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学专业前景分析十篇法学专业前景分析十篇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45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1

关键词:高职景观设计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景观设计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设计市场对景观设计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高职院校开设了与景观相关的专业或课程,教学重点和特点各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的《景观设计》课程更有其一定的特殊性,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景观设计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在近年的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培养学生的应用性专业能力有着实质性的提升,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仍有问题出现。本文拟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及景观设计的市场走向,提出对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教育改革的一些设想。

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历程:

景观设计师的职业称谓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奥姆斯特德于1858年提出的。1900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正式确立了景观设计学的学科地位。

20世纪20年代,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就开设过各园林专业的课程,这就是景观设计专业的雏形。50年代初期,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与清华大学营建系曾合作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园林专业,标志着我国景观设计学科的形成。此后,一些高等院校相继设置了园林专业,我国的园林景观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个领域,以前称之为“园林”或“风景园林”,以后引入美国的称法叫“景观建筑”(Landscapearchitecture),后来又叫“环境景观设计”,也有称为“环境设计”或“景观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如同上述混乱名称一样较为混乱。林业院校的园林系偏重绿化、城建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偏重建筑、规划、艺术院校的环境艺术专业偏重小品、造型等,目前城建和理工院校已不设风景园林专业,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和美术学院具有相对完整的景观专业学科体系,高职院校的景观设计课程的设置亦有待改革,从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范围来看,应该是上述三种专业的综合甚至有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专业应该有明确完善的教学大纲,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课程现状

环境艺术专业中的《景观设计》课程目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多,容量大,前期知识铺垫不够。《景观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作为一门不可或缺的主干课程,但是在前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很少进行前期教学内容铺垫,学生一进入该门课程,就直奔主题,直接讲授相关理论重点,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为缓慢,理解不够透彻,直接造成在接下来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对方案设计的思路不够完善,方案无新意,设计理念不强等缺点,学生接受难度较大。

二.课程目标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以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主,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及社会实际应用。

三.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学生的自主学生意识有待提高,需要多吸收课外知识,改变自身的学习方法。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的,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懂得景观设计的规律及方法,能够设计出完整的方案,绘制出相应的图纸,流畅的表达设计要领,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方案的设计。明确课程定位,确定教学目的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应该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景观漫游动画等,在展示的同时,边分析边讲授,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2.实地考察教学法

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案例考察,考察的范围包括所在地区的各城市景观,在考察过程中,由教师实地讲解分析,分析对比,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考察后要求学生进行整合分析,形成汇报ppt,在课堂中进行分析汇报。

3.项目教学法

由教师给出相应实际地块,并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后,给出相应的设计条件,由学生完成该地块的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在于,学生在前期考察后对该地块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现状分析,对周边环境了解较为透彻,对人文要素,设计要素都有较为深入的分析,容易上手,方案设计容易深入,不浮于表面。

4.体验式教学法

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三.课程内容的筛选与精简

选择各种类型的景观设计,进行系统教学,由浅入深,分层次、分阶段教学。教学专题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庭院景观设计;2.居住区景观设计;3.广场景观设计;4.村落景观设计。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协作设计,自主创新。

经过以上对教学改革发面的思考,本人已经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实践检验,这些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升。但是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深入探讨、反思。深化高职教学改革,需要各高职院校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实实在在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以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丁绍刚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现状与教学改革初探《科学教育家》200806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2

摘要:需求分析是一种评估研究范畴,可以为改进物流专业英语教学提供依据。本研究中需求分析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学习者非常关注和强调专业英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这恰恰是当前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短板”。由此得出改进“语言输入”、重视“语言输出”、优化“评估手段”等改进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学习者;需求分析;物流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4-0185-04

一、eSp中的需求分析理论

需求分析是一种旨在了解掌握外语学习者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来诊断改善外语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的系列范畴。在语言教学中,必须要对学习者将来可能遇到的语言情景和学习、生活、工作交际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明晰未来交际事件的“目标需求”及其由此诱致的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需求分析理论就是立足于语言交际功能的实现,建立在实证调查与研究基础上的评估研究范畴,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分析并明确eSp教学中的“需求”并把其作为决定、改进教学的依据。

需求分析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和“目标情景分析”。Bloor(1984)认为,前者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需求分析,后者则是以目标情景为核心的需求分析。完善的需求分析应该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而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eSp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Dudley-evans&St.John(1996)明确提出,需求分析应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目标情景分析”,为了在目标情境下完成任务,学习者需要知道什么,即“necessities”;二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者自己认为需要什么,即“wants”;三是“目前情景分析”,分析学习者当前的英语水平,进一步找出与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即找出“lacks”;四是“方式分析”(方式分析),通常指的是一些客观的授课条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室文化等。本研究以此为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针对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展开学习者需求分析。

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数据。问卷是在参照了Dudley-evans&St.John的理论框架基础上,结合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实际自行设计的。问卷共有两份,一份面向物流企业、物流研究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发放,针对目标情景收集数据,包括4个问题。并随后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作为问卷的补充。另一份问卷面向物流专业英语学习者,主要包括目前情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和方式分析三个方面内容,总共有14个问题,其中1、2题属于目前情景分析范畴,3~7题属于学习需要分析范畴,8~14题属于方式分析范畴。访谈也主要是围绕目前情景分析、学习需要分析和方式分析三个方面展开。

2.调查对象

第一份问卷的调查对象是从某沿海城市的四家大型物流企业、一家专业物流研究机构和一家市级主管部门随机抽取的,均具有丰富的从业或行业经验,能够反映社会对物流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特征。本次调查总共发出问卷100份,其中向物流企业发放60份,研究机构和主管部门分别20份,收回有效问卷83份,企业、研究机构和主管部门分别占比57%、22%和21%。访谈安排在第二天,20名对象是从问卷调查对象中随机抽取的。

第二份问卷抽样调查的对象为某沿海城市三所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已经修完大学二年级课程即将升入大三,此前这些抽样对象已经修过几门物流专业课程和三学期的基础英语课程,并且有37人通过了四级考试和2人通过六级考试,因此,调查对象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好的英语基础。此次调查共发出109份问卷,收回106份,有效试卷为102份。访谈安排在问卷调查的两天之后,访谈对象是从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随机抽取的20名,并有专人对访谈内容做了详细记录。

3.调查的数据与分析

本次抽样调查主要是对物流英语需求进行群体描述,在问卷结果的分析中,主要观察分析回答各种选项的人数的百分比。

(1)目标情景分析

认可专业英语的重要性的,27%认为“很重要”,31%认为“重要”,“一般”和“不重要”的比例分别为29%和13%;从英语在工作中的使用场合来看,答案集中在物流单证、海关报关、保险索赔、与客户沟通、合同起草、会议讨论和商务谈判等方面;从最常使用的英语技能方面来看,调查对象选择“听”、“说”“译”的比例最高,分别为48%、59%和23%;调查对象期望和建议是物流英语教学能注重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突出其实用性与应用性的特征。

从深度访谈收集的资料看,物流相关机构普遍比较重视员工的英语应用能力,并且在职位安排时会考虑员工英语水平,可见,专业技术过硬、英语应用能力较强的人,是这些机构的最佳选择。但是,很多受访对象也表达了现阶段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专业性不足和实用性不强,建议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侧重真实情景的模拟,并着重提高学习者的听、说能力。

(2)目前情景分析

目前情景分析,主要围绕学生自认为最薄弱的方面和最有信心的方面来展开,并都设计成多项选择题式。从调查的情况看,“说”、“听”、“专业词汇”是物流英语学习者最没信心的方面,比例依次高达75%、64%和61%;从最有信心的方面来看,比例最高的是“读”、“写”两项,数据分别是48%和37%,而“听”“说”“译”“专业词汇”的比例均没有达到20%。

从深度访谈得到的资料看,造成学生听、说能力差,读、写能力相对较强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在多年应试环境的浸染下,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听、说,很少花时间去练习;另一方面,教师过多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语音、词汇、语法等),对“听”、“说”等应用性能力关注不足。

(3)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分析,主要围绕学习动机、最想提高的能力、课程重要性、学习信心及学习重点五个方面展开。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在学习动机方面,物流英语学习者的工具性动机比较明显,其中基于“就业”的动机占比最高(52%),其次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动机(42%),然后依次为“获取学分”(26%)、“学习专业知识”(21%);在最想从本课程提高的能力方面,物流英语学习者对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需求比较突出,所占比例靠前的依次为“说”、“听”、“专业词汇”、“译”,占比分别为74%、60%、44%和43%;在学习信心方面,表示“一般”的调查对象占比达到52%,而表示“有信心”的比例仅为37%,这表明物流英语学习者的信心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重点方面,物流英语学习者比较注重知识的实用性,选择“案例分析”和“场景操练”的占比分别为58%和57%,而选择“语言形式”的比例仅31%。

从深度访谈得到的资料看,学习者希望从课堂上获得的是物流专业知识,希望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培养和物流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而不希望授课者将物流英语课上成普通英语课。

(4)方式分析

方式分析主要围绕教材类型、教学方式、课外学习方式、教师来源、班级规模、教室类型和评估手段七个方面展开。(统计结果见下表)

从深度访谈得到的资料看,针对教学方式,学生倾向于开放式的师生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评估手段,学生希望能加大平时成绩在总考核中的比例,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不合理局面。

综合以上抽样数据结果,可以发现物流英语需求的以下特点:①从目标情景的角度来看,物流相关机构比较注重员工在实际工作中英语应用能力,尤其在听、说、译三方面的比较高的要求;②从目前情景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较为擅长“读”和“写”,而比较欠缺“听”、“说”、“专业词汇”、“译”、“专业句型”等能力;③从学习需要的角度来看,学习者学习本课程的最大动机在于“就业”,因此,在学习内容上希望更注重实用性,希望学习侧重于“案例分析”和“场景操作”;④从方式分析的角度来看,学习者期盼能由具有丰富物流专业理论知识或实践经验的人来担任教师,并希望能选择系统、专业的教材,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展教学,把班级规模控制在中等范围内,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加大平时表现在成绩评估中的比例。总而言之,调查对象均比较关注和重视物流英语的实用性和应用性,而这恰恰是当前专业英语教学的“短板”。

三、学习者需求分析结果对改进物流

专业英语教学的启示上述的抽样调查结果,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物流英语学习者的需求信息和特点,从中可以得到以下改进物流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路和启示。

1.提升“语言输入”质量,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教师讲授、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国大学物流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但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教学的普及,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来源得到不断丰富和拓展。尽管如此,上述的需求分析调查结果依然显示,学习者对课堂教学语言的输入并不是非常满意,目前物流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语言输入”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的问题。要使物流英语教学的“语言输入”更为有效,需从三个方面来改进。

一是要改进提升阅读材料尤其是教材的质量。当今物流实践发展非常迅速,而现行的物流英语的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多由从事语言教学的学者编写,其中的内容往往与物流工作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或者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这不仅难以激发或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不能有效提升学习者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不利于专业物流英语学习。为此,需要准确把握物流英语教材集专业知识、英语语言知识于一体的特点,选择或开发出英语语言表达规范、体现物流专业知识特点、物流工作实践例证丰富的高水平教材。同时,根据不同时期的语言水平及社会状况,随时选用、补充一些较新的教学材料,以保证内容的前瞻性及语言的时代性,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加大培养学习者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是要改进提升物流专业英语师资队伍水平。物流专业英语教学兼具专业性、语言性的特点,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但目前我国物流专业英语教师多为大学英语教师出身,虽然大都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但专业知识欠缺,以至于出现了“把物流专业英语上成了大学英语或翻译课”现象,这极大地降低了“语言输入”的有效性。为此,既需要大力引进融物流专业知识与英语语言功底、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进入到物流专业英语教师队伍中来;也要加强现有师资的培养,通过到物流企业挂职、进物流企业调研、参加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不断丰富提升传统大学英语老师的物流专业知识和物流工作经验,使更多的教师具备“复合型”的能力。

三是要改进提升物流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目前,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输入”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上尚未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对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是一种极大的束缚。事实上,学习者最认同的教学方式是开放式的师生互动。上述抽样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师生互动在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此,在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授课教师要主动转变角色,由课堂教学的“垄断者”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导演者”,并要通过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创新,来推动提升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

2.重视“语言输出”,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输出”与“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中紧密联系,Swain(1985)在“输出假说”中明确指出“语言输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巩固。但在我国的物流专业英语教学中,“语言输入”一直较受重视,而“语言输出”却相对受到忽视,由此导致了学习者普遍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相对薄弱的问题。在抽样调查中,多数学习者表示,经过物流专业英语学习以后,相信自己有能力能进行简单的专业英语交际,如问候、介绍基本情况等,但对较为深入的商务谈判、合同起草、会议讨论等信心不足。为此,需要重点加强学习者的“语言输出”,提升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下的语言应用能力:一方面,要通过提高“语言输入”质量来提升学习者“语言输出”质量,比如在课堂授课中,可以如上文所述那样,加大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的教学力度,给学习者更多的实践体验,依此来增加学习者在理论与实践、语言与工作方面的有效融合;在听力方面,可以用视听结合的材料,为学习者营造高度仿真的语言环境,增强内容的真实度、挑战性,使学习者能较为真实地体验语言交际活动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提升学习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来改进“语言输出”质量,教师要鼓励学习者多到物流企业调查,多收集相关实证性材料,多掌握物流专业知识和具体操作技术,通过课前的材料有效准备、课中的师生积极互动、课后的主动实操练习,获取运用英语完成物流实战运作的能力。

3.优化“评估制度”,加大对学习过程的监督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3

关键词:课程微信号;城乡规划;地理类课程;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74-03

在国家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背景下,城乡治理模式转变对城乡地区发展空间的布局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区域综合分析与宏观规划布局把握方面的能力要求向新时期规划从业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为城乡规划专业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1地理类课程微信号的构思溯源

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在多数高校的开设类型大体为两种:一是“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多由建筑学专业发展裂变而来,修学年限为四年或五年,属工学学位;一是“地理学”一级学科背景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过去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传承于地理学专业的教学传统,修学年限为四年,属理学学位。前者因其沿袭了建筑学专业培养传统,因而更加注重城市物质形态空间的规划设计,强于设计;后者因其衍生于地理学,因而更加注重规划对象的综合分析及地表事物的空间感知培养,更加倾向高层次专门化人才的定制式培养和区域宏观空间结构和社会经济分析为主的政策咨询,强于分析[1,2]。鉴于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肇始于土木及建筑高校的历史渊源,导致工科学历背景在当前规划从业人员中相较于理科学历背景占据绝对优势,因其地理基础知识背景欠缺所导致的对规划区所依托的本底要素缺乏理性认识,深刻影响着规划从业中的业务质量,并且难以适应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规划需求。

尽管已有部分高校在工科城乡规划专业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地理类课程的教学安排,然而,受制于教师专业背景、学生的思维习惯等因素,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地理类课程教学具有很高的开放性,与时俱进的信息摄取是学习地理类课程的关键,也是找准最新问题导向并形成良好规划素养的关键,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做到课内知识讲解和课外知识拓展的兼顾并重,尤其是课外内容拓新因其时效性强、信息海量,依赖单一的课堂教学进行知识拓新收效甚微。因此,探索如何将其快速、及时、精准地传递给学生,进行课堂知识课外延展成为地理类课程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根据腾讯公司的2015年业绩报告,微信目前已有超过6亿注册用户。从年龄分组看,18~25岁的微信用户占45.4%;从职业构成看,学生占19.7%;从使用频率看,61%的用户每天登陆微信超过10次。由此可见,微信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沟通交流的主要通信平台之一。并且,微信号服务模式已在商业、政务、公共服务、学术期刊等领域已有较为广泛应用,同时,在英语、医学等学科也开始不断尝试将微信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微信平台,每周推送典型案例、典型图片、练习题以及咨询讨论等课外延伸学习内容来进行应用型实践教学[3-6]。而地理类课程教学中,此类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学平台应用却鲜有涉猎。微信号的出现,恰好为地理类课程教学的质量提升提供可能的途径,因此,在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化覆盖日益扩大的背景下,通过课程微信号教学平台的构建与使用,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内知识、拓展课外知识、提升专业素养,提升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2核心概念解析

1)城乡规划专业中的地理类课程

地理类课程包括《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和《GiS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5门课程。上述课程对于理科性质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来说,是专业核心课程,而对于工科性质的城乡规划专业来说,多数学校仅选择其中几门定位为专业方向课予以开设,对其重程度远远不够。鉴于工科学历背景的城乡规划专业毕业生存在理论思维与宏观视角滞后于专业技能的普遍共性,而地理类课程分别讲授人地关系作用机制、农工商业选址、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区域要素分析与规划方法以及城市规划中的科学方法与前沿技术等内容,提供了城乡规划专业教学中由微观到宏观,由理论到实践,由普通推及个案的完整脉络体系,尤其贯穿其中的GiS技术更是当前城市规划领域辅助决策的关键前沿技术,因此认为工科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升地理类课程的渗透程度。

2)微信号

微信号是指可以通过手机网络免费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可单聊及群聊的手机通信软件,通常简称微信。本文所述微信号包括公众号、微信群和个人号3类。地理类课程存在图形知识信息丰富多元、地理差异性与过程动态性等特点,而微信号所具备的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信息传输精准且内容丰富,以及大众普及度高等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时间、空间和师生精力限制带来的知识内容有限、教学内容延展性差,以及师生、生生交流互动行差等缺点,为该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提供了可能。

基于上述考虑,立足于当前微信号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高度普及和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考虑引入课程微信号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作为创新城乡规划专业地理类课程教学手段的新尝试。

3基于微信号教学平台的地理类课程教学设计要点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4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是一门新兴的、正在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也是现代生态学中内容最丰富、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它是来源于地理学中的景观学和生物学中生态学的交叉,把地理学对地理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叉学科(傅伯杰等,2001)。在过去的20年来,景观生态在理论、方法论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在我国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地理科学、农林等相关专业都相继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然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如何针对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特点,开展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探索,让学生切实理解其抽象的理论体系,掌握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技术方法,是景观生态学教学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

本文结合笔者两年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体会,面向其学科自身研究热点和需求,探讨适应新时期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研究型教学创新模式。

1.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

2001和2003年,来自全球十几位著名世界景观生态学家应邀围绕着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相继召开了题为“21世纪景观生态学十大论题”的国际景观生态学大会。面对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异质景观中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过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的起因、过程和效应;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尺度推绎;景观生态学方法论的创新;将景观指数与生态过程相结合,并发展能反映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的综合景观指数;把人类和人类活动整合到景观生态学中;景观格局的优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景观数据的获得和准确度评价(wuandHobbs,2002)。

由此可见,新世纪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表现为:突出理论体系的交叉性和前沿性,注重景观结构和过程的关系理解,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景观结构中人文过程的关注;强调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创新,对数学模型和复杂性科学研究方法的需求提升;注重实践和应用,关注大尺度景观生态规划实践。因此,传统的偏重单纯知识讲授的“输灌型”教学模式很难适应景观生态学的教学需求,应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突出教学行为中的主动性、科研型、互动性和实践性。

2.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和对策

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景观生态学学科热点为导向,以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体系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专题研究和研讨、案例分析、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景观生态学研究型教学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以及教学方法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转变:

1)共性知识体系嫁接个性专业需求

景观生态学的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立足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又要着眼于各个专业发展的需求。共性知识体系是指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性与基础性,构建以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和规划为核心内容的知识体系框架。个性专业需求则强调突出专业特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做出调整,注重景观生态学教学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以及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和衔接。

2)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转变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以老师为教学主体,是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型教学模式。对于景观生态学这门相对抽象的理论性学科很难在教学中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教学和师生互动,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表达观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3)研究专题和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研究专题教学方法创新突出景观生态学科的前沿性,针对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下的核心和热点命题,将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命题和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一方面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趋势的把握,为以后的科研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打破理论学习的单一观点,让学生培养自己学术观点。

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是为了增强景观生态学的应用型,强调景观生态规划和社会服务需求的结合,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智力潜能、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方法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3.研究型多元化教学方式设计

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研究型教学方式将多媒体讲授教学、研究案例分析、研究专题研讨以及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创新,综合应用,具体内容为:

1)多媒体讲授教学:以课本为载体,系统讲授景观生态学概述、理论、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体系,注重知识体系框架的建设和核心概念的讲授。

2)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理论部分,以景观生态学领域的科研前沿和热点为对象,结合教师自身科研课题方向或其他科研项目素材,选取1-2个研究命题,讲授相关研究案例和论文,树立学生景观生态学的科研意识,通过科研问题的探讨来理解景观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实践教学部分,以景观生态规划的实际案例为载体,通过案例的解读和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实际方案中总结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内容,加深对规划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理解。

3)研究专题研讨:提前布置相关研究综述类的课堂作业,要求学生通过文献资料查阅的方式,总结和归纳相关教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安排4个学时左右,让学生汇报研究综述并展开课堂专题讨论。该教学形式可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形成自己对相关理论点的理解和认识。

4)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在系统介绍景观生态学理论和规划概述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提供给学生实际的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整个课程设计分为选题和项目建议书编制、规划报告编制、小组项目答辩三个阶段,整个过程教师将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持以及全程的项目辅导。该教学形式一方面将营造实际的规划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项目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在项目中资料分析、团队协作以及汇报答辩等综合素质。

4.研究型教学重点内容设计

目前,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国内多所高等院校生态学、地理学、林学、园林及城市规划设计、水土保持、环境科学、资源和土地开发利用等相关本科专业或研究生教育的必修或选修课程。基于目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相关著作,结合景观生态学新世纪研究热点,综合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专业背景,以地理科学专业为例,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主体包括绪论、景观生态学理论、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功能、景观动态、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概述以及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等七个部分(邬建国,2007;郭晋平和周志翔,2007)。

1)绪论

绪论部分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景观生态学科概况、理论体系框架并对景观生态设计和规划形成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学内容包括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体系,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景观生态学不同学派特点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趋势。教学形式包括多媒体讲授、研究和规划案例分析以及研究专题研讨。其中,针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方法、趋势等内容,将以研究专题研讨的方式,通过对近20年的景观生态学的科研论文题目和摘要的专题研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和归纳相关知识点。而对于景观生态规划部分,教师将通过多媒体和视频教学形式,展现实际的规划案例,让学生切身感受实际规划工作的内容,并发现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

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双重视角了解景观生态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脉络;重点掌握理论框架中等级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复合种群理论、景观连接度与渗透理论等共性理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理论和景观生态学问题的结合,如岛屿生物地理学和自然保护区规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把握理论的实际应用切入点。

3)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

景观结构与空间格局是揭示景观生态过程和优化景观功能的基础。该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结构模型;斑块的起源、分类、面积和形状生态学意义;廊道起源、廊道结构特征、廊道分类;基质的判定、孔隙度和边界形状;网络结构要素、分类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介绍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突出景观指数相关研究方法以及相应的技术流程和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专题研讨相结合,对于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的教学,以景观格局分析专题研究为主,选取某一类景观类型(如城市绿地景观),让学生自己选取相关景观指数,开展实际景观格局的评价,注重景观指数生态学意义的理解以及格局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掌握,如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的应用等。

4)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过程、景观生态流以及景观功能等基本概念及区别;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和媒介物、景观生态流的基本形式和运动格局;分析景观结构对景观生态流、景观要素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和生态效应;认识景观生产、生态、美学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功能;掌握景观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的方法和技术工具。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可选取国内外城市森林景观生态功能和价值评价的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功能评价的视角、方法和技术(如CitYGReen,i-tree等)。

5)景观动态

景观动态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景观稳定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景观变化的特点和判定,干扰和景观变化的关系;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以及变化的生态效应;了解景观变化的动态模拟方法。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案例分析将突出景观格局变化的动态模拟,分别介绍马尔可夫转移矩阵和SLUetH元胞自动机模型在城市景观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6)景观生态规划概述

景观生态规划概述的教学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系统介绍景观生态规划的发展历程、主要流程和内容、相关技术方法等。教学形式以多媒体讲授和研究案例分析相结合,在讲授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过2-3个典型景观生态规划案例,让学生体会景观规划和景观生态规划的区别和联系,总结景观生态规划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方法和技术特点。

7)景观生态规划实践

景观生态规划实践的教学既是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前期理论和方法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该部分将以景观生态规划课程设计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选取城市景观、郊区景观、城市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流域和湖泊、森林公园、典型生态脆弱区等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命题,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查询资料、创新设计、文本编制等综合能力,注重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整个课程设计的运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提供相关命题的背景资料和相关素材,并从命题选择、方案指导、技术支撑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支持和解答。

5.结语

综上所述,景观生态学已经成为21世纪应用生态学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广泛的学科之一,其学科的前沿性和应用性一方面使得这么课程充满了活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来说,其教学过程也充满了挑战。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探讨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创新思路,然而对于该学科的教师来说,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应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切实把握和讲授相关教学内容,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不断加强该学科研究前沿的学习,并持续完善自身在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领域的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实现景观生态学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的互动。

参考文献

[1]傅伯杰,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wuJ,HobbsR.Keyissuesandresearchprioritiesinlandscapeecology:anidiosyncraticsynthesis.Landscapeecology,2002,17:355~365.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5

关键词:非园林专业;规划;教学;改革;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71-02

园林专业相关课程中,《园林景观规划》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园林专业课程,主要讲述园林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理论和各类园林绿地规划设计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并能够从事常见绿地方案的规划设计[2,3]。与园林专业学生相比,非园林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知识和课程学时分配上相对薄弱,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是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为此,笔者结合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非园林专业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进行探索,以供参考。

一、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作为风景园林专业从业人员所必备的专业知识之一,《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园林绿地的基本概念,奠定各专题性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园林专业从业人员应有的解决问题的思想和视角[3,4]。对于非园林专业,大部分院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亦有部分学校为迎合潮流开设为专业必修课,不同学校课程定位参差不齐,最终造成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对专业与非专业学生一视同仁,致使本课程的开设对专业学生营养不足,难以达到专业培养要求,而对非专业学生营养过剩、消化不良,亦难以实现开设本课程的理想效果。

2.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大纲,没有考虑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教学计划均衡而没有考虑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绪论、各论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及顺序安排不合理,让学生产生理解困难、抽象、与实际脱节等一些不易于接受和认同的现象,降低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与对课程的兴趣。另外,教学大纲陈旧而没有根据学科发展以及专业差异加以更新和调整,亦不能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

教学内容上将土方工程、水景工程、园路工程、假山工程、栽植工程作为重点,弱化园林花坛砌体和挡土墙工程、园林的排水工程、供电工程。对此内容减少学时。园林的给排水工程和供电设计内容专业性强,有些学校专门开设此专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学精,园林专业的学生只须在实践工作中能与想关的技术人员协调沟通即可。

园林工程施工图,是园林设计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手段,为按图施工提供依据。主要包括地形竖向设计图、园林给排水官网图、喷泉设计施工图、园林施工图、假山施工图、种植设计图等。教学中适当增加施工图的识图和绘制,减少毕业生就业中的看不懂图纸的困惑。

3.教学内容。《园林景观规划》教材不少,但是适合非园林本科专业的教材较少。目前,非园林专业开设本课程的院校基本都是采用专业教材施教,教学内容与专业类的教学内容相同,对于非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讲,相当一部分内容都过于抽象,不容易理解。同时,在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等内容的比例上,亦存在不合理分配的问题。《园林景观规划》的原理和方法等部分章节对各种园林绿地功能、特点、定位、结构布局形式等内容阐述较为笼统,而对如何针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却详细讲授,结果既不能让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和掌握园林景观规划理论,又不能从微观角度从事实际设计工作。另外,对《园林景观规划》课程的讲授,很多学校的老师没有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启发式教学,其后果造成学生难以把园林景观规划的知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不能为其所用,达不到教学目的。

4.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单一,空谈园林景观规划理论,缺少典型规划案例的剖析。目前在非园林专业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或“注入式”的传统方式,教师通过口述或多媒体放映的形式把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灌输给学生,而学生通过作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但是,《园林景观规划》课程具有实践性强、创新能力要求高等特点[5,6],所以这种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与课程要求相匹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园林景观规划相关工作是一种要求团队合作、思维创新、注重实践的工作,而目前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二、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课程教学优化

1.准确定位课程。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本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对园林艺术的鉴赏能力和知识面的拓展,与园林专业学生存在差异,应属于选修课范畴。作为教学的初衷,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着力培养学生应用园林景观规划的理论和思想更好地学以致用,便于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就业方向,挖掘自身潜能,运用所学的园林景观规划知识开拓思路并创新性地去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2.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在非园林专业《园林景观规划》的教学过程中,根据非园林专业学生的能力与层次,结合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删减部分难以理解、较为抽象的章节,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在案例与实践中掌握课程的知识,同时,结合学科前沿更新与调整陈旧教学大纲,使学生在在了解本专业的前言知识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专业的发展方向,找到不同学科发展的异同点,让学生从学科发展的宏观层面找到学习《园林景观规划》的兴趣点。

3.优化教学内容。针对非园林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专业类教材教学内容相对抽象、注重规划设计等问题,在《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上,首先,需弱化学生对各园林绿地类型的规划设计,而着重培养学生运用园林审美的视角和思想辨析各园林绿地类型规划的原理、方法与设计思想;其次,遵循“少而精”的原则,删减陈旧过时的内容,在有限的学时内介绍园林绿地规划的发展动态和新方法、新理论,以便学生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经典内容与学科的发展;然后,正确处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相互关系,加强实践教学安排,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景观绿地规划的理论,同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分析现有规划方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辅相成;最后,把《园林景观规划》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的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启发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理解、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专业综合素质。

4.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针对“填充式”的教学模式无法匹配园林绿地规划实践性强的特点,应采用用多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包括ppt幻灯片,声音、动画)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动画演示方法呈现某类型景观绿地完整方案的构思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与本专业的知识,结合教师讲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总结。第二,园林绿地规划是一个从概念到形式的逐步分析的理论活动[5-7],在非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宜采用对比分析和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采用同一项目不同规划方案对比分析和先整体后局部的讲解方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实现宏观上把握和细节上入手。第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学习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各类园林绿地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和位置后,了解园林绿地的分类和规划的内容,以及规划中定位、设计原则和特点,然后带领学生到实际项目中进行实地踏察,以项目为依托指导学生回顾课堂理论知识,同时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等过程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和深刻的印象,亦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园林绿地规划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三、结语

总之,园林绿地规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不单单是对学生园林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学生园林艺术修养的熏陶和审美的培养。对于非园林专业学生,为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与规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和知识更加全面,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总结,以期抛砖引玉,相信通过该课程的逐步改革与创新,非园林专业的学生对园林绿地规划会有进一步认识,为培养出综合素质更强、就业方向更广、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飞.“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09,(8):35-36.

[2]张晓佳.培养创新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探索[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182-185.

[3]李永华,张淑梅,刘保国,等.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机制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4,(9):88-90.

[4]楼一蕾.风景园林专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园艺,2013,(11):223-224.

[5]王艳安,安运华,曾俊峰,等.非重点类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专业意识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8):5004-5005,5015.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6

关键词:生物学;中学生家长;调查;了解程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217-02

一、引言

生物学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1世纪将是生物的世纪,中学生上好生物课,打好生物基础显得尤为重要。从我校及全国情况来看,生物科学类招生现状不是令人满意,相当多的学生是调剂到生物科学类专业来的,说明中学生及家长对生物专业的认识有些偏差。本调查要研究针对高中生家长对生物专业的认识问题,对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进行切实调查,通过让学生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对老师和对家长进行采访调查等,对中学生家长对生物专业的认识进行可行性分析,并且通过翻阅书籍、查阅资料等给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对学校生物科学类招生及培养措施进行参考。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为了解中学家长对生物了解程度,并为其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我们采取切实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秦皇岛新世纪高中生家长,该校是寄宿高中,家长和子女关于学习方面的接触不深,家长的收入以及工作状态也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家长都是秦皇岛市民。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了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这三种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法主要是在中国知网上查阅文献资料,为撰写调查报告提供资料参考。本调查要研究高中生家长对生物专业的认识问题,对秦皇岛市新世纪高级中学进行切实调查,让学生家长填写调查问卷,对个别老师和对家长进行采访调查等。统计分析主要是用eXCLe进行作图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于本次调查的问卷分析

本调查主要是对新世纪高中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设及三方面的问题。以下是调查内容与调查结果分析。

1.会不会让孩子选择生物专业的统计分析

调查问题:如果您孩子高考报考志愿时,会让他选择生物专业吗?

a.会(59)B.不会(66)C.无所谓(134)空白(5)

图1会不会选择生物专业统计图分析:由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孩子高考报志愿时,选择会和不会家长统计数据相差无几,而选择无所谓的人数则是前两者的两倍。选择无所谓人数最多,这说明近一半的家长对生物专业或者行业了解欠深。当今社会高中生家长注重的是子女的高考状况,也就是针对是否能上名校这一问题了更多的关注,至于孩子以后专业选择问题,以及从事行业问题没有过多关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教育现状,学习的功利性,目标短浅等实质性问题。

2.对生物了解程度统计分析

通过对生物了解程度进行统计分析,来了解生物对社会的影响程度,以及它在生活中的普及情况。学生家长对生物学科是否了解,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以及专业选择和就业,也间接地反映学生及家长对这门专业的重视程度。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调查还是很必要的,为生物的普及情况提供依据。

调查问题:您对生物的了解程度?

a很了解(26)B.不了解(63)C.一般(168)空白(7)

图2学生家长对生物了解程度三维折线统计图分析: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选择很了解的家长数只有26人,约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不了解的63人,约为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而选择了解程度一般的家长数高达168人,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三。由折线图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家长对生物学了解程度一般。生物学虽然长期加入学科设置,但是家长们随着年龄的逐渐提高以及对该领域的疏远使得他们对生物以及生物行业了解缺乏。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生物只是孩子在校学习的一门课程,其认知程度也仅仅停留在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生理构造的层面上,甚至很多家长误认为生物类专业学生大多数是从事农业方面的研究等等。由此看来,生物学在大多数家长心里没有形成从业意识,他们对生物的了解途径匮乏,一般是通过子女介绍或者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对生物学有自己的看法。

3.怎样看待生物未来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通过对中学生家长怎样看待生物未来就业方向及前景,进行统计分析,来掌握家长对生物了解程度以及学生选择生物类专业的情况,为各大学校生物类专业招生提供依据。

调查问题:您对生物未来的就业方向及前景如何看待?

a会很好(81)B.不好(22)C.不知道(154)空白(7)

图3如何看待生物未来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根据家长对生物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前景如何看待进行分析,选则会很好的为81人,约占总人数的十分之三,而选择不好的人数为22人,约占总人数的百分之零点八,而选择不知道的人数高达154人,约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三。大部分家长选择不知道生物类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及前景,这说明大多数家长对生物学还是不够了解,因为生物学是新兴学科,近几年采伐指标起来,在发达城市比较普及。该调查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能侧面反映出我国高中家长对生物行业前景的普遍看法。

四、结论

作为学生家长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熟悉每门学科,这样对学生专业选择上及就业有莫大的帮助,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生物专业对国家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应采取措施促进生物学的发展,让它在社会中普及。学校应加大对生物专业的宣传,让学生及家长更深地了解这门学科。生物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将来对国家、社会及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应重视这门学科。

参考文献:

[1]李怀秀.生物教学中的现代意识教育[J].中学生物教学,1998(03):13.

[2]张国飞.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中学生物教学,1996(02):16-17.

[3]陈文晖.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J].中国工程咨询,2004,43(03):22-24.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7

[关键词]工作过程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作者简介]秦春林(1970-),女,广西兴安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区规划设计与管理。(广西桂林541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JGa179)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度教改立项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11a08)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135-02

近些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各种职业所需的工作能力,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因而突出工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问题。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能提供较好的理论基础,但在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获得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具有实践操作性的课程开发逐步得到重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传入我国并得到迅速发展。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内涵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体系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教育学者劳耐尔教授以及他的团队——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共同创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想与理论。劳耐尔教授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传统学科的课程体系是以从事某个职业所需学科的相关知识构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则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是以与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构建的,将一个工作的完整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使职业学习与实践直接对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的过程,真正达到了教会学生懂得工作的职业教育目的,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整体化的职业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首先,在深入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召开由行业专家和专职教师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通过整体化的职业分析,请行业专家帮助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主要职业技能,选取该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之后根据学习目标,按照工作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内容转化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领域,最后由课程专家和本专业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对每个学习领域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和加工,营造学生要获得职业能力所需要的一种真实或模拟的工作环境,即学习情境的设计。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思路

在此,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分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知识涵盖面宽,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传统的“讲、练、评结合”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景观设计职业要求。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引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模式,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引领学生探索和理解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学会更好地完成景观设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工作过程的景观设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如下:

1.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到多家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邀请不同规模的景观设计公司的老板和专职景观设计师以及本专业的专职教师的多次专家座谈,对景观设计职业进行整体、全面的分析,依据景观设计师完成设计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明确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知识介绍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景观概念,具备基本的景观设计能力为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理解景观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规律、操作流程和方法,能够绘制设计方案图纸,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小型景观项目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具备从事景观设计工作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强化设计思维能力、研究分析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2.选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指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行动,并能反映该职业本质特征的工作过程。现代景观设计涵盖内容十分广泛,从小范围的环境设计、公园与休闲景观设计到大面积的区域景观规划设计、生态规划与设计等都包含其中。在课程选题的设置上,应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选择合适的、多样性的项目,让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基本方法,其他的设计就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在具体的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上,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学生的经验以及就业后的工作实际情况,一方面,选择学生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等题目,锻炼学生对空间氛围和尺度的把握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体会设计的内涵;另一方面,选题偏重于新颖、趣味性、探讨性较高的设计项目,如公园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等,力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兴趣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对空间的遐想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按照实用、够用、由浅入深的原则,确定较有代表性的庭院景观设计、校园绿地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等六个典型景观设计工作任务。

3.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就是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依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来确定。景观设计工作完整的工作过程包括接受任务、设计方案、绘图、预算等,按照工作过程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将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领域设置为从提出工作任务、设计准备、方案初步设计、深化设计、设计方案讲述、方案总结评价等多个教学主题单元。

4.设计学习情境。学习领域内容确定之后,就要创造类似景观设计工作过程的环境,通过工作分析和能力要求构建具体的教学情景和活动内容,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实际应用环境结合在一起学习,掌握工作过程的所需知识和技能。

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六个典型工作任务中,以任务一庭院景观设计为例,设计学习情境,其他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可以参照组织设计。庭院景观设计的学习情境设计步骤如下:(1)提出工作任务。教学内容包括:确定具体任务;通过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学习有关庭院景观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2)设计前期准备。教学内容包括:下达设计任务书;学生自由组建景观设计公司、业主团,由业主、设计公司双向选择,签订设计合同;组织学生现场勘测;针对设计任务组织课堂教学,分析设计中各种功能的实现;设计公司与业主进行初步沟通,了解业主的设计意向,确定设计风格;相关设计资料的收集,确定设计计划。评价内容包括现场勘测草图和设计计划表。采用学生现场展示、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0%。(3)方案初步设计。教学内容包括:现场以及收集的相关资料的分析;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设计前期的分析报告,制订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确定设计构思方案,绘制设计图纸和撰写设计方案文本;各组方案汇报、方案评介,教师检查学生的计划、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并提出参考意见。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方案文本。采用学生现场展示讲述、教师现场评分的方式,占总成绩的15%。(4)方案深化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在总结前期汇报的基础上,参考教师的意见,深入与业主沟通;教师讲授拓展性知识,对诊断出的设计问题,进行课堂分析指导;对设计中的各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设计方案;完成全套方案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的编制。评价内容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评价方式包括设计图纸、设计方案文本、预算书上交,这部分占总成绩的30%。(5)设计方案讲述。教学内容为各小组设计方案的陈述。从方案讲述是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能否打动业主等进行评价,采用教师、学生业主团评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10%。(6)方案总结评价。教学内容包括:各小组自我评价学习和工作效果;各业主团阐述各组设计的优缺点,给设计方案打分;教师对各小组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点评,给方案打分;教师总结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今后应注意的问题。评价内容包括设计方案主题鲜明、新颖,图面效果,可行性,采用学生业主团、教师分别对各组设计方案进行打分的方式,各占总成绩的20%、15%。

四、教学的反映与评价

1.加强了学生对景观设计知识的理解。以前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面对的多是一些文字、图片、设计图纸,不能很清晰地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现在的学习模式建立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了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的开放式教学,学生吸收效果理想,一些以前不清楚的知识点现在都能在工作实践当中得到解决。

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基于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中,带领学生走入了真实的景观环境,感受空间,在现场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习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学习效果也在作业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学生更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由于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标准和行业工作要求调整了课程教学目标和手段,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工作步骤与表达方式,掌握了工作思路与方法,培养了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而且从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课程最后完成大型设计项目时得心应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通过一个个工作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一项工作任务的重点难点和基本要求。这种课程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由小到大、从低到高的递进式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逐渐加强,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获得一种全面的、切实有效和有用的教育,这种全新的课程开发方式一定会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开创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韩伟.基于工作过程的《通信工程制图》课程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6).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景观鉴赏》课程教学实践

高职高专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等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景观鉴赏》是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着重提高学生职业审美能力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将抽象的美学理论和具体的景观结合起来,其实践性更强,更适合高职高专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

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能够提高学生职业审美能力的教学思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对旅游景观的感知、认知、比较和评判方面的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增强专业技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明确课程定位

《景观鉴赏》课程是以旅游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从旅游景观审美的角度切入,对作为旅游观赏物的主要景观和欣赏要点进行剖析,旨在教会学生旅游景观鉴赏及审美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旅游审美实践中。

旅游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而是一门学问,也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清代旅行家孙家诠曾说:“游亦有术矣。”所谓“术”,即景观鉴赏的方法。对具体景观进行鉴赏是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旅游景观是旅游活动的承载者,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主要观赏对象;而对旅游景观的鉴赏,又是决定旅游者对旅游活动评价的直接因素。有的景观具有天然的震撼力,如桂林山水、长城,“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旅游者自身就能感受到它们的美;有的景观特别是人文景观,如苏州园林、敦煌石窟等,单凭游客自己去看往往无法全面体会到这些景观的美。这就需要旅游专业人员对游客加以引导,使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景观的美,从而实现游客旅游收益的最大化。而要做到这一点,旅游专业人员自身必须具备景观鉴赏的专业知识。否则,就无法体会到景观的价值所在,也就不可能在旅游活动中对游客进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开课之前,必须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如何学习,能学到什么,只有明确了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定位,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精心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书,是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目前,有关景观鉴赏的教材较多,内容编排也各有不同。其中,旅游教育出版社的《旅游景观鉴赏》是一本实践性强、具有指导作用的专业课教材,比较适合三年制专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这本教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理论和实践结合比较紧密,它以我国主要的、常见的旅游景观为例,介绍了认识、游览、欣赏各类旅游景观的具体方法,便于教师进行课程规划和学生学习。除了主教材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还指定一些和课程结合紧密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如张兆干著《自然景观鉴赏》、王长俊著《景观美学》等,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为了实践服务并最终在实践中得到应用,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景观鉴赏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实用性,强调学生对景观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上,参照旅游资源的基本分类系统将教学内容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景观三个一级模块,每个一级模块下又分为若干二级模块,如自然景观鉴赏模块下又分为山体景观、水体景观和气候景观三个二级模块;人文景观模块下分为园林景观、宗教建筑景观、皇家建筑景观、民居景观、古代工程景观等五个二级模块;(非物质)文化景观模块下分为民俗文化景观、艺术文化景观两个二级模块。其中山体景观鉴赏、水体景观鉴赏、宗教建筑景观鉴赏这三个二级模块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由于这几种景观是旅游中最常见的、旅游者最常接触到的鉴赏对象,也是学生以后从事旅游相关职业后经常会遇到的审美实践,因此应该重点学习。教学内容模块化有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利于重点和难点的区分,便于学生学习。在各个二级模块的教学中,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各类景观的形成与特点、类型与分布等。这部分内容是对景观进行鉴赏的前提条件,知识点较多,每种具体的景观所需要掌握的知识都不一样,而且其牵涉的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也比较多,如美学、建筑学、宗教学、历史学、考古学等,这就要求学生有相对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否则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二是各类景观的鉴赏方法,包括各种景观的鉴赏角度、距离、方式、时间、内在意蕴等。这部分内容也是课程的教学难点,难就难在比较抽象、分散,具体到不同的景观其鉴赏方法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结合实例进行讲解,通过典型案例(一般知名景观或学生比较熟悉的周边乡土景观)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各类景观的鉴赏方法。这样就能避免空洞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4.科学设计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的编排上,每个二级模块的教学都按照景观介绍(包括景观的形成与特点、景观的基本分类)鉴赏方法(包括景观的鉴赏方法、外观结构鉴赏、内在意蕴鉴赏)典型景观鉴赏举例学生讨论(实地参观)的顺序进行安排。这种分段式教学的好处是学习内容由难到易,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教学的系统性。一般来说,景观的介绍都是一些概念性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而针对不同的景观采用什么样的鉴赏方法则不好掌握,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通过典型景观鉴赏举例的方法,将鉴赏方法和具体的景观结合起来,强化了学生对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记忆,从而破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教学进行到这一步之后,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某类景观的鉴赏方法,只是不能够灵活运用;最后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举一反三,最终达到对景观鉴赏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如果有条件的话,再结合景观的实地教学,学生就能够切实掌握这类景观的鉴赏方法及在导游过程中如何引导游客去发现、欣赏景观的美。以上五步教学过程的编排设计形成了一个从认知到掌握最终到实践应用的完整的学习过程,比较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特点。

5.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景观鉴赏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但和实践结合很紧密,因此需要弱化纯理论教学,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技能教学之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以强化学生的审美实践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除上文中提到的典型案例分析法以外,常用的教学方法还有以下几种。

(1)多媒体教学

如果说其他课程多媒体教学只是一个辅助手段的话,那么在景观鉴赏这门课中已经上升到教学的主要手段。旅游景观作为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对象,其直观性较强,仅靠语言来描述一个景观多么美无疑会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经常性的借助多媒体以图片、视频的形式来对一些景观进行展示,进行模拟实景教学。这些图片、视频和课程内容结合紧密,能够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对课堂理论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印证。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也是景观鉴赏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模式是在某一类景观的教学结束后,从中选取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典型景观,然后把全班同学分为几组进行讨论,重点讨论这个具体景观的鉴赏方法有哪些,有哪些方式可以采用,是远观呢,还是近看?是夏天去好,还是冬天去好?是仰望好,还是俯看好……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现场教学法

在景观鉴赏教学过程中,适当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旅游景观的实地参观考察,组织现场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受时间及教学经费的限制,不能对景观鉴赏的诸多教学内容逐一进行现场教学,但有条件的话,应充分利用本地的乡土旅游资源,模拟导游讲解过程,让学生对实体景观根据所学知识进行鉴赏,找出景点的美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要求能够引起听众(游客)的共鸣。

6.建立科学的学业评价机制

景观鉴赏课程直观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注重的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作为学业评价标准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教学的目标要求。因此,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评价,构建科学全面的学业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过程评价,将平时成绩、期末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按照不同的百分比分别评定,最终形成学生的综合成绩。这种综合全面的评价机制既可以避免传统考试方式对学生评价较片面的缺点,又可以避免学生考试突击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有定法,但无常法。景观鉴赏课程的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其教学内容选择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培养出大批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优秀的旅游人才,满足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9

关键词航海专业;听说教学;情景教学;非智力因素;交际能力;高等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3-0041-04

国际海事组织规定英语作为船舶工作语言,船员对航海听、说、读、写、译,尤其是听、说技能的掌握直接关系到海上生命、财产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StCw78/10公约(船员培训、发证、值班标准公约)(imo2010)对船员有效沟通能力作了强调,要求船员具有“理解船上个体间和团队间有效沟通的原则和障碍,建立和保持有效沟通的能力”。公约同时规定船员应具备各种工作情景下综合应用目标语的能力。据此,航海专业英语听说教学和培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航海模拟器,在逼真的工作环境下运用目标语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一、航海专业听说教学特点及现状

航海类专业较强的涉外性特点,以及航海专业听说课程较强的专业性,决定了航海专业听说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授课方式,尤其是口语教学,既包含日常交流用语,又包含标准海事通信用语(SmCp)。

从航海院校尤其是高职航海院校的航海专业听说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教师依旧采取“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方式,语法翻译仍然是主要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听力练习和口语参考答案的讲解充斥着整个课堂。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的交流机会较少,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甚至对航海专业听说学习产生焦虑和畏惧感。有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为了应付航海专业听力与会话评估考试,只能死记硬背听力和口语练习答案。总体看,高职类航海专业学生的听力与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实际的交际能力与未来工作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基于以下两种假设: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激发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兴趣、信心和动力)来促进航海专业听说教学;情景教学能够提高学习者对未来工作语言的应用和交际能力。

(二)研究对象及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航海专业听说教学现状以及师生对情景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看法和意见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为验证情景教学法对航海专业听说教学所产生的影响,在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开展为期一学期(从2012年9月至12月)的教学实验,并分别使用两套国家海事局组织的航海专业听力与会话考试试卷(2010、2011年考卷)进行前测和后测,总分为100分,评分标准为语言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话语的长短和连贯性、语言的灵活性和适切性,最终使用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010年入学的两个班级(实验班和对照班)参与了教学实验,实验班使用情景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此期间,两个班授课教师及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均相同。实验班和对照班共101名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4名航海专业听说教师(其中2名为航海专业毕业且有船上资历的教师)、4名往届毕业生(其中1名为船上实习生,其他3名均为远洋高级船员)接受了访谈。

三、情景教学法在航海专业听说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情景教学理论和航海专业听说课程的特点,在航海专业听说课堂上设置海员的各种工作场景,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设计出各种相应的船员工作场景,如装卸货、进出港、pSC检查、防火与救生、搁浅、避碰等。其次,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呈现相关情景。以“海上消防”为例,教师从网络下载各种船舶消防设备和系统,展示给学生,如消防栓、消防水龙、消防斧、消防泵、通风系统等。教师甚至把便携式灭火器带进教室直观地进行实物教学,讲授灭火器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操作步骤。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系统地认知海上消防的程序和重要性。最后,借助航海模拟器开展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航海模拟器可模拟出多种类型的船舶在海上不同海域、不同水道、不同进离港口及不同气候、不同海上交通局面(即场景)下操船的室外动态环境,同时还能提供按真船驾驶室及其基本设施设计、配置室内静态环境。学生在仿真船驾驶室环境里进行各种复杂的船舶控制与操纵。

情景教学法指导下的航海专业听说教学的主要步骤:情景设计情景介绍学生分组小组分角色演练小组汇报表演教师点评、总结。以第三版《航海专业听力与会话评估教程》中第十章“遇险”为例,其情景教学法指导下的航海专业听说教学过程如下:

步骤一:在授课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相关情景,如船舶的技术参数,包括呼号、船名、类型、吨位、航向航速,以及天气状况、海况、碰撞时间、地点、原因、经过等。

步骤二:播放相关电影片断,加深学生对“遇险”的感性认知。使用多媒体播放原版“titanic”电影中船舶撞上冰山及沉没的片段,要求学生看完之后思考并讨论导致该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通过电影片断,可以让学生熟悉船舶在海上航行中遇险时的真实场景。

步骤三:使用ppt补充SmCp中关于遇险通信的一些日常用语和表达,并让学生结对练习。

步骤四:教师介绍具体场景,学生进行分组演练。事件:在港时,Bluewhale撞到了我船的左舷船首。涉及人员:我船船长、大副、二副、三副、舵工及其他甲板人员,Bluewhale的船长。碰撞情景概述:我船当时正驶离港口,舵工在当班二副的指挥下操船。突然,进港的Bluewhale撞到了我船左舷船首,我船船长立刻来到驾驶台并通过VHF与Bluewhale的船长联系。我船的大副在三副的协助下在甲板上指挥相关工作。

步骤五:利用航海模拟器进行碰撞场景中的角色汇报表演。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进行监控,必要时提供相应帮助。

步骤六:评估每组学生的表演,给予积极的肯定评价。教师总结该情景中所使用的避碰规则,同时对于对话中明显的错误给予改正,包括语音、语调、句法、词汇等。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实验前的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有74%和73%的学生认为传统课堂上练习口语的机会很少或几乎没有,52%和59%的学生认为目前的航海专业听说教学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同时,两个班中认为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模拟各种航海相关情景的教学方法进行航海专业听说练习的学生分别占78%和65%,分别有76%和69%的学生对情景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实验后的问卷调查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中分别有82%和8%的学生喜欢本学期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其中实验班采取情景教学,对照班采取传统教学模式),认为课堂上用目标语交流的机会增加了的学生分别占78%和21.6%,分别有72%和11.8%的学生认为学习航海专业听说课程的兴趣更浓厚,学习起来更有动力,分别有88%和25.5%的学生认为学习信心增强。以上各项数据,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访谈的4名教师均认为目前航海专业听说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而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中习得目标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对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4名往届毕业生在访谈中提到,对于海员而言,航海专业听说技能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良好的工作语言交际能力就无法胜任本职工作。他们认为在航海专业听说课堂中借助航海模拟器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目标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还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前熟悉将来的各种工作场景。

对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借助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在分析实验前的测试数据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中p值(Sig.)0.372>0.05(见表1),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航海专业听说成绩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实验班学生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航海专业听说水平基本持平。在分析实验后的测试数据时,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p值(Sig.)0.015

综上所述,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假设,即: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兴趣、信心、动机等,来促进航海专业听说教学,并且提高学生的目标语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

五、教学反思

首先,鉴于情景教学法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尽量营造有利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设定生动、逼真的工作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焦虑。大多数研究表明,焦虑对学业成绩、水平考试成绩、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自信心、自尊心都存在负面影响,是影响语言学习的情感障碍[1]。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理论认为,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学习动机和较低的焦虑感的学习者往往在二语习得中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2]。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思考者和表演者,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促进者、协调者和监督者,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习者本人[3]。

目前航海专业听说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情景教学法并不意味着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测试手段等一系列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都有待航海专业听说教师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此外,由于在实证研究过程中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也存在不完善之处,如调查范围和样本基数较小,后续研究可以改进研究方法,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果。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情景教学法指导下的高职航海专业听说教学研究》,编号:2012a3-58,主持人:蒋明霞)

参考文献:

[1]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3-26.

[2]刘岗.航海专业英语会话仿真训练的探讨——开发操船模拟器在航海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新运用[J].航海教育研究,2001(2):37-38.

[3]Krashen,S.principlesandpractice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newYork:pergamonpress,1982.

StudyonteachingofmaritimeListeningandSpeakinginHigherVocationalSchoolwithSituationalLanguageteaching

JianGming-xia,DinGZi-hua

(Jiangsumaritimeinstitute,nanjingJiangsu211170,China)

法学专业前景分析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市场营销

1互联网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价值分析

互联网在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作用巨大,所以讨论其具体的价值,可以为互联网的应用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资料。从现阶段的分析来看,大学生教育实践中的互联网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互联网能够为大学生教育教学提供线上平台,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就现阶段的教育实践分析来看,传统教学模式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显著,所以在教学中表现出了固定性的显著特点,此特点维持了教学的稳定性,但是在灵活处理教学问题方面不够突出。相反,线上教育平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移动设备实现了老师、课程资源和学生的实时性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对教学的束缚,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如此一来,教学工作可以临时调整,教学计划的实施会更加地完美。简言之,利用互联网打造的线上教育平台能够有效的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从而保证教学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其次,互联网能够为教育教学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数据作为参考。从现阶段的具体分析来看,教育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大都存在内容偏旧的问题。如果一味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安排,学生所学的内容与社会应用发展会呈现脱轨的现象。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实现资源的实时查找,教学内容可以得到相应地补充,教学内容的完善性会更加地突出。另外,利用互联网,老师可以搜索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学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做重点的考虑,最终的教学成效会得到显著地提高。

2互联网在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

市场营销专业是目前高校普遍设置的一个专业。做好此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对专业学生的正确就业理念塑造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学校的就业率提升也有重要的帮助。以下是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教育分析。第一,互联网在就业形势教育中的应用。市场营销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并针对动向制定销售策略的人才。就专业发展来看,此专业的发展前景广阔。主要是因为社会各个产业都需要销售人员,而且目前的产业内部,专业销售人员还存在比较大的缺口。从市场分析来看,市场营销专业的就业特点为就业率高、流动性大,所以很多学生对自身的就业盲目自信。利用互联网的实时数据,老师能够调用专业的即时就业率、离职率、以及企业对人员的满意率、市场人才需求指标等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具体就业前景和形势做全面详细地解读。这样,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了解会更加正确、直观,其对就业、创业的思考也会更加的理性。第二,互联网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可以让老师更加全面地认清教育问题。不只是市场营销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最终的教育结果都差强人意。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和总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特点和缺陷有更为全面的认知,在了解到教育缺陷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对具体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比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这样,教学的针对性会更强,最终的教学成果会有显著地提升。第三,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利用互联网可以让学生自主制定专业就业分析报告。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老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编制就业报告,然后基于报告评价自身的就业优势和不足,这对于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积极的意义。比如某学生从就业能力指标入手(专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进行就业报告编制,并对自身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估,最终得分为65分(满分100)。从得分分析来看,该学生认为自身市场分析能力严重不足,岗位适应能力一般,专业能力也一般,但是工作态度良好。基于此评价,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应的案例,分析案例,并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最终的评价指标显示,其专业竞争力达到了90分以上。总的来讲,互联网对学生自主测评分析和学习提升提供了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