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森林资源属性十篇森林资源属性十篇

森林资源属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8:37

森林资源属性篇1

 

关键词:森林资源 道德属性 林业伦理管理

森林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她不仅是生物圈第一性生产力的主体,太阳能向地球有效能量的转换中大部分是通过她实现的;而且她还具有保存生物物种,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防止空气污染,涵养水源,防止土壤侵蚀等功能,她的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其它自然资源无以伦比的。此外,森林还能为人类提供木材、燃料、果品、油料和药材等日常生活品,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以及科学研究、审美和旅游价值。然而,人类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她、保护她,特别是在近几百年的时间里,由于人们的无知、贪婪、失误和目光短浅,世界森林遭受了极大的破坏。究其原因,这都是缘于“人类中心主义”基础上人们对森林资源的错误或不完善的认识造成的。人们只认识到了她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只看到了相关地区人们及当代人的经济、生活对于她的极大依赖,而没有看到她的极大的生态价值,没有从全人类的角度去认识她的生态价值。人们更多的是从经济的角度,而没有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她。森林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属性,更具有重要的道德属性。研究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寻求道德属性基础上的林业管理理论将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森林资源的道德属性

1.1森林资源的产权道德属性

理查德·t·德·乔治的“世界资源的所有权”观点有三种,它们同样适用于对森林资源的认识。第一种是社会现状观点,它强调资源的地理分割性和由此而产生的独占性和垄断性。这种观点应用在森林资源上就是把森林资源的占有权看成整个产权,扩大了占有权的概念范围,拥有了占有权,也就拥有了产权。然而产权是一束权力,除了占有权外,还有其它的权力形式,资源的自然地理分割性仅说明了某个国家或地区对其地理范围内的资源拥有占有权,但是它占有并不一定为它所有、为它使用、为它受益、为它随意处置。因此,这种对森林资源的认识只是对森林资源产权的一种最低级的认识,它只从经济的角度看森林产权,排挤了道德的因素。第二种是公共所有权观点,它否定了第一种观点,在自然资源产权的认识上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像森林这样的自然资源,它表面上,甚至在法律层次上,其产权(占有权)属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如果将它扩展到伦理层次,或从道德上考虑,它的产权应该属于全人类,它要超出地区或国家的界限。占有权可以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但占有权不应当是森林资源产权的全部,森林资源的占有权属于你,但所有权不应该属于你,它应属于整个人类。第三种是共同使用权观点。如果说第二种观点强调了森林资源的所有权上的共同拥有性,那么第三种观点则强调了森林资源在使用、收益和处置权上的共同拥有性,即人们在处理森林资源的行为上不应是随意的,而应为所有的人谋福利。总之,人们不能因为对资源的独占性而忽视了资源是为全人类所共有的,人们应该因资源的全人类共有而发展为全人类所共同享用。

1.2森林资源的共同体道德属性(权利属性)

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要求人类应该尊重更大范畴的生物共同体,土地就是这个更大范畴的生物共同体,它包括土地、水域、动物和植物,当然森林自然系统应该是大地共同体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共同体,人类共同体也应该是这个生物共同体整体中的组成部分。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则进一步论述了价值的共同体性。自然是一个不断进化着的整体,整体的进化不仅孕育了有丰富的内在价值的个体,包括人本身,而且也使自然在整体上更加完善。整体中每个个体的价值都是和其它个体的价值以及自然整体的母体价值紧密相连的,它们既有以自身为目的的内在价值,也会按照既定的规律转换为其它个体或整体的工具价值。同样,森林资源也是自然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人类应该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樊篱,不能把森林仅仅看作是征服和利用的对象,而应该尊重森林长期存在的权利,像尊重人类自己一样。

1.3森林资源的公共道德属性(价值属性)

森林资源就价值而言具有双重物品属性,一方面它会因一个国家的主权或天然的地理分割而属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个地区,或者通过产权界定属于某个个人或企业,这些国家、地区、企业或个人可以垄断性地、排他性地享有它的经济价值、消遣价值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私人产品;而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很多无法通过国家主权、天然的地理分割或者产权界定而确定归属的能够造福于整个人类的价值,也包括由于人类的无知、贪婪和挥霍而造成的对这些价值的损害,这些价值和损失都是公共的,不可能只有直接相关者所享用或者所承担,相反它要由整个人类所享用或承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森林资源又属于公共物品,它具有外部性。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事实都证明:森林资源作为公共物品所带来的价值比作为私人物品所带来的价值对人类来说更为重要,人们应该更为重视森林资源的公共价值。然而由于公共物品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天然缺陷,人们往往重视第一种价值而忽视甚至损害第二种价值。因而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森林所有者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应付起道德责任,保证森林资源的多重价值性;而非森林所有者也应意识到森林资源价值或损失的外部性,积极关心、帮助、支持森林所有者对森林实施“多价值管理”。

1.4森林资源的生物保护道德属性

生命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奇迹,地球上的生命及生命形式远远超出人类的意愿、控制和利用范围。因而。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思想要求人类不仅敬重自己的生命,还要敬重其它有生命的存在物的生命,敬畏生命是绝对的伦理。就像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一样,其它生命形式和由各种生命形式构成的生命共同体——森林同样具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按照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任何生命形式都有价值,都有权追求自我的内在价值。森林作为生命共同体,它自身以及它内部的各种生命形式也都有价值,都有权追求自我的内在价值,人类应该尊重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追求自我价值的权利。

2基于森林资源道德属性的林业伦理管理

H.罗尔斯顿和J.库福尔认为:“一个比较全面的森林职业伦理,不仅应当是森林工作者对人类社会负责的伦理,而且也应当是林业工作者尊重森林自然系统的伦理。”林业管理就应该跳出纯粹经济管理的边界,“把科学和良心、实用的科学和实用的伦理,史无前例的融合起来”,建立起“比较全面的森林职业伦理”,努力实施对森林的伦理管理j。

森林资源属性篇2

【关键词】林权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abstract]weconsiderthatforestpropertymeansforestorwoodsorwoodland''''sownershiporuseright.andforestpropertyconcludesforestownershipanduseright,woodsownership,woodlandownershipanduseright.

[Keywords]forestpropertyforestownershipanduserightwoodsownershipwoodlandownershipanduseright

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加快推进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2005年福建省也颁布了地方性法规:《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2006年3月16日我国颁布的《物权法》中关于森林的权属也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国家法律、国家政策以及地方性法规使用了林业产权,但是什么是林业产权,或言之,什么是林权,林权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必须在理论上给予清晰的回答。否则,理论的模糊便会导致实践的困惑。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所言的“林权流转”是指“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福建省地方性法规则强调的是“森林资源流转”。“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与“森林资源流转”是不同概念,因为“森林资源流转”按字面涵义理解往往是指所有权的交易,这就与中央政策确定的“使用权”流转不相符合。即使《福建省森林资源流转条例》的具体内容主要规范的也是“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但至少也说明了林权理论与实践规范之间的逻辑不一致。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规范而言,厘清林权的内涵与外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从梳理我国现有关于林权涵义的理论学说和考察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两方面着手,就林权的涵义进行辨析,探析林权的具体的内涵与外延,为规范我国森林资源权属以及森林资源的效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林权内涵与属性

(一)林权内涵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界定林权,但有法律明确规定了森林或者森林资源的权属。如《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森林法》第三条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这些立法规定只是界定了森林资源的权属,但是什么是林权立法上则没有明确界定。学理上关于林权的内涵通说一般认为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只是表述的方式以及林权所具有的外延有些不同而已。如有的认为“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森林、林木的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森林、林木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使用权是所有权权能的一种,使用权可以由所有者行使,也可以由非所有人行使。”有的则表述为:“林权即为林业物权,是有关森林资源以及森林、林木和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林业政策的核心和根本。从纵向上分析,林权权利人的权力包括林业资产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从横向上分析,它包括森林、林木的采伐利用权,林上、林中、林下资源的采集利用权,森林景观的开发利用权、补偿权、收益权、流转权、抵押权、担保权和品种权等等”。其实,这两种界定只是不同学科领域对林权界定的不同表述而已。例如:前者是法学界关于林权界定的通说;后者是经济学界关于林权界定的一种说法。因为在法学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是所有权的权能;而在经济学界,则习惯于将其称之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但是,若从法律规则制定技术上考虑,我们赞成用法学定义的方法将林权界定为:“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二)林权属性

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既然林权是建立在森林资源之上的一种物权,在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的国情背景下,以及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及生态价值,林权的属性应该既是一种私权也是一种公权,换言之,林权是一种具有公法化色彩的私权。

第一,从林权主体属性来看,林权主体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集体,还可以是私人。我国已颁布的《物权法》关于所有权的主体主要有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森林所有权规定主要体现在《物权法》第四十八条以及第五十八条。第四十八条规定:“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第五十八条规定:“集体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包括:(一)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同时第四十五条规定:“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第六十条规定:“对于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依照下列规定行使所有权:(一)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二)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集体行使所有权。”根据《物权法》的这些规定,从主体角度分析,林权的属性既有私人性质的主体,也有公有性质的主体。所以,林权主体属性既具有公权属性的主体国家,也具有私权属性的主体私人,还有居于公私中间地带的权属主体集体。

第二,从森林资源价值形态内容上分析,其既有商品性质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生态价值。2003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便是“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森林资源的价值效益主要体现在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在这三个效益系统中,从私权意义上,主要体现的是经济价值,从公权力上,主要体现的是森林资源的生态价值以及社会价值。因此,从森林资源价值形态内容上分析,林权的属性既有私权内容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公益性质生态价值即维护公益的公权力性质。

第三,从林权内容上分析,林权既具有私权内容,同时也具有公权内容。林权在私权内容上,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权利主体追求的是森林、林木、林地的使用价值,这方面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是一致的。有的学者对此甚至认为:“林权是源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的一种他物权形式,是森林资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开发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民事权利。与森林资源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不同。”然而,用益物权完全是私权属性的,林权的公权内容则是用益物权所没有的。林权的私权与公权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林权的内容是林权人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并获得收益的权利,并承担相应的义务。比如造林权、流转权、收益权等都是为了满足民事主体生产生活的需要,所以从权利的内容上说它是一种民事权利;另一方面林权又包含了很多公法义务,林权的法律制度也既具有公法色彩又具有私法特征。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水土保持、防洪、气候调节等诸多社会公共利益,因此,林权在设立、变更、转让、终止等各个方面均受到法律的一定限制,林权法律制度难免带有浓厚的公法色彩。

二、林权外延及特征

尽管我们界定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但如何构建林权权属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构建林权权属就其实质而言,就是必须界定清楚林权的外延。森林权属体系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模式:一元模式、二元模式以及混合模式。一元模式,土地将其上的一切物体完全吸附,土地属于谁,其上的一切财产就属于谁。“林随地走”即属此类。二元模式则允许林地与其上的其他财产区分开来,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等分别设置所有权,并且可以单独转让。混合模式,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我国还出现了无偿划拨林地给某个森工企业或机关团体的现象,林木收益完全归该单位,即“地随林走”模式。这种混合模式随着资源有偿利用制度的全面实施将会逐渐消失。随着资源的进一步稀缺,设定在森林资源上的权属也必然分割得更为细致,人们对于森林的利用,越来越细化,一元主义的模式不能够适应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更无助于缓解加诸在森林资源上权属之间的紧张关系。因此,二元主义才是我们要选择的合理模式。我国《森林法》虽然基本上属于二元模式的立法。

坚持二元模式构造林权体系,首先应该将森林与林地分开进行探讨。森林与林木也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从林权概念外延来看,依不同标准可以对林权进行不同的划分。若从林权法律属性划分,林权可以划分为森林、林木、林地所有权和森林、林地使用权两类。若从林权主体划分,根据我国《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和《物权法》相关规定,林权可以分为国有林权、集体林权和私人林权。若从林权客体划分,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则可以分为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至于“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因为另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进行规范,在此不予论述。结合我国的现行的法律规定,我们认为林权的外延主要包括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三类。

(一)森林

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建立在森林之上的林权包括森林所有权与森林使用权。

1.森林所有权

《宪法》第九条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森林和山岭、草原、荒地、滩涂除外。”《森林法》第三条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规定:“劳动群众集体组织的财产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包括:法律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民法通则》第八十一条规定:“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根据这些规定不难看出,在我国,森林的所有权主体只能是国家或者集体,个人不能成为森林所有权的主体。国家、集体享有森林所有权,也即意味着国家或者集体对其所享有的森林所有权享有完全的所有权权能:即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2.森林使用权

关于森林使用权的认识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观点。

否定说认为森林乃是指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物群体,当然也是一个以树木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森林作为一个整体范畴,不宜成为林业权的客体。森林所包含的几个部分,在我国既有立法体系中,实际上已经将其分割成几个部分,并成立了单独的所有权。并且,现有立法中,森林与森林资源、林木等概念关系不明。森林有时作为森林资源的一部分,有时候又不是;有时包括林地,有时又不包括;有时候就是指林木,有时候又不包括林木。这种极端混乱的用法,已经使既有立法限于矛盾之中,继续沿用甚为不妥。所以,森林权属的构造仅仅包括林地和林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担保物权。否定说其实并不否定森林资源使用权,只是其认为应该将森林所包含的几个部分进行分割单独设权。

肯定说观点虽然承认森林自然资源的使用权,但对其认识主要有五种观点:

一是认为自然资源使用权是为了自然资源有效和可持续利用,使用权在依法取得了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许可后,所拥有的对自然资源使用收益的权利,它与用益物权相互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各自有独立存在的必要。

二是认为自然资源使用权属于财产的权利,是非债权性的财产权,具有物权性质。这些权利不是所有权,也不是担保物权,惟将其归入用益物权才为妥当。

三是认为自然资源使用权首先是一项民事权利,不是公法上的权力。其次,自然资源使用权是一种概括了各种财产权利的一种集合性的权利:一是用益物权,二是特别法上的物权,三是典型的行政特许权。

四是认为林权是公权性私权,林权是物权之一种。森林、林木和林地所有权属于物权中的自物权,即所有人在自己的物上享有的权利,是最为完整和充分的物权。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属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即以物的使用收益为目的的权利。对于林地承包经营权,尽管法律对其保护既有物权方法,又有债权方法,但并不影响林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林地承包经营权在法律性质上属于用益物权。

五是认为林权是源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的一种他物权形式,是森林资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开发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民事权利。与森林资源所有权和林木所有权不同。林权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在物权法体系中属于特许物权的范畴。

关于森林使用权,我们认为:否认森林使用权的存在是不科学的。因为森林具有成为民法上的物或者财产的三大属性:第一,它具有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第二,它具有稀缺性,不能无限量地供给;第三,它具有独立存在性,可以独立于土地而存在。因此可以设定独立的物权(排他支配权)。所以森林可为民法上的物,成立独立的物权。而且,《民法通则》第八十一条规定:“国家所有的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这也从立法上肯定了森林的使用权。

关于森林使用权的法律属性,我们认为:森林使用权是源于森林资源所有权的一种他物权形式,是森林资源非所有人依法取得的,自主开发森林资源并获取收益的民事权利。在物权法意义上,森林使用权实质上应列为用益物权范畴。但是森林使用权因为森林的公共产品属性的特征,又决定了森林使用权是一种具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并且森林使用权宜在《森林法》中进行规定,所以森林使用权又属于物权法体系许物权的范畴。

关于森林使用权的法律特征,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森林使用权的主旨在于森林使用权权利人对他人之物的使用价值进行支配。建立在森林之上的民事权利有所有权和使用权两类。因为森林所有权的主体在我国只能是国家或者集体,固然国家和集体也能够依据所有权理论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森林,但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森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而由国家或者集体之外的主体使用,从而建立属于用益物权范畴的森林使用权是有其必要的。因为用益物权的社会功能在于“增进物尽其用的经济效用,即拥有其物者得自不使用,而使他人利用之,以收取利益(对价)。无其物者得支付代价而利用他人之物,而不必取得其所有权。”

第二,森林使用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管理四个方面。用益物权的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而不包括处分三个权能。森林使用权首先表现为一种用益物权,因此,其自然也包含占有、使用和收益三个权能。在具体民事主体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时,森林使用权权利人首先得占有森林。森林使用权权利人享有的森林使用权是一种手段性权利,是获取收益的权利。在森林使用权行使完毕之后,权利人获取了包括林木所有权在内的收益。此时,林木作为森林使用权行使的结果,是所有权的客体,属于林权人的财产。之所以说森林使用权包括管理权能,是因为一方面森林使用权的内容是森林使用权主体享有森林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管理的权利,同时,森林使用权主体也负有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森里资源的义务。管理权能的具备,便是森林使用权又不完全相同于用益物权在具体权能上的一个体现。决定管理权能的因素在于森林不仅仅具有物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生态效益的社会价值。

第三,森林使用权为独立物权。森林使用权一旦设立,森林使用权人便独立地享有对标的物的使用、收益权能,亦即该权利是独立存在的,依当事人之间设立森林使用权的行为或者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发生。森林使用权是一种利,而不是从属于其他物权的权利,不像担保物权那样必须依附于债权。正是因为森林使用权是一种独立的物权,所以森林使用权可以进行流转,森林使用权也可以为债权而设置担保。

(二)林木

林木包括树木和竹子。关于林木的权属,根据现有法律规定,林木只能界定为林木所有权。

《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森林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营造的林木,由营造单位经营并按照国家规定支配林木收益。集体所有制单位营造的林木,归该单位所有。农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城镇居民和职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内种植的林木,归个人所有。集体或者个人承包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种植的林木归承包的集体或者个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规定的,按照承包合同的规定执行。”根据这些规定,建立在林木之上的林权便是林木所有权。林木所有权主体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部队、集体所有制单位、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和职工等。林木所有权取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原始取得和继受取得。原始取得即造林取得林木所有权。继受取得:其一是森林使用权收益实现取得林木所有权,二是合法继承取得林木所有权。当然林木可以设置担保物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四十二条第(三)项也明确规定:“以林木抵押的,为县级以上林木主管部门”。此处,以林木抵押的,便是指以林木所有权抵押,而进行的债权担保。

(三)林地

对林地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然而,根据以上法律的相关规定,林地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的涵义则是不同的。如《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前款所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显然,《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将林地从物权客体意义上规定为土地的一种类型,属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或者农村土地,即农用地范畴之内。《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为林业主管部门便于管理森林资源,而将林地规定为森林资源之一种。如《森林法》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培育种植、采伐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遵守本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林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迹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森林法实施条例》以列举的方式列明了林地的外延范畴,便于林业主管部门对林地的管理。不同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对林地进行规范,林地也在不同场合中体现了其不同的意义。在《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林地是土地类型之一种,这种规范意义在于便于从理论上建立土地的权利体系;《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关于土地的描述,则成为林业主管部门管理森林资源的主要的法律依据。因为“林地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而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生态效益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森林法》进行专门管理。”

关于作为农用地的林地的权利,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以及《民法通则》的规定,主要有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1.林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该条从原则上规定了我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类型,即土地公有制度,实行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关于林地的权属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十一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确认林地、草原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确认水面、滩涂的养殖使用权,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有关规定办理。”《森林法》第三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了林地的权属:“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有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根据《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一款关于“森林资源”的解释,林地是属于森林资源的一种。所以,依据以上法律规定,林地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和集体。

国家林地所有权是指国家对其所有的林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国家林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但是,实践中国家一般不通过直接行使占有、使用等权利来实现所有权,而是通过国有林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国家基于所有权而行使林地行政管理权的方式来实现。

集体林地所有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其所有的林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关于集体林地所有权,《土地管理法》第八条、第十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作了明确的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八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根据这些规定,成为集体林地所有权的主体形式主要是农民集体。直接行使林地所有权权能的则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

2.林地使用权

因为我国实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度,林地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和集体,并且土地禁止买卖、出租、抵押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但是,作为林地所有权主体的国家和集体在林地所有权行使中是“缺位”的,所以根据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理论,有必要创设林地使用权。林地使用权是指人们依法对国有和集体所有的林地进行开发、利用的权利,是从林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权利,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一定条件下的处分权。对此,《民法通则》和《土地管理法》都有相关的规定。如《民法通则》第八十条规定:“国家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由全民所有制单位使用,也可以依法确定由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国家保护它的使用、收益的权利;使用单位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公民、集体依法对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的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受法律保护。承包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依照法律由承包合同规定。”《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条规定:“国有土地可以由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土地承包经营的期限由承包合同约定。承包经营土地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和按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土地的义务。”《农村土地承包法》是专门为农村土地使用权而立的一部门法。《森林法》中更是直接使用了“林地使用权”概念。

我们认为,林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林地使用权是依法取得的对国有或者集体林地的占有、使用并获取的收益权利,是对国有或者集体林地所有权实现经济效用的具体化。我国林地所有权的主体是国家和集体,国家和集体所有林地并由国家或者集体直接经营林地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典型产物,我国要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林地权属关系便要进行改革。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主体为更好的实现其经济利益,首先便要明晰产权。在此意义上,林地所有权的规定仅仅具有林地归属意义,而难以体现林地效用意义。我国近一轮的林权制度改革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展开。明晰林业产权,表现在林地森林资源上面,便是如何真正实现林地使用权。

第二,林地使用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林地使用权是用益物权是肯定的。因为林地使用权是从他人主体国家或者集体依法取得的林地占有、使用并收益的权利,自然属于用益物权范畴。说其“特殊”,则是因为林地使用权又不同于其他大陆法国家的用益物权,不是私人之间的一种权利安排,不是非所有权人与所有权人之间的权利安排,而是抽象的所有权人与具体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利安排。林地使用权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受所有权制约,但又不能按照传统的用益物权来衡量林地使用权。

第三,林地使用权的权能表现为占有、使用、收益和一定条件下处分四种权能。林地使用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对世性,它不仅赋予对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而且可以排除任何不合法的干涉和妨害,维护其权利,实现其利益。如《森林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而关于处分权权能的设置,有学者论述道:“资源性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具有受限制的处分权。法律可以规定其进行各种处分的限制性条件和程序规则,以调整资源使用权流转需要,更好地发挥资源性土地使用权财产价值,使其具有融通资金的功能,成为实现其投资和劳动价值的手段。资源性土地使用权应当可以转让、抵押、出租,并且可以继承。”林地使用权作为资源性土地使用权的一种,其权能设置上也应该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处分的权能。

第四,林地使用权负有特殊的法律义务。林地使用权是负有义务的特殊物权。其义务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所有人负有的义务,一是对社会所负的义务。对所有权人负有的义务有两项:一项是不得随意改变林地使用权用途,如《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森林法》第十五条也明确规定“……但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另一项是缴纳有偿使用费用。林地使用权人对国家或者社会的义务也表现为两项:一项是缴纳税收;一项是合理有效的利用林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林地使用权具有期限性。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

第六,林地使用权的可转让性。林地使用权是一种特殊的用益物权。“用益物权虽然是直接针对有形物的,但是,用益物权本身在物权理论上被称为无形物。因为,从用益物权人的角度,他拥有的不是物,而是权利。”“可转让性是有效率的用益物权所必备的特征。”所以林地使用权可以进行转让。而且,相关法律规定也体现了这一原理。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也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法流转:“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森林法》第十五条也规定:“下列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也可以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

第七,在我国,林地使用权的典型形式是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实行承包经营制度。农户、农村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承包农用地。“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林地承包经营权与林地使用权的关系是种属关系,即林地承包经营权仅仅是林地使用权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林地使用权的表现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林地承包经营权。例如,以林地使用权作价入股而表现出来的股权便是林地使用权的另一种典型形态。

三、结语

根据我国现行关于森林资源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的规定,总结归纳我国现在关于林权涵义的理论学说,关于林权的涵义,我们认为,在内涵上,林权是指森林、林木、林地等森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外延上,林权包括森林所有权和森林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林地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

注释与参考文献

周训芳、谢国保、范志超著:《林业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李然、严立冬:《我国林权改革制度窥见》,载《当代经济》2005年第2期,第59页。

高桂林、吴国刚:《我国林权制度构建之研究》,

胡一鹏、肖琼霞:《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载《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高利红:《森林权属的法律体系构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第二款。

需注意的是《宪法》第九条中规定的“森林”、《森林法》第三条规定的“森林资源”以及《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的“森林资源”以及“森林”等概念在运用上是比较混乱的。为明确起见,“森林资源”以及“森林”两概念的理解皆按照《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二条规定予以解释。

高利红:《森林权属的法律体系构造》以及高利红:《林业权之物权法体系构造》

梁彗星主编:《中国物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31~633页

屈茂辉著:《用益物权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1~282页

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6页。

胡一鹏、肖琼霞:《略论林权的法律性质》,载《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高桂林、吴国刚:《我国林权制度构建之研究》

王泽鉴:《民法物权》,第二册,第7页。转引自王利明著:《物权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此判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条之规定而作出。《森林法实施条例》第四条第一款第(一)、(二)、(三)三项都有如此表述规定:“……核发证书,确认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以及由使用者所有的林木所有权”。

“可转让性是有效率的用益物权所必备的特征。”详见周林彬著:《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6页。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四十二条之规定。虽然《担保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森林使用权可以进行担保债权,但是《担保法》明确规定了林木可以抵押。然而,森林使用权的收益可以表现为林木形式。

《土地管理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根据该条规定,土地按照土地用途划分,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种类型。

周训芳、谢国保、范志超著:《林业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页。

周训芳、谢国保、范志超著:《林业法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一条规定:“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森林法》第十七条规定:“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争议,由当地县级或者乡级人民政府依法处理。”

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7页。

“中国学者们时常用大陆法的用益物权制度来定位中国的土地使用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是,大陆法中的用益物权是以土地私人所有为基础设计的,这些旨在解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土地利用权利的制度安排,不能直接适用于国家或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土地利用权安排。”详见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5~206页。

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高富平著:《中国物权法:制度设计和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森林资源属性篇3

关键词:森林资产;清查内容;方法

森林资产清查又是森林资产评估中的重要的工作环节,它是对评估范围内的待评估森林资产的实有数量、质量、分析状况等情况进行清理核对,并编写清查报告。森林资金产的清查较一般资产更为复杂和困难。森林资源的资源产业化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个飞跃,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森林资源、合理利用有效资源,实现森林资源的良性循环,使森林资源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经营的永续性、经营周期的较长性、结构的综合性、功能的多样性、管理的困难性。

1森林资产清查的目的

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科学发展观为主题,在依法保护现有森林、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等的基础上,结合森工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森林资产是具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结构,是各类自然资源性资产的一种,即以森林资源为财富的财产为森林资产。而森林资源是指林地、林木以及林区范围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总称。森林资源是具有再生性的自然资源,即可更新资源。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个业转型发展、职工转岗、强化监管、确保生态安全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森林资产清查的内容和项目

2.1林地资产。林地资产是森林资金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林地资产清查的项目一般有:

林地资金产的位置、林地资产的面积(要求现地面积,小班资产清单上记载的面积与图面上色绘及记载的面积相符)、林地资产的种类。对林地资产的价值有很大的影响,要求现地与记载相符、林地资产的生产力、地利等级等。在森林资产清查时必须对其进行专行专门的调查测定。

2.2林木资产

林木资产也是森林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林木资产的清查项目有:树种组成、林分起源、林分结构、年龄、林分密度、林分蓄积、林分出材率、林种。清查项目要求资产清册上的记载必须与森林资源管理部门的档案的记载相一致。

2.3其它森林资产

其它森林资产主要有林区的野生动植物资产、林副产品资金产和森林环境资产。其中森林环境资产本身是一个有着多种物质结构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其主体是森林,在清查中重点是查这综合体上各种物质结构在保健、旅游、休息、观赏等级方面的价值以及它的地利等级。

3资源清查方法

森林资源清查的方法主要有全面清查、重点清查、抽样清查、分类清查四种,各种方法分别适应于不同的情况。

3.1全面清查

全面清查,即对待评估森林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核实。全面清查的工作量较大,通常在下列情况采用:

森林资产所有者无法提供准备的待评估资产清册,即森林资产的占用者在评估前未组织森林资源调查,并且没有经过更新后反映森林资现状的森林档案资料;待评估森林资金产的经济价值较高多数为立即采伐的近成熟林,评估后可能产生权的转移时;待评估的森林资产数据少,清查的工作量小时;在待评估森林资产的数量少时,由于其工作量较小,也可根据资产清册到现地进行全面现地核实,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可用二类调查,也可用三类调查。

3.2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是根据待评估森林资产的性质与作用将森林资产分为重占和一般两种类型,对重点资产进行重点清查,对一般资产只作为一般的掌握和了解,这种方法通常是在待评估的森林资产的经济价值相差较大,而且整体数量较多,全面清查又代价太大,资产的所有者又能提供了较多准确的待评估清册以及其它森林资产资料时采用。

3.3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是以待评估资产为总体,从中以概率统计的方法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地,通过样地的调查,掌握整个待评估资产的情况。抽样清查一般是在待评估的森林资产面积大、数量多,而且较为集中时使用,抽样的方法可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也可用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在图面材料准备、小班界线清楚时,为节约清查的工作量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3.4分类清查

分类清查即将评估森林资金产按某一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森林的树种和龄组将待评估资产分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和幼龄林,在每个龄组中再按树种细分为若干类型,在每个类型中典型抽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标准地进行详细清查,通过这些标准地来评估同类资产的状况。

4森林资金产清查报告的编写

根据委托方提供的森林资产清册如森林资产小班一览表、林业基本图、林权清册、林权图、林权证书、合同、协议书等森林资产使用权、所有权的有关文件。确认各小班森林资产的权属、对于权属不清的小班应剔除,要求委托方提供权属证书或证件,不能确定权属的,则不能作为资产的评估对象。清查报告书要求简名扼要、重点突出,其主要内容有:

4.1前言

要求简单论述清查的依据文件、目的要求、队伍组织、清查的基准日、清查的范围及提供的成果。

4.2森林资金产所在地区的概况

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过去的经营条件的概况。

4.3清查方法

在本次清查中所采用的对林地、林木清查的方法。

4.4资产范围确定

按清查的成果分项论述林地资产、林木资产的不同权属的面积、蓄积生长量、单位面积产量、年龄结构及经营效益等。

4.5结语

结语是对整个清查工作总结性的文字描述,在结语中应说明清查结果的精度,可应用的范围以及清查工作中必须阐明的有关问题。

4.6附表编制、图面材料编制、附件材料编制

森林资产清查的附表主要有森林资产小班一览表和其它各种森林资金源资产的实物量统计表;森林资产清查的主要图面材料是基本图。在评估的面积大,范围广时,应根据被评估单位提供的基本图,通过外业核实、修订后,重新绘制成图。其方法与二类调查一致,在评估的面积很小时,必须提供小班位置图和面积实测图;森林资产清查的附件材料主要是调查的一些原始数据、计算过程、使用的表格、权属证明的复印件等。因此,在资产清查中附件主要是{查的原始数据和计算过程。在编制中只要按规定的规格和要求,将这些材料整理清楚并装订成册,以供备查即可。

森林资源属性篇4

关键词:基层;森林林资源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森林资源安全问题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基层森林资源管理是保证森林安全的重要手段,是维持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然而当前基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森林资源的权属不清、监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阻碍了管理效果的实现,因此,要提升管理效果,实现林业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基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管理人员的观念比较落后

很多基层森林资源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管理知识,无法制定完善的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一些森林资源管理者虽认识到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森林基层管理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投入,且收效所花时间长,因此不愿付诸管理。

1.2森林资源的权属划分不清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在森林、林木、林地归属权上存在一定争议,造成一些森林资源未确定权属关系,无管理证,使得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这挫伤了林农管理林场的热情。

1.3滥伐超采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近年来,森林资源保护强度逐渐提升,且重点目标已成为国家战略,基层森林资源管理中也制定且实施了限额采伐制度,然而由于管理不严、森林安全宣传不到位,造成滥采滥伐现象依旧严重。

1.4对森林资源的监测管理不到位

基层森林资源管理的落实需要强有力的监测,然而现阶段基层森林资源受制于经费少、前期管理经验不足、信息化建设落后、管理方式粗放,使得监测队伍整体素质较低,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森林基层资源调查监测,无法完善基层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库,严重影响了基层森林资源持续化发展。

2提高基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水平的措施

2.1依法加强林地管理工作

首先要依法强化林地保护与管理工作。其一,提升林地保护意识。基层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应将林地放于与耕地同等重要的地位,将林地管理提升到森林资源管理的首位,并以严格的制度予以保护。其二,做好林地用途及利用规划。各地林业管理部门,应结合本区、林区实际,以“分区管理、分类保护”为指导原则,确定林地等级,明确林地各区域用途及利用方向,进而对林地进行用途管理。在林地利用管理方面,应对林地利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与监控,明确林地实际利用情况,对依法批准的征用占用林地的,要第一时间核定占用范围、选址情况等,并在建筑过程中对建筑行为、林地利用情况进行检查,争取杜绝超范围使用林地、未批就建等行为的发生。

2.2强化林权管理

林权权利人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基层森林资源管理的落实程度,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切实落实林权划分工作,在保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同时,提升基层森林资源管理效果。对权属明确的应结合集体林权制度及时颁发林权证;对权属不清、存在争议的,应及时调查、调节,尽快确定权属,并给予授权证书。在确定林权过程中,应加强林权交易流转工作管理,尤其要做好使用权流转档案管理,同时,要对流转部分进行跟踪监督,以保证林权登记手续完备,发证合法有效。

2.3加强采伐限额管理

一方面要加强采伐限额管理,当地林业局要严格按照限额采伐制度控制采伐数量,对违规采伐、超额采伐的行为给予严厉制裁,对合法采伐、合理采伐的行为给予一定奖励,实现奖惩统一。另一方面在进行制度化、强制性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展开定额采伐教育,提升基层管理者、采伐者、林权权利人等对森林安全的认识,为限额采伐制度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2.4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监测管理

一方面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应积极增加监测经费,加强基础管理设施、监测设备建设,为综合性监测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持;要积极引进先进管理人才、经验及技术,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森林资源管理者的管理技能、森林安全素质等,创建高素质管理队伍,为基层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软件与人员支持。另一方面适时对森林资源进行监测,并对监测情况进行记录,完善森林管理档案,为本地域林区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

2.5建立森林资源管理的绩效评价机制

森林资源管理情况的评定影响管理的落实度,要保证基层森林资源管理收到预期效果,必须建立可行、可靠的森林资源管理绩效评价机制。首先,评价机制必须公正、公平。评价机制要涉及到绝大数人的利益,适应绝大数人的要求,评价必须严格依照相应的标准,以提升评价机制的有效性。评价机制必须全面,应涉及到森林管理工作绩效、森林状况、员工表现等。评价机制必须实用,不能偏离本林区、工作人员实际。

3结语

基层森林资源管理是林业持续发展的保证,基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要从制度、监测、限额管理、绩效评价等方面入手,将工作落到实处,只有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林业管理,实现林业的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崇然,闫莉,胡铁柱.浅析基层森林资源管理工作[J].农林论坛,2013

(5)2全海子.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J].生物技术世

界,2011(4)

森林资源属性篇5

林业属于大农业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森林资源在我国的林业建设和保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林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将森林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目前我国森林类型较丰富,森林面积19545.22万hm2,覆盖率为20.36%。我国国有林地面积已经达到131.58万hm2,集体所有林权面积达到18246.61万hm2。以山西省为例,山西是一个多丘陵、山地的省份,据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清查,山西森林面积282.40万hm2,其中林地面积261.33万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属于黄土高原,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于山西的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2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林业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可持续发展的深入认识,人民群众越来越认识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大力发展林业建设,得到了大家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说林业资源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满足后代人对林业资源的使用要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必须将林业可持续发展观深入到林业的制度建设、法律法规和发展政策,最终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目的,实现林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林资源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的建议

我国十分重视林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相继颁了布《森林法》、《草原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在林业保护和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有些法律问题没有彻底解决和理顺,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3.1现有林权模式我国以森林资源为主的林业产权主要分为两种模式,林权国家所有模式和林权集体所有模式,这是早期公有制经济的体现。这两种林业所有权制度,并不适应我国现代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林业公有产权制度的所有权属于国家,并没有实际的拥有者,所以看护单位往往对国家所属林业关注程度不如对自己本部门利益那么关心。集体林业产权中的森林经营模式是一种委托性质的管理方式,也是一种理论上的通过群众自治的管理制度。所以,应该尝试建立关于森林资源的林业产权管理制度,通过改变所有权的归属,达到促进权利人对于林业建设的关心和对现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尽责态度。笔者建议,要对不同森林分类的产权进行优化和选择。首先,对于生态公益林,其产权结构适合以公有产权形式作为最优的选择。其次,对于商品林,既然是以生产商品、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所以从产权归属方面可以放开。通过商品林的私有化产权的确认,刺激和激励开发商品林,有利于提高商品林的经营和管理水平,真正使商品林经济价值得以实现。

森林资源属性篇6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工作,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为,合理体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量,保护资产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印发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和《*省森林条例》、《*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在*省范围内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适用本细则(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外)。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森林资源资产,包括森林、林木、林地、森林景观资产以及与森林资源相关的其他资产。

第四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是指评估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资产评估准则及评估技术规范,在评估基准日,对特定目的和条件下的森林资源资产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和过程。

第五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

(一)涉及公益林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无论权属,实行核准制。涉及国家重点公益林的,由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准或授权核准;其他涉及公益林项目,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核准或授权核准。

(二)国有(包括国有控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实行核准制。1000公顷以上(含1000公顷)由省林业主管部门核准;1000公顷以下500公顷(含500公顷)以上由所在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核准。500公顷以下由所在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核准。

(三)非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实行备案制。1000公顷(含1000公顷)以上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备案;1000公顷以下500公顷(含500公顷)以上报所在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备案;500公顷以下的报所在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方法,遵照资产评估准则及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执行。

第二章评估范围

第七条国有、集体(含国有、集体控股)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进行资产评估:

(一)森林资源资产转让、置换;

(二)森林资源资产出资进行中外合资或者合作;

(三)森林资源资产出资进行股份经营或者联营;

(四)森林资源资产租赁经营;

(五)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担保或偿还债务;

(六)收购其他产权主体森林资源资产;

(七)涉及森林资源资产诉讼;

(八)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国有、集体以外森林资源资产是否进行资产评估,由当事人自行决定,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森林资源资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根据需要进行评估:

(一)因自然灾害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失的;

(二)盗伐、滥伐、乱批滥占林地人为造成森林资源资产损失的;

(三)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要求评估的;

(四)按照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评估的。

第三章评估机构和人员

第十条从事国有、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应具有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并有2名以上(含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参加,方可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须经2名注册资产评估师与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共同签字方能有效,签字的注册资产评估师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应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一条国有、集体以外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按照抵押贷款的有关规定,凡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金融机构抵押贷款项目,应委托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并有2名以上(含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参加;金额在100万元以下,可委托财政部门颁发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评估或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丙级以上(含丙级)资质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林业科研教学等评估咨询服务机构提供评估咨询服务,出具评估咨询报告。

评估咨询服务机构出具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报告,须经2名参加国家林业局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共同组织的培训后取得相应资质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人员共同签字方能有效,签字的评估技术人员应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咨询报告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十二条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在委托资产评估机构或评估咨询服务机构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前,对拟评估的森林资源资产的数量和质量应由林业部门管理的具有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资质单位进行免费核查,并出具森林资源资产核查报告。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从事森林资源资产核查业务应符合相关资质管理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或评估咨询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在开展评估业务活动中应当遵守保密原则,保持独立性。与评估当事人或者相关经济事项有利害关系的,不得参与该项评估业务。

第十四条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进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时,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并对所提供情况和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负责,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预评估机构或评估咨询服务机构独立执业。

第十五条为审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地方标准、技术规范,解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提供森林资产评估核准技术支撑,省林业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临时牵头组织“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小组”,作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咨询机构,负责解决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审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地方标准、技术规范等,为森林资产评估的核准提供技术支撑。

“专家委员会”成员由森林资产评估专家、注册资产评估师、会计、金融和法律专家等相关人员共同组成。

第四章核准与备案

第十六条凡需核准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应按照核准审批权限,向负责核准审批的林业主管部门报告下列有关事项:

(一)评估项目的审核情况;

(二)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情况;

(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范围的确定情况;

(四)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清单;

(五)选择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的条件、范围、程序及拟选定机构的资质;

(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时间进度安排情况。

第十七条评估项目核准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收到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后,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初审同意后,按照核准审批权限,在评估报告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提出核准申请。

(二)省、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收到核准申请后,对符合核准要求的,及时组织有关专家和单位审核,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评估报告的核准;对不符合核准要求的,予以退回。

第十八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的申请应包括下列文件材料:

(一)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文件;

(二)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表(附表1);

(三)评估项目批准的经济行为文件或有效材料;

(四)与所评估项目有关的林权证和权属变更的相关证明;

(五)资产评估机构、签字注册资产评估师、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资质证明;

(六)对森林资源资产实物量进行核查机构的资质证明;

(七)资产评估机构提交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和森林资源核查报告;

(八)资产评估各当事方的相关承诺函;

(九)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九条受理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申请后,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资产评估项目是否获得批准;

(二)资产评估机构是否具备相应评估资质;

(三)评估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

(四)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是否适当,评估结果的使用有效期是否明示;

(五)资产评估范围与项目批准文件确定的范围是否一致;

(六)评估依据是否适当;

(七)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是否就所提供的资产权属证明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及生产经营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做出承诺;

(八)评估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评估准则和评估技术规范的规定。

第二十条评估项目的备案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收到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咨询服务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或评估咨询报告后,按照备案管理权限,在评估报告或评估咨询报告有效期届满前3个月向省、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提出备案申请。

(二)省、市、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收到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的备案材料后,对提供材料齐全的,应在20个工作日内办理备案手续;对提供材料不齐全的,待资产占有单位或评估机构补充完善有关材料后予以办理备案手续。

第二十一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备案需报送下列文件材料:

(一)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申请表(附表2);

(二)资产评估报告(评估咨询报告)和森林资源核查报告;

(三)评估项目的批准经济行为文件或有关证明材料;

(四)与所评估项目有关的林权证和权属变更的相关证明;

(五)其他有关材料。

第二十二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受理资产评估项目备案申请后,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审核:

(一)资产评估项目是否获得批准;

(二)资产评估范围与评估项目确定的资产范围是否一致;

(三)评估基准日的选择是否适当,评估结果的使用有效期是否明示,评估程序是否符合相关评估准则和评估技术规范的规定;

(四)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是否就所提供的森林资源资产清单、资产权属证明文件等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做出承诺。

第二十三条经核准或备案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结果有效期为自评估基准日起1年。

第二十四条国有、集体森林资源资产占有单位在进行与资产评估相应的经济行为时,应当以核准或备案的资产评估结果为作价参考依据。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低于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产权转让批准机构同意后方可继续交易。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由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管理和监督。

各级财政、林业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方式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备案情况进行抽查。

第二十六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抽查的内容包括:

(一)产权单位经济行为的合规性;

(二)评估的森林资源资产范围与有关经济行为所涉及的森林资源资产范围是否一致;

(三)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提供的森林资源资产权属证明文件、财务会计资料及生产经营管理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

(四)资产评估机构或评估咨询服务机构的执业资质和评估人员的执业资格;

(五)评估工作底稿;

(六)评估依据的合理性;

(七)评估报告对重大事项的披露程度;

(八)其他有关情况。

第二十七条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于每年度终了20个工作日内将本市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的核准、备案情况及检查结果报省林业主管部门。

第六章责任追究

第二十八条资产占有单位或个人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改正,必要时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一)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而未进行评估;

(二)聘请不符合相应资质条件的评估机构从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活动;

(三)向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咨询服务机构提供虚假情况和资料,或者与资产评估机构、评估咨询服务机构串通作弊导致评估结果失实的;

森林资源属性篇7

关键词:大田大仙峰;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分析;评价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0102-03

1大田大仙峰省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大仙峰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中部,面积6886.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033.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9.54%;缓冲区面积1408.5hm2,占20.45%;实验区面积1444.1hm2,占50.01%。保护区的地貌以中山为主,森林覆盖率81.8%,是福建省三大水系闽江、九龙江和晋江支流的发源地,在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

2调查方法

保护区森林资源调查依据福建省林业厅2006年5月颁发的《福建省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定》要求,与大田县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统一进行。根据2011年度森林资源建档数据,区内的森林均为特用林。

3森林资源分析

3.1林业用地面积

保护区林地面积6026.54hm2。其中:有林地面积5375.93hm2,占林地面积的89.2%;灌木林地面积59.93hm2,占林地面积的0.99%;集体林地面积5601.27hm2,占林地面积的92.94%,国有林地面积425.2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7.06%(表1)。

3.2林木资源

保护区内有林地面积5375.93hm2,森林蓄积量290877m3。林分面积4984.59hm2,蓄积量290877m3;经济林面积40.27hm2,竹林面积351.07hm2(表2)。

林分中,幼龄林面积312.933hm2,蓄积量7330m3;中龄林面积2084.400hm2,蓄积量95621m3;近熟林面积1250.200hm2,蓄积量89116m3;成过熟林面积1337.067hm2,蓄积量98810m3(图1)。林分以中龄林面积最大,其次为成过熟龄林和近熟林,幼龄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均很小。

3.3不同林分类型面积与蓄积量分析

保护区林分面积4984.59hm2,其中:针叶林3216.26hm2(马尾松1980.00hm2,杉木1236.26hm2),占林分的64.52%;阔叶林1768.33hm2(硬阔类1755.53hm2,软阔类12.80hm2),占林分的35.48%(表3),分起源分龄组面积详见图2。

保护区林分蓄积量290877m3,其中:阔叶林蓄积量71900m3(硬阔类70719m3,软阔类1181m3),占林分蓄积量的24.72%,;针叶林蓄积量218977m3(马尾松蓄积量121547m3,杉木蓄积量97430m3),占林分蓄积量的75.28%。分起源分龄组蓄积量详见图3。

3.4天然林资源分析

保护区有天然林3983.94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7.85%,其中:林分面积3632.87hm2,林分蓄积量180202m3;竹林面积351.07hm2,81万根。其中毛竹66万根。

分龄组,幼龄林面积275.4hm2,蓄积量5683m3;中龄林面积1764.87hm2,蓄积量75854m3;近熟林面积758.93hm2,蓄积量42931m3;成过熟林面积833.67hm2,蓄积量55734m3。

4森林资源特点与评价

4.1保护历史悠久,森林原始性强

保护区社区有良好的保护森林传统,区内分布有南方红豆杉、樟树、闽楠等许多名木古树,细柄阿丁枫林、穗花杉林、百日青林、黄山松林、乌冈栎林等都是原生性的森林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

4.2森林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高,林地生产率较低

保护区林地面积6026.54hm2,林木蓄积量294519m3。保护区所在的大田县的森林覆盖率达66.1%,人均有林地面积0.48hm2,人均蓄积量28.53m3,远高于福建省的0.26hm2和14.42m3及全国的0.13hm2和9.42m3的水平。

区内海拔1000m以上中山有14座,相对高差大,土壤瘠薄,有暂未利用地490.8hm2,林地生产率较低,林地平均蓄积量仅48.87m3/hm2,低于大田、福建水平。

4.3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

科考查明:保护区有8个植被型113个群系和292个群丛,有高等植物156科561属1005种,花榈木、南方红豆杉、樟树、刨花润楠、闽楠、红楠等许多种类是优质材用树种,木兰属、含笑属、杜英属、冬青属等是很好的园林绿化资源;有金毛狗、阔叶十大功劳、七叶一枝花等3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

4.4生态系统稳定,保护功能突出

区内丰富的森林植被保护了的樟树、闽楠、南方红豆杉、花榈木、乐东拟单性木兰、半枫荷、浙江桂、穗花杉、百日青、罗浮栲、带唇兰、蛇足石杉、硬壳柯、金黄银耳、大果马蹄荷等珍稀植物物种,成为珍稀动物的繁衍地。

5森林资源保护策略

5.1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

针对保护区不同保护与管理功能,制定总体建设规划,提升管理能力、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切实保护好区内的生物多样性。

5.2明确保护重点,加强现有资源保护和监测

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加强白颈长尾雉、虎纹蛙等珍稀动物,红豆杉、闽楠等珍稀植物和红楠群落、百日青群落、穗花杉群落、大果马蹄荷群落、细柄阿丁枫群落等原始性群落的保护和监测。

5.3加大扶持力度,改善保护区内群众生产生活

对区内林权所有者多样性保护补偿;分期分批对群众营造的人工林进行赎买;实验区的竹林进行丰产培育,开展生态休闲旅游活动,提高群众收入;支持区内群众利用旱地、田边、路旁发展高山茶、油茶等高效经济作物;鼓励区内群众发展沼气等替代能源,减轻群众生产生活对森林资源的依赖。认真做好护林防火,加强植物检疫,严防松材线虫入侵。

参考文献:

[1]郑允文,薛达元,张更生.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J].农村生态环境,1994(3).

森林资源属性篇8

(一)资产的两重性 森林生物样性资产由森林生物资产(包括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和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态效益资产)构成。森林生物资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生物转化功能(岳上植,2002.)。生物转化是指导致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质量(遗传价值、密度、成熟期、脂肪层、纤维强度)或数量(重量、立方米、纤维的长度或直径)发生变化的生长、蜕化、生产、繁殖的过程,从转化的机理上看,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主要靠自然力的作用和自身的转化能力实现其再生和转化。林业生产活动只起“催化剂”作用,会经常出现数量不减反增的现象。因此,对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应定期地结合评估,以评估促进核算。

(二)价值的多元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是森林这一综合地域类型中所呈现出来的生物多样性。一般而言。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分为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和存在价值四类(国家环保局,1998)。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又可分为直接实物价值和直接非实物服务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是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提供的生态功能的价值;选择价值是指人们为了将来能直接或间接利用森林生物多样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价值是人们为确保森林生物多样性继续存在的支付意愿(张颖,2002)。价值的多元性决定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困难与复杂性。森林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其所体现的价值不仅在于为当代人提供直接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为人类目前及将来所创造的巨大的非直接使用价值,所展现的是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三)资产的整体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提供木材、竹材和蘑菇及其它动植物产品来源时,释放的是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有形的森林生物资产;当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等森林生态效益资源的时候,释放的是间接环境效益,此时属于无形的森林生态资产,两者的结合点在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同一载体。森林生态资产不能脱离森林生物资产而独立存在,两者相互依存,其价值的形成、消费和补偿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森林有形资产在其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增减变动过程中,森林无形资产也相应地发生变动,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地会发生变化。因而在对森林有形资产的价值确认和计量中,也要相应地对森林无形资产的价值及其所产生的效益进行确认与计量。

(四)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是相对稀缺的,这不仅表现在天然存量方面,还表现在生成率方面。同时,地球上生物物种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因而各物种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可替代的。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产生了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要求,体现在会计上是必须对其进行确认和计量。

(五)产品的公共性和市场的无形性 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它超越了进行森林经营活动的林业行业以外的外部影响,即不通过市场机制反映的影响,进而会产生不能全部反映到私人收益中的社会收益。公共物品是具有外部经济性的典型例子。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发挥的生态效益主要是一种无形效用,不能贮藏和移动,生产者难以对其控制,即无法迫使受益者偿付了补偿费用后才能享用其生态效用。因此,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效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同时,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中的生态资产一般不存在市场,所以应更多地考虑非市场价值的计价方法,实现对其生态价值的确认和计量。

二、森林生物多样性资产的会计确认、分类

森林资源属性篇9

1.1森林土壤土壤是历史自然体,同时又是各种成土因素与人类生产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弥渡县成土的主要母质有砂岩、页岩、砾岩等沉积岩和岩浆岩类的花岗岩、玄武岩以及少量的片麻岩。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样的气候类型主导了森林土壤发育类型,主要有棕壤、黄棕壤、红壤、紫色土、石灰土。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2850m以上的九顶山山顶部坡面为黑毡土(高山草甸土);棕壤在弥渡县境内分布范围很窄,主要分布在海拔2850m以上的九顶山硬叶常绿阔叶林(黄背栎灌丛)和太极顶的山顶苔藓矮林下;海拔(2500m)2600m~2850m为黄棕壤;(2500m)2600m以下为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紫色土和石灰土,紫色土在弥渡县分布较为广泛,分布在海拔2300m以下,而石灰土大部分分布在海拔2600m以下县域北部和东南部岩溶地貌区域。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结果,红壤面积最广,占总面积50.8%;其次为紫色土,占45.2%。

1.2森林植被弥渡县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地带性植被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基带的海拔范围约为1500m~2500m之间,此林带基本上是壳斗科的栲属、青冈属、石栎属为主的常绿阔叶林树种,其次是山茶科的木荷属,樟科的润楠属,木兰科的山玉兰属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及次生的云南松林。

1.3野生动植物据弥渡县动物普查资料记载,县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分布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绿孔雀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金猫、小灵猫、果子狸、中华穿山甲、岩羊、水鹿、林麝、矮尾猴、白腹锦鸡、白鹇、血雉、红腹角雉、班尾榛鸡13种。弥渡县野生植物丰富,主要有松科、柏科、樟科、八角回香科、紫树科、含羞草科、蝶形花科、芸香科、杨柳科和桦木科等29科植物,主要树种有云南松、华山松、云南油杉、圆柏、白杨、樟树、合欢、麻栎、杜鹃、旱冬瓜、红椿、棕榈、滇山茶等100余种。在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我国第一批《珍稀频危保护植物名录》中,弥渡有红豆杉、云南山茶、大树杜鹃、云南梧桐、香果树、领春木、大叶木兰、厚朴、红椿、旱地油杉、董棕、云南紫薇、姜状三七、云南黄连、天麻等十余种,其中领春木属频危树种。

1.4林下资源弥渡县林下资源丰富。县内分布天麻、三七、淮药等267种药用植物。花卉资源较多,除常见的花卉外,其中着名的有山茶花、杜鹃花、木芙蓉、紫薇花、古桂、牡丹、十样锦、虎头兰等。野菜品种繁多,可开发的有蕨菜、龙刺花、树花菜。此外还有众多的野生食用菌,如鸡枞、香菌、木耳等以及其它林下资源。

2森林资源特点与评价

2.1森林资源特点

2.1.1“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弥渡县森林覆盖率为49.3%,各乡镇森林覆盖率在38.6%-72.1%之间。

2.1.2乔木林(纯林、混交林)单位蓄积偏低弥渡县乔木林(纯林、混交林)单位蓄积量为56.8m3/hm2。按龄组分:幼龄林26.4m3/hm2,中龄林61.1m3/hm2,近熟林73.4m3/hm2,成熟林79.7m3/hm2,过熟林158.1m3/hm2。

2.1.3乔木林分中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弥渡县乔木林分中中幼林面积、蓄积分别占总林分面积、蓄积的90.2%和86.6%,近成过熟林面积、蓄积分别占9.8%和13.4%。

2.1.4乔木林中飞播林占优势弥渡县乔木林起源为飞播的面积、蓄积分别为61.3%、66.2%,起源为天然的面积、蓄积分别为22.4%、19.4%,起源为人工的面积、蓄积分别为16.3%、14.4%。

2.1.5乔木林中针叶林占优势弥渡县乔木林(纯林、混交林)中,以云南松、华山松、油杉等为优势的面积、蓄积分别为81.5%、88.5%。

2.1.6森林类别以公益林为主全县林业用地面积中公益林与商品林比率为53.9∶46.1。

2.1.7核桃产业发展迅猛核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弥渡县广大山区多适宜核桃树生长,并且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核桃已成为本县广大山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林农种植核桃的积极性很高,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核桃种植面积增长迅猛,“十一五”末已达28840hm2。

2.2森林资源评价

2.2.1林地面积与森林面积人均占有率低弥渡县是山区县,林地面积较大,占国土面积的67.4%。全县人口密度较高,人均占有林地面积和森林面积分别为0.32hm2、0.23hm2,低于全省人均水平。

2.2.2林地生产率较低由于长期粗放式经营,导致森林以次生林为主,森林质量不高。全县低效林面积占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的24.8%。乔木林(纯林、混交林)单位蓄积为65.8m3/hm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纯林、混交林单位蓄积为96.9m3/hm2)。

2.2.3用材林近期可采资源少用材林面积、蓄积分别占全县乔木林(纯林、混交林)面积、蓄积的65.18%和71.27%。其中,幼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9.32%和3.33%;中龄林面积、蓄积分别占79.25%和82.61%;近熟林面积、蓄积分别占10.65%和13.08%;成熟林面积、蓄积分别占0.77%和0.97%;过熟林面积、蓄积分别占0.01%和0.01%。近期可采资源少,林业产业发展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3林业发展建议

通过县有关林业部门对弥渡县森林资源现状的说明和宣传,当地人民群众对森林的保护意识有所提高,增强了造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现对弥渡县今后的林业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3.1以生态利用为主,商品利用为辅

3.1.1严格控制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建设项目尽可能少使用林地;优先安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重点保障国家和省级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使用林地;严格控制以赢利为目的的经营性项目建设使用林地。

3.1.2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在农业开发、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过程中,禁止挤占林地。禁止毁林开荒、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非林地,对原有林地被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应限期还林。

3.1.3严格保护公益林地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完善补偿机制;加大重点区域的公益林地保护力度;严格限制公益林地的性质改变;落实公益林地管护责任和管护经费。

3.1.4加大对临时占用林地和灾毁林地的修复力度对临时占用林地项目收取恢复林地抵押金,临时占用林地期满后,要监督使用林地的单位或个人及时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并利用植被恢复费及时开展植树造林、恢复乔灌植被。对自然灾害损毁的林地,在生态恢复规划的基础上,利用灾害专项资金和社会公益基金及时进行修复治理。

3.1.5加强重点商品林基地建设对重点商品林基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扶持工业原料用材林基地、林产化工原料林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

3.1.6维护公益森林的自然属性,提高商品林的人工林比例对于现有公益林中天然森林,特别是原始森林、生态区位重要区域的天然林,要加以严格的保护,在维护森林健康的基础上,保持其自然属性,减少人为干预;对于公益林中的人工林、人工促进形成的森林、新营造的公益林,要努力构建复层林、混交林、异龄林,维护生物多样性,采取近自然的培育方式,努力使之形成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于商品林森林,要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加强森林抚育,加大人工培育措施,实施低效林的改造和森林抚育,培育高效、丰产人工商品林,逐步提高商品林中人工林的比例,提高单位面积林产品的产出能力。

3.2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3.2.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加大退耕地还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切实抓好退耕还林巩固成果建设项目,要做到“退得下、稳得住”,以保持退耕地的林地属性和林地稳定性,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

3.2.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按照国家新一轮“天保”政策,继续实施“天保工程”,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公益林建设和森林培育,对现有森林进行全面有效管护,严格控制工程区内林地的流失。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使工程区的林地和森林得到有效地保护,提高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3.2.3低效林改造通过低效林改造,优化森林结构(树种组成、起源、年龄等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努力实现高产出、高效益的目标,有效地保障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得保护、产业大发展、农民能增收的问题。

3.3科学经营、持续利用

3.3.1林地分类经营按照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开展分类经营。对于公益林地中的无林地造林、灌木林和疏林地改造,应遵循“宜乔则乔、宜灌则灌”、适地适树、尽量采用乡土树种的原则,推行乔灌草结合、复层森林结构构建,但立地质量高的林地一般应营造乔木为优势的森林。对于商品林地中的人工造林和低效林改造,应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经营利用林地。营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特色经济林一般应利用质量较高的林地,使用质量相对较差的林地营造商品林应采取人工措施改善立地条件。

3.3.2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对于公益林森林,主要做好防火、防病虫害和防治有害生物入侵等工作,通过加强管护,实施封山育林,对非敏感区域进行适当的生态抚育,人工促进低郁闭森林向高郁闭转化,维护森林健康,减少非正常死亡和枯损,提高单位面积蓄积生长率水平。对于商品林森林,结合林权制度改革,探索以股权投资、森林资产流转、合作经营、企业化经营等多种形式的商品森林经营模式,主要通过集约经营、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的方式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

3.3.3可持续经营和利用林地质量较好的林地,要保护林地立地质量不降低;林地质量相对低下的林地,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林地立地质量。为了保持林地不退化,对立地质量差、植被稀少的林地应逐步构建从草本到乔木的植被体系,逐步改善地力状况。对从林地生产和获取木质资源的商品经营方式,在利用时要做好水土保持,加强林地肥力的人工补充和修复,维护林地再生产能力。

3.3.4林产品基地建设通过低效林改造,完成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栽植,完成以桉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完成以云南松、华山松、旱冬瓜为主的用材林基地建设。

3.3.5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建设管理对于东山国家森林公园,应根据森林公园建设总体规划,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一是加强森林公园现有森林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管理和保护,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景观资源;二是要加强森林公园建设,积极开展森林抚育,营建优美、良好的森林景观,三是要加强森林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森林公园的游客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改善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提升森林公园的整体生态功能和景观效应,加快森林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太极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应按照名胜区总体规划,强化名胜区建设和管理。一是要加强现有物种多样性和景观的保护,切实保护好区内的动植物资源、人文和历史景观资源;二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区内交通、通讯、饮水等条件和设施,改善服务景区环境,切实提高游客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游客对名胜区环境的影响;三是要积极建设新的景点和景观,进一步提高太极山的景观效果,提升太极山的生态、历史、文化地位和功能,充分发挥太极山的生态和文化效益,实现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实现太极山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让太极山这一自然和人文历史瑰宝体现应有的价值,永远为人民服务。

3.3.6进一步强化林地林权管理对确认的林地,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登记,核发林权证;对已发林权证的,进一步加强管理,稳定林权;对未发林权证的,认真组织实地勘界,落实林权主体,开展确权发证工作。对退耕还林地做到“退耕一块,验收合格一块,发证一块”;对目前非林地上(基本农田保护区外)形成的森林(包括城市森林、农地森林等),落实土地的主导利用方向,通过政策逐步规范并纳入林地进行管理。加强林地林权管理,明确林地林木性质和权属,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稳定林权,规范林地林权流转行为,流转后不得改变林地用途。

3.3.7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的稳定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用于补充森林及林地资源,对生态地位极为重要和生态极为脆弱地区的林地,加大保护资金投入力度,防止毁林和森林退化;对退化林地修复、规划的宜林地造林的,按照恢复、造林难度,给予必要、适当的财政补贴。确保林地确权、定界、调查、监测、档案管理及林地管护经费的投入。研究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吸引尽可能多的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

3.4强化技术支撑

3.4.1强化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选择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促进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3.4.2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推进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鼓励支持林业科技工作者到生产一线实践和创业,促进产、学、研结合,形成有利于科技兴林的发展机制。

3.4.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林地监测管理水平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与“3S技术”,定期组织开展林地调查和动态监测,完善林地地籍管理制度。运用遥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林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全县林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规划实施情况,发现、纠正和处理违反规划的行为。以数字影像信息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林地保护利用管理与动态监测为主要内容的面向全社会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为政府决策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接受社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并根据需要修改和完善规划,以规划管理的信息化带动规划管理的科学化和服务的社会化。

森林资源属性篇10

【关键词】苔藓植物;种类;九道水森林公园

九道水省级森林公园位于贵州省正安县西部34公里的桴焉乡境内,地处东经107°15′14″-107°15′48″,北纬28°36′5″-28°37′21″,是黔北群山中难得的高原湖,海拔1200―1800米之间,平均海拔1500米,终年气候湿润。公园东西宽4.4千米,南北长5.1千米,规划总面积1244.5公顷。森林公园内自然资源和可开发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有深山含笑micheliamaudiaeDunn.、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oliv.等珍稀树木。整个公园森林覆盖率高达90%。九道水森林公园因九股泉水而得名,九股泉水注入九道水水库,形成颇具魅力的景观[1],森林旅游资源的优良度较高。园内有菖蒲沟、天生淌溶洞、单斜山、溶蚀漏斗、悬崖峭壁等形态别具的地文景观;有喀斯特苔原森林泉水文景观和清澈秀丽的九道水水库风景[2-3]。这样一种特殊的生境必然有特殊的植物种类分布,但目前对九道水森林公园植物资源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针对九道水苔藓植物种类组成方面的报道比较少[4-6],因此有必要对该区域苔藓植物种类植物物种情况进行深入探索。

1研究方法

2009年9月,在正安九道水森林公园海拔1200―1800米之间的不同区域,不同生境中进行标本采集,使所采集标本能代表该区域植物状况,共采集标本121号,采集时在采集袋上记录下所采标本生境、基质、采集地点、日期和海拔高度等,并带回实验室晾干。根据植物标本外部形态进行初步鉴定,然后取少量植株在培养皿中用清水浸泡,取需要进一步观察的部位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借助于有关工具书[7-10]对苔藓植物标本进行鉴定。

2研究结果

2.1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种类组成

贵州已知藓类植物50科,215属,719种[11],苔类植物32科,67属,246种[12]。经本次标本采集鉴定,九道水森林公园有苔藓植物20科55属99种,其中藓类植物17科52属96种,占全国藓类植物科的31.75%,属的12.59%,种的4.04%;占贵州藓类植物科的34.00%,属的25.58%,种的13.35%。九道水公园的苔类植物3科3属3种,占贵州苔类植物科的9.38%,属的4.48%,种的1.22%。由此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的藓类植物种类较丰富。

2.2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科的组成情况

对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科的组成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九道水省级森林公园含5属以上的科有5科,共含植物29属,52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属数的52.73%,总种数的52.53%。该区域内单属科有9科,含植物18种,占该区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8.18%。该区域苔藓植物具有优势科所含植物种类多,优势性较明显,但单属科比例较高。

将该区域含植物种数大于或等于9种的科定为该区域的优势科,该区域苔藓

植物优势科的组成情况见表2。

由表2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含有优势科5个,分别是青藓科(Brachytheciacea)、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arnaceae)和羽藓科(thuidiaceae),5个优势科共含苔藓植物28属,56种,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属数的50.91%,总种数的56.57%,属数和种数比例均超过该区域苔藓植物种数的50%,构成了该区域苔藓植物的主体。丛藓科(pottiaceae)含植物8属,为该区域含物种属数最多的科,分析因为丛藓科含植物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旱性,所含种类多数温带分布,一般生长于岩石表面、林地、钙质土或墙上[13]。与九道水海拔相对较高,人类活动相对较频繁的情况一致。青藓科(Brachytheciacea)含植物6属15种,所含植物种类占该区域苔藓植物总种数的15.15%,是该区域第一大优势科,而青藓科为典型的温带分布科[14],这与九道水省级森林公园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一致。

2.3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属的组成情况

九道水森林公园有苔藓植物55属,所含物种情况见表3。

由表3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中,含种数多于3的有3个属,含植物21种,占总种数的21.21%,含植物3种的属有9个,含植物两种的属有8个,但该区域仅含1种植物的属有35个,占了总属数的63.64%,占总种数的35.35%.说明该区域苔藓植物组成单种属较多,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

将该区域含植物种数大于或等于4种的属定为该区域的优势属,则该区域有优势属3个,其物种组成情况见表4。

由表4可见,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优势属含苔藓植物21种,占总种数的21.21%,其中青藓属Brahchythecium是第一大属,含9种,占总种数的9.09%,凤尾藓属Fissidens和真藓属Bryum是该区域第二、三大属,以上3个优势属含植物21种,其中藓类占了3属21种,而苔类没有。由此可以看出,该区域藓类植物属、种的优势性明显高于苔类植物属、种,然而该区域大于或等于3种的属有12个,可见该区域藓类植物属所含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相对较高。

3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九道水森林公园苔藓植物进行种类研究,初步整理出该区域有苔藓植物20科55属99种,其中藓类植物17科52属96种,占全国藓类植物科的31.75%,属的12.59%,种的4.04%;占贵州藓类植物科的34.00%,属的25.58%,种的13.35%。九道水森林公园的苔类植物3科3属3种,占贵州苔类植物科的9.38%,属的4.48%,种的1.22%。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曲尾藓科Dicarnaceae羽藓科thuidiaceae为该地区的优势科,青藓属Brahchythecium凤尾藓属Fissidens真藓属Bryum为该区域优势属。

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生境特殊,独具特色。通过本次对苔藓植物的探索发现,其物种多样性丰富程度较高。根据其生境复杂多样的特点还有必要对该地区其他动植物资源进行深入研究。而且在对该区域苔藓植物种类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对其区系地理及生态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连友.贵州国家森林公园[J].森林与人类,2010(3):84-96.

[2]穆彪,周明蓉,胡明亮.贵州部级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12):12-19.

[3]金微,周国富,岳江山.贵州省正安县乡村旅游发展初探[J].中国集体经济,2012,09(3):134-135.

[4]张雯,熊源新,马建鹏.贵州省地萼苔科植物初步研究[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8(5):12-17.

[5]梁阿喜,郎玉卓,熊源新.贵州省大帽藓科植物的分类[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8,27(6):491-497.

[6]张雯,熊源新,马建鹏.贵州省叶苔属植物初步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1,30(4):314-318.

[7]陈邦杰,编.中国藓类植物属志(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8]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十七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9]高谦.中国苔藓志(第九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0]高谦,吴玉环.中国苔藓志(第十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1]熊源新,罗应春.贵州藓类植物区系研究[J].贵州农学院报,1997,16(4):1-48.

[12]ZhangZH,ChenJK.marchantiophytaandanthocerophytainGuizhouprovincep.RChina[J].JoumalofBryobgy.2006,28(3):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