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十篇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十篇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51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林业生产森林病虫害防治

因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条件的,所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也必须应以森林生态平衡理论为科学依据。尽管关于森林病虫害生态体系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对发生各种森林病虫害的寄主、病原和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生态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但近些年来,以营林为基础的森林病虫害“综合控制”、“综合管理”、“综合治理”、“综合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提法,已为国外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虽然这些提法,有的相近,有的有一定侧重面,但基本是一致的,都是以森林生态为理论依据。它表明人们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我们这里采用多数人乐于接受的提法――综合防治。

一、森林“综合防治”的原则

1.“适地适树”原则。对任何一种树木,都要选择适宜其生长的立地环境进行造林。这是保证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林木健康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重要因素,处理得好,就可以避免或者减轻病虫害的危害。落叶松是吉林省广大群众乐于栽培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适合生长于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立地条件。如果在排水不良的低涝洼地,或者土壤瘠薄、干旱的山坡、山顶、风口等处造林,虽然也能成活,但林木普遍长势不好,往往变成“小老树”,抗病能力差,早期落叶病、枯梢病、褐锈病都比较严重。同样,树树烂皮病也多发生于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贫瘠、风沙干旱以及盐碱地等使林木生长衰弱的林地上。

2.营造针阔混交林原则。在“适地适树”原则下,营造针阔混交林,是保持森林生态平衡和控制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措施。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树种间的合理搭配,适宜的密度,可充分利用土地生产力和营养空间,利用森林物质循环的自然规律,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创造一个利于林木生长的森林生态环境。由于林木本身增强了抗病能力,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减少了病菌大量滋生繁殖的可能性。不同树种对病原菌的和传播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又起了阻隔或缓冲作用,从而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抗病育种原则。由于森林面积广,林木高大,山区地形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水源、药械不足等,使许多有效的森林病达防治措施,难以实行。有的病虫害尚无有效的防治办法,因此林木抗病育种更显得重要。事实上,不论什么病虫害,不同树种或品种之间都表现出抗病或感病能力程度上的差异。如对落叶松早期落叶病、枯梢病来说;日本落叶松抗病能力强,长白落叶松则易感病。对杨树烂皮病来说,小叶杨、北京杨、新疆杨、沙兰杨等易感病,而大青杨、白城杨等抗病能力强。所以,选育抗病品种是实行以营林措施为基础、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方面。

二、森林“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化学防治方法。不论是现在或将来,都将是控制森林病虫害大发生的重要急救手段。这种措施适用于苗圃、经济林、人工防护林和用材林幼、中龄的病虫害防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药剂种类、剂型和使用方法将日臻完善。近几年,高效、低毒、残效期长、内吸性或渗透性强的杀菌剂、杀菌烟剂、杀菌油剂及超低量喷雾防治森林病虫害技术有了长足发展。应用新的药剂和技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实践证明,化学防治具有适合于森林病虫害大面积防治和收效快的特点,是综合防治不可少的重要手段。

3.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是促进和保证林木健康生长,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根据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结构现状,适时地采取相应的营林措施,如造林苗木的菌根化培养或处理,及时修枝、抚育、间伐,林地施肥、防火、招引益鸟益兽,防止乱砍滥伐、放牧,及时防治病虫害等等,可长期保持森林最佳生态环境,能把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贯穿或寄寓于整个森林经营活动之中,使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变被动为主动。

4.对不同林分应采取不同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天然林病虫害防治:主要是对于病腐率较高的成过熟林进行病虫害防治。可根据不同的森林类型,确定合理的采伐年龄和采伐方式,采取“砍大留小”、“砍病留健”、“去劣留优”的原则,清除病腐木、衰弱木、枯立木和倒木等,改善林地卫生状况提高林木生长势。在营林和采伐过程中,尽量避免使保留木和幼树枝干造成机械损伤和人为伤害,注意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鼠害的发生。

(2)人工林病虫害防治:要严格遵守“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优良抗病树种,营造树种配置和密度合理的针阔混交林。保证林下有一定数量的灌木、草本植物,形成一个利于林木生长的针阔复层混交的生态环境。要有计划地对现有大片的人工林加强经营管理,及时抚育新时伐,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对发病严重的林分要及时合理地进行药剂防治,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和蔓延。严格进行森林病虫害检疫,防止危险性传染病虫害外延和传入。

(3)苗木病虫害防治:要把苗木的综合防治贯穿于苗木生产的全过程。正确执行育苗技术规程,创造有利于苗木健康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良好生态环境。对于重要的苗木病虫害,如松苗立枯病、杨苗黑斑病和杨苗黑星病等,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苗木出圃前,要进行严格地病虫害检疫,切实做到罹病苗不出圃。预防为主,把苗木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2

关键词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安徽黄山

中图分类号S43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4)21-0128-02

黄山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茶叶产区,是全国十大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的原产地。茶产业为黄山地区农业主导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茶树生长易遭受多种病虫害发生危害,乱药防治会导致农残超标,制定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开展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对提高茶园产量和质量、保障黄山毛峰产业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4]。

1规程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原则、防控对象及技术措施,适用于黄山茶区茶叶生产中病虫害绿色防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条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成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具体如下:GB4285-1989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8321.1-198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一),GB8321.2-198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二),GB8321.3-198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三),GB8321.4-198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8321.5-1987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五),GB/t8321.6-199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六)。

3绿色防控的原则

依托病虫测报,创新茶园病虫害防控新模式,利用黄山地区优异的生态条件,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的理念,推广生物多样性栽培技术,保护茶园天敌昆虫,创造有利于天敌繁衍而不利于病虫害滋生的生态环境;培训茶农合理采摘、适度修剪、人工捕杀等农业防治技术;引进推广各种现代绿色防控技术(太阳能杀虫灯、素色板、性诱捕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农药减量化技术,实现茶树病虫防治绿色化、农药残留可控化,确保茶叶品质和产品质量标准。

4绿色防控的主要对象

4.1主要病害

主要病害有茶轮纹病、茶炭疽病、茶网饼病、云纹叶枯病、茶芽枯病、茶煤病、茶饼病。

4.2主要虫害

主要虫害有小绿叶蝉、茶尺蠖、茶粉蚧、茶黑粉虱、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绿刺蛾、斜纹夜蛾、茶蚜、茶银尺蠖、茶碧蛾蜡蝉、茶鹿蛾、茶籽象甲、白蚁、潜叶蝇、八点广翅蜡蝉、茶白毒蛾、茶褐刺蛾、茶细蛾、茶天牛。

5绿色防控的技术措施

5.1植物检疫

严禁危险性病虫害通过种子、砧木、枝条接穗等途径传入产区。

5.2选用抗病虫品种

注意培育和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虫茶树品种。

5.3农业防治

结合冬季施肥,深耕培土,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增强土壤通风透气性,破坏害虫的栖息场所及病菌生存环境,有利于天敌觅食;夏季通过合理分批采摘(有虫芽叶注重强采、重采)、合理修剪、中耕除草、增施有机肥、枯枝枯叶杂草深埋等措施,恶化病虫栖息场所,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减少发生基数;深秋开沟施肥,可将根际表土及落叶层中越冬的尺蠖类、扁刺蛾等的蛹深埋杀死,同时也将茶云纹叶枯病、炭疽病等病叶埋入土中;冬季统一用石硫合剂封园,可防治黑刺粉虱、蚧类、蚜虫、茶毛虫、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赤叶斑病、苔藓、地衣等越冬病虫害。地势低洼、靠近水源的茶园,注意开沟排水,减少茶树病害及渍害的发生。

5.4物理防治

5.4.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茶园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一般2.00~2.67hm2配1盏杀虫灯,灯离地面1m左右。4月下旬至10月底每天傍晚开灯至次日清晨。

5.4.2色板诱杀。信息素色板(色板+小绿叶蝉诱芯)诱杀技术是利用昆虫的趋色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色板可诱杀蚜虫、黑刺粉虱、小绿叶蝉、粉蚧等小型害虫。均匀插挂色板300~450块/hm2,色板高出茶树树蓬5cm,一般4月中旬开始悬挂黄板,秋季(8月上旬)再更换绿板1次。

5.4.3性诱杀。茶尺蠖、茶毛虫诱捕器一般悬挂30~45套/hm2,悬挂至高于茶叶表面5~10cm处,每20~30d需要更换诱芯1次,以密、中间稀的原则悬挂。

5.5生物防治

5.5.1保护天敌。茶园周围可种植杉、棕、苦楝等防护林和行道树,或采用茶林间作、茶果间作,幼龄茶园间种绿肥,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以给天敌创造良好的栖息、繁殖场所。在进行茶园耕作、修剪等人为干扰较大的农活时给天敌一个缓冲地带,减少天敌的损伤。将修剪下来的茶树枝条堆放在茶园附近,茶树枝条上的某些害虫(螨)因不能及时获得食料而饿死,寄生蜂则可飞回茶园。不得捕杀茶园附近的鸟类和蛙类。

5.5.2应用人工饲养天敌、微生物制剂或植物源农药。一是用人工饲养天敌,如赤眼蜂、蜘蛛,能有效控制茶尺蠖和茶叶螨类等害虫的发生与蔓延。二是用苏云金杆菌(Bt)、茶毛虫核型多角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茶尺蠖核型多角病毒・苏云菌、短稳杆菌等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三是利用植物源农药苦参碱、黎芦碱防治小绿叶蝉,印楝素、除虫菊素、鱼藤酮防治茶毛虫和茶尺蠖。

5.6药剂防治

5.6.1系统观测。通过系统观测掌握主要害虫(茶小绿叶蝉、茶粉蚧、茶尺蠖、茶毛虫等)发生发展动态,及时病虫情报,确定防治时间、用药种类、剂量(表1)。

5.6.2农药使用原则。按照GB4285-1989及GB8321.1-6规定执行。

(1)允许使用的农药。茚虫威、虫螨腈、噻虫・高氯氟、噻虫嗪、阿维菌素、呋虫胺、联苯菊酯;多氧霉素、农抗120、多菌灵、代森锰锌、三唑酮、百菌清、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

(2)禁止使用的农药。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苯线磷、地虫硫磷、甲基硫环磷、磷化钙、磷化镁、磷化锌、硫线磷、蝇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灭多威、氧乐果、水胺硫磷、溴甲烷、硫丹、杀扑磷、磷化铝、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丁酰肼、氟虫腈。

5.6.3农药减量投入品。推广应用3wBJ-16DJ背负式静电喷雾器、茚虫威+激键增效助剂防治茶树害虫技术。

5.6.4科学合理使用农药。①开展病虫监测,坚持达到防治,坚持低龄幼(若)虫高峰期用药。②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坚持每种化学农药每年使用1次,安全间隔期在20d以上。③注重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交替施用和合理的混用,阻止和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④严格按规定剂量施用,喷雾时力求雾滴均匀周到。

6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年历

根据茶树病虫害的发生为害特点,结合栽培制度、气象预报和历年病虫交替演替规律综合分析,制定茶树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年历(表2)。

7参考文献

[1]刘先琴,秦仲麒,李先明,等.砂梨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J].湖北农业科学,2007(6):923-924.

[2]nY/t393-201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3

关键词: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

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1.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1.1.1城市内绿化因其地理条件复杂,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绿地通风透光性差和密集的灯光引诱,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种群关系常被打乱,以致造成病虫害的高密度发生。

1.1.2部分绿地内园林植物品种单一,种植密集,病虫害易流行,防治难度大。

1.1.3城市部分部门、单位因其绿化是附带的一种事业,普遍缺乏园林养护的一般常识,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各种生理性病害(如黄叶、干尖等)时有发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虫害的发生。

1.1.4城市人口密集,不适合用常规的、污染性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有植物选择、绿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是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最普遍的方法。

2.1植物选择:在自然条件下,植物病虫害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但在城市园林绿化施工中,由于苗木从不同地区调运,将一些危险性病虫害在地域间传播,给城市园林绿化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绿化施工前应严格选择植物,严格选择无病虫害的健康苗木,在绿化施工中发现病虫害时,立即采取措施,彻底消灭。

2.2栽培措施: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防止病虫害发生,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抑制或减少病原物的来源。

2.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安全,病虫不产生抗性,天敌来源广,且有长期抑制作用。采用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等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必须与其它防治措施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3城市园林植物病害综合防治

真菌病害防治:常见植物真菌性病害有十几种,它们都能给植物生长造成很大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死亡。

3.1白粉病、炭疽病、叶斑病、褐斑病、灰霉病等病害的防治:在发病前喷洒65%代森锌600倍液保护;发病初期喷洒喷克菌800~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

3.2锈病的防治:在生长季节喷洒25%粉锈宁1500倍液,或喷克菌800~1000倍液,或敌锈钠250~300倍液等农药有较好的效果。

3.3立枯病、根腐病的防治:首先要进行土壤消毒,用1%福尔马林处理土壤,或将培养土放锅内蒸1小时;发病初期用50%福尔马林液或用70%氟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0分钟,栽植时用根腐消200-300倍液灌根。

3.4白绢病、菌核病的防治:用70%五氯硝基苯处理土壤,每平方米用5~8克,拌30倍细土施入土中;选用无病种苗或栽植前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泡lo分钟。

3.5煤烟病的防治:在发病后,用清水擦洗患病枝叶和喷洒50%多菌灵500~800倍液。

4城市园林植物虫害综合防治

虫害是由害虫引起的。咀嚼式口器害虫直接取食植物的叶、嫩茎和根,严重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光合作用。刺吸式害虫直接将口器插入植物组织中,吸吮汁液,造成植物褪绿、畸形或死亡。由于害虫危害造成伤口和分泌物积聚,引起病菌侵染而致使病害并发。

刺吸害虫综合防治:刺吸性害虫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蓟马、椿象等。

4.1蚜虫防治:用黄色塑料板涂重油诱粘;保护瓢虫、草蛉等天敌;选用副作用小的植物性药剂,如25%的鱼藤精600~800倍溶液喷雾,或将洗衣粉溶于300倍溶液进行喷雾;喷施灭蚜灵l000~1500倍液或40%硫酸烟精800~1200倍液均可;此外烟草水、除虫菊酯等也都是毒性较小的防治良药。

4.2红蜘蛛防治:用大量水冲洗病株或用4o%三氯杀螨醇1000~1500倍液、35%杀螨特1500倍液、15%扫满净1500~2000倍液喷杀。

4.3介壳虫防治:先用人工刷除,再喷药治疗;当雌虫在固定阶段危害时,草本植物可直接在植株茎部涂抹40%久效磷等内吸性药剂,木本植物可先用刀刻伤基部表皮,再涂药,使植株将药物吸后,将虫毒死;喷施40%乐果1000~2000倍液(加入适量柴油和中性洗衣粉有利药性发挥)。

4.4粉虱防治:可悬挂黄色黏板,捕杀成虫;用敌敌畏加洗衣粉的药液防除,配方为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每5升药液加50克洗衣粉,每7~lo天喷药1次,连喷3~5次即可见效。

5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蔓延

化学防治是用化学药剂的毒性来防治病虫害,以保持园林花木的政党生长,许多重要病虫害如能及时合理地用药,常可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防治还有收效快的特点。当一些病虫害即将大发生或已经大发生时,及时采取化学的防治常可使用病虫的蔓延得到及时的控制。另外化学防治的适应范围比较广,受地区性和季节性影响较小,不同类型的地区和不同季节往往都可使用。但是,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也带来一些不良后果,主要表现在对环境的污染,对天敌有伤害,易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

6发挥综合防治优点,提高防治效果

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合理运用栽培、化学、生物、物理的方法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把病虫害控制在最低程度以不致造成危害。其优点是:

6.1协调措施,减少矛盾。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如果协调起来,就能达到既能杀死病虫害,也能较大限度地发挥天敌的作用。如采用内吸杀虫剂,涂抹茎、干和根部浇灌等,早期控制蚜虫、红蜘蛛、介壳虫的发生。选用对农药抗性较强的天敌,配合施用杀伤天敌较少的选择性药剂,是避免或减少矛盾的途径。

6.2力求兼治,简化措施。在自然界里,多种病虫害常同时发生,分别防治,造成重复。以一种优势病虫害为对象,掌握植物发育的关键和病虫防治的有利时机,集中用药,兼治其他。可根据当时、当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用施放天敌、使用菌剂、药剂等针对性措施,达到兼治的目的。

6.3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构成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及影响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防治措施也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采取取长补短、提高效果是必要的。如防治地下病虫“种蝇”时,注重施肥与药剂杀灭成虫相结合的措施,可以基本控制其为害。

7建立园林植保护体系,促进生态园林发展

园林植物与农作物、林木有着不少共同点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很大的差异。城市是园林病虫害的载体,而城市是人造的环境,与农业、林业的自然环境相比较起了质的变化。如气温偏高、相对湿度下降、土壤结构复杂;城市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城市的大气、水源及土壤,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模大,建筑密度大,阻碍大气的流通和交换,容易产生热岛效应,这样的环境必然会影响园林植物种群的分布和生长,相应的也会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

8建立综合防治系统,确保对园林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一个优秀的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不仅应充分展现园林审美、游憩的功能,同时还能满足建立生态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需要的条件。其关键是避免植物种类过于单纯,避免选用易感病虫、生态功能脆弱的树种、草种,创造植生长所需的良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4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方法

0.引言

由于几年连续出现干旱的天气,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单位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的预防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

1.营林生产中产生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病虫害的发病类型

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营林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采取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多,产生病虫害的种类就显示出多样性,加之受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限制,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5.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6.采取措施加强对营林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

将营林防治做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注重化学防治与生防治的协调,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营林质量的关键。尤其提倡生物防治,生物预防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5

园林植物的病害常由真菌、病毒、细菌等生物性病原和气候、土壤、光照、水分、温度等非生物性病原引起,因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降水少的原因造成土壤冻结、板结现象严重,土壤通气透水不良,加上近几年工业发展导致的空气环境破坏,对植物的生长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例如大气层破坏使太阳辐射加重,阳光直射植物表面导致植物被灼伤,水分流失严重而萎蔫,土壤受污染使植物吸收过多毒素导致的各部位斑点、溃烂、抵抗力下降等,这些都使得植物生长发育不正常、器官早衰、生长畸形、农作物低产甚至死亡,造成其观赏和功能失去价值。因此,本人觉得很有必要将在龙沙公园工作中积累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经验,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防治原则

1.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城市内绿化因其立地条件复杂,小环境、小气候多样化,绿地通风透光性差和密集的灯光引诱,生态系统中一些生物种群关系常被打乱,以致造成病虫害的高密度发生。部分绿地内园林植物品种单一,种植密集,病虫害易流行,防治难度大。城市内部分部门、单位因其绿化是附带的一种事业,普遍缺乏园林养护的一般常识,管理上常常不到位,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各种生理性病害(如黄叶、干尖等)时有发生,加重了侵染性病害及虫害的发生。城市人口密集,不适合用常规的、污染性大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2.城市绿地病虫害防治原则,城市绿地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强调安全为主,采取一些物理、生态防治方法和高效低毒的化学药物进行综合防治。防治以园林技术措施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协调好生态、物理、化学等综合防治方法,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在使用化学药剂时,要注意对人、环境、天敌及植物的安全,根据城镇园林绿化的特点,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一些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措施,使城市的园林绿化创造出“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地,从而发挥城市绿化的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植物病虫害防治措施

1、减少侵染来源,公园绿地、苗圃的卫生在减少侵染源上起着重要作用。绿地、苗圃中的病虫植株残体和枯枝落叶要及时清除,并集中销毁(深埋或用化学药剂处理),杜绝滋生病虫侵染源。植物生长季节应及时摘除病枝叶、拔除病株,并对病土进行化学药剂处理。如湖里公园的湿地松落叶,若不及时清理会招致白蚂蚁为害,严重时会造成植株枯死。及时拔除杂草也非常关键。因杂草是许多植物病虫害的中间寄主,杂草寄主增加了某些病虫的来源(如酢浆草常常招致蜡虫危害),同时杂草丛生提高了植物小气候的湿度,有利于病原物的侵染,也有利于越冬害虫的生存。调查发现,湖里公园的杂草寄主中有红蜘蛛、蚜虫、地老虎等多种害虫生存。

2、直接消灭病虫害,当病虫害大量发生危害时,直接喷药防治当然是最有效且简单易行的方法了,但是湖里公园中的花、草、树木品种繁多、数量较大,病虫害种类特别多,形成了多种病虫共同为害的发生态势,因而必须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在不同季节采取相应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防治效果。春季主要对花灌木类进行病菌防治。因病害一经发现,一般只能控制蔓延,而不能根治,故而必须提早预防。春节一过,应立即喷施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粉锈宁等药剂预防七里香白粉病、紫薇白粉病、杜鹃褐斑病、茶花炭疽病等等。春暖花开季节,主要以病害防治为主,此时防治能抑制植物病菌的传播与蔓延,为植物抵御病虫害打下坚实的基础。夏季为病虫害发生盛期,必须特别重视,否则就会造成花、草、树木大面积缺叶、断枝、穿孔等,大大影响观赏效果。尤其是暴食性害虫,此时,要加强“两查两定”,即查病虫发生数量,定防治对象;查病虫发生程度,定防治适期。对虫口密度大的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触杀力强的农药进行防治,如杀灭菊酯、敌敌畏、氧化乐果等。使用的农药要防止单打一,否则会使某些植物病原物产生抗药性,故而应多备几种农药以供交替使用。喷药时要求适量、适时,并要做到喷布均匀,尤其是叶背喷药很重要(如红蜘蛛的防治)。冬季主要采取人工捕杀方法。组织人力集中挖茧、挖蛹。对蛀干性害虫,可用棉球或废纸团浸氧化乐果或敌敌畏药液塞于蛀洞中,毒杀幼虫。此外,结合整形修剪,将带病虫枯枝、叶剪除集中处理,可有效地消灭越冬的虫卵、幼虫及成虫,减轻竖年的防治压力。

3、其它防治措施,采用喷药防治,虽能快速、直接地消灭某些病虫害,然而,有些农药不仅能污损花木,影响美观,有时还可能污染环境,影响游人的健康。因此,将改善栽培技术措施,贯彻于花木养护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以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加强植物检疫、应用物理方法和逐步推广生物防治措施,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如,公园采取设置黑光灯诱杀、在树上悬挂鸟笼招徕益鸟等措施,其园林植物的虫口密度明显降低。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6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

一、农业防治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采取健身栽培、合理轮作等一整套农业新技术新措施,提高蔬菜抗逆性,减轻病虫为害。农业防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因地制宜选用适合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品种。二是切实搞好种子处理和苗床消毒工作。三是适时播种,根据当地气象预报和蔬菜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播期。四是采用塑料大棚或温室育苗、营养钵育苗,同时采用高温促根壮秧剂或其他药剂促根,及时炼苗,防止幼苗徒长,可减轻苗期病害,使幼苗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五是深翻整地,施足腐熟基肥,合理施用化肥,合理轮作和间种套作。深翻可促进病残株、落叶在土下腐烂,并将地下病菌、害虫和虫卵翻到地表,不利其越冬,减少病源、虫源。配合测土配方施肥,视作物、土壤、季节、气候、肥料等做到氮磷钾合理搭配,不偏施不过量。六是改进栽培方式,发展设施栽培,加强田间管理。控制温室、大棚的生态条件,防止病害发生和发展。七是通过嫁接方式防治青枯病等土传病害。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运用物理手段和工具来影响害虫的生长发育,物理防治需要物理工具的辅助,如灯光、防虫网、高温、光、电等。物理防治措施在提高蔬菜抗病虫能力的同时,减少了蔬菜栽培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畜健康的保障有着重大的贡献,在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中也应得到大力推广。物理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类:对于有趋光性的害虫,利用黑光灯、白炽灯、高压汞灯及新型的频震杀虫灯等诱杀害虫;针对害虫对颜色的感应,利用色板对害虫进行趋避和杀害,如利用黄板可以诱杀蚜虫、白粉虱等,或是在蔬菜田悬挂或覆盖银灰色膜趋避蚜虫;在高温多雨、病虫害易发的夏天,用防虫网或遮阳网遮盖菜田,既可以为蔬菜遮阳避雨,又能防止害虫的潜入,降低了蔬菜病虫害发生的风险;采用高温闷棚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害虫,在利用高温闷棚防止蔬菜病虫害时,要重视运用干闷和湿闷相结合的方法,更加彻底地杀灭土壤表层以及深层的病虫。

三、生物防治

(一)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技术可以防治多种蔬菜病虫害例如对菜青虫、菜螟虫、夜蛾虫等害虫可以选择苏云金杆菌乳剂进行防治而选择昆虫病毒则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例如甜菜蛾病毒能够有效防治甜菜蛾棉铃虫多角体病毒能够防治烟青虫以及棉铃虫菜青虫病毒则可以防治菜青虫的危害。

(二)生物药剂防治

农用抗生素12。可以有效防治蔬菜霜霉病、枯萎病、黑斑病以及瓜类菜的白粉病同时对于叶菜灰霉病均有较好的效果井岗霉素则可以防治蔬菜立枯病和纹枯病农链霉素进行喷雾防治对黄瓜、番茄和甜椒等蔬菜的细菌性病害有明显效果蔬菜的害虫防治也可以选择生物药剂如华光霉素能杀灭蝶类害虫苦参碱、菜喜以及卡死克等昆虫激素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治多种害虫。

(三)昆虫天敌防治

昆虫天敌防治是一种非常原生态的虫害防治技术通常根据蔬菜的病虫害种类选择的昆虫天敌有青蛙、赤眼蜂、七星瓢虫以及小花蜻等在利用昆虫天敌进行蔬菜虫害防治时要充分发挥天敌的抑制作用要保护好这些活体药物”赤眼蜂能够有效的抑制菜蛾、菜螟虫以及棉铃虫等害虫对蔬菜的侵蚀草蛤则可以消灭蚜虫以及叶蜗等害虫的幼虫卵而捕食蜘蛛可以有效防止蜗类害虫。

四、适当合理的化学防治

一是合理选用化学农药。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体、高“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及其复配制剂。二是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或剂型。三是适期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时用药。对病害要求在发病初期进行防治,控制其发病中心,防止其蔓延发展,一旦病害大量发生和蔓延就很难防治;对虫害则要求做到“治早、治小、治了”,虫害达到高龄期防治效果则差。不同的农药具有不同的性能,防治适期也不一样。生物农药作用较慢,使用时应比化学农药提前2~3d。四是科学用药。要注意交替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不能长期单一化,防止病原菌或害虫产生抗药性,利于保持药剂的防治效果和使用年限。蔬菜生长前期以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混用或交替使用为主,生长后期以生物农药为主。使用农药应推广低容量的喷雾法,并注意均匀喷施。五是选择正确喷药点或部位。施药时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位为靶标,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数的目的,从而减少用药。

结语

虽然在我国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的实际条件下不可避免的会使用到化学防治方法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合理的施用化学农药规范施用流程就能够最大程度的将农药残留减到最少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出化学防治的效果还能够让蔬菜真正的成为无公害绿色产品笔者认为做好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应该抓住病虫害的防治阶段第一时间进行防治同时要根据蔬菜品种和病虫害的发生类型合理的选择防治万法在选择时应该优先选择物理与农业防治的万法如果要喷洒化学农药关键要掌握喷洒的时间和技巧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病虫害有效防治的目的。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7

1林业病虫害发展的原因

林业病虫害对树木的成长会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轻则会影响林业的健康成长,重则会导致整个林业生态系统失衡。结合工作实践,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人类对林业资源的破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林业资源出现过度消费,例如为了经济效益而大量地种植人工林,人工林具有单一物种,这样一旦出现病虫害就会快速地传播,威胁到林业资源生态平衡。二是不合理农药的使用。在现代林业种植的过程中,人们为了快速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使用化学肥料,容易造成水土污染等,引发病虫害。例如农药的过度使用容易造成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增加了危害性。三是林业病虫害繁衍能力强,外来物种多。近些年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导致病虫害的繁衍能力越来越强。而且外来物种的入侵也增加了病虫害防治的难度。例如美国白蛾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而且属于外来物种,对林业危害巨大。

2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于病虫害的监控是预防病虫害工作的前提,然而在具体的工作中基于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2.1林业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有待提高。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下,加强监测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由于林业病虫害发生具有时间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因此受限于监测人员数量、技术以及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对于病虫害监测处于事后治理的阶段,而没有很好地做好预防工作。2.2病虫害防治手段落后,防治效果低。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的就是利用大型设备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虽然此种方式能够预防病虫害,但是其对于环境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例如药物大面积喷洒会污染水源、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等等。另外在病虫害的防治策略上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没有掌握喷洒的时间,导致药物效果不理想。2.3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意识有待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属于系统工作,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艰苦,因此部门人员对于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缺乏事前监测防治的意识,例如部分人员认为只有发生病虫害时才进行喷洒,而忽视前期防治的重要性。

3强化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策略

3.1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全面开展防治工作。基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新常态发展的要求:一是要加强相关部门对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增强责任感。林业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并且要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实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质量。二是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治宣传活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不仅仅是林业部门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公众的参与,因此要加强对林业保护的知识宣传,例如向人们宣传杜绝携带外来物种进入林区的相关知识,以此避免因外来物种的入侵而导致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三是林业管理部门要加强教育培训,让相关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病虫害防治知识。3.2创新林业病虫害防治方法,提高生物药物防治比例。基于采取传统农药防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考虑到构建生态林业资源需要在以后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创新方法,大量应用生物药物进行防治:首先需要创新病虫害防治方法,尽可能利用生态链资源实现林业病虫害的自我防治。以美国白蛾为例,虽然美国白蛾具有繁衍快,防治难度大的特点,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以虫治虫”地方式消灭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主要是一种寄生蜂,它可以有效地消灭美国白蛾、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等害虫。此种方式不会对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具有生态环保的性质。3.3做好林业的日常管理,降低病虫害发展。一是要修枝清园。集中消灭病虫,结合春季修剪,细致剪除树木上的病虫枝、摘除病虫僵果以及破除害虫虫卵或虫茧等,清扫落叶、残次落果,连同杂草一起烧毁或深埋,以降低病虫基数。二是树干涂白。春季树干涂白时间应在涂后晾干不结冰的前提下,涂白高度在0.8~1.2m之间,涂液时要干稀适当,重点涂在树干主枝中下部、树皮缝隙、洞孔、树杈等处要重复涂刷。三是刮治腐烂病、粗皮病,重点检查主干、大枝、枝杈、剪锯口以及腐烂病旧疤,一经发现,及时刮治,并用皮腐康或植腐灵涂抹病斑,刮治后的病残体和其他病虫枝,要集中烧毁深埋处理。

参考文献:

[1]米晓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0).

[2]毛义成.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思考与探讨[J].现代园艺,2013(07).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8

 引言: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http://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3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4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4.1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

转贴于http://

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4.2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http://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4.3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4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5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5.1昆虫病原细菌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5.2昆虫病原真菌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5.3昆虫病原病毒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4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5.5植物源农药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5.6转基因植物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9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病虫害;青海云杉

随着国家对于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视度的逐渐提高,对于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也有一定的深入研究,但是因为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病虫害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所以就需要针对病虫害防治现状,提出整改措施,希望能够满足森林病虫害防治要求。

1、寿鹿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1.1病虫害发生面积较大,防治难度逐渐提升。最近几年,因为自然保护区当中人工造林面积逐渐增大,所以,单一树种造成的病虫害威胁在不断提高。再加上气候环境影响,使得冬季偏暖、干旱等现象频发,使得病虫害自然死亡概率逐渐降低。再加上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也在无形中增大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

1.2病虫害种类逐渐增多,并且损失也在日益加重。随着病虫害范围的扩大,其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其中,已经被发现的病虫害的治理难度在逐渐提升,再加上未曾发展的病虫害的影响,就使得其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直接的威胁,让自然保护区面临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

1.3顽固难治。在寿鹿山自然保护区中,最为严重的病虫害包含了云杉梢斑螟、云杉蠹虫以及锈病等,一旦出现这些类型的病虫害,就直接的连片出现。如果不能及时的控制与防治,不但会增加防治难度,同时还会急剧扩大危害局面[1]。

2、寿鹿山自然保护区树木病虫害防治措施

2.1注重检疫,严格防范新病虫害的侵入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病虫害传播也在急剧增长。所以,为了避免因为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病虫害蔓延,就需要做好相应的检疫工作,避免具有危害性的病虫害侵入到自然保护区。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到优良树种的选用,能够强化自身的检疫能力,避免病虫害被扩散。利用天然林保护工程,注重现有树木保护,杜绝乱砍滥伐和盗伐的问题,确保森林结构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对于现有的灌木林地、宜林地等需要采取封禁的措施,避免人为的干扰与破坏对其生长造成影响,尽可能提高林分质量,帮助其提升整体的抗逆性。

2.2提高防范措施,注重融合森林防治科技含量

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病虫害防治,无法离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针对自然保护区病虫害的种类,就可以调整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基于现有的保护方法,通过营造混交林,采种壮苗等方式,实现林业的集中化管理。强化病虫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研究,将病虫害与林业的发展相互联系,促进协调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需要坚持积极防治,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考虑到自然保护区数目病虫害的种类较多,再加上病虫害威胁的面积较大,所以应该避免认为的农药使用,采取封育和营造的方案,来提升树种的自身抵抗能力,拓展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如果自然保护区地形位置相对平坦,则可以利用化学剂的方式来救治,通过Bt制剂、病毒制剂等农药,使用低残留、无污染的化学药物,就可以满足高效与安全施药的要求。在治理方面,也可以选择以虫治虫的方式,通过天地昆虫的适当引入,也可以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

2.3减轻人为干扰,完善生态保护

保护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就需要尽可能降低人为破坏,避免出现滥砍滥伐的现象,确保森林资源完整性得以保护。通过封山育林的措施,实现封禁保护,就可以快速恢复森林资源,提升整体的抗病性。同时,也可以选择退耕还林的措施来加以保护。注重对自然保护区林地的综合治理,增加林地制备的覆盖面积,将耕地还给林地,确保生态环境不会退化。在植树造林方面,就应该合理的选择树种,来提升林地整体的抚育能力,并且将病虫害的防治贯穿到整个造林过程之中,这样才可以确保病虫害的防治可以局限于可控的状态下。如果林地病虫害问题严重,则可以选择防治与抚育相互配合方式,控制危害,防止其蔓延。

2.4青海云杉病虫害防治

2.4.1突出重点

考虑到在青海云杉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其种类多、危害大、分布广,所以,就需要集中物力和财力,做好防治,特别是针对传播蔓延快、面积大河危害性强的病虫害,就应该重点防治。如,对于云杉梢斑螟而言,化学防治中40%氧化乐果乳油、25%灭幼脲悬浮剂和4.5%高效氯氰菊酷乳油是防治云杉梢斑螟幼虫的有效药剂。物理防治则考虑在越冬幼虫活动前,剪除被害梢,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在成虫羽化盛期(7月下旬),布置各种诱虫灯进行灯光诱杀成虫。当然,青海云杉还存在其他的病虫害,如云杉蠹虫和锈病。在具体的防治中,就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做好相对应的防治处理,这样才可以确保青海云杉的生长不受到任何的影响。

2.4.2提高综合防治手段

在综合防治方面,就是选择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互结合的方式,注重营林技术预防和生物防治的大力推广,能够科学使用化学农药,这样才可以保护好天敌和有益生物。在预测预报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到危害特征、生长状况以及症状,掌握不同环境之下生物生长的规律与特性,进而针对性的选择防治时机和治理措施,才能够满足最佳的效果要求。如果处于山区,出现青海云杉大面积的病虫害防治,如果处于林分郁闭的条件下,就可以通过杀菌和杀虫综合防治的方法,同时,克服水源不足以及交通不便等问题,也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3]。

3、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就需要对其现状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可以提出相对应的防治措施,确保自然保护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敏琦.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现代园艺,2016(02):41.

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篇10

   论文摘要蔬菜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蔬菜病虫害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 

   蔬菜种类多,栽培制度复杂,作物营养条件好,病虫种类繁多,发生规律复杂,危害猖獗,严重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据调查,黄山区10种主栽蔬菜中有40余种主要病虫害,绝大多数病虫害为害造成蔬菜减产5%以上,一般年份损失10%~30%,流行年份减产50%~70%。 

   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把化学农药使用量压低到最低限度,把蔬菜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使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量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达到生产安全、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目的。 

   1农业防治 

   1.1选用抗病、专用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病虫害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不同的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不同的气候重点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引进良种。由于抗性品种的表现因地而异,应用时需对其抗性和丰产性能综合评价,因地制宜选用品种;同时掌握新品种的栽培特性,充分发挥其抗性和丰产的综合性能。并注意品种的抗性变化,一旦抗性丧失,要及时更新品种。 

   1.2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管理,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1.3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传播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1.4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 

   1.5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着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机械防治 

   利用物理因子和机械作用对病虫的生长发育等进行干扰,减轻或避免其对作物的危害。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防治:一是高温闷棚。夏季高温,利用7~8月的高温对土壤深翻闷棚,每隔10~15d翻耕1次,可有效地杀灭病原菌和虫卵。每年在越山蔬菜基地大力推广春菜结束后,进行高温闷棚。二是利用银灰膜防治蚜虫和病毒病。三是机械阻隔。大棚覆盖不仅用于高效的蔬菜生产,还可用于5~8月的小白菜生产,可减少雨水的冲刷,减轻机械损伤和病虫害的发生,有效解决伏缺问题。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之间的相克性进行防治或应用天然动、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些化学成分,有效抑制病原菌和害虫的活动,如苦参碱防治菜青虫、豆野螟等,菜丰宁防治大白菜软腐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