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十篇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十篇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1:28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1

>>挑战与机遇:人类面临的四大困境与最大危机及其引发的科技革命机遇与挑战并存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与机遇机遇与挑战1999,机遇与挑战正视挑战与机遇挑战与机遇共存“机遇”与“挑战”机遇与挑战共存担保业:挑战与机遇物联网:机遇与挑战核电:机遇与挑战并存区块链:机遇与挑战入世――挑战与机遇并存全民医保机遇与挑战并购:机遇与挑战共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Dma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4]BillJoy,“whythefuturedoesn’tneedus”,/wired/archive/8.04/joy.html,2000(4).

[5]martinRees(2003),oURFinaLCentURY,wiLLiamHeinemann.LonDon

[6]刘益东,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与科学转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4):50-55.

[7]长侠,隐匿之地:深网toR揭秘[oL],http:///deep-web

[8](美)丽贝卡・科斯塔,著,李亦敏,译,即将崩溃的文明――我们的绝境与出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9]刘益东.智业革命――致毁知识不可逆增长逼迫下的科技转型、产业转型和社会转型[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

[10]刘益东.致毁知识与科技危机:知识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机遇[J],未来与发展,2014(4):2-12.

[11]刘益东.《跳出双刃剑思维陷阱――研究致毁知识突破科技风险的认识误区[eB/oL].http:///,微课程,2015.

[12]刘益东.外行评价何以可能――基于开放式评价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6(5):145-150.

[13]刘益东.设立战略家工作室,创建世界一流思想库[J].科技创新导报,2014(14):250-254.

[14]刘益东.试论科学技术知识增长的失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4):39-42,48.

[15]刘益东.开放式评价与前沿学者负责制:胜出机制变革引发的云科学革命[J].未来与发展,2013(12):2-11.

[16]刘益东.试论粗放式创新、致毁创新、可持续创新理论与知识安全学[J].科技资讯,2014(25):238-242.

[17]郝伟.刘益东:首倡“低危技术、低危经济”理念带动粗放式创新向可持续创新转变[n].市场信息报,2014-10-14.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2

关键词:玉米育种;挑战;机遇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230016

目前,我国玉米品种产量能够得到持续的提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品种抗逆性和抗病性的提高,随着时代进步发展,玉米育种目标及其思路等均易受到干扰。然而,农作物种业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不仅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的核心产业,更推动着国家农业稳定持续的发展。其中,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工业原料作物、粮食、饲料,在粮食安全保障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而最近几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远超水稻,现已超过亿亩,为我国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随着人均生活水平以及膳食结构的不断提高变化,未来的玉米增产潜力和消费需求量势必将快速增长,因此,研究当前玉米育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十分重要。

1我国玉米育种现状

1.1玉米育种体系的缺陷

作为应用技术的育种方法及目标的玉米育种体系与客观规律相背离,而使得发展空间十分狭窄。玉米育种相关体制改革受到利益矛盾的影响,导致我国玉米育种研究生产分崩离析,即便联合科研也由于利益问题而多点试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鉴于这种恶性的竞争局面,促使产业技术发展严重受限,造成育种专家的自我贬值现象。而这些种种不良问题的产生,均源自玉米育种体系的缺陷。

1.2科研人员的错误认识

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玉米育种专家对科技体制改革理解不全面,对自身所处产业技术环节认识不清,使得科学规律无法突显,导致产业技术结构被扭曲,严重阻碍了我国种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特别是国家如果不再继续提供相关资助,必将使得我国种业处境更加艰难,难以与跨国公司展开竞争。

1.3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微弱

目前,我国仅少量科研单位与企业具备创新能力,有实力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但多数企业并不能全面适应全新发展趋势。针对当前来说,我国玉米育种发展思路即“3+1”模式,包括3项技术创新(创新种质、生物技术及品质改善)和创新制度。但缺少基础性育种研究环节,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研究体系的普遍现象。国家公益性研究机构应积极调整方向,做到扩增种质、创新并改良研究成果,为国家种业产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撑。相关研究单位应积极合作、相互联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同心协力增强我国玉米育种,促进国家玉米产业壮大发展。

2提高玉米育种的对策

2.1增强科企合作

众所周知,我国玉米育种科研以各级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为主要场所,无论资源或是人才均具有明显优势,其培育的玉米杂交种更加优良,比如农大108、中单909、豫玉22、郑单958等。特别是近年来,以国家种业政策为导向的玉米育种企业规模日渐扩大,使得更多优秀玉米育种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北京联创、郑州伟科等企业。然而,上述提到我国玉米育种科研力量并不集中,整体规模较小,不易应付国际种业公司的挑战。为此,对科企合作机制进行创新,整合国家优秀玉米育种单位,加强玉米育种的部级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构建,有机融合科研企业、院校等资源,进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增强玉米育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以便更好应对跨国种业公司的挑战。

2.2建立玉米育种商业化技术体系

国际种业公司的成果经验证实,建立农作物育种的商业化技术体系,在市场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是当代农作物育种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结合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如群体改良、转基因、轮回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持续创新玉米种质资源,增强高效玉米商业化育种技术体系建立,以促进种业公司培育新品种和创新种质能力不断提高,进而培育更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优良玉米杂交品种,并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及示范,确保我国种业与粮食的安全。

2.3加强种业资金投入

深化技术创新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创新体制,既是全国性科技创新大会的宗旨,也是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精神,更是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根据国家相关文件政策建立现代商业化育种体系,坚持以种业企业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发展方向,才能实现国家的战略性目标。但鉴于我国玉米种业整体实力有待加强,其研发投入不甚充裕。为此,国家应积极制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种业单位及企业对商业化育种等研发项目加大资助投入的力度,打造一批集育、繁、推为一体的大型种业企业,提高民族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原始创新力。

2.4创新科研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企业匮乏育种研发人才问题日渐凸显,以及科研院所与高校的封闭式教育机制,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模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大批量研究生难寻就业机会。虽然引起毕业生难就业的因素较多,但不符市场需求和培养人才的模式最为关键。针对农作物种业科研人才的矛盾供需现象来说,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对毕业生命运的影响颇大,如传统作物育种毕业难,生物技术难就业、压力大、竞争性强。为此,还应积极创新科研人才的培养机制,改变既往高校或科研院所独立培养模式,采取科企结合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及早接触市场,只有让教育面向市场,才能解决毕业生难就业和企业难招人的局面。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我国玉米育种既要承受巨大挑战,也要把握全新发展机遇,以推动国家粮食产业和育种行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因此,多维度、全方位的分析我国当前玉米育种现状,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持续修正玉米育种目的,不断创新育种技术,才能大大增强玉米生产研发的能力,进而才能全面应对跨国企业带来的挑战与竞争。

参考文献

[1]张伟强,许波,冯晓曦,许海涛,王友华,张海申,王成业.黄淮海玉米育种面临挑战及对策探讨――以驻马店市为例[J].作物杂志,2013.

[2]吴锁伟,方才臣,万向元.我国玉米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策略[J].中国农技推广,2013.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 发展趋势 准确定位

一、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经过短短数年的艰苦努力,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多美元的条件下,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走完了其他国家需要三、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道路。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内容的更新与变革——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现代化,表现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具备时代的特色,反映一定时代科学文化的进步。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内容将由趋向分化、学科独立走向多学科内容的有机综合,向现代化、科学化、综合化方向发展。

2教育空间的拓展与开放——国际化

在空间维度上,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需要与国际接轨,具有全球性、国际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实际上就是培养面向世界的通用人才;之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指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之三是教育合作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和学术会议等。

3教育功能的拓宽与重塑——大众化、社会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正是教育大展宏图的最好时机,高等教育应努力去适应、去推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知识将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的中心。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拓宽功能,拆除“围墙”,向社会开放,由学校教育过渡到开放教育,为社会上更多的人服务,促进社会教育化、教育社会化。

三、高等学校必须准确定位、确立有特色的发展策略

1认清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宏观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21世纪我们将会面临的新挑战,做了透彻的分析。《建议》指出:“综观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有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世界加快向多极化发展,新的格局日渐明显,国际和平环境可望继续保持;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将更加密切;世界经济将在起伏中进一步增长,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更加活跃。同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中,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有优势的压力,面临国际关系中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能否加快现代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取得主动,将决定我国在下个阶段的地位和前途”。《建议》尖锐指出的“两大压力”,就是我国21世纪将会进一步面临的、来自外部的严峻挑战。

1.1来自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大挑战

a)21世纪中国面临的经济挑战

21世纪的国力强弱将主要取决于经济、科技和教育。所以,确立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首先必须正视新世纪我国将要面临的世界经济挑战。其次是“国际化”的挑战。因为21世纪的世界经济模式还将是一个“国际化经济模式”。因此,我们的民族工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都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b)21世纪中国面临的政治挑战

总书记最近指出:一定要讲政治,必须学会从政治上看问题。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出发点。因此,在研究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时,必须充分注意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政治挑战。

c)21世纪中国面临的文化挑战

无论是经济挑战还是文化挑

战,都是与政治挑战分不开的。经济与文化,作为国际政治的两大手段,往往呈交替使用状态。这一点,可以从当今世界竞争(或较量)的格局中清晰可见。

21世纪,中国能不能有效地迎接上述来自国际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三大挑战关键在于人和教育。所以,“三大挑战”,归根结底还是对21世纪中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挑战。

1.2来自国内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挑战

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将乘胜向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这就对中国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新时期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是培养新型人才的摇篮;必须是“第一生产力”的孵化器和扩大器;必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源。

2依据国际、国内未来的挑战,确立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

依据上述要求,我们确立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2.1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2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必须确立“系统优化”的发展战略

21世纪的信息革命将推动高等教育更加融入社会发展之中。同时,21世纪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又要求高等学校更好的拓展自身功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就势必要涉及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师队伍、实验条件、资料信息等方面的全面改造与更新。其中、许多东西“重在创建”,并无现成的章法可循。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人才培养之路,正是实现以上“重在创建”的有效途径,也顺应了21世纪经济、科技、教育进一步密切结合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4

行业面临的挑战来自多方面,而应对这些挑战最根本的就是科技创新。

市场需求出现新挑战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首先是市场上出现的新现象。”孙瑞哲指出,去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在行业不景气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3.32%的增长。“去年7月份和8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负增长,我们当时还担心到去年年底会不会出现负增长。”孙瑞哲说。

可喜的是,去年年底的负增长并没有出现。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保持了增长势头,今年1~8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了10%以上的增长。

但是在这增长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危机。

“我们传统的三大出口市场,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对这三大市场的出口份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孙瑞哲指出,这一变化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形成倒逼机制,行业需要采取系列措施来稳固传统市场的份额。

相比国外,国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更大。

首先是服装衣着类零售的增长速度低于全社会消费增长的速度。“原来我们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15%甚至20%以上,但是现在却达不到了。”孙瑞哲说。

其次是风起云涌的网络购物。“2012年中国服装网购额为3188.8亿元,占全部网购的25.22%。”孙瑞哲表示,今后的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扩大。

最后是城乡居民衣着消费差距扩大。从历史情况来看,1980年城乡居民衣着消费两者的差距在3.05倍,而在2012年这一数据变为了4.6倍。

“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但是城乡居民衣着类的消费差别并没有缩小,反而在增大,这是一个挑战,但是这种挑战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我们也是一种激励。”孙瑞哲说。

资源频频告急

事实上,相比市场需求方面的挑战,行业在资源承载能力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当前,行业正面临着来自棉花资源的挑战。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巨大差价以及棉花质量的下滑,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纯棉产品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被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侵占”,一些中小型企业因为棉花问题而关停并转,形势岌岌可危。

但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另一种资源的短缺所造成的破坏力或许远远超过棉花。

“棉花问题固然严重,但是下一轮爆发得更加严重的可能是涤纶问题。”孙瑞哲表示,涤纶产量去年突破了3000万吨,已经占到中国全部纤维加工量的67%,在中国化纤行业中占到80%。

“如果涤纶出现问题,这个影响将远远大于棉花。”孙瑞哲忧心忡忡地说。

涤纶的问题主要是出现在其重要的原料pX。由于某些集团存在的利益关系,以及人们对pX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些年pX项目开工不顺,对我国的涤纶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pX只能依赖进口。

“去年我国pX对外依存度达到了45%,今年将超过50%。按照这种情况,到2015年预计中国的涤纶产量将达到3900万吨,对pX需求将达到2200万吨,那个时候如果pX对外依存度依然不变的话,可以说我们整个中国的涤纶命脉将掌握在别人手里。”孙瑞哲说。

除了上述问题外,来自环境方面的挑战也让行业倍感压力。

“在污水排放方面,我们目前也有着非常大的压力。”孙瑞哲介绍,纺织行业CoD排放量从原来的全国排名第四变成了第三,纺织污水排放量以及相关标准也在逐年提高,给行业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这些情况反映出了我们行业发展到今天,对资源的依赖度依然很高。现在行业要向上配套,一定要突破资源瓶颈。”孙瑞哲说。

受政策调控影响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纺织行业已经跨入了市场机制,行业的市场机制特色较为明显。

“现在纺织行业96%以上都是民营和具有海外资本的企业,国有成分不到4%,市场机制比较充分。”孙瑞哲说。

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市场机制比较充分的行业,政策调控对其的影响却很大。

“比如出口退税政策以及棉花收储政策,这些政策的施行,对于整个行业的运行影响越来越大。”孙瑞哲指出,当前纺织行业拥有从前道纤维生产到终端服装销售的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期待这些对行业运行不利的政策能有所调整。

科技创新是根本

“在当前来自多方面的挑战下,如何做到保持产业链的健康有序运行,要靠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孙瑞哲指出。

孙瑞哲表示,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纺织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都需要具有创新的欲望。

“比如现在行业面临的劳动力问题。劳动力正从无限供给到向有限供给转变,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来保障和提升生产效率,这就要通过创新来提升。”孙瑞哲说。

在创新的大范围内,科技创新无疑是重中之重,它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的道路上,如果仅仅是在规模上做大,永远也成不了强国,所以行业一定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行业发展真正的驱动力。”孙瑞哲表示说。

事实上,即将举办的第12届亚洲纺织会议暨2013中国纺织学术年会的举办正是出于这种目的。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5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面临挑战;推广建议

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也面临一些挑战,新的时代也为农业科技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农业生产逐步趋向规模化,生产主体日益多样化,使得农技推广主体也日趋多元化[1]。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科学施肥、节水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和农药药械等重大技术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等[2]。

1.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现状

目前,在机构设置上,我国农业推广机构分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两个系统,其中农业科技推广已形成包含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以及经营管理等在内的专业技术推广网络,其机构的垂直设置自上而下,主要包括全国农技推广机构、省级农技推广机构、地区级农技推广机构、县农技推广中心、乡农技推广站、村科技组以及科技示范户等,其中主要为基层推广机构[3]。

1.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的现状

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学历差别较大,在乡镇机构中主要以大中专生为主。其中,大专生占比在40.0%以上,中专生占比大于20.0%,本科生占比不到20.0%,高中生占比不到10.0%,另外还有约为1.0%的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以及大约4.0%的初中及以下人员。而在省级推广机构中,大部分从业人员为本科学历,占比约为46.0%,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以及大专学历人员占比均约为17.5%,中专、高中以及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分别占比不到10.0%[4]。据统计,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从业人员的年龄差异较小,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但从业人员的专业匹配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乡镇推广机构。乡镇水产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匹配度仅为42.0%左右,畜牧科技推广人员专业匹配度约为62.0%,种植业匹配度约为57.0%。从收入来看,基层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自收自支结构的从业人员收入水平偏低。

1.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现状

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经费主要来源是财政拨款,近十年来,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较大力度的经费支持。据2016年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全额拨款的农技推广机构占比93.0%以上,相比2007年提升了约7.0%。据统计,我国2007年全额拨款的县级推广机构占比约为86.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5.0%;全额拨款的县级以下推广机构占比约为70.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17.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13.0%。而到2016年,我国全额拨款的县级推广机构占比约为94.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5.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1.0%;全额拨款的县级以下推广机构占比约为93.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5.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2.0%。据相关资料显示,近些年来中央累计对3万余个乡镇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效改善。在农业科技推广中,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具有一定差别。据统计,我国对种植业科技推广投入相对较大,2016年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5.0%,差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4.0%,自收自支机构占比约为1.0%,而水产科技推广机构中,全额拨款机构占比不到90.0%。在地区之间,推广经费支持具有经济欠发达地区高的趋势。据201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在98.5%以上,差额拨款以及自收自支机构合计不足1.5%;在经济中等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1.0%,经济发达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不到94.0%;西部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8.5%;中部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90.5%;东部地区全额拨款机构占比约为89.0%。由此可见,我国对西部地区以及不发达地区的经费支持相对较大,这有利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的快速成长。

1.4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成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农作物栽培、科学利用土肥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据农业部相关数据统计,现在我国每年都有100项左右的农技成果向农民推广。从1978年到2018年,我国推广农作物品种数量在3万个以上,已达到5~6次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常规品种种子商品率在70.0%以上,良种覆盖率在96.0%以上,良种对增产贡献率达到45.0%,较改革开放前提高了18.0%。同时,取消了39种高毒高风险农药,目前,高毒农药使用率约为1.3%,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降低;农药利用率提升了约9%,达到38.8%。截至2018年,全国绿色防控农作物覆盖率约为27.0%,面积达到0.37亿hm2,绿色防控区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30.0%以上;病虫害防治面积也从1978年的1.11亿hm2增加到2018年的5.59亿hm2。

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主要挑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从业人员以及农民的专业素质与日益发展的农业生产水平不相匹配、推广机制有待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双轨并行等[5]。

2.1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人员挑战

新的时代对从业人员以及农民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从业人员整体专业素质、知识结构以及服务能力都有待提升,技术推广方式方法也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同时,农民的专业素质以及对新科技的接受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2.2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机制挑战

在基层推广机构中,存在“县管”“乡镇管”或“县乡共管”的情况,这就使得一些基层从业人员还需参加乡镇工作,不能完全一心只搞农技推广,从而影响推广效率。

2.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成果转化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创新机构与推广机构双轨并行,两者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以及有效沟通,不仅会造成一些好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及时被广泛推广到实践中,成果转化率偏低;甚至还会造成农业科技成果与实际生产需要相背离。

3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建议

针对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挑战,提出以下3条建议。

3.1提高从业人员以及农民专业素质

需要进一步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强化基层农技人员以及农民的专业能力。在农技推广中,应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对从业人员以及农民专业能力的提升,搭建线上线下多种培训渠道,尤其对于基层推广人员,应注入新的血液,选拔具有更强专业能力的人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整体能力水平以及工作效率。

3.2完善推广机制

乡镇推广机构应采取“县乡共管,县管为主”的管理模式,完善从业人员聘用、考核等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量化考评,提高其工作效率。同时,应建立多元化推广机制,不仅仅依靠政府,还应联合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民间组织等多方共同进行农技推广工作。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6

 

关键词:军队护理;护理管理

 

   1 军队护理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

   1.1 人才竞争的挑战 新时期人才竞争成为护理管理的主要问题。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市场上采取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即用高工资、高待遇将高素质护理管理人才挖走。近几年来国内地方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吸引优秀人才的政策和举措纷纷出台,军队医院护理人员队伍中,高学历、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显得更加缺乏。加之近年来军队的精简整编,军人护士连年大比例转业,致使在岗护士工作量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队伍的新稳定,无法适应新型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要求。

   1.2 竞争策略的挑战 军队对医疗服务的指标,往往从质量、服务、价格三方面来评价。医疗市场原有的竞争,主要着力于改善服务,提高技术质量,降低价格来满足市场的需要。新时期,特别是加入wto后,合作医疗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其掌握并运用国际先进护理技术及管理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周到的优质服务,导致综合竞争力由技术质量基础上的服务与价格的组合优势来决定。由此,军队护理质量将会随着国际水平的冲击产生巨大的压力[1]。

   1.3 综合素质的挑战 人的综合素质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兴旺发达,取决于也表现于人的综合素质上。目前,社会对护理的需求领域不断扩大,国际间护理学术交流不断增加,从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到护理临床实践,都将面临与国际接轨的必然性。而我军护理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学历结构还不够完善,部分护理人员还缺乏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学、教育学等人文知识。护理服务领域的扩大、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成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 对策

   2.1 加快护理人力资源开发 新时期,要实现护理发展目标,就必须把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来挖掘。在市场竞争的今天要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人才。护理管理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清醒地认识到引进人才是基础,用人是关键,留人是保障,育人是后劲。目前,要求护理管理者要加倍努力,优化护理人才培养环境,选拔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做到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提高和管理一体化,使之挑起促进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2.2 推动创新发展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军队护理管理者一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从医疗资源高消耗的粗放型管理向“优质、低耗、高效”的集约化管理转变;二要加强技术创新,要使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高新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使医学技术和医疗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三要加强服务创新,树立市场观念,掌握供求、价格、竞争三要素,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服务方向、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

   2.3 开展继续教育 新时期军队开展继续教育是适应时代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也是开发人才资源和加强护理队伍建设的需要[2]。首先,要着力抓好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鼓励外出深造,提高学历层次,加强素质培养,促进知识更新;第二,为适应军队建设不断发展的需要,有意识地注重“第二梯队”骨干的培养,让其打牢基础,练好基本功,以确保护理管理层相对稳定;第三,制定不同专科、不同层次人员的继续教育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使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2.4 不断深化改革 军队护理管理者必须坚持面向部队、服务战备的正确方向,这是我军的宗旨和根本职能所决定的。要不断深化改革,才能生存,才会有发展。只有用积极的态度去认识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迎接新时期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军队护理管理者,既要立足于“打得赢”,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又要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新形势,不断深化护理改革,开创军队护理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5-0064-01

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坚持与时俱进,转变思想观念,勇于不断创新,把握新形势,明确新思路,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正确把握形势,迎接新的挑战。进入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在与国际经济接轨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又要在内容形式和手段上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促进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二是市场经济的挑战。经济生活中各种不道德现象特别是少部分人以不正常手段获取暴利的现象,不仅危害着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转,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人们的诚信意识,建立市场经济信用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三是各种改革、改制的挑战。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许多企事业单位的改制重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事业单位职工失业,待岗,下岗人员较多,增加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企事业单位如何增强凝聚力,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面对新时期各种新的挑战,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上有新的思路。

二、明确指导思想,大力转变观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坚持经人为本。在工作中都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核心,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通过调动和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管理的最优化。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树立求真务实的观念。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针对性。要站在工作对象的角度,讲真人真事,动真情实感,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实效。促进企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三是增强服务意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尽职尽责做好工作。部分思想政治工作是领导干部,更要增强服务意识。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8

22年来,“挑战杯”竞赛吸引了一届又一届大学生投身其中,累计数百万名参赛者的投入,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挑战杯”因此被誉为当代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奥林匹克”而越发受到瞩目。

不知多少走出校门的挑战者,对自己的“挑战”经历刻骨铭心,津津乐道,还有很多青年学子在毕业之后若干年,仍旧延续着自己的“挑战”之路。

当12年前,当20岁的清华大学邱虹云因获得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而转向创业之路、当2000年“挑战杯”科技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潘秋惠因此选择了深造、留校当老师,继续辅导更多的同学参赛,当清华大学学生刘鹏因为挑战杯获奖而开始关注计算机在市场领域的新应用……很多人的人生因“挑战杯”而被改变。或许正如10月16日,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杜汇良在第十二届“挑战杯”终审活动期间接受专访时所说,“挑战杯”是一方舞台、一条路、一扇窗、一个起点,一份希冀,更是一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创新机制体制的系统实践。

杜汇良在学生时代,也曾参加过挑战杯比赛,最终在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得了全国银奖。而今,身为学校部副部长,杜汇良成为这项赛事的最高组织者。与他同此经历的往届获奖者,早已为人熟知,如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邓中翰,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长刘庆峰……这些早年间的“挑战杯”最高奖获得者,如今不仅是所在领域技术上的佼佼者,更是备受瞩目的商业领袖。其技术与产品之间的成功转换,无疑使“挑战杯”的分量又重了几分。

其实,创新与创业是“挑战杯”诞生至今一直讨论的话题,同时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首届“挑战杯”竞赛回顾中,科技成果的转换就是回溯重点:“大学生的科技成果及时地被开发利用是‘挑战杯’竞赛的特色之一。在这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期间,不仅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乡镇企业更是派人千里迢迢地前来洽谈技术转让。通过‘挑战杯’,大学生看到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得到了更多人的肯定和尊重,看到了他们能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带来实际效益。”1999年创办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孕育而生,而今同样蓬勃发展。

因为这种思路,“挑战杯”逐步成为众人眼中精英pK的赛场。

因为这种思路,“挑战杯”获奖项目一度被“唯创业论”,似乎只有将作品转化为产品,才更符合创新的意义和获奖的水准。因此到了本届挑战杯终审期间,承办方大连理工大学举办“挑战学子话挑战”活动互动环节,仍旧有学生问活动嘉宾、往届“挑战杯”获奖者怎样看待纯理论性作品的价值问题。

……

22年光阴似箭,数百件令人称赞、羡慕甚至惊叹的作品背后,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等待解决。

当然,变革也在不断发生。杜汇良介绍说,今年赛事就提出“两个转变,两个加强”,并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模式:

第一个转变,是比赛从精英型向兼顾大众型转变。“原来以精英为主,但是我们也意识到,如果只强调精英,有可能忽视普遍性,这是违背竞赛初衷的。”因此既要保证竞争性、精英型,同时更保证大众参与,更强调参与性、覆盖面。第二个转变,是由赛时集中展示向日常创新创业工作的转变。“创新工作不是只在这几天,展示完了就结束了,希望打造一些日常服务,包括建立官网,促进各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打造4a服务――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团队以任何方式都可以进行创新和创业工作。”

与此同时,竞赛也正在增强学术性、权威性。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9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展望未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浙江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转变,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发展,由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键词】

民营经济;机遇挑战;发展思路

一、新形势下浙江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浙江进入了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从有利条件看:

一是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持续多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这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并购企业、收购品牌、招揽人才、建立营销网络等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发达国家为防止经济萧条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宽高技术出口限制,一些一流人才也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为民营企业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引进高端技术、高端装备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趋于同步、快速推进的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时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这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也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

三是实施“四大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浙江谋划和争取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后得到国务院批复。去年3月28日,国务院又批准温州为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在一年的时间里,浙江拿到了“四大国家战略”,这是中央基于全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这些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将为民营经济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四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带来的机遇。国务院2005年出台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2010年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基本构成了促进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同时,浙江也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支持浙商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和实施办法。这些导向明确、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浙江在抓住民营经济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当前,国际市场低迷,贸易摩擦加剧,欧美国家债务危机加深,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特别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将长期并存。这使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二是各种经济资源和劳工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强化,民营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遇到了用地难、用电难、用工难、融资难以及原材料成本、融资成本和工资成本快速上升等问题,使那些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价格”的民营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迫切要求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求生存、谋发展。

三是民营经济优势弱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全国许多省市都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政策举措,在一些领域抢占民营经济发展先机,特别是在大力扶持本省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举措吸引一大批浙商落户当地投资兴业,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浙江民营经济的领先优势已相对弱化。

四是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带来的挑战。从产业层次看,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只占主营业务收入的0.85%,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长期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从企业结构看,民营企业中大企业数量偏少,体量偏轻,对广大中小企业带动性不强。从治理结构看,不少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管理模式、营销方式、激励机制等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二、促进浙江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民营骨干企业,引导其走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形成一批带动力大、辐射面广、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扶持和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强,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结构、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是增强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向民营企业开放,推动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共同建立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三是鼓励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高层次技术和人才。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走出去”步伐。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区域交流与合作,有序“走出去”到省外建设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并鼓励把研发机构、高端制造、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留在省内。要进一步加强“引进来”工作,大力引进浙江亟需的新兴产业项目、高端技术和装备以及高层次人才。

四是促进节约集约和节能减排,推动民营经济集约发展。要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区。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集群品牌竞争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鼓励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绿色企业创建行动,继续深化结构减排、科技减排等措施,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解决行业性、结构性的突出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姚先国.浙江经济改革中的地方政府行为评析.浙江社会科学,1999,3.

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篇10

首先,大家知道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不管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还是资源环境的压力,还是社会分配收入差距等,都对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形成挑战。正是这样的大环境下,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谈到,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发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最核心的关键。这一点其实在“十三五”规划中大家可以看到,在创新这个领域专门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包括研发投入、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互联网普及情况等。所有这些都是希望创新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前一段时间公布的国家总体科技规划,第一个的专项规划就是科技创新的专项规划。这个专项规划里面提出6项重大科技项目和9项重大工程。这些都是与我们未来工业革命,为创新驱动发展可以说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础。

中国现在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目前这个历史时期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解决中国国内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实际上我们也面临重大的机遇,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二次是电气时代,第三次是半导体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雏形。前面几次工业革命,当时中国由于历史原因而远远落后。今天中国终于可以说有机会能够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过程中。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会带来新的挑战。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引擎是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之后创新和科技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

全世界范围内,从公元1000年一直到18世纪中叶,全世界人均GDp几乎没有什么大变化,尽管总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很大增长。但是在18世纪中叶人均GDp有了飞跃,这个飞跃背后其实就是蒸汽机的发明,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信息革命背后非常关键的一个发明,就是晶体管。20世纪70年代,英特尔一个集成电路上面的晶体管是2000到3000个,到了今天已经超过了50亿个,是几百万倍的增长。由于集成电路飞速发展,包括在座大家用的手机等,没有这些晶体管集成电路发展的话,我们今天所有这些都是不可能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代表性的技术包括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通信、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等等,可以说这些技术都在今天逐渐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

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真正来临,确实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令人期待的前景,但是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是只有正面的?另外它跟其他几次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

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们现在都在享受,另外,我们也不要忘记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一些烦恼。大家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我们开始了对化石能源的使用,今天我们开始意识到化石能源所存在问题,我们现在需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是化石能源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后果。

第四次工业革命跟前面的工业革命有什么不同?我想可能有几个方面,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世界经济论坛施瓦布先生写了一本书,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不同。

第一个是速度,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跟原来这几次工业革命创新和扩散速度大不相同。原来是典型的S曲线或者是线性的,现在有了指数的发展,扩散速度确实前所未有。很多技术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现在很难能预料到。

第二个是广度和深度,很多领域的创新同时发展,通过相互作用,产生出更多的创新。

第三个是系统性的影响,不管是对个人对企业对产业对国家,都会带来系统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我们很难预料到的。

所以,正是这样一些变化,使得我们在怎样拥抱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影响它的发展方向。

我们讲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无缘参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处于前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要的责任是,我们怎样面对这些挑战,能够跟其他国家一起共同影响未来技术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挑战?

第一个挑战在经济方面。其实现在很多经济学家很头疼,一方面我们看到蓬勃技术创新带来的进步令人欣喜。但另一方面,又跟我们传统理解不一样,这些新技术并没有带来所预期的生产率增长。

以美国的劳动生产力为例,从1947年到1983年,2000年到2007年,劳动平均增长率都在百分之二点几,最近这几年技术创新更加蓬勃发展的时候,反倒是增长率在下降,平均只有1.3%。这种问题要怎么解释?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一个重要解释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技术是一种平台性技术,提供的很多产品服务是一种非竞争性的产品和非竞争性的服务,边际成本是零,创造的很多价值是免费的,没有通过交易体现出来,所以它的收益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这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本身可能也需要创新。

第二个挑战,叫做创新悖论。研究创新的很多学者知道,熊彼特当时把创新这个经济学现象叫作创造性的毁灭,由技术创新给社会带来更大收益,使得旧产业消亡的同时,创造了很多新的产业,从而使得社会不断进步。比如电力机车取代蒸汽机车,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

同时,有没有另外一种可能,叫毁灭性的创造?有可能也是一种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对少数企业有益,对社会有害。如果回头想,在传统消费主义导向工业创新,消费品大规模生产,最后使得大家用不了几年就扔了,导致很多电子垃圾很难解决。生态环境危机跟这个都有密切关系。还有金融领域创新。2008年金融危机,金融领域放松监管也有很多创新,但是很多创新对少数金融企业提供了很大利益,对整个国际金融体系危害巨大,最后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

当然还有很多很有争议的,像现在的社交媒体或者电子游戏,有的专家说对人的认知系y会有影响。我们现在沉溺于手机和电子游戏,所以很多小孩现在已经变成只要脑子稍微有一点厌倦,马上就看手机、玩游戏,已经很难再去进入到沉思或者进行更多的思考了,长此以往是否会对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产生影响?当然这些只是说有这种可能。

另外一点是对就业问题的影响。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有一个研究,美国2010年的各项职业中,有高达47%的工作在今后10-20年可以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很多是高级白领的工作,像律师助理、房地产评估师等,这些都很有可能会被机器人替代。另外,今后可能没有公司,只有平台。不管怎么说,这种变化对我们人类社会的影响巨大。

还有收入分配差距问题。2016年发生的很多事情,跟技术变革影响很有关系,在高速变革的同时,很多人不管是技能还是思维模式都还没有跟上,这个时候成为这个时代的落伍者,在收入、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落后于这个社会。

还有生物医学进展带来的伦理道德的问题,像基因检测,会不会带来就业、保险的歧视?另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人工智能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据报道,纽约时报曾经做了一个测试,把机器人写的新闻报道和记者写的新闻报道放在一起让大家辨识,90%人都没有辨识出来。今后按照这样发展的话,机器人很有可能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画出很多画作、谱写出曲子,那个时候我们还要不要学习?家长还要不要逼迫孩子写作业?这里面有很多新的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实际上,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也面临很多困难,市场变革非常快,政府规制演变是非常慢的。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包括社交媒体挑战、利益群体的协调、政府对公共安全的保障、数据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等等,这些问题都可能会成为我们今后将面临的问题。

正是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要有意识的去考虑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我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更好地兴利除弊。

首先需要有一种社会预见,就是把社会影响这种思考能够渗入到技术选择中。第四次工业很多技术都有很多路径选择,这些路径的选择,怎样能从无意识依赖到有意识的路径选择。另外一点,怎样能够更早地吸收社会利益相关者参与技术选择,这种选择不再仅仅由技术专家决定,而是让全社会公众参与,把他们的价值选择体现出来。

第二个是同步设计,怎样从创新源头注入社会影响。以前,我们大规模批量定制的时候,是先创新后治理,导致产生了很多电子垃圾。如果我们治理和创新同步,把循环经济理念渗入到工业设计里面,今天就没有现在面临的这些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