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十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十篇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0:14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1

了较为明显成效。

一、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二、促进土地流转工作的基本作法

在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我县确定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培植龙头企业;依靠经营体制和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在流转原则上,坚持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长期稳定农户承包权,依法流转使用权。在流转目标上,依靠各方面的优势组合,实施耕地规模集约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积极开发非耕地和低效益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流转方向上,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新技术运用,着力市场信息、资金、劳力和先进管理经验有效对接,建设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商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在流转方式上,坚持农民与业主自主选择。具体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针对过去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自发、不规范、流转困难等问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召开会议,广泛宣传。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促进土地流转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并通过各种场合,将国家的土地流转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全县上下形成了土地流转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乡镇、村两级干部把土地流转列入了乡村工作的重要日程,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底有考核。二是兴办试点,以点带面。今年,我局结合学习实践科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流转调研,对匡河等6个乡镇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了认真调研,并在匡河乡兴办土地流转示范点。9月份,在匡河乡召开了全县土地流转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会,将匡河乡土地流转的经验向全县推广。三是出台文件,强化措施。今年,为使我县土地流转工作落到实处,县委、县政府采取了一条过硬措施,把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核评比。

(二)成立机构,规范流转。土地流转涉及到农户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为了切实抓好这项工作,我县要求乡镇、村要层层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和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要配备专人,专抓土地流转工作。一是县里成立了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土地流转工作,以县经管局为主,抽调有关单位人员,组建了全县土地流转工作班子,办公地点设在县经管局。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乡镇财政所(经管站)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三是有条件的村要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负责引进大户或企业;四是建立健全政策引导机制。各乡镇建立了土地流转奖励、考核机制,多管齐下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农民收入;方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013-05

引言

目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众多学者都曾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农民收入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将对此作以综述,以期对土地流转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有更深入了解。李东(2013)借助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陈东俊(2013)分别分析了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各自的影响因素;冯楠(2014)利用C-D生产函数模型及Solow余值法测算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程龙(2011)通过调查走访,分析土地流转前后农民家庭收入和支出情况及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李中(2013)运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s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上述研究虽然各自分析了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及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和大小,但是并没有将农村土地流转与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研究;而本文创造性地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研究背景,研究这一背景下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研究背景,会使得结论更具有实用性、普遍性。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通过对预调查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重新设计信度和效度更优的正式调查问卷,并进行随机发放,主要发放对象为山东省商河县沙河乡邹马村、张铁匠村、大吕村、习家、郭家、北徐、周李、大胡、郭徐等村部分农户。正式问卷发放阶段共回收有效问卷188份,其中参与流转的为57户,未参与流转的为131户。

(二)研究方法

样本的选择通过重点调查和随机抽样相结合,采用文献法、文案调研法、问卷调查法、深层访谈法的调查方法进行调研。

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方差分析对参与流转者人均总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1.流转前后均显著的因素。分析可知,对于家庭人口情况、务农人数、务工人数、是否满意当前粮食价格等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人均总收入的F统计量的显著性均小于0.05,故认为以上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对人均总收入具有显著影响。

人口是影响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农村更为突出。经过调研发现该地每人会分得一定土地,人口不但影响了劳动力,而且影响其他生产要素的多少,家庭劳动力的剩余给外出务工提供了可能。所以无论在流转前还是流转后,劳动力一直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显著因素,与人均收入基本呈正相关。

一个农户务农人口的增加,会引起务工人口的减少。当前中国农民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并且大多数务农人口在流转后依然在当地务农。所以务农人口无论对流转前还是流转后收入都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年人均收入基本呈负相关,这也导致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政府应将务农与务工收入比保持在合适的区间,避免发生“务工致富”“务农致贫”等状况。

过去,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于土地,土地的多少决定了收入的多少。但是在当代,农民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务工。经过土地流转,务工人员并不会因此返乡务农,而是继续务工。务工人数这一因素无论对流转前还是流转后都具有显著性影响,与人均总收入基本呈正相关。政府可以对务工人员进行无偿务工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粮价是农民收入的重要影响因素,粮价过高会影响人民生活,粮价过低会导致农民入不敷出。土地流转前农民是粮价的提供者,土地流转后农民成为了粮价的接受者。所以粮价对农民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政府应借助“剪刀差”在保证粮价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农民收入。

2.流转前后均不显著的因素。分析可知,对于户主婚姻状况、户主年龄、户主是否为村组干部、户主是否为共产党员、劳动力状况、人均土地面积、土地质量等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人均总收入的F统计量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故认为以上因素在土地流转前后对人均总收入均无显著影响。

3.其他因素。分析可知,户主受教育程度在土地流转前对人均总收入有显著影响,流转后无显著影响;是否了解土地政策在土地流转前对人均总收入无显著影响,流转后有显著影响。

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在当地农村中并未得到广泛推广,现代型耕作方式尚未完全渗入到农村基层,现代农业还需大力普及。并且,土地政策的及时了解可以帮助农民在土地流转后积极与企业交涉以维护自身权益,进而利用土地政策获得更高收益。

(二)未参与流转者人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正式调查对未参与土地流转者调查了15项影响因素,并利用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得出这些因素是否对农民人均总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分析可知,其中户主年龄、户主是否为共产党员、劳动力情况、务农人数、务工人数、是否了解国家土地相关政策、对粮食价格满意与否、人均土地面积、土地质量、灌溉条件对人均总收入具有显著影响,而户主性别、户主婚姻状况、户主受教育程度、户主是否为村组干部、家庭人口情况对人均总收入影响并不显著。

三、农民收入构成因素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Sem对参与流转者人均总收入构成因素的分析

模型构建结果(见图1)。

据此可知:

1.流转前人均种植收入对流转前因素路径正向相关。农村土地流转之前,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因此家庭主要劳动力将致力于种植农作物以赚取收入。

2.流转前人均养殖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本地务工收入、补贴收入对流转因素反向相关。其中尤以流转前人均外出务工收入对流转前因素的反向影响最为显著,流转前人均养殖收入对流转前因素的反向影响最不显著。

3.流转前人均外出务工收入误差变量最大,因此其分布最不均匀,随机性较大;流转前人均养殖收入方差最小,因此分布最均匀,随机性较小。

4.流转前因素对流转前人均总收入路径反向相关,因此其影响程度很显著。

5.流转前人均总收入对流转后人均总收入路径正向相关,因此其影响程度较显著。流转后人均总收入的组成因素虽然发生一定变化,但是家庭劳动力状况与社会发展状况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流转后人均总收入必然受流转前人均总收入较大影响。

6.流转后人均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本地务工收入、补贴收入、流转收入对流转后因素路径正向相关。其中流转后人均流转收入回归系数最大,对流转后因素影响最大;流转后人均养殖收入回归系数最小,对流转后因素影响最小。其中流转后人均流转收入作为农民一项新的收入来源,其他收入作为传统收入方式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但其变动并不会太大。

7.流转后人均流转收入误差变量对其影响方差最大,最不均衡,随机性较大;流转后人均养殖收入方差最小,最均衡,随机性较小。

8.流转后因素对流转后人均总收入具有正向显著性。流转后人均总收入受流转后因素中的流转后人均种植收入、养殖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本地务工收入、补贴收入、流转收入影响,因此其必然受到这六项收入的影响。

(二)基于Sem对未参与流转者人均总收入构成因素的分析

模型构建结果(见图2)。

据此可知:

1.人均种植收入、养殖收入、补贴收入对务农收入路径正向相关。其中人均养殖收入系数值最大,影响最显著。未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其务农收入仍来源于原始的种植、养殖与补贴,而其中养殖的收入较高,因此对其务农收入影响较大。

2.人均外出务工收入、人均本地务工收入对务工收入路径正向相关,人均外出务工收入系数值较大,影响显著。务工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工,而其中尤以外出务工挣钱最多,因此其对务工收入影响最大。

3.务农收入对务工收入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对农户而言,青壮年大多进程务工,老人留守在家务农,若家里务农收入较好,外出务工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中,从而提高收入。由于务工人员多惦记家中情况,如果家中务农情况良好,可以促进其务工积极性。

4.务农收入和务工收入与人均总收入正向相关,其中务工收入系数值较大,影响显著。因为务工收入比在家务农的收入多,因此务工收入对人均总收入的影响加大。由调查可知,农民务工收入远远高于务农收入,所以务工收入对人均总收入的影响比务农收入更大。

政策建议

通过对于土地流转背景下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并结合国家最新颁布的如《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从分析可以知道农村劳动力人口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当大力宣传优生优育政策,坚持让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生育、抚养孩子;大力鼓励青壮年进城务工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增加家庭收入;保障在外务工民工家庭老人、妻子、子女生活质量与基本权利,让其无后顾之忧。

第二,当地政府应积极开办农村培训班。由分析可知,当今学历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的作用并不显著,同时《意见》中指出,鼓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因此,应当加大开办农村培训班力度。培训班一方面应保障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新一代青年发展农村现代化经济;另一方面应当组织对种粮大户、流转大户、流转中介机构管理者、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的种粮专业培训,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增加农业产出,解放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政府应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分析可知,国家现阶段实行的土地流转政策能够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应创新土地的流转形式,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以及入股的方式承包土地,从而使土地流转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户收入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第四,据结构方程分析可知,农民将土地(下转82页)(上接16页)流转后,其养殖、务工等经营活动将不再对其收入产生负面作用,而种植经营仍对其收入产生正面作用。因此,对于未参与流转的农户,应大力鼓励其参与土地流转,从而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农民无论进行何种经营,都能产生正面的效果,而不再参与多种经营,却徒劳无功。对于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户,应当引导农民正确选择经营内容,以期获得更大收入。

参考文献:

[1]李东.五常市农民收入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陈东俊.广西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冯楠,周昭雄.滁州市土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8):121-123.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对策;河南西平

近几年,西平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提升了西平县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1.1土地流转的形式

西平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3433.3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8%;流转的农户1.0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5.3%,签订流转合同3000多份。全县土地流转集中连片面积33.33hm2以上的逾333.33hm2,20.00~30.33hm2的133.33hm2以上,6.67~20.00hm2的200hm2以上。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其中,转包是西平县当前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采用这种形式流转的面积2720hm2,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79.2%。

1.2土地流转的去向和用途

去向:流转入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www.133229.com其中流转入农户的面积为3073.33hm2,占流转面积的89.5%。用途:一是种植业,用于良种繁育、高产开发、蔬菜种植、特色种植、建立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二是养殖业,用于养猪、养鸡、养鸭、建设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等;三是进行其他经营,有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等。

1.3土地流转的原因和组织

原因:一是外出务工,将土地经营权进行转移;二是支持二、三产业的发展,将耕地流转给其他经济组织或农户;三是从事自己所需要的经营生产,与其他农户进行互换;四是调整产业结构,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组织:一是乡村两级组织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协调农户与龙头企业、经济项目投资方等进行流转;二是农户间的自由流转,由农户双方、农户与农村二、三产业经济组织之间自由协商达成协议;三是集体统一经营流转,村集体经济组织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将部分土地实行村委统一管理、分户核算。

1.4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和趋势

特点:一是流转面积不断增加,2007年全县流转面积为1333.33hm2,2009年增加到至3333.33hm2以上;二是流转方式多样化,有代耕代种转变为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和其他形式;三是流转的层次越来越多,有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和其他主体;四是群众对流转的认识不断提升,能赋予其相应的价值。趋势:一是土地经营权流转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土地流转向现代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三是土地流转向产业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2土地流转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2.1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县里统一组织有关部门和重点乡镇负责人外出学习经验,下发了《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印发了《西平县农村土地流转实施细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二是舆论引导典型带动。利用县里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报道。选取盆尧、重渠2个乡作为试点,召开土地流转工作现场会,有关乡村典型发言,起到了以点带面的推动作用。三是健全机制完善服务。西平县组建了土地流转指导中心,乡成立了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建立了土地流转服务站,做好土地流转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有关部门经常深入到乡村,认真指导土地流转工作,制定土地流转规范文本和实施方案,做好土地流转合同的签订、签证和有关的档案管理工作。

2.2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劳动力有的从经营土地转向了非农就业,有的被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聘用,实现了劳动力就地安置。二是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流转土地有用于种植蔬菜、食用菌、林果、烟叶、花生、草莓等收入高的经济作物,有用于畜禽养殖、饲料加工和农产品加工,还有用于建立高效示范园,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使农民增加了劳务收入,不仅获得了经营性收入,而且得到了工资性收入。

3存在的问题

一是操作不规范。流转中没有按一定的操作程序去办,管理和监督体系还不健全。二是协议不规范。没有按照一定的示范文本签订协议,口头协议多,书面协议少,时间长了易引起纠纷。三是缺乏组织协调。主要是农户间自发流转,缺乏必要的组织协调。四是改变耕地用途。个别地方有在流转土地上建房、变可耕地为宅基地等现象。

4对策

一是正确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土地流转和家庭承包经营紧密相连,能否正确处理,关系到农民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得到正确维护,关系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土地流转一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要做到统筹规划,规范有序[1-2]。二是规范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和土地流转服务功能,建立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传递机制,对土地进行评等定级、价格评估,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村中介组织的带动、引导作用[3-4]。三是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明确土地经流转的具体管理机构,配备相关人员,做好动态监测、规范操作、服务信息等项工作。建立土地流转的申报,流转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档案管理和纠纷调解等制度。做好土地流转试点的管理,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5参考文献

[1]王利.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对策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0(2):33.

[2]孙天全,李振,张闻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82-85.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保障困境;农民养老

论文摘要:农村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其生产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农村土地也长时期扮演着保障角色,为农民提供相关生活与养老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农村土地承担的养老保障功能日益受到冲击。该文通过时土地流转行为较为普遍的江苏省句容市进行实地调研,揭示了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困境的存在。调查结果显示,在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率高的地区,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但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养老行为的影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结合调查研究,提出通过完善养老保障制度、保障农民权益、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扩大农民就业市场等4种途径来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发展。

1、农村土地“保障困境”分析

从理论上看,农村土地“保障困境”主要是指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现实和农民对土地保障功能的“依赖”的矛盾。温铁军在其文中强调:“中国农村的耕地不仅具有双重功能,而且越来越多地转变为以承担农民的生存保障功能为主”。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土地扮演着保障功能的角色。这种保障的功能主要建立在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之上。赵海林通过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设计的分析也指出“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突破了集体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有限使用权,但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现状。相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经营、转让及收益权赋予农民,从而为土地保障功能的实现莫定了基础”。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的设计决定了其保障功能。但是这种保障功能设计的愿景由于社会的变迁而受到冲击,这就是农村土地“保障困境”的出现。农民往往将承包土地当作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道防线对于农民的保障功能是有限的。正如刘书鹤在其文中阐述的农民将由于劳动能力下降以及土地的收益的减少而使得这种保障无法有效实现。

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主要体现在农民从业特征和农户的收入结构变化等方面:

(1)农业对于农民从业的主体性地位发生改变。农民从事农业主要就是指通过土地生产来获得收入的途径。调查数据显示,分析户主从事的工作类型来看,犯户的户主从事的主要工作是务农,占调查样本的30.2%,低于以打工为业的户主数量。38户户主的次要工作是务农,占调查总体的39%。从事农业为次要工作的户主超过了从事农业为主要工作的户主数量,农业在农村的主体性地位已经发生了改变。

(2)农民收入结构发生变化,农业收入的绝对数降低,占总收入的相对比例也降低。以户为对象,2009年每户的农业收入平均为4214.2元,2008年平均为5059.59元,2007年为5307元。2009年每户平均农业收入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16.7%,2008年与2007年相比下降了4.6%;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而2009年的农民总收入与2008年相比呈现增长的趋势,可见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的下降,非农业收入的增加。通过对106户农民2009年收入结构调查数据的分析,非农业收入占总收人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农业收入,平均为84%,是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均值的5.2倍。

农业对于农民从业的主体性地位发生改变及农民农业收入下降的趋势,表明了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弱化的现实,但是这种现实并不能断定农村土地保障功能的丧失。农民对其土地的保有量及其变化就充分显示了农村土地仍然具有保障功能,显示了农民对土地保障功能的“依赖”。农民保留口粮田地的行为就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在长期有非农业工作的前提之下,村民流转土地的意愿明显高于没有稳定非农工作时的意愿。前者愿意流转出土地的比重平均为70%,而后者为40%。同时从这些数据分析中也可以看出,非农就业的稳定性将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土地流转,土地依然承担着农民的就业保障和其他的保障功能。

2、土地流转对农民养老保障的影响

2.1土地流转对土地保障功能的影响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将土地资产转化成为土地资本。从土地流转的收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来分析,土地流转收入占农业收入的比重为14.59%,占总收入的比重为0.65%02008年土地流转的收入平均数(以户为计量单位)较2007年上涨了66.4元,上涨率为13.06%,2009年土地流转收入与2008年基本持平。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收入占农业收入比重低,土地流转收入不能对农业收入产生较大变化,从而对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在非农就业收入高的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对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的直接影响水平更低。相反,非农就业对农民总收入的增长影响较大,非农就业对农民养老保障行为的影响更明显。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养老保障行为的影响的另一个层面,就是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非农就业方面显示出来,但是在土地约束劳动力的机制已经不明显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也不太明显。

2.2土地流转对农民养老保障行为的影响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民的养老保障行为影响保持在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从调查的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参与流转土地的42户农户,其中有15户(占调查参与土地流转农户的33%)担心土地流转会影响到养老。9户农户主认为土地重要,其他的则认为土地升值流转后则体现不出来或认为劳动能力下降等原因。67%的农户则认为不会影响到其养老水平。持这种观点的理由:一是土地到期后使用权依然归自己(持此看法有7户,占16.6%);二是土地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高,(持此看法有18户,占42.8%);三是通过流转后获得租金(持此看法有3户,占7.1%);四是认为可以通过养老保险和子女赡养来实现养老(持此看法有6户,占14.28%),与土地流转的关系不大。

(2)从土地流转户与非土地流转户家庭的参保率(此处的家庭参保率二实际参保人数/应保人数x100%)比较分析来看,土地流转户42户的参保率与非土地流转户64户的家庭参保率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差异。利用stata软件,做两样本的参保率均值t检验。我们将土地流转与否变量表示为traps,土地流转户该变量取值为1,非流转户为0;家庭参保率变量表示为join。

从表2可以得出,土地流转户与非流转户的家庭参保率差异并不明显,标准差也较小。由于流转户与非流转户在参保率取值上的分布的方差并不相同,因而采用添加unequal选项的均值t检验。过程与结果如下:

以上结果显示,土地流转户与土地非流转户的家庭参保率均值没有显著差异。因而在目前土地流转发展的水平上,土地流转对农民的养老保障行为的影响并不突出。

(3)在研究中“假设租金上涨”,有25%的被调查村民愿意增加参保人数或缴费额,有50%的农户则认为,其不会增加参保人数或缴费额,还有25%左右的农户则认为,这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农村的土地流转与农民参保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4)从养老保障的支出来看,土地流转的所得小于参保支出。89户家庭的土地流转所得均小于参保支出,占调查总户数的83.9%。由此可推断,大多数农户的土地流转收入无法支撑参保支出。同时由统计表可以计算出土地流转收入占参保支出的比重为25.8%,无法维持一户家庭的参保支出。所以可以推断土地流转对农民社会养老保障行为的影响很小。

3、农民养老意识和认可的养老方式的变迁

3.1农民的养老意识已发生改变农民的养老意识则主要是指农民选择养老方式的观念。我国农民传统的养老意识倾向于家庭养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养老意识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对访谈数据的分析,农民的养老意识已有两个方面的转变:(1)被动性的养老观念向主动性的养老观念转变。从对参保户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84户被调查农户中,有79.2%的农户认为参加养老保险“可以减轻儿女的负担,老有所养”,与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从传统意义上的对人的依赖向对社会投资来达到养老的转变,开始了由家庭式的养老意识向社会化的养老意识过度。(2)静态的养老观念向动态的养老观念转变。农民的养老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土地,社会化的养老途径增加了农民养老的可靠性。有15户(占回答此问题户数的30%)表示适当条件下可全部流转,不留存土地,因为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能力会减弱。

3.2农民认可的养老方式更加倾向于养老保险在对“农户认为最可行的养老方式”的调查中,有70.75%的被调查农户认为自己以后的养老方式是依靠养老保险养老,而传统的“土地+家庭(儿女养老)”的养老方式只占18.87%。农民在养老方式上的选择更加倾向于通过养老保险的途径来实现养老保障(见表5)。

4、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运行状况

从句容市三村的调查结果来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三村的试点时间短(2008年试点),发展较快,截止2009年底参保率达到27.5%。通过调查发现新农保在句容市三村的运行主要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不足:

4.1农民对于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认识不足,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不清楚养老金水平的户数占调查总户数的65%(见表6);当问到养老金是否合理时,61.32%的农户都选择了“无所谓合不合理”这一选项(见表7)。

4.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实际的运行中.多层次、差异化的缴费制度设计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在缴费的档次上,只有一个档次设计,年均缴费438元。这种硬性的缴费没有顾及到农村人均收入的差异性。农村人均收入差距的存在,显示了这一制度的设计不完善。一方面是由于新农保增加了农民的现实的负担,另一方面就是缴费额度的设计,没有设计出适合不同农民群体的缴费标准。

农民对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认知不足和多层次、差异化的缴费制度在实践中的缺位,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推行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5、土地保障困境背景下的农民养老保障出路设计

农村土地保障困境的存在,一方面表明农民养老保障需要通过社会保障来加以完善,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农村土地“保障困境”所显示的另一种现实,即土地仍然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在“保障困境”的背景之下,结合农村养老保障发展的实际情况,可从以下4个方面来促进农民养老保障的发展和完善。

5.1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农民保障水平农村土地“保障困境”的出现,呼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也要基于这种现实考虑,这样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其适应性。一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定位要明确,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水平因受到国情的影响必然是低水平的。二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设计必然要考虑到公平的要素,其受惠的普遍性、公正性应当得到重视。三是要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新农保这一制度的科学认知水平,提高村民参保的积极性。四是作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应当考虑农村人均收入的差异性的存在,多层次缴费的保障制度设计有利于确保不同收入群体支付保障支出的可行性。五是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村的长期性缺位,农民的年龄结构也处于不同的层次,设计时应当注重灵活性。六是由于农村土地保障困境显示,农民通过保留口粮地来实现保障的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意义。可以考虑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成为农民养老保障的一个补充,多元化的养老保障是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的必然选择。

5.2保障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保证农民选择的自主性一方面要严格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充分尊重农民的自全陛,规范土地流转市场。土地流转只有在尊重农民的自主性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发展。行政干预、集体流转这些流转途径的存在,可能出现对群众自主性的践踏,因而要确保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有效参与。另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生活生产的实际情况,科学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土地“保障困境”所显示的农民保留口粮地的行为,应当值得关注。农村土地承担着生产和保障等多重功能,甚至还是农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的以“土地换保障”的做法应当慎重从事。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5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领题人:范磊邱晓明课题组成员:李志玉徐建平陈学云祝海飞执笔人:李君叶贤元周道达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处理好其中的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制定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是我县推进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我们带领县农业局、农办、开发办等单位的同志,走到农村,走进企业,走入农户,通过听、看、问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县农村土地流传的基本情况我县现有人口73万,其中,农村人口64.2万,耕地总面积却只有31.8万余亩,人均耕地仅有0.49亩,比全省人均少0.2亩多,仅为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生产效率和收益比较低下。据统计,截止20__年底,我县农户共互换、转包土地23262亩,转让土地1343亩,出租土地14177亩,加上一些其他的土地流转方式,累计流转土地39031亩,仅占农村总耕地面积的12.27%。从调查的我县重点基地型农业龙头企业来看,流转的耕地面积为11260亩,占全县流转耕地面积的28.84﹪,其中水田6220亩,旱地5040亩。另外龙头企业还流转低矮的土丘山开发成旱地,共计16030亩,水塘、水库流转面积为3200亩,上述龙头企业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土地(包括耕地、山、水面)总面积为29490亩。(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1、转包。转包是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最大、比例最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全县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总面积14353亩,占流转总量的36.77%。2、转让。转让这种形式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多发生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流转双方基本不考虑市场和价格问题。全县转让流转土地总面积1343亩,占流转总量的3.44%。3、互换。是土地流转初期比较流行的方式。目前全县互换流转土地总面积9158亩,占流转总量的23.46%。4、出租。是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全县出租流转土地总面积14177亩,占流转总量的36.33%。5、入股。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形式在我县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少量林地采取入股的方式进行了流转,但耕地方面还没有。(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主要特点1、流转形式趋于多样化。在流转土地中:农户将耕地出租农业企业或种养大户的有14177亩,占36.33%;农户将承包土地部分或全部转包给其他农户、种养大户及农户之间为方便耕作进行互换的有23511亩,占60.23%;举家外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的有1343亩,占3.44%。多种流转形式的共存,活跃了土地流转市场。2、流转对象趋于多元化。在二轮土地承包前后,土地流转主要是部分农户为方便耕作及部分外出务工农户无力耕作在当地农户间自发进行,主要以互换、转包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开发力度加大,农业种养企业租用土地成为土地流转的一股强劲的新生力量。如:盛水集团租赁水田20__亩、旱地1800亩发展种草养鱼、种植蔬菜等,金标集团租赁水田1280亩、旱地1200亩,远泉集团租赁水田1830亩、旱地1930亩发展苗木花卉水果产业。3、流转价格趋于市场化。土地流转开始时是部分以从事务工、经商、外出打工农民认为种田不划算、甩包袱。将承包土地低价或无偿转包给其它农户耕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减免了税费,落实了粮食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土地流转逐渐由“负偿”、“无偿”转向“有偿”,农民开始依托市场追求土地流转的效益,土地流转补偿金一般达到年每亩400-600元,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达到千元以上。4、流转面积趋于扩大化。农业企业为扩大规模,通过土地流转租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如:远泉集团、金标集团、盛水集团等企业通过租土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全县农业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土地的面积11260亩,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28.84%。其中租赁土地经营面积在30亩以上的种养大户己发展到150多户,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带,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生产。(三)农村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1、土地流转可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的土地分户经营,是一种小而全的小农经营模式,生产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既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优势产业的培育,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这种生产经营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看,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事较高收入的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和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同时,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优质蔬菜、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花卉苗木、果业、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一批区域特色产业。截止20__年底全县已发展农业企业105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农业企业年产值达到4.4亿元,带动4.6万户农户年增收2.03亿元。2、土地流转可以让农民赢得市场竞争。作为一家一户的农民,根本没有可能去进行市场调查,更不可能去开发什么新产品,所有生产都是跟着感觉走,看见别人种啥自己就跟着种啥,等自己种出来时早已水过三丘。同时,农民的情况千差万别,种出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生产,无法参与市场竞争。3、土地流转可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现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遇上天旱或是水涝,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在去年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面前,我县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亿多元。“旱涝保收”已经成为许多农民朋友最为迫切的期望。同时,作为产品提供方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几乎没有话语权,产品价格基本被中间商垄断,不管价格高低,中间商的利益始终有保证,而农民永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20__年-20__年上半年,受外地“猪链球菌”的影响,生猪价格猛跌,最低时不足4元/斤,一头200斤左右的肥猪仅计算粮食、饲料成本都要亏损。由此观之,小农经济模式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打破土地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要求。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不健全、流转机制不完善三个方面。但从微观上分析,我县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措施不具体,程序难定位。提倡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一直是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在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中均有涉及,但比较原则。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难的一个重要原因。2、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难到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业部门是农村土地的主管部门,镇(乡、街道)经管站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承包日常管理工作,但镇(乡、街道)经管站人少事多,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指导。此外,部分乡镇政府对土地承包管理重视不够,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置,影响到土地流转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长远发展。3、操作程序不规范,监管难有力。我县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内容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有的合同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目前,我县还没有一个镇(乡、街道)有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缺乏。由于鉴定合同的不规范,给农户带来损失的事时有发生。如:福建莆田客商在五府山姚家租水田120亩养鳗鱼,后因效益不好离开,给农户带来了损失,也给镇、村带来负担。4、“恋土”情节较严重,观念难改变。农民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对土地有强烈的依附心理。许多农民虽无力种地或无心种地却不愿把自己的承包地转让出去,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则把承包地作为抗衡市场风险的退路,也不愿放弃。由于近年来城郊土地价格上升,一些农民的土地资产观念被唤醒,他们普遍的想法是把承包地作为不动产保留下来,等待日后增值。农民的这种恋土情结,限制了土地的相对集中,使得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与合理流转难度加大。5、投资农业风险大,效益难保障。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效益比较低。而过低的农业比较收益以及农业投资存在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得各种资本对经营农村土地动力不足,造成了土地流转市场需求不足。此外受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不能担保和抵押贷款的政策限制,以及农村金融的缺失,又阻碍了农民和承包户发展高投入的农业产业。三、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对策的思考(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继续落实好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是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多数农民来说,土地既是必需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而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粮食安全必须确保一定的耕地保有量。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土地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一些农民暂时离开土地,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要土地。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家乡有一块地,仍是他们生活保障最后的一道防线。(二)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能,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监督。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是农业部门主体职能中的重要职能,必须明确农业主管部门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机构。县乡两级主管部门要认真负起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工作责任,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措施,使之行为规范,形成配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积极地去引导、实施、管理和监督。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证、仲裁制度;第三是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档案,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三)建立合理有效新机制,推动土地顺利流转。全县人均耕地只有0.49亩,大家都停留在这块人均半亩土地上,很难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农民很难富起来。随着入世,农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平均承包土地与市场自由配置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分散的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等等,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广大干部要立足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各地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现代农业发展。1、拓宽土地流转新模式。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社,农民按照土地股份享受年终分红。同时,探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进城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这些农民,可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补偿、补助。2、组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在县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依托镇(乡、街道)经管站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设立土地流转办事大厅,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形成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创办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招标竞标、推介效益农业项目、协办手续等服务,使土地流转有序、便捷、高效。3、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在行政监管下,由承包户按市场机制自行决定流转与否、流转给谁、流转多少及流转形式;由供求双方按照市场供求关系随行就市、商定流转价格;土地流转的最终结果以合同形式加以规范,做到流出方、流入方“双赢”。4、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征地制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土地问题,而是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可以考虑在原有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一是制定科学的补偿办法,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征收、征用带来的利益升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二是实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措施,做好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工作。三是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二0__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土地规范流转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35-02

城乡统筹是我国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针对建国以来实施的城乡二元经济导致国内城乡发展失衡而提出的新战略。2010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的根本要求”。其中更是提出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明确要求。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坚持农业农村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有序规范流转是城乡一体化的总体构想中的中心一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所在。安徽省霍邱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是传统农业大县,同时也是部级贫困县。如何通过加强规范土地流转,加快发展农业经济,从农业大县走向农业强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加强规范土地流转的意义

加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农户土地合理流转。一是可以用市场手段和机制取代和制止行政手段不断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地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需求;二是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三是使农村土地关系变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决定,农村土地关系稳定由法律、政策强制逐渐变为农民的自觉选择。

二、土地流转的现状与特点

在我国经济连续快速发展,大力实施城市化、城镇化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有不少成功的农民工已经植根于城市。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工的关注,并制定了保护农民工的各种政策,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基本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大量的农民承包土地需要流转。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县共有农村人口141.33万人,农户36.45万户,其中家庭承包经营农户34.73万户;农村集体耕地181.83万亩,其中承包耕地179.81万亩,已发放经营权证33.34万户,发证率96%。2008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9.06万亩,占当年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的5.04%;涉及农户7936户,占农村承包经营总户数的2.28%。

1.土地流转数量逐步增加。2005年以前的农村土地流转,多数是零星的分散式的流转,规模不大,效益不明显。2008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和参与流转的农户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大幅提高。2006―2008年全县累计流转土地14.3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9.3%。

2.土地流转形式单一。霍邱县土地流转形式主要短期的代耕或出租。一是季节性流转。即将土地出租给承租户单季或一年,承租户多数是出租人的亲戚或朋友,由承租户给付受让户一定报酬的流转模式,约占全县土地流转总面积的38%。而在国家实行种粮直补以前,情况相反,承租户给予受让户一定的补贴。二是不定期流转。由于不少农民工缺少适用技术,很难在某一城市、某一岗位能够固定长期工作,导致他们在家乡与外地之间频繁流动,他们承包的土地不敢长期出租出去,一般情况下多数以口头协议临时流转给亲戚朋友耕种,这种流转方式约占流转总面积的41%。三是长期性流转。土地所有者以明确的时间界限,把土地流转他人或公司耕种,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地承包者外出谋得稳定工作,将土地长期出租。二是农业开发公司以较高的租金承租的农民承包土地。这是我国现在鼓励大力扶持的农业发展方式。这种流转方式占流转总面积的21%。随着统筹城乡政策的逐步落实,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同时,土地流转又推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3.规模经营面积逐年扩大。2008年,全县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耕地面积达6万亩,比2005年增加了2万亩,其中流转百亩以上500多户,千亩以上11户。从流转后的种植结构看,多数以特色经济作物为主,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三、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等待观望多,行动少――动力机制不足。大多数农民有流转土地的愿望,但不愿付诸行动,主要是个别农民年龄偏大,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村生活,只愿守着自已的一亩三分田。大部分农民很清楚想依靠从集体分得的承包田种粮来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但从国家免除农业税,实行种粮直补以后,种地比以往实惠,对土地流转的期望值很高,提出的要求很难实现。外出务工保障不足,找不到工作后还可以有生活保障。

2.私下流转的多,有组织的少――缺少流转服务平台。从调查情况看,65%的农户土地流转是通过农户之间协商、朋友介绍进行的,以代耕代种为主;20%的农户是通过乡村组织流转的,基本上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口头协议多,正式合同少,农户间私下自由流转关系不稳定、期限短、缺乏制度保障,土地经营者在土地上的投资积极性不高,不利于土地的高效利用,但因其形式灵活、外部条件要求低,具有普遍性的适应性,还占有很大比例。土地流转的中介组织相当匮乏,缺少一个从下而上、网络状、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导致土地供求双方的信息流动受阻。同时由于缺乏中介,提高了大宗土地流转的交易费用,而且造成“有买找不到卖、有卖找不买”的局面。

3.流转土地使用效率不高――土地需求动力机制不足。从调查情况看,土地受让方基本上没有对土地进行投入,只有几个形成规模的大户对流转土地进行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安徽大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宋郢村土地流转合作社签订1837亩连片流转土地后,对其进行综合治理,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四、增强规范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1.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工业,激活土地供给的动力机制。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的目的之一是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要使农民与土地、农村分离,必须是非农产业充分发达,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有广泛的就业机会,有更多的农民转变为不以土地为生存依赖的城镇居民。使农户广泛地参与土地流转,促进土地流转市场正常、健康发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因此,要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以满足农民追求城镇生活方式的目标需求,从而为土地流转提供更多的土地。

(1)要大力发展工业,主要是农村二、三产业,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人口众多,单纯依靠城市工业难以吸纳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门路,还是要从农业中找出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业和现代中介服务业。

(2)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转变成城镇居民。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向大中城市和小城镇。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城镇化高速发展,但大批进入城市、城镇的农民工未能转化成市民,主要是我国在短缺经济时期建立起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市对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排挤。特别是一直延续至今的户籍制度,成为农民向市民转化的难以逾越的鸿沟。改革开放后,城镇为保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新增就劳动力的利益,实行二元的就业政策、建立二元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实行歧视性的政策。在加快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剔除黏附在户籍关系上的种种社会经济差别,逐步削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状态,建立“企业自由雇用工人,劳动者自由择业”的市场化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就业机会均等,推动农民与农村分离。当前,四川省成都市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进行了彻底的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经验,但近期,各地纷纷出台的限房令、限车令,给户籍制度改革蒙上了一层阴影。

(3)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让农民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从农村中走出来。由于我国地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分离,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了“离乡不离土”和“离土不离乡”的现象。乡镇企业由于竞争力不足,发展不稳定,在其就业的农民不愿放弃土地;而在大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由于能力素质较低,竞争力较弱,很难在大城市稳定就业,造成他们不敢放弃农村土地。把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民与土地和农村的分离。

2.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激活土地需求的动力机制。一是鼓励扶持大型农、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农业是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只有大型农、工、商企业进入农村,在农业中引入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加上大型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才能提升农业的利润率。使农业成为赢利行业,从而激活土地使用权市场的需求。二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农业风险的防范机制。由于农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较多,风险成本高,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农业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要建立政府补偿机制。

3.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平台。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的关键是培育土地流转中介组织。主要是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信息、咨询、预测和评估等中介组织,以降低土地流转交易费用。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获取土地流转信息的难度大,中介组织少。在有条件的乡(镇)、村民委员会两级组织,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介组织,承担信息收集、信息、咨询、委托租赁等功能,为土地流转提供服务平台。同时要建立健全地价评估机制,使土地估价有章可循。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民与土地、农村分离无后顾之忧。不论是“离土不离乡”还是“离乡不离土”的农民,他们从事的非农产业,面临非农风险,却未被社保障体系所覆盖,不敢放弃土地,把土地作为最后的保障,造成土地使用权市场的供给零碎且不稳定。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替代土地的部分社会保障功能,减少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

5.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在要求。要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农业科学发展,必须赋予农民稳定而完整的土地承包权。一是农民对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有条件的处分权,二是农民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权。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的管理。首先,要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制定并执行科学的流转程序。其次,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指导和管理。签订的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通过中介机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签订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土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履行;负责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鉴证、档案资料的管理等工作。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现象;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作出了相应变革,但是仍然有诸多待完善之处,当下只有以事实为依据,以服务农民为准则,解决承包经营存在的弊端。

1农村土地承包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在运行工作上呈现出差异化,但是都表现出政策与农民之间产生了各种形式的纠纷,具体来说包括如下3类。由于农户土地流转不规范导致的纠纷,为了简化繁琐的程序而以口头约定的形式对土地流转的期限以及价格等进行规定,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农户单一主体操作,政府的职能却弱化了,最终致使事后引发了严重纠纷。农民工返乡要求恢复承包权未果引发的纠纷,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加强,更多的农民工重新返回到家乡务农。但是当这部分农户在外务工的同时为了确保承包地有所保障,从而村组织又将土地的承包权转租他人,由此便产生矛盾。村干部管理意识薄弱,随意性强。当前村干部随意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实施小规模调整,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村干部对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认识不足,随意进行土地调整,引发了纠纷。

2农村土地承包的积极意义

2.1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人民向往的制度

在我国,经过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土地承包制度不仅可以激发农户的劳动热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且这种生产形式深受我国各地广大农民的青睐,有助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

2.2实行土地承包制度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稳定

有资料显示,我国拥有9亿农民,如何让如此庞大数字的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即便是在农业机械化水平尚未足够成熟,观念转变还不及时的情况下,土地承包制度却为农户们提供了基础的物质基础。根据调查显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落实不完善的地区往往也是社会较为动荡的地区。

3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法制观念欠缺

虽然我国的土地总量很乐观,但是其中可供种植的高产土地总量却并不乐观,对于贫瘠的土地而言,因其产量低下而不受关注,进而变得日益荒芜形成恶性循环。通过对比总结土地调查数据得出结果,国内的土地当中真正肥沃的土地仅为耕种面积的1/5。人地矛盾依然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我国的人口还在增加,由于环境恶化、人为破坏等因素致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农村人均耕地下降。农村集体土地遭受破坏主要是由于法制体系欠完善造成纠纷事件越来越常见,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使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才会使农户自身及集体利益受损失。

3.2管理队伍不健全

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管理经费严重缺失,综合这些因素,还没有形成先进的土地管理模式,加之理念薄弱,导致农村基层土地管理队伍专业化、专门化特征不完善,当出现了土地承包流转、纠纷等问题时,未能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应对,且存在相互之间推诿责任现象,农户的困境难以实际解决。

3.3土地流转尚未形成规范

农村土地在承包期间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备和规范的流转程序,因此会造成很多承包双方的纠纷和歧义。具体而言这种不规范分为代替耕种型、承包转让型、无规范合同型3类。因为土地流转期间没有依据章程进行而产生的纠纷更多,不利于土地流转。在管理学角度上看,目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行政干预过多,超出合理范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属于民事范围,所以,根据民事权利自愿选择,流转的前提必须是当事人自愿,行政许可的强制力并不能适用于民事当事人财产或权利的转移,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自愿原则在《农村土地承包法》有所说明。所以,目前的行政法规必须以农民意愿为基础。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行政管理的行政力度必须在合理范围内,不可以违背行政法和当事人意愿。《农村土地承包法》也充分表明行政管理既不能变为阻碍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也不能强制促进流转。

4解决土地承包管理问题的措施

农户与土地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地是农户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要素,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盘活农村经济发展,确保土地承包制度规范、科学、有序进行,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3方面着手:

4.1加大宣传力度

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对于维权的意识不强,主动拿起法律武器解决纠纷的参与度不高,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学习,尤其是让他们知道发放土地承包证的必要性;为了能够起到更好的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管理、指导作用,要求基层的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重点加强业务学习,从而提高自身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能力。

4.2各级政府应切实落实政策

乡(镇)一级的办事员要多到农村实地走访,发挥群众路线的积极作用,多看多听,了解农民所想,了解农民所急。这样才能结合各村实际,各村的困难,落实政策时在农民所想上动真情,在农民所需上办实事。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稳定团结管理队伍,为解决土地承包纠纷奠定制度基础。

4.3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的关键一步在于辅导农民了解合同内容,做好合同的签订与发放。减少土地流转合同的不规范因素。时刻以农民的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好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健康发展。5总结农村土地承包问题关系农民的权益,同时也关系到我国新时期环境下新农村建设进程,因此必须确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建立土地承包法制化管理;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管理队伍;加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宣传教育工作,培养农民维权意识。

参考文献

[1]朱雪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13(27):273.

[2]丁原.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规范化建设——《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管理实施办法》解读[J].档案与建设,2015(5):75-76,68.

[3]刘元锋,杜英祥.对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的一点思考[J].吉林农业C版,2011(4):51.

[4]曹明社,邢丕,朱万福.内乡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9):167.

[5]徐刚,周嵘.打造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化解主渠道——访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J].农村工作通讯,2015(19):31-34.

[6]谢德璋.浅析如何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7):10.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德惠市农村土地流转态势

1.德惠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1.1以转包方式流转转包是当前德惠市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最大、比例最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全市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总面积9.74万亩,占流转总量的74.9%。如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中的大户承包造林,全市共流转用来退耕还林的旱地荒地8000多亩。

1.2以转让方式流转迁入城镇或缺少劳动力的农户,将承包的土地部分或全部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种形式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多发生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流转双方基本不考虑市场和价格问题。全市转让流转土地总面积1.96万亩,占流转总量的15.1%。

1.3以互换方式流转农户之间为方便耕作,将原承包地块互相兑换,兑换条件及附带的物质利益关系,由双方协商达成协议,是土地流转初期比较流行的方式。目前全市互换流转土地总面积0.15万亩,占流转总量的1.15%。

1.4以出租方式流转承包户将承包地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个人、单位用于规模化生产,是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

2.德惠市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

2.1流转主体多元化在土地流转主体上,由主要在农户间流转发展到向工商企业、机关单位及干部职工流转。全市向工商企业、机关单位及干部职工流转土地达面积2万余亩。

2.2流转方向产业化土地由主要向小户流转,逐步发展为向规模化经营方向流转,有效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土地流转,全市新发展瓜果疏菜种植面积1.9万亩、烤烟2.4万亩、药材3.6万亩、特色红薯2000亩、高油玉米2000亩、优质稻制种3000亩。

2.3流转效益综合化一是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大房身镇富宁村王凯斌单户租赁180亩旱田进行大规模优质烟开发,成为全市第一大烤烟种植大户。二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标准化改造,实现了田间路路相通、渠渠相连的“生产规模化、灌溉自流化、耕作机械化”目标,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推进德惠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

3.1产业带动是前提坚持农业产业项目带动是推进土地流转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烤烟、高油玉米、优质水稻等优势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低产薄收的问题。二是引进资金和项目,开发新的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开辟新的农业产业项目。三是利用好农民合作社这个平台。组建土地合作社,提高土地流转综合效益。四是做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只有农业产业项目切实可行,农户才能积极参与土地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才能取得较好的效益,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才有保障。

3.2规范流转是关键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工作机制。市里成立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各乡镇成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各村成立信息服务点,在每个村民小组设有一名土地流转信息员。二是制订土地流转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土地流转的原则、形式、期限、程序、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土地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纠纷处理及法律责任,真正使土地流转法制化、规范化。三是坚持土地流转原则。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土地的农业用途、流转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受让方必须具备相应农业经营能力、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的原则。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9

截至目前,安阳县累计发展土地流转面积2.36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6%,居全市之首;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农户达4.3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20%。其中耕地流转面积1.72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72.8%;四荒、林地等流转面积0.64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27.1%。

(一)土地流转形式灵活多样目前,安阳县土地流转有转包、出租、互换、招标、拍卖、整村流转等流转形式。其中转包土地面积1.811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76.7%;出租土地面积0.28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1.8%;互换土地面积0.0227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入股、招标、拍卖等形式流转土地面积0.247万hm2,占流转总面积的10.5%。

(二)土地流转秩序逐步规范安阳县成立了县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成吕村、辛村、永和等13个乡级标准化土地流转服务大厅,为农民办理流转手续提供一条龙服务。

(三)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流转的规模化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涌现出了洪河屯乡李兴威、辛村镇崔高利村王海旺、瓦店乡西路村赵文献等6.667hm2以上的种粮大户250余户,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66.667hm2以上的有7户,辛村镇康伟、王海旺、洪河屯乡李兴威、永和镇李文秀先后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

(四)土地流转主体趋向多元化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快速稳定发展,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社会工商企业、家庭农场及返乡老板个人等纷纷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当中,带头开展土地规模经营,规模种植粮食或创办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创造了种养结合、立体经营等多种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全县土地流转的层次和水平。

(五)流转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逐步提高,参与土地流转的积极性日渐高涨,土地流转由最初的撂荒地扩展到林地和“四荒”地,由原来的村内进行,逐渐向村外、乡外、县外延伸。

二、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意愿不尽统一,增加了流转难度由于就业不充分、非农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一些农民对土地是“守着不甘心,丢下不放心”,怕丢掉承包权,失去生活保障,担心承包者破坏土地,不能兑付租金;有的不顾实际,在流转中漫天要价。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恋土情结较重,视土地为保命田,虽无力种地,也不肯流转。流转中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不能谈妥,难以形成规模,影响了土地流转。

(二)配套政策缺失,影响了流转活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只是从宏观和原则上对土地流转作出了一些规定,不具体、不细致,还存在很多盲点。比如在农业大户用水、基础设施占地、农民实物抵押、合同终止设施产权归属和补偿等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说法和规定,使基层在处理土地流转中的矛盾和问题时无据可依。

(三)融资困难,制约了业主发展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大户在前期投资、基础建设、提前支付承包费用等方面资金需求较大,而农村信用社贷款门槛过高,农民手中的房产、土地、农机具不能作为抵押物,担保又必须是国家公职人员,一人担保贷款额度有限,多个担保人难找,资金缺乏制约了规模经营大户的进一步发展。

(四)投资主体不足,影响了流转进程近年来,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农民的种粮效益较过去有明显提高。但与二、三产业相比,还是弱质低效产业,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多选择二、三产业,参与土地流转的较少,土地流转市场支撑不强,后劲不足。

(五)缺乏农业保险,土地流转风险性不容忽视农业生产投入高,见效慢,面临着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农户从事土地流转也是见效慢、收益少,一旦遇到特殊的大灾害天气,就会面临严重减产,对土地流转大户造成损失。

三、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引导扶持,鼓励土地流转农业具有高风险特点,为激发企业、城镇业主租赁土地从事农业开发的积极性,财政在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时,对土地流转扶持资金实行单列,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金融部门本着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为出发点,通过科学论证,对有效益的农业开发项目,允许业主用租赁的土地上的附属物作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使流转的土地能够真正成为流动的资本,从而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促进土地流转。

(二)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结合安阳县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以转移农民、减少种地农民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家庭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认真落实全民创业计划,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民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使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带动土地流转。

(三)加强宣传引导,培育需求主体通过典型引导和加大宣传,鼓励、支持农村种田能手、养殖大户和专业户开展土地规模经营,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提升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活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使更多的土地纳入农业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基地,不断扩大流转面积。同时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域外资本和各类工商企业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四)完善配套政策,注入发展活力应尽快出台土地流转细则,有效规范流转行为,使乡镇基层在推进土地流转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体系,通过对流出土地实行直接补贴,或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实施土地股份合作、支持村级集体组织实施“反租倒包”等方式,增强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和自觉性。

(五)实施产业带动,在流转之后多下功夫在当前我们的经济尚不发达、农民生活尚不富裕、就业尚未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土地依然是很多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是老百姓踏实生活的基本保障。安阳县近年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高效农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走企业化带动、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安徽省繁昌;平铺镇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1-0302-01

土地向种田大户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流转,是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程度,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克服农户种田分散、农业规模偏小经营,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繁昌县平铺镇近年来在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探索出新的工作方法和思路,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1基本情况

平铺镇位于繁昌县东南部,距县城约21km,总面积91.6km2(其中林地3066.67hm2、耕地2266.67hm2、水面1066.67hm2),辖13个村(居)委会、337个村民组,人口3.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03万人)。境内工业企业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2008年全镇常年外出农村劳动力7900多人,农业生产主要依赖妇女和中老年人,多为粗放经营,土地产出效益低,发展现代农业更是无从谈起。

针对这些情况和问题,近年来,平铺镇认真调研、努力探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目前,全镇通过转包、租赁、互换、代耕等方式,共流转土地面积2266.67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5.4%。其中,经营6.67hm2以上的林地规模户有31个,经营面积533.6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7.4%;经营3.33hm2以上的耕地规模户有27个,经营面积819.94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7.3%。受让经营主体遍及全镇13个行政村。

2主要做法

2.1搭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平台

为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镇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组,并设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与镇农经站合署办公,在各村委会的配合下,积极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洽谈组织,以及合同登记备案、立卷归档等服务。与此同时,加大奖励扶持力度。除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外,镇政府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每年仍拿出十几万元,用于奖励和补助在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村委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土地规模经营户。

2.2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

一是鼓励种田能手、养殖能人在农村承包土地。如种田能手吴先云在新塘村集中租赁耕地12.33hm2种植优质稻,全镇类似的种田能人已有8人,共经营土地119.93hm2。二是支持农业技术人员依法承包农村土地。镇农技干部郭昌玉集中承包林地8.53hm2从事林木种植;村农技员吴传华集中租赁耕地14.67hm2种植优质稻,均在当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三是吸引平铺镇外出成功人士返乡从事土地规模经营。如马仁村鲍祥根长期在上海做蔬菜配送生意,2008年回乡集中承包32.33hm2耕地,种植时令蔬菜和瓜果,直接供应上海市场。四是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承包农村土地。平铺镇宏庆米业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5月在镇国家土地整理项目区集中流转耕地149.60hm2,作为企业原料基地。五是打破地域界限,允许外地人到平铺镇农村承包土地。先后有南陵人杨继久在新塘村承包耕地9.00hm2,芜湖人何良雨在新牌村和寒塘村集中流转林地57.80hm2。六是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农村土地流转。平铺镇龙岗西瓜合作社通过集中租赁耕地35.47hm2,种植大棚蔬菜和无籽西瓜,目前无籽西瓜已成为龙岗村的主导产业。

2.3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模式

平铺镇部级土地整理项目总投资2587万元,根据项目设计,平整后的土地要成为田成块、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具备适度规模经营条件的现代农田。项目一期工程于2008年6月完工,整理耕地面积189.70hm2。为发挥项目区土地效益,平铺镇在县政府和县农委的指导下,引导项目区内农户按照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形式,成立新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对项目区内土地进行集中流转或经营,探索形成了以“三权分离、虚拟地块、两次流转、合理收益”为特点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具体为:对整理后的土地所有权,只确权到村民组,同时以原土地承包合同为依据,将农户在项目区内的实际承包面积,确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面积,但不确定地块具置,这样就使农户在项目区内的承包地块“虚拟化”。项目区内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通过“一上一下”的方式进行2次流转。“一上”,即农户统一书面委托授权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经营权;“一下”,即需要耕种土地的农户可向合作社提出申请,其耕种面积可多于或少于原承包面积,农户要求耕种以外的剩余土地,由合作社集中对外流转。2008年,新泰水稻专业合作社共对项目区内181.94hm2土地进行了集中流转。

其中,宏庆米业公司租赁149.60hm2,租期8年,租金每年3000kg/hm2中籼稻或折现金支付;芜湖金篮子蔬菜公司租赁32.33hm2,租期20年,租金每年6000元/hm2。此外,对需要耕种的农户也视为土地经营权的流入者,以其原承包面积为基数,对多种土地按同等价格收取租金(稻谷、或折合成价款),少种土地给予补偿;国家给予农民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等仍属原承包户所有;项目区以村民组为单位,集体享有村民组土地所有权,如项目区耕地被征收,改变了土地用途等所获得的补偿收益,政策规定应分配到承包农户的部分,按农户拥有的土地承包权面积占村民组在该区域的所有权面积比例进行分配,土地面积变化后,项目区农户按比例重新核定各农户的土地承包权田面积。上述做法既保证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收益,又保障了农户对土地的远期收益,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同,被当地农民称为“想种田的有田种,不种田的有饭吃”。

3几点体会

3.1尊重农民意愿,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

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伤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3.2培育、扶持各类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础

农村土地流转只有通过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参与,采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