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审计结果的运用十篇审计结果的运用十篇

审计结果的运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16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

根据国务院2004年公布《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明示,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的活动。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是否得到有效运用则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现状并不理想,瓶颈凸显。唯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成果运用的方法和途径,执行时避免差错和失误,注重审计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多元化运用,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

一、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

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在审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010年末,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公布,我国自1999年实施经济责任审计以来,审计机关共对43万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中央企业领导人员150多名。十多年来,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和撤职1.6万人,2011年审计署共审计50个中央部门,发现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和账务处理等不规范问题涉及金额43.94亿元;另一方面,一大批正确履行经济责任、工作实绩突出的领导干部,因审计结果反映较好而受到肯定和提拔。但在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性被潜在忽视是现行审计工作遇到的问题之一。目前审计结果并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没有对干部工作业绩评价、考核、选拔提供足够参考依据,使审计成果的应用方式较为单一,审计管理和审计成果综合利用的层次有待提高。

2.“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难贯彻,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时效性受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先离后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导致经济责任审计目的的模糊,更使得审计工作组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受到影响,影响了最终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参考价值。

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质量有待提高,导致运用成效受影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得审计评价的得出具有较大难度,审计人员少、技术落后和审计程序重复、交叉都是其诱因。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并没有得到深度开发,对大部分项目审计机关只提交最终结果报告,相关部委对报告缺乏进一步分析管理、公示公开、舆论监督的过程。

二、审计结果运用的途径

通过大量文献对现代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途径问题的分析,学者已做出深入剖析。如周静(2010)凭借多年经验,列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做法,如将审计成果纳入反腐败常态工作范畴、对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质询、谈话和纪律处分等。卞德禹、谢祥涛、陈贵明(2009)提出要创新成果运用思路,完善反馈联动机制,提升成果质量等措施加强结果运用。吴桂英(2008)分别在文献中提出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途径,包括以下四点: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考察任用中去;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对领导干部的日常教育与监督中去;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中去;把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到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决策中去。

同时,审办发[2000]121号相关规范分析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矛盾和审计风险,对审计结果做出规范。审计结果呈现出以在线数据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式审计成果,用数字化带动信息化,用信息化推动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有效缓解了传统审计成果在数据传输方面应用的缺陷,使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更客观、更可靠,并能得到更加广泛应用。

三、审计结果运用的建议

针对上述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现状分析和理论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

目前,虽然修改后的《审计法》、《经济责任审计条例》以及《规定》的出台大大规范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但进入攻坚期的经济责任审计成长壮大并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成果运用制度尚不健全。因此,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定成果运用制度迫在眉睫。

2.加强认识,重视主观因素

审计机关人员、被审计领导干部、联席会议成员和社会公众的联动性对经济责任的客观发展起到绝对推动作用。审计人员要自觉提高职业素养,特别注意独立性问题,确保审计质量关键所在;被审计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秉持严肃认真态度;社会公众是审计成果的最终接受团体,社会层面对审计成果的客观认识是经济责任审计最为基础的要求。

3.审计前移,保证结果时效性

2010年11月召开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指出审计行业的五大发展目标之一——整合审计,实质性要求即审计前移,实施“免疫系统”功能审计理论,注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4.深化结果管理,设立公布制度

设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把握时点和实效,在保证信息、数据、报告真实的前提下防止滥用审计信息、泄露国家和经济机密等违法行为。设立审计结果综合分析通报制度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反馈制度,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分析和管理,将其与领导干部考察任用二者有机结合。

5.社会公示,渠道创新多元化

新兴媒介的创新和兴起,改变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传统沟通渠道,重塑了官员与百姓新型的互动方式。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即向社会公布政府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要积极开拓和研究审计结果运用的新领域和新方法:如微型博客的异军突起,多媒体信息的广泛应用,信息共享网络的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多元化运用需要得到进一步认识,包括审计范围、审计程序、报告内容、报送流程和公开公示等内容,这无疑是经济责任审计最为关键的环节和最终目的,同时也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因此,寻求落实实效性的运用态度是根本要求、探索创新大众化的运用形式是动力源泉、加强届中审计的范围和程度是必然趋势,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奠定夯实基础。从而,积极推动绩效审计结果服务政府绩效管理,探索绩效审计和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路秀丽.如何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J].中国审计,2006(3):79-80.

[2]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国内部审计,2011(1).

[3]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国资发评价[2008]53号.

[4]陈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可读性研究[J].审计月刊,2009(5):21-22.

[5]马维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工业审计与会计,2009(5):31-33.

[6]刘淑荣.浅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J].工业审计与会计,2011(1):39-41.

[7]郭晓曼.加强届中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内部审计,2011(3):38-39.

[8]秦正宏.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质量[J].现代金融,2008(5):43-44.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2

1.“两先而后”的问题。一是先离任后审计。这种作法其不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审计对象联系不便,审计核实工作难以进行,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审计效率;其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落实。前任遗留问题让后任去处理,继任者积极性无法调动,措施也不会得力;其三,易形成离任与离任审计不相联系的局面,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二是先严后松。部分领导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伊始强调要查严查细、查深查透,持审计出问题后,却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另外,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对象均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处理难度很大。

2.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相互间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在办理经济领域案件过程中,可发现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大量线索,但缺乏相对专业的查证力量。而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可发现许多涉案线索,但又苦于缺乏更为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查深查透。

3.对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性违纪、严重违纪、触犯以及政绩突出和政绩平平等审计结果缺乏统一认识和界定,难以满足加强于散管理和改革用人机制的需要。

4.现阶段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先下达调任通知,审计部门实施审计。此种审计方式所起作用仅为新任领导摸清了家底,为被审计单位财务移交充当“公证人”,对离任者和新任领导的经济责任的界定及任职去留原因无任何实际意义,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审计成果的转化作用无从体现。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有效

1.实现审计结果与干担任用的有机结合,建立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配套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被审计干部谈话诫勉制度。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问题,但又不够纪律处分条件的领导干部,由组织部门及时同本人谈话,并下发诫勉通知书,指出问题,提出报告,限期整改;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结果与组织调整相结合的制度。组织人事部门参照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对部分领导人员进行提拔使用、降职免职或平调等必要调整;三是建立审计结果整改督办制度。规定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存在问题的被审计对象和被审计部门及单位,必须按照规定提出整改意见报告。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及审计部门有关人员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检查审计整改意见落实情况。对审计整改认真扎实、审计建议落到实处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单位及有关领导人员,以一定形式进行肯定。对审计整改意见落实不够的单位和领导干部,实行重点跟踪督办,增强监督力度,促进领导干部自觉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

2.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审计机关提交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领导干部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的依据。经审计发现被审计对象确有违纪违法行为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法律规定程序移交组织、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追究其相应责任。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任免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应由法人代表承担—船经济责任的,审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由干部管理部门进行处理。干部管理部门和执纪执法机关应将处理情况及时反馈给市计部门。

3.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和审计、检察机关经济案件线来的双向控制制度。即纪检、监察部门和检察院发现线索,但涉案资金尚不够立案时,主动向审计机关提供线索,先以审计的名义由双方派人进点检查,最终结果够立案标准则进入司法程序,不够立案则进行审计处理处罚。审计机关在开展审计过程中,如发现严重违规、违纪、违法责任人线索,在查证属实后,须经检察院或纪检、监察部门立案调(审)查的,应立即将前期调查资料向纪检委检察院移交,另立案处理。

4.审计机关在审计结束后,及时将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提交市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同时送达纪检监控机关和组织人事锁门、领导人员主管机关及监审会等有关部门。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和审计部门还应分别建立干部廉政档案、干部工作实绩档案和经济责任审计档案,使审计结果与经常性的干部考核监督结合起来,为干部使用、奖惩和监督提供重要依据,确保审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和审计工作的连续性,从而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力度。

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应注意的几个

l.合理确定经济责任审计时机,避免审计的滞后被动性。经济责任审计时机的选择,直接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审计时机的选择应突破现有模式,根据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规范性条款,保证审计时机的合理确定。一是先审计后离任的方式。对负有经济责任的审计对家采取这种方式,能够非常准确的评价其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组织部门提供干部任免的准确依据。如发现审计对象存在经济业务连带责任或因经济活动需要,暂不能离任的,可继续留任;对于业绩平平的审计对象可就地免职或降职。二是先离任后审计再任职的方式。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实施这种审计方式,能够迅速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为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仅在于选拔任用干部,其最终目的是和“挽救干部,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如审计对象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贪污腐败,弄虚作假造成国家和集体财产的重大损失,即使离任审计发现也难以挽回。三是任中审计、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三者有机结合的方式。这种审计方式不仅能够达到审计目的,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率,而且可以将违纪违规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3

   我国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在这种情况下,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制订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被调查的66所高校中,60.61%的高校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制度,尚有34.85%的高校明确回答没有制订该制度。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是审计结果得到良好运用的一项重要制度保证,其建立和执行情况关系到高校组织、人事、纪检、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的沟通与协调是否充分和有效。调查发现,66.67%的高校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6.06%的高校已有该制度的草稿,但尚未正式发文。关于联席会议的主要工作职责,在已制订该制度(含已正式发文和未正式发文,下同)的高校中,有75%的高校包含了“监督检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落实情况”的职责,但只有北京某高校的联席会议具备“交流通报审计结果运用情况”的职责,绝大多数高校没有重视联席会议对加强组织、人事、纪检、财务、审计等各部门之间关于审计结果运用的沟通和反馈作用。对于联席会议制度的执行效果,在已制订该制度的高校中,认为执行效果非常好的只有8.33%,认为执行效果良好的有54.17%,认为执行效果一般的有33.33%。各相关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上的协调和反馈仍然不到位。仅15.15%的内部审计部门将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优秀的提请组织人事部门作为正面典型进行推广;仅12.12%的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部门反馈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仅45.45%的纪检监察部门对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被审计领导干部,向学校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提出干部任用和职务调整的建议和意见。而财务部门甚少向审计部门反馈审计结果的运用情况。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也是审计结果运用的一项重要举措。调查发现,18.18%的高校制订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制度,6.06%的高校已有该制度的草稿,72.73%的高校没有制订该制度。其中,12.12%的高校没有制订该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实施审计结果公开。(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具体内容和报送对象分析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具体内容,在被调查的高校中,96.97%的高校包括审计报告,46.97%的高校包括管理建议书,42.42%的高校包括审计结果报告,12.12%的高校包括审计信息和简报,还有少数高校出具审计结果落实书、审计要情等。其中,审计报告的报送对象主要包括组织部门、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所在单位、审计部门主管校领导、被审计单位主管校领导或主管部门,少数高校还将审计报告报送纪检监察部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人事部门。而审计管理建议书的报送对象主要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和其所在单位、审计部门主管校领导;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信息和简报的报送对象则主要是组织部门和审计部门主管校领导。目前,法规制度对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尚未作强制性的规定,各高校具体如何运用、运用到什么程度都具有一定的灵活度。而高校内部审计与上级部门监管、外部单位监督不同,不具备强制性。在这一环境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果,能否得到良好运用和落实,就与学校领导和各有关部门是否重视内部审计和审计结果密切相关。调查发现,部分高校仍存在一些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不够重视,如财务、设备、人事等相关职能部门。(三)高校各部门和单位对经济审计结果运用现状分析基于调查的可行性,本文重点考察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财务部门、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1.内部审计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现状。经统计,目前,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运用审计结果的主要途径如表1所示。2.组织、人事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现状。组织、人事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主要途径有:68.18%的被调查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66.67%的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和运用情况存入领导干部本人档案;59.09%的高校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3.纪检、监察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现状。有63.64%的被调查高校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部门在移送通知书或审计报告中所提及的严重违法违规的领导干部及相关责任人,及时立案调查,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而纪检监察部门采用其他途径运用审计结果的高校占被调查高校的比例均在半数以下。4.财务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现状。统计数据显示,80.30%的被调查高校财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反映的普遍性问题,及时研究分析,针对薄弱环节完善财务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而财务部门采用其他途径运用审计结果的高校占被调查高校的比例均在半数以下。5.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现状。统计发现,被审计单位和主管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途径比较集中,有80.30%的高校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报告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本单位实施整改,并向审计部门提交整改报告;78.79%的高校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对审计结果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制订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65.15%的高校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在职权范围内进行调查处理。(四)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因素分析对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影响因素,80.30%的被调查高校审计部门负责人认为,“先审后离”原则未真正落实是影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因素之一;77.27%的被调查人认为,学校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仍需健全和完善;54.55%的调查人认为,学校审计力量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自身方面的因素,80.30%的被调查人认为审计结果中关于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大;71.21%的被调查人认为审计结果中审计评价缺乏科学统一的标准。

   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的举措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度只有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相关制度,完善制度环境,审计结果运用才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审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等各部门和个人在运用审计结果工作中的目标、原则、方式、责任、要求和考核检查办法等,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二)建立健全各部门间关于审计结果运用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其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的职责,如研究制订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的规章制度,跟踪检查、交流通报各部门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和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结果运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二是要明确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关于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什么时候应反馈、如何反馈、责任如何追究等。(三)进一步营造审计结果运用的良好环境只有营造高校内部重视内部审计,认可内部审计结果的良好氛围,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质量,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需积极主动争取各方的重视。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理念,提高被审计学校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增强对内部审计根本目的是为学校增加价值、为各单位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的理解。二是可以把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突出的单位和个人通过一定形式进行推广,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四)建立任中和离任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先审后离”原则未真正落实是被调查高校审计部门负责人中认为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先审后离”的情况仍十分普遍,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使其真正成为高校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逐步建立起任中和离任相结合的审计监督机制。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在届内至少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实时监督;又可缓解内部审计部门在领导干部集中换届时成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压力,化整为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质量的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结果运用的质量。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组织人事部门等审计结果使用主体的需要,提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做到重点突出、分析到位、表达准确,必要的专业术语应尽量解释清楚,并提高审计效率,做到报送及时。应建立健全科学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从制度层面制订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具体办法,对评价原则、评价程序、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进行统一,使评价体系既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又能体现出一定的区分度,便于组织人事部门理解和运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探索经济责任界定的途径《。规定》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作了新的界定。在实际操作中应吃透《规定》的精神实质,把握在决策和执行环节上领导干部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分清责任主体,准确辨别责任类别。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3日

一、经济责任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

(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委托社会审计组织和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鉴证和评价活动。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有关领导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建议以及审计意见或决定等。任何审计的目的都在于审计结果的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更是如此。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也是发挥经济责任审计职能作用的重要标志。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

二、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遵循的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落脚点是对责任人的评价,即从审“事”入手,以评“人”告终。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对领导干部的奖惩和使用,为了避免对党委和组织部门以及领导干部本人造成不良影响,在应用审计结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即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在应用审计结果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应用审计结果,履行客观性原则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执行审计结果。在执行审计结果时不应该带有个人的主观意愿或打击报复情绪。

(二)谨慎性原则。运用审计结果应持有稳健谨慎的态度,应做到审计结果中未涉及到的问题不作处理,不属于审计结果范围的不作处理,审计结果执行权不在自己手中的不处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结果运用的针对性,保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行使审计结果的执行处理权。

(三)重要性原则。整个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重要性原则,这有利于实现审计目标,节约审计资源。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仍然贯穿着重要性原则,因而在审计结果运用时也应遵循重要性原则。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为党委、政府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提供直接服务的,审计的实施和审计结果的运用都应与干部的监督管理结合起来。对领导干部进行有效的监督,可以对领导干部的是非功过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是正确选拔任用干部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通过量化的考核办法,与组织部门考核相结合,可以真实具体的对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对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有效性作出判断。审计结果为评价干部任职期间政绩提供了真实具体的情况,反映出被审计人任职期间所取得的经济成绩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由于对领导干部审计过程中充分发动群众,采取大量的账外调查取证方法,因而审计结果也为评价干部任期内的政绩提供了具体反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选错人、用错人的现象发生。

(二)审计结果与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整改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是针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存在的问题而提出改进意见的,其目的是提高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必须按照审计机关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意见与建议、认真对照检查,积极落实,并与本单位的整改措施结合起来。为确保审计意见与建议确实落实到位,有关部门必须按照审计意见与建议的内容,确定审计结论执行的具体责任人,在具体操作时,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有关部门要有计划的定期组织检查审计结论的落实情况;二是审计部门要利用所属单位的各种时机,检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见与建议落实情况。审计部门和有关部门在考评的基础上,将考评结果通报所属单位。

(三)审计结果与绩效审计和预防腐败相联系。一些领导干部只讲政绩不讲效益,疏于管理,认为“只要个人没贪,为了完成工作违纪不算什么”,为此,必须把履行经济责任、廉洁自律情况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为依据进行重点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予以揭露,为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案件线索,清除腐败分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有利于领导干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有利于防止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干部管理和监督中规范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腐败及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

(四)审计结果与综合理论研究相结合。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很多具有类似性、普遍的共性问题。对这些问题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挖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综合理论。

1、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规范其核心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在认真分析研究本地或本单位干部管理状况、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由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并且各部门要自觉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规范执行情况定期组织检查通报,保证审计结果的落实。

2、建立健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即建立对审计结果执行负有一定责任的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责任的制度。在审计工作中,由于个别审计人员敷衍了事,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审计结果失实,造成严重后果,出现审计风险;同时,面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意见,被审计者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致使审计结果失去应有的法律效力;另外,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报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审计行为流于形式的现象时有发生。审计结果运用的追究和惩处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明确责任,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这种现象的发生。

四、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

(一)贯彻“先审计、后离任、再任职”。为了使审计结果充分的发挥作用,要对决定离任或有调整意向的领导干部在人事调动以前应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以后有关领导和组织人事部门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调任。审计方式也要由“离任审计”向“全程审计”过渡,即领导干部不仅在人事调整时进行审计,而且对其任前、任中、年度也要进行审计,这样可以有效地对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和监督,而且可以缓解审计资源有限和审计任务重之间的矛盾,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风险,并且把“审”与“用”真正的结合起来。

(二)加强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的协调。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部门相互间未能实现案件线索资源共享的高效率运作。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可以发现涉及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大量线索,但缺乏相对专业的查证力量。而审计部门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可发现许多涉案线索,但又苦于缺乏更有效的手段将违纪事实查深查透。在这种情况下,各个机关要相互沟通协调,尽可能在审计过程中借助各方的力量有效的完成纪检监察、司法与审计工作。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在办理经济案件时可以借助于审计的力量收集证据。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时则可以依赖纪检监察及司法部门的力量对违法违纪的查清查透。各部门的协调会提高各方工作效率,强化监督力度。

(三)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在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协调安排、纪检监察监督推动、审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配合这个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部门的协同配合。审计结果出来以后,经济责任审计成员单位共同向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进行反馈,向被审计领导干部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在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做出的一定时间内,成员单位共同组织对整改情况进行督察,看整改是否到位。对审计后不接受教训,不注重整改,屡查屡犯的,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理。

(四)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责任界定范围与标准,根据审计实践,坚持重点问题做好责任取证,正确区分主管责任与直接责任、政府行为与部门单位行为、前任责任和后任责任、主观努力与客观因素影响、集体决策责任和个人决策责任、故意责任和过失责任、错误责任与舞弊责任等。在明确界定责任范围、统一责任标准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责任界定体系,克服责任界定的盲目性、随意性。逐步建立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的审计对象分类评价指标。科学设置一把手和国有企业法人履行经济责任的主要考核指标,把经济责任审计对责任人的考核,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衔接起来,使审计评价依据充分、数据翔实、重点突出、客观公正。在审计评价上要体现正确的政绩观的要求,不仅要看GDp,还要看社会、人文、环境指标。不仅要看明显的政绩,还要看潜在的政绩和负债风险,以全面、客观分析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林伟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与技术方法.审计与理财,2014.3.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5

关键词审计成果综合运用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意义

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是审计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审计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实现审计成果价值的重要体现,审计成果其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满足高层使用者需求的必然举措;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益,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综合运用好审计成果,发挥其自身及使用价值,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内在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内涵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含义

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指将某一时间段审计成果按照设定的属性分类进行横向和纵向等多角度的整合,通过综合归纳、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动态的对企业宏观管理有普遍意义的综合性成果,并将其运用在专业管理、风险防控及辅助决策、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等方面的过程。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特征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是其核心特征;“属性分类,综合分析”是其基本特征;“专业管理,趋势评估”是其重要特征;“风险预警,辅助决策”是其突出特征。

(三)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原则

第一,审计成果运用定期反馈原则;第二,审计成果定期综合分析原则;第三,审计成果督促报告原则;第四,推行审计谈话制度原则。

三、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综合运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市供电公司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次上,缺乏专门的体现内审独特地位的制度与举措,其独立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虽然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内审工作,但基层部分管理者不重视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基层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解决,其审计报告独立发挥作用、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内审人力资源机制不完善

1.内审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内审活动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需要以必要的内审人力资源作为保障。达州供电公司内审现状是内审人力资源相当有限,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超出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2.对内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不到位。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离国网公司、省公司对“依法治企”零容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此同时,内审技术方法相对比较落后,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审计能力不足,影响了公司内审质量的提高和内审治理和增值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尽管内审人员对审计成果“点对点”的运用能力较强,但是对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由点及面”的综合能力尚有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审计成果功能,影响了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效率。

(三)内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达州供电公司内审依然以财务收支、工程审计为主,还进行部分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少量其他类型的审计活动,却很少涉及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领域。内审范围局限主要表现在内审类型单一和内审层次不高两个方面。面对国网公司“依法治企”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审需要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方向发展。

(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不够健全

1.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内审的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职能上,同时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认识也不到位。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导致了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2.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保障制度执行不力。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以约束,奖罚不明,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及整改措施不被相关部门和单位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尽管达州供电公司对审计成果转化、后续审计有具体规定,但是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十分到位,最终导致部分内审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审计成果利用和执行起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达州供电公司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可采取的措施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方式

1.多举措并施,加大整改落实力度。采取建立整改问题跟踪监督台账,责任追究制度,内审成果通报制度,积极开展后续审计等方式,加大整改落实力度,促进内审成果运用。2.大力开展综合分析工作,重视审计成果资源的整合,增加内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面对众多的审计信息资源,要提高利用效率,决不能囫囵吞枣,要按问题的类型、按涉及范围、按风险影响程度进行梳理分析,对各类审计信息进行必要、有效的整合。3.因地制宜,重视反馈方式的选择。计信息合适的反馈方式选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4.突出审计重点,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重视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途径。一方面,以内控建设为主线,突出内控监督重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方式,适时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审计、目标责任审计,尝试开展非现场审计,注重审计时效。5.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审计成果共享。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转化率。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流程

1.审计项目结束后,根据上级部门、总经理办公会决定,下发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书,拟定审计谈话内容,明确被审单位责任以及整改事项、整改要求。2.进行审计谈话,审计谈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应负的经济责任,存在问题的性质,整改建议和措施,其他需要解释、交流、共同研究的问题以及审计谈话对象对审计所反映问题的认识、初步整改情况。3.谈话结束后,以审计分析报告或《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跟踪表》的形式,向相关单位反馈,提示风险。4.根据谈话内容以及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及时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及时整改,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被审单位接到正式审计意见书的一个月内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公文形式向审计部反馈。5.开展后续审计,加强考核,实现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监察、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注重强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日常工作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审而不改、查而不纠、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经济责任考核,并形成审计整改报告报公司领导。6.定期汇报整改情况,加强审计整改分析。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整改情况,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总结吸取教训,补充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内控体系,切实增强执行力,从“制度、流程、内控、责任”等方面,积极构建依法治企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结语

(一)增强审计部门独立地位及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供电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审计整改流程和管理办法,固化审计整改工作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应用的程序、内容、范围、分工和考核,对已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项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公司审计部,审计部建立各单位整改情况档案。

(二)正确认识审计成果的价值,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三)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增值

一是逐步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从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指导规范,是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跟踪问效机制,包括审计回访制度、审计公示制度、审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等。三是审计成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直接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克服“审而不用、审而不改、审而不究”的问题。

(四)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可以在完成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相关要求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最具体规定。

(五)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的作用,扩大审计成果运用

建立审计成果信息库,实现审计信息成果共享,注重审计成果的收集整理,建立包括审计案例库、问题库等内容的审计成果信息库,并通过内联网等载体实现上下级内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利用。

(作者单位为国网达州供电公司)

[作者简介:王得猛(1978―),男,本科,审计师,从事于财务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孟志能.开展后续审计提高审计结果的执行力[J].审计月刊,2004(05).

[2]史新荣,何建华.内审经济成果在供电企业运用的探讨[J].财经界,2014(06).

[3]李跃青.关于加强内审成果转化工作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9).

[4]董志成.浅议如何提升内审工作质量[J].经济师,2011(07).

[5]陈庆华.企业后续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07(12).

[6]王冬莲.浅谈企业内审成果运用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会计师,2008(06).

[7]曹达红.开发与利用审计成果的措施[J].审计与理财,2010(10).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6

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是审计工作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审计工作价值的体现,也是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实现审计成果价值的重要体现,审计成果其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满足高层使用者需求的必然举措;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提高审计效益,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综合运用好审计成果,发挥其自身及使用价值,对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高企业内在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内涵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含义

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是指将某一时间段审计成果按照设定的属性分类进行横向和纵向等多角度的整合,通过综合归纳、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提炼出动态的对企业宏观管理有普遍意义的综合性成果,并将其运用在专业管理、风险防控及辅助决策、审计质量自我评估等方面的过程。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特征

“宏观着眼,微观着手”是其核心特征;“属性分类,综合分析”是其基本特征;“专业管理,趋势评估”是其重要特征;“风险预警,辅助决策”是其突出特征。

(三)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原则

第一,审计成果运用定期反馈原则;第二,审计成果定期综合分析原则;第三,审计成果督促报告原则;第四,推行审计谈话制度原则。

三、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综合运用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内审机构独立性不强

独立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市供电公司虽设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在组织结构中与其他部门处于同一层次上,缺乏专门的体现内审独特地位的制度与举措,其独立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受到一定的影响。二是内部审计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虽然公司领导非常重视内审工作,但基层部分管理者不重视审计报告,发现的问题难以引起基层管理者的关注并得到解决,其审计报告独立发挥作用、审计成果的综合运用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内审人力资源机制不完善

1.内审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内审活动是否可以顺利实施,其功能能否正常发挥,需要以必要的内审人力资源作为保障。达州供电公司内审现状是内审人力资源相当有限,审计任务繁重、审计工作的专业性要求超出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2.对内审人员职业素质培养不到位。受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限制,内审人员综合素质离国网公司、省公司对“依法治企”零容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与此同时,内审技术方法相对比较落后,这两者共同决定了内审人员的审计能力不足,影响了公司内审质量的提高和内审治理和增值功能的发挥。与此同时,尽管内审人员对审计成果“点对点”的运用能力较强,但是对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由点及面”的综合能力尚有欠缺,不能充分发挥审计成果功能,影响了审计成果综合运用的效率。

(三)内审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达州供电公司内审依然以财务收支、工程审计为主,还进行部分的内部控制审计以及少量其他类型的审计活动,却很少涉及经营管理和发展战略等领域。内审范围局限主要表现在内审类型单一和内审层次不高两个方面。面对国网公司“依法治企”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审需要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方向发展。

(四)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机制不够健全

1.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意识不强。受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影响,部分单位和部门对内审的认识不足,还停留在传统的“查错防弊”职能上,同时对审计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对提高公司经营效益的认识也不到位。直接表现为相关单位和人员存在重审计决定的落实,轻审计建议的采纳;重查处问题,轻帮助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重审中监督,轻审后督查整改,导致了审计年年搞,问题依然存在的情况。2.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保障制度执行不力。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审计成果转化的保障,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加以约束,奖罚不明,审计部门提出的审计意见及整改措施不被相关部门和单位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不能完全得到贯彻落实。尽管达州供电公司对审计成果转化、后续审计有具体规定,但是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十分到位,最终导致部分内审工作流于形式,使得审计成果利用和执行起来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四、达州供电公司提高审计成果运用可采取的措施

(一)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方式

1.多举措并施,加大整改落实力度。采取建立整改问题跟踪监督台账,责任追究制度,内审成果通报制度,积极开展后续审计等方式,加大整改落实力度,促进内审成果运用。2.大力开展综合分析工作,重视审计成果资源的整合,增加内审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面对众多的审计信息资源,要提高利用效率,决不能囫囵吞枣,要按问题的类型、按涉及范围、按风险影响程度进行梳理分析,对各类审计信息进行必要、有效的整合。3.因地制宜,重视反馈方式的选择。计信息合适的反馈方式选择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4.突出审计重点,不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重视审计成果转化运用途径。一方面,以内控建设为主线,突出内控监督重点;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审计方式,适时开展管理审计、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审计、目标责任审计,尝试开展非现场审计,注重审计时效。5.加强信息沟通,扩大审计成果共享。及时向其他管理部门、监督部门通报审计成果,从源头进行治理,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果转化率。

(二)审计成果综合运用流程

1.审计项目结束后,根据上级部门、总经理办公会决定,下发审计报告以及审计意见书,拟定审计谈话内容,明确被审单位责任以及整改事项、整改要求。2.进行审计谈话,审计谈话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应负的经济责任,存在问题的性质,整改建议和措施,其他需要解释、交流、共同研究的问题以及审计谈话对象对审计所反映问题的认识、初步整改情况。3.谈话结束后,以审计分析报告或《达州供电公司审计成果运用情况跟踪表》的形式,向相关单位反馈,提示风险。4.根据谈话内容以及审计意见,被审计单位及时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及时整改,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被审单位接到正式审计意见书的一个月内将审计意见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公文形式向审计部反馈。5.开展后续审计,加强考核,实现审计整改的闭环管理。监察、财务、审计等职能部门注重强化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领导并结合日常工作对各单位、各部门的整改工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审而不改、查而不纠、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进行必要的经济责任考核,并形成审计整改报告报公司领导。6.定期汇报整改情况,加强审计整改分析。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整改情况,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原因,总结吸取教训,补充完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内控体系,切实增强执行力,从“制度、流程、内控、责任”等方面,积极构建依法治企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源头上杜绝问题的再次发生。

五、结语

(一)增强审计部门独立地位及成果转化意识,加强审计整改工作标准化体系建设

供电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审计整改流程和管理办法,固化审计整改工作标准,明确审计结果应用的程序、内容、范围、分工和考核,对已下达审计决定和审计意见的项目,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措施,并将整改情况及有关书面材料报公司审计部,审计部建立各单位整改情况档案。

(二)正确认识审计成果的价值,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

一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结合业务部门职责分工,梳理分析,将整改任务进行分解,下发整改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的整改措施、完成时间。二是对复杂且难以整改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讨论,制定整改措施,督促整改实施进度,形成专项整改报告。三是对审计发现问题持续跟踪,避免同类问题再次发生。

(三)全面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促进审计成果的转化与增值

一是逐步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内审成果运用指导意见或相关办法,从运用范围、运用方式、监督检查、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指导规范,是内审成果运用做到有理有据,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审计成果及其运用的跟踪问效机制,包括审计回访制度、审计公示制度、审计成果追踪落实制度等。三是审计成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直接推动审计成果的转化,克服“审而不用、审而不改、审而不究”的问题。

(四)扩大审计成果的影响和透明度,建立披露机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企业可以在完成审计工作后,组织被审计单位召开审计结果见面会,在一定范围内对审计情况进行通报,通报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使错误观念和违规违纪行为得到纠正,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和能力,对审计成果运用的相关要求加以明确,对违反规定和要求应承担的责任也要最具体规定。

(五)充分发挥审计信息的作用,扩大审计成果运用

建立审计成果信息库,实现审计信息成果共享,注重审计成果的收集整理,建立包括审计案例库、问题库等内容的审计成果信息库,并通过内联网等载体实现上下级内审成果的垂直管理和利用。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对策;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F23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157-02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和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在发挥监督作用和防范财务风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的生命线,内部审计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进而对整个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加强高职院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努力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影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

1.内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够合理。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基本上设立了内审机构,但设置上还不够健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内审机构都是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或与其他平级部门合署办公。这种模式存在诸多缺陷:(1)内部审计往往被视同于纪检监察行为,只能专注于查找违纪行为,应该发挥的作用有限;(2)内部审计行为被带上纪检的色彩,不易被组织内的其他机构和人员所接受,容易导致冲突和误解;(3)内部审计不易获取广泛的资料,不便开展工作,不能有效发挥对组织有效运行的建设性作用;(4)这种机构设置往往会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弱化。

2.内审工作人力资源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内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表现在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岗,甚至是兼职。工作中习惯于对被审单位进行财务收支审计,往往重视账面审计而忽略账外内容,难以将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揭示与披露。另一方面,内审人员配备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随着高职院校经济活动日趋复杂,高职院校的审计任务不断增多,而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不足和专业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任务要求。

3.内审质量标准的要求没有得到体现。审计质量标准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是内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质量的控制是一个过程,包括了对立项、实施、报告复核、决定等各个环节的控制,同时,审计质量控制又是一个由审计人员、审计组、审计复核和决策在内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组成的体系。但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体现不出这个过程和体系,表现为各个环节不能承前启后,审计人员和各部门职责不能环环相扣,容易造成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内审运行各行其是的局面。

4.审计结果运用有待有效落实。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不够重视,重审计,轻审计结果运用。有关部门只管委托审计机关进行审计,对审计结果运用不重视。二是对审计结果运用缺少应有的平台,没有建立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审计结果只能在审计部门封闭运行,有的审计结果情况甚至只有个别领导掌握了解,上传不了,下达不到,使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无法利用审计结果,使群众无法知晓,更难以对外进行公布,实际上削弱了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几点对策

1.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高职院校应成立独立的审计机构。改变目前高职院校内审机构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或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现状,避免审计的纪检色彩及审计与财务控制职能的混淆,保障内部审计人员更加独立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首先,要适当增加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编制。内审工作任务重,要求高,必须要有人来完成这项工作,没有人来做审计工作,就谈不上内部审计工作。因此,要根据需要落实高职院校内部审计人员编制。其次,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在岗培训和实践锻炼,提高业务素质。第三,要加强审计交流,提高审计能力。高职院校内部审计部门之间、与社会审计部门之间,加强审计工作交流,共享信息与经验,提高审计效率,促进提高审计能力。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8

一、先审计,后离任

由于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所处环境的特殊性,目前大部分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在领导干部换届换岗的时候进行的,往往都是“先离任后审计”。即组织部门在考核任用干部时,没有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用人与审计脱节。即使查出了问题,也往往因为人已经离任而不了了之。审计结果应用的这种滞后现象,大大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职能。

二、审计工作量大、时间紧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时间紧,涉及面广,审计对象要涉及到企业内部各部门负责人、企业兴办的各个多经企业负责人和企业控股的子公司的负责人,同时,内部审计的人员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内审人员往往人手又紧,而有些被审计单位负责人任期较长,往往要在较短时间内将被审计对象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经济责任审查清楚,评价准确。否则就很难及时给组织人事部门一个可靠的评价结果,使审计结果失去时效性,从而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流于形式。

三、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要使审计结果得到恰当运用,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权威性也是很重要的,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的工具之一,是服务于企业管理当局的目标和意志的。因而,内部审计有时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做出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纪时,内部审计的效力将取决于对之负责的企业领导人的意志,因而有时会无能为力,从而影响到审计成果的影响和效用。

恰当运用审计结果是十分重要的。内审机构在把审计结果送达被审计人和被审计单位的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还要分别报送企业内部的组织人事和纪委等部门。内审机构按正常审计项目建立审计档案,纪委将审计结果作为备案材料归入干部廉政档案,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归入干部实绩档案,写入干部考察材料。这些都是审计结果的具体应用。为了更有效地增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更好地利用审计结果,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中,须注重以下几点:

一、争取企业领导支持

内部审计工作,特别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其成果要得到恰当运用,关键是在企业领导的支持,因为内部审计是直接对企业领导人负责并向其汇报工作的,企业领导的支持对于落实审计意见和建议,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评依据之一是十分重要的。

二、坚持“先离任,再审计,后决定任命”的原则

从内部审计的工作实际出发,要坚持“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难度比较大,而改之以“先离任,再审计,后决定任命”的原则是切实可行的,因为审计任务往往是根据离任情况确定的,而在审计前决定了被审单位负责人新的人事任命,则易使离任审计流于形式,而在组织人事部门决定领导干部离任或有调整意向前,先免除其领导职务,再委托内审部门进行审计,待审计结果出来后,由有关部门和领导参考审计结果,综合全面情况决定是否任用。这样,审计结果就成为领导干部人事任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从而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参谋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当然,要实行这一原则需要单位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

三、加强制度建设,坚持依法审计原则

必须坚持依法审计原则,才能使审计结果产生较大效力。要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为审计结果的运用做好准备。制度建设是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性工作。要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关键是要建设一个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内审计机构应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等作出明确的统一规定,并按规范处理审计结果。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应对规范执行情况定期检查通报,保证审计结果运用落到实处。

四、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相结合

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搞好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小组应形成书面专题报告,提出具体审计意见,并征求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对象的意见。审计结果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认定,作为干部任免奖惩调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组织人事部门在收到内审机构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后,要及时登记,并提出处理意见,报送上级领导审阅,然后归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档案,政工部门也应将审计结果存入干部档案,并作为对领导干部进行奖惩、提拔任用、评级考核、管理教育和年度考评的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档案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领导干部任期内各项经济目标完成情况、财务管理、财务决策、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审计部门作出的结论、意见、建议、决定等。

对于经审计认为实绩突出的,应按照规定给予表彰或重用;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问题,应分别情况作出处理:属于管理方面的问题,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整改建议;对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或有经济问题的分别采取调整职务、降级降职、免职、辞退等组织措施;对严重违纪的,由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同时,对查出被审计人有重大违纪违规违法问题而移送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处理的,处理结果要反馈给移送的内审机构。充分做到鼓励尽责者、保护改革者、帮助失误者、查处违纪者。

五、建立干部失察追究制度

要充分运用审计结果,同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审计结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必须建立干部任用失察的追究制度。即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方面的失察。若出现任用干部偏差的,应首先追究任用机关责任。凡任用机关有意违背先审计后任用的规定,不采用审计结果乱用干部任职权的,经内审机构审计出来有重大违纪违规行为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追究任用机关有关人员的责任,情节严重的,除进行党纪政纪处分外,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六、将审计结果与企业经营管理相结合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以审计结果报告的形式予以反映。上级领导依据审计结果报告了解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情况,并按照审计结果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上级领导应充分重视审计结果的时效性,利用审计结果综观全局、把握方向、为宏观调控决策服务。要对审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找出一些带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分析原因,找出在体制、机制、政策、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9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构建经营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环节,审计成果的运用,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做好审计成果的运用,不仅能够纠错防弊,堵塞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避免经济损失,还能督促完善企业制度建设,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企业内部审计的“卫士、护士和谋士”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企业内部审计成果利用差强人意,内部审计工作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就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因素和对策,进行浅析。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35-01

1企业内部影响审计成果运用的因素

影响企业内部审计成果未能得到有效、充分利用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但大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对审计成果重视不够。少数企业的主要领导对审计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审计结果是对自身工作的否定,因此审计成果的利用得不到有力的支持,审计成果或被束之高阁,或“就事论事、避重就轻”,审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往往得不到完全落实,企业管理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审计工作价值无法充分体现。

(2)管理制度不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缺少保障。企业内部制度建设不到位,内部审计工作地位不明确,审计成果运用的工作机制和整改落实机制不健全,如对于审计成果运用缺乏工作机制,审计成果利用渠道不畅通,审计成果难以被企业的纪检监察、人力资源、企业管理等部门使用,使大量的审计信息和成果被闲置,得不到有效的共享,审计资源浪费严重;审计成果整改运用的落实督办制度欠缺,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协作部门职责不明确,导致审计整改成了审计部门的整改,审计成果的利用缺少保障。

(3)企业内部审计报告质量欠佳,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意识欠缺。个别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的局限性,对于审计发现问题的职业判断力不强,仅限于揭露处理问题,不善于综合分析、总结问题的本质,从体制、机制上和企业制度建设的高度上提出解决和预防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导致提示问题不充分,改进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审计成果差强人意。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意识欠缺,没有认识到审计成果利用的重要性,重审计,轻整改,认为审计整改是他人的责任范围,因此对于审计成果的利用不关心,不认真履行跟踪审计的职责,使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成果的利用缺乏监督与反馈,审计成果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

(4)企业内部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不重视、不配合,审计成果得不到被审计对象的充分利用。一些被审计单位不能正确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和作用,对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等或置之不理,或“虚心接受、屡教不改”,致使一些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类似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整改不落实,审计成果的运用根本就无从谈起。对于审计整改意见,大多是企业分管领导召集财务、企管等部室开会研究决定,真正了解实际情况、参与具体工作的人员可能很少能够参与其中,导致整改方案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审计成果的功能大打折扣。

2企业内部确保审计成果充分利用的对策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纠正,确保审计成果充分、有效地利用,企业应当从加强宣传、强化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转化运用意识、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修订和完善企业制度、建立审计成果运用的工作机制和督导机制、加强部门之间合作、提高审计成果运用效率等入手,建立有效可行的审计成果应用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效果。

(1)加强宣传,提高企业各级人员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员和各级管理人员对审计成果转化运用的认识和意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成果运用工作,积极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实现审计成果的通俗化,增加审计成果运用的受众,在一定范围内利用企业广播、企业内部网专栏、编写《审计工作信息》等方式,宣传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审计成果的运用效果,提高企业职工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同感,扩大内部审计和审计成果的影响。各部门既可以对照分析,同时也引入了对审计整改情况的职工监督和舆论监督。内部审计部门及时向分管领导报送审计成果,以利于领导掌握情况,加强领导和工作指导,通过领导的影响力有力地督促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抓好整改。

(2)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审计成果质量,切实提高审计成果的利用价值。一是要加强企业内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应做到从外部审计的角度去发现问题,从内部审计的角度去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抓住重点,总结规律,从管理和效益以及风险控制的角度提出有质量的审计建议,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成果的“含金量”。二是要丰富审计手段,如利用网络和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借助外部审计、专项检查结论等方法,若企业内审工作受限于内审人员短缺或专业的局限性,还可以行业、系统内外单位专业人士或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在本企业内审部门的带领下开展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可以把篇幅长,专业性强的审计报告进行归纳和提炼,形成语言精炼、通俗易懂的简报,既便于领导人员阅读,又易于引起领导层的重视和理解。

(3)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保障审计成果的利用效果。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运用的组织机制和督办考核机制,规范审计成果运用程序,打破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局限,把审计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变成企业的决策行为。通过建立规范的审计成果运用制度,从运用程序、内容上明确相关部门的权限与职责,对审计成果运用的方式方法、目标要求、信息反馈、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明确统一的规定,使审计成果运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一是要建立审计整改报告制度。被审计对象根据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组织讨论、按量、质、期要求制定审计整改工作计划,将审计整改任务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上报企业领导层,经批准后实施。被审计对象要按整改时间节点对审计整改完成情况进行报告,对未能按期整改完毕的要说明理由,并提出相应的工作措施。二是要建立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为保证审计整改真正落到实处,内审部门应加强审计整改的跟踪检查和后续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对象的整改落实情况、整改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并给予业务指导,对整改工作不到位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三是要建立审计整改督导和考核制度。将审计整改内容纳入企业各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制中,对于整改不到位、整改效果不明显、不能举一反三、屡查屡犯的,将审计整改结果与被审计对象的薪金收入、任职考核评价挂钩,对于审计整改督办不力的,要追究督办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以制度保障审计整改效果。

审计结果的运用篇10

近年来,人民银行在内部审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离任和履职审计经验,为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同时为党委选拔任用领导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人民银行1999年了《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规定分支机构、重要业务部门、行属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离任时,由内部审计部门对其任职期间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确认其承担的责任。2005年,人民银行又了《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制度》,要求在领导干部任期内,对其履行管理职责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促进其依法、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进一步明确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依规对本单位的预算管理、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二、基层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要素分析

(一)明确界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人民银行的基本活动是经济活动。人民银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如何清晰界定审计内容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内容扩大到人民银行所有经济活动,大而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分散了审计注意力,耗费了审计资源。如果内容仅限于财务收支情况,则显然过于侠窄,不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在干部监督管理中的作用。结合人民银行离任和履职审计,建议对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可以包括:执行金融法律法规、金融宏现调控政策和规章制度情况、执行财政经济法体法规情况、财务收支核算情况、重大经济活动决策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和风险管理情况以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等。

(二)突出对重大经济决策的关注

人民银行离任审计对重大决策一直有所关注,离任审计制度中提及的“重大事项”包括大额信贷资金运用、金融风险处置、预算资金分配、大额财务开支、基建立项与变更、大宗物品采购等。人民银行可以根据决策的重要性和影响程度,确定下列事项作为重大经济事项:经费预算分配、执行和调整,重大经济合同签订,大额信贷资金运用,大额国库资金的拨付、退库,大额财务开支,大宗固定资产、设备购置及大型修缮工程,大宗固定资产的处置,大型基建工程的招标采购,基本建设项目,重大未决经济诉讼,群众反映大的事项。审计应当围绕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内容的合法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程序的规范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效果的真实性、重大经济事项决策资料的完整性进行。

(三)经济责任审计立项的特点

目前,人民银行开展的离任审计具有委托性的特点,立项依据是单位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干部调整计划发出的“离任审计建议书”,经行领导批示后内部审计部门实施。履职审计立项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内部审计部门拟定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审计计划,报行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正确看待对廉政情况的审计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不宜回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否则不能体现经济责任审计对干部监督管理的宗旨。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干部廉洁内容,应不同于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廉政监督的方式和手段,也不能替代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部门对干部的廉政监督考核。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从内部审计的视角对干部廉政情况进行监督,围绕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核算和重大经济决策进行。内部审计部门可以采取在审计现场召开座谈会、设立意见箱、公布电话、征求意见在民主测评中设计内容等方式,了解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廉政情况。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决策的审计,获取相关情况或线索,筛选后进行进一步核实。可以包括:领导干部是否有长期借用公款未及时归还以及长期占用国家资产情况。是否未经批准,私自出国考察,有无超标准违反规定使用公车,有无利用职权收受和索取有关人员礼金、回扣等贿赂问题,有无转移、挪用国有资产为个人或者牟取私利的问题。015年第4期下旬刊(总第586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4,2015(Cumulativetyno.586)

(五)对经济责任进行多层次界定

《中国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操作规程》对审计责任的认定,主要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重要问题,确认审计对象所应负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参考政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人民银行对经济责任可以区分四组关系:一是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前任责任指针对被审计事项,被审计者之前所有与之所处相同岗位的领导应承担的责任。现任责任指被审计对象在其任职期间内的责任。二是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集体责任是指由被审计者所处领导集体应当承担的责任。个人责任则是指被审计者应当承担的责任,领导干部在集体领导中作为全面负责人,应当承担集体责任中的主要个人责任。三是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直接责任指被审计对象在其职责范围内,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其形成问题和造成损失起直接作用的行为;间接责任主要是管理责任和领导责任。管理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由自己负责分管的事项。由于监管不力,疏于管理等原因,造成的各种经济问题应承担的除直接责任以外的责任。领导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其任期内虽然没有直接管理有关部门或事项,但由于该单位的所有行为都在其职责范围内,因而对其没有直接管理的部门或事项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都应当承担的除直接责任以外的责任。四是过失责任与故意责任。过失责任是责任人应当履行的职责或监督而没有履行和实施监督,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后果发生的行为;故意责任是指责任人超越职权搜自决定、处理无权决定、处理的经济事项或者故意不履行应当履行的职责,导致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三、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举措

(一)完善制度建设,加大执行力度

只有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相关制度完善制度环境,审计结果运用才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并加大执行力度。进一步明确内审、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被审计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等各部门和个人在运用审计结果工作中的目标原则、方式、责任、要求和考核检查办法等,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二)健全审计结果运用的组织协调机制

加强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力度。一是要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细化其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主职责,如研究制订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的规章制度,跟踪检查,交流通报各部门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和审计结论落实情况,协调解决结果运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等。二是要明确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关于审计结果运用情况什么时候应反馈、如何反馈、责任如何追究等。

(三)进一步营造审计结果运用的良好环境

只有营造基层央行内部重视审计工作,认可内部审计结果的良好氛围,才能提高内部审计结果运用的质量,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央行内部审计部门需积极主动争取各方的重视。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宣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义、内部审计的理念,提高被审计单位各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认识”,增强对内部审计根本目的(为单位增加价值、为各部门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服务)理解。二是可以把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突出的部门和个人通过一定形式进行推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四)建立任中和离任相结合的监督机制

“先审后离”原则未真正落实是基层央行审计部门人员中认为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基层央行“先离后审”的情况仍十分普遍,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效果,使其真正成为人事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逐步建立起任中和离任相结合的审计监督机制。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在届内至少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实时监督,又可缓解内部审计部门在领导干部集中换届时成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压力,化整为零,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注重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