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绩效审计案例十篇环境绩效审计案例十篇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13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1

近些年,国内各界人士对环境绩效审计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大多为理论研究,而实务操作指引和案例参考较少。本文旨在将环境绩效审计的方法结合一个案例简单谈谈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应用。本文所指的环境绩效审计方法主要包括两方而,一是证据收集方法,二是分析方法。

一、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

环境绩效审计的证据收集方法与一般的绩效审计方法基本一致,其中专家咨询法是环境绩效审计比其他绩效审计用得多的一种,因为对环境事项的评价涉及专业的监测指标和设备,一般审计人员未能纯熟掌握。各种证据收集方法的做法和技巧如下:

1、审阅法

审阅的书而资料一般包括单位管理制度、重要事项会议纪要、项目实施计划、采购招投标材料、合同、各重大事项的申请与批复、财务报表账册等,审计人员需要对其中相关、有用的部分进行取证。

2、实地调研法

通过实地察看建设现场,审计人员可以判断建设进度、财产物资的真实性、相关管理的有效性;与当地工作人员或周边群众交谈,可以获得最感性、真实的答案,有时还能从他们口中获得线索或灵感。实地调研过程中,审计人员可以采取录音、录像、拍照、索取笔录和签名等方式来取得审计证据。

3、访谈法

访谈法包括召开座谈会和进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访谈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上级主管部门或有关监督单位的人员、受益群众或周边企业等项目利益相关者等。应注意访谈内容须形成书而记录才能作为审计证据,最好还能够有当事人签名确认。

二、环境绩效审计的分析方法

1、统计分析法

统计分析法是指运用数学方式将收集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最后形成定量结论的方法。常用的有:简单线性回归、多重线性回归、聚类分析等。尤其是环境绩效审计中问卷调查的结果,必须通过统计和分析才能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

2、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相互联系的两个指标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将实际发生数据与计划数据进行比较得出目前实现程度,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发展规律和趋势,将同类型的不同主体的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得出被审计主体所处的水平,将实际实施情况与政策法规要求进行比较得出规范程度等。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是指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其他原因,并通过因果图直观、条理分明地表现出来的方法。先将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都列出来,然后通过审计证实哪些因素确实导致了问题的产生,并分析这些因素中,哪些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和其他原因等,最后用因果图清晰表现出来。

除了上述三种方法,还可以根据审计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运用一些管理学、经济学上的方法,例如投入产出模型法、杜邦分析法、净现值法、量本利分析法、数据分布分析法等。

三、实务应用案例

本文选取一个政府投资的环境项目广东某城市环境项目作为案例(案例数据经过技术处理),综合阐述绩效审计证据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1、项目背景

该项目立项的宗旨是改进和调整区域环保设施服务,从而协助解决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南中国海的环境问题。项目总投资估算为人民币30.8亿元,建设期为6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污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有害废弃物管理中心建设及有害废弃物管理政策研究、城市间环境治理区域合作、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等。

2、绩效评价过程

在完成调查准备、构建三级评价指标体系、设定各项指标的评分权重、设定评分标准等环节后,审计组进入绩效评价过程。

该项目的一级评价指标包括相关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六大方而。本文分别从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指标中的一个三级指标来举例说明。

(1)经济性分析

经济性分析主要从资金经济性和管理经济性两方面,二级指栩开展,反映资源的节约程度。其中,以三级指标招标采购合同预算节约率为例。

对该项指标的分析主要采取审阅法和分类统计分析的方法。首先,查阅项目评估文件、年度实施计划、历年审计档案、招标采购合同等资料,分类统计出所有进行招标采购的合同信息。其次,对不同类别的合同分别对其预算成本与实际成本作出比较。其中有一些设备采购是项目评估文件和项目实施计划中均有详细的资金预算的,例如水质监测与数据共享子项中的通风、温度控制系统,在项目实施计划中的成本预算为140万元人民币,实际签订一个合同,合同金额为129万元人民币,比成本预算节约了7.86%的资金。还有一些项目内容的预算没这么具体,例如有害废弃物管理子项中的现场作业、进场公路土建工程预算成本为7970万元,实际建设过程中通过招标签订了5个此类合同,金额合计7990万元,比预算成本高了20万元,没有实现节约。

按照此方法,对所有招标采购合同进行比较、统计后,得出,264个招标采购合同中,有10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38.64%)实现了节约,预算节约率为7.32%,但是其余162个合同(占合同个数总数的61.36%)的实际结算都等于或超过了原计划金额,超出预算8.48%。审计组对该项评价指标的评价等级为中,评分为该指标的满分分值的70%。

(2)效率性分析

效率性分析主要从项目建设执行效率和项目运营效率两方面,二级指栩开展,反映产出与资源的关系。其中,以三级指标项目征用土地效率评价指标为例。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2

(一)水污染治理案例简介

a市为改善水环境,投资建设了水污染治理项目,审计组对某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和项目进行了审计,并对相关建设单位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项目建设及其绩效情况进行了延伸调查。水污染治理项目有5个,项目计划的总投资为17137万元,其中:省级的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878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509万元、自筹资金15750万元。实际完成投资共17156.49万元,其中:省级的水污染治理专项资金878万元(市财政局已全部足额拨付给相关单位),市财政配套资金为528.49万元、自筹资金是15750万元,工程已全部完工,并投入运行,5个项目中有一个运营不达标。对处理后水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在线监测,其运营监管直接与市环境保护局联网。其中,污水处理项目设计总污水处理能力为7.5万m3/日,201×年日均处理污水量是4.17m3,占设计处理量的55.6%,10个月内处理了1268.4m3;CoD削减量达到2160.68吨,BoD削减量为792.79吨。污水处理的同时,产生了5687吨污泥,作为废弃物,利用其中含有可燃性有机物的特点,进行有效处理和利用,即交由某发电厂进行无害化焚烧发电处理,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同时,保护了环境,且达到了每日150吨的设计处理负荷。对于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中水,在建设污水处理厂的同时,厂内与厂外同步建成中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的尾水经紫外线消毒后,水质指标已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中的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标准,并在10个月内已外供106m3,但中水回用率总体还不高,没有达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城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要达到10%以上”的目标。在向300个周边居民了解对此次水污染治理是否满意时,了解到大部分居民对污水治理表示满意,其中有276人表示满意或者基本满意,没有收到投诉。

(二)平衡计分卡下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层面来设计水环境绩效审计的指标,具体见表1。(1)财务角度:项目的建立基础是资金,从3e角度对水环境项目资金经济效率上进行评价,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和合理运用,用财务指标凸显项目绩效;(2)客户角度:建立水环境项目的目的是治理、保护水环境,使政府和居民满意。以政府指标和公众反应来体现项目的绩效,可以从外部客户角度来考察项目的效率和效果等。(3)内部流程角度:项目的内部流程是项目健康运行的基础,是项目绩效的基础,选取项目运营的结果和设计功能达标情况,即结果性指标来反应项目运行的绩效;(4)创新和学习角度:创新与学习带有一定展望性,是内部流程的支撑面,对项目的进一步开展具有驱动作用,可以说是水环境项目为长期效益所进行的驱动性内部建设。

二、水污染治理审计评价

(一)建立参考评价等级

确定定性指标的评价标准有一定的难度,采取专家打分制,以10个审计专业人员打分为准,对某一指标,每个人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有好中差三个评价选择,如果某一指标得到好评5个,中评3个,差评2个,表示为v=(5,3,2)则得评价分值为[5×1+3×0+2×(-1)]/10=0.3。对定量指标的评价,结合项目具体情况,以法律法规的规定标准或者行业均值及历史数据作对照。(二)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进行运算关于定性指标。根据a市的数据,结合表1和表2,得到表4。本文假设最终方案选择有两个:项目增加投资,项目改革或取消,运用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建立案例的模型。

(三)具体案例分析

由软件计算结果得到各指标相对目标层次的权重,结合表3和表4的评分,运用加权计算方法,可以得到加权分数值如表6;另一方面,可以得到某一层次指标相对于上一层次的权重,以此进行加权计算,可以看到每个层次的分值,直观的体现某一层次的运营状况,及对整个项目的贡献度,如表7。根据表6,得到水环境绩效审计评价综合分值为0.5742,在0到1之间,介于好与中之间,表明水污染治理项目综合运营状况良好。总分值为0.5745,与表6相对一致(少许误差是权重四舍五入时带来的小影响),项目总体运营较好。同时,由层次小计分数得到,财务角度0.3333,客户角度1,内部流程角度0.4167,创新与学习角度0.5,可见客户角度评价最好,财务角度绩效有待提高;再有,资金0,项目1,政府1,居民1,污染治理0.3333,资源再利用0.5,环境政策0.5,技术创新0.5,可见,项目、政府、居民方面都很好,资金项目的绩效需要进一步考察。

三、结论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3

(虹口区审计局200086)

【摘要】目前,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没有完全建立,审计人员绩效观念、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绩效审计有待拓展。文章以问题为导向,思考如何进一步开展投资绩效,提出推进投资绩效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绩效审计投资审计政府投资

《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政府投资作为政府实现其职能的重要手段,占财政支出比例较大,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在政府投资审计中加强绩效审计很有必要。

一、开展政府投资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1.实施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是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阶段,政府由权力型、管制型向责任型、服务型转变。绩效审计通过对政府部门和单位管理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等绩效情况进行评价,促进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丰富和拓展了审计的内涵和外延,从审查投资决策、建设管理、投资效果入手,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着力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揭露决策失误、体制不适应等方面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2.实施政府投资绩效审计是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随着民主意识的增强,公众对公共财政支出越来越关注,特别关注建设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政府投资在财政支出中总量大,对经济社会影响很大,政府投资的绩效审计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由注重速度的粗放式向关注效益和质量的集约式转变,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具有重要意义。

3.实施投资绩效审计是国家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上海市审计条例》指出,审计机关应当专门开展绩效审计,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绩效审计结果报告。政府投资涉及公共利益和民生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是否达到了预期效益,投资效果如何都需要通过绩效审计予以分析和客观评价,通过绩效审计关注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促进完善政策法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剖析投资管理体制中深层次的问题,从而不断完善投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调节经济结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宏观导向作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发挥审计维护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作用。

二、投资绩效审计的实践和探索

作为基层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全面推进绩效审计的工作要求,围绕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紧紧抓住财政资金流向这条主线,强化政府投资审计项目的总体安排,整合全局资源,增强政府投资审计的主动性、宏观性、建设性、开放性和科学性,将揭露问题和促进整改相结合,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

1.以真实、合法性审计目标开展对重大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对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强化投资动态的控制,核减不实投资,切实保证项目成本核算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查找管理漏洞、损失浪费,促进财政资金安全有效的使用。竣工决算审计已成为基层审计机关的重要审计任务。

2.坚持“服务大局,围绕中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方针,围绕政府和百姓关心的专项资金开展审计调查,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近年来开展了区内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效益情况、政府投资项目执行和管理情况等的审计调查。

3.围绕重点资金、重大活动的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开展全过程的跟踪审计。根据政府投资建设周期长、投资大,环节多的特点,从建设项目立项开始,在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工程决算等各个环节,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将审计关口前移,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预防、揭示和抵御的“免疫系统”功能。

4.紧紧抓住国债资金、重点投资领域和重大建设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有效遏制权力腐败,推动国家良好治理。近年来在学校校舍工程等项目跟踪审计中积极引入绩效理念开展绩效审计。

三、推进投资绩效审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各地绩效审计发展还很不平衡,总体上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不仅受制于审计的外部环境,如绩效审计的法规体系不完善,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也受限于审计自身原因,如审计人员绩效观念有待加强、业务水平还有待提高,投资审计有关绩效方面内容还有待拓展等问题。

1.缺乏明确评价标准,审计评价难。绩效审计最大的特点就是评价,要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等进行评价。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缺乏系统的评价标准,在评价项目有关效益等非财政财务信息时很难获得相关评价指标的数据信息,也给评价带来了难度。另一因素是目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较粗,缺乏效益指标,审计人员在评价的时候多依赖经验和主观判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审计风险,绩效审计深入推进难。2.监管长效机制未发挥,影响绩效审计力量的投入。在政府投资管理过程中,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进行监管。由于监管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加之专业人才缺乏,很难做到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监督合力没有形成,监管水平和效率低下,政府投资呈现“只重投资,不重效益”的“粗放”特点。为了查处投资领域中管理不规范、损失浪费、资产流失等问题,基层审计机关在真实性、合法性上投入了较多人力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力量的投入。另外,对投资领域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整改情况看,这些问题的形成既与建设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缺失和把关不严有关,也与外部监管不力有关。目前迫切需要各部门形成联动的监管合力和长效机制,提升和巩固审计的成果,让审计部门有很多的精力开展绩效审计。

3.人员知识结构不适应绩效审计要求。对于投资绩效审计,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当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和投资的重点,具备宏观综合分析问题、挖掘体制机制上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了解和熟悉同类工程的有关技术指标和技术参数,评价完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的专业能力。

4.绩效审计有待深化。审计机关应加强对维护财政资金安全性和促进实现政府投资效益目标开展政府投资的总体绩效方面的专项审计调查,增加审计工作的主动性、宏观性、整体性、建设性。

当然,政府投资的整体效益离不开一个个单体项目。就具体项目绩效审计而言,投资审计的内容还有待深化。首先在决策审计方面,对项目决策论证的充分性、科学性,项目选址的合理性、技术经济的先进性关注度要加强,项目决策与领导要承担的经济责任的关联性还不够,难以揭示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损失浪费;其次在设计阶段,该阶段基本决定了总投资的75%左右,但是目前关注优化设计方案还不够;再次在建设阶段,全过程审计中虽然加强了关键环节的监督和控制,但对施工、监理等具有较强专业技术要求的审计监督深度不够,关注制度、管理比较多,关注技术比较少,难以发现技术上的有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深层次的问题,绩效审计的深度还有待挖掘;最后在项目竣工决算审计阶段,欠缺项目运行的后评估审计,未对项目达到设计能力一段时间后评估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难以保证项目审计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四、推进投资绩效审计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客观的绩效审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投资项目分析和评价的指标相对比较复杂,为此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需要建立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指标体系。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可比性原则,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结合政府投资项目绩效审计的经验成果和具体实践,建立起统一评价体系。

2.形成监管合力,发挥长效机制。一是建立政府投资审计的联席会议。由地方政府投资审计成员单位组成,明确各监督部门的监管配合职责,加强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检查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共同研究和解决体制机制深层次问题,不断完善区级层面的规章制度,为绩效审计的开展打下良好的管理基础。二是建立审计整改联动机制,提升审计效果和影响力,建立审计整改联动和公告制度,有效解决“下不为例”、屡查屡犯的问题,将审计监督和主管部门的日常专业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整改的长效机制,提升投资审计的效果。

3.提升内力,完善人员知识结构。审计干部队伍素质决定绩效审计的水平和质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不断对现有人才优化结构。一是建立开放式、多渠道的人才培训,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逐步提高工程、环境保护等相关专业人员比例,同时加大业务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优化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并做到审计系统内部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和共享。二是巧用“外脑”,提升内力。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的同时,要向专家借“智”,着力提升审计人员自身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吸纳中介机构的专家和高校人员一起参与项目的审计和绩效审计课题研究,培养一支业务优良、作风过硬的审计队伍。

4.着眼宏观和微观,全面突出绩效内容。一是加大政府投资专项审计调查的力度,关注区域政府投资整体绩效。全面掌握本区政府投资的总体情况,关注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揭示工程建设领域突出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加强对政府投资审计主动性、宏观性、整体性的把握。关注政府投资财力有分配权和审批权的部门对投资财力分配管理情况、投向结构的总体情况、分布状况,发挥政府投资对经济结构调节的引导作用,促进本级政府完善区级财力投资管理办法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监督的管理办法。关注政府建设监管部门管理职能履行情况,揭露因监管不力或监管滞后,造成损失浪费问题,加强对建设市场的依法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建设领域的违法违规和腐败问题,避免公共财政资金的损失。关注政府投资项目的主管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跟踪管理和检查情况,检查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监督的有效性,促进政府投资建设主管部门不断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与办法,减少投资的失控和管理漏洞造成的损失浪费。关注具体负责建设的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特别关注重大决策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投资决策依据的科学性、可行性研究的完整性、投资行为的规范性,避免项目决策失误、管理不到位等造成的重复建设、无效投资等问题。

二是跟踪具体项目,深化绩效内容。跟踪具体项目,在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突出绩效审计的理念和方法,紧紧抓住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四个环节开展绩效审计。

(1)在审查前期立项时,将投资决策、可行性研究、设计管理与项目的“效果性”相结合。要关注项目前期投资决策论证的充分性,达到的投资效果的可行性;在设计管理中关注贯彻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情况,加大对设计方案的优化选择的审计,根据技术、经济和环境分析多方案比较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将决策文件规定的目标、可行性研究报告达到的效果、建设资金使用效率作为检查项目的执行效果绩效的切入口。

(2)在项目建设期间,将投资管理、资金使用、项目招投标、合同履行、施工技术的优选、造价结算与投资的“经济性”相结合,关注招投标时设计图纸是否齐全,有无达到设计深度就进行招投标,导致日后合同的变更,投资最终难以控制等问题;施工中检查有无利用新技术降低造价的意识,关注是否提前考虑今后功能水平的变更和提升问题,施工中处理好技术的先进性、功能的完善性、使用上的便捷性和造价的经济性关系。在保证实现技术目标的前提下厉行节约,严厉查处单纯为了压缩工程造价而使建成后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

将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损失浪费等与“效率性”相结合。检查施工组织设计是否体现技术与效率的结合,关注施工的质量和投资控制的情况,检查监理和投资咨询单位的职责履职情况、从设计、施工变更单入手,分析设计和施工变更的原因,挖掘设计、工程管理中有关经济、效率、效益问题,围绕建设工期、项目成本、资金管理和工程质量,着重分析项目管理中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损失浪费等可能影响效率的问题。

(3)项目建成运行后,关注投资实际效益和效果。考虑工程中质量和功能方面的缺陷,要待使用一段时间后才能暴露和显现出来,审计机关要对项目建设达到设计能力以后开展后评估的审计,对项目的立项决策、可行性方案的预测和实现程度、施工质量、建设管理和效益等进行系统评价。

通过关注政府投资总体绩效和检查具体项目的绩效入手,深化政府投资审计内容,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扩大绩效审计的覆盖面、广度和深度,以点带面,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审计推动国家良好治理的免疫系统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大胜.政府效益审计案例选编[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石爱中.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案例[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4

【关键词】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方法体系框架构建;审计难点

生态宜居城市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思想,是人类自觉克服“城市病”、从灰色文明走向绿色文明的伟大创新。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城市规划的目标包括:循环生态城市、山水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旅游城市等。

2010年重庆市将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的目标纳入城市总规划。生态宜居城市就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城市。重庆市为生态城市重点工程制定了保障措施,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了财政专项资金,完善了相关环境政策的制定。对生态环境工程和巨额财政资金开展生态环境绩效审计,将成为政府审计机关的重大课题。

一、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概念

生态宜居城市是在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范围内,运用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和系统工程,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公平、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环境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对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活动及其报告进行环境财务、环境合规和环境绩效三个方面的审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活动。绩效审计是独立的审计机构依法运用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管理活动的经济性等进行监督,以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综合审计活动。环境绩效审计是在财务绩效审计基础上,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审计,是财务绩效审计的延伸。

(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产生的动因

1.公共环境受托责任是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产生的内在动因

(1)公共环境受托责任的产生。现阶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以随意消耗环境资源而不用承担任何代价,环境成本由社会承担。由于无需对环境成本进行补偿,企业则尽可能掠取环境资源,而社会公众承担环境成本,却得不到任何补偿。随着社会公众意识的觉醒、保护自身环境利益的要求,于是形成了环境受托责任。(2)公共环境受托责任中的委托者与受托者。狭义委托者包括环境责任主体的财产所有者、债权人,广义的委托者包括受责任主体影响的人群。作为环境责任主体的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中必然对周边的自然和生态造成影响。如企业排放的废气和废水会污染周边的空气和水源,从而对周边居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危害,周边居民应当是环境受托责任的委托人。环境受托责任中的受托者包括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3)政府公共环境受托责任的内容。政府将环境保护责任确立为政府的一项受托责任。体现为:进行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综合决策、组织环境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分配公共资源。

2.政府审计机关执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源于财政预算资金的外部监管要求。首先,通过政府审计可以解决部门生态宜居城市环保建设投入预算粗放、预算批复不及时、挪用预算资金等问题。其次,加强对国库收付的审计,审查财政专户情况、“收支两条线”管理、预算外资金使用违规等问题。最后,加强对政府采购的审计,审查采购资金预算、采购过程、采购结果是否符合法律政策要求,尤其是对于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项目资金的审计。

(三)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

我国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审查评价生态宜居城市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审查评价生态宜居城市相关制度和政策的合理性;审查评价环境管理部门设置的有效性;审查评价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利用审计结果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四)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原则

审计原则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过程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对审计人员具有公认的约束力。包括:独立性原则,公正、客观原则,联合审计原则,重要性原则,事前与事后审计原则,当期与远期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方法的框架构建

(一)生态宜居城市环境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的组织方法

1.项目选择与确立

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工作的目标。在进行环境绩效审计项目的选择时,应体现以下几方面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即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和政府社会高度关注,对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作为审计对象,财政投入较大的生态环境工程;还有时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增值性原则、风险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等。

2.制定审计方案

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细化,将每一审计事项落实到各个审计小组或审计组成员,从而有利于工作流程的标准性和审计取证的一致性。包括: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对象的确定、审计内容的确定。

3.审计资源配置

绩效审计比财务审计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人力,它更加需要人员的质量而不是数量。绩效审计既要考虑审计人员条件,同时也要考虑技术手段、能力水平、经验和工作基础等,可选择在当前条件下能够做好的项目来实施,避免选择那些难以胜任的项目。

(二)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技术方法

一般技术方法:一是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方法,包括:文件检查法、抽样和案例研究、直接观察法等;二是数据和信息的分析方法,包括:成本—效益分析、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特殊技术方法,包括:确认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环境性采用的技术方法。

(三)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和标准的构建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5

【关键词】案例研究;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美国审计署

一、案例研究方法的概述

从定义上说,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认为是一种运用历史数据、档案材料、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运用可靠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带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分析性归纳方法,从个别到一般,通过对现实中某一问题的深入剖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案例研究方法运用的领域广泛,在绩效审计的运用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也是当今绩效审计最先进的国家之一,根据不完全统计,绩效审计已占其审计总署工作量的80%以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审计署就开始在其绩效审计项目中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迄今为止美国审计署官方网站上公开的报告中可以找到的使用案例研究的实例已有大约100个。

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原理是相同的,即收集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及相关信息和数据,与既定标准相比较,将审计结果报告给信息使用者及其他相关方的一个过程。绩效审计区别于传统财务审计的地方是绩效审计侧重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常常没有固定的标准可供遵循,它吸收了管理咨询中专业分析的合理成分。因此,绩效审计除需运用传统财务审计中广泛使用的审阅、观察、计算、分析等技术和方法以外,还可以使用案例研究方法。

二、案例研究方法的类型

美国审计署编写的案例研究指南中,将案例研究法在绩效审计中的应用分为六种类型:例证型、探索型、关键案例、项目实施、项目效果和累积型。在美国审计署的案例研究中,最常见的是关键案例和例证这两种类型。

(一)关键案例

关键案例是Gao(美国政府责任审计署)案例研究方法中最常用的类型,它是一种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考察的方法。最常见的应用是对受到特定关注的事件进行的考察,比如美国三里岛核泄漏事件,这样的灾难事件很特殊也很罕见,可能很多年才会出现一次。因此这样的案例几乎没有得出普遍结论的推广意义,我们依然要对这些案例进行考察,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挖掘事件的前因后果,为建立预防机制提供参考,以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另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在研究一个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一个实例来推断整体情况。例如,在2009年,美国审计署对于SDVoSB项目(针对为残疾退伍军人所拥有的公司提供联邦合同的项目)中是否存在欺诈和贪污进行调查。在这个案例中检查了该项目中是否存在贪污现象,以及是否存在对贪污的有效控制。

关键案例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用来回答所研究案例的因果关系,在对特定对象的背景环境因素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正、全面的结论,保证质量的同时增强时效性。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研究的实例同时是一个孤立的因果关系,它在泛化推广上存在较大的缺陷,容易使信息使用者产生疑惑,是否案例中所叙述的实例在其他情况、其他地方也存在。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对样本和证据过度泛化的问题,通常还需要增加其他样本或者使用与其他方法相结合来达到推断总体的要求。

(二)例证型

例证型案例研究是一种描述性的方法,它主要解决“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不同于关键案例,例证型可能会使用一个或几个有联系的案例,来向知之甚少的读者展示情况是怎样的。这种案例也可以用作辅助说明,以使情况更加清晰易懂,同时也能为读者提供一种替代经验。因此在选择例证型的案例时,通常需要较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数量较少以保证读者有兴趣对一个或几个案例进行了解,例如在示范课堂上经常使用案例引入的方法。

美国审计署有较多例证型案例研究的应用。例如,在1995年,审计署通过一项案例研究调查了1988年至1991年之间关闭的军事基地的后续处置,通过对选择的一些样本点的了解,描述了这些军事基地被保留、被联邦政府机构征用或是经改造后转为民用的几种不同的情况。

例证案例研究也有缺点,被选择的实例必须准确地反映状况或者项目,当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时,难以选择一个代表性的样本,当我们不能选择一个符合需要的样本点,这种方法就不合适。

(三)探索型

探索型案例研究的作用是为大型的案例研究制订评价问题、标准、方案和分析战略,当项目运行、目标和结果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时最为有用。探索型实质上是缩小了的案例研究,因此通常在开展大型调查前进行。我们之所以将它作为一种案例研究方法类型独立出来,是由于其应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区别于其他的类型。在进行探索型案例研究时,每一个重要变量至少要选择一个样本点,以使样本量足够覆盖差异性,它的报告结论一般不够成熟,并且更偏向于研究人员的直觉而非客观的观察,通常是对内的或者是更大型报告的一部分。

例如,在1985年,nSiaD(美国国家审计总署的国家安全与国际事务司)通过对巴西市场的案例研究考察了出口竞争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人员通过对巴西、日本、法国等国进行实地访问,会见相关政府机构的官员和私人部门的代表,查阅政府官方文件,并且对巴西市场活跃的高科技公司进行系列的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的背景性信息。据此认为巴西市场出口竞争中的关键因素主要有以下4项,分别是双边贸易条约、对销贸易、出口融资和遵守贸易相关的行业政策。尽管为了满足工作要求,nSiaD不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考察这些因素在其他国家的可泛化性,但是这项研究成果仍可以在将来满足相似的测试。

(四)项目实施

审计署经常要面对项目是否实施或项目实施是否有效的问题,对于项目的案例研究有助于考察和展示这些情况。这样的案例中,法律规章常常是重要的衡量标准,进行这些案例研究对于提供立法灵活性很有帮助,因此项目实施案例通常是描述性、规范性的。项目的案例研究成果适于泛化,如果需要推广,在研究时通常要求选取多个样本点。在选择样本时根据客户需要可以选择典型的、差异的、有代表性、最佳、最差案例。衡量一个项目实施案例研究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是否投入足够的人员和时间在现场调查,最终获取的信息的深度和广度。因为项目实施研究通常要求多个样本点,因此要求对研究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以满足质量控制要求。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可以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将调查问题用简洁的方法表达出来。

(五)项目效果

项目效果对项目进行调查,深入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可以对今后实施类似的项目提供借鉴价值。1986年,pemD(项目评估和方法部门)有一份关于水体质量的报告,调查水质改善项目的有效性及成败原因。通过对四个城市和地区的水库进行深入、广泛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得出汇总结论。这个报告除了通过四个样本之间的对比来探寻因果关系,同时还做出了排除其他解释的可能性的努力。

和项目实施案例研究相似,评价问题通常要求泛化,然而对于一个高度差异化的项目,从样本点获得的信息不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时这种方法不适用。有一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方法是先在一系列选定的样本点开展案例研究;然后通过有针对性地审查相关数据、先前的报告或调查来证实案例研究结论。第二个方法是先使用其他方法,在明确特定关键因素后,案例研究应在能获取尽可能多的特定理解性信息的样本点开展。这两种方法在对于项目的案例研究中证实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

(六)累积型

累积型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方法,尚未找到Gao在案例研究中找到使用。区别于多样本点的案例研究,它是将不同时间的案例研究发现综合起来。累积案例研究既可以追溯到过去,也可以展望将来,这对进行案例研究收集的数据、使用的方法技术以及研究人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期待将来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前景。

三、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

在美国审计署所运用的各种绩效审计方法中,案例研究法有其特殊的作用和不可替代性。现在案例研究方法定义和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注重背景

案例研究是一种研究复杂实例的方法,在了解和回答“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问题的时候,背景环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它将实例及其环境作为整体加以广泛描述和分析。一个优秀的案例研究不可能脱离背景而存在,背景环境是一个案例具有特殊性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分析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形成最终的报告结果。

(二)选取标准

从案例研究法的类型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审计对象都适用。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必须确立一定的标准,案例研究最适合回答“怎么样”和“为什么”的问题,在探索型案例研究中还可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总的来说,以其目的性选取是最合适的标准。具体到每一种类型的案例研究而言,例证通常需要选择典型或代表性的样本,以更好地达到说明的目的;前文提过,探索型案例研究选取的样本需要足够覆盖差异性;至于关键案例研究,通常是案例需要我们去研究,而不是我们去找到案例;项目实施及项目效果案例研究,通常需要泛化,要求选取多个样本点,依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典型的、差异的代表、最佳或最差案例;累积案例研究自然是需要选择大量案例,覆盖一个较长的时间段。

(三)使用的方法

从收集信息、证据的方法来看,案例研究法除了需要使用查阅、检查等常规方法外,它与其他方法的最大区别是案例研究中经常使用直接观察和参与观察。调查人员要实地参与调查,要获得更为可靠的信息,有时甚至需要隐藏身份。例如在进行访问时,我们使用其他名称,并不透露真正的身份和目的,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信息可能更为真实。

四、案例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一个完整的案例研究过程包括:界定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证据、分析证据、撰写研究报告五个步骤。现就美国审计署于1986年12月的一份水体质量的报告具体分析:

第一步,确定研究问题。这个案例主要对水质改善与污水处理厂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第二步,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主要包括定义研究对象、形成研究主题、确定样本选择数量和范围等。这是一个针对水质改善项目效果进行研究的案例,在这个案例里,对于过去只关注污水排放量的做法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探究污水排放量变化与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从这个层面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出项目的有效性。为此,此案例一共选择了四个较有代表性的城市allentown,tamaqua,Lansdale和Hamburg分别收集他们的污水排放量、污染物指标和水质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对比。

第三步,证据收集。案例研究一般采用访谈、观察和第三方信息等方法收集相关证据资料。由于这里探究的是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涉及到大量的数据的收集,更多地采用的是第三方的信息,例如,审计署从当地的污水处理厂每年编写的排放监控报告中收集到历年的水质信息,包括悬浮物、大肠杆菌等污染物以及含氧量、氮的化合物等用来衡量水质改善的各项指标,同时还从其他机构例如epa,GiCS等的文件中引用相关的数据,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

第四步,证据分析。案例研究常常会收集和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运用合适的技术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才能为使用者所理解。这份水质报告是一个多地域结论整合的案例,使用同一套方法对四个地区进行研究:在epa(美国环保署)原有的软件中对所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回答污染物排放量是否减少、水质是否改善、染物排放量变化与水质改善是否存在某种联系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影响水质的原因这四个问题;接着对四个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个汇总的结论。

第五步,提出结论,撰写报告。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污水处理厂更新后四个地区的排放污染物都有所减少,尽管除了tamaqua其他三个地区的污水排放总量都明显上升。从水质来看,allentown和tamaqua水质有很大的改善,Hamburg只有轻微的改善,而Lansdale的水质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甚至是变得更差了。因此在最终汇总的报告里,Gao认为水质改善项目在allentown和tamaqua是有效的,在Hamburg的效果并不明显还有待观测,而在Lansdale没有起到效果,可能是因为其他地区的污染物投放到该地区导致其水质变差。

然而,案例研究的过程并非是严格地按照上述的每一个步骤,它的独特之处是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可以循环交替进行的。在大多数方法中,信息收集之后进行数据分析,然后形成报告。在案例研究中,有一个特殊的程序称为ottR,即观察、思考、测试、修改(observe,think,test,revise),收集到初始的信息后,进行第一阶段的观察活动,了解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接着在第二阶段“思考”阶段,说明需要哪些新的信息来证明现在认定的解释或是排除其他的解释,然后会引出第三阶段“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前面阶段中的说明收集更多信息。最后一个阶段要对之前收集的信息和得出的结论进行复核和修改。因此可以看出,数据的分析结果有助于下一阶段的计划,下一阶段的观测又会产生新的信息需求,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找到最为合理的解释和可信的证据。

五、案例研究方法的缺陷

在使用案例研究方法的时候,也发现了它所具有的一些缺陷,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去减弱和规避这些缺陷所带来的影响。首先是案例研究在泛化时存在一些问题,有时难以对研究结论进行一般性的归纳。因为案例研究所针对的常常是一个或几个样本,它的结论不是统计性的而是分析性的,我们使用典型或是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点进行案例研究,但泛化的风险仍然是存在的。对于例证型、探索型和关键案例来说,如果需要推广,需要通过和其他方法的结合来获得,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其可靠性。对于其他三种类型,一般来说只要他们在样本点选取和分析战略设计时做了充分的考虑,泛化也是可行的。

另外一点是案例研究的结论可能缺乏公正性。产生这个问题原因主要有:1.使用的信息不够充分;2.当我们采用直接观察方法时,受研究人员的主观性影响较大,其公正性和客观性值得怀疑;3.案例研究的结论没有一定的标准。一些专家提出,采取以下措施可以避免偏见和确保准确性,即1.向提供数据的人们提交最终的报告,收集其对于报告的反馈;2.使用多途径多方法收集数据来进行案例研究;3.通过审计跟踪或证据链技术,同时提高审计人员收集直接证据的能力;4.保证充分的监管。

最后是可能消耗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耗费是案例研究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尤其是在针对项目进行的案例研究中。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建议在投入一个案例研究之前,首先评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据此来安排案例实施的优先顺序;其次是要制定可行的计划,制定出预算,合理安排时间、资金和人力资源。

六、案例研究法在我国绩效审计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10年的“世界审计组织第六届效益审计研讨会”上表示,到2012年,我国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将开展绩效审计。除了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和应用指南外,绩效审计的方法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将着力构建绩效审计评价及方法体系。

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中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以审计署为例,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在承担审计署2009至201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绩效审计指南研究》的过程中,组织编译了美国和加拿大审计署开发的六种绩效审计方法,其中包括案例研究方法。研究和学习美国审计署在绩效审计中对案例研究法的应用,能够为我国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和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实务角度来看,在审计署的对一些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中,已经可以初见案例研究方法应用的端倪。

以2011年9月对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审计调查跟踪为例,审计署驻郑州特派办的专项审计调查组自2011年6月起对宝钢集团公司落实国家《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情况开展审计调查。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项目实施的案例研究的应用。关注这个审计项目的主要目标,首先是调查宝钢集团贯彻《规划》取得的实际成效,了解对于规划目标的实现情况、任务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然后是调查《规划》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地区和宝钢集团采取的具体措施,揭示政策、制度、配套措施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最后是分析问题和不足产生的原因,从而为国家以及企业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这个目标的制定的确可以看到一些案例研究方法运用的影子,为了了解对我国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情况,选择了宝钢集团这个钢铁企业中的代表进行跟踪调查,深入分析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对于推断其他类似企业的情况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价值,同时有助于相关政策的完善。

然而,实际上,目前的绩效审计对于这种方法的使用并不明确,浅尝辄止,也没有出具过正式的案例研究报告。因此,我国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之路依然很漫长,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尝试。

七、对我国案例研究方法在绩效审计中发展的建议

(一)理论是指导,需要完备绩效审计理论体系

我国现有的审计准则和指南中尚未涉及案例研究的阐述,建议在以后的修订中能够增加相关的内容,对案例研究在绩效审计中运用的程序、方法、报告等进行一些规定和建议。目前我国对于绩效审计中案例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还仅限于介绍外国绩效审计的方法,能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极少。因此建议审计署及各地方审计机关经常召开相关主题的研讨会,并鼓励专家、学者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多撰写相关的论文,集合各方面的智慧,力求能早日补充完整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这一部分,以理论指导审计实务。

(二)人才是关键,能够加强针对案例研究的人员的培养以及这方面的资金配备

由于绩效审计远远比传统的财务审计复杂,除了需要更为灵活多样的审计方法,还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较广的知识领域和更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对审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审计人员多数来自于审计、会计等财经类院校,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建议逐步调整审计人员结构,在培养财务、审计的相关人员之外,也逐渐开始吸纳管理科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计算机、医药学、生物学等等非财经类专业人员进入审计机关,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以便能够应对复杂各异的案例。

(三)技术是核心,需要更新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如前所述,案例研究所应对的是较为复杂的案例,常常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因此能否更快地收集和处理这些数据,关系着这个案例研究质量的好坏,同时也会影响其效率和成本。建议在考虑我国现实国情的前提下,学习和引入国外先进的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如使用一些模型和软件等。

(四)风险需控制,作为一种审计的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控制,在我国绩效审计还在发展阶段的时候尤其需要关注其风险

案例研究的结论基于对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来源控制、多途径收集证据、审计跟踪和证据链技术等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方法的结合和佐证来增强案例研究成果可泛化的程度,以此从源头和过程上对审计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周国彪,黄小忠.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构建[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0(6).

[2]李璐.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方法的变迁及启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6).

[3]王金红.案例研究法及其相关学术规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崔孟修.试论绩效审计方法的特征及其应用[J].审计月刊,2011(5).

[5]孙海法,朱莹楚.案例研究法的理论与应用[J].科学管理研究,2004(1).

[6]陈希晖.绩效审计方法之五——案例研究方法[J].国外审计动态,2011.

[7]Kathleenm.eisenhardt.Buildingtheoriesfromcasestudyresearch[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89,(4).

[8]U.S.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Casestudyevaluation[R].washington,DC:U.S.Gao,programevaluationandmethodologyDivision,1997.

[9]U.S.Generalaccountingoffice(Gao).waterqualityanevaluationmethodfortheConstructionGrantsprogram-CaseStudies[R].washington,DC:administrator

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1986.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6

【关键词】审计;案例教学法;创新型人才;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的日益兴起、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以及会计审计准则与国际惯例的日益趋同,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成为新世纪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主旋律(王明珠,00)。而传统审计教学模式以应试教育为主导,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无法培养出具有理论功底扎实和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改革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以及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审计专业人才势在必行。笔者从事审计教学工作几年来,常常遇到“审计难教、审计难学”的尴尬境况。而在众多探讨审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文献中,审计案例教学无疑提供了值得努力的方向。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呼声最高。笔者旨在结合亲身体验,谈谈对审计案例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审计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案例教学法(CaseStudy),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其含义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在实际案例中进一步学习理解和掌握课程原理、原则的一种方法(刘淑芬,00)。据称曾在哈佛商学院的mBa教育中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其学科特性决定了在审计中引入案例教学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笔者认为,实施审计案例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一)审计案例教学是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益尝试

传统审计教学模式导致审计课程严肃性有余而活泼性不足、抽象性有余而形象性不足,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更不利于活跃他们的思维和拓展创新能力;而案例教学则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模拟一个真实的、有案情、有场景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对案例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比较有见地的观点,并参与辩论,这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案例教学有利于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指出,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即必要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专业胜任能力”中“必要知识”的内涵已大大扩展:从主要具备会计、管理等相关知识到应具备税法、经济、市场、金融、期货、证券、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将变得更为丰富、宽广。除此以外,还应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快速学习被审计单位及其所处行业相关背景知识的能力。这一切都对世纪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审计专业人才。而案例教学正是重实践能力、重创新能力、重多门学科综合运用的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法。

(三)审计案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世界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特别强调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广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本领以及具有与他人协调和交往的能力。传统教学方法是应试教育下的产物,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反而恰恰磨灭了上述能力的培养,更不用说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了。因此,开展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实施审计案例教学的障碍分析

经过多年实践,审计案例教学法在各大高校的运用已取得显著成绩。然而,笔者根据亲身体验,结合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下文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发现实施审计案例教学仍有如下障碍:

(一)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对保证案例教学良好的效果至关重要。而高质量的审计案例既不是教师“闭门造车”、“自编自导”的结果,更不是会计查账实务的翻版。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审计案例应当具备以下特征:.具有实践性。即审计案例最好来自于审计实践,或由授课教师亲自参与,或由授课教师根据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精心提炼和整理而成,做到每个案例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既通俗易懂,又生动形象,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更加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授课教师由于有了亲身经历,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具有针对性。即好的审计案例还必须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通过案例教学所揭示的某个知识点或原理,应当与教师所讲授的某个原理或知识点相呼应,使学生所掌握的审计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得到升华。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笔者发现,选用的审计案例普遍不令人满意,案例要么选自国外,而来自国外的案例大多篇幅较长,脱离中国实情;要么选自国内,而选自国内的案例中,有的只是编者有意设置的错误的会计账务处理,然后让学生进行审计调整,结果审计案例变成了考会计实务,缺乏真实性和吸引力;有的审计案例先虚构一个背景资料,然后完全按照审计实务的步骤编写,只不过有的步骤增加了一些数据的分析,这样形成的审计案例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而来自证券市场上的活生生的例子,如银广厦、郑百文等大多是审计失败的例子,有时不一定能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缺乏应有的针对性。

(二)教学课时受到限制

实施审计案例教学需要大量的精心准备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对现有的审计课时提出了挑战。根据专业、学生层次的不同,审计课程最常见的课时安排有7课时和54课时之分,而审计、会计本科专业一般以7课时较为常见,教材也一般选用注册会计师《审计》考试辅导教材(即使选用其他教材,也需增加新审计准则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总量是大致相同的)。据笔者经验,要在7个课时内完成《审计》教材中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教学内容,即使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下,也是相当紧张的。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必要的课堂讲授课时必须保证(这是由审计理论的丰富性、零散性决定的);另一方面,还需运用大量课堂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尚且不谈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技巧如何,也不谈学生课堂配合和发挥效果如何,单就课时来说,对案例教学已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三)师资能力不够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深谙学生心理,既能在学生辩论过于激烈之时适时进入,缓和气氛,又能在遭遇冷场、气氛沉闷之时循循善诱,调动情绪,使课堂讨论朝着教学目标的方向前进。另外,授课教师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提炼总括能力。只有这样,授课教师方能“站得高、看得远”,其最后的案例点评和总结,才可能是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的,学生从教师的点评和总结中捕捉、领悟到的知识也才是水到渠成、记忆久远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也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所以,教师要实施案例教学,除了驾驭课堂、点评总括等能力可随着教学经验的丰富逐渐获得之外,关于审计实践经验,如果不接触实际,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较差,而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或为了利于将来考研,或为了利于出国等等,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持不理解态度,认为是在“浪费时间”,或者有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理解,却认为“要花费太多课外时间,太累了”。其结果就是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三、克服审计案例教学实施障碍的举措

为了完善审计案例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克服上述各种障碍:

(一)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二)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笔者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三)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3.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4.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范文)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笔者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素质教育理念、切合时展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审计课程的实践性、理论性和与多门学科的渗透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审计中实施案例教学是可行的,是必要的。然而,案例教学法毕竟尚不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高校的运用中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结合亲身体验,探讨了在实施审计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对策。

【主要参考文献】

王明珠,吴安平.审计创新人才培养与案例教学法应用研究[J].审计研究,00,(5).

张雪梅.审计学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方法的创新[J].财会月刊(理论),007,(0).

马琳英.试论案例教学法及审计学教学案例的应用[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005,().

刘淑芬.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006,().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7

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审计人员在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时所依据的审计标准,它是指导审计人员开展环境绩效审计的指南。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有理论必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一)丰富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发展的需要我国目前关于绩效审计和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还很不成熟,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则更是寥若晨星。如果能构建起二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则不仅符合环境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更能完善我国环境绩效审计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有效地指导实践。

(二)提高审计人员环境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关键环境绩效审计重在对绩效的考核。若能够建立一套切实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使得审计人员在环境审计实务中可以得心应手运用,通过这些评价标准出具科学合理的审计建议或报告,则会大大降低审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审计效率,同时也令审计建议可信度更加增强。

(三)降低环境审计人员审计风险的现实需要由于环境审计涉及的范围广泛,审计内容多种多样,评价起来较困难和复杂,如果缺少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则无疑会大大增加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及盲目性,使其难以保持独立客观的立场。

二、建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原则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一个科学系统的工程,牵扯事项广、需要考虑的问题众多,一些问题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构建过程中,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可行性原则这是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即评价体系必须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结合某一地区、某一项目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制宜,避免好高骛远。

(二)分领域、分项目原则环境审计涉及的领域众多,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无法设计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评价体系。所以,应当按照环境审计所涉及的领域为标准,设计每个领域的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评价标准的切实可行。越是扩展到宏观层面,指标设计越要概括和灵活,越是微观,指标设计应当具体而准确。

(三)成本效益原则开展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它对任何审计工作都有约束作用。审计人员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当充分考虑各个指标获取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收益,这既是节约有限的环境审计资源需要,也是提高环境审计效率的现实需求。

(四)全面性原则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全面客观,确保从整体上对审计项目提出科学的建议和意见。全面指的是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尽量考虑到审计项目的方方面面,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适当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三、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对于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一般都应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适当性等方面加以考虑,在具体制定时,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来设计各个大指标的具体子评价指标。笔者以某省退耕还林工程为例,分析该项目环境绩效审计评级体系的设计。

(一)项目实施背景介绍某省从2000年开始退耕还林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该省的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退耕还林工程资金效益、项目绩效的考核,某省决定于2004年对该省前几年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环境绩效审计。

该项目的审计主要是以退耕还林工程资金使用绩效的审计为主线进行的,通过绩效审计来验证资金使用的效益性,继而根据项目结果来评价审计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保性和适当性。这里的资金的绩效审计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目标定位有所不同,财务收支审计侧重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真实性,绩效审计侧重资金使用的绩效。项目审计的对象是涉及退耕还林工程的相关部门。在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方面,该省决定将退耕还林工程的资金使用情况(主要包括工程项目计划管理、种苗发放和供应管理情况、工程项目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等)、工程项目资金使用效果及效益的审计作为审计的重点。

(二)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 表1是对退耕还林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相关权重三部分组成。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相关子项目,一级指标按照传统绩效审计的“3e”加环保性和适当性共五个指标项目。

相关权重指标是审计人员根据对审计项目实际分析评价,运用一定的方法(如数理统计法、调查问卷法、模糊数学法等实证分析方法),经过计算得出相应的权重,权重的计量应尽量避免审计人员的主观臆断。在评价指标的使用上,项目的总体得分等于每个二级指标得分值乘以其对应的权重并汇总。

(三)审计结果与建议审计人员依据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执行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最后形成了审计结果和建议。审计调查结果发现:(1)在经济性方面,财政、林业、粮食等部门滞留、截留和挤占资金,金融机构违规多收利息,项目实施中存在承包协议不合法等现象;(2)在效率性方面,由于案例中所给材料数据的限制,未能对其进行计算;(3)在效果性方面,实际还林面积、实际还林成活率、实际还林保存率均高于预期,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情况较为出色;(4)环保性方面,调查地区的植被覆盖率有了显著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的控制,各地自然灾害明显减少;(5)适当性方面,退耕还林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增加,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依然存在少数损害农民利益的情况。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8

【关键词】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环境效益

一、引言

从审计发展历程来看,绩效审计的理念已有70余年的历史,且审计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了以财务审计为中心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的转变。我国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建立于1983年,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绩效审计理念是在21世纪初期提出的,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我国全面推进绩效审计则是在2008年,审计署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目前,我国绩效审计的范围主要包括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投资项目绩效审计、金融机构绩效审计、企业绩效审计、民生资金绩效审计、政府外债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其重点是针对公共资金流出的使用进行相关审计。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是绩效审计的突破口,通过对财政资金进行审计,可以审查相关部门是否对财政资金进行了有效管理、资金使用是否得当,政府项目和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社会需求。下面以武汉市2012年的财政资金审计报告为例,对其存在的问题作简要分析,以期更好地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为深化政府公共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财政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从而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二、武汉市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现状

审计署的五年发展规划指出,2012年将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所有的项目都将纳入审计范畴,基层政府也不例外,传统的预决算收支审计已无法实现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改善财政目标,因而绩效审计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从武汉市审计局2012年的审计报告了解到,“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审计方面,共审计了24个市直部门。报告显示,2012年“三公”经费和会议费支出总体控制较好,24个市直部门“三公”经费实际支出5216.08万元,比预算控制数减少34.28万元;会议费实际支出3506.12万元,比2011年减少22.5万元。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三公”经费支出继续呈总体下降趋势。2013年1―6月份,24个市直部门“三公”经费实际支出1854.37万元,同比下降9.2%。总体而言,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情况是较好的,像“三公”经费和会议费的比例在逐步下降,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政府的公共职能得到体现,提高了民生和公共支出保障能力,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在取得成绩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2012年,武汉市的审计机关已向有关部门移送经济案件线索14起,主要涉及涉嫌贪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虚假发票偷税、、违规招投标等问题。这些都是财政资金管理不善造成的效益差,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所以在对政府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财政支出是否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财政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也进入重点考虑范畴。下面对武汉市财政资金使用情况做简要分析。

1、部分项目配套资金不到位

从资源环境审计结果得知,2011―2012年,武汉市环保局共收到中央、省、市各类环保专项资金4.63亿元,截至2012年底,已拨付使用3.91亿元,重点实施节能减排、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等58项环保项目。审计发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专项、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监测等项目,因未完成政府采购程序或上级资金未到位等原因,造成当年执行率偏低,全年共安排环保专项资金2580.2万元,实际执行654.15万元,执行率仅有25%。由于资金的不到位,造成有些项目无法实施,或是形成半拉子工程,严重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2、部分财政资金闲置存在管理漏洞

从2012年的财政专项资金审计报告得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中有7项共3.7亿元财政专项资金闲置一年,可见在资金余缺方面没有达到优化配置;另外,因项目安排控制不严,部分项目违规获取财政资金。如武汉某公司的同一个项目,向市商务局申报获专项资金50万元,又向市经信委申报获取专项资金18万元。新洲区外派劳务服务中心弄虚作假,套取“走出去”补助资金35万元用于人员经费等支出。这些重申报资助、轻项目实施的行为使得资金预算流于形式,与实际支出明细脱节,应加强日常监督与跟踪管理。

3、部分单位违纪违规现象严重

由于管理缺乏制约机制,个别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国家专项资金。2012年之前,市科技局管理的部分项目,从申报、组织评审、项目后期管理到验收,由同一处室组织完成,缺乏内部控制和制约机制,2010年有34个项目无相关申报、评审程序,共安排项目资金498万元。某正处级干部借用亲属名义设立公司,将各级财政科技研发资金460.1万元安排给该公司,贪污国家专项资金。某担保单位违规向天兴洲大桥工程项目(公路部分)建设单位收取贷款担保费,造成工程成本增加8400万元。

4、个别项目招投标过程不规范

在对部分政府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中发现,5个项目未按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或招投标程序不规范,涉及3879.57万元;3个项目存在涉嫌转包和串标等行为,涉及5786.3万元。这些违章行为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公平合理的使用。

三、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重点

由于审计目标的多样性,不同的项目其审计重点也会有所变化,所以在大多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中都会倾向于以下三个重点,而这些重点作为财政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评判标准,为绩效审计指明了方向,提高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效率。

1、经济效益方面

经济效益主要是关注投入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强调的是资金的节约程度,因此,对政府的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进行审计就得在保证适当质量的前提下,评价资源的占用和耗费是否节约和经济。在这里,经济效益审计可笼统地概括为效率和效果审计,它们之间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可通过审查本市财政资金收支规模、收支结构、财政资金筹集成本、支出定额标准等信息,揭示财政资金在收支过程中是否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是否遵循成本效益原则筹集与分配财政资金,是否存在因决策失误导致浪费的问题,以达到促使财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的前提下节约使用资金的目的,审查政府财政资金在部分环保、项目投资等方面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2、公平性方面

公平性是指财政资源收入分配过程要体现平等性,要求兼顾各阶层、各领域,同时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出和结果分配过程中体现平等。因此,对财政资金的公平性审计主要是审查财政资金的应用是否体现了公平原则,确认接受对象是否受到公平待遇,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照顾。在武汉对于公共文体场馆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发现,11家公益性场馆中仅有4家在财政年度预算中安排了场馆维修专项资金,占总数的36%,大多数都是以不定期、不定额的形式申报,程序也较为繁杂。由于专项维护资金的缺乏使得“重建设、轻维护”现象在公共文体场馆中普遍存在,不利于文化事业的长期发展。所以,仅就在公共服务方面,武汉财政资金的收入分配还应更合理化,以不断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再如武汉青山区对城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行全面审计中发现,2011年10月,湖北省卫生厅、财政厅联合颁布了《省级标准》,其中的补助单价制定偏低,影响了资金分配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积极性,同时,现行《省级考核办法》细致具体,但实际执行难度很大,专项资金难按工作量分配到位,有失公正和公平。

3、环境效益方面

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有效维护,主要关注的是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财政资金的投入是否促进了环境和生态的改善,揭示了财政资金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务的职责,达到促进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社会的目标。2009年,武汉审计局对农村沼气能源项目展开专项审计,通过“一池三改”标准的实施,形成了多种能源生态农业模式,提高了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再利用率,较好地发挥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这项举措产生了极大的环境效益。

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执行的建议

1、加强审前调查,克服审计中的盲目性

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背景、工作的目标、实现其目标方法的不同,其所使用的资源的性质及特征、为实现目标而使用的程序、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等信息也存在着异质性,因而,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项目调查时,应对被审计单位及其活动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特别是对绩效有重大影响的有关风险的因素进行有效的职业评估,使得在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时能够正确地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范围,确保在审计实施时避免出现盲目性。

2、紧扣审计目标,扩大审计范围

大多单位在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时,主要看资金支出数,累加后与上级下达计划指标进行对比,看资金是否全部支出,并依据财务资料查看是否有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进而忽略了该项资金的使用经济效益。由此,在执行绩效审计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资金,还应紧扣审计目标的效益性、公平性、效果性,更多地关注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价,重视深层次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并将其提高到社会效益的更高层次上来。

3、加强审计人员与各部门的信息交流,突显审计建议价值

由于绩效审计中存在取证难的问题,因而应完善相应机制,提高审计机关的法律威望。审计人员应加强与各部门的交流,寻求上级审计机关的帮助,借助政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获得真实可靠信息。对于发现的问题要有明确的认识,区分问题的性质,分析问题的根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建议,体现绩效审计报告的价值所在,发挥绩效评价的建设性作用。

五、结束语

绩效审计的全面推行势不可挡,财政资金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加快对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理论与实务的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国的绩效审计还存在诸多不足,但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可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相信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化,政府体制的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社会诚信机制的不断深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将会越来越成熟,从而促进建立服务型政府,发挥政府职能,提升政府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李四能、叶晓刚:绩效审计实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2]郑石桥:绩效审计方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3]赵洁:中国特色绩效责任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3(1).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消耗大大增加,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培育资源节约利用型、环保友好型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则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1]。在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表现为以有毒、无害和少害原料替代有害原料,提高原料使用率,采用二次资源及废料替代稀有短缺资源的使用;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优化工艺条件,改进运行操作管理。因此,清洁生产不仅具有较大环境效益,而且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加强清洁生产的宣传和教育,推行清洁生产势在必行。

清洁生产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当前已成为环境类专业的专业课之一。目前,清洁生产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研究处于初级阶段,清洁生产理论易接受,但实践性很强。在该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理论教学枯燥,学生难以接受,难以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全国及地方政府正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其主要途径是通过开展自愿性和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实现,因此,这一业务工作也将是环境科学类专业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将清洁生产审核过程和案例应用在《清洁生产》教学中,不仅使《清洁生产》教学理论通俗易懂,增强了学生对清洁生产理论的理解,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清洁生产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根据我们在《清洁生产工艺学》课程中积累经验,本论文分别从清洁生产审核理论介绍、清洁生产案例分析、清洁生产审核现场实践、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写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将清洁生产审核应用于《清洁生产工艺学》教学中。

1清洁生产审核基本过程理论

清洁生产审核是推行清洁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从一个企业角度出发,通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来达到预防污染的目的。主要表现为:(1)具备鲜明的目的性:清洁生产审核特别强调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并与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相一致,具有鲜明的目的性。(2)具有系统性:清洁生产审核以生产过程为主体,考虑对其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改进,从技术革新到加强管理等,设计了一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实施的系统而完整的方法学。(3)突出预防性:清洁生产审核的目标就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源头削减污染,从而达到预防污染的目的,这个思想贯穿在整个审核过程的始终。(4)符合经济性:污染物一经产生需要花费很高的代价去收集,处理和处置它,使其无害化,这也就是末端处理费用往往许多企业难以承担的原因,而清洁生产审核倡导在污染物之前就予以削减,不仅可减轻末端处理的负担,同时污染物在其成为污染物之前就是有用的原材料,就相当于增加了产品的产量和生产效率。事实上,国内外许多经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都证明了清洁生产审核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5)强调持续性:清洁生产审核十分强调持续性,无论是审核重点的选择还是方案的滚动实施均体现了从点到面、逐步改善的持续性原则。(6)注重可操作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每一个步骤均能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审核程序上是规范的,即不漏过任何一个清洁生产机会,而在方案实施上则是灵活的,即当企业的经济条件有限时,可先实施一些无/低费方案,以积累资金,逐步实施中/高费方案。

阐述清洁生产审核一般过程,清洁生产审核是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和操作性很强的程序。清洁生产审核包括三个层次:废物在哪里产生、为什么产生产、如何消除这些废物。清洁生产工作包括八个方面: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员工。清洁生产程序包括七个阶段: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的产生和筛选、可行性分析、方案的实施、持续清洁生产。在该部分,重点阐述清洁生产审核各程序主要内容及其重点。(1)筹划与组织:通过宣传,使企业领导和职工认识清洁生产,组建清洁生产审核小组,制定清洁生产计划。(2)预评估:对企业全貌进行调查分析,评价企业的产排污状况,确定审核重点和清洁生产目标。(3)评估:建立物料平衡,找出废弃物排放原因,寻找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为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提供依据。(4)方案产生与筛选:通过各种途径,产生、筛选和研制方案,核定无低费方案,提供中高费方案。(5)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的中高费清洁生产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估,主要从技术、环境、经济的可行性分析和比较,从中选择和推荐最佳的可行方案。(6)方案的实施:实施所推荐的方案,使企业实现技术进步,获得相应的经济和环境效益。(7)持续性清洁生产:建立推行和管理清洁生产工作和组织机构、建立促进实施清洁生产的管理制度、制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编写清洁生产审核报告。

2清洁生产案例分析

清洁生产审核的程序和方法理论性强,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需要通过实际案例提高教学质量[2]。前阶段,我们对清洁生产理论和程序进行了介绍,此阶段,将我们完成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引入课堂教学中,具体案例分析以我们完成的一个造纸厂清洁生产审核项目来展开。案例分析过程中主要讲述了以下四个方面。(1)企业基本数据和资料获取:将企业的原辅材料、能源、水耗等消耗,以及产品和三废排放等数据以表格的形式列出,在这部分,重点向学生介绍数据获取方式,数据统计方法,特别针对企业难以按照我们设定表格直接提供有效数据时,就如何和企业沟通,挖掘出企业准确数据方式进行重点介绍。(2)物料衡算:在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些专业课中,也介绍了物料衡算基本概念和意义,但是很少涉及到实质性内容,我将从企业收集整个物料输入和输出过程、数据来源进行详细说明,特别在工艺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物质转化过程内容进行重点讲述。物料衡算不是简单的输入等于输出,难点是物料转化规律。比如,硫是燃煤企业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因此,在清洁生产过程中,硫物料衡算及平衡是重点核算指标。燃煤过程中,煤中硫是输入量,很多企业可能没有该数据,因此需要测定;燃煤中硫的输出主要为煤渣中残留量、大气产生,这些也没有现成数据,大气产生的硫一部分被脱硫,一部分才排入大气中,通常环保监测报告可能只有排放量,所以,开展硫平衡计算则需要测定各种物质中的含硫量,物料横算过程重点是如何获得数据,平衡计算则是比较简单的。通过这样阐述与分析,使学生真正掌握物料衡算过程与技术方法。(3)清洁生产方案筛选:首先,介绍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获取方案的获取方法和途径,通常清洁生产方案获取的主要途径包括专家咨询、查询清洁生产审核指南、企业内部调查。然后,介绍方案筛选及分析过程,重点阐述清洁生产方案的经济评估、技术评估、环境评估。(4)清洁生产方案绩效分析:清洁生产方案绩效分析是清洁生产审核过程成果总结,也是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关注的重点,这部分重点分析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分析需要分析方案实施中所有投入及运行成本,产出也需要考虑方案各种效应如何折算成经济收益;环境效益也需要综合计算污染物减排,不能忽略新产生的污染物。

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清洁生产审核各阶段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这一阶段学习,学生获得了清洁生产的感性认识。

3清洁生产审核现场实践

当前,我们每年承担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项目5~6项,因此,为学生提供了较好清洁生产审核现场机会。按照教学计划改革,每个项目分配3~4个学生参与,因此,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参与一个清洁生产审核项目。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直接参与清洁生产工作。学生参与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三个阶段:(1)企业现场调查:在承担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服务工作开始时,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引,开始了解和熟悉企业主要生产工艺,了解企业主要的三废排放情况及主要的环境问题,为下一步工作做好准备。(2)清洁生产培训:在了解企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企业员工开展清洁生产培训,根据企业的大小规模,一般安排2次基本培训,分别针对企业中高层领导和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展开,在这一环节一般由项目的负责老师做培训报告,学生参与聆听,做好记录。在培训结束后,下发一些调查表,学生参与收集和统计。(3)方案讨论:通过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完成了清洁生产的评估阶段工作后,开展清洁生产方案收集。清洁生产方案主要来源4个方面:企业员工征集、根据物料衡算、参照清洁生产指南及行业专家咨询获得。方案的讨论和研制是学生学习清洁生产核心内容之一,因此,组织学生全过程参与该内容。(4)方案实施:方案实施后,带领学生参与调查清洁生产方案实施产生的绩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清洁生产方案运行情况及其意义。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现场实践,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生产过程。通过该阶段学习,学生从理论学习升华到实践,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清洁生产真正的内涵。我们调查发现,学生们的清洁生产审核的实际技术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一些善于思考的学生能不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和老师探讨,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4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写

编写清洁生产报告是对企业清洁生产工作的总结,是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一个成果资料,也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学生参与清洁审核报告的编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清洁生产审核成果的总结,而且锻炼学生分析能力,这对于学生独立承担清洁生产审核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参与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写工作主要包括4个方面。(1)企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近三年的原辅材料、能耗、水耗,企业产品产值,主要设备等情况统计和分析。(2)整个产排污状况分析,通过产排污状况分析,找出主要环境问题。(3)清洁生产审核前后的物料衡算,并参照清洁生产标准和指标体系,评价清洁生产水平。(4)清洁生产方案的收集、方案的研制、方案实施绩效统计等工作。具体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进行分配,清洁生产报告是一个整体,各部分数据资料相互依赖和统一,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环境绩效审计案例篇10

为进一步贯彻市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部署,发挥审计在“三名一强”生态文明新__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市审计局从四个方面入手,服务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创新工作思路。利用各类媒体,通过集中学习、讨论等多种方式,加强审计干部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指导工作的自觉性。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审计工作中,牢牢把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工作中心,围绕市委确定的“十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做好审计监督工作。

二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确定四项审计重点。根据市委建设生态文明新__的总体思路,今年审计工作应重点关注四项内容:一是关注环保政策的贯彻执行,审查各部门、单位在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保政策是否到位。二是关注环保资金的管理使用。主要审查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有无滞留、挤占、挪用、贪污等违规问题。三是关注环保工程的质量效益。重点是对“十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中相关绿化工程、环境保护等政府重点投资项目,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围绕项目可行性论证、设计方案、资金使用以及项目投入运营后的效益等环节,加强审计和调查分析,揭示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建设单位节省能源,减少物料消耗,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工程质量、效率。四是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恢复。对土地、矿产、森林和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

三是加强资源环境队伍建设与技术研究。结合工作需要,该局成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科,充实了审计力量。通过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使审计人员熟悉国家资源环境的方针政策,了解资源环境动态,建立起了一支适应农业与资源环境绩效审计要求的人才队伍。同时,该局大力推进资源环境审计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进行总结提练,研究制定了资源环境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审计质量。

四是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中共__市委关于建设生态文明新__的决定》和《__市20__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该局成立了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相关组织、协调和督查工作,确保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