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计算机专业教程十篇计算机专业教程十篇

计算机专业教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33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网络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算法类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对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涉及多门算法类课程,既有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和计算方法这些专业基础课程,也有一些专业选修课程,如数字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图形学。此外,一些高校还为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了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等选修课程。对于这些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来说,它们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编程实现能力,还要求有很强的自主学习和开拓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实验验证”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高校教学要求,很难担当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因此,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比较重要的任务。目前以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巨大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为传统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1]。在当前环境下,如何借鉴这些新型教学模式,改革并创新算法类课程教学模式是高校计算机专业教育面临的紧迫问题。本文结合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探讨了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以期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现状

经过广泛调研,目前高校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授课内容上来说,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较高,除了编程语言外,还涉及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多门数学基础课程。面对如此复杂繁多的课程内容,在有限的课时内,老师很难将知识点讲透彻,而学生也很难深刻理解和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很难从中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学大纲要求中的知识点大多比较陈旧,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脱节严重,学生无法从中发觉学习的乐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

(二)从理论教学上来说,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学生完全处于知识被动接受状态,无法获取体验,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引入具体的科研和实际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对算法的核心思想与应用领域难以理解,以致其不能真正掌握各种算法的精髓,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佳。此外,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未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无法进行因材施教。

(三)从实验教学上来说,目前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时相对于理论课时较少,而且大部分都是验证性实验,缺乏创新性,难以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虽然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但仍然需要大量的实验内容。只有不断实验和总结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各类算法的精髓,否则学生就无法体验到各种算法的真正用处,更不用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由于课时的有限性,这些算法类实验课程的素材显得比较零散,且缺乏手把手的演示实验视频及测试算法掌握情况的例程,老师无法及时掌握和评价学生的实验效果,学生也无法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

(四)从教和学的主体角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互动。教学过程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来完成的,目前高校的教学模式注定了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大多集中在课堂上,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老师根本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这造成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实验时,遇到疑难问题,无法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虽然目前课外师生间可以依靠短信、QQ群、微信等公共网络和通信平台进行互动,但对于在线答疑和讨论来说,这些平台功能繁杂、不完善,给师生间及学生间实时便捷的深度沟通与互动带来许多不便[2]。

(五)从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来说,虽然教师可以综合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考试(或考查)成绩来考核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3],却无法跟踪和管理学生课外学习的情况,对每位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和效果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法。目前,教师只能根据课外作业、课堂提问和讨论时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未能实现跟踪与考察,对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评价不够全面和客观。

二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

针对上述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下的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优化整合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建立在线教学与实验平台,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满足师生间和学生间深度互动和讨论答疑的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监督和管理。具体实施思路如下:

(一)优化整合各门课程,建立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群。对于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来说,它们之间具有共性,即都以数学为基础,需采用编程来实现,且大多数课程间具有关联性,前后存在一定的支撑关系。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群建设过程中需要强调课程之间的联系,弱化课程的独立性,强化课程资源的融合、交叉[4]。这种一体化的课程群建设可以最大程度的整合课程中零散的知识,优化教学结构,去除重复无用知识,保障知识点的实用性,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得学生对算法类课程知识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设计与建设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实现“教师少讲精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且实践性更为重要。为了兼顾理论和实践知识,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对繁杂的知识点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只能少讲精讲,这就需要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线教学平台的建设颠覆了传统课堂,将教学活动由课上向课外拓展,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先进教学理念。根据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的特点,该平台需要在课程群建设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和演示实验等由课上向平台转化,以供学生观摩学习。同时,该平台必须能提供相应的虚拟实验环境和使用说明,以供学生在线实验,并及时反馈实验结果。

(三)完善理论与实验教学资源,创建多维层次性的在线教学环境。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在线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梳理,以进一步完善理论教学资源。同时,教师需要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大纲,根据需要设计出三大类实验设计例程库,并将题目和答案分别载入在线教学平台。第一类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主要用于学生自测,考查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完成后可进行自主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如有可能,可以将题目按次序设计为“冲关”模式,以增加自主学习的乐趣。第二类主要是设计性实验,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利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完成后可以在线提交,以供教师在线批改。第三类主要是综合性实验,题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前沿的领域技术[5],目的是培养和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学生在完成实验的同时可以进行分组讨论。

(四)构建在线辅导答疑与交流共享平台,实现师生间和学生间的深度互动。通过建立交流平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和讨论,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界限,有利于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线辅导答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老师进行提问,被提问的老师会在上线后看到学生提交的问题,并给予解答,除此之外师生们还可以就提问进行群体讨论;二是在线交流共享,教师以发帖的形式将教学资料和解答进行上传,以辅助课堂教学,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疑问和资料到平台,从而达到交流共享的目的,提高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参与度。

(五)构建管理与跟踪统计平台,建立完善有效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在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平台建设过程中,平台需要能够统计学生在线学习次数、时间和测试成绩等基本信息,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管理与跟踪统计。根据统计情况,平台需要能够分析这些统计数据,并建立学生参加答疑、互动等的情况与其课程学习效果及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联性,以期归纳和总结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面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同时,依据分析和统计情况,平台需要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评价,以期使考核评价更真实有效、更具可操作性。此外,评价应当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需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进行全面考察。

三结语

针对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从课程群建设、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完善、互动平台构建和考核评价体系这五个方面,探讨了一种网络教学平台辅助下的计算机专业算法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以期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万烂军,罗海霞.面向mooC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14(10X):7135-7136.

[2]刘登峰,秦宁宁,徐保国.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网络在线试验平台建设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207-208.

[3]肖志勇,袁运浩,杨金龙.计算机专业课程教改探索: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5,12:74.

[4]李英梅,夏伟宁,丁金凤.Java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群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7:86-89.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2

[论文摘要]计算机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文章分析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或“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多采用黑板与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板书又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信息。但这种教学方法仍显得有些呆板。第一,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缺少交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第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的许多知识大都概念性、理论性强,内容多且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学习难度较大。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课时数偏少,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以邢台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教学为例,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每周3节课(2节理论+1节实验),实际教学周数为每学期15~16周,实际总课时为45~48节。而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根本没学过编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就简化教学内容。由于课时少,学生没有时间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思想,这样导致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只会孤立地做几个小程序,而不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开发成一个系统。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被动,只是一味模仿课本上实例,知识点零散,对系统开发认识模糊,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3.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上机操作实践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理论教学时数多于实践教学时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为,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消化。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4.考试形式不合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采用河北省计算机统一考试,全部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其中有30%的选择题,70%的操作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是合适有效的。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只采用笔试的方法,学生往往背几个程序就可以考高分,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得更多、更深。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这也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这种差别可以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等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或对话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从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其个性、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素质。 

3.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换位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导课堂;对某些问题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收集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可以采取平等对话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细节上可以采用发问、启发、引导、存疑等教学方式。总之,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批评质疑和创新的思想,增强其创新能力。 

在进行计算机课的教学时,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会计专业的“vfp程序设计”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编写一个关于财务收支报表的小型应用系统。在讲课时,把这种小型的应用系统分解成不同的项目,每讲完一部分,就要求学生设计这个子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学过的内容。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最后完成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这样不仅既能够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语言的思维来理解程序所能实现的功能,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开发的基本架构。同时,这种方法还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紧密关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注重实验教学。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为依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课内上机实验教学、课外多人合作项目,开发小型应用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改革考试方法。考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应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考核方法,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类课程可以实行开卷考试,让学生个人或几个人完成一个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知识,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出题既有新意,避免雷同,又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同时,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挖掘其潜在的创造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6(3).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训;教学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537-02

市场人才需求走向决定了专业教育方向,我国专业教育必须服从市场需求,这样才能发挥出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作用。随着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企业在招聘人力资源中均会考虑应聘者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这说明了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考核人才的重要标准。为了全面提高专业生的计算机知识应用水平,应添加课程操作与实训流程,不断优化原有的教学方案。

1计算机课程教学问题

计算机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课程,其专业教育必须有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取得预期的教学成效。学校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于课程教学流程的优化控制,对实际教学问题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这是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根据新一轮专业教学调查来看,现行计算机教学方案主要存在着理论、实践等两个方面的问题,这恰恰是影响学生专业水平的关键所在。

1.1理论问题

理论是专业教育活动的参考依据,选择不同的专业教学理论,最终得到的教学成效也不一样,理论奠定了一切课程的教学水平。计算机专业理论资源缺乏,这是当前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学校教学工作改革缺失的一种表现。对于在校生来说,收集大量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广泛地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吸引学生参与到专业学习中。从目前来看,许多仍然依赖于传统的教学资源,书本教材是教师课堂授课的知识来源,专业理论资源不足限制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宽,也给教师个人教学活动造成了阻碍。

1.2实践问题

计算机课程涉及面比较广,专业课详细划分为多个不同的课程,且学习的专业内容也不一样。从知识结构来看,计算机专业课程包括: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字图像处理平等诸多内容,每一项知识都与实践操作有着密切的关联[1]。注重实训教学是计算机专业的根本要求,但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偏向于理论授课,对学生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这就限定了计算机知识的有效利用,不利于学生个人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此外,教师在课程编排上多数集中于课堂教学,未能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训平台也是不足之处。

2计算机课程实训设计

考虑到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成效不理想,教师要重新调整固有的课程教学方案,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应用水平。笔者认为,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中之重,只有在实训中才能感受到计算机知识的深刻内涵,通过实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巧。计算机教学设计包括教案、实训、辅导等三个方面。

2.1教案设计

教案是专业教学的总体方案,教师授课之前都要做好教案工作,结合教材内容编写一套教学方案。教案设计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额,不仅要考虑理论知识教学的要求,还要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培养,双向教学才能获得最佳效果。此外,计算机课程教案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需求,不能盲目地编制理论授课内容或单一地安排实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最佳教案。

2.2实训设计

与理论知识教学相比,实训课程教案设计更要注重实训化,大部分教案内容都要与实训操作相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比如,“计算机组成与维护”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现场操作环节,以一台备用计算机为教学工具,通过设计拆装、调试、模拟等方案,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软硬件结构,对计算机结构组成与运行原理深入了解,设计此类方案才能适合学生实训的学习要求[2]。

2.3辅导设计

由于计算机实训多数为上机操作或现场调试,学生在未掌握理论知识或操作经验的情况下,盲目实训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影响。比如,计算机设备被损坏、系统程序错乱、实训流程受阻等,教师在实训中要做好辅导工作,这是教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另一大问题。一般情况下,教师需设计多套备用方案,从辅导设计开始做好实训的预备工作,对实训中常见的突发问题提前备案处理。

3基于课程实训的教学改革对策

计算机人才是社会紧缺人力资源之一,培养专业生计算机技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求,也是促进学生未来顺利就业的有利保障。针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学校要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号召教师努力做好计算机基础授课工作。以实训教学法为总指导,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应用能力,发挥出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根据设计好的实训教学方案,专业教学需从多个方面执行改革决策。

3.1师资建设

计算机技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这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培养能从事计算机软件系统的运行、维护、系统集成及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专业师资力量打造高效率的计算机教学课堂,培养出更多的专业人才。

3.2课堂改革

设计先进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根据计算机发展形势不断调整更新。例如,汽修专业是技工学校比较普遍的课程之一,技工学校计算机教学应以基础知识内容为主[3]。教师需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尽可能选择与汽修专业生相关联的计算机知识展开培训,包括:图像处理、网页制作等。

3.3实训评估

计算机技术在工程运用日益广泛,汽修专业生计算机实训要切合本专业需求,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计算机知识辅助本专业学习。还要强化实训教学方案的综合评估,让学生把实训所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例如,培养学生将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之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软件和网络管理等更好地运用于实际。

3.4教学整改

随着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告诉发展,开通多元化计算机教学模式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但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多样性等特征,使得计算机网络易受黑客,病毒等恶意软件的攻击。此时,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就变得至关重要[4]。此类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创建、维护、管理复杂网络系统的能力,并能够及时解决网络故障,使网络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保持网络系统的高效运行。

4结论

计算机属于科技类专业学科,其必须要在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知识的利用价值,这是计算机教学方案设计必须要遵循的规律。计算机专业教学需坚持“实训化”改革,在实训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掌握更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应用知识,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何昭青,彭立,傅红普.基于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2]何昭青.案例教学在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10).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实践开发

1教学理念

随着互联网络和it技术的快速发展,it技术的服务无处不在,软件开发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掌握的必须技能,能够更好地运用当今流行的软件开发技术手段开发程序,已经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够获胜的关键。所以,在当今的it技术时代,特别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于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来说,系统地掌握软件开发技术的各个环节并使其有机结合,同时运用软件工程开发过程的技术来组织软件开发过程的所有资源并综合地处理软件开发过程已经成为计算机行业的基础需求技能。所谓软件工程,是指系统地运用工程管理的知识来组织、运行、开发和维护有用的、高效的和高质量的软件学科。软件工程主要包括人员管理、项目管理、可行性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程序设计、测试和维护等过程。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必要的软件开发过程,了解和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建模和管理技术不仅能够使自己在未来可以更轻松地应付多种复合信息的工作需求,给自己带来更合理的处理方法,而且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软件开发效率。所以,对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软件过程开发技术,特别是一些新的软件开发动向,如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和集中式计算架构开发等,是十分必要的一项教学内容。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是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以作者所在的教学单位为例,软件工程是计算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主要从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出发,将软件开发技术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全面覆盖软件开发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软件开发中的综合职业技能。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软件开发规律概述、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系统分析与建模、it规划与咨询、软件开发项目管理、软件开发案例分析等。同时该课程引入云计算和大数据对软件开发的需求,重点分析实际软件开发案例,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基本规律与实际管理方法。因此,软件工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这门课程掌握软件过程的必要技能,如RUp模型和UmL等,而且通过实践的项目分析与设计,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的必要技术,如数据流图DFD如何使用等,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再停留在理论学习和应付考试上,为学生未来就业后进入企业快速融入开发团队提供了必需的知识基础。同时,该课程通过对一些热门开发技术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加深学生对软件开发技术本质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其相关知识的洞察力与研究能力。[1]

2教学方法和手段

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是知识内容多、内容实践性强,没有实践难以掌握,例如软件过程中的用例模型是通过角色、行为和场景来描述和分析软件开发过程的模型,因此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需要了解什么是用例,掌握用例设计的基本规则,而且也需要安排时间给学生对于复杂的场景使用用例模型进行设计分析,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等。所以,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作者认为在课堂上宜采用“知识细化”、“精讲讨论”、“详细分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作者所讲授的软件工程课程为例,本课程以计算机投影开展教学,配以适量的理论教学和知识点讨论,并以上机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要求学生使用powerdesinger软件进行需求建模。本课程其中投影、理论和讨论教学为24学时,上机实验课为8学时(不含课外上机)。在讲授过程中,考虑到该课程注重应用的特点,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对概念、原理的解释和描述尽可能地以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案例和图示加以对比说明,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开发过程,建立概念之间和应用之间的联系。在讨论和上机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要求学生完成讨论题目和上机实验,然后及时找出学生上机时遇到的问题,并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相应的能力(教学学时分配见表1)。另外,作者为了让学生更好熟练地掌握软件工程的相关知识,通过网络收集了一些教学视频和ppt课件,在完成每个学时教学任务的课后都拷贝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回去自学这些知识。

3教学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要求实践性较高的课程,对从实际的工程开发中掌握知识有较强的要求。因此,本课程主要介绍当前最流行的软件开发技术与环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与组织等技术,掌握当前流行的软件开发方法与环境。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地掌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如何去开发软件系统。使学生学会软件开发的原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和软件工程管理能力:[2,3](1)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软件工程课程包含大量的建模知识,同时提供了一些软件去实践这些知识,因此这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建模的基本原则,同时对于实际的项目需求,能够运用建模知识去分析建模,然后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建模概念的设计。(2)培养学生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软件工程课程是一门工程性的课程,它来源于实践,并用于实践。软件工程的复杂性在于它是涉及软件开发的各种环节和资源相互协调工作的知识。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好软件工程的知识,对于学生今后职业规划有重要的帮助,能够为学生往高层次的it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4总结

本文结合作者的实际教学工作和在教学改革方面的分析与探索,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培养目标等方面,对计算机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以实际项目驱动和课堂知识点讨论作为课堂教学手段,把软件工程相关理论知识学习作为实践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理念。目前,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软件工程课程的本科生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也应该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许波,陈晓龙.UmL结合软件工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2):34-37.

[2]崔寅生.谈谈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成人教育,2009(12):85-86.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5

一、《C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C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以及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入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更重要的是学习程序设计的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和思维方式。《C程序设计》课程是以C语言为核心的,C语言作为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语言,既适合于开发应用程序,又适合于开发系统程序;它既具有高级语言功能强大、使用灵活的特点,又具有低级语言的许多特点。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对学生实际动手编码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一般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以下两个主要的问题。

(一)课程教材选用不合理。

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上选用的《C程序设计》教材都是普通本科教材,无论是教材的知识体系,还是内容结构上,都缺少应用型本科教材的易理解、重实践、可应用等特点,很难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此外,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选用的实验实训教材基本上都是实验指导和习题集合二为一,而且每一个实验项目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源代码,学生只需要把教材上的源代码输入到计算机上进行简单的调试就能得到实验结果,根本用不着去思考和研究源程序的原理和算法。这样以来学生从真正的意义上脱离了实际训练,不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技能和应用,达不到应有的实训效果,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不到强化。

(二)实践教学环境配置滞后。

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模式仍是偏重理论讲授,依然遵循普通本科教学的模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学习理论知识,对于《C程序设计》课程实践环节更是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又由于实验室的缺乏和限制,机器上安装的仍然是教材中推荐的传统的编译开发环境———tC++3.0,这样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人才,在踏入社会之后,面对林林总总的各种实用的编译器时,不知所措,造成学完该课程后,达不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二、《C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且适用的《C程序设计》教材的编纂与使用。

《C程序设计》不仅是计算机开发语言的基础,还关系到学生能否深入有效地掌握计算机编程技术。因此,教材编纂者不仅要准确把握学科,将教材建设与学科前言的发展相结合而且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能把握教材建设的核心,建立内容、方法和形式三者之间的有效关联,还要具有丰富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编码能力。同时,能把握教材与教学环境的配合问题,在教材中应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及开发环境做到完美的结合,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应以应用性和实践性强为特色,理论教学要适度。《C程序设计》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编码技能,将技能强化训练放在首位。一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主要通过理论课程的校内实验室和实践教学环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形式)来实现,达到训练编码技能的目的。二是将技能培养内容按照实际软件开发过程分解为多个教学项目,以项目为基本的教学单元,采取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最终完成技能培训任务。三是加大实验学时的力度,将实验学时和理论学时的比例改为2:1,这样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上机实践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消化,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编码能力。

(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在学校实训体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一是校外实训基地能提供真实或者模拟真实的场景,从而弥补了校内实验室的不足;二是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缩短了工作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接受现代企业的熏陶,熟悉it行业流程,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强化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实践技能的实践氛围。三是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产学合作准备了条件,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现专业建设、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和师资培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三、结语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6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新技术手段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使得计算机专业逐渐发展成最受欢迎的专业课程。在这种条件下必须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革,确保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社会需求全面衔接。理论上来说,采取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继而实现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水平提升的目的。

1高校计算机数据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来说,在实施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采取数据库课程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减少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教学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1.1认识程度不高

数据库课程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重点课程,其对于提升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了解,推进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顺利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发展的时间不长,而且该课程仅体现在考查课程上,导致众多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数据库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在数据库课程综合考核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没有按照规定对相应实验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只是依靠书本进行知识点摘抄,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加上数课程本身属于一项综合课程,其中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不仅仅包括数据库相关知识,还涉及软件开发相关知识点,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程度,借以保证学生计算机专业学习水平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学生计算机专业素质涵养,对计算机专业发展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1.2设计选题不合理

在进行数据库课程教学之前,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数据库选题,借以提升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兴趣。但是目前在实施数据库课程之前,并没有按照规定实施数据库选题,造成数据库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这不仅仅影响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兴趣,还会造成高校计算机专业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3课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

在进行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按照数据库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但是由于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存在问题,导致数据库考核管理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学生数据库课程考核效果。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相比较,数据库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设置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体系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全面的考核系统,避免在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过程中出现问题。但是目前在实施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导致数据库课程考核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影响课程考核管理制度与实际要求的贴合性,而且传统的数据库考核只是对学生进行提问,不能发挥学生主观性特点,造成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了解不足,对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2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改革

2.1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为科技发展的栋梁,且肩负着科技兴国的重任,为此应培养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数据库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付了事反映了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也体现了此学校当前的学习风气,暴露了学科教师不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此,学校应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科研与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会为其将来的工作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规范课程管理

在进行数据库课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数据库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根据相应了解制定针对性课程管理措施。除此之外,在进行数据库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按照教学内容向学生布置任务,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解决相关问题,这不仅仅能够保证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于保证数据库课程管理的规范性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阶段性数据库设计来说,需要教师度学生阶段性数据库设计成果进行验收,并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处理,并按照更新结果组织学生答辩。学生在完成相应答辩后,需要教师按照学生答辩结果进行综合评定,在提升教学对学生知识素养了解程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身对数据库知识点的描述能力。从数据库课程规范管理过程中,了解到按照规定的顺序实施数据库课程规范管理,不仅仅能够减少学生在学习数据库课程专业知识时的问题,对于提升学生对数据库专业知识的了解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3构建科学的考核方式

理论上来说,每个学生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考核过程中,所选取的考核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必须按照学生所选取的题目制定考核内容,避免在数据库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问题,从根本的角度上提升数据库课程考核效果。在进行数据库课程考核之前,需要按照学生对该课程所掌握的知识点制定考核目标。为保证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可以制定分级别考核制度,并按照考核制度流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明确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知识点掌握程度。除此之外,在进行考核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数据库课程知识点提问,确保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相关知识点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结语

高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在规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注重学科的严谨性与创新性,这样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进而也可以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数据库课程的开展,人们已经总结了很多经验,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部分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采取适当策略,并不断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以更好地实现数据库的规范化教学,以便为其他的课程设计也提供更多的经验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志强.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VF)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06).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7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27-01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与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又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被解释为“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而第三级教育层次“一般认为与‘高等教育’同义”。“高等职业教育”这上名词,只有在中国才会使用,世界上几乎没有几个国家会用到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名词。俄罗斯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是,除基础教育以外的一切专业教育;大部分国家则将“职业教育”理解为是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其主要特点是将设计、规划、决策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产品,或对社会发挥具体作用,强调的是职业性、实用性和岗位针对性(百度百科:高等职业教育)。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与教师情况

一是学生情况。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源有两个方面,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这两个不同来源的学苗,不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理解问题、处理问题方面,差异性比较大,甚至于给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讲浅了,会有一部分同学觉得授课内容过于简单了,想要掌握的知识都没有;讲深了,会有一部分同学听不懂,不知道教师具体讲了些什么。

二是师资情况。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很快,师资力量严重缺乏。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的高职院校,都是在原来中专层次上升格的,导致专业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良莠不齐。年纪大一些的教师,其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与现实的专业需求和技术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年轻教师,最大特点是会考试,过五关斩六将考出来的,缺少上课经验,更谈不上实践经验了。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情况

偏重理论。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基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缺乏,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更是少之又少,仅有的一点点实践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一般应用操作还能掌握,稍难一点的技术性工作就不会做了。

缺少产教结合。课程设置缺少与产业发展所需技术的衔接,教学过程中所讲授的理论与产业实践相脱离,导致学生缺乏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没有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职业迁移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以至于去到就业岗位,面对新软件则显得束手束脚、无从下手,给用人单位留下了“适应能力不强、后劲不足”的印象。

教师“满堂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授课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使得教师课件做的非常详细,力求计算机程序中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讲到、讲清楚,其结果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情性。

四、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1课程设计贴近社会发展需要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服务人才。因此,课程的设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产业需要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由同学们去解决,并将所设计的计算机应用程序拿到生产实践中去检验,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加强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作为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素质,还要有更强的专业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及基本操作水平,才能满足现阶段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因此,要以培训、下工厂实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实用技能,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避免“满堂灌”,尽量让课程更贴近现实,实用性和趣味性更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8

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如果教师固守自己现在所拥有的知识,不思进取,最终会影响自己的考核成绩,导致自己落伍被淘汰。所以有必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和培训,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最新知识内容,了解计算机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了解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另外大力鼓励和提倡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教课之余,积极投身参加计算机技术方面的科研工作当中,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定期进行计算机专业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的专题讲座等。

2深化计算机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

计算机专业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专业,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知识更新速度快,若一味重视计算机知识传授,忽略对学生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才输出到社会当中,很可能会因为缺乏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而被淘汰。因此,教学方式应由传统的“以教师教课为中心的学生学习”过渡到“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一股脑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明确自己所担任的角色,注意由传统的讲授、灌输式教学向组织、引导式教学转变。为此,教师应该充分的了解和观察学生,适当地给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去探究,促进同学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谈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答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精讲多练”,突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特点,就是在学习内容上围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精心选择,突出“技术应用性”,不过分追求学科的“完整性”,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具体来讲,就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用少量时间精讲知识点,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们自己去思考问题;加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学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将问题引入课堂,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通过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授课行为。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采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精心制作的计算机多媒体电子课件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所具有的生动形象、形式新颖、趣味性强、内容丰富等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简化教学过程、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3加强计算机专业实践环节的改革

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要特别加强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从根本上改变只重视教授理论知识、不注重实践教学的做法。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更扎实,同时用计算机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学生在进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练,边讲边练。加强上机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可以从中把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职业院校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首先要尽量加大上机实习课的比例,其次还应高效利用好每一节上机时间课程。在进行上机时间操作前,应当明确上机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及要求等,对上机实习作明确安排;上机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现场做好记录,包括上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上机实习后,还应当写上机实验报告,并写自己的感受及自己的见解。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学习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保证教学质量。

4完善计算机专业考核和评价制度

好的考核和评价方式既是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监督,也是对教学质量好坏的评价。所以完善考核和评价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环节,必须引起教师和教学管理者重视。首先考核制度是对教师授课效果好坏及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不仅对学生学习知识起到了督促作用,防止学生出现混日子的现象,而且也对教师教学方式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改革,如果不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那注定会落后,被淘汰。其次,考核制度是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引导.例如,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包括平时的出勤,日常小考成绩等,使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就注重一点一滴学习成绩的积累,避免出现平时不学习,到考前疯狂冲刺,考试后又将知识全部还给老师的现象;提高实践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间接告诉学生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将学习重心向实践方面转移,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所以,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潜能,考核和评价制度应当由单纯的结果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移,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和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此外,还可以适当引入激励机制,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有些计算机课程不需要特殊的实验设备,学生可以自学达标,甚至超纲。如果能够推出相应的免修制度、满学分提前毕业制度等激励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5结语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9

关键词:教学过程主体性情景式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1、引言

笔者从事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多年,从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专英,认为该课程枯燥乏味、理论性过强,且不具备实用性,课程结束后很难做到综合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也并不理想。为了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在专业英语应用上的综合能力,笔者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及其它专英课程教学实践中,针对以上问题,作了一些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摆正专英位置的重要性

在课程内容正式开展之前,就应当把专英课程的位置摆正,让学生清楚认识专业英语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作用。《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专业专科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计算机科学基础类文章为主,介绍了计算机发展,计算机系统和组成,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程序设计,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通过理论教学,以课堂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完成重难点内容的学习。本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只有学生在感情上重视了这门课程,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的学习内容。

3、学生学不好专英的原因解析

综合各高校中开设计算机专英的目标,均是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看懂常见的屏幕信息,能初步阅读和理解使用计算机过程中的提示信息和专业说明书等英文资料,能够阅读和理解计算机英文资料,增强学生科技英语的写作水平及对外交流能力为目的。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一个初衷最后都变为了鸡肋。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普遍要比文科生差,这样一个短板本来就是限制——我英语本来就差,专英学不学都无所谓,也学不好来着——这就是很多学生的真实心理,也是专英或者更广泛地说双语专业课程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根本原因。从课程开设的前几届的情况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本内容枯燥乏味。专英课本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专业的说明文,内容虽然不难,但牵扯到过多的专业知识,非实用英语所能比。理工科学生的英语本身就是短板,普通英语的掌握程度大多数都是应试水准,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

(2)实用性不强。刚刚也有所提及,以前学生学习普通英语主要目的都是应试,现在高考已经结束,再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理由和动力迫使他们再去钻研英语,更何况专英呢?他们觉得将来在国外就业的可能性不大,国内it行业要专门的高超的英语水准的专业人才的可能性也不大。专英对他们来说,是鸡肋,并不具备实用性。

4、针对专英的短板的出招——教学过程、考核过程的改革

学生重视了这门课程,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学好。针对以上两种普遍心理,第一个当然要慎重地选择课本——既要能体现专英的专业性也要体现趣味性和实用性。二来更应该积极地设置课堂内容。课堂内容当然应该忠于教学大纲和课本内容,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可以借鉴很多英语培训机构的做法,提倡情景式教学。英语是一个工具,是一种语言,是需要时间的积累的。在短短一个学期就提高英语水准我个人觉得可能性并不大,但专英由于它的词汇较少,讲解的课文又是专业知识,真正过了这个门槛,难度其实并不大。如果能让情景式教学把这个门槛降低,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就能很好地克服上述两种心理。

在原有计网专业和软件专业课程设计中,专英课程原有的考试方式是以理论考试形式完成。本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但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大、重视程度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有理科生本身英语就比较薄弱,且认为这么课程的学习对他们的意义不大,考个试就结束了,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上课。这样一来,不可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所以,仅仅以一次理论考试来决定成绩既不能足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难以全面地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理论教学和任务环节的训练,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完成任务时,也巩固了理论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此次考试改革主要是着眼于考核学生的知识全面性、采用过程考核的方式,能够更加直接地刺激学生学习这门对本课程的热情、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形成更良好的课堂互动效果,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从而提高专业英语的知识水准,也从侧面更提高全面的英语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5、结语

本文提出的几点教学思考,是通过多年一线教学实践摸索总结,并已经在《计算机专业英语》及其它双语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随着教学对象的差异,要灵活运用上述教学方法手段,结合教育心理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与老师形成有机教学整体。希望本文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笔者也将继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进一步的探索与总结。

参考文献

[1]陈秋劲.计算机英语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计算机专业教程篇10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20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的飞速进步,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一门必会的工具,很多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开始按照不同的方向因材施教,比如分为.net方向、JaVa方向、嵌入式开发方向、网络方向;由于JaVa的广泛使用、简洁易学,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择JaVa作为自己的方向,重点学习JaVa相关的语言、技术,期望以后谋得一个好的职位,有一个好的发展,这给相关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身正为范、学高为师,在学生的关键、渴望知识的时期,我们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担负起责任,为JaVa课程的发展做出贡献。笔者结合近些年JaVa课程的教学经验,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

1跟上软件发展的脚步,制定教学大纲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这应该成为设置教学大纲的初衷;现在社会上的公司、单位对JaVa开发人员的需求量比较大,同时对JaVa中的一些热点技术,比如Hibernate、Struts、Spring等框架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学校里的教学大纲就要考虑到这种需求,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大纲需要充分考虑到JaVa语言自身的特点,突出JaVa独有的特色,比如JaVa不同于C的地方在于JaVa没有指针的概念;JaVa不同于C++的地方在于JaVa没有指针的概念、而且JaVa是纯粹的面向对象的语言;JaVa不同于.net的地方在于JaVa跨平台;应该根据这些特点来制定JaVa程序设计的教学大纲,突出JaVa特点,才能够在接下去的教学中更好地实施。

JaVa程序设计可以作为计算机技术的基础课,也可以作为更深入的技术课程。借助JaVa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以JaVa为基础,来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程序设计思想、较强的编程能力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在制定大纲时,也可以考虑国内国际流行的编程大赛的内容,比如每年的aCm大赛,大纲中可以预留几节课,讲这方面的知识和题目。

2保证上课课时

JaVa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时间的付出。据笔者了解,有些学校出于学时有限的考虑,压缩了JaVa课程的上课时间,导致教师讲得匆忙、学生听得糊涂,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笔者建议,JaVa的学时不应该少于70学时;这样JaVa能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方便以后的JSp、Servlet、SSH的学习;而且应该在大二的上学期开设JaVa课程,怎样可以让学生接下来有有更多时间去学习更深入的课程。

3使学生也参与教学

笔者上课时,对某些章节,在上课时,笔者找一些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上课讲课,笔者坐在下面听课;这种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不过也遇到一些学生消极对待、被动参与;所以,这种方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改革的方法。

4强化课程的实战内容

JaVa课程特别强调实战,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小项目,最好含有完整的流程,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独立完成任务,每组内人员有适当的分工和定位,协作完成整体任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开发流程、开发技巧、熟悉JaVa语言,而且使学生熟悉团队开发的方式,是很有好处的。但是需要注意:应该防止在一个组内,学习好的学生做得过多、学习差的学生做得过少的情况,这需要教师严格要求,每当项目结束时,应该对每一个学生仔细询问,让其讲解所做内容,看看能否完整严密的表达出来,以此来判断是否存在舞弊的行为,如果答非所问,就要求这些学生重新做一次,直到合格为止。需要注意的是:实战内容应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中的应用实际,不能相脱节;而且尽量选取学生较熟悉的题目,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5建立兴趣小组

教师可以发掘对JaVa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兴趣小组,给他们开小灶,多补充更先进、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并定期召开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会,使每一个有兴趣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进来,学到更多更广泛的知识;这样也会影响到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对提高同学们的JaVa学习热情很有裨益。这种方法,笔者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在大二JaVa教学中建立了兴趣小组,吸引了一部分大一的同学参与进来,而且参加兴趣小组的大部分同学,从大二到大四,一直坚持不懈学习JaVa,很多同学毕业后靠过硬的JaVa技术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合适的引导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6改进考核方式

以往的考核方式片面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忽视了计算机中的动手能力的考核;这使得单纯依靠死记硬背的学生虽然可以得到高分,后果是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则难尽人意。这种考核方式对教学质量整体的提高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需要采取新的考核方式予以解决。比如可以采用笔试加机试的方式,既有纸质试卷,又要有上机做的题目,综合考核学生。现在有的学校采用了类似计算机二级考试的JaVa语言作为期末考题,比较贴近等级考试,还可以让学生熟悉等级考试的题目形式。这种方法很值得借鉴,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受到一些学生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