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十篇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十篇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8:32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1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艺术与数字技术新媒体方法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各项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同样,在艺术设计领域,作为艺术与数字相结合的产物,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本文通过以下几点,探讨了新媒体艺术设计。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网络科技的紧密结合已经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亦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获取、处理与传递信息,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新媒体这一全新概念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通常所说的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指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新形态,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网络技术、通信媒介、云计算等。同时,新媒体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上亦与传统媒体有着天壤之别,如手机系统终端、数字代码语言、多媒体光碟、虚拟云等新媒介。当然也有一些是从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它们更多地是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后所形成的媒体方式,如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电子报、数字广播等。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传播速度迅速、范围广泛

新媒体艺术设计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解决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障碍,帮助媒体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通讯终端等无线技术,借助高新手段在传播速度和范围发挥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传统媒体如需一条新闻消息,往往要通过记者采集、综合、信息转发等多项环节。而新媒体在传播程序上较为简单,只需简单的下载、上传,就能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共享,传播形式除文字外,还有图片、音乐、视频等,多样化优势明显。

(二)传播费用较低

传统媒体在制作、传播等环节往往花费较高,人们获取信息也承担一定的经济费用。而新媒体则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以上环节的费用,一般都是免费传递信息给人们。

(三)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在信息交流时,受限于时间或空间的阻碍,互动性较弱。而新媒体则在互动交流与双向沟通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可满足人们对于信息选择的主动性需求,并依靠新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多项交流。

三、新媒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全面的认识

由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包含艺术设计学、现代媒体学、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多方面内容,故对其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复杂性、融合性等特点。而现阶段国内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上缺乏深刻的思考与吸纳,传统艺术设计理念犹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上的认识程度不够,未能与时俱进追随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二)缺乏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化人才

众所周知,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人才是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基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自身属性,要求艺术从业者既要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美术设计等美学理论,也需对媒体领域的影视创作、视频设计、音频剪接等流程理解清晰。而当前教育架构下的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较为狭窄,仅仅熟悉设计理论或设计流程,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缺乏总体的认识,这并不能满足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

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

(一)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

为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相关企业应加大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与重视力度。需要全面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新兴学科,其在内涵理念、艺术特点、艺术形式、设计要点等方面的新特征、新变化,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并挖掘符合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模式。此外,还应积极走出去,与艺术设计理念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大胆引进吸收最新理念和创新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并积极创新。努力塑造出完美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产品,满足艺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

(二)培养专业化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高等艺术院校要深入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和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拥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又能熟知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方法,如此在新媒体艺术设计后期的专项培训和辅导下,必然能够成为称职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为我们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此外,艺术领域诸如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书籍编排、装饰设计、摄影摄像等专业学科并不是互为独立的,各学科之间处于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状态。因此艺术高校可根据学科研究与现实状况,努力建立自身健全的动态教学资源体系,为各学科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搭建艺术教学新平台,培养学生的设计功底与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

结语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现代数字科技发展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更加全面和深入,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完善专业体系架构,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打造成熟市场,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媒体产业与艺术产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志勇.新媒体美学――兼论数字艺术的本质与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

[2]曹光辉.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剑南文学,2011(7).

[3]郑飞.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之我见[J].艺术科技,2013(2).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2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www.133229.Com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四、根据新媒体艺术的特征来完善人才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3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兴起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对艺术设计领域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艺术形式繁荣的发展动力。在整个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医学和人体解剖学的研究,为素描、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创作理论参考;几何与透视学的发展,为绘画提供了符合人体视觉原理的透视理论;颜料化学的进步,为油画家提供了明亮而富有层次的颜色表现空间;光学原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使印象派画家遵循光学的原理,分析和组织物象的各种关系,同时光学应用的研究还促成了摄影技术的诞生,从而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切都体现着科技对于艺术的重要推动作用。

进入20世纪以来,科技对艺术的影响变得更加强烈和迅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造了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成为现代尖端的视觉表现手段和形式,快速迅猛地出现在电视、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和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等大众传播媒介和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之中。计算机图形学的出现,被称为第三次图像革命,其意义甚至大于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的前两次图像革命…。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数字艺术设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艺术设计领域,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asco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l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l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l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目前数字艺术设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艺术设计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内外视觉艺术设计界带来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跨学科人才的知识分离化现象严重,其次是人才需求和教育模式的问题,传统的艺术教育体系在设计人才培养定位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

以上问题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在认识新媒体艺术设计和培养数字艺术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而产生的:

首先是认识的问题,数字技术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大致可以归纳三个大的方面:①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②数码新媒体艺术设计(包括网络、多媒体、电子产品、动画、游戏等方面)。③非商业化艺术类数码艺术创作在平面、环境等一些学科方面,数字技术是一种辅助手段,而在广告、新闻等方面它是传媒的载体和形式,或是一种工艺和创作手段。④数字媒体设计是随着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型学科,同其他的艺术学科相比,它具有实用性、时代性、跨学科和复合性的特点。对于新媒体艺术需要有新的思考和理解,如果还保持原有对艺术类理念的认识,它既不符合学科的发展,也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因此正确地认识理解和探索新媒体艺术及其相关领域对于数字艺术设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是人才素质结构的培养问题。数字艺术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培养和训练既懂得艺术设计规律,又懂得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能操作相关应用和后期制作软件的数字艺术设计人才,已成为当今数字艺术设计产业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课题。数字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都是社会急需的,但是需求的比重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制定培养不同层次的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的教育目标。

最后就是培养对象问题。随着普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到艺术类学科,随之而来就产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专长的相互矛盾的问题,学生的综合修养和知识结构错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于新媒体专业的教学和培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种现象在艺术类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考虑数字媒体教育不要只限于文科的艺术类学生。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4

其动画艺术系不仅培养学生在传统制作上的能力,更多在全新的艺术形态上进行指导教学。该系是国内第一家与荷兰一分钟电影基金会进行合作,开创工作坊制作的机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动画艺术系将“一分钟”影像逐渐变成授课内容。曾经参加第一届“荷兰一分钟工作坊”的卫诗磊老师在国内独立动画领域小有名气,多次参加国内外电影节的经历让他有意识地将影展的形式带入到教学放映中,在一个大的主题下,让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类型风格的作品;留学德国的刘恪老师更关注学生作品的艺术构成,拓宽学生视野,尽可能地让学生作品充满更多可能性。

思想大于内容也罢,制作混合体也罢,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用影像、动画、多媒体、纯艺术等各种制作手段,让学生作品中更直接地展示个性,并且与国际化接轨,是北航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动画艺术系所要展示出来。

生活在某个空间

《车站·发现》

导演阐述:

短片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虚幻、现实和真实,从车站出发,不经意之间被日常生活的琐事所启发,一个小小的站台每天都上演着不同人各自的生活剧,它可以说是我们现在都市生活的一个写照。

虚幻:该部分短片的画面集中在站台的视野里,透过镜子观察对面乘客的喜与悲、聚与散,给了我们一种虚幻不真实感,三列火车的相遇更是将短片带入高潮,镜子里的画面同现实世界的对比体现了虚幻源自真实却不同于真实,虚与实的界限在当今人们的生活里更是越来越模糊了。

现实:这部分的内容都是站台上的广告牌,广告的内容正体现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压力,现实很真实,却似乎像虚幻一般离我们很远很远。

真实:真实犹如火车通过一般不可阻挡,它带着我们的生活和岁月飞驰而去。

卫诗磊

《车站·发现》是我“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了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这些影片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其中一个单元很有特点,因为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把镜头对准地铁,这种机缘巧合促成了这个相对记录的单元“列车在地下穿行”。

这部《车站·发现》是拍得很工整也很有意思的片子之一,片子是由三个非常有特点的镜头构成。第一个镜头是一个固定机位的拍摄,镜头的构图很有意思,镜头的中间有一个镜子,这个镜子造成了列车出现了几个方向的运动,使画面的张力和冲击力变得很强,视角非常的魔幻。第二个镜头轻松调侃,嘲弄地铁中的商业广告。第三镜头,是一个更具力量感的镜头,这种单纯的镜头语言把现实的力量发挥了出来。不过作为单机位长镜头,此三个镜头做的还是略有瑕疵,没有做到十分的完美,也是本片的一大遗憾。

刘恪

《车站·发现》是个很有意思的系列,尽管它被囊括在一个整体里面。这种表现形式的整体感和片中的真实感交相辉映,给人一种莫名的压力。我们的思绪往往随着每一个镜头而辗转浮动,继而回落于属于自己的现

实,这也正是实拍镜头的魅力所在。这种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现场感,更多的是对于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思考。正因为如此,作者的想法不言而喻。

DV影像之未完成《成功之母》

导演阐述:

短片本来想以奔跑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但我第一次使用DV拍摄,十分不顺手,在室内的镜头花去过多时间,后来的奔跑镜头也反复nG,因此积累了大量拍摄失败的素材,同时也深刻明白了每部短片后需要付出的艰辛。本人秉承“存在即为合理”的观点,将这些素材剪辑到一起,也别有一番拙趣。将这部短片命名为《成功之母》,如我在片头所写那样,成功必然要先经历失败,可失败却不一定必然导致成功。生活就是要不断面对失败和挫折,失败过后,成功在即。

卫诗磊

《成功之母》是由我负责的"DV短片创作课"上的学生作品,课程结束之后把所有同学的片子汇总在一起做一次并不严肃的影展,并且在他们片子中找出存在的相似性分成三个单元,这部片子来自一个相对实验的单元“游戏而已”。这部《成功之母》是其中最能诠释“游戏而已”这一单元的名字的片子,也在影展中赚足了笑声和掌声。

顾名思义,《成功之母》暗示了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而它的趣味正在于这种失败感。因为开始作者是认认真真地打算拍个像模像样的东西。做了剧本,甚至每一个镜头也做了构思,然而开拍之后,一个又一个失败开始了,演员的假正经、导演的不严肃,让每一个镜头都沦为了花絮,这种自然的情感流露而非表演,确实真实可信且引人发笑。最后又一本正经地按照前期的构思把一个个失败的镜头剪辑起来,让整个影片有了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

每个轻松的失败镜头也恰恰避免了学生作业经常出现的“假正经”、“做作”、“刻意”等让人受不了、不想看问题,让整个片子变得诙谐、轻松,又平易近人。而《成功之母》这个名字也透着一种调侃和不严肃。

刘恪

《成功之母》在表现形式上是非常质朴的,这种相当于普通正片的花絮镜头在其手下反客为主,以正片的姿态面向大众。这部类似自嘲的作品让人看后感触颇深,某种程度上,它所传达的感觉正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感

受,这种裸的真实给了每一个观者反思自己的机会,也是我们要思考的现实。

《大众DV》

以学生作业来说,影片画面难言精致,甚至有粗糙之感,影片出镜的主角只有一个,却直面镜头,大量制造“穿帮”,与“导演”两人共同完成作品。影片以“思路”取胜,尽管是一堂难以完成的课堂作业,原本是失败的作品,换一个角度,到看到一部影片的未完成,也是一种有趣的尝试。

彷徨的初次尝试《李智的一天》

作者:李澍导演/编剧:李澍

摄影:刘海洋剪辑:刘海洋、李澍

演员:李澍、黄义、孟溪

制作时间:2012年作品时长:14分31秒

前期设备:佳能eoS5Dmarkii

后期软件:FinalCutproHD

导演阐述:

《李智的一天》以简单的拍摄手法展现大学生彷徨的一天,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短片拍摄,所以剧本创作以可行性和试验性为主。《李智的一天》以主角杀人并陷入疯狂作为影片的高潮与结尾。在剧本创作时刻意尝试使最后的杀人举动显得缺少铺垫且十分突兀,以此验证缺少铺垫的杀人举动是否会显得更加突然,更不可理喻。短片意在表达在浮躁社会中人们也许都埋藏着一颗疯狂的心,当自己的价值观被触碰就会爆发,毫无征兆,毫无道理,正如真实人生。

卫诗磊

《李智的一天》是一次剧情片的尝试,可以看出有着很强的想要表达的冲动,是对于生活有话要说的同学。短片显得非常的用力,有着强烈的叛逆和不乐意,对当下的个人生活有看法,可以从片子中看到很强的自我意识。当然对于作品来说,影片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过还是很难不被李澍的真诚和勇敢所打动。

刘恪

李澍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好玩却又很现实的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剧情片拍摄难度较大,但是年轻人总是想尽办法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感触,然而能力的限制往往导致很多作品流于平庸。李澍的这部短片也许还比较生

涩,但其所表达出的血淋淋的现实却让我们不得不忽略那些细枝末节的技术问题。这种剧情和技术所形成的反差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巨大的张力,更是不可预知的人生。

《大众DV》

比较简单的故事,但影片中黑白画面的转换让影片增加了情趣和可看性。

动画的比喻

《相由心生》

导演阐述:

有人说我要草原的花

有人说我要漫天的光

有人说我要地狱的炎

有人说我要春风的吻

欲望是一抹甘露

欲望是燎原之火

是渴望,关于爱,关于眼泪,关于悲伤

也同样是吞没灵魂的黑夜,关于没有星星和太阳的世界,关于在蛆虫里腐烂的心

满嘴的油污的话语长着一张怪物的脸,在虚情假意里,装作人类,活着

不耻的心追逐着虚伪的泡沫,肆意地认为世界已在怀里,猛然回头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变成了怪物,蜷缩在人群中,颤抖着

口中出祸,由心生相

卫诗磊

商桑不是位喜欢循规蹈矩的作者,她总是本能地和那些既定的套路、规矩保持距离,并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喜欢自己动脑子。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性格。

《相由心生》是部意料之外的片子。最初商桑在和我聊起毕业创作时,说不想做传统的动画,而是拍一部有趣的片子,之后去了很多地方拍素材,比如孤儿院、地铁里。每半个月拿来和我聊一次,她总是在行动中去计划,没有固定的剧本。后来学院引进了一台翻拍架是做材料动画的设备,她又对这个非常感兴趣,用纸上水墨,毛线做了很多有趣的实验(在片尾的部分可以看到一些镜头)。同时,她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关于“动画的比喻”,把动画语言中“比喻”的成分单独拿出来研究,这是非常有观点的视角。随着对动画研究的深入,也让她最后重新选择动画作为她毕业设计的创作方式,用“动画的比喻”来组织动画,我们可以从片中看到很多“寓意”、“映射”、“暗喻”的成分,《相由心生》可以说是她论文的研究成果的再实践,是一部充满比喻的非叙事性实验动画。《相由心生》声音的设计非常有趣,四两拨千斤,信手拈来各种音效大拼贴,却又不失逻辑,整体控制力很好,让整个片子的气质愈发突出。回过头来看,已与当初的期许大相径庭,完全出乎意料。

刘恪

从制作方法上来看,《相由心生》是很基础的。但是如此简单的作品却表达了很复杂的道理,再一次印证了从一到万,从万到一的逻辑。相对单纯的画面包含了众多的隐喻,如何让观众能够理解并支持作者的意

图,简单的画面就成了某种必需的对应。从这一点来说,商桑的确做得很成功,这成就了《相由心生》成为一部好作品的前提。

《大众DV》

艺术性比较强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具有良好的绘画功底,多种材料的并行运用,与数字影像的结合,形成一种奇特的方式。

忘记自己,找到自己

《隐秘的情感》

(emotionsintheBag)

导演阐述:

《隐秘的情感》(emotionsintheBag)是一部被我称为观念电影的片子,没有情节、也没有故事,只是想传达一种生活的感悟,然后求得某些观者的共鸣吧!

整部影片以“人最容易忘记的是自己。——克尔凯戈尔”、“我像村里最年轻的一样年轻,像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克尔凯戈尔”三句人生哲言为影片的主题灵魂。以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袋子里的水果为对象,通过它们在袋子里挣脱时的位置转换来演绎各种情绪,从而影射生活中我们的情绪也像这些水果一样仿佛发生在一个透明的罩子中,只是很多时候不自知罢了。

片子拍到最后仍然没有给任何答案,因为任何一种答案似乎都会成为我个人化的观点,因此只是有了一种感受,提出了一个疑问,然后通过影像、二维图片、手绘图稿等一些视觉语言的碰撞与衔接来做了一种传达吧。我想这也正是一个并不了解什么是观念电影的人愿意厚着脸皮把它叫做观念电影的一个原因吧!

结尾延续了我的一贯风格,那就是大家会看到一段看上去幼稚的话出现,也许很多人会觉得它的出现很没有必要甚至是破坏气氛。但对于这部片子的作者我来说,却是一个做完这部片子后给自己的答案,也是我想做这部小短片的一种真挚与热忱,是感谢更是鼓励。而这所有的一切我相信都将会成为牵动观者的力量。

卫诗磊

《隐秘的情感》是视听语言课程的一部课堂作业。独立创作并完成一部时间限制为1分钟的影像作品,是北航新媒体学院的传统。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1分钟看似不长,却是一个巨大的制约。如何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成功讲述一个故事,表达想法,传达感觉,是这堂课的关键,也是对作者化繁为简能力的培养和挑战。

崔佳仅完成版本就做了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全篇的结构和作者的私人感受达到了比较整体的统一,青春期的情绪化感受充斥了每一帧每一秒,伴随着含混不清却又不知疲倦的内心独白。崔佳将属于自己的秘密完全展示在镜头之前,这和伴随镜头的窥探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真人实拍与动画相结合的结构也大大丰富了作品的镜头语言,使其趣味性和可看性大大增加。唯一的缺陷是音效上略显不足,但这并不妨碍《隐秘的情感》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刘恪

《隐秘的情感》中定格动画的尝试很多,让动画与实拍有一个恰当的结合点。并利用常见的道具进行表演,试图传达某种情绪。

《大众DV》

实验电影的有益尝试,动画增强了实拍的故事性,稀释了画面的情绪化。

扫描仪·互联网·一分钟

《常识》

(CommonSense)

导演阐述:

《常识》(CommonSense)是一分钟动画作品。该作品源自我对德国的想象。动画中的播音员以一种奇怪的方式向观众朗读着“德国”的概念。而该概念来自baidu(百度)中的词条解释。随后这段中文解释被键入google(谷歌),翻译成德文,并录下其电脑发音。如何理解一个陌生的概念?我们所获得的常识是“正确”的吗?它们有多少通过网络和媒体之口向我们述说?这些问题都是作品想要探讨的。

卫诗磊

汪梦阳说她的《常识》是一部动画作品,我觉得称之为一部多媒体作品更为贴切些。这件作品的初衷源于北航新媒体艺术学院与德国Kassel艺术学院的一次学术交流,每个参加学术交流的同学都要以1分钟影像为主题创作一部影像作品,除了1分钟的时间限制外,其他诸如内容、题材、创作方式都是不限的。让我惊讶的是,汪梦阳在前期并未使用任何传统意义上的拍摄设备,而是一台普通的扫描仪。这样的创作方式对某些人来说有些匪夷所思,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却又暗合了新媒体艺术的发展特点。从内容上来说,汪梦阳从互联网上借取她需要的资源,通过巧妙的转换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无形中也让百度和谷歌成为其创作班底的合作伙伴。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已经习惯与从网络上搜索我们想知道的一切,搜索引擎的权威性和仅供参考的注解形成了有趣的反讽。我们对网络的依赖已渐渐成瘾,从中获得逐渐淹没我们内心对这世界的真实认知。如何在纷乱复杂的多媒体时代找回真正的自己?汪梦阳的《常识》已经给出了属于她自己的答案。

刘恪

汪梦阳是插画专业的同学,她的绘画风格非常具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动画来说她是一个门外汉,然而,正是因为这种距离感让她的作品忽略了很多技术层面的技巧,而使人感到非常真实、直接;且有感染力。《常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用一个形式感很强的镜头和简单机械的语音组成。这简单的组合,使得观者有一种冰冷的且略有距离的感受,然而每一张的变化和逐张抖动的效果丰富了影片的质感,这些都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独特气质。

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气质的传达已经构成了一种独具特点的影像风格,作为一部好的短片的各个元素已经聚齐。

《大众DV》

尽管作品只有60秒,但重复性的信息仍会使观众厌倦,还好在声音上,一个电子女声贯穿始终,使影片形成独特的整体。

卫诗磊

独立动画导演,绘本作者。

现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刘恪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展示设计;应用研究

数字媒体艺术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象征,各种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空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凸显了现代展示设计的深刻内涵。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现代展示设计不再沿袭以往的传统表达方式,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表达着与众不同的一面,数字媒体艺术的渗入,改变了展示设计效果,传递了展示设计的设计艺术行为。数字媒体的独特艺术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给人类带去各种生活享受,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一、数字媒体艺术概述

1、现代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现和传播与现代媒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下,媒体出现了新的形式,各种文字、视频、音频以及数字化信息频频出现,取而代之了以往传统落后的媒体。也就是说现代媒体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发展,体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态势。现代媒体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系列的电脑技术、智能手机、游戏机以及音频传播等以数字化的形式传播,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艺术传播平台,不仅提供了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得以广泛传播的平台,而且经由观众交流互动,发扬了人性化的艺术理念。综合起来可以总结出现代媒体的特征,即大众化、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艺术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的各种需求,且满足了人类的需求,现代媒体已经成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科学技术正是科学技术的产生,才出现了数字媒体艺术,也就是说数字媒体艺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在科学技术条件下,数字媒体艺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超前卫的媒体艺术不断满足着人类的各种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与科学技术呈现同步的趋势。数字媒体艺术与科学技术有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着多元化和全方位的发展态势。3、艺术属性数字媒体艺术本身就是艺术的一个种类,它不仅具有大众化艺术所具备的特征,而且还表达了自身的独特艺术理念。数字媒体艺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满足着人们的不同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有两大方面,一是基于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新科技、新材料以及新思想等方面的技术化艺术,主要表达了其与传统艺术的不同,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交互性,表达了虚拟世界的各种艺术行为。二是数字媒体艺术是商业和艺术的紧密结合体,表达了和传统艺术的相互关联性,具有一定的大众化设计行为,体现了媒体的艺术性。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1、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介入在网络时代条件下,人类通过新的媒体形式进行各种语言交流和沟通,新的媒体艺术表达出各种文字、图像以及三维环境空间等,体现了一种全新的媒体设计形态。科技愈是进步,就愈能够体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将其运用到展示设计中,不仅成为展示设计新的辅助工具,而且展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绚烂多姿。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较之其它国家起步较晚,但是自数字媒体艺术引入之后,展示设计便展示了无穷的艺术设计魅力,这种设计不断与国际接轨。传统的展示设计以文字展示为主,取而代之的是先进的激光技术、交互影院、遥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各种数字媒体艺术不断展示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展示设计中放光放彩。2、数字媒体艺术注入了新的展示设计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注入,是一种时代的象征,也是展示设计的发展空间展示。在科技的发展下,数字媒体艺术不断表达出各种互动性、虚拟性、综合性、娱乐性以及商业性等特征,由此推动了展示设计的不断向前发展。在互动性方面,展示设计有了众多观众的参与,极大地拉近了生活与艺术、艺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同时,数字媒体艺术家在展示设计中融入了各种新媒体艺术,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时代性,也展现了展示设计的互动。在虚拟性方面,数字媒体艺术呈现出各种展示物的虚拟特性,通过各种手段比如数字影像、遥控器、光线、声音以及各种互动装置等,打造出数字化的虚拟时代。在综合性方面,则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以及人的感官多重性进行表达。各种艺术的综合性特征使得展示设计作品更富表现力和象征力。在娱乐性和商业性方面,则融入大众化行为,表达出创作的参与自由性,大众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开始不断充实着人们的生活。3、数字媒体艺术带给展示设计的新变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展示设计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符合社会和时展需求的。各种投影技术、计算机技术、激光技术等打造了新的媒体艺术空间,表达了展示设计新的展示语言,体现出展示设计的设计魅力。数字媒体艺术由物质转为非物质、由静态转为动态、场景由真实至虚拟加上交互式的变化性,是艺术进步的表达,体现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时展,彰显出展示设计的与众不同,从而能够更好地宣传自身产品,达到既定的传播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不难看出,数字媒体艺术在时代条件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新的数字媒体艺术代替了传统落后的媒体,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表达了数字媒体的惊人变化。将数字媒体艺术运用于展示设计中是设计艺术行为进步的标志,数字媒体艺术不仅能够打造展示设计特有的设计艺术氛围,还能够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展示设计产品。

参考文献

[1]高颖.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钱晨.数字媒体艺术在现代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3]王德群.数字媒体艺术中“国画元素”运用初探[D].北京印刷学院2009

[4]张琳.新媒体时代下的我国省级卫视频道整体形象包装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5]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6

关键词:视觉设计;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技术也应运而生,并以其富有特色的制作方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形态。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完善信息内容,并对多种艺术形式与语言进行结合,让用户在体验艺术作品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美,进而改变人们被动欣赏与接受艺术形式的方式。

1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1.1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表现主要在对文字、图像、符号等视觉方面的合成,听觉元素的构成主要是语音、音效等方面,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构成元素主要是在画面方面。多媒体作品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合成之后更加具有冲击力。多媒体艺术作品综合了听觉元素、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视觉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视听色彩,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的张力。[1]

多媒体的运动节奏是在作品演绎的活动中的动态性表现,用户在操作的过程中,通过对节奏的调节,获得节奏的美感。其次就是多媒体界面呈现的视觉传达,视觉呈现主要是利用作品内容在多媒体上的呈现,内容基本包括:文字的排列、字体字号的设置,以及图形与图像的规划等,[2]通过对这几类视觉元素的呈现,更大程度上呈现一个内容丰富的视觉系统,使用户在感官上得到满足。

1.2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艺术是一门运用视觉传达设计与人进行沟通的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受众的关联,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而多媒体艺术的使用更多地代替了之前的传统的主流媒体,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大众传媒方式,有着信息丰富多样、传达形式多样等特点,为视觉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条件。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不仅为设计师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更激发了设计者提供多种创意的无限潜能。视觉设计的过程不仅是设计方式的变化,设计风格与思维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地发展。[3]

2多媒体艺术对传统设计拓展的创意启发与借鉴领域

多种媒介的发展间接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也改变了设计领域与设计形态。而另一方面,如同多媒体形式与传统媒介一样,多媒体艺术与视觉传达设计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独特性。而多媒体艺术主要呈现的方面是视觉方面,运用多媒体艺术将视觉艺术更好地呈现在多媒体上,多媒体艺术新媒介与新技术的发展是对传统视觉设计的继承与发展。

3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影响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影响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方面,在网络媒体艺术设计过程中,动态的视觉形象比静态的形象更加具有形象感。因为动态的形态比静态的形态更加贴近生活,人们在获取视觉信息时,更加偏向于动态的视觉形象。主要表现在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视觉中心的移动是围绕整个信息资源进行移动的。而为了缩短人们的视觉搜寻时间,设计师就必须充分调动一切视觉与听觉因素,将信息资源进行主次分明、由弱到强的呈现。

而主要的不足之处在于,网络多媒体视觉传达设计尽管有很多优势,但与其他的设计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方面是被动点选中的不足,由于互联网拥有丰富的内容,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也可以自由地支配内容,没有传统媒体强制性的特点。这属于一种优势,但同时也是一种不足。

4探讨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多媒体的艺术表现性与传统媒介是不一样的,因此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形式在信息设计和交互性设计所展现出的艺术表现形式。

4.1多媒体环境下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对于信息的设计,主要是将纸质资料转化为网络信息的过程,[4]原始数据的转化首先要经过相关的处理与加工,才能转化成真正具有意义的信息,这样才可以用于交流。而通过运用这类信息可以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经验,知识资源可以通过信息来表达,信息通过数据来呈现。而良好的信息组织结构是视觉传达成功的前提条件,在多媒体艺术的视觉传达设计中,视觉信息的传达依赖的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关系,而要运用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关系。因此,运用多媒体艺术来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使得信息的表达更为丰富。

4.2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多媒体设计中,信息化体现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是艺术形式在信息网络呈现中的一种全新的形式,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不断发展。从艺术设计表现方面,多媒体主要是对各种设计符号的分析组合过程。与其他的设计一样,在设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布局的繁简、传统与现代的因素等。通过对这类信息的处理,最终呈现艺术作品。

4.3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就是在页面呈现对用户具有价值的内容,通过交互的使用可以提升信息的关注度。如果在交互方面只是以信息为主,这就需要知识的辅助,而要解释不同的数据就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理解。例如,对不同种类的图像、图形以及时间等方面,都可以对相关内容进行处理,以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加深对其的了解,促进更高层次的交互。

5结束语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技术手段与表现方式的发展也会对视觉传达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多媒体艺术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设计艺术学科,不同艺术家的创作模式与思维会产生不一样的艺术风格,而展现的这种艺术形式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视觉思维,将成为未来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中的主流形态。

参考文献:

[1]王亦飞.立场与灵动的博弈――由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激发的断想[J].美苑,2008(04):49-54.

[2]何忠.新媒体时代的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论新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艺术的影响[J].美术大观,2009(07):112.

[3]李丽.以视觉传达设计角度浅谈移动艺术――对移动艺术视觉传达形式感的研究[J].包装世界,2013(01):94-96.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7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21世纪是科技腾飞的时代,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使得新媒体艺术应运而生。国际上,许多当代艺术展都以新媒体艺术为创作主题,着重凸显现代科技与艺术的新美感,充分展现了艺术的时代性。在国内,新媒体艺术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并迅速地发展起来。伴随其发展起来的艺术教育也俨然成为国内各大艺术高校的香饽饽。然而如何结合院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和现有的教学资源,创造出既符合自身发展,又能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是目前各大院校开展新媒体艺术教育的一个难题。

一、新媒体艺术的特点与教学模式的现状

(一)新媒体艺术的含义和特点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呢?简单地说,就是电子信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主要以新的科学技术来展现艺术的核心内容,与传统的艺术设计有很大的区别。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幅美轮美奂的以“中国画卷”为主题的视觉盛宴,就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艺术家把当代科技与传统艺术相结合,以新媒体艺术为表现形式为观众展现了一幅中国古典的历史长卷,给人一种别样的视觉体验和享受。电影《英雄》中万箭齐发、万马奔腾的壮观画面使人震撼不已,印象深刻,这也是在新媒体艺术发展下一种艺术形式的新诠释。可见,新媒体艺术正颠覆着人们传统的视听感受,成为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观感和认识。

然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的媒体艺术又有不同。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新”。这个所谓的“新”,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时间上“新”,不断地发展更新,具有与时俱进的科学性,在时间的推移中,包罗万象,不断地提升自己,推陈出新,形成具有前沿性的新艺术形式。二是技术上的“新”,其有别于电视、广播、书籍报刊等这种传统的大众传媒,新媒体艺术更注重对新兴科技手段的运用和融汇。比如,数字技术的兴起就为新媒体艺术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一方面,多媒体艺术的设计者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创作中,通过多种数字化工具,实现平面和立体之间的自由转化,创作者的意图和想象通过数字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那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艺术画面,给观者以震撼的心灵感受,上面提到的中国画卷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新媒体艺术可以将复杂的设计过程更加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出时代的新特点。而这些新的特点都是传统的大众媒体所不具备的。三是观念上的“新”,新媒体艺术设计突破了设计思维的局限。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艺术设计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创作素材等,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并从互联网中接收到外界对作品的反馈和建议。这种设计者、使用者、传播对象之间的相互循环,使得创作者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认识,从而扩展思维方式和创作理念,不断创新作品。

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学科。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因此,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去看待新媒艺术人才的培养,必然不利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

(二)传统教育模式下,新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瓶颈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随着视频广告、动画、游戏等市场的扩大和发展,新媒体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众多的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的新媒体艺术专业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

首先,新媒体艺术之所以“新”,核心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特点。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有着固定的教学模式,无法及时反映国内外的最新成就和经验。因此,高等教育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新媒体艺术专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新媒体艺术是一个包罗万象、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学科,它几乎涉及艺术设计学的各个分支。这就要求新媒体艺术学科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建立起跨学科的、多样化的观念输出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该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那种简单单一的形式,而是多领域、多学科的组合,从而培养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再次,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的是“接受式学习”的教育模式,其特点在于重课堂而轻实践,特别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很容易就会产生依赖的学习心理。此外,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使得学生对知识产生枯燥和倦怠的学习态度,其主观能动性也难以得到发挥。

可见,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新媒体艺术所追求突破性和创新性的创作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新学徒制的特c与其教育模式的特性

2014年,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得到了极大的推广。

(一)新学徒制的含义和特点

现代的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制最早出现在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当时主要是为国企培养坚实的后备技术力量。而现在,为了适应人才的培养,国家再一次把学徒制搬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新时代的新学徒制。

新学徒制和新媒体艺术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新时代的产物,其特点都具有先进性和前瞻性。同时新学徒制的基本特点也在于一个“新”字。与旧学徒制相比,其“新”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含义上的“新”。主要表现在学徒身份的转变上,旧时的学徒制只是一种单纯的师徒传承关系,而新学徒制下,学徒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过去是学徒只跟师傅学习,现在是学徒跟随师傅和教师学习。第二,学习内容的与时俱进。新学徒制的教育模式中,学习内容往往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以及社会对艺术人才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关的学习内容,形成与时俱进、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第三,学习方式上的转变。工学交替是这种新模式的主要学习方式。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学生基于两方的现有资源,既能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能获取到最新的社会咨询和反馈,还可以及时了解到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动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自主研发的能力。

可见,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的新学徒制教学模式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新学徒制的教育模式的优势

基于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相似性与共通性的特点,把新学徒制的培养模式运用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学徒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使得学术与信息的交流更具有时效性

新媒体教学能及时接收到最新的资源信息和企业的需求,并在本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导入目前市场上潜在的、新兴的科技或者艺术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

2.新学徒制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校企合作中,导师在新媒体设计专业教学更注重项目的实践性。导师可以通过项目的实践,间接地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大批既有艺术修养,又有应用技术知识的新媒体设计师。同时,有条件聘请企业资深的新媒体设计师直接授课,让学生对于课程定位、专业能力的定位以及课程开展有一个十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结合,全面激发学生个人自由创造的设计潜能和综合实践能力。

3.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教育体制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这与新媒体艺术以实践为导向的应用性人才需求相悖,对应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也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设计。把新学徒制教学模式运用到新媒体设计教学中,学校可以根据实际的企业需求进行灵活设置,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社会接轨,使人才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4.拓宽了专业的学习领域,这一点与新媒体设计专业的综合性特点十分契合

新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拓宽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渠道,而且企业坚实的硬件设施为学生与外界的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和学习平台,更利于新媒体设计这一多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的发展。

三、结语

从新媒体艺术和新学徒制的深刻内涵和新特点去分析,新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媒体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构建合理、科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将会提高本校新媒体艺术o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竞争力。其不仅在本质上契合了新媒体设计所谓的“新”的特点,其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几乎都满足了新媒体艺术内在发展的整体需求。其实施将会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导致的人才和市场需求相脱节的尴尬局面。

【参考文献】

[1]许鹏.新媒体艺术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8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设计;信息传播;传播媒体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J5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336-01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概述

新媒体艺术先驱罗伊・阿斯科特曾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接性与互动性。”从国际学术界和教育界对数字化“设计”的诸多称谓及科学内容的设定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主要涉及到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传播、多媒体、数字网络、动画、广告、游戏、虚拟环境,虚拟产品设计等,其主要范畴都在21世纪数字化“设计”的“数字媒介”囊括之中,由此就可以比较明确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内涵和范畴。

进入21世纪,全球范围内以新媒体、数字影像、CG特效、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行业已经成为当代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产业,在美国、日本其产值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工业,而韩国更是将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内容产业作为立国之本,并已成为韩国经济成长的新动力。目前全球数字内容还在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扩展,而这个产业也必将成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在未来的几年,数字媒体创作人才将是市场需求的热点。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将需要20万工业设计师和15万动画设计师。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环境和人才需求,国内数字艺术设计却是刚刚开始兴起,还未建立完善的新媒体艺术理论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了设计产业所真正需要的核心职业设计人才匮乏和新媒体艺术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产生。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是对传统的艺术设计的伸展和丰富性研究

新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出现,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拓展。网络、数字电视、互动媒体、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都成为信息传播的形式和主要介质,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范畴受到突破性的冲击,数字载体的发展极大地延伸了视觉传达的设计形式和内容,在当代数字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论和美学理论就显得非常薄弱。

新媒体艺术设计理论和美学范畴继承了部分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理论体系依然可以作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理论基础,在艺术理论基础上有几个方面是共同的:1.首先都要满足功能性的最基本的要求。2.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是相同的。3.设计的理论法则、平面视觉创意法则等是近似的。4.设计和表现的内容是基本共通的。在数字媒体设计过程中满足功能、审美需求,符合美学、设计法则,运用数字媒介所特有的声、光、电以及人机互动的特点来更有效地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可以认为新媒体艺术设计

的内涵和特征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进一步丰富。

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时代的产物,它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信息量更大,更具备科学性、时代性,因此在新媒体设计中还需要创新的传统设计理论体系,必须根据其信息传播的形式、媒介以及传播的复合性、学科的综合性、技术的数字化等特征来完善提高这一新兴学科。

三新媒体视域下的人才培养培养

为了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和新媒体艺术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在人才培养院校建立各个学科间的交流和资料的资源共享、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的教学体系。2开设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学习教学的立体化平台。这样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培养扎实的艺术设计功底和熟练的数字工具操作能力、充分利用各方面有用的信息资源。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建设教学资源立体化平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数字技术教育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4.同时为培养高层次的教师队伍提供了更好师资环境,更好的保证教学质量。5.加强教学体制在选材阶段就提出相对较高标准,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选材将更符合新媒体专业对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要求,就更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面对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发挥社会和院校之间的各自优势,可以更好的解决数字艺术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人才。当然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完善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既不能只埋头研究教学的建设,也不能只是应付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相互促进,协助发展,但是很少有象当前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这样引发的空前演变。可以说,在现代生活中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造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以及欣赏模式,新媒体艺术正在成为新世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借助这一平台丰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艺术创作情怀,满足生活需求。新媒体艺术设计是当代数字科技发展和艺术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和科技发展,数字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和全面。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间将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为新媒体艺术开辟一片灿烂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中国数码媒体艺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苹果电脑国际有限公司.数码媒体艺术教育白皮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10.

[2]张燕翔.新媒体艺术[m].北京:神州美术出版社,2005.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4-29.

[4]任斌.论数码媒体艺术现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彩页.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9

【关键词】网络媒体时代;艺术状况

网络新媒体时代,已然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广泛的传播途径,为我们接受信息带来了方便快捷,从而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了艺术作品。面对信息网络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对艺术状况的分析与探讨,有效的促进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更发展。

一、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特点

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会受到空间、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多个用网络用户之间的互动,对艺术作品进行共同的交流与欣赏。

(一)互动性

S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即通过计算机所生成的艺术信息,通过网络资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个性化与交互性,例如网络微博、微信,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首选方式。当然,艺术也是如此,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媒体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很多的艺术设计通过与网络媒体平台的结合,有效的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网络用户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较强的互动性。例如“你画我猜”的这款网络游戏,正是借助于网络媒体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使得扭转了濒临破产的局面。

(二)传播速度快

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把艺术作的观念与作品进行展示,由于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而且受众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到艺术作品的传播过程中,相传统模式下的艺术展示相比,网络媒体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传播范围、效率也非常的高,与此同时,还能够与受众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交流与互动,最终促进艺术作品在市场中所创造的效益。

(三)虚拟性

网络最大的功能与特点之一就是虚拟性,为艺术作品的展示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形式,有效的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的陈列与展示方式,目前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以一个图片、动画格式而存在,网络媒体的这种虚拟性为我们艺术作品的展示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

(四)开放性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为很多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艺术作品,从初学者的涂鸦作品到艺术精湛的创作者,而且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借助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艺术作品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网络媒体提供了一个自由灵活而又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由此可见,网络媒体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

(五)跨媒介的艺术传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原本在传统媒介中传播的艺术,被跨越媒介而转到了新的媒介中传播。例如每年的春节晚会,在通过传统媒介电视播放的同时,也被放到了国际互联网中进行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时装秀、音乐会等,越来越多的采用了跨媒介的艺术传播方式。这种跨媒介艺术传播的特点就是把传统的媒介与新兴的网络媒介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新旧媒介的融合,只是在结合过程中,很容易使得跨媒介之间的竞争加剧,从而有助于艺术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示出自身的优势,有助于艺术的更好发展。

(六)多重艺术文本并置

由于多种媒介参与了艺术的创作与接受,从而导致了多重艺术文本的存在,并且相互依存,最终使得艺术文本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例如《山楂树之恋》,既有网络小说版、又有纸质小说版,同时存在电影与电视剧,在这网络媒体时展下,同一个艺术作品被不同的媒介来传播表达,就有产生其多元化的意义。《山楂树之恋》这部艺术作品,在传播过程中就因多重文本而呈现出不同的版本,对于一部艺术作品的多重文本,有着它们各自的不同,通过对小说原型的故事文本进行虚构与加工就产生了第二重的文本,对网上小说进行再修改与润色就会形成纸质的小说,不同的版本都将会带给受众不同的感受。

二、网络媒体对于艺术发展的意义

(一)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的出现,对艺术的传播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艺术作品的传播通过网络媒体实现了资源共享、实时传播,从而有助于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网络媒体的便捷性,欣赏到艺术作品,并进行交流。

(二)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读体验

艺术在通过网络媒体传播的过程中,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思维方式领域,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媒体平台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依赖,网络的开放性促进了人们对艺术信息的共享。

(三)为创作者提供了开放性的平台

在网络媒体时展下,为创作者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创作平台,并通过广泛、自由的媒体平台创造出自己的艺术作品,网络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促进了艺术资源的公开化与共享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作品创作的快捷性。

三、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发展历程

(一)口头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

即在艺术形成的早期时代,艺术的表达的媒介就是通过口语传播,艺术在面对面的口语传播过程中具有亲切感,同时信息清晰度也非常的不错,惟一不足之处就是无法进行保留,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渐渐的消失,例如中国古代的神话、民间歌谣等,由于口头媒介所具有的短暂性、主观性与非客以性的特点,导致了很多的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丢失,尽管口头媒介的时代已经过去,但现在仍然还存在着一些,例如常见的演唱会、见面会等,其主要原因就是面对面的口头媒介非常的重要。

(二)文字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

随着口头媒介的艺术发展之后,便是文字媒介时代,通过对文字媒介的熟练运用,有效的改变了口头媒介过程中的缺点,为艺术的创作提供了载体,通过对文字的书写、刻画等,使得艺术随着时展而源源流长,例如中国最初的四言诗歌就是通过文字媒介流传下来,才有了后来的五言、七言等诗歌与散文。文字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能够很好的显示出文艺的社会教化功能。

(三)印刷媒介时代的艺术

相对于文字媒介时代的艺术,印刷媒介时代的艺术代表着我们人类的艺术有了一次很大的跨越,能够对艺术进行大量的复制与传播,特别是随着对中国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运用,使得很多的艺术得以大量成批的复制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艺术的通俗化与对社会的启蒙。例如《新青年》杂志,当时在传播过程中借助于机械印刷媒介,有效的推动了当时的艺术传播,从而对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电子媒介时代的艺术发展

即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发展,随着广播、电影、电脑、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普及,使得艺术也进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并有效的借助于网络媒体,实现了快速的传播效果,不仅传播速度快,而且信息量大,并且不随时间、地点与空间等的限制。面对现如今的网络媒体时代,艺术将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局面,随着移动网络、微信、QQ等新兴的媒介成为了艺术传播过程中的主要媒介,为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与多种媒介的并存与交融,从而实现了双向的互动与交流。

四、网络媒体时代下艺术的审美

(一)越来越强的娱乐性

S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同时,对于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网络媒体时代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呈现出娱乐性,以此来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娱乐性本就是大众媒介所与生俱来的本性,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娱乐性,有助于减轻人们工作上的压力,从而使得他们不良的情绪能够随着娱乐文化而得到宣泄。同时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低俗化与同质化,例如沉溺于网络游戏而放弃学业的,或者是引发社会矛盾等,对于社会的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当然,也不乏有积极的意义存在。网络媒体颠覆了传统艺术的传播模式,有效的促进了艺术的传播与普及,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文化艺术与低等文化艺术的结合,使得艺术日益泛化。例如动漫艺术中集合了形象、生动的动画,同时还有逼真的表现力,因而吸引了不少消费群体,其中青少年是主要的消费群体,动漫艺术不仅体现出大众娱乐性,而且也体现出了一种时尚的艺术文化审美潮流。

(二)虚拟现实与幻想的世界

网络媒体建立起了一个比现实更加真实的虚拟文化,并且包含着大量的视觉信息与虚拟影像。通过网络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特点的范围内实现虚拟的视觉、听觉与触觉,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相互的作用与影响,从而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环境感受。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同时也体现了当代文艺生态与审美文化的新趣尚,例如动漫以生动直观的形象让人更加引人入胜,并以夸张、趣味性的场景营造出真实的人生影响,从而让人们沉浸在这浪漫、唯美的艺术情境中,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特点。

五、网络媒体下艺术设计所面临的挑战

(一)日益更新的网络媒体技术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在艺术的设计过程中渐渐的摆脱了传统的媒体传播,有效的利用了互联网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设计的工作效率,而且数字化、网络化的设计,不仅可以解决传统的艺术设计过程中复杂、繁琐的流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设计工作,从而使得艺术设计工作人员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艺术设计的创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为艺术设计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挑战。首先,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设计,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相结合运用设计软件而进行创作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也都在不断的更新,因而在进行艺术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的操作水平,紧跟时展的潮流;其次,很多的设计工作人员只是对设计的理论基础比较熟悉,其他更深层次的知识仅仅一知半解,难以适应目前网络新媒体时展的需求,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设计知识与技能,来提高其艺术设计水平。

(二)网络媒体设计的多元化

面对网络媒体时代的发展下,艺术设计还面临着另外一种挑战,设计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多种渠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技能与知识,从而满足于时展的需求,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引领下,对传统的艺术设计思路进行有效的改变,突破传统的艺术专业界限,从而使得艺术设计作品更加符合于网络媒体时展的需求。例如网络涂鸦就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艺术设计方式,网络与媒体技术为网络涂鸦提供了方便快捷与廉价的方式,通过网络就可以实现与人的交互,从而享受到涂鸦所带来的新的体验。与此同时,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与快捷的网速,促进了网络涂鸦的发展。

(三)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传播

随着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平台的不断完善,使得通过些媒介的艺术推广也变得日渐频繁,通过对网络空间的外延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作品在空间范围的外延与扩大,同时增强了艺术传播的速度与覆盖面,不得不说,网络媒体成为了一种时效性非常强的艺术传播方式。网络媒体时代有效的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同时还改善了人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网络媒体不仅对艺术信息状况的传播,而且还因人们参与媒介的不同程度与模式,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和影响,例如读者通过一种新的阅读交流方式,会在阅读的过程中以及与作者互动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自己的文字,导致了网络向高级的媒体结构进化。

网络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传播与价值的影响,在信息网络发展的环境下,每一个人对交流工具都有着一定的依赖性,例如会受到微信朋友圈的话语而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形成艺术的感染力,同时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还促进了艺术领域人人都可能会成为评论家,从而达到艺术资源的共享与推广。除此之外,网络媒体时代下的艺术更容易营造出个人化、双向互动的媒介环境,网络媒体时代使得艺术传播与传统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使得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变化将对进一步的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在这网络媒体时展的背景下,我们要通过对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紧跟时代步伐,并有效的运用科学技术,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符合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艺术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伟.媒体时代的文学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03)

[2]乔焱林.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美术呈现[J].新闻前哨.2014(10)

[3]王泽庆.全媒体时代的审美理想变迁[J].北方论丛.2011(01)

[4]罗伟民.论艺术在科技媒体时代的认识与省思[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7)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篇10

关键字:数字媒体;公共艺术;融合;地域文化

1发展现状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名片,在塑造城市独特性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已成为构建当代城市多元文化、传播公共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视觉艺术形象,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着城市的文化。其设计既应满足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又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数字媒体打破传统的单项公共艺术交流模式,使观者不自觉地成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之形成互动。数字媒体作为艺术与技术的结晶,是一种直接的信息传播方式,活跃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英国,数字媒体产业的产值约占GDp的7.9%,是第一大产业;在日本,电子游戏、动漫卡通、网络游戏等产业成为仅次于汽车业的第二大产业。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也在飞速发展,近几年,数字媒体技术与公共艺术设计的融合较为普遍。数字媒体具有公共性和人情味,不仅传播符号多样,而且反馈灵敏、调整迅速,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

2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的意义

城市公共艺术在设计中越来越多地与影视广告、三维动画、网络游戏、网络艺术、数字音乐等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凸显公共性

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设计,以视频艺术、音频艺术、编码艺术、交互艺术、网络艺术等手段为基础,将艺术与技术巧妙结合,产生了全新的动态艺术表现形态,丰富了公共艺术的内涵。在城市广场公共艺术设计中,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独特传播方式有利于广场氛围的营造,趋向大众化,具有亲和力,增强了公共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凸显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质。美国芝加哥千禧公园中的皇冠喷泉(CrownFountain)就是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完美融合的典型实例。设计者将媒体艺术巧妙融入公共艺术,将喷泉的背景设置为多媒体屏幕。由电脑控制的多媒体显示屏交替播放着代表芝加哥的1000个市民的笑脸,以此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隔一段时间,多媒体屏幕上从市民的口中会喷出水柱,为观众带来一阵阵惊喜,加强了媒体公共艺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凸显了公共性。

2.2增强互动性

数字媒体融入公共艺术设计,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众营造出网上虚拟空间。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进行交流,互动性增强。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而建的“国家公祭网”就是很好的例子。网友可通过网络媒体为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国家公祭网”设计色调以血红、黑色和白色为主,凸显了“国之祭、史之痛、民之愿”的主题。目前,该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文字版本。中文版主要分为公祭资讯、海外公祭、在线公祭、公祭回音、公祭教育、公祭知识和网上史料馆等七大板块。英文版和日文版均分为在线公祭、公祭资讯、公祭知识、论坛互动等四大板块。媒体艺术的应用不仅为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高科技的设计平台,也丰富了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形式。

2.3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多媒体公共艺术作为动态艺术表现形式,通常以动态的形式与公众进行互动。通过动态媒体艺术手段,融独特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与现代城市的气质于一体,可以彰显城市个性,营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在部分欧美国家,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例如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不仅形象地记载了城市的历史,而且体现了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又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策划者运用数字媒体艺术方式将各个国家的国旗以超大电子屏动态传播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3南京公共艺术设计

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远古文化、六朝文化、明文化、清(太平天国)文化与民国文化交相辉映,悠久的历史为南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奠定了南京特有的文化底蕴。而目前真正能够体现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且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公共艺术设计很少。南京公共艺术的设计大多没有与数字媒体艺术相融合,形式单一,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公共艺术设计要想体现出一座城市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

3.1数字媒体在南京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数字媒体技术以“智能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平面媒体、网络交互、影视动画等多种形式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多样化。2014年南京青奥会上大量采用了数字媒体技术,让南京在交通疏导、安全保障、休闲购物、旅游住宿、文化及运动场馆建设等公共空间的现代化设计方面均展现了世界一流水平,从而给各国游客留下了美好印象。南京多数公交站台的上方设置了显示“XX路公交车离本站还有几站”字样的多媒体电子屏。等候者可以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清楚地了解等候的时间。

3.2数字媒体介入公共艺术的对策

3.2.1视频和音频取代传统媒介

借助视频和音频等新媒体表现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的美好形象。可以在南京城中心地段设置多媒体大屏幕,交替播放南京的文化、历史、娱乐、美食。在城市公交站台橱窗中,可以结合数字媒体手段,交替展示两幅广告,用多媒体动态广告代替静止、单一的传统广告。另外还可以在站台旁设置mp3播放器,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播放不同的音乐作品。

3.2.2wiFi全面覆盖城市中心

三年内实现无线宽带全面覆盖市中心,加快推进城市网络数字化系统建设。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介入,人们可以借助无线网络技术与他人随时随地进行互动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结合网络交互艺术,由wiFi向游客提供手机定位导游。公众可以借助无线网络交互艺术,参与网络问卷调查,及时反馈信息,与他人互动,与公共艺术品互动。

4结语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公共艺术设计应加强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媒体与公共艺术的融合,有利于增强城市环境的趣味性,增强公共艺术与公众的交流互动。这种互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文化,提升城市的品质,凸显城市的个性,塑造城市美好形象。

作者:唐丽黄文静单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骏,张新宇.浅析当代城市广场公共艺术与媒体艺术跨界设计[J].装饰,2012,(3):139-140.

[2]唐丽.唤醒城市的记忆———六朝文化背景下的南京公共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2,(3).

[3]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