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十篇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十篇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26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1

(一)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历史、现状、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二)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三)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提高基层管理者及操作者的实际工作技能。五、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一)培训需求分析1、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在编制培训计划之前,首先要对企业的培训需求进行全面的分析,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⑴组织分析结合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⑵任务分析依据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⑶个人分析依据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需求分析的方法⑴问卷调查法向企业员工发出培训需求问卷,让员工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对企业应当组织怎样的培训提出建议。让员工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提出培训要求;让员工结合自己的个人发展提出培训需求。问卷法是一种非常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培养员工关心学习、热爱学习、参与学习的热情,既是培训需求分析方法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较为有效。⑵约见面谈法挑选不同管理层次、不同工作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不同工种的操作人员进行面谈,根据面谈了解到的信息以确定公司的整体培训需求。⑶会议调查法召开培训需求分析会,让参加会议的人员提出培训需求。⑷工作表现评估法根据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以确定员工在哪些方面有缺陷,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以提高这些方面的工作能力。⑸报告审评法根据各部门提供的培训需求报告进行综合评审以确定所需的培训内容。(二)制定培训计划.培训计划是为了规定培训工作的目标,制定整体规划以实现这些目标;以及将培训计划逐层展开,以便协调和将各种活动一体化。1、制定程序企业各部门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合部门培训目标以及部门年度发展计划制定出本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上报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再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结合企业年度发展计划以及企业培训总体目标制定整个企业的培训计划。2、计划内容为保证培训工作按时、按质地实施,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目标、课程设置、培训方式、培训控制、培训评估等五个方面的内容。⑴培训目标培训目标是指通过培训工作所期望取得的成果,这些成果包括个人的、部门的、整个企业所要求达到的培训结果。培训目标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培训目标决定了培训课程、培训方式等一系列的内容。同时,培训目标又是培训考核和培训评估的依据。所以,培训目标的制定应该准确、细致并具有可测量性。⑵课程设置培训课程包括了培训课程的名称、培训的时间、培训地点、培训教员简介、针对培训课程的培训要求等内容。明确的培训要求有利于员工提前对所培训的内容有所准备和有所侧重,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⑶培训方式根据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对象的不同,可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常用的培训方式包括讲授法、学徒制、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观摩范例法。①讲授法讲授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常是让一位教员向学员直接传授某方面的知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节约经费、教授对象多,可同时面对多名学员,一次教学可让很多学员同时受益。②学徒制学徒制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但至今为止仍然是企业培训新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帮带一名或几名新来的员工,通过传授、示范、练习、检查反馈等一系列过程提高新人的工作技能。学徒制较适合物业管理工作实践中保安、绿化、保洁、维修等技术性工种③小岛讨论法员工以5-7人为一组围在一个圆形桌前(也称“小岛”),对特定的话题或主题进行讨论。指导老师控制培训的时间和进程。每一位员工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不允许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导老师将每个人的意见都写在黑板上,同时鼓励员工说出更新或更古怪的想法。当大家将自己的想法全部讲完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员工对每一种意见进行评价,最后选出大家都满意的答案。这种小岛讨论方式是引导员工自己解决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法。④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让培训对象假想自己是公司的某一角色,并以此角色的身份来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能让培训对象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改造工作习惯都很有帮助。例如:让员工扮演业主要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让工作习惯不好的员工与上司角色转换以达到改变工作习惯的目的。⑤管理游戏法这种方法寓教于游戏中,通过完成事先设计好的精妙游戏,让培训对象领悟到其中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员工对有争议的物业管理事件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提高认识。⑥观摩范例法通过组织实地参观考察,运用电视机、录像机、幻灯机、投影机、收录机、放映机等设备来向学生呈现有关资料、信息,让员工学习经验、发现问题、改进工作。3、培训控制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4、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六、培训组织实施培训组织实施是物业管理培训工作的核心,它包括了培训工作做什么,培训工作如何做,培训工作由谁来做的问题。(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任务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其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协调、监督等内容。具体职能和任务包括:1、确定各级人员的培训要求,听取各部门的培训需求,依据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2、组织执行物业管理企业培训计划;3、定期向上级汇报培训费用开支情况;4、组织实施各种培训课程与活动;5、做好员工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6、做好收集培训资料,编制符合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教材;7、维护培训设施与场地,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类培训资源。(二)培训分类及实施要点分类是为了建立一个立体的培训模式,以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培训分类可根据培训的对象、阶段、内容、类型不同来划分。1、以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类⑴高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精通企业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组织文化建设、决策、战略管理、组织结构与组织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与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控制系统、品牌策划、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公司法及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会计法及相关法规。D、财务知识类学会阅读会计报表、了解基本会计科目、了解财务管理基本指标。④培训方式专题讲授、参观考察、短期脱岗学习、在职学历教育。⑤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⑥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通过面谈法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以后的培训中更好地采取培训措施。⑵中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知识,精通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相关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学基础知识、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决策学、组织行为学、员工激励技巧、沟通与人际交往技巧、控制方法、公共关系学。B、物业管理类房地产经营理论知识、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消费者权益法及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⑶基层管理者①培训目的了解企业管理基础知识,掌握物业管理基础知识,熟悉与工作相关法律知识。②培训内容a、企业管理类管理基本职能、物业管理相关公文写作、员工激励、沟通与人际交往、公共关系。B、物业管理类物业经营管理知识、建筑知识、机电设备维护保养基础知识、物业环境保护及管理基础知识、治安管理基础知识、绿化管理基础知识。C、法律知识类物业管理相关法规、建筑物相关法规、房屋修缮相关法规、房屋装饰装修相关法规、价格法及相关法规、治安管理相关法规、消防管理相关法规、水电气相关法规、环境卫生管理相关法规、绿化管理相关法规。③培训方式专题讲授、观摩教学法、小岛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管理游戏法。④组织实施基础课由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组织实施,专业课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协助、指导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⑤培训评估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可根据员工的培训报告、员工的工作表现等对培训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以便在今后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⑷基层操作人员培训该类培训的目的是为了让基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基本操作规程,可由各部门具体组织实施。2、以实施培训的不同阶段分⑴岗前培训①培训目的为新聘员工提供基本的任职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通过培训认定其上岗资格。②培训内容公司的历史、公司的组织结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权限、对待顾客和员工的管理理念、公司的产品与服务、对员工的期望、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③组织实施由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实施。④培训评估考核合格后上岗。⑵在岗培训为在岗人员提供学习履行职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的培训。⑶转岗培训为在职人员岗位轮换之前进行的培训,目的是让轮岗人员熟悉新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3、以培训的不同类型分⑴学历教育是成人继续教育的一种方式,公司应在工作时间上积极给予支持,如条件允许还可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学历教育的主要方式有夜校、函授等方式。⑵职业技能培训根据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的有关规定,物业管理、电工等技术性工种必须持有技术资格证方能上岗,凡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应参加相应的培训并通过鉴定后取证。此类培训一般是委托劳动部门批准的培训机构来进行。⑶专项培训为提高员工某方面的专业技能而进行的培训。此类培训一般是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来进行。例如:为提高员工公文写作能力而进行的写作培训;为提高员工服务水平而进行的礼节、礼仪培训等。七、培训工作误区(一)员工培训不重要的管理者认为培训工作不重要,这种观点是非常错误的。员工培训十分重要。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管理者的意图得到贯彻;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公司的制度得到具体落实;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提升;只有通过培训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二)员工培训有风险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培训好的员工跳槽,因此不太重视培训。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其结果只会使公司员工素质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好的员工会因为得不到培训而离开企业,最终企业只留下一些平庸的员工。(三)员工培训是人事部门的事员工培训是企业长期持久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以及人、财、物、信息资源的保障。因此,它并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而是整个企业都应该关注的事,应该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2

关键词:物流管理人才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theDiscusiononLogisticsmanagementtalenttrainingpatternofChina

ZhouRun1LiXingyun2

(1.automobilemanagementinstitute;2.nanjingnormalUniversity)

abstract:Becauseoftheshortperiod,speedinessandlittleinfluencetonormalwork,thelogisticsmanagementtalenttrainingiswelcome.thepapermakesasystemicdiscussiononlogisticsmanagementtalenttrainingpatternofChinafromtargetorientation,coursessystemconstruction,teachersgroupconstruction,etc.

Keywords:Logisticsmanagementtalent;trainingpattern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趋势的日益突出,物流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源泉,被业界称为“第三利润源泉”。但与之相适应的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却未能及时跟上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本文试从基于职业需求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训角度,谈谈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训模式建设中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一、科学定位,合理定位培养目标

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物流管理人才教育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部分。物流非学历教育通常是指对物流在职人员的培训。其培训层次划可分为三个层次:(1)高层物流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广,而且要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敏锐地发现市场的变化,对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宏观调控。该层次的培训旨在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加快培养一批职业化、现代化、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企业家。(2)中层物流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主要对物流运作的某一部门进行管理,他们必须熟悉自身从事的物流环节的运营,使本环节的物流工作进行得更有效、更合理。此外还要有整个物流大系统的理念,并协调配合相关部门,使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化、科学化。(3)基层物流管理人才。该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从事基层具体物流作业的管理,如交通运输、仓储保管、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不同的专业管理人才。此层次培训量大、培训面也最广。因此,各培训中心,在每次开班前,应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二、整体筹划,优化培训课程体系

科学、实用、可行的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形成鲜明培训特色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实习和综合实习等。其中专业基础课的任务应向学员传授从事物流管理业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专业课程的设置,应按照相应的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设置,突出其综合性和实践性。综合实习是培训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有必要的毕业设计等。在安排培训内容模块方面,还应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突出物流管理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指导思想,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根据学员基础状况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同时,还应贯彻学用结合的原则,在细分培养层次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培训规律,适应物流职业培训的发展趋势,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精心编写系列精品教材。

三、着眼需求,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水平。物流学科是一门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综合性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不仅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熟悉现代信息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这对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训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从我国目前从事物流培训的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物流教师是从宏观经济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管理学、物资管理等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多数缺乏物流业从业经验,总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着眼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组建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训需要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当前各培训中心迫切而十分必要的工作。

四、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培训实施计划

与学历教育相比,物流培训对象比较复杂。同一个培训班次,每位学员的工作经历、职位、教育程度、工作性质等各不相同,特别是职位的不同,繁忙程度不均,对培训时间,培训需求也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而每期培训的开展一般持续2~3个月,时间长,跨度大,要占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和假期时间。因此,要保证全体培训人员按时参加培训,提高培训效果,不仅要把培训对象个体、群体的需求、特点摸清楚、研究透,还要把参培人员的岗位和工作要求等提前摸清楚、研究透,根据培训目标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各培训阶段的培养目标,以人为本,科学制定培训实施计划,确保较高的到课率,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五、注重质量,精心课堂教学设计

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教学设计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和发展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就以它独特的程序化、精确化和合理化现代教学技术的魅力,在教育技术领域独领,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物流培训工学矛盾突出,如何提高有限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培训效果,进行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进行教学时,要针对各次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学员情况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精心设计。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应结合成人学习特点,多开展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组织方式锻炼、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有的放矢,强化实践教学

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物流培训,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而目前的物流教育多数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缺乏对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师大多缺乏物流业从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弱。另一方面,目前很多培训中心实践性培训设施设备还不完善,学员毕业时也没有组织到正规的现代物流企业参观实习。这对于从其他行业转型而来的非物流行业学员或非本专业在校学生来说,如果缺少这一环节,培养出来的学员就只懂物流理论,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眼光手低,显然不能满足物流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这一部分学员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非常必要。

七、持续改进,建立反馈机制

高质量的物流培训建立良好的信誉,良好的信誉吸引广泛的生源,广泛的生源带来更多的资源,更多的资源支撑培训中心更好地发展。这是物流培训中心生命成长的良性循环。物流培训周期短,见效快,从量上可迅速缓解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但培训人才的质量却要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如何培养合格的现代物流管理,培养受物流企事业单位欢迎的人才,这是当前国内各培训中心应时刻关注的课题。对此,不妨借鉴近年来在国内高校中掀起的高校本科评估、院校评价热潮,完善培训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训质量。培训质量反馈机制的内容应包括:课堂培训质量与反馈制度,考核成绩统计分析与反馈制度;毕业学员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等。

八、品牌经营,创新发展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成熟,品牌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树立培训品牌、建立培训品牌经营战略也成为物流培训面向市场和优化培训资源配置的必然选择。物流品牌价值一般体现在参训学员参培意愿、对培训质量的认可度、培训特色等,反映在培训中心的知名度、培训老师的授课质量(学述造诣水平、实践经验丰富度等)、培训实施计划与的科学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课堂组织的正规性、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培训反馈机制的完善及对学员传达信息的灵敏度等方面。此外,创建物流培训品牌时,还应把握物流培训本身的公益性质,把品牌经营建立在物流产业公益服务的基础之上,避免物流培训成为获利的工具,而丧失培训本身的属性。

作者单位:周润,汽车管理学院车管系;李星云,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3

[关键词]物业管理员工培训

一、现有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者在培训观念上的误区。一些物业管理企业为了减少支出,由于对培训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员工已有一定的知识,在工作中会自己摸索和学习而采取不培训或是简单了事的做法。具体表现为:第一,认为培训价值不大只是给别人做嫁衣:管理者认为市场上劳动力供过于求员工走了可以再找或是他们认为员工得到了知识与技术后容易跳槽;第二,培训成本高组织负担不起:部分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而放弃了培训;第三,新员工会自然融入工作:据统计约有80%的企业没有对新员工进行有效的培训直接将其分配到工作岗位上去。

2.培训过程中过分注重课堂教学及文件化程序。这种做法不能适应物业管理多工种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提高员工培训的兴趣和效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3.培训作用发挥不高。许多员工经过培训后时间不长就忘记了培训内容或者对培训的内容缺乏具体运用的机会,导致培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实践训练较少。培训仅靠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物业管理可以说是实践性很强,除了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外,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较高综合素质的支撑。因此要将培训和实践、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

二、培训内容

1.职业道德知识的培训。职业道德可以促进企业发展,可以帮助企业进步,也可以给每一位忠诚地服务企业的员工带来利益和幸福。职业道德随着职业的出现而出现,并且,其内涵逐步深化,其作用不断增强。企业越是发展,对于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就越迫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企业新风,要求各岗位各工种的从业人员掌握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牢固确立服务客户、服务企业、服务他人的职业道德观。因而,学习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于每一位物业管理从业人员都十分重要。

2.物业管理企业相关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是为了让每一个员工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历史、现状、企业文化、未来规划、管理服务理念、经营范围、内部规章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物业管理工作基础知识的培训。该类培训主要是让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熟悉并掌握与企业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的基础知识。

4.物业管理从业人员专项技能培训。旨在让物业从业人员能够按照物业管理服务合同约定,通过对房屋建筑及与之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进行专业化维修养护管理以及维护相关区域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为业主、使用人提供服务,同时提高物业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技能。

三、员工培训的实施

1.对培训进行具体的分析。一个物业管理企业开展组织培训工作,就意味着该公司内部出现了薄弱环节,要采取某种培训项目来弥补。因此,对培训项目必须进行工作分析、比较分析,发现公司现状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偏差。(1)组织分析。结合物业管理企业的年度经营管理发展计划,分析企业及各部门需要哪些培训以保正计划的实施。(2)任务分析。据物业管理企业的工作内容分析个人需要进行哪些培训才能保证任务的完成。(3)个人分析。依据物业管理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哪些人需要培训培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2.在实施培训前明确企业所培训的对象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和其他企业一样,物业管理企业员工构成基本可分为操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由于物业管理的服务性特点,物业管理企业又具备自己不同的特征。对于一般的员工,因为其工作内容不同,对其培训既有相同要求又有不同要求。培训最忌讳培训对象水平的参差不齐,因为设计好的课程很难满足不同水准的各类管理服务人员同时需求。

3.制定适合企业的培训方法与技术。为了避免培训的盲目性,使培训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培训前要在进行充分的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培训方法和技术。人员培训是一项在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花费都比较大的工程,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对不同人员的素质提高也有轻重缓急。企业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且成年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及成熟的思维能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具体情况,合理地确定培训对象和选择培训方法和技术。

培训计划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又要能够满足各类人员的要求,根据培训的具体目标,灵活机动地安排具体的培训计划、方法和实施方案,使培训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4.培训控制。培训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监视培训活动以保证培训活动按计划进行并纠正培训过程中的偏差。可采用培训签到制、教员评语制等方法。还可在每次培训结束时对员工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纳入绩效考评与员工的待遇挂钩。

5.分析评估培训效果。每次培训工作结束后,要结合员工的培训总结、表现等方面对本次培训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估,以便在今后的培训中采取更好的培训措施。正确做好培训的评估分析工作也是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可以为下次培训提供经验。分析评估应从有效性和效益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最终形成评估记录,为今后的培训工作提供借鉴。对于企业来讲培训的内容和效果还应与员工的升迁、任职相联系增强员工参加培训的热情和动力,将员工素质的提高与企业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高有机联系起来。

员工的培训一方面是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是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认识,传承和发扬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力量,创新服务观念。在员工培训方面,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让员工融入到企业中,通过培训让员工感受到在企业工作自身利益有保障,有自己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企业为自己施展技能和才华搭建了平台,树立员工忠诚于企业的思想,坚定为企业效力的信心,增强做好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培养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品质,从而树立员工的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活力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杰.组织培训[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4.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4

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实行多课程、少学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构建大学生必备素质课、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素质拓展课(任意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四个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并在第三学年初将物业管理专业细分为客服管理、行政管理和经营策划三个可选择性的活模块,给学生提供一次新的选择机会,增强毕业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

1、大学生必备素质课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人文科学概论等培养个人综合素质的课程。

2、职业素质课模块:包括普通话、大学语文、社区文体活动组织与策划、物业管理概论与实务、物业管理财务基础、物业管理政策法规、物业管理国际质量标准、物业管理公共关系、物业行业专家讲座、建筑材料等培养多方面能力的课程。

3、岗位能力模块:包括编排软件应用、秘书实务、办公自动化、服务心理学、房地产估价、建筑识图、小区智能化、强弱电技术、给排水及管道系统、物业环境管理、物业经营策划等培养专业素质能力的课程。

4、开阔视野、培养多种能力的素质拓展课模块。(1)限定选修课:包括客服管理方向:沟通心理案例与分析、社区服务与管理、攻关礼仪;行政管理方向:办公自动化、文秘、人力资源管理;经营策划方向:商业物业管理、物业营销、招投标。学生必须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2)任意选修课:在学校公选课程中选修4门课程。

二、实践技能训练体系的设计

注重加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培训。按以下五个方面设计出完整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实践技能训练的课时占总课时的二分之一。

1、实践技能训练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一周,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熟悉物业管理行业的基本内容、工作范畴及操作规范,树立物业管理意识;第四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实习两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物业管理不同岗位工作的操作规范及管理要求,形成对物业管理行业的更深层次的意识和工作理念;第六学期到物业管理公司进行专业实十周,让学生全面熟悉物业管理行业各类工作的特点,熟悉不同物业管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熟练地处理业主投诉的各种问题,具备从事物业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2、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已有安防技术模拟实训室、电工操作技能实训室、消防喷淋实训室、办公自动化实训室、电工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实训室、体能综合训练室、人防技能实训室、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实训室等九个实训场所。

3、行业专家讲座及授课:每学期至少4次名师讲座,聘请重庆市知名物管公司的行业专家就物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发展动态等作专题报告,以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有四门专业课,由行业专家授课,使学生理论知识更多地和企业实际和案例结合起来,也使行业认识了我们的学生,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4、专业技能大赛:每年4月举办大一的“模拟物管公司大赛”,大二的“模拟物管公司投标大赛”,要求每个学生组团参加,并由专业教师指导。预赛由专业教师当评委,而决赛由物管公司的客座教授担任评委。由于技能大赛和专业联系紧密,有老师督促指导,加上各项组织工作到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三、人才培养过程“三阶段”、“三循环”设计

1、人才培养过程的“三阶段”。第一阶段:用一学年的时间完成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教学,并安排一周的入学教育。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及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学完职业素质课和岗位能力模块课,结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安排3周的技能训练。第三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学完全部理论课程后,结合毕业实习,将学生安排到各个物管公司进行20周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今后发展方向选择从事的实践活动。

2、人才培养过程的“三循环”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的。从教学环节看,三年内有三次大型集中性实践教学安排: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大赛、毕业实习,与之相对应的有理论教学的大学生必备素质课和职业素质课、岗位能力模块课三类课程,共同构成了基础阶段、宽专业阶段、灵活专业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认识和实践两条线相互交叉,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同时循环,螺旋上升。通过三次循环,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断深化,专业实践技能不断提高。

四、职业能力及证书体系设计

1、在专业能力上,强调培养“十八种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日常会话与阅读外文资料能力、普通话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基础会计能力、礼仪接待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档案管理能力、建筑工程认知能力、装饰工程管理能力、房屋设备维修常识能力、物业安全管理能力、物业环境管理能力、物业法规的应用能力、社区文化策划能力、社区文娱活动组织能力、企业形象策划能力、营销策划与实施能力等。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5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1年高等院校恢复“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到2009年底,经过短短9年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管理学科为理论基础,经济、管理、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1]。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大学也由1所发展到284所。伴随着近几年国家将发展物流产业提升至战略层面,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更大更高的需求将催生新一批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然而,在“物流管理”专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物流管理人才结构性短缺的社会现状,形成了高校“闭门造车”,企业“孤军奋战”的局面。一方面高校培养了大量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真正需要的物流人才又难以得到供给[2],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课程体系与企业用人标准、职业标准有一定差距;(2)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定位与本地产业联系不紧密;(3)实训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3];(4)考核体系缺乏行之有效的创新意识的内在驱动。因此,应重新审视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具有专业技能和自身特色的应用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校发展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关键课题。

2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4]的基本内容

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是:培养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5]。所谓创新素质、创新意识指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内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或素养,它是基于各种素质协调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上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必须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技能的结合,辅以基本素质的培养,提升应用能力。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旨在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3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基础

在探索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时,从实际出发,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造学生的创新能力[6]。在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物流学习平台,构建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应用技能、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于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

3.1以理论平台,拓展专业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指专业或行业所对应的岗位及岗位群所需要的理论与知识。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自身特色,授教切合实际的专业知识,使得整个理论平台体系面宽齐全。避免重复讲授和相互割裂,使得课程不成体系。课程内容按照不同的需求设置,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进行师生互动教学,满足学生对专业领域知识探索的好奇心,从而更加认真、稳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学生在掌握物流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应对英语、计算机熟练掌握。这种方式对培养具有综合知识体系的物流“准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2以实验平台,提升专业应用技能

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同学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实践能力较差。通过实验教学的物流综合模拟实验、物流实训实验以及相关的实验网络课程可以改变学生实践能力差这一短板。然而要满足这一需求,建设实验平台,完善实验设备至关重要。支撑实验教学的各个软件如供应链管理与优化软件、物流模拟教学软件、物流仿真软件等,通过这些软件对物流实务过程模拟,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互沟通、相互协助,结合课堂所学,提高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3以实训平台,培养创新素质,锻造创新能力

建立稳定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参观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信息技术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在参观、认识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再通过生产实习对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透彻地剖析问题,再以实验平台,仿真模拟现实岗位流程,找到症结所在,并尝试解决问题,提前为毕业实习进行岗位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4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构建

根据三大平台的作用,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色,提出了基于理论、实验、实训三大平台的四种人才培养模式。

4.1“理论+实验”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促进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优化理论教学。授教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书本内容以实验的方式过程化、具体化。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弥补理论教学单一死板的缺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2“理论+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加深实训教学,实训教学强化理论学习。实训岗位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地从实践中了解物流的整个流程,不断地深化理解,使得学生的认知从实践切实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升得益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

4.3“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教学辅助实训教学,实训教学细化实验教学。从模拟物流实务实验教学到实习基地岗位培训,实验教学让学生提前岗位培训,而岗位实习中更加细化了实验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从实验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放置到实际操作过程中,更加深入探讨和研究专业问题。

4.4“理论+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理论、实验、实训的三大学习平台,相互促进补充,结合三大平台的优势,构建了“理论+实验+实训”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在结合岗位培训,让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岗位,在应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开展实习实践,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让其发挥在相应的岗位上,创造社会效益。“理论+实验+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从各方面锤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培养出具有社会竞争力的物流管理人才。

5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具体建议

5.1优化知识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专业知识体系由知识领域、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三个层次组成。每个知识领域代表了与物流管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领域方向,知识模块则是在这些科学领域范围内对物流管理专业整体知识进行分解[7]。每一个知识模块由若干个知识单元组成,知识单元是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教学单位,是课程结构的基本组成要素。物流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多科目交叉学科,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8]。它不仅需要吸收应用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还需要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指导。表现在知识结构体系上,与物流管理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领域(一级学科)主要有:工商管理、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法学等。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对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因此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从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自身办学定位选择不同的知识模块及不同的知识单元组合,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从而得出一套真正适合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5.2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师唱主角、学生唱配角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于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着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的学生更乐于接受新鲜以及富于挑战的事物。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体现为以下四点:一是基于导师制的创新实验训练,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围绕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方向,组织学生形成自主创新学习团队;二是基于各类物流竞赛平台,通过自主探索、老师指导、专家点评这样一系列环节,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贯穿竞赛的全过程;三是基于典型案例互动式教学,其目的并不在于陈述真知灼见,也不是提供唯一真理,而是通过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对于企业经营事务分析与决策能力。案例教学倡导学生对任何合理的答案都抱合理的怀疑态度,敢于挑战权威,各抒己见。四是以实验室为平台,让学生不再“纸上谈兵”,将课堂学习导寓于真实的物流模拟实务环节和职业训练环节,学生相互讨论和协助,促进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整合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提升。

5.3搭建实践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专业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操作。因此,搭建教学实践平台,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本着物流公司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物流行业企业,与企业共建、共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改善校内实训基地的条件。将企业引入学校,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逐步加大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比例;引入物流行业企业的业务工作标准,以此作为培养学生技能的验收标准;引入企业文化,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9]。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6

abstract:talentstrainingmodeisthesumoftraininggoal,trainingstandard,basictrainingmethodandprocessmanagement.appliedtalentstrainingmode'sreformshouldnotonlymeetthelogisticsindustrydemand,followtherulesofabilityprogressive,butalsointegrateinnerandouterofschooleducationandteachingresources.thelogisticsmanagementspecialtyofanhuiScienceandtechnologyUniversityimplementsthetalentstrainingmodereformof"threephases"abilityprogressionof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appliedtypecourseconstruction,double-qualifiedfacultyconstructionandpracticeteachingbasesconstruction,thetalenttrainingcharacteristicsof"onemainline,twofusion,threelayersofdocking,fourstrengthening,fivekindsofability"arehighlighted.

关键词:能力递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Keywords:abilityprogressi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talentstrainingmode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209-03

0引言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作为复合型产业的现代物流业无疑将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安徽省分别于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出台《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将现代物流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为服务于安徽省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安徽科技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6年设置;2010年4月被确定为校级重点改革专业,全面实行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经8年的“一改三建”,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专业“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得到凸显。

1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举措

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物流管理专业的改革始于2009年的课程实习综合化,将多个课程实习综合在一起进行,避免单门课程实习时间短,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能力”核心,突出“应用”目的,即能力递进式“三阶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一年半通识教育阶段一年半岗位模拟和运营深化教育阶段一年专业综合提升阶段。

1.2“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能型师资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关键,安徽科技学院一直以来将双能型师资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并制定了《关于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锻炼的意见》、《安徽科技学院外聘教师管理暂行办法(修订)》等相关文件。自2006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根据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和优秀中青年教师为重点,以“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鼓励教师进行eRp工程师等职业资格培训、校企教师“互派、互聘”、教师服务社会等措施不断加强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拥有双能型师资15人,所占比例79%,外聘教师25人。

1.3应用型课程建设课程体系是大学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1]。课程改革与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途径。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是: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引入企业资源,组建课程组,实行组长负责制,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目标分解、优化资源配置、考核方式改革等全过程的管理,突出“整体素质高、知识结构优、应用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采购与仓储》和《运输与配送》两门课程采取理实交融、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学生在现场学、在干中学,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1.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建立个性化发展的校内创业基地。校内实践基地建立了功能多元的经管实训中心和个性化发展的创业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于2011年,以大学生创业园为平台,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创业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实践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所创办安科笑达快递通过项目论证、创新运作思路,精细化运营,取得了很好的运作效益。该项目团队在第一届全国创业专项大赛中进入全国20强。②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有安徽德力、南京远方、上海日精物流等十多家企业。合作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设计、实践教学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等各个环节,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课程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学生毕业后,部分被合作企业留用,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2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2.1以行业发展为指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了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和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09-2015)》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刚要》等政策,为满足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等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在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以及科研院所中从事物流系统优化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2以职业岗位发展为需要设置课程体系根据物流运营的实际要求并参考了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二级),以职业岗位发展需要设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是专业人才就业企业专业人才就业岗位核心职业岗位技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实行“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即“2+3”课程体系,既坚持学科的基础性,又结合岗位的发展需要。两个平台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平台、专业教育课程平台;三个模块包括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新的课程体系夯实了学科基础、突出了核心能力的培养、满足了个性化需求、提升了岗位适应性和拓展性。

2.3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强化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感性认知、模拟深化、综合提升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及两线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一线为物流管理专业能力训练,一线为管理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到层次合理、学时比例合理、递进阶段合理,既夯实了实践能力又符合能力发展的规律。

2.4以强化应用为目的改革教学方法按照基础夯实、口径适中、强化能力、注重应用的原则,整合了课程间重复内容,提炼出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仓储》、《运输与配送》、《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战略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和《国际物流学》等八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教学方法有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理论融入实践,企业参与,采用课程有《采购与仓储》和《运输与配送》;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完成项目规定的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和策划书,并制作ppt进行答辩,教师参与整个过程进行指导,采用课程有《管理学》、《物流刮泥概论》、《商品知识及养护技术》等;案例教学模式:典型案例启发性问题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理论归纳,采用课程有《管理学》、《物流管理概论》、《商品知识与养护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等。

2.5以凸显综合素质改革课程考核机制形成多元、动态的课程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科基础课程考核采用平时考核成绩(20%)+实训考核成绩(20%)+期末考核成绩(60%)。学生必须获得双60分以上方可通过课程考核,其中三项综合考核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笔试成绩必须达到60分(基础知识卷面成绩100分);专业课程考核由授课教师自行设计,主要采用平时考核+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软件应用能力等;校外实习课程考核: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企业考核为主,考核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

2.6以适应社会需求推进双证书制度着力推进“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参加物流及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已经开展的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包括物流师、报关员、eRp工程师、iSo9000内审员、营销师等,学生的参与率每届平均达到110人次,通过率达到30%。

2.7以整合企业资源助推专业发展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从共建实习基地的低层次合作、到共同承担核心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发展到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资源共用、机制互动和成果共享的高层次合作。合作企业作为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成员,每年定期参与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会议,讨论和指导专业建设的各环节,企业管理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一起共同研讨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参与理论与实训授课以及毕业论文设计。校企尝试实现人力资源“互派、互聘”机制,实现才智共用。

3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3.1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凸显经过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历经8年的改革与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在稳步提升,2012届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率达到100%,学校获评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优质就业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认可和肯定。物流管理专业“一条主线、两个融合、三层对接、四个强化、五种能力”人才培养特色得到一定凸显。一条主线:以应用为目的;两个融合:第1个融合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相融合;第2个融合是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及校园文化相融合;三层对接:即专业与产业、课程与职业以及师生与企业进行三位一体的无缝对接;四个强化:强化应用能力培养、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培养、强化个性化发展培养、强化职业拓展能力培养。五种素质: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吃苦耐劳、持续发展。

3.2物流学科科研实力得到提升浓厚的科研氛围培育了一支作风扎实,积极上进的科研队伍。物流管理专业形成了骨干教师人人有课题研究,青年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特别是近年来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头人胡月英教授的带领下,物流管理专业团队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方向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该方向的选择既符合我省区域经济的特点、又结合了我校农科优势,学科组在课题申报、调研、研究等过程中,提高了整体科研水平,拓展了知识结构和深化了文化内涵,一支具有良好教风、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学队伍正在形成。

3.3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团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以积极主动、踏实能干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合作单位的信赖,在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规划、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人力资源培训规划制定、创业培训、地方政府质量奖评审等方面与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合作。物流管理专业团队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高涌,张瑾.基于CDio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1(5):71-75.

[2]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00-103.

[3]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0-35.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7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立足江苏开设的优势专业,满足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朝阳专业。目前为省级特色专业、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高职与普通本科“3+2”分段培养试点专业。自2013年开始参加物流技能大赛,由于第一次参加,准备不够充分,学生成绩发挥的不理想,仅取得省赛三等奖,但校领导非常重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近年,完成了江苏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专业实训基地2012年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以奖代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备案申报工作、物流管理专业2013年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和设备采购工作、2014年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和2014年交通运输部现代物流实训基地设备购置项目申报工作。积极改善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为我校承接全省乃至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赛项做准备。

(一)物流技能大赛促使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条件获得改善

1.学校加大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设备费的投入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实践操作为重点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渠道为学生技能训练创造条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项职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办学能力,从整体上改善了硬件设施,加强了学院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实训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力量,为创建名牌专业、精品专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物流管理专业按照“高标准配置、规模性建设、校企间共建、生产性突出”的思路,并遵循“三位一体”实训构建模式,具体是指以“服务学生,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服务课程,提高学生专业动手能力,服务就业,提高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系统设计专业(群)实训体系”。不断加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力度,通过建设改善校内实训环境,使校内实训体系更完善、更高效、更开放。我校现代物流实训基地一期建设已初见成效,目前建有物流技能大赛实训室、物流认知实训室、财务基础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物联网认知实训室、仓储作业模拟实训室、配送作业模拟实训室、物流仿真技术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流单证实训室、校园物流速递工作室(顺丰工作室等)和企业经营管理沙盘实训室等23个校内专业实训室,拥有含立体库及自动分拣设备、半自动作业设备、物流沙盘等设备总值530余万元。

2.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室内涵建设得到提升

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大赛要求实施现场5S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在大赛训练的时候培养参赛选手这方面的意识,同时也对实训室内涵建设提出了要求,为了在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院实训室内涵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建全管理制度。其次建立实训室专业文化。实训室的建设离不开专业建设,根据实训室所面向的专业建立实训室专业文化知识,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如物流认知实训室,物流文化通过挂图、沙盘和3D影像进行展示,增强了学生对现代物流业态及运作过程的感性认识和操作体验。

3.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

与苏宁电器雨花物流基地、顺丰速运南京分公司、德邦物流有限公司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企业累计投入50万元,提供兼职教师20名,每年接纳顶岗实习学生100人以上,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课程开发、教师下企业实践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第二主体作用。与苏宁电器、顺丰速运、优配汽车零件贸易有限公司合作开办“苏宁物流工程师班”、“顺丰订单班”、“优配订单班”,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物流人才,每届订单培养人数在60人以上。每年在现代物流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技能大赛的基础上还与企业合作举办了仓储实操技能大赛、速递业务技能大赛和采购与运输技能大赛等校内技能大赛,取得了学生们的好评。

(二)物流技能大赛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

1.教赛结合、课程教学职业化

通过教师参与和指导学生参与技能大赛,师生同台竞技,教学相长,促进教师掌握行业、企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了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实施能力。物流技能大赛促使我们通过对物流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围绕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设置课程。按照“模块化、分层次”的设计思路,将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职业基础模块+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素质拓展模块”。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分析,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重要的环节就是考虑实际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能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2.教赛结合、考核办法科学化

物流技能大赛选拔的是具有创新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人才,竞赛内容分理论、实操两部分。传统的教学中我们一般只考核应知、应会的,还就是知识点知道了,操作会了,就算通过了。而按大赛要求的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将成为主体,多学科综合理论和职业技能的模块化教学将成为方向,“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原则。大赛不仅考核选手知识和实操的正确性、规范性,还考核了选手物流设备使用的熟练程度,整个作业过程的连贯性及成本,这是我们传统的教学和实践考核中体现不出来的,使得考核更科学化。

(三)物流技能大赛提升了师生教、学能力

1.教赛结合、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由于物流技能大赛赛程由制定储存与配送作业优化设计方案赛段和实施储存与配送作业设计方案赛段两部分组成,分别考察学生物流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储配作业计划编制能力和储配作业操作过程规范程度、方案是否可行、方案实施效率、成本核算、服务质量、安全意识等,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有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间接地锻炼、提高了自身的操作技能,从而促进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推动我校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2.教赛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得到培养

物流技能大赛既能巩固物流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优胜劣汰”的比赛机制和获奖的荣誉感都能唤起学生对比赛的热情,而具有很强实用技能的学生成为技能大赛的优胜者,既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又为其他同学树立了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技能大赛的优胜者有助于引发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经过技能大赛磨炼的学生专业认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品格等方面得到大幅提升;通过提升高职学生物流管理综合运用能力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物流技能大赛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更新

物流技能大赛促使我们将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结合“三循环”工学交替进行教学,通过校内职业基础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校内职业通用能力模块、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校内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实践模式,分两个层面,一是在校内实训场所进行,二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相互交替进行并且逐步深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获得师生好评。

(五)物流技能大赛使学校教学改革得到推进

职业技能大赛扮演着在高职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对人才培养的改革、人才的选拔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为行业职业能力标准,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工学结合的平台建设、高职教育理理念的深入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课程体系构建中以专业岗位能力和素质能力来形成职业素质综合能力,在教学内容中还应融进相关素质内容,让明德敬业、乐学善技深入每一个学生心中。高职教育教学特点是突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群构建了“基本职业能力训练→专项职业能力训练→岗位综合职业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四层次”能力递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工学结合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与研究”教学成果获2013年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二、结论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8

关键词:物流人才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8文献标识码:a

StudyonthetrainingofLogisticstalentsinChina

Zhoutingcao

(ChongqingthreeGorgesUniversity)

abstract:Consideringthecurrentscarcityofmodernlogisticstalents,analyzingthesignificanceandpresentsituationofthetrainingoftalentedlogisticspersonnel,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astohowtoestablishascientificsystemfortrainingsuchpeople.accordingtothepaper,weshouldspecifytheknowledgestructureandqualityrequirementforlogisticspersonnel,improvethequalityofhighly-trainedlogisticstalents,anddevelopthenon-degreeeducationforlogisticspersonnelaswell.

Keywords:logisticstalents;training;suggestions

一、物流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高端物流和信息流的能力竞争。因此,市场急需大批的现代物流人才:从需求领域看,主要集中在企业、规划和咨询部门、科研和教学机构等三大领域;从需求层次分析,主要有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和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等三个层次。然而由于长期受到“重生产、轻流通”传统思想的束缚,我国物流水平不仅低下,而且物流教育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现代物流人才的严重匮乏。因此,实施物流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大批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手段、精通物流业务、懂得物流运作规律的专门人才,对于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缩短与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差距意义重大。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形状

在我国传统观念中,生产的重要性远远大于流通。因此,长期以来物流领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在学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开办物流专业,开设物流类课程,以培养高级物流人才。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每年可为社会培养近万名物流人才。在非学历教育方面,为适应市场对大量物流人才的急需,近年来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概言之,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大约有四种类型。一是认证培训;二是结业培训;三是研讨培训,就是由一些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从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和大学邀请资深专家就一些物流界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讨论;四是短期培训,就是由各企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自行组织物流方面的培训。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还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还需要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因此,培养物流人才,必须在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基本素质的前提下,使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双管齐下。

1.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素质要求

对物流管理人才而言,他们应该是复合型的。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更要掌握供应链流程,同时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电子商务技术。这就需要他们具有广博的知识,如跨国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安全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等。与此同时,他们还应具有能接受现代物流理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强烈的管理愿望和高超的管理技能,以及挑战精神等基本素质。

对操作型物流人才而言,在知识方面应具有物流通用知识和技术,掌握经济贸易、信息科学、工业工程的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在技能方面,应全面掌握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同时具备吃苦耐劳,正直诚信和有效沟通的基本素质。

2.提高物流人才学历教育的培养质量

高校是培养高级物流人才的主要阵地,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及市场对物流人才规格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式等方面体系出自己的特色。

准确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以各学校的办学定位为依据的。目前国内高校在办学定位方面各有侧重,有的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而言,由于物流学科的综合性,物流产业的跨行业、跨部门性,物流人才必须是符合型的。这类人才一方面应该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宽泛的知识面和比较强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有效组织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一般而言,高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搞好物流学科建设,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现代物流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在不断研究和完善的过程之中。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与管理学、经济学、工程学、交通运输工程等息息相关,但又不同于这些学科。因此要开展对物流学科的研究,搞好物流学科建设。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必须根据专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方式,推断物流的产学研结合。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产业,作为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在培养方式创新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3.做好物流人才非学历培训教育

物流人才的极度匮乏,学历教育的长期性和所培养人才的少量性,使得物流人才培训市场的潜在价值自然突显出来。做好物流人才的非学历培训工作,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可以不断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强对认证培训的监管,确保认证质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物资的广域流通,要求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这就需要物流认证培训。认证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做到:加强监管,建立统一标准;杜绝无师资、无场地,仅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

对物流培训市场进行细分,正确培训的针对性。由于现代物流行业是多种产业的整合,是强调管理实务与操作能力的职业领域,所以物流人才的培训应尽量有所侧重,对各种不同的物流认证按应用方向进行细分。从类别上分为企业物流人才、规范(咨询)物流人才、外向国际物流人才、科研教学物流人才培训四等;从层次上分为物流操作人员、物流实际管理人员、高层物流管理人才三等。

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资源,加强短期培训。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丰富的物流人才与信息资源,高校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物流专业的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物流人才。企业也可以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培养自己所急需的物流人才和进一步提高在职物流人员的素质。

企业高度重视,加强对对各层物流相关人员的培训。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成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美国物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企业对现有物流人员的培训可分层次进行,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第一层次为高层物流管理人员,对其应加强系统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和增值意识的培训;第二层次为物流实际管理人员,对他们的培训主要是加强成本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与培训意识;第三层次为物流操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加强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和协作意识。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参考文献:

[1]季靖.我国物流人才培训的形状与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05,5:48-50.

[2]兰呸武,曹翠珍.浅论现代物流人才的教育与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5,3:78-80.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9

关键词: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nowadays,logisticsmanagementmajorissetupinmanyuniversities,buttherearestillmanyproblemsinthemodeoflogisticstalenttraining.aimingatproblemsandtrendofthemode,anddemandoflogisticstalentforenterprises,theauthorputforwardalogisticstalenttrainingsystemwhichisbasedontheenterprises'constitutivedemandoftalent.thesystemcanmakesenseinthefieldofemploymentinenterprises,teachinginuniversitiesandabilitiesofstudents.

Keywords:logisticsundergraduate;personneltraining;model

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为这个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没能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因此,改善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迎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提高企业、高校和学生的竞争力很有必要。

1现行物流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1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各个高等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与企业需求脱钩,导致学生专业能力较单一,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目前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就业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现行体制下很多学校的物流专业教学仍以理论为主,脱离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企业实际工作时存在明显不足,即不了解企业实际作业情况,管理物流企业生产运作更是无从谈起,无法满足企业对高层次物流人才的需求,而通过本体系的实施,学生通过对四个模块的训练,实践动手能力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进而增强了学生上岗的竞争力。

(2)物流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差,大多院校对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中低端人才和操作人才,培养中高端物流人才的院校很少。物流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教育部门、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是一个包括高校学历教育、物流职业教育、企业岗位教育、社会培训机构继续教育相互结合、多种层次、互为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事实上,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经历了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物流人才培养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3)在物流行业方面,缺乏上岗和在岗培训。物流行业因为比较年轻,管理水平落后,对于物流人才的要求也比较茫然,在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方面也无从下手,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和在岗培训体系。企业作为实践单位,也应强化其人才培训功能,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岗位培训体系,岗位培训体系应包括长期的不同职务人员的职务培训、短期的业务技能培训、脱产培训等方式。岗位培训必须也应该与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紧密结合,相互补充,构成对物流人才的终生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懂理论、有技能、不断学习进步的实用型物流人才来。

1.2物流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1)教学内容较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虽有利于对特定内容的深入研究,但是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再者,单一的学习内容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2)学生较多学习的是课本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操作。理论知识是基础,对实践操作起指导作用;当理论达到一定高度时,实践操作能对理论起到升华作用。但是在现阶段教学中,两者所占比例极不平衡,“重理论,轻实践”是普遍问题。

(3)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没有走出校园,和企业接触较少。学校学到的更多是理论知识,但是企业需要的远不止这些。没有实际接触企业,较难客观的认识企业业务流程和业务操作,导致无法形成企业管理与策划的观念。

1.3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趋势

(1)校企合作,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和实习的机会,学习更多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知识,同时可以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现代化的社会和企业对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侧重于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为人处事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企业的接触,能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情况,能在日后的学习中朝着企业要求方向努力。

(2)增加实训课程,模拟企业运作,熟悉理论和实际。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钩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也就是说,加强物流管理教学,必须要加强实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丰富课程,包括本专业和交叉学科的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上,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还要突出特色,必须在“宽口径、厚基础”上下功夫,培养基础知识扎实、适应面宽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因此,课程体系也将向综合化发展,整个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相互割裂或重复讲授,课程内容将依据不同的培养要求而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体系趋向综合,教学内容整体性将得到加强。

2企业物流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特点

2.1金字塔式人才需求

一个成熟完善的物流企业必须要有“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图1)才足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金字塔的上层要有高层次的决策管理型人才,中层是组织执行管理人员,基层是可以动手操作的作业人员,因此我们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能够为企业培养和输送“金字塔”结构的物流专业人才。

2.2树型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以组织架构图表示)

物流企业需要具备“树型”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图2)的人才,“树型”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中在“树干”――《物流学》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如《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七大职能模块里的主要职能模块,如《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管理》等,这样构成一个系统、完整、逐步升级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结构。

2.3网络状的物流能力结构

一个高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网络状”(图3)的物流能力结构,即包括有关管理方面的能力,如采购决策能力、配送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仓储现场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还包括动手作业能力,如仓储作业活动策划能力、配送路线设计能力、分析订单能力、预测市场能力和计算机能力等等,这些能力集合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物流专业能力。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专业能力的人才才能够胜任物流企业的管理工作。

3基于企业结构性人才需求的物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最终是要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有能力的且又能迎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这不仅是教师的工作,还需要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无论是从企业、高校还是学生的角度,这个人才培养体系都很具实用意义,都能在一定程度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3.1一个中心

以企业结构性的人才需求为中心来丰富人才培养体系内容,且体系的四个比赛模块的内容和标准都参照企业的作业管理流程。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相关的综合能力,为以后进入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输送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

3.2两面结合

高等院校和物流企业的联合,可以让比赛模块更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通过企业的真实案例背景了解更多关于物流企业运作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能利用学生和老师的智慧,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实现企业流程优化与再造,获得优质的物流专业人才。

3.3三层阶梯

本体系首次将目前社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个层次结合在一起,即中职+高职

+本科阶梯人才培养,鼓励中职、高职和本科学生积极参加,在比赛中获取更多知识和能力,满足物流企业的“金字塔”式的物流企业人员结构需求,如中高职培养的具有技术操作能力、执行能力的中低层管理人员可以满足中层和基层的人才需求等,本科的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可以满足物流企业的中、高层人才需求等。

3.4四个模块

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四个模块的比赛内容在学生群体中得到展现,四个模块分别为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与库存管理、软件操作与订单管理与第三方物流综合实训。四个模块各有特色,包括了各方面的知识点,如生产计划、采购管理、仓储作业管理、库存与成本管理、配送管理、信息处理、订单处理、客户管理、软件处理等。这些知识点很好地涵盖整个“树型”物流专业知识结构,充分地将理论知识巧妙融合到实训模块当中,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

3.5物流能力

整个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都致力于培养具备综合性物流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四个模块的内容不但要求学生要有相应的专业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组织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这些能力要求很好地涵盖“网络状”物流专业能力结构,较好地锻炼在校生的全方位能力,有利于培养综合性物流能力人才。

4基于企业结构性人才需求物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意义

4.1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有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人才

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之一是给企业输送更多有能力、有素质的人才。近年来,物流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员工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管理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团队意识。本体系将企业、高校、高职院校、研究所等相关单位联合在一起,有针对性的培养本科人才,实现“产、学、研”合作办学。

4.2通过“模块实训法”的应用,有利于改进物流教学学习方法

目前物流管理的教学方式多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教学,轻研究;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重专业技能,轻综合能力”等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多为单向教学,不利于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本体系的教学以比赛活动形式为主,让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了管理知识、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团队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且在活动过后,教师和学生的互相总结,能促进师生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还促进了师生的感情,有利于日后的教学活动。

4.3通过“物流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物流实训的有效性

物流实训的意义在于加强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学生小组的协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既定任务,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本体系将课程教学中较难掌握的环节借由“四个模块”的实践得以再现物流企业真实流程场景,体系实践具有直观、清晰、巧妙、趣味性浓、成本低的特点,避免物流教学“有形无神”的缺陷,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企业要求的人才特点。

4.4通过“三层阶梯”的院校合作,有利于物流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

目前的物流专业教育中面临着“资源紧缺”和“资源闲置”,“重操作”和“轻管理”的双重矛盾。中高职院校出于培养操作型人才的目的,大力投入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除了技能操作以外别无它用,“重操作,轻管理”使其配备的资源只具有物流企业的“形”,而不具有现代物流企业的“神”,出现了未充分发挥资源作用的“资源闲置”现象。相反高等教育的本科院校因为重视理论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导致“资源紧缺”的后果。

本体系建造的“阶梯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各级院校的合作,有利于物流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一则避免重复投资建设,二则促进各层次物流专业人才的交流。

5结束语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企业、高校、学生三方的利益及能力问题。本文提出的基于企业结构性人才需求结构性特点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可借鉴性。学生作为高校培养的“产品”,只有满足用户―企业的需求,才能增加高校和学生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是该体系建设只有在企业和高校的支持下、教师和同学的共同参与和配合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与效用。

参考文献:

[1]何翠娟.广西物流人才模式的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张旭凤,王蕾,聂玉兰.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物流专业培养模式分析[J].物流技术,2009,28(1):53-54.

物业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心得篇10

 关键词:适应;行业需要;物流人才;思考 

 国务院在《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物流人才培养”作为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保障措施之一。可见,人才是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成为大家的共识。随着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当前物流人才供需上却出现了:一方面物流企业因物流人力资源短缺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或选择了其他行业,导致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低的现象。担负人才培养职责的高等学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问题,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就如何培养适应物流行业需要的人才问题开展探讨。

 一、现代物流人才的特征及素质

 现代物流是利用信息化高科技手段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的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的新兴产业,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到管理学、运输学、经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按国家统计口径,所谓物流业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大学专科学历(学位)或中级职称及以上的物流业从业人员[1]。现代物流人才是能将物品的信息、规划、生产、库存、包装、运输等整个流动过程综合起来的集成式的管理人才,并以一体化管理手段在物料生产或商品流动中,实现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供优质服务的专门人才。因此,为了培养既能完整、系统了解和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又能将其应用于物流实践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应该对所开设的物流专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认真研究如何培养适应行业实际需要的各类物流人才,助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发展。

 物流人才是多类型、多层人才的综合体[2]。根据物流企业岗位的需要,我们主要将物流人才划分成基层操作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者和高层决策规划人才等四个层次。基层操作人员主要是指物流作业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从事具体的物流作业和营运,如货物的出入库存、装卸搬运、堆垛、打包、分拣、配送等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专业技能或较好的体能,在企业中人数最多;其次是基层管理人员,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岗位是库房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等,这部分人员数量也较多;再次是中层管理者,这部分人员的主要岗位是企业的物流业务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等,他们与基层管理者的区别是熟悉并掌握部分物流流程,并能对其中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人数相对较少,通常是企业或部门的业务骨干;高层决策规划人才是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掌控者,人数凤毛麟角。物流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金字塔”形状,中、高层管理人才位于人才需求金字塔的顶部,总的需求量不大,但对企业的发展影响重大,是企业的灵魂。物流企业需要的是大量高素质的中下层管理人才和基层的操作应用人员,有资料统计这类人员占到企业人员总数的75%左右。

 物流人才素质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所涉及的领域的广泛性和掌握技术的先进性,现代物流业不仅要求其管理人员要掌握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以及外延的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知识,而且要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和熟悉生产的工艺流程。随着现代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物流专业人才不仅要熟悉物流的具体运作,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管理、经济、法律、信息技术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物流工作需要。

 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样性。物流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具有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业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物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即物流业既需要高层的决策、规划管理人才,也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只有实现了对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的多元化,才能满足物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要。

 二、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发达国家物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高度重视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其物流教育随着物流业的兴起而快速发展,并形成规模和体系,物流教育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和保障了物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目前,欧美和日本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他们首先是在大学内建立了从专科、本科、研究生系列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再者就是企业及物流协会和学会大力开展物流职业岗位培训,广泛提高行业职工知识业务能力[3]。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在物流人才培养上同样要抓好学历与非学历两方面的教育工作,使之互为补充,通过完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完善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体系

 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经费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也要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的思想,为满足物流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专业人才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层次结构合理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

 物流人才分为学术型、技术应用型和操作技能型三类,其中后二种类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强调“应用”能力。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物流人才的任务,大多数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后二类人才(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更是以培养操作应用型人才为其目标)。针对当前物流企业需要大量工作在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因此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要注意人才的层次结构,以产学研结合培养作为切入点,把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作为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个有效载体,通过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创新的主战场,从而有效地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政府相关部门要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社会有关方面可在高校设立相应的奖学金以鼓励师生从事物流学习和研究。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和管理中的问题,对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发挥作用。

 教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障,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采取措施造就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是选派教师到物流公司挂职培养、锻炼,加强校企间的联系;二是选送教师到国内外院校进修培训,学习国内外物流的先进理论和教学经验;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物流科研,在科研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四是选聘物流专家担任高校兼职教师和教学顾问。

 2、加强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培养人才的社会环境

 加强对物流从业人员开展非学历的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以提高在职员工理论知识和岗位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短期培训是培养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企业可根据现有职工情况,分层次、分工作性质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开展培训,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培养行业急需的物流人才。此外,积极开展物流职业资格的认证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物流人才培养工作,以满足物流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据调查了解,重庆市现有物流企业大都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等企业发展而来,而在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对现代物流业服务理念的理解和现代物流技术的掌握都不能适应要求,不能在思想上和工作中体现出现代物流业与传统物流业的区别和优势,这也是重庆市的部分物流企业为什么不能很好地提供物流服务,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原因。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就是加强对在职职工的培训教育,通过提高职工的素质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整合社会物流人才培训资源,加强产学研结合教育,建立由企业、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相互沟通联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人才培训体系。高等院校要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对企业物流人员的在职培训;支持和引导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物流企业要重视对职工的培训与提高,把职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参加培训;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培训和认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培训的规范要求和质量标准,使培训工作真正对提高物流人才素质能力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三、明确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要求,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人才中包含物流工程技术人才和物流管理人才,本文主要讨论物流管理人才。我们通过开展大量的调研分析,认为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基础和专业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知识基础

 1、管理类知识

 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是进行物流管理不可或缺的。物流管理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项目实施、物流系统运行等企业管理问题,此外,物流管理人员还应了解物流费用、成本核算等相关财务管理知识。

 2、法律、法规知识

 物流活动都是以合同方式进行承诺,物流服务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对供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的法律文书,受到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的法律法规,才能在签定合同时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如经济法、海关法、合同法、公司法以及国际法等。

 3、数学相关知识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和工具。物流业务涉及市场及企业内部的物流数据,要对其市场预测与决策、数据的计算处理等都需要用到概率论、统计学、高等代数学等数学知识;面对物流复杂系统的建模与分析离不开运筹学、系统分析等数学建模知识工具。

 4、信息技术相关知识

 信息技术为现代物流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已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大量的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传输和处理的,因此学习和了解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是现代物流人才的基本知识能力。

 5、物流管理专业知识

 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能力的学习与掌握,主要是通过对物流管理学、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采购与供应、运输与配送、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等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

 (二)专业核心能力

 1、完成物流业务的基本操作能力。熟悉并掌握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主要物流业务环节,了解物流一般设备的性能及控制方法,并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具备开展物流作业需要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才能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2、具备物流规划及设计能力。要成为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应具备对物流系统改造、物流园区规划、配送中心规划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及物流系统综合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不但要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基础,还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3、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信息化已成为现代物流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物流过程中也存在信息流,在物流运作过程中供需双方发出的信息,货物在途、出入库情况、物流运行状态等,需要物流企业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各种信息并提供相应的信息服务。

 4、财务分析管理能力。物流流程既要涉及企业内部的成本,也要涉及企业外部的各种费用,要分析判断发生这些费用的合理性,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和核算,才能对有限资金进行优化配置,也才能做到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

 5、物流项目组织与管理能力。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开展物流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解决和处理突偶发事件的应急能力,此外,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也是搞好工作的基础。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场对物流服务要求的期望将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各级物流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能力,处理和解决新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培养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我们在探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包括对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建立符合物流人才培养需要的课程体系。我们确立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根据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来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教学内容,形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以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教育培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以开展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学改革。

 3、加强实践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实训环境条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认真开展对适应行业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探索,加强对物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研究,对于促进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物流发展与人才需求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6~7。

 [2]陈舜.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6,(5).

 [3]顾弘敏,雷丹,杨钰琳.论我国现代物流人才培养[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