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十篇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十篇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36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1

【关键词】财务风险点事业单位控制措施探讨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综合了其信息管理、经济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其技术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纵观我国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我国财务风险点产生缺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误差,以及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奖罚管理的松懈和滞后。相对于一个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风险点分析已经成为了控制和决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漏洞最为重要的措施,同样也是相关审查机关监督其经济活动和掌握其经济情况主要的依据,下面,本文就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进行简要的探析。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重复计算资金量

在一些资金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来说,由于其财务管理工作很难做到准确,其实施的深度一般都不能够和相应的水平相符合,这无疑就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误差、工作量比较多,再加上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点的分析工作完成的不是很完善,最终会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其财务管理工作以及分析其财务风险点的时候,出现了漏算乃至重复计算等等严重的问题。

2、财务管理混乱

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构成中,事业单位的资产购置费用占据了其核心的地位,事业单位想要做到控制其资产购置,就必须要对资产购置的价格进行很好的控制,这样做对于事业单位资金控制和降低其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提高事业单位的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但是,就近些年来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及在其进行固定资产购置的同时,或多或少的造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混乱以及购置资产的价格涨幅失控等等现象。将其与目前的事业单位财务配置的结构来看,其费用在整个事业单位财务配置结构中的比例,几乎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之间,在进行其采购时,事业单位自己选购的设备部分,大多数都是以一个部门进行完成以后才交付报价单,他们以这种形式向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进行报价,并且由财务部门进行同意签字进而认价,这种现象很容易带来事业单位个人的漫天要价、开高价发票或者假发票,进行暴利的谋取。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探析

1、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

进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的完善,主要在于预算员的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工作。这就要求事业单位预算员首先要拥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知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要求事业单位预算员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且对于财务管理规程以及管理工作规范做到了然于心,这样就能够为精准分析财务风险点提供一定的主观条件。其次,要求预算员保持公正客观的分析立场。立场和地位不同,那么其观点和方法也就不容。在进行财务风险点分析工作时,预算员应该做到真正的公平客观,对于那些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尽量的避免。例如,资金重复计算、固定资产购置重复列项、采购资金高估冒算、错套定额以及高套定额等等。其中,资金的重复计算比较常见。

2、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控制措施

(1)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控制措施中,要实行事业单位财务的动态管理,近些年来,我国对于市场调节的力度不断地增大,对于设备价格进行大幅度的调整,机械费用和人工费用也随之提高。与其他的区域相比,事业单位差距正在逐步的加大,这种形势要求我国相关的部门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进行研究并且及时的掌握,将配套措施和相应的政策进行制定,这样能够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合理、科学的反映出由于市场经济而引起的动态的因素。对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财务实施动态的管理,关键就是要保证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的标准、依据以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计算程序要依循市场的经济发展规律来进行实时的改进和调整,以便促进整个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

(2)在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中,我们应该构建一个财务风险点的管理体系。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点分析和管理已经涉及到了多个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进行完善,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相关领导部门应该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对于财务风险点分析的指导。管理和研究财务风险点及设备价格、取费标准和定额等等,对于所报批的预算要进行认真的审查。

三、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规避的要点

1、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

在事业单位明确风险点之后,事业单位应该着手培养一批高素质并且具有风险意识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这是事业单位规避风险点的重要措施。理论上来讲,分析和度量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的措施和方法有很多,例如敏感分析、财务杠杆分析法以及概率统计分析法等等,单纯从理论角度来看这几种分析方法,都是比较合理并且全面的。但是这些方法无疑都是在事业单位和市场的种种假设下面提出来的,在实际情况中,市场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的种种变化不可能满足以上方法的所有假设条件。所以,这些方法在其可操作性和适用性等方面还是比较差的。因此,想要很好地规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事业单位应该着重培养财务管理人员对于风险存在的灵敏嗅觉和他们强烈的风险意识,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且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很好的估计。纵使是事业单位运用那些风险点分析方法的时候,也需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对于具体的方法、环境的切合性以及一些条件进行估计和合理的假设。此外,在事业单位采取规避和防范风险措施的时候,事业单位必须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科学、规范的管理作为基础,对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要求相对而言也就比较高,如果不这样,事业单位规避财务风险的这些措施使用不当会导致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更大的风险。

2、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预测机制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应该建立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预测机制,所谓的财务预测机制就是指估计事业单位未来融资的需求,事业单位财务预测机制在事业单位防范其财务风险方面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业单位通过财务的预测,能够预先知道自身的财务需求,这样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就能够很好地安排融资计划,并且估计可以筹措到的资金。事业单位还可以对筹资满足投资的程度进行很好的了解,在了解好程度以后,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使筹资和投资进行相互联系,从而避免了由于筹资和投资这两者相互脱节而导致的现金周转存在的困难。事业单位建立其风险的控制机制,能够使事业单位具备风险自动预警这一功能,使事业单位对于事态的状态、发展形势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对于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还可以对已经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和预期不相符合的变化进行反映。并且对其控制手段和措施进行研究,从根本上把不确定的事件能够带给事业单位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四、结论

本文首先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之重复计算资金量以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现状及存在问题之财务管理混乱这两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接着又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以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控制措施这两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分析与控制措施进行了探析,最后从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规避要点之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以及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规避要点之建立科学风险控制机制和财务预测机制这两个方面对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规避的要点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李艳焕、张兆梁、张红伟:价值工程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阎建军、范凤山、赵树亭:关于动态财务分析在寿险公司中的运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3]唐庚荣、万君康:寿险公司财务风险点及其管控方法分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4]熊筱燕、赵自强、康玉珠:非盈利组织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以高等学校为背景的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

[5]梁欣:基于GiS的大庆市生态风险预警及管理对策[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7.

[6]巫蓉、吴君民、魏晓卓:现金流量预警在船舶行业上市公司中的运用[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付春仙:关于新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缺陷及相关对策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9).

[8]张欣、袁安东、王继宝:浅谈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及风险控制[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2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风险防范

近十年来,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由于片面侧重发展速度,导致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在成本控制和财务风险方面的问题更加严峻。下面将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就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进行详细分析。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及控制措施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内容

1、房地产企业的成本

房地产企业成本是指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和经营中所产生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土地的征用和拆迁补偿,建安工程费,基础设施费,前期工程费以及开发间接费和公共配套费等。

2、房地产企业的费用

房地产企业的费用主要指的是应摊费用,具体来说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和经营期间应承担的各种费用。主要包含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

(二)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

1、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

立项阶段需要做好成本规划,成本规划的确定对成本控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通过成本规划,可以对项目的预期成本分布、收入,利润和风险进行相应的分析。立项阶段的成本控制活动主要包括:项目可行性经济分析,成本规划及估算,现金安排及敏感性分析以及利润测算等几个方面。

2、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设计阶段是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的核心,为有效控制和降低工程成本,需落实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具体来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严格按照立项阶段确定的成本规划落实方案设计与施工图设计;二是要强化技术沟通,贯彻执行限额设计;第三要大力推广价值工程方法;第四要强化施工前对设计图纸的审核工作。

3、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

建设阶段是成本控制中心环节,除了要做好现场控制,严格按图施工、控制变更及签证外,还应注意:第一,结合现场的情况,做好土方平衡;第二,对照施工图纸,做出详细的预算,拟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与工程部一道制定详细的成本控制措施;第三,制定和落实招投标制度,选择质优、价廉的承包商;第四,规划和落实好工程款的支付时间节点,有效控制财务成本。

4、交付阶段的成本控制

交付阶段分两个阶段,第一是承包人按照图纸完成全部工作并取得验收合格证后向房地产企业交付,第二是房地产企业按照合同向业主交付产品。第一阶段成本控制关键在于加强竣工结算的管理,重点审核竣工图、审核施工过程的变更和签证以及审核工程结算。第二阶段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和物业管理方协调好,做好产品交付工作,防止出现产品交付纠纷、违约情况。

二、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融资风险指的是企业为取得财物利益而产生的举债,这会增加企业到期付息的负担,还存在着资不抵债和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在财务的杠杆作用下,如果付息前的收益下降,那么股东的收益将会有大幅下降的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融资渠道集中于银行信贷,房地产资金信托等。

(二)房地产企业的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风险指的是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由于投资项目达不到预期的效益,从而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以及盈利水平下降的风险。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的表现是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规模持续增长,房地产市场库存较高,房地产企业部分投资行为不合理等。

(三)房地产企业资金回收与收益分配的风险分析

资金回收风险指的是房地产企业由于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再生产时发生资金相对不足的问题。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利润分配给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带来的影响。房地产资金回收风险以及收益分配的风险的成因主要是由内外两个方面产生的。内部因素主要为管理层制定的企业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规定不合理;外部因素主要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对所处环境了解不足,如未能掌握行业和国家政策的变动等。

三、房地产企业成本于财务风险间的关系

由于房地产行业自身的特点以及房地产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房地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投资风险等财务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将会带给企业非常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破产的危机。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对于财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融资规模、投资时点以及资金回收等方面。成本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融资规模的大小及投资收益等。如果成本控制做得好,在一定程度上能防范企业财务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分析了房地产企业成本的内容及其控制措施,然后分析了房地产企业存在的财务分析,最后对成本控制和财务风险分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希望通过本文分析,能够为当前我国的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建议,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事业,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学红.我国房地产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n].福建财务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4-8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3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控制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及形成原因

(一)、合同风险

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当前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使企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许多业主利用建筑市场竞争激烈、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有的项目甚至出现承接到手就意味着会发生亏损,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不利状况,陷入合同陷阱,直接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二是由于建设单位在设计阶段未作充分的考虑,施工过程中往往临时提出设计图纸变更要求时,施工企业如果未及时对变更内容进行合同续订,往往导致合同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不明确,最终在结算价款和合同履行上引起纠纷,形成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

(二)、融资风险

企业经营活动所需的资金来源不外乎两种:一是所有者权益,二是借入资金。由于权益资金融资本较高,只能从银行借贷资金或向合作方融资,这就形成了企业的负债,并取得财务杠杆利益,而同时随着国家一连串的加息政策出台,货款的资金成本压力更大,如果借入资金不能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也给企业带来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和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可能无法达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同时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地域分散,资金的使用效应也基本上仅限于本项目部,没有统一集中管理,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有的项目从小团体利益出发,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效益,破坏了企业整体的资金平衡。

(三)工程款结算风险

建设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有效履行合同,拖欠工程款,导致企业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应对日益增长的债权,这种巨额的债权,隐藏着严重的财务风险,直接影响企业资金链。特别是项目竣工后,由于工程设计变更没有及时批复,不能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真接造成财务结算滞后,不能及时收回工程款,增加项目的资金负担。同时延长了工程保修费用,从而使项目成本增大。而这对施工企业必须履行的到期债务产生了超常的资金压力及影响,对材料供应商、分包商、商业银行等债务产生财务支付风险。

(四)成本控制风险

由于项目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成本控制很难。如施工期间材料价格上涨,未预见的恶劣施工条件等。施工方案的不完善,则可能造成施工工期延长,投入的人、材、机相应增加,造成项目成本超预算。其次内控制度缺乏和管理粗放是项目亏损的重要原因,如材料采购未执行询价、招标、集体决策等管理程序,采购单价偏高;材料库存管理混乱,对生产班组和劳务队伍领料未执行限额领用,材料浪费、超耗得不到控制,甚至出现材料被盗、倒卖的现象;项目管理人员和生产工人超编,造成项目管理费用和人工费超支。

(五)税务风险

施工企业一般具有下设分支机构多,项目多,异地施工,工程分包等复杂的特点。这使得工程项目管理难度大,特别是异地工程完工进度情况难以掌握,收入确认不准确,有可能被有关税务机关查出后需补缴税金和罚款。其次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由于利益驱动,加上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时没有发票,或者假发票泛滥,而项目部在工程结束后已经解散,企业很难对项目负责人进行追偿,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

(六)市场风险

由于国家对建筑房产市场宏观调控已经成为常态,促使建筑行业不断向更加理性、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行业资源将重新整合,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逐步完善,随着建筑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激烈,建筑行业已进入优胜劣汰的行业洗牌阶段,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一大批缺乏质量优势、技术优势、成本优势和管理优势的建筑企业,要么消亡,要么被收购。施工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之一,其财务风险管理置身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并极大地受到施工单位竞相压价,价格背离其价值的影响,一旦施工企业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系统,缺乏抵御风险的财务能力,势必导致企业的理财失败。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对策

施工企业应充分认识所面临的上述财务风险,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识别不同风险,对财务风险加以预警、分析,采用必要的防范措施,确保企业生产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合同评审,科学决策,把好合同关。

合同风险虽然是合同双方确认了的,但施工企业往往为承接业务在签订合同时对隐含的财务风险没有产生足够的警惕,原属于业主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为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把好合同签订关,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应对合同的风险性进行评估,按规定流程审批,防止“拍脑袋决策”,做到讲科学论证,讲规范程序,讲集体智慧,讲决策监督。对企业资金垫付能力指标、投资报酬等指标充分分析,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的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做到:工程项目资金不到位的、环保设计不达标的、不合投标程序的、未经审查的、低于成本价的、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对于施工合同,应密切关注施工合同中的“专用条款”。特别是对于工程款的拨付、工程预付款及相关签证的支付时点、税金缴纳及抵扣、业主方指定分包的付款方式、工程进度的计量及质保金等应有明确规定。

(二)加强资金集中管理,拓宽融资渠道。

1、建立科学的资金管理体制,设立以商业银行模式运作的资金结算中心,集中开户,统一管理。严格规范各职能部门资金管理上的职责,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在结算中心内部推行收取资金占用费方式有偿使用,通过对资金实施有效的集中管理和科学化的运作,产生资金规模效应,能够使企业资金实力不断增强,进而减少对外融资、控制资金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2、统筹编制资金预算。施工企业在编制年度资金预算的基础上,可分期间编制资金收支预算报表,并按规定流程进行审批后报资金结算中心。资金预算应按工程进度编制,结合合同收付款节点进行分析,应尽量准确反映资金预计收支的具体时间和额度,以及资金支出的类别或具体项目,做到有效使用,保证需求。应严格按资金预算对外付款,做到专款专用。对于上报的资金计划进行严格审批,分析汇总,统一调剂,平衡余缺。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追求闲置资金的增值,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大资金回收风险控制,及时办理竣工结算,降低外欠款风险。

1、企业要做好对每个业主和客户的资信记录与评估工作。根据应收账款(票据)账龄分析表,将应收账款按账龄分为合同期内、进入预警期内、到期、逾期、最后通牒期、专业追账期、付诸法律期和坏账期八级,制订相应的催收措施。同时明确催收责任主体和要款指标制定工程款回收奖惩办法。每隔一个季度或者半年进行评估,动态调整其信用等级,建立风险偿债基金。平时根据客户信用和账龄预提建立坏账准备金,以便损失发生后及时弥补和消化。对规模较小的损失可直接摊入成本,对那些可能引起较大风险而无法直接摊入成本的风险损失。已经提取风险基金的,可用风险基金加以抵冲。

2、当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施工合同要求全部完工并交付使用后,应该及时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第一、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费用增加的部分,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和办理工程结算。第二、由于自然、政治经济因素引起的工程事故或工期影响,施工方应以合同、现场签证和相关政策法令为依据,合情、合理、合法地做好索赔工作.尽量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第三、在工程保修期内.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尽量节约开支.

3、合理利用第三方融资,是降低外欠款风险的有效途径。建设方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主要是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的款项。通过合理地利用企业的信用,合理地改变支付手段利用第三方进行有效地融资,对盘活企业的资金,提高资金周转率和企业效益起着重要作用。如支付材料供应商的材料款改变以前以转账支票或电汇支付为银行承兑汇票形式支付。企业就以支付少量的费用而获得该款项近70%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同时也可将建设方拖欠的工程款适度转嫁给分包商及材料供应商。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建设方对施工企业的融资风险。

(四)加强成本管理,健全内控机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

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实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要根据所选定的施工方案,大力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即成本管理做到事前制造,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层层分解到项目、班组、个人,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不仅能增收节支,而且也可以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通过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总成本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节省材料,节约时间,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打造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建筑精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并加之有效的贯彻执行,是防范项目管理风险的根本,建立一套完善的内控制度需要管理层有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思路,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则考验管理层的执行力和管理水平。对影响项目利润的主要因素,如项目前期策划、确定施组设计安排、二次经营运作、分包管理、材料物资管理、机械设备管理、项目人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健全一套具体可行的内控制度,以防范项目出现亏损风险。同时落实经济责任制,对失职行为实行责任追究制,规范经营行为。

(五)加强涉税管理

施工企业一般具有下设分支机构多、异地施工、工程分包复杂的特点。这使得工程项目监管理难度大因此,必须加强涉税管理。从主观上重视涉税工作。减少因涉税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具体措施有:加强财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行为;设专人报税,做好税收筹划工作,规避由于申报不及时和应纳税额确认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完善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力度,规范成本核算;对于异地施工和联营分包的项目,必须派驻财务人员监管;对其成本核算、原始票据的合法性、应纳税额的确定和纳税申报的时限进行监督和审核;特别是对于分包工程要依法足额地代扣代缴。

(六)加强对建筑市场分析,提升市场驾驭能力。

建筑市场受国家观政策影响较大,目前建筑产业经营模式向公共建筑与房地产项目打包的商业模式,合作开发建设、投资带动施工,在可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变垫资为投资,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的全面转型。同时国家密集性的批复10个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引爆全国建筑市场,将大大加速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给建筑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法制体系、政府执政能力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市场对企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企业之间的竞争,拼的是总体的运筹实力,拼的是风险的驾驭能力,特别是施工企业面对常态化的房产调控政策环境,要充分分析国家的信贷政策,完善风险管控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竟争力,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施工企业通过上述控制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实时发现施工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及时进行防范和控制,有效地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通过财务指标来评价其财务风险,如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力,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使命,对财务风险达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及事后处理的财务风险管理最高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慧蔷,试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河北企业,2010(5)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4

事业单位是由政府或者社会集资成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单位,主要对社会公共事务起到服务、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在事业单位中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充分识别事业单位计划决策、会计核算、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财务风险点,有利于防范和化解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减少损失,有效的保障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支付风险,主要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未按照预算资金批复的用途使用资金,造成的违规支付

此问题的产生根源来源于部门预算的制度性缺陷。由于我国财政与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清、信息不对称,科学的定额标准体系尚未建立,造成预算指标存在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专项经费预算与实际执行不均衡的情况。很多部门为确保预算收支平衡,都存在着实际执行中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公用经费挤占专项经费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

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合理,职责不明确,会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普遍不高;注重资金使用忽视财务管理,对单位重要事项、重大业务参与度不够,不够了解;内部控制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不完善,缺乏对日常具体工作流程的有效监督等等。

(三)财务决策不科学

决策存在于事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科学决策是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决策。但是在当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管理者很多是凭经验决策,缺乏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依据,甚至以个人意见左右集体研究的情况,决策过程不公开透明,不接受监督,造成了国家资金的极大浪费,甚至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等现象,造成严重后果。

(四)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能满足风险管理的需要

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对于财务会计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相对于企业来说事业单位的基层财务会计观念比较滞后,对新政策新制度的宣传贯彻经常存在延迟,技术业务层面缺少创新性,一般都是完全听从于领导,工作上缺少自主能力,面临风险时的反应能力和化解能力都有欠缺。

二、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财务体系,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中的核心就是财务体系,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建设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制度保障。

事业单位也可以借鉴优秀企业的管理经验,建立职责明确、分工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也可以指定特定的部门负责风险管理的决策调查,研究国家政策并寻找可以利用的财政发展政策,同时对单位内部经济业务遵循政策法规制度情况进行监督,还要加强资金的审核和监督[2],注意避免收支失衡的问题,降低财务的风险点。

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工作规划,从对重要财务事项、重大经济活动风险防控入手,改进风险管理方式,强化风险监测手段,建立财务风险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

(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加强财务内部控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单位业务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2.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必须依据会计法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

3.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加强预算执行监督

实行财务预算管理是单位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的有效办法,能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单位管理,提高单位行政、办事效益。事业单位要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审批、监督和管理权限上严格规定内部控制程序,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体制,强化预算的刚性,将连带和潜在风险降到最低,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单位预算经上级单位批复后,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是深化预算管理的关键。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梳理,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体,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源头是要把好招聘关。招聘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严格的选拔,确保必须是具有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并能保持独立性的会计人员走上关键岗位。

同时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使其更好地适应现在的国际形势和环境。鼓励和帮助财务从业人员积极学习现在最先进的知识,让财务人员在风险点中可以自主创新。财务人员一定要有对风险的判断能力,在工作中面对风险有着灵敏的嗅觉和强烈的风险意识,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且可以及时的对风险进行判断并予以规避。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5

关键词:高校企业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

一、风险的概念、特点与类别

(一)概念

简单来说,风险就是不能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里有两层意思,严重程度不同:一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没有达到或者没有全部达到目标,投入却没有产出,造成损失;二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但是为实现某个目标所进行的投入“前功尽弃”,还造成了预料之外的连带损失,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二)特点

1、只要经营,就有风险,在实现经营目标的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机遇和风险这两个对立的事物,统一在企业发展的全过程中。2、对企业来说,经营风险只有发生的概率大小之分、造成的严重程度之分、影响的范围大小之分、延续的时间长短之分,并没有可以主观认定的有无之分。3、对目标的期望值越高,相应的风险就越大。“好事”肯定会“多磨”。

(三)风险的防控

1、“天上不会掉馅饼”——加强风险意识。2、“未雨绸缪”——加强对风险的评估和预测。3、“缜密部署、主动出击”―加强对风险的防控和应对

(四)高校企业经营的风险度比较高

1、高校企业与学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企不分”的问题可能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是高校企业发生经营风险的根源之一;2、“防火墙”有缺口,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由于利益相关,实际上存在着穿越“防火墙”的地下管道,将给学校带来直接面对风险的威胁;3、大部分的高校企业由于控股比例低以及实际控制力弱的原因,学校无法实施对下属企业的有效管理。

(五)风险的来源

1、外部生存环境化带来的风险;2、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方面的风险;3、股权投资及股权交易的风险;4、项目投资风险;5、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风险;6、日常经营中的风险;7、财务、资金风险;8、涉税风险;9、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10、经营团队及人力资源方面的风险。

二、高校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高校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事企不分”的风险

1、由于事业和企业的管理理念不同,对业绩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也不同,管理和决策方面的事企不分,可能造成违背企业规律的错误决策;2、校级领导权高位重,参与企业决策容易违背集体决策的原则,因“一言堂”而造成失误;3、事-企负责人的法律责任不同,因为责任人的缺位,可能造成管理和决策的盲从、轻率、失去制约,带来经营风险;4、一旦出现风险和损失,将给责任追究造成困难;

(二)校-企关联交易的风险

1、关联交易包括

a:学校:借款给企业;为企业担保;无偿调用企业流动资金或房屋、生产设备;抽回资本金;在企业开支学校费用;由企业购置教学、科研用固定资产;摊派事业费用;收取高于市场价格的房租、水、暖、电、气等费用;超出可分配利润总额的的分红;要求大额捐赠等。B:企业:向学校借款;为学校担保;挪用事业资金;

2、企业资金和资产流向学校的风险

a:一旦出现无法归还或久拖不决的情况,将造成企业资产损失,严重的将导致现金流断裂,给企业的生存带来威胁;B:如果资金流出的企业有合作方股东,可能对方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C:所借款的银行、债权人可以以“欺诈”罪名状告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股东;D:资金从企业流向学校,可能出现涉税违法、违规等问题。

3、学校资金和资产流向企业的风险

a:一旦出现无法归还的情况,将对学校的教学、科研、后勤工作造成困难,严重的将影响教职员工的工资发放和日常周转,引起学校工作停顿,甚至校园的发生;B:事业资金因用于校办企业经营而损失,会引起公众的严重不满和剧烈反响;C:事业性国有资产的损失,势必会追究相关人员和领导者的责任,引起学校高层的动荡所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联交易,特别是事业和企业之间的资金、资产的流动,一旦出现风险和失误,造成的将不仅是经济损失,还会有程度不同的政治影响和社会影响,要由相关人员来承担其经济、法律责任;D:高校中已经发生多起这样的事件教育部已经把禁止学校借款给企业以及为企业进行经济担保列为不可违反的“铁律”。

(三)经济担保和抵押、质押风险

1、过于相信银行等机构的贷款风险判断,轻率提供担保,未履行反担保或抵押、质押法律手续;2、对用于反担保或抵押的资产的合法性没有考证,或者估值过高,不足以抵偿未来可能发生的担保损失;3、未监控担保风险评估时确定的贷款资金的真实流向未评估、也未动态监控被担保企业的实际还款能力;4、实施“互保”时,缺乏对合作企业的考核,或没有实施互相反担保的措施;5、由没有经济实力的再担保公司为出具担保的企业进行。

(四)“小金库”风险

1、“小金库”的危害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资产流失;二是因为事发后要补税、上缴税收滞纳金及罚款,从而造成重大的“次生”经济损失;三是牵涉到一批相关领导、当事人,影响企业的和谐、稳定。2、可能出现“小金库”风险的情况有:截留货款,“坐收坐支”;用造假凭证(假发票、虚开发票、造假劳务支出单等)报销套现;私自出售无帐资产或报废资产;存在不用开具发票或可以开具市售非正规收据的收费渠道;企业对可能存在的营业外现金收入(如:因违约而罚没客户的定金、保证金,对职工个人的违纪处罚,等等)没有严格的收取、复核、入帐规定。

(五)不良资产、呆滞资产风险

1、企业处于以下状况时,要考虑尽快处置其资产,以减少未来的投资损失;2、连续亏损,“未分配利润”为负值,且所有者权益逐年“缩水”;3、连续几年经营性现金流为负值;4、净资产收益率接近为零,且未见有确定的近期发展前景;5、企业债台高筑,现金流处于危险的临界状态;6、企业无潜在价值,预计股权出让的评估价;7、格远低于长期投资额;8、帐目混乱,明显存在实际资产减值的可能性。

(六)财务、资金风险

1、非常规大额资金支付的风险

a:企业非常规的大额资金支付,也属于企业“三重一大”的决策范畴,但由于其“非常规”,其风险度比日常生产经营性的支付要高。但是正因为其“偶发”,往往没有专门的决策审批制度,仅在少数负责人的范围内,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拍板决策,由此带来经营风险。例如:B:不合理、不合规的“预付”;C:超预算的大额支付;D:支付流向个人的大额现金;e:用于认为可以获得高回报的高风险经营;F:用于不规范的资金拆借;G:仅因为是“合作伙伴”、“朋友”而违规帮助他人垫资、周转;H:用于非正常的“公关”、“促销”;i:用于“制造”虚假销售额、虚假利润的非正常帐务周转

2、现金流断裂的风险

现金流断裂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随之而来的是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大幅缩水。负债率过高是导致现金流断裂的主要原因,出现这类风险的情况如:a:因资产负债率超过警戒线,或者峰值进入危险区,银行拒绝继续贷款;B:因“借新还旧”出现问题,或资金支付出大量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长期股权投资或房地产投资,其经常性的现金回报不能抵偿还本付息的支出;C:负债结构不合理:全部是短期、高息的流动资金贷款,没有像企业债、短期融资债券、中期票据等长期、低息的融资手段;D:出现突发性的事件,如:违法处罚、判决赔偿、重大亏损、事故灾害等。

3、非法募资的风险

非法集资会造成经济损失,引发社会,具有经济、政治两方面的风险;非法募资的主要责任人有可能面临刑法的制裁。可能涉及非法募资的情况如:a:未经全体股东协商一致,某一方股东对外以承诺给予股权或红利为条件,向个人或机构募集股本金,又未办理所承诺的股权转移的法律手续;B:未通过金融主管部门批准,未委托银行,向个人和机构募集资金;C:没有营业许可及相应资质,以炒股、基金运作等为目标,承诺高回报,向个人或机构募集运作资金;D:未经正式的法律手续,以折合股权或承诺分红等方式抵冲拖欠员工的工资、社保金或其它应付福利。

4、财务审批、会签的风险

a:没有建立有关财务收支批准权限的规章制度;B:没有建立财务开支的签字组合制度,或越权批准支款;C:没有制定在财务主管领导签字前对支款凭单等进行技术审核的规定;D:虽然已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通过了支款的决议,但在签字执行时没有书面决议或经过参与人员签字的纪要、会议记录等文件作为依据;e:对于手签章、私章、财务章、合同章等印章没有严格、规范的保管制度和使用规定,没有建立用章记录制度;F:签字权担当人的变动未及时通告银行、合作方等相关利益人。

5、帐务处理的合法、合规性风险

财务帐目调整,特别是关系到股东权益的帐目调整,没有财务、会计法规的依据,没有中介机构的审计评估报告,也没有主管部门的批准或备案。a:核销资产损失,没有经企业决策机构审议通过,并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B:记帐凭证不合法、合规,签注不全,甚至用现金的储备、保管和使用,没有依据相关的法规制定严格的制度,甚至“公款私存”。C:修改帐务记录,没有公司决策机构的书面决议和主管人的签字、说明,没有合法的财务凭据。D:会计、出纳人员不具备合格的执业资质现金支付、财务报销制度的缺陷造成的风险。e:假发票、“大小头”发票、挖补、涂改发票等伪造发票的报销。F:未办理正规手续的发票报销。G:台头不符、发票品名与事实不符的发票。H:报销凭证未经经手人、主管人和有权签字人的签字。

(七)涉税风险

我们有些企业的负责人,不大关心税收政策的变化和企业的纳税情况,企业容易出现涉税风险。

1、人为减少计税基数的风险

企业的税收总额是由不同种类的计税基数乘以相应的税率,然后累加而得出的。税率是相对固定的,计税基数就成为税收总额的决定因素。如果人为的减少计税基数,或者没有主观故意的错计纳税基数,就可能造成违法、违规风险,如:a:开具非法的假增值税发票、假营业税发票,或以市售的收据代替正规发票。B:隐瞒营业收入或利润。C:不当抵扣、乱摊成本,如:在计算增值税计税基数时,抵扣按规定不得抵扣的成本费用。D:“八项计提”过高,可能被认为是人为增加成本的行为。e:以学校名义立项、由企业出资形成的房地产,因没有土地证、房产证,将造成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的偷逃行为;在房产转让过程中,也会遇到法律和涉税风险。

2、计税税率引用不当的涉税风险

a:在一个企业中,因经营的规模和性质不同,其不同渠道所得的经营收入可能会适用不同的税种,如营业税或者增值税;B:在同一个税种中,不同来源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也可能适用不同的税率,如:常规增值税和优惠增值税(如软件、经认定的新产品等)。

3、一般企业人员开支的税涉风险

a:突破人员薪酬的抵扣限额:各个地方对用于人员薪酬的开支在增值税计税基数中的抵扣额,是有明确的限额规定的,而且经常会作出调整。如果超额抵扣,将造成偷逃税收;B:将不能进入人员成本的费用,如用于非本企业人员的费用,在成本中列支报销,将被认定为虚假列支费用的偷逃税款行为人员开支的税涉风险。

4、股权增值及投资收益兑现的税收风险

a:经过合法的程序使所持有的股权增值,增值部分即视为投资盈余,按规定要缴纳所得税,但目前各地税务部门、不同的税务机关、甚至不同的税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差异;B:股权增值的依据是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增值的实现是经过合法的审批手续后正式调帐,或者完成法定的股权交易过程;C:经过合法的程序使所持有的股权增值,增值部分即视为投资盈余,按规定要缴纳所得税,但目前各地税务部门、不同的税务机关、甚至不同的税政人员在执行过程中会有差异;D:股权增值的依据是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的评估报告;增值的实现是经过合法的审批手续后正式调帐,或者完成法定的股权交易过程。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的客观情况下和特定的期间内,在企业经营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控制的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等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得企业资金运动(资金流)的效益性降低和连续性中断,进而使得企业的实际经营绩效与预计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盈利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或不利结果的可能性。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薄弱、资金不充足等原因,在市场运作中应变能力差,因而迫切需要加强经营管理理念,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和健全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形成一个可以遵循的财务风险防范系统,将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造长久价值的能力。

        一、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一)外部环境。引发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包括经济因素、自然因素、法律环境、社会因素和科学技术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它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状况产生的巨大风险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如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中小企业产生的冲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财务瘫痪处境,威胁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由于受经营理念、财力、物力、人力的限制,其财务管理不能适应复杂而多变的外部环境,必定会给中小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甚至财务危机。

        (二)内部因素。管理层风险意识缺乏导致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层和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把生产搞好,有经营利润,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经营决策失误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我国许多中小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财务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主观臆测严重,重大事项不经集体决策审批而个人单独决策。财务决策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落后导致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由于长期以来在思想上受财务制度的束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落后,尚未树立时间价值、风险价值等科学概念,反映在财务管理目标上,就是未能确立起最优化思想。

        企业内部控制、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财务风险。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管理部门的约束机制不到位,审计监督乏力,甚至缺少必要的内部监控体系及制度,在资金管理、使用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使得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产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

        二、防范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措施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充分认识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各类风险加以预测、识别、分析、控制和处理,以最低成本确保企业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项理财活动。

        (一)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企业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作为一种成本低廉的诊断工具可预知财务风险的征兆,当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时,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发出警告,以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财务损失,控制财务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应随时加强对财务风险指标的分析,适时调整企业营销策略,合理处置不良资产,有效控制存贷结构,适度控制资金投放量,减少资金占用,还应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使其尽快转化为货币资产,减少甚至杜绝坏账损失,加速企业变现能力,提高资金使用率。

        (二)建立财务风险意识。中小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关注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的变化,管理层应对企业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借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提早预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管理层要关注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防止企业成本费用和资金需求增加使财务成本上升和资金链的中断而出现经营亏损或资不抵债的财务危机。企业经营者要根据政策因素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投资方向,避免企业步入财务危机。在销售方面注重产销衔接,以销定产,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积极开拓新渠道,培育新用户,加速货款回笼,加强业务整合,提高企业整体抵抗风险的水平。

        (三)建立企业内部监督制度。内部审计控制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系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确保审计部门发现的重要问题能送达治理层和管理层。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可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进行内部审计。

        (四)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建立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控制制度,如对企业的货币资金控制、采购与付款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对外投资控制等。实施内部牵制制度,对不相容的岗位实行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建立回避制度;会计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出纳人员;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严禁收入不入账;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不得由同一部门或个人办理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全过程;销售收入要及时入账。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财务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运营的真实情况,优化财务结构,从而规避风险,改善不良经营状况,实现企业目标,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王竹玲.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理财),2008,7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核算;风险控制

1.引言

财务核算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内部的财务核算制度应该随着体制的不断改变而不断更新,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否则就会被淘汰,这点也正好符合优胜劣汰的标准,传统的财务核算制度不能够合理的处理新问题,灵活性不好,为了能够达到相对理想的状态和相互监督是目标,需要修改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本文对财务核算与风险控制进行探讨。

2.财务核算应做到的几个方面

制度的制定就足以使财务行为依法理财,更加仔细的行使财务职能,从而影响到整体,并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1)建立有效的控制手段和机制在加强统一管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会计核算流程、固定资产明细卡。对现金流量的管理上预算分配审批权限、财产评估、清算和分配,财务目标的计划和实施,预算审查和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监督方案和详细报告、时间要求都要做到具体的规定。这样在成本控制不到位上有很大的用处。

(2)对于合同管理意识淡薄,我认为主要是由于财务人员水平的不够,还要加强学习,认真重视,提高财务水平。各单位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财务知识,带头学习财务管理规定,学习有关财务基础知识,对内财务管理水平要不段提升,树立严肃财务纪律,必须从增强责任心、完善制度、抓好队伍,增强依法理财的财务能力。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行动上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3.财务核算风险的表现

针对在管理中出现的财务核算问题,并通过综合分析大量财务数据,可以发现面临的财务遗留问题和与之带来的潜在风险。其表现形式如下:

3.1资金压力大

3.1.1受大环境的影响,建筑资源相对缺乏,“僧多粥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受行业性质的影响,应收账款周转率偏低,而甲方要求施工方前期垫支大量资金,从而造成公司资金需求量增加。

3.1.2公司一直未设立资金结算中心,资金管理分散化,造成项目部盲目向公司借支资金。

3.2项目诉讼案件数量逐年增加公司从2005年起开始有小量零星的诉讼案件,但对公司并未造成多大影响,但随着后续项目的竣工,特别是从2007年起,因民工工资、材料款、租赁费等拖欠问题引讼案件直线上升,导致公司基本账户和一般户被冻结。从目前现有诉讼案件来看,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所致。

3.3实行委派会计制存在的问题委派会计制的本意是加强对区域分公司、项目部的财务监督,使公司能降低财务风险,但真正实行起来难度大,效果也不如想象中的理想。

3.3.1工程成本控制不到位。部分委派会计没有建立工程施工明细账,成本控制不到位,完成一项工程实际需要多少资金没有数,由项目经理用白条子的形式把工程款领走。

3.3.2债务诉讼案件多,项目经理以公司名义向供应商赊欠材料款,把债务留给公司。诉讼案件多,对于公司不仅要支付许多意料不到的法院执行款;而且负面影响也很大,名誉受损;公司的账户常常被法院冻结,造成财务工作不顺畅,如果公司账户资金不够,连其余的区域分公司账户也被冻结,资金被划走。

3.3.3易受区域分公司经理、项目部经理控制。委派会计既受公司的领导,同时也受区域分公司、项目经理领导,但和区域分公司、项目经理接触得最多,如果不能和区域分公司、项目经理处理好关系,在区域分公司、项目部上班也很难呆下去。因此有部分委派会计直接听从于区域分公司、项目经理的吩咐,导致不能很好地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

3.3.4汇入工程款,不及时按比例扣缴管理费。

3.3.5借款期限到,不及时归还公司借款。委派会计听从区域分

公司、项目部经理的指示,不及时把资金汇入公司,把借款还上,导致借款逾期。

3.3.6公司对区域分公司、项目部经理管理力度不够,造成许多区域分公司、项目部经理拖欠公司管理费,借款逾期不还,没有制约区域分公司、项目经理的有效制度。

4.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主要有筹资风险、投资风险、合同风险、成本风险及工程变更引起的财务风险。因此,加强项目财务核算的各项基础工作,切实做好项目成本控制,有效降低项目风险。

4.1建立统一的资金结算管理中心

统一的资金结算管理,并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从管理架构上解决资金的问题,规避资金风险。

4.2采取措施提高单位内部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

为了避免事业单位内部人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造成的财务核算风险,需要从内部人员抓起,提高其法律意识和内部管理体制,要求相关员工定期开展各项法律和事业单位内部的相关规定的学习和培训活动,促进各层工作人员的督促工作,将管理体制更加合理化和专业化,将财务核算工作更好地进行。

同时,在相关人员的优选上需要谨慎外,更加需要按期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进行评估,把综合素质提高到一定的水平,这样可以不断提高财务核算人员的办事能力和办事效率,从而更好地提高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水平。

4.3完善财务制度

加强财务核算基础工作,及时、准确、真实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规避财务风险。强化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各个阶层之间的合作关系整个事业单位的项目工程中财务核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4.4完善基建项目财务核算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委派会计制度,真正落实财务核算,防范财务风险。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基建项目中也会不断出现新的财务问题,将事基建项目财务核算更合理的运转,需要一套合理化的管理制度,同时需要结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杜绝触犯法律的限制,也可以使得制定出的规章能够有法可依;其次为了保障财产的安全,需要专门派出专业人员对基建项目中的固有财产进行不定期的查看,同时也需要对工程中的各项资金流动进行具体化,把各项工程的支出都做出及时的记录,以便日后考察。

4.4.1提高对委派会计制度的认识区域分公司、项目经理要认识到公司实行委派会计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区域分公司、项目的会计核算和成本控制;要全力支持公司财务制度和各项指标的完成;委派会计要贯彻执行公司财务制度和各项要求,最根本的目的是服务于区域分公司、项目部,应加强与项目经理的沟通。

4.4.2建立健全委派会计的监督机制对委派会计的工作进行考核和监督,实行会计专管轮岗交换;财务资产部和审计处不定期到区域分公司、项目部检查委派会计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强监督;也可借助外部审计,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加大对委派会计的监督力度。

4.4.3推行报告制度分为定期报告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报告制规定委派会计按季回公司参加财务例会,对前季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季度的工作安排。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定委派会计对所在单位发生的重大问题必须及时向总会计师报告。

4.4.4全面提高委派会计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委派会计要出色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离不开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政治素质。对委派会计人员,不但要求熟识会计业务知识和相关的经济管理知识,还要求人品纯洁。公司应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委派会计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8

关键词:财务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110-04

引言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首先,企业经营活动中必不可少地要涉及到资产的流动和周转,对于权限设置、合同审批、应收款项等问题,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企业面对的市场环境较为复杂,有些企业甚至需要同时面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因此,除了常见的财务风险外,企业还面临国际商务欺诈、结算方式、汇率折算、国际贸易壁垒等国际财务风险,这些风险贯穿于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中,稍有不慎,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总之,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极其复杂的生存环境,任何企业都无法获取支撑自身成长壮大的所有信息,这决定了企业财务活动必然存在不确定性。

目前,中国多数企业尚未将财务风险管理纳入日常经营管理范畴内,企业财务风险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年来,市场中还不断出现民企老板“逃债跑路”,乃至一些较为优质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崩塌倒闭。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之一,在于作为财务风险预警与防范的“利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未能发挥作用。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公司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对中国上市公司内控实施状况进行调查并调查报告。2010年7月,德勤了《2010年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调查分析报告》。研究报告显示,国内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提升,有58%的企业已在之前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定及审计意见。但从目前已披露的相关评定来看,上市公司离达到监管层标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在风险识别、风险评估系统建设等方面有待加强。此外,相当部分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机制的实施遇到障碍;半数以上管理层缺乏风险防范意识;缺乏内控管理长效机制。如果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群体整体的内部控制机制尚不尽如人意,那么,中国企业整体水平则可以说令人堪忧。

有鉴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试图提出一个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以期用完善的内控工具,有效地实施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与防范。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的机理分析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学术方面,探讨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国外方面,有学者认为当财务信息不准确、不及时和不完整时就存在风险,这种情况很可能是组织内部控制不足造成的。有学者提出内部控制是组织内部用于目标的组织设计和程序,它可以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国内方面,黄秋菊(1994)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有一定的相关性。何庆光等(2004)指出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企业管理控制与企业会计控制两方面,并提出了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是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化解企业的各种风险。鄂秀丽、吕长江(2008)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证明了在不同时间、不同法规政策背景下,企业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或财务风险的影响是不同的。袁晓波(2010)利用上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数据,通过分组检验和总体检验从实证的角度证实了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指出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财务风险。总的来说,现有研究普遍支持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正向影响。

实践方面,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在美国的CoSo的最新报告中得到明示:风险管理包含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tumbull委员会也认为,公司的内部控制系统在风险管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内部控制应当被管理者看作是范围更广的风险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在中国,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确定企业内部控制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构成。从要素构成来看,将内部控制与中国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实践紧密联系。其中将风险评估要素定义为:“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对风险评估要素的分解,实质上对应的就是eRm的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策略与企业的具体要素的分解,即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映。由此可见,虽然中国的内控基本规范并没有照搬照抄以CoSo报告为代表的国外内部控制框架,但整体上凸显了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互作用机理

1.从各自的概念内涵来看,财务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在财务风险识别和度量的基础之上,管理者针对企业所存在的财务风险因素有目的地施加作用,即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减少损失的目的。财务风险管理一般分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企业内部控制是以风险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可见,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是以风险防范为主要目的。完善的内部控制要求必须能够适时反映企业面临的各种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因素,并且采用准确的风险识别方法进行风险识别,找出哪些风险会对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同时,还要求针对不断变化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可见,财务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理念,也是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必然要求。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风险防范和风险监控,二者密切相关。

2.从两者的运作机制来看,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内部控制中最关键的环节。控制活动是针对关键的财务风险控制点而制定和设计的,因此,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主要就是寻找关键控制点。内部控制活动随着现代管理手段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按其目的划分,主要可以归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三大类。但是在控制中,前馈控制是主要的,其他两种控制是次要的。这就是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所以,要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应先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建立完善的体系从而达到事先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避免给企业带来损失。财务风险的事先防范的主要工具是财务预警系统,而后者是指采用及时的数据化管理方式,通过全面分析企业内部经营、外部环境各种资料,以财务指标数据形式将企业面临的潜在危险预先告知经营者,同时寻找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和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隐藏的问题,并明确告知企业经营者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张疏而不漏的“安全网”,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有效地识别、防范财务风险。同时,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是内部控制中最关键的环节,对于预测风险意义重大。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企业应当根据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结果,抽取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核心价值指标,鉴别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确定良好的控制活动,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财务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收集与传递、财务预警分析的组织机制、财务风险分析机制、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其中,财务信息收集—传递机制是基础,财务预警分析的组织机构是主体,财务风险分析和财务风险处理是核心和关键。

二、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构建

(一)建立基于财务风险的内控评价指标体系

一般来说,衡量企业财务风险的变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市场数据为基础,如股票收益的波动、贝塔系数等一类是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由于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完善,投资者具有较强的投机因素,以市场数据为基础的风险衡量方法并不适合。随着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提高,以会计数据为基础衡量企业财务风险更合理。通过会计数据衡量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分来预测财务风险。然而,这种方法对上市公司较为合适,对于非上市企业,由于执行会计政策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及记账与核算的不规范性普遍存在,因而财务数据质量较低,也缺乏可比性,因而,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主要是参照五部委2008年6月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及2010年4月26日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并结合中国制造企业的财务风险特点而设立的。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财务风险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制造业一般是由研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设计、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作业链构成,最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特点,因而本文拟定的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制造业的特点。

首先将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划分为5个一级指标(ui,i=1,2,3,4,5),然后在每个一级指标内部设置出具体的二级指标(uij),即本文的基于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框架指标体系主要由上述二个层次构成,具体(见下页表1)。

(二)基于aHp方法的指标权重的确定

1.指标权重设置的方法选择。指标设定出来后,剩下的工作最主要的就是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了。指标权重的初次评判,可请公司高管及外部专家独自作出评估。如何将各人的评估结果进行综合,得出一个权重值,则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法;二是用较为复杂的层次分析法(以下简称“aHp”)。aHp分析法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其核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予以量化,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时,由于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该方法最为实用。

2.运用aHp方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如下:(1)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的构造,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指标间重要性的比较和分析。矩阵表示同一层次各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值,由若干位专家判定。(2)对各指标权重系数进行计算。aHp方法的信息基础是判断矩阵,利用排序原理,求得矩阵排序矢量,可计算各指标权重系数。

3.确定评价因素的评价值。在此将一个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分为优秀、较好、一般、较差、差等五个等级,企业财务风险和内部控制成反比例线性关系,所以将企业财务风险水平也分为大、较大、一般、较小、小五个等级。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本处将所有情况以1~10分等额标识,分值越高表示级别越好,即优秀(9~10)、较好(7~8)、一般(5~6)、较差(3~4)、差(1~2)。由评价者据此对每一项二级指标进行打分,所有评价值的加权平均分即二级指标的最终评分。各同类①二级指标的最终评分分别乘以所确定的各自权重后加总则为其所属一级指标的得分。以此类推,各一级指标的得分分别乘以所确定的各自权重后加总则为该公司整体内控水平的得分。根据该得分的所处得分区间则可以确定该公司的内部控制等级,从而最终也可以得出该公司的财务风险水平。

三、a公司内控体系运作绩效分析

a公司的核心业务是高端照明节能产品研发推广、城市照明节能系统管理与服务、大型高端照明工程,属中国优秀的专业照明机构。a公司在节能型产品研发领域拥有非常丰富的研发和应用经验,承担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课题,拥有国内顶级水平的专家以及电气驱动系统、光学设计、结构设计领域的资深专业技术人员。a公司发展迅速,业务规模持续膨胀,为满足业务的扩展速度,其设立了多家或基于不同的细分产业,或基于不同的经营地域的分、子公司,股权关系变得复杂,管理幅度加大、管理层级延伸,因而财务风险随之加大。

结束语

本模型的指标设定以上市公司的相关指引作为指导,充分考虑了财务风险因素。因素权重集的确定采用了层次分析法,降低了传统权数确定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成分。该方法建立在分层次、单目标、单准则两两对比判断基础上,最易区别优劣高低,并容易检验,避免了繁杂计算的错误。在各级指标的得分计算汇总了各类人员的意见,较全面地反映了评价对象的优劣程度,因而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评价者可通过该方法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为加强环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财务风险提供了依据,也为定量评价开辟了新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60-68.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51-54.

[3]林钟高,郑军,等.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研究[J].财经研究,2007,(4):132-143.

[4]朱荣.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9

关键词:煤矿企业财务风险因素问题

引言

对于煤矿企业而言,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会受到市场环境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势必会存在财务风险问题,进而造成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与财务目标出现一定的偏差,甚至有可能造成煤矿企业出现经济损失。因此,这就要求煤矿企业结合新的经济形势,分析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特点以及风险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革新煤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模式,提高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能力,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实现煤矿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煤矿企业财务风险特点分析

(一)财务风险隐患存在于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

煤矿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因而生产经营活动中财务风险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由于风险发生的因素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息息相关,风险是难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消除风险,只能依靠风险控制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辨识与分析,降低风险发生概率以及风险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

(二)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问题随机性较强,难以准确的预测控制

财务风险的发生是在煤矿企业的一定的发展阶段,在一定的影响条件下发生的,因此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分析难度较大,难以进行量化与定性分析。

(三)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与利润收益具有伴生的特点

伴随着煤矿企业投资建设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财务风险,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受益,同时也有可能造成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与煤矿企业的投资决策以及市场影响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四)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激励督促作用

煤矿企业在生产发展阶段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会促使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改善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煤矿企业的财务安全性与经济效益。

二、煤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问题分析

(一)煤矿企业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重视程度不足

现阶段,煤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对财务风险危害性认识不足,这主要是由于煤矿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制度已经转型,但是管理观念尚未转变,因而导致煤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造成煤矿企业频频出现财务风险问题;此外部分煤矿企业为了提高自身产量,盲目扩大煤矿生产产能,或者是在煤矿企业的扩建以及投资上,对财务风险问题认识不足,导致煤矿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煤矿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存在漏洞,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管理缺乏系统的管理

部分煤矿企业将企业管理的重点片面的认为是对开采、生产以及销售煤矿资源的管理,因而忽视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而且煤矿企业作为我国的能源产业,在前期较少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扩建,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又纷纷进行转产或者是改扩建,因而缺乏对于风险进行控制管理的经验,同时也没有指定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因此,制度结构的缺陷导致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三)煤矿企业的经营决策体制有待优化

决策的失误是导致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问题出现的重要诱因,受到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煤矿企业经济决策普遍存在着主管以及经验决策的现象,决策过程没有经过辩证的分析,导致企业决策情况难以与煤矿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相结合,财务风险问题时有发生。

(四)煤矿企业对于宏观经济以及区域的微观市场形势分析不足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煤矿企业的生产早已步入市场化,企业的经营发展效益也直接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经济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形势均会对煤矿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但是现阶段部分煤矿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于市场经济形势分析不透彻,难以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准确的分析数据,造成财务风险管理的不全面。

三、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措施研究

(一)强化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优化煤矿企业的决策机制

强化煤矿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管理工作,首先财务部门应该结合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组织机构特点,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应该涵盖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指标系统、财务风险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系统、财务风险的评价系统以及财务风险防范应对体系,通过全方面的整合措施来构建财务风险防范体系。煤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制定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强化财务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在煤矿企业的投资决策上,可以建立投资决策模型,并综合项目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影响因素,通过定量以及定性分析方法,明确煤矿企业财务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有效地防范控制措施,避免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对煤矿企业的市场环境强化分析处理,为煤矿企业风险规避提供准确的依据

由于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主要是受市场经济形势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因此强化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必须完善煤矿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分析工作。通过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对煤矿企业所面的市场整体环境、国家的煤矿能源产业政策、风险多发领域以及经济形势的走向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利用分析结果作为煤矿企业决策的参考依据,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煤矿企业现阶段发展经营可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问题,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提高风险防范控制能力。

(三)完善去煤矿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通过强化预算实现风险的控制

通过在煤矿企业内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对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控制,进而避免由于资金管理不善造成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通过根据季度或者年度制定预算计划,对煤矿企业经营的现金流进行预测,并进而在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相应的预算计划,对资金的支出控制情况进行调整,通过预算管理措施的落实,来切实的提高资金的控制能力。此外,为了规范煤矿企业资金的管理,应该完善煤矿企业的资金监管审批制度,对资金的使用状况进行定期的检查与盘点,强化投资的审批制度以及投资项目的财务监管工作,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可靠,避免财务风险问题的发生。

(四)针对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制度

在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内部单独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以及时的对企业的经营财务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进行预警,并促使煤矿企业管理部门采取措施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于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首先应该合理的选取财务风险分析指标,通过分析指标来评价财务风险的发生概率。指标的选取应该集合当前市场上煤矿资源产品的积压程度、煤矿企业的产品质量、企业的债务情况、煤矿企业的应收账款以及成本支出情况等。通过全面完善的财务分析指标,准确的把握财务风险的发生环境,来实现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五)强化煤矿企业财务审计管理,提高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控制水平

财务审计工作作为对煤矿企业财务进行监管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审计工作可以确保煤矿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并督促财务管理部门严格按照财务管理制度开展企业的财务处理工作,因而在煤矿企业内部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的预测分析与规避能力。财务审计应该从内部审计以及外部审计两方面开展,内部审计由煤矿企业的审计部门,通过结合煤矿企业的经营状况选取适合的内部审计控制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内部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财务预算落实情况等一系列的财务工作效果进行审计核查。外部审计则是依靠具有相应资质的外部会计事务所,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细致的审查。进而通过全面的财务审计,规范财务管理工作,强化煤矿企业的财务监管,避免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结束语

煤矿企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煤矿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作为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需要煤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协调控制,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控制措施,以提高企业的风险规避能力,实现新时期煤矿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米俊敏.浅析煤矿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0(22)

财务风险分析与控制篇10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

煤炭企业控制和规避财务风险,就必须认识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煤炭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财务风险也会在整个过程的多环节发生。一是在筹资过程中存在财务风险。煤炭企业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扩大再生产,都必须筹集资金。由于资金供需市场的变化,筹资过程中必然存在风险。如果筹资成本过高、资本结构就会不合理、债务规模过大,就会导致企业背上过度负债的沉重包袱、从而引发财务风险。二是在投资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资本后,因各种原因不能按照预期结果收回成本和利润。主要有政策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三是在资金回收过程中存在着风险。大家知道,流动资金是投放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一方面在生产经营中需要不断注入,另一方面需要按照计划将资金收回,只要生产经营发生,这个循环过程就不会终结。在企业流动资金的转化过程中,由于时间及金额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企业流动资金的回收风险。而回收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就产生了应收账款风险。如果应收账款不能按期收回,长时间滞留在本企业之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企业要正常生产经营,就必然增加企业的资金占用,而增加资金占用,必然增加资金成本,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引发财务风险。四是信用风险。是指企业的经济合同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签订和履行经济合同,但因主观或客观原因不能完全按照经济合同的规定执行,引起经济纠纷,从而引发财务风险。引发财务风险的因素还有很多,不在一一列举。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煤炭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可以预测和控制。那么,煤炭企业应该采取哪些策略和措施应对财务风险呢?

1、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控制财务风险的聪明之举。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的能动性或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意识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是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的特点。控制财务风险就要充分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统一起来。控制财务风险首先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具有控制财务风险的脑官。防范和规避财务风险,必须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因为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所以,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财务活动的全过程。针对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的情况,企业应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和组织专家讲座,学习有关财务风险方面的知识,提高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预测以及规避财务风险的能力。要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引导职工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警觉,从理论与实践上认识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不规则性、可预测性、可变性,从而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以积极主动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对待财务风险,自觉地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

2、善于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所谓财务预警分析,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风险和化解风险。任何企业从产生财务风险,到形成财务危机,导致企业遭受损失,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财务风险的发生是有先兆的、是可预测的。因此,煤炭企业财务人员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现代财务预测理论武装头脑,勇于拿起财务预警分析这个武器,经常不断地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把财务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一是由领导牵头,组织以财务人员为主、并有企业其他部门参加的预警分析例会,进行财务预警分析,发现和捕捉财务风险;二是邀请专家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切脉,帮助企业进行预警分析,指导企业及早发现和规避财务风险;三是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应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提高财务预警分析的质量和水平;四是注意收集、分析、处理和反馈有关信息,及时化解财务风险;五是建立财务预警责任制,把预测风险的责任落实到人,克服无人负责现象;六是在预警分析时,注意鉴别分析数据的科学性。总之,进行财务预警分析,是发现和规避财务风险的好方法,一定要自觉加以运用。

3、科学优化资本结构,合理确定负债额度。煤炭企业必须把负债确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有引发财务风险可能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炭企业一定要做到适度负债经营。煤炭企业负债经营要借助最佳资本结构理论,科学地确定适度负债的“度”,满足综合资本成本最低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筹资额。在实际工作中,“度”的选择要与企业的具体情况相适应。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附加值高,偿债能力强,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相反,其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例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需要筹集资金即负债,待项目完成投入使用后,必须有偿债能力,如果没有偿债能力或出现亏损,就说明资金投入不合理。总之,企业负债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不能因为负债而引发财务风险。

4、科学管理应收账款,加强资金控制。科学管理应收账款,是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应收账款的回收具有不确定性,其所占流动资金比率不合理,就有引发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为回避应收账款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财务风险,煤炭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经营部门要共同制定营销策略,科学地选择销售与结算方式,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对讲诚信有支付能力的客户,可以采取赊销的方式,但累计赊销金额一定控制在客户支付能力的范围之内,结算时采取分期收款、商业汇票等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对于那些偿债能力差,诚信度一般的客户,则宜采取现销方式,采取汇兑、支票等结算方式。要加大清欠力度,利用收账政策的优势催收货款。对于不讲信誉、有意拖延欠款或赖帐的客户,要积极借助法律手段,讨回应收账款。要强化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即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客户的偿债能力;科学确定应收账款所占流动资金的比率,使资本结构科学合理;建立销售责任制,把销售资金回笼与销售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确保企业资金安全运行。为了回避财务风险,必须优化资金结构。要预测、规划,编制出比较合理的资金需求量,合理筹集和使用资金。要对资金使用环节上进行有效的监督,防止盲目和无效使用资金。要合理核定储备资金,严防资金占用过大而引发财务风险。要避免流动资金积压,以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效果。创新资金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要善于对以往的资金管理模式进行“扬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认识,辩证的否定就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即在克服中有保留,在保留中有克服。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资金管理模式,就要对以往资金管理模式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进行否定,对其积极的、有价值的东西进行保留。对以往的资金管理模式,不能否定一切,也不能肯定一切,要采用积极分析的态度,进行批判的继承,才能创新资金管理模式,有效地管理资金,控制财务风险。

5、强化内部审计监督,积极规避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离不开强有力的审计监督。实践证明,凡是财务运行良好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审计监督体系;凡是财务管理混乱,存在着这样和那样风险,原因虽是多方面的,都与没有强有力的审计监督有关。因此,加强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化解财务风险。审计监督是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要经常不断地进行监督评价,并形成制度。要结合年度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注意审查和鉴别有无财务风险的存在,从而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要大胆改进监督方法,积极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和完善监督手段。要加强对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经常性监督检查,见微知著,不放过任何微小的、正在孕育发生的财务风险。要加强监督力量,建立核算上有会计监督,管理上有预算监督,职能上有内部审计的监督体系,增强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能力。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风险进行预测,提高风险管理、控制与监督的有效性。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并向企业最高管理层提出建议,把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煤炭企业在强化内部审计控制与监督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因为这是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也是确保企业财务安全的有效手段。财务部门要科学设计财务岗位,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赋予各岗位权利和责任,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相互促进。财务管理岗位的设置要有利于预防和规避财务风险。在强化企业的内部审计时,特别要强化对企业会计控制系统的岗位监督,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谋划对策,做到及早预测、发现和规避财务风险。强化内部审计控制与监督,以积极的态度去规避财务风险,就必须充分发挥企业财会部门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企业财会管理人员负有履行监督的重要职责。企业每一项业务的收付和债权债务的发生,都与企业财务有着必然联系,财务人员处理每一笔业务,本身就是一种监督;会计人员有责任以会计资料为依据,报告所发现的违法违规的财务事件,促使企业遵纪守法,真实、准确地进行经济核算,规避财务风险。财会部门要从管理的角度,通过财务有关资料,认真细致地加以分析,善于透过现象抓本质,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控制和化解财务风险。

6、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控制财务风险。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制度是前提。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乃是控制财务风险的重要策略。煤炭企业要建立和健全预测和控制财务风险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担保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制度,使财务人员在预测和控制财务风险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正确履行核算、监督和控制职能,用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企业的行为,堵塞管理漏洞,降低资金成本,积极回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建立决策、经办分离制约制度。实践证明,决策和经办分离制度能够使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要建立财产清查盘点制度。用制度控制财务风险,首要是建立制度,凡涉及企业财务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都要建立控制财务风险的制度。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执行制度是关键。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价值在于落实。预测与控制财务风险,没有制度是不行的,有了控制财务风险的制度,不抓制度执行和落实,也是不行的;不抓制度落实,制度就成了一纸空文,分文不值。对于控制财务风险的制度,只有真正贯彻执行、落实到位,才能实实在在地控制财务风险,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制度建设,关键要强化责任意识。把控制财务风险制度落到实处,必须强化责任意识,这是制度落实的根本。古语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缺乏责任意识,制度再好也会打折扣。要把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纳入考核范围,对制度落实好的,要大胆进行奖励;对制度落实不好的,要坚决勒令整改;对触犯制度造成损失的,要坚决追究责任;对违背制度的,要坚决进行问责,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加强制度建设,就必须加大查处力度。俗话说:“兵不斩不齐。”。一些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违反制度的行为没有受到查处,对违反制度的行为缺少应有的惩罚,就会导致违反制度的行为屡屡发生,给财务管理埋下隐患,引发财务风险。对企业中“有禁不止、有令不行,有章不遵,有规不循”的违反财务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否则,就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降低制度的权威性。

7、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煤炭企业财务决策能否做到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可行性,直接关系到能否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往往会造成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为规避财务风险,企业领导者、特别是主管财务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以及广大财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和熟练地掌握财务决策的科学方法,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要发扬民主作风,对于企业中的财务决策方案,要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切忌主观臆断。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正确性,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