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十篇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十篇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8:27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1

生态旅游景区是一系列生态旅游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一个旅游地域系统[(杨桂华,2004)。按照现阶段人们开展海洋旅游活动的区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为海岸带旅游(coastaltourism)、海岛旅游(islandtom'ism)、远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颖,2007)。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可以定义为:以海岸带、海岛、远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间区域为依托,具有鲜明生态特征,注重亲近自然、保护自然,具有一定景观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统。其中包含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海洋动植物、海洋地质构造、海域等自然资源,也包括一些相关的人工要素。

开发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其本质是将资源转变为产业的社会劳动过程。旅游开发往往强调因地制宜,有着鲜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既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是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资源是推力,市场是拉力;调查、规划、建设、经营、评估贯穿着开发的始终。

二、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研究回顾

国内外最早和最为系统的生态旅游景区是通过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开发的。生态景区的理论研究晚于实际生态景区的开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对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研究较多。岛屿以及小岛国最具代表意义的3s度假胜地受到较大关注,研究方向有物种特有性、生态系统独特性、地方人文感觉(sensenfplace)、旅游业依赖性、近海珊瑚礁开发、岛屿脆弱性等(Davidweaver,2001)。

瑞士学者以西班牙东部巴利阿里群岛(Balembicislands)等4个地中海岛屿的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在生态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结构、当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态措施(当地政府政策保证、iSol4000论证、生态标签)等方面做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态景区的九项评估指标(Dimitrios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态旅游:议题与实践》专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滩、海面、海岸带的生态旅游规划、管理和调控理论;另一方面,用6个案例来考察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实践,比如马来西亚Sipadan小岛的潜水旅游、爱尔兰Shannonestuary海滨的观鲸活动等(B.Garrod,B.wilsonandJ.wilson,2003)。

在我国,针对区域海洋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提到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原则。2002年,朱龙研究了蓬莱旅游度假区的再开发,提出蓬莱、长岛的生态旅游开发;周国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发表了系列论文,如《海洋旅游产品调整优化研究――以浙江为例》(2006)等。但涉及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的论著,较为鲜见。

三、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范式

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在旅游景区开发中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其实质是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避免旅游资源开发导致环境恶化。

(一)景区开发条件分析阶段

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中,除了旅游资源分析和市场分析(本文对此两项分析,不再展开)以外,首先要考虑景区环境质量,其直接影响景区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开发项目的环境调查范围至少应是景区半径的1.2~1.5倍,通常需要确定景区环境调查的指标体系。

第一,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完整的景区生态环境调查包括社会、自然、经济三个亚系统,其中自然亚系统是环境调查的重点;既包括现状调查,也包括历史变迁的调查。主要的调查内容有:海岸带和海岛地理地质、海水、动植物、气候、土壤及土地资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污染危害)等等,重点是海岸与海洋资源状况、利用状况与利用潜力,特殊环境(如:河口、海湾、盐沼、红树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环境特点与问题。

第二,景区生态系统分析与评价。包括景区生态系统分析、资源态势分析和综合分析。景区生态系统分析着重景区生态结构分析(即生态系统类型、空间分布、各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特点)、过程分析(分析生态运行过程,各系统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景区内外生态系统相互关联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区生态系统的资源生产功能和环境服务功能,分析生态环境功能需求以及评价生态系统对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态势分析着重景区的资源种类分析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区特有的旅游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考虑资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护稀缺资源,做到用养结合、采补平衡。综合分析的重点是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如淡水资源的供应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种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载能力;其次是生态环境与资源的相关性分析:明确景区生态系统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生态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依赖程度和保护要求。

(二)景区生态功能区划阶段

在景区生态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需要提炼出景区生态特征、确立景区的生态保护原则、明确景区生态保护对象。具体海洋生态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和保护对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我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构成了国内独有的海洋大漠风光;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浙江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海域重要的贝藻类基因库,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海岛海域生态自然保护区;其保护对象是岛屿及海域生态系统、贝藻类。

景区功能区划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为最终表达形式。海洋是景区开发的主体资源,海水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旅游是其主体产业。常见的海洋旅游景区的功能区有:自然保护区、特殊环境、风景旅游区、公园、特殊保护地、特产地、居住区等。生态功能区有明确的界域和明确的功能目标或指标。景区总是处在不断发展与变动之中,其功能区划也必须具有一定的可调整性,以适应不断发生的变化。

(三)景区市场运作阶段

虽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庞大的生态系统,但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护区和珊瑚礁生境。在坚持景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也能有效地实现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遵循旅游开发的原理,进行景区的合理定位、设计和建设,进行品牌建设,有助于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广东省南澳岛于2005年成为中国首个国家4a级海岛生态旅游景区。该岛海上生态游、渔区风情游、风车阵浏览、国际候鸟天堂岛屿观鸟游、搜猎海洋奇观、观看南粤第一道曙光等20多项海上生态游乐项目备受游客青睐,形成独特的南国海岛生态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风景区以优秀的生态资源、优越的人居环境被联合国国际交流与合作委员会(CCC/Un)授予了“全球优秀生态旅游景区”光荣称号,结合宗教旅游资源优势,推进“世界佛教圣地、国际旅游胜地”的建设。

(四)景区动态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阶段

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景区水环境影响评价、景区空气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景区动植物影响评价、景区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石强等,2007)。而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依托的海洋生态系统,是一个可以称谓而又很难准确描述的术语。根据海洋生态系统的环境特点,除潮间带外,一般可以分为浅海带或叫沿岸带和外海带两类生态系统(毛永文,2003)。在现阶段,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多位于浅海带生态系统,即自海岸线起到水深200米以内的全部大陆架,其湾、红树林、沼泽地带等区域较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观赏,比如观鲸,需要考虑到远洋海区的生态状况。

第一,景区水体影响评价。其指导依据主要有海水水质标准GB309q、《中国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海洋监测规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区物种影响评价。主要关注海洋动物习性改变、生境变化、物种迁移和繁殖能力变化等方面,主要指标有物种数量、多度、性比、年龄比。

第三,景区景观影响评价。斑块、廊道和基质是其主要对象,景区开发项目与风景资源背景之间景观相融性可以用来进行景观影响评价。主要有形态、线形、色彩和质感等。

四、结论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对具有特殊地理条件、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需要的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

第三条本省管辖海域范围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保护优先、开发利用服从保护的方针,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第五条沿海各级政府应当切实履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加强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领导,将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力度。

第六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统一规划、属地管理的原则进行建设与管理。

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管辖海域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沿海市、县(市、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地管辖海域内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跨市、县(市、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由共同的上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第七条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发展规划和全省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会同省发展改革、环保等有关部门制订全省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经省政府批准后实施。

海洋特别保护区规划应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矿产资源利用规划、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相衔接。

第八条下列区域可以建立海洋特别保护区:

(一)海洋生态系统敏感脆弱和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区域;

(二)单种资源密度特别高的海洋生物定居区或多种海洋水生野生保护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区域;

(三)能对区域环境、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海洋水文、地理环境,如涌升流、汇聚流、环境自净区、岛礁区等独特区域;

(四)领海基点等涉及国家海洋权益的区域;

(五)具有特定保护价值的海洋自然、历史、文化遗迹分布区域;

(六)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亟待恢复、修复和整治的区域;

(七)其他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区域。

第九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分为生态保护型、生物资源保护型、非生物资源保护型、自然遗迹保护型、资源利用保留型等多种类型,根据区域内保护对象和海洋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海洋特别保护区类型,制定相应的保护区管理制度。

第十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分为部级和省级。

具有重大区域海洋生态保护和重要资源开发价值、涉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及其他需要申报部级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列为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除本条第二款之外的其他海洋特别保护区应当列为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第十一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由县级以上(含县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海洋功能区划、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及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标准,组织选划论证和提出建区申请,经同级政府同意后,逐级上报省政府批准。

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省政府同意后,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跨行政区域的海洋特别保护区,由各行政区域的共同上级政府提出申请,逐级上报省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申报海洋特别保护区需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一)海洋特别保护区申报书;

(二)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论证报告;

(三)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管理方案。

海洋特别保护区申报书(空白)由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论证报告按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制订的编制大纲要求进行。

第十三条建立、调整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事先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并向社会公示或举行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

第十四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名称按照“海洋特别保护区所在行政区”(或“地名”)加“海洋”加“类型”加“特别保护区”的形式命名。

第十五条经批准建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范围和界线,由同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适当位置设立界标,并予以公告。

第十六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撤销、调整和变化,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十七条经批准建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加大对海洋特别保护区的资金投入,必要时可以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具体开展海洋特别保护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实施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与方针政策;

(二)制定保护区的管理制度章程;

(三)制定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保护与开发计划;

(四)负责保护区内海洋环境监视、监测和评价;

(五)组织开展保护区内的日常巡护管理;

(六)组织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开发活动和生态保护与恢复;

(七)组织开展保护区内宣传、教育、培训、国际合作交流和科学研究等活动。

第十九条经批准设立的海洋特别保护区,其管理机构或所在地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1年内编制完成海洋特别保护区总体规划,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由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分区管理,可以根据保护与开发的需要和资源及环境的特点,适当划分出生态保护区、资源恢复区、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等。

生态保护区和资源恢复区内除保护区总体规划所明确可以开展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外,不得从事其他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环境整治区和开发利用区内可以开展

不与保护目标相冲突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

第二十一条根据对主要保护对象进行保护的需要,海洋特别保护区可以确定特别保护时段。在特别保护时段,严格控制对保护对象有较大影响的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活动。

特别保护时段由保护区所在地人民政府向社会公众告知。

第二十二条严格控制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进行炸岛、炸礁、采砂、围填海、砍伐林木等改变海岸和海底地形地貌或者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行为。

第二十三条严格控制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进行下列活动:

(一)狩猎、放牧、捕捞、采集、垦荒、开矿、采石等活动;

(二)采捕野生鸟类、鸟蛋;

(三)炸鱼、毒鱼、电鱼;

(四)加工、销售、运输和携带以受保护的动植物与岩石等为原材料制作的旅游纪念品;

(五)采挖野生羊栖菜、水仙花、贻贝、泥蚶等水生和陆生动植物种苗;

(六)移动和破坏海洋特别保护区界标及保护设施。

第二十四条严格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和重要的海洋生物洄游通道、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栖息地等重要生境。

第二十五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及区内开发活动使用海域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的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六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的开发活动和建设项目应当与保护区规划相协调,鼓励开展生态养殖、生态旅游、休闲渔业、人工繁育等与保护区保护目标相一致的生态型开

发利用项目,建立协调的生态经济模式。

第二十七条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环境保护要求应当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

第二十八条严禁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影响景观的生产生活设施。在保护区内进行海洋和海岸工程建设,必须依法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须经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批准。

第二十九条海洋特别保护区不得新建陆源污染物的排污口,现有排污口应当逐步关停或改造成离岸排放,对入海污染物实行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

第三十条在海洋特别保护区内不得擅自倾倒任何废弃物,生活污水必须实现达标排放,生活垃圾实行无害化处置。

第三十一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开展旅游活动须符合保护区总体规划,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会同当地旅游部门制定旅游规划,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合理控制游客流量。

第三十二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区内有关单位共同制定防止海洋污染、生态破坏及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备案。遇突发性事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三十三条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机构应当对保护区的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定期进行调查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对生态保护、资源恢复、生态环境整治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活动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动态调整区内保护与开发计划。

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计划调整应当报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计划调整应当报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四条海洋特别保护区实行管理评估制度,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海洋特别保护区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保护区总体规划,及时调整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与开发计划。

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管理评估和考核制度,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办法或不遵守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相关管理制度,导致海洋特别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或环境破坏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第三十六条因管理不善致使海洋特别保护区受到破坏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保护区管理机构予以纠正。

第三十七条因破坏严重而失去保护区存在价值的省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请省政府批准,取消海洋特别保护区资格,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3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海洋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107-03

一、包容性增长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growth)最初是在2007年由亚洲发展银行提出,具有极为丰富的含义。按照亚行的解释,所谓“包容性增长”指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单纯的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一种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2010年9月,总书记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以国家层面发表了“包容性增长”的论述之后,国内外理论界对包容性增长的现实背景、科学内涵、理论贡献、影响因素、实践路径等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论述。

包容性增长具有三大立足点:首先是平衡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其次是公平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最后是全面发展观的思想认识。包容性增长实际上是近几年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是一种发展模式认识上的精炼和升华。

包容性增长这一全新理念包含的首要思想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如果不能建设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就无法实现包容性增长所要求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就很难实现和享受生态经济带来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海洋生态经济系统

海洋生态经济是指在海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挖掘海洋资源潜力来建设的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海洋产业经济。海洋生态经济,是实现海洋社会和谐、海洋生态健康的海洋经济,是实现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eco-economicsystem)是由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需要与外界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同时,其内部子系统也时刻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换,是一个开放的耗散结构系统。

目前,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属于消耗较大、污染较高和效益较低的粗放扩张型海洋经济增长方式。浙江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面临着较为严重的冲击和挑战,与浙江省正大力促进的“海洋兴省战略”的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海洋经济的发展以海洋环境受到破坏和恶化为代价。部分海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重点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标排放依然比较严重,海水增养殖区水体富营养化趋势未见缓解。(2)海洋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海洋第三产业虽经多年努力已经大幅提高,但比重依然偏低;浙江省海洋捕捞产量占海洋渔业的比重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海洋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并且,对于浙江目前经济结构中轻工业比例过高、重化工业不足的情况而言,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能充分发挥浙江临港优势的重化工业依然不足,无法为浙江经济打造更强大的经济骨架。(3)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不合理。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海洋资源的破坏较为严重。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4)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偏低,海洋专业技术人员比较匮乏。“九五”以来,浙江省围绕发展海洋经济总体目标,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浙江省海洋科技现状与海洋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作为海洋资源大省,海洋科研机构及院校和海洋开发人才相对缺乏[1]。

综合以上分析,目前在发展海洋经济时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冲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海洋开发必须实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是在种种原因下,很容易重视经济目标、忽视生态目标,另外,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手段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在海洋发展经济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之间,也往往处于两难境地。

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为浙江发展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的重大意义,大力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三、在包容性增长的视角下建设浙江海洋生态经济系统

包容性增长这一新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深度关注,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时,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走出一条以海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为基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性为中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目的的发展道路,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包容性增长思想对于发展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包容性增长作为一种全员共享成长、实现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现了一种生态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要求把生态环境放到应有的高度,为海洋经济的良性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二是包容性增长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统一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要求的发展海洋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是包容性增长的重要目标,包容性增长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价值观念上所做的又一跨越式发展。

在包容性增长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为尽快实现浙江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海洋循环经济、海洋绿色经济,建设和完善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所要求的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

(一)发展浙江海洋低碳经济,实现海洋生态系统低碳化的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环境与经济相融合,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海洋低碳经济是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注重海洋统筹布局、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强化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海洋低碳经济为在解决海洋经济发展中统筹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强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对浙江发展海洋经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实现浙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必须强化经济发展的低碳意识、充分认识海洋碳汇的作用,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实现海洋经济低碳转型。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要以低碳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并大力发展海洋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以碳中和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发展海洋新能源及碳封存产业,发展海洋新能源、探索海底封存二氧化碳技术;要推进海洋领域的节能减排,以实现海洋经济的低碳发展。

(二)发展浙江海洋循环经济,实现海洋生态系统可循环的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2]。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3]。循环经济通过改善资源利用的方式,不仅缓解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不足之间的矛盾,还将环保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遵循海洋生态学规律,把海洋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海洋生态系统之中,在海洋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是通过更有效地利用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海洋循环经济是具有海洋特色的循环经济,是发展海洋生态经济重要的发展模式。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是解决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是沿海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海洋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洋生态环境也必然会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而遭到破坏。因此,如何既保护好海洋资源,又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时,把循环经济作为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优先模式是浙江实现海洋生态经济、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海洋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为核心,依托循环经济理念和技术,整合相关资源,实现海陆经济大循环,实现浙江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的有机协调和统一。

(三)发展绿色海洋经济,实现海洋生态系统绿色的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环境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它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将先进技术、制度创新融入到经济建设中,使得一定时期内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实现提高,最终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要求不能因追求经济增长而造成社会的分裂和生态的危机,也不能因追求经济增长带来自然资源耗竭而无法持续发展。

绿色海洋经济以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部分,通过技术创新、海洋绿色制度创新以及与环境无对抗的经济行为,最终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海洋生态经济,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提高绿色海洋意识。要提升社会的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把环境保护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核心工作和任务,发挥主导作用。其次,要建立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评价对经济工作起到了“扳道岔”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建立和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和评价体系,对海洋经济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有着深远的意义。最后,要大力推进海洋绿色制度创新。要建立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和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通过制度创新促使、推动绿色海洋的建设。通过实施海洋排污权交易制度,不仅可以限定现有的环境容量下海洋排污的最大量,而且可以通过市场定价机制优化排污权利的资源配置。通过实施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对开发、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海洋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种补偿金,可以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海洋环境与资源。

参考文献:

[1]黄蔚艳,蒋逸民.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现状、绩效及问题分析――基于产业协同角度[J].管理观察,2011,(13).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4

关键词:海洋浮标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 动态监测 海洋管理

中图分类号:t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7-096-02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管理需求的不断发展,海洋环境监测已经逐步从费时费力的现场观测往自动在线连续监测的方向发展,我国海洋环境的在线自动监测系统也不断得到管理部门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由于海洋环境水质评价自身的缺陷以及污染物的不断增加,海洋和环境管理对于环境评价也由原来的水质评价往生态系统健康等环境综合评价方向发展。因此海洋自动监测系统如何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中发挥作用,对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海洋多参数在线连续监测浮标现状

海洋多参数自动在线监测系统是一个以在线海水分析仪器为核心,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以及相关的专业分析软件所组成的监测体系,该系统具有投资经济、功能强大、数据量大、响应及时、公正客观、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维护量小等特点。为了实现对调查船难以做到的海洋环境长期、定点、连续、多参数的现场实时自动观测,国内外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资料浮标作为海洋环境监测的一种常规手段。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直接毗邻经济告诉发展都市的近海港湾,针对海洋污染或生态环境的水质自动监测网络纷纷成立,据统计1992年9月一个月内,全世界通过aRGoS定位和数据传输的在用的锚碇浮标就达352个。

多参数浮标主要由仪器设备载体、能量供应系统、海水水质分析仪器、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岸站监控中心、安全防护系统、固定锚链系统等六大部分组成。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入YSi等国外多参数浮标,我国部分海域开始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九五”和“十五”期间,依托863等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持,我国开始自行研制海洋自动监测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无人自动监测站与生态浮标系统”等,涌现了一批海洋自动监测科技成果。近年来随着监测数据技术集成技术的发展,多个自动监测浮标/探头集成性越来越高,自动监测浮标所囊括的监测项目得到不断补充,项目包括气象、水文、水质以及生态等方面。多参数浮标已经发展成为集成了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通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测量项目齐全的海洋自动观测系统。

单个多参数浮标只能监控一个较小区域的海洋环境变化。近岸海域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单靠一个或少数几个浮标难以监控较大或整个海区的海洋环境变化,需要建立多个浮标组成的自动监测网络系统。2004年起,厦门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在厦门湾陆续投放了5台海洋水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浮标,被成功应用于厦门同安湾赤潮短期预报,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自动监测系统在海洋生态灾害防治应用积累了经验。2008年起,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陆续在广西近岸海域投放了16台海洋生态多参数在线自动监测浮标,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海洋自动监测网络系统,为较为准确的监控广西近岸海域生态环境变化提供了良好平台。

自动监测系统应用中最关键的是传感器。以目前国内常用的海洋生态监测浮标系统为例,其可以监测海水的几个方面:(1)温度、盐度、pH、溶解氧、溶解氧饱和度、浊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和光合有效辐射等基本物理参数;(2)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正磷酸盐、硅酸盐等营养盐化学参数;(3)叶绿素和蓝绿藻含量等生物参数;(4)风速、风向、气压、气温、湿度、雨量、光照度等气象参数;(5)流速、流向、非方向波等水文动力学参数。此外国内外还在生态浮标上积极探索和应用CoD、BoD、硫化物、浮游生物类群以及生物传感器等,拓展生态浮标的监测项目,为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拓展提供了基础。

2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发展概况

由于海洋水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被重视程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近年来不断受到科学家以及政府部门的重视,成为了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管理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之一。然而由于海洋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环境本身的复杂性,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一直处在争议当中,未能达成共识。祁帆等(2007)在综述了前人观点后提出了健康海洋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特定的自然边界范围内,可维系其正常的结构和功能的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指示生物法和指标体系法两大类。相对而言,指示生物法比较简便,但容易遗漏重要信息,难以反映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指标体系法可以更综合地反映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其中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尤其侧重在:(1)评估海湾富营养化状况;(2)评估入海污染物;(3)赤潮等生态系统病症等方面。

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相应启动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项目。随着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在海洋研究与管理领域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中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将会被逐渐重视和应用。如澳大利亚开展了“生态系统健康监测计划”,对河口生态系统健康进行评估和监测。可以遇见,在当前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将逐渐重视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并对其进行动态监测。由于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囊括很广,采用船只航次调查将会较大的费时费力和费财,从经济角度上来看操作性较难。因此,从指标体系中选择部分重要指标,采用生态浮标系统进行连续动态监测,进而指示生态系统健康的变化情况,将为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提供了一个可行方向,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3多参数浮标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5

关键词:青岛;蓝色经济;海洋生态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28-05

1生态旅游及海洋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一经提出便受到众多学者的追捧,其内涵也得到不断的丰富,然而对其概念至今仍存在很多争议。笔者比较认同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所提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但是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所保护的对象应该也包括历史文化环境,而且应该是一种有教育意义的旅游活动。随着蓝色经济的提出,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然而要实现蓝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到发展与保护同时进行,海洋生态旅游便满足了这一需求。海洋生态旅游的基本要素应该包括[1]:①前往海洋或沿海(包括一些文化景点),并且通过旅游参与和经济支出使当地社区受益的旅游活动;②有助于保护当地的海洋环境(包括海岸带及周边海域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③尽量减少其对海洋自然环境和当地社区的负面影响;④强调旅游者学习和了解当地环境特征;⑤激发旅游者重新审视他们的行为如何影响海洋,以及如何能够帮助当地社区和保护海洋环境。

2青岛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分类

什么是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为此,先要界定生态旅游资源的含义。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解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杨桂华(2000)将其定义为以生态美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综合效益的客体[2];张建萍(2001)认为生态旅游资源就是指以生态美(包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吸引游客前来进行生态旅游活动,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能够实现环境的优化组合、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能够产生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综合效益,具有较高观光、欣赏价值的生态旅游活动对象[3];卢云亭(2001)的定义为“在自然场所或自然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场所中,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4]。对于生态旅游资源的解释至今尚未达成一致,但有一点必须确认,生态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则是以海洋自然生态和海洋人文生态为主体。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青岛拥有丰富的海洋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分为海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海洋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两个大类。

2.1海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青岛集“山、海、城、河”于一体,海面广阔,海湾众多。青岛市的海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山岳型、海成地貌型、水文景观型、海岛风光型、气候与气象型、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具体分布地见表1。

2.1.1山岳型生态旅游资源

青岛东部的崂山位于胶东半岛东南部的黄海之滨,以独特的山海奇观闻名于世。整个山势东峻西坦,高耸于黄海之滨。崂山山势雄峻,万里海疆卓然独立,有“山海奇观”之称。巨峰是崂山的最高峰,是我国漫长海岸线上唯一一座高度超过千米的山峰。巨峰周围奇峰林立,怪石遍布,有“海上名山第一”石刻、铁瓦殿旧址、虔女峰、黑风口、五指山等胜景。位于青岛市区的浮山东西向长约5km,南北宽约2km,9座山峰一字排开,如若美丽的屏风矗立在海滨。釜山主峰顶高367.4m,因山高风大,每逢天阴欲雨,山顶便云雾缭绕,固有“浮山戴帽天下雨”之说。

2.1.2海成地貌型生态旅游资源

青岛市海域面积1.22万km2,海岸线863km,沿海多山地、丘陵,形成典型的岬角与海湾相间的岬湾式海岸,海岸线十分曲折。伸入海中的岬角浪蚀作用强烈,出现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等地貌形态。石老人是我国基岩海岸典型的海蚀柱地貌,它是石老人部级旅游度假区的重要标志。青岛沿海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海湾,共有49个,这些海湾风光秀丽,特别适合开发海洋生态旅游业。青岛海边还遍布沙滩和美丽的红礁石,红礁石被认为是中国大陆上独一无二的资源。青岛还拥有东亚一流的海水浴场,第一海水浴场是青岛众多海水浴场中的佼佼者,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汇泉湾畔,以坡缓沙细、风平浪静而著称。

2.1.3水文景观型生态旅游资源

潮起潮落可以为游人带来无限乐趣,胶州湾海域为规则的半日潮,大潮起伏,波涛翻滚,汹涌澎湃,十分壮观;著名的“燕岛秋潮”成为青岛一景。大潮退后,宽阔的海滩和曲折的海岸便是游人赶海的理想之处。位于崂山的龙潭瀑,周围岩壁峭立,八水河至此,沿20m高、10m宽的绝壁悬空倒泻,喷珠飞雪,状如玉龙飞舞。龙潭瀑瀑布落下十几米,与石壁相击,分数股跌入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潭旁巨石上镌“龙潭瀑”三字。大雨过后,山洪暴注,飞腾叫啸,更为壮观,故有“龙潭喷雨”之称,是崂山景区最美丽的瀑布。位于崂山景区的水文景观还有体现了“九水十八潭”自然风貌的北九水、“涧底飞瀑”的登瀛河,等等。

2.1.4海岛风光型生态旅游资源

青岛沿海共有69个海岛,总面积为21.2km2,岸线总长度132km。其中有固定居民的海岛9个,其余多为无居民海岛。青岛的海岛多以岛群的形式出现,主要分布在崂山以东沿海,海岛中约有1/4的海岛分布在潮间带。青岛海域的海岛均属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的基岩岛,海岛地貌均为丘陵山地,植被覆盖率多在60%以上,三平岛、赭岛、牛岛达90%以上,有亚热带植物生存,如耐冬、红楠、卫茅、白河等,多呈群状分布,国内罕见。海岛及其周围海域资源丰富,风景秀丽,名胜古迹众多。海岛渔村风情独特,四周岛礁发育,海参、扇贝和盘鲍的生长条件良好,渔业资源丰富,适合开展休闲渔业、陆岛观光等旅游活动。

2.1.5气候与气象型生态旅游资源

受海洋及季风气候影响,青岛海洋气候特征显著,冬暖夏凉,特别适于避暑、度假、疗养。胶州湾附近地区地表起伏很大,天气变化明显,经常形成一些较强吸引功能的天象景观,海上日出、崂山云雾、崂山雷电、浮山雾霭、浮山“浮山九点”、崂山“巨峰旭照”、“云海奇观”、“崂山火球”、“银峰晶挂”海上升明月、太清水月、汇算松月及鹤山、大珠山、小珠山的云雾、日出、晚霞、冬日雾松等天气景象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1.6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

青岛海域拥有丰富的海洋动植物生态旅游资源,动物资源中除有常见的鱼类资源外,底栖动物资源中还有菲律宾蛤仔、西施舌、刺参、皱纹盘鲍等珍贵海产品和藻类等。海洋植物资源也很丰富,青岛近海海洋植物主要有底栖藻类和海草。底栖藻类有石花菜、海带、紫菜、马尾藻、石莼等。海鸥也是青岛海域重要的鸟类资源。青岛气候温和,适于多种动物和植物的繁衍生息,如崂山南麓的太清湾畔,生长有数十种亚热带植物。同时在海岛及其周围海域也存在着大量的动植物资源。青岛海底世界整合了青岛水族馆、标本馆、淡水鱼馆等旅游资源,向人们展示着各种各样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2.2海洋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青岛因海而生,因海而兴,是一座油画中的城市。青岛市的海洋文化资源丰富,海洋体育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节庆文化、军事文化等都独具特色。青岛的崂山被称为“海上名山第一”,文化积淀丰富;青岛地区是古代先民开展寻仙问道宗教活动、从事煮海熬盐活动的重要地点。这里曾演义了秦始皇三登琅琊台、徐福东渡拜仙觅药、田横义士海岛就义、板桥镇交通海内外、开胶莱运河贯通南北等很著名的事件,有着很多历史文化遗存,如表2所示。

除了表2中所列的海洋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还有一些以渔业文化为主题的遗产和以港口贸易文化为主题的遗产还未被发掘。其中前者包括渔村古居、渔业遗址、古船类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海洋捕捞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绳网和绳结制作工艺、上下船的仪式等;后者包括近代之前的港湾、码头遗址,有关港口客运船、票的历史变迁及船上服务的文化遗产,港口货运中搬运工人的生活习俗、货运船上的管理制度、搬运工人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号子、港口贸易的管理制度、商会组织等文化遗产[5]。

3青岛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问题

3.1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青岛市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沿海城市,海洋旅游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青岛旅游的主体。青岛市以其独特的海洋旅游资源与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组成了前海海滨游览景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崂山风景名胜区、民俗文化以及文物古迹旅游区、薛家岛旅游区以及大、小珠山景区6大主要旅游景区的基本格局。其中前海海滨旅游景区主要以城市风貌保护区中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主体,分为海滨游览区、关建筑博览区、太平山观光游览区以及信号山游览区四个小区;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先后建起了国际啤酒城、青岛市文化博览中心、海尔科技馆、石老人海水浴场等。度假区以山海风光、啤酒文化、渔村民俗、美食购物、海洋娱乐为主要特色,划分为综合服务区、海上公园及海上游乐区、度假别墅区、啤酒文化城、高尔夫球场、健身休闲区等功能小区;崂山风景名胜区:以展示山、海自然风光为主体的旅游发展区,保护和开发自然风光的同时,开发利用现有的人文资源,如道教宫观等,主要包括巨峰景区、太清景区、上清景区等10处景区。民俗文化及文物古迹旅游区:以四方海云庵糖球会、市北元宵会、萝卜会、市南湛山庙会为一体的民俗文化旅游区。薛家岛旅游区:结合金沙滩浴场,建设度假娱乐区和丘陵山体旅游景区。大、小珠山景区: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型的山林观光浏览区。青岛目前开发的海洋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观光类旅游产品。产品主要围绕青岛风光秀丽的前海海域,以具有强观赏性的老市区近代欧式景观与东部现代城市风貌为内容,发展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而且具有大众化特点,几乎成为来青岛旅游游客的必选项目。

(2)度假旅游产品。青岛已经建成部级、省级和市级旅游度假区多处,形成由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薛家岛和琅琊台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旅游度假系列产品。功能上适应目前度假旅游以国内游客和家庭度假为主的特点,价格上具有多样性,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选择需要。

(3)会议博览旅游产品。青岛已经在石老人旅游度假区建成大型现代化国际会展中心,在市区也具有相当规模的会展设施,可以举办大中小型会议和展览活动。

(4)特色节会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以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之夏”艺术节为代表的节庆活动,海云庵糖球会为代表的民俗活动,胶南琅琊台徐福出海纪念仪式等文化演出活动等。

(5)工业旅游产品。青岛目前依托自身的港口和工业品牌,相继开发了工业旅游产品,包括引导游客参观青岛港、海尔工业园,以及青岛啤酒、海信等品牌产品的生产过程及产品陈列等。

(6)其他。青岛还发展了诸如海上体育旅游、海洋节等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数量和层次以及结构都有了很大提高。

3.2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3.2.1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于近岸的陆源环境污染、近岸的养殖废水污染、近岸工程破坏环境/生态、溢油事件、放射性污染、倾废以及温室气体与酸沉淀。青岛市近几十年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海洋生态环境。青岛极地海洋世界在极地金岸娱乐港附近岸边的“填海造陆”工程不仅填埋了礁石、滩涂,还隔断了东西两片海域的洋流,对此处的海洋生态带来了严重危害。另外作为青岛市“母亲湾”之称的胶州湾,前几年由于立法缺失、体制不顺、围海造地、污水排放等原因,胶州湾湿地正面临着逐渐萎缩的尴尬境地。2009年市政协所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近百年来,胶州湾面积缩小了1/3,海岸线减少了1/3,原始海岸线仅剩下了13.2%。而受此牵连,胶州湾湿地从1988~2008年的20年间里,就减少了近1/3。根据市政协所做的调研,随着胶州湾面积的不断缩小和污染的加剧,鸟类的栖息环境和鱼类的洄游规律也受影响。胶州湾生物多样性迅速减少,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灭绝。同时由于温室效应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也使得胶州湾湿地的面积不断缩小。虽然近几年青岛市政府为修复胶州湾湿地做了大量的努力,效果明显改善,但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却是短时间内无法挽回的。

3.2.2海岛旅游基础设施薄弱

青岛市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旅游产品单一,交通配套设施落后,海岛旅游仍然处于刚起步阶段。由于交通不便,受天气影响大,海岛旅游受到严重的制约。灵山岛、竹岔岛和田横岛三个岛屿早已成为岛城“标志性”的旅游岛屿,但交通问题成为制约海岛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参与海岛旅游,船只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如今进出岛的船只多由私人承包,在安全维护方面令人堪忧。以田横岛为例,2012年6月,就曾出现过两艘快艇相撞并导致乘客受伤的事件。岛上还存在着严重的垃圾处理问题,在岛上没有专门的垃圾箱,游客基本都是随手丢垃圾,不少游客更是把喝空的啤酒瓶直接扔进海里,当地居民的生活垃圾多采用填埋方式,生活污水更是直接排放到海水中,同时在通往海岛的海边堆放着大量的生活垃圾,其中多为不易消解的塑料袋。三座海岛的配套设施大同小异,灵山岛无专业导游,游客出行全靠拼车;田横岛散客游、团体游服务差别大,游乐设施破败不堪,不少饭店停业;竹岔岛旅游靠原生态,多是“一锤子买卖”。目前青岛的69座海岛中,仅有田横岛、灵山岛、斋堂岛、竹岔岛四座岛屿有通航能力。

3.2.3旅游景区管理不规范,游客量严重超载

青岛市各个旅游景区均存在或大或小的管理不规范问题,最为突出的是青岛市海水浴场。青岛市海水浴场一直以来受到游客的青睐,特别是到夏天,大量的游客和本地居民涌向各大海水浴场,“下饺子”的景观随处可见,由于管理不规范,大量游客的涌入更使管理陷入混乱之中,沙滩上烟雾缭绕的烧烤摊位随处可见,游客野餐过后生活垃圾随手乱丢。青岛市海水浴场普遍存在无明码标价、卫生脏乱差、设施老旧、商贩过多且摆放不规范、卫生设施摆放随意等问题。每年的旅游旺季,青岛市都会接待来自国内外大量的游客,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的同时,旅游的“双刃剑”作用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环境承载力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与潜力。李淑娟(2010年)对青岛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得出青岛市的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为8.57万人次/d[6],而青岛市2010和2011年分别接待国内外游客4504.7万人次和4870万人次,平均日接待量为12.34万人次和13.34万人次,均远远超过青岛市8.57万人次/d的综合旅游环境承载力,而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十一”黄金周八天的时间里,青岛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06.2万人次,平均日接待量为38.28万人次,更是远远超过8.57万人次/d,青岛市已经连续几年游客量严重超载,大部分旅游景区都存在着严重超载运行的现象。旅游景点的超载运行不仅会降低旅游者的游览质量,还会使旅游资源造成严重破坏甚至造成旅游生态系统失衡,从而严重制约生态旅游的发展。

3.2.4旅游者海洋环保意识淡薄

旅游者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是制约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海洋生态旅游是依托海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展开的,旅游者环保意识的缺乏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影响海洋生态旅游的有效进行。青岛市所出现的海洋环境问题不仅在于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旅游企业的不负责任开发,最重要的在于游客海洋环保意识的淡薄,随处可见的生活垃圾、满目疮痍的旅游基础设施等等均反映出旅游者缺乏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4青岛市海洋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保障措施

4.1坚持海陆环境同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来自多方面。海洋环境具有“连通性”和“开放性”,这种特性也体现在海陆环境之间[1]。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坚持海陆环境同治的思想,在治理海洋环境污染方面,可以通过建立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海域使用区划和依法管理;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实施伏季休渔和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维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修复河口生态环境,在河口海湾湿地、河流沼泽湿地水库湖泊湿地等区域栽种耐盐碱、耐污染的植物,形成湿地植物群落生态系统,高水平建设湿地生态观光带,恢复并保护湿地多样性,修复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在治理陆源环境污染方面,青岛市应加强陆源污染治理和海洋环境监测,加大工作力度削减陆源污染物入海量、完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体系、综合性治理流域污染、推进海洋生态保护和加强海洋环境监管,建立赤潮防范、海洋污染事故(海上船只漏油事故)、风暴潮等应急反应机制,提高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还需要经济方面的支持,青岛市乃至国家应尽快建立海洋生态赔偿机制,设立海洋生态基金。

4.2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海岛内外设施一体化

海岛生态旅游的开发关键在于岛上交通及接待,岛上垃圾处理更是重头戏,海岛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针对可用于旅游开发的有居民海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在严格保护海岛植被、生态及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保护性建设。对有居民海岛的开发建设应当优先采用风能、海洋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和雨水集蓄、海水淡化、污水再生利用等技术。岛内交通建设方面应加强海岛与外部旅游交通体系建设,依托水运交通条件,实现岛与岛之间、岛与城市之间快速便捷的水上通道,建设旅游交通配套设施,提升旅游交通专业服务化技能。大力加强海岛公路、加油站、标识标牌等硬件建设,以及环境整治和生态绿化工程等。针对海岛核心旅游区以及海域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完善相关控制性措施,加强绿化及综合管理,优化整治环境。海岛淡水供应方面应结合各个海岛自身情况,合理确定用水量标准;合理利用已建的给水工程设施,完善供水管网体系;给水系统应满足岛内的水量、水质、水压、消防用水的要求,确保供水系统的安全性;合理规划水管道的铺设,考虑到海岛地形及生态脆弱的事实,选择铺在人行道、绿化带或慢车道下。岛内还应进一步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投诉处理、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满足旅游者需求为导向,推进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规范道路、景区等设施的标识系统和景区解说系统,增强旅游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4.3创新思路加强海洋宣传,提高海洋生态环保意识

近年来,青岛市在加强海洋宣传方面做了一些工作。连续多年开展了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系列活动,组织筹办和参与承办了海洋科技与经济发展国际论坛、蓝色经济区发展高层论坛、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海洋节、海军节、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等重大节会,为提高社会海洋意识、加强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大了报纸、电视、广播、网络上的宣传力度,在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设立了《海洋动态》专栏,在青岛电视台设立《海洋预报》节目,还创新工作方法,举办了青岛“海洋与渔业杯”动漫大赛,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宣传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不过,当前社会对海洋的认识还远远不够,青岛市应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把海洋宣传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宣传活动经常化、规范化。要围绕当前全市工作重点,不断加强海洋政策法规宣传,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以及《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青岛市无居民海岛管理条例》、《青岛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定》等地方性法规,增强群众的海洋法制意识;要加强重点海洋项目建设宣传,增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理念;要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宣传,广泛宣传报道青岛市举办的“防灾减灾日”、“渔业增殖放流”等主题活动,大力弘扬“保护环境、爱护海洋”的理念;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海洋环保公益活动,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海洋环保活动,引导全体市民参与到关心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4.4加大开发力度,提升海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

青岛市海洋生态旅游景区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在于青岛市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力度不够、生态环保意识不足、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等。这些原因使青岛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为提高青岛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在采取上述三项措施的基础上,青岛市应加强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力度,开发新的生态旅游线路和项目,加快大沽河综合治理开发项目、“即墨古城”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适当开展冬季生态旅游项目,缓解旺季旅游所带来的环境承载力压力。青岛的冬季旅游产品正不断丰富,位于即墨金口古镇的青岛丁字湾?金山滑雪场已经开业,已经连续两年举办的“好客山东贺年会”已经成为山东省冬季旅游的代名词,青岛市也围绕此同步推出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冬季旅游产品,比如举办类似于“好客山东贺年会”大型主题节庆活动,在元旦、春节、元宵三大节点组织狂欢夜、过大年、闹元宵等旅游活动。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还可以通过引导游客的旅游活动来实现,青岛市各景区均存在不同时间内不同区段内的游人数量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在某一时间段内处于严重超载状态,为此可以采取时间调控措施使游客均匀进入景区,旺季可适当延长景区的开放时间。

参考文献:

[1]CarlCater.海洋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等.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6

关键词海洋;生态环境;岸线;保护对策;辽宁普兰店

中图分类号X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4-0209-02

1普兰店市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普兰店市隶属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中南部东侧,东临庄河市,西接瓦房店市,南与大连市金州区毗邻,北与盖州市接壤,东南与长海县隔海相望。全市南北长74km,东西宽63km,总面积2896km2。

普兰店市横跨渤黄两海,东南濒临黄海、西南临渤海,辖区范围内的海洋总面积为347km2。其中,浅海海域面100km2,滩涂面积247km2。沿海有7岛3礁,面积3km2,港湾30余处。海洋自然景观百余处,海水浴场资源50余处。海水水温为-1~27℃,盐度在25‰~32‰。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共有三大类,共172科414种,鱼、虾、贝、藻等经济生物及海洋、滨岸、岛屿珍稀生物种类繁多,资源量大。

普兰店市海岸线总长65km。黄海岸线东起碧流河,西止大沙河,长55km;渤海岸线长10km。目前普兰店市域岸线可分为三大类:①港口岸线。东部黄海岸线已建有23万t货运量和30万人客运量皮口港,是长海县海岛与陆地运输的最近港口,是大连市的主要地方港之一。皮口港现有顺岸泊位5个,180m长及50m长的简易登陆码头2个,回填陆域面积1.97hm2。②旅游岸线。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普兰店市旅游资源岸线较为贫乏。③水产养殖岸线。普兰店市是全国海岸开发利用较早的县市之一,其水产品养殖岸线可达总岸线的50%,可养殖面积占滩涂总面积的82%,现养殖开发面积达5900hm2。

2海域环境容量分析

2.1计算方法

在对普兰店湾、普兰店东南海域潮流场进行简单模拟的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扩散数值模型,从而确定受纳水体与排放源的响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水质控制标准值减去本底值得到的允许浓度增量,计算海域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即环境容量。

流场计算采用深度平均二维浅水潮波方程:

其中:H=η+h,η为平均海平面以上的水位高度;h是水深,C是Chezy系数,C=H1/6/n,n为manning系数;g为重力加速度;f是柯氏力;u、v是垂向平均流速在x和y轴的分量。

污染扩散模型采用适用于垂向混合充分的浅海的二维深度平均的平流扩散方程:

式中,p是某污染物的深度平均浓度,U、V是深度平均速度在x、y方向上的分量,Sm是污染物的入海负荷量。

海域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根据污染源输入―纳污水域的响应特性,分别计算相应系数、分担率,最后得出海域环境容量。

响应系数:用简单的函数关系来描述源强与平衡浓度场之间的联系,即有:

其中:Si―第i个点源的排放强度,Ci―在第i个点源单独作用下所形成的平衡浓度值,pi―与第i个点源有关的系数。上式可以改写为:

分担率:在多个污染源共同作用的情况下,水体中某特定控制点的浓度为各个污染源单独作用所形成的浓度之和,即:

n为源点个数,令

则Ri代表了第i个点源对总浓度的贡献百分比,称为污染责任分担率。

2.2计算结果

用计算得到的环境容量减去2007年污染物入海量,得到2007年剩余环境容量。再用2007年剩余环境容量扣除2020年排放量增量得到2020年剩余环境容量。到2020年,海域剩余环境容量为3694t[1]。

3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目前,普兰店市存在的海洋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民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水通过排污口及河流进入海洋,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②局部浅海海域养殖密度过大,海水净化能力下降,造成海水富营养化,导致养殖自身污染海域。③渤海普兰店湾10km岸线均为滩涂养殖及盐田,其中普兰店盐场为东北四大盐场之一,但近年来因沈大高速公路桥的建设使得海湾成为了内湾。此外,临岸水域污染严重,水产资源遭到破坏。④受外长山列岛屏障的影响,近岸海域海水流速迟缓,淤泥逐年加深,影响营养物质的输入和污染物的及时输出,污染物得不到及时的稀释扩散,滞留在近岸养殖海域,影响海洋生态环境。⑤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逐渐升高,海水温度升高,导致部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赤潮现象时有发生,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范围也不断扩大,给海水养殖业、捕捞业和滨海旅游业等造成危害。

4保护目标确定

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的原则,在统筹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下,重点保证港口发展、滨海旅游疗养等特有要求的用户对海岸线的需求,在合理开发的同时,保护海岸线的自然生态。

形成海洋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海洋生态相和谐的发展模式,健全从陆地、河流到海洋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陆源污染和海洋环境、风险灾害等得到全面监控和有效防治,使普兰店海域成为经济与生态和谐共存的结合体,真正走上和谐、科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5保护对策

(1)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实行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特别要严格控制含大量有机物和富营养盐污水的入海量。在工业集中和人口密集区域以及大量排放污水的工矿企业,建立污水处理装置,严格按污水排放标准向海洋排放。严格审批沿岸入海排污口,严把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关。

(2)海水养殖污染防治。依法强化管理,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严格控制污染物的入海排放量;通过控制养殖规模,限制水面养殖,发展底播增殖来控制养殖污染。改进网箱养鱼的饵料,严禁虾池底质清污入海。此外,根据普兰店市地理特点、夏季主导风向,避开旅游景区、居民密集居住区,合理布局水产养殖器具集中堆放地点。水产品加工下脚料禁止随处乱倒,实现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3)围填海控制。严格控制围海、填海造地工程,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湿地、林地面积;地面水水质和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达到相应的功能区标准。严格推动围海造地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对围海造地引起水动力条件改变、对其他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及效益评估进行深入地分析预测,减少盲目性;建立论证单位、评审专家责任追究制,严把论证评审关。项目审批前,必须进行现场踏勘,充分征求有关部门意见。逐步建立对围海造地项目的动态监测和后评估制度。

(4)岸线资源保护与开发。①建设岸线的开发利用,继续扩建皮口港。②加强对平岛风景旅游岸线的开发利用。以平岛旅游度假村的建设为契机,开发海上旅游资源,突出滨海特色,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海上旅游胜地。③结合海湾工业区的建设及城区范围的扩大,在普兰店海湾新城内预留生活岸线,为市民提供更多的亲海空间,加强亲海的环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为市民的亲海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为城区旅游提供更广阔的空间。④合理利用水产养殖岸线。本着调整海产品捕养比例,稳定捕捞,发展科学养殖、提高单位面积利润的原则,以马牙岛、平岛为依托,在皮口、杨树房和城子坦等城镇加强海珍品养殖,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技术含量,加强科学管理。⑤加强对生态类型岸线的环境保护力度。重点保护普兰店的黄海岸线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价值的区域,禁止在其中进行任何形式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建设,确保自然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5)船舶污染控制。加大船舶安全检查力度,进一步提升沿海航行船舶的安全状况,严厉整治低标准船舶;加强水上交通管理,减少船舶污染事故发生;开展专项整治,有针对性地解决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突出问题,改善水上交通安全环境;加大油轮管理力度,禁止单壳油轮进入普兰店海域;港口建设含油污水接收处理设施和应急器材以及垃圾接收装置;制定海上溢油、化工泄漏等各类海上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预案[2-3]。

(6)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开展海洋功能区规划工作,从全局出发,科学指导海洋开发和利用。对重点海域要作出开发规划,加强对海水养殖业的科学管理,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持养殖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7)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赤潮的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人类抗灾防灾的意识能力。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面在全面开发海洋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4-5]。

6参考文献

[1]史兆光,邢文利,苏澜昕.生态文明维度的海洋运输与海洋环境保护[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73-77.

[2]卢忠宝.连云港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3]吴玉红,全玉莲,李克国.葫芦岛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19-22.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7

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及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海洋经济的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的经济活动;二是以海洋资源的利用为对象的经济活动。按照海洋与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不同,海洋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狭义的海洋经济,是指包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丰富资源、海洋的广袤水体以及海洋的广阔空间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广义的海洋经济,是狭义海洋经济的延伸,指为开发和利用海洋而产生的相关产业;(3)泛义的海洋经济,不仅包括上述两个层面,还包括海岛陆域的经济活动(海岛经济)、海岸带的陆域经济活动和河海体系中的内河经济(沿海经济)。

(一)海洋环境问题

关于海洋环境问题的研究,我国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和逐步完善阶段。

1.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也遭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陆地的农业和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尤其是工业废水的处理手段还非常欠缺,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给海洋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海水养殖、海洋石油开采等形成的污染,造成海水水质恶化,近海生物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此,海洋的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我国海洋管理部门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此时关于海洋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和治理措施、海洋环境保护和评估、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如孟伟和张淑珍以水环境中的深圳湾为例,提出了开发海洋物理环境容量的意义,指出有机污染物(主要指CoD)的物理环境容量主要受海域水动力条件的制约[2];倪轩认为,世界各国沿岸海域遭受日益严重的污染,最主要的原因是沿海工业和海洋事业的发展带来的海洋污染物的增多,这不仅使得海洋的自净能力几乎丧失,给海洋生物资源带来巨大灾难,而且更严重的是人类的健康也面临极大威胁[3]。

2.初步形成阶段。由于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海洋环境的研究成果显着增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渔业环境污染治理和保护、海平面变化及影响、海洋灾害的危害和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研究成果包括:巴登在分析海洋领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评述了海洋污染的现状和未来走势,运用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海洋污染问题[4](p45-103);陈亚瞿认为,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加剧的危害,造成很多江、河、湖、海的渔业水域遭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5];王伟洁和吴长江认为,山东省渔业资源丰富,品种繁多,但是由于污染源的大量增加,渔业发展的水域环境质量显着下降,渔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渔业生产受到了挑战[6];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的杜碧兰等提出了海平面上升的恶果,认为如果海平面上升30厘米,长江三角洲及江苏和浙江沿岸大概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将被淹没[7](p5-20);翁盛深以汕头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8]。

3.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更广泛关注,主要的研究领域有: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策、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特殊生物品种及区域的分类保护。主要研究成果有:王斌提出了我国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肯定了国家相关部门在管理国家海洋事务、监督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重要工作[9];徐祥民和马英杰认为,海洋特殊区域是海洋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水域、重点海域、海滨风景名胜区、海洋生态示范区等,并建立了一整套海洋特殊区域的保护体系,对特殊海域进行分类、集中整治和保护[10];韩永伟、高吉喜等以珠江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敏感性的过程中,提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改变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恶化现状、保护渔业资源和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的具体措施[11];高振会提出在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中,海洋技术和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2];王美珍以环杭州湾为研究对象,认为环杭州湾产业带的发展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应该抓住环杭州湾沿海经济发展的机遇,进行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发展[13]。

(二)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对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方面的定量分析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在这些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陈可文在《中国海洋经济学》一书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资源环境子系统。其中,关注海洋经济的资源环境的发展是该指标体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其资源环境系统包含的变量有:自然资源存量、海洋污染排放、海洋污染带来的损失、海洋灾害带来的损失等指标[14](p59-138)。张德贤等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中建立了海洋经济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子系统、海洋环境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子系统、社会发展子系统。其中,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海洋污染面积比重、海岸倾倒数量等指标[15](p12-60)。韩增林和刘桂春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中建立了海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分别为海洋资源承载能力、海洋资源发展能力、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以及智力支持系统。该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模型,共包括5个层次共48个指标。其中,海洋环境承载力和保护能力子系统包括的指标变量为: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强度、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强度、滨海海域的水质质量指数、赤潮发生的年频率、海域内年原油泄漏量、海洋环境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海洋水体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水体污染物背景值、人均海洋环保费用、海域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入海废水排放达标率、海洋环境保护法规数目、省级以上海洋保护区数目等[16]。

冯晓波等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研究》一文中建立的指标体系包含4个子系统:海洋产业发展能力、海洋科技综合能力、海洋资源利用能力和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该体系共包括4层16个指标,其中重点考虑了海洋环境承载力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海洋环境承载保护能力包括的指标变量有:工业废水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理、海洋自然保护区个数、滨海观测台站等指标[17]。狄乾斌和韩增林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一文中建立了包含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发展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中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中包括资源总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三个方面;海洋经济子系统中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质量两个方面;社会发展子系统中包括人口增长、生活质量、科技潜力三个方面。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8个指标[18]。从目前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而针对海洋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建立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化。因此,本文将充分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改进目前研究的不足,建立一套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希望通过该体系的设计,使该指标体系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具体用于指导我国海洋经济的环境改善,用于政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的环境政策制定和实施。

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环境污染与海洋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忽视环境保护的过快海洋经济增长,必然会带来高污染和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这样不仅会大大削弱我国海洋经济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将面临不断加大的经济和社会风险。海洋经济增长不应该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海洋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与约束下进行,即海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本文将海洋生态环境因素作为衡量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我国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由目标层、因素层和指标层组成,共包含4个因素层和18个指标,具体的指标见表1。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t由4个因素层组成,分别为:海洋污染程度(e1)、海洋环境治理(e2)、海洋经济损失(e3)、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e4)。海洋污染程度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受到的各种污染和侵蚀,包含8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面积比重i1,考察海洋受污染的面积占整个海洋面积的比重;(2)海洋主要污染的超标程度i2,考察海洋受污染程度的严重性;(3)水质质量指数i3,考察海洋海水的水质情况;(4)单位海域面积废水排放量i4,考察废水这种主要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5)工业污水未达标排放率i5,考察排放的工业废水的污染强度;(6)单位海域面积固体废弃物倾倒量i6,考察固体废弃物这种海洋污染物的单位面积的排放量;(7)海洋生物多样性i7,考察海洋中生物的品种多少,是否受到了污染;(8)海岸侵蚀比重i8,即海岸侵蚀的面积占总海岸面积的比重,考察海岸作为不可再生资源而遭受的破坏程度。

海洋环境治理因素层描述的是人们在改善海洋环境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做的努力,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单位海域面积污染治理费i9,考察单位面积的用于治理污染的经济投入;(2)污水处理率i10,考察废水作为主要污染源在排放之前的无害化处理比例;(3)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i11,考察用于海洋污染处理的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4)减灾防灾投入i12,考察为避免和防治海洋灾害而投入的成本。海洋经济损失因素层描述的是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导致的海洋面临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成本损失,包含2个指标,分别为:(1)海洋污染直接损失i13,考察海洋污染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2)海洋环境灾害损失i14,考察由于海洋生态破坏而导致的海洋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层描述的是海洋经济在后续发展中可能的能力大小,包含4个指标,分别为:(1)人均海洋环保费用i15,考察用于海洋环境保护费用的人均值,反映未来环保发展的经济支持;(2)海洋科研人员占海洋从业人员比重i16,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研发人员的多少,反映未来在研发上有多少人力资源可以利用;(3)海洋科研支出占GDp比重i17,考察致力于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发的支出比重,反映未来科技经费的投入;(4)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i18,考察公众对于海洋环境保护的认识。

评价方法选择

在学者们对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较常见的评价方法有多种,包括投入产出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由于本文构建的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多指标综合模型,其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简便性,因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层次分析法(theanalytichierarchypricess,aHp)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在经济决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萨第(Saaty)教授提出,它是一种“无结构决策问题的建模”,对于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具有可行性。本文采取指标处理、指数权重赋值及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数计算三个步骤来完成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过程。1.指标处理。由于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18个具体指标具有量纲不同的特点,所以必须经过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之后,变换成无量纲的指数化数值,再进行计算和加总,即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取阈值法作为无量纲化处理的方法。2.指标权重赋值。指标权重赋值是层次分析法运用的核心,也是影响一个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最重要步骤。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海洋经济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首先需要将每个层次的各个因素进行比较和赋值,构造模型各层的相对重要度判断矩阵。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8

关键词:海洋渔业生态系统影响

1前言

通过海洋捕鱼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鱼类食物,在丰富我们餐桌文化的同时,也为我们的身体需要提供了营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类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导致捕鱼量随之增加,过度的捕捞造成海洋鱼类急剧减少;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造成鱼类生存环境的改变,部分鱼类也出现了种族灭忙。鱼类的灭亡造成生态环境的改变,对海洋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还有学者研究表明,全球正有23%的海洋哺乳动物正濒临灭绝,对于一些生长在热带和温带海域的鳍足类种群将会大量减少,但一些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特别是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生物。

2海洋生态的现状

我国海岸线总长18000km,跨越五个气候带,生态系统类型多,近年来,我国海洋鱼类遭到人们过度捕捞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在急剧的减少,加剧和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重大影响。我国对海洋生态价值认识不充分、生态安全意识淡薄,在海洋开发规划和建设中往往对海洋生态安全考虑不足,使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海洋是人类生命活动的摇篮,除了调节着全球的气候和降水,还为地球存蓄了约25%的基因资源和50%的油气资源。广袤的海洋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鱼虾贝等水产品,与陆地张弛互动造就了美丽宜人的滨海景观。然而,海洋又是一个相对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她的资源和环境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中国四大海区来看,建国以来已经丧失了50%以上的滨海湿地,天然岸线减少、海岸侵蚀严重,而这里是包括渔业资源在内的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海域。目前主要经济渔获物大幅度减少,赤潮、绿潮和水母灾害不断,近海富营养化严重,海上溢油事故频发,近海亚健康和不健康水域的面积逐年增加。加之中国大量海洋与海岸工程构筑在河口、海湾、滩涂和浅海,多种工程的生态影响相叠加,致使中国海洋生态灾害集中呈现,海洋生态安全前景堪忧。再者,相比陆地生态系统而言,海洋与江河湖泊等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往往是长期、甚至永久性的,生态修复十分艰难,太湖、滇池等富营养化水体治理的进程缓慢便已充分说明这个问题。现在的海洋渔捞渔获物中,大个体鱼、优质鱼少,而低龄鱼、低值鱼却占总渔获物的80%甚至90%以上。可以说,世界海洋渔业生产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几乎走到崩溃的边缘。

3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

3.1物种品质的退化

持续捕捞压力,导致种群个体变小,通常来说,体长大的个体怀卵量多、卵径大、生殖力高,产出的卵子含有更多的能量物质和生长因子。持续选择捕捞大个体的渔业活动会有利于生长速度慢、性成熟早的基因型群体,使群体的进化发生生殖力降低、生命活力下降、性成熟年龄变小、年龄结构降低等现象,目前我国海域的几种经济鱼类等发生了这种现象,有些种类由于雌雄个体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性状差异(如个体大小)或生态习性(如生殖洄游)差异,一些雌雄同体或存在性别转换的种类,在其生命的某一特定时期往往为某一个特定性别,在另一阶段会改变为另一性别,商业性海洋捕捞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必然造成群体内性比的变化。对于大西洋月银汉鱼的研究清楚地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生态系统内一个目标物种生物量大为降低后,捕食者必然转而捕食其他营养价值低的种类,在导致其种群数量下降的同时,其体质生物性状往往降低,例如美国东南沿海在鲱鱼被大量捕捞后会影响到一些顶级捕食者鳕鱼、金枪鱼、条纹石鳍等的一些生物学性状。

3.2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

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共记录到22561种,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0%,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生物多样性和均一性指数处于较低水平。近20多年来,渤海潮间带生物、底栖贝类、鱼类种类多样性明显降低。海洋鱼类资源衰落,产量下降,渔获物组成低龄化、小型化和低值化。位于海岸带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湿地生态系统本身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境破坏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4科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坚持规划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优化沿海空间布局,明确岸线、滩涂等空间资源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坚持集约用海,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坚持生态用海,以生态友好、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洋,维护、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坚持科学用海,提高对海洋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加快海洋监测调查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坚持依法用海,做到依法审批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科学保护与利用岸线资源。组织实施海洋环境综合整治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继续推进海岸带资源环境保护,带动重点岸段的保护工作。通过实施海岸带沙滩修复、拆除违章建设、建设沿海防护林等措施,保护与恢复海岸带自然景观。加大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力度,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参考文献: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9

一、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对于海洋旅游的需求逐步提升,并伴随着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海洋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生命逐渐发展壮大。我国海洋旅游资源丰富,海岸线漫长。国内学者从海洋生态旅游的概念、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海洋生态旅游的产品与市场、海洋生态旅游的文化以及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这几大方面展开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期为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海洋生态旅游概念的研究

正确理解海洋生态旅游的概念是研究海洋生态旅游的关键和基础。首先,旅游是指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意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海洋生态旅游本身由生态旅游衍生而来,是生态旅游与海洋旅游的结合。目前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并不统一。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过去的和现在的),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给当地居民提供社会经济利益。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学者对海洋生态旅游的界定大都从生态旅游角度出发,但始终未能统一乃至权威化。周映萍、朱坚真(2009)认为:滨海生态旅游是利用海洋环境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包括海上垂钓、漂流、探险、潜水、冲浪、品尝海鲜、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参与海上作业以及海洋探秘等。张从(2009)认为:海洋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体验、欣赏和研究海洋生态景观(包括与自然融合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而开展的,既体现认识和享受自然,又体现环境教育的旅游。梁永国、李少云(2011)认为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态旅游除了具备生态旅游的共性特征,更包括了独特的海域文化、海洋自然资源等特性。

海洋生态旅游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导向,以社会经济条件为依托,合理利用海洋资源为前提,开发海洋旅游产业,以期实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效益。这是学者们在对海洋生态旅游定义时所取得的共识。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海洋生态旅游的定义大多是在生态旅游的定义上出发,结合海洋空间范围来界定的。对于海洋生态旅游的内涵理解,本文认为海洋环境下,一切符合生态旅游核心理念的旅游活动即可称之为的海洋生态旅游。

三、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策略的研究

我国对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中,以区域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比重最大。潘海颖(2007)提出在海洋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中需要贯彻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区开发原理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结合,注重事前预防、超前定位、动态监控、系统管理。他认为开发中要特别重视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过程,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促进海洋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郭晋杰、焦艳丽分析了广东省特呈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潜力,指出模红树林资源作为海岛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发展海岛生态旅游的资源凭借。提出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几大原则和取向:一是特色化原则和品牌化取向;二是市场化、产业化原则和人文化取向;三是旅游内容层次化原则和科学化取向;四是可持续化原则和绿色化取向。桂峰等(2001)对辐射沙洲沿岸地区概况以及如东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认为潮滩各区间生态特征不同,从而旅游资源价值不一。因此针对潮滩资源提出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带开发模式以及点轴开发模式。楼筱环(2011)分析了舟山群岛生态型海洋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树立生态旅游区域发展概念,出台与实施无人岛生态旅游开发政策等发展

策略。

从以上研究中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充分认识到开发海洋生态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给予了极大关注。但研究内容大多针对区域和海岛,缺乏对中国海洋生态旅游整体性研究。目前以理论研究成果为主,对开发海洋生态旅游提出的诸多策略缺乏实践价值,因而对实际开发所起指导作用较小。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国内海洋生态旅游研究的开发进程。

四、海洋生态旅游产品与市场的研究

(一)海洋生态旅游产品的研究

海洋生态旅游产品主要源于对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蓝宗辉(2002)等在探讨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的作用时指出,红树林是海上旅游的后备资源。因其具独特的生态旅游价值,可被开辟为生态旅游场所。庞振刚(2003)等针对象山环港区整体海洋生态旅游规划制定出了渔乡风情、海岛游乐、海上运动、滨海疗养和海塘娱乐5大海洋生态旅游区,并设计了相关旅游产品。冯锦龙(2002)凭借江苏海洋渔业资源,针对江苏沿海的海洋旅游、生态旅游或大旅游设计了5类渔业产品:观赏性旅游产品、参与性旅游产品、科普性旅游产品、购买性旅游产品和品尝性旅游产品。并为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设计了“10观4海”共14类产品。

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可利用资源丰富,海洋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潜力大。国内对海岛与海滨生态旅游产品的研究已趋于成熟,可以初步形成一套系统的旅游产品模式,对其他众多海洋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和旅游产品的设计起到导向作用。但总体上来说,我国海洋旅游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第一,各区域共性产品多,个性产品少。产品开发限于利用海水、阳光和沙滩,地域文化不够凸显,区域差异不足。第二,大众普及型产品多,高科技特色产品少。另外游客消费能力偏低,开发者销售收入少,积极性不高;第三,陆地产品多,海洋和深海产品少。

(二)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海洋生态旅游市场的研究较匮乏。在对区域海洋生态旅游的研究进程中也很少涉及市场的问题。从提出海洋生态旅游研究起,所能搜索得到的研究文献中只有庞振刚等(2003)在探讨象山港区域开发海洋生态旅游问题时进行的初步的市场分析。他们将其市场定位为以宁波市及周边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并且根据其市场特征划分出三级客源市场。一级为宁波市及周边奉化、宁海、象山等城镇居民;二级为浙东地区;三级为利用旅游介入机会从其他景区分流的一些较远地区的游客,亦可称作机会型市场。

由此可见,国内学者较少关注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市场,这对海洋生态旅游供需双方市场的发展不利,也会使我国海洋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市场导向。

五、海洋生态旅游文化的研究

对海洋生态旅游文化的研究并不多,仍以对海洋旅游文化的衍生为主。梁永国、李少云(2011)认为海洋生态旅游文化是在海洋生态旅游活动中,旅游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积累、凝结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是海洋文化、生态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复合体。而其文化价值源自海洋生态旅游生产与消费的互动,可分为标准生态旅游模式、准生态旅游模式和生态化大众旅游模式三种实现模式。

由于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发展较晚,包括学者在内的旅游者没有或少有海洋生态旅游活动的体验。同时海洋空间范围大,生态旅游活动有限,而人类碍于海洋的可进入性和不安全因素,而未能对海洋生态旅游文化及其价值的研究有进一步的

突破。

六、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翟庆文(2011)探究了我国滨海休闲潜水业可持续发展,提出潜水业活动可能对旅游产生致命性问题,即毁坏海洋生态的同时还会摧毁海洋传统文化。雷春、高艳利(2011)在探析海南省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时强调现实情况远非固定或静态,应对开发的项目按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要求进行研究,取得海洋生态系统整体的效益。徐菲菲(2003)通过多目标加权平均法,以滨海城市连云港为例,创建了滨海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提出连云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资源环境――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管理监控型”的模式。马克美(1999)对广东海洋生态旅游进行分类分析,提出海洋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要讲求名牌效应,要创建滨海旅游的中心城市,还要加强环境保护法规。乌兰(2010)在分析海洋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关系时指出,环境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海洋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因此要改变目前海洋旅游开发中经济利益大于环境利益的不可持续的增长

方式。

我国学者在研究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大多是理论成果,鲜有学者能够提出可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再者由于我国海洋生态旅游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已进行的少量海洋生态旅游活动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不明显,学者们对实践中产生的问题也存在信息落后的现象,因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在时间上相对滞后。

七、结束语

海洋生态环境的特点篇10

“十一五”时期,江苏省海洋经济总体实力有了较为显著的提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约为3 241亿元,比2005年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7.9%,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5.6%,大大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一)主要海洋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江苏省滨海旅游、海洋船舶修造、海洋渔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江苏省造船业的市场份额全国第一,2010年完工量2 300万综合t,占市场份额的35.1%。亿吨大港数量也居全国第一,连云港港、苏州港、南通港、镇江港、江阴港、南京港都为亿吨大港,沿江港口货物的吞吐量约为5.1亿t,沿海货物吞吐量达到了1.51亿t。近年来,江苏海洋经济结构正逐步优化,工程装备、风电、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2010年底,江苏省海洋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kw,每年发电量25.5亿kw•h,高速齿轮箱、风力发电机等产品占领了全国一半的市场,产业链初步形成。

(二)科技兴海战略深入推进

为了摸清“海洋家底”,推进绿色海洋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开展了“908”专项调查,并组织实施了国家海洋科技公益专项活动,启动了海洋环境容量的专项研究工作。海洋化工、海洋生物、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应用科技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建成了一大批海洋公益性研究与服务机构,加快了产学研创新基地的建设步伐。

(三)海洋环境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江苏省率先完成了省、市两级海域的动态监视监测系统的建设,海洋环境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当中。全省共设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点536个,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预报中心适时全省海洋预报;其次,逐步完善了海洋环保分级负责制,推行了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断强化竣工验收及跟踪监管,陆源排海特征污染物的在线监测系统已开始投入运行;另外,进一步强化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新建了2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严格了捕捞许可制度,加强了伏季的休渔管理,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活动等。

二、江苏省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和海洋绿色制度都有待进一步健全

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是许多发达国家奉行的海洋开发战略。美国、俄罗斯等国每年都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海洋污染进行治理,以恢复、重建海洋生态平衡。大力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是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当前,江苏省虽制定了一系列的海洋环保法规和制度,但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理念仍有待加强,追求当前经济利益最大化,不计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的后果,无序开发海洋的现象仍比较严重。海洋绿色制度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当前,海洋资源环境的补偿制度仍不健全,生态税方面的法规几乎一片空白,同时,还存在海洋排污收费标准偏低、收费面不全等问题,使海洋生态破坏得不到应有的补偿,难以弥补海洋资源环境修复的费用。

(二)海洋经济评价体系不健全

江苏省现行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体系不完整,统计口径不统一,可比性不强。目前海洋经济核算的重点主要是海洋经济运行情况和总体规模等,主要计算的指标是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而在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时,主要是统计那些可以价格化的看得见的要素,对海洋资源的稀缺性和海洋生态环境退化等要素则很少予以考虑,不能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活动所支付的代价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导致海洋自然资源不断毁损,海洋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三)海洋资源开发层次偏低,科技整体水平不高

科技的发展制约着海洋资源开发的层次。江苏省港口、渔业、土地、矿产、盐业、能源、旅游等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但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仍局限在盐业、渔业、港口、旅游等方面。科技对江苏省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科技产出能力和产出效率都较低。受技术水平的限制,传统产业仍是江苏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海洋药物、海洋能源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明显不足,占比仍明显偏低,产业升级较慢。海洋资源开发仍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粗放开发利用阶段,难以充分发挥海洋资源的综合效益。

(四)海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2010年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与2009年相比,江苏省污染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污染物主要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污染严重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山河口、灌河口、射阳河口、启东沿岸等海域。92.9%的陆源入海排污口存在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重点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连云港海域主要受到铬污染,盐城海域镉污染较严重。据测算,近几年来仅连云港市每年入海的工业污水量都达6000万t左右,生活污水CoD每年排入大海的总量也达2万t,海区污染非常严重。苏北浅滩生态系统也仍处于亚健康状态,水体氮磷比失衡,呈富营养化,不利于海洋生物生长繁衍,导致海洋生物逐年萎缩,浮游植物群落简单化,浮游动物密度降低,鱼卵仔鱼密度也呈下降趋势。国家海洋局《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同时显示,长江口、苏北浅滩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关键生态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呈下降趋势。

三、江苏省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推行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完善海洋绿色制度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只有全面推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社会公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合理用海、护海观念,保护海洋生态资源,才能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尽快建立海洋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利用海洋环境资源的时候,都要依据其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程度或依据其破坏、污染海洋环境的程度,缴纳补偿金。另外,要结合海洋的主要环境和生态问题,逐步征收海洋生态环境税。

(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

海洋经济核算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污染、海洋资源浪费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应将那些没有统计进入传统海洋经济核算指标但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加以考虑,综合考虑海洋经济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只有完善海洋经济绿色评价体系,才能明确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和海洋资源过度使用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才能协调海洋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应尽快开展海洋经济绿色核算,对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的成本进行定价,并将海洋环境破坏和海洋资源消耗产生的经济成本从国民经济总值中予以扣除,以真实反映江苏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

(三)提高海洋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绿色海洋技术

海洋产业是一种投入高、收益高、风险大的产业,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撑。海洋科技的发展是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保障,能加快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江苏省应坚持海水养殖业、盐业、捕捞业、化工业、港口运输业、能源矿产业、旅游业多业并举,推进海洋产业科技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结合江苏省海洋经济的产业发展趋势和主导产业,应优先发展海洋渔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海洋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以促进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

(四)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