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十篇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十篇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3:40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1

作者简介:张文(1985―),女,河北正定人,博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研究。中图分类号:S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1001803

1引言

目前,出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环境改善的需要,国内许多城市实施了功能布局优化战略,大量处在城区的工业企业纷纷关停或搬迁,其中一些化工、冶金等污染企业的退役场地并未纳入相应管理程序,不经适当处置便进行土地用途变更,存在极大的环境安全隐患[1]。正如中国土壤学专家潘根兴所说:“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2013年1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2013]7号文《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文件指出,已被污染地块改变用途或变更使用权人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土壤环境风险评估,并对土壤环境进行治理修复,未开展风险评估或土壤环境质量不能满足建设用地要求的,有关部门不得核发土地使用证和施工许可证。经评估认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地块,要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治理达标前不得用于住宅开发。该文件的颁发,为我国土壤修复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本论文基于国办发[2013]7号文件,主要从修复技术、修复资金、修复标准等方向阐明了目前我国在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另外,根据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现状,本论文还提出了土壤修复企业的发展方向,以推动该行业的良性发展。

2土壤修复行业现状浅析

2.1修复技术的局限性及发展方向

根据是否移动污染土壤,土壤修复技术的技术路线分为异位修复和原位修复。异位修复是国外早期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将受污染的土壤挖掘之后使用化学、物理方法清洗、水泥窑焚烧处理及生物反应器或预制床等多种方法治理。原位修复技术指在保持现场条件下采用原位气相抽取技术、原位生物修复技术等直接修复污染的土壤,针对原位修复方法,最近几年还发展起来原位土壤冲洗技术、原位电磁波频率加热技术等。与原位修复技术相比,异位修复技术面临土壤修复技术的场地选址、污染土壤运输和场地管理以及二次污染的问题,而原位修复则可避免这些问题,并且修复成本和维护成本较低,但其缺点是修复周期较长,适用于不急于开发的污染地块修复[2~4]。

虽然我国处于实验室中的土壤修复技术储备已超过10年,技术种类近百种,其中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焚烧、气提修复技术研发比较活跃,但这些技术大部分还停留在技术研发阶段,很少有技术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目前,由于房地产开放商拿地后不堪开发周期压力,留给场地修复企业的时间一般只有数月或1~2年,相比国外类似污染地块的修复周期短了数年,因此,在这种现状下,为了缩短修复周期,国内的场地污染通常都是采用异位处理技术,这种处理方式成本较高,且挖掘填埋只是考虑到了土壤的挖掘、运输和填埋费用,并没有考虑到污染情况跟踪和环境风险监测等这些昂贵的后续监测成本问题。

因此在上述技术背景下,为了加强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技术实力,丰富技术储备,探索适合我国国情技术发展道路,国办发[2013]7号文件指出,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污染治理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南、中南、辽中南等地区,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有关地方要在2013年年底前完成综合治理方案的编制工作并开始实施。今后的污染土壤修复工程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某种修复技术,可针对污染场地的土壤和污染物的特殊性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的工程技术示范,从而为污染物成分、污染土壤特性、环境背景条件相近的场地修复提供技术储备,积累工程经验,从而在保证修复效果的前提下缩短修复时间,降低修复成本。选择被污染地块集中分布的典型区域编制综合治理方案,实施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可集中有效、充足的市场资源,完善土壤综合治理技术。

2.2修复资金短缺及筹措可行性

在我国,毒地治理的资金问题也同样也决定着土壤修复行业命运。在国外,如美国、荷兰等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是“污染者付费”政策,企业和土地所有者分别承担着不同数额、比例的修复资金。而在我国,“退二进三”退出城市的大都是老国企,首先,这些企业在开办与运营过程中没有相应的环保付费政策,后期治理资金未得到积累,无法承担高额的治理费用;另外,这些企业在搬迁时绝大多数处于经营困难或濒临破产状态,难以实现利用其运营利润来支付治理费用,且向土地管理部门出让地块所获得的收益也基本用于支付职工安置费用与企业搬迁工程费用。因此,“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在我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能针对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采用这样的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谁投资、谁受益”策略筹集资金便成为最可行的途径了[2,5]。对于城市内部的污染地块再利用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用于绿地等无利润公益性地块建设,一种是用于有利润的经营性地块建设,如商业及住宅用地建设。对于公益性地块建设,其受益者是公众,费用来源只能是公共财政,从另一层面来说,造成毒地污染的国企在历史上其利税都上缴给国家或地方政府财政且并没有积累治理资金,因此公共财政也有责任来承担当前的治理费用。用于经营性用途的污染场地再利用,由于有了直接的利润获得者,如地方土地储备部门、房地产开发商等,其费用由污染场地开发后受益方支付是较合理可行的。具体的支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体现在土地出让金中,由政府的土地储备部门承担治理职能,未来即将出让的地块不仅要场地净、权利净、还要污染净;一种是开发企业的开发成本,政府将未治理的毒地出让,企业竞争获得土地后由其开展治理,达到环保标准经过验收后再进行开发建设。对于土地归属于国土部门或者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一般采取第一种支付方式,如重庆、苏州等城市利用国有融资平台,争取国家、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或企业自筹部分资金对其储备的土地采用先行治理再进行出让,这种方式要求政府或经营状况良好的国有企业承担更多的资金压力,但是可以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市场效率。北京、山东等城市一些国有、私营房地产开发商拿到污染地块后,自筹资金进行场地修复待相关部门验收后进行环评及开发建设,这样的出让后治理方式增加了开发程序,延长了开发时间,造成了开发企业的经济损失,同时也给某些企业的囤地行为提供了新的借口[1]。

国办发[2013]7号文件指出:“为了健全投入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中央财政对土壤环境保护工程中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予以适当支持”。笔者认为政府治理后出让土地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基于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职能设置。国土资源部门应联合环境保护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尽快完善毒地排查及登记并结合具体污染类型与严重程度进行合理的利用规划,否则开发利用之后再进行修复的成本会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环境风险不容忽视。另外,在当前我国的土地储备与出让制度下,国土资源部门应发挥重要作用,积极筹措资金,组织实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

2.3标准体系与法律法规亟需健全

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刚刚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对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要求对开展专门的污染场地管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除了技术局限和资金短缺问题,政策与责任的不明晰也是制约场地修复行业发展的另一大瓶颈。尽管相继提出的国发[2011]35号文件、环发[2012]140号文件及国办发[2013]7号文件均规定“被污染场地再次进行开发利用的,应进行环境评估和无害化治理”,但由于石化、钢铁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背景及污染场地本底情况复杂,环境评估标准值、土壤修复标准值等尚未完善。环保部于2004年和2008年先后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导原则、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领域,提出要把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作为重点领域之一,但这一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至今未能建立起来。除目前已和正在征求意见的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场地修复、监测等技术规范外,还有诸如修复过程控制、施工管理等一系列的规范和政策也需要编制。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修复的省市如北京、武汉、沈阳、重庆、和江浙一带遵循的都是地方环保部门出台的标准,国家层面也需要出台统一标准以便加强行业管理。

3国内修复企业面临的风险及挑战

3.1市场机遇及挑战

近年来土壤修复行业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关政策的提出和中央资金支持的力度使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外有着丰富经验的外资公司纷纷进入到中国市场,但出于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特殊的数据敏感性,主流市场活跃的仍是国内科研院所或修复企业[6]。此外,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存在本土化适应性不高且成本较高的问题,目前也缺少较为成功的案例。作为国内修复企业,应自主研发适用于本土市场的技术和设备,基于拥有的完善的营销网络和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对其技术和设备产品面向市场推广。遵循优势互补、核心能力增强的原则,有选择地进行战略并购或合资合作,从而提高市场影响力与占有率。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污染场地修复企业丰富的市场运营及施工建设经验。

3.2技术风险及挑战

自主技术易被同行业仿制,同时随着污染场地治理技术领域的不断更新,会产生多种新的技术手段,将给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需要修复企业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同类技术和产品的挑战,根据污染场地的不同土壤和污染物特性,以及治理要求细化修复技术方案,研发和储备各种处理工艺,提高污染土壤治理设备的加工能力,通过成套技术的研发改进,实现污染土壤的全程无害化处理。在有效实现多种复杂场地一站式修复的同时,降低治理成本。针对有可能会出现的新的技术挑战,提出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中心与战略市场部门的互动,充分发挥技术集成业务对市场开拓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各类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打造一支专业化和高层次的科技人才队伍。另外,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及国际知名环保企业的密切技术合作,通过不断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企业的技术体系,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技术的应用能力,保持企业在污染场地治理行业的技术领先优势。

3.3经营风险及挑战

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属于朝阳产业,未来市场经营格局的改变,也将给国内修复企业带来管理模式、经营思路的挑战。努力创造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核心技术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用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形式,保持和培养一支国际一流的研发与技术人才队伍。通过签署技术保密协议、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等方式持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人才流失所导致的技术风险。

4结语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2

一、充分认识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展土壤基础调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强化污染源监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组织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土壤环境面临严峻形势。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意义重大。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环保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统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解决突出的土壤环境问题。

二、明确土壤污染防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四)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建设良好人居环境为总体目标,以农用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场地环境保护监管为重点,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落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构和人员,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管理水平,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土壤环境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环境保障。

(五)基本原则。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土壤污染治理难度大、成本高、周期长,因此,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预防为主;要认真总结国内外土壤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实行防治结合。

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监管能力、科技支撑、资金投入和宣传教育等各个方面,要统筹规划,全面部署,分步实施。重点开展农用土壤和污染场地土壤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按照土壤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土壤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农村地区要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城市地区要根据城镇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以规划调整为非工业用途的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为监管重点。

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土壤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资源,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群众健康。防治土壤污染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各级环保部门要在同级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认真履行综合管理和监督执法职责,积极协调国土、规划、建设、农业和财政等部门,共同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土壤污染防治。

(六)主要目标。

到20*年,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基本摸清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初步建立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编制完成国家和地方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等管理体系框架;编制完成土壤环境安全教育行动计划并开始实施,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有所提高。

到20*年,基本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体系,出台一批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土壤环境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土壤环境保护监管能力明显增强,公众土壤污染防治意识显著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深入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项目取得明显成效。

三、突出土壤污染防治的重点领域

(七)农用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监管重点,开展农用土壤环境监测、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加强影响土壤环境的重点污染源监管,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对污染严重难以修复的耕地提出调整用途的意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引导和推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规范有机食品发展,组织开展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建设,预防和控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环境的污染。

(八)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结合重点区域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场地特别是城市工业遗留、遗弃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系统调查,掌握原厂址及其周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物种类、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建立污染场地土壤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污染土壤修复制度。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厂址和其他可能受到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环保部门应督促有关责任单位或个人开展污染土壤风险评估,明确修复和治理的责任主体和技术要求,监督污染场地土壤治理和修复,降低土地再利用特别是改为居住用地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

对遗留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由原生产经营单位负责治理并恢复土壤使用功能。加强对化工、电镀、油料存储等重点行业、企业的监督检查,发现土壤污染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区域性或集中式工业用地拟规划改变其用途的,所在地环保部门要督促有关单位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的结论作为规划环评的重要依据。同时,要积极推动有关部门依法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并按规定程序组织审查规划环评文件;对未依法开展规划环评的区域,环保部门依法不得批准该区域内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负责修复和治理。造成污染的单位因改制或者合并、分立而发生变更的,其所承担的修复和治理责任,依法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承担。变更前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造成污染的单位已经终止,或者由于历史等原因确实不能确定造成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被污染的土壤或者地下水,由有关人民政府依法负责修复和治理;该单位享有的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的,由土地使用权受让人负责修复和治理。有关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但是不得免除当事人的污染防治责任。

四、强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措施

(九)搞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各级环保部门要按照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加强沟通协调,有效整合资源,强化质量管理,落实配套资金,确保调查的进度和质量;在搞好调查成果集成的基础上,组织对调查成果的开发利用,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做好数据、文件、资料、报告的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十)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抓紧研究、制定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快制定污染场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并组织好实施。组织制修订有关土壤环境质量、污染土壤修复、污染场地判别、土壤环境监测方法等标准,不断完善土壤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鼓励地方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制定切实可行的土壤污染防治地方性法规、标准和政策措施。(十一)加强土壤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纳入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制定土壤环境监测计划并组织落实。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能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三级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制定土壤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处置预案。编制国家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并组织实施。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应包括土壤污染防治的内容,并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十二)开展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根据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组织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筛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集成,选择有代表性的污灌区农田和污染场地,开展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重点支持一批部级重点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为在更大范围内修复土壤污染提供示范、积累经验。

(十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投入机制。地方要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保证投入每年有所增长。中央集中的排污费等专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保证资金逐年增加并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地方也应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我部将协调中央财政部门视情况对地方土壤污染防治给予资金补助。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土壤环境监测、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土壤污染防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土壤污染防治。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3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方式;防治措施;环境污染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713文章编号:1009-2374(2015)35-0086-03Doi:10.13535/ki.11-4406/n.2015.35.042

一个国家人均对畜禽产品的消耗量,被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发达程度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为满足人民对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畜禽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国目前养殖业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历史的各种原因,我国在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过程中没能做到全面推广“干清粪”及“雨污分流”新工艺和要求,随之带来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方式的多样性,排放方式种类有干粪类、湿粪类和污水类等,使之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人、畜健康造成了影响,养殖生产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显突出。据我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在农业源中,畜禽养殖业排放的CoD、氨氮总量分别为1268.26万吨和71.73万吨,占整个农业源排放CoD、氨氮总量的95.8%和78.1%,在全国排放CoD、氨氮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41.9%和41.5%。我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4年1月1日起已经正式施行,如何有效解决好养殖生产与环境污染这一矛盾,笔者通过对长期实际工作的总结认为:要就畜禽养殖业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方式采取不同的有效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技术,才能达到畜禽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排放要求,实现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1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方式的形成

1.1干粪类排放方式

本文将畜禽养殖业以干粪形式排放污染物的方式称为干粪类排放方式。目前,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有三种途径形成干粪类排放方式:一是采取“干清粪”工艺清理分离出来的畜禽干粪;二是通过对水冲粪、水泡粪湿法清粪工艺的养殖场湿粪采用筛滤、离心、过滤、浮除、沉降、沉淀、絮凝等固液分离技术进行处理后清理分离出来的畜禽干粪;三是通过对养殖场污水处理后所产生的粪渣。

1.2湿粪类排放方式

本文将畜禽养殖业以湿粪形式排放污染物的方式称为湿粪类排放方式。目前,畜禽养殖业湿粪类排放污染物方式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水冲粪湿法清粪工艺产生畜禽湿粪;另一种是水泡粪湿法清粪工艺产生畜禽湿粪。

1.3污水类排放方式

本文将畜禽养殖业以污水形式排放污染物的方式称为污水类排放方式。目前,畜禽养殖业污水类排放污染物方式源于三种途径:一是来源于采用水冲粪清粪工艺的畜禽养殖业直接排放含畜禽粪的污水;二是来源于水冲粪、水泡粪湿法清粪工艺的养殖场通过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固液分离处理之后含畜禽尿粪的污水;三是来源于养殖场冲洗畜禽室舍的污水。

2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方式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干粪、湿粪及污水中都含有大量污染物,如BoD5、CoDCr、氨氮、磷、重金属,还有残留的兽药以及大量的病原体等,如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将会造成水体、大气、土壤的严重污染,因为,一是养殖业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含病原体多的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过多的有机物质进入水体后,其有机物分解将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发臭,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过多的氮和磷还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二是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染物在厌氧情况下会产生大量的nH3、H2S等恶臭气体,这些恶臭气体将影响和危害畜禽养殖人员及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三是畜禽养殖业排放的污染物中含有过多的氮、磷、钾等养分,未经处理就直接、连续、过量施用,会给土壤及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使农作物减产、推迟农作物成熟期、影响后续农作物的种植等,所以有必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技术对其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科学的处理。

2.1干粪类排放方式采用的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

根据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干粪类污染物中含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实际情况,怎样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是笔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外对畜禽养殖业排放的干粪类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料已有非常成熟的工艺。例如:位于新余市的江西一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000m2标准化蛋鸡养殖场2014年底建成,其干粪类污染物经过生物发酵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料处理工艺技术的实施运行效果非常成功。其具体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江西一鸣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0000m2标准化蛋鸡养殖场产生的鸡粪采用自动清粪机设备,干粪清理自动化,鸡舍清理出的鸡粪由专用车辆运至有机肥厂进行处理,鸡粪在运送至堆肥厂后,与锯末和秸秆等填充料进行一定比例的预混,其中鸡粪75%、填充料25%,同时加入少量的发酵液,之后进行自动化的翻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物发酵堆肥处理。产生的有机肥一部分就近出售至珊娜果园农用处理,其余出售给市内农业种殖业,环境及经济效益明显。

2.2湿粪类排放方式采用的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

无论采用什么综合措施进行处理畜禽养殖场湿粪类污染物,都必须首先进行固液分离。采用筛网式、卧式离心机、压滤机等设备处理都可以完成湿粪类污染物的固液分离,固液分离之后的干粪采用前面2.1的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料,达到“资源化利用”目的;固液分离之后的废水可采用“厌氧+氧化塘处理技术”和“厌氧+好氧池处理技术”两种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技术进行处理。

2.3污水类排放方式采用的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

根据目前国内外畜禽养殖场污水成熟的处理技术来看,处理工艺的前端工序都必须进行固液分离。采用筛网式、卧式离心机、压滤机等设备处理都可以完成废水的固液分离工作,固液分离之后的粪渣采用前面2.1的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生产有机肥料;同前面2.2一样,固液分离之后的废水可采用下列两种防治措施及处理工艺技术进行处理:

2.3.1厌氧+氧化塘处理技术。厌氧处理具有造价低、占地少、能量需求低的特点,还可以产生沼气,而且处理过程不需要氧,不受传氧能力的限制等,因而对有机物具有较高的负荷潜力,能使一些好氧微生物所不能降解的有机物部分得到降解。厌氧常用的方法有完全混合式厌氧消化器、厌氧接触反应器、厌氧折流板反应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流化床、升流式固体反应器等。

氧化塘处理法是利用天然水体、土壤和生物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综合作用来净化污水。这类方法投资省、工艺简单、动力消耗少,但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氧化塘处理法是自然处理法的一种主要模式。厌氧+氧化塘处理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场废水的具体工艺流程见图2:

2.3.2厌氧+好氧池处理技术。好氧池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在好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同时合成自身细胞。在好氧池中处理污水,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最终可被完全氧化为简单的无机物。

厌氧+好氧池处理技术处理畜禽养殖场废水的具体工艺流程见图3:

以上两种处理技术都采用了厌氧工艺,因为从治理技术来看,要在实现去除CoDCr、BoD5的同时,还要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不可缺少厌氧工艺。

3对污染源的防治措施及管理对策

3.1科学制定畜禽养殖发展及污染防治规划

为了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合理制定畜禽养殖发展及污染防治规划,合理划定禁、限、可养区,限期对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进行全面清退,不得新建任何形式的畜禽养殖场;对限、可养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规范畜禽养殖行为。

3.2严把行业准入关

落实以村委为单位的网格化监管模式,新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应先征得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同意,然后向畜牧兽医、土地规划、环保、林业等相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方可建设,对未批先建且对环境影响较大、投诉较多的养殖企业,应从重从严处罚,让各养殖业违法成本远高于守法成本。

3.3积极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和清洁养殖技术

积极使“干清粪”及“雨污分流”工艺技术在规模化养殖场得到全面推广,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要求养殖场建设雨污分流管道、粪渣储存场及污水处理设施,鼓励对粪渣、污水进行农业利用或污水达标排放。

3.4加大治污的投入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各养殖业主了解未合理处置的畜禽养殖粪污对环境的影响,明确各养殖业主为第一治污责任人;二是各级政府负责各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或依靠大型养殖企业或引进社会资金,在密集散养区建设集中式粪污沼气工程或有机肥加工厂;三是地方政府要常年设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用于奖励通过合格验收达标排放的养殖场或研发出投资少、易操作的适合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技术;四是推广有机肥的使用,对生产有机肥的企业及使用有机肥的种植者给予奖励。

3.5严格考核机制,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细化部门工作职责,严格考核机制,把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制定统一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明确养殖承载力、农田施用量、畜禽粪污储存等主要指标;三是实行网格化监督管理,将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落实到以村委为单位的监督管理网格。

总之,只要结合实际,运用技术、法制、行政、政策等手段,通过节能减排与末端处理相结合,大力推行“干清粪”及“干湿分离与雨污分流”的清洁化生产方式和生态化养殖技术,就能有效地解决好养殖生产与环境污染的之间的矛盾,实现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减量化排放”的目标,从而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S].2014.

[2]李涛.浅析畜禽养殖业废水现状及治理技术[J].科技资讯,2013,(18).

[3]张安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刻不容缓[J].湖南农业科学,2012,(24).

[4]陈蕊,张怀友,等.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农业环境科学报,2006,(25).

[5]金书秦,韩冬梅,王莉,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美国经验[J].环境保护,2013,41(2).

[6]程振煌,梁业林.我国畜禽养殖业的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当代畜牧,2009,(1).

[7]中国肉业网.两部委:“十二五”将重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http://.

[8]包丽君,李霞,朱疆,等.畜禽养殖污染的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J].农业装备技术,2013,39(1).

[9]张金鹏,彭道和,李庆华,等.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畜牧兽医,2011,(7).

[10]李远.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不容忽视[J].环境经济杂志,2007,(Z1).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4

[关键词]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型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基于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实证分析》[编号:09BJY035],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长株潭生态型城市群发展对策研究》(编号:08YBa02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曾献超,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2010级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文明、科学社会学等,湖南长沙,410006;匡跃辉,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现代科技教研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生态文明、科学社会学等,湖南长沙,410006

[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12)02-0031-0004

从茫茫历史长河看,自然环境一直处于不断变迁和自我演化的过程中。影响环境变化的因子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技术因素是影响环境质量最积极最活跃的可变因素,它既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又是环境污染的终结者。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环境质量的变化状况及发展趋势。湘江水污染现状是技术发达的工业化的结果,湘江水污染防治难题也只能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得到解决。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上,应利用自主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之合力,促进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升华。其中,自主创新是关键,能大大提高防治技术创新的实力;制度创新是保障,能强烈激发防治技术创新的活力;文化创新是灵魂,能竭力推动防治技术创新的裂变。

一、自主创新:提升创新能力

由于水污染防治技术的针对性强,河流污染差异性大,在湘江水污染防治中不能照搬照抄他国、他省、他市、其他地区河流水污染防治技术。因此,必须立足现有科技成就,结合湖南省情、各市市情、湘江水污染的实情,以自主创新为契机,推动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湘江水污染防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一)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定位污染级别

水环境监测是指按照水的一般性循环规律,对水的水质与水量以及水体中能够对生态与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的因素进行统一的监测。水环境监测技术是对水环境进行评判的基本手段,其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水环境优劣的评估和对水污染防治的成效。湘江纵贯湖南省南北,集生活饮用、生产用水、航运、发电、纳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实使湘江水环境受污染的可能性叠加,作为衡量水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技术的自主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水环境监测技术仅仅依靠单一的理化监测分析系统来实施。这种水环境监测技术虽然对水量水质的定性比较准确,也能够为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水环境评价和污染治理建立提供数据支持,但是这种检测技术对水环境的监测只是瞬时性的水质监测,其连续状况比较差,监测系统所反映出的水环境变化特征也不是水环境实际发展状态的最真实、全面分析。因此,在湘江水环境监测技术上,应扎根已有环境监测技术成果,针对湘江水环境的实况,克服理化检测分析技术的不足,把生物技术引进水环境监测中,进一步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拓展。

(二)升级污染治理技术,消化污染存量

污染治理技术是通过分解、回收等方式清除环境污染物,即解决存在的污染问题。污染治理技术是消除湘江水污染存量的有效途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对湘江水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湘江流域水体由于总氮、总磷、氨氮、重金属超标而污染严重,湘江水污染已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要从根本上铲除这些污染,还湘江的本来面貌,必须自主研发治污技术。随着科技的更新,水污染治理技术不断增强,在湘江水污染治理技术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和系统化。例如,引流冲污和综合调水、曝气复氧、底泥疏浚、化学絮凝处理、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等等。有些技术虽然在湘江水污染治理上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湘江水污染的存量;有些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上成效显著,却因实施起来的经济代价昂贵而“胎死腹中”。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已有技术的凝炼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次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关键治污技术、核心治污技术的科研攻关,力争在重金属污染底泥处置技术、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找到经济实用的水污染治理技术。

(三)开发清洁生产技术,控制污染增量

清洁生产技术是一种重点强调对未来污染的防止的技术。它是指通过原材料和能源的调整替代、工艺技术的改进、设备装备的改进、过程控制的改进、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产品的调整变更等措施,达到污染物的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的技术[1]。实践反复证明,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只是暂时的权宜之计,它永远走不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只有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对现有水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切断污染源头,才能实现湘江的可持续发展。显然,清洁生产技术是杜绝湘江水污染增量的必然选择。因此,应大力研发清洁生产技术。首先,要大力对工业水循环利用技术、清洁加工技术、含汞产品替代技术等防污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工业对水资源的污染,扩大湘江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其次,要致力于农业清洁化生产技术的提升和推广,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减少农业对湘江水资源的污染。再次,要大胆开发和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技术,降低生活对湘江水资源的污染。

可见,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必须坚定防治并重,标本兼治的理念,利用自主创新这个有力武器,增强环境监测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才能变废为宝,化腐为奇,在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水污染防治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二、制度创新:激发创新活力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所有创新活动都有赖于制度创新的积淀和持续激励,通过制度创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因此,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应充分认识到制度创新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一)完善激励制度,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湘江流域的企业成为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非偶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企业是技术成果的转化器。水污染防治技术发明只有通过企业应用或经过企业运作,产生出新的产品,转化成规模产业,才能减少甚至杜绝污染物排放到湘江。第二,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企业要获得利润的自身属性决定了其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改造工艺,提高效率,满足市场不断发展的需求,其存在就是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或绿色服务。否则,就难逃被淘汰的厄运。由此可见,企业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政府应大胆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措施,大力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动力。第一,在企业准入时向技术创新企业倾斜。把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作为湘江流域企业准入的约束性指标,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作为湘江流域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措施,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和机制。第二,在税收政策上进行激励。适应节能减排和企业自主创新的需要,完善税制要素,优化税制结构,对于依靠自身力量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并进行市场转化的企业,制定明确的减免税政策,使之得到前期科研和转化投产的经费补偿,从而激发企业再次进行技术创新的热情。第三,在市场准入方面开辟灵活便捷的“绿色通道”。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由于政府审核机关审核迟缓、效率低下,延误了其进入市场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时间。就算进入了市场,由于一些地方在习惯势力的影响下难以推广。因此,政府应设置灵活便捷的市场准入绿色通道,使那些具有创新成果的企业始终处在市场领跑者的位置,并通过其辐射效应,形成技术产业集群,共同促进湘江流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其次,改进技术创新基金投入,加快科技知识转化速度。第一,增加创新基金投入数额。对湘江流域一些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重大科技成果或省科技计划创新成果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创新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争取国家创新基金支持的力度,增加地方匹配资金数额,最大限度地发挥创新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放大效应。第二,扩展创新基金投入模式。政府适应各技术创新企业的资金需求采取多种创新基金投入方式,用直接拨款、成立银行、提供风险投资基金、设置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解决企业在创新中遭遇的融资难题,鼓励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第三,健全创新基金运行机制。创新基金的管理应采取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督、专家咨询和指导、基金管理机构组织和实施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实现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紧密结合、决策监督与管理实施相对分离,各尽其责、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特点和运行机制。

再次,加快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增强技术孵化能力。第一,规定市级以上企业和大中型企业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重点行业建立技术开发基地。第二,出台对这些技术中心和基地给予鼓励的相关政策。如,对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研究的进口设备和技术资料等免征进口增值税和关税。

(二)完善合作制度,提高成果转化速率

技术创新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但需要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而且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需要银行金融资本的扶撑,需要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有了“政产学研金中”这样一种以科技、资本和市场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互惠互利的密切合作关系,必然会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因此,应完善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在技术创新中的优势,形成“政产学研金中”合作制度。推进“政产学研金中”合作制度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科技发展规律、资本流通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高校院所、金融风投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密切合作,促进企业利用全社会创新资源,形成创新资源有序流动、运行机制较为完善、合作内容较为丰富、合作形式较为规范的“政产学研金中”结合创新体系,使“政产学研金中”合作成为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推动湘江流域节能减排工作。在进行“政产学研金中”合作制度创新时应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促进创新体系建立。政府发挥协调者和宏观指导者的作用,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互利的双边或多边技术合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技术中心和科技型企业实体以及孵化器等多种形式,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和金融机构、科技中介机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次,完善创新体系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政产学研金中”合作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机制,解决“政产学研金中”合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培育积极因素,使各合作参与方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推动“政产学研金中”合作稳定深入地开展。

(三)完善共享制度,加速技术创新过程

湘江的污染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湘江水污染防治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建立技术共享机制能更好地服务于湘江水污染的防治。通过技术共享机制能把握水环境污染防治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技术的宏观走势和发展趋势及技术盲区,为湘江水污染防治廓清可能技术途径、定位技术方法、提供技术支撑。因此,政府要大力推进共享机制建设,搭建技术共享平台,为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集聚充沛的资源和力量,优化整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缩短技术的创新周期。首先,组织水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政府应定时定期主办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有威望的知名专家、学者与相关的高级技术人员参加会议。通过会议,对当前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对湘江水污染防治遇到的新技术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提出技术解决方案,探讨研究攻关的重点。其次,设置水污染防治技术专页。政府应利用当今的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制定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专页,通过互联网,传达湘江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困境及瓶颈技术等信息,同时也通过它获得国内外水污染防治技术上的经验,得到相关专家的反馈意见,综合国内外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解决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难题。再次,开展水污染防治技术交易会。通过开展污染防治技术交易会,缩短知识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时间,更快地为湘江水污染防治作出贡献。

三、文化创新:优化创新环境

文化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以形成,又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是一种具有自律自恰性和自我更新性的动态系统[2]。文化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和传播,影响着科技创新的历程和结果。由于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动态变化性,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给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的创新营建更好的气氛,文化也必须与时俱进。

(一)传承湖湘文化,点燃创新激情

湖湘文化,就是指唐宋以来诞生在湖南地区的区域性历史文化[3]。湖湘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总方针来对待,对于湖湘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毫不留情地摒弃,对于湖湘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应当宣扬。

首先,秉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今天,当湘江水污染防治问题成为阻碍“四化两型”实现的一个突出问题的时候,应传承湖湘文化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湘江水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循规蹈矩,应强化创新意识,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胆摸索出一条适合湘江水污染防治的技术创新之路。

其次,坚守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坚持守住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这条底线,必须求真务实,克服形式主义的倾向。脱离实际需要进行的技术创新,就算创新性再强,也会因没有实用而束之高阁,白白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应以济世安民为目的,针对湘江水污染情况,根据现实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把经世致用这条原则始终贯穿于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的全程。

再次,继承团队开放意识。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应明确认识到湖湘文化中团队、开放意识的重要性。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并不是某个人或某个高校或某个科研院所闭门造车就能达到的。在当今科技大融合的背景下,在技术创新上取得卓著成绩的名册里很少打上个人英雄的烙印,更多地是贴上了群体英雄的标签。因此,在湘江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必须整合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技术资源为其所用,团结互助、通力合作,才能在水污染防治技术创新上取得成功。

(二)弘扬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5

随着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大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在规划、管理和技术落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地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为了控制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我们必须对其进行调查和评价,全面认识畜禽养殖污染的性质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并将其纳入环境保护规划中。因此,科学防治畜禽规模化养殖污染,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卫生,促进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实现畜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阳市畜禽养殖业的现状

(一)我市畜禽养殖规模和污染现况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安阳市畜牧业的生产方式也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畜禽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的规模不断扩大,规模化饲养所产生的大量畜禽粪尿等未能得到及时处理和合理利用,从而导致了畜禽粪尿及废水的污染负荷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成为城市郊区的污染大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标准化养殖小区527个,其中:猪234个,牛59个,羊20个,家禽212个。其中大部分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目前,安阳市养殖污染的现状是畜禽粪便集中、量大,同时污染治理没有跟上,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对水资源、土壤和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地步。

(二)我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的治理现状

由于多种原因,我市许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分布于居民区内,8%一1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当地居民水源地的距离不超过50m,30%一40%的规模化养殖场距离居民或水源地最近距离不超过150m。养殖场选址不当不仅构成了对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还在许多地方造成了畜禽养殖场主与周围居民的环境纠纷。过去一些地方将规模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环境意识相对薄弱,污染治理严重滞后。我们长期以来又把环境工作重点放在工业污染防治上,对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因此畜禽场的宏观环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全国90%的规模化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干湿分离这一最为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另外,养殖场环境污染投资力度明显不足,80%左右的规模化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污染治理投资。

二、养殖场污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1年先后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明确了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防治原则。而国家环保总局同年的《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则提出了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求、厂区布局与清粪工艺、畜禽粪便储存、污水处理、固体粪肥的处理利用、饲料和饲养管理、病死畜禽尸体处理与处置、污染物监测等污染防治的基本技术要求。安阳市政府对畜禽养殖污染工作非常的重视,经过近些年的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用于污染防治的资金不足,投资不尽合理。第二、治理工艺及技术系统化考虑不足。第三、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第四、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三、治污减排主要技术方法以及控制畜禽养殖业污染的对策

(一)广泛宣传,努力营造防污治污共识

一方面,向规模化养殖业主大力宣传畜禽生态养殖的必要性,使其把生态养殖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迫切要求,增强治理养殖污染的紧迫感和自觉性[3]。另一方面,通过新闻媒体和科普宣传,让公众了解畜禽规模化生产的污染危害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让规模化畜禽养殖接受全社会监督。

(二)加强监管促进养殖业规范发展

依据国家对促进畜牧业发展、规范畜禽养殖行为颁布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城镇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畜禽种类、养殖规模,制定禁养区、限养区,建立产、排污监测机制,强化对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监督管理,把具有与畜禽养殖规模相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列为建立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审批的必备条件加以审核,环保不过关不允许投入运行;对原有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园区要进行改造,限期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的养殖业户,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三)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治污措施

根据安阳市畜禽规模养殖现状以及污染治理技术的可行性,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第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畜禽规模养殖场的选址、场区布局等方面应从保护环境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科学规划和布局本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对新建、改建和扩建畜禽养殖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把好养殖企业的“入口关”。

第二、粪便处理工艺。需要有指定的专用粪便堆放场所堆放场所应符合蒸发强烈、日照充足等自然条件,改变用水冲粪的方法实行干清粪工艺。

第三、养殖场污水处理。要求养殖场建造分级沉淀井净化污水,在畜舍外建造分级污水井,用于接纳畜舍内排出来的污水。

第四、粪便的发酵与还田技术。要求畜禽排泄的粪便集中堆积到贮粪场堆肥发酵,以杀灭病原微生物。

第五、粪便生产沼气。利用畜禽粪便厌氧发酵生产沼气,不仅能提供清洁能源,而且沼渣、沼液可以直接肥田,形成养殖、能源与种植紧密结合的粪便处理、利用模式。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6

去年5月份,国务院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拉开了土壤修复的大幕。同年11月份,《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初步确定了预防和保护、管控和修复等制度设计。今年3月份,农业部印发落实“土十条”的实施意见,部署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让人们对土壤修复产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防控修复谁为先

在很多人眼中,污染土壤修复是环保行业的一块大蛋糕,不少业内人士曾估计其带动的产业规模会达几万亿元。随着“土十条”及其配套文件陆续出台,人们发现,产业要达到目标规模尚需时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土壤污染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环保部有关负责人在解读文件时也表示,文件将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和装备药剂生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到2020年,预计可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4500亿元。

大面积的土壤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其复杂性和投入远大于空气和水。治理越难就越凸显防控的重要性。在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看来,一系列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理念的转变,从“一刀切”的指标控制转向强调预防为主、风险控制的综合防控。发达国家土壤污染治理经验显示,污染预防、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10∶100。他认为,土壤污染防治的本质是在保护土壤的基础上,分类合理利用土地。单纯的土壤修复是最末端和不得已的防治方式。

土壤污染不能上来就“治病”,得先“号脉”,“药方”也不只土壤修复这一剂。按照农业部的规划,要在耕地土壤污染详查和监测基础上,将耕地环境质量划分为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三个类别,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优先保护未污染和轻微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中轻度污染耕地,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这意味着,对于污染轻微的耕地,可以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不吸附重金属的林木;对于污染特别严重的,可以实行风险管控,休耕退耕或生态移民等,而不是“一刀切”的土壤修复。

目前,中央政设立了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修复治理等工作。农业部先后在天津、广西、湖南等地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试点,启动9个污染区的污染修复示范项目。针对典型作物和污染物,将建设耕地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示范区,2020年年底前,受污染耕地开展治理与修复1000万亩。

修复资金哪里来

广西河池市是“土十条”确定的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16年前,一场特大暴雨使该市环江县一处尾矿库溃坝,沿岸上万亩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为了修复耕地,农民曾采取撒石灰的原始方法,但收效甚微。针对当地特点,2005年,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发了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间作修复技术。政府向村民们免费发放蜈蚣草苗、东南景天苗、桑树苗,指导村民种植。蜈蚣草和东南景天是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收能力,通过把重金属富集在茎叶中,从而带走土壤中的重金属。

技术成熟后,在2450万元中央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下,环江土壤污染治理工程于2010年启动,这是广西首个农田土壤修复工程。项目以“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主动参与”的模式,共计修复污染农田1280亩。5年后,治理区域农产品产量达到当地正常水平的90%以上,农产品重金属合格率达到95%,工程通过验收。昔日颗粒无收的耕地,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桑园。

土壤污染成因复杂,治理难度大、周期长,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5年,国内总投入约90亿元的316个土壤修复项目中,来源于财政资金、自筹资金、财政与自筹资金组合的金额分别为63%、14%和21%。“修复资金多来源于财政,难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制约着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探索土壤污染修复市场化发展之路。”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区划所副所长徐明岗建议,应加大社会化治理,可采取治理效果与收费相挂钩的承诺式治理方式。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本身就是要创新,不管是ppp还是第三方治理,都要有可以预期的回报。”河池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在现有ppp模式探索试点的基础上,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为桥梁,将污染场地修复与建设用地开发、污染农田修复与种植业发展相融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和企业共同治理土壤污染,共享土地开发利用收益。

治土良法何处寻

“我国开展土壤修复技术研发比欧美发达国家约晚20年,在修复技术、装备及应用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国内土壤修复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湖南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刘正军表示,目前我国相当部分修复技术与设备从国外引进,购置价格昂贵,设备维护成本高,经济性差。由于土壤类型、污染程度的差异,导致这些技术设备出现“水土不服”。这需要国内企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国污染土壤特点的实用修复技术与装备。

徐明岗介绍,国内外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活化手段,即增加重金属的溶解性和迁移性,通过土壤淋洗把土壤固相中的重金属转移到土壤液相中去,再回收处理富含重金属的废水,这也是目前城市土地重金属治理采用的主要方法。二是钝化手段,即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通过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量。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钝化手段比较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经济可靠且易于农民掌握,有利于大面积推广。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7

皮革加工业是我国轻工行业中最为重要的部门之一,也是污染最大的部门之一。年排放废水1亿多t、CoD20多万t、悬浮物15万t、固体废弃物100多万t。皮革加工行业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的开展,有利于完善制革行业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实施环境管理从结果管理到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另外,通过技术筛选和评估,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污染防治技术,鼓励采用污染防治最佳的可行技术,可以使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得以广泛地推广应用。在制革清洁生产污染防治技术筛选过程中,建立技术指标体系是其中的关键环节。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类型和特点,确定定性评价指标,它包括技术特性指标和产品特征指标。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相关技术数据,确定定量评价指标,它包括节约消耗指标、水污染物减排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固体废弃物减排指标、经济性指标等。定性评估指标主要通过专家打分,用于定性考核污染防治技术的先进性与否。定量评估指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能反映“节能”、“降耗”、“减污”和“增效”等有关污染防治技术最终目标的指标,建立评估体系模式。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实际值进行赋值转换,并根据指标的权重值进行计算,综合考评污染防治技术的先进性与否。

1筛选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1)应贯彻污染综合防治的理念,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2)应当遵循客观、科学、公正、独立的原则,采取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人员与评价专家相结合,工艺技术人员与行业管理人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3)在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受人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4)在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工作启动之前,应制定明确的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编制工作程序,并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开展制定工作。(5)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应体现技术的动态发展,随着污染防治技术的不断更新,纳入合理的筛选方法及评价指标,促进污染防治技术筛选的创新发展、持续改进与推广应用。

2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2.1筛选指标的建立

(1)技术筛选方法及指标体系论证的过程是按照规定的工作流程,采用基于专家经验判断的定性评价方法,对初步确立的技术指标进行指标确认评分。推荐使用的定性评价方法为专家咨询法。(2)技术指标体系论证的工作流程。a)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类型和特点,确定定性评价指标,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技术特性指标和产品特征指标。根据被评价技术的相关技术数据,确定定量评价指标,包括节约消耗指标、水污染物减排指标、循环利用指标、固体废弃物减排指标、经济性指标等。各一级指标下设置更容易评分及定量化的二级指标。B)列出指标确认评分表,征询专家意见。C)收集、汇总指标确认评价表。D)向专家反馈指标确认评价汇总表,重新咨询;然后,收集、汇总专家调整后的“指标确认评价表”。如此循环3~5次或专家意见趋于集中或2/3以上专家不再调整时为止。(3)根据专家打分统计结果,确认“指标评价体系”。确认方法:2/3以上专家建议删除的指标才可删除。

2.2筛选方法的建立

2.2.1技术调查

(1)调查方式分类调查方式分为书面调查和现场调查2种。书面调查是以发调查表的形式对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调查。现场调查是以实地考察的形式对技术应用单位进行调查。(2)确定调查对象根据备选技术清单,选择代表不同规模、技术类别、应用时间、区域环境、用户管理水平的代表性工程项目,确定被调查单位的名单。(3)开展技术调查a)根据已确定的技术评价指标,对企业正在应用的污染防治技术进行调查。B)根据已确定的技术调查指标,制作针对技术应用企业的调查表。调查表格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书面调查和现场调查在调查方式和内容上的不同。C)函调。制作函调书面调查表,发往被调查技术的应用单位;被调查单位应如实填写采用此类技术的设备运行情况及相关参数,对不能填写的项目要说明理由;调查表填好后及时反馈给评价机构。D)现场调查。制作现场调查表,到被调查技术的应用单位,实地考察设备运行情况,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和运行参数;必要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检测;将收集、记录、实测等方式得到的数据填入现场调查表。(4)在技术调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a)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靠;B)调查过程中若发现调查对象确定和调查表设计有问题应及时调整;C)现场调查一定要对工程项目进行认真、细致实地观察,收集尽量详细的资料和信息。(5)数据审核补充对调查数据进行审核、分析和总结,如果发现某些关键数据信息缺乏、不符合要求或难以确定其可靠性,则需要进一步核实或补充调查。(6)数据整理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2.2.2经济性分析方法、指标权重、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结合生产实际及专家咨询,确定经济性分析方法、指标权重及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

3结果和讨论

3.1筛选指标体系

污染防治技术评价指标体系一共包含了中性盐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硫化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铬盐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节水技术筛选指标及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本文以硫化物污染防治技术(图1)、铬盐污染防治技术(图2)、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图3)为例,给予详细说明。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硫化物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体系和铬盐污染防治技术筛选指标体系,都包含了相同的一级指标。其中技术特性指标、产品特征指标及经济性指标包含了相同的二级指标。在节约消耗指标中因为铬鞣工序涉及蒸汽加热,增加了节约煤耗指标。在水污染物减排指标、固废减排指标及循环利用指标中,针对不同工序涉及到的污染物排放、固废排放及循环利用材料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二级指标。

3.2筛选方法

3.2.1经济性分析方法

体系根据皮革工业污染防治技术的特点,选用的经济性分析方法为成本效益分析法[1]。首先收集备选技术的各类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未使用污染控制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相比较,即可计算各种备选技术不同污染物的削减量。其中未使用污染物控制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可以选用污染治理设施入口处的污染物总量。污染物削减量=未采用该项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采用备选技术的污染物排放量根据不同污染物的单位排污费用,计算各种备选技术由于污染物削减所带来的节省费用。其中,节省费用=单位排污费×削减量。备选技术的环境收益是指某备选技术各种污染物排污节省费用的总和。备选技术的平均年度经营成本按(1)式计算:通过计算各种备选技术的环境收益(节省排污费)与技术年度总成本的比值,即可获得收益率,作为比较备选技术综合表现的指标。收益率=备选技术的环境收益/备选技术平均年度经营成本

3.2.2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为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本系统权重的形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待评价或识别的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由专家或决策者对所列指标通过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或权重,从而得到最基层指标对于总体目标的重要性权重排序。层次分析以其系统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和多方案的复杂系统的分析决策。本研究中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的确定,首先是构造层次结构模型、进行指标权重调查,通过权重调查数据构造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2],一致性检查通过后对矩阵进行计算[3],得出最终的权重数值。

3.3综合评价的计算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确定的流程为定性指标评分、定量指标赋值转换评分、加权平均法计算、依计算得到的综合评价分值大小,对备选技术排序。请所有专家对于自己所在领域工序的备选技术进行定性评估。评估规则:用1~5标度法对各技术的定性指标进行评估,得分越高,该技术在该指标下的表现越好。定量指标评分采用赋值转换方法。定量评价的二级指标从其数值情况来看,可分为2类情况。对于指标数值越高越说明该项技术优越性的指标,即正向指标,其计算公式见公式(2)。对于指标数值越低越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指标,即逆向指标,其计算公式见式(3)评价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各项防污技术综合评价以后按照最后得分进行排序,得分高者为最佳可行污染防治技术。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8

2006年7月起,环保部和国土部联合开展了一项名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开展的土壤污染普查。截至2010年底,该普查已“组织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但结果却至今未公布。2013年上半年,环保部在一次回复公民信息公开申请时称,上述结果是“国家秘密”。中国土壤、地下水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14年4月17日,结果终于曝光。不出所料,数字背后,中国土壤污染形势已更加严峻[1]。

就石化企业来说,石化企业污染严重,土壤污染形势更加严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巨大,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石化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和成品,许多物料是高毒和剧毒物质,这些物料的处置不当或发生泄漏,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二是石化生产过程中还要使用、产生多种强腐蚀性的酸、碱类物质,设备、管线腐蚀出现问题的可能性高,这些设备、管线的腐蚀容易导致物料的泄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伤亡。

三是石化生产工艺技术复杂,运行条件苛刻,易出现突发灾难性事故,石化生产过程中,需要经历很多物理、化学过程和传质、传热单元操作,一些过程控制条件异常苛刻,如高温、高压,低温、真空等。这些苛刻条件,对石化生产设备的制造、维护以及人员素质都提出了严格要求,任何一个小的失误就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事故。

四是装置大型化,生产规模大,连续性强。石化生产装置呈大型化和单系列,自动化程度高。装置的大型化将带来系统内危险物料贮存量的上升,增加风险。

二、开展场地环境调查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及“退二进三”政策的实施,大量位于城市中心区和城郊地区的工业企业搬迁或遗弃遗留的工业、企业污染场地被再开发为人居环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中城市出现了大规模工业企业搬迁的现象。这些工业企业搬迁、停产、倒闭所遗弃的污染场地大多位于城市的中心,由于原企业设备陈旧、工业“三废”排放以及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等原因,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进入了土壤和地下水,企业原址土壤和地下水成为高污染区和高风险区。企业搬迁后,由于遗留污染物或土壤污染造成一些环境污染事故[2]。在石化企业率先开展场地环境调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响应党中央对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号召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开展土壤基础调查、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强化污染源监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撑能力、组织污染土壤修复与综合治理试点示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

(2)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定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建设项目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估与备案制度及污染土壤调查、评估和修复制度,明确治理、修复的责任主体和要求。强化土壤环境监管。深化土壤环境调查,对粮食、蔬菜基地等敏感区和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进行重点调查。加强城市和工矿企业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开展污染场地再利用的环境风险评估,将场地环境风险评估纳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禁止未经评估和无害化治理的污染场地进行土地流转和开发利用。经评估认定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的污染场地,应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且不得用于住宅开发,对已有居民要实施搬迁。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以大中城市周边、重污染工矿企业、集中治污设施周边、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饮用水水源地周边、废弃物堆存场地等典型污染场地和受污染农田为重点,开展污染场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对责任主体灭失等历史遗留场地土壤污染要加大治理修复的投入力度[4]。

2、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意义重大

土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环境要素,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环保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统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实解决突出的土壤环境问题。

3、土壤污染将严重削弱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基础

一是土壤污染直接威胁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二是土壤污染给土地资源的重新利用造成很大问题。在全世界最大的化工集中区长三角地区,土壤污染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全国大量的工业园区、产业开发区,都是土壤污染的高发地区。三是土壤污染不容易修复,成本极高。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一直以来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投入远远赶不上对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投入的力度。在土壤、大气、水体三种环境介质中,修复土壤的费用是最高的,而且效果最慢、最差,一旦土壤被污染,修复将是一个长期工程。

4、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保障

土壤污染是威胁居民健康、危害生态环境和地下水安全、危及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并将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如何保持安全健康的生产环境,不仅仅是保护生产资源、生产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生的必然要求。

5、“治病”先“诊病”

(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等特征,其对人类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体健康和国家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往往只能通过对场地的评价,土壤和地下水样品进行采样、分析化验才能确定。

(2)场地调查评估是污染治理基础,并为治理方式决策提供依据,未来治理工程的实施,无论是工程招标、设计和实施都需要相对完整的工艺基础数据;依据场地调查结果,可以根据不同污染程度分类治理,降低工程费用;依据场地调查结果以及选定方法可以估算出工程量和工程造价。

6、国家要求日趋严格

国务院关于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国政府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2014年2月19日环保部批准了《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25.4-2014)等4个场地调查、风险评估和修复的技术导则,并于2014年7月1日起实施。这些技术指导标准为各地开展场地环境状况调查、风险评估、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为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支撑。

三、开展场地环境调查的意义

石化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在中国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示范作用。在中国石化企业率先开展场地环境调查能起到带头兵的榜样作用。其率先开展场地环境调查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企业形象,提高无形价值

企业开展场地污染调查是转被动为主动的积极行为。中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已经提上立法日程,这一系列的行动表面,国家对土壤、地下水污染的重视,污染场地调查和修复立法势在必行。与其等法律出台后被动开展污染调查,不如主动出击,在立法之前自觉开展污染场地调查,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从而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降低环境风险

开展场地污染调查能够通过对潜在污染区的土壤、地下水媒介的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能够间接识别地下管线、储罐的泄露情况,可以防止地下管线、储罐的泄露,减少物料损失,降低环境风险。

3、增进可持续发展

污染场地调查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污染程度和风险,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污染场地周围居民健康和地下水安全,就可以避免污染毒害事件的发生,增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建设。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9

1.1以保护环境为目标,加大宣传力度

萧山区农业局按照中央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中发展农业,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列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点,成立了以局长为主管的专门工作班子,分解落实了工作任务。明确镇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目标,确定各镇农办主任、街道农业科科长为工作联系人,促进了全区生态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同时,充分利用《萧山农技与信息》报、农民信箱、萧山农网、萧山农技110等区级农业主流媒体和“科技下乡”、“科普宣传周”等有效载体,加大宣传力度,把有关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宣传资料送发到镇(街)、村(社区),广泛宣传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结合种养户座谈会、镇(街)和规模猪场负责人会议,针对畜禽养殖业和化肥、农药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综合治理的紧迫性,提出具体治理要求,做到工作上有部署,资金上有投入,行动上有落实。

1.2以生态建设为取向,积极应用新技术

一是抓好测土施肥技术推广。2007年在单季晚稻、春粮、鲜食大豆、西瓜、萝卜等作物中示范推广以“控氮、稳磷、增钾、补微”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5万亩,推广秸秆还田55万亩,还开展了微量元素肥料的推广应用工作。二是抓好肥药双控示范。推广应用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减少肥药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推广化肥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面积5万亩,降低农药肥料使用量。三是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实施水稻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35万亩,实施晚稻统防统治0.9万亩。四是抓好地膜回收。全区农膜回收率达到70%以上。五是积极开展病虫及生态环境预测预报。建立基层病虫测报点13个,做好病虫调查,及时病虫情报。建立长期定位的土壤肥力监测点10个,蔬菜地环境监测点2个,生态农业监测点6个,建立150户肥料农药施用情况调查记载户,开展肥料、农药施用和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监测,及时了解土壤肥力与环境的变化情况。六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完成南美白对虾等11只农产品11张无公害标准模式图的编制,实施面积2.5万亩。全区有48家企业的220个产品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有48只产品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效期内,有86个产(基)地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认证。

1.3以治理畜禽污染为重点,推广生态养殖模式

为达到合理规划和适度发展畜禽养殖业,控制和削减畜禽养殖排污总量的目标,农业、环保等部门制订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引导采用“规模养殖,综合治理”等模式,推进了畜禽粪尿资源化综合治理和生态养殖工作。一是落实三项科学措施,减少污染。(1)猪(牛)粪实行资源化利用。猪(牛)粪通过直接供给无公害蔬菜、瓜果和花卉苗木基地或加工制成有机复合肥料等措施,科学消纳,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2)按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有39家规模场实现达标排放。(3)努力完成省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任务。设置病死畜禽安全填埋、处理井,减少二次污染。二是完成污染治理任务。完成50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的治理任务,做到达标排放,全区共完成83家畜禽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建造了18740立方厌氧、好氧池(各类沉淀处理池)和6480平方米干粪收集房,做到雨污分流、干湿分离。三是积极推进生态养殖。抓好杭州市级畜禽粪尿综合利用工程项目和生态示范点及畜牧小区建设。大力推广山地养鸡、稻鸭共育、鸭和珍珠配套养殖、猪(禽)和鱼配套养殖、猪—蚯蚓—牧草、猪—沼—果(稻、菜)等生态养殖模式,努力倡导自然、生态、绿色的养殖方式发展。

1.4以洁美家园为抓手,促进农村能源建设

根据省、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区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主动与有关部门合作,扎实开展以农村废弃物综合治理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工作。一是清洁能源村建设。完成20个村的创建清洁能源村任务。全区累计已安装太阳能28992台,计63344平方米,每年可节约标煤11402吨;39个村(单位)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池,计19500立方米,年处理污水237万吨,受益农户10833户;对可以接入管网的厕所进行接管处理,对不能接入管网又须改造的村庄公厕污水进行厌氧处理,对露天粪坑进行改造,建造了23座生态厕所;在围垦十七工段靖江垦区动工建设大型粪便处理中心,规划年吸纳消化畜禽粪便20万吨,生产有机肥5万吨。二是太阳能利用。结合园林绿化村建设,开展了太阳能路灯、庭园灯的试点工作,为新农村道路亮化和公园美化服务。在三个种植业基地引入太阳能杀虫灯,用于农业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目前,全区已有8家养殖单位(户)建成沼气系统,沼气用于供暖,沼液、沼渣用作农作物有机肥。

1.5以保障农业发展为前提,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在农业执法工作中,一是有力查处高毒高残留农药。定期、不定期地对全区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检查,查封了一批违法销售农资。二是逐步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结合萧山实际,积极推进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出台《萧山区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完成“三网三制”(农资现代流通网、农资监管监督网、农资企业信用信息网、农资企业生产经营诚信制度、农资企业信用监管评价与公示制度、农民利益受损补偿制度)建设。三是实施农产品安全生产全程监控。重点开展了50亩以上蔬菜种植大户档案登记和规模养殖基地的定量、定性检测,并把检测结果在区级媒体上公告。同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检测和定期汇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认识有待提高

老百姓和种养大户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性及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偏差,有待进一步提高认识。

2.2水质污染尚未有效遏制

萧山东片围垦地区因其独特的土壤资源和有利的地理环境,曾是萧山绿色生态农业的主要基地。但近年来,随着工业污染的日益加重,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2.3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监管难度较大

部分农户缺乏诚信意识,把一些无公害指标超标的农产品打上绿色产品的标志进入市场。而市场监督不够到位,食用农产品安全存在一定的隐患。

2.4畜牧污染治理难度大

一是目前农村养殖仍以中小规模为主,生产设施简陋,经济实力不强,自身投入资金治理污染的可能性不大。一些养殖场(户)被居民区包围,没有可开展治污设施建设的场地。部分养殖户重视程度不够,对建设污染处理工程缺乏投资热情。二是畜牧业散户、小户多,治理成本高,落实配套难,群众反响大。三是已建成畜牧养殖污染物处理设施的场,因运行成本高,又缺乏外在的监督机制,治理设施建而不用、少用情况屡见不鲜。

2.5治理机制还不够健全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缺乏必要的资金,虽列入了区政府的考核内容,但资金仍得不到保障。二是技术力量不足,尤其是镇(街)一级,本身农技人员队伍不够健全,无法顾及污染治理。同时,检查监测的范围也不够广,检测内容有待进一步完善。

3对策与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农业发展的实际,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进一步提高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认识

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资料等一切宣传工具,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2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区建设,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在总结原有农产品生产标准推广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广“一个农产品一张标准化生产模式图”做法,扩大实施面和辐射面。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基)地认定与绿色食品认证工作,继续扩大食用农产品产地标志卡的发放面。

3.3进一步加强畜禽污染和水质治理

要加强畜牧业养殖标准的研究,加大治理力度。要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分批完成生猪存栏300头以上的养殖企业猪的排泄物治理。在农村中小规模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成本低廉、简便适用的污染治理技术,建设干粪收集、废(尿)水多级降价排放的治理工程,实现零排放。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畜牧小区,力争每年建成一个生态牧业小区。要加大对工业“三废”的治理力度,有效遏制水质污染,加强水域养殖环境的治理和水产品质量监管,切实维护渔民利益。

3.4进一步推广生态种养技术,努力扩大物理防治

要高起点地推广生态种养新技术,进一步探索病虫害无害化治理的长效机制,加强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测报手段,提高测报的准确度;要加强横向交流,与广播电视台等联合举办病虫害防治的广播电视节目,提高病虫情报传播速度;要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进一步扩大生物、物理防治技术的应用范围,推广应用性诱剂、杀虫灯、防虫网、生物农药等,从源头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减少农药用量;要加强对土壤养分和环境质量检测,着力推广“肥药双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无公害养殖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实施“沃土工程”、农作物重大病虫无害化治理技术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工程。

3.5进一步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农村新能源

按照分片收集、分片处理、综合利用的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加大收集、处理、利用力度。实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工程,以土地为资源,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通过生物技术,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达到“三沼”综合利用,提高农村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6进一步加大农业执法力度

要严格源头监管,重点抓好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所有农资经营单位进行检查,并继续做好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留地蔬菜、城郊结合部的蔬菜和生猪瘦肉精的检测。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检测,增加检测批次,提高检测覆盖面。要加强产地环境监控监测,落实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确保消费安全。

污染场地治理技术篇10

一、目标任务和工作职责

1、规模养殖业污染治理的目标任务

自~年,利用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区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达标工作。其中年6月底前基本完成137家禁建区内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达标;年12月底前完成非禁建区距离江流域主要主流1公里范围内及国道两旁的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年底,在全区范围内的所有畜禽养殖场基本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用水量及污水、废渣、臭气等污染物排放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标准。

2、政府及部门职责

依照《市区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意见》、《市畜禽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目标责任追究制的若干规定的通知》、《区规模畜禽场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等文件规定,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具体如下:

⑴各乡镇、街道职责

各乡镇、街道对本辖区内的畜禽粪便污染整治负责。组织依法划定的禁止养殖区、禁建区和适度养殖区三区范围,落实到1∶1万行政区域图上,采用红(禁止养殖区)、黄(禁建区)、绿(适度养殖区)三种颜色表示,并加以文字说明,区政府同意后向全社会公告,设实地上设立明显的范围标志;制定《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方案》及年度治理工作计划;成立治污领导小组,确定1-2名办公室专职人员,配置村级巡查员;负责将限期治理责任任务下达到各行政村和养殖业主,并具体组织监督实施;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养殖场污染治理依法监管工作,负对辖区内违规违章新建的养殖场要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负责向区国土和环保部门报告,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执法。

⑵区直有关部门职责

畜牧水产局:负责编制《区畜牧业发展规划》、《区畜牧业发展布局规划》和《区规模畜禽场污染整治方案》及年度工作意见;负责全区畜禽养殖场的调查摸底工作;组织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养殖业污染治理项目申报工作。协同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资金,根据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治污的进度验收要求,组织复核后下达专项补助资金。

环保部门:负责对200头以上畜禽养殖场未开展污染治理的进行处罚;抓好新、扩、改建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环保“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对未报批环评的规模养殖场,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并处罚款,对限期治理不达标或无法治理的养殖场,提请政府予以搬迁或关闭;对完成治理任务的养殖场做好监测验收工作;对超标排放的规模养殖场开征排污费;积极争取省、市污染治理项目资金支持。

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沼气利用的科普宣传工作和争取省上养殖场污染沼气治理的项目资金扶持;负责对各乡镇(街道)及养殖场治污技术培训工作,对各养殖场治理模式进行分类把关和指导,提供治污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污染治理大、中型沼气技术,做到达标排放要求,加强对畜禽规模场的沼气设施的管理和安全监管,指导畜禽散养户的户用型沼气技术和污染治理,以及“猪一沼一草一果一菜”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的推广。

林业部门:每年争取专项资金用于利用沼液浇灌竹山、林地的示范、推广项目补助,负责对征占林业用地新、扩、改建畜禽养殖场办理审批手续;对未经批准在林业用地上建养殖场的企业和个人,负责清理查处;对未经审核同意,擅自改变林地用途建养殖场的,负责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并处罚款。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符合条件的占用土地新、扩、改建畜禽养殖场办理报批手续;对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养殖场的企业和个人,负责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并处罚款;对非法占用土地建养殖场的,应及时发现,并依法予以制止或拆除。

财政部门:每年拨出专项工作经费,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规模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和专户,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扶持资金的统筹管理,按项目进度拨款,防止被挤占和挪用;积极争取省财政污染治理项目资金。

发展和改革局:积极争取省、市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扶持;把综合整治项目纳入“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策划利用循环经济原理治理污染项目;四是负责组织“6.18”污染治理新技术项目的对接。

水利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对利用沼液进行滴灌、喷灌的畜禽养殖场,予以一定的节水灌溉和山地水利项目资金的扶持;对未经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新建、改建排污口的,依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罚款。

科技部门:要将科技“三项”费用优先安排畜禽污染环保科技项目;积极为畜禽污染治理提供科技支持,寻找效果好、经济实用的治理技术和工艺;积极向省、部争取畜禽污染治理的专项资金。

交通部门:要对整车运输畜禽粪便的车辆一律实行免征过路过桥费,对运输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生产有机肥的车辆实行三年免征过路过桥费政策。

公路部门:对在公路沿线建筑控制区建设的畜禽养殖场,负责责令立即停止限期拆除,并处罚款;对公路两旁超出控制区范围,又在公路沿线一重山内的新建畜禽养殖场,进行登记造册,及时向区治污办通报,由区治污办通知有权处理的部门查处。

电力部门:对未经有关部门审批的养殖场不予批准架设安装电路,同时配合有关执法部门,对要查处的违规新建养殖场,采取切断电源等措施。

经贸局: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引导和鼓励畜禽粪便综合加工利用企业的发展,从源头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农村利用沼气等生物质能发电的企业和个人,要给以自备柴油机发电同等电价补贴的待遇,鼓励利用沼气发电。

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有关行政部门依法履行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工作职责的监督,并依法追究违反规定的相关单位及责任个人的纪律责任。

效能办:负责定期和不定期对各有关部门落实执行整治任务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没有履行好职责任务和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行政追究、效能告诫和通报批评。

二、行政责任追究的有关规定

1、对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污染综合整治任务的责任追究

对未按《区规模畜禽场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要求,配专(兼)职工作人员、土地巡查员、制定并公布实施《畜牧业发展规划》、《规模养殖场污染整治方案》、年度整治工作计划、下达治理责任书和完成禁止养殖区、禁建区、适度养殖区三区划定并落实到1:1万行政区域图的,对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相关人员,根据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的暂行规定》第十条规定,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或效能告诫。情节严重者,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2、对限期未完成规模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的责任追究

对在年6月底前,未完成辖区禁建区规模养殖场治理达标排放的,在年12月底前,未完成非禁建区距离江流域主要主流1公里范围内及316、205国道两旁的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达标的;年底,辖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未达到《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的,对乡镇(街道)负有关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的相关责任人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委发〔〕31号文件规定,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或效能告诫。情节严重者,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3、对辖区内出现违规新建畜禽养殖场的责任追究

对所辖区域内的禁止养殖区和禁建区违规新、扩、改建畜禽养殖场,隐情不报告,不采取措施及时处理的各乡镇、街道相关责任领导和直接责任人,视情节严重情况,依照法律法规,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或效能告诫,直至追究党政纪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严重者,追究党纪、政纪责任。

4、对各有关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的责任追究

区直各有关职能部门在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中,根据职责分工要求,认真做好新建场审批、治理技术把关、违规违法乱建养殖场等日常监管工作,对不依法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各相关监管职责行政不作为、监管不到位的,造成污染治理工作进展缓慢、违规新建养殖场现象严重、治理不达标、项目补助资金被挪用等,给养殖业污染治理工作带来严重影响的,视情节轻重,对负有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者予以通报批评、诫免教育、效能告诫,直至追究党政纪责任。

三、监督检查

1、各乡镇(街道)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畜禽养殖业的日常巡查,对属于职权范围的违法现象,要依照法规及时处理,对不属于职权范围的违法现象要及时通报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