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课堂教学的内涵十篇课堂教学的内涵十篇

课堂教学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5:56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27-01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课堂,在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设计、组织、实施、落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小学学段的基础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班级授课的普遍性、有效教学的重要性表明了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早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我国的教育家就非常重视有效教学问题。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述而》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揭示了只有把握学生思维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方法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其中:“教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活动”。它是由老师教与学生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实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要求培养人才的活动。“有效”应理解为“有效果”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的教学课堂常规、环节、设计都是指向促进学生学习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的。简而言之,“有效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是从收效上进行分析的。还可以从过程上理解为“时效”,也被分析为“效率”,是教学目标在课堂环节中得到落实而且兼顾了省时的特点。从参与教育的人――老师和学生关系上理解就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高效应。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我国文明的重要记录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是一门学生启蒙阶段的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求学,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面向6到12岁的学龄儿童,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他们达到语文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科教学论的一个分支。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更重实践的课程,其核心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能自主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包括备课、上课、说课等;第二,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能自觉应用一般教育教育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有三个阶段:学会教学――学习反思一一尝试研究。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明确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一是具有基础性。小学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二是具有人文性。小学语文课程和教材首先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别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三是具有工具性。语言文字是一切人类文明的载体。四是具有实践性。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练习和实践的基本点。五是既有累积性。语文学习主要是靠集腋成裘、日积月累地学习和积淀,主要是依照不断地感悟范例、积累范例、比较和运用范例的方式来掌握。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2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基础差、厌学、盲从、随心所欲是他们的主要个性特点。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已十分不容易。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教师角色没有转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随心所欲是他们的主要个性特点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职称论文投稿职称

【正文】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基础差、厌学、盲从、随心所欲是他们的主要个性特点。多数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已十分不容易。究其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理念没有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传统,教师角色没有转化。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灌输式、填鸭式地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被扼杀,主动性、积极性无从发挥,学习的潜力得不到开发。我认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入手,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使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充分协调。

一、课堂教学必须把握主体性的内涵学生的主体性,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学生的主体性的外部表现为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内部心理特征为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所以,培养学生主体发展的能力和主体意识是课堂教学开发学生最具潜能的根本任务。教师要传授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知识、培养其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未来打基础,而不仅仅把目标锁定在学生的分数上,或全力培养听话的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奴性化教育,纠正教学行为上的偏差,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做到帮助学生改变对权威的崇拜,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的空间,让学生养成探索真理、追求真理的自觉性,主动性。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要求。人是教育的中心,是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在交往与活动中开展,人在教育的交往与活动中成长。人是教育的基本,也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建立“以人为本”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把学生置于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中,把满足个人需求和潜力发挥作为关注重点,传播人文价值和标准,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中等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性人才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价值、态度、标准和实践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进而形成“发展需求驱动”。因此,个人发展需求也应成为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发挥的内驱力。以人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拉动学生自身需求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的根本点。追求以人为本,应坚持“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学会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权利,学会尊重学生主体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权利。学生从发展走向成熟,是主体自身内部变化与进步的过程,应该是主体学习与实践的结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和发挥,从而达到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文章来源】/article/65/3219.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以信誉求生存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3

首先,是社会需求的变化引起了对口语交际能力重要性认识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实施,我国的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得到了高速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开放、自由竞争的态势。人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劳动技术,交流工作经验与研究成果,乃至自由择业、事业竞争、开展多样文化生活等,都具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渠道与机会,社会交际活动空前广泛、活跃和频繁起来。由此,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更经常地担负起了每个人社会交际的效率甚至成败的重任,显得更为重要。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成为了每个社会人适应现代社会交际最基本的能力需求。因此,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基础语文素质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其次,是社会口语交际实际的需求对口语能力训练的要求有所提高。以前小语教学中“听话?说话”训练的要求仅为“听别人讲话要专心,能理解内容。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养成边听边想和先想后说的习惯。听话、说话要注意文明礼貌”,这是一种内容较为单纯、固定,可以听后慢慢回味理解和说前从容组织语言,单方面活动的听说能力训练。修订版《大纲》根据社会口语交际实际的需求,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不仅包括“听话?说话”训练的基本要求,还提出了“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参加讨论能说清自己的意思。有不理解的地方向别人请教,有不同的意见与别人商量”等要求。并且强调:“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还包括针对交际环境、对象、情态和交流目的、内容、重点以及变化情况,应有的听说态度、神情等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以及迅速、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敏捷地思考,临场快速组织语言清楚巧妙表达自己的意思等灵活、机智的思维能力和口语感悟、表达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这是一种内容丰富多样且多变,思维、表达灵活、机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其要求显然有较大的扩展与提高。

据此,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

1.教学内容切合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社会交际实际,着力培养切实的基础口语交际能力,着眼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首先,要体现出切实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切实性,就是要选择学生学习、生活交际中共同熟悉、急需又有趣的内容教学,比如:家庭生活交流,学习体会交流,课外阅读交流,手工、游戏介绍,对喜好的动物、植物的情感的交流等,使学生有话可说,愿意交流,满足日常学习、生活交际需要;所谓基础性,就是教学内容能体现学生的基本生活,所需交际语言符合学生口语基础,通过训练,规范学生口头语言,培养其基础口语交际能力和基本正确的交际态度与语言习惯;所谓发展性,就是还要兼顾学生今后社会交际需要,适当选择一点社会生活交际必要的内容,例如:模拟择业时根据职业要求介绍自己的专业能力与特长,模拟营销活动中揣摩顾客心理介绍商品性能、特点,以及文化学习、社会生活问题辩论、采访、交涉和看病、买东西、接待客人等,训练学生社会口语交际的初步能力,以利今后的发展。其次,还要具有可交流性,适当避免那些内容单一、确定的“看图说话”式或简单是非关系的内容,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思考与表达,体现出交流的价值,激发起交流的兴趣,保证训练实效。

2.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能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和谐民主的氛围则是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所以,教学中一定要依据教学内容,尽量模拟社会生活交际实际创设情境,形成良好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情境气氛中产生交流欲望,自由无拘无束地参与。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3.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这是口语交际训练不同于以往听话或说话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交换思想、看法、意见,交流经验、成果、情感,或者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待人处事的活动,必须要有交际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形成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有双重的角色意识,注意角色的转换。除指导点拨时,师生之间构成教与学的双边关系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像日常社会口语交际那样互为对象,构成交际关系,并模拟生活实际双向互动地进行训练,才能体现出口语交际训练的特点,切实锻炼和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口语交际实践量大、面广。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较强的能力必须通过大量实践锻炼、体会才能习得。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因此,教学中要安排大量时间,并注意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形式,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反复经历、体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机敏性,获得真知,增强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5.教师指导切实、精当。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少,口语能力较弱,无论口语交际的内容、方式和语言形式都较生疏,也欠缺良好的交际态度和听说习惯。因此,教师的指导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生活与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提示、补充或指导搜集一些有关知识等交际内容方面的材料和语言材料;如以游戏为交际内容补充、搜集一些游戏方式方法材料,以讲礼貌为交际内容提示一些礼貌语言材料等;二是对语言规范、听说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等进行精当指点。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教学着重于能力培养,加之小学生对枯燥、干瘪的口语交际知识与方法也缺乏兴趣与敏感,教师指导的重点与方式,不是讲授大量系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而是在学生饶有兴趣的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在学生最需要时,相机切实、精当地提示有关知识,点拨语言表达、听说习惯、交际方式与态度上的偏差,使之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实际口语交际的能力。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4

有效教学课堂文化文化

“有效教学”已经不是一个陌生概念,人们在讨论课程改革的时候往往会同时探讨有效教学。综观已有相关文献可以对二者关系推断出两层含义: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课程改革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有效教学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途径。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课程改革是逻辑起点,只要课程改革的理念、目的和内容是正确的,就必然会在课程实施中伴随教学的“有效性”。

事实上,有效教学并不是与课程改革呈必然线性关系。因为现实中依然存在这样的状态:课程改革思想、观念和内容的变化并没有导致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定势的变革。这种定势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仍屡见不鲜,进而也就有了人们对“三维目标”生搬硬套的批判、课堂“作秀”的质疑等一系列“新课程旧教学”相冲突的教学事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对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太过片面,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及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往和行为方式的整合所构成的课堂文化”[1],特别是对突破课堂教学定势的自觉性不够,对师生主体性与身份转变的固化处理。这些问题的提出实质上就是在探讨课堂文化如何走出瓶颈,“有效性”与“文化性”如何内在统一,有效教学如何从“异化”的表象走向文化的诉求。

一、“我”与“我们”: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主体诠释

有效教学的课堂文化主体不是教师和学生的简单聚集,而是由师生基于共同的理想和愿景组成“学习与生活的文化共同体”,这种联合“会使一群个体的‘我’转型为集体的‘我们’”[2]。“我”与“我们”都是共同成长、和谐共生的课堂文化主体,其中,集体的“我们”即为有效教学的课堂主体间的实然关系。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主体、主体性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堂主体间关系的应然样态。在文化研究领域,“身份”是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辩证统一。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其身份的自我“本质”层面表现为,在学校整体场域中,教师是教师,学生是学生;其身份的“反本质”层面表现为,教师和学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根据环境和不同课堂教学场域变化和塑造的。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师生被作为主体而不是教师身份和学生身份来讨论已经被普遍默认。这里就需要对主体的意义进行重申,主体并非直接等同于人,主体是通过主体性这一内在规定性来确立和体现的,而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不仅需要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之上,其主体地位的确立也取决于个体在共同体内是否被看作平等成员并获得尊重。承认主体的同时也就确立了主体的权力和责任,这也就是在承认主体间性,这种“承认是双向的,即‘相互承认’”[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或学生要成为主体,就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把彼此看作自主的、有自我意识的人,同时,师生主体也要承担起对自己共同体的责任。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认为主体性是话语的产物,主体地位也是通过话语而产生意义[4]。也就是说,声音是话语行动的载体,是话语主体意向的意义表达[5]。主体性内含着主体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表现为师生如何通过话语所产生的意义成为主体,以及他们在建立主置的过程中是如何表征权力和责任的。由此,可以认识到身份、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不能混同更不能相互等同。现实课堂中,倘若师生主体被固化为权威的教师身份和被动接受的学生身份,那么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课堂文化定势就很难突破,师生主体就会异化为固定身份“镜像”中的规训产物或附加产品。那么,要实现教学“有效性”和“文化性”内在统一,就需要从身份的可塑性和多元性来审思师生身份,从身份与主体性的转变特征来关注师生作为主体的形成方式[6]。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是理解有效教学之“文化性”的基础。

二、互动与对话:有效教学的课堂行为文化表征

有效教学并非是“有效”和“教学”词汇的简单拼接,教学“有效性”不仅是对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的重申,更是要体现并回归教学要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宗旨。有效教学必然突破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线性”课堂行为方式,改变传统将课堂教学过程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的缺陷[7],以互动、对话和参与的行为方式贯穿课堂生活。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5

关键词:茶道精神;教学思路;体系内涵

结合茶道精神的传承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应该感受到其中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因此,有效诠释茶道精神的价值内涵,其必然能够为学生培养效果的有效营造,提供重要的指引和帮助。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尤其是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点入手,通过丰富教学内涵,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1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结合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际,不难看出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认知其问题,是优化改革机制,提升改革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具体而言,其表现为:首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当做普通的教学课程,忽略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其对学生成长的具体影响和习惯变化,进而限制和影响了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对学生健康习惯的有效培养,从而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客观而言,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与作用认知更为全面,其不仅是一门教学课程,同时更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实效的重要内容。因此,健康习惯培养的缺失,影响了整个人才培养活动的有序推进。其次,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状况的准确认知,特别是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其包含了复杂多样的元素内容。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传统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活动特点和风格,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最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未能将学生学习兴趣纳入其中,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在实际落实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教学机制,都是由老师自身制订的。由于未能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融入,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高校体育课堂的学习成效。

2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开展的价值作用

通过对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就极为必要。结合当前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状况,可以看到很多学生缺乏积极健康的锻炼习惯,在其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很难保持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从而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肥胖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也大大影响了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实效性。因此,如何才能在整个时展的大背景下,创新教学机制,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就极为必要。对学生培养活动来说,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合理健康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通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从而实现整个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全面效果。随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重要内涵。当然,在现阶段人才培养机制中,不仅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知识素养,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形成完善的价值内涵和行为理念。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因此,整个高校体育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认知。在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生的生活状况,还是思想压力,都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可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一系列心理现象问题,因此,想要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与整个人才培养机制有效结合,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心理教学要素融入其中,所以通过融入我国传统茶文化理念的核心元素———茶道体系,其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

3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在整个文化体系中,茶文化体系是该文化机制的核心与关键,而在茶文化体系中,茶道精神是其重点,因此,传承茶道精神,不仅能够对传统茶文化理念进行有效传承,同时也能够为学生培养体系构建融入丰富的元素内涵。所以,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如果能够选择合适的精神理念融入其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人才培养活动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基础和帮助。结合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和价值理念,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所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和良好心态,这恰恰是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创新开展来说,完善的教学元素不仅是一种元素应用,同时更重要的是文化内涵的有效融入。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课教学活动开展要求来看,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想要实现理想的改革效果,探究合适的融入元素,就极为必要。茶道精神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应用好茶道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和价值理念,从而诠释整个传统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各项优势,进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效果。

4茶道精神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感受茶道精神的具体内涵,其必然能够在有效增强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同时,丰富高校体育课堂的教学元素。体育教学不仅是普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体育课程的价值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最关键的是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整个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作用。茶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关键。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同其也是对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习惯的有效总结和整体提升。在传统多元文化发展传承日益成熟的今天,传承和发展茶道精神的作用,就日益突出。对于学生培养活动来说,最重要的并非是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更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在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茶道精神的价值理念和习惯规范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创新和元素优化,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在整个茶道精神内涵体系内,其中所具有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元素,以及具体的行为规范,能够对学生成长起到重要的推动力。所以,可以说,茶道精神融入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必然是整个教学理念创新发展取得理想成效的关键和基础。对于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和方向是精神内涵的实质性融入。因此,在整个体育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要充分注重对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性进行挖掘,不仅要认知当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处理挫折和一系列复杂矛盾是整个提课堂教学体系的主要要求,同时也要充分注重将完善的技能教学训练与心理素质教养相结合,从而实现整个教育活动改革创新的最佳效果。

5结语

在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是由老师自身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内容,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融入。从而影响学生参与效果。由于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当前高校教育机制正处于创新完善的关键阶段,在整个教学活动推进过程中,需要注重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质性融入,特别是要注重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爱好,通过创新教学机制,优化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茶道精神与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全面融入。

参考文献

[1]吴尚琳.基于茶道精神的体育训练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13,(11):134-135.

[2]唐文玉.大学体育课程“网络导学+课堂教学”双主体教学模式构建[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5,(18):182-183.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6

1.优化了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兴趣。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改变了过去那种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借此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个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也自然会增强,这种主动性的增强自然就会促使他们投入课堂学习过程中,愿意思考,愿意讨论,愿意参与。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雷雨》《边城》《大卫•科波菲尔》这样的名著时,我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放电影给学生看,比单纯教师讲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课文和名著的内容。《大卫•科波菲尔》是江西高考八部必考的文学名著之一,课堂上的电影播放,让学生快乐而轻松地记住了小说的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更直观,更形象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一些抽象、深奥的课文知识很难讲清楚。而现在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我们可以把沉闷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直观、更形象。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文章中出现了很多建筑的专有名词与事物,只通过嘴是说不清楚的,在ppt课件中,我们可以展示这些建筑事物的图像,使文章知识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化,这样很易于接受。《故都的秋》中描绘的四幅秋景图让学生很难体会到北国秋天清、净、悲凉的特点和在其中蕴涵的作者的情感,利用ppt,我们依次展示四幅秋景图,可以使作者笔下的秋景变得直观、形象起来。

3.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一方面,这种技术的运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优化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加快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进度,这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过去讲作文时,经常念学生的优秀作文,而现在可以全文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并在上面作修改、作评价,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弊

1.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剥夺了学生想象与思考的权利。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广泛运用,声、图、动画等都进入了语文课堂。这些事物的出现,一方面虽然优化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把注意力只放在这些声、图、动画的身上,而忽视了对课文内涵的关注。另一方面虽然使枯燥的课堂变得更直观形象了,但同时也剥夺了学生想象与思考的权利。《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描绘的游子思乡图,语文教师通过图画把它展示给学生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与思考能力。而对于古诗的鉴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7

“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在中学语文

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层面的人文精神的关怀,就意味着语文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而对教师、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人文精神的关怀,都是直接指向教会学生懂得人文精神的关怀。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重要的一点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更通俗地说,就是语文学科兼备了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两项功能。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或者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多的还承担了德育的功能。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可以说是学生接受德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内隐的精神世界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总而言之,无论是从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还是从教育的本质看,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个体内隐的精神世界。

“人文关怀的缺失”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课文讨论的问题设置缺乏“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往往泛泛而谈,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深入体会、感受人文性的关怀。例如,在教学《祝福》时,对于祥林嫂这个人物,我们更多地讨论“导致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有哪些”,而忽视了在祥林嫂悲剧一生的变化过程中,尤其是几次命运转折的过程中祥林嫂的感受;更多地赏析祥林嫂三次到鲁镇时的肖像变化,而忽视了她几次来鲁镇之后的心理转变;更多地关注鲁镇中“祝福”景象的描绘,而忽视了一群普通劳动妇女在鲁镇生活的场景,等等。这些都折射出我们设置问题时只泛泛而谈,缺乏让学生深入体会、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状态的机会,这是教师在备课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教学过程重形式,轻内容,忽视作品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受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为了达到“求新”“改革”以及彰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目的,刻意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并采用师生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得课堂氛围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对于作品内容的鉴赏却显得非常匮乏。例如,在《孔乙己》这篇小说里,我们主要是表现孔乙己的形象,但是很少涉及个体人文精神的体验。因此,感受作品的人文精神,使用多媒体有其直接感受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触动心灵深处的细腻的感受,还得回归文本。跳过文本鉴赏的粗略阅读,都不是真正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最佳阅读方式。所以说,对于鉴赏感受文本带来的人文精神的体验,形式可以有,但是不可忽视文本内容的本身。教学过程重知识传授,忽视人文体验受升学压力的影响,各个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更多是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人文体验。这种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例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将大量的时间用来学习文言知识,却忽视了文章背后人文内涵。这是我们学习文言作品时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表现,不利用学生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继承和发扬。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8

常言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确对于不同的学科,因学科特点的不同,其课堂教学的方法及策略也存在很大差异。就高中化学而言,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小组合作法、情境创设法、学案探究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所思,对这三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

二、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教学法,是新课改十分倡导的教学方法,对提升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具有较好的效果。下面,对其内涵及实施策略分析如下:1.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内涵。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亮点,其要求学生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小组或者团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去完成课堂任务的一种互学习。该种学习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课堂自主性,是对传统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的否定。2.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在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过程中,很多老师会运用小组合作法组织课堂教学。但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老师对不同的小组提出问题后,总是小组中某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个别同学的意见成为了整个小组的意见。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则不愿或者很少有机会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造成“学困生”被人为地局外化。对于这种现象,要想真正的让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能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找到各自的存在感,在运用小组合作法时,就应该科学的构建合作小组,明确作为一个组内的成员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有目的地对每个组员进行责任分工。具体可以这样做:(1)了解班级学生化学知识掌握情况,合理确定小组构成。在班级分组学习中,老师倘若让学生自由组合,则很容易出现化学学习兴趣较高的学生结合在一组,化学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的现象。所以,在进行小组分组时,老师应首先对班级中的学生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化学学习兴趣、化学知识储备情况等,进行一次摸底,然后依据“能力互补”进行组员搭配。(2)任务细化,责任到人。化学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组内讨论,需要对组员的观点、意见进行记录汇总,需要对外发言者等,这系列任务都需具体事先安排到人,让每个组员都有事可做。

三、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就是一种情境虚拟、再现的过程,作为老师应该积极构建有益情境,促进学生对抽象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下面,对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1.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内涵。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境是对人的直接刺激作用。无论情境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都应是具体的,具体可感性是情境的特质。情境对人的某些情感的激发具有一定的特殊作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构建一定的场景,帮助学生去感知,进而增加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2.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实施策略。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途径很多。就高中化学教学而言,具体可以做:(1)巧设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化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贵在借助学生“不服输”“好胜心强”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具有挑战性的化学情境,是指借助问题的形式构建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之中产生认知冲突,形成意见分歧,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酸性物质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平时食用的醋有酸味,有的葡萄和橘子有酸味,那么我们化学中的“酸”是不是就是指有酸味的物质呢?这一问题,班级同学常会给出相反的观点,容易引起争论,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然后,老师给予点拨:其实,在化学中所讲的“酸”是指由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物质,如CH3CooH、Hno3、H2So4、H2Co3等,化学中的“酸”通常具有酸味,但是有酸味的并不一定是酸。要想知道如何判断一个物质是否是“酸”,通过我们这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2)借助实验,创设现实性的化学情境。所谓现实性的化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情境材料的选用应来源于现实,应是学生能够感触到的一些生活经验或者已经掌握的知识积累。通过现实性的化学情境创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新的化学知识。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可知,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获取,而是让学生主动地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而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所以,通过生活中现实材料的引入,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来源于学生身边的场景更易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且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比较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生活中常见的食物‘青葡萄’‘酸牛奶’‘西红柿’哪个更酸些呢?”每个学生依据自身的认知可能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老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给出的答案我也不清楚谁对谁错。下面,我这里带来了“青葡萄”“酸牛奶”“西红柿”三种食物,我来用这张pH试纸检测下。在检测中,三种食物中的液体滴在试纸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直观的颜色变化,让学生感到十分好奇,易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也让问题的答案不言而喻。

四、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

学案探究法是比较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这一方法让教学更具有目的性,利于引导学生更有目的的进行学习。下面,对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及实施策略阐述如下:1.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内涵。学案探究教学法是指用学案的方式明确教学的任务及目标,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成果展示”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这种教学方式既利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又利于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学习技能的提升。2.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实施策略。学案探究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注意两个方面:(1)探究式学案的制定。学案的制定要紧扣教材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为此,作为化学老师,就应该认真研究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教学的重难点设置学案问题,使问题更具有概况性、探究性和层次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能够体验知识、获取知识。(2)学案的实施。很多老师在学案实施时,常是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问题进行查找,但这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科的均衡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学案应在课上发放,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借助同伴间讨论,发挥集体智慧,对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进行攻破和解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作者:李来成单位:甘肃省武威市武威铁路中学

参考文献:

[1]蔡洋.谈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才智,2012(02).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涵养教育;融入对策

前言:

理论而言,语文教学是其他学科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高效的语文教学可以为其他科目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语文教学也是一个培养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提升小学语文水平、为高中语文奠定基础的初中语文教学。所以,将涵养教育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对学生的涵养性进行良好培养,而且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1涵养教育概述

涵养是对一个人宽阔胸怀、明事理、懂道理等优秀人格品质以及内在修养和外在品质的一种直观体现。从教育层面分析,涵养教育应包括培养能力的教育、有关道德学问方面的修养教育、调控情绪教育和积蓄与保持修养的品质教育[1]。一个受过良好涵养教育的人,在言谈举止方面明显比普通人多了一份稳重和成熟,做事往往深思熟虑,有条不紊,给人一种自信、胸有成足之感。涵养教育通过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从一言一行进行,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不断提升个人人格品质,从而培养出一个独具魅力、极富涵养、具备静、淡、忍、让、平、缓性格特征的学生。

2涵养教育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策

根据上面对涵养教育内容的概括分析,要想将涵养教育全面恰当的融入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就需要从国学教育、文化教育、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几方面入手,在开展这些教育活动过程中,将涵养教育进行全面渗透与贯彻,具体实现对策如下:

2.1积极开展国学、文化教育活动:

近年来,不仅国家,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学习国学的重要性,因而将国学融入到语文教学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初中学校应在校园内宣传板、楼梯处、教室墙壁、石柱等位置悬挂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作品和经典名词诗句等壁画,如“百善孝为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从而散发出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而给学生涵养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2]。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我国广为流传的、经典的唐诗宋词,也可以从经典名著中选择经典篇目来精心设计国学教学活动,积极开展国学教育、文化教育,如编排国学知识竞赛、诗词朗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国学给自身带来的快乐,学习国学对提高自身涵养性的重要作用。

2.2改善并加强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在教育事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加强涵养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应在晨读时间引导学生们集体朗诵经典诗词歌赋,如《水调歌头》、《使至塞上》、《观沧海》、《西江月》、《天净沙•秋思》、《浣溪沙》、《如梦令》等,或让学生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课文自由朗诵,并让学生们相互讨论与检验自己的背诵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的记忆这些经典诗词[3]。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坐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交流习惯、阅读习惯和倾听习惯,规范学生行为,教育学生学会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学会以礼待人,以构建出一个和谐的课堂。此外,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书法、美术、音乐等教学内容,书法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书法能力,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用笔的刚柔美、线条的粗细美、墨色的浓淡美、字体的形式美以及章法的疏密美等等,通过长期的书法训练学生对楷书、草书、隶书、大篆等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书体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与掌握,并会对我国古代文化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书法教学可以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与意志,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意志变得更加坚强,急躁变得沉稳,粗心变得细腻,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的内在涵养。音乐可以洗涤一个人的灵魂,陶冶一个人的情操,激发一个人的情感,所以在涵养教育的运用下,将音乐教学与初中语文教学相互结合,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4]。因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乏有古典诗歌,且我国流传下来的古典名曲也颇为丰富,这就给音乐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材料支持。国画作为我国三大国粹之一,不仅创作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极具表现力与感染力,如风景画、山水画、人物画等等。选取一些经典的、与初中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国画作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供学生欣赏与评述,也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涵养性。

2.3加强社会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教学既是对学生涵养性的一个真实检验,也是对学生涵养性的一个提高,我国大力弘扬的中华传统美德,如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孝敬父母等,以及人文精神———仁、义、礼、智、信与现代社会道德规范十分相符,这就给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适合的空间[5]。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磨练学生意志,如多参加献爱心活动、照顾孤寡老人、下乡支教等。总结:通过上文分析可知,涵养教育贯穿于素质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教育等方方面面,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涵养性,更能够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进行广泛有效的传承与发扬,对我国语文教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昕.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8:129.

[2]杜成治.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J].才智,2015,18:142.

[3]董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赤子(上中旬),2015,22:210.

[4]林中飞.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的策略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10:157.

课堂教学的内涵篇10

关键词:教学环节;人物形象;内涵挖掘;思考深度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