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作用十篇研究性学习作用十篇

研究性学习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0:10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

一、研究性学习的提出背景

有效性学习通常有以下两条途径:一是“高效性学习”。大概过程是,通过应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人的无限潜能,取得的成效将是事半功倍,极大程度上延伸了学习深度。二是“研究性学习”。大概方向是,学校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放在首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对信息的处理能力。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必需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类似于研究过程的情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和发现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判断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知识在研究性学习中起到基础作用,促进了创新能力、创造意识及对信息的处理能力的培养。所以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的精神对待问题。要注重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和评估信息的能力,以研究性的设计方案和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最后要全面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创造能力和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先进教育具体体现,我们应该跟上时展的步伐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其中转变学习方法就是最有效的途径。研究性学习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就需要更新,要抱有“授之以渔”的科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创新和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无形中树立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高中化学研究性教学是现代化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树立老师和学生是互教互学的共同体的观念,同时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与讨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让学生体验学习,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高中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手段也是实验。化学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将来在某些科研实践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化学实验对于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课本上的实验过程都是已经设计好的,需要学生理解并且熟记于心。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技能上的训练,并引导学生认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对于某些反常的现象也要如实地进行记录,便于实验后分析其原因,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提高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兴趣。

例如在制备氯气实验中,老师可以对学生提问:“我们通常采用固—液不加热实验装置制备,是否可以采用固—液加热实验装置制备呢?还可以用什么装置,怎样制备呢?”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条件的方法,并让学生记录下实验的改进方法,然后由老师帮助分析方法的优缺点。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定会有极大的提高。

三、研究性学习是适应高中化学课程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数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6-0108-01

一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首先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然后才是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只有发现和提出问题,才有可能有目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例如:季节性服饰在当季即将到来之时,价格呈上升趋势,设某服饰开始时定价为20元,并且每周(7天)涨价2元,5周后开始保持30元的价格平稳销售,10周后当季即将过去,平均每周削价2元,直到20周末该服饰不再销售。在本季节中,该服饰销售方式有没有提高利润?提高了多少?高中数学教材中到处都有探究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去挖掘教材中的内涵,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教材中的结论变成探究性的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喜欢数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具有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内在条件。

二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课程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课程的执行者。研究性学习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生学习奠定基础,能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研究性学习体现创新教育的基本要求,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在引导学生确立课题时,要提供一些问题选择指南,指导学生从教材知识延伸到数学应用中、解决生活中实际课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思考,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一般规律,进而产生新的发现,同时也有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研究数学的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中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数学教材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性学习要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应用到现实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感受数学,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例如,在教学随机事件的概率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老师有个发现,把数学课本随意翻开,一定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左边的页码是偶数,右边的页码是奇数,相信不相信?试一试。

又如在讨论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请班级全体女同学站起来,这些女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2)请班级中全体“高个子”的同学站起来,这些“高个子”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通过上面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把“集合”一节的难点和疑点挖掘出来。这里采用的策略是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现实问题,道破了能否构成集合的标准是集合中的元素的特征是否明确。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自由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数学课堂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轻松和谐、平等合作、安全开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3

崔子建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和训练性学习相比,内容注意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形式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性、合作性。因此教师也由原来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角色变了,要求也高了。笔者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谈教师的“三者”作用。

一、教师的设计者作用

1.设计疑问,激发情趣

由于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自行修习、自主探索的,整个学习过程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如果缺乏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也不可能知难而进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问题,激发情趣。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及应用》专题内容时,通过介绍钢铁每年因腐蚀的数量约占金属年产量的10%,全世界每年腐蚀的钢铁几千万吨。要想防止钢铁的腐蚀,就必须弄清楚钢铁腐蚀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实例激发学生去探索金属腐蚀的成因及防护??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也可以设计让学生去调查金属的腐蚀状况及防腐的措施,去激发学生探索原电池原理及应用知识。通过以问激疑,以疑激趣,使学生产生追求化学科学的强烈动机和愿望,培养执着探索、主动学习的精神。

2.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索的氛围

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怕老师提问,在心里设置了心理防线,在这样的课堂气氛和心理氛围中是无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因此教师要走进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采用不用举手,不用提名,自动回答问题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已的观点。

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有关概念,电离平衡有关概念时,鼓励学生根据原理,能反映特征,给这些概念下定义或起名称。在学习元素周期表时,鼓励学生用纸牌给元素原子量,原子半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等规律分组,自已编制能体现出周期律的周期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跃,主动探索的意识增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以一位学习的参与者加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也能乐于接受了。

3.设计探究的情境,模拟研究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的,通过主体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的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三个目标,而不在于学生真正地发现什么,创造什么。因此教师要设计有利于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充当科学家,去经历科学的发现过程。

例如:学习《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内容时,通过介绍科学家探索元素周期律的过程,播放科学家发现“三元素组”、“八音律”以及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的录相,然后设计让学生观察分析教材中给出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等数据,发现问题,形成假说,再寻求理论去解释假说,从而得出结论,模拟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与方法。

二、教师的组织者作用

1.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

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来龙去脉,到生活实践中了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研究的内容,依照学习者的性别、性格特点,组织好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形式,注意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2.教师是各类学术活动的组织者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有关的方法指导,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知识,中学教师不一定胜任,必要的时候要邀请、组织专家学者举行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组织好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学习成果评价会、开题、结题报告会等学术活动。

3.教师是活动场所的组织者

研究性学习形式多样,在校内要查阅资料、上网探索、动手实验,在校外,要到工厂、社区、家庭调查,这些活动的场所都需要教师精心组织安排好,防止组织不当,浪费时间,影响效果。

三、教师的指导者作用

1.指导学生选题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一要注意与学生现有水平相一致,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研究,能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选题小而实,避免大而全。二要指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作为自已研究课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例如:针对一些工厂排放的废液污染河流,提出的“城中河污染的调查与处理”课题。针对走私盐中缺碘情况,提出“盐中碘含量的测定”课题等。三要指导学生选择的内容应该是学科领域中的核心知识,有一定的研究宽度,使研究的过程就是经历科学的探索过程,通过研究,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先择“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由来、发展与应用”作为研究课题。在学习物质结构知识时,选择“物质的结构与质关系的探索”作为研究课题等。

2.指导学生的研究方法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学生方法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首先是向学生进行普及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参与的学习者明确研究性学习常用的方法、步骤: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其次是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如“城中河的污染调查及处理”的课题,要指导学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如何消除污染等?在方法指导时要把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要留给学习者思考的空间,有利于学习者发挥主体作用。

3.指导学生撰写报告、论文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写得多,调查报告写得少。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书写的格式及要求,知道结题报告一般由题目、作者、摘要、报告内容、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其中报告的内容一般按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几部分组成,也可给学生提供几种样式的报告、论文,让学生参考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4

关键词:激发兴趣;丰富体验;创新意识;独立思考;优良品质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前,学校传授知识的主要方法是“讲解式”,评价学生、老师的惟一价值尺度就是成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搞题海战术,其结果是学生晕了,教师也累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是在“教学过度”的情况下,学生缺少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基础,也是学习不竭的动力,但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学生在亲自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要有直接的情感体验就要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研究性学习正好能解决传统学习方法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不足,因此,学生都很有兴趣。

二、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老师通常是利用讲解知识、概念来传授知识,学生通常是用背诵、练习来作为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都缺乏感性的体验,具有空洞性和单一性,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研究性学习通常是围绕某一课题展开,以亲自的调查、参与为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果,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知不觉会提高自己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交际能力、以及和伙伴合作共享的能力,它们无疑会给学生非常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在这种学习方式中获得了知识,还使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得到无形的升华,从而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是世界著名的大奖,但从创立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过自然科学方面的奖项,但是,在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化学、数学等竞赛中,却有不少中国的学生摘得桂冠。究其原因,除了设备、资金投入的差异外,最主要的是教育体制和教育环境造成的。许多外国国家的教学形式侧重于开放式,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空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他们的学生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通过调查、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这种学习方式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四、可以培养学生竞争、合作与共享的优良品质

研究性学习的进行并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通常是通过几组或一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只有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紧密合作,学会资源共享,才能提高效率。比如,在《对策》这一课题的实施中,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

第一组同学去访问调查当地老人20世纪60-70年代学校周边的植被、水质、水土流失、污染等环境情况。

第二组同学实地调查当地的环境现状。

第三组同学去镇、县有关部门查阅相关的数据。

最后,把三组的材料汇总分析,才能得出引起环境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小组和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也会存在竞争,分工合作中的态度、能力等正是他们的竞争内容,由此可见,竞争与合作这些优良品质在研究性学习中才能得到培养。

五、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只有两种:一种是搞好课气氛,让学生喜欢听,解决的办法是多讲些有趣的实例来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种是求实效,努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对此,解决的办法更简单,只要在教材中找出重点、难点,并让学生多读多背,便可以如愿以偿。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都不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研究性学习就不同了,首先,它要求学生接触他人、自然、社会,学生必须要对接触中得到的感性或理性材料进行研究思考。其次,研究性学习中老师只起到辅导作用,学生才是主体。很明显,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物理教学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81-02

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让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念,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它的最大特点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过程的体验性、学习途径的实践性。它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学会学习。

一、在日常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只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有益,而且对学好中学知识也有好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等等。

观察应该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素养。首先是要求观察的客观性,对于观察中感知的各种资料,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其次,观察要抓住主要的对象,抓住跟观察目的有关的内容,要有步骤、有顺序,尽可能细致。科学的观察都要有详细的记录。物理教学中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的观察,最好也要求记录,培养记录的习惯和能力。记录要求真实、简明、具体,字数不要多,几十个字、一百多字或者列个表格填上数据就够了。总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乐于观察、善于观察的有心人,防止形成漫不经心、视而不见的作风。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研究自然规律。中学物理中的实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对物理概念的学习中,应让学生领会怎样建立理想模型,怎样对概念进行类比。

二、在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高一物理中,比如万有引力一节,如果我们只对万有引力简单地介绍,然后就直接进行应用。若按传统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固然在考试中可以取得不错的分数,但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培养。

于是,教师可以有意识将教材中验证性实验改成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中学物理的演示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已经知道这些实验的结果,所以往往观察现象会变成看热闹,演示实验根本起不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探究性实验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独到之处。因此,可将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共点力的平衡、动量守恒定律、电阻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电磁感应现象、光的色散、光的干涉和衍射都可以设计为探究性实验。我们可以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加强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强化研究性学习的教学,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例如,骑自行车是学生经常进行的一项运动,在学习运动学知识和摩擦力性质以后,教师可把班级同学两人分成一组,每一组给一个大的弹簧秤和一个皮尺,让其设计出测量自行车和地面的滑动摩擦因数,以及经过某一点的瞬时速度。要测出自行车和地面的滑动摩擦因数,必须由一个人扶着自行车并刹住闸,另一个人通过弹簧秤拉着自行车匀速前进,通过测出拉力和自行车的重力,就可以算出滑动摩擦因数,而这一系列的过程至少需要两个人来合作完成。要测出瞬时速度必须让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快速通过某一点时立即刹车,另一个人测出滑行的距离,然后利用测出的滑动摩擦因数,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瞬时速度。这个实验一个人也是无法完成的,必须通过多人合作,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施能力

首先,编制研究性课题指南,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确立课题,在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要注意几个问题:1.目的要明确,研究什么,学习什么,设计什么,明确目标后以便查阅资料,准备材料。制定目标时不宜过高,遵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重在学生从设计过程中去体会乐趣,学习物理知识,传承科学精神,对研究结果不追求尽善尽美,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2.在分组活动的时候要分层有序列,教师要帮助他们分阶段,分任务,保证每个小组队员各自承担一个子课题,都有事做,保证每个研究过程都有人去落实,最后汇总。3.学生在设计演示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学会记录,把做的一个阶段都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对记录的反思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可以将演示实验制作微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对学生设计的演示实验进行修正。

其次,建立研究性课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系统,有序地规范师生的研究活动。研究性学习应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活动过程必须保证其有序性。研究型课程的特点是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显然增加了调控和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要经常关心、指导学生的活动,并有指导情况记载、指导小结等,这样也有利于教师的不断提高。课程管理和工作小组加强检查反馈,及时表彰先进,弥补不足。

第三,对课程的运行。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宣传发动,明确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兴趣;举办专家、教师系列讲座,指导学生了解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公布课题指南,学生自主选择,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聘请指导教师――在教师指导下立题,开题,实施研究。第二学期,完成课题报告,每个学生撰写小结,畅谈体验收获;同时教师小结并根据研究过程中学生表现、体会小结、课题报告、小组相互评定等评定学分。

高二年级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重新选题,进行新一轮研究,力争有新的突破和提高。整个运行系统力争做到“自主”和“管理”的和谐统一,师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中共同学习,相互促进,一起发展。

最后,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关注学生各个能力的培养。不同的学生对探究各个环节的自主能力是不同的,导致同一个探究活动中每个同学的情感体验各有不同。教师可以从设计是否简易、直观,设计是否是真实可靠的,用什么理论作为基础设计,理论基础是否可靠;演示实验是否有针对性,每个设计的成败都维系着一个概念教学或一个规律的探讨,有针对性的演示实验能在课堂上节约大量时间,而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再者就是设计是否让学生感到趣味横生;设计是否能启发学生思考等等方面去有效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6

【关键词】初中地理研究学习新课改

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之一,正是由于地理研究性学习具有极为丰富的素质教育功能,因而,地理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研究探索热点之一。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实施研究性地理教学的。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指向

与其他学习活动一样,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要扩大学生的知识,培养能力和其他意志品质等。但是,它关注的重点和价值指向与学科教学有所不同。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尤其不是仅仅由基本教科书规定的知识。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不再追求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内容,追求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宽,而是强调学生把学到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并到实践中去运用。前者要求学生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在不同知识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后者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学到的知识有更深切的体验和感受,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地理研究性学习强调的能力,不只是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的背诵、理解、掌握、复述的能力。它要求学生能从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能对各种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提炼并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能熟练地使用信息工具和各种相关软件,能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规范地撰写科研小报告,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

由此可见,地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全部地只是获得书本知识和间接经验,到同时重视通过时间活动、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并解决问题;从单纯地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学生模仿和再现书本知识的能力,到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对大量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反思和运用能力;从仅仅追求教学的“知识目标”,转向重视含知识在内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今天的学生能适应明天社会的需要为自己的任务。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

1、地理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首先要组织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提出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在地理研究性学习中,“问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

2、地理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的态势。由于研究的问题(或专题、课题)多来自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学习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然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地理研究性学习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不完全受地理知识掌握量的限制,更多的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如以张凯为组长的“关于传统快餐业与洋快餐业的调查”中,地理课本中从未涉及到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该小组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洋快餐进军平谷时,既考虑了城区居民消费水平的宏观因素,在具体选址时也考虑了人流量大的商业黄金地段这一有利区位因素。他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涵盖了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感知印象与渠道、食物品种与饮食习惯、顾客构成、用餐时间、店内外装潢设计等多种因素,又将统计资料转变成形象直观的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已具备了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三、重视社会问题和价值现的培养

从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来看,绝大部分课题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国计民生中的热点。纯粹自然地理的考察选题极少。一方面表明学以致用研究社会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地理学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功能。这在过去中学地理教学中体现不足。

正因为调查分折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无形的亲身体验中和批判性思维中内化和形成了一定的个人价值观体系,如地理学阐明的人口现、资源现、环境现及区位观等。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忧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在论文中都谈到类似的深刻体会,甚至出现了“保护我们拥有的每一滴水”的强烈呼吁等。这种价值观培养的力度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达到的。

四、加强学生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其结果往往是积极性和消板性并存。譬如:建材业是平谷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既带来了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造成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学生在诸如此类问题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逐渐懂得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应该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并抓住问题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类似这样的分析中,学生通过主动的实际分析无形中形成了辨证思维方式,效果比课堂灌输要好得多。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7

一、激发工作热情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理智感——人在获取知识的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会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工作、热爱生活,从而激发学习、工作、生活的热情。

二、刺激教师的求知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出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源泉。

要适应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必须要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要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本质、特点、开设意义、学习目标、内容确定、实施原则、实施形式、评价方案、管理办法等等。这无疑会刺激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尤其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需要。“学会求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教师的求知需要增强了,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有利于平衡心理,从而有利于自己的心理健康。

三、激发求知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以特定的事物、人或活动为对象,并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需要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为了满足指导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教师就会不断地钻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理论,探索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经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求知兴趣将会被极大地激发起来并逐渐得到培养。

四、培养良好注意品质

注意是人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有意注意是服从于预定的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自我注意是对自己的身体、行为和观念的注意。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要完成研究任务又需要坚强的意志克服不少困难;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时时注意监控自己的行为和意识。不言而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较好地培养教师的有意注意和自我注意能力。

五、提高教师感知觉的敏锐性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些都需要有敏锐的感觉和知觉参与。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能使教师提高对事物的感受性;增强知觉的对象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具有高水平的感知觉是一个人取得卓著成绩的前提条件之一。具备敏锐的感知觉能力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

六、提高记忆力

记忆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回忆和再认)。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记忆是丰富知识储备,扩大表象储备的有效途径。

实施和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离不开记忆这种心理因素的参与。教师在组织和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提高自身信息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表象储备、体验储备,使自身的记忆力越来越好。

七、丰富想像力

想像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爱因斯坦曾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少不了想像尤其是创造性想像的参与,这是由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了的。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能够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想像力:会使教师扩大知识的范围,增加表象的储备;会使教师思维处于激活的状态;会在艰苦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灵感,创造出新的形象。长期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能增强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八、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

语文研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培养研究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解决问题必定要进行思维的心智操作,必须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具象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自己从事和指导学生开展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会大大增强教师的思维能力,提高其思维品质。

九、磨炼坚强意志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较高水平的学习能力。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要达到预定目标,就需要调控意志,注意意志的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品质。长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定会使教师的意志越来越坚强。

十、增强沟通能力

“学会合作”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设置的目标之一。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8

【关键词】直觉感知;直觉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思维支架

【abstract】experiencethatwhatthestudentexperiencesandreadsappreciationofthebeautyinstudyinginChineseresearch,inpotentialconsciousnessstateviathelifestudyingoveralongperiodoftimeconstructsexperienceoflife,cognitionexperience,appreciationofthebeautyexperience,presentationmemoryandmoodmemorypatternetc.isintuitionexperience,beabletobeproblemexplorationandproblemsolveprovidefinethoughtdirection,route,intermediaryandclue,provideaproblemdefinition,problemidentification,problemsuperficialcharacteristics,cognitionresourceassignmentandcognitiontacticschoose,basiccognitionsupervisorycontrolandbasiccognitionestimatethatthethoughtstrengthcorrectingcomposesinreplyathoughtcatalyst,Begettingtheactive"thoughtholdereffect".

【Keywords】intuitionperception;intuitionisexperienced;Chineseresearchisstudied;thoughtholder

【中图分类号】G642.421【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39-02

语文研究性学习,其文本情境与文本材料不同于其他知性学科(如数学、物理等)之处在于,知性学科按逻辑理性结构建构知识或认知系统,语文更的则按审美的感性心理结构建构自己的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经由审美感知与审美体验升华为知性理解或知性观点。学生接触言语作品,既有的直觉经验被瞬间激活,所获得的问题解决所需的情绪、情感、色彩、语义、画面、形象等思维情境及思维线索,为问题定义、问题识别、问题表征、认知资源分配与认知策略选择、元认知监控与元认知评价矫正提供积极的思维力量和思维触媒,起着良好的“思维支架作用”。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言语作品既有的“形象感受”的直觉经验也起着“思维支架”作用。英国心理学家维克斯认为:理智通过两条道路认识现实,其一与逻辑推理、演算和图解描述直接有关;其二与形象感受,与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并由“背景”中区分出“形象”的能力有关。第一条道路称为理性的道路,第二条道路称之为直觉的道路。“它们的基本区别在于前者对理性过程可以做出完整的描述”。黑格尔认为:“在艺术里不象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形象。”高尔基说过:“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文学作品中,文学言语构造出文学形象,文学形象是具有审美倾向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或情景(或人物、或景象、或氛围,或情感意绪等),是具有客观生活的审美再现、主观情意的审美表现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审美再现的三元结构。

语文研究性学习,首先就是学生对言语作品的文学形象的直觉感知与直觉体验,没有对文学形象的直觉感知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就缺乏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因此,对文学形象直觉感知时既有的情意、心境或心理状态,为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思维的方向、路径、媒介和线索。如“西风”一词,原本表征着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它多出现在秋季,而秋季又是万木凋零的肃杀季节。欧阳修说:“盖夫秋之为壮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廖;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所以“西风”就有了一种冷落萧索的“文学审美形象”。学生对此既有直接的生活体验又有一定的阅读审美体验,以此感知“昨夜西风凋碧树”、“古道西风瘦马”、“西风紧、北雁南飞”、“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飒飒西风满院裁,蕊寒香冷蝶难来”,总会看到一幅惨淡秋景,顿生悲凉寂寥之感,以此探究“中国古诗中的西风意象解读”等研究性学习问题,便有了良好的形象感知及情意感知的“思维支架”。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既有的直觉经验能让学生快捷而有效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本质、核心及线索,在问题探究的初始阶段,能直接删除不必要的逻辑思考、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等思维活动。直觉既是某些思维程序的“节约”,又是对本质的快速而准确的洞察,它直指思维的目标。正如德布罗意所指出的:“直觉则在与繁琐的三段论方法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某种内在的豁然顿悟中,突然给我们点破”,“当出现了摆脱旧式推论的牢固束缚的能力时,在原理和方法上均为合理的科学仅借助于智慧和冒险的突然飞跃之途径,就可以取得最出色的成果。人们称这些能力为想象力、直觉和敏感”。由于直觉是对中间环节和逻辑程序的“省略”,这使我们走捷径成为可能,从而也就会大大推动认识与探究活动的运行。学生直接感知文本,无需努力分析推断,会突然获得某种意象、形象、情意、语义及语境的内在特点或内在本质。诚如钱学森所说:“潜意识当酝酿成熟,却突然沟通,涌现于意识,成为灵感。”学生接触言语作品,感知问题情景,建构于潜意识状态里的社会生活经验与阅读审美经验作为直觉经验,会突然发挥作用,使学生可以不假思考地悟出问题的实质、线索、方向和路径等。爱因斯坦认为:直觉是感觉经验和概念、命题系统的“联系”通道。潜意识里的“这个通道”(直觉经验)便有着“思维支架”作用,学生会在一瞬间由言语作品的形象感知、由问题情景、由客体的感性世界直接进入理性世界,而不需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

不同的作家笔下,作品会带上互不相同的“味”。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炫耀自己辨别诗词风格意味的这种能力,说把几十首不同诗人的作品放在一起,他能一读就辨认出它们的体制与作家来,当然这是一种较高的艺术直觉能力。但学生要研究文学作品,探究文学作品中某方面的问题,也能体会到作家在语言运用上的不同风格与特色。这种对不同风格与特色的直觉辨认,就有着积极的“思维支架”作用。作为诗佛的王维,其作品语言的清新自然、对自然之景的亲近回归、对禅境的向往和禅意禅机的体悟表达,就会作为直觉经验建构于学生的潜意识深处,当学生要探究“王维诗歌的自然倾向与自然表达”这一问题时,这些直觉经验便起着“思维支架”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9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上好美术欣赏课,把课上得精彩,笔者认为亟待解决两个问题:1、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不太重要,进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2、教学模式单一、呆板,使学生学习兴趣索然。

一、思考

(一)传统美术欣赏课的局限

传统美术欣赏课多局限于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难以拓展;上课时更多的还是沿袭传统的教法,即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时代背景,主题内容,艺术特色”三步骤进行,这样的课偏重于理性分析,形式上过于僵化,近似于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填”“灌”,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同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无形中被剥夺了自主学习、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机会,自然就逐渐丧失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是当今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何谓美术欣赏课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用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计算机基础教学人才培养

随着计算机知识普及高潮的深入开展,各行各业均已把计算机知识作为衡量在职人员与用人的一条标准,为此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在计算机技能和实践的培养上下大功夫,以保证我们培养的人才能适应潮流,掌握技能,永不落伍。现结合自身经验,谈谈如何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作用。

对此,在课程开设之前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通过入门测试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侧重更深层次知识的学习,着重培养他们实际动手能力,更全面系统地接触最新的计算机知识;而未通过入门测试的学生则继续按照常规的课程教学计划来进行学习,专注于计算机应用能力,着重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

1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充分认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合理规划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1.1研究性学习

计算机基础教学涉及面非常广,后继专业教学中对计算机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类别有不同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内容,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探索分类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加强与相关专业的融合。

1.1.1教学大纲内容研究

从现在使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上不难看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包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础知识的应用、上网收发e-mail等等,也就是当今成熟的计算机和网络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这也是现在初中、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当代大学生仅仅掌握如何使用这些成熟的服务是不够的,还应当具备一些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使学生从较高层次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

在课程开始前,组织基本操作和试卷的测试考核。实践教学就是指这些基于自定义的计算机基础实验,针对通过测试的学生开设的。而未通过测试的学生按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进行实验,此为传统实验。开放式实验是传统实验的补充和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对it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认识得到了提高。通过开放式的实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提高了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1.2设计合理的实践内容

实践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应用能力,同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意识,因此实验内容可以分为大致3类:单机、网络、数据库。

1.2.1单机实验,包括电脑硬件组装实验、安装操作系统实验、系统备份还原实验等。实验内容包括:①组装计算机实验;②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并安装硬件驱动程序实验;③安装常用的应用软件和杀毒软件、利用GHoSt软件进行系统的备份和还原等实验。实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组装一台能够正常运行的计算机,能够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并且安装常用的软件,如office办公软件和杀毒软件等。同时能够通过网卡设备联网。以单次单组实验为例,硬件组装实验要求实验室提供包括主机箱、主板、CpU、内存条、螺丝刀等一套组装计算机硬件所需的完整配件。

1.2.2网络实验,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设备将几台计算机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能力。包括对等网络实验、局域网实验和internet服务实验。

1.2.3数据库试验,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三大核心(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之一,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实验以围绕制作完成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来进行,即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包括成绩的录入、修改、查询、备份等操作,同时有数据记录的删除和增加等功能。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适当增加难度,比如设置用户名和密码,设置打印等。

2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2.1激发策略,可以以教学目标的方式呈现,也可以以设置问题情境或活动情境呈现。它是为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并把其调动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分层策略,不同的学生必定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不同的学习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的实施

开放式实验主要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在实施开放实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素质、实验的课时、教师和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3.1开放式实验的课时安排

开放式实验是传统实验的补充和提高,因此,制定开放式实验的课时安排要依赖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学生素质高,开放实验比例就大,反之就小。为此,可以设定两类开放实验九个实验学时。进入实验前,学生应处于“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方法了解”的准备状态。

3.2实验组

从这两类实验可以看出,单机实验每组需要1人/台计算机及相应软硬件才能保证实验的进行。网络实验需要至少3台计算机为一个实验组,考虑到实验室的规模,每组可以由3-4人组成。如果实验室充足,可以将开放实验指定为选修实验,主要针对未通过入门测试的学生,他们完成必修的传统实验后可以选修开放实验。

3.3实验室要求

由于实验需要频繁的拆卸硬件和安装软件,那么传统的带有“硬盘保护卡”的实验室难以满足开放式实验的需要。同时考虑到传统实验室资源的限制,以及开放式实验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可以将因实验室升级改造而淘汰下来的旧计算机重新组建为开放式实验室,这样既满足了教学要求又节约了教学成本。

4教师要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个关键。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快,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深层次教学内容与专业结合紧密,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统筹全校教师的资源,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师和相关专业教师的力量。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在大学教育中有其基础性的一面,因此也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热心于基础教学研究的教师团队。

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利用多种形式来完成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估,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疑问先在实验组汇总各种问题,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引导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各种问题。

5结束语

要想提高计算机技能,完善配套的是软硬件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增加计算机的数量和提高档次,对原有旧机器可以换芯升级,使其适应现代潮流,更应购入批量的新微机。其次要增加电教设备的购入,多建标准多媒体教室。要购入配套适用的计算机教学、模拟、实训、考核软件,既充分发挥硬件的性能,又能学以致用,提高技能。当然软硬件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它带来的长期效益是无法比拟的,只有设备可用够用,软件配套使用,技能才能提高,才能培养出高技能人才,才能为学校创造好的社会效益,学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阮文江、潘小轰、梁广德、林卓然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的建设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