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经济分析十篇绿色经济分析十篇

绿色经济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3:54

绿色经济分析篇1

关键词:绿色施工;成本效益;激励政策;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1X(2016)03-0106-04Doi:10.14181/ki.1002-851x.201603106

1引言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大力推广,绿色施工理念及技术在业界逐渐深入,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绿色施工技术来源于传统施工技术但不简单地等同于高新技术。《绿色施工导则》对绿色施工定义为: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材、节水、节能、节地和环境保护)的要求。由此可见,绿色施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的高度统一,即综合效益最优化。近年来,一批绿色施工试点工程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但就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却并未提高。建筑企业属于利益驱动型企业,其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实践中,由于绿色施工的增量成本与产出的增量经济效益不匹配,最终容易导致建筑企业放弃或不充分地实施绿色施工。因此,要使绿色施工快速推广付诸于实践,除了要完善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外,更要设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并系统调控经济、社会、环保效益的平衡度,以有效地提高建筑企业的积极主动性,改善实施绿色施工方面“说的多,做到少”的现象,加快绿色施工的践行。

2阻碍绿色施工快速发展的因素分析

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建筑企业作为建筑业市场的经济主体之一,其本质上是理性经济人,逐取利润是其必然选择[2]。因此,作为建筑业市场关键主体,如果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不能在经济上获取收益,则很难积极、主动地推进实施绿色施工。故本文首先基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视角,从建筑企业角度分析阻碍绿色施工实施的微观因素。绿色施工的外部性特点决定了绿色施工的推广需要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政府、社会等的共同参与。绿色施工实施后的收益是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和生态环境的持续保护,这些利益基本都属于社会公益的范畴。政府有义务在公益实现的同时,对积极实施正外部效益的建筑企业在经济或有关方面予以支持或补偿。因此,本文还从政府角度剖析了影响绿色施工发展的宏观因素。

2.1建筑企业角度的微观因素分析

2.1.1对绿色施工内涵的理解存在偏差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和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并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眼光对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3]。而高新技术施工是相对于传统技术施工提出的,它弥补了传统施工在技术内容及指标、工艺流程等方面存在的缺陷,更主要的是为绿色施工的实施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因此并不等同于绿色施工技术。然而,建筑企业对绿色施工的内涵和实施方法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将绿色施工片面地理解成高新技术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盲目地选择高新技术。譬如:在设置一般冲洗装置就可以使进出车辆达到环保指标的工地进出口,安装自动感应冲洗装置。由此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2.1.2不注重因地制宜地选材目前,就绿色施工的选材而言,很多建筑企业并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地选材,而是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成功项目案例对本工程进行选材。由于早期的试点项目通常为了宣传而采取高档的新型材料,这对很多建筑企业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致使其盲目地选择新型材料和绿色材料,增加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消减了建筑企业进一步实施绿色施工的积极性。2.1.3设计—绿色施工一体化管理较为落后设计是施工的重要技术依据,是决定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设计更注重美观,而很少考虑施工特别是绿色施工。并且,设计规范中也没有明确的将绿色施工列入其内。在依据设计图纸编制工程量清单条件下的施工项目招投标中,合同价格就很少或甚至不包含实施绿色施工所需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实施绿色施工就意味着只有资金投入而没有相应的补偿。因此,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因缺乏经济动力支持而停滞不前。2.1.4缺乏绿色施工的事前控制目前,对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控制大多集中在事中控制,即施工过程控制阶段。实际上绿色施工的经济效益管理同样需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前期的策划、设计等对后期绿色施工的技术、工艺、材料等的选择往往有决定性影响。譬如,装配式结构较现浇混凝土结构更能体现出四节一环保的要求,但若设计阶段采用的是现浇结构而非装配式结构,无疑会导致该工程因后期采取节能、节材等的措施而增加成本,前期设计的结构决定了该工程需花费的成本大小。因此,做好绿色施工的事前控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之一。反言之,若建筑企业缺乏对绿色施工的事前控制管理,则会经常出现绿色施工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造成建筑企业简单地认为绿色施工亏本的错误观点,而做出放弃实施的选择。

2.2政府角度的宏观因素分析

2.2.1绿色施工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目前,绿色施工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标准不完善甚至存在着真空,譬如:在《建筑法》及相关建设工程行政法规中没有对绿色施工的界定和相关的法律规范,绿色施工实施指南缺乏、绿色施工评价体系不完善、《绿色施工导则》执行力度不够等等。导致建筑企业因缺乏相关依据和标准而盲目地选择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产生大量增量成本、效益低下,严重阻碍了绿色施工的发展。2.2.2缺乏绿色施工激励政策绿色施工产生正的外部性,社会效益(包括环境效益)由社会共享,但是其增量成本却由建筑企业承担,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根据经济学理论(如图1所示),当不考虑外部收益时,供给线与企业边际内部收益曲线交于a点,此时成本为p2,最佳产值为Q1;当考虑外部收益(社会效益)时,供给线与边际社会效益曲线交于B点,此时成本为p3,最佳产值为Q2,此时产生增量成本Δp。产生正外部性的产品,市场生产不足;而产生负外部性的产品,则市场生产过度。外部性的存在说明市场可能出现失灵,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导致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4]。对于绿色施工企业而言,在做决策时通常不会考虑边际社会效益,而是根据企业内部边际效益决定[5]。当社会无偿享受绿色施工的正外部性效益时,绿色施工产值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因此,要想达到最佳产值Q2,就需要尽可能降低成本p3,但是在绿色施工实施的初期,成本投入很难再降低,这意味着在绿色施工实施初期,仅依靠市场调节,建筑企业很难达到相应的收益,需要政府宏观调控。而最直接有效的调控办法就是政府对绿色施工实施经济奖励,弥补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之间的成本差额,但是目前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在这一方面出台的政策较少,且执行不够到位。

3加快推进绿色施工实施的对策

3.1基于企业经济效益视角的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提高绿色施工经济效益是加快建筑企业自觉实施绿色施工的最有效措施。以下从三个方面给出提高绿色施工经济效益的对策。3.1.1切实发挥传统施工技术绿色化应用的潜力在绿色施工推广的初期,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还不成熟、政府激励政策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一味地选择高新技术施工无疑会增加成本,降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此时选择传统施工技术绿色施工化,即通过直接采用、综合运用或改造已成熟的传统施工技术,达到绿色施工效果目标,譬如:在工程施工中,不采用智能卸料平台,而采用一般的卸料平台加以围挡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不仅可以节约成本,也利于降低绿色施工推广的技术门槛。绿色施工固然不可能全部通过传统施工技术以实现,但发掘二者之间的重合或关联关系,发挥传统施工技术绿色化应用,实质上也是建筑企业实施内涵式管理的一种需要和体现。3.1.2因地制宜选择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色建材是绿色施工实施原则之一。绿色建材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与环境有好的协调性[6-8]。以获得2008年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大奖及可持续发展特别奖的毛寺村生态小学为例,在其建设中除采用少量的钢构架、玻璃、聚苯乙烯保温板材料外,绝大部分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自然元素,如土坯、茅草、芦苇等。这些材料具有“可再生性”,所有的边角废料均可通过简易处理立即投入再利用:建造用土坯是由地基挖掘的黄土制成,而土坯的碎块废料又可混合到麦草泥中作为粘接材料;拆除而出的椽头与檩头则被再利用到围墙和校园设施建造之中。最终整个教室的直接造价只有378元/m2,不仅低于515元/m2的合同造价,且低于当地常规建筑[8]。可见,因地制宜选材不仅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而且其做法本身就是在践行绿色施工的要求,同时还能降低建安成本,提高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3.1.3抓好绿色施工事前控制绿色施工事前控制包括:选取绿色设计方案,完善绿色施工设计内容和指标;在招标文件中列明绿色施工内容要求,并明确相应的计价规则等。此外,从管理程序的角度,挖掘绿色化应用的传统施工技术,对工程实施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的选择分析等,也属于绿色施工事前控制的内容。譬如:毛寺村生态小学正式建造前,通过热学模拟实验确定采用当地的生土和自然材料为主要材料进行建设,为低造价奠定了基础。绿色施工事前控制的方法,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实质在于绿色施工实施前,为节约绿色施工成本或争取更大的经济收入而进行的绿色施工技术上或组织上的事前控制、统筹或优化工作。

3.2基于政府的宏观干预调控视角的对策

实践证明,在绿色施工实施初期,仅仅依靠市场机制不能调控绿色施工成本与其经济效益的不平衡,需要政府经济激励政策的干预。政府设置合理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适度地弥补这部分增量差额,可以相对降低绿色施工实施者的成本,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促进绿色施工的快速实施。3.2.1给予绿色施工实用技术创新以经济奖励施工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达到“四节一环保”是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的区别之一,绿色施工技术得以创新是绿色施工快速实施的硬件措施。多数技术创新成本较高,制约了建筑企业主动创新的积极性。因此,为了推动建筑企业的创新能动性,政府应视其创新等级,选择合理的幅度给予经济奖励。以日本为例,政府在节能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比较大:前沿领域基本上由国家资助,实用开发阶段由国家提供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二的补助,示范研发阶段由国家提供一半的补助[9]。这为我国的施工实用技术创新研发及发展提供了借鉴。3.2.2推进设立绿色施工专项基金政府部门直接或助推社会力量设立绿色施工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分别设置“节材”、“节水”、“节能”、“节地”、“环保”的专项基金,当建筑企业达到某些方面的硬性指标时,可以向基金协会申请专项基金的资金补助。譬如,加拿大实施的“商业建筑激励计划”,由基金协会向较传统设计提高25%以上能效的企业提供最高达六万美元的财政支持[10]。3.2.3给予建设方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优惠目前,业内很多人士片面地认为绿色施工是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责任,建设单位与其没有关系。实际上,建设单位的建设指标决定了设计单位的设计指标和施工单位的施工指标。要使绿色施工得到发展,就需要对建设单位的建设管理提出要求,从项目立项时就开始注入绿色施工的理念。对于采用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的建设方(开发商),政府给予其土地出让金、建筑容积率等方面的优惠[11],有助于提高其选择绿色施工的积极主动性。由此形成建设单位选择绿色施工、设计单位进行绿色设计、施工单位必须实施绿色施工的良性发展局面,各工程建设主体都树立绿色施工的理念,促进绿色施工快速发展。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下调贷款利率、减少征税的经济激励政策,给予建设方直接的经济优惠,吸引、推进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3.2.4实施环保积分制度在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的绿色建筑推广激励政策中,有基于生态效果对翻新或新建环保型住宅奖励环保积分的,积分可兑换商品、购物券等,提高居民和居委会积极性[12]。我国可借鉴该方法,对于建筑企业实施绿色施工达到环保要求的进行积分,积分可以作为申请资质或投标加分的重要指标之一。

4结语

实施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加快绿色施工实施推广的对策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针对当前阶段绿色施工因经济效益不明显而出现的“说得多,做得少”的现象,本文基于成本效益发展的视角,分别从建筑企业内部经济效益、法规保障政策支持两方面对阻碍绿色施工快速发展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对策,以期对绿色施工的推广实践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婷婷,王宇.新型绿色建筑工程造价预算与成本控制分析[J].工程经济,2015(7):31-36.

[2]唐正东.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竹隰生,任宏.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施工[J].基建优化,2002(4):33-35.

[4]张百灵.正外部性理论与我国环境法新发展[D].武汉:武汉大学,2011.

[5]姜双双,杨高升,徐新.政府效益的绿色建筑补贴模型设计[J].项目管理技术,2013(11):67-71.

[6]竹隰生,王冰松.我国绿色施工的实施现状及推广对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1):97-100.

[7]石孝洪,李军,桑雪梅.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设计[J].重庆环境科学,2003(7):54-57.

[8]吴恩融,穆钧.毛寺生态实验小学,毛寺村,庆阳,甘肃,中国[J].世界建筑,2008(7):12-13.

[9]李大寅.日本建筑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J].住宅产业,2008(12):31.

[10]高升,艾军艳.绿色建筑发展和推广的国外经验借鉴[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10(3):53-57.

[11]张曼.绿色生态城区发展的激励政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103.

绿色经济分析篇2

[关键词]企业;绿色经济;创新动力;博弈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F620[文献标识码]B

十提出优化区域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作为区域经济微观主体的企业如何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实现平衡,兼顾结构优化、生态和谐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长远性,实现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经济创新动力研究成果的回顾

近年来,绿色创新尤其是企业绿色创新作为创新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关于绿色创新驱动因素的研究,一些学者从制度理论出发,研究了制度压力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另外一些学者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压力对于企业绿色创新实践的影响。一方面,企业绿色创新受到来自政府、社区以及客户等环境需求方的压力。企业为了赢得这些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不得不对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做出适当响应,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于消费者和规制的压力,还可能来自于公众、社区和供应商对于改进企业环境绩效的诉求。这些压力促使企业通过绿色创新减少其运营以及产品开发的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在满足利益相关者对于环境质量诉求的同时,其绿色创新战略可能带来经济收益,这些经济收益的获取可能通过企业满足特定环境偏好型客户的市场需求来实现,比如,企业采取差异化战略来满足对于产品环境属性有特定需求的客户,拓展市场,同时,提高产品的溢价水平。

从内部驱动力来看,寻求持续发展进而获取竞争优势也是企业进行环境创新与管理的原因之一。战略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环境创新与管理是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主动采取的战略选择。如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生产成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积极开发环境友好产品,有利于得到社会公众和顾客的认可;通过加强环境创新与管理树立企业形象。应该看到,现有研究还很少关注企业绿色创新动力影响因素,尤其是针对特定行业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总之,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居民)三方相互激励,在动态博弈中实现企业绿色创新动力和谐均衡。

二、企业绿色持续创新主体博弈分析

(一)“囚徒困境”的重复博弈模型与效益转化的均衡解

假定有两个人参与的“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如表一所示)。参与人1与参与人2有合作(C)和背叛(F)两种策略选择。

通过模型博弈分析,得出结论:如果其中一个参与人1选择合作,另一个参与人2选择背叛,则参与人1将得到较低的目前收益;然而,如果参与人1选择背叛,另一参与人2选择合作策略,则参与人1将暴露自己属于非合作型,其机会成本为合作的未来收益。如果该博弈模型是多重博弈,从长远来看选择合作的未来期望收益将大于选择背叛的损失。因此,从博弈开始,理性的参与双方都想选择一个合作型的最优策略,获得合作声誉,以期得到合作的期望收益。

(二)区域经济运行中政府与企业间绿色经济创新动力博弈分析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是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作用下,遵循市场调节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制定监管者(政府)、被监管者(企业)以及绿色经济参与者(居民)参与建设绿色经济的积极性;通过分析相关参与者之间博弈均衡,理顺经济利益关系,找到解决问题切入点。

博弈1:纯策略纳什均衡。博弈参与人:参与人1:绿色经济监管及维护者(中央政府)。参与人2:企业(经营者)。现假设对参与人来说有两种行为可供选择:作为经营者的企业可以选择污染环境和绿色经营,中央政府选择监管和不监管。①如果企业选择污染环境,将会得到更高的生产利润R,同时按照政策要付出较高的环境治理成本F,则参与人的净收益为R-F;②如果企业选择绿色低碳经营,只能以较低的收益r为补偿,这时只需支付较低的环境治理费用f,参与人净收益为r-f;另外我们假定政府实施监管付出成本c,放任企业污染的成本为0,且c

进行如下博弈分析:①假定政府对企业污染环境征收的治理费较低,监管力度较小。即R-F>r-f,则双方博弈的结果为(污染,监管),存在纳什均衡。相反,当政府加大监管、对污染企业征收的环境维护费较高,使得R-F≤r-f,博弈的结果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博弈2:混合策略博弈分析。假定政府选择实施监管的概率为p,则放任污染的概率为1-p;企业以q的概率选择低碳绿色经营策略,1-q的概率选择污染环境的概率为1-q,且0≤p,q≤1。

混合策略博弈中实现纳什均衡,中央政府所采取的混合策略X1必须使得企业在绿色低碳或污染环境之间做出选择,即应使企业选择污染环境的期望收益(expectedreturn)与选择低碳绿色经营的期望收益相等。企业选择绿色低碳策略,则期望效用为U1(L,y)=p(r-f)+(1-p)r,选择污染环境,期望效用为U1(H,y)=p(R-F)+(l-p)R。我们令p(r-f)+(1-p)r=p(R-F)+(1-p)R。得到均衡解:p=R-r/F-f。另一方面,对于混合策略X2企业应在政府实施监管与否显示无差异,即两种情况下期望收益相等。由此,政府在实施环境监管时期望效用为U2(x,i)=q(f-c)+(1-q)(F-c),在放任企业污染时的期望效用等于U2(x,n)=q×0+(1-q)×0。两者相等q(f-c)+(l-q)(F-c)=q×0+(l-q)×0;得到均衡解:q=F-c/F-f。

从以上绿色经济创新博弈模型分析中得出,如果政府采取加强监督策略,企业以绿色低碳策略为最优,如果政府放任企业污染,企业便选择污染环境追求眼前利益。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环境污染标准,政府应因地制宜,使治污标准与实际情况一致,从而对企业形成有效激励,改善环境监管效果。

(三)绿色持续创新过程中企业与消费者(居民)间的博弈

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作为经营者企业与消费者居民之间在实施绿色经济的过程中也存在博弈关系。分析如下:

对于企业来说,企业行为价值要满足消费者(居民)的需要。如果相关产品或服务不能够给消费者(居民)带来正效用,消费者将通过转移购买进而影响供求关系来实施制裁,反之将会有利于企业销售额的增加进而实现利润;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考虑内部生产成本,以及将内部不经济外部化问题。

博弈分析:一方面,经营者企业策略选择:绿色低碳和污染环境。情况①,如果企业选择污染环境策略,则可以较低的污染治理成本与产量换取生产利润R;情况②,如果企业选择绿色低碳策略,则收益为n(R>n)。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居民来说,有两种策略可供选择:积极参与环境治理或不参与环境治理。通过分析发现,若政府对居民参与环境治理给予奖励,则对消费者居民来说,参与环境治理获得的净收益w/n-C>0;如果居民选择不参与环境保护为最优策略,因为R>n,企业的最优策略是放任环境污染(见表3)。

从长期来看,当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增强、自觉参加环境治理时会给造成污染企业以压力,在竞争市场上公众会影响企业行为,优胜劣汰。为此,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考虑大众的环境保护意愿。博弈结果造成企业间的“囚徒困境”。

三、产业结构调整企业绿色经济创新动力的建议

综上,企业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在经济社会参与者政府、企业与居民消费者博弈过程中找到内部激励机制,形成良性互动的制度安排。为此,结合以上博弈均衡分析,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于(监管者)政府而言

首先,政府应完善绿色经济制度执行者激励惩罚机制。合理有效制度规则关键在落实,强有力的执行力需要对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内部激励。其次,构建合理的社会评价机制。最后,实践中要提高制度执行者的综合素质。

(二)对于经营者企业而言

要建立起对企业污染治理、绿色创新的约束激励机制。一方面企业要有绿色经营、保护环境意识,积极实施绿色经营战略,降低治理污染成本,同时保证社会利益的正外部性。另一方面,克服信息不对称、使企业行为充分受到社会监督是实施绿色经济、治理污染的必要前提。防止相关政策对企业的约束失灵,导致企业加重环境污染、粗放型发展。

(三)对于居民(消费者)而言

居民(消费者)应积极参与绿色经济建设,构建绿色经济参与补偿机制。上述分析表明消费者的行为可以形成企业“囚徒困境”的博弈结果,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应建立消费者参与补贴机制,激发居民参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可持续绿色经济的积极性。

绿色经济和创新是未来经济发展常态和持续推动力,长期来看决定全球经济格局和走向。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协调各参与主体推动绿色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合理转型与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姚树荣,张耀奇.企业创新动力论[J].华东经济管理,2003.15(3):55-57

[3]张维迎.2004.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绿色经济分析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外部性;税收;补贴

1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60年代出现绿色建筑概念以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逐渐发展,形成了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尽管如此,绿色建筑在发展中仍然遇到很多阻碍,其中经济问题是最主要的瓶颈。本文从经济外部性的角度指出其根本原因,并对其解决方法进行了探索。

1.1绿色建筑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利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士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1]。

其主要内涵包括建筑选址、设计、施工、使用运营、管理及废弃的过程中,在维护环境基本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资源,满足人类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居住和使用,达到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建筑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及当代与后代的生活质量,其绿色的本质是无污染,无废物,开放式的综合的良性循环。绿色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环境资源进行影响。在空间上就是绿色建筑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居住者的生活环境,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时间上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加工、建造、使用、运营、管理、拆除、回收,等各个环节。

总的说来绿色建筑主要是3个理念,第一、节能;第二、环保;第三、与自然和谐。

1.2经济外部性概念

外部性理论是在1910年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提出的,并由他的学生庇古(a.C.pigon)丰富和发展了外部性理论。所谓外部性是指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对其它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把它具体化即a对B提供劳务时,使其他人获得利益或受到损害,但a未从收益人处获得报酬,也不必向受损者支付任何补偿。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观点认为: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2]。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外部性表示不在决策者考虑范围之内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低效率现象。经济外部性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生产者和消费者在其活动过程中对他人带来了不利影响,且他人又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庇古与马歇尔之后,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些治理外部性的对策。罗纳德·科斯从“产权界定”入手,探讨了外部性的治理,从事博奕论研究的经济学家则从“囚徒困境”式的博弈问题入手研究外部性,在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研究中,许多人用外部性理论来解释环境问题,并据此来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途径,形成了外部性理论的发展:用不可分割性来解释环境外部性;用非竞争性来解释环境外部性,认为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主要特征是非竞争性[3]。

1.3研究内容

绿色建筑的生产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也会产生外部性,绿色建筑产生的节能和环保就是典型的外部经济性的例证。由于建筑业是高耗能的行业,据有关统计:大约有一半的温室效应气体来自与建筑材料的生产和运输、建筑物的建造以及运行管理有关的能源消耗。建设活动还加剧了其他问题,如酸雨增加、臭氧层破坏等。根据欧洲的有关数据,建设活动引起的环境负担占总环境负担的15%~45%。在英国制造和运输建筑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占全国总耗的10%,而建筑照明就占总能耗的20%-40%。整个欧洲所消耗的能源大约有1/2用于建筑的运行,另外25%用于交通[4]。这些能源大部分来源于日益减少的不可再生的原油,而且这样的能源消耗模式已不太可能持续很多代。能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主题,由此可见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而绿色建筑具备外部经济性,由于许多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内部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这时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这也是绿色建筑发展受到阻碍的根本原因。

本文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指出绿色建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如何将社会成本内部化的措施,这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绿色建筑外部性分析

生产者采用了绿色建筑的方案,增加初始成本的投资,开发商按照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造节能建筑必然要增加成本。据测算,大约每平方米建筑面积要增加100元左右,这部分增量成本只能通过提高住宅的销售价格,最终由购买者来承担。目前,提高房价必将增加开发商的风险.在我国城市房价日益上涨,总趋势又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开发商都持观望态度,不轻易增加任何建筑成本。消费者作为住宅销售的最终需求方,由于缺乏节能意识,又没有购买比一般建筑价格高10%以上的节能住宅的迫切需求,因此建造节能住宅很难成为开发商的自觉行为。

虽然采用绿色建筑带给了生产者一定的收益,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了环境,为后代和同代人了节约了能源,但是后代人或者同代人不会因此向他支付报酬,按目前的能源价格水平,至少需要15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收回,如此长的投资回收期,基本上没有吸引力。在建筑节能这个领域,存在用户对建筑节能改造或投入的投资收益预期小于节能所增加的投入,而节能增加的投入必然小于社会获得的综合效益,如建筑能耗的节约、环境质量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而较长的投资回收期和资金的时间价值使人们对于长期以后发生的能源消耗费用不会重视。对于个人而言,他承担了绿色建筑的社会成本,其他人得到了绿色建筑的外部效益,但是其个人没有得到全部的收益。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性问题,这是绿色建筑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是绿色建筑仅仅靠市场机制难于推动的原因。

下面进一步来说明绿色建筑的外部性:

如图1所示:p是成本价格,供给曲线mC与社会收益mSR相交于点a,与内部成本曲线mpR相交于B,Q1是市场均衡产量,这个产量不是市场最优产量,供给曲线和边际社会收益曲线相交点,Q2是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最优的。

在市场自由运作的条件下,生产者为了攫取最大利润,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生产非绿色建筑,这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绿色建筑的数量不是最优的。

3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具有外部经济性,而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绿色建筑发展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发挥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而非绿色建筑外部不经济性本质就是私人成本社会化。要从根本上解决绿色建筑发展中的经济问题,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就必须尽可能的消除非绿色建筑的外部不经济性,那么外部不经济性如何消除呢?一般两种途径:一种是财政补贴,另外一种是税收,前者是主要针对绿色建筑,目的是发挥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后者则是主要针对非绿色建筑,目的是消除其外部不经济性。

(1)财政补贴

由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存在外部经济性,可以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补贴,如图1所示,边际社会收益曲线(mSR)位于边际生产者的内部收益曲线(mpR)之上,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即Q1小于Q2,为了鼓励企业多生产,就需要给予补贴,单位产量的补贴大小为图1中的线段aC所表示的数量。通过绿色建筑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财政补贴,影响绿色建筑的价格,吸引和引导用户购买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往往在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上比较"铺张",可以对其建筑密度和高度进行补贴。

(2)税收政策

通过政策性课税,对生产非绿色建筑的单位或个人征税,用这部分抵消外部不经济性的部分,对这部分损失进行补偿,对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企业,国家征税数额应该等于该企业给社会其他成员或后代造成的损失,从而使该企业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对非绿色建筑要征收能源税,其税额等于比绿色建筑多消耗能源的费用。用图2说明。

如图2所示,设生产非绿色建筑会产生外部不经济影响。图中横轴为非绿色建筑产量,纵轴为产品成本价格,mpC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影响的边际私人成本。mSC为考虑外部不经济的边际社会成本,D1D2为需求曲线。如果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时,mpC与D1D2交于a点,相应产量为Q1,价格p1,此时显然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因为成本曲线中并不反映社会成本真实值。如果对消费者征税收t,则D1D2下降至D3位置,与mpS交于C点,相应产量为Q2,价格p3,由图5可知p3=p2-t,即p2=p3+t,那么产品以p2价格出售,其中t为税收,从图可看出这部分即由于非绿色建筑外部不经济而增加的部分成本,用来进行补偿。图中,如果对生产者征以t的税收,那么其成本曲线也由mpC位置上升至mSC位置,与D1D2交于B点,产量Q2,价格p2,p2=p3+t,其中t为税收用来补偿环境外部不经济性。

4结语

外部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论依据之一,外部性问题不但引发了经济理论的创新,而且在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等诸多实践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

非绿色建筑物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建筑高耗能的现状得不到改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能源,因此需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社会成本内部化,同时对生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进行补贴,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秀华,杨春虹,刘鹰岚.绿色建筑与建筑设计[J]建筑生态,2004,16:76-77.

[2]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绿色经济分析篇4

现代社会经济形势逐渐向着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是实现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环境问题收到更多的关注,环境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基于此,本文对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会计工作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关键词:

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研究

经济与环境同时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绿色会计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其实质内涵比较复杂,需要在多重部门的配合下才能够实现。以经济限制而实现环境发展,需要在多重部门的支持与宣传下才能够有效的环节保护。为此,下文将会绿色会计的概念进行论述,对低碳经济发展背景进行会计的研究。

一、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内在联系

绿色会计实际上就是一种基于环境发展的会计形式,主要通过对环境污染现象、自然环境开发、环境污染治理等相关的自然现象的货币形式的统计与计算,制定相关的经济表等,实现社会环境保护处理方案与企业中财务部门相互实现精密衔接。绿色会计通过对经济的合理控制与管理,来实现环境质量的提升。在现代经济发展基础上,绿色会计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经济环保计划,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低碳经济实际上是一种,在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对自然材料进行经济型加工、产品封装,并且尽最大可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等,对石油、煤炭等原料的使用进行控制,继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绿色会计能够对这些环节进行合理计算,以精确的方式来实现对环境污染物质的测量与控制,以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工作开展的策略

(一)健全绿色会计核算体系

我国实现绿色会计比较晚,与国际上经济发展计划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关于绿色会计的核算体系建立尚不完善,因此,在我国基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需要不断的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健全核算体系。在美国,率先制定了《环境负债会计》等一系列的公告,在不同领域实现了绿色会计的相关研究。而在我国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以绿色会计为基础,需要将相关法律管理条例列入其中,实现绿色会计有法可依。对绿色会计进行法律限定,例如,在相关的企业报告中加入一些与绿色负债、合法权益相关的内容,对详细内容进行处理,进而建立起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绿色会计核算体系。此外,还需要将绿色会计的核算纳入到《会计法》中来,以强硬的法律形式来凸显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在专门机关设置专门的绿色会计实施计划,实现绿色会计的法律保障。

(二)注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环节

在很多企业中其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着不真实,弄虚作假的现象。而虚假的会计信息不能实现企业真实现状的反应,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从低碳经济形式上进行分析,信息失去科学性,将对相关部门对环境的审计造成威胁,达不到绿色会计审计工作。因此说要想实现低碳经济形势下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首先需要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环节进行监督,从环境经济发展角度出发,不断强化企业绿色发展意识,实现企业的绿色环境效益。只有在绿色会计的披露制度不断被完善,才能够不断强化企业经济发展,实现企业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该项过程比较漫长且复杂,需要在长期的绿色会计管理中来实现,但是其能够实现的社会经济价值无限。

(三)绿色会计与科技信息技术结合,强化意识

绿色会计的实际推行需要在两方面的作用下来实现,第一,政府部门的支持;第二,企业的切实落实。而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绿色会计需要以科技信息技术紧密结合,不断提升社会对绿色会计的关注度。首先在政府部门中引入与会计管理相关软件,实现绿色会计管理与社会环境发展之间的数据库信息读取与连接,进而实现绿色会计管理的科技化。目前,在我国关于绿色会计的社会关注度较低,因此需要以互联网为根基,通过媒体实现绿色会计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宣传。为了实现低碳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在对主流媒体驱动形式下,实现对低碳经济的大力宣传,并在社会中举办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公益活动,加深其在社会民众心中的印象。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主流媒体例如电视以及微博等形式,实现线上的绿色经济指导,将以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会计通过书本知识以及视频等形式,向社会中传播。绿色会计要想实现服务与社会经济建设,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是关键,因此,相关企业应该对员工进行该方面的经济指导,实现全民绿色经济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绿色会计理念逐渐在我国渗透,但是其相关的体制还不健全,还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将其不断完善与修正。因此,在本文中对绿色会计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提出基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绿色会计工作开展策略。

作者:王辉单位:河北省廊坊市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方冰.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工作[J].商业会计,2014

[2]鞠秋云.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绿色经济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经济;现状;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73-03

1引言

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为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它要求在一定的资源承载力及有限环境容量下,通过不同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对污染物进行治理以及对能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5]。已有的文献对于绿色经济的含义、基本思想、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思路做了大量研究,基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6~10]。在这套绿色经济理论体系的指导下,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都在进行绿色发展实践[11]。2000年是山东省进行绿色发展的元年,到现在已有16年的发展历程,绿色发展已经融入到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旨在考察山东省目前绿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少许建议,以期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2山东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历程

山东省在近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很大成就,经济总量不断高速提升,但由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导致目前面临较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在全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山东省从2000年开始也在探索符合自己区域特点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由起初的以环保系统为主的绿色发展,逐步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开展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探寻,经济转型不断深入。2001年颁布的《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突出强调“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建设”,2005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2011年颁布的山东省“十二五”规划《刚要》指出:“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和低碳发展”。为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在2013年5月,专门成立了山东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截至2014年,山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全省可吸入颗粒物降低了11.3%,细颗粒物平均浓度降低了16.3%。在2015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强化生态环保倒逼作用”。

3当前山东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3.1发展优势

(1)具备较为丰富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自2000年开展绿色发展实践以来,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整合、完善,至今已累积了15年的发展经验。在对高污染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省政府尤为担心影响省支柱产业,影响经济发展,尤其是山东省环保局对高污染行业实施了较高的省内标准,这使得山东大量高污染的小企业破产。但经过重点企业改革试点,发现这些企业通过改造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环保标准,在改善环境状况的同时并未阻碍反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2)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在全国各省经济发展程度中,山东省由于高速经济增长,其对于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据了重要地位。自1978年以来,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很快,GDp总量飞速增长,由1978年的225.4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9426.59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4798.3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788.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5840.12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992.88亿元,工业增加值25340.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495.53亿元,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1599.13亿元。

(3)公民环保诉求明显提高。由于过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导致山东环境逐年恶化,促使人们的环保诉求不定期越高,公民对优质的空气质量、蓝天白云的渴望、饮食安全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公民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去。

(4)服务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2014年山东省服务业产值17370.89亿元,占山东省总产值的38.3%。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8.2%,使GDp产值增长4.2%。政府对服务业的投资额逐年增加,2014年为12969.7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3.8%;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渐提升,增加值达到17370.89亿元。尽管山东省服务业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全国相比,服务业产值的比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来看,山东省服务业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3.2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不强。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在哈沙克斯坦发表演讲时说:“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但山东省内的企业大都漠视环境保护,认为环保和企业业绩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要推进山东绿色经济发展,在企业层面必须正确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追求企业效益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2)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绿色经济的发展。山东重要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水平不高,占比仅有20%左右。并且,工业企业大部分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具有研发机构的仅占比不到5%,在全国排名比较靠后。

(3)产业结构有待调整,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整体上,资金投入以及产业规模都有较大提升空间。第一产业生产效率偏低,总产值较低,农业人口较多;第二产业中工业污染较为严重,且先进制造业专业化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产品主要还是集中在低端产品上。

(4)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山东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不高。2014年山东省GDp总量高达59426.6亿元,比2013年增长8.7%,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但根据现有的绿色发展指数进行评估,山东绿色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整体排名在十名以外。

(5)经济增长方式存在惯性,在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中,绿色改革存在阻碍。现在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后工业化阶段,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在培育过程中,仍然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并未实现居民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并且在工业化前期阶段,由于长时间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且存在惯性,经济增长动力短时期内很难转换为居民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

4促进山东绿色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是具有原创性的发展观,这种绿色发展本质上是当代人对未来进行生态投资,形成新的生态资本,实现下一代生态资本的持续增加和永续发展。党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作为社会发展的目标,这是具有标志性的目标。那么,山东省作为经济发展大省,如何在今后的发展中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应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形,探寻有自身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

4.1充分吸收国内外绿色发展经验,探寻具有山东本土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目前包括日本、欧盟和美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非常注重绿色发展。针对环境友好型企业,日本实施了零利率贷款政策,新增就业岗位高达100多万个。2013年之前,为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发展,欧盟投资了1050亿欧元,这使得欧盟的“绿色技术”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提升了就业率,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美国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实施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从这些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吸收以下几点发展经验。

(1)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日本对绿色经济的立法十分全面,基本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十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这些法律体系具体包含3个方面:一是构建了《环境基本法》;二是颁布了《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三是对于具体的产品性质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在废弃物处理方面制定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洁法》,在食品方面制定了《食品循环利用法》,在家用电器发面制定了《家用电器回收使用法》等。

(2)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提升创新能力,加强科技支撑。瑞典在科技创新上做得比较成功,在废物管理、城市智能化发展、生物燃料和能源再利用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环境技术行业对于咨询专家和工程师的需求量很大,就业人数众多,企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利润,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很多发达国家人民在平时的生活中,就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人们友善地对待周围的自然环境,心中对自然既崇尚又敬畏,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深入人心。

4.2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1)完善法律支撑体系,加大政策扶持,促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在节能领域和绿色产业领域应构建完备的法律法规,保障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对于节能减排技术领先的企业单位以及节能技术先进的项目更应鼓励其发展,保障资金到位,通过完善法律来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同时促进绿色节能产品的推广。

(2)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明晰的产权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运作,使得参与环保的企业更有效地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建设中;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单位或个人应给予生态补偿,发挥生态补偿机制的积极作用。

(3)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巴黎会议以后,中国非常重视二氧化碳减排工作,碳排放的控制也属绿色经济发展的一方面,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将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已有7个试点城市在进行碳市场交易,预计到2017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山东作为能源大省,有必要推进这一市场建设,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4.3形成政府、企业、居民互动局面,全面推进山东绿色经济发展

政府应发挥带头作用,引领公众和企业参与到绿色经济建设当中,培养企业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注重企业环保责任的培养,形成政府、企业、居民互动局面,全面推动山东绿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春霞.绿色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13~22.

[2]彭红斌.绿色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理论前沿,2002(8):29~30.

[3]张平,王树华.江苏绿色增长的政策实践与前景展[J].现代管理科学,2011(11):30,31~32.

[4]王祝雄,高均凯,蒋三乃.加强森林经营促进绿色增长[J].林业经济,2012(6):20~23.

[5]郇庆治.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绿色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12(8):5~11.

[6]诸大建.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3.

[7]彭红斌.绿色型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理论前沿,2002(8):29~30.

[8]赵斌.关于绿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06(2):44~45.

[9]王有捐,林卫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绿色增长[J].经济研究参考,2011(1):3~9,10~12.

绿色经济分析篇6

[关键词]绿色化;新常态;“新五化”

绿色化是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发展理念的最新思想,是关于我国发展总体战略布局中的最新布局,这是对我国现状、发展要求、发展规律的最新把握,是我国“十三五”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我国今后发展具有指导做作用。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到新常态的新阶段,中央在“新四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五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其中,绿色化是“新五化”中的重要“一化”,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经济学思想的概念,也是一个对今后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理念。

一、新常态下绿色化的提出

(一)绿色化的提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紧抓好。”[1]其中,绿色化是“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新五化”中的重要“一化”,这是绿色化的首次提出。绿色化是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一化”,是“新五化”统筹与协调发展的新思想和新理念。这是“我们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2]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和全局的发展角度、从未来发展长远战略意义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发展的生态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价值意蕴,是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生态经济伦理尺度与生态的经济学价值考量相结合的视角提出战略新思想。从生态经济学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来看待和定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把生态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和全局的角度来看待由此提出的新思想,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党的十五中全会提出了我国“十三五”发展的五大理念,坚持绿化发展是其中之一,这使得坚持绿色化发展理念对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绿色化是在“新四化”的基础上的升华,这是我国在推进“新四化”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形成的新态势又一次转型升级,是“新四化”发展的升级版。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绿色化提出的时代背景;同时,坚持绿色化发展对我国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绿色化是新常态下“新四化”向“新五化”的升华,是我国“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在党的十报告中,报告在分析了我国最新发展态势及其要求之后提出了“新四化”的总体战略布局和发展构想,正如党的十报告指出的那样:“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3]这就是“新四化”。“新四化”是我国发展到了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的时代背景下作出的总体发展布局。强调“四化”协同、“四化”联动、相互促进,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发展。“新四化”的总体布局关注的是发展,即:发展动力、发展领域、发展推动机制等方面的思想,这种发展的总体布局是不够全面的。这表现为对发展的效益、质量、目的、支撑条件的忽略。经济学就是关于效益、效率、节省的学问,即:关于经济的学问,是用最小成本、代价、付出等获得最大收益的学问,这表现在关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上实现最大化,所以是讲究用最经济的方式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学问。发展的效益问题实际上也是发展的质量问题,是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还是高水平的产业更新等,都是发展质量问题。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都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幸福、发展的更好、更快、更全面。发展是需要经济条件支撑的,例如,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本、市场等,如果只关注发展,不讲环境条件,结果必然不可能实现长久发展。因此,“新四化”过多的强调经济的手段性而忽视了经济的目的性。为此,中央在新常态的背景下,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规律,在“新四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化的新思想,形成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新五化”思想。“‘新四化’增至‘新五化’,强调的正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4]党的十五中全会指出:“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5]其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就是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三大”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从此可以看出,“绿色”是五大发展理念其中之一。这是在新常态时代背景下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这是实现我国发展转型升级的新理念和指导思想。时代在发展,发展的态势在变化,发展的认识在发展,发展的理念在更新,发展的总体布局在调整。新时代、新态势形成了新常态,认识深化、理念发展必然要求“新四化”向“新五化”转化,这不是简单数量变化,而是一种理念的升华,发展布局的调整。绿色化是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关于我国发展理念、战略布局、总体安排的最新思想,目的就是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使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绿色化的丰富内涵

(一)绿色化的定义

绿色、绿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概念,一直以来是一个生态的概念,绿色化就是从这个生态概念赋予新内涵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学概念,是标志经济发展、增长、生产、消费等经济新特征、新方向、新要求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例如,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增长等。所以,对绿色化可以定义为:高效节约实现经济增长、发展为人、生态环保进行生产、节俭方式消费的经济过程。绿色化是“绿色”和“化”的统一,是“绿色化”与“化绿色”的统一;“绿色”不是颜色,而是用颜色表达一种理念、原则、要求和内容,“化”表示机制、途径和过程。

(二)绿色化的丰富内涵

绿色化的提出是我国在积累了已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一种发展转型升级,是更高质量和高效益的转型,这就是我国发展的新常态,所以,新常态是绿色化提出的背景和必然要求,是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意。这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伦理和规律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理念、原则、要求,从环境保护的经济价值和政策要求的视角来把握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生态伦理要求与内在尺度。绿色化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生态伦理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的统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5]绿色化是经济的生态化、生态的经济化、经济与生态的为人化的统一。绿色化具有如下几种内涵:第一,绿色化是实现高效绿色增长与发展。这表现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6]第二,绿色化是一种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人的目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6]第三,绿色化是生态绿色环保的生产与消费,是绿色消费。“倡导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6]绿色化的提出是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化的提出要求我们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实现绿色增长、绿色发展,实现绿色经济和经济绿色化,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升级转型,这是新常态的重要内涵和要求。

三、新常态背景下绿色化的经济学解读

当前,我国发展已经进入到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发展和“十三五”发展的新时期,正在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全面推进“新五化”建设,但是,生态和环境问题日渐严重和突出,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种情况,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首要要求就是实现发展与增长的转型与升级,这就是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发展:绿色化发展。因为新常态的特征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7]绿色化要求实行绿色发展与绿色增长,实现经济的绿色化和绿色经济,这本身是转型和升华,这正是新常态的内涵与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因此,只有在新常态下才能准确把握和分析绿色化的经济内涵、实质和实践要求。从新常态的背景中出发,经济学视角下的绿色化必然是一个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内容、经济特征、经济类型、经济过程和经济伦理。

(一)绿色化第一要义是绿色发展

绿色化第一要义和首要含义是发展,并且是绿色发展,要求建立生态经济,使得生态经济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与新动力,逐步实现经济生态化。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绿色化发展是新常态下的绿色发展,是要实现生态绿色经济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的经济竞争优势,这是新经济发展方式,即绿色经济增长与发展方式。绿色化第一含义是发展是因为我国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把坚持发展当成是我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的实现绿色化发展的中心任务。“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近2亿贫困人口,中国是实实在在的发展中国家。”[8]虽然我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贫穷落后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经济发展总量,都是创造“中国奇迹”和“中国骄傲”。但是,我们必须要全面、客观、科学地看待问题:按人均GDp我国是在世界80位以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所以,发展是绿色化的首要含义。坚持发展是绿色化第一要义就是要坚持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生态经济化”和“经济生态化”的统一。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经济化”,就是要建立生态绿色经济,使得生态绿色经济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新动力,这要从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做起。例如,通过发展生态绿色林业、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有机绿色食品及其加工工业、发展生态绿色建筑及材料产业、发展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发展生态绿色旅游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这能带来工业的新模式,即绿色清洁生产;它会带来农业的新生产方式,即生态绿色农业;它还会带来服务业的新的增长方式,即生态绿色服务业,等等。这会形成生态绿色产业形式和生产形式,这样能形成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绿色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经济生态化是要求经济增长与发展合乎生态环保的原则、理念、伦理与要求,是绿色高效可持续的。为此,绿色化可以从发展生态绿色经济做起,发挥生态绿色经济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的示范和导向作用,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提高生态绿色经济的比例,通过用绿色化发展思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使得生态绿色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经济增长点,使得绿色生态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绿色化成为了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容和特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化,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化。绿色化的第一含义是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在“生态经济化”向“经济生态化”的转化中实现两者的统一。为此,在实现绿色化发展的实践中,“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5]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手段和目的的统一。

(二)绿色化追求的是效益经济

绿色化是追求最经济的发展,就是效应经济,这种效益经济就是追求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就是追求好的发展。这是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的必然要求。绿色化就是追求投入与产出比例高、对环境污染少和小、社会效益高的方式进行生产的方式。这就是“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5]实现用高效益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的经济,这是由生产和增长转型实现的经济转型,由此形成的新的转型经济。长期以来,我国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中走的是追求规模大、总量膨胀、发展速度快的发展道路,这在我国形成典型的唯GDp的倾向,导致大量圈地,资源掠夺式开发,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运动式盲目开发,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地方债规模数量庞大、增速快、有些地方呈现失控状态,等等。这是典型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在我国,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已经取得很高发展速度和很大的经济量与规模,但是靠资源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取得的,这是低效益、低质量、浪费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方式。在我国,这种发展在早期和经济规模较小的时候还能承受,但是长时间和经济规模大的时候就不可能了。因为资源和环境不能再支撑了,不可能再实现、再持续,于是,发展转型就成为必然,这就是新常态下的绿色化的增长与发展之路,即绿色发展。当前我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如此大的经济量,再像以前那样发展根本不可能实现,因此,必须转变为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与发展之路。这样才能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依赖,这种发展就是绿色化。所以,绿色化是追求高质量效益的发展。绿色化从生产上来看,就是以资源高效节约的方式和生态保护与环境承载力为限度进行生产,就要全面推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等重点工作,努力实现追求高质量效益的发展,努力实现好的增长与发展。努力实现节约生产不是浪费生产,即绿色生产。这就是要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从生态与环境的角度来看,要“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以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生态补偿等重大制度为突破口,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完善制度法规,严格监管,采取最严厉的惩戒措施,使得违反者将会受到不能承受之痛,并建立政府与官员的连带责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恶化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惩戒力度小、地方利益勾连紧密、官员腐败或者失职渎职。实现绿色化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益经济就是要“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5]

(三)绿色化内涵着绿色消费观

绿色化在生产上坚持的是高效率方式生产,在消费上坚持的是节俭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即绿色消费,这就是绿色消费观。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这种调整带来的量上的深度调整要求节俭节约消费,要求“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5]这就是绿色化要求的在消费上实现勤俭节约消费的绿色消费观,这是绿色化一个重要的经济学内涵。在一个社会的完整经济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中,消费是其中重要一环,消费实现着生产又开始着生产,所以,马克思说,生产就是消费,消费就是生产。消费能实现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浪费就是毁灭生产,低效就是浪费资源,削弱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消费分为生产性和纯消费性两种,无论是哪种消费都要求绿色化,纯消费性消费更是如此。绿色化内涵着绿色消费,是坚持节俭节约消费,是倡导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这与节约高效生产方式相对应。绿色消费就是要实现消费的绿色化与理性化,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的绿色化,就是要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积极的方向转变,力戒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非理性高消费。节俭消费就是节约,就是节约了资源,这就相当于增加资源,减少了资源的消耗就减少了生态与环境的破坏,“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对策。”[6]所以,绿色化包含的绿色消费思想就是以节约节俭的方式进行消费、以绿色低碳和生态环保的方式进行生活与生存的思想,这就是绿色消费观。绿色化包含的绿色消费思想也是一种经济消费伦理、一种经济伦理,绿色化坚持的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与生存方式是一种行为价值取向、一种道德选择、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社会认知,因此绿色化是一种经济消费伦理,更是一种经济伦理。在我国,存在深刻的家国同构性,个人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思想认知、态度和行为直接会转变为家庭的、进而变成国家或者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选择、思想认知、态度和行为。所以,绿色化的经济消费伦理对个人、家庭、国家、社会极端重要。实现绿色化是时代要求、历史的启示、经济伦理的必然。一个贪图享乐的人是一个活着没有意义的人,一个追求享受的家庭是衰败的家庭,一个消费无度的社会是畸形社会,一个奢靡浪费的国家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国家。在我国,关于节俭节约消费、生活、生存的谚语有很多,这是修身之路、持家之道、治国之理,这就是绿色消费。古往今来,“节俭以修身,勤俭以持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俭来败由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发人深思,警戒世人。爱因斯坦说过:“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9]消费不是在消费本身,它包含着对待生产的认识、生活的态度、人生的信仰、社会的风气,等等,这是关乎着兴国之路还是亡国之道的大问题,绿色化就是兴国之路的经济学思想。

(四)绿色化是一种新经济生态伦理

绿色化是一种新的经济生态伦理,并且以此为中心形成了政治、社会、生态等伦理道德体系,其核心就是绿色化发展是实现发展为人的价值向度,我们追求绿色化发展就是要实现绿色化发展为了人的发展的目的。实现绿色发展为人是绿色化的手段,更是绿色的目的,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按照以人为本、防治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建立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10]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更加注重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发展为人的目的。”[11]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我们从追求GDp、经济速度、经济规模与量的发展的转型,这是一种以牺牲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发展向为了人的发展的发展的转型,绿色化发展为此提供了前提和契机。绿色化强调绿色发展为人的价值追求,这是绿色化经济增长与发展向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人的发展向度,这是通过建立绿色化新经济伦理来实现。在实现绿色化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创造人发展的物质财富条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保护环境中实现发展,创造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享受发展成果,使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成为人的发展的条件,由此实现人的发展。这是绿色化发展的新经济生态伦理,这是绿色化的经济学内涵。这种新经济伦理实际上也是一种实践要求,否则,如果只顾经济的增长与发展,造成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导致人民群众生活在生态极端恶化的环境中,由导致成人民群众吃的、喝的、呼吸的、用的全是有毒的、污染的,结果导致健康和生命受到损害,导致疾病多样化、疑难化,导致生命力和体质逐代下降,等等。如果这样,这岂不是自取灭亡吗?要这样的发展又有什么用?这样的发展又能持续多久?如果这样,发展不仅不能再向前,而且已有发展成就将会毁于一旦。已经有了让人深感痛心的血淋林现实:我国的“癌症村”和因生态环境污染致病致残的人们。当前的现实已经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极端严重的“雾霾”让人无处躲藏,污染严重的河流湖泊和地下水让人无法生存,罪恶商人的有毒食品和食物更是让人防不胜防,等等。所以,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本身,也不是发展本身,必须贯穿一种新经济生态伦理,这就是绿色化。绿色化的经济生态伦理是坚持经济增长与发展的生态向度,走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兼顾代际公平,走可持续发展。这使得发展在生态保护中实现,不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以此不仅实现当代人的发展,更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未来长远发展。当前,我国发展任务依然艰巨繁重,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实现绿色化的绿色发展刻不容缓。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的愿景依然艰难,绿色化的经济生态伦理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依然巨大。实现绿色化发展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实现绿色化发展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民生问题,直接关注人民福祉,这必然是政治问题,所以,绿色化的经济伦理中贯穿着政治伦理。绿色化是实现人的发展的经济思想,也是解决民生问题政治思想。同时,生态问题关乎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认识,关乎着社会风气和社会意识观念,更关乎着法制与政策,所以,应该在全社会创造一种新经济伦理,倡导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此来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和新经济伦理道德观,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群众基础。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通过法制建设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样使得绿色化的生态伦理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不断深入人心,最终变成人人的自觉意识与行为,社会良好风尚,真正实现“绿化祖国,改善生态,人人有责。”[12]

[参考文献]

[1]审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研究广东天津福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关方案[n].人民日报,2015-03-25(01).

[2].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n].人民日报,2015-11-19(02).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2).

[4]“绿色化”呼唤参与感(今日谈)[n].人民日报,2015-03-26(01).

[5]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5-10-30(0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5-06(12).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12-12(01).

[8]总理答中外记者问[n].人民日报,2015-03-16(03).

[9].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

[10]王涵.名人名言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1.

[11]李本松.论新常态下“包容性增长”的价值考量和世界历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5(3).

绿色经济分析篇7

作者简介:钱争鸣,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

通讯作者:刘晓晨,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统计理论与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8BJY076);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2009R007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73073131);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12JJD790027)。

摘要绿色经济效率是一种考虑资源与环境代价后的综合经济效率。本文运用Dea效率模型中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对1996-2010年我国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值进行测算,并将其与传统经济效率值的对比,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绿色经济效率水平的区域差异,然后利用tobit模型考察了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依次递减;与传统经济效率水平相比,我国整体的绿色经济效率水平偏低;未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时,传统经济效率指标高估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效率,而低估了西部地区的效率;绿色经济效率与人均GDp之间的“倒U型”关系在东、中、西三大区域都存在,但影响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其他因素在三大区域却各有差异。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各地区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经济效率;SBm模型;非期望产出;区域差异

中图分类号F205;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07-0104-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7.016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点,一些地区依赖大量资本、能源和劳动力的投入,片面追求GDp总量,忽略了资源的制约和环境的代价。而评价某一地区经济绩效的传统指标GDp,仅关注经济总量而没有考虑生产的资源约束和生产对环境的负效应。因此,在考虑资源与环境代价的基础上,构造合理评价国家和地区经济绩效的指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绿色经济效率是一种考虑资源与环境代价后的综合经济效率。本文给出其定义及内涵,运用Dea模型测算1996-2010年我国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值,然后利用tobit模型分析各省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分析经济效率测度时越来越重视资源和环境因素的影响[1-7],分析这些文献,发现以下值得注意的问题:①大多数学者采用非参数Dea方法测算效率,包括环境效率、能源效率、全要素生产率、生态效率、绿色经济效率等。Dea模型由于不需要任何有关投入和产出之间关系的先验信息而广受欢迎,Dea方法具有不需要假设函数关系也不需要预先估计任何参数和权重等优点,因而被广泛应用。②在测度经济效率时必须考虑的生产现实是,许多生产过程中不仅产出用于销售的期望产品(好的产品),也会产出对社会环境造成危害的非期望产品(坏的产品),譬如废水,废气等。虽然将产品分为期望产品和非期望产品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测算时资源与环境因素的选择存在主观性,如Huandwang在测算全要素能源效率时仅考虑了能源的投入而没有考虑环境污染的影响[1];杨龙、胡晓珍在计算绿色经济效率时仅考虑了环境污染而没有涉及资源的投入[6];涂正革、王兵等在考虑环境代价时仅仅选择大气污染物作为替代变量[4,7]。生产过程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多种污染物的产生,因此资源与环境因素缺一不可,仅考虑一种污染物作为环境因素的替代变量显然也不符合实际。③考虑环境因素时,处理环境污染物的方法有所不同,主要方法有:双曲测度法、数据转化法、方向距离函数法、SBm模型法。关于不同处理方法的差异可参考文献[9]。由于非径向Dea方法在评价经济效率时具有很好的区分性,因此由tone提出的基于松弛的(SBm)非径向Dea模型在测定环境或资源效率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

为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借鉴优点、克服不足,本文提出一种新的绿色经济效率指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其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钱争鸣等:中国绿色经济效率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7期2绿色经济效率界定及其计算方法2.1绿色经济效率指标的界定

此前杨龙、胡晓珍虽然将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引入经济效率测度模型,提出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概念,但是并没有给出绿色经济效率的具体解释。通过分析已有研究,本文给出绿色经济效率的定义,并解释其内涵。

绿色经济效率(Greeneconomicefficiency,简称Gee)是在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的基础上,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效率的指标。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绿色经济效率是一种评价某地区经济效率的指标,即投入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利用效率。从投入产出角度来看,它衡量了该地区在单位投入成本上获得期望产出的能力;其二,绿色经济效率全面考虑了资源投入和非期望产出,将资源的利用及环境付出的代价纳入生产过程中,所得的效率值则是在原有经济效率的基础上综合了资源利用和环境损失值之后,而获得的“绿色”经济效率值。简言之,绿色经济效率是考虑资源和环境代价后的综合经济效率,其值越高,表明综合经济效率越高,反之亦然。

2.2绿色经济效率的计算方法

在测度决策单元的效率方面,数据包络分析(Dea)已被证明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工具[10]。它的测度模型可以分为四类[11]:①径向的和角度的;②径向的和非角度的;③非径向的和角度的;④非径向的和非角度的。“径向的”意味着在评价效率时投入或产出同比例变动以达到有效,而“角度的”意味着从投入或产出角度。传统Dea模型(如BCC模型、CCR模型)多是径向的或角度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投入或产出的松弛性问题时,也不能准确度量存在非期望产出时的效率值。之后,tone[12]提出了一种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把松弛变量直接放入了目标函数中,既解决了投入产出松弛性问题,又解决了存在非期望产出的效率评价问题。因此,本文采用SBm模型测算绿色经济效率。

将每一个省区看作一个生产决策单元(DmU),假定每个省区都拥有如下投入产出向量:投入(包括资源类投入和非资源类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其元素可表示成x∈Rm,yg∈Rs1及yb∈Rs2,定义矩阵X、Yg、Yb如下:X=[x1,…,xn]∈Rm×n,Yg=[yg1,…,ygn]∈Rs1×n,Yb=[yb1,…,ybn]∈Rs2×n,其中,xi>0,ygi>0,ybi>0。

生产可能性集合为p={(x,yg,yb)|x≥Xλ,yg≤Ygλ,ygλ,yb≥Ybλ,λ≥0}其中λ是权重向量,若其和为1表示生产技术为规模报酬可变的(VRS),否则,表示规模报酬不变的(CRS)。

依照文献[12]提出的SBm处理方法,考虑非期望产出时评价DmU效率的SBm模型可写成:

ρ*=min1-1m∑mi=1s-1xi01+1s1+s2(∑s1r=1sgrygr0+∑s2r=1sbrybr0)(1)

s.t.

x0=Xλ+s-,

yg0=Ygλ-sg

绿色经济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住宅;激励约束;演化博弈

一、引言

住宅建设存在着很大的节能空间,绿色住宅作为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新型住宅模式,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的关键和重点。但绿色住宅存在经济外部性,使得前期市场供给和需求都明显不足,为此,许多国家政府对绿色建筑节能采取积极干预的行动,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德国联邦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使如今新建建筑的能耗水平比2002年前的能耗水平下降30%左右。在我国当前绿色住宅市场难以自发调节的情况下,政府对其经济激励约束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政府经济激励约束下的绿色住宅供求博弈模型,探讨市场中供求主体――开发商与消费者的共同作用效果,并对最优决策进行分析,为我国绿色住宅政策的制定与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二、绿色住宅市场的经济激励约束

管理学中,激励与约束是不同的概念。激励是激发鼓励,是持续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行为和过程,而约束是制约和限制,使当事人的行为不超出必要的界限。绿色住宅市场的经济激励约束应充分考虑绿色住宅的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并充分考虑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制定,针对市场中消费者和开发商施行激励与约束策略,提升供给和需求,以达到活跃绿色住宅市场的目的。现在常用的经济激励模式主要有: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贷款优惠。还有比较新颖的激励模式为变更标准类奖励,如密度奖励,是指放款对绿色住宅的审批标准,准许开发商设计更高的单位居住密度,增大建筑面积。约束政策模式主要为政府针对开发商监管,对开发非绿色住宅时造成的环境污染、材料浪费、产能低下等情况所受到的警告、罚款与行政处分等处罚。政府的经济激励可影响开发商和消费者选择绿色住宅的增量收益,如下所示。

由意愿支付法公式可计算消费者选择绿色住宅的增量收益为

RZ=wtp+Ce-CZ

其中:RZ为消费者增量收益,wtp为消费者支付意愿,Ce为政府对消费者激励支持,CZ为购买增量成本。

根据企业利润计算方法,开发商开发绿色住宅的增量收益为

RK=t-CF+CK

其中:RK为开发商增量收益,t为销售增加收入,CF为政府对开发商激励支持,CK为建造增量成本。

由上述可见,经济激励约束的设置会影响市场上主体间的利益博弈结果。

三、绿色住宅市场演化博弈模型

绿色住宅市场中,供求双方的协调程度和积极性直接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与运行。市场上存在绿色住宅和传统住宅两种产品,由于信息不对称、投机等因素,开发商与消费者在各方选择开发或购买绿色住宅与传统住宅之间属于有限理性,且两者之间的博弈是一个不断学习、试错、调整策略的过程。本文将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中复制动态和演化稳定策略(eSS)两个核心方法进行分析。

(一)复制动态方程的建立

假设该系统中,是开发商和消费者两个有限理性的群体之间进行策略博弈,每次博弈为这两个群体中的成员随机配对进行博弈,且属于2×2非对称博弈。此次博弈考虑政府会对住宅市场进行经济激励约束的管理措施的因素。要注明的是,本次博弈中的消费者指的是增量房的购买者,不包括存量房的购买者,以便于讨论。模型中,开发商群体可选择的策略集合为t1={开发绿色住宅,开发传统住宅};消费者群体为t2={购买绿色住宅,购买传统住宅},两者构成的博弈收益矩阵如上表所示。

上表所示:x(0

由上表中的收益矩阵可计算出开发商群体开发绿色住宅和传统住宅的适应度和群体平均适应度,分别记为U1a,U1b,U1,则

U1a=y(m2+m3+m6-m4)+(1-y)(m3+m6m4)

U1b=y(-m5)+(1-y)(m1-m5)

U1=xU1a+(1-x)U1b=xy(m2+m1)+x(m3+m6-m4-m1+m5)+m1-m5-ym1

消费者群体购买绿色住宅和传统住宅的适应度U2a,U2b和群体平均适应度U2分别为

U2a=x(n1+n5-n4)+(1-x)(-n3)

U2b=(1-x)(n2-n3)

U2=yU2a+(1-y)U2b=xy(n1+n2+n5-n4)+x(n3-n2)+n2-n3-n2y

计算出开发商与消费者群体的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F(x)==x(U1a-U1)=x(1-x)(ym2+ym1+m3+m6-m4-m1+m5)

F(y)==y(U2a-U2)=y(1-y)(xn1+xn2+xn5-xn4-n2)

(二)开发商与消费者群体间的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该动态复制系统在=0和=0情况下存在均衡点:o(0,0)、p(1,1)、Q(1,0)、R(0,1),又当0

图中由鞍点S和两个不稳定点R,Q连成的折线构成系统收敛于不同状态的临线,在临界线的右上方RSQp区域将收敛于p(1,1),即双方均选择绿色住宅;在临界线左下方的RSQo区域将收敛于点o(0,0),即双方均选择传统住宅。因而系统长期进化的均衡结果可能是双方都选择绿色住宅,或双方都选择传统住宅。

博弈结果论证:显然,双方均选择绿色住宅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结果,即趋向于p点的进化方向。由上图可知,系统的演化概率与p点的位置密切相关,即当x*或y*减小时,RSQp区域的面积将会增大,系统收敛于点p的概率也将增加,故应增大参数n1,n5,m2,m3,m6,m5或减小参数n2,n4,m1,m4的取值来减小x*和y*,增大收敛于p的概率。即加大对绿色住宅的激励力度,包括对开发者和消费者的双向激励,同时加强传统住宅的监管;增加企业开发和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的收益,弱化传统住宅的收益;降低开发绿色住宅的额外成本和购买绿色住宅所多支付的成本等措施都能使系统向最优方向进化。

在当前绿色住宅市场中选择绿色住宅的收益小于住宅建筑的收益情形下,政府的激励监管措施将会成为关键影响因素,如果激励程度弥补了双方应选择绿色住宅增加的额外成本,监管惩罚制度降低了选择普通住宅的收益,即政府实行“胡萝卜加大棒”的情况下,使得双方选择绿色住宅的总收益大于普通住宅的总收益时,双方均会选择绿色住宅。否则,在收益达不到的情况下,即政府干涉后仍达不到双方预期收益的情况下,双方仍会拒绝选择绿色住宅。

四、结论

上文对激励约束影响下的绿色住宅市场供求决策进行分析,为寻找推广绿色住宅实施的切入点提供了参考。结果显示,政府加大对消费者和开发商的双向激励约束是关键:一方面通过给予财政支持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予以诱导,调动相关主体开发与购买绿色住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采取强制措施,加大对非绿色住宅开发的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为绿色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施展空间和外部环境。

绿色住宅市场的形成过程既是政策支持的过程也是市场自我调节的过程,需充分考虑各主体在绿色住宅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前期给予激励约束政策支撑的同时,还需合理引导市场走向,实施信息透明化政策,消除信息不对称,树立起开发商和消费者对绿色住宅市场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马辉,王建廷.基于多因素分析的绿色住宅开发驱动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06).

[2]隋慧.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3]陈双,庞宏威.基于增量成本的绿色地产市场演化博弈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绿色经济分析篇9

关键词:新型建材绿色住宅经济

中图分类号:tU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036-02

当下,绿色建筑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随着节能与环保等类型的新型建筑材料在市场上成为热销产品,人们对建筑材料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广运用绿色技术,利用无公害和没有污染以及没有放射性物质的新型节能与环保建筑材料,已成为住宅建筑发展的趋势。

1绿色住宅的概念

绿色住宅是结合住宅建筑周边的自然、人文条件,综合借助生态学与建筑学的理论以及现代科技措施,合理设计、构架住宅建筑内外空间同系统内其它相关因素之关系,促成其成有机融合的统一体。而且具备优良的室内气候环境与比较强的生物气候调控能力,给人们居住创造舒适的环境,促成人、住宅与自然生态条件之间构成良性循环体系。绿色住宅代表的是具有多种功能、环境条件较好、科技含量非常高并且具备可持续发展之人居住宅建构理念,促使住宅建筑同地域自然环境共生共融,并且共同健康的成长,其不仅适宜地方生态环境同时也不会损害地方生态环境。[1]此外,绿色住宅还具备节约土地、节约水资源、节约能源,改观生态条件、降低环境污染,延续住宅寿命等方面的优越性以及无废弃无污染、高效和谐等良性循环之特点。

2建筑节能的涵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居住条件的要求也愈来越愈高,长期一味地依靠人工照明、空调等消耗能源较高的机械设备,必定会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而绿色住宅正是借助利用了一部分成功的新技术与新材料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绿色住宅建筑与科技的进步有着紧密的关系,更有效地运用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及新型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2]当前,住宅建筑材料正面临着挑战与更新,一部分不适宜需求的传统建筑材料终将会被具有节能环保等功效的绿色材料所取代。

2.1节能的主要渠道

对于住宅建筑来讲,节能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1)减低住宅外表面积与强化围护结构的保暖,以降低导热耗费热量;(2)提升门窗之气密性,以降低因空气渗入所耗费热量;(3)在减低住宅总的消耗热量的基础上,尽力采取太阳辐射与住宅内部热能,最终实现节约采暖设施供热量之目的。

2.2住宅护结构

住宅护结构主要包含外墙和屋顶以及门窗等。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未采纳必需的保温隔热等建筑材料,依旧是沿袭使用传统的240抑或370砖墙同时具备承重与保温隔热功效,这样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也获取不了应有的保温隔热功效。而屋顶通常一般采取散布炉渣抑或膨胀珍珠岩等方法,门窗通常采用钢窗、铝合金窗等,是不可能适应当前保温隔热需要的,更不能满足节能,居住条件质量自然便会不好。为节省能源,提升居住生活条件,我国先后开发了许多的新技术和新型建筑材料,同时颁发了节能新标准。

3新型建筑材料在绿色住宅建筑中的运用

新型建筑材料依赖环保、健康、安全等诸多方面的优越性在住宅建筑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面:

3.1保温隔热复合材料在外墙外的利用

当前,在住宅建筑中一般经常运用的外墙保温手段主要分为内和外以及内外混合等保温方法。因为内保温多占据房屋使用面积,“热桥”矛盾不好处理,甚至导致墙体开裂,同时还会给住宅建设速度以及居民的装修带来影响,此外,内墙悬挂与固定设施也会给内保温结构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采取外墙外保温措施最为广泛,并且日渐成熟。

3.2应用双层中空玻璃节能门窗

依次做好型材方面、玻璃方面、五金配件方面、密封用件方面的准备工作以及安装上墙等工作环节。在材料选用方面,主要以铝合金断热型材和中空镀膜玻璃为主。而镀膜玻璃包含有热反射镀膜玻璃与低辐射镀膜玻璃两大系列。

3.3运用倒置式保温体系或者结合植被屋面

倒置式保温屋面的特点是保温层设置于防水层的上面,对防水层起着屏蔽与防护的功效,促使保温层不因阳光和气候变化的制约而温度变化不大,同时也很难遭遇外界机械的损伤,可谓一种值得普及应用的保温屋面。

植被屋面具备许多优点,譬如:改观气候环境,净化空气,化解热岛效应;从功能性质往可观赏性发展之屋顶花园拓展了城市公共娱乐环境空间;能够延伸屋顶结构层与防水层等使用寿命,并且具有较好的隔热保温以及隔声效果。

3.4实施铝合金等电动百叶遮阳的措施

此遮阳措施可分为三种方式:即利用绿化方式和依据建筑构件处理方式以及专门设置方式。专门设置方式的遮阳包含外遮阳与、内遮阳加镀膜等。在选取建材时,不但要顾及其性能,而且要注意材料之环保状况,同时注重如下原则:(1)其生产所需原料尽量少用天然资源,大量利用废渣废弃物;(2)采纳低能耗生产工艺与无污染的生产技术;(3)产品配制抑或生产阶段中不能使用甲醛、汞等有毒害化合物;(4)能够循环抑或回收再生利用,没有污染环境之废弃物。

4新型建材应用于绿色住宅的经济因素与对策

尽管新型建材具有环保和健康以及安全等方面的绿色理念,可其加工与利用成本却比较高。因而在利用新型建材建设绿色住宅的同时,有效控制其成本,是目前亟待需要处理的问题。通过在实际工作的总结分析,构架出如下几点策略。

4.1建构项目成本管理系统

成本管理属于企业一项重要的活动,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成本耗费,促成对成本管理的控制,住宅建设工程经理应当将成本责任切实落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工作岗位,并且应当落实到人头,从而促成对成本的管理实施全程及全员控制,逐渐建构一个具有责任落实到人头、有着明确的具体分工之成本管理系统。此以,还应当明确掌握住宅建筑的成本控制,做到成本管理的控制安排有专门的人负责。

4.2严格施工质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建筑单位在规定的时日内一次性建成合格的住宅建筑产品,是压缩成本的重要环节,所以,应当将住宅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当成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去抓。在施工阶段中,应当严格质量关,由施工之前的测量预算及施工之中的绿色建材投入,及至施工之后质量的维护均应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方能防止返工现象,从而相应有效地减低了住宅工程的成本。

4.3采取技术与经济的控制措施

主要采取技术与经济两个方面的措施:

(1)技术方面

技术措施即在住宅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充分利用技术人员的作用,针对关键的技术方案总结出经济论证,选取最为经济与科学之方案,从而实现有效降低成本之目的。

(2)经济方面

经济措施主要可划分成人工费与材料费以及机械设备费等三个方面的控制,[4]具体说明如下:①人工费用控制:即应当由用工的数量着手,针对某部分工序,合理地减低用工人数,实现压缩工程成本之目的;②材料费用控制:即对于直接影响到住宅工程成本的大小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必须由利用的建筑材料数量方面以及建筑材料价格方面的控制有所体现;③机械设备费用控制:即有效地运用闲置的机械设备资源,由不同侧面提升机械设备的使用率。

5结语

总之,“绿色住宅”可谓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将伴同社会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日臻完善。具有“绿色环保”功效的新型建材业已成为建筑商们选取建材的主要标准,虽然在短期、单项建筑看在经济效益不一定十分可行,但从长远、全局看,特别是政府大力提倡绿色建材的普及,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绿色建材的推广都是普通建材无与伦比得。当然,在运用新型建材的同时,需借助建构成本管理体系、强化管理与实施各种措施来减低建设绿色住宅所需建材的成本,不但能够促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愈来愈变得舒适,并且也大大减低了资源与能源的消耗。“绿色住宅”走入人们的生活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苗晓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性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7).

[2]赵晓民,刘晓芳.新型建材在绿色住宅中的应用[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2).

绿色经济分析篇10

abstract:Greenbuildingisaninevitabletrendofthecurrentdevelopmentofconstructionindustry.thispapersummarizesdomesticdevelopmentstatusandexistingproblemsofgreenbuilding.thispaperexpoundsdomesticgreenbuildingtechnologychoicesandeconomicanalysesdependingontheexampleofprojectsunderconstructioninXuzhounewurbanarea.Bydoingthis,thispaperhighlightstheadvantagesofgreenbuildings.theauthorexploresthefuturedevelopmentofChina'sgreenbuildingbycomparingwithforeignadvancedconcepts.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节能环保;技术选择

Keywords:greenbuilding;economicanalysis;environmentalcare;technologychoice

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084-03

0引言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建筑正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作为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时代建筑行业的必然趋势。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深入开展,我国正广泛地推广绿色建筑,徐州市新城区已经被评为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示范区”,然而,绿色建筑的技术选择和经济性分析是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正是鉴于此,本文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成本经济性进行了探究,为绿色建筑走绿色化、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化进行理论探索。

1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能源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危及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徐州市作为江苏北部核心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建筑业能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因此,绿色建筑是徐州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建筑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新型建设方向,绿色建筑的发展将改变我国建筑业技术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品质低的现状,转变建筑业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引领建筑业摆脱传统落后的局面。

2绿色建筑研究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和实施为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目前,绿色建筑列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2013年1月6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徐州市新城区在这一大背景下规划与开发,已被批为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示范区”。

3工程实例

3.1徐州市新城区市政府新区市政府作为徐州新城区建设的地标性建筑,其工程建设理念遵循现代绿色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_50189-2005》,空调、风机符合节能设计且达到新风标准。在徐州新城区的规划建设中,玻璃幕墙的利用在徐州市新城区创建省级“建筑节能与绿色示范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市政府中心片区为例,墙体采用玻璃幕墙设计,依靠三层中空玻璃的隔音、隔热、防结霜、防潮、抗风压强度大等优点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综合行政服务中心a、B区玻璃幕墙工程、接待中心a、B区玻璃幕墙工程、科技馆玻璃幕墙工程、档案馆玻璃幕墙工程、城市规划展馆玻璃幕墙工程,共五栋建筑,累计27500平方米。

不仅公共市政工程大规模采用玻璃幕墙,而且新城区大量写字楼也采用玻璃幕墙技术,这主要是利用玻璃幕墙调节室内外温差,以蓝海写字楼为例,对玻璃幕墙进行温控技术分析。该项目采用了由镜面玻璃与普通玻璃组合,隔层充入干燥空气或惰性气体的中空玻璃。在室内保温方面具有独特的节能功效,据测量,温差可提高23摄氏度。见表1。

对于玻璃幕墙的经济性分析,主要是从使用材料的品种、施工工艺以及幕墙的结构形式三个方面来研究。

幕墙材料选择对工程造价影响较大。主要材料应制作样板。并且由于玻璃、耐候胶、五金件、结构胶的品牌产地不同,价格也不以尽相同。所以控制好材料的造价才能很好的控制每平方玻璃幕墙的单价。不同的施工工艺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而对幕墙的造价也有较大的影响。在选用相同幕墙主材的条件下,与单元式幕墙系统比较,框架式幕墙的单位面积造价相对低。通常情况下,当使用材料、幕墙高度、风荷载大小、玻璃板块尺寸相近时,每平方米单价明框低于半隐框和隐框,明框和隐框相差幅度可达10-20%,半隐框和隐框相差幅度约5-10%。

在常规的施工案例中,网架结构、网壳结构和悬索结构是幕墙结构一般采用的空间结构形式。据分析,这类结构体系不仅减少建设各方对于工程项目的投资,而且满足建筑物整体在刚度、抗震方面的要求。现在广为使用的“挂钩式”结构体系不仅优化了设计方案,而且便于施工,有利于缩短了工期。与传统的构件式幕墙相比节省铝材20%,与单元式幕墙相比节省铝材40%以上,节省人工费约10~15元/平方米。[1]玻璃幕墙的采用大大节约了工程项目的造价。

3.2绿色建筑典型――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建设墙体运用外墙保温施工工艺,采用的是自保温蒸压加气砼砌块,三期工程则采用了煤矸石加气砼砌块。接着与高效保温材料复合,保温层采用岩棉板。满足建筑物的力学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于2011年3月14日下发-公消【2011】65号红头文件:将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纳入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备案抽查范围。凡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消防验收范围内的设有外保温材料的民用建筑,均应将建筑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纳入审核和验收内容。[2]

聚苯乙烯保温板(epS/XpS)虽然造价低,但已经不符合民用建筑的消防防火要求,反而使工程复杂化。而使用外墙岩棉保温板则完全满足了消防防火a级要求,省略了防火隔离带的需求。

喷涂聚氨酯硬质泡沫保温技术,导热系数虽然小于岩棉保温板,但其造价较高,硬泡聚氨酯喷涂技术较难掌握,易产生喷涂的聚氨酯泡孔不均匀等问题。且聚氨酯硬质泡沫属于B级防火材料,在施工过程中易造成火灾等问题。

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也将太阳能技术应用到了工程建设中。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的学生公寓均采用太阳能光热提供日常所需热水。同时,太阳能光电技术也将在图书馆的建设中得到应用。太阳能光电在目前来说可能技术尚未得到完全的开发,其成本是高于正常供电价格的,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太阳能发电必将成为未来主流发展趋势。2009中国(洛阳)太阳能光伏产业年会通过了“洛阳宣言”,中国光伏发电行业宣言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将光伏发电成本降低至1元/kwh。[3]

可见,在当今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太阳能光伏技术在三年的时间内,成本价已经下降了近50%左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发电甚至将低于电网价格。徐州工程学院新校区在徐州新区的建设中率先利用了这一技术,充分展示了绿色节能建筑在未来几年的良好发展。

4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

4.1认识理念仍有局限一是尚未将发展绿色建筑提到保证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缺乏主动性与紧迫感。二是由于绿色建筑发展起步晚,国内对绿色建筑的不理解仍然存在。绿色建筑真正内涵的普及工作仍然困难重重。

4.2法规标准有待完善我国处于绿色建筑的初期起步阶段,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政策法规有待完善。政府对绿色建筑没有相关法律要求,无法强制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的奖惩办法。绿色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与气候、经济有很大的关联,我国各地区气候环境、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因地制宜的制定各地区的标准体系是很必要的。

4.3激励政策相对滞后我国有关绿色建筑的各种法规虽然不断出台,但激励优惠政策却相对滞后。只有支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长效机制建立并运行,对绿色建筑的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实施,才能提高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5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启示

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起步是从节能开始的,与此同时,建筑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提高居住舒适度等领域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在发达国家逐步完善,逐渐形成体系,引导了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成为建筑领域的新潮流。发达国家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运用法律和经济作为调控手段带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出台各种法律法规,并通过有力的经济措施推动、扶持绿色建筑的发展。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绿色建筑发展空间很大。

6结语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绿色建筑为建筑业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徐州绿色建筑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绿色建筑也刚刚开始,更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只有关注成功的绿色建筑实例、研究如何设计量大面广的低成本绿色建筑,因地制宜地把“绿色建筑”这一理念成功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建造的全过程,才能使建筑与环境、资源和谐统一,最终使绿色建筑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何展明等.《影响点支式玻璃幕墙的造价因素及控制措施》――广东建材,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