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十篇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十篇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2:11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文化;理念

绿色建筑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从对环境影响、建筑物内环境和全寿命周期投资等角度综合做出决策。

1.绿色建筑概述

“绿色建筑”最早是由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学家保罗・索勒瑞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其在《设计结合自然》著作中明确地提出了建筑物设计要遵循“适应”自然的设计原则。2005年10月份,我国科技部、建设部联合印发了《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导则》将绿色建筑定义为: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工作、生活以及活动场所、空间,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实现高效率利用的资源(节水、节能、节材、节地)、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具有可持续性、与环境共生性以及材料可循环利用的特点。绿色建筑物的概念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力求以最小的资源、能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来满足人们的心理与生理的需求。绿色建筑具有六大特征,分别是选址合理、资源利用效率高、建筑环境舒适健康、建筑物功能齐全灵活、废物排放减量化无害化以及采取的措施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等。在当前环境负荷日趋加重的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理念所倡导的低能耗、低环境冲击的理念对减轻环境的污染负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绿色建筑设计的具体策略

绿色建筑物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不是简单的环境的“绿色”,而是要考虑到建筑物从建设到最后被拆除整个“生命周期”内的绿色。绿色建筑物的设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策略:

2.1绿色建筑物设计要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物的设计首先就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文化等要素进行设计、建设,比如,节能保温材料在热带地区几乎毫无使用的价值。因此,绿色建筑物的药剂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地域条件的影响,综合平衡采光、通风、取暖、散热以及制冷等因素的影响,尽量利用自然条件满足居住、工作环境的需求,减少因通风、采光、供暖等导致的能源消耗量的增加,比如,在日照充足的地区尽量使用太阳能,而在便于通风的地区尽量设置窗户在风的下风向位置等等。南方地区宜采用隔热材料,而北方地区宜采用保温材料。总之,绿色建筑物的设计绝对不能照抄照搬,而是要因地制宜。

2.2绿色建筑物设计既要着眼“全局”又要兼顾“局部”

强调“整体设计”思想,强调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设计方法,单独的某一项技术不能称之为实施了绿色设计。绿色建筑物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整个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不仅仅是在某个环节遵循绿色设计的理念,而是要特别重视整体性设计,因为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的好坏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设计成本、建筑物的性能。建筑材料生命周期中的污染和能耗主要有三个方面,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制造,材料、设备从产地到建筑工地的运输及施工中的污染与能耗,这些将是建筑材料的取舍依据。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从建筑施工到室内外装饰都选用环保、低碳、可循环利用等材料是最佳的选择。由于绿色建筑物的设计使用的原料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国内这类原材料的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在投入的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合理的配置原材料既能够达到绿色设计的目的,又能够降低成本的投入,比如,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一些关键的部位使用绿色材料,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绿色建筑物设计要坚持“生态性”

绿色建筑物设计关键的是材料的选型、使用,无论造型、外观多么完美,如果选用的材料不环保,那么所谓的绿色建筑设计就是失败的。首先,要重视材料的重复、循环使用,很多建筑物废弃材料具有重复利用的价值,重复利用这些材料技能降低建设的成本也有效地降低了环境污染,因此,能回收利用的必须回收利用,将原材料的高效利用贯穿于建筑物设计、建设、使用的全过程。其次,要尽量就地取材。就地取材符合绿色建筑物设计因地制宜的原则,而且还能够降低运输材料产生的能源消耗,建筑物更加具有本地特色,便于区域建筑文化的融入,提高建筑物的品位、品质。最后,使用快速可再生、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任何的原材料都是有限的,比如,木材,在有限的材料选择的条件下,要尽量选用可快速再生的原材料,能选用5年成才的树木就尽量不选择10年成才的树木;尽量选用新型的绿色建筑材料,新型的建筑材料往往生产的技术、工艺更先进,原材料消耗量也较低,污染物排放量也较少,符合绿色建筑物生态设计的原则。

2.4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估体系

绿色建筑材料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要求,因此,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绿色建筑材料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使用行政管理手段去强制设计单位、建设单位进行绿色建筑设计,使用经济优惠政策来激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使用绿色建筑材料,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绿色生活工作环境意识。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样可以做到设计、建设过程“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在过程上,评估工作如果能在项目规划时开始介入,到设计、建造的全过程,直至竣工验收,就一定会收到更大的成效。

3.结论

绿色建筑物设计是当前建筑物设计、建设的主导方向,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需求,除了设计、建设方要遵循绿色设计的理念之外,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引导企业生产、使用绿色建筑材料,这样才能够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春妍.山西省绿色建筑发展思考[J].山西建筑,2012(35).

[2]陈瑜.浅析绿色建筑中的关键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3).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应用

现代社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容量逐渐饱和,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建筑建设的主流。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建材的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也占用了大量的能源,给生态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当前城市建筑用地非常紧缺的情况下,高层建筑可以节省大量的土地。然而,高层建筑存在占用能源较多等诸多弊端。因此,在高层建筑中使用绿色设计策略,已成为高层建筑的主流。

1高层建筑的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我国城市人口的密度不断增加。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高层建筑的发展是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城市都在快速的发展高层建筑。一些小城市也兴起了建设高层建筑的热潮。高层建筑闲置率较高的话,会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如果对高层建筑不进行合理的设计,其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是相当严重的。虽然现在对能源的有效利用已经建立起了相关的标准。然而,在高层建筑中,如何确保资源的利用率最高,能源的浪费最低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层建筑中如果引入绿色技术,进行绿色设计,会使得能源浪费现象得到很大的改观。绿色设计应该贯穿于高层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对于高层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总结为能源有效利用、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2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的构成特点

依据《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主要内容可以作如下的概括:绿色设计强调对全过程的控制。传统的设计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建筑要求,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来说,要满足建筑对绿色的要求。绿色设计需要规划、设备、建筑环保等多个环节的人员参与,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各个部门要保证协调与合作。

根据《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设计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场地和室外环境的设计,它主要强调在利用场地的同时要保护周围的环境;其次,是场地和室内环境的协调,它主要强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室内环境的舒适度;第三,是建筑料的选用;第四,是机电排水设施的配备。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依据以上《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进行施工,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能源消耗最低,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3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应用的必要性探讨

城市化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建筑建设的主流。为了在建筑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高层建筑的设计应该秉持低碳环保的理念,加快绿色设计,使得在建筑物的使用期内,能够尽可能的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绿色设计的应用,使得高层建筑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在实际的使用中也可以非常有效的实现低碳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对比以往的经验,绿色的高层建筑从施工到运营,各个方面与普通建筑相比,均实现了节能降耗。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绿色设计,可以真正的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4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策略分析

4.1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主要特点

高层建筑的绿色设计是将生态策略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去,采取相应的技术,使得建筑的形态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高层建筑的绿色特设计应该使得高层建筑的结构和环境与建筑地的环境相协调。除此之外,建筑物的外形上要灵活,不能死板。最后,建筑的设计应该依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挑战而进行,这个挑战就是各种资源日益趋紧。

4.2高层建筑绿色设计的策略分析

4.2.1高层建筑的位置选择和朝向设计

高层建筑在进行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如果建筑的容积率过高,就很难满足人们对光照的需求。因为阳光不仅对人的身体有很大的益处,而且对于建筑物的节能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进行高层建筑选址以及朝向设计时,要选择在日照充足的地方,朝向应该使得每户都能接收到太阳的辐射热量。朝向不同、季节不同,都会使得建筑物接受阳光的程度不同。特别是在冬至前后,房间接收到的阳光辐射面与夏天相比,要大的多,因此,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一点。要按照太阳的高度角进行设计,以保证保证在冬季的时候,南向的窗户可以接收到面积较大的阳光照射,这样可以增加室内的温度,减少照明的使用。与此同时,在满足采光的条件下,要使得北向的窗户小一些,从而获得更多的阳光光线,冬季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保持室内温暖舒适的环境。

合理利用太阳光是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策略。太阳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又能产生热能。所以,在高层建筑设计时,要加强对太阳光的利用,这符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建筑设计和室内环境的协调原则。

4.2.2建筑顶部的设计

高层建筑的顶部是形成城市天际线的重要因素,它的顶部设计对高层建筑的整体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成为城市中与其它建筑区别的重要标志,因此在进行顶部设计时要特别的突出绿色设计的理念。高层建筑的顶部可以增加一些功能用房,使用比较隐蔽的手法,修建女儿墙,来增加视觉效果,使顶部体和主体立面形成的退台不容易发现。顶部可以设置一些会所、休闲咖啡厅等场所,这样不但实现了遮阳、降温和节约资源的要求,而且高层建筑通过对顶部精心设计,可以让人感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感觉。

4.2.3高层建筑物的空间组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建筑建筑设计中绿色理念的植入。因此,在空间组织上,要充分的考虑到节能降耗的要求。可以采用透光性较好的玻璃,使得室内温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冬季可以保持室内的温度。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高层建筑要与周围形成合理的布局,形成美观大方的效果。地上的空间布局要与周围环境协调,而地下,则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修建停车场等,可以大大缓解地上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这样的设计符合《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中的建筑设计和室外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4.2.4技术设计要求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中,要充分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以降低能源的消耗。例如太阳能电池板、中水循环利用等。在高层建筑安装上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晴朗的天气里,实现太阳能照明,减少了对电能的利用,节省了能源。中水回收可以对水资源进行循环的利用,居民生活用水可以通过技术处理,进行园林的绿化。除此之外,可以使用的新型材料还有双层呼吸式玻璃幕墙、无机环保装修材料等。这些新技术符合绿色设计的理念,能够降低能耗,对人们的健康也有裨益。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绿色设计的要求越来高。建筑绿色设计不仅能够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而且还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建筑绿色设计必将拥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许海龙.高层建筑设计中绿色策略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24).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数字技术;方案设计研究

作者简介:翟炳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作中心建筑师,徐卫国,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国外学界在其理论基础及技术路线等方面已有一定讨论。该领域可被看作是设计方法的另一切入点,对我国目前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针和建筑领域语汇的多样性来说均具有切实意义。

一、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

1.传统绿色建筑设计特征

传统的绿色建筑设计,建筑师无法仅从经验或审美来判断方案的节能与否,因此使用相关软件平台以模拟分析的方式对方案进行评测成为了绿色设计的关键之一。[1]绿色建筑设计的一般技术路线,往往是通过专业软件进行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如风、光、热、能耗等)的模拟,并将结果数值量化对比,以此评估方案的生态合理性。然而,有关生态性能的评测一般在整体设计的后期开展,如节能计算多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用。[2]因此绿色建筑设计中的“模拟”环节完全沦为方案完成后的评价与检验工序,并未将其有机地纳入设计前期,性能评测工具失去了对建筑方案应有的指导意义,[3]使生态设计效率变得较低。尼尔斯·拉森(nilesLarsson)在GreenbuildingChallenge2000中提到一种建筑设计同性能评测模拟相结合的工作流程,[4]其中建筑初步设计被描绘成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概念模型的各类能耗模拟及结构、机电工程师的评价意见等形成一系列“反馈信息”来对方案提出修正建议。此过程经多次反复,可被看作是一种“循环设计”,其本质在于强调“数据反馈”的重要性。

2.数字技术特征

较有代表性的参数化技术,核心在于“关联模型”(抽象的机器)[5]的构建。一般来讲,Rhino、maya等参数化软件在其早期开发时都定义了一种被称作“记录建构历史(recordhistory)”的功能,可被看作是“关联性”的体现和参数化技术的早期雏形。当几何体在软件中被描述时,不同维度间往往遵循这样一种规则—“低维构建高维,高维提取低维①”,所谓“记录建构历史”记录的则是这种规则下的具体“关系”。当模型建立过程中每一步“关系”均被记录时,改变初始几何信息而最终结果相应变化,这就是参数化系统基础所体现的“关联性”。传统的建模软件平台即使拥有记录建构历史的功能,也相对局限,当今普及最广的参数化平台Grasshopper,其前身名为explicitHistory,意为“清晰完整的历史”,即构建完整的“关联模型”。因此,参数化技术可以被概括为“关联模型”(图2),模型一端提供各类输入数据,被用于指导不同类型的操作并在记录关联的前提下不断传递,最终输出一系列设计结果。该“关联模型”的核心即“关联性”(as-sociative),其在对“过程”和“数据”的控制方面体现较大优势。

3.数字技术运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

绿色建筑设计可被看作一个信息不断反馈、循环的过程(图3)。这种循环的两端分别是建筑设计和评测体系(软件性能模拟、工程师建议),一方面建筑师提供多种可能的预选方案并传递给评测系统,另一方面评测系统将运算、模拟结果数据进行反馈。在这种“循环设计”过程的操作下,建筑方案被不断分析、评价、反馈、选择并最终得到优化。理论上看,这种性能评测同建筑方案相结合的“循环设计”形成了一种完整统一的“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路线,但在实际方案推进中,建筑设计同绿色技术评价两部分仍是互相脱节。无论是单一方案模拟评测还是多方案对比,建筑设计同技术分析两者间存在的仅是操作上的先后关系。数字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介入则从根本上消解了方案设计同测评分析间的“时滞性②”,对其“循环设计”过程和数据的传递进行更为有效、高效的控制。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数据”本身可由“循环设计”中的评测体系反馈得来并被不断驱动和传递,同时通过关联模型对原有方案进行优化或生成新的设计备选方案。关于评测体系反馈得来的数据,笔者认为目前其同参数化关联模型结合有三类思路。

二、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归纳

1.性能评测数据的“可视分析”

实质是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加入“生态评价模块③”并链接各类生态分析软件,提取评测结果数据并将之反馈至关联模型,以“数据可视化”(如色彩过渡等)的方式对方案进行反馈和评估,设计师可依此调整方案。严格来说,参数化平台的结果数据可视化并不能完全体现数字技术介入的优势,一是目前绝大多数性能评测软件均具有分析数据后处理(可视化)的功能,二是即使数据在参数化平台可视化,但其并未纳入关联模型系统,无法体现数字技术对信息传递的控制。然而,在Grasshopper等参数化平台中的确存在一部分插件来实现生态模拟数据的可视化,其意义是“统一平台界面④”。同直接使用评测软件进行生态分析相比,参数化平台下的结果可视化有利于设计师对方案的直观判断。因其可在设计推敲的同时得到相应的生态分析视觉化结果,在方案初期给使用者较为充分的性能改进建议,所以该类型亦可被看作数字技术同绿色建筑设计的“弱链接”。

2.性能评测数据的“控制深化”

实质是将生态模拟结果作为过程数据参与关联模型构建并指导后续设计生成。如通过模拟得出方案几何体表面每片区域的阳光辐射量数值,以此控制其开窗、遮阳的生成等。该类型特点在于,所涉及方案的前一阶段(如体量、界面等)已确定,而评测数据能够同关联模型对应,并基于现存的几何体量对方案的后续深化进行控制(如开窗大小和多少、遮阳构件形态等)。由此,设计本身与评测数据间建立了直接且相互呼应的关系:阳光辐射模拟数值较大的区域相应开窗较小或遮阳出挑较多,抑或维护结构较厚等,因此方案的立面或细节处理将更具合理性。

3.性能评测数据的“反馈优化”

实质是在参数化关联模型中加入“优化算法模块”,能以生态评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指标为优化方向,并反向调节初始的输入参数组合,来使输出结果在满足生态评测标准的前提下较为优化。特点在于,所涉及方案前一阶段(如体量、界面等)并未确定,模拟数据所起的作用即反馈并协助获取方案初期较优化的结果。该类型中,概念方案由关联模型控制,一系列不同的输入参数可生成众多的设计备选。关联模型中的“生态评价模块”用以评测这些潜在的备选方案,并得到相关结果数据;“优化算法模块”(例如“遗传算法”)则将评测结果数据作为设计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整初期的众多输入参数,来将其协调配比并得到较优化方案。

4.相关工具归纳

基于Grasshopper平台,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辅助工具归纳。

三、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展开

1.组团层级

(1)概述

宏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居住区或传统聚落,其生态策略可从建筑与环境间关系、建筑与建筑间关系两个角度展开。对于建筑与环境,应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建筑所处的地域资源,即合理调节阳光、风、地形、土地、水源、绿化等要素同建筑间关系;对于建筑与建筑,则需探讨建筑的组团布局,即合理规划建筑群落整体朝向、建筑间缝隙、街道或开放空地等。总体来说,组团层级的生态策略主要体现在建筑整体布局的关系及形态上的优化,从而达到对室外风环境、自然采光、阳光辐射等方面的利用或防控。

(2)数字技术介入

首先,在数字平台中建立关联模型来描述群组的形态及空间关系,精确、多样化的输入参数(如建筑形态、高度、数量、疏密等)能够对建筑群的整体呈现进行调节;其次,评测体系(计算公式或生态模拟平台)可将室外风环境、热环境、建筑采光优劣、容积率等作为待优化目标,通过性能模拟结果数据来“反馈优化”,得到组团聚落的生态最优方案。具体来说,策略一为城市生成,属于方案从无到有的“控制深化”过程,多见于国际城市设计竞赛或数字城市设计研究等。首先需确定形态结构原型,而后性能模拟则会为城市群落的生成提供“中间数据”或切入点。这类城市设计探索更具建筑设计倾向,因其由参数关联模型整体控制,所生成的城市结构和形态更加有机、整体且较纯粹。策略二为“反馈优化”,多见于建筑群组结构已确定的城市片区或居住区,通过设定单或多目标来优化各个建筑单体的朝向、开间进深、层高和布局等。其在工程实践中帮助较大,能在建筑师人为介入的前提下对群组空间结构、形态进行可控调节。此外,由于众多设计规范(如采光、防火、疏散间距等)的严格限定,加之“行列式”等现存参考模式,数字技术的统筹能极大地提高该尺度层级的设计效率。

2.体量层级

(1)概述

该类型建筑的“主体”设计层面,包含建筑形态和功能布局两方面。建筑体量形态在诸多方面(如体形系数、截面形状、庭院设置等)与其节能与否相关;此外,形体的组合关系也会影响建筑整体的生态性能。对于功能布局,可根据用户对其使用的形式及活动量划分,将次要房间作为“生态缓冲区”布置在恶劣气候的朝向,并将机电设备运行区集中布置来降低能耗。

(2)数字技术介入

关于数字技术在体量层级的介入,目前并没有一个被学术或实践界公认的一般流程。因为体量阶段是方案设计从无到有的第一步,而生态策略或评测数据自身无法生成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优化方案植入到具体场所语境的基地中去,所以体量阶段的生态优化必须伴随方案设计的逻辑操作同步进行。总体思路是,建筑师首先应结合场地关系、功能诉求、问题分析、背景信息等对方案体量有一个初步的解决策略或预设,而后在数字平台利用参数关联模型对其进行描述,最后通过生态模拟的结果数据来“反馈优化”,使体量朝着某一个方向发展进化。例如可以通过关联模型将方案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变动(如不同的形体组合、中庭大小或位置等),并通过评测不同可选项的生态性能(体形系数、风阻大小、整体得热等)取得相应数值,以该数据为目标反馈来确定优化的建筑体量方案。

3.细部层级

(1)概述

对于建筑细部层级的绿色设计讨论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化设计方案护体系的细部构造。对此,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坏决定其生态与否,一般认为构造层次的传热系数K值较小则较为绿色低碳,[6]即“墙体越厚越保温”。而细部的优化处理则为了防止因结构外露及门、窗等处形成“冷热桥”而降低护体系的整体性能。二是建筑外立面(如开窗、遮阳等元素)的设计深化。开窗处往往是维护体系热工性能的薄弱环节,其大小、位置以及用材、构造等都需从生态优化的角度重新定位。遮阳是建筑被动节能的主要措施之一,其能有效降低进入室内的阳光辐射,并改善自然采光均匀度,是构成建筑外立面的一类重要元素。有研究显示,外遮阳措施节能效率可达10%~24%,而其造价仅占工程总造价的2%~5%,可被看作低投入、高效率的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典范。[7]

(2)数字技术介入

在已经确定方案体量的前提之下,数字技术在细部层级的介入主要体现在性能评测结果数据的“控制深化”,例如运用参数化关联模型总体控制建筑表皮的生成,而生态模拟则为之提供了合理的数据来源,即表皮构件中各元素递变的“外力”,用以整体控制、干预界面的结构形态和呈现效果。

4.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归纳

数字技术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策略,按照不同层级,可归纳如表3所示。

四、结语

影响建筑生态性能的主要策略基本在方案设计阶段确定,即初期的概念设计成果往往对建筑最终生态节能与否有较大影响。[8]无论从国家对建筑节能的硬性指标、国内目前的建筑能耗现状,还是从建筑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出发,推行绿色低能耗设计都势在必行。数字技术是设计中的一股革新力量,其并非“宏大叙事”,而是以“局部渗透”的方式影响建筑研究及实践领域。除新的组织形式、形态关系创生外,其在建筑的生态低碳、结构优化、辅助施工等领域也极具潜力。而参数化技术将在建筑的绿色可持续方面发挥巨大价值,体现出社会及人类发展的关怀。

参考文献

[1]毛鸿霖.浅析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结合[J].科技传播,2010(12):191,193.

[2]胡玉梅.面向节能建筑设计的计算机能耗模拟[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7.

[3]申杰.基于Grasshopper的绿色建筑技术分析方法应用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张承.面向建筑设计过程的能耗模拟分析—采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程序的开发[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

[5]徐卫国.褶子思想,游牧空间—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的访谈[J].世界建筑,2009(8):16-17.

[6]张欢,杨斌,由世俊,等.遮阳板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研究[J].太阳能学报,2005(3):14-18.

[7]胡深,冉茂宇,袁炯炯,等.关于居住建筑遮阳优化设计的探讨[J].建筑科学,2010(12):88-91.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4

关键词:综合体建筑;绿色建筑;优化设计

1.概述

1.1绿色建筑定义

2006年建设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给出了绿色建筑定义,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而绿色建筑设计就为提供这样的建筑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1.2项目概况

海口望海科技广场项目地处气候炎热地区,项目基地东侧为明阳荷泰酒店及住宅,西侧为在建4层商业,北侧为旧居民区,南侧为城市主干道海秀东路。主要人流、车流来自南侧的海秀路,新增建筑物会对东侧、北侧现有住宅的日照及环境噪声有影响。但是设计者巧妙的解决了不利因素,将集合了会所、酒店式公寓、SoHo办公、茶室、夜总会、康体、餐厅、商业、迪厅等多种功能的多个体块、多种人群形成一个连接体,同时为建筑内部导入自然通风系统和自然光线,在竖向上营造出多个半开放及开放的绿化平台,让不同使用者在不同层次共享空间的同时,还为其保留了独享的区域。

2、综合体建筑绿色设计技术措施

2.1总体布局

用地西南角布置高层建筑,裙房部分满足规划后退红线距离要求、综合体建筑周围具有消防环形车道的同时拥有景观宜人的前绿化广场。建筑地上部分融合了八个不同业态功能,尽量延展和丰富塔楼面向主街道的南立面和周长,加强建筑与西侧商业建筑的联系,吸引人流。

2.2流线设计

在一层建筑物内部布置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通道,在解决办公、商业、餐厅、酒店式公寓入口的同时,又延长了内部商业建筑的临街面。通过对裙房立面的退让,在建筑四周分别创造多个入口空间,其中西侧布置迪厅、康体、夜总会及Vip入口,东北侧布置后勤工作人员及货运入口。同时每个功能都有便利的水平和垂直交通通道,保证了一定的私密性,避免了干扰。机动车由用地西侧进入,在用地北侧进入地下停车场,在用地东侧出地面并前往海秀路,同时消防车道环绕用地四周。很好解决了人车的交通压力和不同需求人员的流线问题,做到定位清晰合理,节约时间成本。

2.2日照设计

为满足周边住宅上午时间拥有充足的日照,在布局时优先选择将塔楼置于场地的西南角。同时在北侧逐级减少体量的进深,以更多的满足日照要求,并通过众智日照软件进行测算,满足综合体自身采光需求以及对周边住宅建筑无遮挡。

2.3通风设计

该项目地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地区,季风更替显著,冬季西北风和冬季东北风占总数一半还多,春季则多为东南风,夏季也以东南风居多,秋季更接近于冬季气候。针对海口的气候,利用综合体建筑设计可以有效改善气候通风条件,通过塑造一个南北贯穿的空洞,来满足南北向通风的需求。在秋冬季节,这种综合体建筑可以有效阻挡西北风,为室内的餐厅及其他运动场地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而春夏季节中,较低建筑则不必遮拦刮风,这样利于在建筑内部形成一种具有过渡特点的自然通风环境。自然通风设计应该说在促进建筑内部自然通风和整体布局方面要整体划一,部分空间设计在上下两个不同高度位置通过外窗启闭可以形成自然通风。本项目综合体建筑的外窗总面积比例达到了58.90%,而玻璃幕墙总的启闭面积则也达到了20.18%,这样为穿堂风提供了便利条件。每个建筑单体还专门设计了一组约为20m2的中央天井,自底层至室外楼梯间可引入自然风,并利用热压原理形成拔风效应,由此带动建筑内部的气流组织。通过模拟试验可以得知,各个区域的通风换气频次均为8次/h。建筑内部空间的整体通风性良好,可以确保室内空气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4绿化设计

综合体建筑不仅指结构自身,相较于其他建筑结构类型,与周边环境乃至整个城区的景观协调性是基本要求。通常,商住综合体建筑包罗万象,多包括如商业铺面、功能空间、街区、广场和园林等多个元素,从这一点讲,对于综合体建筑环境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是考虑整体性的基本要求。

为能够保证大众对于商住综合体建筑的直观感受更具绿色性,本项目采用了多层次化的绿色景观设计方案,通过穿插多个盒子创造出更多层次的绿化平台。在不同的高度上通过塑造下沉平台,在竖向上创造多个屋顶花园丰富体量变化。而建筑地面部分具有大面积的绿化广场。从建筑底部到顶部都有不同层次不同位置的绿化。底层以乔、灌木铺设为主,建筑单体东立面以垂直绿化为主,屋顶则以方便维护保养的景天科植被进行混种处理,本项目屋顶绿化面积达到了72%之多,由此更好地体现出屋顶的保温隔热性能。而垂直绿化主要以模块化和爬藤化混合的方式保证其立面感更强,同时促进整个建筑物更具生机,也是综合体绿色建设设计最具特色的一点。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本文从综合体建筑的绿色设计角度进行几点分析,提供了主要绿色设计思路,并以海口望海科技广场项目为例,分析其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功能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该项目的绿色设计手段,并没有对绿色技术进行细致应用分析。希望通过分析叙述,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仅供参考与交流。

参考文献

[1]宋志辉,张永利,张明.石家庄裕华万达广场商业综合体绿色建筑设计[J].科技展望,2015(09)

[2]周军,樊海彬.高层商住综合体建筑设计问题与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学,2015(02)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5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实施策略

一、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

1.1绿色建筑的含义

欧洲称绿色建筑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美国称其为绿色建筑。中国给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构成绿色建筑的三个要素:

(1)从资源能源利用的角度考虑,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造上应该是尽可能少的、有效的利用常规不可再生资源。

(2)从环境影响的角度考虑,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里,应尽可能少的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3)从舒适健康的角度考虑,绿色建筑的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业主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1.2绿色建筑的共识

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建筑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以上,建筑节能已迫在眉睫。3月底举行的国际绿色建筑大会,吸引了国内外相关政府机构、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也早已经成为国际盛会。

1.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在定义上而言,绿色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建设的整个工期内,把建筑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一些可二次利用元素的融入作为设计所要考虑的重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总的来说,可以从“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环保,可持续发展”,这几个角度展开。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要突出个性,有它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例如,博物馆可以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服务社会。”例如,对古建筑的修缮,也有一个建筑设计过程,可以是“修旧如旧,再现辉煌”等等。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2.1合理选址

绿色建筑强调要因地制宜,不能照搬盲从,任何一个区域规划、城市建设或者单体建筑项目,都必须建立在对特定地方条件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其中包括地域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与风俗、建筑机理特征、有利于环境持续性的各种能源分布等等。

2.2整体及环境优化

我们知道建筑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周边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故在建筑设计时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尊重,而这种关注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历史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等等。同时,绿色建筑还强调整体设计思想,不能仅仅着眼于局部而不顾整体,也就是要求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3]。最后,建筑还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和谐相处,体现对环境的尊重,用现代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自己的风格和时代精神。

2.3健康舒适的原则

绿色建筑应保证建筑的舒适性和适用性,即为用户创造与自然环境沟通的条件,让用户在健康、舒适、充满活力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例如:创造良好的通风环境;保证建筑的长时间的自然光照;营造良好的声环境;建立立体绿化系统净化环境等。

2.4倡导回归自然

一是建筑物的外部地理环境,它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地温适宜,地下水纯净,地磁适中,与周围的建筑环境融为一体、和谐相处、动静结合。在维持环境的原生态的基础上,保护周边建筑环境。二是绿色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要经过检验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当,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2.5简单高效发展

上文中已提到过,绿色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对能源的节约。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并采用发展的理念,将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有机结合,为扩建和改造留有余地,实现建筑简单高效发展[1]。

三、技术途径与实施策略

3.1总体规划设计

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总要涉及到对土地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是去优化原有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去恶化,是一种与原有环境的有机融合,规划应具有总体性,要服从于城市的整体规划,从大局出发,节约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倡导“绿色”施工,减少建筑及其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考虑建筑功能性的实现,努力营造舒适且健康的微气侯环境[4]。

3.2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把太阳能系统融入到整个建筑设计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元素“统一”设计和施工,设计上并非是“相加”,而是太阳能作为建筑的某种设施构件与建筑形态上的综合性、整体性设计,实现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构建的有机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既美观节能,又能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目前较为常用的设计方案有如下几个:

(1)太阳能装置与屋顶设计上的一体化。

(2)太阳能装置与墙面设计上的一体化。

(3)太阳能与阳台、遮阳装置的一体化。太阳能系统和建筑同步施工,促进了工程化建设,由于统一设计,减轻了建筑荷载,减少了业主日后因生活需要再进行自主安装的麻烦,给业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

3.3基于节能和舒适要求的绿色通风设计

节能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风有效地减少对空调的依赖性,同时流动的与外界相通的环境,让房间清新自然,从绿色建筑设计的角度思考,绿色通风设计保证了建筑的居住通风环境更符合人体生理舒适度的标准;被动式通风设计,有效减少了常规建筑因通风带来的能耗,有利于维持建筑外部环境的生态性。

3.4保温隔热的绿色设计

保温隔热的目的在于有效节能,属于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建筑用于保温隔热的能耗在建筑使用总能耗中要占到很大的份额,同时从环境污染来看,保温隔热会生成温室气体,导致排放增大,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在具体的技术处理和设计上应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合理地设计建筑的体形和立面。

(2)利用建筑墙体、屋顶和地板构造技术处理[2]。

3.5光环境设计

(1)合理设计采用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相结合的方式,将室内的照度控制在一定区间内,在设计上应尽可能地挖掘自然采光的优越性。

(2)在设计过程中,对于自然采光的情况,应对光线的强度对比度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强光刺眼,建立建筑采光阳

光时与热量需求之间的平衡。

(3)建筑的人工照明设计上,应积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力求节能。

(4)遮阳设施在设计上应根据建筑室外光线的实际情况、特征及其具体的形式,进行综合的考虑合理地遮阳,在固定遮阳时,合理选择水平和垂直遮阳板及其角度的布置。

四、总结

近年来绿色建筑在国内建筑设计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倡导绿色建筑的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更为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能提高使用的舒适性,节约资源和降低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并降低环境负荷,对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解决能源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不同地区绿色建筑的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从传统建筑文化吸取精髓的理念,体现健康、自然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措施abstract:intheprocessofhumansustainabledevelopment,greenbuildingisaveryimportantlink.Greenbuildinghastheadvantagesoflowenergyconsumption,highefficiency,lesspollutionandsoon,andcanminimizetheuseofnonrenewableresources,therationaluseofrenewableresources.

Keywords:greenbuilding;energysavingdesig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21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

引言:

绿色建筑节能目的就是通过对能源和资源进行节约和控制,来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污染,绿色建筑的重要指标是建成后要在节约能源上具有特色,即要使建筑物做到冬暖夏凉,这样就可以节约有限的能源。

1.绿色建筑的定义

从概念上讲,绿色建筑是指建筑物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利用风的流动降温,利用太阳加热;在建筑施工中又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建筑称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要求室内布局必须合理,尽量减少合成材料的使用,充分考虑建筑物与环境的协调,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尽力减少能源的消耗,要考虑建筑物的节能、无污染因素。尤其是对绿色建筑物室内设计,一定要首先考虑为人类创造利用太阳能源的生活环境;为人类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利用高科技的设计手段造就温馨的设计,是绿色建筑的追求目标。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要充分体现出绿色建筑向大自然索取和回报的平衡。

2.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策略

2.1自然采光设计

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照明用电,还提供更健康、高效、自然的光环境,还可以起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建筑的自然采光就是将日光引入建筑内部,通过设计手段精确地控制并且将其按一定的方式分配,以提供比人工光源质量更好的照明。

2.2自然通风设计

自然通风是一项改善人与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中都有体现,如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等处理手法。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的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潮湿的气体、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使人体感到舒适,并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有利于人的生理和心里健康,减少人们对空调系统的依赖,从而节约能源、降低污染、预防疾病。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就必须考虑建筑朝向、间距和布局。例如南向是建筑物最好的选择。另外,一般高层建筑对其自身的室内自然通风有利。而不同高度的房屋组合时,高低建筑错列布置有利于低层建筑的通风,处于高层建筑风景区内的低矮建筑受到高层背风区回旋涡流的作用,室内通风良好。自然通风和采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保证房间内及中庭顶部一定的开窗面积,既达到了自然采光的目的,又可依靠室内外的风压及热压差,形成有组织的自然通风,在室外气候适宜时通过自然通风达到调节室内热环境的目的。

2.3隔热保温设计

2.3.1墙体节能设计

建筑物围护结构应有较好的保温隔热功能,一般通过建筑外墙的耗能约占建筑物全部耗能的40%,因此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对改善室内热环境及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建筑护结构的传热性能要求不同,一般气候越严寒,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要求越小,需要用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附着在墙体结构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根据复合材料与主体结构相对位置不同,分为外保温技术、内保温技术及夹心保温技术,其中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由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

2.3.2屋面节能设计

屋面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应当重视其保温隔热效果。主要措施为: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措施;③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架空隔热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一般而言,屋面的传热系数要优于外墙的传热系数,并且可依屋面的形式选用不同的保温材料。现在高效保温材料已经开始应用于屋面。

2.4遮阳设计

外遮阳是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它直接将80%的太阳辐射热量遮挡于室外,有效地降低了空调负荷,节约了能量。在窗户合适部位加设遮阳挡板,可以巧妙地遮蔽夏季入射角度很大的强烈阳光,而在冬季,由于太阳入射角度的降低,阳光又可以入射到室内,从而吸收热量,降低室内的热负荷。

2.5可再生资源的利用

近年来,可再生能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实现能源多元化,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目前主要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能。

2.6建筑绿化

绿色植物一方面可以满足人们希望与自然界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同时植物还可以起到遮挡太阳直射光,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空调的消耗,从而达到环保的作用。

2.7其他

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达到节能目的。合理选用建筑节能材料也是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建筑材料的选择应遵循健康、高效、经济、节能的原则。

3.促进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实现的措施

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的实现需要从理念到实践的统一。首先,绿色建筑节能设计需要设计人员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遵从低碳经济的原则,尤其要设计出可以利用太阳能的建筑,才能够达到绿色设计的相应要求。因此,建筑设计师们首先要站在保护和谐自然环境的立场,从建筑物可以节约能源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设计建筑物,这样才能够在建筑物绿色节能设计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使建筑物从设计中就考虑节约能源,通过节能来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达到建筑物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3.1绿色建筑节能设计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就是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关注,重视与自然环境共生的意识,提高建筑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在设计过程中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和一种谦逊的姿态,对建筑物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布局、朝向、方位以及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场地自然气候条件,合理设计植被位置;对建筑进行节能设计时,应把如何尽可能多的降低能源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发展利用新能源,尽可能的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自然通风采光等,强化室内绿色建筑设计作为建筑绿色设计的重要课题;尽可能的利用当地技术、材料,降低建造成本和环保材料,

3.2加强设计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建筑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利用好太阳能这一最佳的可再生能源。要把太阳能作为绿色建筑加热的一部分,因为,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竭并且没有污染的能源,利用太阳能可以为绿色建筑节能设计开阔了如何节能的思路。通常我们利用太阳能来收集热量的特点来进行节能设计,比如它可以利用白天吸收储存太阳的热量,然后均匀的在24小时利用,从而节约了绿色建筑物能源方面的投资。

3.3设计以水资源循环的绿色建筑

在人类生活的建筑物中,生活用水要比使用用水多的多,如何利用生活用水才符合绿色建筑对节约水资源的需求,达到节约用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在保证有效利用的基础上进行循环利用,它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还可以减轻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比如,生态景观水景规划就可以遵循整体性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的再生及循环性的原则,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并加以利用,可以全部用来补充景观水,使景观水得到充裕的补充。

3.4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的绿色建筑

近年来城市化的推进,人口高速增加,人类生存又希望居住在冬暖夏凉的建筑物中,因此,在进行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时,通常可采用将建筑内部及外部有效连通的方法,保持室内的自然通风,同时要考虑建筑物采光问题,让建筑物最大限度的得到阳光照射,达到既节能又环保的效果。

4.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的鼎盛时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资源消耗大户的建筑业必须要走绿色建筑之路。目前对绿色建筑的探索和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绿色建筑,还需要广大建筑设计人员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断的发展完善。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生态节能技术会在各类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7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设计要点;绿色策略;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tU208文献标识码:a

1.前言:当今社会随着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人们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不断的扩大城市的面积了,而在城市的立体空间上也正在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增加城市的容积率,随之出现的各种高层建筑就是很好的证明,并且随着建筑水平的不断增加,各种各样的更加高层的建筑业逐渐的出现在了我们周围,这些超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仅大量的节约了城市的建筑面积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节能环保的效果,弥补了当前人们对于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的问题,通过合理的设计超高层建筑在节能上面也必将取得更加突出的成就,这也是今后城市建筑发展的一大趋势。

2.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要点

超高层建筑在给我们的城市建设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必然也需要更高建筑水平的支持,尤其是随着这种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我们便需要采取更高水平的设计和建筑技术手段来满足这种高度的要求,在我们城市内部出现的一些高于200m的超高层建筑更是在当今最为先进的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的,事实也证明了在设计中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更加有效地确保超高层建筑的实施并且还能在节能环保上做出一定的贡献,下面我就从空间组织、顶部设计、结构体系、自我调节、绿色节能设计等五个方面针对超高层建筑的设计问题进行详细的介绍。

2.1超高层建筑空间组织设计

空间组织设计一般来说是整个超高层设计中需要提前考虑的一步,在进行超高层建筑的空间组织设计中我们首先应该从整个城市布局的角度思考,因为超高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可以说是整个城市最具有价值的一个标记,也是有可能成为整个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我们针对整个的城市布局进行详细的地理位置设计规划。其实不仅仅是在地理位置山更需要进行设计规划,具体到超高层建筑的内外部造型设计也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尤其是随着各种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在进行超高层建筑内外部设计的选择越来越多,尤其是各种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使得我们再设计中能够更多的倾向于城市的节能设计,多年来的实践也证明在超高层建筑上采取必要的外层设计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除此之外,在高层建筑的组织设计中还应该考虑到外层的一些广告墙设计,如何悬挂或者设计广告墙能够起到最佳的效果,使得超高层建筑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还应该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多加思考,多多尝试。

2.2超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

超高层建筑除了在地理位置和外层形象上需要进行必要的设计规划之外,还应该针对其顶部空间进行必要的设计规划,因为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人们首先意识到的就是其顶部结构的形状和颜色等,这也代表着整个城市的形象。一般说来,我们在进行超高层建筑的顶部设计时需要我们考虑到白天和夜晚的区别,在白天和夜晚人们对于超高层建筑的顶部的视觉要求是不同的,一般白天主要是要和天空相互映照,最好是呈现天蓝色最佳,而在夜晚的时候则主要是要使得超高层建筑的顶层起到灯塔的作用,这种不同的视觉风格就需要我们进行不同的设计进行弥补。其次,在超高层建筑的顶部有时还存在着一些功能房间,针对这些对于顶部美观有影响的部位我们应该采取必要的“隐蔽”手法来进行修正,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避免影响超高层建筑顶部的整体美观性。最后,还应该结合顶部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不同的外部功能设计,采取不同的原材料和形状设计起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2.3超高层建筑结构体系设计

超高层建筑正是因为其高度较高使得我们不得不重点考虑其结构体系的设计问题,尤其是针对抗震和防火等危险事故的预防设计更是应该值得我们深思。因为超高层建筑更容易受到地震的影响,因此对于抗震性能来说,我们在进行超高层建筑设计和建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采取抗震性能最好的原材料进行设计建筑还应该针对超高层建筑的的具体结构体系进行详细的思考,充分考虑超高层建筑在经受地震时不同部位受到的不同的作用力来加强这些部位的抗震性能,尤其是对于这些部位弹性的设计和加强更应该引起重视,尽最大努力保证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中保持最佳的稳定性;而对于超高层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更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尤其是超高层建筑因为其内部的人员可能众多,一旦发生火灾那么如何进行必要的灭火处理和逃生就显得极为麻烦,针对这一点,我们不仅仅要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更多的使用一些防火性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火灾的发生,还应该在每个楼层的醒目位置增设灭火装置,以防万一还应该增设多个安全逃生通道,以确保超高层建筑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2.4超高层建筑自我调节的设计理念

超高层建筑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当前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到的一点,这也是当前先进建筑设计思想的一种标志,超高层建筑具备了自我调节功能后便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为建筑本身的采光、保温、保湿、通风等功能提供一定得支持,使得超高层建筑内部的人员能够更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另外,超高层建筑的自我调节功能还应该体现在其本身的自我净化功能上,尤其是体现在一些产生较多的废水、废弃和一些固体垃圾的处理上。

2.5超高层建筑低碳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节能环保是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重点提出和关注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一点在超高层建筑上也应该得到相应的体现,超高层建筑因为其本身的特点耗能肯定也是极多的,因此,在超高层建筑上进行节能环保设计也显得极为必要,并且从另一方面讲超高层建筑采取必要的低碳节能环保措施起到的作用也是最明显的。首先,超高层建筑在节省用地面积上是其它建筑所不能相比的,因此,节省的空地我们就可以进行必要的绿化工程,美化城市;其次,超高层建筑所接受的光照是极为充足的,我们便可以充分的在建筑物表面采取必要的光能利用材料,充分利用太阳能;最后,超高层建筑还可以针对顶层的风能进行充分的利用以供自身使用。

3.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建筑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超高层建筑必将成为今后城市建筑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而在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上主要的发展趋势则体现在进一步的节能环保设计上,如何充分的利用超高层建筑本身的优势来开发一些低层建筑所不能使用的无污染能源成为了当前我国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主要方向,当然,针对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和防灾设计也应该做出一定的突破性研究。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城市发展中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针对超高层建筑自身的特点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使得它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仍然是当前我国建筑设计相关人员需要研究的一大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韩继红,范宏武,孙桦.中国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之路——思考与实践[a].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0

[2]孙大明,田慧峰,周志仁.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探讨[a].城市发展研究——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1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8

【关键词】绿色公共建筑气候适应环境性能优化

随着人类不断地繁衍与对物质要求的提高,全球变暖与冰川融化现象,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如地震的发生、动物的濒临灭绝、资源的短缺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醒我们要重新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当今绿色建筑已经不仅是一种理论和口号,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它列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不同气候自然采光的设计与效果比较

在现实的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建筑环境对建筑的整体形状、进深采光庭院进行了综合的分析与考虑。进而对高侧窗、反光板等进行改善,增加了自然光的进深,达到了节约能源的目的。在建筑施工前,往往对建筑图纸进行设计。建筑师根据建筑原理,在图纸上对建筑的采光设计进行模拟优化,其中包括反光装饰、高侧窗等采光技术。运用科学的设计理念,以光性能为控制目标,对建筑整体创作产生了影响。

二、不同气候自然通风设计策略比较与优化技术措施

自然通风是一种不需要消耗人工能源,既经济又环保的一种通风方式。利用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促使空气流动而进行的有效地通风换气。人们利用自然通风,主要是利用其两大功能:一是通风换气,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发展;二是利用自然通风解决夏季或过渡季节的热舒适性问题,取代或部分取代空调。

一般情况下,建筑的自然通风是利用自然界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建筑的节能。建筑的自然通风要通过建筑内部的气流通道,建筑内部的气流主要有垂直气流通道与水平气流通道两种。

垂直气流通道在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的外形特征,如建筑屋顶的形状、建筑高宽比例、建筑的高度、通风效果以及太阳能烟囱的增加等,都要做综合性的分析。在垂直气流通道中,热压通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水平气流通道则是以风压通风为建筑单侧通风,不同建筑的环境性能设计的使用范围不同。因此在同一环境下,同一建筑项目的实际运用效果也有所区别。在寒冷的地区,有一定的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启天窗,增大自然采光面积。利用池塘水作为冷却水,收集雨水,实现水的循环利。

三、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原则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世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同样,在现实中也没有两个雷同的建筑项目,这也表现了不同建筑环境性能所设计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时,要求各项设计都要与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项目本身的实际条件而进行。公共建筑作为人流密集、使用功能复杂、能耗大的建筑,对建筑环境性能与节能设计上的要求更为迫切。

1.适用优先原则

建筑环境性能优化设计的适用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受到所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气候等的影响,不同的建筑所消耗的能源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设计的使用程度也大不相同。在设计的同时,使用风模拟软件、节能软件等辅助工具优化调整,能很大程度上改善建筑环境,降低建筑能耗。对建筑环境性能设计权衡的方法,主要有建筑环境负荷与投资经济性两方面。

2.因况制宜原则

所谓因况制宜,就是建筑项目从立项决定开始,不受外界任何自然与人为的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包括了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征以及能源与资源等方面;人为因素包括经济条件与技术条件等,这些因素为建筑后期的运行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3.被动优先原则

在建筑节能方面,许多国家和个人都做了零能耗建筑的尝试。不消耗常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达到建筑正常使用,这些就是建筑节能中被动化设计。在建筑节能环境优化中,被动技术是建筑物是资源设计范畴。通过利用建筑手法,如建筑的形状、方位与朝向等,利用自然资源(自然光、自然风)解决建筑的采光、通风等问题,减少对设备的依赖,节约能源。

四、公共建筑环境性能设计优化新流程

根据传统的建筑设计,可以提出正向设计和反向设计的新流程,继而有效的提升建筑环境的性能,并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同时还能够实现能好的合理降低。反向设计优化思路和正向设计优化思路能够促进建筑的节能目标。

1.正向设计优化流程

开展正向设计优化流程,需要将优化目标先设定出来。此目标需要将节能设定为导向,也能够将环境性能在极大程度上升华为导向。在优化目标的前提下,开展气候特征的分析以及技术体系的优化。在最后,需要选取此目标下的被动设计对策或者主动技术对策,继而达成正向优化的目的。

2.反向设计优化流程

反向设计优化流程的开展是一个具备反馈流程的闭合回路,具体要将优化目标有效设定,其中包含环境性能指标、热舒适以及能耗等方面。要将节能目标和建筑环境性能作为建筑当中参数的主要函数,利用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深入,来获得极佳的建筑优化结果。并且还需要把得出的结果中反馈的信息和早期所规划的目标开展细致的对比,再一次开展方案的调整。同时开展极大层次的优化,为的是将设计目标实现。

总之,能够在建筑设计的准备阶段中,就用节能和环境性能的提高作为主要的目的,与该地区的地段优势和气候特征有效的融合。在表面、空间、形体这三个方面中,将适合应用在建筑方案的被动式技术优先设计,分析反向或者正向开展性能优化设计的对策,增进建筑体型空间中的建筑性能参数和几何参数的有效结合。利用现有技术软件模拟修改,有效的提升环境的满意度和舒适度,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

五结语

绿色公共建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能源的节约与可持续道路的发展。本文针对不同气候绿色公共建筑环境性能优化的研究,分析出了气候适应性绿色公共建筑在建筑环境性能中能源节约的技术对策,将气候适应性与建筑空间平面、建筑形体设计相融合。结合建筑师的设计思维与建筑创作的规律,逐步改变了利用高成本、高端技术才能达到的建筑节能的思维误区,研究出了具有气候适应性的绿色公共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小虎,冯勇.LeeD指标、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RayCale教授访谈[J].中华建筑,2009.

[2]林波荣,田军,刘加根,王若愚,肖娟.被动优先――华侨城体育文化中心绿色技术集成及运行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建筑工程;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绿色建筑设计是当前设计工作的核心,也是做好建筑设计的必然趋势。应该从对绿色建筑的概念理解出发.对于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在做好绿色建筑的维护结构、门窗系统、自然因素等利用和改变的基础上,践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并做好设计人才的培训工作,要提高设计人员的理念和素质及技术水平,进而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价值目标。

一、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现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无计划、无节制的乱开发能源,从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及人们的生存。除了农业、工业等领域在生产期间产生的环境破坏外,民众在平时生活期间也产生大量垃圾,加重的生态环境的附负担。造成生活资源损耗过快、过多局面的原因不但在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同时还在于人民消费水平的显著提高。具相关调查显示,地球上约有一半的人口仍希望自身的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也就间接表明能源损耗进一步加快,会出现更多的废弃物。如今,人们慢慢意识到了建筑设计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绿色建筑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往的设计方法及思想是以人为中心,进而符合人们的应用需求,却忽视了设计以后使用期间的资源损耗问题及环境影响问题。绿色建筑设计不但变成了设计企业打造完美形象的方法,同时也符合人们的环保观念。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同普通建筑的差异

将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同普通建筑进行对比,发现其存在的差异体现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结构的设计思想存在差异。在设计普通建筑物的结构期间,采用的是闭合的思想,并不需要考虑同环境的共处,而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需要把其内部及外部高效结合起来,利用外界的自然气候来调节内部建筑环境:其二,形式的设计思想存在差异。对于普通的建筑设计来讲,其形式较为简单、统一,而绿色建筑的形式设计需要依据温度、资源、环境等进行类别选取:其三,成本造价思想存在差异。在进行普通建筑物的设计期间,仅需要考虑生产成本及数量问题,而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则需要利用最低得资源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其四,生态思想存在差异。在设计普通建筑物期间,仅需要在建造过程中及应用期间考虑环境问题,而设计绿色建筑物则需要在整体建筑物存在期间进行考量,保证民众的身体健康,将被动变成主动的环境,降低环境资源的需求量。

三、绿色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中的使用

3.1在建筑布局方面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思想

对于建筑物来讲,布局同其能源损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一般条件下,假如建筑物的体积相对较小,表面积较少,则不但施工过程中降低建材原料使用,同时还有助于减少空调系统的负荷,因此,建筑布局尽可能小。同时,对于人员流动较人的公共建筑来讲,在炎热的夏天,通风、散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所以,在一定的前提下,可以相应的增添建筑物的面积,进行绿色建筑物的设计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2在建筑内部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思想

在建筑物中,内部环境一般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自然采光;其二,自然通风:其三,空气处理等。所以,暖通过空调系统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内容。在不同的建筑物中,内部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别,那么,室内暖通空调系统的高效应用对减少耗能有着严重影响,体现出合理、高效的应用。依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公共建筑中,室内的暖通空调系统能源消耗约占总能源消耗的一半以上,所以,想要优化绿色建筑的设计思想,就需要对其予以重视。当今,暖通空调的设计理念一般应用的是集散型的控制方法,从而能够减少能源损耗约10%一30%左右。

3.3在建筑智能化方面应用绿色建筑设计思想

智能化的建筑同绿色建筑存在相同的特点,即建筑的环境控制及节能。智能化的建筑一般是基于建筑平台上,把各类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系统、网络系统、等融合在建筑物内,从而保证人们生活、工作的舒适、安全。建筑设备的自动化体系将室内各类照明、空调、车辆、消防等汇集在一起,组成综合体系,为管理及控制提供给方便。

四、绿色建筑设计的要点

4.1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光、风等有利因素

自然界的风能、光能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进行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照明用电,还提供更健康、高效、自然的光环境,从卫生的角度看,充分的日照还可以起到杀灭细菌和病毒的目的。排除室内污浊的空气,使人体感到舒适。自然通风和采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通过绿色建筑设计可以实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进而实现优化室内环境的目标。

4.2改善建筑物的围护结构

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对改善室内热工环境及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采用外保温技术、内保温技术及夹心保温技术实现围护结构的改善,进而降低建筑物总能耗,实现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

4.3建筑物门窗系统的改善

建筑物门窗系统和玻璃幕墙都是维护结构中的能耗大户,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窗及玻璃幕墙的性能已获得了极大的提升:新型高性能玻璃给窗及玻璃幕墙的保温及防辐射性能具有极大的提高新的结构形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新型型材及断桥技术的应用对窗和幕墙的整体热工性能及气密性都有很大的提升,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过滤装置,幕墙设计属多功能的,除基本的防护功能外,还应考虑室内环境品质的调节,提高建筑节能效率。

4.4做好绿色建筑的绿化

绿化可以满足人们对自然界接触的希望.同时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环境和新鲜的空气,同时植物还可以起到遮挡太阳直射光,降低环境温度,减少空调的消耗,从而达到环保的作用。

五、绿色建筑设计的将来发展

当前,促进建筑节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已变成了社会全体人员的共识,然而,在发展及推广期间,依旧面临较大的难题。针对当前的发展局面,我国绿色就按住设计的发展及改进方向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5.1因地制宜进行发展

因为我国幅员辽阔、资源较多,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发展情况、民俗习惯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期间,需要因地制宜,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及自然条件,尽可能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式制冷、集热,进而降低能源损耗及环境污染。例如:在日照较为充足的区域,应高效、充分应用太阳能资源;在寒冷的区域,应加大建筑保温材料方面的投资:在温度较高的区域,应细致考虑遮阳板的角度及位置,预防眩光情况发生。

5.2以降低能耗为核心进行发展

因为我国人口数量较多,从而造成能源需求量及损耗量较高。现今,我国仍为世界能源损耗人国。同时,我国现今正处于发展期间,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在能源应用方面效率较差,损耗严重。绿色建筑设计则需要在整体建筑期间尽可能减少能源应用,增加能源应用效率,同时处理能源的结构问题,不断研发新型、可再生的能源。在进行建筑设计期间,需要利用全寿命控制措施,即由建筑项目选址到建筑项目设计、规划、维护等过程都融入绿色建筑色思想。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绿色建筑设计已经变成了新的建筑项目设计思想。而对全球资源危机、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人力倡导绿色建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并且发展前景广阔的事情。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篇10

全球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各国在国家层面对于基本的行动框架也达成共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逐步形成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一直全力推进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并积极推进建设实践。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指导下,绿色建筑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章节中专门提到了建筑节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领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下的优先项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这一切都说明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实际行动,地方政府全面积极响应。同时,绿色建筑发展也有利于国家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节约型消费模式、推进健康城镇化,是实现国家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抓手。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目标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是以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约束性指标为契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通过实现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应该与绿色建筑的定义(简称“四节一环保”)相一致,包含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环保五个方面的目标。绿色建筑的节能目标是大力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设计标准,直辖市及有条件的地区实施节能65%标准,“十一五”期末建筑节能1.1亿吨标准煤。绿色建筑的推进现阶段以加大新建筑节能为主要突破口,同时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在国务院批准的《节能中长期转型规划》中,建筑节能作为节能的重点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1.1亿吨标准煤的目标。这一目标将分别落实到新建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三大领域之中。

绿色建筑节地方面目标是以“十一五”规划提出耕地保有量1.2亿公顷为基础的贯彻国家推行新建住房结构比例调整的要求,执行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70%以上的政策。

绿色建筑节水的目标可以参考《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水目标,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十一五”期间节水690亿立方米。

绿色建筑的环保暂时还难以制定明确的数字目标,因为作为目标基础的现有建筑物污染排放统计还很缺乏。《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定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所有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亿吨/日。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重点体现在政策法规、科技创新和建筑实践三个层面。政策法规层面以全方位政策法规推进绿色建筑;科技创新层面以适宜性技术研发支撑绿色建筑;建设实践层面以全寿命周期视角实践绿色建筑。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政策是:一是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必须首先解决建筑节能问题。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政策体系和法规体系,政府强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设立了墙体材料专项基金。二是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设立“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通过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和办法,对绿色建筑工程项目或技术产品予以确认;逐步推行绿色建筑性能评定认证制度,推动绿色建筑认证机构发展。三是完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支撑体系,编制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导则,制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建立结构体系绿色评价、绿色建材分析评价等关键技术集成平台。

中国中央政府一直积极出台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筑法规体系应逐步健全,形成一套完善的三维体系框架,第一维度是横向体系,横向体系由主干法和相关法组成。第二维度是纵向体系,纵向体系由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个层次构成。第三维度是绿色建筑政策法规的类型,除了强制性办法,还应该包括激励性办法和政绩考核办法。此外,还有强制性的政策规定及激励性政策。另外,在政策法规体系中,需特别提出的是通过政绩考核手段实施节能减排,通过对地方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的考核手段促进他们切实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法规体系是各个部分互相依赖形成的完整系统,激励和处罚手段需要主干法和相关法相互配合以及部门间的合作,因此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长期的建设过程。

科技创新战略的内涵是以适宜性关键技术研发支撑绿色建筑。在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中,“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十一个重点领域的第九项,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重点领域中有五个优先发展领域包含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包括建筑节能)科技创新的主要突破应在关键技术和适宜性技术两方面。《纲要》提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关键技术研发包括: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建筑节能技术标准等六个方面。绿色建筑的许多关键技术在西方是比较成熟的,但普遍存在增加建筑造价的问题。因此在引进西方技术基础上,中国科技人员更重要的是选择与创造本土化的适应性绿色技术。这里的适宜性技术是指合理的工艺手段与新技术产品组合、低技术与高技术结合。低技术如自然通风、外遮阳措施、科学的使用能源、雨水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