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竞赛工作总结十篇体育竞赛工作总结十篇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43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1

关键词:技能竞赛人才培养四个覆盖三个延伸

在2012年的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上,学校首次提出,技能竞赛活动要实现“覆盖所有学生,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培养能力”的“四个覆盖”和“由学生技能竞赛向教师技能竞赛延伸,由教学竞赛活动向素质教育、德育教育活动延伸,由看到成绩向发现问题延伸”的“三个延伸”要求。这是在响应国家职业技能竞赛精神要求下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创新,旨在实现“以赛促练、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文武双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突显校技能竞赛活动全面育人的作用。

笔者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指导工作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近年来作为承担校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对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校技能竞赛活动的具体组织做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提出学校技能竞赛“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背景和目的

1.响应“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技能竞赛是中等职业学校展现办学实力、办学成果的重要方式,是中职学生展示专业技能、个人风采,塑造自信的重要舞台。笔者所在学校自2007年举办第一届校技能竞赛活动以来,到2012年已成功举办了六届。

2.学校自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育人的需要

为了实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岗位需要、会学习的劳动者这一目标,学校很早就提出了“专业+技能、能力+素质”的“重技能、重素质”“双重”的育人要求,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生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了探索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教育、素质教育载体,学校于2012年首次提出了校技能竞赛节要实现“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要求,以实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育人的目标。同时,校技能竞赛节也是一个展示师生风采、检验育人质量的很好平台。

二、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节活动的具体做法

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活动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宣传动员

“舆论先行扩影响,宣传造势热氛围”,宣传动员是开展技能竞赛活动的首要环节。首先要精心策划宣传动员方案,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电子屏、广播、校园电台、校园小记者、召开全校动员大会等各种形式和媒体开展技能竞赛节活动宣传工作。其次在宣传动员阶段还应完成竞赛报名、竞赛徽标、主题口号、宣传标语的征集等活动,并评选出本届技能竞赛节的徽标、主题口号、宣传标语等。宣传动员阶段大概需一个月左右。

2.预赛

在宣传动员阶段结束后,大概需要利用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师生教学技能各项目的竞赛准备和预赛。各教学部门按照报名情况提出竞赛申请,做好竞赛各项费用预算和预赛安排,各赛项的竞赛规则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按照竞赛申请和预赛安排督促开展师生教学技能竞赛工作。各教学部门在完成预赛工作后,确定决赛名单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前期准备开始制作竞赛秩序册。

3.决赛

在预赛结束后,首先进行教工组的教学技能决赛工作,项目主要有说课、课件制作、教案设计、教具制作等,由教务处统一组织。专业技能竞赛由各系组织,教务处监督。

在教工组竞赛完成后,集中一周时间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周,主要是完成学生组各专业赛项的决赛工作,评出优秀获奖选手。

4.开展宣传报道、征文及摄影摄像等学生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类活动

针对整个技能竞赛节开展板报、手抄报制作、评比活动,竞赛快讯、通信报道稿件撰写、评比活动,征文投稿、评比活动以及摄影摄像评比活动。

5.总结表彰

举行隆重的技能竞赛节颁奖典礼,表彰获奖的教师、学生和班级,并邀请省级宣传媒体进行现场录像、报道。

6.撰写工作总结,提炼工作成果

在竞赛活动结束后,从不同层面撰写竞赛工作总结,为今后开展竞赛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竞赛总结包括整个技能竞赛节活动总结、教学部门竞赛工作总结、项目竞赛工作总结和学生个人参赛心得体会等四个方面。总结的重点在于发现问题,查找本届技能竞赛节活动组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办法,为办好下一届技能竞赛节活动、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提供现实经验。

7.竞赛风采展示

各部门对竞赛成果、竞赛精彩瞬间进行实物、图片或视频展示。开展竞赛技能之星评选活动,制作“技能之星”优秀事迹展板,号召全校师生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三、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对提高育人质量的成效

学校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校技能竞赛节活动,大大提高了全校上下对技能竞赛活动的认识,浓厚了师生学技能、比素养的氛围,提高了师生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上的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也进一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的品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彰显。

1.近两届校技能竞赛节参赛情况比较

2012年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后,校技能竞赛活动无论是竞赛项目、参与人次还是经费投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是2011年、2012年学校技能竞赛节的情况。

(1)参赛人次、参赛项目及经费投入比较,见下表。

项目20112012

学生预赛人次1700033520

教师竞赛人次586708

学生项目数6070

教师项目数1819

经费投入9949751426290

(2)2012年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德育教育、素质类项目参赛情况,如下图所示。

2.近两年参加省级、部级竞赛情况

2012年提出技能竞赛要实现“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目标以后,师生的参赛热情空前高涨,为参加各级各类校外技能竞赛活动培养选拔出了一批优秀苗子,并在省级、部级技能竞赛及全省、全国文明风采活动中取得了新突破,竞赛成绩有很大提高,充分显示了校技能竞赛节的推动促进和引领作用。

(1)省赛。参加近两年的省赛,学校连续两届获省属学校团体总分第一名,高出第二名90多分。2012年第九届省技能竞赛节共获得24个一等奖,其中12个第一名;2013年第十届省技能竞赛节共获得27个一等奖,其中17个第

一名。

(2)国赛。学校学生连续多次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技能大赛,并获得优异成绩。2013年共有15人次参加全国竞赛,获团体一等奖一个。

(3)文明风采活动。2012年共获得省级奖项202个,其中一等奖23个,部级文明风采奖项47个,其中一等奖9项;2013年获得省级奖项401个,其中一等奖64个。国家评比结果虽然还没有出来,但从省级获奖情况来看,2013年的成绩肯定会好于2012年。

3.教师参赛情况

由于校技能竞赛节提出了“覆盖所有老师”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师参赛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热情日益高涨并屡获殊荣。在刚刚结束的省“创新杯”说课比赛中,学校派出的7位教师全部获奖,并有两人将代表江西参加全国比赛。

四、实施“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条件保障

校技能竞赛活动“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实现,必须在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资金保障三个方面得到全校上下的支持,否则这项工作很难开展。

1.组织机构要健全

学校要指定专门的部门为技能竞赛活动的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技能竞赛工作。在竞赛节期间要成立以校长为主任的竞赛组织委员会,下设赛务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后勤保障组、仲裁组等各种工作组,确保竞赛工作的有序实施。

2.制度要规范,措施要得力

学校要出台奖励性政策,鼓励师生参与技能竞赛活动。比如给获奖师生一定的物质奖励,或者在教师评优评先、出国进修、职称晋升和学生评优评先、就业推荐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3.经费投入要充足,到位要及时

开展“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技能竞赛活动,必然要增加各项人力、物力投入,因此学校应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充分支持。学校2012年的第六届校技能竞赛节活动上费用投入就高达140多万元。

五、思考

由于“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校技能竞赛要求的提出时间还不长,实践经验还不丰富,活动的形式、内容还有待在今后的校技能竞赛节活动中进一步挖掘和丰富,特别是如何通过举办符合“四个覆盖、三个延伸”要求的校技能竞赛节活动,改革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创新教育内容,提高学校的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与国家技能竞赛和文明风采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和探讨。

一是做好竞赛活动工作归纳总结,及时提炼工作当中好的做法,为今后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提供借鉴。

二是把校技能竞赛活动与德育教育充分衔接起来,把技能竞赛节作为开展德育教育的一个平台,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素质教育类竞赛活动的形式、内容和媒体,不断丰富“四个覆盖、三个延伸”的活动内涵。

三是集思广益,深入调研,真正从本质上而非形式上实现校技能竞赛节的“四个覆盖,三个延伸”要求。

四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让“四个覆盖、三个延伸”深入每个师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茹秋生,宁宗奇.技能竞赛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

[2]鞠锡田,张翠香.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2(19).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2

第一条为加强对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学生体育竞赛的水平和效益,使竞赛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全国学生体育竞赛是指全国范围的综合性或单项体育竞赛。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由国家教委和有关部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或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及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单项分会主办。

第三条举办全国学生体育竞赛要以育人为宗旨,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体现“团结、奋进、文明、育人”的精神。通过竞赛活跃文化生活,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检验和提高学校课余训练水平,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第四条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主办,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或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协办。

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提前或顺延举行。

第五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各单项分会,每年可主办一至二次全国性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

第六条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可根据情况每年举办二至三个项目的单项比赛。

第七条在举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的当年,凡已列入运动会比赛的项目,不再安排该项目的单项比赛。

第二章竞赛项目和竞赛的申办

第八条全国大、中学生运动会所设项目应按基础性强、普及面广具有一定传统的原则选择确定,每届运动会所设项目不宜过多。

根据现阶段实际情况,全国大学生综合运动会可设置6-*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另外,可选设1-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武术、健美操、羽毛球、网球等。

全国中学生综合运动会一般可设5-7个项目,其中必设项目有: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另外,可选设1-2项易于普及的群众体育项目,如乒乓球、武术等。

第九条凡承办全国大、中学生综合性运动会的单位和地区,应当提出运动会设项方案,报主办单位审定后正式列入该项比赛的竞赛规程。

第十条具备以下条件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可申请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或全国中学生运动会:

1、承办地是经济、文化、教育水平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

2、运动会承办城市及学校,必须有较好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符合比赛项目的技术要求和其它条件;

3、除国家财政拨款外,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以保证运动会顺利运行;

4、承办单位必须遵循主办单位制定的各项规定,保证完成运动会筹备、召开、总结等各阶段的工作。

第十一条申请承办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应当在上一届运动会举办前,向主办单位递交申请承办报告,并需附下列文件:

1、当地人民政府批复意见书;

2、承办工作实施意向书;

3、经费预算及经费保证。

第十二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授权的各单项分会主办年度单项比赛,应当上报年度竞赛计划,并向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提供以下材料:

1、承办单位名称;

2、比赛名称;

3、比赛日期、地点;

4、参赛队数;

5、竞赛规程;

6、经费条件。

第十三条凡有条件承办全国大学生单项体育竞赛的大专院校,在征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后,均可向大学生体育协会的单项分会提出书面申请。经大学生体育协会单项分会审核后,在比赛前一年的11月底以前,以书面形式上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审批,经批准后方可举行。

申请承办全国中学生单项比赛,应经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批准。

第三章竞赛组织

第十四条承办单位应在主办单位的指导下,成立筹备委员会或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各项筹备工作,并制定竞赛规程,报主办单位审定。

第十五条竞赛规程应包括下列内容:竞赛名称、承办单位、协办单位、参赛单位、竞赛日期和地点、运动队及运动员的参赛条件、竞赛办法、录取名次、奖励办法、资格审查、体育道德风尚奖评比、裁判员、经费条件等。

第十六条承办单位应在比赛开始前向主办单位报送组织委员会成立方案,经主办单位批准,正式成立组织委员会。

组委会全面负责比赛期间的领导及善后工作,处理重大或紧急事项,保证比赛公正、有序地顺利进行。在全部比赛结束后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递交书面总结。

第十七条竞赛筹备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下设各机构工作职责如下:

1、办公室:根据比赛安排,排定活动日程表,拟定、印刷有关文件和材料,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协助有关机构组织各种会议,组织实施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的评选工作。

2、竞赛机构:执行竞赛规程,确保比赛符合各该项目的竞赛规则并按竞赛规程的规定进行。负责比赛轮次和日程的编排;接受参赛队报名,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保证比赛场地、器材、设施的正常使用;安排赛前的训练,组织安排裁判员学习和实习,以及赛前的技术会议;编辑竞赛秩序册,定时发送竞赛公报。

3、接待机构:负责参赛队、裁判员以及参加赛会工作人员的迎送、食宿、市内交通等生活安排;负责返程交通票的订购。

4、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依照竞赛规程有关规定,负责审查参赛运动队、运动员的资格;听取受理意见和材料,并作出处理决定;负责处理赛会和比赛期间的一切违纪事件。

5、财务机构:根据竞赛规模制订经费预算及开支原则;提出经费筹集方案,负责经费筹集和资金管理;合理支付各种费用;在比赛结束后一个月内,向主办单位提交结算报告。

6、宣传机构:以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报道,扩大影响;负责与新闻单位的联系,组织必要的新闻会;编印宣传手册;配合集资部门做好广告设置。

7、安全机构:负责赛会期间的食宿、交通、赛场安全保卫工作,负责维持赛场观众秩序。

组织委员会机构除下设以上机构外,要加设体育道德风尚评选等与竞赛活动有关的其他机构。

第十八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可设主席团。

第四章竞赛管理

第十九条参加全国学生体育竞赛的运动员必须取得学籍的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并符合参赛项目竞赛规程中有关“运动员条件”的各项规定。

如有违反上述规定者,除取消运动员参赛资格或比赛成绩外,主办单位有权进一步追究派出单位或直接有关人员的责任,视其情节给予相应处理。

第二十条对学生运动员应建立统一的档案登记,并实行统一的计算机储存管理。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校每年对招收的运动员要进行统计,并向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招收的学生不得参加当年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

第二十一条比赛报名办法必须按所参加比赛的竞赛规程中有关报名规定进行。

第二十二条全国学生体育竞赛原则上不收取报名费,如确需收取报名费的,必须报请比赛主办单位批准。

第二十三条参赛队应按竞赛规程所规定的人数和日期报到,同时交验学生身份证或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文件。

第二十四条比赛场地、器材、设施要符合竞赛规则的要求和标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大型比赛应有必要的摄录像设备。比赛一般应安排在学校的场地或体育馆进行。

第二十五条运动队应安排在条件较好的学校食宿。宿舍、餐厅及周围环境应清洁、卫生,能提供保证运动员赛后的热淋浴条件。必须有食品卫生检验制度,保证运动员营养的需要,杜绝食物中毒现象的发生。裁判员、运动员应分离住宿和就餐。

第二十六条赛会期间任何人员不允许将家属、亲友及无关人员带住赛会。情节严重者,将取消其参赛或工作资格。

第二十七条运动队成员、裁判员、大会工作人员都必须遵守大会制定的制度和纪律规定,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二十八条承办单位应确保比赛驻地、赛场的安全。参加比赛的各队必须按要求办理全队人员比赛期间阶段性人身保险,否则不得参加比赛。

第二十九条比赛场、馆内一律禁止吸烟。

第五章裁判员的选派和管理

第三十条在比赛中担任副裁判长以上的裁判员由主办单位选聘。其他裁判员按竞赛规程中有关规定选聘。

第三十一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所有裁判员均由主办单位选聘。

第三十二条凡由主办单位选派的裁判员差旅费由赛区负担。裁判员在比赛期间所有的食宿费、裁判员酬金均由赛区负担。

第三十三条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单项分会主办的大学生单项体育比赛,裁判员的选聘方案及主要裁判人员名单,要在比赛前一个月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审批备案。

第三十四条裁判员在执行裁判工作时要认真执行裁判员守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介入裁判工作以外的事情。对违反此规定者将视其情节给予警告、停止工作等相应处理。

第三十五条如无特殊安排,裁判员到赛区参加工作,应自备裁判服装和裁判工作用品,裁判员临场工作时必须佩带级别标志。

第三十六条每次竞赛活动结束后24小时内,裁判长负责组织全体裁判员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材料连同填好的裁判员工作报告表送交主办单位。

第六章资格审查、竞赛纪律及申诉

第三十七条为端正赛风,对比赛中出现的运动队、裁判员、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及其他违纪行为,比赛组委会的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应及时调查核实,并依据竞赛规程、竞赛规则、资格审查办法的规定,分别情况作出警告、停赛、通报或取消运动队、运动员、裁判员及工作人员资格的处理决定。比赛组委会的纪律与资格审查机构的处理决定为最终决定。

第三十八条参赛各队均有举报和申诉权。举报和申诉时要注重证据,要出据经团(队)领导核准签字后的书面材料及一定数额的举报、申诉费,否则不予受理。

第三十九条对参赛运动员服用违禁药物的检测和处理,应当严格按照国家体委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章竞赛财务管理及经费支配

第四十条举办学生体育竞赛应贯彻勤俭办赛的方针。比赛预算要符合比赛基本需要,并有可靠的资金或财源保证。

第四十一条凡与比赛有关的一切经费来源要独立设帐,由专人管理,并健全财务收支制度和监督、审计制度。要做到专款专用,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二条比赛主办单位有权决定对其所主办的比赛进行财务监督、检查和审计。

第四十三条以赞助单位产品名称、标志命名的比赛,必须征得主办单位的同意,否则不得冠名。

第四十四条凡承办大、中学生运动会的单位、地区以及承办规模较大的全国大、中学生体育单项比赛的单位,以运动会或比赛的名义所征集的赞助款,广告、售销体育的费用等行政拨款以外的收入,应按总收入5%的比例上缴大、中学生体育协会。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激流回旋

中图分类号:G81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4-0050-07

onthemechanismofeventCompetitionorganizingandCooperationinBeijingolympicsGames

XUGang

(StateKeyLaboratoryofturbulenceandComplexSystem,Schoolofengineering,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principlesofcombiningfortheoryandpractice,systemconstructionandorganizingoperation,thisstudykeepstheolympicGameseventorganizingandmanagementsystemasthecoreandfocusesonthecharactersofthesystemdevelopmentofeventcompetitionorganizing.Fromtheperspectiveofthesystemsscience,thecoordinatingmechanismofBeijingolympicGameseventcompetitionisexaminedwithcanoeslalomasanexample,andthespiritualcoreanddevelopmentprinciplesofthecompetitionorganizingandmanagementisexplored.

Keywords:olympicGames;eventcompetition;organizingandcooperation;canoeslalom

在奥运会这个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中,竞赛组织工作始终处于核心到位,奥运会的各项组织工作从根本上讲都是围绕竞赛工作而展开的,奥运会的成功也首先取决于竞赛组织工作的成功。现代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与规则体系,体现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必须紧密结合主办地的实际情况,体现主办城市的特点,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不确定性。中国作为快速发展中的东方大国,要完成奥运会这个具有浓厚西方文化烙印的、大型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工作,需要大力协调的组织关系相对会更多,难度也会更大。因此,在北京奥运会上,要顺利完成各项竞赛组织工作,必须构建既与奥运会组织惯例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实际需求的竞赛组织管理模式,创建总体和谐的竞赛组织环境。本研究从复杂系统科学的视角入手,以单项竞赛组织工作的协同发展特性为重点,以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为实践例证,在总结奥运会竞赛组织发展以及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构建与组织实践,探悉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管理工作的精神内核与发展机理,探求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系统构建与良性运行的机制,力求提高北京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管理工作效益,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做出贡献,同时也为我国今后举办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提供参考依据。

1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协同的理论溯源

1.1紧密结合中国文化特点是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客观要求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逐渐成为文化体育的盛事,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奥林匹克运动仍然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烙印。在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奥委会委员的组成、责权利的分配、承办地的选定、竞赛项目的选择以及各种政策的制订等问题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欧美中心主义”的影响。

文化的多样性是一种文化持续发展繁荣的前提条件,奥林匹克运动的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在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开展,由此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因此,作为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世界性文化体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必须采取多元文化互补互动、共同发展的方式,必须从世界历史文化,尤其是东方思想体系中汲取有益的养分,需要在世界范围,尤其是在亚、非、拉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更为广泛的开展与宣传。

正是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背景和运作模式特点,在北京奥运会上,在充分遵守国际惯例和竞赛规则的前提下,就更加需要切实考虑中国文化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机制完备、运转协调、紧密结合实际的奥运会竞赛管理系统,努力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和谐融合,为竞赛工作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

1.2“系统和谐”是北京奥运会竞赛工作的组织需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类尊严的、和平的社会”[1]。在奥运会的比赛过程中,始终推崇运动员之间的公平、友好竞争,着力营造各方融合的和谐氛围,强调各类人群共同享受竞赛的快乐。

竞赛组织系统的“和谐”强调复杂系统活动的相互合作与协同效应,更特别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力求通过构建总体稳定、协凋、能动的动态发展机制提高竞赛组织的工作效益,使竞赛组织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发挥最大的组织效能。为了实现竞赛系统的和谐,需要从“和”与“谐”两部分剖析竞赛系统的组织内涵。其中,通过“和则”调整人际间、人群间乃至组织间的“共处”,形成“人和”的环境,通过“谐则”解决给定目标和资源条件下的管理优化,提高组织效率[2]。

其实,正是由于北京奥运会竞赛工作的复杂性,由于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内在需求,在客观上要求参与其中的各类人员实现有机的整合。为此,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要以“和谐共进”的精神引领各项组织工作,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着力协调好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关系,协调好各个项目比赛之间的组织关系,有效营造一个公平竞争,和谐共享的竞赛氛围。这是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现代性和复杂性的客观需求,也需要参与竞赛组织的各个方面协同共商,共同创建良好的竞赛环境。

1.3“组织协同”是创建北京奥运会和谐竞赛环境的有效途径

1.3.1“组织协同”的内涵“协同”现象在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是系统要素之间互相协调、合作、同步的彼此作用,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特性之一[1]。其实质在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合作性和同步性的状态和趋势,强调系统协作与功能整合的一致性与和谐性。

“组织协同”强调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彼此协调,逐步形成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动态有序结构,强调组织要素之间通过彼此的能量交换与耦合,获取组织发展的动力,实现组织的优化与功能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内部的协作意识与自发观念,对于驱动组织协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

1.3.2“组织协同”是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成功的关键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涉及的人员多,层级交错,复杂性强。在竞赛组织系统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着力实现竞赛组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融合,实现人、物等组织要素与环境之间的整体协调,逐步熔炼竞赛组织系统的核心精神,从根本上实现组织要素集合效应的最大化。

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相关各方对于完成赛事组织工作的基本追求是一致的,在完成自身工作过程中也都需求相关的部门给与支持,否则根本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各个的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各方处于不同的组织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整个组织工作,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组织利益差别。因此,合作在竞赛组织工作中不是必定存在的,必须在总体上强调彼此之间的组织协作,在统一组织思想的指导下引导各方成员齐心协力地运行竞赛组织系统,才能减少组织摩擦与功能内耗,从而实现对竞赛组织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竞赛组织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对于北京奥运会而言,由于中外竞赛组织思想与管理模式的客观差别,在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现代奥运会的组织运行方式需要实现“软着陆”,与中国既有的组织文化以及竞赛管理经验相融合;而这种融合,取决于中方竞赛组织者与国际体育组织专业竞赛技术人员之间的组织协作,体现于竞赛组织工作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竞赛组织指导思想与组织理念的融合,是两种各具特色的组织文化的协同,贯穿于竞赛组织组织工作的始终。而推行组织协同,强化协作机制,建立人与人之间、事件与事件之间、物与物之间的稳定的动态合作秩序,也就成为营造和谐组织环境,有效运行竞赛组织系统的关键环节。

2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基本构想

2.1单项竞赛组织工作的顺畅运行是奥运会成功的基础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之所以特别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奥运会赛时要在主办城市同时期运行多个项目的顶级水平比赛。北京奥运会设立28个大项、38个分项,共有302个小项,在北京举行比赛的有26个大项;各个项目的竞赛工作对城市运行的要求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各类差异,使得组织者必须从总体上对赛事组织工作进行系统设计与总体掌控。而在坚持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奥运会竞赛工作的成功从根本上还是建立在各个单项竞赛组织工作顺利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各个单项的竞赛组织工作得以顺畅组织,协同运行,才有可能实现奥运会整体竞赛工作的成功,这也使得单项竞赛的组织协同成为奥运会竞赛工作成功的重要基础。

2.2构建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核心思路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国际奥委会对竞赛工作做出总体上的规定,而各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则从技术层面对各个项目比赛的组织工作进行详细的规范化设定,奥运会组委会在各个项目的竞赛规则、规程等技术规范方面必须执行国际组织的相关文件。与此同时,从历届奥运会的组织实况来看,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不同,奥运会的竞赛组织管理构架也不可避免地有所差异。尤其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社会背景、人文观念以及管理体制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和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出发,建立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体育竞赛组织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保证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更能贴近运动员的需要,更具备现代体育专业化的特征。

而对于皮划艇激流回旋这种发展时间相对不长的项目,由于项目本身的组织管理体系还有不完备的地方,在组织过程中可能面对更多的变数和突发事件,更需要组委会与国际奥组委以及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加强持续沟通,共同协商确定各项竞赛事宜。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更需要组委会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更需要我们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客观实践与国际体育组织保持平等、有效的沟通,系统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确保竞赛组织工作的顺畅。

由此,我们就确定了构建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以激流回旋项目为实施范例)组织协同模式的关键思路:从系统发展的角度规划竞赛组织模式,在组织内部确立明确的竞赛组织工作核心目标,通过对组织目标的反复、持续强化,激发组织成员形成并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协同意愿;细化组织工作任务,协同组织操作流程,创造相应的协同环境,通过组织信息的有效沟通,实现竞赛组织系统的有序运行,实现组织系统的认识同一性与行动统一性,实现竞赛组织成员之间的功能互补,确保北京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顺畅运行。

2.3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主要内容由于奥运会竞赛组织过程涉及的要素多、层面广、动态性强,需要从不同角度审视竞赛组织的协同要素,其核心在于不同时空维度的人物信息的协调,关键在于竞赛组织系统发展理念的终极归一。

2.3.1人性要素与物性要素的协同人作为竞赛组织系统中最活跃的要素,是竞赛组织活动的运行主体与组织实施者,决定着竞赛组织系统的运行发展方向。因此,在竞赛组织运行过程中,调整人际间、人群间乃至组织间的关系,形成“人和”是需要最先解决的问题,而实现组织系统各个群体人员之间的工作协同,建立各类人员之间的有序合作关系,是确保竞赛组织系统顺畅运行的基本保障。

与此同时,竞赛组织过程中涉及的大量物性要素之间也具有复杂的关联,各种物性要素在系统内的流动方向与强度直接影响着竞赛系统发展的均衡性。因此,在实现组织协同的过程中,协调各种物性要素的关联与匹配,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始终都是竞赛组织者需要特别关心的重要问题。

2.3.2时空维度的协同奥运会的竞赛组织过程,持续时间长、空间跨度大,复杂的时空要素集中体现着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复杂性,这也要求我们从时空发展的角度全面审视竞赛组织协同的发展机理,实现竞赛组织工作的时空同步与整体协同。

一方面,在为期七年的奥运会筹办过程中,竞赛组织工作贯穿始终,不同阶段的竞赛组织工作在时间序列中又具有紧密的连续性;前期的竞赛工作成果往往为后期竞赛工作创造出良好的组织基础,也是制定后期工作目标的重要标尺与方向标,在规划的时期必须强化各阶段工作之间的关联与协调。

另一方面,在奥运会竞赛的空间场景中,各项组织工作在相互关联的不同空间同时进行,各个组织空间的工作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任何一项工作的发展都会对其它工作出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竞赛组织工作中必须保证各项竞赛组织工作的空间同步性和关联紧密性。由此,也就使得竞赛组织协同过程具有明显的空间特征。

2.4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三个关键环节

2.4.1竞赛团队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技术协同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体系中,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负责提出并监督执行是奥运会竞赛工作的技术标准,对奥运会竞赛工作的技术细节具有既定的权威性。奥运会各项目的比赛,实际上是由2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和竞赛规则进行组织的;与竞赛相关的各项组织事宜,都需要得到各个单项体育组织的认同。因此,在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各个项目的竞赛团队需要与其保持密切的沟通与良性的互动。在雅典奥运会协调委员会的赛后报告中,特别提出雅典奥组委与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之间在工作角色和沟通上出现的问题,指出组委会对于国际单项组织的角色、职权等方面的理解存在不足,对于各组织提出的要求重视和考虑不够,而这也反映出组委会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缺乏充分的沟通和足够的信息流[1]。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这种协同状态对比赛组织工作造成的隐患就将是明显的。所有,建立组委会竞赛部门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良性协同,对于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来讲非常重要。

2.

4.2竞赛团队与组委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近几届奥运会组织工作的成功,自下而上的组织模式是成功经验之一。也就是说,具体实施组织工作的各部门以及场馆层面有着较大的权利,在赛时运行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这不但使得竞赛组织工作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还具备了对突发事件进行快速反映的组织基础。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这种特点,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基于场馆团队运行的组织模式,决定了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必然需要各个相关业务部门的配合与协作。因此,竞赛团队与相关业务部门之间的紧密协同,对竞赛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4.3竞赛团队内部的业务协同根据单项竞赛具体组织工作的需要,各个项目竞赛团队内部设置包括场地、器材、信息以及主要竞赛客户群(运动队、国际体育组织、技术官员)服务等岗位。在竞赛组织过程中,各个工作岗位的人员逐级落实各项工作细节,分别负责赛事运行所需的场地设施以及各项服务工作;与此同时,各个团队成员的工作之间又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业务上的关联决定了各个岗位人员必然既为其他岗位服务,又需要其他岗位的支持,竞赛团队的各个成员彼此在业务上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任务。

3北京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构建

3.1竞赛组织目标的协同设定组织目标是组织系统所要达到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对组织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直接掌控组织发展的方向。在实践工作中,建立组织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组织人员及事物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个人无法完成的任务,其成效的基础就在于对各类资源的整合而实现的优势互补与效益的整体放大。也就是说,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组织,总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组成的;所有组织的结构,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组织任务而设计的。在各种组织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组织的整体目标根据组织层级而逐级转化为组织单位乃至个人的具体目标,形成一个各层次目标紧密衔接的目标体系,引导着组织系统的前进方向[1,2]。

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系统的各项工作紧密围绕为期四天的比赛而展开,其根本目标在于确保奥运会比赛按照既定的竞赛日程有序进行,为运动员搭建公平竞争的平台,全面展示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的竞技魅力。

“确保竞赛如期有序进行”,是一个非常明确且直观的组织目标,也是全部竞赛相关组织活动的终极归宿。但是,在组织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竞赛目标却不一定能够始终为大家所贯彻。实践工作中,大家往往容易陷入具体的工作事务之中,反而忽视对于竞赛组织目标的根本追求。这时,竞赛组织系统往往会出现组织目标在实践中不能被彻底贯彻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工作过程中组织系统的方向模糊与偏离。因此,确立竞赛组织目标后的关键还在于时时强化、事事落实竞赛组织目标,切实推行组织目标的实现,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竞赛组织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3.2竞赛组织工作内容的协同规划根据历届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特点,结合北京奥运会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的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在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涉及各个工作点,而其中主要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图1)。

3.2.1竞赛核心工作在比赛中,竞赛组织者需要完成的首先是那些竞赛组织本身的系列工作。这些工作是奥运会体育竞赛组织工作的核心,是构成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奥运会组织工作的重点,对奥运会组织工作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组织过程中,竞赛团队要对各项核心工作进行系统剖析,从时间发展和空间同步的角度对每项工作进行详细的设计,把各项工作规划为不同时间段落、不同空间位置的工作环节。以场地管理工作为例,从时间上涉及设计规划、工程施工、验收试用、赛前训练、竞赛期、赛后期等6个段落,从空间上涉及场地内的管理活动、场地外的器材供给与能源保障等,牵涉到的组织人员既包括竞赛团队的场地、器材、信息等部门,也涉及场馆团队的工程、技术、医疗等业务口以及国际体育组织的竞赛技术人员,通过多点联动的管理机制共同驱动着竞赛组织工作的运行。

3.2.2与竞赛直接相关的工作在完成竞赛核心事务的基础上,竞赛组织者还必须充分重视几项与竞赛工作直接息息相关的组织任务,主要包括竞赛成绩、比赛现场的体育展示、场地设施的工程支持、竞赛技术设备的服务支持、场地医疗救生、比赛结束后的颁奖仪式、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等。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过程中,这几项工作由相关的业务口同事完成,但是与竞赛组织工作紧密相连,起到了直接保障竞赛运行的关键作用,对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任何一件工作出现的小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竞赛组织工作出现问题,需要竞赛团队的相关工作人员加以特别的关注。而这种关注的核心要素,也就在于竞赛团队人员与相关业务口部门人员之间建立紧密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共同商定并实际操作既定的协同工作方案。

3.3竞赛组织机构的协作体系

3.3.1竞赛组织机构的设置在奥运会的三个重要组织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以及奥运会组委会中,分别设置特定的机构专门负责竞赛的技术工作,彼此之间有着不同层面的合作关系,在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和三个层次上(表2)。

其中,技术层面的合作是指导层面合作的具体化。技术代表负责就竞赛组织的工作细节提出技术需求,将国际奥委会的技术基本原则落实到单项竞赛需求之中;竞赛主任针对技术代表的需求,将竞赛工作具体化并组织技术实施;而场馆主任则根据竞赛工作的具体需求,协调场馆团队的资源为竞赛创造必须的条件。三方在实践工作中的协作体现着三个组织结构的组织协同关系,也建立了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总体协同框架。3.

3.2三级竞赛组织机构体系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以运动员为人员核心,以比赛场地为空间中心,各项组织事务成辐射状扩展,而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的难点就在于多项目竞赛同时空交叉运行,对城市整体运行的要求很高。在比赛中,竞赛组织者既要关心运动员在比赛场地以及训练场地中的各种技术需求,结合实际情况驱动竞赛组织系统有效运转,实现对竞赛活动的有效掌控;同时也要考虑运动员在比赛结束后需要面对的、直接与比赛紧密相关的诸如颁奖、兴奋剂检测等工作;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与运动员参加比赛相关的事务进行系统的规划。也就是说,竞赛组织工作需要考虑的问题已经超越了场地的空间范畴,超越了比赛本身,而是已经上升到一个城市总体运行的层面。

如图2所示,竞赛组织工作既包括比赛场地内的设施、器材、信息传递等竞赛核心工作,也包括在场馆范畴上的技术、餐饮、休息、医疗等竞赛关键支持工作,同时还要考虑在城市范围的交通等保障工作。适应这三部分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北京奥运会激流回旋竞赛组织机构也就包括了“北京奥组委(主运行中心)-场馆团队-竞赛团队”的三级管理体系,分别从不同的组织层面落实竞赛保障运行工作、竞赛支持工作和竞赛基本核心工作。

3.3.3双通路竞赛组织汇报机制基于“场馆化管理”的奥运会组织模式,场馆团队对竞赛团队具有行政管理权,绝大多数竞赛事务都是在场馆团队进行解决;而与此同时,竞赛指挥组作为主运行中心专门负责竞赛工作的核心部门,以奥组委体育部为主体,联合国家体育总局相关部门、国家气象管理部门等有关负责人组成,赛时担负着专业化的竞赛指导职责,保证竞赛组织工作的专业性,同时在奥运会组织运行总部(主运行中心)对项目竞赛工作进行必要的协调。

与此相适应,在奥运会竞赛组织的三级管理体系里,竞赛团队的竞赛信息是沿着两条通路进行向上传递的:

通路一:竞赛团队-场馆团队-主运行中心

通路二:竞赛团队-竞赛指挥组-主运行中心

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采用的竞赛信息双通路管理模式,使得处于中间层级的场馆团队与竞赛指挥组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取竞赛组织工作的核心信息,可以及时把握竞赛组织进程,进而分别从现场指挥操作与专业化指导和协调的角度对相关竞赛工作的发出指令,以保证实施及时的适宜处置。

在这种模式下,场馆团队与竞赛指挥组之间的协调非常关键。在竞赛工作运行过程中,当竞赛团队将竞赛信息上传到场馆团队和竞赛指挥组时,需要双方建立快速的信息沟通与联动机制,实现紧密的组织衔接,共同商定应对措施,从而可以快速地对竞赛事务做出有效的指令并传达到竞赛团队的操作层面。

3.3.4单项竞赛团队的层次管理奥运会组织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竞赛组织工作涉及到的人员和事件纷繁复杂,但是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竞赛场地为中心的赛事技术运行工作,二是竞赛团队的综合事务工作,主要包括以运动员为中心的竞赛客户群服务以及团队内部的行政运行(图3)。

根据奥运会竞赛工作的需要,皮划艇激流回旋竞赛团队采取了层级管理模式,设置了一名主任和一名副主任统管全局,设置了一名技术运行经理和一名综合事务经理分别负责赛事技术工作和客户群服务工作,根据竞赛需求安排了相应工作的7名主管,从竞赛团队内部运行、主要客户群服务(主要包括国际组织、技术官员、运动队)以及场地、器材、竞赛信息等7个方面落实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以及与相关业务口人员的沟通机制,从组织构架上实现竞赛团队内部的工作协同。

3.4竞赛组织任务的协同分配

3.4.1竞赛指挥组与场馆团队的竞赛组织任务协同在奥运会的比赛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对比赛进程进行总体控制,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则负责各个项目比赛的具体实施。在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体系中,竞赛指挥组作为主运行中心负责竞赛事务的机构,与国际奥委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对接,从竞赛业务层面与国际奥委会建立紧密的工作机制;场馆团队则在场馆层面直接解决与竞赛相关的工作事宜。

在竞赛组织机构的三级体系中,竞赛团队主任与国际单项组织技术代表紧密沟通,确定各项技术信息,具体实施竞赛组织工作事宜,同时向场馆团队和体育指挥中心进行重要信息汇报。由此,北京奥组委的竞赛组织机构与国际奥委会及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建立起有针对性的工作机制,从三个层面的不同角度协商解决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过程中面对的各种问题。而场馆团队与竞赛指挥组(体育部)同处于竞赛体系的中间层级,在完成的竞赛组织任务方面需要总体的协同,从而确保竞赛行动的协同。

3.

4.2竞赛团队内部人员的职能协同竞赛管理团队作为场馆团队的组成部分,是负责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项目竞赛运行的专业队伍,主要职责是在主运行中心竞赛指挥组和场馆团队主任的领导下,在国际皮划艇联合会技术代表的指导下,通过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协同组织,全面负责本项目竞赛运行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全面沟通、协调、处理本项目竞赛事务。

在工作过程中,竞赛团队的不同岗位人员分别负责完成各项任务,彼此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各自组织职能之间具有紧密的协同性。

3.5竞赛组织实施方案的双向细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系统的功能和属性。如果系统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生扭曲,系统结构的设置和功能不能协凋,系统就会产生各种负效应,导致系统能量无谓损耗,造成系统功能无法正常发挥[1]。也就是说,系统的负效应会使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削弱系统的整体功能;而通过减少系统的负效应,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和自适应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系统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事物的进化和发展过程都伴随着负效应的削减过程,对于系统的优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系统负效应的减少过程。因此,把竞赛系统的运行管理当作一个不断改善的持续发展过程,从竞赛系统的整体观入手,抓住系统中关键的制约环节对其进行整体调控,通过各种组织手段减少和控制负效应,是实现竞赛组织协同与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

3.5.1双向核定竞赛组织工作方案在确立竞赛组织工作目标,核定各项组织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一项关键的工作就在于系统规划、详尽设计激流回旋项目各项竞赛组织工作方案,这既是对组织工作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是对竞赛组织系统资源详尽的时空规划,是确保竞赛组织工作在整体时空节点上有序进行的关键环节。

在制定竞赛组织计划的详尽方案时,主要从两个角度入手:

1)常规工作方案。根据竞赛组织工作的目标以及各项任务之间的关联关系,核定各项任务细则,确定工作方案,落实竞赛资源配置和调控措施,实现竞赛组织工作的具体化。

2)应急工作预案。从各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入手,沿着“核定问题实质-确立解决措施-组织调控落实”的思路,在竞赛组织管理三层级体系基础上,制定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各个组织层级的沟通协调机制,确立解决各种问题的快捷办法和途径。

雅典奥运会竞赛组织者考虑了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对策问题,包括天气、场地和规则判罚等类别,主要内容涉及的是竞赛自身的核心事件。考虑到在竞赛工作运行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密切相关的几类工作,我们在规划应急预案时充分考虑了与竞赛密切相关的几类事件,包括医疗卫生、人员及特殊事件等,保证竞赛工作与相关工作的总体协同。

通过上述两个角度审视激流回旋项目的竞赛组织工作,制定出的相应组织方案形成了一套互补的组织机制。常态下的组织工作方案从工作的发端就确定了组织工作的进程,通过详细设计的工作目标、方法、手段及措施规划,将竞赛组织工作逐级细化、规范化、程序化,从组织上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与此同时,从问题出发设定的应急预案,则从负面的角度对竞赛组织工作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梳理,分析竞赛组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通过执行制定的应急措施方案,保证组织系统在面对此类不测事件时能有备无患,应对自如,把组织进展控制在预期的轨道,把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可控范围,避免出现更多的不利连锁反应,从而实现从非常态向常态良性转化的组织目标。3.

5.2通过时间与事件管理细化竞赛组织方案根据激流回旋竞赛组织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竞赛团队结合每项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翔实的组织工作方案,主要包括竞赛日程、训练安排、客户群证件计划、交通方案、人员流线控制、技术官员工作计划、竞赛技术会议计划以及竞赛活动调整与应急方案等。

巴塞罗那奥运会的组织管理进度表(themasterplan)和悉尼奥运会的关键计划(Keyplaning),都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的,在每一个时间段内列出各项组织工作的种类和计划的内容,体现了时间管理和事件管理在奥运会竞赛组织工作中的有效应用。在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中,我们通过对竞赛组织时间要素的把控,沿着竞赛组织工作的时间主线,将各项工作在不同阶段的重点以“菜单”的形式列出,保证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落实;同时监督工作进程,把立体的、系统的、繁杂的事务平面化、直观化,更直观体现各项工作之间的关联关系。与此同时,从事件管理的角度确立各个阶段的重点组织事宜,针对奥运会组织涉及领域广、相关事件多、动态变化频繁的特点,通过把握竞赛日程核定、场馆设施建设、报名与资格审查、国际组织联络、竞赛信息传递、客户群服务等核心竞赛事件,从总体上控制竞赛组织系统的主要环节,有效引导竞赛组织系统的运行,实现对竞赛组织体系的调控。

由此,我们通过时间管理把各项任务的运行过程进行了整体的清晰界定,通过把握核心事件控制竞赛系统运行,进一步细化了竞赛组织工作方案,实现竞赛组织工作的优化。

4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实现机制

4.1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运行要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北京奥运会的竞赛组织过程中,在确立共同的组织目标和统一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要实现单项竞赛组织协同体系的有序运行,必须紧紧把握核心的组织协同要素,系统制定完整的竞赛组织实施计划。

其中,组织目标是建立竞赛组织系统的前提,也是衡量竞赛组织管理活动合理性的标尺;它贯穿于竞赛组织活动过程之中并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组织管理行为的方向与归宿。因此,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强调“确保竞赛工作如期有序进行”的核心组织目标,始终强调“以竞赛为中心”基本指导思想,使之成为引导整个组织系统协同运行的方向标尺,控制整个组织系统的发展方向和运行轨迹。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对整个竞赛组织系统实施严格的总体控制,又需要给与各个组织层级的人员以适当的决策自,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组织决策的总体有序和快捷高效;既需要针对竞赛组织的核心工作进行系统规划,又要特别强调针对偶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保证整个组织系统在常态和非常态下都能有序运行,实现和谐共进。

4.2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赛中沟通机制沟通是两个或多个信息传递主体之间传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具有控制、引导、信息传递等功能,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统一思想和行动的工具,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奥运会的竞赛组织工作需要各个成员互相配合、相互促进,而沟通是加强各成员之间联络的信息桥梁,可以消除潜在的冲突源头,避免组织冲突的发生。

4.2.1组织工作汇报程序北京奥运会赛时运行与指挥的核心部门是主运行中心(moC),各场馆团队内部相关业务口是各职能部门的派驻机构,比赛时各部门在场馆主任领导下开展组织工作。

在比赛过程中,竞赛团队实施双向汇报制度,即竞赛主任在向场馆主任汇报的同时,还就竞赛核心事宜向主运行中心的竞赛指挥组汇报,竞赛指挥组再酌情与相关部门协商并向主运行中心(moC)汇报。

4.2.2竞赛信息的赛中传递沟通机制是为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以及系统与环境更好的产生协同并使得系统发挥整体功能所采取的交流方式,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组织协同的基础,利于提高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奥运会竞赛组织系统的有序运转源自各个业务岗位的工作协同与有效沟通,而竞赛信息在各个机构和部门(业务口)之间的及时、准确传递不但确保了有关的各个单位可以及时把握赛事组织工作的进程,借以适时推进自身的相关工作;还通过这个信息传递路径,在各个部门之间建立了紧密的沟通网络,加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络,对竞赛组织工作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

4.3单项竞赛组织过程的时空协同控制系统构建的组织协同模式为竞赛工作的有序运行提供了基本的组织保障。而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计划规定的时间、地点、工作步骤,在各个工作岗位逐步落实各项竞赛组织行动的细节。也只有保证各个岗位的各项工作都能严格按照竞赛系统设定的既定组织流程运行,才能保证实现竞赛组织系统内部各个工作岗位之间的协作,保证竞赛组织系统实现紧密的衔接与有序的推进。

根据“统筹兼顾,快捷高效”的系统组织原则,结合奥运会激流回旋项目竞赛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对竞赛组织工作进行了流程设计,实施了对竞赛组织工作的具体程序化规范。通过把各项工作细化为具有时空序列概念的若干工作程序,强调了对竞赛组织工作的微观控制,与场馆团队相关业务口以及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相对均衡的紧密协作关系,有效控制了竞赛组织工作过程进程,取得了预期的组织效益。

5结论

1)奥运会等大型体育竞赛组织管理工作具有复杂系统特征,组织工作过程中必须切实结合主办国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充分发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以及奥运会组委会三个核心体育组织的协作效益。2)实现单项竞赛的组织协同是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基础,北京奥运会单项竞赛组织协同模式的基本理念在于通过组织要素的多维协同创建和谐的竞赛环境,实现竞赛组织的优化与功能倍增。3)实现奥运会竞赛组织协同的关键在于以共同的组织目标为基础,激发组织成员的协同意愿,反复强化“以竞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协调组织成员的组织行为,需要重点关注竞赛团队与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的技术协同、竞赛团队与组委会相关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以及竞赛团队内部的业务协同三个关键环节。4)北京奥组委竞赛组织者与国际体育组织建立了指导层面和技术层面相结合的协商-合作机制,强化了三级竞赛管理机构体系和双通路竞赛组织信息通报机制,保证了竞赛组织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了单项竞赛组织协同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伍绍祖.系统科学与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3]黄小寒.世界视野下的系统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4]杨伍拴.管理哲学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许国志,等.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

[6]席酉民,等.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理查德.霍尔.组织:结构、过程与结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8]艾伦.杰伊.查伦巴.组织沟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9]陈来成.组织的复杂性及其管理[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12(1).

[10]段世杰.2008年奥运会组织与准备工作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3(9):3-6.

[11]徐晏玫.大型体育赛事的竞赛组织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2]白烈湖.管理协同机制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

[13]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专题研究,2002.

[14]北京奥组委:《学习、探索、创新-2004年雅典奥运会实习报告集》,2005.

[15]国际奥委会协调委员会总结报告:雅典2004第二十八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5.

[16]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信息中心.国际奥委会重要文献汇编.

[17]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雅典启示录.

[18]officialReportsoftheGamesofolympiad[R].theinternationalolympicCommittee,1992-2004.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体育竞赛;校园文化

体育事业与社会事业联系最为密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身体保障。奥林匹克精神带动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育意识,以此加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1体育竞赛的相关研究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有着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体育竞赛的概念

学校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学体育竞赛是在学校内、外进行的,参加对象以在校学生为主,教师参与组织、裁判,根据统一的规则组织实施的个人或集体间的各种体育竞赛。

1.2中学体育竞赛的现状

学校体育竞赛应重视集体参与,响应阳光体育运动的号召,对参赛者的身份提出要求,提升赛事规模,固定比赛时间,这样的学校体育竞赛,既达到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也为我国学生体育竞赛的发展方向起到引导的作用。童锦[1]总结了高校体育竞赛的现状:(1)高校体育部门及教师对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认识不够。(2)高校体育竞赛与“阳光体育工程”的设想还存在差距。(3)高校体育竞赛以竞技性运动项目为主。(4)过分追求竞赛成绩。现有的体育竞赛模式基本沿袭传统为主,难以促进学生形成持之以恒的锻炼习惯,在体育赛事的教育效益上缺乏长久性。不少学者对学校传统体育竞赛的发展提出了改革建议。如章玮、孔红新[2]的《改革高校运动的思考》,初永和[3]《高校运动会由单一性向全面性发展的思考》,刘晓辉[4]《江西省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研究》,以及郭静[5]等《新课标背景下高校运动会改革实践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运动会为例》等相关文章,指出传统学校运动会存在的弊端,已无法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学校的改革刻不容缓。针对以上问题,刘宁[6]等《略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竞赛改革》、王士明[7]等《南昌市普通中学开展校内体育竞赛的调查研究》均提出:体育竞赛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体育竞赛与体育考核、考试相结合;学校体育竞赛与全民健身计划相结合;体育竞赛内容体现健身性、娱乐性、竞赛性特点。

1.3体育文化的研究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技能,提高体育文化素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来展开,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来体现它的多样性。

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研究

2.1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雕塑、体育标识、体育图书音像资料等,是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2.1.1校园体育场地的建设安徽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是学校评估的指标之一,省教育部门对该类型的学校有相应的政策扶持,学校体育场馆的整修、建造,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1.2校园体育器材设施的建设安徽省示范性高中体育教师对学校体育器材设施能满足学生要求的占调查总体的10.8%,认为学校体育器材设施不能满足群体活动的占调查总体的18.4%,严重不足的占调查总体的12.4%,主要存在于体育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要求。2.1.3校园体育标识安徽省省级示范中学的体育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式单一,宣传设施欠缺。同时学生对体育信息的关注力较低,在心理上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就很低。

2.2精神文化建设

2.2.1学校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反映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公正、公开、特色及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标志着体育的理想、信念、节操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2.2.2学校的体育目标安徽省省级示范中学的体育目标围绕水平五的目标来展开的,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力。2.2.3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娱乐、健身、审美以及在道德、智力、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

2.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2.3.1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办学理念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办学经验的积累、提炼与传承,学校历史是学校文化的根基,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校训中除岳西中学出现“强身”二字,其他学校均未有与体育相关的字眼。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自己的办学理念提出独特的要求,并形成独特风格和办学特色。2.3.2体育课程设置目前,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课仍处于传统的排课模式,课程固定以球类、田径为主。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本身就少,与体育课相协调的情况很难实现。

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的现状

3.1社团与课外活动

学生为了实现共同意愿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群众性学生组织为学生社团。学生社团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交流思想、切磋技艺、相互影响、扩展友谊。

3.2体育竞赛的形式

学校举行体育竞赛的形式主要围绕四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比赛、课外活动、单项竞赛项目、学校运动会一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是学校进行体育竞赛的大好时机,作为普及度最高的体育竞赛方式,学校每年都会花费大量精力来举行,时间集中、固定,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学生的参与度也非常高。

3.3体育设施基本情况

3.3.1师生对体育设施的满意度调查显示,87.3%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学校的场馆普普通通,仅有2.1%的学生认为学校场馆极具创意。优化硬件设施的综合功能,提高学校硬件设施的使用效率。3.3.2校园体育标识设计独特的体育雕塑,放在校园显眼的位置,并印发在校园卡、卡片之上;独特的体育标语来增强学校的标识文化,特色的体育文化讲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征文等,建立校园体育文化宣传阵地。

3.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学校开展体育竞赛情况

3.4.1学校举办课外活动情况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在改善体育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协调好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常规工作,如运动会、体育节等。3.4.2学校开展体育竞赛的类型霍山一中、阜阳一中、铜陵一中、淮南中学都会举办广播操比赛;合肥一中、阜阳一中每年会有自己的篮球赛,同样会参加省级或市级的比赛。其中安庆一中,每年举办的体育竞赛项目较为新颖,田径运动会、啦啦操比赛、橄榄球竞标赛、乒乓球比赛,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增加了活动的平台。3.4.3体育竞赛衍生活动发展体育竞赛衍生活动,扩大体育竞赛对学生的影响力,告诉学生不仅仅只有通过成为运动员才能进行比赛,还可以通多种途径融入其中,如:啦啦队选拨、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利用图片资料展览等方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竞赛之中。3.4.4关于体育竞赛计划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关于体育竞赛的计划主要围绕每年一度的运动会开展,再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存在社团的学校会组织一两次体育社团活动,如铜陵一中每年举办社团篮球赛,历时两个月(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合肥一中每年4月份的校园文化节,会定期开展足球赛、羽毛球赛等比赛。其他学校还会不定期组织一些计划中待定的项目,如阜阳一中、淮南一中、霍山一中的广播体操比赛;安庆一中、六安一中的啦啦操比赛;铜陵中学的三人制篮球赛等。

3.5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学生对参与体育竞赛的态度

3.5.1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关注途径学生对体育竞赛的关注途径较多,主要从网络、电视、广播中了解相关的图像和音像资料;学校中的宣传栏和标语也会向学生传递相关竞赛信息;其他学生还通过杂志和一些比赛现场进行关注,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热爱。3.5.2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热情度安徽省高校的仍有学生缺乏积极性,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3.6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师生在体育竞赛中的角色

3.6.1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者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践行者,扮演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体育竞赛活动组织者包含党政领导、宣传部门、团委、学生会及社团、教师。3.6.2学生在体育竞赛中的角色学生在体育竞赛活动中,主要担任的角色以参赛者为主,占调查份额的54.5%。学生角色也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组织者(2.5%)、啦啦队(21.8%)、裁判员(22.1%)、记者(20.3%)、后勤员(39.4),学生在这些角色中的发展则更加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体育竞赛的距离。3.7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因素制约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因素有很多,在学校方面主要包含: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竞赛经费、体育教师数量和缺乏竞赛制度等原因。教师们对于竞赛制度的缺失呼声最高,它是对体育竞赛的开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

4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对校园文化影响的分析

4.1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体育竞赛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体育元素的多样性烘托出不同色彩的校园文化,在众多体育活动中,体育竞赛以其特有的竞争形式,不断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学校的管理,体育文化填充校园文化,促进学校形成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4.1.1展示特色办学理念,改善校风体育竞赛的发展可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改善学风,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些作用得到普遍认可。学校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从精神层面打造校园品牌文化,注重融合各项课外文化活动,集教育性、娱乐性、竞赛性于一体,给予师生更多发展和参与的空间,引导其形成科学合理的三观。4.1.2提升学校知名度学校认识到体育竞赛的重要性,鼓励师生组织、参与各类比赛,尽可能的走出校门,学生和教师都会在不断的学习中得到提升,参与度提高,并获得一定的体育殊荣,学校的知名度得到宣扬。4.1.3规范竞赛管理规定体育竞赛的发展依托于相应的管理规定,要求学校领导部门针对本校具体情况规范、完善以下相关制度: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教师工作条例、成文的体育教师、学生奖励制度、运动员守则及校园文明规范、学生体育竞赛管理规定、场地器材设备条例等,给予体育竞赛的发展空间。

4.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校园文化对体育竞赛的影响

当校园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则会反作用于体育竞赛,推动各类赛事和衍生活动的发展,并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优势体育项目。4.2.1渲染体育气氛具有鲜明体育色彩的校园文化在各类体育的宣传阶段,就已经将体育气氛渲染到最到点,通过体育标语、体育海报、体育专栏、学校广播,甚至是新兴的公众平台,极大的拓宽了学生了解体育活动的途径,更加直观、快捷。4.2.2增强凝聚力学生在谈到体育竞赛对自己的影响时,认为培养了团队协作意识,这就是加强凝聚力的表现。4.2.3提高学生体育比赛的参与度校园文化注重对学生的不同潜力,或者爱好进行挖掘和引导,将极大的吸引学生走进体育比赛,再结合自身的优劣势选择自己的参与方式,这就是校园文化对体育竞赛组基本的作用。4.2.4促进赛场文明体育赛事中文明比赛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学生的文明行为来源于学校的教育,这就要求校园体育文化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强调赛场文明,这是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的体育竞赛发展滞后,活动类型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校没有相关的竞赛计划和制度保障;参差不齐的体育宣传设施和手段,严重滞后于校园文化建设。

5.2建议

(1)学校要拓展体育衍生活动,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途径,发现学生不同的兴趣点,吸引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要定期举办主题体育文化节,真正实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发展体育教育,培养健康人才”的宗旨。(2)完善学校体育竞赛制度,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有参与和组织学校体育竞赛的机会,使体育竞赛能够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群体,学生的角色由参与者,向组织者、实施者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3)重视体育竞赛,一是经费支持,学校体育教育工作除体育课外,需要依托体育竞赛建立本校的体育特色和团队影响力,充足的经费保障学校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二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建设以体育文化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有助于形成具体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童锦,纵艳芳,王红雨.高校体育竞赛发展的思考—以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竞赛现状为例[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2).

[2]章玮,孔红新.改革高校运动的思考[J].宣春学院学报,2005,27(6).

[3]初永和.高校运动会由单一性向全面性发展的思考[J].2006,28(6).

[4]刘晓辉.江西省普通高校运动会现状的分析研究[J].科技向导,2010,36.

[5]郭静,吴玉华,兰师文.新课标背景下高校运动会改革实践研究———以赣南师范学院运动会为例[J].贵州体育科技,2010,3.

[6]刘宁,王国洪.略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学体育竞赛改革王士明[J].贵州体育科技,2006,3.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5

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龙江、

振兴哈尔滨”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

助推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一批助推哈尔滨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技能人才和哈尔滨大工匠,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黑发〔2017〕34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当好主人翁、建功新龙江”百万职工技能提升和技术创新竞赛助推龙江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黑政办规〔2020〕15号)精神,市政府和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突出竞赛主题。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龙江、振兴哈尔滨”为主题,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职工技能提升竞赛、技术创新竞赛和“百大项目”劳动竞赛持久开展。

(二)坚持以职工为中心。面向基层、一线职工和普通劳动者,尊重职工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各行各业特别是新兴行业职工的参与积极性,扩大竞赛在非公企业和农民工特别是“八大群体”中的覆盖面,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竞赛活动中来。

(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突出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促进竞赛由“速度型”“体力型”向“效益型”“智力型”转变。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创新竞赛方式和载体,使竞赛活动富有新时代特色。

(四)坚持职工和企业“双赢”。紧扣企业生产经营实际,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完善激励制度,着力提高职工素质,推动职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增强职工的获得感,实现“高精尖”技能人才数量、创新成果技术转化、劳动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幅增长。

二、工作目标

(一)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大力弘扬工人阶级伟大品格,提升职工参与率,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广大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

(二)职工职业技能素质整体提升。开展职工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达到75%以上,参赛职工达到40万人以上。每年选树50名“哈尔滨大工匠”,每人一次性奖励5万元。每两年开展一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每届开展40个职业(工种)技能比赛;每两年开展一届“名师带高徒”活动,每届培养2千对“名师高徒”,选树400对“模范师徒”。

(三)职工技术创新成果显著。组织职工参加技术创新竞赛,每年实现技术革新1500项,推广先进操作法300项,获得国家专利1000项,培育职工创新项目15个,认定优秀“五小”创新项目300项。每两年命名50家以上市级高技能人才(劳模)创新工作室。

(四)助力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聚焦省“百大项目”和市重点产业项目建设,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实现国有企业、“百大项目”和规上企业竞赛全覆盖。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每年甄选5个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组织开展示范性劳动竞赛。

三、任务措施

(一)围绕经济社会协调推进和高质量发展,开展职工劳动竞赛行动

1.突出“百大项目”建设劳动竞赛。抓好新一轮加强版“百大项目”建设,选树“百大项目”能手,以“六比一创”(比工程质量、比建设工期、比科技创新、比科学管理、比安全节约、比文明施工,创和谐团队)为主要内容开展岗位竞赛,细化实施方案,丰富和完善竞赛内容,促进项目优质高效安全推进,使劳动竞赛成为推动项目建设的重要引擎。(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

2.深化重大工程建设劳动竞赛。围绕全市重大工程、产业项目,规范竞赛的组织领导、竞赛形式、活动内容、日常管理、考核评估、表彰奖励等,引导广大职工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推动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完成。(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

3.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劳动竞赛。在交通、农业水利、信息网络、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组织开展劳动技能竞赛、职工技术创新和素质提升等活动,促进项目优质高效安全完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

(二)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开展职工技能提升竞赛行动

1.大力开展岗位练兵、名师带高徒等活动。组织群众性、常态化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培训等活动,引导职工学技术、练本领、强技能,让更多职工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操作方法。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

2.促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向纵深发展。重点从支柱性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中选择就业人数多、技术含量高的工种开展竞赛,建立以企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为基础、以区县(市)和行业竞赛为主体、市级技能大赛与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相衔接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强化技能竞赛的培训功能,做好赛前练兵、赛后交流等工作,让竞赛成为职工展示才能、交流技艺的平台和提升技能的绿色通道。(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

3.培育选树“哈尔滨大工匠”。加强“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选树,以技能比赛为重点,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切实提高职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技术服务为平台,大力推广普及新技术、新技能。积极倡导精益求精、执着专注的职业精神,完善选拔机制,选树一批爱岗敬业、技术超群、善于创新的“哈尔滨大工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匠品牌。(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人社局)

4.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和交流。推动企业制定职工培养计划,健全职工培训制度,监督企业将足额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培训;依托职业院校(含技工)、企业培训中心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建设职工技能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突出青年职工、农民工、转岗职工职业技能培训。(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工商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

(三)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竞赛行动

1.打造职工创新好环境。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时时可创新、处处可创新、人人可创新”理念,立足岗位创新,解决身边技术难题;建立健全以岗位、班组(团队)、劳模和工匠人才(职工)创新工作室、职工技协等为主要载体的职工创新体系,加强成果展示、交流,促进成果转化。(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2.加快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建设。探索集约化发展模式、联盟化发展途径,建立网络化、市场化发展新平台,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创新攻关、培育传承作用,引领广大职工立足岗位、提升技能、精益求精、创新创造。(责任单位:市总工会)

3.深入开展“五小”创新成果竞赛。聚焦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新业态,围绕生产经营的重点难点,突出岗位创新,开展小革新、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活动,解决一线问题、增强创新能力,推动活动落实到基层、深入到一线,形成长效机制。(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国资委)

(四)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新时代职工安全健康需求,开展职工节能减排竞赛和“安康杯”竞赛行动

1.增强职工节能环保意识。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活动,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开展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竞赛活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推动提升哈尔滨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2.加强企业全员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强化职业安全健康文化建设、班组安全,组织职工开展有奖报告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及时排除治理隐患。协同工会组织,加强对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切实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权益。(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应急局、市卫健委)

(五)围绕加强企业管理和优化振兴发展环境,开展班组建设竞赛和优质服务竞赛行动

1.开展班组建设劳动和技能竞赛。以建设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安全型、和谐型班组为目标,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能素质、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安全生产为重点,深入开展以创建“工人先锋号”为载体的“五型”班组竞赛,推动各项竞赛活动向班组延伸。(责任单位:市总工会)

2.开展优质服务劳动和技能竞赛。结合交通、邮政、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物业管理、电力、商贸、金融、通讯等行业特点和实际,以推动行业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广泛开展“树理念、强服务、塑形象、优化环境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竞赛,凝聚各方面力量改善振兴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市总工会,市营商局)

四、组织领导

(一)领导机构

成立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委员会,主任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黄玉生,市政府副市长栾志成担任;副主任由市政府副秘书长孙继先,市发改委主任、市人社局局长和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担任;成员由市发改委、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卫健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营商环境局、市工商联、市总工会分管负责人组成。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由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兼任,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制定劳动竞赛活动方案及评比表彰等日常事务。

(二)部门分工

1.市发改委负责提供省百大项目、市重点产业项目名单,发现推荐百大项目建设先进典型。

2.市人社局负责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晋升职业技能等级(职业资格、专项能力)等有关政策。

3.市住建局负责组织参与制定重点工程规划,综合协调指导监督市政公用重点工程建设。

4.市科技局负责参与协调和指导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5.市工信局负责协同推进全市规上企业开展劳动和技能竞赛活动,推动规上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实现全覆盖。

6.市国资委负责所属出资企业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

7.市教育局负责对竞赛活动中涌现优秀职工、农民工学历素质提升等活动。

8.市应急局、市卫健委负责组织领导和督促检查全市“安康杯”竞赛活动中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宣传教育和培训。

9.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负责推进全市重大基础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深入开展“六比一创”劳动竞赛活动。

10.市营商环境局负责统筹推进、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协助整改影响经济发展的作风问题。

11.市工商联负责加大对非公企业开展劳动竞赛活动的宣传发动和协调指导力度,推动全市非公企业劳动竞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五、政策保障

(一)建立长效机制。市竞赛委员会成员单位要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建立健全推进竞赛活动长效机制。落实竞赛获奖选手奖励和晋升职业资格、协调和指导职工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等政策。注重分类指导,组织开展符合不同企业、行业特点的竞赛活动,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竞赛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畅通成才通道。坚持竞赛与评优评先有机结合,畅通职工技术等级晋升通道。对竞赛中产生的先进个人,结合工匠、劳模评选,加大跟踪培养力度。对“哈尔滨大工匠”符合“技术能手”申报条件的可优先申报,促进产业工人成长成才。

(三)强化激励措施。要严格按照《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哈发〔2019〕1号),完善竞赛的组织、效能评估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竞赛实效和产业工人参赛率、受益率。要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的通知》(总工办发〔2017〕32号)等有关规定,推动制定和完善竞赛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竞赛激励机制。

(四)确保活动经费。加大竞赛资金投入,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等单位,要根据实际列支相应竞赛活动经费,为竞赛深入开展提供保障。竞赛活动经费筹集以工会为主,必要时本级财政也可拨付。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并严格使用管理劳动竞赛资金。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6

公司从规章制度、安全检查、教育培训、隐患治理等多方面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并对全省各级移动通信企业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教育,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一

为了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进一步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各级领导及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开展中国移动通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的通知》要求和安排,公司从规章制度、安全检查、教育培训、隐患治理等多方面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并对全省各级移动通信企业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教育,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为进一步做好移动通信企业安全保卫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根据集团公司《关于开展中国移动通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的通知》精神,**移动通信公司成立了由人力资源部主任牵头、部室相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学习《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与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知识问答》等法规、常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做好准备。同时为更好的完成本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我们进行了周密的计划部署,要求各分公司和直属生产单位由主管领导牵头组成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小组,组织进行统一的培训宣传教育活动。

二、深入学习《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规,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移动通信企业安全生产意识。

各分公司和直属生产单位采取悬挂由安全知识竞赛领导小组统一制定的安全生产宣传条幅、安全挂图的方式,营造一个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时时讲安全的安全生产氛围,同时组织员工学习《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问答》,统一观看安全生产教育录像和安全生产知识展览,并通过模拟消防演习和模拟事故应急处理演习等安全防范措施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员工进一步熟悉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准确掌握安全生产操作内容和流程,提高安全生产和安全防范意识,从而有效增强员工火灾自救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营业厅、网络管理机房、基站和交换机房等移动通信生产安全防范重点部位的安全。

三、完善和落实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移动通信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基础建设。

针对个别单位、部门安全生产意识比较薄弱,安全生产管理力度不够和安全规章制度不落实的问题,安全工作知识竞赛领导小组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宣传方式,深入基层,跟踪摸底,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采取有效措施,人盯人、点对点的解决安全隐患,把安全生产防范和宣传工作落到了实处,有效地保障了移动通信生产有序进行。

四、全员参与,切实落实,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工作。

各单位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安全生产与事故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问答》,要求每个参与学习的员工汇报学习体会,结合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通过这些让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的方式,不但增强了每一位员工的安全生产与防范意识,而且推动了公司安全管理规章与制度的完善,使安全生产管理与决策更具代表性和可行性。

根据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知识竞赛要求和规定,省公司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领导小组制定了严格的竞赛规则,领导小组成员深入现场组织考试,通过统一答题考试、统一查收试卷和统一阅卷的方式圆满完成了此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xx移动通信公司参加此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的有1320名员工,发放竞赛试卷1320份,收回有效试卷1317份,回收率为99.77%。通过抽样100份试卷来看:70分以下0人;70分-79分有2人,占总参加人员2%;80分-89分有6人,占总参加人员6%;90分-100分92人占总参加人员92%。

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下,此次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和宣传工作落到了实处,收到了实效,真正提高了全体员工安全生产法律意识和安全生产防范意识。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督促整改,严格明确安全责任制,确保xx移动通信公司网络畅通和生产安全。

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二

为深入宣传普及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强化广大矿工安全生产认识,提高广大矿工自我防护能力,促进安全文明生产及推进安全文化建设,我公司于6月17公司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下是此次活动的相关总结:

一、赛前精心准备

自收到举行活动的通知之时,我公司便召开了会议,明确活动主题并成立了活动小组,对各方面工作做了详细的部署。通过赛前会议的召开,公司各部门认真落实自己的任务,迅速开展了相关的准备工作。从宣传号召全体矿工主动参加此次活动到邀请比赛嘉宾、准备竞赛考题、布置会场以及后勤工作准备,相关部门严抓各个工作环节,及时发现不足并改进,将工作开展进度第一时间汇报上级。经过短期精心的准备,比赛如期举行。

二、紧锣密鼓拉开比赛帷幕

活动举行当天,我公司负责人、副经理亲自到竞赛现场进行了观看,上级领导对此次活动给了广大矿工莫大的鼓励,更是调动了参赛选手的情绪,各个参赛选手都是意气风发、满怀信心。本次竞赛由各部门选出精英组成,竞赛分为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观众互动四个环节。竞赛试题从《安全知识题库》中精心筛选,题目涉及的范围广泛,与日常工作紧密结合,难易程度适中。在本次比赛过程中各支参赛队伍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回答准确、迅速。在竞赛各环节,大家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度,在比赛过程中,通过与各个参赛队员自信流畅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都对本次竞赛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赛前进行精心的准备。

三、巩固竞赛成果,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本次竞赛既巩固和加深了矿工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扩大了安全知识面,调动了大家学习安全知识的主动性,对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安全工作是我们公司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在以后工作中,应号召大家消灭一切不安全因素和不安全行为,实现公司安全管理的新跨越。

企业安全知识比赛活动工作汇报三

xx有限公司“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总结为了全面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月”活动,进一步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增强各级领导及广大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根据远兴公司《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和安排,公司从规章制度、安全检查、教育培训、隐患治理、安全标准化等多方面安排部署了此项工作,并对各生产经营企业员工进行了广泛的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和教育,组织开展了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意识,为进一步做好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此次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贯彻落实,认真组织安全生产竞赛活动。

根据远兴公司《关于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的通知》精神,各生产经营企业由安全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与预防常识》和《安全生产法知识问答》等法规、常识,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为开展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做好准备。同时为更好的完成本次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与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我们进行了周密的计划部署,要求各生产单位由主管领导牵头组成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小组,组织进行统一的培训宣传教育活动。

二、全员参与,正确率高。

为实现“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人人皆知,人人参加竞赛活动的目标,公司于6月15—21日分别组织了煤炭企业、危化品企业、总部及服务业员工参与的三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为保证此次活动的效果,各企业前期组织内部选拔,成绩优异者参与远兴公司组织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此次活动共有160多名员工参加,合格率达到93%以上。

三、领导带头,表率明显。

领导带头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在这次竞赛活动中,各生产经营单位高级管理人员积极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参与,为广大员工做出了表率。活动结束后,公司活动领导小组统一对试卷予以评阅,根据成绩评选出了一等奖6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1名、优秀组织将三个,并给予了相应的奖励。

通过开展本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不仅健全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完善了安全管理体系,而且让广大员工学习到生产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性,掌握了安全生产知识,逐步从不懂安全到我懂安全、我管安全,由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我保安全,提高了安全生产意识,在竞赛活动期间,加强了部室安全管理,加强了安全工作生产知识培训;提高了各部门管理者的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实践创新基地;创新教育;科技竞赛

作者简介:王军(1981-),男,山东曲阜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讲师;李明(1962-),男,安徽淮南人,中国矿业大学图文信息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徐州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JDSZ3038)、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0SJD88005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98-03

现代社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系统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国矿业大学“智能控制与系统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这一中心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2]依托“电工电子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部级特色专业和“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以校大学生智能车、机器人大赛等学科竞赛指导委员会的专家为后盾,以高水平、标志性科技创新竞赛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关键,坚持不懈地开展实践创新教育和教学探索。

一、培养体系完备、培训方式多样

基地以培养创新实践人才为中心,将尝试成功、实现创新、质疑提问、发现探索等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对问题发表不同看法,激发学生发现、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潜力,通过学生自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经过认真周密的计划和调研、精心细致的总结和凝练,形成了“三结合”、“两分解”的创新工作体系。

1.“三结合”人才培养体系

(1)实践课程与创新教育结合。在2008版和2012版本科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衔接,相继开设了“创新研究型实验”、“机器人技术与创新实践”、“飞思卡尔嵌入式技术与创新实践”等一系列开放性创新实验和课程。在实践课程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结合实践课程教育进行创新教育,实施教育创新。

(2)科研课题与创新教育结合。基地教师有意识地将科研课题申报与日常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或将科研课题的相关内容融入创新教育实践和实验教学活动,如2012年基地教师申报并获准立项的“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科技项目‘小型智能汽车设计与研究’”就是典型的将教师科学研究与学生竞赛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案例。教师们通过开放性实验项目等方式增加开放型、研究型实验学时,学生们通过参加国家、省级、校级科研训练计划接受创新基本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3)科技竞赛与创新教育结合。将有代表性的科技竞赛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抓手,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创新教育融入到竞赛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去,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专题讲座、老学员带新学员、跨学科交叉授课、校级交流等方式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科技创造力。

2.“两分解”的具体工作方法

(1)将科技竞赛进行创新项目分解。在基地内部实行竞赛目标分解、以项目形式实施、学生项目负责人制的管理模式。将创新大赛的规则和目标进行细致讨论,分解为若干个小课题,鼓励学生充分调研,提交“项目申请书”或“项目策划书”;指导教师组进行审核、讨论,根据情况进行任务调整和指导;项目负责学生具体实施,形成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的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可明确任务和目标,确保经费使用的可靠性。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基础上,对参加的竞赛也相应地完成了准备和制作工作。[3]

(2)将年度计划按照竞赛周期分解。在制定每年度工作计划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每年各类大赛的实际比赛时间和周期,以及寒暑假放假的具体实际情况,形成了以年度计划总结为纲、寒暑假培训和竞赛计划小结、单项竞赛计划小结为具体实施计划的管理模式,实际运行效果良好。

二、制度特色鲜明、实际执行严格

在学校相关制度的基础上,基地制定了《基地章程》、《周记制度》、《例会制度》、《承诺书制度》、《日常工作规则》、《保密协议》等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制度和文件,并严格执行。

制定了《智能控制与系统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章程》,从学员选拔、活动组织等方面明确了基地的功能和作用;形成了学生日常“周记”制度,学生每隔一段时间提交一份“周记”性质的汇报材料,记录上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概要、问题和下一段的工作要点,既使指导教师清楚了学生的情况,也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起到了较好的督促监督作用;经过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反复论证,形成了具有基地自主特色的《日常工作规范》和《例会制度》,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负担较重等情况,完善了基地工作规范;针对大部分竞赛活动地点都在外地举行、部分科技作品存在知识产权等情况,制定了《承诺书制度》和《保密协议制度》,有效地防止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三、师资结构合理、学生认可度高

基地教师注重学习过程和项目进度的检查,通过“引导”+“答疑”取代“广播”+“笔试”,实施基于能力和过程的评价,而不是简单的对与错、百分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4]的重要性、自我学习的责任,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自我总结提高。

基地拥有以6位教授为核心、18位教师组成的指导教师团队。基地指导教师人员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足以支撑基地创新活动和实践教学等工作,指导各主要创新竞赛的人员充足,保障有力。

基地教师中有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江苏省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和实验师6人;41~50岁教师4人、36~40岁教师5人、31~35岁教师6人、26~30岁教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1人,博士在读教师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人;指导挑战杯竞赛3人,机器人竞赛10人,智能车竞赛8人,过程控制竞赛2人。

1.经验丰富、责任心强

指导教师均是科研教学一线教师,大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均具有多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机器人等创新大赛的经验,大多年富力强,有着丰富的科研、教学经验。

晚上、周六周日和寒暑假才是基地学生创新活动的高峰期,任务多、工作量大、占用课余时间和休息时间多,教师们责任心强,很多教师没有完整休息过寒暑假,全心全力投入到了创新活动的指导中。

2.指导赛事多、投入精力大

基地学生除了参加学校、学院的科技活动外,参加的省级以上的科技活动也比较多,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比赛有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智能车大赛等。

每次参赛学生少则十余人、多则数十人,指导教师都需要长时间跟随指导,而且有些比赛又分为预赛和复赛、分赛区和总决赛,涉及时间非常多,教师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四、多学科学生参与、多层次培训结合

基地通过“创新培训—科技竞赛—科研训练”等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吸引多学科学生参与基地各类活动。

1.创新培训

基地每年有信电学院、机电学院、计算机学院、孙越崎学院、矿业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徐海学院等多学院、多专业学生参加各类培训和创新实践活动。

每学期初,通过公开招生的形式向全校招聘基地学员,近年来每次招聘均能吸引200余名学生参加统一笔试;经过选拔,招收120名左右、4个教学班的新学员进入到基地的基础培训阶段,安排学生参加以“创新研究型实验”、“机器人技术与创新实践”等课程为主的讲座式培训,经过基础机械理论、单片机基础、传感器基础的培训后,分小组制作一个小科技作品进行考核;经过选拔,从新学员中挑选80人左右分别进入电磁车、光电车、摄像头车、关节型机器人、机器人游中国、分拣搬运机器人、仿人竞速机器人、过程控制等兴趣项目小组。

2.科技竞赛

每年各学院各专业学生在本基地参与培训和各类活动的人数达到200余人,主要参加中国机器人大赛、“飞思卡尔”全国智能车大赛、“西门子”全国过程控制大赛等在行业和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创新教育活动,并积极参与中国矿业大学科技文化节系列竞赛活动和信电学院“院长杯”创新科技节竞赛。

的科技活动参与的学生人数众多,承办的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和全国智能汽车竞赛等有影响力的学科竞赛,统计的参与人数合计达到3200余人次。

3.科研训练

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并申报各类科研训练计划,年均获立项部级、省级和校级项目近30项;鼓励基地学生结合科技活动申报相关专利,年均授予专利数20余项。

五、建设成效显著,辐射作用较强

基地经过近些年的不断努力,一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创新教育探讨了新的途径,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在就业和保送研究生等方面表现了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成绩较好,中国矿业大学在江苏省和全国高校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扩大了学校在全国的影响。

1.社会影响较大

在中国机器人大赛的赛场上,基地学生参赛的机器人作品在2008~2011年连续四年被中央电视台赛后遴选直播,2012年轮式搬运机器人又一次登上了央视节目;近5年来,基地主要参与组织的中国机器人大赛(徐州赛场)和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的竞赛活动被中央电视台、中国矿业报等十余家传统媒体报道,相关新闻在中青网、人民网、腾讯网、大学生网等几十家网络媒体广泛转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实力,基地活动受到了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对宣传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辐射作用较强

近5年来,累计接待40余家院校和单位参观、交流工作,与省内外高校保持了紧密的联系;通过签订《创新教育协作》协议等方式积极带动淮海地区高校。帮助十余所高校创建了创新实验室/基地、开设了创新课程、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帮助学校的民办二级学院建立了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并为学生开设了机器人相关创新课程,现在民办二级学院创新实验室的主力指导教师李富强等人均为近年在我基地经过多年锻炼的学生毕业后留校的教师,民办二级学院在近5年的智能车、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大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学生受益较多

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5]在创新基地经过锻炼的学生在保研和就业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学生。不少学生由于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被推荐为特长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2012年经统计,曾经在基地培养锻炼一年以上的本科生中,有37名学生被保送,占保送生总数的30.3%;其中保送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9人,占总保外学生的60%。部分学生经过基地的锻炼,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来,基地学生已累计成立科技公司十余家,部分公司已有了比较大的产值和社会影响力。

4.建设成果丰硕

近5年来,基地学生累计获各类科技创新类竞赛省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学生授权专利90余项;学生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学生参与各级科研训练计划近80项。

六、结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国矿业大学“智能控制与系统大学生实践创新基地”构建了具有鲜明基地特色的创新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产生了一批具有实用价值的创新实践教育成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创新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发散思维,发挥聪明才智。

参考文献:

[1]朱志彪,侯海鸽,黄国珍.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4):413-414,420.

[2]赵宝华,寇国栋,汪翠琴,等.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2):100-104.

[3]曾荣华,罗一帆.探索综合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开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24-27.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学科竞赛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法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221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2-02

引言

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高等学校面临着如何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等重大课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强调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为重点”,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要以推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核心内容。毫无疑问,创新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高等教育作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其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1]。因此,正确认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培养高等教育的地位,寻求对大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2]。

1. 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当今中国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传统的“教与学”模式,所以大学生的教育还存在其固有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心理上对老师有依赖心理,缺乏探究精神,倾向于直接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发现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学生人数众多,而相关教师却相对较少,造成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掌握不够,不能因材施教。对于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手段,这样使许多优秀学生失去了更好的培养机会。

(3)学生在学习何种知识技能方面缺乏自由选择的权利。

(4)学校课堂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造成许多学生理论联系不上实际,不具备知识的综合能力,没有创新探索精神。

2. 学科竞赛的功能及作用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教学三要素,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3]。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学科竞赛的作用和地位逐步提高。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为部分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更为优秀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能力的空间,同时为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全新的视角[4]。以学科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培养学生科研兴趣 ,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学生工程意识、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1]。

3. 建立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工科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

以我院机械专业为例,机械专业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备的生产能力外,还要求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工科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学科竞赛-教学改革”的教学互动模式,这种模式是针对工科教学特点,以学科竞赛为支撑,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原则,通过实践教学,引导科技创新,把学科竞赛的要求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最终实现教学改革。

构建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工科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是具有本学院特色的教学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较高技术技能和较强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1组织管理结构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从规章制度方面来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从组织,培训,比赛及赛后经验总结,奖励措施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有了这些制度的保障,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均被大大提高。

3.2参与学科竞赛

学院一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针对国内相关的学科竞赛的特点,结合本院实际形成了具有学院特色的教学方式。

针对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学院组织了数学兴趣协会,通过学生的自发组织及参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数模竞赛的比赛特点,了解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而挖掘有潜力的人才,为竞赛储备力量。并通过本院自己组织的竞赛,为数模竞赛选拔人才。除此之外,学院还专门开设了《数学实验》、《数学建模》等实践课程,系统的教授学生数学建模思想、所需的建模专业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参与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的目的在于“以赛促教”,通过参加比赛,总结在比赛中暴露出的缺点和不足,从而推动我院机械专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现代机械课程体系,减少课程设计重叠环节,引入现代机械设计理念,以实用性为主,改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院专门开设了机械设计培训班,开放实验室和相关的实验设备,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学院为了推动机械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多次组织学生参与机器人大赛,有效的推动了机电融合,使教学向着高科技,现代化水平迈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院开展了机械与电相融合的课程,比如机械电子控制,电子实验等课程,系统讲述理论知识,并且加大学生实践课程比例,开放电子电工实验中心,其中包括:现代电子实验室、电工技术实验室、模拟电路实验室、数字电路实验室,以及工程实训中心,包括:电子工艺实习、数控模拟。

不可否认的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学科竞赛为载体的工科教学体系,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性得到极大的锻炼。

4. 取得丰硕成果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力支持学科竞赛工作,依托校电工电子中心、机械设计创新基地、机电实验中心和工程实训中心等,围绕“部级、省部级竞赛——提高水平,争荣誉;校院级竞赛—— 扩大受益面,强能力”的思路展开工作,学校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的奖项位于重庆市高校前列。机电学院依据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结合本学院专业的特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活动。近年学院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部级奖励8项,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已连续10年超过90%。

5. 改革方法

由于学科竞赛的种类越来越多,涉及到的专业和理论知识越来越广,学院更加不能被动的应对学科竞赛所带来的有关教育体系的改革及挑战。面对日益变化的形式,学院应认真地分析及研究学科竞赛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形成稳定的发展模式,把学科竞赛早日纳入到工科学生培养方案之中,将学科竞赛常态化,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培养计划,完善学院相关的管理制度,确保其能成为培养新时期工科应用创新型人才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方法如下:

(1)健全规章制度。其中包括赛前准备,赛后经验总结,奖励措施。没有健全的规章制度进行保障,学院就无法选拔出优秀的学生进行学科竞赛,比赛成绩也无法保障。

(2)组建科学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学科竞赛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综合素质高的教练团队。学院有必要针对各类学科竞赛的特点以及学生需要组织相关老师进行综合培训。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参赛经验丰富的教练团队。

(3)将学科竞赛的比赛要求融入到工科教学计划当中去。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良好循环。

众多实践证明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构建工科多平台实践教学体系,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和实习实训的有力支持,对于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长宏,张恒庆,王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

[2]闫舒静,张兴会,李辉.“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创建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12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9

任何一次知识竞赛都要预先确定好竞赛程序。竞赛程序通常分两个阶段,一是赛前准备阶段,二是竞赛实施阶段。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0年竞赛活动方案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竞赛活动方案范文1为进一步推动我校毒品预防教育,结合文件精神,加强禁毒宣传工作,切实开展好禁毒宣传教育,决定开展学生禁毒知识手抄报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践行禁毒教育从青少年抓起的指导思想,不断提高识毒、拒毒、防毒的能力和主动参与禁毒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禁毒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评选领导小组

组长:彭__

组员:韩__

三、参赛对象:

五、六年级全体学生

四、竞赛规则

1、参赛规则

参赛者必须是__小学的学生,参赛作品必须是学生本人原创。本个参赛者可提交一至两幅作品,限一次获奖机会。

2、奖项设置

本次竞赛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

3、内容要求

作品以手抄报的形式反映毒品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传播防毒拒毒的方法,反映党和政府治理毒品问题的举措、成效。排版应要有醒目的报头,要划分版块、栏目,主题文章要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做到主次分明。版面安排要整洁、美观、大方、标题突出、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文章应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可根据资料简写、缩写;文一律手抄,要注意整洁、美观。插图可多样化,要根据内容安排插图,简画、彩画、贴画、剪画均可。

4、作品的形式

参赛作品大小为4开,在作品的右上角注明参赛者学校、班级、姓名及指导教师。

五、报送截止时间、地点

__年4月25日截止,送至李__处。

__市__小学

__年4月9日

竞赛活动方案范文2为迎接建党89周年,学习宣传廉政文化知识,提高教育系统党员干部党员模范意识和廉政意识,增强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促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贯彻落实,营造“守党纪,正党风”的良好氛围,经教育局党委研究决定,在全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中开展“党的基础知识及党风廉政建设知识竞赛”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一、竞赛内容及范围:下发的竞赛题中党的基础知识、廉政知识及师德法规三部分内容(见附件1)。

二、竞赛方式:每个基层支部(总支)须组织一支参赛队参加初赛。每队三人,需由1名校级干部、1名中层干部和1名党员教师组成,并依次为本队1-3号选手。初赛以笔试形式进行,按各队3名选手卷面总分,取前6名学校参加决赛。初赛中,如遇团体总分相同,则比较1号选手(校级干部)个人总分;若1号选手成绩也相同,则比较2号、3号选手个人总分。如需临时更换参赛选手,须报教育局党办。各单位在5月14日前将参赛人员名单报教育局党办(见附件2)。

三、竞赛时间、地点:

初赛:6月10日,52中学吉盛校区一楼阶梯教室。

决赛:6月23日,52中学临河校区三楼演播厅。

具体时间以赛前通知为准。

四、奖项设置:只设团体奖项,分别设第一名1名,第二名2名,第三名3名。

五、其他要求:

(1)各支部(总支)要高度重视此次决赛,精心组织人员参加,参赛选手要认真准备比赛;

(2)参加决赛的各单位选手要统一服装,提前20分钟进场,现场抽取座位。

(3)参赛各组要注意决赛纪律,发扬风格,展现各校风貌。

六、竞赛规则见附录。

附录:竞赛规则

一、基本规则:

1、参加决赛6支队伍的座次,现场抽签决定。

2、答题裁定:答题正误由主持人裁定,遇有违规争议的,主持人无法判定时,由主持人请求仲裁组裁定。

仲裁组由教育局科长组成。

3、各参赛队基准分为100分,在此基础上通过竞赛增减,比赛结束依据各队得分高低排定名次。

4、选手答题须起立作答,答题完毕后须回复"答题完毕",在规定时间之外回答的内容无效。

二、必答题规则:

1、必答题共三轮。

每队每人1题,按队员场上座位顺序,面向观众,

从左至右,依次为1-3号队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或不完整扣10分。

2、必答题按每队1-3号队员轮流作答,其他队员不得代为作答或提示,否则扣分。

3、选手答题时间从主持人把题目读完后开始计时,不得超过20秒,超时无效,扣分。

三、抢答题规则:

1、抢答题共18题,每题10分,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

2、各参赛代表队需要在主持人宣布“开始”后再抢答,可在规定时间内商议和补充。

提前抢答视为犯规,扣10分,不再增补试题。

3、抢答题答题时间,不得超过30秒,超时无效,扣10分。

四、风险题规则

1、风险题分为10分、20分、30分三类,每类各6题,答对得相应分数,答错扣相应分数,各代表队可视自身积分自由选题或弃选。

2、各参赛队按座位顺序选题、答题,题目一经选定便不得更改,已选过的风险题不再重选。

3、参赛队内部可在相互讨论后,选派一名选手起立作答,队内其他选手可在规定时间内补充,答完题应说"回答完毕"后方可坐下,“回答完毕”后不得再补充作答。

4、风险题不按分值区别计时,讨论时间30秒,答题时间30秒,超时无效。

五、附加赛规则:

1、比赛结束后,如果有两支以上参赛队积分相等而影响晋级或获奖等次评定时,积分相等的代表队进行附加赛。

2、附加赛题型为抢答题,规则同前,直到决出名次为止。

竞赛活动方案范文3为检测各年级数学兴趣小组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发展,根据教导处期初计划,特组织本次竞赛。

一、比赛时间:12月30日下午3:00-3:50(收、发卷以广播为准)

二、参赛对象:一至四年级全体学生,五、六年级兴趣小组学生。

三、评奖方法:

一至四年级:

以年级组为单位,设团体与个人两类奖项

1、团体奖项:以班级前

20名学生成绩为依据,取团体优胜一名;

2、个人奖项:年级组设一等奖

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

五、六年级:

只设个人奖项:名额同上。

__小学教导处

__年12月23日

__学年第一学期__小学数学能力竞赛监考安排

一、比赛时间:12月30日下午3:00-3:50(收、发卷以广播为准)

二、地点:一至四年级:各自教室

五年级:一楼奥数室

六年级:四楼语音室

三、监考安排: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1班

__

2班

__

3班

__

四、场外监考:胡雪芳

五、领卷、交卷

1、各监考老师于第二节课后到接待室领卷。

2、上课铃响后进教室发卷。

3、姓名、班级统一写在试卷左上角,便于装订。

4、发、收卷时间以广播为准。

5、收卷后各监考老师把卷子点齐后交接待室装订。

六、装订:

____

__小学教导处

竞赛活动方案范文4为贯彻落实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交通部交通安全委员会《关于开展_年度全国水运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活动的通知》_号精神和省交通厅的要求,结合我市水运系统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实际,制定我市水运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竞赛组织领导

_

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开展船舶、班组安全竞赛文件精神,切实抓好今年我市水运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的组织、检查、评选、推荐等工作。竞赛活动结束后,做好总结上报工作。

二、参赛范围

此次竞赛以水运系统企业为参赛单位,以生产一线的船舶、班组为参赛单元。船舶所指:客、货运输船、工程船、港作船、拖船;班组所指:客(货)运站班组、船舶轮机、驾驶部、乡镇船舶管理站(所)等。

三、竞赛日程

这次竞赛活动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

(一)各参赛单位根据本方案要求成立竞赛活动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指定部门专人负责。

(二)各参赛单位传达本方案,并组织从业人员学习《安全生产法》及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

(三)各参赛单位部署本单位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的有关工作。

第二阶段:落实阶段

各参赛单位要严格按照“_年度全国水运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考核标准”(见附件二)的要求,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实行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

第三阶段:自查整改阶段

各参赛单位按照“全国水运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考核标准”(附件二)逐项进行自查,并对自查出来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整改,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第四阶段:检查评比阶段

为保证竞赛活动有效地进行,市水运系统安全竞赛领导小组将加强对参赛单位船舶、班组的检查与指导。经市水运系统安全竞赛领导小组的评比考核后,评选出我市安全优秀船舶、班组和组织单位,并给予通报表彰,对成绩特别突出的参赛船舶、班组和组织单位,将向省交通厅推荐,参加省或全国优秀船舶、班组竞赛评比。

四、竞赛评比条件

(一)安全优秀船舶、班组的评比条件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全国总工会和本单位有关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

2、船舶、班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组织健全、制度健全,安全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

3、安全管理标准化:作业程序、生产操作、生产设备、安全设施、作业环境、工具摆放、安全用语、安全标志、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等方面符合标准规范。

4、在竞赛中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无发生任何大小责任事故,圆满完成生产任务,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安全竞赛组织奖的评比条件

1、成立竞赛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竞赛方案和措施。

2、组织发动面广,参赛船舶、班组占总数的80%以上。

3、安全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无发生重大责任事故。

4、对安全生产工作定期检查指导,有总结评比。

五、竞赛要求

(一)各参赛单位要成立由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为组长,安全、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竞赛领导小组,并结合“安全生产月”、“反三违月”活动,加大安全生产检查,增强对事故的防控意识与能力;根据自身工作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可比性强的竞赛实施方案,利用参赛之机着力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各参赛单位要做好广泛发动、调动员工参赛积极性,采取研讨会、专栏、横幅、广告单章等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三)各参赛单位要继续加强“四客一危”船舶、小型船舶和“四区一线”等重点水域的安全管理,强化季节性安全预防和检查,把由于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突发性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最低。

(四)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船舶、班组安全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职工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消除“三违”现象,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参赛单位要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精心安排。继续巩固去年我市水运系统开展船舶、班组安全竞赛和安全生产状况评估活动的成果,要求各参赛单位的船舶、班组

_六、参赛考评表彰

(一)各参赛单位要严格按照“全国水运系统系统船舶、班组安全竞赛考核标准”(见附件二),逐项进行检查、整改、总评和考核。

(二)各参赛单位在考评工作中要注重发现一线安全生产工作的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他们的先进经验,并及时向市安全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在此基础上,适时召开部分企业船舶、班组安全生产工作研讨会。

(三)市安全竞赛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水运管理部门将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对参赛单位和参赛船舶、班组的指导和抽查。

(四)我局将对考评进行及时总结,积极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先进事迹,使我市水运企业安全生产活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以安全生产促进我市水运业协调、和谐、快速发展。

体育竞赛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职业足球:竞赛市场;竞赛秩序;监管机构;中国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20-03

职业足球竞赛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其管理难度可从“假球”“黑哨”“”等不良风气对我国职业足球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深知。监督是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足球职业竞赛监管机构是实施有效监督,乃至能够进行规范管理的必要保证。借鉴国外足球强国的有益经验,明确我国职业足球竞赛监管机构状况与职责,既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各部门的整体效能,又有利于规范管理的有效实施。

1 国家体育竞赛监管部门

国外足球发达国家,均是以行业自律组织――足球协会作为国家足球运动的管理机构,自然监管责职也非其莫属。而我国足球运动的管理机构虽然对外也称为“足球协会”,但实际上是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政府部门――“足球管理中心”在实施着管理职责,故它既对职业足球竞赛的监管责无旁贷,同时还应对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负行政责任。

我国足管中心(足协)是体育总局下属的业务管理机构,虽然设立了“纪律委员会”等机构监督职业联赛的运作,但尚无专职编制,更没有对职业足球竞赛监管来说至关重要的法律、经济专门人士参与其中,难以仅靠自身的工作就可顺利实施有效的监管。

就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来说,也不可能将体育竞赛完全按项目划分、进行独立的监管。何况各项目竞赛基本运作规律存在共性,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监管有其现实意义。

既然我国体育竞赛是以政府监管模式为主,且各项目竞赛的基本运作规律又有一致性,各管理中心现在也难以单独全面主持监管工作,因此,对体育竞赛的监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国家体育部门。

面对体育竞赛市场日渐形成、监管急需规范的情况下,2002年3月成立了“国家体育竞赛监察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的级别和职责说明了国家对体育竞赛改革进程中出现新问题的重视和治理的决心。它实际就是体育竞赛监管的专门决策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我国国内体育竞赛的监督检查工作,负责组织查处体育竞赛中发生的严重问题,指导体育道德建设工作,对完善体育竞赛相关法规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等。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体育道德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纠正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净化体育竞赛环境,充分体现公平竞赛原则,保证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经济司”,尤其是其下属的“市场管理处”(其工作职责明确规定:草拟体育市场管理政策、法规和相关标准并监督实施)则是具体实施监管的部门。应云集擅长体育竞赛管理、法律和经济方面专业人士,司职体育竞赛,尤其是当务之急的职业体育竞赛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管理中心则是执行机构,也应配备专门和兼职专业人员,对本项目竞赛市场实施具体监管。此监管机构最好实行纵向管理,总局的监管部门和管理中心的监管人员要直接对国家体育竞赛监察委员会负责。

这一专门监管机构在制定体育竞赛市场监管法规时,由于有各学科专业人士的参与,可增强科学性,避免片面性,减少随意性,能弥补行业管理中心存在的缺乏专业人员的不足。而且,可以减少一般监管法规制定上的重复作业,使管理中心的监管部门可一心扑在具体监管上。

2 行业监管部门

(1)足球管理中心(足球协会)

足球管理中心,顾名思义是体育总局下属管理足球运动的机构。我国体育法中对全国性的单项体育协会也规定为“管理该项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足球发达国家的足协均不直接组织职业联赛,会员协会也不直接经办职业俱乐部,主要是发挥管理职能。

日本足协在下设的11个专业委员会中,专门设立了“纪律、公平竞赛委员会”,负责对一切违规行为的调查并决定处罚方案、处理公平竞赛事项。显然这是专门针对竞赛秩序的监管而成立的。法国足协下设的纪律委员会是由法律方面的人士组成(比如律师),他们熟悉体育方面的法律,因此由他们对发生的争端进行仲裁是理所当然的。

另外,从日本足协比赛监督的“若发生特殊情况则需立即直接报告给联盟主席和纪律公平竞赛委员会委员长”规定中,可见比赛监督在赛场监管上的角色,及与足协和纪律公平竞赛委员会的隶属关系。

我国足协机构中设立的是由足管中心和行业内的兼职人员组成的实施行业纪律处分的权力机构――纪律委员会,主要职责只是针对上报的违纪情况做出处罚决定。对“假球”“黑哨”等不正之风的日常监管,主要依赖于裁判办公室、竞赛部等业务部门在约束和规范裁判员行为、对球队消极比赛的认定和处理、加强俱乐部自我约束等方面制定的具体措施和规定来实施。应该说,工作还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我们的纪律委员会无专职人员,成员的法律资质、赛场监督能力及与足协和监管部门的关系存在欠缺,且足管中心在担负管理职能的同时,还要直接组织职业联赛工作,对违规违纪事件的审查和处理难免受到影响。

如果我国足管中心能够主要司职管理监督,并设立有专职人员和有直接关系的兼职监管人员(赛场监督),能全面考虑对破坏竞赛秩序不正之风的监管问题,再加上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工作是能够取得更好效果的。

(2)职业足球联赛委员会

足球发达国家的足球协会对职业足球联赛的组织工作均不直接参与,而是由协会委托的、相对独立的机构具体运作,足协只对职业联赛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

法国是由足协授权有一定独立性的联赛委员会组织职业联赛的。

意大利足球联合会是意大利奥委会下属的机构,属半官方性质,它代表奥委会全权处理意大利境内所有的足球事务,是一个管理职能部门,对下属机构实行领导、监督和宏观调控,但不直接参与或处理职业俱乐部的具体事务。它依据法律及章程赋予的权力,对全国的足球运动进行监督与调控。在职业足球运作中,意大利足球联合会代表国家利益,监督职业足球管理机构和职业俱乐部的各项法律的实施,维护国家足球运动的整体利益。

日本也是如此。日本足协是“财团法人”单位,日本职业足球联盟(J联盟)是隶属于日本足协的“社团法人”单位。日本职业足球联盟的主席是日本足协的副主席。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1、J2联赛)的主办单位均为财团法人日本足球协会、社团法人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从二者关系上看,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与日本足协既为从属关系,又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机构。日本足协只是行政上的上级机构,不干涉日本职

业足球联盟的具体运作。

职业足球联赛组织的不是传统的体育竞赛,是涉及市场经济的以商业化运作为主的工作。这些工作连以行业自律管理模式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足球协会都不直接进行组织领导,对我国足管中心来说,就更不应直接参与了。然而,目前我国足管中心就是在完成着组织职业联赛和管理足球运动。从我国足球职业联赛登场到如今,足管中心,被职业足球联赛的日常事务拖得疲惫不堪,根本无法对涉及到法律、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做出清楚准确的回答。这种作法政企不分干扰和削弱了足管中心管理监督职能的发挥。正如何慧娴同志在政协会上的发言所说:“体制机制上的缺陷是导致腐败的根源。我认为必须要在体育界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管办’应该分开”。

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足管中心(足协)直接领导和参与下,成立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职业联赛组织,是有着现实意义的。有了俱乐部人员的参与并吸收经济界人士参加,对职业足球竞赛运作将可进行更专业的研究和操作。如同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一样,其理事会成员由日本足协和各俱乐部董事长代表组成,执行委员会就由各参加J1、J2联赛的俱乐部董事长组成,具体决定理事会委托的事项。日本职业足球联盟领导机构人员的组成,既能充分代表足协和俱乐部的利益,又有利于商业化运作。这从日本职业足球联盟主席的职责(推进“俱乐部经营的透明度”、强化“经营咨询委员会”的活动、加强总经理培养工作、促进“俱乐部股东多样化”、落实“J联盟百年构想”、强化“J联盟活动方针”等)上更清楚地反映了这一点,即职业联盟的中心工作是职业联赛运营和商业化运作,而不是只着眼在竞赛上。这些工作已经远远超出足球运动管理业务范围,绝不是只靠足球专业知识即可应付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