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十篇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十篇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7:32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1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生物课题标准》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知道生物科学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还指出:要“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高中生物新教材在原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做了很大的变动,新教材重视以生物学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在其知识体系中存在着大量专业性概念,仅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比较重要的概念约有450个,有具体定义的概念有近200个,平均每节课中都要涉及4~5个重要概念。特别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回归课本,避免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而是更加注重考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近年来高考试卷的分析发现:大部分考生因为对基本概念记忆不清,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有误而导致严重失分,造成高考成绩不理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生物的概念教学是生物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它能深刻地体现生物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特征。对于生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同时理解生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能力要求,同时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只有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生物学概念,才能构建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才能在考试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在生活实践中学以致用。更进一步完成课标提出的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生物概念生物学概念是人们对生物及其生理现象本质属性的认识。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规律、原理和方法都得借助于有关生物学概念,才能得以正确表述。

概念教学生物学概念常以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本质和属性.生物学概念不仅仅是属于识记水平,它对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有重大的作用。每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生物学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本质特征;外延是指内涵所适应的范围和条件.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先决条件。

研究内容以高中生物课的全册内容复习为例,研究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复习方法。同时对学生出现的混淆概念的原因以及对部分不完善的概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研究思路

首先要明确生物概念教学的含义,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全方位了解有关生物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各地各校生物概念教学实行的现状。其次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方法及现状,调查了解教师(主要是本校)对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及实行现状。进而进行分析选择学生乐意接受且效果好的生物概念教学方法,在我校实施并推广。从而促进我校生物学的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研究对象

以我今年所带的高三年级14班——16班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5月—XX年8月)

1.申报课题

2.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知识

3.制定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XX年9月—XX年5月)

1.XX年9月—12月:

研究高中生物学科复习过程中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学习与理解及其教师对生概念教学复习的基本策略。方法是通过与教师沟通以及在学生中进行试卷调查来发现问题,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认真学习生物课程标准及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此基础之上查阅资料针对问题寻求解决的最佳办法。

2.XX年元月:

汇总整理前期研究的相关资料,上传传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3.XX年2月—5月:

将完善的概念教学复习策略实施到教学过程中。对部分班级进行教学实践,通过对比听课,对比教学,试卷调查与试卷测试,总结实施过程中任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纠正以后再次应用于另外一些班进行教学,然后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逐步完善,形成合理的高三概念教学复习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XX年5月)

1、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完成课题研究中的各种资料的整理、统计工作。

3、申请结题,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主件:

《中学生物概念教学复习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2

一、做好化学实验。帮助形成概念

做好化学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是形成化学概念的重要方式,直观的实验现象能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知,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概念的教学中,先提出问题:“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生成的各物质的总质量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相等?”接着教师做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称得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再让学生分组做好两个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的反应,发现两个反应的生成物的总质量和反应物的总质量都相等。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的本质。这时。学生的认识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尚未认识“质量守恒”的本质。那么,紧接着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世界,抓住“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推理:(1)化学反应的过程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2)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3)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4)每种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因而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没有变化;并且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质量必然相等。至此,由有限几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方能印证普遍规律,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概念教学中。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发展到理论认识做准备。实验结果本身并不会自发地呈现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中获得的事实、现象进行逻辑思考,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归纳、综合等思维方法,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经过科学抽象,得出体现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的升华,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突出关键字词的理解,准确把握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一般是以定义的方式表达的。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因而定义的文字要精辟,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学中必须抓住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讲清讲透,力求使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例如“固体溶解度”这一概念,教师必须对下列四个关键词语咬文嚼字、讲清讲透:(a)一定温度;(B)100克溶剂;(c)饱和溶液;(D)溶质的克数。其中a、B、C是缺一不可的条件,D是结论,即必须同时满足a、B、c三个条件,这时溶解的克数才是溶解度。再如。在“催化剂”概念中,强调“变”和“不变”;在酸碱定义中强调“全部”二字等。

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教学

初中学生往往对化学概念理解不深,形成的概念模糊,似懂非懂,因此做题时经常出现差错。在教学中可列举几组实例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明确它们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抽象能力。如在“元素”和“原子”概念形成之后,比较分析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即元素是宏观概念,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而原子是微观概念,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既讲种类,又讲个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在讲述“氧化物”概念时,为了避免学生形成“含氧化合物就是氧化物”的错误观点,叙述基本概念之后,可写出化学式:Co2、Fe2o3、CUo、H2o、So3等,让学生讨论每类物质各由几种元素组成,哪一类是氧化物,为什么,在思考讨论中,通过比较达到加深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

四、注意概念的巩固、深化和发展

概念形成之后。一定要使学生通过复习和反复运用来掌握和巩固,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死记硬背和一般性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意组织练习,当学生学过有关概念后,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使学生通过习题实践,巩固和增强学生应用概念的能力;二是分析错误及时改正。此外,还应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了解,根据反馈发现的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

五、归纳总结找联系,掌握系统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不是孤立的、松散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中,要特别对概念做好归纳总结,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并按照这种联系建立起概念的体系,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概念,学生掌握了系统的概念,才能真正灵活运用概念,高屋建瓴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可以说,使概念系统化,是概念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有关化学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可以分为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化学用语、化学量、化学计算等几类,同类概念可建立同类的概念体系。例如物质的分类可建立单质、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酸、碱和盐彼此联系的概念体系,物质的微观结构可按照名称建立概念体系等等。不同类概念也应根据相关的联结点建立起概念的网络。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3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理解能力掌握规律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最重要的内容。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牢固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准确地掌握物理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摸索,我们为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绝不是使学生简单地、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和规律的条文,而是要使学生在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意义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规律(包括定律、定理、原理、公式和法则等)是物理现象或过程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从一定意义上说,物理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整个高职物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和基本概念。

二、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现状

物理概念是大量物理现象的高度科学抽象,它超脱了现象而说明事物的本质。而且有些概念本身就抽象,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之上又定义新的物理量,使的新的物理量更加抽象,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无法直接感知,于是学生学起来感到异常的困难,产生了畏惧心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一些学生对概念的文字背得滚瓜烂熟,但是不能真正地理解概念所反映的本质。究其原因:(1)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缺少必要的认知储备,往往受到错误的前概念的干扰。这些前概念是通过实际生活体验或各种一些媒体的渠道获得的,没有经过科学的抽象,只是一些主观的臆断,因此大多数是片面的或根本不正确的,但它往往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脑中。例:“物体越重下落越快”,有些学生一直都认为这是由于重力的作用,直到学完高职物理还有个别学生这样认为。(2)没有真正、彻底地领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建立、发展、完善的过程。对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定义本身的文字或一知半解不能和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和联系。对概念的理解应注意获得概念定义的每一步的抽象和概括,能很好地和相近或相似概念进行区分和联系。(3)缺乏对物理思维方法必要的了解。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没有理解概念建立的过程中运用哪种或哪些物理思维方法,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概念的学习还是停留于被动灌输,缺少过程中的兴趣探索。

三、通过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规律的能力

(一)通过感性材料和实验,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前提。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进行重力方向教学时,如果只以木块、汽车等水平面上的物体为例,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强调“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在稍隔一段时间后再去问学生“斜面上物体的重力”,很多学生往往答不出来。这就需要选择恰当的实验和事例来说明。再如,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不少学生有这样的错误概念: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它的方向总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如果教学中只做作用力拉物体一类实验,或只列举一类事例,则不仅不能纠正学生的上述错误认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会强化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滑动摩擦力是阻力。在一些实验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确实与它的运动方向相反,并阻碍物体的运动。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学生才把阻碍相对运动和阻碍运动相混。要纠正学生思想上的这种错误概念,单靠强调“阻碍相对运动”这些词语是无济于事的。这时候可以举“人走路”、“火车站运输带”的例子。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通过感性材料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

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每一个物理现象中都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但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说:“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有力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其中的“一切”,“总”,“力,迫使”,以及“改变”都是很重要的字眼,这些字眼学生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三)巩固物理概念和规律。

理解概念和规律的标准;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和规律,就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和规律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成或建立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与其他概念和规律有何关系?”这样几个问题。

编撰适当例题;在概念和规律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

①为什么说磁场中的磁感应强度反映了磁场本身的力的性质?

②由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B=■可知磁场中某处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i的减小而增大B.随着L的减小而增大

C.跟F、i、L的变化无关D.随着F的增大而增大

这些问题很容易把学生对电场强度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有的学生硬套公式B=■,有的学生则认为:“iL变F就变,B也随着变;没有i、L,F就不存在,磁场也就消失了。”澄清了对概念的模糊认识,学生头脑中便会形成正确概念。

物理概念的学习在整个物理学习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概念理解如何从根本上决定了学习的效果,由此可见物理概念教学是平时教学的重要一环。平时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演示实验—归纳”、“问题—推理”、“理想实验—探究”等模式,具体到某一概念时,应根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实施相应的模式教学,以期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高中生物学的重点和难点。生物概念反映生物现象和生物活动规律的本质属性,它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生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只有有效地掌握了生物学概念,才能有效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一、谚语式教学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在高中课本中有众多的生物教学概念,如何使其变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简单明了,是我们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通过谚语,我们可以轻松、简单明了地来展示和理解高中生物学概念。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非常好地反映遗传学中的“遗传”概念,也活灵活现地展现了遗传的现象。“鲤鱼跃龙门,麻雀变凤凰”又突出了生物学中的变异现象。可以看到,通过两个简单的谚语,我们就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掌握了生物学中几个重要的概念。又如谚语“一山不容二虎”可以解释生物学中种内斗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象巧妙地解释了食物链的概念,通过其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从而感到丰富多彩的生物现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他们通过劳动和观察,留下了许多有用的谚语来解释生物概念。仔细寻找谚语和生物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发现很,例如“飞蛾扑火”可以解释生物学中的生物应激性。而“一朝被蛇蛟,三年怕草绳”很好的解释了条件反射。“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指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入这些劳动人民创造的谚语,让我们的生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使课堂变得趣味无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生物学中各种各样的概念。

二、设疑式教学

提问是开启智慧的钥匙。通过教师的提问,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问也是一门学问,好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研究知识的主动性。甚至于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这些都说明了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在课程中提问的过程也是探索、深入了解知识概念的过程。新的生物课程在实际编写中都会特别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许多概念都是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研究总结出来的,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正确的思维,从而更透彻地理解生物学概念。设疑式教学的目的也正在于此。例如生物课中我会提问“绿色植物是不是绿色的植物?”通过提问,许多学生都会产生疑问和好奇心,学生会对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或者通过教师讲解,进一步理解基本概念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三、比较式教学

在讲解高中生物学中的各种概念时,可以采用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基本概念,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也能做到很好的区分,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从而融会贯通地掌握好知识。例如把细菌的异养型营养方式和蓝藻的自养型营养方式进行对比,可以启发如把学生对于“异养”的概念认知。通过对比,学生不仅对新章节中“异养”的概念进行理解和掌握,还可对前面“自养”基本概念进行复习巩固,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例如对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立一个对比表格来进行很好的区分对比。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别和相同的地方。比较式教学是生物教学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四、概念图式教学

通过图片可以形象直观地认知事物本质。许多语言不太容易描述清楚的概念,往往通过一幅图就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学生。

概念图是利用图片的直观性,将概念主题置于图中,利用大括号和有关概念进行连接。首先要选取概念,通过阅读课本的内容,标出重要的部分和观点,并将它们列出。然后把能反映主题的最具有广义性、包容性、概括性的概念放于图的左端,同一等级的概念在同一层次上。最后继续添加从属概念,从而就完成如上所示的概念图。概念图本身就是针对学习、理解概念而产生的,通过概念图我们能更直观地理解和总结各类生物学概念。

五、总结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几种有效的生物概念教学方式的讲解,对于高中生物学中如何更好地掌握生物概念提出了一些方法和见解。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5

核心概念;整体备课;生物科学素养;迁移应用

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一、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学科中心的概念

高中生物学知识包括生命科学事实、基本原理、科学概念、模型等类型,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将核心概念等同于核心知识。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基于课程标准某个主题的知识框架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特别强调概念之间的关联和概念体系的结构。笔者经过近两年的高中生物科学概念学法指导研究认为,高中生物核心概念主要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概念、原理、模型、规律及理论,是学科知识的主干部分。一般用陈述句表述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普通定义或概念等有较大区别。以“群落”这一核心概念为例,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对“群落”的表述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而从核心概念角度来看,“群落”是种群概念研究的延续,是多种有直接、间接关系的生物种群有机组合在一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边界和范围;在一定的变化条件下还可能发生群落演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

二、核心概念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

1.发挥整体备课优势,凸显核心概念

整体备课是相对于我们教师或集备组平时的课时备课而言的,其是依据系统论的系统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即对某个教学模块的整体设计。教师在整体备课中,要综合考虑课程标准、学生具体学情及教学内容,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上创造性教学设计。整体备课是教师在进行逐个课时备课之前要实施的一个环节,事关该模块教学,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

整体备课时要注意凸显核心概念在整个模块知识框架中的位置,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储备、符合各模块或单元知识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尝试围绕核心概念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每个模块内部及各个模块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

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细胞代谢模块的整体备课中,我们要重视“细胞呼吸”核心概念的地位。在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基础上,要针对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细胞呼吸过程的分析、呼吸概念的归纳等知识进行备课,还要备光合作用有关内容,以及《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的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在教学时,注意“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与光合作用联系,为后续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念教学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形成有关概念体系。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内环境与稳态》模块教学前,用系统论思想指导整体备课,人体细胞是人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常见的人体细胞举例;每个细胞内可以相对独立地进行一系列细胞代谢活动;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与人体细胞的关系;植物体维持稳定性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每个层次都是个独立的系统,都要维持相对稳定才能行使正常功能。因此,针对一个模块知识的整体备课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从而全盘把握。

2.创设生物实验情境,提升核心概念的建构能力

结合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实验情境,指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促进核心概念的构建。

在核心概念“细胞呼吸”教学中,创设以下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实验小组通过预习,尝试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由此,学生建立“细胞呼吸过程需要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的认识。

(2)通过创设外界通入氧气、不接外面氧气两种实验情境进行对照实验,学生获得“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的观点。

(3)通过有氧、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的检测,学生自然得出“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两种方式,产物有二氧化碳、酒精等”。

(4)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单一的自变量是什么呢?因变量、无关变量又是什么?

(5)思考、讨论:反应底物选择葡萄糖溶液的理由是什么?本实验选择的有氧、无氧条件是如何完整实现?本实验检测实验产物的如何归类?

(6)如果要比较两种呼吸方式放出的热量多少,本实验还可以进行哪些拓展?

通过逐步深入的实验探究,使得学生建立对“细胞呼吸”这一核心概念的正确认识:细胞呼吸是指细胞通过分解有机物,常见的是葡萄糖,以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的方式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酒精等,同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3.结合生活实践情境,提高概念迁移应用能力

检验概念掌握情况的标准是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概念,能否做到学以致用。如在“种群”概念教学中,努力给学生创造应用已学概念的机会。由理想状态下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分析入手,学生建立nn=2n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思考:若在一个有限的培养基中细菌分裂的后代数量又如何变化;有机地结合课本中的实例建立“S”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外来入侵物种最可能朝哪一种增长曲线的方向发展?“S”型增长曲线的1/2K值和K值对于保护有益动物、防治有害动物有什么启示?在学生自学基础上分小组进行的数学模型的建构,并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路。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6

关键词:有机化学学习方法思维障碍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不能够完全掌握,要实现有机化学的教学目标,首要任务就是创新学习、打破常规。有关常规认知和现代信息理论研究证明知识信息渗透力越强,学生的理解力就随之增强,进而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据此可以系统归纳一般的学习程序:首先,学生要做到全面认知学习材料,进一步深入了解知识信息,全面掌握材料内容。其次,认真分析材料内容,并熟知材料中各个部分的意思及其深层联系。再次,根据之前所学,系统记忆,把材料中各个部分的内容有机结合,将所有知识信息融会贯通,提炼知识要点,列出大致知识提纲,结合之前所学,消化理解转为自己的知识,为以后学习所用。最后,反复消化学习,定时复习强化记忆。

1.有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图表学习法。

图表学习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表的形式表示归纳好的相关化学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从绘制好的表格和图形上可以清楚简明地分析相关知识信息,便于记忆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对不同的有机物结构、特性和相关用途的归纳整理,有利于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

(2)系统学习法。

将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全面精简,进而系统化、精华化,形成联系紧密的知识网的方法就是系统学习法。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所掌握的分散、独立的化学知识有效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系统的信息网,全面认知和理解有机化学知识。比如学生可以系统地将化学知识间的深层联系绘制出特殊的知识网,有利于加强记忆。

(3)规律学习法。

有机化学内容中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复杂多样,但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规律。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不同有机物间的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强化学习。比如及时总结各有机物间的化学反应规律、同系物间的规律等。

(4)比较学习法。

比较学习法就是比较有机化学知识中的相似相同和不同之处,即在不同有机化学物间找出相似及相同的地方,或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有机物间找出不同。通过比较,更加及时准确地纠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误区。如通过比较碳水化合物及酸碱醇等,区别出所含基团的不同和特的不同,促进有效学习,避免陷入误区。

(5)结构学习法。

将所学的整体化学知识信息按照某种联系,如相似、相关或相反等关系,与零散的部分知识系统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醇类的羟基特性及其用途等结构分析。

2.无意义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

(1)联想想象学习法。

一般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无意义有机化学知识。无意义化学物知识相对孤立零散,可通过生活中的常识及无意义有机化学物间的相似和不同设定关系,进而加强记忆。比方说苯、四氯化碳分别与水混合后,有机物漂浮在上面还是沉在下面,这就联系到各物质间的密度大小问题。据此可以作类似深想想象并结合生活经验,“苯”和“笨”,两个字的结构近似进而形象记忆,竹在上木字在下,木头浮在水上,可以简单地记住苯在水的上层。也可以发挥想象,只要便于个人记忆理解就行。

(2)借助操作增强学习法。

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在个人动手实验的过程中,结合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相关化学知识信息,有助于知识的深刻记忆。

(3)学生之间争论学习法。

教师教学可以设置不同的知识误区,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利于正确记忆,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学知识的组织策略是良好认知结构的构建

(1)列出经典实例,让学生准确理解基本概念的属性。

什么是概念呢?就是用符号所代表的拥有相同属性的一类事物。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基本的化学概念一般分为概念名称、概念定义、概念实例和概念属性等方面。所以对于中学有机化学概念需要全面掌握,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定义和专属化学名称是不正确的,学生需要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丰富的思维过程系统认知化学概念。细而言之,通过教学中的实例分系,系统地对化学概念总结和归纳,从而让学生全面掌握不同化学物间的相似特性,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在化学概念学习的一般程序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经典的化学实例和科学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教学中实例不足,会导致学生仅仅是单纯地记忆了化学概念的定义和名称,对其属性不能够正确理解,不利于对化学概念的全面掌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不同的化学实例,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化学概念全面理解。并通过实例的分析和科学总结让学生做到创新思维,在比较分析和思考中举一反三,正确掌握化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加强对化学概念的理解,明确学习化学概念的基本特性及功能用途,等等。举例说明,如化学中同系物的基本概念,材料定义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或若干个CH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学习此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该化学概念,先说明同系物概念的基本属性,强调“结构相似”和“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两个关键。之后列举经典实例,进而引导学生对实例认真比较分析、归纳。如甲、乙、丙、丁等烷类化学物都有相邻烷烃,正因为它们结构上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原子团,所以它们互称为同系物。与此类似,学习烯烃时,可以让学生依据同系物概念的属性判断乙烯、丙烯、丁烯等烯烃,它们也属于同系物。

(2)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记忆。

许多教师一味地让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概念时,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要按照学生一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从基本到特性认知,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化学概念的掌握,全面理解化学概念的深层次内涵,把握化学物质的本质属性。只有深入掌握了化学概念的本质内涵,才能做到概念意义上的扩延,思维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需要在学习中摸索,善于总结和思考,才能打破有机化学的思维障碍。

参考文献:

[1]廖运章.数学应用问题解决心理机制的调查与认知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1,(01).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7

1.在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总是建立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基础上的,任何一个物理定律总是有它的实验基础或推导的依据,这是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的根本。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更需要使学生了解其形成的具体的物理过程。例如,电压概念是在研究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势能的意义、电势概念等一系列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又如,电动势的概念的建立,必须以分析电源内部能量转化过程中非静电力做功特点,以及内外电路电压之和为不变量的实验分析为基础.这样才能较深刻地理解电动势概念的物理意义,并从而理解电动势在电路中引起电势变化方面的作用。再如,电场强度概念,是建立在电场力与检验电荷的电量成正比的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的,等等。总之,要使学生懂得,善于研究建立概念的物理过程和物理事实,是学习物理的重要能力。物理定律是在研究不同物理量之间的互相关系中建立的,每个物理定律都有其实验基础或推导依据。例如,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研究加速度跟力和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关系的牛顿第三定律,也是通过实验事实的概括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则是在物理实验基础上经过科学推理而获得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天文现象观察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推论的方法而发现的。总之,使学生懂得分析定律建立的实验事实或推导依据,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能力。

2.从物理量的定义式中理解物理概念的实质

中学物理涉及的物理概念约有四百个,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性反映客观物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如质点、机械运动、简谐振动、点电荷、干涉等;另一类是定量反映客观物理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如速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等,这类概念又常常叫做物理量。不管是定性概念还是定量概念,都必须正确理解它的定义,因为定义是对概念内涵的明确规定。对物理量来说,其定义可以用数学方法表达,其表达式又叫做定义式。一个物理量的定义式包括物理概念的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内容,概念的质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量是指概念的数值定义。如果物理量是矢量,从定义式中还可以看出它的方向意义。例如,电场强度这个物理量就质的方面说,它表述了电场中某点的力的特性,是反映电场本身属性的物理量。再就量的方面说,实验证明,检验电荷受的电场力与检验电荷的电量成正比,因此可用单位正电荷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来表示电场中某点的力的特性。所以,电场强度的定义式为e=F∕q向。理解了场强的定义式,就从质和量的两个方面把握了场强概念的全部物理意义。如果抓住了物理学各部分知识的物理量的定义式,就能很好地理解各部分知识的物理概念。因此,引导学生从物理量的定义式去理解物理概念,是对学生学会学习物理的一种能力培养。

3.从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并通过区分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来加深理解物理概念的量化形成了物理量,各个有关联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形成了物理定律、物理定理或原理。从定义式出发,可以正确理解物理概念,如果进一步从概念之间的关联上理解概念,就可以理解得更深刻。

例如,加速度的定义式a=v/t,只能使我们从运动学角度了解加速度的意义,而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是什么?加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些问题从定义式是无法得到解答的,只有从牛顿第二定律才能回答这些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是动力学的一条基本定律,其公式a=F/m反映了加速度跟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由定律可知,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也就是说力和加速度之间存在着即时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同时质量对加速度与力之间的关系也有影响。由此可知,牛顿第二定律不但使我们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深化了,而且对力和质量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也深化了。总之,把握住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定律或定理,对于加深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引导学生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去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重要内容。

4.从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过程中提高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自学能力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8

概念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它是学生认识物质属性极其规律的起点。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本文就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如何做好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阐述,仅供大家参考。

1、加强直观教学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原因,他们的思维主要以直观为主。因此,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时,要尽量利用直观的手段。比如,原子、分子的结构,它们是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想象不出来。这时候,老师可以用模型来帮助学生的认识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结构,从而形成原子、分子等概念。

多媒体技术也是很好的直观教学,因此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它、用好它。比如,学生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这一概念总是不理解,很多学生根据这个概念,还错误的认为分子比原子大。利用多媒体动画,可以让化学反应过程清楚的展示出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在化学反应时,分子分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能利用化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果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化学概念,他们只能死记硬背的学习概念了。学生死记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那就等于没有掌握化学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的本质。比如,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学习,要强调判断的标准是看有无新物质的生成,有新物质生成的就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很多学生错误的认为它是化学变化,那就要向学生讲清楚:水蒸气的本质仍然是水,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不是新的物质,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同样,水结成冰、电灯发光等变化,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它们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对某些化学概念需要进行剖析,才能帮助学生透彻的理解。尤其,要帮助学生领会其本质意义。比如,催化剂这个概念,一定要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改变”的含义,它可以是加快,也可以是减慢;“不变”的含义是指质量与化学性质,很多学生将“改变”理解为只有加快,讲“化学性质”误认为是性质。事实上,物质的性质包括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因此,概念中的化学性质不能随便的理解为性质。又如,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很多学生错误的理解为氧气,事实上,概念中的氧不只是指氧气,它还包括含氧化合物中氧的意思。

由上可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于剖析的方法对概念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的内在含义。

3、利于对比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的形成概念

化学上很多概念具有对立性,如果在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概念的含义,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分解反应与化合反应;纯净物与混合物;单质与化合物等等,在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比就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它们。

4、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化学概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任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比如,饱和溶液与未饱和溶液,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亲手配制,这样能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含义。同样,溶解度、质量守恒等概念,都可以用实验让学生建立概念。否则,老师空洞的讲解,只能使学生听的枯燥。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9

(一)物理复习教学的依据

1.物理学习内容

物理学是以知识概念为基石,以基本原理(规律)为骨架,以基本方法为纽带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物理学习内容:

物理学习内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物理概念――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物理方法――物理思维方法、解决典型问题的方法、数学方法

物理知识结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观念、基本方法

物理应用――解答物理习题、社会实践中应用(StS)、实践操作中应用

物理技能――智力技能、操作技能

2.物理解题方法(典型类型归纳)

解题方法物理方法:守恒法、整体法、隔离法、模型法、等效法、割补法、图解法、变换参考系法、矢量分析法、叠加法数学方法:几何法、比例法、三角法、图像法、代数法、归纳法、估算法、近似法

逻辑思维方法:极端思维方法、类比法、逆向法、虚拟法、对称法、移植法等

3.完整物理知识结构

物理知识结构式物理学习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观念、基本方法的组织形式和相互联系。构建物理知识结构网络,是把知识、规律和方法进行高度提炼和简缩。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线组成面,然后连成知识网。

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方式构建。首先弄清概念、规律的逻辑体系,然后明确概念规律、观念和方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1)物理概念、规律的逻辑体系

(2)完整的知识结构

(二)“三轮”物理复习教学要点――以训练为主线

1.第一轮物理复习教学――单元过关系统复习

以本为本,单元过关。以章、节为单元复习训练,是时间最长、最重要的阶段。从高三第一学期到第一次联考,大约6个多月的时间,占整个高三复习2/3的时间。这个阶段是物理复习教学的第一轮复习,即基础复习阶段,是高考打基础的战略布局的机遇期,这个时期是以教师教学为主体、学生训练为主线的复习。

教学要求:

(1)单元过关,夯实基础。主要是针对各单元知识点进行细致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归纳,对重要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加深对知识和规律的理解和联系。

(2)针对学生情况,对单元知识、方法、技能,查漏补缺,扶强补弱,发扬优势,保持均势,克服劣势。

(3)对本单元的常规典型类型、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并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4)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使课本知识系统化

单元复习教学体系知识要点和结构体系

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

重要问题辨析

基本方法和技巧

典型常规类型的专题归纳

2.第二轮物理复习教学――综合冲刺复习

是综合训练阶段,时间约2个月,从第一次联考到第二次联考。这个时期任务最重,复习效率最高,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最快的关键转折机遇期。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物理学科各个知识点间进行综合复习训练,重点是抓运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学科内知识的融合,进一步总结解题方法、技巧及特殊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辨别特殊类型问题的水平。

3.第三轮物理复习教学――模拟高考适应复习

这个阶段是高考前的准备阶段,是巩固机遇期,约一个月时间,重点是模拟高考进行适应型训练,巩固复习效果,查漏补缺,总结考试经验和答题策略,学会考试。

二、第二轮物理复习教学策略

1.加强主干知识、规律的梳理和整合

高考理综试卷的物理试卷,由于受总题量的限制,试卷考查的知识点对高考大纲的覆盖面不足30%,在适当照顾知识的覆盖面的前提下,物理学的主干知识,自然成为高考的核心,所以物理主干知识是物理复习教学的重中之重,主干重点知识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力学的三大规律的运用,那么解决力学问题及电磁学问题的三个基本思路是:

解决主干问题的基本思路

2.辨析概念,加深理解,加深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有在物理解题训练中才能真正逐步理解和深化,物理习题能以不同的形式,多角度地论述物理概念及规律。解答物理习题的过程实际上是通过应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的目的。

3.纠正错误,克服定式

物理问题中,存在着很多表面相似但本质不同的物理情景。这种相似性容易使学生受消极的思维定式的影响,导致生搬硬套地将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套到新的物理情景中去。物理情景中的相似形问题,注重物理思维的批判性原则,物理思维的批判性原则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认识,克服相似性问题的干扰,增强学生物理学习的思维批判性意识。

4.挖掘内涵,完善能力

在物理复习教学中,应该体现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教育学生要善于深入地、逻辑清晰地思考物理问题,善于把握物理概念、规律及物理事物的本质联系,真正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学生良好物理思维深刻性品质,才能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正确地、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迅速地、灵活地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

5.一题多变,提高效能

物理复习教学中,高考复习的时间很宝贵。精选一些典型习题,精讲、拓展、延课,充分挖掘习题的潜在功能和内在价值,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复习效果,使学生提高解题、做题的效率,克服盲目做题,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灵活性品质。

6.分析错解,避免重蹈覆辙

在物理训练中的错答往往具有迷惑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缺陷性,如果不从物理概念、规律的知识源头帮助学生理顺关系,从规范解题的思路上指点迷津,从原理上分析错答的原因,就很难起到解答物理习题巩固、深化和活化物理知识的作用,也不能完整地认识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影响学生物理思维深刻性品质的形成。

7.牢记图像,另辟蹊径

高中生物基本概念总结篇10

生物概念教学

高中生物的概念是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学习生物知识的基石。概念也是思维形式之一,也是判断和推理的起点,所以概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此浅谈如下自己的做法:

一、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概念不只是基本知识点,更是前人对概念的理解、原理和获得方法的高度总结;生物学的概念就是从生物学事实中提取出来的定义、原理和方法。

概念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正确、清晰的概念,并将概念有逻辑性的联系在一起,构建知识网络,有助于对生物学问题进行判断和推理,提高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也是高考说明中明确考查的基本能力。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内容。

概念教学的主战场在课堂,提高概念教学有效性,关键是将概念如何有机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概念体系。

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是客观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国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这些原则对于高中生物教学,都是适用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依据高中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在进行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时,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突出直观教学的原则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己有的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充分感知。可以通过实验、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投影、录相、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直观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所学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

三、高中生物的概念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生物概念教学中引入概念后,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总结概念;利用原有概念,诱导新概念;校正日常概念,形成科学概念;设问释疑,明确概念;巧用比喻,领会概念;对比概念,区别相似概念;剖析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例举实例,深化概念,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引导、启发、参与、倡导、诊断”的作用。

2、适当提问

1)、以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讲解

高中生物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课程枯燥,学生会产生厌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好的课程导入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教师讲解课本知识。在正式讲解知识前,教师可以提一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考虑,然后让他们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果。

2)、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深入探究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运用探究性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过某个概念之后,可以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

3)、以提问的方式复习旧知识点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循环复习知识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复习知识点的方法有课堂提问和课后练习两种,但两者相比,课堂提问具有简便、快捷、省时的特点,所以教师一般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高中生物概念大多都有潜在联系,有相似性。在讲解新知识点时,提出与之相关的旧知识点,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将其进行对比,分清其区别,不仅能记住新知识点,还能复习旧知识点,一举两得。

3、运用实例归纳核心概念的精确定义

对学生来说,很多核心概念的定义是非常抽象的,如基因、单倍体等等。学生直接理解概念较难,教学中学生需要教师来对定义中的抽象信息加以解读――也就是化抽象为具体,用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些抽象的定义。美国教育学家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告诉我们,抽象化的语言是人类经验之塔的最顶层,在那里事物的原型已被抽象化,是学生很难直接理解的信息,课堂教学过程绝不能从这种抽象化了的语言开始,否则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那些不能理解概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从具体的经验入手,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或是事件开始慢慢引导,然后再由具体经验逐步上升到抽象的概念。

4、图示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并理解其意义,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整合和内化,就能改善学习质量,使知识系统不断生长。在生物学概念学习中,这种“整合和内化”可以通过绘制概念图来实现。概念制图是一种将概念的各种本质属性按照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组织在一起形成的图示或流程,也可以是将一个概念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它概念按照概念之间的并列,包容或其它内在的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其目的是使粗象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帮助学生梳理所学过的概念,建立良好的概念体系和知识结构。为了提高效果和学生的自学能力,复习课上的概念制图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