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武术抱拳礼教学十篇武术抱拳礼教学十篇

武术抱拳礼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4:17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1

关键词:中华武术;抱拳礼;文化阐释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它伴随着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已经在世界体育文化之林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与当今世界众多体育项目相比,武术是更富有礼仪内容的运动。“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武术之礼、武术之德随着中华武术的不断演变,已在众多习武爱武的受众之中扎下了根基。而其中“抱拳礼”可认为是武术礼仪的典范,集中体现了练武之人的综合素养,因而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抱拳礼”的标志性动作及具体涵义

随着历史的变迁,“抱拳礼”已经规范为武术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守的礼节。它的具体做法是:并步站立,左手为掌,右手为拳,胸前合抱,两臂撑圆,拳、掌与胸间距离为20~30厘米。“抱拳礼”是武德礼仪中标志性动作,它动作虽然简单,但内涵深刻,从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风格,从内容上体现了习武之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具体涵义是:(1)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屈指表示不自大,不骄傲,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也可表示先礼后兵的意思。(2)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泛指五洲四洋)皆兄弟,天下武林是一家。(3)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前辈的指教。在当今时代,“抱拳礼”不只是一种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武术礼仪礼节,而且已经上升到了伦理道德的高度。它也被看作是习武人的理想人格模式,为习武人的精神追求提供目标和典范。

二、“抱拳礼”倡导的文化内涵

1.“德艺双馨”的武德情操

中华武术自古以来,都提倡尚武崇德,德以艺生,艺以德显的武德情操。武术讲究尚武崇德,崇德扬善的优良传统,是以勇、武为主要条件的,有勇而无德则无以成人,有德而无勇则无以安身。“文以评心,武以观德”,就是指在习武的同时更要处处体现出宽厚的德性修养。与人比武、较技不主张伤人,即使制敌,也讲慈悲为怀,不得藏有杀人之心。武德就是在历史发展演变中形成的对习武者行为思想进行规范的特殊道德概念。“抱拳礼”就是体现武德具体的行为标志,左手为掌,右手为拳,左手掩在右拳上,体现了先礼后兵,尊敬对方的武德行为。与人切磋的是技术,是武艺,但没有把粗俗野蛮的“勇”放在首位,对人对物谦谦有礼,恭敬有加,“威而不猛”、“内刚外柔”、“内圣外王”正是一个习武者具备的道德规范,所以说“抱拳礼”蕴涵着深厚的“德艺双馨”的武德情操。

2.“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指事物对立双方的统一与和谐。“和”是万物生成的条件,任何一种事物的成功,都是多种因素和谐综合的结果。“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出“人和”是处理一些事情的关键因素。同样在武林之中也离不开有序和谐的环境,对和谐的追求就是对武术理想境界的追求。武术“抱拳礼”中左掌四指伸直并拢,意为四海之内皆兄弟;大拇指内扣,是表示谦虚、永不逞大,以及虚心向对方请教的意思,从拳礼中可以看出是要与对方和谐交往,和谐相处的意思。而且两臂撑圆,合抱于胸前,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也反映了这种思想的存在。

3.“崇文尚武”的练功宗旨

“崇文尚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文武兼备”,“文武双全”是无数个习武人追求完善人格的真实体现。而且在武术习练中也讲究内外合一,乃文乃武,形神兼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外练手眼身”,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训练。武术是将身心和精神等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在武术抱拳礼中,左掌右拳胸前合抱,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要素。左掌代表文,表示对对方恭敬,是一种谦恭的礼节,寓意具有内在的修养;右拳代表武,代表兵,寓意先礼后兵,不屈服。任何一个习武者都应深刻体会抱拳礼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练武的目的不是为了持勇斗狠,持强凌弱。功夫是一种修养,是种高深的涵养,练武的目的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如果练武仅仅是追求武功的卓绝,而不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化涵养,即使武功再高,充其量只是一介武夫而已。因此在习练武术的过程中,“抱拳礼”也在提醒着人们:“内外合一、崇文尚武、文武兼备”才是练功的最终宗旨。

4.“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之一,表现了人们在对事业追求中所做出的孜孜不倦的勇气和努力。武林之中也经常把“自强不息”看作是武术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认为习武是一个“学海无涯,艺无止境”的过程。这种精神和意识在武术抱拳礼中也有深刻的体现。左手为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永不逞大,虚心向对方请教,表现了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右手为拳,寓意尚武、勇武,意思是要积极参与武术习练,以求强身健体,强健体魄,培养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接受挑战的竞争意识。这种虚心好学,奋发向上的尚武精神,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反映。

三、现代社会中“抱拳礼”的特殊功能

众所周知,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防身、修身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另外武术还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具有特殊的作用。而武术“抱拳礼”的制定,就是要告诫习武之人要具有武德意识,树立起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武会友,先礼后兵”,就是体现着对对方的尊重,“天下武术是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体现着社会的和谐,“未曾习武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修德”,体现着对习武人最基本的要求。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2

关键词:孔子;礼;武术礼仪;教育

礼仪文化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渊薮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因其发端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备受今人重视和探究。儒家文化作为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礼仪文化,对武术礼仪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礼”的基本思想

“礼”是西周统治者所创设的有关政治、法律、道德等涉及国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思维方式的规范体系。孔子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人伦关系。伦理是宗法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准则,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赋予了它法律的意义。伦理原则与法律融为一炉,儒家的伦理中心就是“五伦”,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礼记》),这其实是等级名分制度的全部内容,孔子将其归纳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他提出“正名”,便是要重新树立这种等级名分的权威,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其“名正言顺”,以强制的力量保证伦理原则为社会上广泛遵循。

(2)家国一体。西周的礼治,是将家族宗法与国家组织糅合在一起的一套完整的宗法体制,孔子对这种宗法制度非常仰慕,并期望能使之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复治。所以,儒家的一切社会政治观无不以家族为本位,将家族内部关系的合理调整视为一切政治行为的出发点。孔子一再强调“笃于亲”,认为“孝亲”是“为人之本”(《论语・泰伯》),百善为先。

(3)等级差异不可逾越。等级差别是礼的基本特征,儒家的理想社会是严格区分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社会。礼被儒家概括为“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礼记・礼运》),而天道体现了上下尊卑的等级原则,所以,身份地位低下者应承受繁重而琐碎的法律义务,身份地位高贵者则享有与之对应的广泛的特权。如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无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所以,当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时,孔子就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季氏》)

二、“射艺”中孔子“礼”的躬身实践

孔子出身于春秋末期鲁国贵族的家庭,受西周武士教育的影响,深知奴隶制国家的“仁政”、“德治”与尚武强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兼备的思想。他亲身传授“习射”之技,培养出了不少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礼记》中记载:“孔子射于瞿相之圃,观者如堵墙。”从孔子带领弟子习射时观者人数之多,就足以想象出孔子箭法之高超。孔子总是以“礼”来作为与别人相处时的道德准则,甚至以“杀身以成志,仁也”(《国语・晋语》)来完美他的礼义观念。他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意思是说君子是无所争的,唯争的就是射箭,以竞赛来决胜负,并认为这种“争”非同于一般的争,比赛前相互礼让为上,赛后又同桌共饮,这才是君子之“争”,有“礼”之争,有“德”之争。

三、孔子礼思想与传统武术礼仪教育

孔子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仁”,他通过“礼”的教育来加强对“仁心”的培养,并全方面都得到发展而成为“完人”。这些都促成传统武术礼仪的形成。在历史长河的演变中,这种“仁”的礼思想始终指导着以“技击”为特征的武术的发展,并且在武术礼仪中得到直接的体现。

(1)武术礼仪规范是孔子“礼”思想在武术中的反映。传统武术礼仪规范备受武林中人的推崇。谦虚恭敬,重视和合,也是孔子礼思想的基本要求。武术家合于“礼”的行为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传统武术伦理道德文化中的丰碑。《少林戒约》曰:“尊师重道,孝悌为先。平日对待师长,宜敬谨将事,勿得有违抗傲慢之行为。”“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师重道是古来就有的传统,谦逊的作风也成习武者传统美德。“凡吾习武之徒,必须认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尊尚武德,而身为徒弟。”谦逊是当时条件下,使人际关系密切的最佳方式。《咏春白鹤拳・拳谱》有“戒私斗、戒好胜、戒好名、戒好利、戒骄、戒诈、戒浮夸逞能、戒弄虚作假、戒挑拨离间、戒为非作歹”。十戒中有一半与谦虚有礼有关。由此可见,“礼”在传统武术界的重要性。

(2)为“仁”以礼的教育要求。在农耕社会中礼直接起着协调人际关系、习武者修养及限制其行为的道德作用。礼对于武林中人的影响更多表现在人们行为之中,以礼为中心的习武戒律繁多,如《少林十戒》、《短打十戒》等各门派的戒律都折射出“仁者爱人”、“仁、义、礼、崇信”的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再如一些门派练拳之前先行拳礼,表示门派标记,即使出门在外,遇见对手时双方必先抱拳施礼,各表自己的拳派,武术中“抱拳礼”正是为仁义道德的具体体现。“抱拳礼”是并步站立,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左指根线与右拳相齐),高于胸齐,拳、掌与胸口间距为20~30cm,“掌”要求四指并拢伸直,拇指弯曲扣紧于虎口处。四指并拢伸直寓意为“四海武术为一家”。

(3)以“礼”促“德”的教育目的。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君子人格的最基本的内涵,人除了具备一般的道德素质外,君子以守礼为第一要义,而作为道德要求,其基本精神便是恭敬礼让。习武者必须恭敬而谨慎、虔诚,无论对待人生、他人和社会,都必须严肃认真、谨小慎微。对己而言,正心需有诚意,对人而言,事父母须尊敬,事君须忠敬,与朋友交往须讲信用。

(4)“克己复礼为仁”之形而上转化。在《为政》中所指出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孔子那里,仁和礼不可分割,仁属于形而上的精神内容,礼属于形而下的物质内容,离开了精神理性,物质理性无从建构;离开物质理性,精神理性亦得不到落实。从同构互动关系去理解仁与礼,对我们今天的武术礼仪教育实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四、孔子礼思想对当代武术礼仪建设的启示

孔子“礼”思想对武术礼仪教育的影响深远,始终指导着武术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武术礼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一起,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当然,没有好的武德也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术礼仪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作者单位:毛海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姚幸葵江西萍乡广播电视地大学

参考文献:

[1]汤勤.孔子礼学探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130-134.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3

不爱红妆爱武装

想起去年暑假,我安排佳音去跳芭蕾舞,尽管提前让她穿上了美美的舞鞋和舞裙,但几节课结束后,佳音完全不感兴趣。在一群跳芭蕾的女孩子中间,佳音大大咧咧的舞蹈动作看起来总是有些别扭,渐渐地,她开始变得不愿去上舞蹈课了,反倒是对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传统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家也时不时对着镜子自己模仿出拳动作。

快乐原则很重要

试听课的前一天晚上,佳音幸福地跟我角色模拟对话了好几次,那股子兴奋和期盼让我感受到了佳音对武术的浓浓兴趣。第一次试听课程时间为1小时,听课的孩子里,除了佳音一个女生外,其余都是小男生,在训练场里,佳音毫无违和感,满场兴奋奔跑,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还叮嘱我,下次一定要给她换上那双崭新的红色毛毛虫运动鞋。“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在为佳音挑选兴趣爱好这件事上,我愿意多多倾听她的感受,让她自己选择。

启蒙于传统武术抱拳礼

《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左手握拳,右手侧立,双手交汇合拢。抱拳礼的具体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当启蒙教练向孩子们介绍了这款抱拳礼的动作要求后,特意又给孩子们讲述了抱拳礼的由来。练武不是为了争强好胜,武德修养更为要紧。当启蒙教练教孩子们学习抱拳礼时,我被孩子们行礼时的那股屏气凝神和强烈的内在仪式感深深打动。

成功永远属于最执着的坚持

学习中国传统武术本身最大的理由就是,若干年后你会发现成功不一定是比别人多学了一点文化知识,而是那份“女侠”才具备的内心的强大与坦然。古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把做人的大原则和大规矩放在第一位。如果有多余的体力、能力与时间,再去讲求其他的学问。佳音的武术教练跟孩子们说:“成功只属于最初的那份坚持,武术成才能真正笑到最后的人很少。”

如今,佳音无论刮风下雨,每个周末都会坚持去上课。

自信与坚强,是孩子成长路上一把无形的钥匙。你给予不了他,只有靠他自己去获取。我们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支持、鼓睿相信佳音在自己女侠梦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

tips:

孩子学习各项体育运动的最佳年龄

跆拳道:7岁左右,孩子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及头脑的接受能力都是学习跆拳道的最佳时期。具体来说,女孩的最佳学习年龄在六七岁,男孩在七八岁。

羽毛球:学打羽毛球应该在4~5岁起步,练得太早,会造成骨骼发育不均衡。

乒乓球:如果3岁的孩子能学会玩丢球、接球的动作,能做到“接丢高球”的动作,就能打乒乓球了。可以正面把球打回去的话,就可以用拍子打球。

滑雪:孩子从3岁开始可以自由使用身体,如跑步时突然很快地停住,或来个急转弯,或马上冲出去跑。但从理解力这点来看,学滑雪的适龄期在4岁左右。

棒球:孩子到了4~5岁就可以把球往墙壁或屏障丢,再把弹回来的球接住。把墙壁当成对手来投球、接球,是当捕手的基础练习,可以培养正确的控球投球能力。会投球、接球之后,方能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打棒球。一般来说6~7岁以后就可以加入棒球队。

柔道:孩子在2岁左右时喜欢被父母逗弄身体,玩成一团,3~4岁的孩子则喜欢抓大人的脚,也喜欢从前后面攻击父亲,5岁时可以前后左右自由回转。练习柔道基础的运动能力,到小学一二年级左右就可以学会了,但正规的柔道学习到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比较适当。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4

关键词:小班武术趣味安全

一、幼儿园小班武术活动教学方式的选择

首先要鼓励加练习相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相对较小,刚刚脱离自己的家庭,很多活动中都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例如:我们的小宝在简单武术的教学中,伸手臂和踢腿都懒得动,总是站在那里看别人做,问他原因,他说:“老师,我不会,你帮帮我”。而我则告诉小宝:你的手臂和小腿就听你的话,你赶紧给它命令,它一定听你的。在平时的练习中,我们将简单的武术动作和知识与常态的体育游戏相结合,渗透与日常武术练习中,如体能锻炼“推小车”,鼓励孩子们动手练习,强身健体。一学期下来,小班幼儿学习武术的主动性就逐步加强,一招一式更能顺利模仿和学习。

趣味加要求相结合,年龄越小,越需要语言的趣味性,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练的教学语言,学起武术动作来也更“有滋有味”。幼儿的坚持性较差,往往是老师说一说,他们动一动。小班幼儿自身特点,任何形式的大幅度高强度动作都是不适合的,特别是小朋友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参加活动性、趣味性的游戏。

以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贯穿活动,运用儿歌或歌曲辅助幼儿掌握小组合动作的要领。如:学习握拳时,我们会说“拳儿握紧像面包,拇指藏好不出现,出拳直直像把尺,手臂加紧不放松”,让幼儿用儿歌的方式,配合武术动作的练习,在这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了解武术动作和知识,达到我们的武术教学目的。

二、幼儿园小班武术活动教学内容的制定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既要达到幼儿园的武术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认真斟酌这个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适合幼儿园武术教育的目标,在综合分析各种武术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既要立足于幼儿生理发育、心理发展的特点,又要考虑到让幼儿充分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武术的魅力。武术有其自身的规则和类别,参照全国体育教材委员会最新编写的《中国武术教程》中武术运动形式的分类,拟出幼儿园武术教学内容的分类,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武术中,基本动作离不开手、臂、腿、脚等身体部位。

开始教学时我们选择了抱拳礼、冲拳、推掌、马步的教学内容,首先抱拳礼是武术中打招呼和再见时的必备礼仪,代表着以武会友,团结不骄傲的精神,武术要领是左掌右拳。

冲拳的学习时要注意。拳必须是四指并拢卷握,拇指紧扣食指的第二环节。冲拳的时候要挺胸收腹,两脚分开,拳心向上,慢慢平着推出,变成拳心向下。冲拳的时候要用力推出,同时要喊出声音。推掌的学习时要注意的要领。掌是四指并拢伸直,拇指扣紧于虎口,推掌的时候也要挺胸收腹,两脚分开,手心朝外慢慢推出,同时要用力并喊出声音。

另外,学习马步动作时动作要领。两腿平行开立,两脚间距离比肩稍微宽一些,脚尖平行向前,两手可环抱胸前,然后下蹲,同时挺胸,臀部勿突出。这就是马步的基本要求。在幼儿武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当博众家之长,取其精髓。幼儿武术教学内容应当以低强度的拳、掌、脚等基本功为主基本功为主,自主创设的短套路教学为辅,在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探索着前进。

三、小班幼儿园武术教学活动安全的把握

安全是幼儿武术教学活动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小班的家长,爷爷奶奶更是担心害怕孩子在武术活动中受伤。给予执教老师的压力也特别大。而小班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中,稍有不当身体软组织容易拉伤,在选择武术内容,制定武术目标要求时,就需考虑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例如:武术动作“马步”,要求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正对前方,屈膝半蹲。对于体重超标的幼儿来说是有难度的,每次都会憋得两脸通红,汗流浃背。但孩子很认真不肯放弃,坚持要做到位。老师每次在给他准备好垫背毛巾的同时,也减低对他动作的要求,只要能做的差不多,跟上武术操音乐的节奏就好。不同层次的幼儿,目标也应有相应的不同,这样既能避免幼儿的肌肉拉伤,又能保持学习武术的兴趣。

四、小班幼儿园武术教学活动中的思考体会

通过武术教学活动,我觉得幼儿对于武术活动非常感兴趣,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聚精会神的跟着武术教练的指令做着动作,虽然天气比较炎热,孩子们表现的非常坚强勇敢,可见,武术有着独特魅力来吸引幼儿的,开展此类活动能较好的促进幼儿身体运动机能的发展,各种动作的有机协调。

另外,我觉得要在武术礼仪方面进行必要的教育,尤其是男孩子最喜欢打打闹闹,再加上武术的熏陶,很可能会愈演愈烈,所以有必要开展武术礼仪教育活动。老师和武术教练针对普遍性的问题进行集体纠正示范,活动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武术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同时也有利于幼儿时空知觉、运动知觉、注意力、表现力、模仿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幼儿武术教材应当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适合的幼儿的教材、教学形式才能把武术在幼教领域内生动活泼的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李群英.论武术套路教学中语言的特殊作用[J]

[2]林丽容.浅析武术套路教学的语言应用[J]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5

【关键词】咏春拳;德育教育;影响

1咏春拳对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意义

咏春拳是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统精神,练习的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传统文化中的“德”,利用武德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现在学生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心理上发生了变化,这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要通过练习咏春拳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1]。

1.1社会上的影响

科技不断进步,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网络上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学生从中接触到有好的信息,也有不好的信息,由于学生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没有充足的抵抗力,最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

1.2家庭上的影响

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们的家庭条件也变得越来越好,由于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严格,有求必应,导致了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主,独立自主能力缺乏,容易对孩子的心态方面产生影响。

2咏春拳中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

2.1尚德

学校德育教育中首先就是道德教育,,咏春拳的练习帮助树立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学习之前要学习武术道德规范,这不光是练习咏春拳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所有练武人的要求,它代表着练武人的自身道德修养。武德包含的内容有很多方面,如:敬业、处事等,在现在学校的教育中,可以通过咏春拳来让学生学习武德,了解武德的内涵,提升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知礼

中国传统美德之一就是懂礼貌,通过练习咏春拳学会传统道德,不仅要做到知礼,还要体现到日常行为里去。教师在教授咏春拳时,最先做的就是介绍其中的礼仪。中国传统武术包含深厚的礼仪文化,它是在“礼”的理念下形成的武术价值观,对武术中的行为进行礼仪上的规范,比如在所有的武术切磋上包括咏春拳都要先抱拳或者鞠躬,以此来表示对对手的尊重,正是因为“礼”的存在,使咏春拳这种搏击的观念成为了现在以健身为主,追求德育方面的学习。当学生在学习咏春拳时,从学习咏春拳的原理,到掌握咏春拳所包含的要点,“礼”始终贯穿全程,像开始之前的开拳,结束的谢场,这些都有礼仪在其中,还有咏春拳的拜师礼仪,出徒后的礼仪,学生学习咏春拳不光学习到了技术,还能够逐渐的学会在生活中尊敬老师,尊敬家人长辈,以礼待人[2]。

2.3忠孝

中华传统美德中孝当先,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到这一点,那在和别人的交往中又怎么能做到以诚待人;“忠”就是忠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不受外界的干扰,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努力提升自己,学生在练习咏春拳的武术动作时,体会其中的传统精神,坚定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努力。

2.4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里有着一点就是自强不息,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自强发展的关键,咏春拳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习咏春拳,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这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学生从学习民族英雄的故事里感受到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而且咏春拳不是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学成的,需要不断坚持,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能吃苦,面对困难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

2.5谦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中一点就是谦逊,而咏春拳中也包含着这一特质。在我国的传统武术文化里,所表达的态度是谦让,采取的招数也是礼让,中国的体育竞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是含蓄谦逊为主。学生通过学习咏春拳,学会宽以待人,不用自己的武术技能欺负弱小。

2.6和谐

以和为贵一直是德育教学的内容之一,儒家主张的是“贵和尚中”,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了人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在与不同的人交往中都会产生矛盾,但是用和平的手段去解决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容易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生摩擦,容易冲动,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学习咏春拳,学生自己去感受每一招每一式里和谐的韵味,学会和同学们和谐相处,在发生问题时学会换位思考,时刻保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念[3]。

2.7信义

诚信是衡量一个人思想道德的重要标准,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非常重要。要从学生开始加强诚信教育。从历朝历代看,练习武术的人都有一个观念就是“义”,习武人的交往靠一个“义”字,这个义并不是指的帮派里的义,而是指的正直、正义,学生学习咏春拳时,通过其中包含的人物故事来学习他们行为中的信义,在自己的人际交往里做到以诚待人,正直善良[4]。

3咏春拳练习中实施学校德育教育的方法

黄丹认为咏春拳在教学中有科学化、实用性等特点,学校在进行咏春拳教学时,要注意以提高学生的武德修养为宗旨。因此在学校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寻找多种有效方法。

3.1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

学校中德育教育的实施,首先就要有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咏春拳的教学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格斗,而是想让学生通过练习,增强体质,提高道德修养。咏春拳的德育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包含了“仁”“义”“礼”“智”“信”,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3.2提高武术教师综合素质

武术教师要有正确的道德素质才能对学生进行教学,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教育。首先是形象方面,教师的形象精神干练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坚决果断,武术教师在行为和语言上坚决果断能够影响学生在练习中的信心;提高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来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适当的时候选择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叶问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咏春拳中的武术道德,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5]。

3.3创造好的练习环境

学校为练习咏春拳的教学创造出一个好的环境,在训练场馆里的墙壁上摆放上有关德育教育的勉励性句子,让学生只要进入场馆就可以感受到正能量。3.4实行特色教学和校园建设在对咏春拳进行教学时,发展教学特色,深入德育教育的研究,开展武术活动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组织咏春拳方面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武术比赛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现在学生受影视的影响也很大,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看咏春拳的电影《叶问》,还可以在校园建设中加入对仁爱方面的教育来辅助学校的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校园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6]。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6

1.1教师面对范围广、内容深的爱国主义及团队意识的德育渗透感到无从下手

1.1.1缺乏在游戏中渗透爱国情感的激发措施

爱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由于它内容多、范围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感到无从下手,有的教师认为只是讲讲大道理喊喊口号。其实,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陷入窘境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例如:初中教材中的游戏教材,多数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和思想性,有情节,又有对抗,还有竞争,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学生的欢迎。但许多教师只重视游戏的规则及运动负荷的落实,忽略了爱国情感的渗透与引导。

1.1.2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德育渗透薄弱

现在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过去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大量地出现在一个国家,所以对他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面临新课题。与人合作是“社会人”的一项基本素质,但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脾气大、与人合作能力差。他们最大的不良心理状态是“以我为中心”。多数人面对这些被家长视为掌上明珠,百依百顺的小皇帝一筹莫展,不敢碰,没法教。而体育课中,因为多数体育项目活动形式都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还涵盖了荣誉感,合作精神,角色意识的情感体验。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在同龄伙伴中碰几次钉子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寻找突破口进行合作精神与集体观念教育,让学生获取与他人相处的经验。

1.2绝大部分体育教师德育渗透体育课停留在表扬与批评、安全教育层面

1.2.1德育渗透停留在表扬与批评

部分教师虽然在教育设计上对德育渗透有所体现,但也只是在课结束点评时三言两语表扬或批评某些同学。这大大削弱了德育的实效性。全面贯彻寓德于教,要根据教学发展,学法过程适时加入思想意识、品德教育,把握契机,润物无声。

1.2.2大部分教师德育渗透只是强调安全教育

由于中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减少,并且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惯,中学生体质普遍下降,加之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处理法案不健全,带给体育老师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乎教师为保证学生安全,总是课前、课中、课后反复强调安全的重要性。长跑时,只要发现哪个学生气喘吁吁、汗流满面、豆大汗珠滴滚、脸色不好,都劝其退下不要坚持。所以,通过长跑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渗透已陷入窘境。另一方面,因为身体练习引发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增大,体育教师更是绷着一根“安全第一”高压线的弦,德育渗透从何谈起?

2策略与建议

2.1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征制定各学年德育渗透目标,并以此为主线开展

例如高中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在明确高中德育教育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下,制定出各年段目标,作为实施寓德于教的指导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在各学年体育教学中开展。高一年级:高中生活的“适应期”由于学生初中刚升入高中,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故上课时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小心翼翼,能克制自己遵守纪律。此阶段寓德于教应以尽快把准学生思想为主,调动学生内在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其思想步入正轨。具体为明确课堂常规,培养严格的纪律性,了解体育在学生时期的作用等。高二年段:高中生活“转折期”高二学生已经熟悉环境和同学,思想开始放松,有些技术好的学生看不起技术差的,学生之间关系变得微妙而紧张。这时应结合前阶段实施情况,参考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继续抓纪律性和团队意识,采用比赛法并结合考核课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培养他们公平竞争,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高三年段:人生道路的“选择期”这时学生非常了解老师的教学特点和方法、,形成自己的学习规律,又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及即将毕业的聚散分离。这一阶段目标,更要充分发挥德育的渗透功能。1.技术教学宜侧重采用分组练习,鼓励学生互帮互学,让学生感受互助友爱,并养成终身体育意识。2.“爱拼才会赢”鼓励学生勇于突破自我,追求成功。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一来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珍惜同学情谊。二来引导学生懂得化解,“天下无不散的宴席”,引导学生利用运动宣泄情绪,转移注意力,学会疏导不良情绪。

2.2优化心理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心理权益,积极与后进学生建立朋友关系,以及体育教师健美的体态、标准的示范动作,都对学生思想发展起着陶冶作用。

2.3建立评优机制

体育优秀评选和考核中,强调评选不以成绩论英雄,不单一地以横向比对数据为依据,还以纵向发展与进步为同等量依据;让学生均能发现自己的价值,看到自己成长进步的希望轨迹。

2.4寻契机:从教材入手,切实德育渗透

新中国的体育发展史,各项目的体育史,以及新中国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佐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孵化学生爱党爱国的情结。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的学习环境,优化学校的物质环境。在学校已有的体育环境基础上,精心优化各种设施的安全保障和文化内涵,包括操场周边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引导学生以校为荣,爱校爱家。在运动竞赛中,教导学生诚实守信,遵规守纪,以宽容的心善待对手;尊重裁判,有礼有节对待裁判的错判、误判。在比赛中,与学生一起为胜利者鼓掌、喝彩、欣喜;为失败者加油、呐喊、鼓励。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角色意识,团结的力量,和进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熏陶。许多体育教材和教学比赛深受学生喜爱,它们蕴含的礼仪文化都是进行德育渗透的最好载体。如武术中的礼节教育———抱拳礼。所谓“拳”,就是五个手指之间有四个区间———“四海”,五个手指———“五湖”,合起来即大家平时所讲的“五湖四海”。这个抱拳礼表达出“五湖四海皆兄弟”:大家团结在一起,形成坚实的拳头,才会有力打出去。传递给学生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意识。另外抱拳礼左掌为文,右拳为武,左掌抱右拳,紧紧地贴在一起,表示文武兼修兼备。抱拳礼还有一层意思,拳在内,掌在外,左掌挡住右拳,表示“武不犯禁”、“勇不滋事”,把它放在胸前,是说“你好”。以此类的礼仪教育,渗透人格教育,真正培养学生处处以礼待人,“无事不生事,有事不怕事”。实际教学中可结合教材进行个性心理品质:体育教师从出操的顺序、队形等提出要求,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收领器材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利用耐久跑、障碍跑,体能练习等项目培养学生坚韧、超越自我的意志;在器械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果敢,胆大心细、勇于征服、走向成功的信念。因此,体育教师要做个“有心人”,结合突发事件,善于寻找契机,画龙点睛。

3结语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7

关键词:武术,跆拳道,武德,道

 

一、引言

武术尤其是传统武术,虽十分强调艺德并重,但是由于武术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处于下层社会的民众中,具有历史传承的劣根性,又在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价值观发生变化造成道德传播只流于表面形式,武德精神博大精深,但在现代社会给人们的感觉却比较虚幻和笼统,人们所见到的武德并不如跆拳道礼节表现得那样充分和直观具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武德和道进行比较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武德精神。

二、武术中武德与跆拳道中“道"的含义及体现

武德,早在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中就有“武德有七”的论述。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的涵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过去,大多以“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认为乐”,“戒骄奢淫逸”等作为武德信条。武术的各拳种流派,也都订有自己的“门规”、“戒律”、“戒约”,并有“三不传”、“五不传”、“十不传”以及“八戒律”、“十要决”等作为武德的标准。今天,也有不少学者对武德进行概括,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尚武崇德的精神”,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一种美德”,也有的学者认为武德是“武者体现的道德”。1987年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将武德规范概括为“尚武崇德,修身养性”。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对武德进行了概括,今天,传统的武德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耍英雄、逞好汉、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以及带有三纲五常思想的“唯师命是从”的行为等,所以应对传统武德进行分析,继承传统武德中合理的成分,批判过时的旧武德,树立新的武德观。

跆拳道(taeKwoneDo)是一项运用手、脚技术和身体能力进行自身修炼和搏击格斗的朝鲜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其中“道”是一门完整的艺术与学问,是一种技击方法、一种心得、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以及道德、伦理等的结合。“礼仪、廉耻、忍让、克己、百折不挠”是跆拳道精神宗旨,尊师重道是跆拳道的精神体现,“以礼始,以礼终”是其风格特点。跆拳道在现代社会中的宗旨是:开发人的智力、体力与精神的潜能,增强人的信心、勇气和正义感,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振奋人的精神。通过跆拳道的训练,可以培养练习者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顽强坚毅的意志品质,尤其讲究“以礼始,以礼终”,使练习者从开始就养成“谦虚、宽容、礼让”的高尚品德和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的情操。跆拳道在训练中其道的体现主要是“礼仪”。礼仪不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是要发自内心地实施它,在长期练习和比赛的过程中逐渐将礼仪的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

三、武德与“道”的同根同源性

武德中的仁、义、信、敬、勇则直接根源于儒家文化,同时中华武术又以传统文化中儒家的“重礼精神”注重人的品德修养。“礼乐教化”是武术运动传承和发展所处的客观社会环境,在这种范围内,武术运动在“礼”的指导下建立自身价值意识,并逐渐形成“师承严格”、“择徒而授”、“尊师重道”、“武德戒律”、“身心双修”等行为准则。。。跆拳道运动也要求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对跆拳道的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与遵从,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训练始终要在充满“尚礼”和“任爱”的氛围中进行,并将“智、仁、信、勇、严”作为人生信条,除了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武德与道所共同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即是崇尚健全精神,完善人格。跆拳道所追求的是儒、道家所提倡的“无我、无私、无畏、无名、无利”之心智,使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内心修养将会达到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正是跆拳道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由此看出武术中的武德与“道”具有同根同源性。

四、武德与“道”的实现

(一)武德的实现

武德的内涵极其丰富,然而却是含蓄内敛的,它在现代社会中很难体现出来。武德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套的行为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等外在动作的形成而加以培养的,这种行为规范即所谓的“礼仪”。它将约束心灵的伦理观念,通过外在硬性的规定形式,即练习者成套的行为规范以及一些特定的造型动作的完成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培养教育作用。现代武术武礼方面除了像抱拳礼等少许传统造型动作得以保留外,并未制定平时训练和比赛中应当加以遵守的行为规范。应可以借鉴跆拳道中的一些礼仪做法,从习武者接触武术开始,将礼仪规范融合于武技的教学训练之中,久而久之就可以培养习武者良好的行为规范,并将这种礼仪行为和意识带到练习者生活、学习及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养成尊师重道、克己礼让、宽厚待人、恭敬谦逊的道德修养。。

(二)“道”的实现

跆拳道中“道”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礼仪来实现的,‘以礼始、以礼终’是它的教学宗旨之一,即练习活动都要从礼开始,以礼结束,并突出爱国主义。首先,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教练、学员必须身着统一的白色道服,唯一表示身份层次不同的是身上所系的腰带的颜色。其次,不管是在训练、比赛、讲解、批评教导、招呼等场合都可见队员教练在不停地行礼鞠躬,通过行礼的方式,即向长辈、教练、教师、队友鞠躬施礼,使跆拳道练习者养成发自内心的行礼习惯,以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互助互学的作风,并培养其坚忍不拔得意志品质。训练时,进入体育馆后,以端正姿势向国旗敬礼,然后按馆长、教练和长辈的顺序依次向他们敬礼。训练之余,无论是在学校或家中谈话、用餐、打电话、介绍他人或访问亲友时,都要按一定的礼节进行,将礼仪意识带到练习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方面,锻炼人克己礼让、宽厚待人和恭敬谦逊的道德品质。在千百次这种貌似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习练者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学习跆拳道,习练者举手投足间,不经意地就会给观众以健康、懂礼、刚健有为、俞发进取的精神感召力。。这种礼节完全是一种系统化、外化的礼仪规范,但这种教学模式真正所追求的是从一开始就将拳技的训练和礼仪的培养、道德的提高结合在一起,贯彻到训练全过程中。一堂跆拳道的训练课从头到尾可以用喊声震天来形容,这种发声不仅是一种精神的宣泄,更是一种精神的鼓励,而且在这种呐喊声中很自然地可以培养习练者刚健有力、奋发进取的精神品质。

五、结束语

通过对武术的武德和跆拳道的道内涵及其体现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武术的武德与跆拳道中的道虽同根同源,但远没有跆拳道将道的理念贯彻实施的如此成功。在武术的教学和训练中我们应吸取跆拳道教学的风格特点,从而使人们通过武德的教育与培养,更好地发挥武德的价值,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

参考文献:

[1]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人民教育出版社.

[2]《武术》(上册)[m].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

[3]高宜陈立人.《跟专家练跆拳道》[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SoonmanLee.现代跆拳道[m].现代出版社,2004,(5).

[5]陈骊珠.浅谈传统跆拳道在教学中的道与技[J].成都体育学

院学报,2005,(3).

[6]李世远.跆拳道教程[m].沈阳:辽林科学出版社,1998.

[7]毛爱华,等.市场经济下对武德的再认识[J].体育成人教育

学刊,2004,4.

[8]扬绪利.试论武德的现代内涵[J].武术科学,2004,(5).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8

【关键词】跆拳道礼仪作用内涵;礼仪价值1前言

跆拳道是一项内外双修的体育项目,起源于朝鲜半岛,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是跆拳道运动的内在精髓。从字面上解释跆拳道:“跆”字,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地、强劲有力地、跳踢的脚;“拳”字意为拳头,是用来进攻的武器;“道”字,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是技术方法和精神的修炼。随着跆拳道运动的飞速发展,跆拳道运动与社会时代也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跆拳道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讲究感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不断使人超越平凡,追求卓越。

跆拳道的礼仪〔1〕是指练习者从内心深处溢出的自然的表现在人的行为上的,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技术训练之前,首先要学习的是跆拳道的礼仪知识。只有懂得了跆拳道的礼仪知识,才可以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最高境界。跆拳道的礼仪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2〕,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以行礼的方式来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人的自身修养。

本文着重对礼仪进行介绍,阐述跆拳道礼仪的作用,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使人们深入了解学习跆拳道的重要意义,为跆拳道初学者、教练员及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2跆拳道礼仪的表现

2.1外在表现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3〕,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谦虚和正确的言语,忍让和友好的态度,虚心和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练习者应当遵循的重要礼仪,它主要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跆拳道的敬礼要求是: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15度,头部前倾45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

每一个跆拳道练习者在进入训练馆之前都必须身穿白色的、整洁的跆拳道道服,按照要求系好道带,光脚或穿着道鞋后进入训练场地。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跆拳道的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时也应该行礼问好,以表示友好。训练课中应时刻保持道服的干净与整洁,每次需要整理服装时要先向教练行鞠躬礼,然后背对国旗、教练及队友整理服装,整理完毕时转身面向教练行鞠躬礼,以表示抱歉,其目的是要求练习养成的干净整洁的习惯;训练中如果出现气势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没有全力以赴等情况,在教练示意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为的是让练习者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注意力集中,刻苦训练,减少不必要的伤害;队友之间应相互帮助,在脚靶训练和模拟实战等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必须认真负责的帮助队友做好每一个动作并及时的纠正错误,两个人在交换脚靶或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这样可以培养队友间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尊重的良好情感;训练过程中,练习者应该严格按照教练的要求进行练习,教练讲话时练习者需跨立站好或端正坐好目视教练认真听讲,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鞠躬并说声“谢谢”。在比赛开始前,首先要向教练敬礼,然后向裁判敬礼,在每局比赛的开始还要求向对方敬礼,以表示尊重;在比赛中,如果红方使用了犯规行为攻击青方,当裁判员对青方作出判决时,青方必须服从接受并向裁判员行礼以表示歉意;在比赛结束时,应再次向对方行礼,并向对方的教练敬礼、握手以此表示感谢。在比赛过程中即使出现了误判,也要等该场比赛结束后,有礼貌的向裁判员提出问题并要求改正。

2.2内在表现

跆拳道礼仪不仅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它还包含着人内在的一种修养,练习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人优秀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强身健体,练就人健全的体魄。

2.2.1讲礼貌,重礼仪

讲礼貌、重礼仪是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且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这是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跆拳道礼仪时所应注重的内在道德修养,它随时随刻都督促着我们,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到知礼守礼。

2.2.2尊敬师长,团结互动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跆拳道练习者应该尊敬师长、前辈,在行为举止上要谦和礼让,恭敬聆听教师的教诲,认真学习并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和前辈们的辛勤付出。

2.2.3修身养性,遵纪守法

练习者的修养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其根本是在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跆拳道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更要充分发扬竞技体育“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力争第一”的精神〔4〕。竞技体育竞争激烈残酷,而跆拳道搏击格斗中体现出来的残酷性更强烈,正因为它非常残酷,故必须以“礼”为先导,在不失礼,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运动员要用尽一切技能,想尽一切办法积极主动进攻,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将身心容入其中,在训练过程当中将思想升华,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也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5〕。

3跆拳道礼仪对个体的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早已不以活着为满足,而是不断追求更多更强更广泛的需求,而这其中更多的则是精神方面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便要把感知和理性当作某项活动的综合体。跆拳道的训练正符合这种要求。

3.1有助于思想道德的培养

古语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将你顶在头上”,说的就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与跆拳道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要求不谋而合的。一个跆拳道练习者,他的言行举止体现着他本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性,而跆拳道教育的实质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跆拳道是练习者精神和身体的综合修炼,能在艰苦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并能获得防身自卫的本领,因为练习者在精神锻炼环节中就包括“礼仪”的教育和熏陶,这对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识品质,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相互学习的作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

跆拳道讲究在训练中致力于一种独特的古朴的心态,这种古朴正是依赖于精神上的宏大的气度和个性上坚强的自信心。不论是初练,还是高水平修炼,教练都十分强调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一个自信的人,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一定能战胜对手,比别人做得更好。这种心境,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激励人经历千辛万苦去追求和争取达到最终目的。在跆拳道的修炼过程中,自信心激励学生进取,勇往直前,成为具有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反过来,修炼中形成的统率力和胆识,又能使其充满自信心,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其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也不易动摇其信念。这种贯穿跆拳道修炼过程之中的自信心,是激励学生勇往直前,支持学生达到最高目标的精神支柱。

3.3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是多种多样的,意志品质也是互相联系的,而跆拳道修炼是对修炼者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跆拳道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它有极高的等级制度,它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级别(或者说是阶段)都要通过一定程度的修炼,而每一级别的修炼,要求都是逐步提高的。每个级别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通过。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的超越自我。因此,每一个阶段的练习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而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意志品质的磨练贯穿全过程。可以说,能够得到晋升的学员都具备有较高的意志品质和技能。

3.4有助于沉着稳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个有修养的跆拳道学习者是能做到忍耐、克己的。不论道场内外,克制自己着实是重要的问题。论是在与别人发生争执时,还是与同伴对抗练习时,面对对手,若不能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加以攻击,将会造成抱憾终身的后果。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谦虚不节制,没有分寸地生活,爱慕虚荣,也将会失去作为武道人的资格。强者不是战胜对方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自胜即自强。跆拳道训练中包含了各种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放松自己,胆大心细,处变不惊,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礼仪”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跆拳道训练虽然是以格斗的形式进行,但是不管它怎样激烈,由于双方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练品质为目的,所以在双方各自内心深处都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因此在练习或比赛前后都一定要向对方敬礼。练习跆拳道的人要持正确的练习和认识态度,对跆拳道的历史、内容、特点、作用及教育意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练习时衣着端正,头发整洁,对教练、同伴都要体现出恭敬、服从、谦虚、互助互学的心态,发自内心地实施它,在长期练习和比赛的过程逐渐将礼节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这样,练习者才能在艰苦的磨练中培养出理想的人格和体魄,并能够真正掌握防身自卫的本领。

4讨论与建议

跆拳道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修炼的方法,以加强个人的素质锻炼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所以在短时间内风行全世界。跆拳道精神包括: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正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现代体现。跆拳道礼仪与我国传统武术道德相似,练习者可以不断的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形成一种道德思想观念。将跆拳道运动的礼仪教育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训练能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下转第68页)

(上接第14页)人们的有知和无知的领域中。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不同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即练习活动都要从礼开始,以礼结束,并突出爱国主义教育〔6〕。经过科学的跆拳道训练,可以使人具备一定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并使人自信、自立、自卫,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将“礼仪”教育模式化,渗透到跆拳道训练的各个环节中,转化为练习者的心理动力,不仅是练习者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催化剂,更为练习者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打下基础。

作为跆拳道练习者应全面认识跆拳道“内外兼修”的宗旨,它既是一种技击术,也将处事态度、人生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展跆拳道礼仪教育,在促进国民健身的同时,更应注意技术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跆拳道的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把礼仪的修养赋予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使礼仪教育更具有鲜明时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岳维传.中国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2〕唐明.试论“跆拳道礼仪”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J〕.体育师友.2007.

〔3〕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

〔4〕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32-33.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9

1武术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才是根本

对于现代武术的竞技化的发展,现在的种种迹象都表明,竞技武术的发展在武术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大众舆论对现代武术产生了许多误解。对此,是否提示我们还应当返回到传统武术当中,去寻找文化的血脉和未来的道路。面对中国武术发展的现状,许多人已经提出了种种观点、措施和建议。然而,这些方法层面的建议固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给予中国武术发展的文化土壤才是在现代化的条件下发展武术的根本途径。武术的传播发展过程中,从古至今的主流都是游离在官方之外,私下传播的情况,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文章指出“中国武术是生长在过去的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的”,但是现代化的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信息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急剧加快的情况下,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武术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这样一来,就使得武术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的中国传统的文化载体的逐渐弱化乃至消亡埋下了伏笔。从这个角度来说,脱离了农耕文明背景的武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进行自我的再生产,获得新的生命力,就成为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活态”是文化发展和传播领域中很重要的概念,以武术为例,现有的研究认为,武术的继承和传播不应该仅仅把武术的器械、书籍资料、录像等挖掘保留下来就万事大吉,还应该注重武术传承人的保护,使武术得以在人的身上流动,保证武术的活态传承。[2]然而,这种观点固然正确,但是仍然有其视野的局限性,武术的保护不应局限于现存的拳种的挖整、保护和活态传承,更应注重于整个武术文化系统的“活态”。以八卦掌为例,董海川作为一代宗师,技术风格自成一家,其弟子由于自身的天赋,特点不同,又发展出了各自的特点,从狭义的拳种保护上说,董海川的技术风格在他辞世之后必然消失于历史之中,然而他的弟子却通过各自的方式,将董海川的拳术保存了下来。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现代公认的种类繁多的拳种系统是明末才得以成型,期间,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各种有名的、无名的拳种产生又消失,如果以现在武术保护的视野来说,这些都是损失,但是正因为中国社会仍然处在当时的背景下,整个武术文化体系得以在这种不断有新拳种产生,又不断有拳种消亡的情况下,以一种生机盎然的“活态”不断向前发展。有学者对现代人“造拳”[3]提出了反对的观点,认为会有人本身就没有练好传统武术,擅自“造拳”,担心会导致泥沙俱下的情况发生,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有一批完整的继承了传统武术拳种的优秀的拳师,在“继承了师父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东西”[4]之后,开创了新的流派,为武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其中的代表,应当就是“洪式”太极拳了。人们往往容易把“传统”理解为“过去的”,或者“过去已有的”,其实传统应当包括“历史上形成的”和“流传至今的”这两个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但已没有生命力和存在价值的传统,我们没有惋惜的必要。只有在现实中依然存活、流传至今,并起着积极作用的传统,才是富有生命力的传统。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传承它,更要创造它、发展它。正如余秋雨先生所云:“传统不是已逝的梦影,不是风干的遗产”;“凝结的传统不是真正严格意义上的传统,而一切有价值的创造都是传统的延承”。[5]武术的发展需要适宜的土壤才是根本,相关的保护和发掘只是治标,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应当从政策制度层面产生有利于武术生长的土壤,才能够治本。

2剑道、跆拳道等项目的现代化转型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

2.1“瘦身入奥”

在中国,武术走上了竞技化的现代化道路的同时,与我们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的韩国和日本走上了一条和武术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并且跆拳道和空手道的成功入奥在为武术入奥的计划提供了成功的范本之后也理应引发我们的思考。本文只选取一个“瘦身入奥”这个角度来谈。郭玉成在《中国武术传播论》中提到,空手道的“瘦身入奥”对武术发展的启示。然而,武术“瘦身”的任务远比现在所想的要更加任重而道远。跆拳道、柔道等项目在推广时,都去除了流派的差异,以标准化推广,在内容上只与武术的一个拳种相当。而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种类繁多的拳种在向外推广时,恰恰成为了拖累,接受者、传播者都迷失在了广博的武术文本之中。甚至,武术在最初界定时就走入了一个误区:“武术”一词泛指中国所有的技击技术,而剑道,跆拳道都只作为一个“拳种”的范畴出现在人们面前,韩国、日本的武技推广,都只着眼于一项“拳种”,并且仍然进行瘦身推广,而“武术”所包含的内容更是远远高于“拳种”的内涵,导致精简都无从下手,反而在形成了竞技武术之后,由于这种迷茫,逐渐丢失了武术中的文化内核。韩国跆拳道的历史是零散的、破碎的,它的内涵是“惨白无力”的,它没有中国深厚的文底蕴,也就无法造就出与中国武术相媲美的博、大、精、深,它只能靠依附中国的传统文化来使自己更加具有活力。与中国武术相比,韩国跆拳道似乎要单一得多,但也正是这种单一的文化,为韩国跆拳道在中国迅速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6]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体现在它所包含的拳种的数量上,仅仅官方发掘整理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的就有129种,更不提没有被国家发现,隐藏在民间自生自灭的的拳种了。即使现在推行的竞赛套路,从拳术上来说,也是以“长太南”三个项目为主,传统拳术全部被归入了“传统”一项,既然如此,上层政策的制定者何不集中力量,抓出一个拳种,借鉴空手道和跆拳道的发展模式,发挥自身特色,将其推进奥运会。这么做必然会面临一个问题,即被支持的项目得到大力的发展,而其他拳种会没落下去。首先,这个问题在当下武术的发展环境中已经不成为问题了,因为现在的中国武术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很长时间,并不成为阻碍改革的借口;另外,“保持传统”是具有东方文化话语的项目在国际化过程中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即使现在已经领先武术一步进入奥运会的跆拳道和空手道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专注于竞技规则,传统流派的丢失等等,而中国武术的问题虽然在性质上同这些项目一样,但是由于其丰富的内容,使情况变得复杂太多,这又是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2.2武术发展的合法性探究——文化与礼仪

2008年奥运会武术入奥失败,一个比较主要的原因是国际奥委会对竞技武术文化内涵的质疑。武术在最初被世界所认识时,被国外报纸赞誉中华武术的精湛卓越,富有艺术性、表演性。[7]李小龙等国际功夫巨星更是让西方发现了中国武术独特的技击技巧。西方人被武术所吸引固然是因为其精湛的技艺和精妙的技术,但是更本质的原因是隐藏在武术的身体技术背后的文化因素。东方迥异于西方的自然环境为武术带来的身体文化才是武术能够吸引西方社会最主要的原因。在武术产生的社会背景下,以技击为本质的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医术、兵法、艺术、哲学、道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可以说,武术早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的身体活动方式,而是一整套文化系统。在这样的前提下,武术想要走上一条更加有前途的发展之路,必须“获得现代文明社会的准入证”(戴国斌语),这样一来,如何处理好武术的身体话语和文化话语之间的二元对立,以及“舞”和“击”的二元对立,就成为了需要研究的重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武德的发掘,而在武德传播过程当中处于最显性的地位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武术的礼仪。现在在武术活动中,流传的最广的,似乎有且只有抱拳礼。在武术的教学训练和对外传播中,抱拳礼仅仅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动作存在于大多数武术相关者中间。但是反观跆拳道、剑道等项目,对礼仪的发掘,不仅形式多样,并且在传播的过程中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例举几点剑道礼仪常识:(1)进场馆时须向场内行礼,然后除去鞋袜。(2)场馆内除休息室外严禁吸烟或零食。(3)不得在场馆内喧哗、斗殴或使用任何污言秽语及不敬的言辞。(4)从他人面前经过时要打招呼,不可冲撞或是推搡。(5)行走时不可跨越竹刀、木刀和护具。一旦发现,必须立即退回将物品重新放好并向使用者致歉。(6)练习时闲置的竹刀、木刀要摆放整齐。(7)老师或前辈做解说、示范或是其他人在练习时,不得交头接耳。(8)练习时要全力以赴,若果真因身体不适想中止练习,必须举手示意,退场时依靠场地边缘行走。(9)练习结束后要认真整理好自己的器械和物品,并安放整齐。(10)离开场馆时向场内行礼。由此可见,剑道的礼仪看似琐碎,却渗透了剑道习练过程的方方面面,通过显性的规定,在潜移默化中陶冶练习者的情操。跆拳道同样也有许多细化的礼节的要求,许多家长送孩子学习跆拳道,都觉得孩子比以前要懂礼貌了,但是“跆拳道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8]但这种体现是直白的。而中国武术的礼仪却需要习武者用毕生的精力去体悟,去追问何以“成人、成己”的文化与人格真谛。这种复杂的文化就很难通过简单的“学”去获得,更多的需要去“修”来达到更高的境界。跆拳道从一开始就机械地追求礼仪,有时候一天下来要鞠好几百次躬,而人在这种简单、机械的运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对于“礼”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让鞠躬成为一种习惯,当这种习惯被大众接受并不断在生活中出现时,人们就会误认为跆拳道比中国武术更讲究礼仪。[9]而中国武术的礼仪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10]。因此,韩国跆拳道的礼仪是“学”来的,而中国武术的礼仪是“修”来的。[11]中国武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对道德礼仪有着大量的规范,例如“八打八不打”,形意拳有不得带艺拜师的规矩[12]等等,不仅仅从一般道德的角度,还从技术、自然法的角度衍生出了一系列武术礼仪的要求,其内容是远比跆拳道,剑道之流要丰富的,是一笔有待发掘的巨大的文化宝藏和传播利器。

3关于《功夫熊猫》的思考

当《功夫熊猫》上映后,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为甚么美国人能够用中国人的东西作出这样的动画电影,但是中国人自己却做不出来?”这个问题其实无关于文化生产,而是与中国动画的产业模式有关,在这里不做细表。但是却带来了新的思考:中国以武术为题材向国外输出了大量优秀的影视作品,其中以《卧虎藏龙》、“李小龙”系列等为代表,西方相关的产业在吸取了这些异质的文化作品后,必然会进行再生产,但是形式和内容都不确定,从而具有偶然性,《功夫熊猫》就是这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产物。值得注意的是,他者的再生产必然是以其自身的话语为核心的,不论其外在表现运用了多少中国元素——建筑、音乐、拳法、图腾、包子、面条,但是核心的价值观仍然是美国的。影片《功夫熊猫》的制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被灵活的地渗入其中的美国文化,影片的核心有意无意地向观众输出美国的文化精神,让“功夫熊猫”成了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13]对此,我们应当从中发现作为我们的武术文化的传播对象的西方社会在《功夫熊猫》中展现出来的对武术文化的需求,看到国际的“口味”,并且在我们的影视作品的生产中结合他们的需求,渗透进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再次进行再生产,反向输出到西方,形成文化的交流,并争取在这种交流中占据主动地位,让《功夫熊猫》成为武术文化传播的助燃剂。

4“神秘化”的去留

在武术发展的过程中,“神秘化”现象一直伴随着武术传播的各个层次,尤其是在浅层传播中尤甚。向远看,有“武圣”关羽成神;向近看,民国时期的孙禄堂等诸多大家,由于其高深的技艺造成的普通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也被渐渐传为神话;更有,在各类武术典籍中,对武术的诠释方式使人不易理解,又生出多种多样的“传说”。产生这种情况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迥异于西方的文化话语。以形意拳和体操为例,传统形意拳的收徒最佳的时间是15岁,要求骨骼已经长成,方可拜师学艺[14],反观体操等西方体育项目,自幼开始练习,十几岁,尤其是对于女运动员,十五六岁正是出成绩的时候,甚至水平可以站在奥运会的赛场上。另外,西方科学重视“细化”,研究问题从微观入手,中国文化更多从宏观看问题,导致普遍接受西式教育的现代中国人自身对传统文化都无法较好的理解。其实,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神秘化”是全人类的共性,在面对自己无法理解又无法考证的问题时,这是大多数人趋向,宗教的产生也与其不无关联。在武术的传播过程中,“神秘化”作为一个既存的现象,本身并无好坏之差别,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现象。在传播对象的两个层次上,建议:(1)在面对浅层传播的对象,如普通大众、国际化宣传的目标群体时,武术的传播内容应当适当保留一些神秘化的色彩。由于神秘化是人类文明的共性特征,在武术传播过程中,保留一定程度的神秘色彩,有助于提高武术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使得更多的人愿意接触武术,了解武术,练习武术。(2)对深层传播对象和武术从业者,需要“去神秘化”。在成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武术文化传播者或是成为以武术相关的教学训练内容为职业的人群后,应当着力于武术的“去神秘化”。相关人员应当通过多种学习途径和教育方式,更加深刻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和技术内涵,做到不仅要知其然,跟知其所以然。现今武术传播面临着过度神秘化的问题,使得不了解武术的人在听说了武术的传说之后心驰神往,但是真正接触了武术之后却发现言过其实,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是不利于武术的长远发展的。对于如何纠正过分的神秘化倾向,提出两点建议:(1)文化层面:多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经典,从传统的文化视角解读武术文本,了解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在面对传播对象时,能够胸有成竹,说负责任的话。(2)技术层面:加强传统武术的技术解读,立足实践,不说空话。例如,现在大多数人认为武术是以套路为主体的观点。实际上传统武术运动并不是以武术套路为主体,散手为辅的运动形式,而是兼具“舞和击”两条方向的文化主体。但是在传统的师门观念下,本就有所分离的打法和练法,在没有真正进入师门前,“徒弟”基本不可能得到打法的传授,久而久之,会练法而不会打法,甚至只会演法[15]的人多了,在社会传播的过程中就造成了“武术以套路为主体”的假象。

5结语

古今文化,失传者甚众,但是文化的多样性在历史的潮流中仍是主流,其因有文化之土壤,一旦雨露播撒,便生根发芽,本不应出现单独保护某项文化项目的局面。但是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近代以来的历史事件,使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本来的土壤已经变得稀薄,只能从项目众多的传统文化项目之中重新挖掘文化之土壤,是为“文化成果反哺文化生产者”,通过这种人为干预的传承活动,使文化重新焕发出生命力。武术在现代化的趋势下应当对比跆拳道和柔道、剑道的现代化,竞技化的方式,如何改变传统拳种、武技以杀人为目的的技术特点,获得现代文明社会的准入证,同时也走出一条与现行的竞技武术有所区别的新的和更加光辉的道路。《功夫熊猫》的出现,掀起了一波新的中国热,但是隐藏在中国元素下面的仍然是美国式的普世价值观,面对这种文化的冲突,既要保持住自身的文化传统不动摇,也要能够发现和吸收“功夫熊猫”带来的国际文化的需求,并且将这种需求融合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化产品的再生产之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东方的文化输入到国际社会的视野中去。“神秘化”是武术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浅层和深层的传播对象入手,恰当地利用好“神秘化”,是之成为武术传播的又一利器。

作者:张瑞李恒飞王腾飞单位: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郭玉成.中国武术传播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戴国斌.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5]邱丕相.全球文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6(8):65.

[6]王国志,王岗,吴志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49.

[7]郭玉成.中国武术与国家形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42.

[9]黎晓勇.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8(2).

[10]王国志,王岗,吴志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49.

[1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

[12]王国志,王岗,吴志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比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50.

[13]李仲轩口述/徐皓峰.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武术抱拳礼教学篇10

“出师场”多在逢年过节日子的晚上,或在丰收之后、月白风清的夏秋之夜举行,属群众自发组织的活动。活动绝大多数以自然村为单位(偶有区、镇等“官办”的,主要在重大节日或庆祝活动),由村中的群众武术团体或武术爱好者组织、若本村想“出师场”,则需先做好筹备工作,比如准备场地、确定日期、筹集经费、准备器械、演练拳脚等等,最要紧的是发红套请柬。请柬与金庸武侠小说中描述的“英雄帖”相似,上写举行“出师场”的目的、日期、地点,以及仰慕对方武艺,特邀屈驾光临聚会、指导之类的客气话;下款多具村名,也有加上本村交游广、有名望的武术老师傅签名、的。请柬发至邻近区、乡各村,也发到外地与本村有武术交往或同宗同派的武术团体。

“出师场”的场地,多选用篮球场或晒谷场。场子一角临时搭起约四尺来高、十多二十平方公尺的高台,叫锣鼓台,上设一钹、一锣、一鼓、一桌,另椅子十数张,为武林前辈座位。台下两侧设兵器架,整齐地排列着刀剑戟叉棍鞭锏之类,为场子壮色;场子内用石灰水划出一个白色圈子,内为演武区。白圈内侧每隔一定距离摆上烟丝、茶水,用来招待客人。

观众在圈观。正对锣鼓台的那边留有丈把宽的通道,供客人进出场子用,组织者选派有身份的人在通道口迎客人。客人多是举着号旗,带着武术器械,整整齐齐列队来赴会。每到一队,主方上前抱拳施礼招呼,把客人带进内圈边沿坐好,同时互相介绍相识,讲一些客气话。若有七、八十岁的老者则请到台上就坐,但多数谦虚推辞的,主人亦不勉强。

客人到得差不多时,台上擂响锣鼓,台前燃起鞭炮,一对醒狮跃进场子,围着“噼哩啪啦”响着的鞭炮左右盘旋,蹁跹起舞,双双向台子行三进三退的拜见礼。再后便分左右各绕场子一周,向客人和观众致意。待双狮回到台前时,台前已斜竖起一根约六公尺长的竹竿,竿顶悬着一把树叶,多用四季常青的榕叶扎成,叫做“青”。“青”上有“红包利市”。双狮分主客,主狮为本村所备;客狮是组织者特邀的邻近乡村中公认技艺最高的醒狮队。此时,主狮绕客狮三周,行礼后先退场。多数客狮是自带有锣鼓柜的,台上台下两套锣鼓就按同一鼓点一齐擂起,客狮开始表演,如雷鼓点震人心魄。

醒狮有醒狮的套路:走的是武术步,谓之“武狮子”,时而脚踩八卦,踢、扫、踹;时而步蹬一线,跌、扑、翻、滚;时而金鸡独立,左盼右顾……孔武有力的青壮年已在“起青杆”旁叠起了罗汉。随着鼓点指引,醒狮登罗汉盘舞而上,不时表演惊险动作,到罗汉顶,醒狮先转头环顾场子一周,便张开大口衔“青”。罗汉顶与?青”尚差着一段距离,能否顺利咬着“青”,就要看耍狮尾者骑上罗汉顶作垫基,耍狮头者再蹬着其双肩,登攀时还要配合鼓点表演各种动作,真令人提心吊胆。咬青后三吐三哺;再慢慢地把“青”嚼啐,青叶子先是一片片、再一枝枝地吐出来,飘落地上。嚼完“青”,红包利市当然是吞到狮子“肚”里。之后便是叠罗汉。猛听得一声清脆的锣声,艺高者能一个跟斗两人同时翻身凌空而下,落地时一声沉雷似的鼓响,配合得恰到好处,也把人吓出一身冷汗,无此技者唯有拾肩而下了。最后是致谢退场。是为前奏曲――狮子采青。

狮子采青后,“出师场”的主要活动――武术献技观摩正式开始。惯例是由本村的后学辈首先登场,抱拳行礼后即开始表演拳脚功夫。之后,便是愿者上场,无需先安排次序。不论男女老幼,只要你技痒、有兴趣,都可在别人退场后接续上场演武。时常有五、六岁小童登场的,最能博得掌声。表演的内容极为丰富:或单练、或对打、或群操,内家、外家、南拳北腿、长短器械,令人眼花缭乱。如果自己没带器械,随时可到兵器架上取用。在别人演武时,各村的教头们则向自己的弟子进行对照讲解,分析别人招数的长处和接招解拆的方法,但只限于坐地口授和做微小的手部动作,绝不会站起来露拳脚,否则就是对表演者不恭了。

演武时清一色伴以台上的锣鼓声,看似单调,其实对鼓手的要求是极高的,因为各派套路要伴以不同的鼓点。狮舞是动作听从鼓点指挥,但演武却要求鼓点跟随动作节奏,各演武者的熟练程度和动作快慢又有差别,鼓点子要恰好落在出招的瞬间。当地多习南拳,拧腰蓄劲、以气催力后发声长势,属刚猛的外家功夫。这时鼓点不但要雄劲有力,而且要注意在演武者发声时适当轻槌,以免鼓声遮盖了喝打声而减弱威猛效果;演内家拳时鼓点需流畅含蓄,连贯轻槌如叮当流水;碰到武艺精湛的师傅上场,在其立起不丁不八马步、运气蓄劲时,全身关节会发出炒豆子般的响声,这时就要求锣鼓声寂寂了。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这就要求鼓手不但要反应神速、观察入微、熟练掌握各套鼓点的迟缓疾速,最重要的是要基本明白各门各派的套路。因此,要找一位好的“出师场”鼓手可不容易。

“出师场”并无限定收场钟点。有些远路前来的客人自己认为该走了,就向主人拱手说一声“告辞”,即可带队离场。但只要场上还有人献技,主人绝不会宣布收场子的。待真的收场子后,主人必定会招呼客人“宵夜”,边食海带绿豆汤、牛奶、鱼茸粥、水果之类,边交流切磋武艺。有些人的冤结也会在这时消解:平时有过龃龉或曾拳脚相对的,其师父便会把他带到对方师父面前道歉,对方亦同样处理。结怨双方便在师父们的武德教育声中脚踏左虚步、左掌盖右拳,互行“让先礼”后,便握手相视一笑,怨恨全释。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广东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真正富起来了。因此,现在“出师场”招待客人的烟丝、茶水,已由过滤嘴香烟和软包装饮料所取代,有些举办村还发给各村的赴会团体每队几百上千元的误工补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