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美术课程改革十篇美术课程改革十篇

美术课程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05:54

美术课程改革篇1

   当代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传统的课程结构绝大部分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目标而忽略了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吸取传统课程优点的基础上,今后的课程结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美术的知识结构,也应重视非知识结构,如情态性的结构、身体技巧性的结构,从知识的领域(知识和智慧)和情感的领域(美术价值观、审美观)结合等方面提出合理的美术课程结构的标准。

   (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一方面,充实现代科学文明的成果,扩大美术作为视觉领域的内容,绘画、工艺和欣赏相互渗透,日趋整合,单纯的绘画概念正在消解,电脑绘画、工业设计等内容已经或正在编人课程内。一方面,日愈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教材的乡土性和地域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当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性,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日趋综合化。

 (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美术课程改革篇2

【关键词】自身素质;知识结构;互动教学

新世纪之初,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体系,我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始启动,在推进基础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艺术欣赏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艺术课程是在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学科。新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美容、实施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就给新课程环境下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提高和改革以适应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成为首要任务。那么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1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素,在关注美术教学课程改革的同时,教师们也不能忽视美术学科的发展和变化,不能凭着原有的较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去应对一切。因此新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面临着新的挑战。

1.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敢轻易出手,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有过于强调学科中心,对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一、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1.2创建超学科的生态知识结构

美术新课程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些要求促使我们美术教师要紧随社会发展,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城战。

1.3掌握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中教学过程,而且注重知识生成过程,更重视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2其次是在美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素质教育一直都在强调:教师不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引导者;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既要做“严师”又要做“人师”。可往往在课程中很难掌控,那么究竟怎么才能实现真正的转换呢?

2.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传授法,谈话法,单向的师生交流的方式,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营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2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是学生全面发展,这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者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依据,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3最后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一些原因的教学方法,不是这些教学方法不好,只是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适应这个前进的社会。于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原先的一些较好的教学方法保留下来,并加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使其更加完美。

3.1注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及时、直观、生动和大量地把各种图、文、声、像信息展示在同学们眼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教学快捷地提供课题所需的各类信息,使课堂的信息量增加,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欣赏需求,从而提高艺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3.2创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示范----模仿教学模式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师首先通过示范提供给学生该绘画过程的感性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参与观察、思考和分析,让学生边思考边模仿,边体验。

尝试----指导教学模式。尝试性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来学习,教师的指导分析贯穿在学生尝试学习的实践活动之中。

3.3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美术课程改革篇3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个很特殊的教学领域,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评价都显得与众学科截然不同,而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更注重培养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因为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中,美术本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的。中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

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基于这样的认识,作为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组织和管理者――美术教师,我们更应该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一、实现教师自身理念和角色的转变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一张画、一件工艺品,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地去认识美,有选择地接受新的观念。在高中美术课中运用尝试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等,着重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主动、轻松,视学习为乐趣。

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目的先自己进行尝试。教师根据学生的尝试情况再进行指导,强调先让学生试一试。以练习为主的美术课正适合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先不讲绘画技法或制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行观察范作,先试着画或试着做,这样,从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体地位,而教师则退居“幕后”,对课堂实行监控,及时指导,及时矫正,发挥主导作用。“先学后教,以学为主;先练后讲,以练为主”,充分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的精神,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状,实现了教师角色的换位。这正是当前实行创新教育所必须的。

二、以激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不仅使学生学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掌握思考方法,发展智力,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本领,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不但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任何富有创新的思维要加以深化、发展,必定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才能得以提高。

如在《美术漫谈》的教学中,就是鼓励学生一边看步骤图及课本中的美术字写法与步骤,一边进行练习,给以尽可能大的空间发展其自学能力。当学生碰到了百思不解的难点时,教师再及时给予讲解,这样在学生学会写美术字的同时,培养了自学能力。

美术课程改革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教育;基本性质;教育要求

一、高中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以前高中美术教育在高中的教学体系里是无关紧要的,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改革考虑到方方面面,以崭新的教学理念冲击着传统教育的各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标的推出以及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变化,同时保持教学的质量。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不再是课堂上表演的主角,也不再由教师唱独角戏,而是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引导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有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地更新,这是高中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要想构造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的体系,教师就需要更新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体系和理论来指导实践。美术是美的象征,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画笔勾勒出美好的世界,有形象的思维,有抽象的思维,每个学生都能画出不同的美,使我们看不到的或潜意识里存在的想法变得真实有色彩。所以,美术教学是要学生有自由的想象,而不是用条条框框的规定勾勒的。

二、审视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悠久而神秘的国家,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所以,在以往的高中美术教育课程中,只注重学生的鉴赏能力和一些科技的学习,比较单一、枯燥,只是一味地从教材出发对学生进行灌输,强制学生学习,形成了压制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降低,对学习产生了反感,使高中美术教学的发展变得困难重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技能固然很重要,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高中美术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是比较轻松的,但也是灵活性、复杂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育资源的管理方面也是多样化的,因此在高中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其要有较好的把握。现在的很多学校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师资匮乏。师资建设是课程新形势的根本,学校在培养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时,不进行实践活动和市场调查,在设计美术课程教学中前瞻性不足,专业教师比例失调的现象严重,还有的教师在美术教学知识方面的更新很难得到保证,美术课堂的结构设计也不合理。现今爱好美术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人数急剧上升的形势下,学校的教学设备却很有限,很难满足学生需求。这是由于近年来美术专业的门槛降低,对于一些爱好美术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件好事,而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为了取得文凭也选择报考美术专业,走上了学习美术的道路。这些群体对于学习的态度极其懒散,没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美术方面的人才要求也有所提高,不但需要有坚实的基础和美术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人文知识、计算机知识,能够有自主学习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我认为,要成为一个美术专业方面的人才,就要对美术有兴趣,那样才会有不可限量的人生。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美术教育要求

高中美术课程是普通高中进行艺术教育的必修课之一,与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程相连接并有自己的特点,体现了人文学科的特征,能使学生有良好的价值观,并实现自己的价值。学习美术课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有好的审美,提高生活的质量,有自己独特的品味,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今后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好的规划。正是人文精神使较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富有生命力,使得美术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形成了紧密的关联,充分体现了美术的价值。高中美术教学的新课程改革应该是对美术教学的变革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各个方面都要求有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国家兴旺的关键。尽管在平时我们最常听到的就是创新,各个企业都重视创新,但是当今社会人们还是严重缺乏创新精神。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时常给现成的资料和范本,注重于画得像不像、美不美,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非常落后,不但使学生缺乏丰富的想象能力、创新的精神,也大大地影响了学生今后的发展,缺乏对生命的理解,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学生眼中的世界就是那一成不变的世界,天空只有蓝白灰,因为这是常识,所以学生不敢质疑,不敢用画笔来创造不同的天空,而只是不停翻版古人的作品,那么我们的世界呢?我们想象的世界呢?或许还隐藏在我们深深的脑海里。

高中美术新教材的编写和定位为学生的发展需求增加了许多新的元素,使课本具有多样化的内容,并且活动性强,体现了课程选择性的特点,参考不同的教学课本,从中选择相同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有特色的原生态美学文化,进行合理的补充并进行重组。不要求学生都学习教材的所有内容,注重学生的自学等多形式的学习活动,注重多样性。

高中美术课程的改革由于具有新颖性,没有经验可供我们参考,人们对课程的改革有所质疑,比如说硬件条件和师资的状态,这就要求改善高中美术课程的师资状况,并且逐渐提高,配齐所需的设备,争取在新课程开设后进行全部美术教学方案的学习。高中美术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程的能力,至少开设三个模块,教师应尽快进入状态,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这样对以后其他教学模块的开设有指导性的借鉴,引导教师能更深入地研究教材。高中美术课程的改革需要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高效的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是善良的孩子,教师要耐心地聆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有时候学生的思维更为广阔,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作为当代社会的教师,要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就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意识,不断地进行探究,努力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李栋.深化新课程改革中的哲学智慧[J].中国政治教学参考,2010(6).

美术课程改革篇5

abstract:arteducationisstilltheweaklinkinbasiceducationinournation’sschool,andthedivisionofhigharteducationcourseshasadirectconnectionwiththebasisofarteducation.Sowemustreformandperfectthesystemofsomeoldarteducationcurriculumatpresent.

关键词: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改革

Keywords:normaluniversity;arteducation;curriculumreform

作者简介:张晓纪(1981.12),女,汉,河南太康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学及研究工作。

美术课程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美术课程依然是整个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难以跟上21世纪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步伐。如何加强美术教育自身的建设,完善美术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美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和紧迫的课题。

一、我国现行美术教育课程透视

我国高师美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建国初期照搬苏联教育模式形成的,这种课程模式对于中国美术教育走上系

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在一段历史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50多年来虽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多次改革,但总体框架并没改变。面对新世纪美术课程标准的实施,这种课程体系已不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师范院校沿袭了美术院校的办学模式,未能体现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师范性、专业性、基础性的基本特点。专业美术院校是以培养美术创作、鉴赏、理论专门人才为目的,而师范院校则是培养美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美术师资为目的。所以不应要求学生某一专项技能的高、深、精,而应要求其专业知识技能的全面均衡发展,即“一专多能”。

二、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怎样更好的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教育界、学术界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高师美术教育也相应提出了“一专多能”的教育目标。“一专”,就目前高等师范的生源和学制情况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很难达到专业美术院校学生的水平;“多能”又出现了“多而不能”,看似学了很多课程,但都没学通,不能应用于以后的教学中。高师美术教育如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的发展与中小学教育的需求,已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关键课题。目前,高师美术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一些脱节的情况。这问题主要出在教学目标和体制上;不注重师范特性,片面追求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水平;套用专业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与要求,对师范类院校与美术学院办学宗旨的不同情况认识不清,导致教师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不关心、不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教改的精神、内容。

美国全国美术学校协会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确立了以能力为基础的师范美术教育原则,在此基础上列举了美术教师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和素质:一是个人素质,即美术教师必须能激励他人,能不断学习本专业和其他专业知识,能理解教师的作用;二是美术能力,即美术教师能凭着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和技术,进行创作、鉴赏并评价他人的作品;三是专业素质,美术教师必须能解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我国师范院校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一)美术艺术的特殊性和美术教育规律统一

美术艺术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实践,美术的教学也就是一种艺术实践的教学,所以美术教育应重视实践性,以艺术实践作为主要教学形式和内容。美术的艺术性只有在技巧与艺术修养有机统一中才能体现出来,故美术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审美教育。

(二)多元化美术教育与中国美术教育的统一

我们应该改变以往以西方美术为主、中国美术为辅的美术教育状况,在多元化理念的指引下,以中国美术理论体系为基础,建立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三)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统一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所培养的对象是未来服务于基础教育的人,基础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又将关系到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高师美术教育应将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和专业与文化并重,让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美术教育。

(四)增开部分适应时代、实用性强的课程

如增开《中小学美术新课标及新教材解析》、《电脑美术及新课件制作》等课,使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了解新课改的精神及内容,掌握新观念、新的教育手段、新的教法。部分课程应作科学、有机的整合。如《美术鉴赏》与《中西美术史》,可整合为《中国美术史与欣赏》与《外国美术史与欣赏》。这样不仅避免了课程设置与知识学习的重复浪费,而且有利于学习的系统性的连贯性。

(五)加强教育实习

学生深入中小学实习,可了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特点),为专业课学习与实际教学工作相结合打好基础。

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结构首先应优化核心课程,其次应扩大选修课程范围。最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艺术和社会实践,是这三种课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新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晓红,我国高师现行课程体系的缺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

美术课程改革篇6

一、当前学前教育美术课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美术教育是培养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没有自由发挥的想象力就无法培养形象思维。但我国目前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大多仍在使用以前的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并没有及时调整和更新,绘画教程机械简单,多以临摹为主,理论内容单一,缺少想象力的发挥,难以进行个性化的绘画创作。总体来看,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不符合新形势下美育教育的需要。

2.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在职业院校中,大多数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学时,会对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理论性讲解,偏向于纯美术绘画技能的学习,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跟着画,以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较少与具体的幼教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忽略了学生技能的运用。实际上,美术基础理论的传授并不是美术课程的最终目标,而是应该向学生强调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在学前专业上的技能运用。3.缺少足够的实践时间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美术这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缺乏实践活动,学生只能掌握书本上的美术理论知识,学到的是模仿教师传授的绘画技术、描摹对象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而最重要的形象思维得不到发展训练,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不知道应该真正从幼儿的好动天性方面去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大篇幅地讲解书本知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时间,也很少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考虑到将来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二、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与特点

1.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评价体系都必须围绕着其课程改革的目标展开。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教学大都是以绘画基础、儿童画、手工等内容作为培养手段,但不论课程如何设置,都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改革就是让学生掌握幼儿教师的美术基本功和激发幼儿思维的基本方法,同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陶冶生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特点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给我国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本,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潜能开发、智力培育,三是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的教育,四是课程更加注重生活化、社会化,五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等等。

三、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改革的主要措施

1.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时

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结合起来,合理安排二者的学时,适当进行调整。职业院校的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理论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很多相关专业知识,所以,需要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学时可以分主题模块,一个理论知识对应一次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大美术课程与其他相关技能的培养。学校可与幼儿园联系以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开展美术课程实践,比如进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区角布置等,让学生走进幼儿课堂,在实践中加强专业技能训练。

2.增加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及思维训练方法

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美都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程,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主要载体,以地方特色为背景,将古人传承下来的各种资源加入到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删减,使得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可以对当地的风景、伟人事迹、民俗等进行艺术加工。

3.采用趣味化教学模式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地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美术课程教学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如果采取填鸭式教学模式,反而会使美术课程变得呆板无趣。所以,学前教育美术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自然条件等,向学生展示不同境界的美,也可以组织学生出游写生、进行手工比赛、根据所处学期的节日进行主题绘画创设教学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好玩的方式,比如讲故事、做游戏等,创设情境,定好主题模拟体验,进行主题教学。只有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模式,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使得美术课程的教学环境更加愉悦、放松,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多元化

“美国老师从来不担心学生画出蓝月亮,怕的是他们画的月亮与天上的月亮一模一样。”这是詹华如《美国教育为什么有后劲》中说的。很显然,他们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术传授,相反,是被当做突破规范思维的训练手段,其结果是让他们挣脱了思维的枷锁。学前教育美术课程的教学方式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目前许多美术教师会在课前搜集一些富有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根据素材完成作业,严重阻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教师让学生自主绘画,或是提供给学生一个主题,学生就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进行创作。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为教师组,一组为儿童组,让儿童组的学生尽可能提出各种问题,教师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讲解,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不仅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校可多设置一些美术选修课,或是成立与美术相关的社团,通过举行艺术比赛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教学模式中可以加入一些生活的元素,如折纸、制作收纳盒等,这些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小技能。

5.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由于美术的特殊性,在进行美术评价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作品评价没有硬性统一规定,因人而异,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针对学生在外实习的实践,考评体系应该更加全面,考评内容应包括美术教案,课程设计,幼儿园区域设置,幼儿园环境创设,园方、家长、幼儿评价等。只有通过这些直观、丰富的书面材料,才能反映出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承担起一名幼儿教师的教学责任,也更能体现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

美术课程改革篇7

关键词:评价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对象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太完善或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方法、结果和解释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与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美术课程教学管理混乱、教学目标层次混淆、教学质量低下等诸多弊端。如何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去评价,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在教学理念范畴内“评价”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具有诊断、反馈、质量监控、管理、导向等功能。

课程的评价是从一定课程评价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然后把这些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评价的范式。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说明式的。下面笔者围绕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解释、价值等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探讨,旨在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评价目的

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构建,首先要从评价目的的改革开始。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所谓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该因为受教育者的家庭、社会、政治、文化及体质等差异而造成不平等。二是教育机会的分配要因先天因素的差异而实行有所区别的因材施教。美术课程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教学评价要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要保证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他评”与“自评”主体的转变和有机“结合”

美术教育是全社会审美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要参与,而且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是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而受教育者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单一地变成了评价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依附教师、教师依附学校、学校依附政府部门的评价关系,致使课程评价的主体是直线和单一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美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要鼓励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及政府部门皆是评价的主体,要改变由上而下的直线式评价关系,扩大评价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评价必须确立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推行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照他评,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习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也是改革传统美术教育封闭评价方法的有效措施。

三、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

传统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其评价时空观有极大的局限性,是封闭的和狭窄的。

从空间范围来看,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着重于课堂内或学校内的教学活动,其学习形式一般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反复练习,因此排斥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改革后的学校美术新课程是一种内容广泛、密切联系实际的统整性课程,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广泛运用图书馆、野外、家庭、美术馆、展览厅等,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场地和各种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而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从时间编制来看,传统的美术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经典的绘画技能与知识,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建立了一刀切的教材分类体系,还严格规定了各类教材的时数百分比,这种过于划一的“美术教学大纲”最显著特点就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相互联系较少,易于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地教学,教材中操作技能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均适宜按固定不变的课时编制,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而把上课时间表以外的各种教学活动及其他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等均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科目及其课时比例的统配,已进行了重大改革。对于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不作全国绝对一致的硬性规定,把硬性规定改革为弹性的约定,这样便给地方或学校及教师相当的独立编制地方或学校课程的职权。地方、学校、教师或年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弹性时间,突破固定不变的课时观念,加强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活动。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编制及实施要突破“三中心”,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课时评价观。

四、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技能操作”转向“注重素质提高”

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按照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应做到既关注“结果、产出”,又关注“过程、效率”。“产出”,即关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的数量和水平;“结果”即关注课程教与学的成果;“效率”,即为培养这些学生而付出的人、财、物资的数量;“过程”即关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影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教材、学生原有水平、师资投入数量、教学技术手段、国家投资拨款、教学资料与设备等因素。但是,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产出”,忽视了“过程、效率”。由于现代学校美术课程新标准突破固有科目框框,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多种资源,教师需具备多种专业的知识,因此更需要由传统的只关注“产出评价”转变为关注“投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美术教学水平,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达到美术教育教学要求。

五、从集中的课程评价机制转向课程与教学的“三级”评价制度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体制的变革要求课程评价机制相应改变,而课程评价机制的改变要以课程体制的变革为前提。

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编写相应教材,并组织力量督导各级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并进行评价测验,以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自然环境与学校环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学和测验,并开发和选用或编制学校校级课程教材。对于评价的总结果,学校要负责及时地转达给学生、家长及上级有关部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地反馈给有关方面,为了解学生,改革美术教学,调整课程政策,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和解决在实施美术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事实判断,应该转向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活动中必须考虑:依据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来确定评价标准?某种教学活动或者产生的教学过程或结果不能具备积极的价值,即使局部来看是优秀的,或者与我们的某些传统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不能肯定的。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评价大致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标准的: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业已“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判断其质量好坏;二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则主要考察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符合的程度,这时的评价标准就是预定的教学目标,其相关的价值取向问题则在评价活动的考虑以外。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

[2]郑林.历史教育评价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

[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U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美术课程改革篇8

关键词:大学美术;课程教学;创新性 

大学美术教育在迎接时展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的同时,对于自身教学体系改革要步伐踏实稳健,需要根据改革的思路从多个方面创新。高校美术课程教学的创新性改革,要从培养学生的基本的审美能力出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结合社会需求将教学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的技能素养上。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可谓重中之重,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学生才能够进行相应的美术创作。所以,相对于创作能力来说,审美能力是更重要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学生今后的美术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还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素养起到正确引导作用。审美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分辨美与丑,能够帮助学生在有形的事物当中提炼美的形象与美的趣味,能够帮助学生积极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因此,审美能力在美术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无论美术专业或者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都应当具备的能力。 

在当今的大学美术教学当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美术绘本以及教师的课堂展示,网络的出现让美术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资源浩瀚无边,为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与审美素材,有了网络,即便不能亲临美术展览也能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可以说,网络拉近了学生与大师名作的距离,让美术教学具有多重多样的形式和可能。但是,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时候,对于作品需要教师进行相应筛选,不能泛泛对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对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学内涵的作品,教师需要进行描绘和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当中的美学思想,只有学生理解作品的美学内蕴与思想内涵之后,才能对于绘画创作的技巧有深入认识。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了首位。大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并不仅限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活动,更重要是教学目标和教学意义能为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因此,在大学美术教育当中,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之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自主学习是一种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自发探索确定学习内容,使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完成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是一种看似存在于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但却与课堂教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在美术课堂当中应营造一个良好、愉悦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大环境。只有具备一个能够共同进步、共同求知、共同感受美的舒适的学习环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其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和动力。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能够在课堂上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能够连接教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任务的布置,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与课堂外分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允许学生自主创作出符合教学目标的作品。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以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标准去衡量学生的作品,应当以更加具有包容性的目光审视学生的创作,在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学生技能素养 

大学教育早已不是独立于象牙塔之中的高等教育,大学院校的增加造成本科生的普及,增加了大学教育的社会意义,大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地方,也是为社会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基地。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让大学美术教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何能够适应社会对于大学美术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当今美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美术课程改革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课程改革

为了追求更高水平的教育品质,小学美术课程改革是从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几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因此正确的认识改革,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新课标”将以学生发展为本,对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问题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并为探索新的课程资源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小学美术教育发展与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式化的美术教学

小学美术教学模式化,忽略了学生的直觉和自由表达,把简笔画当作小学生美术的基本功进行反复训练,使绘画艺术符号化、格式化。从“六・一”儿童节各地举办的画展中可以获得证明,孩子们从老师那没能取得打开心灵的钥匙,他们的心目中千变万化的美妙世界,不过是一些没有生气的简单的平面形而已,那自由飞翔的鸟儿只是圆形和三角形的简单拼合。老师在教学中忘记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宗旨――那就是放飞心灵让孩子们随心所欲、自由表达。任何规范的符号化的训练都是极端错误的,对孩子的直觉和独特的表现潜能构成了直接的伤害。

(二)简单的符号化的教学源自于对学生认知的误读

孩子对各种物象具有天然的综合能力和简练的表达能力,如果关注孩子们的兴趣点,也许不难发现,孩子们更喜欢那些新奇鲜活、造型繁复的东西,如猫、狗、恐龙、小虫、卡通、车船、机器人,这些都是结构相对复杂和表现难度较大的物象,即便是高年级,不少孩子仍对其怀有表现的激情和邂逅的冲动。而那些简单的造型,如杯子、水果和小球,只是很少的孩子怀有兴趣,有些一年级的孩子甚至就对空间有着较好的表现兴趣和表现能力。而当下的新教材和不少老师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点,描摹圆形、方形、三角形,其实这恰恰违背了学生的基本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事实上孩子们喜欢生活中那些生动新奇的事物,讨厌没有生气的东西。孩子们对世界的了解往往是从动的东西开始的,无论多么繁杂总是抱有持久的探究心理和表现欲望。如果不尊重孩子们的兴趣和认知特点,盲目地比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教条主义的组织教学势必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由表达。

(三)课程以物象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

课堂上老师们总是告诉学生你描绘的客体是什么形状、什么色彩,教学总是围绕着物象展开的,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和独特的个性表达。美术课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情感和心灵,培养孩子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样是太阳,在有的孩子眼中是球,有的孩子眼中是火,而有的孩子眼中则是绚丽的光环,有的画成红色,有的画成黄色,而有的则画成赤橙黄绿紫的多种色彩。这种独特性和多元性的表现构成了小学美术教学的基本特征。如果教学只关注物象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其千人一面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三、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形成教育网络,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发展

我们现有的教育体系的基层领导,大多数本身没有或极少接触艺术,不了解美术教育的规律特点。现在虽然实施素质教育,但形式上多,真正落到实处的少。所以即使在一些较大的城镇小学中,至今有些人还认为学校教育是要传授给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至于艺术教育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对农村学生来说还是奢侈的追求,更不用说重视美术教育。从艺术的角度来考虑课时的安排,人员的配备,开展教学的研究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现代小学美术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强艺术教育的行政管理和教学业务管理网络,从而形成至上而下的强有力的分析、研究和评价管理体系。

(二)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比较单一的。教师处于中心地位,监督学生,而学生的主要职责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东西,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社会急剧变革的新形式下,传统教育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了,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成员。可见改革是必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意识,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主动学习,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另外,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积极性。教师既要研究如何教,同时也要研究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以游戏为手段、以兴趣为动力,全面发掘儿童智力潜力

历来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认为儿童天生就有游戏的本能。福禄贝尔认为,游戏在儿童方面是人类发展的最高表现,因为只有游戏才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表现,它是儿童最纯洁且纯精神上的产物。在整个小学和幼儿阶段,除了发展游戏的教育,别无其他。学生通过游戏,以自我表现方式可以发展为视觉或造型设计、以韵律活动可以发展为舞蹈和音乐、以建设性活动发展手工艺。鉴于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大作用,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充分的利用和重视游戏,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各种智力。

(四)注重美术基础知识教育,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当前,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不对事业负责,不为下一代着想,总让学生画简笔画、儿童画,不注重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势必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冲击的影响。小学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作为教育主导者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使美术学科成为一门活泼、轻松、富有魅力的学科,使美术教育成为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老师互动交流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i:

美术课程改革篇10

一、教材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不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学生,采取合理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从线条中去感受写生画的内涵及特征。同时给他们更多选择作业的形式,激发他们的个性,注重他们对绘画艺术的独到理解。

二、情境创设

一节优秀的美术课应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让对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变成学生体验情感、感受快乐的学习。

三、教学资源

每节美术课都需要大量的教学资源。其实,教学资源可取源于教师本身,取源于教材,取源于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学生的原有经验。充分的展示教具也是丰富美术课堂一个必备内容。美术是个直接的视觉刺激,教学内容采用直接立体的展示比较,再通过解说与感受,其教学内容比学生就一本教材的自看自画来得更能打动人心。美术的教学资源可以直接来源于生活,大自然,乃至教室或学校里。往往最贴近学生的资源就最能使学生接受和亲近。在身边的小事物中感受美丽,创造美丽,会使学生有更多惊奇的探索和发现。

四、学习形式

在一节美术课中,学习形式可多种多样,如学生的座位可采用四人围坐,教师可把先进的教学设备带进课堂,如用相机抓拍住学生瞬间开心的表情。这样越来越多的小组合作形式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教学课堂上出现“热火朝天”的这样一个互动的场面,并且在其中尝到取长补短、各尽所长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