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化学定义十篇绿色化学定义十篇

绿色化学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9:59

绿色化学定义篇1

关键词:绿色,绿色软件,绿十字,绿党

 

作为语言中最易受时代与社会感染的基本要素,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信息,古今中外,从内容到形式,从系统到个体等莫不如此,并因随时与社会语境发生谐振而成为语言中最活跃,文化承载量最大的成分。就分布而言,它的这些信息量无不融合,渗透进词的各个方面:声音,字形,意义,语法和语用等等,而其最集中的体现,毫无疑问,应当在各个词的文化义里。[1]23

中世纪时绿色代表邪魔(包括龙),有时又表示爱。这些象征意义现代已不明显。在西方股票市场,绿色代表股票上升;在中国股票市场则相反。(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喜欢红色又代表共产党所以把红色设为上涨按照规定,下跌要使用上涨的反色所以中国的下跌时绿的。但西方传统中绿色代表安全,红色代表警戒,所以是绿涨红跌)。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绿色是木的一种象征。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在中国文化中有生命的含义,也是春季的象征。“绿”作为绝大多数植物生命上升阶段的本色,它是大自然各种生命色彩旋律中的主调,宁静、和谐而鲜活,医学研究证明:生活在绿色环境中,人体的基本温度可以下降1---2度,随之而来的是:脉搏减缓,心脏压力减轻,呼吸趋向均匀。

于是,从绿色中,诗人歌德读出了“宁静与稳定”的意蕴,画家康定斯基进而将它描绘成了“人间的、自我满足的宁静,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庄重的、超自然的无穷奥妙。”大概很少有人会断然拒绝“绿”所展示的这种生命的魅力。在中国,朱自清写过赞美绿的散文,艾青写过颂扬绿的诗篇。在他们的笔下,“绿”是那样的魅力与可爱:[2]

例【1】: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绿;

墨绿,浅绿绿十字,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在这些“绿”中,有些事客观存在,确实“绿得出奇”,像“墨绿”、“浅绿”、“嫩绿”、“翠绿”、“淡绿”、“粉绿”……也有些是诗人的幻觉,带有很强的主观情感色彩,例【1】中第二小节的渲染与夸张就是很好的说明。

尽管我国文学家对“绿色”早就有了职业的亲切与敏感,然而,在中国传统的主流文化里,“绿”就属于间色,与正色相对,顺理成章,上古人很自然也把它打入了贱色的冷宫。[3]比如:

例【6】:夏朝尊黑,殷代尚白,周朝敬赤,没有它的份儿;

例【7】:与五行(金,木,水,火,土)和五方(东,西,南,北,中)相对应的五色(背,赤,黄,黑,白)当然更轮不上它。

足见“绿色”在当时的地位确实不高。

汉代时,绿色开始被用于冠帻服色之制,《汉书,东方朔传》中就有宫廷厨师戴绿帽以明其卑贱身份的记载。唐代以后,“绿”虽然有幸进入了官阶,那也仅仅是下层官吏六品(深绿)与七品(浅绿)的标志与象征,白居易“分手各抛沧海畔,折腰俱老绿衫中”(《忆微之》)的诗句很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卑微的叹息。元,明之际,更是每况愈下,不光绿袍将而成为八九品的服色,甚至还有了“娼家男子戴绿头巾”的规定,这大概便是当今民间说辞“绿帽子”的直接渊源了吧。到了清代,“绿旗”是汉营地方军的标志,其地位与正黄,正白等八旗兵有着天壤之别。

进入现代社会,这种色彩偏见与歧视本来已经趋向淡化和消隐,可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中,由于对革命“红色”的崇拜和迷惘,红绿灯中的“绿色”险些被颠倒为表示“不准通行”,而成为一种阻挡前进的颜色。

平心而论,在斑斓的色彩世界里,“绿色”未必一定是人们审美的首选之色。据记载:

1997年初,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千千岩英彰曾以“你最喜欢的颜色”为题对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约5500名年轻人进行调查,排在前四位的是:蓝,红,黑,白。

可见,当下词汇的这种“绿色的选择”,实在是人们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之后的一种理智的选择。[4]

其实,作为源头,在西方文化中,“green”原本还有许多超色彩的文化义项蕴涵。比如:

例【9】:年轻,幼稚,不成熟。

agreenhand(或greenhorn)生手

Greenpaper绿皮书(提出建议或意见以备讨论的政府文件,常印在绿纸上,以区别于代表固定政策的白皮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这个词逐渐和环保联系起来,其中有绿色革命(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发生在印度的绿色革命。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命的第一次试验,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与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用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与活动。绿色设计是指设计出的产品可以拆卸,分解,零部件可以翻新,重复使用绿十字,这样既保护了环境,也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垃圾数量。

绿色投资是指用于防止环境污染与治理被污染环境的投资。[5]

绿色文化,从狭义来讲,绿色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而创造出的一切以绿色植物为标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猎文化,农业,林业,城市绿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学科等。以广义而言,绿色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与谐共进,并能使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包括持续农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也包括了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艺术,生态旅游,以及生态伦理学,生态教育等诸多方面。

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

此论文探讨了绿色这个词从古至今的发展和词义演变,绿色不仅仅代表颜色的意思,它还可以和人的心情,喜好联系起来。古代的一些诗人也写过赞美绿的文章,在他们的笔下,绿色代表上升的意思。而相反的是,绿在古代是表示贱色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绿字有关的词语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像绿色奥运;绿色环保;绿色产品等等。通过对绿色这个词义扩展的变化和演变,可以看出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1978,《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词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沈家煊,1999,《不对称与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

[4]张辉,2003,《术语及其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北京军事宜文出版社

[5]周一农,2007,《词汇的文化蕴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绿色化学定义篇2

一、绿色化学的概念

按照美国《绿色化学》杂志的定义,绿色化学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产品时应有效利用(最好可再生)原料,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的和危险的试剂和溶剂.而今天的绿色化学是指,能够保护环境的化学技术.通过使用自然能源,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避免排放有害物质.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意义

1.全球存在环境问题,绿色化学理念需要深入人心.根据调查统计,初中学生有近六成的人没有接触过绿色化学,有些教师也缺乏对绿色化学的认识和学习.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绿色化学和绿色生产需要加大重视.这就需要受教育对象对环境保护的意义有深刻理解.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绿色化学,了解绿色化学的意义.

2.绿色化学促进化学工业的发展,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绿色化学理念的倡导,对于实现绿色化学工业生产有重要作用,帮助人们改变对化学产业高污染的传统观念,形成对化学产业正确的认识.同时,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初中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基础阶段,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使它扎根于化学价值体系中的责任.

3.绿色化学理念符合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绿色化学旨在阻止污染的产生,消除由工业产生的废物,保护人民的健康、社会的安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初中化学教师来说,要注重培育学生向正确的价值方向发展,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策略

1.在知识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教材已经包含了很多关于环保相关的内容,所以是环保教育的一个可行工具.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隐形因素,将绿色化学理念与化学教学相结合,将课本知识点的教学内容迁移至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绿色化学理念,形成绿色化学意识.

2.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化学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在习题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绿色化学,而且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通过结合课本知识,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用绿色化学的观念进行解答,使学生深入了解绿色化学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层面的习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绿色化学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并掌握问题大致解决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习题,要求学生可以获得相关信息和结论,逐步树立绿色化学意识.

3.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主要途径是引起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思考.绿色化学为主题的实验与过去的化学实验不同,它强调实验过程中使用制剂、反应过程的绿色化,利用药品减少污染物排放,使用对环境友好的制剂,从而改进化学实验,使化学实验符合绿色化学理念.因此,教师应在每个化学实验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引导学生以绿色化学理念开展化学实验设计.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正确处理、回收实验废弃物或循环利用.

绿色化学定义篇3

关键词“绿”颜色词认知语义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H06-06文献标识码:a

CognitiveSemanticsofChineseword"Green"BasedonCorpus

XUXiuling

(SchoolofinternationalStudi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58)

abstractinChinese,"green"literallymeansthecoloroflushplants.astimegoesby,ithasextendedseveralnewmeanings.thisstudy,onthebasisoftwoChinesecorpora,tracesthechangesofthemeaningsof"green"inthepasttwodecades.itisfoundthatrecentlyalargenumberof"green"wordswithnewmeanings,especiallyenvironmentally-friendly,fastandunimpeded,havebeenwidelyused.thepaperalsoattemptstoanalyzethecognitivemechanismofmetaphorintheconstructionofnewmeanings.

Keywordsgreen;cognitivesemantics;corpus

0引言

先前已有研究论及“绿”颜色词的新义及其认知机制,①但均是描写性的,没有基于实际使用的语料。Geeraerts(2010:285-286)②指出,认知语义研究如果不以实际的语言使用数据为基础,那么其声称的基于语言使用的本质特征就不存在,他还预测词汇语义研究未来的趋势应是基于语料库的认知语义学。有鉴于此,本研究将以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语语料库为数据来源,试图追踪“绿”颜色词的语义变化,并尝试解释其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

1语料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100万词次的兰卡斯特大学汉语语料库LCmC和现代汉语语料库torch2009。两个语料库各包含15个语体,分别代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及2009年左右汉语的整体使用面貌。两者在建库标准等方面完全一致,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可用于考察现代汉语近20年的动态发展。本文数据检索和统计使用的是一款免费实用的文本分析软件antConc,能够实现词项检索等基本语料分析功能。

首先使用antConc分别从两个汉语语料库中提取含有“绿”的词项,并对提取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去掉与本研究无关的“绿林好汉”“鸭绿江”等词项,最后LCmC中检索出265例“绿”,torch2009中261例“绿”。所有的词项均通过检索行逐一详细分析,并根据是否蕴含新义进行分类。

2结果与讨论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绿”词项在两个语料库中的整体使用频率非常接近,也说明其使用频率的稳定性。然而20年间“绿”的语义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汉语中的“绿”几乎全是本义,即色彩意义。2009年,大量蕴含新义的“绿”词项已在汉语中广泛使用,约占使用总频数的五分之一。下文将分别分析两个语料库中“绿”的语义使用情况。

表1“绿”在两个语料库中的语义使用差异

2.1“绿”在LCmC中的语义

如上文所述,在LCmC中出现的265例含有“绿”的词项中,除了仅有的1个词例,其它全部使用了其原本的色彩意义。我们发现“绿”表示色彩意义时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除了最基本的“绿色”一词,还有一些词项表示绿的程度,如嫩绿,浅绿,翠绿,青绿,深绿,墨绿。一些具体物体呈现的绿色,如苹果绿,橄榄绿,草绿,湖绿。“绿+名词”可构成很多普通名词,如绿树,绿草,绿豆,绿灯,绿宝石。

下面例1展示的是LCmC中仅有的使用“绿”新义的句子,由语境可以得知,此句中“绿色”一词表示符合环保要求的,无污染的。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绿色”使用了双引号,用以强调特殊含义,这说明当时“绿”的这一新义极少使用。

(1)“绿色”消费者运动有助于销售对环境危害最小的商品和工艺。

2.2“绿”在torch2009中的语义

torch2009中大约五分之一的“绿”词项含有新义,主要包括两类新义,即“环保,无污染的”和“快捷,无障碍的”。

首先讨论一下使用最为普遍的“环保,无污染的”新义。“绿”(通常是“绿色”)的这一新义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领域:绿色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投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环保,绿色环境,绿色旅游,绿色文明,绿(下转第111页)(上接第78页)色世博,绿色新政,绿色能源,绿色技术,绿色数码,绿色食品,绿色美容,等等。下面是torch2009语料库中的几个例句,有的句子甚至多次使用“绿色”一词(例2),有的甚至用在广告语中(例3),表明其使用之普遍。

(2)2007年以来,中国环境保护部与有关部门合作,积极开展环境税费、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排放交易、生态补偿、绿色贸易政策等各项环境经济政策的研究。

(3)好了,尽情享受你的绿色数码生活吧!

此外,“绿”还包含“快捷,无障碍的”这一语义,如绿色通道、绿卡。绿色通道指的是简化条例和手续,使某一政策的落实畅通无阻,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入学的“绿色通道”,企业审批的“绿色通道”。绿卡指的是用于证明外国人在该国境内拥有永久居民身份的一种身份证,即享有该国公民权利和福利、自由出入该国的“无障碍”卡片。例4和例5分别是torch2009中使用绿色通道和绿卡的例句。

(4)同时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手续,对网吧业主的申请实行联合办公,快速发证。

(5)不仅是当时,直到现在,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获得美国绿卡,留在美国大公司工作,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心愿。

2.3“绿”新义产生背后的认知机制

由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绿”词项的语义已经发生了泛化。这个过程和隐喻密不可分。隐喻指的是一个概念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个概念域,要求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有相似性。颜色隐喻是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向与颜色词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向的相似度。③颜色隐喻使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更加直观生动。

绿色是植被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已成为公认的环境保护标志色,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绿”词项“环保,无污染的”隐喻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希望相关部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开通“绿色通道”,这一隐喻可能与日常交通中的绿灯有关,即绿灯亮,道路畅通。“绿卡”起源于美国,因最早的美国永久居住许可证是绿色的卡片,后来其他国家沿用美国的说法,也将本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称为绿卡,尽管许可证不一定为绿色。这一隐喻与最初人们对该事物的认识有关。

3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真实语料,研究了“绿”颜色词近20年间的语义变化,发现大量蕴含新义的“绿”词项已在近几年的汉语中广泛使用,尤其是“环保,无污染的”和“快捷,无障碍的”这两项新义。本文还尝试解释了“绿”新义产生背后隐藏的认知机制。本研究使用的语料库库容较小,在以后的研究中可考虑使用大规模的动态监控语料库,更好地追踪语言的语义变化。

注释

①廖秋玲,黄远振.英汉“绿色”能产性及语义趋同现象分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5).

绿色化学定义篇4

关键词:生态无政府主义;绿色国家;生态民主;;绿色进化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罗宾・艾克斯利教授1992年发表专著《环境主义与政治理论:走向一种生态中心论的方法》,首次提出“生态中心主义的政府”概念,并在2004年发表的论著《绿色国家:重思民主与》中系统阐述了批判性政治生态学范式建构的绿色国家理论,在西方环境政治领域引发讨论。2012年,北京大学郇庆治将《绿色国家》列入“环境政治学译丛”作了译介,使绿色国家理论在我国环境政治学界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无原则的悲观屈服与无边的想象

艾克斯利认为,在环境政治理论中存在着两种极端的错误倾向,一种是对现实的无原则的悲观屈从,一种是漫无边际的政治想象。主流环境政治理论对现实的悲观屈从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在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体系中强调国家对权力和经济的屈服,否认国家和国家体系绿化的可能和希望;二是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强调国家政治对市场的屈服,认为国家政治摆脱不了经济主导的宿命。

对于无政府主义的国家体系,现实主义者认为,国家作为霍布斯式的国家体系中的成员,无法采取明智和生态化的管治而是专注于安全议题,为了自身安全和发展持续争夺稀缺资源,因而环境议题也将被置于国内政治的边缘地位。不同于现实主义者以权力为基础的霍布斯式的分析框架,新自由主义则基于洛克式的利益分析框架将国家视为工具理性计算的自利主义者。对于新自由主义来说,国际社会及其合作协定都只是功利和实利讨价还价的结果,多边环境协议和行动计划最多只是国家的辅目的而非国家存在的根本性理由。

关于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功能和角色的认识,艾克斯利认为无论是奥康纳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还是德赖泽克对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潜能的论述,都过于突出对国家与经济关系的认识,甚至经济力量被刻画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客观逻辑和根本性的国家行为逻辑,这种力量驱动着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资本积累与生态破坏,也损害着国家的政治自主性。

一方面,是环境政治理论家们屈服于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对国家的权力假设和新自由主义对国家的利益假设,且承认国家屈服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经济逻辑,从而最终无奈地接受全球生态环境的“公地悲剧”和国家管辖范围内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是生态无政府主义和绿色自治主义者的“漫无边际的想象”。持这种立场的理论家们不承认国家(不论是自由主义的还是非自由主义的国家)可以成为系统地把追求可持续置于优先地位的政治实体。作为高度集权的官僚化的权力中心,国家依赖强制和行政律令得以组织和运转,而生态无政府主义追求的绿色公共领域是去中心的、没有权威或组织支配的领域。基于反国家主义的立场,生态无政府主义不相信国家可能成为生态托管者或生态拯救者,相反,国家本身就是生态恶化问题的原因。因此,消解家及其等级制度建立去中心的、区域自治的无政府主义才可能是生态危机的出路。

艾克斯利援引赫德利・布尔的观点指出,生态破坏等问题先于国家体系而产生,它们未必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1而且,国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作为主要的社会与政治权力场存在,既有政治的绿色转型都将与国家密切相关。鉴于生态问题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依循生态无政府主义消解国家的政治想象,显然不如改进现有国家管治结构,使国家权力更加民主和在生态方面更负责。对艾克斯利来说,改进现有国家管治结构的具体路径,实现生态无政府主义的“漫无边际的政治”与生态资本主义的“对现实的悲惨屈从”之间的适当平衡1,就是建构绿色国家。

二、绿色国家何以可能:生态民主与的绿色进化

自由民主国家的局限性是绿色国家的起点。自由民主制基于自由主义关于自我的原子式本体论假设以及对个体私利理的洛克式认可,将人类和自然简化为个体自我实现的手段,使得自由民主制在本质上很难成为一种生态上负责任的体制。自由主义者认为,为了确保国家对社会成员的竞争性偏好的同等尊重,避免因追求生态目标而导向奴役制,国家不应保证每一个人的绿色生活,因为并非每一个人都赞成绿色价值,或者以同样的方式看重绿色价值。2表面上看来,自由民主制并不试图去规定或改变人们的偏好,但实际上自由民主制展现了一种对某些私人利益的偏爱和对公共环境利益的整体偏见。因为处在社会优势地位的群体和阶级总是掌握更多游说和议价资源,使他们能够在文化和政治舞台上造成一种“偏见动员”。包括环境公共利益在内的不确指的公共利益概念,在面对少数组织成熟的利益团体并涉及明确的财富政策后果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据此,艾克斯利断言自由民主制只能走向一种弱的生态现代化,它的决策往往疏于审视强权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因而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政治模式――生态民主。

生态民主是一种不同于自由民主的新视域。自由民主依据人口和领土归属来定义人民,而生态民主要求打破这种依据人口和领土归属定义人民和共同体的封闭性,它以受到某种特定决策伤害的潜在可能性来重新定义人民和共同体,而不是行政边界。它依据受影响原则,即“所有受到某种风险潜在影响的人应有机会参与到或有适当代表处在造成这种风险的决策中”3,主张风险性决策中的参与机会应该提供给所有受到影响的群体,包括阶级、区域甚至是未来人和其他物种。生态民主是如此包容性的民主,以至于应当在民主审议和决策过程中被适当考虑的群体如未来人口和非人类物种,总是要比能够参与者更多。艾克斯利据此断言,生态民主是一种为了受影响者的民主,而非由受影响者构成的民主。

生态民主的受影响原则试图超越人类范围,对传统政治观念和现实提出了深刻的挑战和超越。第一,在道德层面,生态民主将民主考量和道德关怀扩大到一个无限的共同体,力图突破康德传统意义上的公民权界定的道德承认与道德推理。第二,在认识论层面,生态民主为未来后代与非人类物种等生活在政体之外的群体设置了“政治托管者”,肯定托管者能够认识和主张被代表者的利益。沃格尔说,人类知晓和认识自然利益的可能性值得怀疑,甚至连专家也靠不住,因为依赖科学范式建立起来的规范只能是话语性而非客观真实的。1因而,我们只能代表人类建构自然,而无法替自然本身表达任何利益诉求。艾克斯利并不否认我们必须通过人类话语来理解自然,且我们可以认识的唯一世界是人类意识构建的世界,但她指出,主体间的证实能够帮助我们接近客观性,即使主体间理解不是真实自然的实际版图,它建构的自然作为观念地图也是我们关于自然世界某种程度上的客观知识。第三,生态民主向现有政治安排中生态风险活动的受害者牺牲且承担举证负担进行批评和挑战。生态民主主张人类个体自治的实现,即使是实施财产权,也需要符合生态标准。生态风险活动的行为者接受潜在风险承担者的质询并负担q护和举证的义务。第四,在制度层面,生态民主向自由民族主义和公民共和主义以民族国家的文化、情感和领土边界来定义共同体的做法提出了挑战。

尽管生态民主从道德、认识论、政治和制度四个层面对既有政治观念和实践提出了深刻的挑战,但是艾克斯利却指出,生态民主“是一种后自由主义的而不是反自由主义的民主,而且只能通过对现有自由民主制的规范性理想的内源性批评来实现”2,这种批评的具体实现形式或民主模式就是审议民主。相较于自由民主制认可私利行为者的市场议价与权力交易范式,审议民主更倾向于在公共领域中就价值问题进行不受限制的审议。审议民主的优势来源于艾克斯利概括的它的三个特征:审议对话是不受利益、地位、身份等因素限制的对话;审议对话是消除过度偏向性和私利性的包容性对话;审议对话具有教育和社会学习潜能。因为这三个特征,审议民主模式将公共利益优先于私利,使关爱公共环境利益的行为成为美德。

艾克斯利当然不会幼稚到认为在这个权力依然不平衡的现实世界中,决策者总是会具有道德情怀和责任感,使公共利益优先于自利的考量,且在审议和决策过程中真心实意地听取反对立场的观点。为了应对现实交往中的权力失衡、扭曲,艾克斯利提出两条原则:首先是确保参加审议的政治代表尽可能多样化,并同时由专门化的环境倡导者作为补充(用以纠正受到强大利益团体影响的商业性和政府间谈判的偏见);其次是扩展《里约宣言》的预警原则使其包容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要求“当对现代、未来后代和非人类共同体存在严重的或不可逆的毁坏威胁时,缺乏充足的科学确定性不应成为推迟采取适当措施以预防环境破坏的理由”3。

艾克斯利认为,在国家内部,生态民主基于国家、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之间关系的批判性理论,能够促使公民社会和绿色公共领域的发展从而推动自由民主国家的绿化。在跨国层面,现有的国家民主管治是有边界的而绿色道德却要求打破这种边界,同时生态民主的受影响原则要求国家在处理跨国环境议题时,打破公民共和主义归属界限和哈贝马斯的身份界限,因此艾克斯利提出国家的绿色进化。

艾克斯利通过历史地考察“的三张面孔”,断定具有绿色进化的潜能。的第一张面孔是拥有者。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肯定了领土意义上的国家享有政治权威且不受外部干涉。但是二战以来的民族主义以语言文化和社会联系方式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打破了领土边界的声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的关于统治权威的理解已经改变。的第二张面孔是国际社会的成员身份标准,它也发生了巨变。二战之前,欧洲国家以文明国家自居,将“野蛮”国家从国家的成员中排除出去,但是这种对民族国家身份进行检验的“文明标准”在二战后被终结,国家不论其文化和发展水平如何都可以获得政治独立的地位。的第三张面孔是隶属于国家的权利和责任,也发生了改变。

当环境议题的体制、宣言和战略在数量、规模和精致程度上都取得显著进展时,环境话语及其规范性理想对的三张旧面孔构成了新的挑战。过去隶属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谋求物质福利的国家权利和责任,因为生态民主的推进而改变,保护环境与成为与促进发展同等重要的国家目标和责任。根据全球环境、安全和干预话语中发生的重大变革,艾克斯利发现一些绿色新话语已经开始转变人们关于绿色合法国家行为的共同认识。艾克斯利甚至设想,当绿色民主国家能够向其公民提供更高的生活质量时,一种绿色的民主的成员标准将可能因为国家的彼此效仿而成为新的“文明标准”。1

三、简评:谨慎的赞歌与绝望的忠告

艾克斯利绿色国家理论把生态中心主义立场引入主流民主政治理论的努力,提供了环境伦理和主流政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以审议民主为手段的生态民主模式,为环境伦理走出理论纷争,在现实政治世界中追求维护后代人和非人类生命的环境权益提供了大胆的设想;另一方面,绿色国家理论借助生态民主和绿化促使传统自由民主国家变革的创造性探索,突破了主流政治理论对于民主和的设定,提供了一种民主理论的新视野和生态危机治理的新思路。

艾克斯利将绿色国家理论定位为一种“有约束的想象”,既不屈服于无政府主义的国际体系和全球化的资本主义过程,更不主张消解国家,而是相当务实地立足于现实以推动国家的改良主义绿色变革。她承认生态民主和绿色进化所产生的制度革新始于民主国家现有制度的激进扩展而非偏离,她引用波吉的话将自己的绿色国家理论称为一曲对旧事物(国家)的谨慎赞歌。2但是本质上作为一种激进的非人类中心的立场如何在现实中得以发挥作用,却取决于国家本身的同意。也就是说,绿色国家理论在价值追求上秉持一种激进的生态主义立场,但是在实践路径上它却提供了一种改良主义的方案。无怪乎布尔将绿色国家理论描述为一种绝望的忠告。1

作为一种理论,绿色国家论显然是立足于欧美国家及其社会背景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我国政府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回应。虽然艾克斯利认为中国距离她界定的绿色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绿色国家理论客观上能够为中国共产党作为构建绿色国家身份的核心力量提供理论上的启示。同时,进行中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体现出来的“红绿”与”深绿“政策话语相交融的“泛绿化”实践2,也成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评价绿色国家理论的客观依据。

[作者简介:李亮,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绿色化学定义篇5

摘要: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构成,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既是生产、分配和交换的结果,反过来又影响交换、分配和生产。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符合生态文明消费方式的科学诠释。我们应深刻理解、认真践行,以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消费

一、生态文明内涵

关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国内学术界多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解释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历经农业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之后,为了克服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中的负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就其历史方位而言,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新层次。现在人类文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将走向人类文明的新阶段。

(二)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

从社会的文明结构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相并的一种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是社会文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与作为社会形态的生态文明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前者是实现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又包含着更高层次的前者。从这一角度理解的生态文明亦可称为狭义的生态文明。

(三)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念

从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是以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工业文明的出现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为标志。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则没有实物的标志,主要表现为对工业文明造成的生态负效应的反思以及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谋划。

二、绿色消费内涵

(一)针对消费品和消费对象而言

对绿色消费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英国人johnelkington和JuliaHailes出版了著名的《绿色消费者指南》,并在该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绿色消费的观点。作者将绿色消费定义为是避免使用下述商品的一种消费:(1)可能危害消费者自身或他人健康的产品;(2)在制造、使用或处理上会对环境造成损害的产品;(3)在制造、使用或处理上会消耗过多能源的产品;(4)因过度包装或过短的生命周期而造成不必要浪费的产品;(5)使用来自濒临绝种动植物或濒临毁减环境物质的产品;(6)因毒性测试或其他目的而残酷或不必要使用动物的产品;(7)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不利影响的产品。[1]“绿色消费从狭义的角度分析,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选择环保产品,以有利于消费者身心健康的一种消费模式”。[2]

(二)从生态伦理和整体消费活动而言

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提出“绿色消费”的概念,它蕴涵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绿色消费。[3]从广义的角度分析,绿色消费所表现的内容与提出的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消费系统,参照国际上绿色消费的5R原则,即: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duce),;绿色生活,环保选购(reevaluate);重复使用,多次利(resuse);分类回收,循环再生(recycle);保护自然,万物共存(rescue)。[4]“十二五”规划《纲要》对绿色消费模式分章进行论述的主要内容有:“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消费模式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模式,包括衣、食、住、行等都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三、生态文明与绿色消费的关系

(一)生态文明促进绿色消费的形成

国务院了《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将其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并列,新“四化”变成了新“五化”。另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了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我国在消费速度不断升级的同时,消费总量也迅速上升。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在迅速扩大。但也存在消费主义强调物质主义至上,以过度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为满足,常常造成浪费性消费。从本质上说,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当前,要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践行“三严三实”为契机,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引导公民合理适度消费,鼓励购买绿色低碳产品,使用环保可循环利用产品,深入开展反食品浪费等行动,使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二)绿色消费是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求

工业文明的现代社会认为,高消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再受西方物质主义、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流行与自由主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出现消费至上的价值倾向,以消费为目的,把消费者引向欲望的满足和物的崇拜,让人陷入消费的异化。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转变传统消费模式,推行绿色消费。在党的十报告中强调“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促进,“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5]而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态行为文明的消费方式,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基础,顺应了社会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趋势,保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消费的可持续性,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观。所以,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通过绿色消费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推行绿色消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个人各方面共同努力、综合协调,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实现其发展目标。

(一)强化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力量

1、要增强政府对绿色消费的立法力度和司法力度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6]推行绿色消费,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分重要。应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完善经济政策,运用市场化机制,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等,用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促进人们绿色消费理念的形成。实施绿色消费法,强化制度他律,包括法律、法规、政策等保证政府、企业和个人生态消费行为的实现。通过绿色消费法律保障使人类消费模式符合生态伦理的要求,进而保持人类社会生活的有序与和谐。此外,公检法系统应该更多地承担绿色消费保护的责任,积极推动绿色消费领域的司法实践,在立案和审案过程中力保环保公正和消费公正,通过判例为绿色消费法制提供支持。

2、运动经济手段引导绿色消费

党的十明确指出要“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的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7],为促进绿色消费的发展,我国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加强对绿色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引导,加大对绿色消费的经济扶持力度。首先,政府应对绿色产品实行价格补贴政策,降低绿色产品的成本,使其价格能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其次,对绿色生产的企业进行财政补贴和投资,鼓励其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加大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增强其进行技术研发的科研资金实力。在税收方面,要加大对耗能大、污染多的企业的税收力度,而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要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免,从而推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再次,政府要引导企业引进技术创新人才,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提高企业研发绿色技术的能力。最后,政府要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推行绿色生产的成功经验,引进核心技术与装备实现自主创新,鼓励企业研发和积极推广适合国情的清洁生产技术,大力推行绿色技术创新。

(二)强化企业责任,履行绿色社会责任

我国推行绿色消费,企业责无旁贷。“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企业的绿色社会责任要求企业不仅具有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责任,还有促进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责任。”[8]企业的经济活动,应该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关系;应以尊重生命、尊重社会、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为准则;应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自觉生产实践,使关爱社会、回报社会成为企业自觉行为。企业实行清洁生产是推行绿色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清洁生产实质上是一种绿色化的生产模式,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对排出的废物进行回收利用或无污染处理,要求生产出的产品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环境。企业应以生态化经营为切入点,加强绿色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产品价格,激发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动机。企业还应坚持诚信原则,客观宣传绿色产品,科学介绍绿色产品,提高顾客的绿色消费满意度。

(三)借助社会舆论,树立绿色消费观

树立绿色消费的观念需要正确的舆论引导消费。引导消费者和约束生产者向绿色消费模式转变,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利用电视、网络、杂志、报纸和其它媒体来进行绿色消费信息的宣传和消费知识的传播,从而使公众树立良好的消费意识,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通过大力宣传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形成以践行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为荣,以铺张浪费、加重生态负担为耻的社会氛围。党中央号召,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行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消费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氛围,我们应积极响应、自觉践行这一号召。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共建共享的过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要把生态文明价值观、绿色消费观,高高地举起来、亮出来。无论是个人,还是家庭,都应自觉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生态文明为镜,努力形成人人崇尚生态文明、人人尊重自然环境的社会风尚。(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启宏、王金南《绿色消费》.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1.5;

[2]汪秀英《绿色消费与生态消费的规则界定与分析》.《现代经济探讨》,2005.8;

[3]汤毅《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消费》.《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4,30.4;

[4]刘柏雅《我国发展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基于绿色消费模型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09.1,31.1;

绿色化学定义篇6

关于植树节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人人创建绿色家园》。

谁不希望头顶的天空湛蓝如镜,谁不希望脚下的大地绿草如茵,谁不希望身边的湖水清澈明净,谁不希望眼前的阳光灿烂如金。

是啊,谁不希望能有如此天然的一幅画面呢?但现在我们却距离它越来越远了。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使我们的家园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天空湛蓝如镜,大地绿草如茵,已经快要不复存在了,而我们却又执迷不悟的破坏环境,这种状况实在令人担忧。最近我内蒙古草原退化严重,已经到了惊人的程度。6359万多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中,目前退化草地面积已达3867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原的60%。

素以水草丰美著称的全国重点牧区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积分别达23%和41%,鄂尔多斯草原的退化最为严重,面积达68%以上。以往沙尘暴基本上是从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盟的沙漠地带发起,今年却东移到乌兰察布盟和锡林郭勒盟,向世人拉响了最令人担忧的生态警报: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也已严重沙化。内蒙古乃至世界上最为典型的草甸草原东乌珠穆沁旗,草场退化面积已占全旗可利用草场的66%以上。以荒漠草原为代表的阿拉善盟和伊克昭盟,草原退化、沙化之势更为严峻。

与50年代相比,阿拉善左旗的草地覆盖度降低了30%至50%,目前荒漠和半荒漠已占到了这个旗草地的96.9%。

我国古代的黄土高原曾经是美丽富饶的地方,商朝时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曾高达50%以上。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掠夺式的开发,大自然给予了无情的报复。现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地区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竟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危机包括环境遭到污染,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现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表明,创建绿色家园已经刻不容缓。我们的行动不能仅仅呼吁,更应该做的是从我做起,创建绿色家园。当然创建绿色家园很难,现在还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只要有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看到成果。只要你注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原来创建绿色家园也如此简单。如果你每天都弯腰去拣地上的一张纸,你走过的路就会多一份清洁,长此以往你就会发现你的绿色家园就会建成,我们的绿色家园就创建了。所以,你的绿色家园就是举手之劳,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每人都有这样高的环保意识,那么上面的事情就不会发生,我们就不会面临如此的生态环境了。

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地球,我们以虔诚的声音呼唤生命的绿色,为了让大地山青水秀,为了让家园绿树蓝天,让我们小手拉小手,让我们小手拉大手,加入“呼唤绿色”行列,保护绿色家园。今天播下一份绿色种子,明天收获一片蓝天绿地!行动起来,从我开始!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

谢谢!

关于植树节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草长莺飞,春回大地,在春风吹拂的阳春三月里,我们即将迎来植树节――3月12日,这个营造绿色环境,期待绿水青山,呼唤人们爱护环境的特别日子,这个人们纷纷走向田野山岗,履行公民的植树义务的日子。

也许在我们小时候我们无法体会到植树的意义,但是现在,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植树的意义我们应当深刻体会。因为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才能让我们自由的呼吸;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才有爽朗清晰的蓝天白云;有了树,才会有生机勃勃的绿色地球,才能有祖国的美好明天。

同学们,你是否看到过,在我们的身边依然存在乱砍滥伐、破化水源、浪费石油、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因为这些行为的存在,导致我国的北方长期干旱无雨,南方却洪水泛滥,导致酸雨,泥雨,赤潮,龙卷风,沙尘暴的频繁侵袭,看到这些,我们仿佛听到了地球的呼喊,她在呼喊绿色。

绿色,全世界都在畅谈这个词,绿色环境,绿色食品无时无刻都在敲击我们的耳膜,人人都喜欢绿色环境,但却并不是人人都自觉爱护并创造绿色环境。因此,同学们,我们需要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要意识到自觉、热情的创造、爱护绿色环境,来源于他对生命意义认识的升华,源于他公心,源于他对社会,对人的关心。让我们试想一下,一个极端自私自利,对社会,对人莫不关心的人,他会爱护树木花草吗?答案是肯定的,他当然不会,因为他不懂得爱。爱,是需要付出行动的,我们也许并不能阻止人们砍伐树木,但我们可以劝导我们的父母与亲朋,我们可以约束自己不践踏小草,不刻画树木,我们也可以管束身边的同学不破坏环境,不随地丢弃垃圾……,我们还有很多很多的小事可以去做。古语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

同学们,在植树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让我们时刻牢记,营造绿色环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让人人都来保护环境,爱护环境,让绿色生命激活我们热爱的生活。让我们在植树节里播撒一把树种,长出一片新绿,浇泼一桶清水,哺育一个生命,让绿色蔓延吧,让每天都是植树节吧。

我的国旗下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关于植树节发言稿

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是植树节,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爱白杨的挺拔,癌症治疗爱垂柳的柔美。爱松树不屈的风骨。除了这种精神的寄托外,人们更看重它的实用价值。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高楼、房屋和铁路。

树,它不仅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美化环境,是城市的忠诚卫士,它用它特有的颜色为城市披上绿色的新装。这个忠诚的城市卫士,为了美化城市,还真做了不少的"工作"呢!比如绿树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人类呼吸所需的氧气。它还是吸收氮气、二氧化碳、臭氧的天然净化物,并且具有调节空气温度、湿度,吸粉尘、噪音等功能。所有这些,都使人们高度重视绿树的作用。于是才有了这一年一度的绿色节日——植树节。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民族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时代的追求。

同学们,在植树节到来之前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在校内保护花草,给花坛里的小花浇一点水,给操场上的小树培一培土,一起来美化绿化我们的校园。除词之外我们同学更要争做绿化宣传员、环保小卫士,要爱护我们校园中的一草一木,爱护我们这个城市中的一草一木。

同学们,在植树节里,让我们牢记,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绿化、美化环境的有心人。将来,我们的校园将更加美丽,我们的城市也将更加美丽!我们祖国的明天也必将更加明媚灿烂!

拥有了好的环境,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关于植树节发言稿

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志们:

大家早上好!

在此春意盎然、万象更新的之际,我们迎来了第26个全民义务植树节,让我们迅速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来,用我们的双手“打造绿色**、建设生态家园”.当今世界,环境是文化,是生产力。一个地区的环境和面貌,已成为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推进绿色**建设的决定》,区委、区政府也提出了“打造绿色**、建设生态家园”的目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是一项绿色运动。“打造绿色**、建设生态家园”是一项整体工程,旨在大幅度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全区广大干部群众体会到路连林隔,林水一体,林在城中,城在林中,村在绿中,人在景中,亲近自然,亲近绿色。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创造人、资源、生态和谐发展的生存环境和创业环境。“打造绿色**、建设生态家园”是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的大事。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广泛参与,持之以恒。

正如*同志提出的那样,“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干下去”。义务植树是每个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在当前植树造林的有利时机,希望广大干部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关心支持并积极参与当前的植树造林活动,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的良好局面。各级、各部门要以对人民切身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深入持久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我们在要这次的活动中,要结合重点绿化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各类义务植树基地,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和职工群众开展植树劳动或绿化养护管理,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向基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要大力倡导种植“希望林”、“青年林”、“民兵林”等纪念林,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公民和不同社会群体参加义务植树劳动的需求。各地要把组织专业队伍植树和发动全民参与植树结合起来,把义务植树活动和建设生态风景林、绿化城乡道路、工业园区等结合起来,精心组织,提高质量,做到种植一片、成活一片、美化一片。

广大干部群众,同志们,打造绿色**、建设生态家园,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生态文明是为了我们自己和我们子孙后代共同的利益,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地更绿、花更多、景更美”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伸出我们的双手,履行我们的义务,贡献我们的力量,武进的绿色未来由我们携手共创。我坚信,只要我们人人动手、年年植树、坚持不懈,我们将共同拥有绿色的**!

在这里,区政府号召全区各机关学校、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广泛深入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为“打造绿色**、建设生态家园”而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我们大家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一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关于植树节发言稿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在经历了绵绵春雨后,我们迎来了晴朗的星期一。本周四——3月12日,我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因此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用我们的爱心,留住身边的绿”。

3月12日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他任临时大总统的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成立不久,就在19xx年5月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xx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第一部《森林法》,1920xx年7月,政府又将每年“清明”定为植树节。1920xx年北伐战争结束后,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国民政府于当年4月7日通令全国,将植树节改为每年3月1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79年2月五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在林业总局局长罗玉川提请审议《森林法(试行草案)》和对“决定以每年3月12日为我国植树节”进行说明后,大会予以通过,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这项决议意在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而将孙中山先生逝世之日定为植树节,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1981年12月13日,在*同志的倡议下,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次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我们知道,树,能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还能美化环境,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有了树,才有清爽、新鲜的空气;有了树,才会有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和让人心旷神怡的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树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极其重要的伙伴。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高度的重视它的存在。才有了这一年一度的绿色节日——植树节。如今,植树造林已成为民族风尚,绿化家园成为时代的追求。

回眸我们的校园,从去年九月的噪音和黄泥相映,到现在的清净和草木交融,我们的校园变得越来越美丽。伴随着草长莺飞的三月的来临,校园里的树木开始泛出嫩绿,小草开始冒出幼芽,给我们带来缕缕春意。春天,给万物带来了生机,也给我们送来了希望。

面对即将到来的植树节,由于条件的限制同学们不可能亲手为校园的绿化、美化种一棵树、植一棵草,那么作为学生的你们该做些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那就是爱树!因为爱树就是爱惜生命,爱树就是爱惜健康;爱树还是一种美德,一种情操,一种文化。人人都喜欢绿色环境,但并不见得人人都自觉爱护并创造绿色环境。因为自觉、热情的创造、爱护绿色环境,来源于他对生命意义认识的升华,源于他的公心,源于他对社会,对人的关心。试想一个极端自私自利,对社会,对人漠不关心的人,他会珍爱树木花草吗?

绿色化学定义篇7

关键词:“绿党”;生态原则;政治主张;红绿交融

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10-0049-02

当前,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生态灾难时有发生,人与自然的矛盾逐渐凸显,生态危机已经开始威胁全体人类的生存。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绿色运动”,催生了“绿党”以及想关理论,这为解决当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一、“绿党”的兴起

作为新社会运动中发展最成熟,影响最大的一支理论传统,生态运动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她的重要著作《寂静的春天》,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描述了技术革命带来的破坏,以一片死寂的春天的设计向人们描绘了后工业社会的死亡图景。这部著作唤醒了人类的生态环境意识,拉开了生态运动的序幕。

“罗马俱乐部的诞生,则是人类生态意识从觉醒走向成熟的里程碑。”[1]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全球性的环境大会――“人类环境大会”上,罗马俱乐部在其著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清醒地提出了“人类困境”问题:人类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必然会导致发展的极限,人口、粮食、不可再生的资源、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爆发会导致这个星球在未来一百年内的某个时候达到极限。《增长的极限》的发表使“环境意识”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得以彰显,自此以后,绿色运动与生态保护运动在西方普遍展开,各种各样的民间生态组织不断成立,而且其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运动又与民主运动、和平运动、女权运动相汇合,发展成为欧美群众政治运动的主要力量,并很快演变为政府行为,并深化为国际性行动。在生态运动的推动下,各国政府与国际政治组织开始积极介入环境管理,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时,有关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的讨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热点议题。

生态运动的勃兴促使了生态政治学和绿色政治的发展,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绿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绿党组织是1972年成立的新西兰价值党,但是对全球绿党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则是1981年成立的德国绿党。1981年西德绿党在法兰克福正式成立,至1983年时其注册党员已达25222人,在该年举行的大选中,西德绿党更是出人意料的以5.6%的选票获得了27个议席,成为西德的第四大政治力量,1987年则进一步获得了8.3%的选票,到1995年两德统一后的第一次大选中,德国绿党已成长为德国的第三大政治力量,获得了议席中的49个席位。西德绿党的成功刺激了西方绿党政治的发展,从80年代以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意大利、英国、法国、芬兰、希腊、爱尔兰、瑞典等相继建立了绿党,并通过大选在各国的议会中取得了一定的席位,它们积极寻求国际间的合作与联合,到90年代初期,绿党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政治组织,在解决当代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作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绿党”之绿

绿党之“绿”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生态意义上的,另一是政治意义上的。从生态方面来说,绿党之“绿”代表了对生命、自然的尊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政治方面来说,绿党之“绿”代表的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中间道路,它自异于传统的“红党”(以共产党与社会派为代表的左派组织),也不同于或“白”或“黑”的各类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宣称自己是“既不右,也不左,而是向前的”政党。[2](p.7)绿党与其他政党的一个突出不同之处表现在它的基本价值上,德国绿党1980年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我们代表一种完整的理论,它与那种片面的、以要求更多生产为牌号的政治学是对立的。我们的政策以未来的长远观点为指导,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生态学,社会责任感,基层民主以及非暴力。”[2](p.58)这四项基本价值后来成为绿党政治理论的四大支柱,是绿党身份认同的标志,也是绿党忠实遵从的价值准则。生态学原则作为绿党的一项基本政治支柱,主张用生态理性取代目前的经济理性,以实现对目前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进行彻底改造;坚决反对工业社会制度,认为正是工业进步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因而主张限制工业的增长,或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一原则集中体现了生态主义的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对其他政党所主张的物质增长原则优先的否定。基层民主原则做为绿党的第二大政治基础,强调的是按分散化、小型化原则规划生产单位、生活社区和行政单位以实现一种“分散化的直接民主”,这就是说,一方面要让公民直接参与决策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实行直接民主,另一方面,反对权力集中于处于等级结构上层的少数人手中,强调权力分散与政治轮换原则。第三条原则:社会责任感,意味着某种保证,既不会由于按照生态学要求去重建经济和消费社会的纲领,而使穷人和工人阶级受到损害。[2](p.66)对于大多数绿党来说,“生态和社会领域共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域,自然界的组织无论如何都是与人类的组织联系在一起的。”[2](p.68)所以对生态的负责既是对社会的负责,绿党的责任就是要维护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共处。非暴力原则:按照生态和谐原则,绿党政治希望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尊重关系基础上消除社会中的一切暴力手段,把非暴力看作是生态社会的一种基本组成部分。非暴力原则是每个绿党党员必须遵守的信条。绿党的非暴力原则是反对一切个人及国家的暴力。绿党确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更严重的暴力。

三、“绿党”的发展与“红绿交融”

在绿党建立之初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但资本主义老牌政党对其政治理念进行歪曲和讽刺,而且西方的左派也普遍对其不够重视,在他们看来,绿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国家各阶层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但其社会理想具有消极的、倒退的性质,在激进的社会批判下掩盖着保守的实质,绿党的生态主义有根本上反制度的成分,同时又是一种消极的人道主义,具有“向后看”的浪漫主义特征。客观地说,绿党在建党和参与政治实践之初其主导思想确实是“深绿色”的激进生态中心主义,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理论思维的出发点,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及其生态学意义,反对人类对自然界的任何干预和支配,强调自然界的地位高于一切,把资本主义工业化对自然界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批判演绎为对技术中心主义的批判,否定任何形式的人类中心论。但是,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生态运动的迅猛发展,绿党开始出现“浅绿”的倾向,同意环境保护以人类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自90年代以来,“浅绿”(或者称之为“红绿”)派逐渐取代“深绿”派成为生态政治运动的主导力量,它们开始回归人类中心主义,反对藐视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不要人类利益的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浅绿”派向人类中心主义的回归使“深绿”运动对人类社会的冲击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因此生态运动开始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在这一过程中,左派政党对绿色运动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一味地排斥,而是积极谋求与绿色政党的合作。1998年,在当年的德国大选中,由德国绿党与德国社会组成的“红绿联盟”的获胜,终于使西方的“红”“绿”两种势力实现了“在政治、组织和国家层面上的结盟”[3]。

“红绿交融”是生态运动发展的历史必然,同时也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胜利。一方面,从绿色运动的政治基础来看,由于绿色运动的参与人员比较分散,再加上传统绿色运动倡导的无政府主义,因此本身组织结构松散、政治力量薄弱,这就导致绿色运动以及绿党在实践其绿色理念时,往往影响较小,更多地只能表现为对资本主义现行体制的一种文化上的抗议,而无以触动其政治经济的根本。因此,生态运动如果不历史性的与“红色”运动结盟,“绿党”不借助“红色”政党在长期与资本主义抗争中所取得的丰富经验,不依靠欧洲社会主义政党所奠定的坚实政治与组织基础,想实现“纯粹”的绿色解放道路无疑是难以成功的。另一方面,对于欧洲社会主义运动来说,与绿色生态运动结盟也有助于它们补充新的动力,加强自身实力。正如前面曾经分析过的,自二战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普遍富裕动摇了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阶级基础,传统社会主义政党的力量不断削弱。再加上苏联的解体与东欧剧变,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走到了自身发展的最低谷。而此时与绿色生态运动的结盟无疑为其走出自身的危机提供了新的力量与斗争方向,同时也体现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在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时所进行的战略性转变与选择。“红绿交融”是绿色政治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从此开始,绿党开始远离“深绿”的生态原教旨主义,在舍弃“深绿”的无政府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政治追求的同时,开始逐渐向“浅绿”与“红绿”转变,它们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对生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开始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只有建立生态社会主义才能解决生态危机。正是在这种“绿色”红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运动开始真正形成一种方法论共识,并逐渐完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定位。

参考文献:

[1]周穗明.西方绿色思潮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J].岭南学刊,2002,(5).

绿色化学定义篇8

关键词:绿色计算节能减排低碳

中图分类号:F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120-02

1低碳背景下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研究

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愈来愈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我国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40%-50%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同时“十二五”规划也已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信息产业作为第五大高能耗产业也必将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与构建绿色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低碳环保经济并不是未来需要做的事情,应该从现在做起。发展低碳环保经济是关乎每个人的事情。因此认识绿色计算,明确绿色计算的目标,如何开展绿色计算,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研究成为目前非常紧迫的一项工作。

2绿色计算开展的背景与现状

绿色计算因顺应低碳经济的要求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也是未来it技术趋势之一。国外的研究因为较国内早,因此在绿色计算和绿色it技术上要较为成熟。而国内在绿色计算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经过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以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机构,对上述技术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国内专家学者对绿色计算的定义以及内涵和趋势做了详细的描述和探讨,也有一些单位和研究机构开展了软、硬结合,虚拟化技术、云计算、集中式存储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绿色计算开展的背景研究,再分析绿色计算开展的现状,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节能减排目标推动绿色计算开展。哥本哈根大会上提出的建设低碳社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特别是随着信息化水平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紧跟其后的就是信息产业所带来的能耗问题也越发严重。在建设低碳社会背景下,绿色计算是一种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又能达到节能减排经济环保的新型计算模式,已成为业界关注的重点和国际上的竞争焦点,关系到国家民生、经济和社会发展。绿色计算更是在追求计算机系统性能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不断改善社会环境、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持续提高生活质量的背景下产生的。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要实现40%-50%节能减排的宏伟目标,同时“十二五”规划中也已明确提出绿色发展前提下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而信息产业作为高能耗产业,也必将成为建设低碳社会与构建绿色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2)绿色计算促环保产效益。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第三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物价上涨,通胀不断加剧,新一届政府在要求积极寻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有效对策。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更多的企业都拥有了自己的数据中心。而根据iDC对服务器市场的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服务器的能耗已经占企业投资很大的比重,同时自身所拥有的数据中心同样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管理成本、电力成本和后期维护成本。而其中的电费成本就占了全部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加上往年各省市在用电淡季都出现的用电荒问题,更需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为企业节约电力成本。近几年Gartner公布的技术发展趋势报告中,绿色it技术已经成为十大it关键技术之首。同时它预测今后几年绿色计算预计带来4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因此绿色计算正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在企事业单位中开展,在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和保护环境的同时,也不断在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节省大量能耗支出并产生经济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

(3)有想法缺意识。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绿色计算在it业界引人重视,但是如何把“绿色”落实到企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却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引用知名网站相关人员的调查数据显示:近50%的企事业单位目前并没有对绿色计算制定相应的规划或措施,同时,有近40%的人正在考虑,但是真正已经在实施的更是少数。综上所述,开展绿色计算对策研究是非常重大的意义的。

3绿色计算对策研究的意义

其实绿色计算的这股旋风在it业界刮得正热,但是普通的企事业单位如何把“绿色”落实到企事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却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分析相关公司的调查显示:有51.3%的企业目前并没有制定针对绿色计算的规划或措施,同时,有40.1%的人正在考虑,已经实施的仅仅是少数。因此开展绿色计算的研究,对企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1)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在充分调查研究已经建好的信息化方案,分析目前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绿色计算的发展趋势,正确的绿色计算对策将让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朝着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和能耗成本,软、硬结合方向发展,提出符合绿色计算要求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2)为企事业单位开源节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参考。结合前面所讲的内容,在分析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企业能耗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管理和维护成本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相同情况下也能为政府事业单位等节省支出提供参考。

(3)为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供参考。低碳经济是指在阿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而绿色计算正是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在改变这个世界,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对绿色计算对策的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的状况。“十二五”规划中提到的重点支持的优先领域如: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一部分,势必要考虑信息产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开展绿色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绿色计算开展对策的研究也能为政府开展节能减排提供一些参考。同时按目前状况,it领域节能减排的概念性意义、方向性意义要大于实用性意义。

4绿色计算对策分析

(1)明确绿色计算目标,培养绿色计算意识。低碳经济就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此背景绿色计算正日益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也是未来it技术发展趋势之一。因此绿色计算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节能环保的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在明确目标的同时,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社会绿色计算的意识,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绿色计算”,开展绿色计算的好处有哪些。

(2)根据目标需求,分析可行路径。根据现有资料的查阅,绿色计算的研究主要涉及系统能效模型与评测、计算机体系结构、网络通信与服务,以及上层应用等多个层面。能效问题是实现绿色计算的最为核心的问题,通过研究能效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症下药开展绿色计算。能效问题涉及到计算系统的所有因素,包括计算机系统结构、芯片设等硬件的研发,还包括网络通信、无线传感器簇首节点选择等网络相关技术,而上层应用有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1)服务器与存储优化。企业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节能服务器、绿色数据库的应用、绿色存储等对策来开展绿色计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计算机设备的选购,以及数据计算中心建设等,课题研究要因地制宜,分析现实可行的开展绿色计算机的路径。2)构建绿色数据中心。这是最切实际最可行的开展绿色计算的一种对策,对于计算机体系结构、芯片和网络等一些核心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但是在构建绿色数据中心过程中绿色设备的选购,机房环境节能技术的选用以及合理的管理方式都是有效开展绿色计算的对策。3)虚拟化技术的使用。虚拟化技术目前已逐渐渗入it行业的各种应用,比如:虚拟服务器、虚拟机、虚拟管理平台等。通过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避免了信息化建设方案中it建设架构带来的硬件支出,在实现降低it成本的目标的同时,更积极响应了节能减排的政策。

(3)以协会、学会为依托,形成有效对策。“绿色计算”也指使用一些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并不是某个组织或个人所能够完成的,需要以it业界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为依托,根据各地方节能减排目标,形成共力,通过使用虚拟化技术、云计算、服务器与存储优化等方法,不断改善环境、减少能耗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持续提高生活质量并形成有效对策。

(4)建议政府参与,出台有效的奖惩措施。开展切实可行的绿色计算也绝不能停留在喊口号,提倡议,更应该有政府部门的参与,对于能源消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企业设置一定的限制,同时形成一些扶持政策和激励体系,来降低能源的浪费和二氧化碳量的排放,而不能让财大气粗、缺少“绿色”意识的企事业单位占用太多社会资源。

绿色化学定义篇9

关键词:绿色金融气候债券标准透明度环境净收益

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获得了迅猛发展。2016年中国注册发行绿色债券规模2337.9亿元人民币,实际发行规模约1985.3亿元人民币,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中国是首个由政府支持的机构颁布本国绿色债券标准的国家,在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创新方面成果显著。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进一步提高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增强透明度,争取国内外投资者的普遍认可和理解,仍然需要相关参与方的持续努力。

国内外对于绿色债券项目定义及其界定标准的差异

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的区别在于其绿色属性。无论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绿色债券原则(GBp),还是人民银行、上交所、深交所等部门出台的监管政策,都清晰地阐释了维护债券绿色属性的四个核心支柱,分别是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的承诺和安排、绿色项目的筛选评估标准及流程、募集资金投向绿色项目追踪管理的措施、持续的信息披露。其中,债券募集资金投向符合标准的绿色产业项目是绿色债券区别于普通债券的最本质特征。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参与者在绿色项目定义及其界定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

以气候债券组织的《气候债券标准》(CBS)为例,CBS反对任何可能稳固和增强化石能源地位,以及有助于延长化石燃料应用生命周期的行动,其中就包括有助于减轻污染物排放、提高化石能源利用效率的煤炭清洁利用项目。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颁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15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是将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纳入绿色项目范围,这是《目录》与CBS之间最显著的差异。除此之外,CBS分类中包括废弃物和污染控制等领域,但是其出发点仍然是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而中国的《目录》标准则更注重从污染防治和资源节约效益表现方面来定义项目。

那么中国政府和金融体系是否存在不重视气候变化的倾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国家主席2014年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第九次峰会时提出“中国计划203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2015年,主席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大会时承诺:“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中国2015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此外,“十三五”相关规划对可再生能源的高度重视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燃煤火电的严格调控,均反映了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协调一致的努力和实质性行动。

国内外绿色债券项目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

国际、国内绿色债券项目标准存在差异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国家间在不同发展阶段关注重点的差异。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过了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大规模环境污染治理已经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治理的投资需求有正常渠道能够满足且规模已经萎缩,不再是社会责任投Y关注的重点,因此强调环境治理的绿色属性,显然缺乏特别的现实意义。而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除了面临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挑战外,环境治理、资源节约也是其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将环境、资源方面贡献显著的项目纳入绿色项目范畴,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维护公民基本健康权益、提升幸福指数,显然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资源类绿色项目市场空间巨大,也给社会责任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以中国潜在的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为例,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污染防治领域融资需求为12.9万亿元,约占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47.8%;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领域融资需求2.2万元,约占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的8.1%,两项合计占比将达到55.9%,成为潜在绿色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见图1)。

图1绿色产业“十三五”时期投融资需求估算

资料来源:由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估算

此外,绿色项目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是具有相对性,事实上并不存在纯粹的、绝对“好”的绿色项目。从技术角度来看,绿色项目的环境净效益是相对的,它是以“通常”的、“普通”的项目为基准进行比较,能够体现出额外的相对环境净效益。区分绿色项目和环境高风险项目的目的也是将项目额外的相对环境净效益或成本外部性透明化,为投资者、社会公众等相关者提供识别判断的依据。基于这种观点,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和地区,绿色项目的定义、具体范围和内容存在客观差异。同类型的项目在不同地区可能产生有差异的环境影响。以水电项目为例,如果在热带、平原地区建设水电项目,那么淹没区域大、淹没区有机质丰富、甲烷排放以及移民迁移都将构成难以忽视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而如果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亚热带、温带地区建设水电站,那么政策层面支持建设淹没面积相对小、对下游河道流量影响程度相对较弱的径流式电站,严格限制其他类型电站的建设。这就是说在项目区域及监管政策不同的情况下,如果简单地认为所有水电项目在环境方面“弊大于利”,显然缺乏客观依据。

当前情况下,国内、国际投资者对绿色项目的认知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是为了取得市场参与者特别是国际市场参与者的理解,完善国内绿色债券项目定义和界定标准,提高标准透明度,显然是提升国内绿色债券市场项目认可度的重要措施。同时,加强国际、国内相关标准方面的沟通、交流也是争取理解的重要方式。可喜的是,目前国内相关机构、市场参与者与气候债券倡议组织等国际机构已经开展了交流,并将逐步深入。

提升中国绿色债券项目标准的重要意义

2016年,中国首次把绿色金融议题引入G20议程,并创建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2017年,德国也将在G20峰会上继续探讨由中国发起的绿色金融议题。中国坚持绿色债券国际性的广泛共识,同时也坚持根据本国国情,关注现实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符合实际的绿色债券项目标准,给予行业积极明确的引导,发挥绿色金融促进经济绿色转型的积极意义。

绿色化学定义篇10

1.绿色化学的概念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公害化学”“新能源化学”,绿色化学相对于其他技术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生物有机合成,生物化学,分析研究化学等诸多学科。绿色化学是指在生产制造与实际应用过程中的有效利用可再生的原材料,避免使用有害有毒的化学试剂。当代的绿色化学则是指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一种化学技术,通过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源,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料,避免有害物质的排放,进而避免对社会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负担。运用太阳能源为媒介的光触媒和氢能源的生产制造与能源储备技术的研发,同时考虑到节约能源与资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量[1]。

2.绿色化学和绿色化学教育的区别

绿色化学最早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的目的只是为了探讨与利用无毒无害的化学原料,以做到最大程度的节省能源,在各种领域实现净化空气和没有污染物的捷径。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尽量做到零污染与零排放也是绿色化学的一大特点。绿色化学是在实验中通过化学物质间相互转化以形成新的化学物质并为之利用起来,新物质一定是对环境污染或者说污染源很小的一种物质,绿色化学是一种让人与大自然保持和谐的新理念。绿色化学教育是以未来能再继续发展为前提的一种长远计划教育方式,将科学性和人文自然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方式。绿色化学教育的第一要务以持续发展为前提,最后形成一种新的绿色教育体系,过程中要反复论述人对环境影响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人与社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正确的认识绿色化学,科学化学教育的意义,做到绿色化学教育带动整个社会的正能量发展。3.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意义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对社会,对环境以及对经济有重大的深远意义,同时,化学中的有害物质是可以被人为的避免的,显现了人的能动性,减少了对大自然的危害。绿色化学也验证了化学教育领域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技术性,与现代社会是密不可分同时也是相互作用的,是绿色化学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是科学化学的一个新的高峰。作为现代社会的新一代,要有意识去研发新能源,做对环境更有意义的绿色化学研究,以防化学实验对社会造成更严重的污染,做到对环境无污染,无破坏,更好的容纳到绿色化学当中去,为更好的研发绿色化学投身于绿色化学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2]。

二、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的实施策略

1.改进教材实验,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在化学实验中,常常伴随着有害气体,固体或者有色液体物的排放与形成,尤其是一些有毒物质不但直接危害了教师与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扩散到大气中更是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所以,在做一些有毒化学实验中就要将物质所排放的尾气进行及时处理,尽可能的将有害气体进行降解或者把有毒气体进行转化,转化为有益于人身健康和社会环境可以容留的有益物质。能排放出有害气体的实验就是最好的案例,更好的渗透到学生的大脑中。

2.整理组装实验教材,减少污染宣导绿色化学

通过实验过程中的先后顺序与步骤,分散合成,做到实验的连续性,上一个实验的生成物可以利用到下一个实验中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对绿色化学教育起到根本性作用,还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了学生对环境自然的保护意识,在传授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将有害气体转化成无毒气体大大的较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对绿色化学教育的深层次教育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推动微型化学实验,增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

微型化学实验节约药品,实验效果显著,污染小安全系数高等特点,推行微型化学实验主要体现在,可以开发高中生的动脑思考与创造性思维方式,增强了学生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是微型实验,所以相对减少了实验中的各种浪费,一个成功的微型化学实验,不仅可以节约实验所用成本,避免了有毒气体的排放,还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对绿色化学教育的认知[3]。

4.研发原子经济反应,选对路线树立正确的绿色化学观念

使用原子经济反应最早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化学家提出的,所谓原子经济反应是指原料中有多少原子转化成了产物,而不是产生了废弃物等有害气体,达到废弃物的排放量最小化或者说不排放,将原子的使用程度达到最大化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利用每一个原子,使原子间结合达到既利用了原子又没有排放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