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产业设计十篇文化产业设计十篇

文化产业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39

文化产业设计篇1

关键词:艺术文化学;工业产品设计;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是“本元文化”①。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在哪个地区和民族,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完全是“实用先于审美”②、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人类就开始具有了“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越来越丰富,人造物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了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

大千世界,多样的造物艺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于是我们便对它们视而不见,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艺术文化简单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将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这种“重道轻器”的思想沿袭于历代,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③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两者相辅相成。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使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人类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靠手,尽管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印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石器工具中,能够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创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如果“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④,那么,这个手工的造物艺术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造物所使用的材料既有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人类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使黏土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及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地被体现,只不过当时工业的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7.1/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具有了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同时还要研究形态表现的艺术性。这里的“艺术性”包括产品的造型、色彩、纹饰等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与纹理效果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在成为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也成为了一种视觉语言艺术。我们通常把通过眼睛体验到的美的东西称为“视觉艺术”或“空间艺术”,因此,造物艺术是一种视觉语言艺术。一般艺术都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来体现的,在这里,造物艺术的语言是人造物的具体形态、色彩、质感等,是可以通过视觉感受来鉴赏和识别的。工业产品设计,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新晨

前“全苏工业设计科学研究所”所长尤里·苏罗维夫曾把工业设计评价为人类的“第二文化”:“从属于文化,即由各种产品创造出来的‘第二文化’,反映了由社会经济体系、意识观念的差异和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全部结果的复杂性以及冲突。将工业设计这一行为和其成果(产品)内潜的长处和短处,与社会经济的形式及其设计所适应的社会文化分开来考虑,这已是不可能的了。”因此,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必须依赖具体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工业产品设计本身,也创造了文化。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也就是用艺术的造型语言体现造物文化,是艺术质的造物文化活动。

大工业的产品不只是为了满足自给自足和狭隘范围集团的要求而生产,而是以广阔的市场为目的。在加工技术机械化的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材料也不断产生,过去不存在的各种工业产品渐渐进入到人类的生活之中,过去不曾有的艺术手法纷纷显现于工业产品之上,工业产品设计向全社会生活普及和渗透。如今,塑料、汽车和电视等已在现代生活中深深扎根,而我们却渐渐忽视了工业产品设计的本质。

文化产业设计篇2

[关键词]工业设计创造力文化竞争力

一、工业设计的文化属性

工业设计是一种文化事业,这是中国提升产品文化竞争力过程中一个重要命题。过去中国工业设计主流论述是往经济与工程的靠拢,将新产品设计开发视为其核心专业活动,並以“形式—机能”、“技术—市场”等二元对立来理解产品。前者大多是遵循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教条,后者则不外是强调技术创新主导消费市场的生产导向派和注重消费者需求引导产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派。这两者过去很少受到质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情况才大有改变。“存在”的问题是工业设计发展最根本的哲学基础。不论有多少种可能的答案,忽略了产品象征意义的层面,就根本无法掌握当今工业设计专业的基本性质。上述的问题或多或少都牵扯到文化层面,要掌握工业设计的本质就不能无视于文化课题。其次,过去的技术与市场观点一方面偏执于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与好用、可用、实用的设计考虑,忽略了较高心理层面上的需求、渴望与身份认同。结果一些善意的老师得出几条过度简化的公式来教导学生,例如“工业设计=工程十市场十人体工学”。然而,德制高级汽车的技术与舒适感未必比日制同等级汽车优越,但是所谓“德国双B”的Benz与Bmw仍然是众多亚洲消费者的最爱,这类消费行为很难单凭传统的技术与市场层面来理解。

在消费文化兴起之际,大家逐渐意识到在后现代社会脈络中,所谓消费其实就是消费符号,所以产品就是提供消费者塑造自我形象和风格的符号,而且代表符征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可以和代表符旨的所诠释的象征意义脱钩。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工业设计总是涉及象征意义、价值与认同等文化层面的内容。工业设计师所从事的是一种远比仅涉及技术与市场问题或形式与机能问题还要高深莫测的文化事业。

二、工业设计参与文化认同的构筑

工业设计只是企业內部的“私事”,还是可以站在政治、社会与文化的高度上加以考察的国家大事?上世纪七十年代JohnHeskett以美国人的观点写了一本名为《工业设计》的著作,在“设计与政治”一章中,他列举美国用各种产品在万国博览会展示其国力,作为国家与文化霸权和工业设计结合的具体例证,揭示出设计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又例如,海湾战争引起石油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並促进节能型汽车的开发,汽车趋向低宽圆的低风阻与经济型取向的设计,这种汽车造型又感染了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趋势。许多国家都有推广工业设计的政策、机构和计划,例如加拿大的设计交流计划(Designexchange)和联邦形象计划(Federalidentityprogram),即是一个政府认清工业设计除了在经济上的角色之外,更攸关一个国家的整体品质形象与文化竞争力。

将产品、企业和国家的形象整合为一体,迈向创新、品质与价值之路的种种实例,就说明了工业设计不仅作为一种企业竞争的利器,更是国家竞争中代表品质形象的一张王牌。通过工业设计促进产品认同、企业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四者的完美结合,提升整体国家竞争力,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竞争力(这里所谓的认同是指英文的identity,有时我们也翻译为识别、形象或自明性)。德国Braun、荷兰philips、意大利alessi等公司何以兴起,工业设计与这些认同息息相关。当年的一场柏林国际建筑展上,像德国包浩斯设计学校创办人walterGropius等国际盛名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室内空间,就摆设了各式各样的Braun小家电。这时候的Braun已经不只是Braun了,而是化身为“伟大的”德国、日耳曼民族、包浩斯和现代设计运动等传奇的一部分了。当我们把视野扩大到全球经济市场竞争的宏观尺度上,我们也会同时感受到政治的力量和文化认同的建造。人们需要凭借产品识别、企业识别、国家识别、文化识别的主要理由是,人类既需要用器物来凸显自己和群体有所差异,也需要用它来表现自己所归属的群体。换句话说,就是因种种渴望个人异质化的冲动与要求群体成员均质化的两股冲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同中取异、异中求同的行为。这也是流行现象的一个最佳解释,包括解释产品款风和生活形态的现象。在这个符号消费的年代里,国家与文化识别就是通过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神话的建构,使产品和企业有一个可以辨別的符号以进入符号的消费市场,所以国家与文化识别的塑造变成一个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中推动国际化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策略,既是企业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大事。有些消费文化理论者批评工业设计师只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创造,但这种需求往往是过剩的供给和浪费决定的。这类批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中肯的,却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在文化认同的建造过程中,工业设计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三、设计创造力与创新文化的相互演化

设计创造力是指工业设计的核心专业活动,既有创造性,也有生产性与价值性。“创新文化”则指对于创新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总和。设计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之间显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将文化视为增进个体创造力发生机会的一项必要条件,在其他条件相等情况下,创造产品的机会是文化、教育和人才三项变数的函数。同时文化的目标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动机,而人民也反过来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彼此生生不息。文化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过程是长期的大众生活体验慢慢演化而成,与在短暂的时间內由特定的个人或团队设计创造产品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设计创造力既是社会文化所激荡出来的产物,也是一股足以改变社会文化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整体设计创造力表现较佳?首先,一个国家的创新文化受到有关设计创造力的普遍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影响。例如,有些文化认为继承固有传统远比开创新的文化要素重要;有些文化“重道轻器”(例如道家与儒家思想),有些则肯定技艺(例如两个世纪以前的荷兰与英国钟表制造业的繁荣和人民的时间观念相互演化)。在这种坚持产品品质与价值的消费行为与信念下,欠缺设计创造力的厂商根本无法生存,这也是此类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基础。

其次,创新文化大多是个人与团体以往和现在的创造行为所积累而成的。然而个別的创造行为又与社会制度中的各种诱因有关。有些社会制度鼓励和保护创造者和其创造成果,有些则压抑个人创造行为的发展。据美国有关部门研究指出,近年来华人(尤指学生)的创造力有所进步,但仍逊于西方。这主要是因为华人社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方面有几个现象是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其中包括:过分强调智商而忽略创造力、重视外在动机而忽略内在动机、强调知识来自权威的传授而忽略意义的主动建造、强调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重视笔试与记忆背诵而忽略真实评价与多元表现、支持乖男巧女与标准答案而排斥好奇求变与独立思考、重视创造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造历程的体验与个人经验和发现、强调努力认真而忽略乐在其中、重视学科本位而忽略课程整合等,这些都是影响创造力的原因所在。

最后,社会政策的选择也对创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当的专利法规和著作权保护是最好的例子,开创良好的企业创新与投资环境亦然。好的政策与制度可以让企业认清利润是无限的,是可以开创的,财富可以通过人才、知识与资本、科学管理等创新过程而加以创造,不是靠特权垄断、来瓜分有限的财富。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全球化已演变成一场文化危机。文化普遍性逐渐冲击区域性与独特性,破坏了地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认同。这种危机感激发了本土意识的觉醒,区域性文化发展成为重要课題。我们需要在一点一滴上开始正式回应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全面进行空间、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改造计划;其目的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一个景观或是一件生活用品,实际上是要营造一个新社会、一个新文化和一个新的“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氛围下,除了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之外,构成整体国力不可或缺的文化竞争力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perkins,D.K.KnowledgeasDesign,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86

文化产业设计篇3

1.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骨干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创新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政策,这些新政策的出台,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体制的改革,而且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常态格局,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动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在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面前,文化产业与制造业、农业、电信产业等相关产业不断融合,产业边界已日益模糊,逐步形成了融合化发展新格局。另外,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综合型文化企业也不断增多,“创意”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文化资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也越来越高。近几年,以资本为纽带,文化产业并购重组越来越频繁,涉及范围也越来越广。文化创意产业实力和控制力不断增强,迎来了资本市场的春天。目前,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逐步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开始向文化创意领域转型发展。同时,国内的许多互联网企业也对文化创意产业跃跃欲试,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都纷纷对文化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文化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关注热点,高达几十亿的并购重组项目不断出现。

2.市场创新机制不断完善,小微文化创意产业增添活力

不仅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跃跃欲试,许多民营企业也都对文化产业高度关注。去年评选文化产业年度人物,其中,不乏有许多民营文化企业的“佼佼者”,有的民营企业对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多达上亿元资本,不少小微企业也将目光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近几年,我国小微文化企业的数量与日俱增,文化企业总数的80%以上都属于小微文化企业,小微文化企业人数已经占到文化产业总人数的77%,小微文化企业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下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小微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我国文化企业的创新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骨干文化企业的支撑,更需要一大批小微文化企业的参与。作为中国文化建设的“草根族”,我们要关注和支持小微文化企业,从创意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文化创业产业新常态下,建立艺术设计教育新格局,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二、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引导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变革

1.产业发展导向引导平衡创意人才结构

文化创意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许多西方国家都投入了大量资本,目前,美国有五百多所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韩国也有近三百所院校开设创意专业,同时韩国为了加强创意人才培养,不断强化人才管理,构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较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将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关注创新作品的研发,因此急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不断使学生加强创意思维的训练,从而适应未来创意产业的人才需求。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即是创意,而艺术设计则是以创新为根本,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关系密切,无论是品牌包装,还是文化产品的设计,无不涉及到艺术设计创意。艺术设计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同时,还能够为产品带来高附加值,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文化创意产业链中,艺术设计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我国文化创意人才缺口大,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以及高端原创人才的短缺等问题,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当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型人才,平衡人才结构。

2.新常态引导变革教育模式

“新常态”即区别于现有的状态,简而言之,就是“创新”。因而,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andCreativeindustries)新常态所指为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创新首先表现为在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发展背景下,骨干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创新,形成一股巨大的创新力量;其次表现为市场机制不断完善背景下,小微文化创意产业齐头并进,为我国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增添活力。新常态贯彻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引致的结果是文化创意作品需要融入创新,创新成为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要以创意产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同时,根据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创新教学模式,改良教学方法,科学制订艺术设计专业培养计划,结合创意产业现实境况,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效果,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为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应构建新型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大胆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以创造性人才培养为重心,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封闭性教学体系,增加思维训练课程,同时,还要围绕拓展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创新性,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探索,主动挖掘,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创造潜能。

3.社会需求动力催生校内外创意实践机会

无论是骨干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还是小微文化创意产业的力量迸发,皆揭示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需求。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使毕业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加贴近企业、贴近社会。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应该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导向,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不同地域创意产业运行模式,建立校外设计实践基地,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将创意实践机会引入校园,建立校内实践操作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通过实践,更好地发挥创造能力,为未来向创意产业过渡创造条件。艺术本身是讲究个人化、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是一个人内在情感的抒发和表现。当前,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艺术设计类毕业生都被引进到创意产业机构,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适应市场,不断与市场接轨,树立市场意识,这样,艺术设计类毕业生进入创意产业机构后,才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艺术设计教育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将市场需求与艺术表现联系在一起,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提高审美品位,根据消费者需求,表达创意作品,这样,其作品才能够占据文化市场,引起消费者的普遍共鸣,最终产生经济效益。

4.市场运作规律引导能力培养的多元化

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运作规律表现为文化创意作品具备内在涵养和外在冲击吸引力,对于文化创意人才的要求更趋多元化。知识创新型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学习方式,创新型设计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具备独立分析的能力,同时,也要具备自我决策的能力。创新型设计教育体系要求学生不仅会掌握设计创新系统方法,还会从宏观、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创造,要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构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体系,实现课程体系与艺术设计实训教学体系的紧密结合,并以完整的体系构架,促进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进一步明确能力培养指向,实现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创新是教育的灵魂,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创新型的人才。文化创意产业新常态下,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还应加强校企合作,要将人才培养与创意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参与设计的机会,使其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实践中吸收艺术设计教育养分,以便于提升创意实践能力。另外,学校也可以采取联合办学、订单班的形式,增设与市场对接的企业课程,通过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社会生产实践。

5.行业新态势发展引导建立高素质教师队伍

文化产业设计篇4

关键词: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

旅游业是我国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所倡导的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打造赋有民族品牌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战略,已向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西属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大量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和品位极高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品牌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因此,如何对区域旅游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将灿烂的传统元素融入现代旅游产业,依托广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发挥品牌优势,打造既传承广具魅力的礼仪、歌舞、习俗、服饰以及饮食等优秀文化特点,又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需求的旅游文化产业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内涵及设计原则

当今,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墨守陈规、经年不变的旅游地形象已对新时期旅游者的吸引相对乏力,且日益成为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基于旅游文化的旅游产业,即是从“资源竞争”、“产品竞争”迈向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的更高层次的“品牌竞争”。旅游地品牌设计不仅体现着旅游地整体实力,更预示着旅游地未来的发展趋势。

旅游文化所呈现的独特的多样性和综合性,是旅游地自然环境、地理因素和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文历史的集中体现,因此旅游产业的品牌设计,应秉承“系统性、差异性、创新性”原则,挖掘和梳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资源,向旅游者传递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旅游地灿烂文化,同时选择理想的电视、广告或赞助等媒体组合,支持和推广品牌计划,强化品牌个性,客观反映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广西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一)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广西旅游区域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以及“大区域、大旅游”观念陈旧;资源开发联动性较差,相对分散,缺乏共同发展的协作经营理念;产品创新手段不足,降低了市场竞争力;旅游是一项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产品设计不科学、宣传力度达不到等不仅限制了区域品牌,也严重影响了广西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二)品牌设计策略思考

置身于地域特色的文化视角。地域文化由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特征等构成。旅游品牌设计,只有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用最朴实、贴切的本土语言结合现代设计思想,才能将民族或地区的哲学思想、审美心理、价值观念等优秀文化渗透到旅游产业,使人们在欣赏自然旅游资源秀丽风光的同时,了解景点所蕴涵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塑造和升华旅游地区的品牌形象。广西有美丽的奇山异水,唐代著名文人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不仅道出了桂林的山清水秀,更增添了令人遐想和撼动心灵的文化内涵;刘三姐在漓江岸边,带领百姓用唱山歌的形式,与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的地主莫老爷和三个秀才智斗的民间传说,还有广西属多少数民族地区,壮族三月三的歌圩、远近闻名抛绣球、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侗族的木楼以及独有的京族风情等传说,都曾在人们心中留下过美好的印象,也为人们的广西之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令人痴迷忘返。因此,基于文化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品牌设计的核心和灵魂。

立足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广西位于我国西南边陲,面向东南亚,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海南等毗邻,是我国华南通往西南的枢纽,又与港澳地区接壤,是全国惟一的沿边、沿海、沿线的民族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应组织专家对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和评估,根据市场需求,选取最有地域特色的高品位、大规模、有特色的景区景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开发,呈现地域魅力,使其成为我国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异国情调,以及进军东盟市场的旅游精品,成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合作的桥梁和纽带。设计时,应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文化范畴进行定位,将自然地理意境与形象之美、历史文化的底蕴与象征之美以及民族民俗的神秘与个性之美浑然天成,并赋予旅游文化产业品牌生机和活力。

着力于旅游品牌的设计推广。影像设计在旅游品牌推广中至关重要,是构建传播旅游地品牌形象的直观载体,不仅对旅游者选择出游目的地发生不同凡响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远的人文、历史背景构筑了旅游产业赖以长盛不衰的灵魂。因此,旅游品牌的设计,应在展示优美的自然风光的同时,更加注重丰富的文化特色的传递。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伴随着刘三姐动人的歌声所展现的秀丽怡人的自然风光,令人对桂林山水心驰神往,半个世纪以来,众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在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睹民族文化风采;《五朵金花》通过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使云南省大理自治州的苍山、洱海、蝴蝶泉等优美景色享誉天下;《阿诗玛》则通过撒尼族古朴浓郁民俗风情与奇特秀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使石林家喻户晓。时隔多年,一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集文化艺术、民族震撼、视觉表征于一体,以全新的旅游品牌设计模式,再一次深刻地将旅游文化与产业品牌完美结合和升华。

放眼于旅游文化产业品牌未来发展。广西重视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30多年来,其以民族旅游村寨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游精品,独占鳌头并打开了国际市场走向世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业品牌设计更应加快设计转型和设计创新,将旅游资源优势顺利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最终形成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为广西带来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新的经济增长。

三.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文化产业品牌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性技术,只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对广西的旅游资源、人文背景等深刻挖掘、分析研究、梳理整合,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开发和打造部级、世界级旅游精品,实现全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并使旅游产业成为广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又堂.广西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5-37.

[2]覃澄.桂林市旅游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11:

文化产业设计篇5

[关键词]工业设计创造力文化竞争力

一、工业设计的文化属性

工业设计是一种文化事业,这是中国提升产品文化竞争力过程中一个重要命题。过去中国工业设计主流论述是往经济与工程的靠拢,将新产品设计开发视为其核心专业活动,以“形式―机能”、“技术―市场”等二元对立来理解产品。前者大多是遵循现代主义“形式追随功能”的教条,后者则不外是强调技术创新主导消费市场的生产导向派和注重消费者需求引导产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派。这两者过去很少受到质疑,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情况才大有改变。“存在”的问题是工业设计发展最根本的哲学基础。不论有多少种可能的答案,忽略了产品象征意义的层面,就根本无法掌握当今工业设计专业的基本性质。上述的问题或多或少都牵扯到文化层面,要掌握工业设计的本质就不能无视于文化课题。其次,过去的技术与市场观点一方面偏执于消费者的基本需求与好用、可用、实用的设计考虑,忽略了较高心理层面上的需求、渴望与身份认同。结果一些善意的老师得出几条过度简化的公式来教导学生,例如“工业设计=工程十市场十人体工学”。然而,德制高级汽车的技术与舒适感未必比日制同等级汽车优越,但是所谓“德国双B”的Benz与Bmw仍然是众多亚洲消费者的最爱,这类消费行为很难单凭传统的技术与市场层面来理解。

在消费文化兴起之际,大家逐渐意识到在后现代社会络中,所谓消费其实就是消费符号,所以产品就是提供消费者塑造自我形象和风格的符号,而且代表符征的产品与服务形式可以和代表符旨的所诠释的象征意义脱钩。以上的例子说明了工业设计总是涉及象征意义、价值与认同等文化层面的内容。工业设计师所从事的是一种远比仅涉及技术与市场问题或形式与机能问题还要高深莫测的文化事业。

二、工业设计参与文化认同的构筑

工业设计只是企业部的“私事”,还是可以站在政治、社会与文化的高度上加以考察的国家大事?上世纪七十年代JohnHeskett以美国人的观点写了一本名为《工业设计》的著作,在“设计与政治”一章中,他列举美国用各种产品在万国博览会展示其国力,作为国家与文化霸权和工业设计结合的具体例证,揭示出设计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又例如,海湾战争引起石油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促进节能型汽车的开发,汽车趋向低宽圆的低风阻与经济型取向的设计,这种汽车造型又感染了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趋势。许多国家都有推广工业设计的政策、机构和计划,例如加拿大的设计交流计划(Designexchange)和联邦形象计划(Federalidentityprogram),即是一个政府认清工业设计除了在经济上的角色之外,更攸关一个国家的整体品质形象与文化竞争力。

将产品、企业和国家的形象整合为一体,迈向创新、品质与价值之路的种种实例,就说明了工业设计不仅作为一种企业竞争的利器,更是国家竞争中代表品质形象的一张王牌。通过工业设计促进产品认同、企业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四者的完美结合,提升整体国家竞争力,包括经济、政治与文化的竞争力(这里所谓的认同是指英文的identity,有时我们也翻译为识别、形象或自明性)。德国Braun、荷兰philips、意大利alessi等公司何以兴起,工业设计与这些认同息息相关。当年的一场柏林国际建筑展上,像德国包浩斯设计学校创办人walterGropius等国际盛名的建筑师所设计的室内空间,就摆设了各式各样的Braun小家电。这时候的Braun已经不只是Braun了,而是化身为“伟大的”德国、日耳曼民族、包浩斯和现代设计运动等传奇的一部分了。当我们把视野扩大到全球经济市场竞争的宏观尺度上,我们也会同时感受到政治的力量和文化认同的建造。

人们需要凭借产品识别、企业识别、国家识别、文化识别的主要理由是,人类既需要用器物来凸显自己和群体有所差异,也需要用它来表现自己所归属的群体。换句话说,就是因种种渴望个人异质化的冲动与要求群体成员均质化的两股冲动之间的矛盾,形成了同中取异、异中求同的行为。这也是流行现象的一个最佳解释,包括解释产品款风和生活形态的现象。在这个符号消费的年代里,国家与文化识别就是通过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神话的建构,使产品和企业有一个可以辨的符号以进入符号的消费市场,所以国家与文化识别的塑造变成一个在全球市场经济竞争中推动国际化和提升国家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策略,既是企业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大事。有些消费文化理论者批评工业设计师只为满足顾客需求而创造,但这种需求往往是过剩的供给和浪费决定的。这类批评在特定的情况下是中肯的,却不能以偏概全。但是在文化认同的建造过程中,工业设计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三、设计创造力与创新文化的相互演化

设计创造力是指工业设计的核心专业活动,既有创造性,也有生产性与价值性。“创新文化”则指对于创新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总和。设计创造力的发展与创新文化之间显然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许多学者都将文化视为增进个体创造力发生机会的一项必要条件,在其他条件相等情况下,创造产品的机会是文化、教育和人才三项变数的函数。同时文化的目标可以激发人民的创造动机,而人民也反过来参与了文化的创造,彼此生生不息。文化的价值观与道德标准也是如此。只是这种文化的创造过程是长期的大众生活体验慢慢演化而成,与在短暂的时间由特定的个人或团队设计创造产品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设计创造力既是社会文化所激荡出来的产物,也是一股足以改变社会文化的力量。

为什么有些国家的整体设计创造力表现较佳?首先,一个国家的创新文化受到有关设计创造力的普遍态度、价值观与信仰的影响。例如,有些文化认为继承固有传统远比开创新的文化要素重要;有些文化“重道轻器”(例如道家与儒家思想),有些则肯定技艺(例如两个世纪以前的荷兰与英国钟表制造业的繁荣和人民的时间观念相互演化)。在这种坚持产品品质与价值的消费行为与信念下,欠缺设计创造力的厂商根本无法生存,这也是此类国家的企业之所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基础。

其次,创新文化大多是个人与团体以往和现在的创造行为所积累而成的。然而个的创造行为又与社会制度中的各种诱因有关。有些社会制度鼓励和保护创造者和其创造成果,有些则压抑个人创造行为的发展。据美国有关部门研究指出,近年来华人(尤指学生)的创造力有所进步,但仍逊于西方。这主要是因为华人社会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方面有几个现象是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其中包括:过分强调智商而忽略创造力、重视外在动机而忽略内在动机、强调知识来自权威的传授而忽略意义的主动建造、强调考试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重视笔试与记忆背诵而忽略真实评价与多元表现、支持乖男巧女与标准答案而排斥好奇求变与独立思考、重视创造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创造历程的体验与个人经验和发现、强调努力认真而忽略乐在其中、重视学科本位而忽略课程整合等,这些都是影响创造力的原因所在。

最后,社会政策的选择也对创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适当的专利法规和著作权保护是最好的例子,开创良好的企业创新与投资环境亦然。好的政策与制度可以让企业认清利润是无限的,是可以开创的,财富可以通过人才、知识与资本、科学管理等创新过程而加以创造,不是靠特权垄断、来瓜分有限的财富。

四、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始意识全球化已演变成一场文化危机。文化普遍性逐渐冲击区域性与独特性,破坏了地方传统的社会结构与价值认同。这种危机感激发了本土意识的觉醒,区域性文化发展成为重要课。我们需要在一点一滴上开始正式回应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全面进行空间、历史、文化与社会的改造计划;其目的不只是在营造一个社区、一个景观或是一件生活用品,实际上是要营造一个新社会、一个新文化和一个新的“人”。在经济全球化的氛围下,除了经济竞争力、科技竞争力之外,构成整体国力不可或缺的文化竞争力逐渐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perkins,D.K.KnowledgeasDesign,Hillsdale,nJ: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1986

文化产业设计篇6

随着数字化在全球的发展,有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把数字化引进工业产品设计中。例如,美国密歇根大学和贝卡罗来那大学、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等诸多著名大学开设研究项目,转变工业设计理念。

2工业产品数字化的前景分析

2.1对传统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传统的工业设计的核心是产品设计,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产生的工具需求的响应,其中包括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求,即产品能够很好地匹配使用者的身心。(1)对传统工业的冲击。传统的手绘效果图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设计的基本表现方式,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软件的开发推广,数字化工业产品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原来的工业模式有了跨越式的转变,但是有些企业不切实际的使用数字化,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影响经济效益。此外,许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丧失了基本徒手制作的能力,而沦为电脑的奴隶,设计的作品呆板而又机械,缺乏人文气息。(2)对传统工业的革新。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工业设计的革新是毋庸置疑的,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设计形式上,而是全方位思维模式的创新,无论是设计的意念、工业流程、展示与评估、产品形态,还是设计教育,数字化在工业上的应用革新都是巨大的。

2.2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的影响(1)新思维方式的转变。现阶段,在数字化领域中,出现两种设计思维:一是非物质的设计观,二是界面设计思维,两者共同促进虚拟化、网络化、界面化、服务化的产品设计形式,并包含人性化的特征。非物质设计以计算机为辅助工具,从产品设计向服务设计发展。界面设计就是能使产品的设计过程转变成动态的交流过程,使人机界面成为相互交流和作用的窗口。总的来说,我们用数字化的思维和数字化的技术去设计具有数字化技术和思维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既定的设计风景线。(2)基于VR技术下的互动模式方案。VR技术是可以创造虚拟世界,使人在自然环境中有高度逼真的视、听、动等行为的人机界面系统。现在它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地方,对于政府来说,这种技术已经应用到航天领域,它所创造的价值也是巨大的,所以它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和广阔性。(3)工业产品面貌的改变。新时代下,工业产品应该具有以下品格:以人为本,尊重客户需求,以客观化、实用性为设计标准,批量生产。要有追求和精神意义,具备美学功能,设计应该容易被理解,并且注重细节。设计者遵循诚信原则,睿智创新。遵循生态原则,简单耐用无污染。具备这些设计原则的设计者才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改善人们的心灵。

2.3工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发展的趋势首先,软件设计的刚性需求超越硬件设计;物质的、有形的向非物质的无形的转变;智能的设计和第六感应研究逐渐适应于数字化中,并把资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消除隔阂;设计真正实现民主。我们对数字化的揣摩并不是空穴来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是有可能的。

3结语

文化产业设计篇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抛锚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方式体验教育

[作者简介]戴承良(1954-),男,上海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新媒体。(上海2000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对接创意产业的艺术设计本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7Ja760013)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4-02

艺术设计是迄今为止我国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艺术设计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其存在的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如何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局限的呼声也日益显现。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设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以下简称为该课程),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本文是开设该课程过程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

一、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抛锚式教学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其章节内容首先涉及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界定、历史沿革、人才培养、发展前景等,其中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设计导向,其教学策略可以采取“抛锚式”。这种教学策略是美国温特比尔特大学开发的,要求建立在真实问题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问题被确定了,整个课程设计导向也就被确定了,犹如航船被锚固定或者说定位。

1.课程所要抛的“锚”。什么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产业观念启蒙所要抛的“锚”呢?该课程的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导向,是基于对艺术设计教育历史和现状真实问题的反思。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直接脱胎于“工艺美术”,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将原属“工艺美术”学科的7个专业(环境艺术、产品造型、染织、服装、陶瓷、装潢、装饰)合并为“艺术设计”专业,并将“工艺美术学”更名为“艺术设计学”。

据调研,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仍然还有许多院校或系科是沿袭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专业课程主体占优势的是素描、色彩加“三大构成”,再加上一些计算机软件操作。个中原因除了学科的“工艺美术”历史沿袭性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资本身教育背景出自传统美术专业,各种原因形成了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

这种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特征是重艺术性、轻实用性;重技艺性,轻设计性;重课堂教学,轻市场需求,如此种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企业和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相当匮乏;另一方面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难,学生毕业后纷纷改行。这反映了艺术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错位和矛盾,因此突破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亟待进行,而这种突破需要一种新的产业观念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观念作为启蒙,这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所要抛的“锚”。

2.课程“锚”之定位。抛锚式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在确定问题的课程“锚”之定位中,教师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学生互动、交流;学生在课程“锚”之定位明确的方向中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使学生提高识别真实问题和解决真实问题能力。

就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锚”之定位来说,是在教师和学生思想意识上倡导、强化艺术设计教育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这种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的内涵是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耦合性。

文化创意产业概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认识、强调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耦合性,其关键的结合点是在观念上认识21世纪创意经济的到来,创新和创意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经济发展方式,也将为艺术设计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凸显“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这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框架下进行整合,文化创意产业观念启蒙应是艺术设计专业贯穿的教学理念,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运用抛锚式教学策略的重要着力点。

二、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的支架式教学方式

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突出“为市场而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驱动力,其核心所在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尚指向,或者说核心理念是时尚消费。然而,这种课程需要传授的核心理念,应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其教学方式可以采取“支架式”。

支架式教学方式是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得学习者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建构。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脚手架”是建筑行业的施工设施,“支架式”教学在此用它形象地比喻“最邻近发展区”一个观念框架。“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联的一些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教学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提供的概念框架是纵观伦敦、纽约、米兰、巴黎、东京世界五大时尚之都,无一不是世界级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并且特别依赖于艺术设计。这样的概念框架学生是比较熟悉的,符合“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时尚”一词据《辞海》解释,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时尚和艺术设计首要的共同点是可视性或可见性,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上说,这种可视性不是设计者自我表现,它特指商品的可视性。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时装设计具有重要的地位。(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提高学生独立探索、主动创新的能力。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学生不断开拓创新,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形成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个人独特色彩的审美观念,从而设计出既时尚又经典的作品。(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攀升”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文化创意产业时尚指向,从本质上说是艺术设计思维方式教育内容之一,是对以美术为基础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存在“缺失”的“补位”,该概念在教学上的“到位”,应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时尚的商品性(“为市场而设计”的深化)、时尚的意义性(意义性符号化消费)、时尚的经典性(艺术设计追求的至高境界)。

“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时尚指向支架式教学方式还包括“效果评价”这一环节,容以后再论。

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教育

我院的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还很重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认为这对学生文化创意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在课时分配上安排了教师带领学生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行体验教育。它区别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技能型实践环节,更重视学生在体验教育中以人为中心,领悟艺术设计的文化创意产业真谛,培育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升华。该课程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的具体实施,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1.历史文化空间体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体验教育不同于课堂上说教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积极走出传统意义的课堂,寻找或创设体验教育的空间。我国各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已建和正在建一批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园区体验教育,更应该重视由老工厂、老仓库、老大楼、老民居等老建筑改建而成文化创意园区空间。任课教师在老建筑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区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空间体验,关键要注重体验其中的“文脉”,它的历史传承关系和文化的脉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老建筑,由于它是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空间而得以“重生”。学生需要在创意产业园区老建筑空间中浸润这样的文脉。

浸润乃至体验这样的文脉有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增加艺术设计的厚重感。它有可能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创作根植于悠久的城市史,根植于城市人的心灵史,根植于城市绵延不绝的文脉;探索艺术设计之中交错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蕴,进而从社会历史、美学形式、生活方式等多维层面,思考和揭示艺术设计的含义,超越设计表象,建构艺术设计人文视野和创意文化。

2.产业前沿体验,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该课程组织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是从专业走近产业。高校设置的专业更多具有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无论是个人工作室或是企业行为都具有产业的特性,这里已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演绎,而是构成了一个具有产业运作和经济效益的现实世界,园区特有的情景氛围又使他们的文化创意工作往往处于产业的前沿。该课程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身专业走近产业而言,任课教师更需要组织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最集中表现为竞争力和创新绩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到艺术设计产业集群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从产业竞争和创新中,感受新的产业增长点,感受艺术设计产业前沿思想元素、文化元素、技术元素、商业元素的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

学生到创意产业园区体验,体验产业前沿的情况,一般有三种路径:一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的展示空间;二是他们举办的各种派对活动;三是园区工作室或企业公众开放日。在学生创意产业园区产业前沿体验的三种路径中,其目标是尽可能让学生接近设计师,走进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为此,任课教师也要预先“备课”,了解创意产业园区情况,在园区体验教育现场穿针引线,介绍学生与设计师相识,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走进乃至深入园区的设计师工作室。

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前沿中,最重要的聚焦点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他们的工作室。工作室完全不同于高校艺术院系之中教育“工作室”,前者作为独立创业者人格必须接受市场的洗礼和各方的考验,否则自我消亡。该课程让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创意产业园区接受产业前沿体验教育,接近设计师走进他们的工作室,着眼点是体验独立创业者人格的成长,滋养学生作为艺术设计师的创业者人格。

滋养学生创业者人格,也是中国大学教学改革的取向之一:“大学生独立创业能力不足,关键在于大学生学习方式、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与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同一性之间存在着矛盾。高等学校要真正培养具有独立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必须进一步科学认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全方位拓展独立创业者成长的教育空间。”重视塑造独立创业者人格,是艺术设计专业“文化创意产业概论”课程重要的教学目标,因为该专业学生未来理想的职业应该是独立设计师,这种职业的特征是不依附他人,具有独立生存的自信心和不断创新的进取心,同时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培养这种创业者人格提供了良好的体验教育空间。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设计篇8

本文在阐述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广告设计的概念和发展现状与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广告设计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作用和意义。指出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而广告设计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要善于把广告设计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主线来振兴中国的经济,以经济大发展来带动广告设计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广告设计;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先行者

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浪潮在全球范围方兴未艾,它正成长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支柱产业和综合竞争力因素之一,是世界创新型发展大趋势之一。研究如何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提升中国综合竞争实力具有重大意义。而广告设计,正以不可估量的速度迅速的渗透进人们的生活。那么,如何把广告设计与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也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广告设计的概念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那些源自个人的创造性、技能及智慧,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统属创意产业。包括出版、音乐、表演艺术、电影、电视和广播、软件、互动休闲游戏软件、广告、建筑、设计、艺术品和古董交易市场、手工艺品及时装设计在内的多种行业。

文化创意产业并不是一个新创的产业,而是在传统产业中注入了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文化理念的元素,以创意为卖点的产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包含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智能产权三项内容。

所谓广告设计是指从创意到制作的这个中间过程。广告设计是广告的主题、创意、语言文字、形象、衬托等五个要素构成的组合安排。广告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广告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二、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

任何一种文化创意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创意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和想象力,借助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它主要具备以下特征:首先,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知识性特征。文化创意产品一般是以文化、创意理念为核心,是人的知识、智慧和灵感在特定行业的物化表现。文化创意产业与信息技术、传播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创意产业处于技术创新和研发等产业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是一种高附加值的产业。文化创意产品价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的产品和服务。第三,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融合性。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它是经济、文化、技术等相互融合的产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较强的渗透性和辐射力。为发展新兴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文化创意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可以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三、广告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

设计作为审美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的介质,不仅要高于生活,更要反映生活,融入到生活中去。而广告设计作为庞大的设计体系中的一部分,也必须融入到生活中去。在设计这个大的环境和大的趋势下,广告设计也被要求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对人们的精神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广告设计不再像昨天那样被严格的要求必须具备商业性了。在广告设计中,作品的功能性被掩盖在审美性的外衣下。人们越来越多的要求广告能够有创意,能够具备一定的美学意义,而不是简单的把信息传达给广告受众,而观众也越来越反感没有内涵和美的广告。作为商业色彩非常隆重的广告设计,如果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那么,只能说这样的广告作品是失败的。现在生活中,只是单纯的因为美而被欣赏的广告设计作品越来越多。新的广告设计形态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设计师通过这种新的广告设计形态与他的受众进行交流,不仅是功能性的交流,也可以是纯粹的对美的欣赏。

广告设计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文化背景。广告设计亦是文化的设计,而不仅仅是画面和声音的组合。设计要吸引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广告设计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深厚的民族文化,因为那是孕育它的土壤。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在深厚的历史文化面前,如果违背这些文化内涵,那么,这样的广告作品是不能为整个民族的人所能接受的。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但却试图透过广告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观念,结果只会是肤浅的信息传递,甚至有时候会适得其反,激发受众对广告作品本身想要传递的信息的抵触和厌恶,而不具备被受众所接受和感染的足够条件。

四、广告设计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作用和意义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广告设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以创意为亮点的广告设计和以创意为卖点的文化创意产业越靠越近,终于在创意的介质作用下融合到了一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宣传,不论是平面的还是三维立体的亦或者是虚拟空间的。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广告设计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首先是对中国文化的肯定和发展,而文化创意产业又是对中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加工”以其高附加值来获取回报的一种产业方式。不论是中国文化本身,还是由此而产生高附加值产品,都需要广而告之。毕竟,不论多么好的创意,埋在心里永远也只是设计者本身在孤芳自赏,没有任何的商业价值。只有通过广告宣传,把这种文化创意本身传递给目标受众,这样,文化创意才有了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不论这个创意是否是好的创意,只有通过广告的宣传,创意本身才具备了功能性。

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知识性和强融合性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要为目标范围内的所有受众所接受,就必须通过一种通俗易懂、内涵丰富而且传播范围极广的介质来传播。广告当仁不让的成为首选的目标传播方式。广告设计本身就必须具备高知识性和强融合性的要求。一个好的广告设计方案必须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承受程度,不论是文化承受程度还是心理承受程度。在文化创意产品正式面世之前,广告设计这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先行者会为它披荆斩棘,让目标受众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意识上都有一定的广告目标介入的准备。这样,一旦文化创意产业所形成的附加值产品投放到市场上,目标受众群体便会对其产生亲切熟悉的感觉,便于文化创意的内涵和功能能够更好更快的被识别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告设计这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起到的便是引导和刺激目标受众消费的作用。

五、结语

伴随着世界经济复苏的发展势头,中国经济也会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做为中国经济腾飞的必由之路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设计。广告设计作为现代设计的一部分,不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是中国经济振兴的本身来说,都起着无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我们要善于把广告设计和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充分发挥广告设计的先行者的作用,以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来滋养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为主线来振兴中国的经济,以经济大发展来带动广告设计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英国创意产业工作小组.英国文化创意产业路径文件.1998和2001.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08.

[3]V.C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新华网.#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前景以及对策分析.

[5]中国经济时报..cn/2010/11/

0402128481316.shtml2010.11.04.

文化产业设计篇9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通过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分析,针对艺术设计教育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论述了艺术设计教育与创意产业市场的对接。

[http://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设计教育;对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110

1前言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因其自身的文化综合性和易为大众接受的特点,在当代的传媒领域大展身手,随着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相关的文化创意人才需求极大增加,但是在相应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中,合格的文化创意人才却寥若晨星,本文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教育对此进行详述。

2文化创意产业与设计教育的关系

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和电子信息传媒发展的共同产物,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时代文化创新发展模式,文化创意产业从诞生开始就不断与社会生活交融,与最前沿的社会传媒方式相融合,到目前已经在包括:视觉艺术、音乐与表演艺术、文化展示设施、工艺、电影等众多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的基础,也是文化创意最基本的表达方式,可以说文化创意是艺术设计的一种高级表达方式,同时艺术设计也是文化创意赖以生存的基础,二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社会生活中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是与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部分密切相关的朝阳行业,所以在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之初,国内就开始出现与之相适应的艺术设计教育,在经过了多年的建设发展之后,艺术设计教育在教育的规模上和教育的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时至今日艺术教育专业的设置已经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开始在艺术创意产业中针对各个应用领域,进行结合应用实际的专业化文化创意教育,艺术设计教育每年培育大量的专业艺术设计人才,就数量而言是完全可以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但是实际上由于艺术设计教育自身内容的广泛性和空泛性,以及艺术设计院校的功利教育形式,导致大量毕业的艺术设计学生艺术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创意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影响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4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对接

4.1创新教育理念与时展对接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是一种先进的时念创新活动,是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总结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结合最新最符合社会大众口味以最容易被社会接受的形式展示出来的活动。所以在文化创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合时代特点的创新,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所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艺术设计教育也应该以创新为主线,在教育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育目标,就需要对艺术设计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进行符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创新改革。

4.2人才培养定位与市场发展前景对接

由于艺术设计教育活动本身缺乏可量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理念,对学校的艺术教育起着主要的指导教学方向的作用,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着艺术设计教育输出的人才规格。在艺术设计教育这一集创造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多种素质为一体的教育活动中,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一定要瞄准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前景,将人才培养的目标放在文化创意应用的前沿,努力培养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能够全面融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复合型人才。

4.3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发展需求对接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显得极不平衡,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文化创意市场发展需求的不平衡,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集中在相对单一的本科教学领域中,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大部分集中在相对空泛的总体艺术设计领域,没有意识到艺术设计领域已经步入到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对相应的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开始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文化创新的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是艺术教育行业发展的方向,在艺术培养的模式上要进行多元化发展,让艺术设计教育不再只存在于高等教育,在相应的专科和高职教育中也要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进行结合操作实际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艺术设计活动的一线人才,扩展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式。在艺术培养的目标上施行多元化改进,让各个阶段的艺术设计教育从文化创新的各个角度出发,确定独特的实用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方向,避免艺术设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设置的空泛和集中。

4.4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市场接轨

在当前的教育培养模式影响下,艺术设计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从事文化创新行业时,普遍表现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缺乏,学生要想适应文化创新工作需要很长一段适应期。

这一现象表现出艺术设计教育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课程体系与文化创意活动实际的脱离,艺术设计活动本身是一个既考验学生文化素质基础,又考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活动,在这样一个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需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既学会从事文化创意活动必需的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基本的社会文化收集能力,又拥有进行文化创意活动必需的社会经验和实践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稳步提高,让学生真正拥有从事文化创意活动的能力,在参与到文化创意工作中时能更好地适应文化创意工作的环境,利用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文化创新活动中大展拳脚。

4.5师资力量与市场对接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个队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过程,在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培养过程中,开展学生培养工作的教师素质至关重要,只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才能保证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相关素质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学活动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要与市场对接,用人要不拘小节,在相对应的文化创意行业中寻找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创新能力强的从业人员作为学校的教师,让文化创新行业的最新风气吹进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让这些教职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将从事文化创新活动真知灼见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最接近文化创新的实践环境中进行艺术设计的学习。

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不仅是优秀教师的引入,师资力量的输出也是一个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经验的重要方式,以高效的师资力量为依托建设相应的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以学校的师生为基础成立专门的文化创意工作室,以不同的形式帮扶毕业生或者高年级学生就业、创业,这些都是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活动形式。

5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产业运行模式,是当今艺术设计的前沿领域,是艺术设计的高级表现形式,所以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都要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进行对接,要瞄准文化创意产业的前沿,将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有机结合起来。

http://

参考文献:

[1]朱佳维.创意产业背景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对策[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文化产业设计篇10

【关键词】工业设计包装工艺产品

引言

当提到英国的家具我们就会想到英国皇家的气派,当提到德国的产品的时候,也许你会马上想到某件产品本身的稳重感和产品的加工精细,但是当提到中国的产品又会联想到什么?很多企业为了笼络客源,开拓市场开始走起了“文化产业”道路,利用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来不断进行设计、创新。

1工业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应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包含内容及其丰富的,建筑、衣冠服饰、古玩器物、传说神话、琴棋书画、诸子百家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世代传承,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物质形态,无论是颜色还是材料,无论是服饰还是建筑,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可供借鉴的设计资源。

1.1古韵外观加以运用设计

从形态造型设计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些器皿的设计形态是千姿百态的,从自然的到刻意的,从写实的到抽象的,无奇不有,我们所知道的就有祥云火炬,祥云在中国具有上千年的时间跨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其造型的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卷轴和中国特有符号相结合加上现代设计进行的整合,就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奥运火炬。比如说我们要对酒瓶进行设计,那么就可以参考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青铜、彩陶器皿。

1.2以中国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创作理念

在思想方面,我们就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如庄子的“天人合一”,就是教育人们应该与自然和睦相处,不能破坏自然,与在现在人们关注自身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而可利用资源的日趋枯竭,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的时候,提出的现代工业设计要讲求绿色设计是十分一致的,我们在设计产品的同时要运用到这些先人的思想,比如我们的奥运场馆“鸟巢”和“水立方”就很好的运用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一“天圆地方”思想。

1.3合理借鉴民间工艺

中国独有的民间工艺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工业设计也可在此吸取养分。剪纸就是其中一样,剪纸工艺是很宝贵的传统财富,很多丰富的图案造型都是在剪纸中体现出来。在一些工业设计的过程中就可以将剪纸融入进去,那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还有剪纸技术融入到家居灯上就给吊灯赋予了新的含义,形成一种特殊的产品文化。还有传统的中国结,就是利用了编织技术将绳子变得如此浓墨重彩。北奥运会徽就运用了印章的方式,很具有中国特色,在产品的设计中也可以将这些编织的技术融入进去。

2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设计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工业设计中不能仅仅是简单的复制,我们应该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结合所设计产品本身的特点和功能,提炼出某种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内容,从而进行创新与创作。在现代工业设计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不是全盘否定,当然也不可能是全部吸收。我们应该要做到创新,国家现在提倡“创新型”国家,就是要以创新为核心。我国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本身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十分的吸引人,加上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创新,将现代工业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结合,融入新技术,新理念,新思维,那么我想我们就会拥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中国现代工业设计之美。

3包装设计的意义

3.1包装设计是增加产品附加值的一种手段

产品的包装设计在营销推广方面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亦即人们已用战略眼光来重新审视产品的包装。比如化妆品,精美的包装设计正是能够使商品富有年轻、青春、健壮、雅致、丰满、整洁、力量等一切你能赋予它的感觉,你可以通过包装使商品活灵活现,起到画龙点睛的妙用。这就是包装设计的魅力,它能使顾客满足心理上、精神、文化上的需要,这也是包装设计赋予商品的额外价值。

3.2包装设计的核心要落实到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

通过包装来达到产品的视觉冲击,达到美化商品,促进销售的目的,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策略。设计师试图在提供给市场和消费者一件有用的产品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在其中表达自己的创造性和个性,使之成为人们美好生活及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设计人员,只有对本国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民间工艺有一定了解,对现代美学有较深的研究,对消费心理学有充分认识,才能设计出具有时代气息、文化内涵的作品。以此在包装上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并由此推动我国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红忠,吴云.包装设计中无彩色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6(01).

[2]刘丽萍,魏风军.试论包装产品的极少主义设计[J].包装世界,2006(02).

[3]马海英.“无装饰”包装设计表现探究[J].印刷技术,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