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纳米雕刻技术十篇纳米雕刻技术十篇

纳米雕刻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21

纳米雕刻技术篇1

“Dna鸭子”与“纳米猛兽”

在《纳米艺术概论》一书中,纳米艺术被定义为“使用纳米技术手段、方法创作的,纳米尺度或反映纳米题材的艺术”。在微纳米艺术作品中,纳米画与纳米浮雕的区分已经很模糊了,对于由若干个分子或者是原子在基体材料表面拼成的图形,实际上我们已经很难说它是浮雕或者是纳米画。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将微纳米动物艺术作品分为平面的微纳米动物绘画、浮雕和雕塑。

科学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探针,拨动Dna分子链在材料基体表面上拼绘的“Dna鸭子”,是一张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照片;Dna鸭子的轮廓线宽度为10余纳米,鸭子身高几百纳米,立体度很小,故可以归结为纳米画范畴。美国犹他大学机械工程系学生ecsedy与该校艺术技术交叉研究中心合作的纳米浮雕作品,作品中的“纳米猛兽”,采用聚焦的电子束在材料表面“雕刻”而成。整个动物的身高为几百微米,立体度为百十微米。

从制作工艺来看,微纳米动物艺术作品可以分为传统手工艺的作品和微纳米加工技术的作品。基于传统手工艺的代表是当代英国微雕大师willardwigan创作的《针孔里的车马》。整个马车的长度约一毫米,马的腿、尾巴、耳朵等细节的尺寸仅为百微米。该微雕作品的创作过程实际上和宏观的雕刻作品相似,只不过创作或欣赏过程中均需要高倍的显微镜,同时,它的创作对雕刻的工具也有很高的要求。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的作品创作时通常需要扫描探针显微镜,或能够产生聚焦的离子/电子束设备,同时还对实验条件有苛刻要求。

从作品的尺度来讲,微纳米动物艺术作品可以分为百微米量级的以及微纳米量级的两大类。一般来说,基于传统手工艺的作品大都属于百微米量级的,这些作品的整体尺寸近乎毫米量级,但局部细节属于百微米量级。基于微纳米加工技术的作品则大多属于微纳米量级。百微米量级的作品通常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得清楚,而要欣赏微纳米量级的作品,则通常需要分辨率更高的电子显微镜,甚至扫描探针显微镜。

从计算机虚拟与现实的角度来看,微纳米动物艺术作品可以分实际的纳米动物作品和计算机虚拟设计的作品。

从作品的创作机理来看,微纳米动物艺术作品可分为基于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的作品。一般来说,传统手工创作的作品大多属于物理方法;另外,依靠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探针,拨动纳米颗粒、分子,或者在材料基体表面刻画出动物的形象等,也属于物理方法。从作品创作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来看,又可分为有意识的,以及偶然间得到的作品。

针孔里的车马

传统的微雕技术:微雕艺术作品通常都是在高倍的光学显微镜下完成的。以《针孔里的车马》为例,为了制作针眼中的车马,作者使用极其微小的刻刀对金颗粒、砂糖或者沙粒进行微雕;雕刻这些作品时,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呼吸均匀,并利用两次心跳的间隔来工作;微雕完成后,再移植到针孔中去。整个创作过程中,任何细微的失误都会导致整个创作的失败。

离子/电子束刻蚀技术:采用电磁场加速和聚焦带电的离子或电子,进而可对材料的表面进行刻蚀,由于离子和电子的德布罗意(物质波)波长很短,因而刻蚀精度更高。离子/电子束光刻主要包括聚焦离子/电子束刻蚀和离子/电子投影刻蚀等。遗憾的是,离子/电子束刻蚀技术效率低下,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但这并不妨碍科学艺术家用它开展纳米雕刻艺术创作。

双光束聚合技术:近年来,一种被称作“双光束聚合”的技术已经被发展到三维纳米构型的加工,并被用于材料表面微观塑像的构建。最为典型的当数日本科学家的雕刻作品《纳米公牛》。该纳米牛的高度与红血球直径相当,高约数十微米。在纳米公牛像的制造过程中,科学家使用两股激光射线照射浸在合成树脂溶液中的材料表面,溶液中只有被两股激光射线交叉照射到的那部分树脂才凝固起来,形成雕塑件的“部件”,这样的部件的精度为120纳米。

扫描探针显微镜技术:上世纪80年代,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的发明使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深入到了原子和分子层次。现在Spm已经发展为一大类型的显微技术,包括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扫描力显微镜、近场光学显微镜、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热扫描显微镜和静电力显微镜等。Spm不仅可以对材料表面进行微观成像,还能对材料表面进行微加工,因此被科学家誉为纳米世界的“眼”和“手”。

化学催化气相沉积技术:美国伦斯勒工业大学约翰·哈特教授使用大约1.5亿根纳米碳管制作了一组花花公子的兔子画像,每个微型兔子头像包含上亿个纳米碳管,这些纳米碳管像丛林中的树木一样垂直地排列着,每个纳米碳管都是中空圆柱体结构,其直径仅为人体头发的五万分之一。

计算机纳米工程建模技术:计算机辅助纳米工程设计软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这些软件是依据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分子物理力学等工程原理来构建纳米器件的综合设计工作平台,软件充分体现了纳米器件“从上到下”及“从下到上”的设计思想。这些软件为创作包括纳米动物形象在内的纳米艺术作品提供了平台。目前,许多纳米艺术家利用这些软件,开展了纳米艺术创作的尝试。

纳米雕刻技术篇2

关键字:木刻工艺;永北镇;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基本概况

永北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八个居委会和四个村委员会,幅员面积247.2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140米,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mm,辖12个居(村)委会,141个居(村)民小组,22276户56557人。雕刻工艺流传永北镇西南街居委会。西南街居委会地处永北镇西边,距永北镇政府所在地0.4公里,东邻东北街社区,南邻凤鸣社区,北邻胜利社区,辖西街、南街、西山新村3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641户,乡村人口3301人,其中农业人口1316人,劳动力842人,是汉族为主的回族、纳西族、其他民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932人,纳西族24人,回族192人,其他民族153人。全村国土面积1.79平方公里,海拔2140米,耕地面积697亩(其中:水田604亩,地93亩)人均耕地0.53亩,林地95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72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5亩,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蓝桉等农作物。传承不衰的雕刻技艺,悠久的雕刻文化。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雕、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木雕、石雕、泥雕等工艺,则大都流传在民间,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况且他们在吸收传统技法之后又独自创新,使雕艺术更上一层楼。

二、雕刻工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雕刻工艺在我国发展历史悠久。永北镇的雕刻主要分布在西南街社区,雕刻制品称雕刻工艺,做工十分的精细,所以逐渐从实用品转变为欣赏品,因此被人们称为特种工艺。其内容有木雕,木雕是木工进行操作,木工在制作木器具的同时,逐步向美的装饰方面发展。木雕制品(如:神龛用紫檀、柏香、犁树木等、颜色);观音像用泥、稻草、纸、麻、铁丝、颜色、漆等;龙头用木料;圆桌用牛骨、贝壳、银子、铜、木材等、骨镶)石雕选用石料,根据所需选料,制品(如:花卉、盆景、假石山)、根雕选用善好的树根。传统雕刻的特征:传统的雕刻纯属手工雕刻,是一种工匠型的劳动,运用可雕性的物质材料,通过雕、刻,它是雕刻师“高智能和高技能”的综合活动!雕刻成品是否成为珍品完全取决于雕刻师对艺术的理解、对材料的感觉、雕刻技巧的发挥和孜孜不倦的精神,这不是普通人所能胜任的,也正是由于如此难能可贵,“雕刻”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的象征,其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作品图案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案。雕刻具有玲珑剔透、视线不受障碍等艺术特色。雕刻的图案花纹制必须经过精心制作,使其富于图案化。

三、雕刻工艺的历史渊源

段家的雕刻技艺师承形式为祖传:1、神龛雕刻艺术,尤其是木雕艺术,在汉族中使用,起源很早贡奉列代祖宗牌位,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2、观音像是佛教文化传入永胜,泥塑菩萨技艺也随之兴起,用于宗教祭祀,在民间比较流行。3、龙头雕刻艺术,在汉族中起源很早,用于民间龙灯活动、安葬仪式等。段瑜的雕刻技艺父辈相传,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的基础上,工艺不断完善和创新,研究出了骨镶技艺。

四、重要价值和濒危的状况

汉族的雕刻艺术很有特色,是一种美术工艺,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工艺的美术品,美术品,离不开构成工艺品的各种材料和制作工具,这是物质文明的产物;工艺品,按一定的工艺,构成一定的图纹、造型,体现一定的意识,具有一定的艺术,这又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因此,工艺品的起源和发展,同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早在秦汉史资料中。艺术家们以刀,在坚硬的材料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民间家庭、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经过木匠精心制作而成艺术品。

濒危的状况:由于此项工艺需具有很强的相关专业水平,不易普及,致使传承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使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手工技艺逐渐被淘太,手工艺品也得不到广泛流传。电器化自动操作,使许多“木匠”已没必要再学习以往的一些木工技艺,就可以做出美观的家具、门窗、箱柜等,而木雕最基本的功夫首先必须是—个好的原始木匠。木雕技艺不仅需要一定的悟性,而且要有一定的耐力,它不像—般的木匠在两三年内就可出师,往往需要七八年、甚至十来年。另外,一件木雕从原木到成品,操作时间长,与工业化工艺品相比,周期长、见效慢,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耗时太长的技艺,即使有少部分人学成了,但为了经济效益,又转行了。段家的雕刻技艺现无下一代传承人。

五、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

其木雕技艺师承形式为家传,段瑜1987年初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木雕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瑜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其工艺品远销省内外,1997年制作的观音阁,为一客商看中,以2500元价格自行包装馱运印度庙堂供养,现永胜程海镇凤羽毛氏宗祠里的匾对也均由其定做加工。段瑜以高超木雕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一九九九年,被命名为“丽江地区民族民间美术师”。2005年被列为市、县保护名录。

段光乃第四代传承人,1992年初中毕业,开始跟随父亲段克禹学习木雕工艺,其木雕、石刻、根雕。近年来自己自学花卉、盆景、假石山等。工艺制作为纯手工制作,作品古朴、文雅、端庄、大方、制作精细、装饰性强。段光在继承祖上精雕细刻之风的基础上,增加了时代精神风貌,有所创新和发展。段光以高超雕刻技艺赢得了乡邻的赞誉,其作品远销省内外,每年100余件。

木刻技艺是永恒的。保护木刻技艺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新时代赋予了木刻技艺以新的机遇和新的使命,相信在政府、艺人和专家通力合作下,木刻技艺的振兴也是必然的趋势,为维护我国的文化命脉和民族特质作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何正延.文山民族传统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文山学院学报,2010(1).

纳米雕刻技术篇3

微雕:光学与钟表技术的完美结合

他所挖掘到的市场其实是一种对微观世界的创造力,素以在针眼里进行微雕出名。这样精准度要求极高的动作是通过对心率的控制减少手的震颤达到的。为此,他反复训练将自己的心率调整到一分钟四十以下,如此,他甚至可以给苍蝇毛上色。

如何将纳米微雕放大展示到一只手表内同样是个巨大的挑战。“当光透过玻璃发生折射时亮度会减弱。但如果玻璃经过特殊抛光,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此他们专门设计了一款玻璃表面,能把所有的光都聚集到作品上

微雕腕表的主题是客户可以自主选择的,也就是说,每一只微雕腕表都是一只高级定制表,代表着光学与钟表技术的完美结合。“根据不同客户的视力状况,这些纳米微粒还需要作焦距调整。”一只微雕腕表从下订到最终完工,客户往往要等上一年的时间。

微雕腕表营造出的抽象美感

江诗丹顿面具系列腕表用三维雕刻技术制作,以日内瓦巴维耶尔・米勒博物馆的面具为原形设计。表盘不仅延续了原面具的原始部落风格,就连价格也与之不相上下。

理查德・米勒(Richardmille)在其腕表设计中同样使用了微雕技术。他借用动物寓言集里的虚构神话,以龙凤作主打,缠绕齿轮,气势恢宏。他的另一惯用手法是以表盘本身的构造来营造一种抽象的美感――美国女影星娜塔莉・波特曼佩戴的那款蜘蛛腕表,蛛形图案蜿蜒交错,让人不禁想起法国画家路易斯・布儒瓦(LouiseBourgeois)那座气势庞大的蜘蛛雕塑。

随着微雕技艺的发展,高定腕表的主题更为复杂。就拿卡地亚microsculptureScènepanthères腕表来说,铸像同样采用了脱蜡铸造法,一只只微型的美洲豹潜伏于表盘,犹如整个野生动物世界的重现。匠师们多次亲赴巴黎向博物馆的馆长们讨教,整整花了三年时间才完成了这款腕表。匠师彻底捕捉到了野生动物的那种矫健轻盈,其栩栩如生的程度,让人不禁联想到伦勃朗的雕塑。卡地亚的全球市场营销总监蒂里・拉姆鲁(thierryLamouroux)说,微雕腕表的成功之处并不是它所带来的时尚,而是作品本身的逼真和匠师们在背后所注入的心血。“对我而言,这款腕表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当你看着这些小动物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象它们在陀飞轮上奔跑,整个过程就像做了一场美梦。”

微雕艺术的可能性是无限的

事实上,动态雕刻在瑞典是一种颇受尊敬的传统制表工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雅克马尔敲钟人了。这些可爱的小人儿会在整点时刻出来报时,就像是上演了一场微型的木偶秀。将这种工艺发扬光大的品牌是雅典表(Ulyssenardin),其新上任的总裁罗尔夫・施耐德(RolfSchnyder)就是在威尼斯的圣马丁广场受到雅克马尔的启发,随后才有了经典的圣马可(Sanmarco)腕表。第一款圣马可腕表以镂空机械为主打,每到整点,亚历山大大帝的大军便在这个小小的表盘上苏醒过来,一遍遍地重演战场上的辉煌。

雅典表在镂空机械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经验优势,市面上每一款雅典表都会引起制表师们的热烈讨论。“我们刚刚推出市面的是一款镶有老虎镂空图案的小时表。因为采用纯金的缘故,为了使虎纹跟皮毛有最自然的呈现,我们反复修改过很多次”,总裁帕特里克・霍夫曼(patrikHoffmann)说。

纳米雕刻技术篇4

历史上流传着“思播田杨,两广岑黄”的民谣。意思是说,在西南土司中,思州田氏、播州杨氏与两广的岑氏土司、黄氏土司声名远播,雄踞一方。播州是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所建,治所在田坝,即今遵义县南白镇。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南诏攻陷播州,太原人杨端应募领兵抗击南诏,从此据有播州。杨氏一门世代承袭,统治播州700多年,极盛时疆土达今遵义市全境及乌江以南的湄潭、瓮安、余庆、福泉、黄平、麻江、凯里等地,是贵州“四大土司”之一。杨粲是杨端的十三世孙,生活在南宋时期,袭安抚使之职。他守土有功,开启“建学养士”之风,被封武功大夫。死后朝廷为之立庙,葬于播州近郊皇坟咀,今属遵义市红花岗区。

杨粲墓修建于宋理宗淳年间(1241-1252年),距今700多年。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家的故事渐渐被人遗忘,杨粲的墓地也变成了乱草荒丘,1953年才被发现,1957年贵州省博物馆进行发掘,经过清理和修复,于次年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1965年编写的《遵义杨粲墓发掘报告》虽未正式出版,但引起学术界关注,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迄今所知西南地区的宋墓中,杨粲墓是规模最大的一座。这是杨粲夫妇合葬的一座平顶双室墓,平面布局为南、北两墓室并列,中间有甬道相通。墓室全用白砂岩条石砌成,室内面积约50平方米。两个墓室的结构相同,均由墓门、前室和后室组成。墓门外有4幅手持弓箭和大斧的武士雕像,各有两扇仿木构的门扉。前室平面呈长方形,石壁上无雕饰,仿佛是过厅。墓主葬于后室,显得高贵、华丽,是石墓的精华所在。后室长5.45米,宽7.53米,高5.02米,前半部为雕有“朱雀”、“玄武”的小拱券,后部是刻有龙、凤的“藻井”,中间镌刻双勾文字,男室为“庆栋”,女室为“德宇”。棺床安置在后室中间,用五块厚石板拼合而成,四角垫有圆雕龙头,两侧为龙身及龙尾。男女墓室的后壁上均有一个两层的大龛,外层为仿木构建筑浮雕,内层为墓主坐像,两侧各雕一站立的侍者,看去就像墓主坐在殿堂之中。后室的壁上有精致的浮雕,有武士、文官、女官、侍从像及花草、动物、宝瓶雕刻。

杨粲墓的雕刻艺术精湛,造型多样,形态生动、刻工细致,颇能传神。女室中有两尊武士石刻,应用高浮雕与低浮雕相兼技法,头戴铁盔,身着战袍,双手握着一把战斧,肃然挺立。女室中还有两幅“童女启门”石刻,塑造了两个半裸的侍女,侧立于半开半掩的门边,腼腆文静,仿佛在恭候主人,含蓄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主仆关系,可谓别具匠心。两幅“野鹿衔芝”图用低浮雕刻成,一只温驯的野鹿,衔着一叶灵芝奔跑跳跃,富有生活气息。墓中还有一根“虎柱”石雕,头似老虎,身子和虎尾缠在石柱上又好似一条龙。最传神的是“敬纳人”石雕,刻画出一个体魄健强的力士,赤膊跣足,粗壮的双手高举起一盘珠宝,俯首平视,向主人敬纳。这里是一座艺术的宝库,可惜我们发现太晚,许多文物已遭破坏,两块墓碑埋于墓前的封土中,残缺不全,但“嗣孙武功大夫右卫将军知播州”的字样清晰可见,时间是“太岁丁未淳”。墓志铭和镇墓石皆已断裂,符咒依稀可见。

纳米雕刻技术篇5

银鎏金珐琅彩绿松石珍珠镶嵌两针音乐座钟27×15×12厘米

展品提供:

法国精一艺术公司

展品介绍:

对于送钟,当今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贬意的讹传,这是不了解史实的愚昧谬误。其实,从1601年西洋钟被作为最珍贵的礼品由意大利传教士贡入中国皇宫起,自万历以来的明清诸非常喜欢洋人或大臣向他们进贡各式各样的精美钟表,收藏于宫中。西洋钟表是当时帝王与上流社会的收藏时尚。西洋钟不仅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精密科技,具有最精准的实用价值和珍美的艺术欣赏价值,同时也有“钟(终)声(生)平安”的美好吉祥意寓。

展品名称:

罗马神殿形摆单双音座钟40×19厘米1792年制

展品提供:

法国精一艺术公司

展品介绍:

此钟由白色大理石圆形底座和4个圆柱形支柱组成大结构,铜镀金花环围栏与装饰,中心为中国乾隆时期雕刻的人物。钟上有“Roqueaparisno1792”的字样,显然是制作者的签名。作者为法国路易十六时期制表大师约瑟·伦纳德(JosephLeonardRoque)。

法国精一艺术公司具有欧洲艺术品鉴定咨询公会认证专家资质,已有20年在欧洲从事中国和西洋古董文物收藏和经营的经验。在大中华地区的全权是香港欧华合艺有限公司。欧华合艺公司主要从事西洋文物的收藏和经营。精一艺术与欧华合艺在此次2012西洋古董·艺术品博览会上重点呈献欧洲古董钟表、西洋银器和19世纪铜雕。

展品名称:

银中心高脚托盘高43厘米英国伦敦1864年制作

展品提供:

法国精一艺术公司

展品介绍:

英国皇家银匠罗伯特·加勒德(RobertGarrard1793~1881年)品牌。有戳记,有徽章。大根板三足,饰徽章。橡叶与花束环绕。上塑3名顽童,一个敲鼓,一个跳舞,另一个驯一只小狗。上方中心为一个枝叶造型的镂空雕刻托盘。3个儿童生动可爱,加之银质的高贵华丽,此托盘堪称难得的大型高档装饰品。

展品名称:

铜雕塑地中海音乐家61×18厘米重9千克1869年制

展品提供:

法国精一艺术公司

展品介绍:

此为法国著名雕塑家保罗·杜波(p.DVBoiS1827~1905年)的作品,其上铸有作者签名,还有F.BaRBeDienneFonDeUR标识和ReDUCtionmeCaniQUea.CoLLaSBReVet专利印记。保罗·杜波生于法国塞纳—马恩省河畔。他是雕塑家Jean—Baptistepigalle的孙子。先学习法律,后被录取到法国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在armandtoussaint工作室学习。后来他去了罗马。在1860年的巴黎沙龙,展出其雕塑的B.公爵夫人半身像和孩子雕塑。1863年,因为他的两个雕塑SaintJeanBaptiste和narcisseaubain,他获得了奖牌。他深受意大利风格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影响。在1865年的巴黎沙龙,他赢得了荣誉勋章。

展品名称:

银鎏金镶嵌珍珠宝石碧玉镇纸6.5×10.5厘米19世纪中期制作

展品提供:

法国精一艺术公司

纳米雕刻技术篇6

关键词:石雕源流范围运用

中国的雕刻艺术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它的丰富多彩,如石雕、木雕、砖雕、泥塑等不同材质表现出来的雕刻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实用性和装饰性,并在不同的领域里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雕刻艺术按用途划分有建筑雕刻、宗教雕刻以及观赏、陈设性雕刻等;按工艺划分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和圆雕等。作为雕刻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的石雕艺术,在我国民间石雕工艺渊源久远,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地方特色。

一、石雕的源流

石雕是以青石、沙石、花岗石、大理石等为材料的雕刻艺术品。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出现有石雕作品,如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像,还有出土的商代大理石石虎、石鸟。迄今为止河北石家庄出土的一对西汉裸体石人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雕。东汉以来,佛教传入中国,由于佛教艺术的盛行,而使宗教石雕得到较快的发展,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及莫高窟的石雕造像代表了这个时期石雕艺术的巅峰水平。东汉武氏祠前有一对石狮子,是我国陵墓石狮最古老的作品,形态逼真,鬣毛清晰可见。著名的西汉霍去病陵墓石雕群是汉代石雕的代表作。这些石雕不追求自然形体的逼真摹写,而是重视结构形式的韵律,力图通过动物的跃动瞬间以及内在结构来表现动物旺盛的生命力,达到形神兼备、静中欲动的艺术效果。www.133229.com霍去病墓石雕以高度概括的雕刻手法而不同凡响,其独特、雄浑、沉厚、简洁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雕刻艺术的最高成就。

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相对集中于历代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作品中。保存至今的六朝、唐、宋时期的石窟造像与陵墓石雕为数众多,为我们探求石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民间石雕、工艺石雕、建筑石雕逐渐成为石雕艺术的主流。明清时期石雕艺术除广泛用于建筑石雕以外,小型佛像、陈设小品、印纽等观赏性作品极为流行,石雕题材形式多样,技艺精湛,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二、民间石雕的题材范围及运用

民间石雕的题材内容,以写实性人物、动物、花鸟居多。大致有三个方面。

1.吉祥图案。“吉祥”这两个字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书中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语,自古就是福寿喜庆的祝吉之词,也是国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依照世俗的观念,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加官晋爵、子孙满堂、富贵永年。因此,吉祥的内容是多福、添子、增寿。还有如“吉庆有余”“龙凤呈祥”“天官赐福”“麒麟献瑞”“松鹤延年”“麟凤吉祥”“一路连科”“狮子绣球”“封侯挂印”“太师少师”“天马行空”“福”“寿”等,都是人们祈盼吉祥的重要内容。

2.戏曲人物、古代英雄、神话传说以及日常生活,如“渔樵耕读”“杨家将”等。

3.避邪纳福的吉祥物与祥瑞的动物。如狮子、麒麟、凤凰、大象、鹿、仙鹤、蝙蝠及十二生肖等。

近代民间石雕广泛运用于建筑的诸多部位上,如民间建筑的梁枋、廊心墙、台基、栏杆、门狮、柱础、门枕石以及桥梁、石牌坊、石碑、镇庄兽、拴马桩以及陵墓雕刻等。其中典型的民间石雕,如石牌坊、石狮子、拴马桩、门枕石、石桥、柱础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

民间工艺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而民间石雕运用在建筑装饰中,尤其是用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石雕装饰,因其有逐渐消失的趋势而更显弥足珍贵。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一的石牌坊。牌楼即牌坊,是我国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牌坊直接渊源于汉唐时期的里坊门、其形制与古老的衡门、乌头门和棂星门有关。明朝中期,坊门的结构渐趋繁杂,形制也越来越高大,逐步演变成牌坊。牌坊以“一间两柱”为基本形式,即竖立的两柱间横接一至两根额枋,上下两根额枋之间镶牌或透雕的花板;柱要深埋,还要箍“夹杆石”以求稳定。大型的牌坊可横向展开成“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牌坊的形制相当自由,甚至可以使用一般民间建筑禁忌的斗拱,屋顶由斗拱承托形成楼檐。牌坊的斗拱、额枋、夹杆石和屋顶都是重点装饰的部位。如:位于广西钟山县玉坡村的“荣恩石牌坊”古建筑,是广西有名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古建筑之一。该牌坊位于该村廖氏宗祠前,是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该村进士廖世德为纪念其祖所建。牌坊占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庑殿顶,宽6.18米,进深1.66米,通高7.32米,通体青石建造,牌坊满布圆雕、高浮雕和低浮雕。用料宏大厚实,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后均设抱鼓石,起护杆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镂雕石狮,明间正楼庑殿正脊两端饰有反尾上翘鱼鸱吻,正中为保护陆顶,四斗拱间为透雕花窗,横枋下正中石匾竖刻楷书“恩荣”二字。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为高浮雕和透雕镂空的“双龙戏珠”“双狮戏球”“麟吐玉书”“丹凤朝阳”“八仙贺寿”“鱼跃龙门”等十多组玲珑剔透、寓意深刻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不同的建筑部位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起护栏作用的抱鼓石的两侧用的是线刻的表现手法,起到了整体而不破环原有牌坊的柱式结构。而花抬枋及枋间的石板则应用了高浮雕且近似于圆雕的表现方法,突出了牌坊最主要而显著的位置的“双龙戏珠”和“双狮戏球”。而四斗拱间采用了低浮雕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牌坊的内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主题的作用。整个牌坊从正面到背面的雕工精致细腻,刀法娴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二的石狮子。传说佛祖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从此狮子被逐渐神话,人们认为它能避邪护法,而成为佛法威力的象征。狮子又被称为“百兽之王”,人们认为它可镇百兽。由于东汉开始,历代帝王陵墓石兽中均沿用石狮子护陵,用以避邪镇墓。狮子还常成为菩萨的坐骑和寺庙的建筑装饰。古代官制三公、三孤之首名太师、少师,官位显赫。大狮、小狮谐音太师、少师。“太狮少狮”图案比喻为高官厚禄、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多见于民间建筑门饰雕刻。狮子的形象被融入中国文化中,成为最具民族特色和民间色彩的典型艺术形象,深受百姓的喜爱。传说雄狮与雌狮在一起嬉戏,狮子的毛会缠在一起滚为球,球内会生出小狮子。“狮子滚绣球”“太狮少狮”图案寓意祛灾祈福、子孙繁盛、财源滚滚。广泛用于石牌坊、桥梁、望柱、建筑小品、门枕石、拴马桩等雕刻上。如:石龙桥位于广西钟山县石龙镇镇府门前,横跨于石龙河南北两岸,始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于光绪年间,全长40米,宽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桥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点灰浆联结,充分显示出我国桥梁建筑的高超技术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石龙桥桥堍两端各置石狮子一对,两石狮怒目圆瞪,虎虎生威,桥面两侧石栏、望柱、华盖内侧饰满浮雕图案,望柱外侧分别阴刻着“龙蟠东水”“石锁珠江”八个雄健的横幅大字,两石栏上分别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八仙贺寿”“沣矶访贤”“三顾茅庐”“巧借东风”“西湖借伞”“十八相送”等神话传说和戏文掌故。这些图案在技法上都应用了浅浮雕和线刻的表现手法,刻工细腻、形象生动,使大桥溢彩流金、熠熠生辉,不但体现出清代浮雕艺术的精湛,也体现了清代戏曲艺术的兴盛,说明清代文化艺术之繁荣。石龙桥是一座融建筑、雕刻、造型、戏曲艺术于一体的古石桥,在建筑及雕刻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为广西古石桥中所罕见。2000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三的拴马桩。明末至近代农村的石雕工艺品。在农村宅院用来拴马、牛等牲口的一种石雕桩。流行于陕西渭南地区,陇东、山西、广西一些地区也有类似作品。拴马桩的材料多为青灰石、黑青石。石桩分为桩头、桩颈、桩根三部分,其重点在桩头圆雕。雕刻题材丰富,有人物、动物、神话故事人物等,其中以石猴、人与动物等造型居多。多应用圆雕、浮雕与线刻相结合的手法对石桩各部位进行装饰。圆雕造型浑厚、稚拙、粗犷,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趣。

运用于建筑中的民间石雕艺术之四的门枕石。也叫抱鼓石或门墩,是一种石材做成的极具结构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构件,位于大门的门轴下。主要功能为承托大门起转动门轴的作用。门枕石突出门外的部分称为门鼓石、门墩,是装饰的重点。做成圆形的称为圆门鼓,做成方形的称为方门鼓。门墩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佛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三个方面。门墩上的“狮子绣球”“五福捧寿”“九世(狮)同居”“白猿偷桃”“三羊开泰”“刘海戏金蟾”“麟吐玉书”“岁寒三友”“暗八仙”等图案,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由于封建礼教及权势的规矩制度,使得应用在建筑上的装饰图案纹样也有官位等级的差别。官位等级高的门墩图案丰富且雕工精致,官位等级低的门墩图案极少甚至没有,就一简单的方柱或圆柱门墩。门墩上的图形大多采用低浮雕或线刻,极少用透雕。浮雕栩栩如生,给人很强的视觉效果;透雕更是剔透玲珑,令人叫绝。我国各地民居的门枕石类型繁多,风格迥异。如:唐介祠位于广西省全州县凤凰乡翠西石冲村内,唐介,现广西兴安县高尚乡江东村人,宋仁宗时为御史里行。在宋一代,其后人有八九人中进士,人丁繁衍,由于家族兴旺人多,其中一支迁至全州。为纪念先人,而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兴建了这座唐介祠,该祠砖瓦木结构,有天井厢房,分上下两座。大门两侧分别立两个抱鼓石,鼓石上蹲踞着两个小狮,整个抱鼓石包括鼓、鼓石,小狮子应用了高浮雕与低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精致,不失为一件极好的石雕艺术品。该祠保护得相当完好。

纳米雕刻技术篇7

关键词:敬修堂建筑雕刻文化内涵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094-02

敬修堂(亦称锦绣堂)位于苏州洞庭西山(今金庭镇)东村,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由商人徐联习开始修建,历时5年而成,是该村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共有四进,坐北朝南,占地1886平方米,其中的雕刻装饰多姿多彩,木雕、石雕、砖雕三者皆备,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手法多样,工艺精巧,是研究明清江南地区建筑雕刻的极好素材。

一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背景

日益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敬修堂建筑雕刻奠定了经济基础。明清时期,苏州已成为中国的商业重镇,也逐步形成以洞庭东、西山商人为主的商业团体――“洞庭商帮”。洞庭商人精明能干,“谋生不远千里,荆湘之地,竟为吾乡之都会,而川蜀两广之间,往来亦不乏人。”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也描述到:“洞庭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口号,叫做‘钻天洞庭’”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便购买土地、置办房产,以致带动了这个时期苏州地区建筑行业的兴盛。其宅院开始追求楼厅廊轩、彩绘雕刻,形成“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的风尚,作为建筑装饰的砖、石、木“三雕”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为敬修堂建筑雕刻提供了丰富的养分。明清时期,众多的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荟萃于苏州,吟诗度曲,逐古今风流。在这种气氛的激发下,吴地艺术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吴门画派、吴门书派以及昆曲类的吴江派和苏州派等都盛极一时。同时,许多特色鲜明的手工艺门类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版画、琢玉、宋锦、缂丝等。不同艺术类型的创作方法、技艺特点、审美情趣影响和推动了苏州建筑雕刻艺术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面貌。

源远流长的建筑技艺则是敬修堂建筑雕刻的技术支撑。苏州建筑技艺的发展离不开香山帮这一建筑流派。香山帮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工种体系。香山帮以木匠领衔,是一个集木匠、漆匠、堆灰匠、雕塑匠、叠山匠等传统建筑全部工种于一体的工匠群体。明初,苏州人蒯祥主持北京故宫的建造,香山帮工匠被征召进京承担这一工程,从此声名鹊起,香山帮逐渐成为做工精良、巧夺天工的代名词。通过该时期南北工匠的技术交流,香山帮形成了兼具南北方秀雅雄健的技艺风格。明代《长物志》和《园冶》均对香山帮建筑(造园)技艺进行了记录和总结。

二敬修堂建筑雕刻的图案主题与文化内涵

1祈吉纳福的传统主题

敬修堂建筑雕刻中不少是明清以来广泛应用的吉祥题材,如喜鹊、蝙蝠、鱼、猴、麒麟等。这些雕饰不仅使建筑面貌更加细腻精致,而且通过这些图案,借助象征、谐音等方式,表达出人们趋利避害、喜庆祥和的祈愿。如敬修堂建筑雕刻有不少“鱼”的题材,鱼与“余”谐音,象征财源广进,且鱼就有水,江南地区有“遇水则发,以水为财”的谚语,用“水”来隐喻财富;在“鲤鱼跃龙门”的图案中,则寓意登科仕进,则功名成就、福禄俱得;又因为鱼属卯生动物,繁殖力强,有时也象征家族门丁兴旺。又如蝙蝠、绶带和铜钱组合在一起,喻为“福寿绵长”;蝙蝠、鹿、桃一起喻为“福禄寿”;蝙蝠和铜钱的组合喻为“福在眼前”等。这些雕刻画面生动形象,祈吉纳福的含义清晰丰富,是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的传统装饰题材。

2贾而好儒的人文写照

在敬修堂建筑“三雕”中读书仕进的装饰题材也有相当的比重,如“四时读书乐”、“四艺”等。这类题材出现在商人宅院似乎有附庸风雅之嫌,但这种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人们的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贾和儒,洞庭东山、西山人有着自己的看法。在传统社会中,读书出仕,光大门楣是许多民众信奉不移的准绳。洞庭商人家族也有通过科举入仕之人,然而该地仕进之风远不如近在咫尺的苏州府城一带。《林屋民风》载:“有明之时,山中科举蝉联。国朝以来,渐乃稀少,盖洞庭之读书者,大概以粗知句度,稍识礼仪为常,举子之业习而不精也。若富贵之家,聪俊子弟,未尝不延师就传,笃志艺文,然必待文理精通,方许应试。一试不售,即废焉改业。所以读书者多,而成名者少。”即言这里读过书人虽多,但不少人只以粗识几字,懂得仪理常识即可。即便家庭殷实的人,科举不利也转而经商谋生。科举考试不仅耗费财力,且制举一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得中者能有几人?经商致富相比读书仕进似乎更易实现,这一现实使得大多数人自觉地选择了前者。

虽然人们充分认同经商的价值,但在儒家思想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中,他们也不主张完全放弃科举。由此,经商与科举也就成了洞庭人迭相为用的生存法则。这也使不少洞庭商人有着读书的习惯,敬修堂的主人徐联习就是一个典型。他在楚地经商时,“行箧常以书自随……以故货殖数十年,恂恂儒雅。”成为当时有名的儒商。除了读书养性外,洞庭商人也乐于同文人结交,以诗酒唱和为常事,清代康熙年间东山人汪琬的《尧峰文钞》卷十五记载:“万历以来,山中高赀者推许氏、翁氏两姓为甲。其人率以文雅相高,喜结纳四方贤士大夫,非仅纤啬拥财自卫者也。故凡春秋佳日,远近篮舆画舫争集其门。如华亭董尚书(御名)宰、陈征君仲醇、常熟钱尚书受之、嘉定李进士长蘅、太仓张内翰天如、仪部受先之属,类推翁、许为湖山主人。一切管弦歌舞之娱,牲宰酒醴供张之盛,所费殆将不赀,绝无分毫顾惜。”历史上,洞庭商人结交的名人包括董其昌、翁方纲、刘墉、纪昀、钱谦益等。为扩大声望,在商业经营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洞庭商人不惜钱财与之结交。凡此种种,究其原因还是体现了洞庭商人在贾和儒之间复杂而矛盾的价值抉择。

3文雅闲适的风尚习俗

自明代中期以后,苏州经济日益富足,市井生活渐趋繁华。各种节俗、游冶以及歌舞、杂技、戏剧等活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就连妇女也走出户外,参与其中。袁宏道在《荷花荡》一文中曾记录当时的盛况:“其男女之杂,灿烂之景,不可名状,大约露帏则千花竞笑,举袂则乱云出峡,挥扇则星流月映,闻歌则雷辊涛趋。苏人游冶之盛,至是日极矣。”为了迎合普通市民阶层的趣味,大量反映市民日常生活志趣和爱好的题材被纳入到艺术创作中,如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或是现实生活中节俗、游冶等情景。同时,苏州文人的艺术创作也开始涉及市井民间。如以唐寅、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开始把视角转向普通市民生活,创作的仕女人物画、花鸟画充满了浓郁的世俗气息。为配合居室陈设的需要,原本属于文人士大夫聊以自娱的画作此时也以不同的形式流入民间。特别是到了明代晚期,苏州出现了专门从事这类绘画的职业画家,他们的作品又通过民间匠人转化成为版画和建筑雕刻,这一现象也体现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在敬修堂建筑隔扇门的绦环板中,就有不少描写世俗生活的场景,其内容主要涉及游园、郊游、耕读、赶考等方面。各个场景的描绘细致入微,情节丰富,生动地记录下当时活跃的社会生活。

三敬修堂建筑雕刻的艺术特色

1主题鲜明的布局构思

敬修堂的建筑雕刻在总体规划上层次清晰且主题鲜明。这在敬修堂一系列门楼的雕刻中尤为明显。敬修堂建筑群共有四进,依次需经过五道大门。除了,入口比较朴素,仅以青砖砌成一个简单的门罩外,其他每进均有一座雕刻精细、主题明确的门楼。如进入院宅后左转,可见一座雕饰精美的木构门楼。门楼额枋上有四个圆柱形门簪,雕刻四季花卉。前檐枋正面中部以包袱锦的形式,将一对麒麟、两只喜鹊雕刻在有亭、桥场景的背景上,寓意“喜临门”。前檐枋下沿两端饰以寿桃雀替,上沿承四组斗拱,斗拱上托连机和前檐檩。四组斗拱之间采用透雕的技法,从左至右依次雕刻三组动、植物图案。第一组的内容为松鼠、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第二组是柿子树、狮子和喜鹊,寓意“事事如意”;第三组为獾和喜鹊,寓意“欢天喜地”。整个门楼的雕刻都以“喜庆”为主题,寓意开门见喜。

2形式多样的构图

敬修堂“三雕”往往会根据施雕的构件、部位和表现主题的不同来进行位置经营,因此构图形式丰富多样。在单一画面中,较为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改变主体物和其他陪衬物之间的比例、简化陪衬物的形象来突出主题。而最有特点的是在表现人物故事时,注重对情节的选择,布局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一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题材均置于同一画面。如大厅砖雕门楼的上额枋有一组表现人物故事的雕刻,描述的是游园的场景。其构图采用手卷画的格局,画面从右至左徐徐展开,不同场景以树木进行分隔但又气韵连贯,人们在不同区域的活动描绘生动,主次分明。又如敬修堂正厅前的砖雕门楼,其雕刻图案根据门楼构件形状进行布局,斗拱上施以花卉雕刻,棹木、拱垫板雕饰蝙蝠和寿字纹,上枋和兜肚饰为人物故事,垂莲柱上端为如意和龙纹,下端为花篮。中间字牌为乾隆进士蔡书升所书“世德作求”。下枋则是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雕饰。整个构图在局部上既结合了各个门楼构件的形制,精心布局单一构件的画面构成,又充分考虑了所在区域构件系统的整体效果,疏密有致,张弛有序,形成一种整体的画面节奏。敬修堂建筑构图还借鉴了江南建筑彩画的做法。如大厅前檐枋的雕刻装饰,就有彩画图案的特点。前檐枋两端的找头以对称的形式,饰以浅浮雕卷草软卡子,在枋中部的包袱心位置雕刻夔龙寿字团。

3精巧传神的雕刻技艺

苏州地区传统的建筑雕刻做法包括阴刻、平雕、浮雕、透雕和圆雕等,同时施以剔、钻、勾、镂等工艺。在进行创作时,工匠们常常会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部位,将这些技法或单独、或相间、或组合地加以运用。在敬修堂的建筑雕刻中,入口门楼的门簪即是雕刻技艺一次充分的体现。门簪为圆柱形,长0.28米,直径0.17米,以四季花卉为主题,其侧面以高浮雕的技法勾勒出花卉的枝干、叶片及花瓣,再以阴刻加以修饰。门簪正面的花头采用透雕表现,花瓣层层包裹,层次丰富。而门簪正面与侧面的交接圆润精巧,正面花瓣与侧面叶片在形态上过渡自然、井然有序。敬修堂的砖雕门楼上有大量砖雕人物故事,民间艺人的刻刀如同画笔般在砖材上施展各种刀功技艺,或提顿按挫,或钩回曲直,或刚柔疾徐,生动地刻画出各种形象。这些人物雕刻不仅刻画精细,而且神态也活灵活现,充分反映出高超的雕刻技艺。

4清雅灵秀的艺术面貌

纳米雕刻技术篇8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绘画态度;转变

16世纪的意大利是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在这片充满创造激情和神秘气晕的文化土壤之中,孕育出了米开朗基罗。这是一位璀璨耀眼的杰出艺术家,他的雕刻、绘画、建筑的天才创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思考,在艺术的长廊里矗立成一座永恒的丰碑。

一、早期:热爱

米开朗基罗从小住在佛罗伦萨,15世纪90年代的佛罗伦萨聚集了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大师,这个城市浓郁的艺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米开朗基罗对艺术的热爱。米开朗基罗在小时候被托付给一个奶妈抚养,这位奶妈是个雕刻工匠的女儿,她同样嫁给了一个雕刻工匠。不知是奶妈乳水蕴含着雕刻的神奇力量还是养父叮叮当当的雕刻声让他兴奋,小米开朗基罗在凿子上得到了无尽的乐趣。米开朗基罗酷爱艺术,常常趴在地上作画而不自知,但父亲看到这些必然会勃然大怒,不仅大声训斥,还把画扔入火堆中。画纸虽化为灰烬,但米开朗基罗心中那把艺术之火却不曾熄灭,他决定尝试以绘画为终生职业并且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流露出更多优于常人的绘画天分。一心光复家族荣誉的父亲虽对固执的儿子感到十分失望,却也不得不让他进了一家画室学习绘画。吉兰达约德画室成为米开朗基罗学习绘画的新起点,在这里,他接受了正规的系统的绘画方面的学习和训练,线条渐渐脱离稚嫩,流露出一种超却年龄的自信和成熟,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分。那时吉兰达约德正在圣母院内做湿壁画,他叫学徒们在画布上临摹他精心绘制的草图,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年级轻轻的米开朗基罗的临摹已经超过了老师的原作。这件事情在吉兰达约德的心里埋下了嫉妒的种子,从那以后,他开始故意刁难米开朗基罗。要么批评他临摹技术过于刻板,要么挖苦讽刺他的作品。尽管如此,米开朗基罗也没有改变内心对绘画的最初的那份热爱,在艺术之都佛罗伦萨蕴藏无数前辈大师的作品,这些丰富的艺术瑰宝给了年轻的米开朗基罗很多艺术的灵感和奋发的动力。在吉兰达约德画室不到三年的时间,米开朗基罗就已经掌握了壁画的全部技能。

二、中期:兴趣转移

在离开吉兰达约德画室后,米开朗基罗进入了洛伦佐自由美术学校。在这里他成了名雕塑家多纳泰罗的学生,他潜心跟随老师学习雕塑技法,并对意大利现实主义大师们的作品进行深入研究,为他今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洛伦佐自由美术学校可以说是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之路上一个全新的起点,在这里,他的艺术才华收到了极大的肯定,得到了极为优厚的待遇。在这个时期,米开朗基罗已经开始渐渐放下画笔,执迷于凿子和榔头。这个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阶梯旁的圣母》和《山陀儿之战》。之后在罗马,他又创作了《酒神巴库斯》石雕像,并收红衣主教的委托,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哀悼基督》的独特金字塔构图和精致写实的技巧让雕像赋有生命力,散发出夺目的光彩。从此米开朗基罗名声大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他。

三、晚期:厌恶

米开朗基罗曾经在笔记中写到:“绘画是月亮,雕刻是太阳;绘画是仆人,雕刻是家主。我鄙视绘画——因为我是雕刻家,不是画家——我甚至不懂得绘画!”[1]37这段话的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米开朗基罗对画家身份的排斥和厌恶,甚至是对绘画本身的不满。尽管米开朗基罗声名远扬,但他的家人仍然对他感到厌恶烦倦,甚至变本加厉地向他索取更多。米开朗基罗只好尽可能地顺从着父亲,满足兄弟的贪念,却很少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些许温情的回报。他的父亲甚至还编造有关他的谣言,对外哭诉米开朗基罗的冷血无情。长期亲情的缺失让米开朗基罗没有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幸福,艺术之路上更多的是形单影只的凄苦和无奈。家庭的不尽如人意也使米开朗基罗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童年时期父亲反对他对绘画的追求,对他的打骂自然是少不了的,这些回忆在小米开朗基罗内心的烙印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家人的反对也是米开朗基罗不愿承认自己是画家的一个因素。

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是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一方面他崇尚武力希望用战争建立一个强盛的教皇帝国;另一方面他想在艺术上赶超古罗马,所以对艺术也近乎狂热地追求。尤利乌斯二世在得知米开朗基罗的盛名后将其召回罗马,要求他为自己建造一座辉煌壮观的陵墓。可是后来教皇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并不愿支付给米开朗基罗石料费。陷入困窘的米开朗基罗在愤怒中离开了罗马,但教皇用言辞和武力逼得他继续为自己服务,新任务是绘制西斯廷教堂宫殿大厅的天顶。米开朗基罗听到这个消息感到前所未有的愤怒,他知道没有多少人会在做礼拜的时候费力的仰着头看天顶上的壁画,花费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的作品得不到应有的欣赏;这是他们的诡计,让他离开自己擅长的雕塑领域,逼他在绘画上与拉斐尔一较高下,况且当时米开朗基罗还没有开始创作彩色壁画,这绝对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米开朗基罗一再推辞都无济于事,只好被迫接受这项不愉快的任务。“他的动笔作画前愤怒地写到:‘1508年5月10日,我,雕刻家米开朗基罗,开始作西斯廷的壁画。’”[2]p56在之后的4年里,米开朗基罗不得不每天持续数小时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仰面朝天的吃力作画,像服苦力一般地进行创作。由于壁画面积大,展现的故事和出现的人物繁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构思设计,再加上操作不方便,所以工程的整体进度不是很快。教皇频繁地视察教堂,每次都紧紧逼问米开朗基罗什么时候才能完工,甚至用过权杖惩罚他。米开朗基罗没有反抗的权利和实力,只能逆来顺受,把苦闷和不满咽在肚子里。终于在花费近4年的时间后,米开朗基罗完成西斯廷教堂的天顶壁画,这4年的时光让37岁的米开朗基罗转眼变成了一个弯腰弓背的老头。由于长时间仰视不能低头,读信时也必须把信举过头顶,他曾在诗中描绘自己的形象是“我的胡须朝向天,我的脑袋弯向肩,画笔上滴下的颜色,给我脸上画满图案。腰向腹部缩回,臀部和背部形成一条直线。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突然摸索几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弓。”[2]p66。西斯廷壁画虽然给米开朗基罗带来了很高的荣誉,却也磨平了他对绘画最后的热情。

米开朗基罗在书信里写道:“我从来就不是画家,画家是拉斐尔和女人那样的平庸之辈做的事情,我渴望能再次触摸大理石,体会手里握着凿子的感觉。”[1]p38米开朗基罗明明对雕塑充满激情,却迫于形势只能画自己不喜欢的壁画,为了赶进度他没有其他多余时间创作雕塑作品。他的双手渴望触摸大理石天然的纹理,他的耳畔渴望重新响起叮叮当当的美妙乐曲,他的心渴望浸染在雕塑作品的创作中。米开朗基罗的雕塑特点就是表现男性巨人的英雄形象,他们都身型颀长,肌肉发达,充满力量之美,就连塑造的女性形象也具有刚勇的气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风格也直接影响到了绘画,在《原罪和驱逐伊甸园》中,代表女性形象的夏娃除了长头发和丰满的胸部,其余的四肢尽和亚当相似,有男人的健壮。米开朗琪罗的绘画作品中很少有女性的形象,即使出现,也都是有着强健的体魄,缺乏女性的柔美感。

米开朗基罗在61岁的时候又回到罗马西斯廷教堂,用近6年的时间完成了伟大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这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壁画之一,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的顶峰。虽然米开朗基罗厌恶绘画,但他的绘画作品一次次让世人惊叹折服,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因此人们不得不说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杰出的画家之一。

参考文献

[1]林瑜.米开朗基罗艺术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2]许乐.米开朗琪罗关键词[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

[3]王化学.米开朗基罗其人[J].山东师大学报,1993(5).

纳米雕刻技术篇9

灵山大佛景区位于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占地面积约30公顷。群山环抱,环境清幽。灵山大佛巍然屹立,气势雄伟壮观。灵山胜境距无锡市区17公里,有旅游专线公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近来开通的高速游艇将灵山胜境与鼋头渚、三国城、水浒城等新老景点在15分钟内联成一体,并有游船与苏州、杭州、湖州联通,环太湖一带从此形成更加紧密的旅游板块。两年前,灵山景区掀开神秘面纱,迎来出席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僧。

美轮美奂的灵山梵宫

灵山梵宫坐落于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钟灵毓秀的灵山脚下,建筑气势恢弘,布局庄严和谐,总建筑面积达7万余平方米。灵山梵宫的建筑形式突破传统模式,以石材等坚固耐久材料为主,大量运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耸的穹顶、超大面积的厅堂等,既体现佛教的博大精深与崇高,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鲜明时代特征相融合。

梵宫内部各建筑空间独立且互相贯通,由门厅、廊厅、塔厅、圣坛、三传会议厅、千人宴会厅等组成。精雕细琢的东阳木雕、敦煌技师的手工壁画、光彩夺目的琉璃巨制、精致典雅的瓯塑浮雕、技艺精湛的扬州漆器、壮丽大气的油画组图、古雅精巧的景泰蓝须弥灯、精美的景德镇青花斗彩缸……这些汇集众多文化与艺术瑰宝的珍品遍布灵山梵宫的各个区域,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除了西方的油画壁画,廊厅中还有中国传统的木雕壁画和刻漆壁画。《净》《信》《孝》《和》巨幅木雕壁画,是梵宫木雕壁画的代表作。东阳木雕由浙江东阳木雕陆光正大师率领优秀木雕技师团队精雕细刻而成,用金丝楠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吉祥的图案、花纹,诠释了清净、信仰、孝道与和谐,强调“佛在人间”、“要学佛,先学做人”。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刻漆壁画中的经典。这幅巨型书法壁画,其文本来自奉旨译经的唐玄奘,其篆书来自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刻于扬州大明寺的石碑拓本,其工艺来自纯手工的刻漆贴真金,此技艺为扬州独有。

廊厅的尽头,就是灵山梵宫的镇宫之宝,100平方米的琉璃壁画《华藏世界》。它描绘了如来佛在华藏世界宣扬妙法的一场胜会,用皇家工艺“花丝镶嵌”而成的壁画,璀璨瑰丽。这幅创下世界琉璃艺术之最的壁画《华藏世界》,以琉璃为主材质,配有大量珍贵的猫眼石、翡翠、岫玉、珊瑚、黄金、水晶,经特殊工艺,熔铸为火焰、群山、海洋、祥云、莲花、动物、植物、佛殿、菩萨等形象,构成美丽庄严的理想图景。图景中,主佛的肌肤全部贴用真金,手工打造。整幅作品,共用了15公斤黄金、500公斤白银,镶嵌了超过12万件珠宝,令驻足观赏者惊叹不已。出席世界佛教论坛的中外高僧体悟到的不是奢侈之惊,而是圆满之叹,认为那是大好的圆满世界。

妙音堂是中国最大的室内圆形剧场,千余蒲团安放于场内。寻一个蒲团坐下,仰望穹顶,层层叠叠的莲花瓣,波浪般从最顶端的圆镜向外荡漾。悠远的钟声响起,妙曼的莲花光芒四射,梵语的歌曲全场飘扬……作为中国首座超大型旋转舞台,妙音堂开创了以观众为中心的观演模式,可以容纳2000名与会嘉宾静坐场中央,周边是可以270度开合的立体舞台。

站在灵山梵宫正门,向太湖之南眺望,依次分布着梵宫广场、香水海、银铃白塔、五印坛城等佛教文化景观建筑。

梵宫广场,肃穆庄严。银铃白塔是典型的南传佛教建筑,一个主塔,八个子塔,塔顶有纯银制作的风铃杆,一阵秋风吹过,佛教中象征惊觉、欢喜的风铃声轻轻响起。

五印坛城,一座屹立于圆形平台的六层建筑,四周环水,主持建造的是藏传佛教的能工巧匠,建筑艺术遵循的也是藏传佛教的义理。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的建筑艺术交相辉映,尽显“和谐世界,众缘和合”的和美理念。

灵山大佛比乐山大佛

还高17米

灵山大佛采用青铜材料铸造。大佛的铸造是一项大规模、高难度的工程,由南京晨光集团承建此项工程。南京晨光集团曾在建造香港天坛大佛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佛的建筑结构设计由设计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而闻名天下的华东建筑设计院承担。大佛艺术造型由南京艺术家吴显林负责雕塑设计。灵山大佛铸铜约700吨,铜板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灵山大佛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高17米,由1560块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在大佛的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现代高新科技,如先进的抗风、防震、避雷等技术,其中避雷针就被巧妙地藏在大佛的发髻里。灵山大佛能抵御14级台风和8级地震的侵袭。由于使用了特型铜壁板和先进的技术,大佛的外形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由于灵山大佛奇高,瞻仰或照相时都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大佛基座的裙房里,特地设置两台电梯,专门送信众和游客登上莲花座,走到大佛脚前抚摸佛脚,并称之为抱佛脚。这时,人们会发现自己的身高与大佛的大脚趾的高度差不多,从而进一步体会到灵山大佛的宏伟巨大。这可是亲近大佛、祈福祷安的方式,民众认为它能给自己带来平安吉祥、福寿康乐。

“天下第一掌”与

九龙灌浴广场

“天下第一掌”位于佛手广场行道的左侧,是按灵山大佛右手复制,且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铜质手掌。它的总高度为11.7米,宽5.5米,手指直径1米,总重量13吨,掌心的千辐轮,直径达2米。

“天下第一掌”是灵山景区香火最旺的景点之一。当初设置这只手掌,一方面是为了让游客、香客更直观地感受88米灵山大佛的宏伟,另一方面是由于灵山大佛太高太大,使游客难以亲近,所以将右手独立铸造,供大家观瞻、抚摸。在灵山,有“摸佛手有福气,摸佛脚有灵气”的说法。这是因为这只右手的印相是“施无畏印”,佛教的说法是寓意除却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

从杏坛广场往上,攀218级登云道,可看六角古井,观七级浮雕,于大佛基座游览灵山佛教文化博览馆。这个博览馆以佛教文化艺术为展览主线,充分展示博大精深的佛教义理和中华传统文化。

纳米雕刻技术篇10

第一次仔细欣赏陆光正大师的东阳木雕作品是在杭州西湖边的楼外楼。

那是2006年初夏时节,在这家百年老店大厅壁上新装嵌了一组大型东阳木雕《东坡浚湖图》。全图由“访民问计”“甘苦与共”“万民拥戴”“东坡焖肉”和“惠泽千秋”5个连成一气的场景组成,共50多平方米的画面,沿着楼外楼的旋转楼梯递进式展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900多年前,北宋的大诗人、流芳千古的“西湖太守”坡在杭州率众疏浚西湖筑苏堤的全过程。

此图共镌刻了近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众多车、船、桥、亭、山、水、树、屋以及各种花花草草,构图生动丰满,景物错落有致,气势恢弘,精美绝伦。

陆大师是中国“木雕之乡”东阳黄田畈岭下村人,他13岁学艺,投身东阳木雕已届半个世纪。半个世纪来,他创作的东阳木雕珍品已逾400件,其中不少属国宝级的传世之作。上个世纪70年代初,年轻的陆光正就因创作了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木雕挂屏《松鹤同春》《百鸟朝凤》而一鸣惊人;80年代初,他又以构思精妙的木雕壁挂《三打白骨精》《三打祝家庄》,在全国木雕技艺大赛中一举夺冠,闻名全国。

1997年,为庆贺香港归,陆大师精心创作的落地屏风《航归》又被浙江省政府选中,作为全省4000多万人民的礼物,送到了香港,摆进了香港特区政府的接待厅。

这架运用了东阳木雕的浮雕、镂空雕、圆雕等传统和创新技法镌刻的屏风宽3.5米、高2.5米,用进口红木和东北优质椴木制成,重1.4吨。在近9平方米的画面上,云飞鸥翔,海天相接,最夺人眼目的是远近不等的三艘驶向港口的帆船,其中一艘已经驶近海岸。构图寓意深刻,观者无不心领神会。屏风镶以别致的门花边框,以苍老梅花树桩吐出万千梅花为基座,与主画面的意境珠联璧合,既充分展示了大师对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又完美地表达了浙江民众对香港同胞的美好祝愿。

这样一个立意深刻表现完美的作品构思,是陆大师在一次“同题作文”中的现场发挥。那年年初,陆大师与省里的众多工艺大师一起被召到杭州,每人一张考卷,试题就是庆贺香港回归的礼物。陆大师的试卷一交出,主考官就眼睛一亮,当即拍板夜送北京。第二天早上8点钟,北京就来电话通知:方案通过,请抓紧实施。同时还传达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的罗干同志的建议。他建议把陆光正原拟的作品名字《归航》改为《航归》。虽然是一字之移,但陆大师心悦诚服,他说:“领导同志考虑得比我深刻和准确,‘归航’是一种趋势,而‘航归’是对这种趋势实现,更能体现香港回归祖国的意义。”

高山流水有知音。虽然陆光正的《航归》在10年前已送进香港特区政府接待厅,但10年来,在无数青睐者的要求下,它的复制品已制作了3万多件,开创了大型东阳木雕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先例。陆大师认为,在他一生所有的木雕作品中,就数《航归》这件作品影响力最大了。由于这些青睐者不少是国外的客商,业界同仁认为:《航归》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了东阳木雕,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新的贡献。

陆光正大师的作品受国外客商的青睐,当然不是从《航归》开始的,而东阳木雕走向世界的历史,自然还有更加悠远的记录。

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民间艺术品之一的东阳木雕,早在1915年召开的旧金山万国博览会上,东阳木雕制品就获得了“大奖章”“金牌奖”等荣誉,展品被参观者抢购一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从70年代以来,东阳木雕更是名家辈出,精品累累,享誉全球,为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陆光正的作品走向世界的历史,最早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算起。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在东阳木雕学校学习了一年多的小艺徒。雏鹰初飞,他创作的木雕挂屏《热爱和平》在入选全国少年儿童美术展后,被选作礼品送给了外国友人。70年代中,中国装饰工程总公司组织了全国16名工艺美术家去德国及西、北欧国家考察,陆光正就是其中一员。在长达4年多的边工作边学习的日子里,他的木雕技艺和作品,引起了很多外国客商和友人的好评和关注。

80年代初,他应邀主持新加坡董宫酒家的木雕装饰工程。在他的大胆设计和缜密的构思下,出神入化地把24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内涵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及故事,淋漓尽致地镂刻在24帧长12米、宽1.2米的木雕挂屏上。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气势磅礴,观者无不为之惊叹。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见后大为赞赏,称其为“新加坡至今最好的建筑雕刻”。其后,他又成功地为德国汉堡中国城大酒店及美国、德国、日本、埃及等国的客商完成了木雕装饰,使东阳木雕装饰功能和艺术魅力再度轰动海外。

2007年,韩国有关人士专程到东阳,请陆大师为1300年前的韩国一位传奇将军张保皋制作一件大型壁挂。据史料记载,这位原名弓福的新罗国人,在唐时渡海来到中国徐州做了一名军中小将,武功和韬略大为长进。后来,他得知在中国的山东沿海,有不少他的新罗同胞被海盗贩卖为奴,便返回祖国求见国王,请求委他为贩奴活动猖獗的清海(今为韩国莞山)镇守大使。他到任后,成功地阻止了海盗们的贩奴活动,并组织客商,开始和中国、日本建立了海上贸易。因此,他一直被韩国民众奉为民族英雄和佑护海上安全的海神。

陆光正研读了韩国客商提供的背景资料,成功地把高丽特有的历史地域元素融入了东阳木雕丰富细腻的传神艺术之中,以当年朝鲜半岛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为背景,为这位韩国的“亦人亦神”的传奇英雄作了有力的烘托和渲染。今年初,当长9米、高3米的《海上王张保皋》送到韩国后,前来观瞻的韩国民众,都对他们这位熟悉的英雄增添了新的景仰和赞赏。很多人表示:这正是他们心目中最想见到的海神。

2007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的第七类第342项就是东阳木雕。随后,文化部又公布了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东阳木雕的两位传承人,就是陆光正和他的东阳老乡冯文土。6月8日晚上,在杭州召开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命名表彰大会上,代表东阳木雕上台领荣誉证的,又是这位全国木雕界第一个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身为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委的陆光正。因此,他理所当然地被业界公认为当代东阳木雕的代表人物和优秀的传承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东阳木雕在源远流长的生存发展进程中,出现过不少从乡村木匠到雕花师傅再到木雕大师的代表人物和传承人。在上个世纪初,拥有这个称号的是被誉为“雕花皇帝”“雕花宰相”“雕花状元”的杜云松、刘明火、黄紫金、楼水明等大师。这其中的“状元”楼水明就是陆光正的师傅。陆光正14岁那年完成了习作《热爱和平》之后,被在东阳木雕学校传艺的“楼状元”看中,破格收他做了“关门弟子”,并把传承东阳木雕技艺的希望寄托在这位发奋苦学、才情初露的爱徒身上。也许是英雄所见略同,当时还健在的杜云松、黄紫金等大师也都对陆光正青睐有加,他们打破师门之限,也都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和心得传授给他。

因此,当陆光正如今也成为东阳木雕的代表人物和传承人时,他最常说的一句人生感言就是:“人要感恩。”而在心底里,他对这个“感恩”的注解是:一定要为东阳木雕技艺的传承尽心尽力。他认为,这是他必须承担和完成的历史使命。只有完成个使命,才能不负有恩于他的前辈大师们的厚望,才能对得起东阳木雕这门古老又瑰丽的艺术给他的滋养和荣耀。而要完成这个使命,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不断创新。

陆大师认准了这一点,他的400多件异彩纷呈的艺术珍品虽然题材种类涵盖了东阳木雕适用的各个门类,但都具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运用了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这些作品具有新的时代意蕴和印记,成为时代的标识,为现代人所喜闻乐见。

这个特点在陆大师近10年来的作品中有更为鲜明的凸现。如他在1999年创作的大型木雕壁挂《走向新世纪》,出色地应用了传统的深浅浮雕手法,镂刻了身着全国56个民族服式的99个人物,表述了全国56个民族并肩阔步迈向新世纪的神态和心境。他还特地在边框上设计了56朵枝叶相连的玫瑰,进一步映衬和强化了主题,使作品更具有时代特色。这一年,他还创作了木雕落地屏风《年年有余》。落地屏风是东阳木雕的传统产品,用鲤鱼等水生动物形象寓意“年年有余”,也是东阳木雕的一个传统题材和手法。但陆大师的独特创意使人不得不对这个传统产品和题材刮目相看。原来他借鉴了瓷盘插架工艺,把这架落地屏风制成了巨大无比的插架瓷盘,把年年有余的喜庆气氛“和盘托出”。因了这个构思和创意,这架作品获得了东阳木雕“世纪杯金奖”。

2000年,他在创作《云龙花瓶》时,又在形制和用材上作了大胆的创新。这是一尊用三种木雕材料拼嵌、借鉴明清宫廷瓷花瓶式样、融东阳木雕之浅浮雕、深浮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多种技法于一体的大型摆设。它高2.4米,胸径0.8米,创工艺木雕花瓶体形高大之最。瓶上9条神态各异的黄龙腾飞于九天之上,缭绕于祥云之间,寓意华夏儿女九州同庆奋发腾飞、团结拼搏之时代精神。花瓶精雕细镂,富贵高雅,意韵悠远,被人誉为当代民间木雕工艺之绝品。

发端于建筑装饰和生活实用品的东阳木雕素以小构件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大型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大型木雕作品,都有一个因环境的气温、干湿条件的变化而开裂变形的可能。这是一个制约大型东阳木雕作品发展的瓶颈和隐患。2001年,杭州重建雷峰塔,专家委员会决定请陆大师创作东阳木雕《白蛇传》作塔内的主要装饰,但又对它的开裂变形问题十分担心。陆大师胸有成竹,在领受任务时信心十足地立下“军令状”,保证他的作品能消除这种隐患。因为他为解决这个难题已潜心研究了多年,并已从木雕折叠屏风的制作上受到了启发,基本上找到了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多层叠雕,分点固定”:将整幅大型作品根据画面的构图划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采用独立的板材进行雕刻,然后用“鳞替”方式组装固定,使它们之间存有相对的自由伸缩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它不再因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开裂变形,又保证了整个画面的完美和“天衣无缝”。

2003年,经过两年辛苦,用“多层叠雕,分点固定”工艺制作的《白蛇传》,终于和重建的千年古塔一起呈现在中外游客面前了。这组作品将白蛇传故事中8个主要场景“盛会思凡”“雨中借伞”“端午显形”“昆仑盗草”及“断桥相会”等镌刻成8幅宽7.7米、高1.4米的生动画面,总画面近百平方米,创造了东阳木雕的幅容之最。作品大气磅礴、神韵独绝,见者无不动容。一日,同志来雷峰塔参观,看到这组木雕大为惊叹。他请随从搬来一只凳子,面壁观摩,久久不忍离去。行家评论,这个《白蛇传》壁雕的创作,突破了东阳木雕乃至中国木雕大幅作品创作的,完成了中国木雕史上新的跨越。

雷峰塔《白蛇传》完成后,陆大师又成功地把这种“多层叠雕,分点固定”工艺运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锦绣西湖》、山东刘公岛的《武则天出巡》、湖南长沙的《岳麓圣韵》、广东的《锦绣中华》、上海的《锦绣山河》及杭州楼外楼的《坡浚湖图》等大型作品的创作上,使这种创新工艺更加完美和成熟。

创新使陆大师名满天下,创新使陆大师主持的东阳陆光正木雕创作室客商盈门,应接不暇。但陆大师并没有因此而陶醉,作为东阳木雕的传承人,他清醒地认识到:任何技艺的传承,一靠作品二靠人。在他的努力和奔走下,经教育部批准,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开设了木雕设计与制作专业,今秋首期招生,录取了48名学制三年的大专新生。这是东阳木雕问世以来的第一个学养最高的人才培训基地。陆光正被聘为该专业的负责人,冯文土、卢光华、徐土龙等部级工艺大师也成为该专业的兼职教授,他们都期望这个专业能为东阳木雕培养出新一代的大师和传人。

眼下,陆光正正在为东阳木雕有史以来最大的装饰工程――无锡灵山宫木雕工程而日夜操劳。灵山宫是今年将要举行的世界佛教大会的主会场,整个装修工程的木雕构件要用40节火车车厢运装,东阳的40多家木雕企业的1500多名雕刻工人参加了这一工程。这个工程不但工程量大,艺术要求高,而且安装施工的难度也特别大。因为这里建筑空间比北京故宫还高大得多,内壁又如玻璃酒瓶内壁一样光溜,没有任何附着物可供木雕构件立脚安身。

怎么办?作为工程总指挥的陆大师日思夜想,终于找到一个在东阳木雕装饰工程中从未用过的办法――“钢架造型”。即依顺建筑空间的内壁,先用钢架制出附着构件,依附在建筑上,使其成为木雕构件的骨。这样既减轻了建筑物本身的承重量,又使木雕构件有了更为稳固可靠的立脚点。这个安装方法的创新,为东阳木雕大型装饰工程的拓展又开创了一条新路,在东阳木雕的发展史上又记下了新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