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十篇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十篇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4:28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1

一、成为终身学习者,为追求专业发展“薄发”而“厚积”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要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首先是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面对新教育形势的需要,教师不仅要勤于学习,还必须善于学习。所谓勤于学习,就是要学而不厌,就是要锲而不舍,就是要“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物。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所谓善于学习,就是既要向理论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既要长善救失,又要善假于发,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心应手,从“博喻”的境界走向“善喻”的境界。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比较好的理论学习方法应该是全面学习与重点学习相结合。所谓全面学习,就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有计划地系统地学习所教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人文知识等能够代表当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知识。此种学习贵在坚持有恒,因为只有坚持终身学习,才能终生受益。所谓重点学习,就是根据在近期教育教学工作中急需用到的有关知识,必须提前安排计划进行学习,如支持新课改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包括通识培训和课程标准培训方面的理论学习,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有些重要的基本理论还要重点的、反复的学习。如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合作学习理论、成功智力理论、自主性学习理论、研究性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博学是“博喻”的基础,只有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理论学习,才能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并且才能运用新理念正确地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及时的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境问题。

二、成为教育研究者,用科学思维方法培养自己的教学个性

善于研究他人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是衡量一位教师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优秀教师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善于从他人或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在工作中笔者发现,一些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不是深入考虑自身的科研理论底蕴和实际科研能力,看不起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而热衷于别的课题研究,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新课程的到来,带来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整合、教育技术手段等方面的诸多变化,有许多教育教学领域需要教师们通过教研或科研攻关。因此,新课改为教师们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和非常丰富的研究课题。如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开展、如何实现在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过程整合、如何有效的组织开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拓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等等。在目前形势下,笔者认为,鼓励教师投身于教学研究比较有效的策略是将教师理论培训、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将零散的基础性的应用问题研究与系统的课题探索研究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善于从自我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教学实践中最基本的问题研究开始做起,让教育科研活动真正能够促进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三、成为教育反思者,让勤于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总结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理论的再认识过程,也是发现、提出新理论知识的过程。没有及时地总结,也就不会有新的发现。通过一定的文字记录形式,如研究报告、论文等形式,将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思中发现的问题或在教学研究中获得的新认识(即科研成果),在教育理论的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概括总结,这既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深化自己教育理论认识的过程,更是与同行们交流体会、推广科研成果的过程所必须。

在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有相当多的教师在平时工作中做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工作,但却缺少必要的、及时的、相应的研究资料的积累分析,研究过程表现出随意性和肤浅化。如体现研究活动的教学随笔、科研活动记录(集体备课、上课、说课、评课、专题方案及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等),有的教师虽有原始文字材料积累,但归档不系统、研究不及时,或分析总结不全面深刻。有的教师在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中,就没有把本阶段研究活动中记载于各种档案资料中的、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很好地概括分析出来。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2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傅蕾(1987-),女,安徽巢湖人,上海开放大学学生处,助教。(上海200433)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201-02

一、问题提出

倦怠(burnout)指的是一种疲乏懈怠、疲劳困倦的状态。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职业倦怠是指人际服务领域中的工作者由于工作本身的要求或在工作过程中与他人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对工作缺少兴趣,感到厌烦,身心俱疲的心理亚健康状态。[1]目前关于职业倦怠的概念,引用的最多的是maslach和Jackson给出的定义,即“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情绪耗竭(emotionalexhaustion)、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个人成就感降低(areducedsenseofpersonalaccomplishment)的症状”。[2]情绪耗竭是指情绪情感上过度消耗造成的极度疲劳状态;去人性化是指用消极、冷漠、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服务对象,将服务对象物化;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获得成功的信心下降。

如今,倦怠的概念不仅仅运用于职业领域,更延伸至学校范围,出现了“学业倦怠”的概念。pines、Schaufeli、meier、Balogun等人都对学业倦怠下过定义,基本都是依据职业倦怠模型将学业倦怠划分为对学习的情绪衰竭、对同学的冷漠以及低成就感这三个维度。参考众多学者的定义,本文将学业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状态称为学习倦怠”。[3]本文将学业倦怠分为情绪低落、低成就感以及行为不当三个维度。情绪低落指的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和科研中的问题而表现出的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低成就感指的是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体验到的低成就的感受,或指完成学习和科研任务时能力不足所产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上的低成就感;行为不当指的是由于厌倦学习和科研而表现出的不交作业、不完成课程任务和科研项目等行为特征。

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对学业倦怠进行了研究,如甘怡群将集体自尊作为影响学业倦怠的变量、伍新春对学业倦怠的问卷进行了修订,还有李晓军、许有云、连榕等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关于研究生学业倦怠的探讨,少之又少。

然而,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压力较之本科生更弥散,更容易产生学业倦怠。对某一个领域的持续、深入研究;对就业形势的担忧;对未来的迷惘等都可能会导致学业倦怠。目前关于研究生学业的研究只有李纳娜[4]对研究生的学业倦怠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因素分析,发现有90.8%的硕士研究生存在着学业倦怠现象,并且通过调查发现前景和专业兴趣是研究生对学业倦怠的主要成因。程陶等人[5]研究发现研究生学业倦怠与专业承诺成负相关。了解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不仅为了解硕士研究生学习基本状况提供了依据,更为未来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体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上海市、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高校3所,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3份,有效回收率为89.4%。其中,男生181名,女生132名;文科专业学生82名,理科专业学生57名,工科专业学生174名;一年级学生191名,二年级学生109名,三年级学生13名。由于研三学生面临毕业,学习状态不甚稳定,因此未进行大面积的调查。

2.研究工具

采用李纳娜编制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量表》。[5]此量表在连榕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基础上进行修订,以此符合研究生的学业情况。该量表共20道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情绪低落(8个题目)、行为不当(5个题目)以及低成就感(7个题目)。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系数)均在0.7以上,分半信度都在0.6以上,信度良好。量表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在0.715~0.856之间,维度之间的相关在0.356~0.587之间,量表的结构效度达到规范要求。

3.实施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与个别施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发放。由主试施以统一的指导语,被试当场完成问卷并进行回收,事后对个别被试进行访谈。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显著性检验以及方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总体状况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倦怠分数略低于中间值(5分制计分,因此中间值为3分),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倦怠总体情况并不严重。根据问卷结构特点和得分情况,研究者参照现有研究,[6]将得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学业倦怠者,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习倦怠者,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7]研究结果表明,得分高于60分者有60名,占总人数的19.1%;得分介于40和60之间者有226名,占总人数的72.0%;得分低于40分者有27名,占总人数的8.9%。这同样说明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处于中间水平的人居多。

学业倦怠三个维度中,行为不当得分最低(m=2.43),说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倦怠中不良行为并不多,相反,低成就感得分最高(m=2.78),说明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是成就感较低。

2.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在各个因素上的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表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倦怠在性别、年级、是否跨专业,以及是否有工作经历的因素上有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女生的低成就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05,

四、讨论

1.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总体状况

总体而言,硕士研究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学业倦怠现象,但是并不严重,这与李纳娜、[4]程陶[5]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相较于众多学者研究的大学生学业倦怠总体情况,[8-10]研究生学业倦怠程度效度较低。这可能与研究生的学习性质相关,研究生的学习已超越本科的基础阶段,自主性与灵活性更强,而且大多数研究生都是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考研,少了很多高考填志愿时的盲目,因此倦怠程度相对较低。

但是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倦怠主要集中在成就感低这一维度,原因可能在于研究生的学习已经进入运用研究阶段,课题研究需要一个持续长久的过程,其中免不了会经历一系列挫折,因此难以短时期内满足学习成就感。同时,由于硕士研究生随着阅历的增加,心理逐渐成熟,能够采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应对学习,[11]学生的情绪与行为也日趋稳定。因此,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应增加对其阶段性成果的肯定,将导师负责制与自主学习有效结合,进一步增添其成就感,进而激发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2.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性别差异分析

在性别因素上,男女的学业倦怠总体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5,12]其中,男女在情绪低落与行为不当这两个维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李晓军、[10]许有云[9]等人的研究结果略有出入。这可能与男研究生的心理成长有关。男生在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后,由于自身的心理日趋成熟,更直接地感受到了未来的压力,因此对情绪以及行为的控制更加理智。

女生的成就感显著低于男生,这与连榕[8]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与男性和女性读研动机不同有关。许多女硕士研究生是迫于现实就业的考虑和压力才选择读研,而不是真正受内部成就动机的驱动所做出的选择,[13]对学习的投入度降低,成就感也比较低。因此,学校根据男、女研究生感受的不同压力,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分别增加与男生在日常问题的交流和与女生在学业、工作方面的沟通。

3.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年级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硕士研究生在年级因素上,学业倦怠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倦怠程度呈逐年增高的趋势,这与程陶[5]的研究有所差别。研究生学业倦怠随年级而增高,这可能与研究生不同阶段的任务有关。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刚刚入学,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更多的是生活与环境的适应,加上此时的课程负担并不沉重,因此倦怠程度较低。二年级的研究生已经熟悉研究生的学习模式,开始着手众多事项,如毕业论文的开题、职业规划以及兼职实习等,因此分散了较多的精力,未能很好地分配时间,故存在一定程度上拖拉作业、推迟科研任务等行为。而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一方面要做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完成毕业论文;另一方面还面临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如严峻的就业形势、博士入学考试、婚姻嫁娶等问题,故三年级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最高。学校应根据不同阶段研究生面临的主要任务,合理安排课程与科研任务,帮助其顺利完成三年的学业。

4.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在是否跨专业因素上的差异

在行为不当的维度上,跨专业硕士研究生显著高于原专业学生。这可能仍旧与跨专业研究生抓不住学习重点有关。学科之间虽然并无绝对界限,但是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跨专业学习能否认同该学科的思维特征以及研究方法,是学习行为是否合适的前提。访谈中跨专业学生对自己曾经所学学科仍有所牵挂,故对现学的专业研究投入度不高,出现了想逃避的心理,企图用生活中别的事情来冲淡对学习的关注,学习中出现了偷工减料的情况。因此,应关注跨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在帮助他们补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专业背景,帮助他们理解本科专业与现在专业的区别与共同之处,以促使他们尽快转换专业学习的思路。同时,要重视跨专业学生原有的专业优势,培养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并以此带动学科之间的融合发展。

5.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在是否有工作经历因素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程度要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且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成就感显著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这与程陶[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读研的需要更具体,动机更加强烈,在学业上树立的目标更加切实可行,加上考研时一直面对工作与读书的双趋冲突,则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读研机会,因此在专业学习上更加努力,投入程度也较高,学业上树立的目标也相对具体可行,因此所体验的成就感也较高。因此,学校应增加各种不同经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生活的现实,从认知上理解研究生学习的意义,帮助其树立适合自己的目标,鼓励其积极探索学习方法,一步步迈向成功。

五、结论

一是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习倦怠处于中等水平。二是女生在学业倦怠总体得分上高于男生,但未达到显著水平;低成就感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说明女生在学业上更少地感知成就。三是一年级硕士研究生总体学业倦怠水平最低,二年级其次,三年级最高,并达到显著性差异。行为不当维度上,一年级得分最低,三年级得分其次,二年级得分最高,三者之间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四是跨专业学生的学业倦怠总分略高于跨专业的学生,但没有显著差异,行为不当维度中,原专业学生的得分要显著低于跨专业学生的得分,说明跨专业学生存在更多的厌倦学业的行为。五是有工作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总分略高于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m=53.11),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低成就感维度中,有工作经历的学生要显著低于没有工作经历的研究生,说明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感受到的成就感较少。

参考文献:

[1]FreudenbergerHJ.Staffburnout[J].JournalofSocialissues,1974,30(1):159-165.

[2]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Jobburnout[J].annualreviewofpsychology,2001,52:67-71.

[3]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6):54-58.

[4]李纳娜.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程陶,李纳娜,桑轲.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专业承诺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研究,2008,1(2):91-96.

[6]孙晓莉.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及成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7]胡俏,戴春林.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

[8]连榕,等.大学生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其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1):47-50.

[9]许有云.大学生学习倦怠及其与应对风格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3):234-245.

[10]李晓军,周宗奎,游志麒,等.社会支持对师范类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12):1335-1337.

[11]杜婷.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5.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3

课题组成员:苟智红、刘玉兰、冉少萍、张慧慧、杨琼

二、课题研究内容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论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老师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想学、爱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且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将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如何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2、通过研究分析,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

3、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培养、迁移,以此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4、明确和证实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

程度对学习的主动性能产生很大影响。

二、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

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通过观察、跟学生的谈话、与家长的交流等渠道,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根据学生兴趣改进日常教学方式,运用新颖、有趣、有效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调查在课堂中如何引起学生思维

共鸣,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4、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

的优势,在讨论交流中激起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5、教学中怎样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及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如何在教学中引起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兴趣,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提起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要求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能主动探求世界。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研究过程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5月)在新课标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和总结,以理论为指导,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和学习心理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2、实验阶段(2011年6月-2012年5月)依据实验的设计思想选择不同层次的实验班级和教师,认真地落实实验的计划,并根据实验时的情况,不断反思,并根据实验的需要做出有必要的调整,充分利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深化阶段(深化阶段(2012年6月—2013年6月)(1)通过与学生交流、谈话、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之所在。(2)针对了解调查后的结果,组织相关教师探讨教学的方式和学生活动的形式。结合学生的兴趣,探究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主动地探究新知识。(3)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分析,并及时反思,对有必要修改的进行补充和调整。

(4)调整后再实验、实施。

4、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整理试验资料,通过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查,交流、总结研究的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激趣策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文献借鉴、调查研究、对比研究和经验总结法,确保本课题得以高效的实施。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高效的教学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文献研究:通过学习、研究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经验。查阅各种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目前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开展研讨。3、调查研究法。首先调查学生,走进学生心灵,探索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语言、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其次调查优秀教师,让他们讲述自己的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经验,让他们谈体会,谈感受。4、效果对比法:在一定的阶段一定的时间,将实验班与对照班进行对比,以证明实验班进行的措施是否有效。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教学突出情感教育,适时表扬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情感是一种力量,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积极肯定的态度会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一定的发挥,并且学生的思维也会更活跃。小学生往往容易情绪化,教师一旦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与好感,学生会“爱屋及乌”,就喜欢上他的课,就会“听其言,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其教诲,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提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1)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摒弃注入式,灵活运用启发式,大胆使用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的教学方法。

(3)精心设计练习,注意灵活多样的联系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4)带实物进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

一切知识都是从感性到理性,根据学生们好奇心强,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抓住课文内容,以直观的实物、图片展开教学活动,能很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巧设疑问,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动力?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思想从疑问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设疑,不仅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还可集中他们注意力,带着神秘兴趣去学习。不断实践,认准“好诸不如乐之者”这句话。

3.在课堂和课后充分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1)鼓励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思维,是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兴趣也能得到培养。

(2)注重师生互动,营造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4

习惯决定命运。一个人从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不仅会使他的那些好的行为方式得到巩固,而且可以转化为他内在的性格、情操、道德观念,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基础、建功立业的基础和他一生幸福的基础。

2009年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参与了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评价中心承担的科研课题“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项目组的研究。在参与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对发展性评价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该课题组研制出了一套“初中生习惯培养”网络测评工具。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利用发展性评价理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研究”的研究专题,试图通过此课题的研究,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探索有效途径与方法,推动学校养成教育工作的系列化、科学化。

主要概念界定

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习惯及习惯培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经历长期的环境的熏染、行为的重复训练、主观意志努力而形成的。

研究主要内容

发展性评价主要包含以下四个要旨,即它是对发展者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评价,是自己与自己比的纵向比较,是榱嗣魅分魈宸⒄沟挠攀朴氩蛔悖强调过程评价、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习惯培养的步骤,并将其高度抽象和概括,而成为中学生习惯培养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一套完整的方法。

研究方法、手段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是基于校本研究而确定的,通过评价手段发现实践中的问题,然后确定反思改进计划,到实践中落实,再到评价、反思、改进,最后获得科学的结论。此外,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运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心理与评价中心研制的“初中生习惯培养”测评系统为评价工具对学生进行实验和前测和后测,并辅之自编问卷,对部分学生及家长进行有关问卷调查。通过个案研究,探究来良好习惯的养成和总结不良习惯的纠正的规律,从个别经验中总结出初中生习惯培养的一般性规律。

实施过程

本课题研究计划从2010年9月至2013年8月,历时3年完成。课题组成员为现在的初三年级的年级主任和12班的班主任(从初一开始,到初三结束)。

研究结果

依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学校提出了“四步八字”习惯培养法,即把习惯培养过程分为四步,每一步分别从教师及学生角度提出具体的要求或操作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知”和“明”。所谓“知”,即教师要知道学生习惯培养的意义和内容,了解学生习惯发展现状。“明”,即学生要明确习惯培养目标,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

第二步:“立”和“定”。所谓“立”,即教师确立行为的规范。“定”,即学生制定自己的习惯培养行动计划。

第三步:“导”和“行”。所谓“导”,即教师引导学生落实行动计划。“行”,即学生按照计划去行动和实践。

第四步:“评”和“思”。所谓“评”即组织多元评价主体参与习惯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思”,即学生反思自己的进步与不足。

在习惯培养过程中并非经过以上四步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学生通过反思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不足,明确新的培养目标,开始新的行动。

初步结论

此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两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初步成效。期间得到了教科研部的领导和老师们对学校的课题研究给予了具体有效的指导,从而保证了此课题得以顺利地开展。其研究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实验班学生的行为习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二是促进了干部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提升。三是提高了全校养成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5

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力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该怎样去学习的人”。我们课题组深刻认识到,只有对教材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使组织的数学活动更具实效。全课题组的教师先后参加了市、区各项课程标准培训活动,认真学习了2011版数学新课程标准。通过对修订前后的课程标准进行对比,让教师更好地对教材进行驾驭、重组,落实大教材观,努力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材的创编者。

在此过程中,我们还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学习借鉴,大胆改革,勇于实践,通过骨干教师执教示范课,集体听评,研讨总结,探索创建新路子,为课题研究积累经验。

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观摩活动提高了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不断的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2、多管齐下,整合性科研促课题发展

在“将教研提升到科研”层面这个目标的倡导下,为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课题组成员坚持每月研讨课不少于1节。围绕研讨课,全体成员再一起说课、评课、分析教材,进行教科研学习活动。随着课题的深入展开课题组活动还掀起了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的高潮。共同学习了《小学数学练习有效性研究与探索》、《个性化作业设计策略》、《数学合作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设计小学数学练习》等优秀前沿的资料文章。除此之外,我们还进行班班对比的形式,并加以比较,做好记录加以反馈。

同时,本课题实施以来,我们多次举办校内数学教师的培训讲座,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的整体提高。我们还长期与全省科学教育专家及一线教师进行网上交流,共同探讨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为课题组教师提供经验交流与解决困惑的平台。正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在不断交流和碰撞中,逐渐寻求出适合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路线。

3、实践操作,体会实效

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能做课题研究的实践者,不能纸上谈兵,而要实践出真知。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和认识,课题组的成员都能够把理论联系实际,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精心备课,把生本课堂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鼓励每位课题组教师上课精讲,学生后多练,以扎实有效的练习促提高。

由于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级课堂上均采用“生本”形式,以生为本,即精讲多练的形式推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比以往现在的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说时间多了;教师提问少了,学生问的问题多了;教师指导少了,学生小组活动多了;教师板演少了,学生练习时间多了。可以说现在练习的优化设计让教师上课得实惠、尝到甜头,学生上课更能积极参与了。

二、实验成果

课题组成员通过这段时间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的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边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从各方面效果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课堂上教师更注重数学练习的设计,注重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经松,学得愉快。教师注重数学活动内涵的挖掘,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和探索,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较大的拓展。

2、研究明确了练习设计的6个原则,并加以遵循和应用

(1)科学性原则。(2)层次性原则。(3)针对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多样性原则。(6)时效性原则。

三、存在问题及有待研究问题

1、由于每个班级的知识水平不同,练习的设计也是根据不同班级的水平而定,教师在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时也不能达成共识。

2、如何才能让所设计的练习在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并不是练习设计就是单一的进行设计练习。

3、虽然有材料积累,但还欠全面地、系统地去充实、展开研究总结。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全组研究成员都是一线教师,在时间、精力的投入较多,而对于一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未及时归档。

4、我们正在探索评价体系,但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还有待完善。

有的教师往往会不自觉的回到以前的教学方式,依靠大量的练习训练,以追求短期效益为目标。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不能只停留在以学习成绩上,而学习过程的评介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评价体系还欠成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也有待更客观公正地去完善。

四、后阶段改进措施

1、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科研实效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把课题研究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包括:备课的详细要求、小组活动的配套方案、课后师生如何互动的情况,教学实效的评价等。

2、注重积累一手材料,充实过程研究档案

课题研究的成果来源于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积累来源于实践地研究。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细心、耐心、专心,视材料为命根子,做到分类明确、归类科学、整理规范、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3、加强科研理论学习,及时总结撰写教学心得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6

关键词:旅游类高职学习状况结构探索问卷编制

一、引言

在近年我国“旅游热潮”的逐渐兴起及十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旅游类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的学科特色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势必对我国日益发展的旅游业产生影响。目前,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如何?这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究。关于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研究,尚属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职生学习状况的理论研究,有学者认为高职生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1],有学者从学习目标、课程安排等方面探讨高职生学习状况的改善对策[2],但是都较少研究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少数研究面向高校旅游专业学生[3],但是旅游类高职院校一般含有酒店、旅游、烹饪等多个与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如果只研究其中一筛鲎ㄒ档难生,未免以偏概全。在实证研究方面,已有研究多涉及理、工、农类高职生[4][5],且研究工具的信、效度有待检验,研究不够细致、深入。鉴于此,本研究拟结合我国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现状特点,探讨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结构,并进一步编制出符合国内实际、有效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以期为研究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提供标准化的测量工具。

二、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初步建构

1.学习状况的涵义

什么是学习状况(learningsituation)?练缤艳等认为学习状况是指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及其特征,涉及与学生学习有关的各方面情况。从内容看,学习状况主要包括学习的自身前提性情况(通常称为学习的准备)、学习的环境情况、学习的过程性情况(通常称为学习策略)、学习的结果性情况[6]。刘建文等指出学习状况是一个人学习的综合性情况,决定于学习状态。学习状态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所具有的与学习活动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7]。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把学习状况界定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包括学风总体状况、课堂学习情况、自主学习情况、学习成绩情况、课外活动情况、未来发展意向等,与学生个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层面有关。

2.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基本构想

通过对文献综述资料的总结和学习状况涵义的梳理,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确定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结构维度。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对120名在读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如下:“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列举出您学习的基本状况。”其次,对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内容分析,提取有代表性的词汇进行分类、汇总、排序。再次,对40名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将所得资料予以编码、生成条目和统计频数,经过探讨分析、讨论总结,结合相关研究文献,确立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维度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五个方面。最后,为验证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结构的合理性,研究者咨询12位教育心理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总体赞同度达95%。

综上所述,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初定为五个维度: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和学习兴趣。

三、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1.预测问卷的编制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初始题目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获得:(1)已有文献中有关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方面的论述。(2)对在读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搜集高职生在学习状况方面的信息。其中,第二种途径是研究者编制测题的主要方法。

研究者向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发放开放式问卷120份,同时对40名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访谈,以收集有关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方面的信息。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根据问卷编制的方法和原则,研究者编制包含64个项目的原始问卷,分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五个维度。请南京师范大学学习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学博士进行评定,根据评定意见对一些项目的表达进行了修改,形成问卷的初稿。问卷的答案形式为Likert5点记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大部分不符合,“3”表示不确定,“4”表示大部分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水平越高。

2.预测

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两所学校共选取高职生200名施测,剔除无效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96份。预测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处理,数据结果表明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Kmo值为0.851,Bartlett球形检验差异极其显著,但因子负荷不太理想,题目存在交叉现象。针对这一结果,研究者对初测问卷进行修订,删除27道题目,保留37道题目作为再测之用。

本研究中,研究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剔除无效问卷:(1)将项目选择90%以上为同一答案的问卷剔除;(2)问卷中有5题以上(包括5题)没有作答的予以剔除。

3.正式施测

修订之后,研究者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再测。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的4所旅游类高职院校,共计1000名高职生作为研究对象。剔除无效回答,得到有效问卷924份。

4.数据的统计处理

主试按统一的测试指导语实施团体测试,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中的所有题目,并强调回答的真实性,对测试的结果用SpSS17.0和LiSReL8.70进行统计分析。

四、结果

1.项目分析

将被试在问卷中各项目的得分累加求和,得到问卷的总分,将总分按照降序排列,把得分排名前27%的被试作为高分组,得分排名后27%的被试作为低分组,分别赋值,作为分组变量,对各项目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求出高低两组被试在各个项目上的差异性,将差异不显著的项目删除。

2.探索性因素分析

研究者采用SpSS17.0对其中616份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结果进行巴特利特(Bartlett)球形检验,并进行取样适应性检验。结果表明Kmo值达到0.916,巴特利特球形检验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p=0.000),说明取样适当,可以进行因素分析。对问卷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抽取,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共得五个因子,解释总变异率的61.377%。

对再测数据进行因素分析,经过方差极大旋转法,获得因子结构,并删掉11道题。结合因子分析与碎石图,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最终提取五个因子比较合适,分别为: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

由以上研究得到一份包含5个因子、26道题目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

3.验证性因素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出旅游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结构,这里需要进一步验证性因素分析以验证结构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从而检验结构的正确性。该研究采用LiSReL8.70测定模型与观测数据之间的拟合程度。

将之前形成正式问卷的数据(n=924)随机分成两半,其中616份用来做探索性因素分析,另外308份用来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该模型拟合度:x2/df=2.14,RmSea=0.075,nFi=0.86,nnFi=0.91,CFi=0.92,iFi=0.92。从该模型的各项指数可以看出,x2/df<5,其余各项指标nFi、nnFi、CFi、iFi的值均在0.90以上,RmSea值<0.08,这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因此,我们认为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是一个一阶五因素结构。

4.信度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a系数)、分半信度作为检验信度的指标。经检验,本研究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22,分半信度为0.760。可见,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5.效度检验

在内容效度方面,该问卷在有关教育与发展心理学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参考相关文献分析,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与多名心理学专家进行讨论分析,同时征询多名旅游类高职院校教师的意见,对初始问卷题目进行多次修改,最后通过专家一致认可后施测,上述过程保证了该问卷具有比较好的内容效度。在结构效度方面,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本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

五、讨论

1.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心理结构

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包括五个因子: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上述五因子涵盖了学习状况的基本方面,其中学习策略的解释量最大,占整个变异解释量的23.071%,这表明高职生的学习策略在学习状况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学习状况水平的提升非常关键。同时提示我们,帮助高职生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就感,有利于改善高职生的学习状况。

综上所述,本研究体现了对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心理结构划分的完整性。不过,就现实而言,要囊括所有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的因素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学习状况会因人、因时而异,故必会有一些因素有所遗漏,还需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补充和完善。

2.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在问卷的信度上,结果显示,本问卷各因子及总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信度基本都在0.70以上,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要求。在问卷的效度上,经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拟合指数良好,因此,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此外,本问卷得到数位教育心理学专家的指导,辅以对120位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采纳了诸多旅游类高职院校教师的建议而形成,加之问卷的各项指标较好,这些共同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综合而言,本研究所编制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严格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规范和流程进行,信度和效度良好,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测量工具。

六、结语

第一,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是一个五维结构,由学习策略、学习能力、学习评价、学习期望、学习兴趣组成。其中学习策略的方差解释量最大,表明这是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最重要的一个维度。

第二,自编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状况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技术要求,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威沫.关于高职生学习状况的分析及对策[J].教书育人,2012(27):74-75.

[2]安静.高职生学生状况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177-178.

[3]曹炳政.高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心理与学习状况的调查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58-60.

[4]杜允,周士勤.高职生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河南农业,2011(11):39-40.

[5]杨英歌,钱春,.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3(3):69-72.

[6]练缤艳,黄书生.关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以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职教论坛,2012(5):90-92.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7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适应性

一、调研背景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psychosocialdevelopmentaltheory)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人格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以及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6―11岁的儿童(对应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着勤奋感与自卑感的发展危机,在这一阶段中,他们逐步习得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顺利完成这一任务,他们就会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获得勤奋感;如果不能获得而缺乏这些基本能力,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无能,便形成和强化了自卑感。

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成功或失败所带来的欢乐或痛苦经验非常大地影响着他们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勤奋-自卑的发展危机,学业的失败甚至会带来人格发展的扭曲甚至变异(张春兴,1996)。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研究格外有意义。

“适应”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体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之与环境条件的要求相符合,这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连续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就“适应”而言,包含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个体,这是“适应”的主体;(2)环境(情境),它与个体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体提出了自然和社会的要求,而且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其中人际关系是个体“适应”过程中环境(情境)的重要部分;(3)改变,这是“适应”的中心环节。现代意义上的“改变”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满足自己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适应性”则指个体在这种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适应环境要求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学习适应”是指学生个体主动调整自身以与学习环境要求相符合,包含学生、学习环境与改变三个部分。“学习适应性”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身,适应学习环境的能力倾向。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差异很大,有些小学生存在厌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一项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20%的小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水平低下,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差;约有20%的小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技术水平低下,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约有25%的学生对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存在适应不良的情况;总体来说有26.71%的学生其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低下,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达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但在学习适应性某些因素方面存在发展水平低下的情况(戴育红,2009)。这些学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为他们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社会适应问题提出了挑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学习心理辅导,提高他们的适应水平。

也有研究证明,不同学校的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也有所不同。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50年历史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校风和独特的教学特点,因此,对丰台第一小学的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构建丰台第一小学学习心理辅导校本课程,首先需要明确本校小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分析他们的学习需求。

二、调研目的

为给丰台第一小学的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为科学构建丰台第一小学学习心理辅导校本课程提供第一手资料,使本校的学习心理辅导建立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丰台第一小学开展了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本研究以五、六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本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而分析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调研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被试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选择与自己最相符合的选项。问卷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五、六年级适用),该量表的折半相关系数为0.71-0.86,重测相关系数为0.75-0.88,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效标,表明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因此,此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属标准常模测验。

周步成教授修订的学习适应性测验的基本理论认为,学习适应性是指克服种种困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一种倾向,也可以说是一种学习适应能力,其主要因素有:学习热情、有计划地学习、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的方法、记忆和思考的方法、应试的方法、学习环境、性格和身心健康等。在不同的年级,学习适应性的标准有所差异。根据年级的差异,“学习适应性测验”(aat)在测验项目上作了细致的编排,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多。小学阶段量表分为小学一、二年级用(包括5个内容量表),小学三、四年级用(包括7个内容量表),小学五、六年级用(包括9个内容量表)。在内容量表的基础上又分为4个分量表:学习态度、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和心身健康,并编有效度量表,用于检查回答的一致性,以剔除无效问卷。具体是:分量表一(学习态度)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1(学习热情),a2(学习计划),a3(听课方法);分量表二(学习技术)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4(学习技术),a5(读书和记笔记方法),a6(应试方法);分量表三(学习环境)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7(家庭环境),a8(学校环境),a9(朋友关系);分量表四(心身健康)由3个内容量表组成,a10(独立性),a11(毅力),a12(心身健康)。每个内容量表10个题目。

测验的评分标准是:在对学习适应性的评定上采取等级制,具体地说就是将测查结果分成5、4、3、2、1五个等级,5为优等,4为中上,3为中等,2为中下,1为差。处于中下和差的都可以归为学习适应不良。

四、调研过程

研究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选取丰台第一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8个班,共计293人。其中五年级4个班级,共151人,均为有效问卷;六年级4个班级,共142人,均为有效问卷。问卷结果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处理。

五、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学习适应性状况的总体水平

经统计分析,接受调查的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见表1。

表2显示,五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处于三等和三等以上的占75.5%,处于三等以下,亦即学习适应不良率占24.5%。六年级学习适应良好率为76.76%,适应不良率为23.24%。

目前已有的研究对我国小学生学习适应发展水平的评估不太一致,有的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总体水平为“略超中等3”,但也有的研究则认为是“低于中等3水平”,而我校的调查结果表明,五、六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是“略超中等水平”。我们认为小学生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与此学校教育影响、学生家庭教育影响有密切的关系,我校学生呈现出自己独特的学习适应性发展水平。

(二)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差异两个年级在aat各内容量表和分量表上的不良率分别见表3和表4。

在学习适应性9个维度上,五年级学生不良率较高的是学校环境、学习计划和毅力,较低的是听课方法和学习技术;六年级学生不良率较高的是毅力、学习计划和学习热情。在4个分量表上,五、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环境上不良率均最高,在学习技术上不良率均最低。可见,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环境”,尤其是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困难较为突出。

(三)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学习适应性的年级差异,结果表明,在学习热情和学习计划方面,五年级学生明显优于六年级学生,而在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毅力、身心健康几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因此就年级差异而言,我校六年级学生更需要在学习热情和学习计划方面加强干预。(四)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五年级女生在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方面显著优于男生,而在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六年级女生在学习热情、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方面显著优于男生,而在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和心身健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总体而言,我校五、六年级的女生在学习热情、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方面要显著好于男生,而在学习计划、学习技术、学校环境、毅力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因此,就性别来说,男生应是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干预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在听课方法、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方面。

六、启示与建议我校高年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的基本类型

学习适应问题是小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问题之一,本研究把学习适应分为身心健康、环境适应、学习动力适应和学习方法适应四个基本方面,综合调查结果与相关教师的访谈,把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环境适应不良。具体表现为在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消极因素,人际关系需要改善,或者不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这在我校平时接受的个体咨询辅导中也有体现。

2.学习策略欠佳。一些学生欠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术,比如听讲、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应试、记忆等。

3.学习动力不足。这类学生学习动机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学习的独立性、毅力在他们身上表现也较弱。

4.身心健康有待加强。这类学生的身心健康总体水平较低,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在平时的个体咨询中我们也发现,这类学生总会感到没劲儿,头晕脑胀,做事拖拉。重视对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培养

从总体上看,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还应该进一步提高。有一些教师会认为,学生学习适应性是一个自然而然提高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适应学习生活,或者只是重视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培养,但是从总体上看,每个年级都有学习适应不良的学生,学习适应不良又表现在不同的方面,此调查研究更表明,高年级学生还存在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教师需要把学习适应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不得忽视。团体心理辅导要有年级差异、性别差异

本研究是为我校进行学习心理团体辅导做准备的,本研究发现,总体来看,我校有一部分学生学习适应不良,需要进行学习心理辅导,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差异,对于男生、女生也有一定的差异,在进行团体辅导过程中,需要关注这些差异,使团体辅导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个体学习心理辅导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8

一、问题的解读

小组有效合作学习是"345"高效优质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班额大导致小组成员较多,小组长的组织活动往往顾此失彼;部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不好,不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组织能力有限,不能全面有效完成带领全组成员完成合作学习任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其他环节占用时间过多,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时间不能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堂学习,没有拓展到课外学习中,致使无法保持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的长效性等等。此种种原因,都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不高,不仅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培养合作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的目标,还将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将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当作偷懒的良机,从而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将会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综合其原因,造成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不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

(一)教师不注重小组建设。在合作学习之初,只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依据(或成绩,或座次等等),将全班学生平均分成几个小组,任命学习成绩好或学习认真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而不注重分组的方式和方法,更谈不上小组的建设。从而致使小组管理混乱,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无法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不注重合作学习内容的设计、方法的指导、实效的监控、评价的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只是机械地设计合作学习的任务,让学生合作谈论得出结论,让学生进行展示。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只注重了合作学习的结果,而不注重合作学习的过程,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最终造成了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了一个或几个学生的"一言堂".好学生的观点得不到完善和升华,思路无法拓展,差学生被动接受,从而懒于思考,懒于表达,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我通过理论学习发现,现阶段国内对合作学习的价值和有效性已经相当重视,许多组织和个人都进行了本问题或类似本问题的研究,有一些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系统。但对于"345"优质高效课堂环境下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却不多,而且对于本问题的解决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二、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社会对人才标准做了重新的界定,创新和合作能力是人才最重要的特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育界培养大批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人才。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作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合作学习"是我国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

(二)课题界定: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善于合作交流,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研究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指出目前我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理论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题合作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受课题教学氛围的影响很大,多种形式的小学讨论交流,是学生之间信息交流量增大,交流方式增多。这样有利于生动活泼课堂气氛的形成,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时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索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相互启发。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且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在小组中具有不同智力水平和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相互团结的力量使小组成员互勉、互助、互爱。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会帮助别人成功,包括组内、组间存在着一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关系。

依据以上理论,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整套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并在实践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3、通过研究活动的开展,探索合理分组的策略和小组长培养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依据以上研究目标和我校班级及学生情况,本课题针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小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研究。

2、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

(1)优秀小组长培养策略的研究。小组长的选择和培养,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2)合理分组策略的研究。分析班内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对本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高小组成员间参与学习和合作互助的效率的原始几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3)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

3、合作学习建设的研究。

(1)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精心设计课内课外的合作学习任务,使合作学习的任务有层次性,进行合作学习任务设置的研究,针对不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组员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吃得饱,吃得好""交完租子,手有余粮".进行课内外合作学习内容确定策略的研究,正确把握合作学习内容与任务。

(2)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效评价机制的研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研究,建立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长效机制,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将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与课堂总体评价机制相结合,引入有效评价机制,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四年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中主要运用以下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参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反馈后在进行研究,将研究成果重新再活动实践中进行再次的实践检验。

(2)文献资料法。整理收集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梳理有利于本课题研究理论资料,应用于研究活动的开展。

(3)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之初,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态进行前期调查,分析得出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研究方案。研究过程中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时调整研究方法和策略。研究总结阶段,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后期的调查测量,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归纳和分析,找出实际经验中的规律,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从而更好地,更加理性地指导教学实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进行理论学习,收听或收看有关的课题讲座,广泛收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认真研究各地有价值的经验。提高理论素质,组织落实,论证课题。明确课题研究目的和任务,制定实施方案,掌握实验的步骤和方法申报课题立项并完成开题工作。

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踪教研为形式,开展实践活动与研讨交流工作,每周有教研活动,期末有总结交流文章。

这一阶段结束后,开展阶段评估工作,撰写学科组规范、实用的课题方案,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9

关键词:综合;有效

一.“引”课题、“导”方法

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均安排了三个语文综合性学习课题,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结合语文教材同步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研究课题。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预计的成果。如在进行八年级上册“环保小课题研究”中综合性学习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周边环保实际确定研究小课题“对潘径海湾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导”方法主要是指具体的研究方法、手段和工具。每一课题都要有相应的研究方法,一般可以采取综合的方法,或者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这样有利于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可以得到可靠的结论。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验法。学生在明确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以后,老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如在进行“对潘径海湾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综合性学习时,我就引导学生重点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行动研究法、总结法。而在指导实施调查法研究时,必须明确调查法的步骤:①明确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调查对象、时间、地点、内容和方法②搜集有关调查对象的文献资料,对所要调查的条件有一个一般的认识③编制调查问卷。④实施调查。⑤记录并收集调查资料⑥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形成分项式结论(图表、文字)

二.“探”问题

问题探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精心创造条件,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讨研究,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问题探究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设疑阶段、探究阶段、释疑阶段。我在引导学生对“潘径海湾环境污染的调查研究”综合性学习问题探究时,先在前面调查分析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整合,提出几个探究的问题:①潘径海湾环境污染的现状②潘径海湾环境污染的危害③造成潘径海湾环境污染等问题;然后根据调查材料或再调查分析,引导小组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探究形成探究结论。

三.“展”成果、“议”成果

“展”成果环节就是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向同学和老师进行展示,并为后面的评议做准备。成果展示的形式有:口头展示、书面展示、声音肢体语言展示、多媒体展示、实物或模型展示。如在环境污染类调查报告展示时,我要求学生要有基本的展示纲要:内容摘要—污染现状—污染危害—污染原因—控制措施—提出建议—参考文献;并且重点展示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材料以及相关的佐证资料。展示成果这一环节可以与“议”成果同时进行,老师一定要参与其中,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精心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评”过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进行评价时,不偏重于学习的结果,而是重视学习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进步的状况、学习的态度等。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五.“结”材料

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课题小组心得体会、并评选先进个人,同时将研究成果、过程性材料、图片、活动剪影等材料分类整理上交有关处室备案存档,顺利完成整个研究过程。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老师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个性差异,体现听、说、读、写、演的整体发展,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和课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突出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心得总结篇10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1-0020-05

0引言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实质上就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国各高校就必须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大学生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学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多学业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学习适应性问题,如学习动机不足、适应学习环境能力差、教学方式不适应等,这些问题在新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若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不仅仅只是会对其学业成绩产生消极影响,还会诱发心理问题,影响其日后的社会适应性,进而影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高校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进行研究既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迫切需要。

学习适应性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条件的变化,主动做出身心调整以求达到内外学习环境平衡的一种能力。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大学生学习适应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方面,国外研究者认为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的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两大方面。个性因素包括自尊、心理控制感、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等。环境因素方面,如大学生与教师的非正式联系程度、同学交往、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国外研究中,“学习适应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与学业不良、学校适应、社会心理适应等概念相结合,较少单独探讨。有关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理论构建及专门研究还不够充足,已有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对现状的调查及简单的相关分析,故对我国教育实践的指导、借鉴意义有限。国内学者也对学习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张宏如研究发现,许多学习适应性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价值观念,最密切相关的是自制力和学习取向。白晋荣、戴育红研究发现“学习技术”、“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和“身心健康”是影响学习适应的主要原因。穆怀容、程刚将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因素分为个性因素和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两类。冯廷勇和李红[1]的研究将影响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因素归纳为五类: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环境因素、教学模式和社交活动。国内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适应性现状。但由于取样不同,分析的侧重点也有差异,研究结果也出现了不一致,不方便进行比较。另外,由于目前国内没有统一权威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和全国常模,无法全面分析国内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这些是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国内学者还进行了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差异研究。其主要差异维度划分有:(1)年级差异。王华荣[2]的研究表明,大四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明显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章明明的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占总体不适应的27.8%。赵富才用自编量表调查发现,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明显,表现为缺乏专业兴趣、学习态度消极、不适应大学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和学习心理紧张。由此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是最亟待解决的;(2)性别差异。牛丽凤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男生学习适应性水平与女生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学习能力因子上女生的得分明显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因子上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葛明贵和于益兵[3]、王霞、王华荣[2]、张宏如和李伟明、胡琳丽和胡基贤认为女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比男生强。冯廷勇和李红[1]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学习适应性显著好于女生。而徐小军[4]认为男女生在学习适应性上没有显著差异。由上可知,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是有争议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校别差异。已有调查表明,一类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高于二类院校,如王霞和范红霞[5]的研究表明山西大学学生与中北大学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差异已经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冯廷勇等人研究发现,综合性大学的学习适应性状况明显优于理工类和农业类,师范类大学学生学习适应性处于中间水平;(4)专业差异。唐文清的研究表明,工科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相比其他专业来说是最低的,文科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总体水平较高,而医学、农学和理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处于中间程度。王华荣[2]的研究表明,文科专业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得分普遍高于其他专业大学生;理工科类大学生的适应总分普遍低于其他专业大学生,有些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由此可知,理工类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普遍较低,具有研究价值;(5)独生子女差异。张大均[6]、牛丽凤等人的研究均表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学习的整体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非独生子女的学习能力适应性维度上显著高于独生子女。

基于国内已有的差异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相同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研究结论,不利于在实际工作中直接引入其研究成果,所以本研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问卷编制

早在1968年,荷兰学者就编制了适应性问卷来测验大学生适应大学环境的总体情况。不过国外适应性研究应用最广泛、认可度最高的还是Baker和Siryk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问卷(theStudentadaptationtoCollegeQuestionnaire)。它从学习适应、社会适应、情绪适应等方面对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评估。为了能够更加清晰的测量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性,Simon等人编制了大学生反应与适应性问卷(tRaC)。此问卷共包含信念、情感和行为三大基本维度和考试焦虑、考试准备、害怕失败等九大因素。遗憾的是,此问卷并没有被引入到国内。国内也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测评工具。一般来说,学者们大多以周步成等主修的《学习适应性测验(aat)》为蓝本,结合研究需要改编成问卷作为测量工具。也有少数研究者运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冯廷勇编制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

本研究所用问卷,是在参考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冯廷勇《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为蓝本进行改编的问卷。问卷一共37道题目,3个主要维度,分别是基本信息、影响因素和改进措施。基本信息考量样本的性别、院所、生源地、独生状况;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这6方面的内容[7];而改进措施维度上,对学生们已接受的学习适应帮助和希望得到的学习适应帮助进行了调查,以期对后期实践工作提供启示,将帮助来源划分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

2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以北京某大学为样本,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共向本科新生发放问卷210份,回收205份,有效问卷201份,有效回收率为96%。问卷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201个样本中,男生101人,女生100人,各约占50%;京内生源89人(44%),京外生源112人(56%);独生子女135人(67%),非独生子女66人(33%);样本采集涉及到建筑工程学院(14.9%)、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13.9%)、经济与管理学院(19.4%)、机械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学院(11.4%)、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7.5%)、软件学院(7.5%)等12个院所,能够代表北京某大学以工科为主的理工科高校性质。总的来说,样本能够比较完整的体现出总体的特点。

3调查结果

3.1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总体水平良好,同时也存在适应不良群体,而且群体间个体差异较大

问卷的第6题到第28题目的在于测试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的水平。题目均采用五级计分制,分别是1-非常同意;2-比较同意;3-不置可否;4-比较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对于逆向题目给与重新记分,得分越高则说明其学习适应水平越低,反之,得分越低说明其学习适应水平越高。统计结果表明,201个被试中,最低得分40分,最高得分103分,平均分55分。因为没有常模作为对比,所以本文将自定义去除极端值以每10分为一段,将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的学习适应水平划分为三个水平,最高水平为适应优良者,得分区间是40~50分,共有58人;中间水平为适应一般者,得分区间是51~60分,共有101人;第三水平为适应较差者,得分区间是61~103分,共有42人,约占样本总数的20%,由此可知,学习适应不良群体在理工科高校存在且人数较多,需要给予关注。同时,第三适应水平得分为:57、58、59、60、61、62、64、65、66、68、71、72、73、76、81、83、103,频数分别为:10、8、7、9、3、7、7、5、6、4、3、1、1、1、1、1、1。由此可见,第三水平的学生得分分布很广泛,最高分与最低分相差46分,还有极端值存在,个体间适应水平差异明显大于第一和第二适应水平。

3.2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是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主要因素

1)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在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良好。

问卷从自身因素、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环境因素这6大方面,探究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在以下方面表现优异,不是学习适应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从表2中可以看到,被试面对大学学习生活信心度是非常高的,选择“非常有信心”和“比较有信心”的人占到76%;同学们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选择“积极乐观”和“比较乐观”的人有82%。(2)被试在学习能力的两个方面表现良好,包括思维方式和竞争意识。如表3显示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升入大学后都成熟了一些,这对于他们面对学习适应问题的心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面对竞争上,有67%的被试都能够保持较强的竞争意识。(3)学习定位、专业态度和学习方法。调查结果显示,被试在回答“你对大学学习的最高定位”时,显示出了较高的定位水平,有80%的被试认为,学习是“丰富人生的重要内容”,是“未来职业生活的重要保障”。表4显示半数以上的被试对其所在专业非常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77%的被试认可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表2自我效能感、气质性乐观

自我非常有信心比较有信心不置可否不太有信心没信心效能感12%64%14%9%1%

气质积极乐观比较乐观无所谓有点消极消沉

性乐观20%62%8%9%1%

表3思维方式、竞争意识

思维非常成熟成熟一点没变化幼稚了点过于幼稚

方式5%71%16%7%1%

竞争不懈努力有点儿竞争意识没什么感觉随遇而安鄙视竞争意识17%50%20%12%1%

表4学习定位、专业兴趣、学习方法

学习丰富人生职业生活拿到毕业证不用太认真丰富的社会

定位重要内容重要保障的基本前提及格就行实践更重要

37%43%13%3%4%

专业非常比较不置不感非常不

兴趣感兴趣感兴趣可否兴趣感兴趣

12%52%22%10%4%

学习非常比较不置不兴趣

方法重要重要可否重要更重要

33%44%15%6%2%

2)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是影响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最主要的因素。(1)学习计划、学习效率。如表5所示,只有40%的被试能够做到按照计划安排学习,其余60%被试一般没有计划或者无法按照计划安排学习。在“你的学习效率如何”一题中,回答“非常高”与“很高”的学生只占到总数的26%,学习效率“一般”和“比较差”的占到73%,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2)课堂习惯。问卷第13题“你有以下哪些课堂习惯”共设计了6个答案:“玩手机电脑等”、“吃东西”、“耳语”、“瞌睡”、“翻看其他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书籍”、“一个都没有”,选项分别有143人、65人、43人、115人和59人选择,只有11人选择一个也没有,仅占被试总体的5%,由此可知在大一群体中不良的课堂习惯普遍存在,特别是玩手机、电脑和瞌睡。(3)课堂管理、厌学情况。如表6,有61%的同学认为,大学的课堂管理过于或者比较严格,成为其学习适应的重要影响因素。问卷统计结果表示,有7%的同学有非常严重的厌学情况;24%的同学经常会厌学,偶尔有出现厌学的高达52%。可以说,厌学的情况在大一新生群体中是普遍存在的。

表5学习计划、学习效率

学习完全按照计有计划且有计划没有学

计划划安排学习大部分完成但较少完成习计划

2%39%41%18%

学习效率非常高很高一般比较差非常差

5%21%68%5%1%

表6课堂管理、厌学情况

课堂管理过于严格比较严格不置可否比较松散松散

8%53%26%11%2%

厌学情绪有且非常严重经常有偶尔有很少有从未有过

7%24%52%10%7%

3.3学校和教师是改进理工科高校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教育的主体

1)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式。表7中,仅有18%的学生认为在大一期间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是没有必要的;对于学校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方面,同学们更喜欢口耳相传和开设相关课程这两种方式。

表7学习适应教育的必要性与方式

学习适应教非常比较不置没什多此

育的必要性有必要有必要可否么必要一举

13%51%18%13%5%

学习适应网络宣传展板口耳开设一

教育方式宣传手册海报相传门课程

10%15%11%35%29%

2)教师对学生开展学习适应性教育的现状。如表8,同学们普遍认为任课教师、同学及学长学姐这两类人群是对自己学习适应能力影响最大的,选择分别占到总数的23%和56%;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的学习适应教育体现不够充分,能够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的才占总数的26%左右。

表8学习适应水平影响人群、辅导员学习适应教育

影响辅任课学校咨同学及都

人群导员教师询人员学长学姐不是

7%23%5%56%9%

辅导员学非常经常偶尔开学从未

习适应教育频繁进行会提提过说过

5%21%43%27%4%

4分析与讨论

从问卷统计结果来看,北京某大学大一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学习适应较差的群体。在适应较差者的群体中,个体间的差异也较大,所以实践工作中学校的学习适应指导教育一定要因人施教、个性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影响自己学习适应水平的因素,寻求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改进工作。从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因素来看,同学们都比较认同学习定位、学习方法、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对学习适应的影响,并能够保持较好的状态。但是在学习计划、学习效率、课堂习惯、课堂管理和厌学情绪等方面表现较差。大部分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良的课堂习惯和厌学情绪,其学习效率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问题的产生是内外因综合的结果,因而提高也应该从内外两个方面共同着手解决。外部而言,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应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入手;内部而言,需引导学生从自身层面出发,采取措施预防和改进学习适应水平。

4.1学校层面

学校是提高本科新生学习适应性的宏观层面。首先,在新生适应教育中,应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内容。北京某大学近些年来实行的新生适应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包括自我认识、思维情绪、心态调节、职业规划、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内容,其中并没有突出学习适应的内容。学习是新生进入大学以来首先接触的内容,课程安排也比较紧密,学习不适应问题很容易累积,所以有必要强化学习适应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根据问卷反馈结果,学生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门选修课程,供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进行选择。学习适应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习适应教育的专业性,为有学习适应教育需要的同学提供专业指导,引导其尽快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另一方面对有学习适应教育需求的学生集中进行辅导,有利于提高学习适应教育的效率,解决本科新生学习适应问题。

再次,学校还要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在学习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渠道。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生认为同学及学长学姐对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影响较大,且是当自身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最乐于求助的对象。所以学校要重视高年级同学对新生学习适应水平的影响作用,积极搭建不同年级学生进行学习交流互动、互助的平台。

最后,学校还要明确辅导员对新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与帮助的责任。辅导员不仅要做好新生班级的行政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但是由于缺乏强制要求,有的辅导员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即课程通过率如何、成绩如何,但是极少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学习的适应程度怎么样、是否能够转化学习方式、是否出现学习适应困难等问题。所以学校层面要特别强化辅导员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责任意识。

4.2教师层面

一般而言,本科新生在入学之后,接触的教师主要有两种,一是他们的班级辅导员,二是各任课教师。

辅导员在新生学习适应教育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首先,在入学之初,就应该对所负责新生班级学生进行学习适应教育,及时引导他们注意改变学习方法,摆正学习态度;其次,对班级内出现的学习适应问题较明显的同学给与关注,着重帮助其度过适应困难期。最后,还要为同学们介绍、提供解决学习适应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任课教师是本科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负责人,是影响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外部因素,调研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对于各任课教师而言,首先,要积极了解本科新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和心理特点,并以此作为教育的起点;其次,改善教学方法。教学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关注学生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预防学生的学习不适应;最后,任课教师还要从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中接收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

4.3学生层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其学习适应水平的重要内因。所以从新生自身层面出发提高其学习适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科新生首先要主动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在大学中既不能只看重学习,也不能忽视学习。比较大学与以往高中学习的不同,寻找差异,制定学习计划,改变学习方法。

其次,要注意加强沟通交流。一方面是与同学的沟通交流。通过访谈和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新生们普遍认可高年级师兄师姐及同学在改进学习适应性方面的作用,所以新生应该多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交流学习体验,共同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提高彼此的学习适应性。另一方面是与教师沟通交流。当遇到学习适应问题时,要勇于向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其他老师寻求帮助,听取老师的建议和指导,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最后,本科新生要正确认识学习适应问题,了解学习适应问题存在的合理性与可能性,当面对学习适应问题时应继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探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1):44-48.

[2]王华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葛明贵,余益兵.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影响因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02-606.

[4]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5]王霞,范红霞.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