工作为标准,占总评成绩的60%。二是对工艺认识、理解的考核,以在企业现场进行提问及考核为方式,占总评成绩的30%。三是工艺基础知识笔试成绩考核,占总评成绩的10%。

四、在了解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可以有哪些就业路线

1.技术型路线: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或创业)。化工行业是个讲究资历和积累的行业,很少有“一飞冲天”的特别机遇,初毕业的我们可以做些技术类的工作,踏踏实实,一步步积累技术资本和经验,然后到了一定程度后,便能获得比较好的机遇和地位。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作,一般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让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充分的结合后,才能谋取个人职业的发展基础。所以,若要走技术路线,对于刚毕业的我们,必须在寂寞与微薄的薪水中提升自己,技术和经验是化学工程师的资本,基本可以替代金融资本进行创业,这也是工作最开始几年的寂寞和低收入换来的回报。有技术在手,想有高薪或者是创业,都不是问题。

2.销售型路线:业务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销售总监。化工原材料的辨别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否则无法向客户解释产品的优劣。所以,化工贸易人才基本都需要是化工专业出身,同时熟知外贸规则和单位业务,还必须具备贸易人才的耐心细致,语言表达能力强,开朗乐观,能吃苦耐劳等素质,若你具备以上的素质,那便在你涉足该行业做销售时,努力地工作。工作的前两年是收入和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因为,销售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人脉)和技巧在两年内基本定型。好的销售人才永远都不用发愁企业或行业的不景气,因为销售技能的通用性,跳槽转行都是非常轻松的。

总之,化工类专业毕业生若要成为企业青睐的复合型人才,关键的在于如何取得化工类技术以外的教育背景和从业经历。除了传统的化工生产、工艺、研发、质量检验等化工专业型人才外,物流、法律、环保、项目管理等“边缘性”人才的招聘比例大大提高,有时甚至超过了化工专业人才的招聘量。这些人才要求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跨专业开研究生,是取得相关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如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前景是广阔的,为了美好的明天,今天的我们偏硬开足马力,加紧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克a,李爱国,童金强等.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399-400.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7

纺织和生物技术深层次的交叉与融合将可使纺织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产业之一[2]。传统的纺织工业因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新工艺,而应用生物技术是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发展新工艺和新产品的一门学科,其特点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对纺织原料的获取、纺织印染工艺、纺织品最终废弃处理等整个纺织工程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助于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关注健康与安全,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功能性。目前已用于纺织工业的成熟的生物工艺有棉织物的酶退浆、氧漂生物酶净化、牛仔布的返旧整理和生物抛光等,还有一些工艺正在逐步成熟和完善,如棉织物的精练、羊毛的生物改性、合成纤维的生物改性等。因此,纺织生物技术对纺织工业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环境友好、促进传统纺织产业的升级改造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纺织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厂和实际应用,对纺织生物技术相关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适应纺织行业这一新趋势,根据人才需求和专业特点,有必要在纺织类院校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类课程。我国的一些纺织类高校已开设纺织生物技术相关课程,如我校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技术”,江南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纺织生物化学”,西安工程大学开设的课程为“生物技术在纺织品加工中的应用”。国外一些纺织院校也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同类课程。“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开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纺织生物新技术,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运用纺织生物新知识、新技术解决纺织行业面临的生态、环保、节能等问题,适应纺织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开设“纺织生物技术”课程可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型纺织专业人才。

二、课程内容设置

“纺织生物技术”课程主要涉及生物和纺织两个学科,课程内容设置既要考虑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要体现两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对纺织生物技术的发展应用等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纺织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该课程为选修课,总学时为32,主要面向生物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和功能材料等专业。课程内容安排见表1。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生物学基础知识,又要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因生物学知识内容庞大,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主要选择与纺织染整工业密切相关的微生物基础知识和酶学基础知识两部分。授课时,首先介绍生物学基础知识,然后按纺织染整工艺的先后分别讲解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技术。另外根据课程面向专业的不同,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对非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按上述内容讲解;对生物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减少生物学基础知识,增加纺织染整基础知识,如纺织材料的结构特性和纺织染整工艺等。

三、教材的选用

目前关于“纺织生物技术”课程的教材不多,主要有周文龙主编的《酶在纺织中的应用》,陈坚主编的《纺织生物技术》,李群、赵昔慧编写的《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国外教材有arturCavaco-paulo主编的“textilepro-cessingwithenzymes”,RyszardKozlowski等编写的“Biotechnologyintextileprocessing”。这些教材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生物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各有特色。《酶在纺织中的应用》是一本在国内较早讲述纺织生物技术的教材,该书不仅系统介绍了酶的基础知识,而且以不同的酶为主题分别介绍了纤维素酶、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等的特性以及在纺织印染加工中的应用,还介绍了麻纤维的微生物脱胶、酶脱胶以及纺织废水的处理等。《纺织生物技术》一书分别围绕纺织品的前处理、后整理、废水处理及其他纺织生物技术等工艺模块进行讲述。《酶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的应用》一书以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为核心,介绍了酶的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在前处理、后整理和纤维改性中的应用。授课时,可以其中一本书为主教材,参考其他教材,同时补充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充实授课内容。

四、课程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程内容既涉及生物方面的基础知识,又要结合纺织工业的工艺特点和工艺要求,因此授课方法得当与否对学生理解并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内容,我们采用讲授、分析对比、讨论和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在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考虑到纺织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纺织品的生物前处理和后整理教学中,主要采用对比法教学。如在讲授纺织品的生物酶整理工艺时,先从学生熟悉的传统工艺讲起,让学生了解工艺的目的、要求及传统工艺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入生物酶处理工艺,介绍具体用酶的来源、特性、作用机制和工艺条件;最后从工艺流程的复杂性、生产周期、产品质量、废水、成本等方面比较酶处理工艺和传统工艺的优缺点。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酶处理工艺的必要性、先进性,对两种处理工艺的理解更深入和全面。在纺织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教学中,先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查阅文献,然后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开拓学生的思维。对一些接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关于牛仔布的纤维素酶整理,可以问学生如何将牛仔布整理成不同的风格、原理是什么。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教学内容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五、课程的考核方式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8

关键词:中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79-03

中高职衔接涉及到中高职的招生方式、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学制、课程等多方面的衔接,其中,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职和高职是职业教育的两个层次,中高职衔接就是要将两个层面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通过设计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标准,实现中高职科学有效的衔接。本文以烹饪(中职:烹饪;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对构建3+2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1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设计的思路

(1)《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基于指导意见的培养目标定位,按照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构建中高职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2)《国家职业标准》。根据培养目标的指向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对全体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确定学习内容模块,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标准”,中职、高职学校分别按照中级工、高级工的职业标准确定最基本的学习内容,按学习内容组成学习内容模块。中高职学校分别将具有学科关联性的内容模块构成一门课程,各门课程共同组成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3)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使中高职有机衔接,实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实施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而后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标准。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或依托职业教育研究会组织高职院校、中职学校、行业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根据职业岗位(群)分析,设计、制订并实施一体化的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4)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课程模式。烹饪专业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其特殊性,理论知识主要以识记型和经验型的知识为主,专业技能以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技巧和方法为主。烹饪专业的特殊性使得烹饪专业中高职采用纵向延伸模式的衔接存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横向扩展模式则职业核心能力达不到高端的要求,因而宜采用职业核心能力纵向延伸、职业综合能力横向扩展的纵横延伸扩展的课程衔接模式。

2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职业岗位(群)分析

2012年我们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和统计分析,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主要有七个岗位(群)(见表1)。

(1)中式烹调师。中式烹调师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核心岗位。要懂得中式烹调理论,熟悉烹调工艺流程;掌握烹调原料的选取、初加工、刀工技术、菜肴配制、调味、火候、初步熟处理和烹制技术等操作技能;掌握冷拼工艺和食品雕刻技术,形成中式烹调各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

(2)中式面点师。中式面点师需要掌握对各类面点原料合理的选择和加工;掌握水调面坯、膨松面坯、油酥面坯及米粉面坯的调制工艺;生制和熟制甜味馅、咸味馅的调制工艺;掌握常用的成形和装饰工艺;掌握蒸、煮、煎、炸、烤等熟制工艺;熟悉不同规格类型宴席点心的组配。

(3)西餐西点制作。西餐西点岗位要掌握常用烹饪原料合理的选择、加工技能;熟悉西餐制汤、调味工艺和烹调方法,能烹制一般西式菜肴;了解西餐菜肴的装饰造型。掌握面包面坯、蛋糕面坯、混酥面坯及清酥面坯的调制工艺;掌握生、熟的甜味和咸味馅料的调制工艺;掌握西点常用的成形和装饰工艺以及熟制工艺。

(4)营养配餐与快餐设计、制作。运用现代营养学理论和烹调原理,根据用餐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设计和制作适合不同人群合理营养要求的快餐饮食品。

(5)厨政管理。具有食品原料的采购、鉴别和保管能力、菜单设计能力、餐饮成本控制能力、厨房规划能力、美食活动策划能力;能制定厨房生产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组织实施,合理调配人员和控制生产流程;能对星级酒店的厨房科学组织生产和有效的管理。

(6)餐饮创业。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创业思路清晰;能制定创业方案;能对餐饮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餐厅市场前景分析、客源市场分析、市场份额预测;能建立餐厅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经营策略,餐厅的定位,店面选址及店面设计,品牌创立,菜品搭配,招募合适的人员,管理人员,信息的收集,餐饮成本控制。

(7)中等职业学校实践指导教师和职业培训。能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熟悉教学基本规律,了解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技能操作示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能力和团队合作交流能力;掌握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具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娴熟的操作技能;具有设施设备维护保养能力,具备安全生产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中、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培养目标的有机衔接

中高职有机衔接的前提条件是培养目标衔接。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达到中级工的标准;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达到高级工的标准。高职在中职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从而使培养目标得到有效衔接。

(1)中职烹饪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①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烹饪专业所必须的理论、技术、技能,能从事中式烹饪、西式烹饪、中式面点、西式面点等一线工作、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级烹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②基本要求。具有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掌握食品营养、烹饪原料与加工的基础知识;掌握中、西餐烹调操作技术;具有成本核算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达到中式烹调师或中式面点师中级工职业资格,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宾馆、饭店、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等餐饮行业,从事烹调操作、面点制作、西餐西点制作等工作。

(2)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①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大学专科层次文化知识,较系统的掌握现代烹饪、营养、餐饮管理的理论知识,具备烹饪工艺、餐饮和酒店经营管理基本技能。能从事烹饪操作、营养分析与营养配餐、餐饮管理、烹饪教学与培训以及餐饮创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②基本要求。具有从事烹饪与营养专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较强的现代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业能力;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掌握营养食谱、药膳食谱、宴会及各种餐式的设计和研发技术,具备中式烹调师或中式面点师高级工职业资格,从事中、高档宾馆、酒店、大型企业食堂、快餐业、高级私人会所的烹饪技艺操作、营养配餐及快餐设计和餐饮管理岗位,或餐饮创业;也可到中等职业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烹饪实训指导和培训工作。

4中高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

在对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和培养规格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能力标准,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课程体系各模块中高职课程层次分明、形成梯度,体现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特点的纵横延伸扩展的课程模式。

(1)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衔接。

中职文化基础课程以《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为指导,以《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为依据,设置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烹饪专业的要求设置化学和美术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的公共基础模块课程的设置要与中职课程相衔接,使学生达到专科学历的文化知识水平。高等数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中职阶段学习的化学和美术课程为高职阶段学习烹饪化学、烹饪营养与食品安全和烹饪工艺美术课程做准备。

(2)职业基础模块课程的衔接。

中职阶段开设烹饪职业所必需的职业基础课程,高职阶段拓展开设餐饮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基础课程。高职开设的烹饪营养与食品安全、餐饮管理实务、烹饪专项技能与中职的营养卫生知识、饮食成本核算、烹饪基本技能课程实行纵向延伸式的衔接。如中职的烹饪基本技能主要训练烹饪操作所必需的技能,如刀功、勺功等,高职的烹饪专项技能主要训练具有地方特色的名菜名点的制作技能或特殊的专项技能,如面塑、糖塑、拉面等。在中职基础上,高职拓展开设厨政管理、烹饪器具与设备,为从事厨政管理和餐饮创业打基础。

(3)职业技术模块课程的衔接。

职业技术模块课程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中职和高职分别按国家职业标准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的中级工和高级工为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阶段的营养配餐与快餐设计制作课程,是在中职具备烹调师中级工和掌握营养卫生知识的基础上,拓展达到营养配餐员中级工的要求,能设计和制作营养快餐,使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快餐企业的菜肴设计与制作或自主快餐创业。

(4)职业拓展模块课程的衔接。

中职阶段的职业拓展模块主要是西餐西点和宴席与名菜制作技能的拓展,高职阶段则要拓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职开设宴席和菜肴设计、饮食文化与习俗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饮食艺术和文化素质。开设农家乐经营课程,有利于学生将来从事农家乐经营工作或开办农家乐。开设职业培训与指导课程有利于学生从事烹饪职业培训或职业学校的实训指导,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5)综合实践资格考证模块课程的衔接。

综合实践资格考证模块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设。中职的综合实训主要实训组合菜肴(如四菜一汤)从菜单设计原料采购原料初加工切配烹调装饰的整个过程。高职的综合实训则以团队的形式实训宴席菜肴(冷菜、热菜、大菜、点心、甜菜、汤菜、水果等)。从宴席菜单设计原料采购原料加工涨发组配烹调(点心制作)宴席菜装饰上菜等整个过程,包括根据宴席内容设计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宴席的成本核算和控制等。为培养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阶段安排最后一学年(38周)的顶岗实习,高职安排最后一学期(15周)的顶岗实习和3周的毕业设计。

针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特点,实施纵横延伸扩展的衔接模式。公共基础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高职是在中职的基础上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具潜力的发展后劲和更高的职业素质。职业技术课程高职是在中职技能型的基础上培养高端技能型。职业拓展课程高职是在中职的基础上更具有高适应性,在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群)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在学生未来再就业、多次就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是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关键所在。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以及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中职培养技能型、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确定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根据烹饪专业其知识含量和技能要求的特殊性,构建职业核心能力体现层次、综合能力体现高适应性的中高职相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37-39.

[2]敬代和,尹存涛,周玉丰.关于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J].职教论坛,2012(26):37-39.

[3]周桃英,邓慧.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00-101.

①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高校)课题“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证研究―以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项目编号:SCG305)。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9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方法;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

一、引言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传统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四部分。中职学校通过本课程的开设,可让学生获得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为以后适应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课程本身有着区别于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自身学科特色,是理论中多实践,实践中厚理论,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这门课的教学体会。

二、当前教学存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的问题:

1、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学生大部分来自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基础相对较薄弱,

少量城区生源也以低分段为主,自身的素质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考不上高中,上不了大学”,这种自卑感让他们觉得前途渺茫,存在混日子的想法。

2、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多数学生好动贪玩,课堂听讲注意力不易集中,一节课45

分钟,只能集中4,5分钟听课。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

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教师自身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教师具备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技能,但实际上大多数教师达不到大纲中要求的双重要求,多数只重视理论的讲解,课堂“满堂灌”,只重视书本上的知识,而不去拓展实践中的技能要求。另一方面,面对问题相对较多的中职学生,有的教师缺乏耐性和热情。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分析,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该课程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教学方法运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中职学生厌学、贪玩、存在自卑感,可以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参加大赛取得的成绩,就业后优越的工资待遇等,通过这些让学生产生“别人能行,我也能行”这样的心理暗示,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培养了对《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讲到《冲压》这一节时,我首先询问学生:“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每天吃饭用的不锈钢饭钵,是采用什么机械制造工艺加工出来的?”这时,学生开始窃窃私语,积极动脑。“是我们第一章讲过的铸造方法吗?”学生中有同意的,有异议的……然后,提问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再逐一指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冲压”这一工艺有了感观上的认识,能将书本内容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

(二)调整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

本课教学内容过多而课时很少,内容广泛而重点不突出,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首要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根据专业的不同,对教材进行取舍。例如:对于焊接专业的学生,就把教材中《焊接》这一章节让学生自学;对于机械装配专业,《钳加工与装配》这一章节让学生自学;而将《铸造》这种现代机械加工中学生不易接触到的工艺方法,《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简介》这种与目前生产密切相关的工艺方法作详细讲解介绍。

传统教学多采用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有时不能很好表达要讲解的内容,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可采用让学生观看视频、动画,例如在讲解埋弧焊工作原理时,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带学生到生产现场观摩,因此可选择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埋弧焊的工作过程,尤其是焊接大圆弧的管件时的工作状态,这样使复杂的装置及工艺流程在学生面前变得清晰明了、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从面达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加强教师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培养的职业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机械专业基础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技能,也就是要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这门课不是一门单独的机械方面的专业学科,它涵盖多种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包括毛坯的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和装配,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机械专业实践知识,所以任课教师在备好理论课的同时,还要多利用课余时间,加强操作技能的培训,争取做到一师多证。

另一方面,光有扎实的知识、合格的证书还不够,我们每名教师还应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教学观念,对于问题相对较多的中职学生,我们应注重以人为本,摒弃师道尊严,对学生浮躁、困惑、放任的态度,应遵循“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扬、少批评、多指导、少指责”的原则,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为中职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专业学习环境,保证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通过对中职学校《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特点的介绍,分析了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契机,从调整课程结构、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这门机械类课程的深入学习,为以后适应就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1]陈海魁,刘玲娣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五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化工工艺基础知识篇10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优化的原则

(一)普及知识与提高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课程面向的全面性和普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是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要通过公共艺术课程让使每一个学生获得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同时注重学生的禀赋和兴趣,因人施教,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二)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优化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课堂教育教学体系,结合实际制订和完善相关的教学计划、考评办法,确保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和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还要把丰富的艺术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纳入课程教学范畴,以弥补进入课内的公共艺术课程时间和内容等方面的局限性。(三)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通过优化课程,促进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艺的提升,通过课程学习,实现学生个体“功能性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来观察世界、发现世界和感知世界,树立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特别是充分发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诱发和引导人的联想能力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创造目的,实现学生“人格性素质”的发展。要通过实践的途径,实现“功能性素质”上升到“人格性素质”的转变。没有艺术的实践,特别是没有艺术的情感体验,学生难以获得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失去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四)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艺术与科学作为文化大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虽有区别,但又统一。思维学认为只有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共同开发,才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发展。两者的融和才能让人全面、和谐、完整的发展,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地方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优化设计——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

学校在长期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构建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基本课程形态,艺术学科基础课程、艺术素质拓展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地方艺术特色课程、艺术素质提升课程。学校课程的优化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学生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发挥艺术教育在开拓人的创新思维中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而塑造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创新能力的人。(一)公共艺术教育各课型的主要任务(1)艺术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注重选择与学生的身心特征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艺术知识,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等特点。我们开设的艺术学科基础课程主要是艺术鉴赏类课程,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开设“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艺术学科基础课程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之一。这种按照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易于预先选定课程及内容,编制教材,便于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而且还容易组织对教学的评价等。(2)艺术素质拓展课程。艺术素质拓展课程是在艺术学科基础课程上的提升,表现为注重让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强调教学的互动与体验,让学生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同时以其他学科课程为载体,营造艺术教育课程氛围,在教育者的自觉性与受教育者的不自觉性中获得艺术感受和艺术体验的课程,也是属于艺术素质拓展课程的范畴。艺术素质拓展课程还包括建设具有艺术特色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习得的艺术课程中所未包含的艺术知识和审美态度。(3)地方艺术特色课程。结合本地域艺术特色,积极开发地方传统的校本课程。学校所在地岳阳市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丰富多彩、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和很高艺术价值的各类民间艺术形式,比如巴陵戏、岳州根雕艺术等,艺术影响深远。学校努力挖掘地方的文化艺术资源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发一批适合本校实际的地方艺术特色校本课程。这不但能促有助于优化建立合理的公共艺术课程结构,体现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特色,还能借助规范性和科学性的高等教育对知识的组织传承作用,传承和发扬区域的艺术文化,促进地方艺术文化的繁荣。(4)艺术实践课程。艺术实践课程就是把艺术体验与实践纳入课程范畴,以实践的形式将艺术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艺术的创造性体验与探索活动,提升自己审美素质,丰富艺术感悟能力。学生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才能将艺术的知识和技能转变成自身的素养,实现人格素质的提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直接从事到丰富的艺术活动中,到在实践中获取以充分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进而不断形成探索实际问题的精神与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艺术素质提升课程。课程着力于学生艺术技能的形成和艺术特长的培养。学校在大学四年级学生中开设一些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艺术选修课程,并根据学生自身艺术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学生选定一个自己喜爱的艺术发展方向。学生通过四年时间的基础培养和定向发展,毕业时基本能形成一定的艺术特长和优势。如有的学生能写出一手好的书法,有的学生音乐技能突出等等。(二)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以上课程形态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组织实施。其中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课程主要为艺术学科基础课程,具体课程主要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通用课程模块,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培养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知识体系。这类课程主要是以限定选修和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学生必须完成6门课程之一26课时的学习,获得1个学分。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围绕是大学生艺术基本能力培养展开。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我们在学生中主要开设艺术拓展课程、地方艺术特色课程和艺术实践课程。这些课程是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柔性课程模块,主要是让学生广泛涉猎艺术知识,参与艺术实践和体验,传承和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提升学生综合艺术素质。这类课程是根据学生的艺术兴趣和特长,面向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学生必须完成6门选修课程之一26课时的学习,获得1个学分。该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围绕大学生艺术综合能力培养展开的。在大学四年级,我们开设的艺术素质提升课程主要是根据部分学生发展艺术特长的兴趣和要求,利用周末时间选择性的开设部分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艺术特长提升课程,让学生在前三年艺术学科知识学习和艺术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艺术技能,获得一定的艺术特长,这类课程是艺术教育的技能提升模块。艺术素质提升课程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办的“双休日艺术技能提高班”进行,学生选择性学习,每门课程约10-15课时,毕业时经过考核合格,由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委员会颁发单项技能考评合格证书,艺术素质提升课程已经成为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该课程体系构建是围绕大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培养展开。

作者:徐振祥单位:湖南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