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知识经济的实质十篇知识经济的实质十篇

知识经济的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1:27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经济;内在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1-0204-02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它表明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从本质来讲,知识经济赋予知识以经济学含义、生产力含义、经济效益含义。这一方面要求对传统的经济学进行革命,使经济发展真正从资源依赖、劳动依赖、技术依赖转移到知识依赖、教育依赖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又对传统的知识观进行革命,使知识的生产、积累、使用都能直接面向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能进入经济的运行过程,从而成为直接的财富源泉。在这一过程中教育将起到关键的作用。教育既是知识生产、积累、使用的主要手段,也是经济发展转向知识领域的根本途径,更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的桥梁和纽带。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也可以称为教育经济,即以教育的发展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挑战,从根本意义上说也就是对教育的挑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首要的是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这是知识经济的内在逻辑和根本要求。

一、知识经济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和要求

知识经济对教育产生影响,源于知识经济中知识观的变革以及知识经济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普遍要求。这两个方面,既决定了知识经济对教育必然会产生影响,也限定了知识经济对教育影响的范围。

(一)知识经济中知识观的变革,客观上冲击了教育的基础

知识经济是社会历史发展中出现的一个新事物,知识经济的基本含义,导致了人们对知识、知识的作用、知识的来源等问题认识的改变,其实质是改变了传统的知识观,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观。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总结,是各种事实及其概括的体系;知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真正的知识是从实践中来,又经得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真理性是衡量知识价值的客观标准。

相关文献把知识分为两大类:包括事实和原理两方面内容的外显编码化知识;包括技艺和人才两方面内容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在人们在实际的使用中,知识经济中的知识主要侧重于可操作性的知识及其原理。知识是人们为了经济目的而生产出来的,效用性是知识价值的根本标准。知识的作用或价值也正是通过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来实现的。其中,知识的生产与分配是基础,知识的使用是关键。

这样,知识经济中的知识观就实现了三个转变,从知识是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转变为知识是人们为了出售而生产出来的工艺集成的技术性知识及其原理;从知识是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力量转变为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获取高额经济利益的源泉;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从真理性转变为效用性。教育总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中知识观的这种变革,客观上影响了教育的基础。因而,知识经济必然要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知识经济提高了人们对智力水平的需求,客观上影响了教育的目的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都对人们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所谓知识的生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出从来未有的新知识,这是知识生产的主要方面;二是重组已有的知识,使已有的知识形成新的结构,产生新的效用性。这二者都可以称为知识创新。这种创新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离开了人们的一定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的生产就不能实现,知识经济也就失去了依托。

知识的分配和使用也需要人们具有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知识的分配包括知识的生产者对知识的销售,但更主要地表现为知识的消费者对知识的购买。知识的使用则是消费者运用所购买的知识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以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在知识购买的过程中,要求消费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辨识能力,能够在各种知识产品中找出最有效用性和最有经济效益的产品来。在知识的使用中,则要求消费者具有学习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越强,就越能更快更有效地学会、掌握新知识产品,从而更有效地使用新知识产品,创造出新的经济效益。在知识经济中,更快更有效地使用新知识产品,也就等于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知识经济对人们智力发展水平提出的普通高要求,客观上影响了教育目的中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因而,知识经济也必然要对教育产生影响。

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内在要求

应试教育曾经因适应于工业经济的内在要求而存在并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现代化进程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经济社会的发展内在地要求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对应试教育的纠偏,不是对应试教育的简单否定,也不仅仅是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调整改良,而是依据经济社会的内在要求,在扬弃中继承,在发展中重建素质教育体系。

应试教育曾经应于工业经济社会的要求,并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因为工业经济社会性的发展通常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社会经济化;二是经济数量化;三是经济技术化。这种特点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则是:一是要求培养通用型、标准化人才;二是强调功利和速成,要求学生能较快地掌握某种知识、技能,并能尽快地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这些要求决定了教育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的简单划一性。即从上到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一张试卷考全国、一场考试定终身。二是教育内容的片面性。经济发展需要什么知识、技能就传授什么,导致专业越分越细,人才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窄。三是在注重教育的应性功利性,注重人才技能培养的同时,忽略人才的创造性和个性。这就使应试教育不仅成为一种必要,也成为一种可能,并使应试教育成了许多向工业化迈进的国家的共同现象。

教育的转轨不是对过去教育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对过去教育的简单修补,而是一个在扬弃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重建的积极创造的过程。重建成的基础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否则,就会脱离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社会的支持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推进教育改革的时候,我们必须准确地把握住经济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对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将承担新的使命,同时也就对教育的转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知识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依据

(一)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

21世纪初,我国要实现由小康向现代化的大跨越,这对教育、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社会化对人才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人才素质的综合化;二是要求人才的个性化并有创新的能力;三是要求人才的多样化。经济的变革必然体现为对教育的要求,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提出综合文化素质的要求

人类生活方式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包括人口革命的“人类生态革命”,强调将教育、培训和信息活动同环境、人口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可见,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全民的教育程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要战略,不是单靠行政命令或经济行为就能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教育和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因此,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的协调发展,就需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要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素质,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只能是素质教育。

(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民素质和教育的支撑

市场经济的一个潜在危机是国民素质不高,文化环境不够理想。表现为商业道德、商业伦理低下,信用低下以次充好,坑蒙拐骗,欠债不还等问题严重存在。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整个民族的价值道德伦理水准,要求整个社会具有良好的商业道德、商业信誉、商业伦理,并依靠这种上文化的发展来支撑下一步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把教育作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式,通过教育的行为、教育的功能,使儿童从一开始就能接受良好的人格教育、伦理教育、社会性人文道德教育,而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所以,素质教育不仅是教育内部的调整,也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一种迫切呼唤。

(四)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素质基础

知识经济最早是在1996年底提出来的。世界经合组织在公布有关国家的经济发展的状况时发现,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其国民财富的增长中,新增加的国民财富已经有50%以上直接来自于知识的进步。据此,他们敏锐地发现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整个经济的基础不是技术化而是知识化;第二,经济开始柔性化,产业开始软性化;第三,经济要依靠文化来支撑;第四,经济的创意性。这四个方面的特征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强调教育综合和全面素质。即从强调专业到强调综合,从强调技术到强调知识,从学会应用到学会思维,从着重智商到着重情商。教育要能满足知识经济的要求,就必须致力于提高人的情商,提高人的创造性,不断丰富人的知识和发展人的个性而这些都是应试教育无法承担的任务。这需要用一种崭新的教育思维来推动教育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呼唤和挑战,也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推进素质教育,是关系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已将质量教育(qualit-oriendeducation)、全面质量教育(whol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即素质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使自己能在21世纪经济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一种竞争、一种挑战,我们不能再等待观望,不能再有丝毫的犹豫,应当坚定不移,立即行动,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查有梁.知识经济与人才开发[J].教育研究,1999,(4).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2

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是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呈现出高科技、高智力、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它给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1.知识经济的前沿性特点要求干部有较高的创新素质。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各专业、各领域、各学科的新知识相比过去都是十分先进的,可以说在各个领域独领。尤其是以互联网、微软技术为龙头的信息产业,其发展之快、作用之大,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之深入,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知识经济的这种前沿性特点,对我们干部队伍的素质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在尽可能熟悉本专业世界领先水平的前提下,不断钻研新技术,接受新知识,结合本国本地实际,创造出更新的成果来。

2.知识经济的速变性特点要求干部有灵敏的能力素质。在知识经济形态下,知识、技术更新的速度正以3—5年的周期率迅速发展着。在这个时代,天然的资源已经不是一个国家的关键,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根本标准是:素质、教育、机制的管理。这充分说明知识经济的这种速变性特征向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能熟悉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有灵敏的应变能力,不断快速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3.知识经济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干部有广泛的知识素质。知识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尤其是我国,虽说还只是初见端倪,但也完全可以看以,它涉及的不仅仅是某个行业、某个部门、某个领域,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广泛地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就其知识方面看,呈现出三个发展趋势:一是知识商品化,这包括文化商品化、知识物业化、文化知识经济化等等;二是文化知识旅游,它是集知识、商贸、旅游三位一体的经济,是典型的知识经济的理念化;三是知识产业化,它是知识经济的直接成果,也是知识经济的最终目的和最佳模式。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质量将越来越高,品位将越来越高,档次将越来越高,综合性的层次也将越来越高。因此,这就要求今天的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具有本专业本领域的丰富知识,而且要能真正适应时展的要求,则必须有较为广泛的、综合性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加强干部素质教育是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从干部教育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从目前干部队伍素质和干部教育的现状来看,有计划、有步骤、主动地把干部教育的重点从基础教育、学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是干部队伍适应时展要求的当务之急,而且也是我们能否主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关键之举。

1.干部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教育。

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由于所处地位和肩负责任的特殊性,其素质的主要支撑点是政治素质。这是他们与其他类别人员素质最大的区别点。因为,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好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决策的正确性和对人民群众的致益性,影响到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大政方针与发展方向,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的干部教育,必须用大的力气在这方面下功夫。而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对政治素质的要求,又不能沿袭以往基础教育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而应侧重于站在时代的高度、全局的高度,较深层次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主动地掌握国际国内政治斗争的最新状态,准确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高自己的政治嗅觉和敏感力,自觉地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重大决策与政治风云变幻联系起来,以增强决策的正确性,减少失误率,促进本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顾名思义,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毫无疑问,今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单一地靠拼体力、拼消耗来发展经济,而必须靠科学知识、技术和信息等“软件产业”来发展经济。要实现这一点,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就必须增加自己的知识存量,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一般的、基本的科技常识,而且必须尽可能多地接受最新科技知识,用国际国内的前沿科技知识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知识存量中的科技含量与水平。因此,干部素质教育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干部提高知识素质作贡献。干部教育部门不仅要为干部准备这方面的教材、教员,而且必须为干部获得最新知识提供必要的先进手段和设施。

干部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因此,干部教育要围绕知识经济对干部在能力方面的新要求,采取多种手段以提高干部运用知识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为此,一方面可以运用互联网和其它高科技手段,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收集多种相似地方的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来进行对照、比较,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用他山之石来攻本地之玉;另一方面,则可以把本地的多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经济状态、主观愿望等制作成电子信息,通过互联网来征求各地专家、学者、能人、巧匠们的意见,或者进行广泛的交流、讨论,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普求良策。

2.实施干部素质教育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干部是我们事业的中坚,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这部分人的素质不提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提出的高要求,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就不可能建成。因此,一定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下大功夫抓好干部的素质教育。各级党委和政府应把它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千秋基业,从方针政策,到具体布置检查落实,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3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知识经济又称为新经济、信息经济,它建立在知识的分配、使用与生产基础上,是一种极富生命力的新型经济,与传统的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有着本质区别。总体而言,知识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知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也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当前,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物质投入逐渐被知识投入代替,进而提升了经济效益,节约了物质资源。知识的掌握和传承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开展又必须以教育管理为基础。其次,知识密集型产品比例逐步增大。传统的工业经济主要以物质生产为主。知识经济则是将知识生产与物质生产有机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极大地提升产品的高附加值与知识含量。通俗而言,即是说产品包含的知识日益增加,包含的物质则相对减少。再次,知识经济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物质资源高消耗为基础的传统经济形势必将被时代淘汰,而信息、计算机技术、电子则会逐渐普及和应用,这都可以极大地降低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物质消耗。当前,数字化形式作为知识经济的载体,正在改变着人们改造世界、认识世界的能力。而教育则对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探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题中之义。

二、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管理的实践策略

(一)建立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建设直接决定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效,特别是对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管理的规范有着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过于“规范”,对不同年级、性格、能力的学生运用同样的管理标准和方法,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坚持“以人为本”管理原则的前提下,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多样化的管理制度主要是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灵活地调整和修正教学管理制度,并通过有效的措施、组织结构加以实行。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和内容,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进而提升教学效率,为社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二)建立网络型教育管理体系

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管理理念被逐渐应用到各行各业中,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管理体系缺乏师生互动,单一僵化,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管理效率难以提升。因此,若要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就必须运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构建网络型教学管理体系,以提升管理者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网络教学管理体系首先要求注重师生沟通交流。简单而言,即是指无论是在教育系统外部,还是在教育系统内部,都必须实现双向沟通,在融洽的师生氛围中有序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网络工具,构建互动平台,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并给予帮助和指导。其次,要重视学生在网络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一切教学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教师利用网络设计教育管理方案或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学生的个性需求为教学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三)完善基本管理机制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大学生;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随着以知识为发展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的日益增加,知识经济时代日渐向我们走来。面对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高校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应该突出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特点。

1知识经济时代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6年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里的知识,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方面的知识。oeCD的报告把人类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形态:(1)事实知识(Know-what),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2)原理知识(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3)技能知识(Know-how),指做某些事情的技能和能力;(4)人力知识(Know-who),指知道谁有知识能做某些事情的判断。知识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不可替代性。在经济理论中,所有物品是可以替代的,而知识是不可替代的。(2)不可逆性。人们一旦掌握了某种知识,便不可能被剥夺,某种知识一旦传播开来,就不可能收回。(3)非磨损性。知识在使用中本身不会被消耗,可重复使用。(4)共享性。所有物品都具有排他性,而知识不同,某人拥有知识不排除他人也完整地拥有同样的知识。知识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建设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科学研究为后盾。在知识经济中,智能工具取代传统机器设备而处于主导地位,知识创意成为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心,而劳动主体则是拥有综合知识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人员。高新科技产业群的崛起和发展,带动其他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推动整个知识产业规模迅猛扩张,又以知识共享效应和收益递增效应推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和不断升级,最终使整个社会经济得以长期持续增长和发展。以数字网络化的通讯系统为主渠道,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直接的互联互动关系,实现了“平等互利”地提供“比特”为基本单元的知识产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流转由于可以实现光速传递,通过一种超物理空间的“媒体空间”来进行,使整个经济活动的节奏加速,使经济真正实现向区域、全国乃至全球一体化发展。[1]

知识经济时代即“人类正步人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耗)为最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从经济发展史看来,以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知识(智力)经济。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2]

1999年2月第1版《市场经济词典》中将我国学者对知识经济认识的特点总结为::(1)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经济;(2)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3)知识经济是创新性经济;(4)知识经济是产值轻型化的经济;(5)知识经济是劳动主体智力化的经济;(6)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产业”为主导产业的经济;(7)知识经济是知识化管理的经济;(8)知识经济是国际性的经济。知识经济将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更高的经济时代。

因此知识社会是学习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是教育的时代。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知识经济发展培养知识基础扎实并且善于学习的高素质人才。

2知识经济给教育带来的启示

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人类新的文明形态建立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础之上,以知识为基础,创造性地应用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知识经济时代是对“工业经济时代”的扬弃,作为对“工业经济时代”文明局限的校正和克服,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人类自身潜能以设计和美化生存环境”的新理念将取代“征服自然以满足需要和谋取利润”的传统理念而成为主导性的行动纲领和目标取向。[3]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发展提供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2.1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工业经济时代那种为追求利润和财富而使人沦为机器和技术奴隶。知识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基于人和人类利益考虑的,以捍卫和寻求人的价值和尊严为目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人类文明的构建必须根据人和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来定向地控制和利用高技术,而不能根据利润或其他有悖于人作为目的的总原则的目标,否则,我们可能造出最终导致人类毁灭的东西来。知识、信息、技术和财富等都只是人类实现目的的中介和工具。真正以人为目的来着手回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转型及其所引发的挑战,并建构即将到来的新文明时代,我们追求和参与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才不致使我们自身再度成为“单向度”的人,我们作为人所创造的一切才真正地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不是污染、恐怖和毁灭。[4]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在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培养德才兼备、人格完善的高素质人才。

2.2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创新

知识经济是创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生产的商品是知识化商品,其实质就是知识的再创造。高等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教育要培养学生在知识“爆炸”时代,要具有前瞻性思维模式,着眼于未来,创造性地探索未来发展趋向。早在1997年,江泽民同志就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要“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在西方,英语中innovation(创新)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就是对原有的东西就行替换;第二,创造新的东西,就是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第三,改变,就是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创新的基础是在原有经验或者知识基础之上,加以改进或者改变。创新人才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有自信、激情、承担风险和失败责任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2.3教育的持续——不断地学习

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都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

在信息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与知识的急剧增长,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创新的频率加快,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提高,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增加,学习就成为个人、组织,以及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明确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学习行为的社会化和普遍化,要求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和长久性,个人要终身学习和教育,企业要不断学习与变革,国家要始终保持竞争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教育应在培养人的终身学习、学会生存方面作出努力。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造就不断学习的人才。

转贴于3大学生素质的培养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纲要》专门就高等教育提高人才质量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高等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为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指明了方向,其途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增强诚信意识,养成良好学风。”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基于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3.1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知识经济时代以人的发展为根本,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关乎人格的完善与人性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的核心理念符合教育的基本属性。把教育看成是推动经济的动力与因素的观点,推崇的只是教育的附加价值而不是教育真正的内涵。把最具生命活力的人视为可"投入产出"的人力资源;把一种蕴含公平与普适意义的教育与只关乎小部分人的"成才之路"联系在一起,只能催生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国家需要富强,更需要文明,这必须从教育的源头上进行深刻反思。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底线,应当是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期待。[5]大学是人生人格完善、技能培养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关乎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复兴。

3.2信息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显著的特征就是信息化、知识“爆炸”。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利用”能力,这三者即所谓“信息能力”。培养具有“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对于能在21世纪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保持领先地位是至关重要的,而基于internet的网络化教育则为培养这种信息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内容应侧重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以便与知识经济和知识快速更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6]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在信息。在信息化社会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大力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将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

3.3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刨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知识经济建立在知识基础上,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边是当代创新活动不可少的方式:创新精神提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客服畏错认识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不反对学习前人经验,任何创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精神提倡大胆质疑,而质疑要有事实和思考的根据。

知识经济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精神、自主学习等日渐成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显著素质要求。高等学校要转变观念,教育总体目标是培训社会合格公民,以人格的完善为目标。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突出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是人持续学习,不断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根本动力,创新精神就是知识时代的精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是塑造知识经济时代合格人才的核心内容。素质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从事社会实践能力的总和,是一个人知识和能力、性格和情操的综合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重视和尊重知识的观念,获取信息和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等个人素质和创新精神等。

参考文献:

[1]庞元正.当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新闻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版社,2001.

[2]秦玉琴.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五卷)[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3]张安民.关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哲学反思[J].当代世界,1999(7):26-28.

[4]吴遵民.倡导“成才之路”还是培养“合格公民”——兼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理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6):9-13.

[5]邱奉兴.论面向知识经济的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0(6):36-37.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5

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

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

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

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

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

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

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

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

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

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6

本文主要阐述了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以及为促进知识经济发展我国应采取的措施,以期我国抓住机遇,从实际国情出发,大力发展知识经济,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生产力发展;推动作用

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它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要采取有效举措,促进知识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一、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知识经济的含义。

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统称为“知识”,知识经济指的则是人们通过对各种知识的利用,对事物所进行的使用、分配以及生产之上的经济。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之日起,知识在人类的生活生产中就发挥着巨大作用,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人类总结和积累出的生存生产的经验。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人类先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经济形态。在这些经济形态中知识都发挥着巨大作用,比如在农业经济社会,人类发展农业需要适时播种,只有掌握了充足的有关节气的知识,才能实现适时播种农作物,这样才有利于农产品的丰收,假如农业生产缺乏知识的支撑,那么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再比如工业经济社会,它对知识的需求更加迫切,电动机、纺纱机以及蒸汽机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体力得到充分的解放和延伸,是当时社会中人类知识的结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形态层次与知识量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它们在社会发展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从哲学理论角度来说,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知识会逐渐发挥出比其他任何生产要素更为重要的作用,进而知识经济就应运而生了。

(二)知识经济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无论任何形式生产力的发展都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先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则是当今电子信息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高度智能化的充分体现。人类社会从游牧经济到知识经济,大体上共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自然的人化”阶段,这一阶段,人类通过对自身智慧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主观改变着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并从中获取到了自己所需的一切物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体现;二是“人的自然化”阶段,它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并对自然变化的既定规律有了一定的掌握,从而将这些认识和经验性的内容通过内化,变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使自己在社会生活生产中依据这些知识按照自己的目的去利用和改造自然。知识经济就是这一阶段的重要体现,此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源、资本、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小,知识和技术成为了物质财富增长的重要生产资料,因此,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发展就是当今知识经济的本质所在。

二、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很多工业生产企业采用科学技术强化了自身的制造工具,在当时社会成为了最主要的生产部门,产业结构也由原来的以农业为中心转变为以工业为主。而就当今社会来讲,产业结构正逐渐由工业转变为信息和服务业,知识经济作为一种高级化的经济形态,它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一)社会生产力系统在现代科技发展得到了“软化”。

在工业社会,人们在生产中为了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在工业社会时代,人们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增加产品产量,开始在工业生产中推行机械化,这就需要充足的能源、材料以及交通运输设施来保障其顺利进行。因此,工业社会体现出了一种较为“硬化”的生产力系统。在当代社会,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也由较为笨重和需要人工操作的普通机器,发展为了精密化的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对象也由单纯的自然资源变为了人工合成材料和优质的新能源;劳动力类型也由密集的体力劳动者变为了科技型的高尖端人才;产业生产管理也由以往的靠经验,粗犷式的管理变为了集合了自动化、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科学管理。社会生产力系统的各个要素都在科技的发展下逐渐向“软”的方面发展,这就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系统的“软化”。

(二)科技的进步缔造了新型的生产力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新兴了一批以知识型软产品为代表的计算机和软件企业,如微软、iphone、联想等,它们逐渐成为其所在国的支柱产业。在现代学科技术的发展下,知识型软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技术与知识的竞争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主要方向,若要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开发出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因此,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已成为知识经济下新型的生产力系统。

(三)科技的进步优化了生产力系统的整体功能。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作为支撑,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物质来保障其基本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高效、优质和可持续性,更多的是在经营生产中依靠科学技术,以实现生产效率和效益并重发展。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了改变,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被处理得更加和谐。

三、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随着国际间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新的知识观念、知识生产和知识价值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我国发展知识经济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

教育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是判断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知识经济水平的重要测量指标。人是应用知识的主体,知识在创造、传播和使用过程中都需要优秀的人力资本来作为支撑。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就现阶段而言,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而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在现代社会,国家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我国企业职工下岗后很难实现再就业,这充分说明我国劳动力的素质难以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抓紧时间大力发展教育,快速提高我国劳动力素质,才能促进我国知识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从国情出发,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加强我国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的转变,建立一套能够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综合素质的开放式、多渠道的现代教育体系,同时加强对全体社会成员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新知识的创造与应用,这也是发展知识经济所必需的。只有大力发展教育,重视人才的培养,才能使知识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焕发活力。

(二)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

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是创新的骨干力量,国家在提高全民创新意识过程中要重点培养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的创新能力,并依靠“四个创新”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全体社会成员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依靠新知识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此,需要把握好三个原则:第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经济效益是其发展的命脉,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之中,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同时企业经营生产活动面对的是市场,只有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结合,企业才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因此,企业要摆脱与经营生产相脱节的自我封闭式创新,要积极加强与高校、政府、科研机构等部门的合作,建立一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机制,切实发挥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第二,投入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技落后是造成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而企业、国家对科技投入较少与科技落后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为切实提高国家、企业乃至全体社会成员的创意能力,国家、企业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在科技创新上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第三,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劳动、资本、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又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尤其是人才作为科技创新的基础,国家要加强人才创新,引进和培养知识经济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依靠创新型人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发展知识经济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创新,更要加强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美国之所以是当今世界上的头号经济强国,不仅仅是在于它具有强大的高新科技研发能力,关键一点在于它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应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都能充分附加知识含量。目前,美国的农业劳动力只有3%,而占国民生产总值25%的制造业中的劳动力也不到10%,这充分说明了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产生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我国在发展知识经济过程中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高新科技的开发;二是将最新科技成果应用到传统产业之中,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让旧的生产力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使传统产业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若要实现知识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使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升。

(四)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

知识产业的发展需要与其相对应的社会支撑结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国家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它们之间的关联,使其形成一个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研机构主要负责研究企业在经营生产中所需的新知识,并指导企业将其有效运用到生产之中。生产单位要为科研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满足科研所需的场地、材料等物质条件。生产单位与科研机构只有相互促进,才能共同提高知识水平,为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国家还要建立行业性的科研中心或知识经济开发中心,将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实现三者之间的联合创新与攻关,形成在“产、学、研”上共同进行新知识的开发与应用,从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快速将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力上。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对科技开发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体系,促进生产力迅速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同时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健全知识产业社会支撑结构,依靠知识经济的发展推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作者:黄洁单位:杭州市干部培训中心

【参考文献】

[1]邹春红,尹荣珍.浅谈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J].商情(财经研究),2008

[2]王友林,彭波.论知识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J].时代经贸,2008

[3]薛丹.知识经济对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J].民营科技,2012,12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7

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个不争的事实,人们正在越来越多地揭示出其特征。但如何准确地认识知识经济的定义、内涵、理论意义等等一系列学术问题,仍然是难题。人们已能清晰地感到它的存在,但它何以存在,如何存在,存在何用仍然是人们所不能透悟的。本文的愿望就是要从现实和理论互动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些有益的思考。一、知识经济的时代意义按照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从我们所看到的不少资料表明:人们在强调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区别于物质、资本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物质经济和资本经济而言的。与依靠物资和资本等这样一些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相区别,现代经济的增长则越来越依赖于其中的知识含量的增长。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的创造中其功效已远远高于人、财、物这些传统的生产要素,成为所有创造价值要素中最基本的要素。因此知识经济的提法可以说正是针对知识在现代社会价值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而言的。但不能由此就认为知识经济仅仅是区别于所谓的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其一,人类经济时代的划分有自然经济、工业经济,但没有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的提法。其二,一个经济时代的划分重要的不是生产什么而是用什么生产,这里包含一个重大的区别,即一定社会的主导生产工具及由此形成的产业,这显然不是物质经济或资本经济所能反映的。而知识经济不但从知识在生产中的核心作用表明自身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主导经济增长的知识性产业已经形成。对此美国经济学家罗默提出,要求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必须把知识列入生产要素函数中。因此oeCD定义知识经济即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是揭示了知识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并准确地反映了知识经济的现实。所以,我们从经济时代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经济,才能切实地反映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历史性变化和人类社会已进入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这一伟大现实。我们认为知识经济是继自然经济、工业经济在人类财富创造形式上的崭新时代。我们称之为知识经济的,就必须使这种称谓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这需要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显然不是目前报刊上所反映出的一些旨在映证知识经济的提法,而应是论证知识经济何以可能的理论基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二、知识经济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冲击知识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冲击首先是基础理论。知识经济的出现使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然要合理解释和反映这种社会经济生活的新本质,从而在更新的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基石上构建指导人类新的经济实践的经济学。事实证明,经济学的一些研究领域已经初步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着这种新经济的冲击。尤其突出的是贝克尔的人力资本论、发展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及一些管理性经济学科,这不断地加大着部门经济学科和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离。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经济的现实,但我们用以解决问题的理论并非建立在这种现实基础之上。这便是旧理论无所作为的必然。纵观人类社会全部的经济活动无外乎这样两个内容,其一是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其二是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这里我们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第一个问题,形成这一问题的核心内容是一定社会的财富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财富的增长?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集中地形成了该社会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即价值理论以及增长理论。我们从经济学角度考察一定社会所追求的新的社会财富是什么,如何创造出来,不能不看到,新的社会财富的创造总是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生产方式。从古代社会的钱物积累表现出的社会财富,及与之相应的注重农牧和战争掠夺的财富增长形式,到威廉·配第实质性地揭示出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财富创造中“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里的劳动成果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所认可的社会财富。随着自由资本主义萌芽的到来,重商主义坚定地认为商业贸易创造价值、增进社会财富。事实上商业贸易只是转移现实的社会财富,并不能在根本上创造新的社会财富。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第一次真正深入到人类经济的核心,揭示了生产创造价值这一人类社会财富增长的实质。在资本主义进入典型机器大工业化生产条件下,马克思完善和发展了劳动价值学说(尤其是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财富增殖的剩余价值学说)。这些理论集中说明的是在一定经济时代里新的社会财富的形成是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自然经济时代,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人的劳动力,劳动也主要是人的体力劳动;工业经济时期创造新社会财富(价值)的主要是先进的机械力,尤其是工业经济的成熟期,以机器为主的机械力劳动成为社会财富基本的创造形式。新增加的社会财富完全是表现为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生活需要的商品,商品价值的大小及其得到社会认可的多少都直接地决定于生产它们所使用的技术的先进性。这使工业经济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典型地表现为价值的技术决定论。当人类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知识经济时代,反映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创造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新的生产方式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在现代化的企业生产中,人们认识到外在于劳动过程的知识性的管理也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学界也提出了管理是创造价值的第四个要素。而管理正是随着人们对企业自身性质认识不断深化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管理人员正是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服务于生产过程而现实地增加产品的价值。美国德尔福集团甚至提出企业知识管理,认为这是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指出“虽然知识管理的首要目标不是技术,但是公司将发现,它们在知识经济中如果离开了知识管理,就不可能具有竞争力。”(《参考消息》1998年4月26日)其次,在市场自由竞争中企业所投入非生产性领域的大量广告费、赞助费及各类社会投入,都不是用于直接生产领域,按劳动价值理论是不会创造价值的。现在恐怕没有企业界的朋友会否认这方面投入的丰厚回报,在这些非生产性领域的投入极大地提高了处于自由竞争市场中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些知识和信息是如此深刻地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对商品无论在价值大小以及实现多少上都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三,现在主要让我们来看使工业经济时代跃升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信息产业。美国人不无自豪地指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新的经济增长源,约占近年美国经济增长的40%。如果你对这个数字还缺乏敏感的认识,那么你对这组数字肯定会感兴趣:一个发展才十几年但已拥有资产2000亿美元的微软电脑公司和已经发展一百多年才拥有400亿美元资产的通用汽车公司,后者曾是美国工业经济时代的象征之一。微软所要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你直接可以消费的面包、汽车或实实在在的钢铁。它提供给社会的只有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和载满了能满足你对知识管理需要的各种软件,这里几乎没有办法用劳动价值理论来分析,最高级的知识在这里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过时的知识在这里也一文不值。同样的编程人员、同样的工作强度,但可能所创造的价值相差悬殊。这里价值形成的唯一基础是以其知识含量的高低来比较的。其他如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光电子产业等等高新产业中,知识是与他们所能创造价值的大小、所能实现价值的多少直接地联系在一起的。也许仅仅因为一个连字符的遗漏而使数十亿美元化为乌有,也许仅仅因为一个新的配方而价值倍增。在这里已完全失去了工业经济时代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实现形式,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财富已直接地与人类最宝贵的知识挂钩,这不但突破着旧的社会财富观,而且直接使人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新的社会财富。综上所述,知识正自在地存在于当今源源不断被创造出来的新的社会财富中,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本范畴的内涵及基本理论。正如我们分析的,一定经济时代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总是最深刻地反映着一定经济时代的社会生产的实质,并通过这个实质使一定时代的社会生产方式向更高级转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一切都是财富,一切都不是财富,对新增社会财富的考察必须和一定的生产方式相结合。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主要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的大小体现出在劳动时间多少上的竞争,那么知识时代的商品价值则主要是指在无差别人类劳动中所蕴含的知识和信息,价值的大小体现在劳动中对知识和信息的竞争。我们创造的新财富是未知的,但我们通过当前的劳动却现实地改变着已经形成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在这个循环上升的怪圈里,由于人们在现实消费需求中所消耗的社会财富总是有限的,因此大量的社会财富是以空的数字指标表明社会生产的创造能力,由于形成新的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是唯一的,因此对一定生产方式下新形成价值的那种核心要素的竞争便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实质。而这种核心要素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也就是对新增的社会财富的分割、占有和积累。从这个意义上看,oeCD定义的最后一句,不无道理。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与工业时代相适应建立起来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亟待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说明知识经济是存在的,使知识经济有合理的理论基础,把我们看到的现实和我们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三、知识经济对社会财富创造形式的改变必然意味着传统经济学的增长理论、货币理论、周期理论及其他一些理论都必须重构知识经济正以其在现实中的迅猛发展向我们展示出现代经济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增长形式,使传统经济学理论所揭示的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增长、规模经济增长、投入产出等增长理论都表现出严重不足。首先,知识在现代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已彻底改变了传统人、财、物要素配置所带来的增长。其次,知识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它投入和参与生产的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要素,并形成新兴的主导产业。再次,同传统工业经济的规模相比较,依赖知识创造效益的增长正表现出同一产业的分散组合和不同行业间的技术融合,很难从规模化的投入和产出上进行分析。最后,知识在当今社会新财富创造中的独特性和基础性,使我们对形成社会财富增长的途径并不能直接地从生产领域或某一产业中去寻求,增长的因素或动力也许是直接地存在于生产领域之外。知识经济条件下,也许真正导致增长的投入在一些非生产领域而并非生产领域。只有我们把上述问题研究清楚,我们才能找到知识经济条件下促进主导产业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作法。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曾明确指出主导产业对一个时代的经济起飞具有决定意义。曾因煤、铁为主导产业相互推动而促成战后经济奇迹的日本在这一方面更有心得,日本工业调查会总经理志村幸雄撰文指出:“信息通讯产业可以说是21世纪最典型的主导产业。如果说20世纪基本上是发动机和电动机占主导地位的‘动力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通信、广播和电子计算机技术三位一体的‘信息的世纪’”。在这一问题上有的同志以产业升级很好地概括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面临的机遇。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样产业巨变的经济时代,最能代表知识经济特征的产业是主导产业但不可能是唯一的,甚至这一产业在根本上只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其他产业提供生产手段。而各国在此基础上所可能形成的主导产业仍然是要和国际分工、本国经济现实相结合。知识经济向我们展现出不同于工业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和高效益,无疑有更深刻的增长方式在现实地发挥作用,这就使我们更要深入研究知识经济增长理论,理解现代经济增长的内涵和实质,在未来的发展中制定出更合理、更完善的增长政策和计划。并由此出发考察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市场、人力、管理等等相关经济因素在新的经济状态中的运动规律,从而全面自在地把握知识经济的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增长理论,尤其知识经济所表现出的经济数字化、虚拟化、一体化、全球化、消费与生产的融合等等特征,使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传统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随着知识成为新增社会价值的决定力量,使社会财富价值的代表货币,在更加虚拟化的数字经济中运行,使工业经济时期所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发展为泡沫经济。在全球化、一体化、货币自由汇兑、金融衍生品大量存在和信息空前通畅的情形下,原有的货币理论和周期理论已明显地不能指导现实。原来生产过剩的危机现在也许因为金融市场的违规操作而轻易来临,也许因为世界市场的分工而大获其利,可以说这次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一个最有力的说明。限于本文篇幅,这里我仅仅是提出问题。总之,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已经到来,我们必须从这个现实出发,揭示出反映知识经济实质及运行规律的经济学说来解释我们所面对的经济现实,指导我们伟大的改革实践,这不但意味着我国理论经济学繁荣的到来,也必然促进我国伟大的经济振兴。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8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商品知识商品经营理论体系

知识是以人为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活动的总结与归纳。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二重属性,因此通常我们将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类。广义的讲:显性知识是社会发展普遍需求,通过语言、文字、传媒等形式进行广泛传播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在显性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的应用目标,有所创新,独有所长,仅有少数人(组织)掌握或应用的知识。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永无止尽的。知识的隐化是相对的,知识的显化是绝对的,知识的发展是绝对的。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商品和知识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商品的地位逐渐提高、作用愈来愈明显,主要表现在:知识作为物质商品的生产要素之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已经成为物质商品的最重要生产要素;与物质商品的社会再生产一样,知识商品的社会再生产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引导并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物质商品充分体现了丰富多彩、门类繁多等广泛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与物质商品一样,知识商品也具有广泛性和发展性。

其广泛性来源于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空间上看,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位、每一个角落,知识无处不在。

(2)从时间上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每个阶段、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存在、发展进步都体现了知识的广泛使用和不断创新。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知识商品必然无时不在。

(3)已经建立的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大容量的广泛存在,更深层次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新理论层出不穷,相应的应用技术也不断涌现。作为无形资产,知识商品体系繁多,规模庞大,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

知识商品的发展性来源于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其生产过程中就基本确定下来了。而知识商品则不同,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虽然在生产的时候也为一定的目的和方向所规定,但在使用过程中经过某些适用性改变之后(甚至不加改变),便可以不断地衍生。若横向转移,可扩大使用价值的范围和领域;若经纵向渗透,则可继续生产出一系列相关新知识。

(2)各种知识商品通过人脑的组合加工而形成的新知识大于投入各种旧知识的简单相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将取代并超过旧知识。

(3)由于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同一知识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认识具有局限性。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同一知识商品潜在的使用价值的认识与应用能力将会逐步提高,导致在现实生产的使用过程中,知识商品使用价值必将不断扩展。从而,有利于新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研制生产,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并进而为整个社会带来广泛的经济效益,必然促进社会生产的扩大与发展。

(4)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与其它生产要素结合会提高这些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知识投入的逐渐加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于物质产品,知识具有两重属性(隐性、显性);相对于物质商品,知识商品具有多种特性;相对于物质商品的社会再生产,知识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规律与物质商品截然不同。知识商品的广泛性和发展性,决定了其区别并相对与物质商品而自成体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知识商品经营理论体系由以下基本理论构成:

知识商品导论:探讨知识的二重属性(隐性、显性),分析知识商品的十大特性,明确与知识商品经营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论证知识商品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内在规律,阐述知识商品经济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性。

知识经济的概述:明确知识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以知识商品化、知识商品的大规模社会在生产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形态,分析知识经济的由来、现状,阐述知识经济基本特征,研究知识经济的现实意义及应对策略,并预测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前景。

知识流通经济学:在尊重知识的两重属性、知识商品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十大特性的基础上,分析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研究知识商品规模经营,对社会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影响及其内在的经济运行规律。探索和研究知识商品市场运行机理,分析知识商品市场需求、资源分布,阐明知识商品流通在知识的社会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营销学:在尊重知识的两重属性、知识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十大特性的基础上,研究知识商品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策略、方式、方法。

知识经营的系统应用: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现有社会经济条件下,改革市场经营体制,建设、完善知识经营应用系统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9

知识经济的正式提出还只是近几年的事,但它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最早是1962年美国学者马克鲁普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提出了“知识产业”概念,后来在美国一学者的研究和发展下,提出了“后工业经济”的说法和“信息经济”的概念,到了1985年一位日本学者提出了“知识价值社会”的说法,1986年英国的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提出了“高技术经济”的概念,直到1990年联合国的研究机构初步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出版局出版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第一次提出了划分信息与知识的标准,提出了这种新型经济的观念、范围和指标体系,从而标志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正式形成。

知识经济已作为一种事实出现,同时又处于起步或量变阶段,这是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企业家的共识。尽管我国目前正处在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但必须从现在起实施面向知识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只要制定正确的知识经济战略,就可以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

知识经济影响全社会的各行各业,必然也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知识经济,思想政治工作要从两方面来开展: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职能来看,要为发展知识经济服务;另一方面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身发展来看,要主动接受知识经济的,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方法,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也就是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要有为政治经济服务的本领,本文就如何在知识经济新形势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知识化,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键也在人。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思想政治工作将承受巨大的挑战。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稳定性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对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有着特殊的要求,不仅要求工作能力强,而且要求有坚定的信念,有丰富的经验。从人才成长规律来说,培养一个成熟的优秀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至少要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工作10~15年。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积累经验,经受磨炼,培养职业观念,要求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总体上要保持稳定。

从实际情况来看,保持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是非常困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组织上的原因,对政工队伍建设不重视,认为政工干部是万京油式的干耍嘴皮的,因此,前段时间,社会上流传着“10年经营成富翁,10年业务路路通,10年政工一场空”的说法,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稳定。那么,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则要受到社会流动、市场机制、自选职业等社会与体制因素的影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就更难以稳定了。

第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挑战。截止目前,全处在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共有59人(包括工会人员),具备政工职称仅有25人,其中高级政工师1人,政工师8人,助理政工师及政工员16人。现有学历情况(包括后取得的学历)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24人,中专高中及其以下学历33人。从59人的职称及学历情况来看,这种现状不能适应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要求运用多种科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一方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训练,另一方面应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和较宽的其他知识面。从我处的实际情况看,有学历的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大多数毕业于理工科专业,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其尽快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第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受到先进技术的挑战。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技术群及其网络化发挥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以不可阻挡的成功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发挥技术的作用。与某些领域相比,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不仅装备落后,而且应用先进技术的意识淡,应用能力很弱。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是多方面的,除上述以外,还有思想观念、心理状态、适应新环境能力、建设方略、管理体制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同当前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思想理论水平不适应;二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不适应;三是科学文化沃吵适应;四是年龄结构不适应。这些说明,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高素质的人才。对此,许多学者从各方面作了阐述。澳大利亚未来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指出,一个人要想在未来取得成功,必须掌握三张“通行证”:

一是学术性通行证。它体现教育的传统作用,强调谈写和运算能力,强调要获得能使自己在社会上起有意义的、满足自我作用的知识。

二是职业性能通行证。它指的是集中进行的在一个技术快速变化的世界进行劳动所需要的教育。

三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通行证。它指的是一个人对于变化持积极的、灵活的和适应的态度,视变化为正常机会,而不视为问题。这三张通行证,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也有重要意义。从知识经济背景来说,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知识化。

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应有的素质有两类:一类是以原有素质要素为基础,要求达到更高的水平,人们称这一类为“高素质”;另一类是知识经济时代特需的新的素质,要求学习和掌握,人们称这一类为“新素质”。

“高素质”要求,简单的说就是要求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水准”。就拿学历来讲,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在所有的学历基础上提高一个档次。比如,目前国家制定的对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计划,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我国政府已制定规划,小学由中师提高到大专,初中由大专提高到本科,高中由本科提高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有较高的学历和学位,具有深厚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很高的政治理论与政策水平,系统专业技能训练,很强的社会交往与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学习,并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

“新素质”要求是指知识经济时代对思想作者提出的新素质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具有关于知识经济的知识、观念和价值观,应当具有技能,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研究方法,应当具有思想政治工作所需要的新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等,这就要在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今天,善于学习,不断做到知识更新。

不管是“高素质”或是“新素质”,就是要求全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增加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知识含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战斗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知识化的措施

第一、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和素质。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本任务,也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建设过程中,还要根据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进一步具体化,并作必要的修正,使之满足时代的需要。

第二、要建立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流动制度。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流动要形成制度,把一学历高,专业相对对口,有志于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人才引进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同时允许一些学历低、年龄偏大的人员流向其他行业或岗位,使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既保持相对稳定又能进行流动。

第三、要抓好思想政治工队伍的培养工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必须加强培养。在知识经济条件下,要从制度上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制度化。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采取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组织研究班等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高学历,更新知识,提高科研能力。

知识经济的实质篇10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奇特现象。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既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既能在相对长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又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探究其原因,经济学家研究并发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内生要素——知识和科技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知识经济”所及的知识,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部分。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这是按照知识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飞跃来界定的崭新经济形态。

同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第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体化是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第三,高速信息网络成为最重要的基础没施。第四,由教育业、科研业、信息业构成的知识业成为主要产业。第五,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知识企业成为重要企业。第六,生活和消费方式走向知识化和智能化。第七,企业、政府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全面互动——以创新为特征的国家科学系统——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生产(发展和提供新知识)、传授(教育和开发人才资源)和转让(传播知识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力军。第八,以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全面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学习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走向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也必然走向知识经济。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升华是把关注的重心从物、资本、信息、知识产业等“身外物”转到人本身,在知识经济的微观或宏观经济环境中,制胜的不是资源量、资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人量,具有创新能力者的密集度决定企业和国家的命运,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的最根本的资源。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动力的经济,教育和学习成了名副其实的发动机,教育的责任空前重大,教育必须改革。

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急骤增长,使人的大脑来不及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宽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简驭繁,触类旁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局面。要认识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避免过早地把学生引入专门训练.然而,教育的职能,绝不可停留在单纯传播知识这个层面上,许多人把传播知识作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智能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将素质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非课堂教育。

可编篡的知识都可用编码技术作成软件,而难以表述的知识存在于称之为湿件的个人大脑中。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大部分的可编篡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主要生产难以表述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即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培养学生的智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识,而是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问”,而且要教“学习”,将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每个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发展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新世纪的主导教育思想。

2.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大学,尤其是那些教学科研型大学,利用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显著优势,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对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将向两个方向纵深发展,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这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即如何处理好培养“通才”与培养“专才”的关系,如何在培养“专才”同时,注重抓好“通才教育”。努力培养通才,培养除具有较深的专业外,还要有知识面广博并基础扎实的“图钉式”人才,这是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依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向,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改革现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结构,在深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步骤、积极稳妥地进行学科调整。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医、农各科的真正综合性大学,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目前一些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第二,建立跨学科的专业。如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专业,并在现有课程内容上向综合化方向进行改革。第三,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在试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增加选修科目,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必要时应同意中途转系、转校。第四,面对知识经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其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化综合素质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统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

3.推行“终身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今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快速膨胀,新知识大量涌现,知识老化周期加速。新的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新的职业,同时老的职业将被逐步淘汰。这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学习和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趋势。对此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构建大职教体系。在政府统筹下,发挥部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能,促进各类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深化教学改革。第二,我国业已实施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十分有益。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实施“终身教育”的适当形式,给予“终身教育”以更为重要的地位。第三,在各类专业人员的“终身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师的“终身教育”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师的进修提高有待解决。第四,支持和引导社会教育机构担当起从幼儿智力开发到成年人的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任务。第五,作为知识经济教育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学校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恩寓,徐惠平.政治经济学[m].高等教育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