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家政服务及管理十篇家政服务及管理十篇

家政服务及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3:45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1

关键词:社会管理;家政服务业;服务成本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我国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已超过总人口10%以上,到2050年将超过25%,表明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家庭将要承担赡养四位老人的责任,家庭劳动的负荷必然增大,因此家政服务业客观上存在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目前,家政服务业发展并没有如人们所想那样呈现良好状态,而家政服务业对促进社会自治、规范社会行为、监督和监测社会行为的社会效益具有一定作用。因此,本文拟从社会管理视角对家政服务成本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湖南和安徽都是家政服务人员输出大省,本文以安徽合肥市、湖南郴州市、安徽铜陵市家政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采取问卷调查法,并通过走访家政服务企业、城镇居民,对家政服务业运行情况及其服务成本进行了初步了解。本次调查对象分布:合肥市、郴州市、铜陵市多家保洁公司的保洁员250人,其中女性185人,男性65人;其中文化程度为高中11人,初中137人,小学102人;年龄在22~60岁;从业年限在0~4年。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两个群体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向公司保洁员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当场收回245份,有效率96%;对城镇居民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当场收回147份,有效率92%。

本文将分别从三个地域选取甲、乙、丙三家公司进行论述。

二、三个区域家政服务成本构成情况分析

(一)家政服务企业服务成本界定及构成情况

服务成本是服务企业一项综合性经济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服务成果和经营管理水平,是制定服务价格的重要依据。本文所指的家政服务成本是指家政服务业在经营过程中所支付的服务人员工资、管理人员工资、房屋租金水电费、办公费、员工培训费考证费、广告费等。

以三个地域的家政服务企业为例,其服务成本、收入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三个地区家政服务业成本与收益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得出,家政服务成本构成中人工成本总额(管理人员工资、服务人员工资)所占比重较大。表1数据显示,a家政服务企业人工成本为390000元,占总服务成本74.1%;B家政服务企业人工成本为350000元,占总服务成本75.2%;C家政服务企业人工成本为220000元,占总服务成本73.6%。

根据表2数据,服务人员的薪酬和管理人员工资薪酬占服务性收入比重在三个地域三家家政服务公司均占前两位,每取得一元收入所付出的成本,人员工资占首位。这意味随着经济发展,家政服务需求量的增加,人工工资成本仍是家政服务企业服务成本中主力军。

根据表1数据,三家家政服务企业的税前利润均在250000元以下。另根据表2数据分析,三家家政服务公司的总服务成本占总服务性收入的比重均达到50%以上,分别为90.2%、91.4%、92.3%;三家家政服务企业税前利润率均在10%以内,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国家政服务企业作为微利企业的代表仍需要国家政策及资金的扶持。

从调查结果来看,三家企业年均在员工培训及考证费用的投资在48000元左右。对于微利薄收的家政服务企业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数额,而大多数政府补贴却是建立在员工制企业的基础上,这对于正在转型升级的企业来说并不十分有利。

相较于庞大的员工薪酬支出,固定支出房租水电及材料物品费用比重较低,由此可见家政服务项目依旧是低门槛、低要求的。

从企业税负支出来看,调查的三家家政服务企业中,只有安徽合肥的a公司符合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减免营业税的条件。2011年湖南省统计数据显示,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总收入为18.37亿元,税收2.05亿元。2012年数据显示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总收入为19.31亿元,税收2.51亿元。可见税收占总收入的比重较高,占去了企业利润的绝大部分对于发展初期的小型家政服务企业不利。部分企业不得不违反劳动法以牺牲员工利益为代价来维持正常经营,由此导致纠纷不断,日常经营难以维持,甚至损害了行业的声誉。

三、影响家政服务业成本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

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认定“家庭服务员”这一职业,家政服务踏上自身的“职业化”发展道路,家政服务企业与服务的数量逐年增长。问卷发放的安徽湖南两地家政服务企业已经形成了全国连锁,数量也在100家以上。但家政服务人员尤其是高品质家政员工仍缺乏,其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了家政服务企业在职工薪酬方面的成本加大。问卷调查数据显示,76%家政员工从事家政服务是迫于生计需要,57%左右因在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想选择其他的工作。

(二)家庭需求及家政服务质量

调查显示,在近年新兴的家政服务项目中服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以下岗人员和农民工为主,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在所调查的家政服务员中,初中毕业的共105人占43%,高中毕业的共63人占27%,大学以上8人仅占6%,并且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仅80人占33%。由于缺乏正规化专业技术培训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从而制约了家政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三)政府政策扶持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员工制家政服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对家政服务企业由员工制家政服务员提供的家政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决定从200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家政就业工程”,并由国家财政下达专项补贴资金。

安徽省合肥市在2010年成为全国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2012年2月17日,安徽省人社厅出台了《安徽省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认定办法(试行)》,规定了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认定条件。2012年7月11日,合肥市“关于合肥市市区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社会保险补贴有关问题的通知”。对经认定的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依照其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且实际从事家庭服务的员工数,给予企业社会保险补贴;个人应缴部分由个人承担,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虽然政府出台了员工培训津贴政策,如果家政服务人员在工作中意外受伤,则家政服务公司可能为其支付相应医药费,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

四、社会管理与家政服务成本相关性分析

(一)社会管理及其重要性

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指导、规范、监督和纠正社会失灵的过程。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这既是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协调各种矛盾与冲突的必要前提。

(二)家政服务成本与社会管理相关性

1.家政服务公司运营费用减负有助于促进社会稳定

运营成本高(培训费、税负、人员培训)早已成为阻碍家政服务公司做强做大的阻力。其中培训费投入高低影响家政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如果服务质量高,适当提高服务价格也会被人们所理解。

日前影响家政服务公司运营成本的仍是税费,当前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适用税率基本相同,但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费比重相对于它的销售收入和企业规模而言,尤其是表现在事实上的其他费和非税负担明显大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市场份额有限情况下家政服务公司利润大部分被税费所抵消,难以壮大,可能存在生存危机。

2.家政服务成本合理支出有助于规范社会行为

在家政服务成本中,人员工资及基本福利在家政服务成本比重较大。因为在大多数非公司制企业中,保姆与家政服务公司只是中介关系,保姆和雇主也只是雇佣关系,这种关系不在劳动合同法保护的范畴内,加剧了人员流动的波动性。为减少家政从业人员流失,家政服务企业增加的成本很大一部分花在人力上。低工资的确降低了家政服务成本,但对行业发展不利,会导致人员流失,员工服务质量下降,从长远看最终影响家政服务公司可持续性。

家政服务成本合理投入于对员工的培训不仅有助于素质提升,同时较为完善的培训制度也有助于在提高原有员工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吸引更多员工,有助于公司整体实力的加强,同时也有利于社会行为的规范,社会公平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实现。

五、适应社会管理的家政服务成本管理及其政策扶持建议

(一)家政服务向生产转变,拓展服务领域

推进家政服务从消费业向生产业转变。生产业不是直接用来消费,也不是直接可以产生效用的,它是一种间接投入而非最终产出,大部分使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的投入,因而他们的产出包含有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服务,生产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扩大资本和知识密集型生产,从而提高劳动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建成链条式生产,不仅能通过培训高质量服务人才来提高家政服务企业服务质量,而且可以形成企业竞争力。

随着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家政服务企业要从拓展服务领域与开拓消费市场上下功夫,逐步实现从传统单一的服务项目向专业化、精细化、多层次方向发展,为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市场需求量身定做服务项目;市场服务目标应从专注城市家庭向农村富裕家庭拓展,从专注家庭向一切有需求的单位与个人延伸,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项目,从而实现家政服务与市场需求的同步升级,以促进家政服务业的供需平衡,增加服务性收入控制成本。

(二)降低家政服务公司税负,保障服务运营

目前,我国家政服务公司管理模式主要有中介型和员工制两种。与中介型相比,员工制不仅可以解决从业人员托管问题,还增强了从业人员的归属感、职业感和客户的信任感、安全感,便于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有利于行业的规范发展,但目前我国家政服务公司主要以中介型为主。

国外家政服务公司大都实行员工制,并且通过提供财政补贴和减税增加居民对家政服务的购买在国际上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做法。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员工制公司缴纳的税收远高于中介型公司和服务人员合计缴纳的税收,员工制公司税收负担大大高于中介型公司是影响员工制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适当采取在税收政策上调整这一导向,引导家政服务公司向员工制转换。

(三)家政服务人员培训部分费用由政府出资购买

现代家政服务企业应针对性地建立规范化的培训机构,对不同服务项目的家政人员开展不同的技术培训和理论指导工作,完善服务协议。鼓励家政服务公司提高服务水平,对家政服务公司评级,评级高的公司部分人员培训费由政府出资购买,并给予相应的管理和资金上的支持。组成专门的水平测试机构组织专门的技能培训考试,助推家庭服务业的发展,从业人员数量显著增加,职业技能水平也要不断提高。

政府资金监管方面可以由政府出资建立一个直属专业监管委员会,在资金方面对政府出资购买的高评级家政服务企业的培训费用进行监管,同时与家政评级机构相互监管制约,形成良性循环。

(四)规范家政服务,保障各方权益,减少不必要成本

通过建立共享服务信息系统以降低管理成本的模式,包括开发相应的手机应用软件以减少不必要的人工服务。可以考虑加强一些非营利性的中介机构建设,对需要特别扶持的中小企业提供一些适当义务性质的中介服务,以较低成本获得税务咨询、筹划及顾问服务。同时可以建立中国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作为面向全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多元化服务平台通过与各大银行、各金融服务机构进行战略合作,为中小企业融聚了丰厚的金融资源,降低融资成本。通过各地服务中心发挥着连接企业与机构间的桥梁作用,只要企业经营状况、信用记录良好就能够在服务平台上获得所需的资金,支撑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2011湖南统计年鉴[m].湖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湖南省统计局.2012湖南统计年鉴[m].湖南: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姜长云.家庭服务业的产业特性[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3).

[4]合肥家政正规军月补500元社保家政企业认为新政门槛太高[n].合肥晚报,2013-07-12.

[5]吴莹.长春市家政服务业的市场规模及成长性分析[J].经济地理,2006(06).

[6]税收引导家政服务向员工制转换[n].中国税务报,2011-10-19.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2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同,在服务贸易管理中也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特色。根据服务贸易管理方式、方法的不同,我们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体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

1.核心管理型

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的类型。美国是核心管理型的典型代表。由于服务贸易种类的繁多,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形成了以美国商务部为核心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因此,我们称之为核心管理型。

美国商务部承担着服务贸易战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统计以及服务出口促进和贸易救济的具体工作。美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管理局设有服务业司,负责美国服务业的管理工作。其对服务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与私人企业和其他政府部分共同为美国企业提供出口帮助和更有利的海外市场准入条件,参与和推进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包括与wto、naFta、apeC的谈判和双边协议),促进谈判协议的落实;为美国服务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进行美国服务贸易市场环境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并为国会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其下设服务业办公室、金融办公室和旅游业办公室分别负责各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促进、谈判与执行、政策指定与咨询以及项目设立与管理等。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负责制定推动服务出口发展战略;为服务企业对外出口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为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管理,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小企业发展局、国家电信与信息委员会、专利与商标办公室以及国际贸易管理局下属的贸易促进与商业服务管理司、进口管理司及市场准入与执行司也分别参与服务贸易的出口促进、贸易谈判、标准制定和贸易救济与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则主要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完成。

可见,美国商务部在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实施,服务贸易谈判、服务贸易促进以及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核心管理机构。

2.分工协调型

分工协调型的管理体制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具体可分为立法机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服务贸易咨询及促进机构四大部分。主要涉及国会、内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财务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政府机构和组织。

日本国会是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立法机构。通常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议由服务贸易的促进和咨询机构,或者由主管的政府机构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提出。上报内阁府得到认可之后,由主管的政府机构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组织产、官、学共同研究商讨制定,然后上报内阁府。经过内阁府审查通过后,报国会批准、立法。

日本“内阁会议”是制定政策,协调各省厅之间关系的最高官僚机构。内阁会议的议长一般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其成员主要包括财务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等。在日本内阁会议中,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有“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知识产权战略会议”。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也必须经由该会议审议通过。

日本外务省经济局负责对外签署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多边条约和协定,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联络窗口,外务省也向相关的省厅提出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经济产业省是日本服务贸易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也主要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是日本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日本银行是日本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由于服务贸易管理部门相对分散,因此协调部门的作用就很重要。日本内阁府的“内阁会议”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日本各省厅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日本政府在制定和颁布一项贸易政策或者法律的过程中,通常会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官产学一体的政策决策过程。上至内阁会议,下至经济产业省的专业小委员会,都是官产学结合的最好典范。因此,分工协调成为日本服务贸易管理的重要特色。

3.服务促进型

服务促进型是指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除美国、日本以外的其他本文考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归为这种模式。加拿大政府对服务贸易不进行直接的管理,而主要是通过贸易促进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外交与国际贸易部是加拿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部门。其核心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出口帮助;提供市场与产业信息;提出出口融资建议;推荐贸易交易会、举办研讨会。如果企业希望实地考察目标市场,办事处可以推荐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展会;举办学习研讨会,帮助出口商了解海外商业环境及机会等等。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3

一、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含义

服务型教育行政是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思想理念下形成的一种行政管理模式,是与传统的管制型教育行政截然相反的、以服务思想为核心的。具体说,服务型教育行政服务的对象主要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上的教育实体(民办学校、教育中介组织等)。要求学校、家长、学生、社会教育实体等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教育管理实现透明化、公平化,学校、家长、学生、社会教育实体完全可以提出自己对教育管理工作的看法,这实现了教育管理权力主体的多元化。

二、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现状

(一)行政管理仍然以管制型为主,缺乏服务意识受传统的管制命令理念影响,目前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仍然是以管制型为主。教育行政部门习惯用检查、发通知文件、行政命令等模式来管理学校。造成一切向上级负责,以命令为主的状况,应付上级的检查监督大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例如,某学校为了迎接上级的卫生检查,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停止教学,利用上课时间打扫卫生。学校领导将自己的工作本末倒置,忽视了抓教学质量,严重违背教育理念。(二)教育缺乏公平性,学校教学差距大当前,在每个城市,哪怕县城都存在所谓的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虽然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水平及教育资源越来越好,但是还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减小或缩短各个学校教育资源差距的措施,反而给予重点学校更多的倾斜和关注,最终拉大教育资源的差距。当今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用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出现家长花钱为孩子选择重点学校的现象,使得重点学校的教育资源变得更好,薄弱学校变得更薄弱,学校的差距被拉得更大。(三)垄断管理,缺乏竞争虽然当前除了公办的学校外,也有很多民办学校等教育机构。但是由于政府垄断政策的保护,社会力量办学所占比例仍然很少。政府办学的单一格局没有被打破,造成学校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忧患意识,缺乏创新,安于现状,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同时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四)管理职能不清,缺乏针对针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学生、家长、教师、学校及社会教育团体的需求,教育管理部门对其需求了解不清,而且分工不明,没有设立针对某种需求的部门和人员,无法实现其服务职能。这就造成一些教育管理体制的漏洞,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同时,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是导致漏洞的重要原因。

三、构建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的策略

针对以上在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对如何构建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体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构建多元化权力主体构建服务型行政管理工作体制,需要改变原有的行政部门的单一管理、发号施令的格局。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及社会教育团体作为被服务对象,也应该作为权利主体参与到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来,他们长期在教育一线,更加具有发言权,可以更好地根据需求进行反馈,形成有效的反馈系统,使得教育行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具体化。(二)明确管理职能,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不是随便设立的,各个管理部门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根据需求设立的,是为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服务的。教育行政管理职能一定要明确,要从现实需要出发,建立在充分了解一线教育的基础上。同时必须提高教育行政管理者的专业水平,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推行公开竞聘制度。教育行政管理者必须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出发,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实现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三)加强教育资源的公平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以更强的服务态度和恰当的服务政策去增强薄弱学校的实力,缩短普通学校与重点学校的差距。虽然一些现实条件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但是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努力,一定会缩短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差距。家长也不必为了孩子上重点学校,耗费巨大精力和财力为孩子择校。(四)教育引入竞争机制俗话说:“有竞争才会有进步。”这句话被应用到教育领域恰到好处。这里所说的竞争,一方面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与民营机构的竞争,即他们所提供服务的竞争。在垄断式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所有的服务都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而服务型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中,使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服务提供者参与其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竞争的另一方面,是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竞争,同样竞争机制的引入不仅促进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而且提高教学质量。受益的是学生,同时也促进整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小结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4

关键词: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pKiCa

一、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背景

众所周知,网络信任体系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0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3]27号)明确指出,“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首次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层面提出了建设网络信任体系的要求。

网络信任体系是以密码技术为基础,以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为主要内容,以解决网络应用中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等为目的的可信体系。身份认证在网络环境中确认用户的身份,提供了网络行为主体的真实性;授权管理是对网络中各种行为主体访问、利用、处理信息资源而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责任认定是实现网络行为可核查、网络事件责任可追究的技术基础。即基于网络信任体系,可以确定网络活动参与者“是谁?能做什么?做了什么?”。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是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总体网络结构看,我国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在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网络域中,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络信任体系,共同组成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信任体系。因此,作为国家网络信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务外网信任体系肩负着保证外网业务系统稳定、有效运行的重要使命,是保障国家政务安全的重要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二、政务外网信任体系服务功能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为政务外网承载的各类业务提供以下服务功能:

①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接入系统的服务对象签发数字证书,作为接入系统的身份凭证。

②对城域网接入系统和骨干广域网接入系统提供身份认证,确保接入系统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③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系统管理员、安全员、系统操作员和使用者提供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

④通过构建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接入认证网关,为外网网站提供一站式的单点登录和身份认证服务。

⑤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公共服务设施提供安全、保密服务,主要包括:为外网的国家公务员提供安全电子邮件服务,提供安全Ftp服务、可信时间戳服务,以及音频流、视频流等各类业务的安全、保密服务。

⑥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所建设的公共应用服务系统,如:目录服务系统、资源共享系统等提供网络信任技术支持与服务。

⑦为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城域网的相关国家部委和骨干广域网的相关省(直辖市、自治区)提供网络信任体系技术支持。

三、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原则

⒈标准化原则

按标准化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国家电子政务外网逐步形成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

⒉可拓展性原则

充分考虑到今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业务类型的不断发展,整个网络信任体系必须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拓展性。数字证书的签发数量和管理容量可以按需要进行拓展;系统中的应用软件和密码设备可以平滑地进行升级;系统的各类性能指标能够不断地满足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业务发展的需求。

⒊安全可靠性原则

建设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高安全可靠性的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防止对网络信任体系本身的各种非法攻击,确保网络信任体系能够安全、稳定地持续运转。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的密码算法和密码设备定位商用密码(非级),支持非涉及国家秘密的各类业务应用,并严格执行国家商用密码相关政策。

⒋简便实用性原则

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方案制定具有统一、规范的用户界面和简便的操作规程,确保用户操作、使用方便。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承载的具体业务和网络信任体系的服务功能,对网络信任体系中的各类设备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确保做到对外网中承载的不同业务具有不同的服务内容;努力做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的升级、拓展,与应用系统无关,不影响各类业务的具体应用,对应用系统透明。

⒌节约投资原则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建设,将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完成。在建设过程中,原则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应用需求,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小步快跑,尽可能以较小的投资,取得最大限度的应用回报。

四、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内容

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将紧密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环境,旨在建立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全平台,为政务外网用户提供各种不同级别的安全保障与服务。政务外网信任体系是以pKi/Ca(publicKeyinfrastructure/Certificationauthority,公钥基础设施/认证中心)公钥基础设施为核心的安全支撑平台,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此外,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还包括时间戳服务系统、密码服务系统以及安全应用平台建设。

⒈身份认证体系

以树型结构建设的政务外网数字证书认证体系,主要包括政务外网根Ca、运行Ca、各部委Ra(Registrationauthority,注册审批机构)、名省市Ra及其下属LRa(LocalRegistrationauthority,本地注册审批机构)等。政务外网根Ca建立在国家密码管理局,是整个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信任源点,用来制定政务外网安全策略,签发和管理运行Ca证书。运行Ca是政务外网Ca向下级传递信任的桥梁,用来签发和管理各部委二级Ca证书、各省市二级Ca证书。对于没有二级Ca中心建设需求的部门和地区,将建设运行Ca的Ra系统,由运行Ca直接提供证书服务。各部委二级Ca和各省市二级Ca主要面向相应的部门内部和本地区,为其业务应用提供数字证书签发管理服务。

⒉权限管理系统

由于权限管理(即授权管理)系统直接面向业务应用,不同业务应用对权限管理的需求、应用模式、应用对象、粒度控制、权限策略等不尽相同。因此,不同于Ca系统,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不可能建设统一的权限管理中心,为所有业务应用提供统一的权限管理服务。但是,通过对应用系统权限管理模型的研究,可以发现,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且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权限管理模型,能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带来方便,因此,在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中,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将建设标准的pmi/aa(privilegemanagerinfrastructure/attributeauthority,权限管理基础设施/属性权威机构)权限管理系统,为用户签发属性证书。具体的应用系统可以根据自身安全需求,基于此证书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运用到应用系统中。通过对属性证书的运用,可以有效地简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管理。

⒊责任认定系统

与pmi/aa权限管理系统类似,责任认定系统同样与业务应用结合紧密。因此,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不可能建设统一的责任认定中心,为所有业务应用提供责任认定服务。在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中,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将建设标准的责任认定系统模型,业务应用根据自身安全需求进行量身定制,并嵌入到业务应用中。

⒋时间戳服务系统

建设统一的时间戳服务中心,为整个政务外网提供可信时间戳服务。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不必重复投资建设时间戳服务系统,而采用政务外网统一的可信时间戳服务。在统一的时间服务体系下,更有利于实施责任认证、安全审计等与时间有关的安全需求。

⒌密码服务系统

密码服务系统是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基础,除为信任体系自身提供密码服务外,还需要对业务应用提供密码支持。由于密码服务设备一般直接与业务应用服务器连接,因此,政务外网不可能建设为所有业务应用提供密码服务的密码服务中心。在政务外网信任体系中,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负责制定统一的密码服务接口,建立标准密码服务体系规范,提供综合服务器密码设备,不同的业务应用根据实际需要配置不同性能的密码设备。

⒍安全应用平台

在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完成后,对有需求的业务应用进行安全改造,构建以政务外网pKi/Ca系统为基础的高安全强度的新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完成政务外网上述信任体系建设后,在政务外网业务应用与信任体系之间构建安全应用平台,向上层的政务外网业务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身份认证、信息加解密、数字签名、单点登录等服务。通过构建安全应用平台,为应用系统提供高度抽象、凝练的安全服务,业务应用系统通过使用安全应用平台提供的服务,集成安全应用平台提供的简单接口,可以快速、方便地完成应用系统与电子政务外网Ca系统集成。

五、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实践

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一期工程(第一阶段),本着节约投资、满足需求的原则,本期只建设了国家政务外网中央部分的身份认证系统、权限管理系统、网络审计系统和时间戳服务系统。同时,本期还重点开展了外网网络信任体系的标准规范制定以及少部分部委的Ca证书的应用。

⒈身份认证系统

国家政务外网网络信任体系一期工程的中央部分的身份认证系统包括:中央部分顶层认证中心(根Ca)、运行Ca、密钥管理中心(KmC),以及两个部委证书审核注册中心(Ra);部分部委和省级政务外网还建设了国家政务外网Ca的Ra系统。

由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所承载的大量业务是由中央部门发起的面向全国的纵向业务,业务覆盖面广,大多数业务要求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及其所属市县和新疆建设兵团及其下属单位,此种业务的协同性要求大量的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共享和交换,如国务院应急系统、国家纠风系统、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系统等业务。为此,为了能够尽快满足应用部门的业务需求和节约投资,要尽快建成覆盖全国32个省级政务外网及其下属部门和有关部委的“国家政务外网数字证书服务体系”,具体做法是:各部委在业务量不是很大时由国家政务外网Ca所建设的Ra系统直接发放数字证书,随着业务量的增多,再建设本部委的Ra系统,为本部委提供服务;省级政务外网建设单位或相关单位可先建设外网Ca的Ra系统和LRa,在本省范围内为中央发起的政务外网范围内的纵向业务和本地政务外网应用提供服务,随着业务量的增多,如果确实需要,再平滑地升级到二级Ca系统。

⒉权限管理系统

如前所述,权限管理系统直接面向业务应用,与应用结合比较紧密,为了能够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内为应用部门提供网络授权管理服务,积累网络授权管理系统的经验,在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建设中,在中央部分建设了一个权限管理子系统,主要服务的应用对象包括: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网站、外网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外网数据交换中心原型系统、外网网管与运维系统、内部办公系统等。所建设的权限管理系统可以方便地通过统一的用户权限认证,使得访问人员可以获得相关信息资源。

权限管理系统包含4个子系统:统一用户管理子系统、授权管理子系统、安全传输子系统和目录服务子系统。

⒊责任认定系统

与授权管理类似,网络责任认定也与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目前能够实现基于密码技术的责任认定技术还不成熟,一般采用审计技术实现责任认定功能。为了实现责任认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在中央网管中心部署了网络审计系统,具体实现网络入侵检测、流量统计和数据库审计功能。

⒋标准法规制订

统一标准规范是实现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一。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须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才能实现有效服务外网用户。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将执行国家颁布的我国电子政务和信息安全方面的标准,同时将依据政务外网建设的实际需要,采用国际上和我国的其他信息安全标准,包括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etF)、国际电联(itU)、国标(GB)等标准。

自主制订的涉及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建设的全局规范,则需要上报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部门参照实施。自主制订的一般性规范,原则上由政务外网承建单位标准组制订并且组织实施。为搞好标准建设,保证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建设质量,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负责汇编有关政务外网建设标准,并下发给有关网络建设单位、接入用户,供统一参照执行。

按照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网络信任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11号),国家密码管理局具体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字认证的管理工作。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信任体系的建设需求,目前已制定了4个有关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体系建设的规范并上报国家密码管理局审批。这四个规范分别是:《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命名空间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系统接口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外网Ra建设指南》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数字证书格式》,其他相关规范正在制定中。

⒌证书应用

自2007年12月开始,国家电子政务外网Ca中心已经为国家纠风系统提供全国,国务院应急系统、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系统和国务院扶贫系统已经确定全部使用外网Ca证书实现网络身份认证,并以此为基础分别建设自己的授权管理与责任认定系统。

作者简介:

任金强,男,汉族,1963年生,陕西商州人,高级工程师,博士后,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首席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数据处理。

吴亚非,男,汉族,1955年生,湖南平江人,高级工程师,硕士,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主任;研究方向: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网络信任体系,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罗红斌,女,汉族,1968年生,湖南长沙人,国家信息中心网络安全部电子认证服务处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安全。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5

第一条 为保障邮政普遍服务,加强对邮政市场的监督管理,维护用户合法权益,促进邮政业的健康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邮政业的规划、建设、服务、市场、安全及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省邮政管理部门负责全省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邮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邮政普遍服务和邮政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邮政的相关工作。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邮政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快邮政设施建设,提高邮政普遍服务水平,鼓励快递企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

第五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邮件、快件收寄和运递安全保障体系,提高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

第二章 规划建设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邮政业发展规划、邮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由有关部门编制相关专项规划。

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邮政业发展规划和邮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内容,明确独立占地的邮政营业场所、邮件、快件处理和储运场所的位置和规模,保证邮政设施建设适应邮政业发展的需要。

邮政运输网络建设应当纳入地方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

农村地区邮政设施建设应当纳入乡镇和村庄规划。

第七条 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和村镇建设,应当按照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同时规划、设计与之配套的邮政设施并同步建设、验收。城市建成区已有的邮政设施不能满足邮政普遍服务要求的,应当列入城市改造计划,扩建或者重建。农村居民集中的区域应当设置邮政局所等邮政普遍服务设施。

火车站、机场、港口、长途汽车站、大专院校、城市社区、旅游景区、大型商场等公众服务场所,应当建设配套的邮政设施。

第八条 按照规划要求配套建设的邮政普遍服务设施,由政府统建的,邮政企业按规定无偿使用;由其他方出资建设的,邮政企业以建筑安装成本价购买或者优先租用。邮政企业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非营利性邮政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划拨,并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邮政企业不得擅自改变划拨的非营利性邮政设施建设用地的使用性质。

第十条 邮政企业应当根据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和方便群众的原则在城市街道、商业区、社区等位置设置邮筒(箱)、邮政报刊亭、邮政便民服务站等邮政设施,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免收城市道路占用挖掘费和其他相关费用。

邮政企业应当对其设置的邮政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建设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给予支持,在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设置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在行政村设置村邮站或者其他接收邮件的场所,保障村村通邮。

邮政企业应当与村民委员会签订邮件妥收妥投协议,支持、指导村邮站建设。

第十二条 邮政企业设置、撤销邮政营业场所,应当事先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撤销提供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或者将自办邮政普遍服务场所转为代办的,应当经邮政管理部门批准并予以公告。

邮政普遍服务营业场所地址发生变更的,邮政企业应当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并予以公告。

第十三条 城镇新建、改建、扩建的住宅小区、住宅建筑工程,应当将信报箱的建设纳入建筑工程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验收,并与建筑工程同时投入使用。信报箱的规格和样式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没有信报箱设计或者不符合信报箱设计规范的住宅工程,不得发放施工图审查合格书。信报箱的建设应当纳入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范围,建设单位未按照规定设置信报箱的,不予通过验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本条例施行前,城镇居民楼未设置信报箱的,由产权所有者或者管理者根据用邮情况自行负责补建,也可以委托邮政企业补建,所需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信报箱产权归投资人所有。产权所有者或者管理者负责信报箱的管理、维修和更换,也可以委托邮政企业维修、更换,所需费用由委托人承担。

第十四条 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在适宜位置设置接收邮件场所。

物业服务单位应当为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投递邮件、快件提供便利。

第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迁移、毁损邮政设施。

因城镇建设需要征收、拆迁邮政营业、邮件处理和储运场所的,规划主管部门应当重新规划设置,建设单位应当与邮政企业协商,按照就近安置、方便用邮、不降低邮政普遍服务水平、不少于原有面积的原则,先安置后搬迁,所需费用由征收、拆迁单位承担。

第三章 普遍服务

第十六条 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应当符合邮政普遍服务标准。

未经邮政管理部门批准,邮政企业不得停止办理或者限制办理邮政普遍服务业务。

邮政企业应当确保服务时限和邮件安全,并及时足额兑付邮政汇款。

省内邮件全程时限由省邮政管理部门规定。

第十七条 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资费执行国家资费标准。邮政企业根据用户需要,可以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延伸服务,资费标准由省邮政管理部门在征求公众意见后提出,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后执行。

第十八条 对具备国家规定的通邮条件的用户,邮政企业应当在用户办理邮件投递登记手续后的七日内予以通邮。

对尚不具备通邮条件的用户,邮政企业应当将邮件投递至用户指定的已通邮的邮件代收点或者用户租用的邮政信箱。

邮政企业应当将以邮政信箱为名址的收件人报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九条 邮政企业委托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代办邮政普遍服务业务,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并加强对接受委托的单位或者个人的管理,保证其提供的邮政普遍服务符合邮政普遍服务标准。

第二十条 用户交寄邮件应当符合国家邮政管理部门规定的准寄内容、封装规格、书写格式,正确书写邮政编码,使用标准信封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邮资凭证。

用户交寄邮件不符合前款规定的,邮政企业不予收寄或者退回寄件人;无法退回的,按无着邮件处理。

第二十一条 邮政企业采取按址投递、用户领取或者与用户协商等方式投递邮件。

已设置信报箱的,平常邮件可以实行插箱投递;给据邮件由用户签收,用户委托的代收人或者代收机构代为签收的,视为用户本人签收;没有设置信报箱的,城市邮件投递到收发点或者收件人指定的地点,农村邮件投递到村邮站或者村民委员会确定的接收场所。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邮政企业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加大资金投入,并对村邮站的设置、运行和村邮站服务人员的报酬给予资金补贴。

第二十三条 经邮政管理部门核定的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免办道路运输证。邮政普遍服务专用车辆运递邮件,按照省有关规定减免车辆通行费。

第二十四条 邮政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无故拒办邮政业务或者擅自中止对用户的服务;

(二)故意积压、延误投递邮件;

(三)延付、拒付、截留、挪用用户汇款;

(四)收寄禁止寄递物品,或者超限收寄限制寄递物品;

(五)限制用户支付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内信件、印刷品、包裹等邮件资费的方式;

(六)限定用户使用指定的服务,向用户搭售商品、服务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条件;

(七)转让、出租、出借邮政专用标志、邮政专用品和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

(八)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第二十五条 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办理机要通信、国家规定报刊的发行以及义务兵平常信函、盲人读物和烈士遗物的免费寄递等特殊服务,适用本条例关于邮政普遍服务的规定。

第四章 快递服务

第二十六条 经营快递业务应当依法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不得经营快递业务。

申请人凭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办理登记后,方可经营快递业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向邮政管理部门提交年度报告。

第二十七条 快递企业经营许可事项发生变更或者停止经营快递业务的,应当到原发证机关办理变更、注销手续。邮政管理部门颁发、变更和注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应当向社会公告。

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不得涂改、租借和转让。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快递业务或者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在国家邮政管理部门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后,应当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八条 快递企业设立分公司、营业部等分支机构,应当持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副本及所附分支机构名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

第二十九条 快递企业中止经营快递业务,应当提前七日向邮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向用户公告,妥善处理尚未投递的快件。

第三十条 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按照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许可范围经营快递业务,提供符合快递服务标准的快递服务。

收寄快件应当规范填写快递运单。快递运单应当符合国家标准。

第三十一条 实行加盟经营的快递企业,双方应当订立书面加盟合同,并向邮政管理部门备案。企业应当在服务标准、服务质量、运营安全、业务流程、用户投诉、损失赔偿等方面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十二条 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收寄禁止寄递物品,或者超限收寄限制寄递物品;

(二)相互串通操纵快递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或者用户的合法权益;

(三)冒用其他企业名称、企业标志和商标标识,扰乱市场经营秩序;

(四)故意积压、扣留、倒卖、延误用户快件;

(五)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对快递企业在规划、建设、用地、信贷、融资、创业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

海关、检验检疫、民航、铁路、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为快递企业提供便利。

第五章 邮政安全

第三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邮政通信安全、畅通和保护邮政设施的义务,并有权制止、举报危害邮政通信安全、畅通和破坏邮政设施的行为。

第三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交寄、夹寄带有爆炸性、易燃性、腐蚀性、放射性、毒害性和传染病病原体的危险有害物品以及非法出版物等国家禁止寄递的物品。

特定时期经国家邮政管理部门批准,省邮政管理部门可以公布国家禁止寄递物品之外的禁寄物品名录。

第三十六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国家关于邮件、快件收寄验视的规定。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发现交寄、夹寄禁止寄递物品的,不予收寄,并交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对不能确定安全的物品,应当要求用户出具相关部门的安全证明,并详实记录物品名称、数量、重量、收寄时间、寄件人和收件人名址等内容,记录留存应当不少于一年。用户不能出具安全证明的,不予收寄。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从业人员当面投交邮件、快件时,邮件、快件包装完好、重量相符的,收件人或者代收人应当予以签收。

第三十七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用户名址信息负有保密义务,并应当在寄递服务中合理使用。

用户对其名址信息享有查询、更正、限制使用和要求删除的权利。

第三十八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接受网络购物、电视购物和邮购等经营者委托提供寄递服务的,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安全保障协议,并报邮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十九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制定含有格式条款的合同、单据应当遵循公平原则。格式条款含有免除或者限制自身责任内容的,应当采用清晰明白的文字、符号、字体等合理方式提请用户注意,并按照用户的要求,对该条款予以说明。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公开的服务承诺视为服务合同的条款。

第四十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邮政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发生重大安全和服务阻断等突发事件后,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同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应急部门和邮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四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邮政营业场所、快递企业营业场所出入通道或者邮政设施周围设摊、堆物,妨害用户使用邮政服务、快递服务或者影响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和经邮政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递车辆通行;

(二)扰乱邮政营业场所、快递企业营业场所正常秩序;

(三)冒用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名义,或者伪造、冒用邮政专用标志、邮政用品用具生产监制证以及邮政管理部门对邮政普遍服务专用车辆和快递车辆的认定证件;

(四)私自开拆、隐匿、扣留、毁弃、盗窃、倒卖他人邮件、快件或者撕揭邮票;

(五)非法拦截、强登、扒乘、扣留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和经邮政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递车辆,妨碍从业人员收寄、运输邮件、快件;

(六)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和经邮政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递车辆给予道路通行便利。上述车辆在运递邮件、快件途中发生一般交通违章或者轻微交通事故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记录后立即放行,待其完成运递任务后,再作后续处理。发生严重违章确需扣留车辆或者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协助保护邮件、快件安全并及时通知车辆所属企业转运邮件、快件。

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和经邮政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递车辆需要临时占用道路揽收和投递邮件、快件的,在保证交通安全、驾驶人不离开车辆和不影响道路通行的情况下,可以在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停车的地点外占用道路临时停车。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不得擅自改变带有邮政专用标志的车辆和经邮政管理部门认定的快递车辆的用途。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三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邮政用品用具生产企业、集邮票品经营者和集中交易市场的经营、服务行为以及印制销售邮票、仿印邮票和邮资图案等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四条 邮政管理部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可以采取下列监督检查措施:

(一)进入邮政企业、快递企业、集邮票品集中交易市场、邮政用品用具生产企业或者涉嫌违反邮政法律、法规活动的其他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情况;

(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凭证;

(四)要求提供财务会计报表、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以及其他有关经营的信息;

(五)经邮政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查封、扣押与违法活动有关的场所、运输工具以及相关物品,对信件以外的涉嫌夹带禁止寄递或者限制寄递物品的邮件、快件开拆检查。

邮政管理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监督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被检查的企业应当接受检查并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碍。

第四十五条 邮政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对邮政企业使用邮政普遍服务、特殊服务补贴资金进行监督。

第四十六条 邮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规定履行邮政行业统计和经济运行分析的职责。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邮政用品用具生产企业应当依法向邮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资料和邮政普遍服务工作情况等信息。

第四十七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造成邮件或者快件丢失、损毁、内件短少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赔偿。

第四十八条 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受理用户投诉或者举报。对于用户的投诉、举报及邮政管理部门批转的用户申诉,应当及时处理,并自受理之日起十日内答复用户。

用户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的,可以向邮政管理部门申诉,邮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诉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答复。

第四十九条 邮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国家邮政管理部门公布的邮政用品用具监制目录,对邮政用品用具的生产实行监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销售未经监制的邮政用品用具。

第五十条 省邮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指导开展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和特殊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第五十一条 依法成立的邮政企业管理协会、快递行业协会、集邮协会、直邮协会等行业社会团体,应当自觉接受邮政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发挥服务企业和行业自律作用,促进邮政业的健康发展。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 邮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法定条件、程序实施行政许可,侵害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

(二)明知有违反邮政法律、法规的行为不依法、不及时查处的;

(三)泄露在监督管理工作中知悉的企业商业秘密的;

(四)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将普遍服务自办网点改为代办网点,致使提供的邮政普遍服务不符合邮政普遍服务标准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迁移、毁损、拆除邮政设施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时间要求,为具备通邮条件的用户通邮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第二十四条、第三十二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规定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非法物品和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经营快递业务不符合快递服务标准或者擅自停止经营快递业务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拒报、虚报统计资料和信息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六十条 快递企业被吊销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自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申请经营快递业务。

快递企业法定代表人对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吊销负有个人责任的,自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被吊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快递企业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一条 本条例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20xx年9月4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河北省邮政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邮政局主要职责(一)拟订邮政行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提出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和促进邮政与交通运输统筹发展的政策建议,拟订邮政行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草案。

(二)承担邮政监管责任。推动建立覆盖城乡的邮政普遍服务体系,推进建立和完善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保障机制,提出邮政行业服务价格政策和基本邮政业务价格建议,并监督执行。

(三)负责快递等邮政业务的市场准入,维护信件寄递业务专营权,依法监管邮政市场。

(四)负责监督检查机要通信工作,保障机要通信安全。

(五)负责邮政行业安全生产监管,负责邮政行业运行安全的监测、预警和应急管理,保障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

(六)负责邮政行业统计、经济运行分析及信息服务,依法监督邮政行业服务质量。

(七)负责纪念邮票的选题和图案审查,负责审定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年度计划。

(八)代表国家参加国际邮政组织,处理政府间邮政事务,拟订邮政对外合作与交流政策并组织实施,处理邮政外事工作,按照规定管理涉及港澳台邮政工作。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6

那末如何解释电子政务呢?咱们首先来了解政府与政务、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定义!

政府——Government:依照现代行政学理论,政府的最基本职能是对于社会、公家行使公共行政管理。

政务——Governmentaffair:是指各级政府的业务、事务、会务等具体政府工作,通过这些具体政务,政府患上以实行其对于社会、公家所承当的各项公共行政管理以及服务职能。

电子政务——e-Governmentaffair:是用信息技术实现的相符各级政府的具体业务、事务、会务需求的利用信息系统。

电子政府——e-Government:顾名思义,是以电子政务方式,通过网络以及电子政务利用信息系统,对于社会、公家普遍行使公共行政管理职能的虚拟的政府形态。

我国许多专家将e-Government直译为电子政务,是从广义政府的概念动身,对于电子政务赋与更简明的意义。从上述电子政府以及电子政务的基础概念可知:电子政务与以往办公自动化的区分在于:

1是少许、扩散的内部的,以辅助办公以及为内部服务为主的利用系统,走向系统化、总体化、全面地实行政府职能的利用体系,体现在服务对于象由为公务员本身转变成社会、公家。2是多种类的,“封锁、专有”的技术体系走向统1标准的,“开放、互联”的技术体系,使广泛互联、同享成为可能,体现在信息技术革命上。3是因为直接为社会、公从服务而引起出的能动地为政府行政改革,业务整合、机构重组、流程再造以及管理立异服务,体现在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不断变革、立异上。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7

一、瑞典行政管理制度概况及特点

瑞典位于北欧,面积45万平方千米,人口880万,瑞典人占90%。瑞典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全国分为24个省,实行中央政府、省政府、市政府三级行政管理体制。首相是政府首脑,由四年一次大选产生的议会任命,负责挑选大臣组建内阁,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瑞典中央政府机构由内阁、首相府、各部及各管理局组成,它们共同履行中央政府的职责。内阁不负责具体行政事务,主要处理全国社会、经济、政治上的重要事务,如制定全国性计划,编制法案和国家预算提案并提请议会通过,执行议会各项决议等。首相领导内阁,确定各部职权范围和协调各部工作,设有专门的办事机构——首相府。首相府由首相直接领导,分设政治办公室和法律办公室。政治办公室又称首相办公室,由一名国务秘书(相当于副部长)领导,主要任务是为首相提供政府和社会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有关的背景材料,另有一名新闻秘书;法律办公室由一名法官领导,主要任务是审核政府议案使之符合法律规定。首相府下设行政管理局、政策研究委员会等机构。

内阁所属行政机构又分为政务机关和事务机关两个层次。政务机关即中央政府各部,属于宏观管理层,不处理具体的行政事务。现有10个部,各部内设职能司及法律秘书处和行政秘书处,由大臣(部长)、国务秘书、新闻秘书、顾问等政务官员组成领导层。10个部共有4200名工作人员,其中20名大臣、130名国务秘书、顾问等高级政务官随政府更迭而进退;4050名职位相对稳定的公务员。各部负责执行内阁决定,主要职责是制定本部门、本行业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拟定提交给议会的有关预算拨款和法律的政府议案,颁布法规规章以及对下属行政机构的一般规定,处理涉及本部门、本行业的国际事务,任命所属事务机构的官员等。

事务机关即中央各部下设的各中央行政委员会、管理局等附属机构,在整个行政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大量行政事务的实际承担者。法律规定这些事务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向主管部汇报本机构的情况,上报本单位的预算报告,直接处理大量的日常行政事务;有权就具体政策的实施向有关部提出建议,协助决策。这些事务机构有相对独立的地位,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各部一般不对它们下达具体指示,大臣或部的机构无权干预其日常工作。法律明确规定,禁止大臣干预具体行政事务。事务机关的工作受政务机关的监督和控制,政务机关(主管部)通过向所属委员会和管理局指示、解释议会决定,对其如何使用议会拨付的经费做出详细的指示,任命事务机关的高级官员等方式,左右事务机关的发展方向、工作程序和内容。瑞典中央政府现有250个委员会、管理局等行政事务管理机构,35万名公务员。

二、瑞典中央政府机关事务管理体制基本情况

瑞典中央政府机关事务工作由首相府行政管理局统一管理。行政管理局是首相府下属相对独立的事务管理机构,局长由内阁(首相)任命的一名国务秘书(副部长级)担任,并在首相办公室任职。行政管理局作为保障中央政府机关职能正常运转的事务管理机构,主要职责如下:一是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用房及物业管理、政府采购、保安等服务;二是为各部门提供信息技术管理服务;三是为各部门提供行政经费预算及财务管理服务;四是为各部门提供信息、情报、网页管理、图书资料等方面服务;五是为各部门提供人事管理服务。总之,行政管理局作为瑞典中央政府行政事务管理机构,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用房、物业管理、政府采购、信息技术、财务、交通、保安、文件档案资料管理等全方位的后勤保障服务。

行政管理局下设服务司、信息技术司、财务司、情报新闻司、人事司、文件档案司等6个职能司,现有500余名工作人员。各司职责如下:服务司,主要负责政府各部门办公用房分配、物业管理招标、采购、保安等服务,编制200人。信息技术司,负责所有政府机构和驻外使领馆电脑系统、政府信息网络管理和技术服务,编制200人。财务司,负责统一管理政府各部门帐户、财务会计监督、财务报表汇总等,编制约15至20人;每个政府机构相应有1-2名出纳,负责本部门的财务管理工作。情报新闻司,负责搜集整理国内经济、文化、教育、社会事务等非政治化的信息资料,政府网站、网页内容的更新等,编制30人。人事司,负责管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人事官员,政府各部门的人事官员则负责本部门公务员的聘用与管理,编制约30至40人。文件档案司,负责政府机构的规章文件公告、图书资料档案等的收集保护整理工作,保证公民随时查阅政府机关各项工作所形成的法规文件资料等,编制20人。其主要职能和运作情况如下:

行政管理局的政府部门日常后勤服务保障。行政管理局服务司负责为中央政府各部门提供办公用房、物业管理、政府采购、保安、办公物品、专车及其它有关后勤服务保障,主要有五个职责:一是政府采购服务。设有政府采购处,在各部委需要采购物资、工程、服务时,根据各部门委托具体组织实施采购;为各部门采购提供政策、技术支持。二是办公用房管理服务。办公用房管理处负责制定政府部门办公用房配备使用标准和制度,为政府各部门统一公开招标确定办公楼物业管理公司。瑞典政府部门的办公用房管理采用市场化运作,由各部门从市场租用办公用房,租用原则是经济适用,如房屋位置太好、租金太高,就应考虑更换地点房屋,租用低价合适的办公房,以降低租房费用;办公用房物业管理服务也是招标引进物业公司承担,比自雇人员大大节省费用。据介绍,内阁10个部(包括驻外使领馆)每年办公房租金约为7000万至8000万美元。三是负责政府机关安全保卫工作。安全处除负责政府机构的保安工作外,还承担政府部门网络、网站的安全工作。四是政府部门有关综合服务。物资供应处负责统一为政府机构购买办公室配备的咖啡、茶叶、糖果、饮料、纸、笔和文具等办公用品,发挥集中采购优势以降低成本。五是其它一些服务工作。如管理为首相和大臣服务的5名专车司机和12台专车。瑞典政府只有首相1人有官邸(首相官邸)和公务专车,统一由行政管理局服务司管理。专车司机也为各部大臣的公务活动提供交通服务,同时兼任首长保镖。专车只供首相和大臣公务活动使用,首相及大臣处理个人事务都自己开车,公私分明。

行政管理局的政府部门财务管理服务。行政管理局财务司为政府各部门提供机关行政经费管理和财务会计服务,主要有三个职能:一是统一管理政府各部门帐户及财会事务,监督政府部门经费往来情况,统计汇总各部门财务报表,每半年向议会提交政府行政管理费支出情况报告。二是协助所有政府机构制定行政经费预算计划。凡涉及政府机构的行政经费预算报告,都由行政管理局财务专家小组帮助拟定,并与首相府公室协调,审查同意后报议会审议通过;管理行政管理局自身经费。三是政府部门财务系统管理。政府所有机构的行政经费支出情况及财务报表,要通过机关财务管理网络每月定期向财务司报告并接受审查监督,财务司发现问题后代表政府及时制止不合理行政开支,提高行政经费使用效益。据介绍,目前正考虑制定方案,加强和改进政府各部门行政经费支出管理,进一步精简各部门行政财务会计管理职能,取消各部门财务主管人员,行政管理局建立中央政府会计核算中心,集中管理各部门行政经费支付和财会事务,加强对各部门行政财务的监督和审核,提高行政经费使用效益。

瑞典政府部门的经费预算管理,实现部门预算和各部门行政经费集中统一管理相结合的体制。财政部和行政管理局在政府部门预算方面分工明确,财政部负责国家预算,行政管理局负责政府各部门行政经费预算。具体说,财政部负责拟定国家总预算安排,包括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年度总预算额度;财政部将中央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经费预算总额全部划归行政管理局管理,由行政管理局制定各部门行政经费预算计划分配给各部门。行政管理局是政府各部门行政经费预算主管机构,是中央政府二级预算管理部门。行政管理局在制定各部门行政经费预算分配计划时,如某个部门对预算数额有意见,可通过首相府办公室主管国务秘书,与行政管理局协商调整。预算管理方面,财政部在编制国家年度预算草案时,行政管理局所属的政府部门行政经费预算专家组(由4名专家组成)在审查汇总各部门提出的行政经费预算数额后,向财政部预算司提出下年度政府各部门行政经费预算总额建议,财政部同意后统一纳入政府各部门预算计划。政府预算案提交议会审议通过后,就成为政府年度经费总支出的上限,通常不能突破,政府各部门行政经费预算则从总预算中全部划归行政管理局分配。

政府采购管理和行政管理局的采购服务。瑞典制定了严格的法律,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的采购活动必须严格遵守瑞典《政府采购法》的要求。《政府采购法》规定,政府部门采购要面向全国甚至全欧洲的企业,要公开对各类供应商同样的信息,详细阐明准备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具体要求,使每一个供应商明确了解政府想要什么。公众可通过各种途径获得政府采购涉及的一切资料,如果信息披露不准确、不全面,出现暗箱操作,新闻媒体会曝光;供应商受到不公正待遇也可诉求法律解决。这些规定是《新闻出版自由法》、《政府组织法》关于政务公开、信息透明等基本法则的具体表现,也是政府所有行为受到法律约束的具体体现。

瑞典政府采购遵循灵活、高效、节约、方便、快捷的原则,方式多样。最主要的方式是公开招标竞争性采购,以确保购买的商品、工程和服务优质低价,特别是售后服务要最好。政府采购的组织实施方面,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有机结合。对大宗或涉及多个部门同类商品和服务,由行政管理局采购处负责统一集中组织公开招标采购,充分发挥集中采购可大规模降低价格的优势;对小额、日常或个别部门有特别要求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由各部门分散采购,提高效益,方便工作。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8

【关键词】云计算电子政务信息化管理

1引言

随着云计算机技术的逐步成熟,国内外相继采用云计算以降低it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美国为例,截止2012年底,美国政府利用云计算技术已关闭472个政府自由数据中心。韩国利用云计算体术在2012年将政府服务器从4687台减少至2535台。

按照北京市“祥云工程”计划,北京市自2011年起组织开展了政务云试点工作,先后为市财政局、市委组织部等20余家单位提供云主机、云存储等服务,验证了政务云在快速部署、安全可控等方面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加快了北京市市级政务云的建设和应用力度,于2015年10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选择了2家云服务商和1家安全监管服务商,初步形成了“2家竞合,1家监管”的六里桥政务云,为北京市政务云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基了良好基础。

2北京市级政务云模式下的风险

北京市市级政务云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资源共享、确保安全”的原则,以“企业投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模式进行组织建设。随着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根据《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o计,北京市将建设具备数据同步能力的两地政务云生产数据中心,以及具备数据级和业务级灾备能力的灾备云,未来可能存在六到七家云服务商。作为全市统一的政务云,这种多地部署、多家云服务商的模式会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云计算技术本身随着提供服务模式的不同,责任界定比较困难,而北京市这种更加复杂架构下的政务云相关多方责任界定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2)未来可能多家云服务商分布在三个不同的区域,如果各个云服务商各自为政、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将导致北京市政务云的服务质量无法统一,影响使用单位感受,不利于政务云持续良性发展。

(3)在多家云服务模式下,使用单位根据业务特点可能会选择多个云服务商,如果每家云服务商流程不一样,将极大的增加使用单位采购政务云服务的复杂度。

3北京市政务云运行管理系统的设计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彻底解决政务云平台统一管理问题,规范北京市市级政务云的规划、建设、运维和管理,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养新业态的意见》、《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和相关政策法规,形成了统一的运行管理体制,实现了政务云的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数据信息的共享。

3.1依托管理办法划分相关职责

为规范政务云的使用和管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印发了《北京市市级政务云管理办法(试行)》,对政务云应用和管理过程中的部门权责、使用规程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有效界定管理方、云服务商、云安全监管商以及政务云使用单位的责任及义务,确保了政务云工作的有序开展。其中,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政务云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北京市公共信息服务中心负责政务云的建设、运维、安全监督及物理安全的管理;云服务商负责政务云建设、运维和云自身的安全保障;云安全监管服务商负责实时监测政务云资源使用情况和基础设施运行状况,统计分析监测结果,定期向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报送统计报告。政务云各使用单位负责本单位信息系统入云的规划、建设、迁移部署和经费申请等。

通过管理办法的制定,各方明确了各自职责和义务,为后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必要前提,也是政务云未来持续发展的基石。

3.2统一管理体系,确保云服务质量

北京市级政务云的总体管理按照“制度先行”模式开展,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落实、持续监管”的思路,进行了管理体系建设,制定了《北京市级政务云运维及安全管理规范》、《北京市政务云平台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规范、制度等文档20多份,所有制度文档均已通过专家和内部评审。在日常运行工作中,政务云服务商、云安全监管服务商依照总体制度,分别制定各方单位细化的运维和安全管理制度。

通过对前期政务云试点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并结合国家最新的政策要求,北京市市级政务云制定了一套适用于云平台的应急预案。结合云服务远程维护、多个责任共担的思路,对上报流程和事件等级进行设计,针对两云平台自身的不同特点,制定的云平台瘫痪、单主机影响平台等专项预案。同时,全年组织多次应急演练,总结经验,对预案进行持续优化。

为了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地,云安全监管服务商承担了云服务商运行考核和质量管理,对运维服务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标准化管理和监控,对运维服务人员进行实时工作派单、超时提醒、跟踪定位、监督管控等,从而提高协作能力、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通过全年12次绩效考核,发现运行安全隐患7类,纠正多起安全问题。通过此类制约手段,各方均能够遵守相关规定,保证了市级政务云平台的正常稳定有序的运行。

3.3统一服务流程,提供标准服务

通过制定了《北京市市级政务云服务指南》,帮助政务云使用单位快速了解政务云使用的统一流程和服务内容。各使用单位业务系统需迁入云平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入云意向及资源准备阶段、系统测试阶段和系统上线运行阶段。

3.3.1入云意向及资源准备阶段

使用单位依据自身业务需要提出入云意向,向云服务商咨询系统入云初步建议,邀请云服务商开展详细入云方案设计。

3.3.2系统测试阶段

在签订《政务云服务意向表》且云资源落实后,使用单位组织制定迁移方案,将系统部署至政务云测试区,在测试区完成系统部署、功能和安全测试、安全加固、试运行等工作。

3.3.3系统上线运行阶段

云服务商为使用单位正式开通云资源,使用单位将系统从测试区平移至正式环境,投入正式运行。

3.4统一信息采集、汇总和

为保证市级政务云的服务质量,通过加强内外管理,北京市市政务云建立了统一的信息汇总、统计和平台。

3.4.1政务云运行和服务相关信息统一

政务云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对政务云进行介绍,及时更新新闻资讯、政策法规、常见问题、联系方式等内容,帮助使用单位更好的了解政务云。分享政务云资源使用配置、成功入云方案、云安全防护等相关案例,以及在线资源选择和推荐配置页面,帮助政务云使用单位更好的判断云资源申请规模,并可自动生成报价单,提供下载功能,便于申报财政预算。

3.4.2政务云资源信息的统一采集和

云安全监管服务商的监管平台通过与各个云服务商平台进行接口开发,及时收集各个平台中不同单位的云资源申请、使用以及运行性能等相关数据,按照使用单位维度进行整合,各使用单位可以通过此渠道获得本单位在不同云服务商中的所有云资源相关信息,实现了政务云资源信息的汇总。管理部门通过此类信息,可更加有效的评估云资源使用情况的合理性,为后期云资源使用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4总结

随着北京市市级政务云统一运行管理机制实践,梳理了各方职责,使得各相关单位都明确各自职责、范围,增强了政务云管理的完备性、运行的规范性,确保了政务云全年稳定运行。为北京市政务云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各区政务云的运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作用,为利用云计算技术推动电子集约化发展、政务数据共享、大数据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养新业态的意见,2015.

[2]关于加强党政部门云计算服务网络安全管理的意见,2015.

[3]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2016.

[4]GB/t31167-2014《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指南》.

[5]GB/t31168-2014《信息安全技术云计算服务安全能力要求》.

[6]itiLVersion3Serviceoperation.2007-6-5.officeofGovernmentCommerce.

作者简介

潘峰(1971-),男,陕西省三元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和信息化。

刘旭(1972-),男,甘肃省兰州市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智慧城市和电子政务。

王岩(1980-),男,浙江省宁波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和云计算服务。

赵婉(1981-),女,陕西省延安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和云计算服务。

作者单位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9

论文摘要:美国、欧盟、英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六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服务贸易起步早、发展快,因此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一套法规完备、分工协调、运行高效的政府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本文拟对上述六个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建议。论文关键词: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管理体制abstract:american,europeanUnion,British,Japanese,theChineseHongKongandsoonsixmajorcountriesandthelocal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starts,developearlyquickly,thereforeoccupiesabsolutelythedominantpositionintheinternationaltradeinservices,formedsetoflawsandregulationstobecomplete,thedivisionoflaborwascoordinated,movementhighlyeffectivegovernmenttradeinservicesmanagementsystem.thisarticleplanstoabovesixnationalandthelocaltradeinservicesmanagementsystemconductsthethoroughresearchquite,basedonthis,putsforwardourcountrytradeinservicesmanagementsystemreformpolicyproposal.keyword:Countryandarea;tradeinservices;managementsystem一、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分类由于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同,在服务贸易管理中也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特色。根据服务贸易管理方式、方法的不同,我们将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管理体制归纳为三种类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协调型和服务推进型。1.核心管理型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务贸易的管理权限相对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门的类型。美国是核心管理型的典型代表。由于服务贸易种类的繁多,各国和地区的服务贸易管理机构往往分散在不同的管理机构和部门。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美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形成了以美国商务部为核心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因此,我们称之为核心管理型。美国商务部承担着服务贸易战略的制定、日常管理、统计以及服务出口促进和贸易救济的具体工作。美国商务部的国际贸易管理局设有服务业司,负责美国服务业的管理工作。其对服务业的主要管理职能是:与私人企业和其他政府部分共同为美国企业提供出口帮助和更有利的海外市场准入条件,参与和推进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谈判(包括与wto、naFta、apeC的谈判和双边协议),促进谈判协议的落实;为美国服务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信息及其他服务;进行美国服务贸易市场环境与竞争力的统计分析,并为国会及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其下设服务业办公室、金融办公室和旅游业办公室分别负责各服务贸易领域的出口促进、谈判与执行、政策指定与咨询以及项目设立与管理等。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负责制定推动服务出口发展战略;为服务企业对外出口提供全方位服务。此外,为更好地实施服务贸易管理,美国商务部下属的小企业发展局、国家电信与信息委员会、专利与商标办公室以及国际贸易管理局下属的贸易促进与商业服务管理司、进口管理司及市场准入与执行司也分别参与服务贸易的出口促进、贸易谈判、标准制定和贸易救济与援助等管理和服务工作。服务贸易的统计分析则主要由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完成。可见,美国商务部在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实施,服务贸易谈判、服务贸易促进以及服务贸易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美国管理服务贸易的核心管理机构。2.分工协调型分工协调型的管理体制以日本为代表。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机构分工明确。具体可分为立法机构、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统计机构及服务贸易咨询及促进机构四大部分。主要涉及国会、内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财务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日本贸易振兴会等政府机构和组织。日本“内阁会议”是制定政策,协调各省厅之间关系的最高官僚机构。内阁会议的议长一般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其成员主要包括财务省、外务省、经济产业省、国土交通省等重点省大臣、日本银行及进出口银行总裁等。在日本内阁会议中,与服务贸易相关的会议有“经济财政咨询会议”和“知识产权战略会议”。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措施也必须经由该会议审议通过。日本国会是服务贸易法律、法规的立法机构。通常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议由服务贸易的促进和咨询机构,或者由主管的政府机构根据服务贸易发展的状况提出。上报内阁府得到认可之后,由主管的政府机构的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组织产、官、学共同研究商讨制定,然后上报内阁府。经过内阁府审查通过后,报国会批准、立法。日本外务省经济局负责对外签署与服务贸易相关的多边条约和协定,处理国际贸易纠纷。同时,作为日本政府的对外联络窗口,外务省也向相关的省厅提出制定与服务贸易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建议。经济产业省是日本服务贸易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执行者,服务产业和服务贸易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也主要由经济产业省负责。国土交通省综合政策局是日本交通运输和旅游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日本银行是日本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由于服务贸易管理部门相对分散,因此协调部门的作用就很重要。日本内阁府的“内阁会议”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日本各省厅之间的协调问题。同时,日本政府在制定和颁布一项贸易政策或者法律的过程中,通常会广泛地吸收社会各界和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以实现科学决策的目的,突出体现在官产学一体的政策决策过程。上至内阁会议,下至经济产业省的专业小委员会,都是官产学结合的最好典范。因此,分工协调成为日本服务贸易管理的重要特色。3.服务促进型服务促进型是指以服务贸易促进为主、服务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除美国、日本以外的其他本文考察的四个国家和地区可以归为这种模式。加拿大政府对服务贸易不进行直接的管理,而主要是通过贸易促进来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外交与国际贸易部是加拿大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部门。其核心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出口帮助;提供市场与产业信息;提出出口融资建议;推荐贸易交易会、举办研讨会。如果企业希望实地考察目标市场,办事处可以推荐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展会;举办学习研讨会,帮助出口商了解海外商业环境及机会等等。在欧洲设有欧洲服务论坛eSF,这是一个由欧洲服务部门的代表组成的论坛机构,旨在有效地提高欧洲服务业的利润,以及推进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倡导的世界服务业市场自由开放的进程。eSF支持并鼓励服务市场的自由化,帮助消除欧洲服务部门的贸易与投资壁垒,特别在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方面。作为一个欧盟服务业的促进机构,欧洲服务论坛由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75个成员组成,其中包括20个服务业部门,36家世界知名的专业服务公司以及39个欧洲服务业联合会。英国政府在服务贸易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服务贸易管理政策,创造高效、平等的贸易环境,提供广泛的咨询、信息、财务协助等方面的服务。除了政府和地方当局各经济管理机构的广泛参与外,其他部门包括外交、军事,以及上至皇室,下至民间机构,均参与对出口和吸引投资的促进工作。中国香港更是把服务促进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在工商及科技局下面专门设有工商服务推广处,这是政府专设的服务贸易促进部门。1997年5月港英政府成立工商服务业推广处,隶属于工商局,专门负责服务业推广事宜。之后,该处与商界合作制定执行“方便营商计划”,与商界和学术界合作制定执行“推广服务业计划”,推行近300项措施,对提升香港作为亚太地区国际服务中心的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此外,香港贸发局、生产力促进局等机构属于法定的服务贸易促进机构,部分经费来源于政府,部分来源于收费服务项目;香港服务业联盟为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专业行业协会,不仅致力于香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市场开拓,还负责把香港各服务行业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及时传递给政府,使政府决策更加符合香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三者之间职责各有侧重,但相互配合,有效地促进了香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家政服务及管理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居家养老;政府;企业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根据国际传统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1999年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2004年来,我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老年人口规模增长明显.200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9857万人,占总人口的7.58%;2009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11307万人,占总人口的8.47%;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10.05%.据预测,2015~202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时期,预计2025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超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席卷全国的“银色浪潮”对我国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养老问题及养老体系的建设问题尤为突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模式成为做好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关注的问题.

2养老模式的演变:从家庭养老到居家养老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既是弘扬中国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大事,也是事关社会稳定大局的大事.机构集中养老、传统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主要形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医护及时性、生活辅等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对子女工作影响比较大.而机构集中养老在情感交流、安全感获取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和邻居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通过家人、邻里亲友的交往和谈心,表露和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苦闷与烦恼,得到精神慰藉和寄托,形成愉快、和谐的心理状态.”[1].老年人可以从家庭和熟悉的环境中排除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获得其他方面所无法给予的安全感和精神慰藉.鉴于这两种模式存在弊端,取两者模式之长、弃两者模式之短的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出现,它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模式,是对家庭养老的传承与创新,更加强调以老年人为中心,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口的生活水平与质量.

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仍处于初级阶段.文献[2]J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不匹配、养老服务便捷性和灵活性较差;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窄,内容少,精神关爱缺失;居家养老服务质量难以衡量,管理效率较低.文献[3]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给滞后、设施及服务功能单一、布局不合理等问题.文献[4]认为,目前一些社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养老服务资源分属不同部门条块管理,利益关系存在矛盾,缺少有效协调整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从业或参与人员专业技能差.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文献[5m6]认为,服务内容单一以及服务方式固定,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养老服务供给高于需求而利用率远低于需求的供需矛盾问题是限制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互联网+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模式的新提升

据统计,截止2016年6月,我国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全球第一,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国内的快速发展,使得网络数据资源及市场运用优势明显,不少关键信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互联网与经济社会领域的跨界融合效果显著,正引领着新一轮的产业变革与创新.

在当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面临一定的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为居家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居家养老”通过互联网在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交换、信息维护以及大数据挖掘等领域的优势,并与云计算、物联网进行结合,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养老服务.其实质是以老人为本,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并丰富更具品质的养老服务,以满足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实现老年人生活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互联网+”背景下的居家养老为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也在改变着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互联网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经济数学第34卷第1期何朝晖:“互联网+”背景下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研究

3.1有利于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提升居家养老品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的发展可以改善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仅限于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的局面,养老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完善让健康护理、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变得更加便捷与及时,例如:网络生活服务、健康管理信息平台、老年网络社交平台等都将带给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不小的改善.

3.2有助于解决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资源整合不足问题

当前居家养老服务供需不平衡,便捷性与灵活性较差,服务碎片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归因主要是居家养老信息不畅,养老资源共享与整合不足,通过互联网在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共享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优势,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促进信息的流通、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3.3有利于养老服务人员的激励与培训,提升养老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互联网+居家养老”在养老服务需求接收与处理方面化被动为主动,且通过网络平台对服务进行满意度评价,使得评价反馈环节更加便捷、有效.养老服务的评价反馈可以作为养老服务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结合相应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改善养老服务品质,也可以增进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升服务水平.同样,通过在居家养老网络服务信息平台中设置教育、培训模块,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免费培训与学习的机会,对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服务技能的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

4政府引导与监管:“互联网+居家养老”

愿景实现的重要推手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整合并运用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搭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丰富并创新服务内容与服务形式,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着力推进互联网与居家养老的融合,实现“互联网+居家养老”更好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互联网+居家养老”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献[7]指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大数据使用对个人隐私保护存在风险、养老产品创新不足和网络惠民红利未能充分发挥等问题.文献[8]服务提供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之间存在偏差,服务场所的固定化和老人行动的受限性之间不匹配,医疗护理的滞后性和老人身体的风险性之间相脱节.文献[2]认为,许多智慧养老的相关产品对老年人的使用能力与生活习惯考虑不足,未能体现其人性化.而且这些产品过于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不能充分体现智慧养老的多样性.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制定统一的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现有的规范性文件缺乏系统性,尚未对智慧养老所涉及到的多个层面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些不足制约了现代“互联网+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养老的需求,政府应该要有所作为.

下面从政府和通过互联网工具的养老服务提供商(以下称“企业”)之间博弈的角度,对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进行分析,剖析企业和政府行为策略选择的相互影响,确立博弈均衡点,通过参数赋值讨论,掌握企业和政府策略选择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就政府在完善“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上如何作为提出建议:

4.1模型建立

根据模型建构思想,先对政府与企业博弈模型作如下假设:

假设1博弈类型.企业是同质的,也就是说选择相同策略,具有相同收益;选择不同策略,具有不同收益.收益只与策略选择有关,与企业的属性无关.而政府监管机构策略只有一个,即所有企业受其监管.

假设2策略空间.企业具有两种可以选择的策略:一是提供优质服务策略H,一是提供劣质服务策略L;政府监管机构也有2种可以选择策略:一是监管Sy,一是不监管Sn.

假设3群体结构.企业群体稳定,个别企业退出和加入对整个全体的态势和格局在短时间内没有影响,且新进企业与老企业的策略选择空间及支付函数是相同的.而政府监管机构的选择策略空间和支付函数是稳定不变的.

假设4重视当期收益.由于企业群体比较大,违规后被发现的主观概率比较小.那么,当期利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远大于远期收益对企业策略选择的影响.监管部门面对的是大群体的企业,对同一企业再次相遇的概率较小,因此当期收益在其策略选择中也十分重要.

假设5支付导向.在企业与政府监管机构博弈中,较优策略能获得较高的收益,而较劣策略只能获得较少收益,甚至因为被抑制而没有企业和政府监管机构选取.

根据进化博弈理论,在上述基本假设基础上建立进化博弈模型.首先确定博弈双方在博弈中选择不同策略与收益情况:

①当企业选择H策略时,不管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还是Sn策略,其获益都为0,而政府监管机构门在这种情况下,选择Sn策略时收益为0,选择Sy策略时因为支付监管的成本而收益为-c1;

②当企业选择L策略时,若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则企业收益为a(一般而言,此为超过提供优质服务的收入部分),而政府监管机构将因为失职受到处罚损失为-c2;若此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y策略,则企业收益会因为劣质服务策略受到-s处罚,其总获益变为a-s,而政府监管机构因为监管查处提供劣质服务的企业而受到r的回报,其收益变为r-c1.其博弈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4.3策略选择

根据进化稳定策略性质和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定理,可以求得进化博弈双方的进化稳定策略.

①企业服务提供方面.当pj>s-as且s-a≥0时,选择H策略的企业比例为0,企业趋向选择L策略,如果s-a

②政府监管机构监管方面.当ph>r+c2-c1c2+r且r+c2≥c1时,政府监管机构选择Sn策略的可能性为1,政府监管机构趋向选择Sn策略;当ph

4.4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影响企业向社会提供服务质量的因素有: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政府对监管部门监管的激励强度、政府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企业的奖励支出力度和对企业提供劣质服务的处罚力度等等有关.基于这些分析结论,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规模和养老质量需要,政府应该制定精准措施,促进“互联网+”基础上的居家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最大程度的满足社会居家养老需求,政府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政府应该引导制定“互联网+居家养老”的行业准则和服务标准,并督促职能部门和行业协会对各个企业的经营行为及服务质量做出公正的评价,并向社会公开,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第二,对提供优质养老服务的企业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增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边际收益,为其他企业选择提供优质服务策略确定参照体,引领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第三,政府应该促使监管机构全面履行监管职能,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加大对提供不符合约定质量养老服务的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符合最基本的要求.

第四,政府应该加强平台建设,降低养老服务企业进入门槛,为养老服务企业提供低廉的服务提供平台,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引б搅啤⒁食、娱乐等等老年人需要的服务商进入平台,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单一措施的局限性,要多种方法并用,结合各个发展阶段特点和企业提供的服务类型差别分类指导、帮助、支持,才能使更多企业逐步为养老需要者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才能使各种类型的服务商加入到养老事业中来,为养老服务需求者提供高质多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熊必俊.“以人为本”发展居家养老服务[C]//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讨会文集,2006.

[2]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居家养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5):128-135.

[3]颜秉秋,高晓路.城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子与社区差异[J].地理研究,2013,32(7):1269-1279.

[4]王金元,城市老人居家养老的现状与对策以无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7(3):15-18.

[5]王莉莉.基于“服务链”理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供给与利用研究[J].人口学刊,2013,2:49-59

[6]丁志宏,王莉莉.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均等化研究[J].人口学刊,2011,5:83-88.

[7]宋雅雯.“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发展的困境及前景展望[J].商,2016,7:67-68.

[8]同春芬,汪连杰.“互联网+”时代居家养老服务的转型难点及优化路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6,2:160-166

[9]GintisH.,Gametheoryevolving[m].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0.

[10]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第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