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艺美术专业分析十篇工艺美术专业分析十篇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59:06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1

[关键词]中职;工艺美术;色彩教学

在中职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的构成是非常复杂的,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关注对人才的美学素质和专业认知水平的培养,并且结合本专业的具体特点,让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观察能力以及艺术创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深入、全面,相关艺术设计类专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色彩教学作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对色彩教学活动开展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重视色彩训练的开展

色彩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色彩训练的开展水平。要想真正提高色彩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要关注对学生色彩审美能力的培养。设计科学的色彩训练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色彩教学的效用,让学生掌握足够的色彩构成知识,这也是学生后期设计的重要基础。通过开展有效的色彩训练,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也能得到更好的提高。在色彩训练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进行应用,通过计算机来制作相应的课件模型,让学生对色彩的构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更好地活跃思维,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创造能力。由于人的知识素养、视野宽度、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的不同,面对相同的客体事物,常常会有着不同的感知认识,教师在开展相关训练的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点。

二、将艺术性和基础性进行科学的融合

只有让学生学习的艺术性和基础性得到有机的统一,其色彩教学开展质量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以往传统的色彩教学活动中,客观对象受到学生更多的重视,只有实现对象的再现,那么整个学习过程也就完成了。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难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力,并且也遏制了学生个人风格与特点的发挥。在进行色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让学生在掌握色彩规律和其他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更多的自身情感和感受,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例如,在进行风景写生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验和观察,就自然的相貌和其内在进行感受,从而提高作品的深度和艺术表现力。另外,在色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让学生主动地对自身的艺术情感进行表现,赋予作品更多的活力和艺术情感。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欣赏

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自身的劳动成果,同时也是艺术家修养的体现。教师在色彩教学中,也要让学生领会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气息和美感,通过分析来感受色彩的情感、规律以及背后的本质和内涵,从而更好地促进色彩应用和表现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对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积极的引进,结合不同课堂教学重点来针对性地选择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更好地吸收良好的艺术理念,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众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是启迪学生的重要源泉,凝结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不同艺术风格的重要途径。总而言之,色彩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开展,并且培养学生的色彩语言素养、创造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这既是色彩教学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新时期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需求。针对色彩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广大教师要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推陈出新,以更加优质的教学手段来更好地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2

关键词:艺术学;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师资构成;入学要求;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艺术管理”专业的兴起,源于欧美各种艺术经营、管理和研究机构对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20世纪6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先后设立了与艺术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此后印第安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著名高校也相继设置了类似专业。①在欧洲,英国早在1946年就成立了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旨在保护和促进英国艺术文化的发展,美国的国家艺术基金会就是在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的影响下建立的,但英国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和发展反在美国之后。此外,加拿大、法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也较早设立了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近半个世纪以来,欧美各国的艺术管理专业都有了很大发展,②但由于欧美实行的是不同的艺术管理模式,反映在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

在中国,艺术管理专业的发展是伴随着艺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从而催生的对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而诞生的。自2001年中央戏剧学院率先成立艺术管理系以来,不到十年时间,国内已有上百所高校设有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虽然“艺术管理”这一专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但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征,其中既有适合我国国情的、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不利于该专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因素。相对于欧美半个世纪以来形成的较为成熟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我国的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因为国情差异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社会的艺术管理教育经验,但有所借鉴,对于我国这一专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正是在与那些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的比较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正是在对那些相对成熟的教育模式的借鉴之中,我们才能更好地把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形成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模式”,指的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③在实际的应用中,“模式”主要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方式或标准。因而,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指的就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相对固定的标准和做法。根据教育学的一般原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教育者(教师)、受教育者(学生),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等四个要素构成。本文主要以这四个要素为切入点,详细探讨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师资构成分析

从教育者(教师)方面看,欧美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教师一般都有丰富的艺术管理从业经历。据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的院长、艺术管理专业教授williamF.Reeder介绍,他所在的学院在选聘艺术管理专业教师时,是否具有丰富的从业经历是非常重要的条件之一,是否具有博士学位反而在其次。打开该院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力量一览,该专业共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5人具有与“艺术管理”相关的从业经历,1人一直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6人之中,只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余4人拥有硕士学位。④Reeder院长的简历表明,他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获硕士学位(据他本人介绍,他目前正在印第安纳大学学习博士课程,尚未获得博士学位),被聘到乔治梅森大学之前,他曾担任华盛顿地区表演艺术联盟副主席兼总经理,也曾在圣路易音乐学院、印第安纳大学、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担任过教师或领导职务;除此之外,他还曾在维也纳、柏林、慕尼黑等欧洲城市担任歌剧男高音多年,其演艺事业的顶端,当属在著名的瑞士苏黎世歌剧院担任长达8年的首席抒情男高音,如此经历使他跟欧洲各国艺术教育界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对欧美各地的艺术管理教育历史和现状也颇为熟悉。

据他介绍,欧洲各国对艺术管理人才的要求与美国略有差别:美国大量存在各种非盈利艺术机构,因而艺术管理者首先需要掌握各种筹资技巧,而欧洲的艺术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更为密切,他们的艺术管理者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政府部门的各种管理政策和艺术机构运营程序,而不是筹资技巧。因此,尽管欧洲和美国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都具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欧洲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的从业经验主要集中在艺术场馆的管理和艺术政策的研究方面。

比如,英国城市大学的“文化政策与管理”专业共有专业教师5人,其中3人具有博物馆从业经历,1人从事过具体的艺术管理及大众传媒工作,还有1人一直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5人之中,只有2人拥有博士学位,还有1位教师只有学士学位。⑤由此可以看出,欧美主要国家“艺术管理”专业教师的一般特征是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学历一般是硕士为主,拥有博士学位者,和只有学士学位者都不多见。

二、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的入学要求分析

从受教育者(学生)方面看,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其入学要求中。艺术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欧美国家的学校提供的主要是艺术管理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一部分学校提供学士学位,很少有学校提供博士学位。根据“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提供的资料分析,目前美国共有70余所大学设有艺术管理专业,其中46所提供硕士层次教育,30所提供本科层次教育,同时提供硕士和学士层次教育的学校有3所,只有2所学校(德州理工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提供博士层次学历教育。协会会员单位中的欧洲院校只有一所提供本科层次教育,一所提供博士层次教育。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在学士、硕士和博士之间有着不同的分工。一般来说,本科阶段提供的主要是基础教育,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硕士阶段提供的主要是应用性教育,学生可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解决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很多实际问题,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在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课堂上看到的绝大多数都是在职的学生;至于博士阶段,提供的则主要是旨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教育,多数学生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都会选择在高校任教或者去科研机构工作。笔者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所在的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就只提供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本科教育层次,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关于新生的入学要求与其他专业大致是一样的,一般没有对艺术才能或管理才能的特别要求。欧洲很少有高校提供艺术管理专业的本科教育,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欧洲会员中只有芬兰的Humak应用科学大学有一个艺术管理专业提供本科阶段教育,因为是一个英语课程,有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加入一个叫做erasmus的项目,此外再无具体要求。而在美国,几乎所有提供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对新生都没有特别的要求。比如,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弗瑞德尼亚分校艺术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入学要求是:拥有高中毕业证书,或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的GeD证书,成绩列所在班级前半,等级为“B”或以上,Sats成绩1000分以上,或aCt成绩23分以上。再比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史帝文分校艺术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入学要求是:申请进入艺术管理专业,必须先达到威斯康辛大学史帝文分校的入学要求;要获准进入该专业学习,学生还必须完成校园内部的两个实习项目;此外,只有平均分保持在2.75以上,才能保有该专业的学习资格。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只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斯卡布罗分校艺术管理专业对申请入学的新生有艺术才能方面的特别要求:申请者的学业成绩,领导经验,一门或多门艺术学习的背景,以及通过专门的申请表格,很多时候则是通过面谈,所显示出来的对于艺术管理专业的兴趣和潜在才能。

应该说,在录取新生的时候,适当考虑其艺术或者管理才能是必要的。或许是因为欧美国家设有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本来就不多,且没有名校参与其中,所以在这些方面要求并不是很规范。但在研究生阶段,欧美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则普遍对学生的艺术或者管理才能提出了要求。比如,波士顿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入学要求是:申请者必须拥有学士学位,还应具有一门可以证明的、经过专门训练的艺术专长,通常要求具有艺术专业本科学历,但也可以通过其他材料证明。

这也是美国设有艺术管理硕士专业项目院校的一般要求,有些学校对学生的艺术才能要求更多,比如美利坚大学(americanUniversity,或译作美国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入学要求是:除了满足学校研究生入学的最低要求(平均分3.0以上)外,申请者还必须完成9门以上关于舞蹈、戏剧、音乐,或者视觉艺术的课程,三分之一以上必须是高级课程或相当于高级课程的内容。相当于高级课程的内容指的是4年以上在专业的公司或艺术机构工作的经历。鼓励并要求未满足学术要求的申请者参加面试。申请者需要提交两封推荐信。

还有一些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某些艺术才能,还希望学生具有管理才能。比如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硕士项目的入学要求是:本专业特为对艺术怀有激情者而设计,我们期望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申请者对我们的专业感兴趣,对每位申请者的评估都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做出的。我们特别强调工作经验的重要性,我们特别期望申请者来自某个艺术团体,接受过音乐、舞蹈、戏剧,以及视觉艺术或数字艺术方面的专门训练与从业经历,同时具有管理市场、财经、策划、产业方面的才能。那些能够把艺术商业运作方面的才能与其此前受过的艺术训练结合起来的学生也很受欢迎。

从中可以看出,申请者在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才能都得到了强调,但相对而言,显然申请者对艺术活动的了解程度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其管理方面的才能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因为本专业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管理才能的。所以,作为入学条件,管理才能并非是必需的。

相比较而言,欧洲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对申请者的艺术才能和管理才能要求则低一些。比如,英国城市大学的“文化政策与管理”硕士专业的入学要求是:考虑到申请者和好的学生来自各不相同的环境,学校和系里除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之外,就没有其他标准化的要求了。我们通常希望学生拥有好的第一学历,但入学前的实践经验也可以用来弥补学历的不足。

由以上材料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对于本科层次的学生大多没有太具体的艺术或者管理才能的要求;但对于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则较为普遍地提出了比较高的艺术专业方面的才能要求,部分院校也要求学生具有管理方面的经验。

三、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无论哪个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都需要培养学生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才能,诚如美国南卫理公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对其教育理念的阐述中所说:“艺术管理专业的成功,取决于管理者对当代商业实践的了解和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⑦这是不错的。在当代艺术管理实践中,艺术与管理二者同样重要,其作用和意义则互有侧重,艺术必须假经济手段存续(于商业社会),但必须作为艺术才能获得成功,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授们如此理解艺术与管理之间的关系。⑧

对于艺术管理这样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来讲,其培养目标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期望有非常直接的联系。由于欧美艺术机构运营和管理模式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他们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就有所不同,反映在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大致说来,美国的娱乐产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比较商业化的,希望管理者能够为自己的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而政府资助的,以及非盈利的艺术机构,则更强调艺术管理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其主要工作就是在艺术、艺术家和观众、消费者之间搭建桥梁,从而为艺术和文化的繁荣提供发展空间。在欧洲国家,由于艺术机构与政府部门之间存在着远比美国更为密切的关系,⑨艺术管理者必须了解有关的政策法规,也更需要熟悉艺术机构的管理程序。比如,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跟艺术管理相关的专业名称就叫“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在其关于培养目标的说明网页上,直接标明其涉及领域是“政策的制定与文化的管理”,显示出对相关政策法规以及艺术机构管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在美国,多数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提供的是ma或mFa学位,少数院校提供mBa学位。⑩诚然,不管是ma、mFa,还是mBa,学生都要学习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培养两方面的才能,但提供mBa学位的专业在财务、会计、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运营等方面则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美国加州大学长堤分校戏剧管理专业同时提供mFa和mBa两种学位,如果学生只申请mFa一种学位,他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主要是非营利机构管理、筹资、战略策划、生产、营销和领导;如果他们想同时拥有mBa学位,那么他们需要再学习另外30门管理类课程,包括财务、会计、营销,以及企业管理运营等内容。众所周知,mBa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mBa培养的是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因而,艺术管理专业中的mBa,必然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关系密切。事实上,美国高校中提供mBa学位的艺术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大都明确提及为盈利企业培养人才这一点。B11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提供mBa学位的艺术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跟盈利企业管理人才无关。事实上,在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的31个仅提供ma或mFa学位的美国正式成员中,只有3所学校的艺术管理类专业明确表示只为非营利组织培养管理人才,其余学校的服务对象均兼顾盈利与非营利组织。显然,这种宽口径的培养目标设置,对于其毕业生的就业是较为有利的。

很多学者并不主张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管理专业,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Reeder院长的意见很有代表性,他认为本科阶段不应该设置艺术管理这一专业,有志于从事艺术管理活动,或计划以此为职业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应该专门学习一门艺术或者是产业经济方面的课程,硕士研究生阶段再系统地学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并逐步将管理才能运用在艺术机构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乔治梅森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就是只有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为了让本科学生也能熟悉艺术管理的工作环境,他们开设了一门“艺术管理”选修课,但并不提供这方面的学士学位。

提供艺术管理本科层次教育的学校,大都将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入门级”的,其课程体系兼顾艺术与管理两个方面B12,学生就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课程都学得很好。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欧美国家的很多学者才不主张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管理专业。

四、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培养措施分析

培养措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尽管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对艺术修养和管理才能的注重则是其共同的特征;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考核方式等一些具体的人才培养措施方面,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还是会体现出一些共性。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本科阶段的艺术管理专业虽然大都强调课程设置的多元性,但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管理工作的需要,多数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会偏向经营管理方面。

比如,芬兰Humak应用科学大学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中所设想的理想毕业生应成为“理解文化和艺术、传播文化、或为文化艺术活动创造合适条件的专业工作者,而其课程设置则主要包括文化输出、传媒教育、国际文化合作等几方面内容,基本不涉及艺术和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是为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美国一些学校的艺术管理本科专业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比如美国长岛大学Cwpost校区艺术管理本科专业称其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艺术才能与坚实的管理基础相结合的能力”,而其课程设置则明显偏向管理方面:艺术管理概论、艺术管理实践、艺术发展、艺术会计、艺术品营销、艺术和娱乐业公共关系;公开演讲;管理原则;组织行为;计算机图形概论。更有一些学校如南加州的查尔斯顿学院明确申明其培养目标就是管理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学生广泛学习经营管理方面的技能,并学习将这些技能运用在跟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合作过程中。事实上,本科阶段的学生一般既缺乏艺术文化方面的知识,也缺少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试图让他们在短短四年中成为兼通艺术和管理的艺术管理通才是不现实的,为了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培养实用人才为宗旨的艺术管理专业只好在课程设置上倾向经营管理方面。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有些学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如纽约州立大学弗雷多尼尔分校)要求,所有艺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都必须选修一门艺术类课程,譬如音乐,戏曲或舞蹈,并确保每位学生深入理解至少一门艺术学科,这样的做法或许是有些效果的,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学生无论如何都很难做到精通艺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知识和才能。

如前所说,欧美国家艺术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在入学前一般都会对艺术类学习经历有所要求,部分院校还希望学生具有管理类工作经验,这样一来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就可以专注于管理类知识的学习,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在艺术机构的管理活动中。比如,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包括:筹资、艺术与社会、艺术公共关系和营销策略、董事会管理、艺术财政预算、艺术政策,全部是实用的艺术管理知识和技巧。再比如,美国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包括:艺术管理考察、艺术营销、艺术筹资、文化政策、艺术财政管理,也是全部集中在艺术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williamF.Reeder等人不主张在本科阶段设立艺术管理专业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笔者也认为,本科阶段努力学习一个艺术门类,随后在参与艺术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再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艺术管理人才更能适应各种现代艺术机构的需要。

其次,在教学过程方面,根据现有资料、朋友提供的材料,以及笔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发现欧美艺术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案例分析,特别重视学生参与互动的意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常常作为教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根据之一;而纵观其整个教学过程,则会发现他们特别重视学生的校内和校外实习活动。

课堂教学方面,一方面,欧美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具有丰富的艺术管理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上经常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解某些理论问题,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曾经选修过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的一门“艺术公共关系和营销策略”课,授课教师KaraleeDawn曾在纽约百老汇剧场工作过多年,于是她在课堂上就不断列举她经历过的各种策划与营销故事,尤其是她参与策划制作音乐剧《mamamia》的过程,常常被用来说明艺术品营销的灵活策略,这些鲜活的实例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很多教师也利用自己和艺术机构的密切联系,不定期地请这些机构中的管理人员来客串教授,给学生讲解某个领域的实际情况。在我选修的另外一门叫做“董事会管理”的课上,主讲教师RichardKamenitzer教授曾经请过几位从事艺术管理工作的朋友来给学生们上课,其实主要就是介绍他们的工作经历,讲一些他们认为重要的事件,并回答学生的问题。我记得有一次他请了美国著名调研公司ShugollResearch的现任首席执行官marka.Shugoll来给大家讲解一个大型机构中董事会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与中国的研究生课堂不同,这些研究生可以在听课过程中随时打断讲课者的演讲,举手提问,教师也很欢迎学生提问,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自己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第三,一般来说,欧美国家的艺术管理专业,不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实习经历。本科生的实习一般在大二就可以进行(有些学校要求学生在修完其他学分后再进行实习,有些学校则会把实习和课堂学习交叉进行),有的学校只要求学生参加一次实习,获得相应学分(一般是3个学分),但在学生参加实习前,学校一般会提供实习指导课程,这类课程也可能会结合校内的实习,每周6到8小时;有的学校则明确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两次实习,一次在校内,一次在校外,这种情况下,校内的实习就会起到指导学生参加校外实习的作用。

比起本科生的实习,研究生阶段的实习无论在花费时间和参与程度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研究生的实习一般是6个学分,多数学校要求实习在毕业前的两个学期内完成(有些学校,如纽约大学斯坦哈德文化学院表演艺术管理专业,将实习排在第二和第三学期;还有些学校,如纽约市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三个学期实习时间,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其他情况还包括,有些学校,如俄勒冈大学的实习是安排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之间的暑假中的)。当然,学生可以选择在一个学期内一次完成实习,也可以选择在不同学期分两次完成,校方往往会推荐学生尝试在不同机构实习的机会(有些学校,如辛辛那提大学,会要求学生完成两次为期10周的实习;也有些学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学生,多数会完成4次实习,当然,这种情况也比较少见)。而对那些有艺术机构工作经历的学生(有些学校要求至少四年工作经历),还可以申请减免一半学分。

还有一些欧美学校的实习过程是以“项目”的方式完成的,最典型的要数荷兰的乌特列兹艺术学院,在这些项目中,学生针对所联系的艺术机构的实际问题扮演一种顾问的角色,并藉此对艺术机构的管理获得新的视野和经验。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来完成学生的实习活动。这种以完成“项目”代替实习的方式,对于解决学生,尤其是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碰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也与传统学科有所不同。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笔者特别留意到其不同时段的考核方式:平时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和回答问题,并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计入对其学习成绩的整体评价;期中考试,教师也会分发试卷,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题目上交,我曾经参加过一次“董事会管理”课程的期中考试,一共40道选择题,随堂考试,当堂做完;B13期末考试,教师往往会提前布置学生单独或搭伙进行一次调研活动,然后在最后几节课上依次以演讲的方式完成报告,B14这样的调研活动和演讲报告,已经可以算作学生实习活动的一部分。

由以上几方面内容的说明和分析可以看出,欧美艺术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措施上,都有重视实用性内容的特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本科阶段还是研究生阶段,均强调管理甚于艺术才能;体现在教学过程方面,则是特别重视案例分析、师生互动,以及实习活动;体现在成绩考核方面,则是传统的答卷方式与灵活的问答、演讲等方式相结合,即考核了学生专业知识扎实程度,也考核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

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生源,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措等几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可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目标明确,在学士、硕士和博士各层次之间有不同分工。

学士层次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其毕业后从事具体工作做准备;硕士研究生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注重解决学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博士研究生层次培养研究型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正如德州理工大学对其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去向的统计说明所描述的那样:“很多博士生毕业后成为了某些学院的讲座教授或者院长”。

其次,讲求实效,注重功用,体现在师资聘用、教学过程等各个方面。

比如师资聘用不注重学位而注重工作经验,教学过程重视案例分析、师生互动和实习环节等,处处体现着艺术管理专业注重实用性的特征。

第三,宽进严出,重视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入学要求和成绩考核等方面。

欧美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入学要求普遍不高,本科阶段基本没有特别要求,研究生阶段则只要求学生熟悉一个艺术门类;但成绩考核和毕业要求则相对较高,学生必须完成大量的调研分析和实习活动,才有可能完成学业要求,相形之下,他们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有些学校甚至没有对毕业论出明确要求。

欧美各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大都已有4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而我国的艺术管理专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相对于欧美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该领域的人才培养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师资聘用中重视学历甚于实践经验;课程设置因陋就简(因为该专业多为艺术类院系开办,所以课程设置畸重艺术类课程);课堂教学注重知识讲解甚于实例分析(国内成功的艺术产业典型实例还不是很多),实习过程相对马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壁垒依然难以打破),以及整体上存在的不顾实际条件匆匆上马新专业(新专业有吸引力,易于吸引优质生源,提高经济效益,这也是教育产业化的一种体现),招生过程甚为严格而毕业要求相对宽松等问题,都是我国艺术管理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因为国情差异,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欧美国家相对成功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但有所借鉴,对于我国这一专业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责任编辑:帅慧芳)

①根据哈佛大学网站提供的信息,哈佛商学院目前已无该专业设置。另据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美国共有七十余所大学设有艺术管理专业。

②仍据美国“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共有19所美国本土以外高校的艺术管理专业成为该机构的海外会员,其中加拿大7所,欧洲5所,澳洲3所,南美洲1所,亚洲3所。中国只有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一度成为该机构会员,但现在该机构网站上海交大的链接已经失效。目前上海交大与艺术管理相近的专业名称是“文化产业管理”,设在“媒体与设计学院”的文化产业与管理系。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894页。

④参见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视觉与表演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师资力量网页:.

⑥参见“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网站相关内容:省略/grad.

⑦参见南卫理公会大学艺术管理专业网址:smu.edu/meadows/areasofStudy/artsadministration/GraduateStudies.aspx.

⑧参见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艺术管理专业网址:省略/doc/bolzcenter_insert.pdf.

⑨有人曾经将美国的艺术管理模式称之为间接管理,法国为直接管理,英国为直接与间接管理相结合,这是很有道理的。当然,直接管理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干预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而是通过中介机构或签订文化契约等形式来行使政府的管理职能。因而,欧洲国家的艺术管理方式是艺术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虽然并非政府主导或控制,但也远较美国艺术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参见胡熠《欧美国家文化管理的经验与借鉴》,《重庆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⑩在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的36个美国正式成员中,只有5所学校的艺术管理类专业提供mBa学位。

B11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五个提供mBa学位的正式成员(仅统计美国学校)中,有四个明确表示其人才培养目标包括盈利企业管理者;有一个未明确表示,仅表示其培养的人才将工作于“专业的艺术和文化领域”。

B12艺术管理教育工作者协会十六个提供艺术管理学士学位的正式成员(仅统计美国学校)中,只有三所的课程设置明显偏向经济管理方面,其余学校都强调了自己课程体系的多元性(interdisciplinary或multi-disciplinary)。

B13这次考试本人考了75分,在班级中成绩居中。这种考试比较像传统人文学科的考试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的程度。

B14这些调研活动我没有参加,但我向我的一位朋友Jammie详细询问了他们调研的过程,并留了一份他们的调研报告。

CulturingmodesofartmanagementmajorsineuropeandUnitedStatesand

itsReferenceSignificancetoContemporaryChina

GaoYing-gang

(SchoolofFinearts,Shandong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信息化教学;传承创新

工艺美术是传统手工技艺的一种,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各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在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宜兴市,工艺美术教育被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职教专业,获得了传承与创新的新动力。当前,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基础建设向内涵建设和资源建设的方向迈进,在专业建设的信息化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及网络教学资源的系统性建设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具体到工艺美术教学中,有效整合信息化手段是当前该专业教学、该技艺传承中的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工艺美术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契机,致力于职业教育专业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实践与探索,现就一些做法和体悟进行分析。

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采集、存储和处理已经变得十分方便,这为教学资源的聚集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工艺美术历史悠久,但是教学资源相对分散。笔者所在的工艺美术教研组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教学资源,建立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同时根据每位教师的专业方向和特长,鼓励他们建立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库,为进行专业教学革新、传承工艺美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我们已经将宜兴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的工艺、技法、代表作品、历史追溯等内容,从文字描述、照片资料、视频记录到现场访谈,多角度、多形式地建设成学校教学资源库,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搭建平台。

信息化意味着教学情境的极大扩展。职业教育的专业技艺教学离不开现场。然而囿于一些客观因素,现代教育机构并不能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细致地、重复性地观察工艺流程。信息化手段的引入,则为班级制下的专业教学拓展了教学情境。如紫砂壶的制作包括打泥片、围身筒等十几道工艺流程,这些制作工艺和流程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创设任务式、模块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就某个流程中的某个模块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比较与综合,进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就某个模块,通过应用高清图像、现场影像等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专业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引起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1、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因此教学中相关的美学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素描、速写、默写能力;色彩知识,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能力;构成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空间构成的能力等。 

3、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社会也要求设计与国际接轨,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设计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双方合法利益的关键因素,这也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合同、建设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院校;素描教学;审美情感;培养路径

中等职业院校素描课程,是指向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美术艺术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教学内容构成体系中的基础组成内容,切实做好针对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素描课程教学工作,不仅能够为中等职业院校美术艺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建构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专业性成长发展背景条件,还能够有效督导促进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逐步发展形成具备基础性特征的审美主观实践能力,在不断改善相关学生群体的美术艺术作品欣赏评价能力的实践背景之下,保障和促进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艺术创作实践能力水平不断改善优化。从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素描教学工作的具体化组织开展路径角度展开分析,切实做好基础性审美情感认知的培养建构工作,对于不断改善优化中等职业院校美术艺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综合性艺术审美以及艺术实践活动能力水平,具备不容忽视的现实影响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如何在中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展开简要阐释。

一、中职院校素描教学过程中重视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以往长期组织开展的中等职业院校素描课程教学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在多种多样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干预条件下,素描课程教学工作在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学生培养实践工作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被过分夸大,诱导素描学科任课教师在具体组织开展的中等职业院校素描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片面关注对素描绘画技巧的教学训练,未能充分关注素描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和优化学生基础性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重要意义,给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国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素描课程教学质量水平的保障提升,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

从现代美术艺术的综合性历史发展路径角度展开分析,素描绘画技法及其作品,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种常见的美术艺术形式,是具备较为充分的基础性,以及清晰单纯性的美术艺术语言表达活动形式,是能够充分表达和揭示美术艺术实践者创作愿望和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素描艺术语言,就是在针对点元素、线元素、平面或曲面元素、空间元素,以及虚实元素等美术艺术构图表达元素的具体引用,完成针对特定美术素描艺术作品的观念构思和绘画创作艺术表现环节,并最终形成和输出具备充分独立性、完整性,以及艺术性的素描绘画艺术作品。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素描绘画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质,就是在针对基础性美术艺术构图表达元素展开结合式引入运用的历史背景之下,具体完成的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体验过程,而绘画者想要在具体开展基础性美术艺术构图元素组合运用过程中获取到最优化的艺术表达效果,必须在具体开展的素描绘画创作表达体验过程中,逐步致力于对情感性艺术创作表达元素的充分引入和呈现,借助于情感性艺术创作元素的充分引入呈现,确保实际组织开展的素描美术作品艺术创作实践体验活动,能够顺利获取到具备充分情感表达特质的艺术创作实践效果,给作品的欣赏者群体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艺术性,以及情感性感知体验刺激。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开展指向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的素描课程审美情感培养工作,具备广泛且充分的教育实践意义。

二、中职素描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具体路径

第一,想要在中等职业院校素描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和建构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艺术审美情感,应当在督导相关学生群体全面清晰认识基础性形体结构特征要素基础上,实现对形体美的充分认识。从素描绘画艺术基本理论的角度展开阐释分析,一切客观存在的物品对象,其本身都具备一定表现形式的,或复杂或简单的内部结构特点,而切实实现对客观物体对象内部结构特点的准确我认识,有利于实现对物体对象的多角度欣赏认识。从这一角度展开分析,中等职业院校任课教师,在具体组织开展素描绘画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中,应当优先组织督导学生开展结构性素描绘画训练,并且致力于在这一素描学科教学工作环节的具体化组织实施过程中,逐步督导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实现对常见物体类型基础性内部结构特征的全面清晰认识,为后续教学环节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提供支持条件。在具体化的课堂教学训练环节的组织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工艺瓷瓶作为物体对象,督导学生以结构性素描绘画教学训练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具体组织开展基础性的素描绘画训练体验环节,并且重点致力于处理好绘画体验过程中尺寸比例分配以及转折关系,继而在后m参与的静物组合绘画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对基础物体对象形体艺术特征的清晰认识,为中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建构形成基础性的审美情感认知结构创造支持条件。

第二,想要在中等职业院校素描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和建构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艺术审美情感,应当在督导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专业相关学生群体,掌握线条绘画艺术表达元素的合理运用方法背景之下,保障和促进相关学生实现对质感美艺术要素的充分感知。线条元素是具体开展素描绘画艺术活动过程中应用的基础性表达元素,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而言,想要在素描绘画体验过程中顺利获取到较好的艺术表达效果,必须优先学习和掌握线条绘画表达元素的基础性绘画表达应用方法。在具体组织开展的素描绘画实践活动过程中,本身同时涉及多种多样具体表现类型的线条表达元素,其中包含粗线条以及细线条等,从具体获取的绘画艺术表达效果角度展开分析,不同类型的线条绘画表达元素,其本身在具体开展的绘画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本身能够获取到彼此差异特征显著的形体艺术表现力,因此要求中等职业院校美术类型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群体,在具体参与素描绘画课程的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只有切实实现对线条绘画表达元素的准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才能在具体开展的素描绘画艺术实践过程中顺利获取到最优化的艺术效果,在具体完成针对特定物体对象的形体绘画训练实践过程中,顺利获取到合理真实的绘画艺术表达效果,为自身素描审美情感体验水平的不断改善优化,创造和提供基础性的支持条件。

三、结束语

针对如何在中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本文择取中职院校素描教学过程中重视审美情感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中职素描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具体路径,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肖萍艳.论如何在中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J].美术教育研究,2015,06:142.

[2]尤敏,王明.中职武术情感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06:90+92.

[3]郜小丽.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小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46+50.

[4]赵东.在中职《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教程》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236+238.

[5]邢郁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J].网络财富,2009,22:76-77.

[6]谢禾华.丰富学生情感促进人格健全――论大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培养[J].湘南学院学报,2009,06:107-109.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教学 知识结构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在这样的发展机遇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亟待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者必须对本行业的工作性质深入分析和研究,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本专业培养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既不是单纯的艺术家,也不是单纯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融现代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为人类创造新的、美好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一方面,设计师既要研究人在环境中的行为和需求,即人与物的关系,又要了解当代科学技术,还要熟悉施工工序,并且能判断市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是以产品的形式展现给人们的,它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在教学中除了专业必备的知识体系外,还应该加强学生的市场价值观念,这是当前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的产品以个性化、标准化的形式出现,但又必须体现出产品所具有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它是实用、美观、经济的三大要素的综合。因此教学中知识结构也必须是双重的、多元的。 

1、实用性要素的分析 

设计首先是满足人对物质的需求,它是第一性的。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基础上的更上一个层次的需求,也就是感官的需求,它是第二性的。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解决设计适用性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制图知识,主要掌握设计施工语言;材料知识,掌握材料的性能、加工方法;加工工艺知识,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加工工艺的程序和特点;人机工程学知识,研究人的生理特征,诸如人体尺度、动作分析、感觉分析等;计算机辅助设计知识,帮助分析、研究设计。除了要熟知上述的知识外,还需具备一定的数理化基础。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人们的注意力向形式感方面倾斜。人们更习惯用个人在行为、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经验去衡量一件设计作品的优劣,从而加重了艺术设计的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师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学科常识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并能把握一定的民族特点、经济、地域文化和社会意识,去更好的统一使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从中获取创作灵感。 

2、文化性要素的分析 

任何设计在满足了物质功能基础上,还必须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才具有生命力。单纯追求物质功能的产品,只能是工作原理的物化而谈不上美。由于环境艺术设计受到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制约,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宗教文化信仰不同,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常识,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才能设计出符合特定环境要求的优秀作品。 

因此教学中相关的美学知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相关知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绘画基础知识,提高素描、速写、默写能力;色彩知识,色彩的构成和色彩的运用能力;构成设计基础,二维和三维空间构成的能力等。 

3、经济性要素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最终以产品的形式出现,它通过市场和经济规律体现其价值。因而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设计前期针对诸如现状、需求、材质工艺等方面进行的市场调研,并研究产品价值和成本的关系,选择最合适的材料、结构和施工形式等。因此教学中还必须让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学、设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另外,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社会也要求设计与国际接轨,因此依法制定合同、依法设计和施工等是保障主雇双方合法利益的关键因素,这也要求学生必须了解合同、建设安全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结构的展望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高等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

[1] [2] 

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前,高校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知识结构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综合素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设计表现能力 

设计表现的内容包括构思草图、效果图、模型等,它们都是表达设计思维的辅助手段。设计者掌握的表现方法越多、技术越精,就越能有效展现设计思想。另外文字表述条理清晰和语言表达逻辑性强的能力也很重要,它可以深入、详细地说明设计构思和细节等方面,帮助设计构思转化为产品。 

(二)思维创新能力 

有人说:“设计是一种创造行为,创造性是设计的生命”。设计师的创造性劳动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和踏实的实践积累的基础之上。创新能力被认为是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的综合。它是人类所独有,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发展的。 

(三)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现代社会更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专业实践活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专业知识的应用,而是更加注重设计师具备满足环境需求的、综合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同时,理想与价值是个体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在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品格,这对于一个未来的设计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在专业教学环节,对理想与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始终贯穿于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看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亟待加强的是世界观、新个性的塑造,除了应加强意志品格的特殊锻炼外,更多的是如何解除学生的束缚,恢复学生应有的创新个性的问题;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在加强学校实践技能课的教学同时,家长、社会各界应该有意识地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动手做事的机会。 

上世纪年代以来,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方面的联系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面对世界多元化的文化和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中国现有的设计传统及设计教育受到了强烈的影响。作为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师的摇篮——高等院校,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迅速调整教学机制与方法,完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这种发展潮流,在专业教育中真正地将艺术、科学、技术三者进行横向融入,以适应世纪市场经济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提出的要求。 

当今社会处在快速发展中,人们的审美观和能力也在不断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要主动把握时代的脉搏,培养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紧跟时展的步伐,站在时展的前沿,不断接受新生事物。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艺术元素;教学体系

1动漫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动漫应用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指动画。随着动漫行业发展,动漫人才与市场的供需问题日益明显,国内动漫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动漫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的市场需要产生严重的脱节,内容同质化严重,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同时,高职高专教育更多的是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教育,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薄弱环节。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们发现,国内将动漫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现代动漫的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动漫的开发制作仍不能跟上市场的需求,而充斥于国内动漫市场的主要是美国与日本的动漫产品,但由于在动漫进口方面是以市场盈利为导向的,因此大部分进口动漫的教育功用并不明显。

1.1课程体系

动漫专业课程体系分布中,包含《装饰设计》、《三大构成》等普通艺术设计类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也包含《原动画设计》、《分镜头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关二维三维软件教学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先修后修课程有理有据,但真正的教学环节中并未做到环环相扣,装饰设计中传统装饰纹样、传统工艺未能与接下来的动漫专业课相衔接,造成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断桥。

1.2真实项目引入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只重视动漫理论、基础知识、动漫设计及制作的基本技能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创作、创造、创新能力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导致学生的专业能力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高职教育动漫教学过程中最忌讳的是纸上谈兵,所以一直沿用的都是真实项目引入的教学方法,但因学生素质以及教学条件限制,在真实项目引入后,只是在做一些技术层面的工作,无法锻炼学生的创意创新能力,学生思想局限。

2传统工艺美术中艺术元素在动漫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工艺美术包含的内容广泛,织锦、印染、陶瓷、金银器、漆器和木工等,传统工艺美术首先从实用基础开始发展,当满足实用基础后慢慢过渡到审美需求,从古至今,传统工艺美术中的艺术元素应用领域广泛,涉及服装、雕塑、建筑、设计等各行各业,将其引入到动漫教学领域,融入高校的教学课堂上去,将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培养有创意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提升动漫创作的文化内涵,进而去改变我国一味地模仿国外动漫发展的局面。第二,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弘扬区域特色文化。日照发展到现在传统工艺如农民画和黑陶工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高职院校对于大师工作室的建设,鼓励了对于文化传承的支持,与此同时更有利于我们将这些当地特色艺术融入动漫教学中去。

高校教学的重点就是能够将职业教育出来的学生直接输送到用人单位,能够与企业对接。这不仅仅包含着技术的掌握,还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课堂教学,应当注重树立的民族性、原创性的艺术价值观。在保证技术的前提下,发散学生思维传承传统美术精华的同时直接应用于动漫制作。

2.1课程应用

艺术元素应用的主要几门课程有:原动画设计、场景设计、FLaSH、影视后期、三维动画这几门课程。

2.2教学方法探索

(1)案例教学法是在高职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优秀案例,讲解这些案例是如何借鉴传统艺术,提炼其中的造型元素和艺术风格,通过对于案例的整个设计过程的理解,把握设计的流程。

(2)影像资料分析,影像资料的应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较之传统的板书式或以文字为主的ppt教学,影像资料的恰当应用,可有效改善课堂气氛,分别从视觉、听觉等感觉领域给学生以刺激,增强对知识点的记忆。清晰的解剖刀传统艺术的精华,拓宽学生的视野,能够发散学生的创作思维。

(3)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引入真实项目,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有直接的关系。通过企业完成项目流程的学习,让学生熟悉项目从立项到结项的全部过程。有明确而且清晰的成果展示。毕业后让学生轻松的和企业接轨。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难度,不仅要求学生有理论和技术的职称,还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运用新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在项目制作过程中所有的实际性质的问题。

2.3教学实践分析

(1)市场调研,让学生深入到民俗乡村,深入的了解传统工艺美术中区域民俗工艺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文化,当代与传统工艺美术之间已经出现了断层,在高校教学中,利用民俗馆、大师工作室、民间艺人等资源,以实践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学、多想,将这些艺术风格沉淀下来,作为创作的一手资源。

(2)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民俗工艺的艺术特点多种多樱如何巧妙地结合实训课程,做出来符合市场需求的影片,就需要学生在每一门课程中把握课程的重点,如《分镜头设计》如何将镜头组接到一起,符合艺术风格的节奏等。

2.4教学成果

鉴于学校有大师工作室以及相关选修课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动漫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竞赛引入课堂,以赛促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地域文化有效的引入课堂也获得了学校的一致好评。

3与当代动漫教学体系的融合

中国动画事业的原创性和本土化进程,需要从中国传统、本土文化中吸收养分,忽略民族文化特点,一味地追随国外动画的设计风格,是不可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因此,在本土动画的原创性和特色方面考虑,需要不断探索传统工艺美术与动漫产业的融合之处。高校动漫专业教师,如何有效的引入传统工艺美术特色,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上面下功夫。这样融合不仅有利于弘扬地域特色文化同时也促进地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加深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各行业发展的地位,继续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张之益.现代动漫技术与“大动漫”[n].中国文化报,2010.

[2]李文晓.中国动漫产业落后原因分析及解决方法探讨[J].四川大学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5.

[3]段小聪.从《火影忍者》看日本卡通片对传统文化的结构和重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4]杨晓林.论宫崎骏的生态观和人文困惑[J].电影评介,2006(09).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8

   (一)当前艺术设计行业现状分析目前,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竞争激烈:(1)优势品牌成为市场的亮点。一些具有优势的艺术设计企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日益成熟和壮大,逐渐成为行业中的领头羊,也成为艺术市场的亮点。如一些名牌家具公司、服装公司、平面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动画公司等,但是大品牌不多。(2)产品日益丰富,品牌增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艺术设计行业品牌众多,其中大多是小、微企业,虽然实力弱也极大的丰富了市场。(3)外资品牌在中国艺术设计市场依然占据着较大的比重。例如动画行业的美国华纳、梦工厂和福克斯,服装服饰行业的迪奥、夏奈尔、ZaRa、LV,建筑装修设计行业的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设计事务所、KainDL必美、grzywinski+pons设计事务所、英国的百安居公司,平面设计行业的21toRRGmbH、25records、afterlab、aKaDemiKS、anatomique-edition,等等。(4)我国艺术产业资源迅速向大企业流动,大企业队伍壮大的同时,生产规模并未扩张,反而呈现收缩趋势,企业发展方向已经由追求规模效益的成本路线转向谋求高附加值的效益路线。(5)受到政策、成本、市场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特别是生产、施工、加工型中小企业遭遇生存危机。相应的艺术中小企业队伍逐年扩大,但向纯设计类企业流动的趋势明显,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待遇不高,再有就是设计师的价值不易得到实现。可以说艺术设计行业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日益增多,艺术、技术的要求也愈来愈高。

   (二)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素质现状分析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新构建,为本专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前景,但是生源整体素质比前些年明显偏低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突出的问题。由于当下艺术设计专业招生人数扩大而生源则明显减少,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呈现的普遍特点有: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学习热情不高,吃苦精神差,喜欢享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离现实。艺术设计专业招生的假象在一定程度上蒙蔽了我们:每年的艺术设计专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时,无论是省考还是校考都是报名者众多,队伍排得很长,我们也许就此认为生源数量巨大。仔细分析,这种现象是有其现实原因的:中国考生的传统是理科成绩不好就考文科,文科也考不上就考艺术,因为艺术类专业的文化分数线要低很多;在升学的激烈竞争中,文理科成绩都不好的考生,就此找到一条捷径——学习美术,它不是特长而是专业,并且还是捷径专业。当然,考生中也有很多人属于真正爱好美术,并且有较高艺术天分的,但整体看,生源质量不高。

   (三)教学目标比较与分析美国当代着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B?S?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情感、技能”[2]。其中知识、技能目标在评价时候比较容易把握,而情感领域的目标较难,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将布鲁姆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分成了单纯知识传授和技能教育,把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虽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一定的比例,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再则,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差距,这与课程设置有着较大的关系。很多院校不是按照设计专业的逻辑、结构的需求,而是根据现有教师的教学研究方向来安排教学方案和课程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课、选修课、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教育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四)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课程体系分析经调查,我国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所开的教学设置内容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三大块:艺术类课程、技术类课程以及糅合了以上两种课程的实践类课程。通过对辽宁省十余所高校的调研后发现也有较大出入的地方,首先,开设课程的课时量不同,比如个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类课程,有的开设144课时,有的开设156课时,有的开设168课时,有的开设220课时,最多的开设了340课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基础、社会岗位需要、学校环境、师资等条件后,多少课时量合理,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与研究;再者,对于每个学期要开设的课程,各个高校也不一样,根据知识技能结构和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规律来看,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结构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安排在哪个学期上,上哪门课程,直接关系到最终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各个院校在课程顺序安排上是不一样的。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这些主要内容:专业基础课——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史论类课、专业方向效果图技法、专业方向结构课、专业方向技术课(制图、施工);专业方向课——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的主题设计、课题设计、实际或模拟制图及施工实践;专业选修课——艺术设计专业的边缘交叉类课程;实践环节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专业考察、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中国各高校艺术专业对这四类课程的设置比例各不相同,有的偏重理论知识,有的偏重动手实践操作,还有的对艺术类边缘交叉学科更为重视一些,从整体看,体现为实践类课程偏少而且执行力度不够,对理工科等交叉学科的课程更是设置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设置。

   (五)教学组织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按照大纲和课时数比重组织教学,组织工作主要围绕课的类型、结构、场地设备的布置等,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以掌握理论知识为目标去设计一堂课,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技能教学为辅。由于教学内容繁多,课时有限,各科目各自为阵,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仅仅是根据科目的个性特点拟定教学计划,过分强调各科目的独立性,忽略了各科目之间的相关性。受课时的制约,学生只能上统一的内容,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重视,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组织练习方式等都被一一地禁锢在统一模式中,根本体现不出“因材施教”。还有就是高校任课教师集体备课少,相互观摩少,信息交流少,人为的割断科目间原本存在的内在联系。忽视了自身课程特点,不重视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形式仅限于课内教学,而忽略了课外技能实训、校企合作单位的联系。随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在教学中应重新组织教学,课堂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可以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新组合上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六)教学手段和方法分析教学手段是指在专业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完成某一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教和学所用的工具或设备等;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在教学手段上,绝大部分课程仍然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教学生学,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中逐渐得到了加强。在教学方法上,艺术类课程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角,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学生成为配角,成为课堂上的听众,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使学生不得不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的思考时间少,独立自主的机会少,学习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变成了教师成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于死记硬背和机械式训练,违反了高职教学规律,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开发不够,不利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单向、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高。已经跟不上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9

一、艺术设计类专业情况分析

1.专业设置

目前,我院开设电脑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装饰工程四个艺术设计类专业。

2.生源状况

我院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分美术高考生和对口考生两类。按有关规定,美术高考生需取得美术专业高考本科合格证后方有资格报考我院,因此此类学生有一定的美术专业基础。对口考生是在中等职业学校不受专业限制录取的非艺术生,此类学生没有美术基础或只是爱好艺术设计专业,两类学生所占比例基本持平。

3.教学情况

针对上述生源状况,我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分类辅导措施,对刚入学欠缺美术基础的对口新生“开小灶”加班辅导。在任课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对口生专业基础课得到了提高,缩短了与美术专业生的差距,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4.就业现状

目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相对稳定,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基本对口就业率都没能超过60%,而专业完全对口率则很低,一般不超过30%。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就业渠道稳定率不高,企业满意度和学生满意度总体上一般。个人职业拓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足,创业水平落后。

从目前的情况看,艺术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进入企业和公司工作。比如我院的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想应聘广告公司、企业的设计部、装饰公司等设计师岗位,难度就会相当大。对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设计公司来说,设计师的需求已饱和,一般招聘的设计师岗位相对较少,而且要求工作经验。因此大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二、解决艺术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第一,对于教师而言,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挂钩,积累实践经验以增强创新意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分析市场需求的综合能力,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设计流程。要做到理论知识加具体案例加教师指导相结合,让学生学到的不只是枯燥的理论,更是实在的操作。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紧抱课本不放,要深入社会,深入企业,深入到具体设计案例的操作中去。根据市场需求,制订授课计划,编写教案;按照设计公司工作流程,指导学生学会寻找信息、联系谈判、市场调研、创意构思、确定设计方案、印刷加工等知识,加强全过程学习。

第二,对于学生来说,应踏实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在艺术生就业困难的大形势下,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就业成了艺术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艺术生在校期间应多培养动手能力,了解社会对艺术生的需求,早为就业铺路。一是学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把企业作为第二学习场所。二是学生入学时,首先要到企业了解环境,了解企业现在及将来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在早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开始学习专业课以后,应该经常参与企业提出个案的设计与点评,以锻炼表达能力,保持与社会、企业的接触,得到合理的信息,确定学习方向。三是学生毕业时,校企双方应该要求学生以一个准设计师的身份参与企业的设计开发工作,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此外,艺术生要注意保留平时的作业或好的作品,这对找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有能力的学生,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工艺美术专业分析篇10

   职业教育改专业系统化内涵建设

   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吸引力、竞争力、发展力,提高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职教界的共识和自觉行动。2010年启动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点在内涵,专业建设是核心和载体,专业强则学校强、职教强,专业系统化建设成为职教发展最紧迫的任务。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工艺美术专业建设标准、规范,这极大地制约了专业的发展步伐。借助示范校建设的强劲动力,总结近10年的专业建设、研究成果,启动了“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

   “工艺美术专业系统化建设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于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美术影视与动画、数字影视艺术制作、园林植物造景设计5个专门化方向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群建设,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设计与实践”双轨式课程体系,完善了“创意工厂”实训基地,培养了“双师型”师资队伍,提升了专业文化建设标准,修订了技能比武方案,旨在强化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育人质量。

   编写人才培养方案作为专业建设依据。我校工艺美术专业群涵盖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美术影视与动画、数字影视艺术制作、园林植物造景设计5个专门化方向。编写这5个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在广泛的调研基础上,分析各专业方向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坚持全面发展、结构优化、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的原则,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素质目标、能力和技能目标。在明确毕业生就业范围,分析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对技能组合与知识点进行归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操作能力、创意设计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据此构建由基本素质课程系统、专业核心课程系统、专业实训课程系统、拓展课程系统、职业资格课程系统组成的“设计与实践”双规式课程体系。而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规范,又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补充,对教学的具体指导。

   “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合作为途径,以工学结合为主线,加强重点专业专门化建设,带动整体专业发展。创新培养模式,探索实训项目化、能力模块化、考证岗位化等“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工艺美术特色,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坚持职业融入学业,学业凸现职业;艺术融入技术,技术凸现艺术的理念,创新艺术设计类中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探索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有机融合的中等职业教育新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设计与实践”双规式课程体系。工艺美术专业突出设计、创意理念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由于设计软件的应用积极的推动了现代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市场急需懂设计、会操作、能实施的艺术工人。因此,中职学校要构建“设计与实践”双规式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训动手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运用专业理论设计到制作产品实现一体化。

   “创意工厂”实训基地。基于“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设计与实践”双规式课程体系,就必须依托实训基地的建设。“创意工厂”实训基地,突出设计理念、注重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够从在教室里的美术专业知识出发,到电脑机房的软件设计,最后在输出设备上看到自己设计的真实作品,实现了项目的完整流程实训。实训基地设有基本技能实训室、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训室、美术影视与动画实训室、数字影视艺术制作专业实训室。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实训室主要包括园林景观设计实训室和园林规划设计实训室。

   “双师型”师资队伍。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文凭,更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提高。“双师”是对所有专业课教师的统一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各种培训学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向着市场需要的方向迈进。建立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梯队建设制度。建设专业教学团队,继续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型”比例;开展以骨干教师为主的全员培训,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争取在广告、影视、影楼、花店、玩具厂等工艺美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教师实训基地,并按责任分工具体组织实施教师的培训工作;每年组织专业培训和短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建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精品课程建设、自制课程软件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研发。聘用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落实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

   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专业成长有着强烈的指向功能,对专业发展有着显着的引领作用,通过建设专业文化,引领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实力,打造出一支品牌专业。具体体现在工艺美术专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如开展创意教室、特色走廊评比活动;举办艺术作品展示;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专业素养,培养想象力、创新力、协同力;最重要的是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和形成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