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孝德文化活动方案十篇孝德文化活动方案十篇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49:52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传统文化建设;调研与建议

一、乡风不够文明,社会不够和谐

古路镇因曾是周边大竹县、邻水县、长寿县等地区通往重庆的古老大路而得名。步入21世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中,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文化建设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点工作接踵而至。在发展的新阶段,古路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落差:一方面,渝北区迎来了重庆保税港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开放开发的部级战略平台,加快了发展步伐,成长为重庆经济第一区,而古路镇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比较低;另一方面,属于重庆两江新区范围的古路镇紧邻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开发建设尚未起步。在巨大发展的落差面前,古路镇存在多方面的发展压力,乡风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就是其中的压力之一,而农村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则成为其中的突出点。为此,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应运而生。

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的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起因有:

(一)慈孝文化建设是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有力举措

古路镇处于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处于低水平起步,外出务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上不丰富。调查显示,古路镇干部群众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的为21.8%,比较丰富的为38.2%,而不丰富和不好说的近40%。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展慈孝文化建设,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新风尚的有力举措。

(二)慈孝文化建设是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不足的有效切点

古路镇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调查发现,42.2%的认为是缺少活动地方和图书、杂志等资料;32.3%的认为是打麻将、打扑克“”等玩耍,普遍存在现象;30.6%的认为是缺少参加文化活动的机会;15%的认为是迷信鬼神,崇拜上帝;9.2%的认为感觉心情苦闷,可以说话的人少。可见,农村地区精神文化建设的硬件投入普遍比较薄弱,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偏少。慈孝文化建设的开展,适时为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

(三)慈孝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载体

家庭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与细胞。调查得知,古路镇有8%的邻居家里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不好,甚至时常闹矛盾。在座谈和走访中了解到,前几年,因子女外出打工,时常出现家中老人无人照看的情况,子女与父母之间为赡养问题时常发生矛盾,甚至于诉诸法律,老父母状告子女,索取赡养费。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前的2009年、2008年、2007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分别为85件、125件、143件,高于周边镇。古路镇采用以慈孝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教育方法,解决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得到高达84.4%的干部群众认可。广大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慈孝文化建设很有必要,十分重要。

二、唤醒慈孝美德,促进社会和谐

慈与孝的美德属于人伦至德,浸润中华民族数千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开始于2009年,发掘传统美德,赋予时代新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获得普遍好评。调查发现,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一是领导强力推动,干部群众广泛参与;二是与教育活动相结合,凸显特色亮点;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与利益挂钩考核;四是开展系列活动,发挥感染作用;五是编写系列书籍,增强持久教育;六是修建系列建筑,营造社会氛围;七是大力宣传推介,强化传播力量。

调查发现,近年来,古路镇不断深化慈孝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生动形象的教育引导方式得到群众普遍欢迎。在慈孝文化建设,哪种方式对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比较好?40%的干部群众认为是大力开展慈孝文化宣传,37.5%的认为是大力举办慈孝文化活动,24.3%的人为是大力提倡阅读慈孝书籍,20.8%的认为是大力处罚不慈不孝的人员,17.3%的认为是大力表彰慈孝模范,14.4%的认为是大力修建慈孝建筑,7.5%的认为是大力推介慈孝建设经验。调查发现,在慈孝文化建设的这些具体方式中,普遍希望采取正面积极、生动形象、务实朴素的方式。

二是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得到基本解决。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家庭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新变化,古路镇与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的子女也只有1/3多一点,但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普遍增强。子女们更加尽心尽力做好孝敬父母的职责,照看好老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及时护送生病老人就医,基本解决了留守老人后顾之忧,实现了社会关心、子女孝敬下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走访中与老人交谈得知,老人们生活有保障,生病有药吃,平常有钱花,节日有慰问,内心无隐忧,对子女无抱怨,对社会无牢骚,普遍感到幸福自在。

三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得到明显增进。从调查数据对比看,渝北区有12.6%—20%的调查对象感到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好相处,而古路镇只占8%,比全区低4.6—12个百分点,说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于全区水平。查阅渝北区统计年鉴发现,古路镇开展慈孝文化建设之后的2010年、2011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大为下降,均为3件,远低于周边镇,连续两年位居全区第一,成为全区刑事案件低发地区,表明慈孝文化建设达到了促进乡风文明,构筑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的目的。

三、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发展

古路镇较为扎实、深入、广泛、持续的开展慈孝文化建设,已取得阶段性的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并纳入区党代会的报告之中,上升为全区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予以推进。如何让慈孝文化常驻古路,惠及渝北,助推渝北区打造“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以供参考。

(一)古路镇要下硬功夫,增强慈孝美德吸引力

调查发现,对古路镇慈孝文化建设,有49.1%的人认为充满信心,有27.1%的人认为比较有信心,有9.8%的人认为信心不是很足,有11.6%的人认为不知道。慈孝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作,重在建设,尽管是增强软实力,但必须下硬功夫,使之逐渐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群众化、普及化,真正成为渝北区文化建设中拿得出手、深感自豪的品牌。

在阵地建设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纳入村居阵地建设的功能配置,设置设施设备健全配套的培训学习室、图书室、网络阅览室、排练室、演出场地;在人员上,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要求,配备村居文化专员,负责组织、引导村居群众开展包括慈孝文化在内的文化活动;在组织上,按照社会建设和村居自治的要求,与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等相互结合,组建自治慈孝评议组织;在活动上,既利用特殊节日开展日常慈孝活动,更要每年举行一次主题鲜明的慈孝文化建设展示活动;在经费上,加大经费投入,整合相关资金,配合使用,合力共举慈孝文化建设;在提升上,既发挥本镇干部群众的实践作用,也要借助外力,从慈孝核心的提炼、活动的策划、特色的展示、宣传推介、发展思路的深化、机制的完善等方面,不断研究深化,获得时代的活力;在建设成果上,每年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群众认可的实践成果、艺术成果、思想成果、制度成果,从而增进慈孝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同时也会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吸引力。须知,慈孝之地,必是有德之地,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

(二)丰富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内涵,打造“慈孝渝北”

如果把慈孝文化建设推广到在渝北全区开展,调查对象普遍持支持态度,45%的人认为很有必要,41%的人认为有必要。渝北区自从2009年成功创建西部第一个全国文明城区以来,连续以高分通过复查验收,城区群众的文明素质得到明显提升。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区的新目标相对照,与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精神文化需求的美好意愿相呼应,与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化,公共文化均等化的新要求相适应,建议可以将全国文明城区的建设范围扩展到全区各镇街,其内涵为时代精神与传统美德相结合,以慈孝文化为连接点,广泛开展慈孝文化创建,打造“慈孝渝北”,为“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建设提供软实力的“硬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

一是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解决村居慈孝文化建设的阵地、设备、人员、经费、体制问题。二是通过区委宣传部等部门,统筹规划慈孝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创建、检查、评比、奖惩、研究、创作、普及、推广、教育、宣传等工作,以慈孝文化建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三是通过民政局等部门,创新村民或市民的自治组织结构模式,整合综治工作、计划生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组成为农村社区或者城镇社区文明工作,下设慈孝小组、综治小组、计生小组,由慈孝小组的牵头,发挥其慈孝治村的作用。因为这些工作无论是在农村社区还是在城镇社区,都具有示范引导、教育纠正的共同性,也正是群众文明水平的提升点所在。

(三)干部群众要提升慈孝品德,争当慈孝模范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本质是爱心,核心点是慈孝,即长辈的仁慈与晚辈的孝顺相结合、相互动,长辈或长者在家爱子孙,在外爱后生;晚辈或后生在家孝父母,在外敬长者,从而把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结合,成为人伦至德。

党的十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党员干部要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提升人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强化道德的源泉——慈孝,培养仁爱之心,对父母长辈要有孝敬心,对子女晚辈要有关爱心,对社会他人要有怜悯心,对学习工作生活要有责任心,对国家社会、自然万物要有感恩心,对天地宇宙要有敬畏心。

一是养成家庭美德,自觉承担家庭责任,在长辈面前做一个好晚辈,在晚辈面前做一个好长辈,成为一个家庭好成员,争当慈孝之家。二是遵守社会公德,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注重社会形象,重视社会信誉,遵纪守法,乐于助人,邻里和睦,成为一个社会好成员,争当社会志愿者。三是强化党员意识,增强先进性和纯洁性,自觉担当服务职责,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融入到爱党、爱国、爱渝北、爱社区、爱事业、爱人民、爱家庭之中,争当慈孝榜样,既做父母的好儿女,更做党和人民的好儿女。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DB/oL],人民网-人民日报2012-11-18.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2

学校应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德育工作忠孝雅诚中来,以饯行科学发展观!

“忠孝雅诚”是我们五千年中华文化传统的精髓,回眸往昔,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犹如璀璨明珠照亮了东方世界,在这历史长河中,以伟大民族精神――忠孝雅诚向世界诠释着中国的灿烂文化。同时,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也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具体要求。

学校应深知德育对学生的重要,对学生进行“忠孝雅诚”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收获一种性格,收获成功。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在进行“忠孝雅诚”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应努力创新主题教育的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注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

进行“忠孝雅诚”主题活动,学校应设立强有力的工作组和实施方案,分为组织策划、宣传动员,活动实施、推广落实几个阶段。

1组织策划

学校成立以政教主任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校委会和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出“忠教雅诚”主题活动方案,形成该活动的网格,将各阶段的实施方案公示并接受检查和监督。

2宣传动员

像五四青年节,要求每班要有与“忠教雅诚”有关的班训,悬挂在教室前面,像“语言文明,行为高雅”,“感恩父母、报效社会”、“文明礼貌、诚信待人”……弘扬五四精神,深化“忠教雅诚”活动,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3活动实施并督促落实

班主任每月组织一次“忠教雅诚”主题班会活动,如“将乱丢乱扔”的不良习惯以小品形式反映出来,对同学心理是一种洗涤;将历史上的忠臣和奸臣以相声形式演绎出来,对比鲜明;将“诚实守信和百善孝为先”以诗歌朗诵展开,掷地有声……这些真正把“忠教雅诚”寓教于乐,对同学们的心灵起到了极大的震撼。

对学生的“忠孝雅诚”教育,课堂是主渠道,教师是主导者。为此,应专门召开了班主任工作会,要求班主任老师把“忠教雅诚”作为常规工作天天抓。首先要求班主任作好镜子公示榜样作用,从点滴小事示范开始,每班前有班训,后有学生的感悟发言。每个学生在课桌上写下自己的格言,警示自己的言行,组织政教处、学生会对班级的操行评定,发放流动红旗,推动“忠孝雅诚”的良性发展。

像学校组织开展的“践行忠孝雅诚从我做起”的签名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宣誓发言:做有“忠教雅诚”的好学生。把有全校教师和学生签名的横幅悬挂在科教楼的显眼位置中,以警示所有师生,这也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通过这一些活动,学校的环境更靓丽,学风更端正,教育教学质量将有质的飞跃,学校牵头举办“忠孝雅诚”征文活动,评出优秀文章,在学生集合时选读获得一等奖的文章,学生的学习倍加勤奋,立志报效老师,报效社会,感恩社会。

开学之初,学校应组织德育处老师给学生分年级作了“忠孝雅诚”专题讲座,并在活动课中用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示范其要义与内涵,使学生明白了主动捡垃圾、给爸爸妈妈打洗脸水、语言文明等都是其实在内容,明白了“忠孝雅诚”就在我们身边,它并非抽象而不可及。成立的爱卫会,创造优雅的校园环境。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3

[关键词]中华孝文化“两型”社会“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它是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人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法治观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在几年的改革实践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已建成省级精品课程,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感恩教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逐步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独自的课程特色。

一、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凸现“感恩、责任、忠诚、奉献”的德育主题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孝感。孝感是全国著名的孝子之乡,中华民族《二十四孝》中,就有董永、黄香、孟宗三个孝子出自这里。孝感是中华孝文化中一块具有坐标性质的热土,孝文化品牌是历史对孝感最好的馈赠。“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人伦道德的基石。近几年来,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丰厚的中华孝文化资源,发掘中华孝文化的核心内涵的当代价值,把弘扬中华孝文化作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系统工程来抓,发掘中华孝文化资源,推进中华孝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构建“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思想道德、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构建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体系、组织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传承美德当孝子,一专多能做义工,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先进典型谭之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刘云山、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张昌尔等先后就湖北职院弘扬中华孝文化,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和谭之平同学的先进典型事迹做出重要批示。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在“思政课”教学中,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充分运用地域优势,以孝为坐标,将孝文化、感恩教育贯串与教学过程中,开展“行动体验、成人成才、回报奉献、共创和谐”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感激党和政府的培养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觉悟、人文情怀、群众观点、实践技能、创业能力;传授包括敬、信、忠、诚、慈、善、恭、和、礼、让、谦、宽、廉、俭、直等美德范畴,对高职学生孝老爱亲、忠于事业、成人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1.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迫切需要。孝文化是涵盖一切关于孝的思想观念、理论制度、行为规范、文艺作品以及相关民风民俗的社会现象和客观存在。孝文化宣扬人性的真善美,行孝成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孝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国民品性。孝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的提倡和亿万群众的实践,已发展成为中华道德规范的普遍原则和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感恩是孝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孝文化在当代的表现形式。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能力。推行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感激党和政府的培养之恩、感激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感激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感激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感激学校社会的关爱之恩,让大学生常怀感恩之心,常思回报之义,常谋创业之道,共创和谐社会。

(2)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07年11月16日,教育部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进一步渗透中华孝文化的内容。

(3)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和谐,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非对抗性矛盾的良好统一状态。最早提出“和谐”一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马克思最早把“和谐社会”上升到理论高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较大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继承、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孝文化是中华和合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从孝的起源与本义看,中华孝文化是构建中华社会人伦和谐的产物。中华孝文化强大的社会稳定作用首先表现为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生长在家庭,逐步成长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标准,在经历了资源取向、能力取向之后,正向素质取向发展,“职业忠诚与责任感、专业进取与创新、团结协作与职业规范、节约资源与和谐友好”等职业道德以及作为其内涵的价值观,将成为“两型社会”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中华孝文化内涵丰富,如果正确引导,能够派生出许多健康的社会规则,推动四个文明建设。家庭有孝,尊老爱幼,其乐融融;单位尊老,上行下效,竭忠尽力,事业兴旺;社会敬老,人人互敬,团结友善,社会和谐。弘扬孝文化,推行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大学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可以促进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成果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对高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中华孝文化资源,推进中华孝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建立了“在职业技能实训中提升思想道德、在思想道德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的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以中华孝文化为坐标架构了思想道德教育的认知体系、组织体系、实践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传承美德当孝子,一专多能做义工,培养具有“感恩、责任、忠诚、奉献”品格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1)认知体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将丰富的孝文化资源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意识与“思政课”课程建设有机结合起来,2008年建成了一门省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出版了中华孝文化理论研究书籍3部,出版了中华孝文化通俗读物5部,在校外建立了7个“思政课”及感恩教育基地。

(2)组织体系。制订了孝文化、“八字品格”、“两型意识”进课堂、进讲义、进头脑“三进”工作方案;建设了全国高校最大的义工组织之一――湖北职院义工社,注册会员8355人,由“2008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先进典型谭之平任社长,校内二级学院设有分社,建设了跨区域义工组织――武汉城市圈义工联盟,吸引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30多所高校大学生参加。建设了中华孝文化讲师团、中华孝文化艺术团。

(3)实践体系。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小孝与大孝结合起来,将课堂与实践结合起来,将专业实训和义工服务结合起来,将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结合起来,注重中华孝文化的实践,逐步形成了“科普宣传”、“老年护理”、“科技下乡”、“健康体检”、“义务家教”、“结对帮扶残疾家庭”、“家电维修”、“节约资源”、“环境保护”、“心理咨询”、“家庭理财”、“义务导游”、“无偿献血”、“文化进社区”等工作品牌。

(4)评价体系。“思政课”老师、班主任、实训指导老师、义工指导老师定期对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评价、鉴定。建立学生思想道德档案。每年开展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的评选表彰活动,举办颁奖晚会和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已举办了九届感恩之星暨孝老爱亲楷模评选活动,共表彰了1000多名感恩之星、200多个感恩先进集体。设立感恩文化基金,对感恩行为进行资助和奖励。推荐校内感恩之星参加市级、省级、部级思想道德类模范的评选。

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把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同时,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大大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课教师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优势,深入研究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原则和方法。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互动的原则、真诚可信的原则,由浅入深的渐进原则等,在教学中必须得到有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社会调查法、典型教育法、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运用于教学之中;采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积极探讨课程教学新模式,在面上全面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案与要求,建立共享性课程教学资源库,在点上推出精彩课堂、特色课堂、受学生欢迎课堂,以点带面,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创新课程考核办法,将课程考核与学生操行量化考核结合,实行多元化考核。改革考试目标,既考核学生对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掌握程度,又看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传统的、单一的期末闭卷考试办法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学生操行量化考核结合”的多元考核办法,便于考核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素质。

课堂教学占50%(考勤、课堂表现、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和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

校内的多种教育形式占20%(论文、演讲、辩论等)主要考核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基本能力素质的掌握情况;

学生操行量化考核占10%;

实践教学占20%,(调查报告、心得体会、参观感想等)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化情况。

三、创新实践教学活动,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讲授外,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也很重要。这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是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4

一、临沂“孝”文化特征

(一)临沂“孝”文化的地域特征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其中有七孝的故事发生在临沂。可以说临沂的孝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沂蒙孝文化既有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普遍性,也有他自己的特色性。以这七孝为例为代表分析古代沂蒙人的“孝”传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孝养,这是从物质生活方面给父母以生活保障。如鹿乳奉亲的郯子、负米养亲的仲由。二是孝顺,即遵照、顺从父母的意旨行事,可称之为顺意,这个方面是精神层面的。如闵损单衣奉亲、卧冰求鲤的王祥等。三是孝尊。孝不仅在物质上精神上给与父母满足,更要在内心真正的尊敬父母,为父母着想,爱戴父母。如戏彩娱亲的老莱子、啮指痛心的曾参、闻雷泣墓的王裒。上述的孝养、孝顺、孝敬仅是根据故事情节所做的一个简单的划分,而孝的内涵是不能这样截然分开的。这些孝子不论采取的是何种方式,其实都是将“孝”内化成自己内心的一种准则、一种情感,自觉地去孝顺父母的这样一种行为。

(二)临沂“孝”文化的普遍特征

临沂地处鲁南,受鲁国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临沂孝文化也具有山东孝文化的其他层面的一些普遍特征:一、忠孝两全。对国家而言,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孝忠相通,孝始忠结。二、推恩及人。这是对他人而言。在与人相处中,应推己及人,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这是中国孝道的最高境界。三、生育后代。这是对后人而言。人类生命是一个链条,生育后代既是生命延续与民族繁衍的需要,也是承继孝道文化的责任与义务。

(三)临沂“孝”文化的当代特征

一方面,当代临沂孝子事迹和孝悌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十大孝星”、“十大敬老楷模”、“十大模范老人”事迹感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近几年,临沂市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加速,临沂老年人口达到了181.9万人,占临沂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6.34%,为全省老年人口第一大市。半自理和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达到了30多万人,临沂老年老龄化加快,出现了高龄老人多、“空巢”老人多、农村老人多等特点,在老龄事业的发展还不能满足老龄人口迅速增长需求的情况下,在对待老人、养老方面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有些不孝顺老人的风气抬头,个别地方甚至出现触目惊心的虐老案件。这些情况说明,在新形势下弘扬孝道文化,并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临沂“孝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主要途径

在临沂继承发扬孝传统文化不仅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呼唤。

(一)突出创新,以孝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1、突出理论创新,在批判继承创新孝文化。在扬弃中凝练孝敬美德。今天,时代进步了,社会发展了,对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观念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正如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让中华传统孝文化熠熠生辉。临沂传统的孝文化既有值得当代我们传承学习的地方,也有一些与现代文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地方,我们必须建设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处理好“二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其次,处理好民间风俗与政策法规的关系。

2、突出实践创新,形成孝文化传承常新效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不断发挥孝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关键是要实践创新,构建一系列长效机制。首先,要推行孝道仪式化。孝既应发自内心、也要需要有载体、有仪式,无论是正在行孝,还是教儿女如何学习尽孝,都需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序,或简或繁,有之,方可学可效,便于传承。其次,要把孝提到公共文化的高度,把孝文化纳入公共文化体系中,在实践中进一步创新。今天进行公共文化创新,则可与养老、老人文化、老人社区建设相联系,对传统孝文化进行当代创新。

(二)推动孝敬美德融入生活,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以“四进”为载体,开展“行孝”系列活动。第一,“孝文化”进机关开,展了以“感恩”、“回报”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号召各单位干部职工每周回家看望一次双方老人,每季度为老人安排一次体检,每半年给老人买一件新衣服,每年为老人安排一次旅游。各单位建立完善了“个人德孝行为”管理档案,把德孝情况作为晋级评先的重要依据。第二,“孝文化”进农村,开展了以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关爱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给老人清扫一次卫生、每周给老人洗一次澡、每月给老人改善一次生活、每年给老人拆洗一次被褥。村委会将这些情况作为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重要依据,定期评议。第三,“孝文化”进校园,在广大中小学校重点开展了以“问、帮、写、读”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天向父母问一声好、每周帮父母做一件家务、每学期向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每年和父母共读一本尊老敬老书,并激励学生争当“孝亲敬老”的好孩子。第四,“孝文化”进社区,各级妇联妇联在广大妇女中开展了争当“好儿媳”活动,让更多的妇女参与到崇孝敬老活动中来。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从不同角度找准相应群体的情感共鸣点,营造出“家家倡文明,户户讲和谐,个个求上进,人人促发展”的良好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更具有亲和力。

(三)以“孝敬”切入开展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半功倍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5

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案例一、活动背景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小学于2014年4月18日,对本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的问卷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地了解了对学生、对父母、对社会、对学校、对同学的感恩状况,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探索孝亲敬老教育的方法,提高活动效果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二、情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主动做家务活、学会照顾自己、积极与父母、与同学、老师面对面的交流,学习主动,不会让父母有过多的操心。但目前在校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宠爱,生活的安逸,助长了学生奢侈浪费、盲目攀比、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以学校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孝亲敬老教育活动,使学生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的同时,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祖国,从而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此,学校又一次广泛深入开展了“尽孝心,行孝道,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

三、活动程序

(一)宣传发动(2014年5月中旬)

研究制定详实的实施方案,召开全体师生动员大会,对活动开展进行详细的安排部署。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阵地,全方位地进行孝亲敬老教育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创设浓厚的孝亲敬老教育氛围,迅速掀起孝亲敬老教育活动的热潮。

(二)全面推进(2014年5月下旬至11月)

1.学――知德明理。

(1)以班级为主体,开展《弟子规》诵读会。

(2)教会学生传唱孝亲敬老歌曲。

(3)开展观看孝敬影片、吟颂孝敬诗歌、孝亲敬老故事会、阅读孝敬美文、征集孝敬格言的活动。

(4)举办“孝亲敬老”手抄报展览

2.“做”――导行明辨。

(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力所能及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给父母一个微笑,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孝敬活动,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教育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孝敬爷爷、奶奶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培养敬老、爱老的品德。

(3)学会自立,自主。对学生进行自立、自强、自主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让或少让父母操心,也是对父母的孝;不给他人添麻烦,也是对他人的爱。

(4)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尊师教育,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用语,遇到教师自觉问好,人人会讲“老师早”“老师好”;遇见年长者自觉问好,过路让座,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尊重长辈的情感。

(5)感激社会、报效祖国。利用学雷锋活动、服务社区活动、志愿者小队活动和德育基地、劳技基地等形式,培养和增强学生感激社会、报答社会、报效祖国的情感。

(6)感激自然的赐予。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学生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成为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志愿者;最终达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成为学生们自觉行为的目的。

(7)抓好节假日教育活动,使孝亲敬老活动常规化、制度化。把周日固定为孝敬日,把“三八”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所在的周定为“孝敬周”。要求学生为父母、孤寡老人等长辈做好事、善事。“七一”“十一”开展颂党恩、爱祖国活动。

3.“评”――评价激励(2014年12月)

对本次活动中积极参与组织策划的班级和个人通过学生自荐,家长、老师、同学考查的方法进行筛选,评选孝亲敬老主题教育活动示范班,在学生中评选“孝敬之星”,进行全校表彰。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6

虽然与河南官方回应的“意外”不同,湖北事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已涉嫌故意杀人被刑拘,但近乎同样的缘由、同样的强弱对垒、同样的强制致命以及同样的悲剧结果,都让人难以容忍此类恶性案件的重演。在倡导法治与人权的当今社会,农民维权的困顿已然令人揪心,而维权的后果竟然是命丧黄泉,如此挑战公义的悖逆现象,怎不叫人愤慨万分!

对于心存“被掠夺感”的农民而言,法治的梦想或许显得那么飘渺,他需要的只是很简单的权益保障:当我的土地或财产不能按照合理的价格流转,我就有权利继续在上面安全无忧地耕作,哪怕是荒芜也根本不用担心有推土机来袭。这种最基本的需求,是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现代政府必须提供给纳税人的最基本产品。

遗憾的是,在类似的悲剧中,我们看到正义保障的双重缺失。土地或财产征收,本应建立在公平的市场法治规则上。两起命案中受害人都不满意补偿的标准,但却不能阻止强者一方的进攻式掠夺,在交易的第一现场,公平已荡然无存;当交易的天平倾斜之后,农民选择了以命相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照样无法抵挡碾上身来的铲车,在维权的第二现场,官方介入的迟滞再度让正义缺失。必须追问的是,事发时为何没有执法力量在场?向来对十分敏感的地方政府,难道对受害人的诉求及所涉纠纷一无所知?

从暴力强拆活埋百姓致死,到农民工堵车讨薪被碾死,再到农民维权被碾死,每一次重复性的个案,都会让不信任的情绪增加一分。这样的悲剧背后,依然是同样的权利贫瘠与困顿。

我们必须从中明白,如果弱者无奈之下要用自己的身体去维护权利,如果捍卫公义的官方力量都选择性回避,那么悲剧早已注定,我们所赖以凭借的社会正义的边界,也会在强者与弱者的失衡争夺中慢慢萎缩。

弘扬孝道精华

孝道既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部分。既是文化,又是伦理道德。或说是一种伦理文化。因此亦应同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一样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弘扬其精华。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好孝文化,真正形成新型孝道。这种新型孝道将建立在对传统孝道两重性的正确认识与充分反思的基础之上,不仅要继承传统孝道精华,而且还应该包含平等、自由、人权等现代精神,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得到当代年轻人的认同。

那么,孝道精华到底是什么?孝道精华,是中国古代孝道中具有永恒价值、可宝贵,因而是可继承的东西。在中国古代孝道或叫作传统孝道中,同时包含着一些不合时宜的内容、要求,带有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当今弘扬孝道精华,既是文化建设的需要,又是社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传统孝道在许多人心目中逐渐淡化,新生一代更加缺失的情况下,显得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弘扬孝道精华,要从倡导读点孝道精华,从而灌输点孝道精华开始。这是补头脑中的空缺。比如《尔雅》对孝下的定义:“善父母为孝,”再如《新书》对孝下的定义:“子爱利亲谓之孝。”这两个定义都要求善事父母、热爱父母。这是中国古代孝道的基本内容与要求,应知道。父母是自己生命的创造者、养育者,因此,要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终生不忘。对此,古人有许多论述,应选读。

赡养父母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责任,它是孝道的第一说法与要求。孟子有“五不孝”之说。其中头三项便是“不顾父母之养”:“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孟子·离娄下》可见,孝道的首要要求是赡养父母。怎样赡养父母,古人曾提出详细要求。《吕氏春秋》提出“五养”。古人还认为,子女对于父母不仅要“能养”,而且要“善养”。尽力满足父母的生活需要,让父母安乐。《孝经》说:“养则致其乐”。赡养父母还要尽心竭力。《论语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但赡养父母只是孝道的起码要求,而更高境界是养与敬并举。《论语》说道: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将孝简单地理解为“能养”,在春秋时非常普遍。而孔子却认为,如果把孝只理解为“能养”,这简直是把父母当成被饲养的犬马;只有做到敬,才是人类的孝道。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荀子说:“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恭”(《荀子’君道》)。可见,尊敬父母为传统孝道的内容与要求。当然,对父母如何赡养,如何敬,古人有许多论述。比如,对父母要和气、愉色、婉容。古人说:“孝子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祭义》)。如此等等,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去读,去真正弄懂。这对于弘扬孝道精华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如果我们在倡导学点儿孝道精华的同时,在舆论导向上,在加强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上,乃至在整个社会,又强调弘扬孝道精华,并积极营造学习、研究孝道精华氛围,加强引导孝亲敬老社会风尚建设,情况将会更好。这也就是说,随着有更多方面、更多人对孝道精华的认同,孝道精华必将引发人们扎扎实实的行动与实践。孝道精华会发扬光大,竞放异彩。

年轻人“被让座”表示“有压力”

遇到老人让座,你会怎么办?在车厢,刚刚被老人让座的年轻市民范佳说,碰到老在站年人给自己让座,会感到很不好意思,通常大多数还是年轻人给老人让座的多。相反,老点候车的大人给年轻人让座,则会给年轻人带来压力,“看到老人主动给自己让位,反而会更督促我们年学生屈丽霞,看轻人让位给老人。”

到发出“给年轻人让座”的倡议,表情略有吃惊,表示:不靠谱。

她认为,年轻人给老人让座是理所应当,老人给年轻人让座倒让他们觉得不靠谱了,这既让年轻人觉得难为情,也不合适,对年轻人来说亦有些讽刺意味,老人给年轻人让座毕竟违背了道德准则。

“岁数这么大的老人,给我让位,我怎么好意思坐?但是说实在的,有时我们年轻人比他们更累。”市民林逸坤提出建议,如果仅是买菜、购物,希望老年人乘车最好还是避开上下班高峰期。

还有市民质疑,老人的此举意实在寒碜年轻人,不就是在鼓励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嘛,“几位老人的做法其实是想表达相反的意思。”

“我认为老人这样做,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座,有点‘看你(年轻人)好不好意思’的意味。”郑州市民万鑫向记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给年轻人让座”倒像是一个道德耳光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7

任何道德规范都需要通过人的自觉性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道德自觉是人们对自身道德的“自知之明”,能够了解自身道德的始末,并主动地去遵守。它是行为主体的道德水平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表现,也是目前各学术界高度呼吁的人文风范。在这种语境下,大学生的孝道意识、观念、行为等教育范式也开启了新的篇章。孝道是自古既有的人伦道德,是每个人都应该时刻秉承的,它体现了人的感恩情怀,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目前,在各高校内并没有出现专门的有关孝道教育的课程,有关此方面的主题教育也很少。由此,大学生的孝道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各种违反孝道的案例,大学生不懂得感恩,不孝敬父母,只知道向父母索取,却不知道回报。要从根本上解决孝道问题,必须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自觉。

关键词:道德自觉;大学生;孝道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却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的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方面。在这种道德语境下,大学生的孝道问题也被凸显了出来。目前,大学生的孝道现状不容乐观,除了不知道感恩父母等外,更有甚者弑杀父母和亲人等等,此种案例层出不穷。我们认为,要彻底的根除孝道疾患,必须唤醒大学生的道德自觉。

一、解读道德自觉

1.自觉性的内涵

自觉在汉语语义上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亦指自己有所认识而觉悟。自觉性,是人的意志的一种基本品质,也就是意志的自觉性。哲学意义上的自觉,指的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理性自律和反思能力。从心理学范畴讲,自觉性是指一个人能够明确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目的的正确性和社会意义,并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该目的的意志品质。在这里,人有明确的行为目的,有坚定的信仰追求,有鲜明的原则立场,有毫不含糊的是非标准,它反映了意志的行为价值的目的性。自觉性越明确,对人的各种活动的约束力就越强大,人的思想和行为就越有规律、越不含糊,就越有坚定的信仰追求,就越能够坚持原则和遵守道德规范。

2.道德自觉的内涵

任何道德规范都需要通过人的自觉性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最早对道德自觉思想进行阐释的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公元12l-180年),他是一位骑在马背上的哲学家,在其撰写的笔记(后世命名为《沉思录》)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自觉思想。此外,我国儒家思想也对道德自觉思想有过系统的阐述。所谓道德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道德中的人对自身道德具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道德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它的发展趋势,并为了加强对道德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道德选择的自主地位,自愿主动地去加以遵守、维护和反思[1]。

道德自觉的自身特征,一是道德的内容上具有自觉性。也就是说社会制定的道德条目和行为规范要能够自觉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承担起提高精神境界的使命和责任。道德规范不能高高在上,不能只是一种冷冷的理性法则,必须对现实生活具有亲和力,必须能够自觉承担时代伦理使命和教化责任。二是道德的主体具有自觉性。人是道德行为的主体,具有独特的理性,是人类发自内心对道德的一种追求,它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没有功利意识的驱动,也不存在外界压力的逼迫,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三是道德行为选择上的自觉性。它不是社会规范的结果而是较强的道德判断力和自决力使然,是一种从道德强制到道德自觉的转变过程。[2]

本文所指的道德自觉是行为主体的自觉,也就是在道德实施的过程中,行为主体――人是应该有自觉性的,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解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

二、孝道:自然的伦理情感与自觉的道德责任感之融合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孝道已深深地融入到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对培育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审视贴近人性需求的传统孝道。不能一讲到“孝”,就认为是“封建”与“落后”。孝道作为自然的伦理情感,理应成为人们的自觉责任。

在语源学意义上,孝的基本含义是敬老养老、事亲善行。《尔雅・释训》对孝的解释是“善事母为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道文化的基本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子女善事父母的责任与义务。这也是人们最通常的理解,也是孝道的最基本内核。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讲到:“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孟子日:“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第二,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孝经・开宗明义章》指出:“夫孝,德之本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即孝统率其他道德规范。“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三,强调“爱民”的伦理公德。子日:“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狭指统治者对天下子民之爱,推而广之,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仁”、“爱”是最大的孝行。[3]

从以上对孝道的阐述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孝道既是自然的伦理情感,又是一种道德,一种责任,这种情感理应成为人们的自觉情感,而不应该用法律、制度来约束,一旦孝道用法律条文来约束,也便失去了孝道的本意。道德自觉,是人们对道德的“觉解”和“觉悟”,它是人的自我约束与超越,是人自觉提升人性的特殊社会存在方式,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伦理道德的体认与坚守。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让孝道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才能引发孝道行为,从根本上解决孝道问题;只有让孝道成为人的自觉需要,才能协调好各种关系,让孝道真正地成为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真正地把孝道作为自觉的责任,那么其便会自觉地认同孝道,并能够自愿地内化为行为准则,在社会生活中能安然地依靠理性、内心信念和道德良心,而不是靠外力强制来行孝。

三、道德自觉下大学生孝道观的培育策略

1.加强孝道的认同教育

孝道认同教育,指的是大学生对孝道观念的共有和共享,并最终将其作为价值共识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大学生只有认同自己的孝道,才能够主动地去了解孝道的来历、形成和发展。道德自觉,关键在于是否深刻把握和真切认同自身道德的本质所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因此,道德自觉体现在孝道自觉上,首要就是学生对自身孝道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了解和继承,或者说要对自己的孝道行为有“自知之明”。

2.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要深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如果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同孝道,实践孝道,那么还需要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在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和践行孝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塑造学生的反省内求品质

反省内求,即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实际。它是儒家提出的自我教育的方法,也是道德自觉的一种重要方法。反省,就是反思自身的德行,领悟其中的道理;内求,是以领悟到的道理为指导,从自身求取善良美德的本性,并落实到道德的行动中去。围绕“反省内求”,孟子提出了一系列自我修养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一定程度上带有先验主义道德观的倾向,并不是科学和全面的,但它强调发挥主体自我修养的能动作用,经常反省自己,追求“严以律己”的道德品格,对当今许多“以自我为中心”、“严以责人,宽以待己”的大学生无疑具有积极的德育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升臻.道德自觉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唐都学刊,2012,(3).

[2]黄成忠.论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2,(4).

[3]肖海平.孝文化的承继与学校教育[J].孝感学院学报,2009,(1).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134-02

当前,中职学校的招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学校被迫降低招生的标准,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就业稳定性不好,学生的管理和德育教育也遇到了严峻挑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如何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各个中职学校的做法不尽相同。

一、《弟子规》的内涵

《弟子规》是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根据传统对童蒙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书实践编写,后经贾存仁修订而成。全篇共1080个字,介绍了113件事。首先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是与人相处平等博爱;最后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中职学校开展学习实践《弟子规》的可行性

1.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明晰的线索和系统的内容。没有爱就没有德育,《弟子规》通篇讲的都是爱,要求人们爱父母,爱兄弟姊妹,这一点与学校德育教育的主线一致。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完善的系统和清晰的线索,纵观当今德育资料很少能做到这一点。《弟子规》分“总叙,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8个篇章,以“孝”为线索,以“孝、仁、义、礼、智、信”为内容要点,具体而详尽地列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堪称教育弟子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和学风的最佳读物。

2.为学生确立明确的道德观念。“百善孝为先”,抓住这个根本并切实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德育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奏效。那么,如何尽孝道呢?《弟子规》给出了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一系列易于记诵的标准和要求。在孝的基础上,与兄弟和长辈相处之道、言行守信的观念、博爱平等的情怀、仁慈的情怀等一系列道德标准与孝一起构成了学生人格系统的基础,形成了学生的根本道德观念,也是德育工作最为根本的内容。

3.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供可行、易操作的方案。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是道德形成的基础,是形成健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开端。《弟子规》以言简意丰、易于传诵的形式,不仅阐述了孝,而且列举了衣食住行和读书学习等方面的规范标准。既关注了人生的现实,也关照了人生的理想;既给学习者指出了光明大道,也赋予了沉甸甸的责任。学习《弟子规》,将其所要求的准则谨记心上,并付诸于实践,必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弟子规》中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观点,则应该摒弃。总之,学习时应将其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将会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德育天地。

三、职校学生学习践行《弟子规》的措施

目前,全国各地很多中职学校都开展了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主义、师资不足、教学资源有限、重背诵轻实践、学生行为反复等现象。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发挥《弟子规》的教育效果,是值得中职学校共同探索的课题。

1.《弟子规》进课堂,展示其魅力和精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弟子规》是国学经典中的经典,其核心是感恩教育、和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最好教材。学校要在课堂中发挥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将《弟子规》列入课程计划,培养专门的国学师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应将《弟子规》的内容渗透到语文课、专业课,以及职业指导、音乐等素质课教学中。在《弟子规》教学中,首先是诵读,其次是解读,并付诸于实践。通过举例,将《弟子规》中圣贤的故事与中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实习就业活动结合起来,并付诸于实践。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形成学生起床、上学、就餐等各环节践行标准。

为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弟子规》的内涵,教师可编写《弟子规》相关学习读物,如《弟子规解读》、《新编弟子规》等。还可以举办《弟子规》学习培训班,从起居、学习、就餐等方面,强化学习效果。为有效保证《弟子规》的教学效果,学校每周要定期抽查《弟子规》的背诵、解读情况,班与班之间要开展《弟子规》学习践行比赛。任课教师、班主任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布置一些在家庭、学习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小任务,让课堂教育转化为实践效果。

为了使《弟子规》教育能得以有效推行,不走形式,要形成全校师生一齐学的良好氛围。《弟子规》教育的实施首先要靠领导,领导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其次是全校教师学习落实。《弟子规》要天天诵读,使之印象深刻,占据心灵,为践行打下基础。

2.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弟子规》内容布置教室、宿舍、走廊、餐厅;改变模式化的铃声为人性化的《弟子规》音乐;不定期观看《弟子规》视频光盘,举办《弟子规》学习感悟分享会,利用学校宣传栏、黑板报、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平台,宣传有关《弟子规》知识和师生力行《弟子规》的目标要求、感悟,积极营造“诵读经典,积淀文化底蕴,构建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此,无时无刻都能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

3.形成共识,循序渐进,有序推进。学生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弟子规》的学习实践也一样。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广泛地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它需要全校师生将《弟子规》的养成教育思想系统化、具体化,全面落实到学习过程中,长期对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行教育。笔者的做法是,分年级、分层次制订学习践行方案。如一年级学习《弟子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三年级学习《论语》和《千字文》等,加深理解,拓宽应用面。在学习上,可以先朗读、背诵,然后解读并应用于实践中。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9

2019年7月份以来,在局党组、机关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扣县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提出的“新时代固安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和我局《 固安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19年工作要点》工作要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强化全县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全力抓好各项文艺工作。现将近期工作汇报如下:

一、全力做好廊坊市第四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筹备工作

(一)积极组织筹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祖国万岁”全国第四届硬笔书法家大书法作品国展工作。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2019廊坊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预热升温,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拟于2019年8月14至9月13日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祖国万岁’全国第四届硬笔书法家大书法作品国展”。7月15日,国展招投标工作顺利完成,二次竞争性谈判结束。7月16日-20日,签订国展合同书。20日-24日制定了国展实施方案。25日,程局长、史局长亲赴廊坊与中硬协、省硬协、市硬协协调国展事宜、细化了活动实施方案。目前实施方案已准备好,请领导批示。其他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推进中,宣传片已备好。初步拟定8月9日召开我县国展工作调度会。

(二)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题摄影展

安排县摄协、方城之光摄影俱乐部通过采风、征稿、实地调研等方式,推出反映我县城乡面貌变化发展的优秀摄影作品,参加主题摄影展。

二、组织县文艺协会(社团),开展庆祝新中国建国7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

(一)积极参与“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8周年红心向党青春放歌”联欢会。

(二)组织县戏剧家协会承办“我和我的祖国”群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庆七一京津冀名家名票演唱会;

(三)7月13日,参加廊坊市硬协二届三次、廊坊市职协一届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会后迅速组织“祖国好--廊坊美”庆祝建国70周年、建市30周年全市硬笔书法作品网络大展赛活动。

(四)7月1日,县朗协在县武装部会议室顺利组织承办“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谱新篇”主题诗歌朗诵会,同时进行了“我与祖国共逐梦”固安第三届朗诵大赛中的颁奖活动。

(五)7月16日,县美协联合北京画院举办“花翎清韵--北京画院花鸟研修班导师提名展走进固安”开幕式及展览。展览汇集了近些年来北京画院优秀研修生作品70余件,既反映了北京画院在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层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就。展览的引进也是为庆祝建国70周年的一份文化献礼,同时也对提升我县书画艺术整体水平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展览从7月16日持续至31日。

三、积极开展“中国孝道之乡”创建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创建“五城一乡”之“中国孝道之乡”的精神要求,弘扬孝道文化,继承传统美德,经我局研究决定落实“中国孝道之乡”创建活动。成立县文广旅局“中国孝道之乡”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实施方案和每项活动的详细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创建工作具体包括四块内容。

(一)创编孝道书刊。

7月3日,组织县作协、书协、民协召开孝道书刊创编协调会。安排确定书刊具体格式、素材来源、创编时间结点等。由我局调度、协调县委宣传部、创城办、创建办、妇联、部分乡镇和社区,整理创编题材。目前已组稿完成(杜西武等18位孝道人选的孝道故事和北关新村两个集体孝道创建的故事和古今二十四孝的内容),等待领导审阅。

(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活动主阵地在校园,目前诵读活动已举办12期;

(三)开展孝道文化“七进”基层主题活动。

6月份,在固安大剧院举办了“中国孝道之乡”主题系列活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固安第三届幼儿文化艺术节首场文艺演出,拉开了孝道文化“七进”基层主题活动的序幕。县民促会、县作协、县民协组织编辑新编快板《赞祖国华诞七十年》、大型歌伴舞《腾飞的固安》、评剧小品《婆婆也是妈》等13个孝道文艺节目。这些经典曲目在2019年文艺惠民演出活动中展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开展“孝道公益大讲堂”。

孝道公益大讲堂的重点在校园,为此我局联合县教体局、县融媒体中心制定详细的活动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师生时间,组织开展“孝道公益讲堂进校园”活动;讲堂紧扣《孝道智慧》这一主题,围绕五心:孝顺心、惭愧心、感恩心、敬畏心、慈悲心的孝德建设在每个孩子身上如何体现来展开,通过大量的生动案例教导学生要做有五心的孩子。已举办5期,分别走入公主府、知子营中学等学校。

四、做好“我们的节日”等创城主题志愿服务。

组织县美协举办“红色记忆,重温经典”庆祝建国七十周年连环画展通过展览,重温中国革命的斗争史,缅怀先烈,使更多人获得爱党、爱国教育。联合县教体局组织展览、巡展,组织学生走入刘凌沧郭慕熙艺术馆,开展传承传统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县美协联合县政协书画院开展纪念建国70周年系列主题活动暨“指点江山”荣宝斋木板水印作品展。展期6月28日至7月21日。

五、推动文艺创作,打造文艺亮点。

坚持“精品和人才共举,普及与提高并重”,不断推动文艺创作跃上新水平。2019年度季刊《方城文学》第一期、第二期已定稿、正在排版印刷中。第三期正在紧张编辑中。

2019年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

一要持续深入学,通过聚焦新成就、新时代、新使命、新思想、新征程、新任务等主题,深刻领会党的的精神实质,力求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

二、持续组织开展系列文艺惠民活动 

1、举办固安县第五届网络春晚

2、积极挖掘整理固安特色文化,辑印《固安历史文化丛书》

3、持续推进书法、戏曲、朗诵、舞蹈等进校园

4、办好季刊《方城文学》

5、启动创建“中国硬笔书法城”“中国书法教育示范村”“中国书法教育示范教育基地”。

6、积极推进戏曲振兴。在深入推进戏曲进校园,实施戏曲振兴工程的同时,着手创编排演地方特色优秀传统剧目。

7、开展书春送福活动。

孝德文化活动方案篇10

关键词:孝友文化;把握理念;搭建平台;灵动课堂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07-2

有学者说,“一流的学校做文化,一流的学校靠文化”。孝友中学始创于1905年,是常熟最早的中学。孝友百年,始终传承着“孝”“友”为精髓的德治精神,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该如何传承“孝友文化”,绽放时代光芒?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校”“特色扬校”的兴校思路,并把“以生为本,培养有孝友特质的学生”和“形成鲜明孝友文化特色,使百年老校变成百年名校”列为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为此,孝友人齐心协力,共同奋斗。

一、把握理念,明晰“孝友文化”内涵

1.“百善孝为先”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可见,中华文化中孝的观念不只是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广至德章·第十三》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一切善行从孝开始。以孝为原点向外发散,对国家的孝顺就是忠,对兄弟的孝顺就是悌,对朋友的孝顺就是义,乃至对众生的孝顺就是仁。小孝治家,中孝治校,大孝治国治天下。孝友中学的校训是“孝贯人伦,友睦天下”,希望通过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孝”出发,以“孝心教育”为基点,打造“和谐孝友,幸福教育”。

2.“独学而无友”这是《学记》中的一句名言,其后果是“则孤陋而寡闻。”《论语·述而》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爱因斯坦也曾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严正的朋友。”可见,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容易导致知识狭隘,目光短浅。不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又警示我们要慎重交友。明代学者苏浚在《鸡鸣偶记》中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故要交益友,远离损友。孝友中学提出“至孝至友、共铸特质、携手发展、共享成功”的办学理念,希望通过构建灵动课堂,建设团队文化,促进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校、家庭与社会之间形成多种形式的互动,倡导广交有志之友、有识之友、有德之友,从“与书为友,与人为友,与大自然为友”出发,在阅读中,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思想,分享快乐,共同提高,最终成为“讲文明、重诚信、守道德、善合作、会创新、宽视野”的具有孝友特质的人。

二、搭建平台,扎实开展孝心教育

1.开发校本课程,规划孝心教育

学校将围绕“孝”、“友”二字,开发一系列校本课程。课程按照孝敬教育、关爱他人教育、责任教育三个层面,涵盖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尊敬老师、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感恩社会、知恩回报、热爱祖国、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等十个方面,贯穿于初中三年的全过程。目前,我校已编写校本教材《孝友德育》,内容包括德育规范、每周一字、德育故事三部分,“德育规范”部分包含《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等内容,明确指出中学生应该遵守的基本制度等;“每周一字”包含精心挑选的52个与人的品格相关的字,如“孝”、“爱”、“仁”、“善”等,并分别诠释了其中的含义,以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品行。“德育故事”分两个部分,分别讲述了传统的二十四孝故事,如“孝感动天”、“鹿乳奉亲”,以及当代人的孝心故事,如“洪战辉”“用爱延续父亲的生命”等。

2.丰富实践活动,落实孝心内容

学校积极寻求切入点,分层次、分步骤做好“学孝知、感孝心、践孝行”三件事。一是以课堂教学为平台,做好“学孝知”文章。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精心收集以“孝心”为内容的素材,分类归纳整理,编写校本课程,立足课堂教学,利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思想品德课等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孝心美文、倾听孝心故事,把孝心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全方位系统学习孝心教育有关知识。二是以教育活动为平台,做好“感孝心”文章。立足实际,活化活动载体,组织征文、演讲、书画比赛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孝心教育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唤起学生的“孝子之心”。三是以实践体验为平台,做好“践孝行”文章。坚持知行统一、重在实践的原则,积极引导广大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把孝心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让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善待他人、回报社会、保护自然的良好风气在学生中日益浓厚。

3.装点育人环境,彰显孝心文化

在育人环境建设方面,追求静态和动态文化的和谐统一。将校训及校园“三风”置放在校园中突出显耀的位置,成为孝友人思想和行动的指南和动力;香樟枝杈上的鸟巢,仿佛在告诫我们:爱护动物就是珍爱生命;花坛草坪间的醒示牌,向你在友爱地提醒: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楼梯、楼道内的学生书画作品在翰墨留香中宣扬着“入孝出友”的人伦美德;学友精英榜前,闪烁着追求和向往的目光;展现传统美德的德育长廊体现着“让每一面墙壁说话”的思想。校史陈列室,“正、德、爱、孝、友、敬、诚、信、礼、勤”等十个字做成的文化墙,孝、廉教育碑石,以“诚、敬、勤、朴”命名校园建筑……美化的校园生机盎然,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效,让“每一片土地都让孩子留恋,每一个角落都让孩子驻足,每一条小道都能育人,每一个景点都能抒情”。生活和学习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校园环境中,广大师生的情操得到了熏陶,思想得到了升华。

三、灵动课堂,精心熔铸团队文化

团队文化是指团队成员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为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并为完成团队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价值观、最高目标、行为准则、管理制度、道德风尚等内容。“灵动课堂”是基于生命本质的,在优化教育教学各要素的基础上,促进师生共同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课堂。构建灵动课堂,将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发展共同体,合作交流,共同成长。

1.明确目标要求,形成团队理念

学校的办学思想、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等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孝友文化”的确立将引领孝友人的思想和行为朝着明确崇高的方向发展。“孝贯人伦,友睦天下”的校训体现着“至孝至友、共铸特质、携手发展、共享成功”的孝友精神;“诚实、务实、严谨、创新”的校风,凝聚着全体孝友人治学求知的精神,成为他们奋发图强、永攀新高的不竭动力。学校坚持“每一位学生都有个性,每一位学生都有潜能,每一位学生都能走向成功”的学生观,把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充分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与提升。学校“办成有文化底蕴、有个性特色、有品牌优势的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将学校的质量放在人民利益的天平上,凸显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敬业、求真、启迪、爱生”的教风树起了当代教师灵魂的标尺,重塑了新时代教师的光辉形象。激励教师成为“学生思想的启蒙者、学识的引导者、行为的示范者、成功事业的合作伙伴、最亲密的朋友”。“立志、守纪、博学、奋进”的学风,勉励孝友学子学会做人,追求新知,苦练内功,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孝友特质的、能适应社会、报效祖国的人。

2.树立人本思想,优化团队管理

学校管理突出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文化特质,重视管理团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完善组织网络,优化团队管理,以激发全体孝友人的主人翁意识。首先,认真规范和完善了学校各类规章制度,如出台了《孝友中学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意见》、《孝友中学教师师德考核条例》、《教师月考核办法》、《教学成果奖励方案》等一系列适应新课改的管理制度,内容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其次,更新管理理念,完善管理网络,使学校各部门既各司其职,责任到底,又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有效地完成各类教育教学任务。第三,创新工作思路,把制度管理与情感内化结合起来,坚持用制度约束人,用情感凝聚人,用机制发展人,使师生在互动的管理环境中得到共同发展。学校坚持“以师德引航、以培训提升、以机制凝聚、以服务保障”的“四以方针”,鼓励广大教师争当名师,由此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敬业创业的名师团队。关注学习过程,强化科学管理,重视德育活动,丰富活动载体,拓宽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促进了学生群体的发展。总之,学校在充分关注人的发展得前提下,从优秀群体建设、科学规范管理、学校特色发展三方面入手,致力于校长职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科学发展。

3.注重互动合作,落实团队行动

孝友中学以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提升“诚信、务实、严谨、创新”校风的内涵,以建设优秀教师团队促“敬业、求真、启迪、爱生”教风的建设,以发展学生群体促“立志、守纪、博学、奋进”学风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