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十篇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十篇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5:19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1

关键词:主人翁意识主人翁精神必要性途径

从剖析阻碍我们科研院所发展的思想根源来看,目前普遍存在于科研人员头脑中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是阻碍研究院所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这些机遇、挑战以及自身的不足,我们要想取得新认识、大成果、大发展,必须脚踏实地、客观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切实转变思想,抛弃旧有的观念和思维,树立主人翁意识,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为建设“新疆大庆”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从两种心态谈什么是主人翁意识

一种是劳动者心态。工作完成后只想“能得到多少工资奖金”,这种心理就是劳动者心理。当劳动者使用的生产资料不归自己所有时,就是“打工者”。因此,劳动者心理实际上就是打工者心理,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必然产生“我为别人做事,别人给我工资”的心理。“尽量少做事,想法多挣钱”就自然成为“打工者逻辑”,“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成为打工者的工作表现,显然,这种心态对企业是不利的。因此,打工者的定位不可能使人有长期的职业发展【1】。

与之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态度则是主人翁心态。如果一个劳动者把岗位当成自己的公司,“见工作就干,不管份内份外”、“有困难就上,不管报酬高低”。结果是多干一份工作,就多积累一次经验;克服一个困难,就多得到一次技能提升的机会。最终知识、经验、技能大大提升,报酬的提升就有了根本的保证,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了足够的人力资本。

二、树立主人翁意识的必要性

(一)主人翁精神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精神

主人翁精神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精神,受主人翁精神的激励,中国曾经英雄辈出。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孟泰、时传祥、张秉贵……他们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精神凝聚成了时代的音符,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带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和民营企业的崛起,打工心态正在成为员工的主流心态。这种心态从民营企业发端,已经深深侵入国有企业、甚至国家机关。原来的主人翁理论在民营企业已经失效,在改制的国有企业遇到挑战,在事业单位甚至国家机关也遭到员工的质疑【2】。有主人翁精神的人,职业生涯的成功就有了最基本的保证,没有主人翁精神的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就缺少了最基本的根基。

(二)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健全完善的条件下,我们企业能否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得长远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企业有没有向心力和凝聚力,全体员工能否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也就是取决于全体员工能否人人都有一种作为单位主人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政治思想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发挥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企业。员工树立了主人翁意识,必定会更加关心企业,推动企业的发展:遵守职业道德,维护企业形象,认同企业文化;爱岗敬业,自觉奉献,创先争优,争当岗位能手[3]。

(三)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群众意识和行为规范。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的必由之路,也是企业深入改革、加快发展、改善服务的迫切需要,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中国石油企业宗旨是“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企业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大概念,绝不能认为,企业开展一些文娱、体育活动,企业文化建设就搞好了。开展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形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但企业文化建设更重要的任务则是通过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工作规范、习惯养成等,使员工认同企业宗旨,弘扬企业精神,践行企业的核心经营理念,使企业员工增强主人翁意识,全面拓展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石油班组建设的榜样――王海班,之所以能够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面旗帜,就是因为在这个班组里的每一位员工都有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四)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决定企业的未来

员工是企业存在的主体,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作为管理者,常常会为一些现象所困惑:为什么员工的执行力不强?为什么员工的积极性不高?为什么自己会感觉那么累?其实问题就出在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上,如果员工都具有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的兴衰当成自己的荣辱和使命,在竞争中有危机感,在发展上有紧迫感,在工作目标上有责任感,以企业主人的姿态出现的话,还会出现执行力不到位的问题吗?工作出发点不同,其结果是大相径庭的。企业的发展靠的正是全体员工的主人翁精神。特别是在企业发展困难时更需要发扬主人翁精神[4]。

三、树立主人翁意识的途径

(一)靠核心价值理念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为祖国献石油;发展宗旨:坚持理论技术创新,坚持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形成和培育重大成果为中国石油发展提供不竭的科技动力;发展观:创新点亮希望,人才引领未来;事业观:研究院为人人创造发展平台,人人为研究院成就事业辉煌;人才观:人才是立院之本。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企业精神和强大的爱国奉献,实现自我价值的精神。这是全体员工在科研生产的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积累和锤炼的一种起主导作用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和精神风貌的浓缩。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企业也是一样,同样也需要一种精神。有好的企业精神做保障,就能激发企业员工主人翁意识,企业就能在竞争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靠政治思想教育及人文关怀

西部勘探研究所作为西北分院在新疆两大盆地从事油气勘探的主要研究力量,承担了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大量的油气勘探科研任务。由于工作关系,西部勘探研究所的员工常常需要长时间出差到油田一线,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巨大,需要及时疏导、减压,若长期缺乏必要的引导,员工的工作激情和理想抱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磨殆尽,继而滋生惰性。针对这种状况,首先要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维护员工的合法权利,帮助员工确立对事业远景的信心,从而使员工认同这个行业、认准这项事业,帮助员工确立与企业目标一致的价值取向,从工作中找到快乐和成就感;其次在“关心”二字上下工夫,组织员工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流与技能培训,搭建员工成长与发展平台,提高员工思想政治和技术素质。关心员工权益保障。通过多种形式让员工发表意见和建议,青年工作站就搭建了一个好的平台。

关心员工工作环境,关心员工身心健康。开展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等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另外组织全体员工进行体检,维护员工身体健康。关心员工家庭和谐,对困难家庭员工给予帮扶,西部勘探研究所的员工不论谁家里有重大事情,所领导班子都会组织进行慰问,遇有员工过生日,赠送生日蛋糕,让员工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开展“送温暖”工程,把谈心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深入员工中,随时观察员工思想波动、谈心交流、走访慰问,及时化解员工的思想矛盾,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开展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尤其是驻油田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保障了员工身心健康,例如:在油田体育馆办理了运动卡,鼓励大家积极锻炼身体,除利用难得的休息日组织大家到周边考察、休闲,组织员工进行羽毛球、乒乓球、类等比赛活动。

(三)靠精细管理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

精细化管理追求使管理活动达到最优的效果,促使我们如何朝着既精又细的方向努力。我们对科研人员进行的业绩考核和每天按时填报日志就是一个精细管理的良好举措。

在西部勘探研究所业绩考核中,工作量化、考核数据化、与奖金挂钩。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细化考核标准,深入细致地开展考核,不走过场,不讲人情,真正做到精细化管理,由以往侧重数量指标考核转为兼顾成果指标考核,且按月进行,每人必须以多媒体形式汇报自己当月的工作,让自己的工作得到展示。同时看到自己同项目组其他成员的差距,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激励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另外还要求每位员工按照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日志的要求认真填写工作日志,不定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工作日志的作用很大,不但使工作更有条理,能够记录下经验,储备技术,还能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增强工作目的性,是工作的‘促进剂’。

(四)靠正确的激励机制

奖励和惩罚对人的行为都有重要影响。奖励能够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惩罚可从反面激发员工主人翁意识的提高。奖励要公正,要及时,要与贡献挂钩。奖惩不是目的,而是改进工作的手段,因此惩罚的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惩罚要适当,要一视同仁。要罚教结合,必须与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帮助有过失者认识自己的错误性质和对自己的危害,制定改正的具体措施。

西部勘探研究所每年会对重大发现、重大认识突破以及风险勘探等能提升西北分院影响力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进行奖励。在项目管理,干部选用上,实行项目长竞聘制度,重点培养有能力的项目骨干。这些举措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为我所“学习型、创新型”研究所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搭建成长平台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安全等物质需求外,还有更高层次的诸如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精神需求。对于企业员工,其最高层次的需要就是在本职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个人能力得到认可。所以,要想培养主人翁意识,调动员工积极性,企业必须为员工成长搭建平台,为青年员工创造培训机会,注重素质提高。要根据他们各自的优势,设计成长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必要时也可以外送出去培训,让他们吸收新知识,增长见识,创新思路,在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为员工的技能提高创造条件。坚持“讲学历、不唯学历、重能力”的原则培养科研骨干,为有志员工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

四、结论

当下,我们面临众多的挑战,唯有每个人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去做事,才可能齐心协力战胜一切困难,从整体、大局出发,科研工作精雕细刻、加强技术创新,做企业真正的“主人翁”,做自己岗位的主人。相信通过不懈地努力,一定能为建设“新疆大庆”做好技术支持。同时个人也会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一明.我的岗位我做主-听高贤峰谈“新主人翁理论”[J].论坛,2009,05,19~21.

[2]高程静.主人翁意识&职业操守[J].中外管理,2009,06.

[3]吴锡超.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应首先树立主人翁意识[J].学术探讨,2011,08,397.

[4]王宝萍.劳动者的主人翁意识决定企业的未来[J].中国西部科技,2006,23,54.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2

同志们:

基层党员干部,无论何时何地,要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不断学习,树立创新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升自身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每位党员干部都要做到的,但是,如何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修养

坚持理论武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特征,重视从思想上加强学习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法宝。坚持理论武装、重视从思想上建党,就要加强党组织理论学习能力建设,认真学习和掌握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

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客观地说,集体有集体的利益、部分有部分的利益、区域有区域的利益,要统筹、协调新时期的各种利益关系,打破利益藩篱,处理好局部和全局、个体和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依靠大局意识这个战略支撑来凝聚思想、激发士气、统一行动,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坚持真抓实干,做到求真务实

基层党员干部要找准工作担当的支点,激发危机意识、担当意识,自觉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谋事要实,正确、认真地对待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真正把重任扛起来,把工作干出色。还要加强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四、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实践党的宗旨,就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基层党员干部要积极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接受,并变为自觉行动。要诚心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

五、树立创新理念,增强务实意识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将越来越高,人的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初中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之重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信息,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几何课时,可采用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在实际操作中验证结论,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还可以采取一些如数学操作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故事演说等等,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找准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培养创新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为迎接校庆活动,学校准备购买一批运动服,应怎样合理地购买各种型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要对学校每一个同学穿衣的尺寸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成数据,根据数据做出购买数量和分配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会加深对统计与概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原理去观察身边的现象,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数学理论与应用运用到生活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的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培养“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的创新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创新行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的意识。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不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情绪,激发和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一般来讲,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注重示范,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比如,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中,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又如,在讲完角的基本知识后,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平角与周角应如何表述?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直线和平角,射线和周角关系应如何叙述?等等。第三,要正确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给予准确及时地解答。当然,解答不仅仅是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动手做实验,亦或互相讨论完成。善于提问有利于学生学会讨论,加强交流,有利于培养

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体参与性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很显然,新课标已经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参与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并作好分析评价。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科学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授“旋转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会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个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和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一点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芝.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教育创新,2008,(6).

[2]张秀云.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问科教探索,2008,(10).

[3]程丰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8).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4

一、要树立创新工作意识

工会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工会领导要有不断创新

的工作意识。就是说,工会工作不能只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要不断探索新思路,适应新时期工会工作需要,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积极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广大职工凝聚在党委(组)的周围,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开展一些以人性化为主线的关怀工作,把工作尽量做到职工的心坎上,比如:职工过生日可以送一个鲜花篮,让职工在祝福声中在年轮上写满关爱。职工患病住院可以由工会人员陪护,一边做些力所能及的陪护工作,一边做好患病职工的思想工作,缓解职工思想压力等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真正让我们工会干部做起来难度就大了。工会干部要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当职工家里有事真正需要我们工会的时候,工会是否能够履行职责,这是密切工会同职工(会员)关系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会真正办成“职工之家”。

二、要树立维权意识

近几年,职工代表大会在央行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这不能不说是履行党(工会)赋予职工(会员)参政议政权利的真实写照,但职代会能否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却值得商榷。工会组织要从工会自身的性质和肩负职责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突出维权,在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途径、制度、机制上开拓创新,比如:在职代会征集提案时,能否不加任何限制,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如实展现职工所想所思,如实解答职工关于维护合法权益提案,不避重就轻,这是考验一个党委(工会)是否真正为职工着想的分水岭。如果把职代会当作一个形式来开,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这也是新时期做好工会工作需要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三、要树立全局观念意识

工会组织作为党委的参谋与助手,要多想、多干、多协调,工会领导要高瞻远瞩,放眼全局,不能万事开头先替自己打算,不能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闭门造车,要真正从职工的切身利益出发,积极的去思考去对待和把握,找准自己的位置的同时找准工作点,不能想当然,也不能片面随意地做出决定,既要当好党委与职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又要为党委与职工之间建立一个经常性对话的平台,让党委与职工的答复或意见得到沟通,实现双方共赢,把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地团结在党委(组)的周围,树立党委(组)的威信的同时,又把职工的想法和愿望表达出来,体现民主与集中的关系。真正履行职责,做到让党委满意、职工满意、工会满意。

四、要树立服务意识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5

一、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一词可简单的理解为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它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是一个民族发展中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在学校教育中,要想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树立新的理念。

1.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主的教学观。

苏霍穆斯林基曾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创新意识正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才会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各种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接触到的事物持批评和怀疑态度,刨根问底,主动地选择新方法和新途径来解决问题,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探究。

2.要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的教学观。

创新教育既需要常规思维,又需要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及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标新立异的思考,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散开,通过对原有知识的理解来解答问题,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培养创新的目的。而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信息产生某种新颖、独特且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创造让学生自由、自主、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引向创新之路,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造者。

3.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才观。

从研究学生入手,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避免以教师的兴趣代替学生的兴趣,以教师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以教师的认识规律代替学生的认识规律。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积极创新,培养出具有个性化的人才。二、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多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以至于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认识的误区,认为学习书本知识知识死记硬背,不懂得去理解、去运用,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探索、研究认识活动体现出来,使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走向创新。

1.创设学习环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保证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体性,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有人说:“教育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应是平等的交流,什么时候学生与教师的眼光平视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可见,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缩小师生心灵的差距,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思考。正如冰心所说:“我们可以给孩子以指导,不能给她们以思想……”对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错问题的学生,也绝不批评,应启发他们继续思考,用另一种方法来提问,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2.优化教学过程。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研究生;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2)01-0135-04

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创新的一个首要前提就是具备创造力。开发知识分子,特别是研究生的创造力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是我国推进各项事业创新和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因此,以科学发展观的思维和理念指导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创造力培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强调“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能动作用,最终的归宿在于人的全面发展,而创造力正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我们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寻找和创造一切条件让人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出来。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第一加工厂,更要做好以人为本的各项工作,用科学发展观构建教学改革的目标,把创新人才工程推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中间力量,将要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作出重要贡献。所以说,注重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生创造力培养影响因素

由创造力自然可以联想到“诺贝尔奖”。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诺贝尔奖”,并引发“为何至今中国本土尚元诺贝尔奖得主”、“中国何时有望赢取诺贝尔奖”等讨论,这个沉重的话题表明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更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作为全球学术界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重在授予具有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学者,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集中于具有研究生学历,多年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具有高创造性能力的人才群体中。我国至今无缘诺贝尔奖的事实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凸显了我国研究生教育创造力培养上的整体欠缺与不足,那么是什么制约了我国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有几个影响因素:(1)创新意识欠缺。现在不少研究生在学业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专注于各种考证和兼职,不重视追求论文的学术质量,但求毕业论文顺利通过,缺乏学习动力和科研探索的精神,从而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知识结构缺乏合理性。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科之间缺乏整合,不善于迁移相关学科的知识,思维方式单一,难以跟踪学科的前沿、形成敏锐的洞察力。(3)外界干扰。通常研究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他们在为较为繁重的学业努力拼搏的同时还要为经济问题、婚恋问题和家庭问题牵肠挂肚。同时作为社会期望值较高的群体,他们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负担。来自于个人和社会的双重压力使他们对未来的事业和前途不可避免地产生担忧,存在着学业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矛盾,这就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应激状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创造力的发挥。(4)教育培养模式僵化。许多高校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变成本科生的简单继续和延伸,教学内容陈旧,前沿性和学理性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许多教师过多地强调和重视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动手能力的培养。(5)导师队伍建设不完善。导师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现在大多数老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或社会活动频繁,或在校外读博深造,或所带的研究生过多等因素,很难有精力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同时,目前许多高校的研究生只跟随一位导师,与其他导师交流很少,很难跳出导师从事的学科领域,不利于知识的融合与创新。(6)研究生管理相对松散。学生管理一般分为思想道德管理、学习管理、生活管理和学生组织管理。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在这些方面的管理还比较松散。如何在这些方面的现行制度上改革和创新,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研究生创造力的客观需要,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索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途径

针对我国高等院校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加强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科学发展观给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将科学发展观具体到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中来,探索其培养途径,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使然。对科学发展观意蕴的深刻理解,也启迪着崭新背景下研究生创造力培养途径的创新。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研究生创造力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主体性(个性)。罗杰斯认为:没有人能教会任何人东西。……思考是在岔路口上即在杜威提出的有名的‘困境’中开始的。只有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的人才有可能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弘扬主体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使命,是高等学校育人价值的提升。高等学校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我责任意识,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创造多样化的成长环境,开辟成材之路。一方面改革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不仅“能知”而且“能动”的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突出思路教学。同时还应该举行课题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对学生提出的有一定创见或新意的设想和方法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多多给研究生们一个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造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申请力度。“广西为贯彻落实‘科教兴桂’、‘人才兴桂’的战略,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我区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主要包括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资助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研究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管理干部从事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资助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建立等,为广西研究生创新教育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我们应在此平台上,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向困难挑战,最大限

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也要以教师为本。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教师的创造性人格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的创造性品质不仅使自己的生活获得成功,而且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提高研究生的创造力,应建立一支适应社会要求的,能肩负起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使命的合格师资队伍。首先,要不断改善导师的工作条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管理部门需做好服务工作,减轻导师的负担,让导师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研究中。其次,学校要制定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制度。现在,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已经贯穿于各种教育教学评估机制的建立之中,学校主要通过评估评比表彰优秀教师和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体现。如大部分高校构建教师开展创造教育的激励机制,大力宣传教师的创造事迹和创造成果,对敢于创新的教师及时表彰,鼓励致力于创造性教学的老师。另外高校在教师培养上也加大投资,采用进修、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出国访问、学术会议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还要继续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倡导激励性、发展性的教师管理制度,形成一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教师队伍。

第二,树立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价值取向。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提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结合,尤其是在知识跨学科、跨领域成为发展态势的现代社会,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价值取向。纵观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史,许多闻名一世的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大都是文理兼通的创新人才,如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等都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造诣,他们之所以能生产那么多造福于人类的创造性成果,和他们的左右脑思维功能的高度发展和全面开发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并不能把所有的学生变成像笛卡尔他们那样文理兼通的科学家,但致力于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对学生实行的是过窄、过专的专业教育,忽视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极大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认为,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要的是对其进行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各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理工结合,让研究生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培养他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锲而不舍的精神。

注重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来的。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特别是个性的发展被大打折扣,甚至被泯灭。在很大程度上讲,这正是我国本土尚无诺贝尔奖得主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在研究生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只有坚决贯彻实行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够有效促使一大批创新人才的产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体现在对研究生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如在对研究生考核的方式上,提倡论文、研究报告、开卷、选择性回答和教学实践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不规定统一的评分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同时也给研究生充分发挥个性的余地,促进其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工作、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不可缺的。理论知识又是智力、品德、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任何时候强调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完全正确的。但是,由于研究生是经过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共达16年的知识学习基础上选拔上来的,他们理应具备相应的理论储备。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教育绝不是大学教育年限的延长;研究生教育与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之间相区别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究生教育主要不是继续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量,而是注重于培养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即探索、发现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的能力。新知识、新观点、新理论从哪里来?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知识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既可以运用已学的理论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化对书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在实践中,认识新事物,发现新问题,获得新知识,从而点燃创造力的火苗。因此,我们的研究生应好好利用试验、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等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学会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更要学会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创造人格。

第三,构建全面系统、科学客观的研究生管理模式。如何培养研究生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如何为研究生打造良好的学术条件,如何建立研究生创新鼓励机制,如何建设健康的学生组织等,这些都离不开科学的管理。要改变旧的那种放任自流的研究生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系统、科学客观的研究生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涵盖了对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管理、生活管理、学习管理和学生组织管理。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管理位于首要位置。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管理,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增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磨练创造力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研究生的诚信教育,倡导科学严谨的学术态度,严惩研究生学术不端的行为。在生活管理方面,“既让研究生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己,又不失加强对研究生生活的控制,让研究生不因过分的自由和散漫而影响培养质量”。在学习管理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国家、地方、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的奖学金,为研究生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服务,激励研究生做出创造性成果。同时,研究生院要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沙龙、论文交流会、创造成果展品会等,定期举办研究生科技文化节、学术节等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氛,这样,“既可以让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热点、开拓视野,也可以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提出具有创新的学术观点”。在研究生组织管理方面,是当前研究生管理的薄弱环节。研究生组织包括班级、学生会、各类爱好者协会、各类问题研究会等。研究生组织对于扩展研究生的知识、提高研究生的素质,发展学生兴趣和特长,直至形成创造能力都非常重要。因此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科学的管理是通过加强研究生组织的监督、引导、激励来实现的。对研究生进行适时适当的监督能够及时地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正确地加以引导。引导研究生在各类组织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思维,从而培养创造力。同时通过一些资助或树立典型等方法,激发研究生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其主动研究探索的兴趣。

[参考文献]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立德树人;实践;以生为本;语文教育

小学阶段是人生接受正规教育的基础阶段,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多种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小学生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实现现代小学语文对于立德树人的基础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这都需要小学教师用“心”出发,去感知学生所需,去实践学生所求,去呵护学生所得。本文分析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法和途径上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做到用“心”实践,使教育活动获得“心”成果,使学生获得“心”知识。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在立德树人方面暴露的问题

1.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从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现状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现代应试教育的冲击,在教学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局限在如何教育孩子多识字、如何教孩子写文章等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得不到发挥。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智和思想都处于懵懂状态,学生对于人格和性格的塑造处于黄金时期,而传统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追求和塑造。虽然新课标改革要求老师必须以生为本,引导和培养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的水平并不尽如人意,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立德树人教育与现实脱节

一些老师反映在教学活动中,有加强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这主要是老师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导致立德树人教育与现实脱节,这归根结底是教学方法上面的问题,在现代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的优秀文章和案例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但是如何利用和发掘这些素材的真正价值,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否则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一些教师虽然有意识地加强、甚至渲染了德育的内容,但是由于这些事例和故事并没有发生在学生的周围,导致学生上课的时候就像在听故事,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没有联系现实生活的教育就显得枯燥无趣。

二、如何实现“心”的实践“心”的成果――小学语文立德树人新方法、新途径

1.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在小学教学阶段,语文老师一般都承担着另一角色――班主任,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首先,以生为本,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因为学习而学习,只有把教学活动的主体摆正,才能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才更愿意和老师交流,才能更主动地去学习;其次,经常与学生沟通。老师应该是学生最好的朋友,特别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学习、学校的观念都是较为模糊的,在心里会有很多疑惑,在成长的关键阶段,老师要用心去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主动拉近师生关系,主动去关心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存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的距离也就更近,学生才能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最后,引导学生爱上小学语文。小学阶段,语文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爱上语文,经常与老师互动,融入整个教学环境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因为老师的改变和行动而使师生的关系更近,最终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

2.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法――注重立德树人

“心”的实践,“心”的成果,主要体现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激发学生,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对立德树人的教育,在传统教学活动中,老师将自身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对书本内容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所以在“心”的实践中,要加强教育活动中的立德树人内容,把侧重点放在立德树人上,通过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开展有效的德育,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本身发掘立德树人的教育内容,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提炼思想感情,汲取文章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从小故事中折射大道理,从小细节中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再次,尊重学生特点,发挥学生特长。在教学活动中,每位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要做到有教无类,要积极地发掘学生特长、发展学生特长,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成绩,要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成人,只有在成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成才;最后,丰富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课本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而现代社会无论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都远远多于书本,老师要从纷繁芜杂的内容中汲取精华,引导学生培养现代道德风尚,成为对现代社会有用的人。

3.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教学环境是学生的第二个生活环境,从初次离开父母进入新的环境,学生会有不适应和不自在的现象,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到新的环境中去,从而引导他们更加主动学习。其一,加强课堂互动,体现课堂“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他们做好课堂的“小主人”;其二,强调集体观念,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这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来说非常关键,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组织地开展课堂游戏,每位学生在游戏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获得胜利。具体的游戏有背诵古诗接龙、小小辩论赛等等。

参考文献: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8

高职院校师资培养意识能力师资培养是高职院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导和基础。教师的思想观念与教育教学理念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而影响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品格树立与行为作风。在促进职业院校全面发展、深入开展师资培养的工作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六种意识”与“六大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

创建教育品牌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人才,尽管从市场角度来说,良好的教育品牌能带来一定的市场效益,但这绝不是树立教育品牌的最终目标。教育品牌是要建立在社会公益服务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获得持续、健康、全面的发展,最终成为有益社会的栋梁。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更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职业化教学工作中去,加大新形势下对职业化教学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素养与管理水平。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内容有机结合,把加强职业基本素养与凸显专业技能有力结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职业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二、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

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服务于社会的,这也是我们检验所培养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因此,结合职业实践的教学活动,既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诉求,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活动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内在联系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工作、相处,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品质,形成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意识。

三、树立开放意识、提高开拓视野主动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意识到开拓视野、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学会从多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主动寻找差距和自身不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最终使教育工作得到全面提升。

在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下,教师们应该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去认识和思考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明,我们也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主动学习也不是简简单单看过、听过、读过就够了,更要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考,在思考中有所进步。

四、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立足本质勇于进取的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在于创新。如何将创新与教育相结合,我想不是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而是要在立足提高教育本质的前提下寻找正向激励,寻找培养优秀人才的新方法、新机制。

在实际教学中,要做到教育观念的创新,冲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到教育内容的创新,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知识与理念,了解世界最新的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发展的、而不是孤立静止的客观世界的概念,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更多的知识,以开放性学习促进知识的全面发展;做到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创新,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巧妙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知识掌握更加透彻、形象。

五、树立特色意识、提高善于取舍强化特色的能力

教育要有特色,才利于形成院校品牌,培养的学生才具备独特性。但是创立教育特色不是盲目的,而是要真正找到一个定位,切忌贪多求大,要学会适当取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市场需要的策略,寻找职业教育的突破点,培养适应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学科设置上,从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社会特色出发,培养适应地域文化需要的特色人才。职业教育要努力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走职业教育特色化的新型路线。

六、树立和谐意识、提高诚信友善尊重他人的能力

和谐社会的建立,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从学院的小环境来看,校园是否和谐,与每个教职员工的行为密切相关,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我们要构建一个诚信友爱的校园。诚信友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道德基础,人们在彼此信任和相互关爱中感受到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甚至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我们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校园。只有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一切有利于教师、学生和学校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行为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9

大家好!当前,全国正在深入开展的学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推动了干部作风转变,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同志60年如一日,坚守着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践行着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发挥着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是广大党员干部做人、做事和做官的生动典范。在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呈现出层次性的今天,同志的无私品质、高尚情操更是打动着我们的心弦,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标杆。通过学习先进事迹,我们都在深入思考着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进一步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如何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廉洁从检和执法公信力如何得到进一步提升。下面,就自己的思想认识作如下发言:

一、对党忠诚,淡泊名利,抓反贪促经济

同志入党60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一辈子忠诚党的事业,淡泊名利,是践行正确事业观的光辉典范。作为身处“反腐倡廉”最前沿的反贪局长,要始终把忠诚、公正、清廉、文明作为第一要务,把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本局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为市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的政治保障上。创新执法理念,坚持执法为民。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意识,坚持公正执法,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密切结合反贪工作,认真解决在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团结意识,大局意识、群众意识、监督意识、争创意识,自觉地把反贪工作融入我院的整体目标中去,融入检察工作为市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大格局中,切实保证反贪工作人市域经济做出新贡献。学习勤学善思的良好品质,做“学习创新型”反贪干部;学习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做“实干勤政型”反贪干部;学习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做“廉洁自律型”反贪干部。反贪干部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党的形象。不仅要对上级负责,更要对下对群众负责。因此要始终牢记责任,不辱使命,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转化为做好反贪工作的动力,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本职工作上,兴一方经济,促一方发展,认认真真做好各项工作,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树立检察机关新形象。

二、忘我工作,不懈奋斗,抓稳定促和谐

同志始终保持锐意进取的激情,盛年时期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我们树立了干事创业的光辉榜样。向同志学习,就是要恪尽职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强领导,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种腐败现象,切实担当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稳定一方,确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

三、牢记宗旨,一心为民,抓班子带队伍

同志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时常是头戴草帽、脚穿草鞋,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把权力都用到了人民的事业上,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我们向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一是要全面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学习型科室,“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活动为载体,加强班子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完善一岗双责制,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在提高团体学习力上下功夫,学政治、学业务、学经济、学社会。切实保证适应工作需要;要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忠于职责,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树立检察机关新形象。三是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规则,坚持分工负责、权责统一,发挥好班子成员的作用。

四、艰苦朴素,苦干实干,抓反贪树正气

如何树立创新意识篇10

一、做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

1.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1)把“生活世界”作为化学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纳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加以组织,使化学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如,学生提出为何擦亮了的铝饭盒蒸几次饭后又会变暗?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深刻理解了金属发生的缓慢氧化反应。

(2)通过学生反思性、创造性实践建构人生意义。因为课程所提供的内容是与人类群体的生活经历,及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亲历情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不能通过灌输而获得,而需要通过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个体生活方式来理解。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把课程理解为有关教育内容的东西或文本,还把课程动态地理解为通过学生反思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来探寻人生意义的活动及其过程。如,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燃烧现象的探究,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浓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深刻了,懂得了如何让可燃物充分燃烧,如何安全用火和灭火,大大提升了学习化学知识的品位。

(3)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根本,实施课堂教学。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我们不把学生视为书本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注意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等基本的活动方式。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了解了当地近三十年来水资源的变化情况,获得当地水资源从“很好――被工业化生产所污染――正在被综合治理”的第一手资料,反思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的生存状态,自觉地做水资源的保护者和宣传员。“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个性获得充分发展”这是当前十分重要的课程理念,是化学教师进行课堂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落脚点。

2.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推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式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原有的按教材内容灌输的教学方式,加强实验教学,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开展化学实验和探究活动,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学生进行了一周的课外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铁制品在不同介质中锈蚀速度,然后进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得出了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寻找防止和减缓铁制品锈蚀的方法和措施。学生学习知识更加灵活,理解知识更加深刻。

3.尝试运用新的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化”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尝试运用学生成长档案袋、小论文、答辩、各式各样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评价形式。重视受评人的积极参与及其自我评价,并让受评人学会自我评价。更加重视对评价本身的再评价,使评价成为一种开放式的、持续的行为,确保了评价自身的不断完善。如,组织学生举办化学晚会,每个学生表演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当评委,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师教学行为有了很大的变化

1.教学观念: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个性教育意识

在教学上我致力于“打好基础,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并非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如备课不用一种模式,课可用不同的方法,考试不用一把尺子,评价不用一种标准。树立了有差异而无差生的素质教育基本观点。对待学生的差异,不是完美主义地只用一种尺度去衡量学生,更不是要求学生处处学老师,没有失误。而是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由传授知识为中心向能力发展为中心转变――树立课程目标意识

教学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信、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彻底改变了以往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树立了课程目标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教学关系: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树立了主体意识

第一,学生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并且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实质性教学活动。第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去探索,在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下悟出道理,得出结论。第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自求解答,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