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天文学的特点十篇天文学的特点十篇

天文学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7:37

天文学的特点篇1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以下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课文,掌握对比、比喻、拟人的手法。

3.体会老舍对济南冬天的一往情深,提高审美情操。

设计理念:

强调工具性,突出人文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打开思维的大门,在你们的印象中,冬天带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请试着用一个描绘的词来形容。(预设:大雪皑皑、冰天雪地、寒风凛凛等)大家心目中的冬天是寒冷刺骨的,但是,大家知道吗?在咱们北中国的一个地方,它的冬天却有一番风味,到底是何等滋味呢?下门我们带着美好、愉悦的心情一起分享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谈谈对老舍的了解。

(预设: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被尊称为“人民艺术家”,小说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2.字词积累

济南(jǐ)澄清(chéng)发髻(jì)贮蓄(zhù)镶(xiāng)着落(zhuó)

着急(zháo)空灵:清静透明。

先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填空朗读,接着全班齐读,最后教师强调“髻”的写法,上形下声,以及“着”的多音读法。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来写济南的冬天?

(预设: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总的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试着勾画圈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再次深入文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的研读赏析打下基础。

三、研读赏析

1、研读第一段:学生自读,探究思考,完成以下问题。

(1)ppt显示的一段话。如下: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接着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预设:北平、没有风声的、伦敦、响晴、热带、温晴、对比。)

“完成一段话”的设计,主要是要学生明确“对比”的手法。

(2)济南总得特点是什么?

(预设:温晴。)

此处学生可体会几个字词:(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一句,能否把“声”字删去,为什么?--“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是说济南冬天的风并不猛烈,是柔和的,若把“声”字去掉,说成“没有风”不切合实际。(2)“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响晴”指天气、阳光晴朗的刺眼,而“温晴”有温暖之意,给人一种温暖的感受。

2、研读第二段:指定学生朗读,提示注意“温晴”的特点,思考探究,完成以下问题。

(1)想想,文章怎样由写总特点转入写阳光朗照下的山景。

(预设:用过渡句“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转到写冬天的山。)

(2)通过朗读,比较体会下面两组句子的表达效果。(体会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第一组:甲: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乙: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受着阳光的照射,暖和安适,真是个理想的境界。

(预设:甲句中有“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第二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预设:用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用“看护者”比喻四周的小山,加上温存体贴的抚慰,写出这一圈小山的特别可爱。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3)生活在这样的济南,人们的心理感受怎样,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预设:“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学生通过品读“阳光照射下的小山”部分,对作者的“热爱,一往情深”的情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请同学有感情朗读,以情感知,以情带读,以情悟理。从而达到“回归工具性,提升人文性”的目的。

3、自由赏析,合作交流

从第3、4、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进行细细品味,可结合以上方法,找出关键字词,体会妙在何处?(有感情朗读你喜欢的句子,思考体味,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三段:(1)“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2)“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3)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4)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第四段:(1)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1)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突出水的绿的特征。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2)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文章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通过学生自己寻找优美的句子,结合以上方法加以揣摩,并大胆表达,这一设计是为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不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表达的能力,还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

四、小结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得,畅谈“学习了《济南的冬天》,我得到了什么感受”。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在一堂课的听讲之后,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背景,以及知识需要,会产生多元的心灵触动。而那一点收获,正是一堂课的成功之处。请学生谈谈他们新产生的认识,一方面能使教师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检测教师的教学情况,以做调整,及时反思。

优秀教案济南的冬天借鉴二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②理清思路,体会比喻、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③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老舍是我国现代作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了解济南冬天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暖,感受《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严寒”;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温暖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那种寒冷,那种肆虐,那种萧杀,而是一个“温暖”的宝地。可能我们都没有在冬天去过济南,那么,就让我们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感知济南冬天的温馨,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体味文章的意境之美,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②学生交流自己查的资料,初步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可见作者是怀着对“故乡”的深情来写的。(让学生了解这些,是为了理解为什么作者对济南的冬天如此了解,文中的情为什么那么浓。)

③感知内容:在听读前,检查预习,教师正音,学生掌握字词:镶、响晴、温晴、安适、肌肤、秀气、绿萍、水藻、贮蓄、澄清、空灵、水墨画、蓝汪汪学生听老师配乐朗读(也可放录音),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出示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b.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c.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再回答,互相补充。

写阳光朗照下的山

}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写薄雪覆盖下的山

再写城外的远山,

最后写冬天的水色——写水藻之绿,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c.作者绘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现济南冬天之美,又寄寓对祖国山河真挚的爱

研读与赏析

①整体感知后,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了解,学生自由探究,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

问题组:

a.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b,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学生速读第1、2自然段,自主解决后,讨论明确。

a.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

与伦敦相比一—向晴}宝地

与热带相比——温晴

b.济南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济南冬天的特点。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此处学生可再体会:①为什么称“小山”?——因为千佛山主峰海拔只有285米(本地有山可与之比较)。②“圈儿”、口儿,,将“儿”字去掉可不可以?去掉和不去掉的各朗读一遍,比较一下效果。——答案是不可以。“儿”与“小”搭配,贴切地表现出其“小”,表达出一种由衷的“喜爱之情”。并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教师小结]

在济南的南面,距中心五里是的千佛山。它们确实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它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层峦叠翠,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正是这特殊的地形特点,使得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

②自由探究

[问题组]

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学生思考体味、朗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明确]

a.“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济南的可爱。

b.“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c.“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d.“那”点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害了羞”将雪赋予了人的情感,“露出点粉色’’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微微”词用得贴切,因是“温晴”而不是“热带”之热。

e.“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且……还’’不可去掉,“况且’’表达进一步申述,或补充、追加新的理由,“还”表示范围的扩大,“况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

f.“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是张小水墨画”、“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则创造了一个优美的意境,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

(如此要点,文中还有多处,学生说到了哪些,都可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的把握,同时要体味、揣摩作者的意图,有感情地朗读。

③合作探究

进一步探讨,合作探究,学生间可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明确]

a.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线贯穿全文的。

b.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景,第5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描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c.作者拓展想像,将天气、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

d.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形似且神似,生动贴切地表现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e.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其含义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的算是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留下无尽的回味。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学过的课文《春》有什么相同之处?

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②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本文,你应该想到:在生活中只有认真观察事物,作文时才能写出事物的“形”;真正用心去揣摩,才能发现和写出事物的“灵性”;真正动了感情,才能使你描写的事物真挚感人。平日里,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多想多记,以丰富我们的生活积累,为写好文章打下牢固的基础。

③延伸作业

天文学的特点篇2

论文摘要: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中国文化在开幕式上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武术也借奥运这一平台在第29届奥运会上展现了风采并宣传了武术的精神内涵,尽管它不是奥运会正式项目,但是我们向全世界宣传武术的步伐又进了一步。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对中国文化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武术运动发展来解读武术文化特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热爱武术。

1关于中国文化特点综述

关于中国文化的特点概说,许多学者已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和研究,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曾提出中国文化的十四大特征,韦政通概括为十大特征,最后张岱年先生从宏观上提出七大特征学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特点可以阐述为: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⑥重人伦轻自然的道德主义特征;⑦经学优先并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陈江风提出了: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特征,追求和谐统一的特征以及延续性和凝聚力特征。一些学者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概括为:(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2)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重视人与人的和谐。邱丕相先生在《中国文化类型与传统武术》一文中提出中国文化是和平内倾型的文化;是儒道伦理型的文化;是艺术审美型的文化。总之,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见解,但总的来说通过深刻学习中国文化我们从宏观上可以把中国文化的特点理解为:天人合一,顺天应物;家族伦理本位;贵和尚中。

2中国武术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中国武术萌生于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它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形式,而且是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它涵盖了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美学,医学、兵学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我们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国文化角度来解读武术文化中的道德、人伦与中庸的思想。中国文化是根,武术文化是其一个分支,从中国文化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武术文化的渊源。一些学者也曾说武术是中国文化的缩影,传统文化的烙印是武术文化具有生命力的保证。可以说中国文化和武术文化都是对人、事、物的生活态度和处理方式的解释和规范指导。

2.1以和为贵,道德至上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不是宗教”中国文化中贵和尚中思想使武术的发展层层递进,武术文化的道德至上是中国文化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具体体现。源于儒家仁义道德的社会伦理之光,在对武术的人文化成中,将原本散发着残忍气息的技术,衍变改造为“仁者之艺”的“君子之争”,并通过武德体现对武术后学的道德培养;在神态上,要求“内实精神,外示安仪”、“内宜鼓荡,外示安逸”等;在技术上,表现为比试的“点到即止”原则和“舍已从人”策略;在武术行为规范上,呈现出“中正安舒”、“不偏不倚”等。

我们从《中国武术史》的记载中也可以了解到武术中的独特的文化属性,从开始的”术”演变为”艺”,后来上升为”道”,这就赋予了武术层次递进,逐步成为一种道德而为人们所理解,即崇尚武德,上升为学习做人做事。目前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也强调学生武德的修炼,这与中国文化的重人伦的文化特点是紧密联系的。中国文化注重人的道德的修养,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德性文化,所追求的是德与智的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十分注重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注重任何人关系的和谐,“仁义礼信勇”正是武术特点的概括。因此武术中的武德修身与中国文化中的人伦和道德特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武术中有许多关于武德的规范和要求,武谚曾云“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明德”,武术礼节等都体现了一定社会对“武”的约束和要求。但在如何赋予这些传统礼仪以现代意义的方面,可能就要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源头了。

2.2百家争鸣,兼收并蓄

中国文化从古到今有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之说,文化的兼收并蓄赋予武术也有这样的文化特征。众所周知,在1983—1986年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129种,拳械套路近5000种。武术能够历久弥新。派别林立,多种技法流派并存,其奥秘就在于武术文化吸纳了中国文化中的兼收并蓄的特点。中国文化从孑L孟显学并行天下到儒道佛三家并立,都造就和体现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蓄的气派。虽然武术在发展中也有派别之争,产生门户之见,但在大的走向上还表现出团体宗族派别之间的融合,这充分体现文化的兼收并蓄特点。

2.3天人合一.顺应天物

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顺天应物的特点凝炼了武术的追求中和的文化思想。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等,就为中国武术文化打下了思想基础。

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同时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按照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并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练功的目的。其次,从“天人合一”思想引发出“圆”与“空”的观念,是人对天地自然特色的领悟,也是动功的最佳方式与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阻,又圆又空则做到活泼自如。所以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如峨嵋拳和太极拳等均以圆、空为技击特色。特别是太极拳更是吸取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经》)和“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太极哲理而产生的。总而言之,不论是武术的套路演练还是攻防技击,不论是内家拳还是外家拳都体现出中和中庸的文化思想特征。

2.4以土为本,落叶归根

以土为本,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是直接从农业文明中发生出来的国民精神。中国作为一个农业民族,人们建立的自然经济社会以人为本,靠天吃饭,种土地收粮食。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安土重迁是他们的固有观念。《周易》称:“安土敦乎仁,故能爱”《礼记》称:“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这就很鲜明的告诉我们古代人所追求的是在自己土地上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定和稳定,这样一种特征使武术的发展中也具有以土为本,落叶归根的特点。

在武术的桩功练习中也有明确的体现。武术桩功要求习武者以大地为根,头顶天脚立地,正应验了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就不能成其身的中国文化特点。

在武术套路的创编中,武术中的运动路线起身、收势在一个点,面朝一个方向,体现了天人合一、落叶归根的文化特点和相辅相成的和谐统一的思想。

2.5宗法制度。外姓不传

中国文化的宗法制度使武术技能形成以宗族为中心进行口传身授的文化特点。在华夏这片土地上,中国人受“宗族中心”的文化特征的影响,使人们的家族观念浓厚,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武术运动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观念中造就了区别于与西方体育的根本文化特征即宗族中心。例如:武术技能的传授历来就有“传内不传外,外姓者不传,有过习武经历者不传,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武术中的太极拳中也是按姓来分的,如陈、杨、吴、武、孙,南拳中的蔡李佛拳等,这些都充分体现武术受古代宗族观念的影响之深。从现代意义上来讲,宗法制度使武术的传播受到一定的限制。

2.6内倾重道,玄妙神秘

既然中国文化是一种内倾文化,武术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武术在此更体现了”道”的精神,修炼过程中讲究身心俱炼,求道求内劲内气内功。武术的运用技术主要以内外的整体和谐为特点,所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中国文化的这一特点使武术也成为一种“终身之艺而体悟不止”;这里要说明的是武术的内倾性具有难以划定、比较的特点。但是从发展意义上来讲,内倾性不利于武术的科学发展,有些拳术强调的内功内劲内气过于玄妙神秘。如: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又如愈老愈功夫深。若以这些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所谓内涵来评判武术竞技水平的的高低既不可行也是不足取的。我们在解读武术文化时要辨证对待这一点。.争取在竞技武术发展中改造这种玄妙的神秘。

3结语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通过奥运会这一平台加大了宣传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的魅力。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武术也应该在时代背景下,在保存其文化主脉的同时,以博大的气派,不断融汇和吸纳中国文化其他元素,承认并理解武术所涵盖的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兼容并蓄高度融合的精神,消除“师道尊严”、“宗族中心”甚至“玄学”的负面文化。我们应该看到武术文化传承的两面性,扬长避短,使武术的发展道路更加规范更具特色,为武术进人奥运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0.

[5]王岗.武术发展中的“文化围城”现象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报,2005(11).

[6]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天文学的特点篇3

[摘 要]有效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借用语文文本,开放教学时空,巧抓教学契机,迁移表达方法,才能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关键词]教学契机 表达技巧 修辞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5

教育要让每个学生获得自己想要的成长和未来,而语文课程承载了这样的教育功能。因此,语文教学要遵循建构主义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真实地走进语文课堂,汲取养料,并内化为自身潜能,从而学会运用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语文教学的契机,有效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借用课文文本,开放教学时空,延展教学思维,将表达方法准确地迁移给学生,并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量,从而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表达中。笔者现以《第一朵杏花》为例,谈谈如何抓住语文教学契机,进行迁移表达技巧的训练。

一、紧扣课题质疑,渗透谋篇布局的技巧

巧妙的问题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提纲挈领、简洁明快的问题,可以巧妙地突破教学重难点,推进教学进度,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整节课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完课题后,自主质疑。我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梳理:①作者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什么时候?③谁想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④他是怎样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的?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阅读文本,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在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我引领学生充分把握文章的脉络,触动学生的思维点,创设课堂的探究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感受文章谋篇布局的技巧。作者围绕文眼“第一朵杏花”,巧妙地组织材料,选取竺爷爷无数次物候观测中的一幕,即竺爷爷与孩子之间围绕“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进行的两次对话,展现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这样的巧妙渗透,为学生在作文中选取材料、组织材料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令其有样可依,有法可循。

二、咀嚼关键字词,感受遣词造句的技巧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掌握教材的特点,紧扣书后的练习,抓住关键字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与此同时,要引导学生感受其遣词造句的巧妙,学会积累和运用,实现高效的语文课堂。

在《第一朵杏花》的教学中,我巧妙地抓住了“顷刻间”一词展开教学。我出示“顷”字,让学生查字典,掌握读音,了解字义,顺势引导学生说说表示时间快的词语,他们纷纷说出“一瞬间”“刹那间”等字词。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说出表示时间很快的词语,如“立刻”“马上”等,说出表示时间快的四个字的词语,如“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等。一个词语,瞬间扩展成几组词语,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多。继而,我又引导学生把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竺可桢爷爷为什么顷刻间年轻了几十岁,从中读懂了什么。由一个词到几组词,再到句、段、篇、章,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增多,汲取的养料也不断增多。他们在这样的语文学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两篇课文,而是一大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生命场。这样的教学,有效地实现了高效课堂,彰显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三、感知语句特点,延展修辞方法的妙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立足于“言”,又要着眼于“用”。语文教学的“本真”,就在于利用课堂这个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引领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与探究,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一理念,在《第一朵杏花》第六自然段的教学中,得到了有效的体现。

出示:“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师:同学们,读读这段话,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作者抓住柳梢、小草、河水和杏树的花苞写出了春天的到来。

生2:作者抓住了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春天的特点。

师:写出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生3: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生4:写出了春天的万物复苏。

师:作者通过什么字眼写活了春天的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生5:作者用“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样的动词写活了春天的特点。

生6: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生7:作者还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春天的景物特点。

师:同学们善于发现,读出了句子的特点。谁能像作者一样写一写其他季节的特点?试试看。(生自主创作,交流汇报)

生8: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走了大雁,吹红了枫林,吹熟了稻谷,吹出了农民的笑脸。

生9: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香了墙角的腊梅。

……

天文学的特点篇4

关键词:哲学;文化;建设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天水,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拥有丰富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如何挖掘天水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加强天水文化建设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力图从哲学的视角对天水文化建设加以探讨。

一、天水文化建设要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刘少奇曾说,“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我们的群众观点。”这种观点落实到文化建设上就是:第一,发动群众成为天水文化的主要宣传者。第二、鼓励、支持和培养群众成为天水文化的主要创造者。第三、让群众成为天水文化建设成果的主要受益者。

二、天水文化建设要重视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我们在推进天水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实践,坚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的观点。天水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绚丽的民间工艺制品、淳厚的乡风民俗,但是由于未自觉挖掘和有意识的利用,天水历史文化资源仍像“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处女,有待研究和开发利用,在实践中证实其价值。但是,目前天水旅游资源分别由文化、建设、林业、宗教、农业等部门管理,致使景区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县区之间、景区之间缺乏品牌共创、联手宣传促销意识,没有形成统一的协调、规划和开发运作机制,旅游要素和五大文化结合不够紧密。另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滞后,缺乏体验、表演、艺术展览、手工等人工旅游文化活动,致使游客在天水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不高,旅游业对经济的拉动效应没有得到很好体现。为此,我们要总结经验,从实际出发,打破行政壁垒,对各条旅游线路上的景点进行整体性规划、开发、管理,对景区摊点、商铺规范化管理,并引导经营者以经营天水特有文化产品和民间工艺品为主,通过积少成多,最终形成具有天水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

三、天水文化建设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其重点是优化软环境,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天水进行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从大局出发,统筹安排,抓住当前文化建设中得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历史文化遗产为例,天水拥有古遗址86处,古建筑56处,古战场5处,石窟7处及古墓20处。根据甘肃省旅游局相关划分标准和办法,人文类旅游资源有a级14处、B级13处、C级141处,可谓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软环境过于落后,特别是服务业非常落后,旅游功能配套性较差,县乡一级交通设施不完善等原因,无法组织高效率的旅游线路,使旅游业对当地文化产品、民间工艺品和景区纪念品、住房、餐饮等的带动不大,对经济效益的贡献率不高。为此,政府应当抓住服务业这一主要矛盾,在景点附近建立正规的天水特色餐饮点、天水特产专营店、民间工艺品营销点,满足游客的吃住和对汉唐陶艺、飞天雕漆、甘谷麻鞋、武山鸳鸯玉器和晨光珠绣等文化产品的需求;建立专题展览馆、民俗文化馆、影视剧院等,让游客通过观看《一画开天》、《麦积圣歌》、《邓宝珊将军》、《关山月》和《姜维》等优秀舞台艺术和麦积烟雨、石门望月等自然景观加深其对天水历史文化的感悟和碰撞,从而延长游客在景区的逗留时间,增加当地群众的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当然,在发展服务业时,我们也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将提高天水公民的素质放在首要地位,特别是要提高服务行业人员的素质,改变服务意识淡漠、服务态度恶劣,服务手段和方式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的现象。对特殊人才如民间群众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等进行鼓励、支持、培养和保护,使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天文学的特点篇5

教学重点、难点:用对比手法表现夏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爱夏的情感

夏天远去了,但在这寒冷的冬天里,一起回味夏天,也别有一番滋味。我们先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回望夏天。一起朗读《夏天的歌在哪里》(投影出示):夏天的歌在那里?“瞿瞿瞿”,夏天的歌在绿色的草丛中。夏天的歌在那里?“知了知了”,夏天的歌在高高的大树上。夏天的歌在那里?“咕咕呱呱”“哗啦哗啦”,夏天的歌在清清的池塘里。夏天的歌是太阳帽,是小花伞,是甜津津的冰淇淋,在小朋友乐呵呵的歌声里。

同学们,孩子们眼中的夏天是怎样的?文中用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表现夏?(活泼,快乐。)(草丛、知了、池塘、青蛙、太阳帽、小花伞、冰淇林。)

轻快甜美是孩子们心里的夏天,那么一个成熟人士笔下,夏天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夏的别样风采。

二、快读课文,感受夏的氛围

要求学生默读,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动指,不回读,三分钟内读完文章,同时筛选重要信息:1.作者是谁?文中提到哪些季节?哪些人?2.作者眼中的夏天具有什么特点?从文中的找词语来表达。

三、对比阅读,品味夏的精彩

为了表现夏的热烈、紧张、急促,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处对比。请找出具体语句分析。(先跳读课文,画重要词语和句子,再朗读品味。)

1.朗读第一小节,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明确:(1)春的“芊芊细草”“淡淡绿烟”“蜂蝶轻飞曼舞”与夏的“密密厚发”“黛色长墙”“蝉儿长鸣”形成对比。(2)春的“灵秀之气”和夏的“磅礴之势”形成对比。

这一节从景物与气势上将春夏进行对比,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板书)对比之一:突出夏之气热烈

(过渡)作者选取了具有季节特点的景物,用动态的词语呈现它们变化的过程,突出这是一个“气”慢慢积蓄,由灵秀而酿为磅礴的过程,极具生命成长的美感。那么第2小节又有哪些对比呢?

2.朗读第2小节,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明确:(1)将春之色“冷的绿”与秋之色“热的赤”进行对比,强调夏之色是中性的“黄色”。(2)将颜色的内蕴,春之色是“贮满希望之情”与秋之色“标志着事物的终极”进行对比,强调夏之色的内涵是“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

朗读第3小节,思考:“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

请学生分析动词“挑”“举着”“匍匐前进”的表达效果,分析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并思考:这部分内容,表现了夏的什么特点?(板书)对比之二:突出夏之色热烈

(过渡)作者将春秋两个极端的色彩与夏的中性色彩进行比较,表现夏的内涵是“收获之已有希望还未尽”,又用农作物的茁壮成长来表现夏内在的热烈。那么作者对于他发现的这个夏有怎样的情感呢?其他文人对夏又有怎样的情感呢?

3.朗读第4小节。学生发言,教师明确:历代多数文人喜欢春秋的闲适安逸,不喜欢夏的“紧张的旋律”,但作者大声“赞美”这个“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黄金的夏季。(板书)对比之三:突出夏之情赞美

(过渡)作者将自己与历代文人对季节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强调对夏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作者仅仅是喜爱夏的气势和色彩么?你是如何理解“黄金”一词的?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进行品读分析。

四、再品画面,体会夏的独特

1.朗读第2小节描写金色麦浪翻滚的句子,体会热烈的气氛;朗读第4小节,夏收场景的旋律是紧张、急促的,作者是如何表现夏的这种旋律的?分析四个“快”,以及“还要”“又得”体现的农民收获时的紧张感,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节奏的缓急。

2.“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与上文哪句话相呼应?使学生明确:收获之已而希望还未尽。用农民“倍忙”的五月来进一步揭示夏的内蕴。

小结:作者喜爱夏天的景色,更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黄金”不但表现了夏季代表性农作物麦子成熟时的色彩,更突出了夏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忙碌充实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五、放飞心灵,歌颂夏的美丽

仿照《夏天的歌在哪里》,用学生充满活力、昂扬向上的心去赞美夏天,利用课文中的事物来写一首散文诗。(用填空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有效地找到关键信息;学生可用跳读法,迅速找到关键信息,回答,朗读。)

夏天的歌在哪里?(夏天的歌在黛色的夏草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夏天的歌在蝉儿的长鸣里)。

夏天的歌在哪里?(夏天的歌在翻滚的金色麦浪里)。

天文学的特点篇6

教学目标:

1.研读小兴安岭春夏秋冬的语段,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山川的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用词造句的准确。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 、 自学指导法 、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听写字词

今天咱们继续学习《20美丽的小兴安岭》,讲新课之前,老师要找一位小老师,听写一下这一课的字词,谁来当这位小老师呢?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当老师,每一节课前我都布置预习,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上课伊始,我也总是尝试用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当小老师是我们班一直在执行的事情,学生们乐此不疲。我以为,学习归根到底是老师教大家“学”,带着大家“习”的过程。}

2.学生听写,教师巡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听写词语的时候,我巡视的时候就把学生的词语掌握情况了解了,有效地利用了时间,节约了时间。}

二、新授

1.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谁来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指名读。这是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有信心完成吗?

{设计意图: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2.回忆课文

课文主要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小兴安岭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回忆课文内容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过渡语:如果用课文的话来说,我们可以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   ),也是一座巨大的(   )。(生齐答花园、宝库)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吧!

{设计意图:小兴安岭的美丽是不言而喻的,学生的经验、感受毕竟有限,需要老师引导,老师的感情必须饱满,老师的动情的导入是最好的催化剂。}

4.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小兴安岭。

a)

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到春天里描写的景物。

b) 出示重点句子,朗读体会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c) 概况小兴安岭春天的特点。 生回答,教师总结——春意盎然。

{设计意图: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充分感受小兴安岭春天的美丽。}

5.

学习第三自然段,感受夏天的小兴安岭。

a)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到夏天描写的景物。

b) 讨论交流:夏天小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重点体会“葱葱茏茏”、“浸”以及比喻的修辞方法。概括小兴安岭夏天的特点。

C) 朗读感受夏天小兴安岭的美丽。

d) 概括小兴安岭夏天的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万紫千红。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议中体验、评中升华,此处较比学习“春天的小兴安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尝试独立思考。}

6.用合作交流讨论的方法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小兴安岭。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春天的小兴安岭”和“夏天的小兴安岭”的基础上,把“秋天的小兴安岭”和“冬天的小兴安岭”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候,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7.总结概括小兴安岭是美丽的大花园,也是巨大的宝库。

{设计意图:学生在充分学习了四个季节的小兴安岭的基础上,已经深深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丽与诱人,此处巩固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从感性认识上继续深入理解。}

三、巩固提高、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结构图 师生共同探讨,研读

{设计意图:教师归纳概括出小兴安岭的总体框架,让学生的理解更有层次,更扎实地掌握住本文的重难点。我认为语文就是一棵大树,每一课就是一棵小树。归纳出层次脉络对学生来说,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天文学的特点篇7

曹雪芹的心血之作《红楼梦》的横空出世,不仅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中产生无可估量的巨大影响,研究学界诸多著名专家也都认为:“西方上个世纪才展现的现代文学某些主要特点其实在我国18世纪文学巨典《红楼梦》里面早已展露痕迹。”[1]所以,曹雪芹是现代文学创作诸多先行者当中的一员,《红楼梦》中带有现代文学的若干因素。在这点上,笔者借用博尔赫斯对韩愈等探索者评论的话来说:“这部作品当中稍微带有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这个特点至少在表现形式和基调这个层面上是相似的。”本文基于这一观点,将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形式和基调予以延伸,比较两者的相似之处。 

一、杂揉化 

20世纪西方现代作品,尤其后现代作品里面通常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杂揉化。吴晓东先生在评论关于美国黑色幽默小说杰出代表人物托马斯的代表作——《万有引力》时,总结过有关杂糅化的特点,即作者在其著作里面“融汇许许多多的文艺种类,比如说滑稽小品、喜剧、侦探小说等,在著作内容中追寻的多元化内容穿插其中,这里面有物理、自然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著作中饱含着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企图”。这样融汇诸多领域与在著作中追寻多样化的内容均包含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以上特点在《红楼梦》里面也有所表现。 

首先,《红楼梦》里面“融汇了许多西方现代小说所包含的文艺种类特点”,在这里面较为显著的就是融入了神话内容。在《红楼梦》第一回开篇,曹雪芹描述了两则美丽动人的神话传奇:其一是“女蜗补天”的故事;其二是“还泪”的故事。这两则故事彼此独立,甚至能够单独作为一则神话故事而存在。除去神话故事之外,这部作品里面还穿插了内容丰富的诗词歌赋、灯谜、笑话等片段内容,以至于连中药药方、书籍笔记等都囊括其中。例如在第十回中提到的一例中医药方,第三十七回中提到的探春的“花笺”等,庞杂的涉足领域近乎囊括了那个时代全部的学科体系,像“百科全书”一般全部包容进了《红楼梦》之中。[2]《红楼梦》里面的诸多文艺种类都可以归属于曹雪芹视角下的客观描述内容,从根本上来说,不能完全归类于文艺杂糅。 

其次,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近的是,《红楼梦》也有着“大百科全书式”的追寻——故事内容上也将时代的方方面面囊括其中。《红楼梦》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视为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书中的描绘涉及诸多领域,例如园林学、中医甚至还有政治、经济、艺术等,全部被写进小说里面,贯穿于贾府的兴衰之间,这类似于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表现特点。 

基于以上两点,作者曹雪芹的完成历程具有特殊性,小说所构成的结构与涉足内容的多元化,初步展现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里常有的杂糅化特点。 

二、神话特点 

神话化的特点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中的重要特点之一,这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里面表现得尤为显著。杰出代表作家马尔克斯的著作《百年孤独》里面囊括了数种流传至今的神话原型,将神话故事的关键桥段重组融合其中。小说《红楼梦》中存在同样的手法,以神话的方式将小说内涵引申,展现出作家和小说里面各种人物角色之间生活与精神的联系。[2] 

《红楼梦》中第一则神话是开篇伊始“补天”这个故事,曹雪芹并没有直接引用这个神话,而是没有拘束于原篇内容,对这个神话细节有所改动,更自然地融合于小说之中。这则神话故事最早来源于《淮南子·览冥训》,故事内容描述的是在远古时期,支撑天与地的四根巨大的柱子一夜之间坍塌为虚无,大地破裂出了一条又一条巨大的缝隙;天空塌陷,不再覆盖生活在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大地也不再完全地承托住凡间的万千生灵。[3]危机发生后,女娲把五色石拿来锻造,利用其弥补天上的窟窿,然后斩断螯的四条腿,用来当作支撑天地四极的支柱,从那以后天和地终于分离并恢复原貌。曹雪芹虽然套用此神话,但在描述时留有玄机,为小说后续情节做好铺垫。将神话改为女蜗娘娘在补天后遗留了一块石头,这块石头经过日月淬炼之后,通了灵性,看到其他诸石都能用作弥补天,而自己却因无材被遗落,整天自怨自艾。后来遇到一个僧人和一个道士,经由他们将这块奇石带到了人世间。经过辗转多年,最后遗落在大荒山下。这块石头上刻了一个故事,也就是《红楼梦》里面的主要情节内容。在这里,有个地方特别需要关注:这个神话故事非常精准地描绘出曹雪芹和主人公贾宝玉内心世界的感受,表达出一种凄凉哀伤的情绪、无力回天的感触。 

《红楼梦》里面的第二则神话是“还泪”。这则神话尽管是曹雪芹自己构思的,但有专家将这则神话故事称作是一个作家别出心裁构思而出的“亚神话”创作,而不是直接引用我国某个古典神话里面的素材,“还泪”还称作是“拟神话”。然而绝大多数专家仍然把它直接叫做神话。这则神话哀婉、凄美而动人,描述了于灵河岸上,神瑛侍者每天都用甘露来浇灌仙草,后来仙草修炼得成便用“眼泪”来报答侍者对其浇灌之恩德。这则神话简单直白地暗含了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还尤为生动地描摹了他们俩人的个性特点。与此同时还为这部作品奠定了哀怨、纠缠而动人的感情基调,这个基调就好似看不见的手,暗暗地掌控着这部作品里面所有角色的命运,尤其是林黛玉的命运,暗示其将眼泪掉尽,最终逝去的悲惨结局。《红楼梦》的神话使其蕴含了哲学道理与飘渺朦胧的文学美感,深化了人物特征的塑造。 

天文学的特点篇8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天文学的特点篇9

天文科学课属于持续开展、逐步深入的一个科学教育项目,为了让更多的学校开设课程,我们对科技辅导员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天文知识培训。目前,正在与天津市教委积极筹划开展“天津市天文教师定期教研”活动,以便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动天文科学课程及校内天文科普活动。

以丰富的天文科普活动作为宣传天文科学课程的基础

天津科技馆有着得天独厚的人力资源优势,天津市天文学会挂靠在科技馆,所以我们拥有由天文科普专家和天文科普教师组成的一支专业的天文科普团队,他们常年工作在天文科普一线,拥有丰富的天文特长班、天文奥赛班、天文科普讲座的教学经验与实际观测经验。

天文科普进校园

在天文节活动期间,天津科技馆设计并制作了几十块科普展牌,展牌收集了近年来优秀的摄影作品,不仅画面优美,而且配有文字说明,知识性强,成为众多学生了解天文、学习天文的重要渠道之一。

作为天文节的一个分支,天文科普进校园活动也逐渐成为科技馆特色天文活动之一。按照计划,天津科技馆每月定期下访中小学,为周边及偏远学校的学生送去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为科技馆后期课程的讲解储备了很多经验。

天文知识擂台赛

天文知识擂台赛是天津市大中小学生天文节中重要的活动之一,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学习。经过一年对天文学知识的学习,与其他在校同学进行现场竞技,获胜选手予以相应奖励。改革后的擂台赛以淘汰制的形式出现在大中小学生之间,避免了抢答环节的种种弊端,以晋级的形式比赛,活动新颖,内容丰富,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天文特色夏令营

天文特色夏令营是天津科技馆传统天文科普活动之一。夏令营本着提升活动科技含量、扩大影响的目的,精心策划各种科技讲座、科学观测、竞技游艺活动,通过活动和震撼的星空极大地激发了师生的天文热情,许多天文教师纷纷投入到天文活动的开展中去。

天文教师培训

由于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技馆本着让教师专业化培养学生的目的,促进学校开设天文科学课和开展天文科普活动,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培训全市的天文教师上。在天津市教委、天津科技馆和天津市天文学会的联合支持下,科技馆邀请了著名的天文专家朱进、商朝晖、苏宜、赵之珩等从天文教师的职责、如何开展校内天文活动、天文观测、天文摄影等内容着手,为教师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培训。

在总结前两届培训的基础上,2013年教师培训从课程上进行了创新的设计,将动手制作环节纳入到培训的范畴之中,太阳演示器、恒星演示器、光谱的形成等将实验带入课堂,让学生自己动手认识天文现象,培养天文兴趣。另外,配合讲座和观测可以让教师更好地将天文知识融入课堂中去。

《中学生学天文》教材的重新编写

2013年,科技馆本着继续深化校本课程的目的,邀请了天文专业方面人才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撰写了新版的《中学生学天文》科普教材。此次改版突破了以往编写教材的传统模式,将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分别编写,内容配合各自的需求。在教师用书上增加了知识小链接、课堂实验的具体步骤等;在学生用书上,配有知识性强的图片及故事性强的讲解,避免了乏味枯燥的文字说明,知识以问答等形式出现在学生用书中。

稳中求发展,循序渐进推进天文科学校本教材

青少年对天文充满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同时天文教育的作用在未成年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只有将馆、校结合起来,建立常效工作机制,开展天文科普工作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第一阶段:帮扶纳新

天文校本课程在2009年创办以来,吸引了天津市大中小学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天文课程的特殊性,并没有纳入到学生的常规课程中,开设天文课程的学校仅限于天津市内6区的几所重点中小学。在科技馆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下,如“科技馆天文夜”“天津市大中小学生天文节”等,越来越多的天好者参与其中,并且也吸引了学校的教师。经2013年初步统计,天津市开展天文校本课程的学校由原来的6所中小学,扩展到了10余所中小学,其中包括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小学。

第二阶段:以学校带动社区,深入开展天文科普

在广泛吸引各区的优秀学校开展天文科学课程的基础上,天津科技馆呼吁开展天文校本课程的学校深入社区,为其周边社区送去科学、带去知识。

在带动社区的同时,也增加了大手拉小手互动学习的活动,既让天文学会的大学生定期走访周边的中小学,进一步激发教师们、学生们学习天文的热情,也发挥了大学生应有的作用,同时作为每年评定优秀天文学会的条件之一。

第三阶段:将天文科学课程纳入良性循环的系统中

从2012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拥有天文专业的高等学府已经陆续将统招改为“按学科兴趣类”的自主招生,所以天文校本课程的良性发展也为培养优质的天文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天文、爱好天文。以天津科技馆为依托的天津市天文学会作为天津市天文校本课程领头军,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计划联合天津市教委等教育机构将天文这一领域的有志学生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科研人才。

在发展中找问题,逐步完善天文科学课程

注重动手培养――开发新的天文小实验

天文课程以其好玩儿、可视的特点吸引着大中小学生,单纯一味的死读书并不符合天文学科的特点,所以需要引进知识性强的科学实验。在2013年的天津市天文教师培训中介绍了3个有助于学生理解的、简单的动手制作小实验,未来开发类似的实验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天文学的特点篇10

一、如何选准“语料”,克服教学内容的盲目性

小学语文课本所编选的课文,是言语的海洋。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语言中的精华。这些语言是语文教学中最可宝贵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经典范例。可是,课堂是个常量,教学也有目标,如果凡有经典语句、段落都要“倾囊相授”,显然是不可能的。最佳之法就是选取其中的某一两个点,“集中火力”地发挥其某方面的“例子”功能。那么,什么样的文本语言可以作为语言教学的“语料”呢?

就语言本身而言,要选择在构成上有特色、在意境上有韵味的好词、佳句、美段。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有不少可以学习的语言材料:1.“复说”句“春天来了!春天来了!”2.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3.排比句“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4.拟人句“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5.反问句“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面对如此多的语言形式,不来个比较和遴选是不行的。如果以句式构成和意境两方面考量,很显然,第5中的几个句子最为传神,不仅从小草、野花、树木、小溪等多个角度写出了春天来临时自然界的变化,而且每句话都是以“什么怎么样,那是什么吧?”的构句方式呈现,使得句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语言清新,活泼生动,读来琅琅上口,韵味十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更妙的是,反问中又暗藏着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把小草、野花、嫩芽和溪流声说成是春天的眉毛、眼睛、音符和琴声,用词极为妥贴而生动,令人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因此,以此作为《找春天》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是适切、恰当的。

就教材特点来说,要根据编排意图和重点目标来选择。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由三篇短文组成,从三个方面训练学生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是练习准确运用动词和细致刻画心理活动来描写人物;《临死前的严监生》是学习用素描一样的典型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则是学习通过人物的外形描写,运用正面和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人物形象。这一组课文学好了,学生也就基本掌握了小学阶段要求的描写人物方法。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安排了《花钟》《蜜蜂》和《玩出了名堂》三篇说明性文章,虽然用词凝练而准确是它们的共性,但每篇课文又有各自的语言表达特色:《花钟》重在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准确性的完美结合;《蜜蜂》体现了遣词造句的准确性;《玩出了名堂》凸显了语言思维的条理性。只有准确抓住每篇课文最为突出、最为鲜明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形式的教学才能瞄准目标、确保有效、凸显价值。

二、如何教活“语料”,避免语言学习的概念化

当前,对典范语言的教学存在着三种偏颇:一是置语言表达于不顾,只满足于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二是注意抓住语言文字去体会内容、情感和思想,但忽略对语言形式在表情达意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的感悟品析;三是脱离文本的情境,孤立地去研究语言形式,甚者,马上结合具体材料(或者教师提供,或者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运用教师讲解的语言形式的知识。这样教学的结果是,即使关注了“怎么写”,学生获得的也只是“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这样表达说明了什么?”之类的一堆毫无生命的知识概念和抽象术语,而语文素养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那么,怎么样才能真正教好、教活“语料”呢?

《威尼斯的小艇》第二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对小艇的特点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惹人喜爱,令人赞叹。为让学生感受这一点,一位教师分三步进行教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