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十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十篇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1:04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1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高中语文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通常有两种理解方式,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们主动探索学习的学习方式。从狭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和引导下,开展探索活动,根据原本掌握的知识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升。研究性学习方法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二、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特点

(一)学习自主性

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自主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制定学习方法,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对学习方法和能力进行评价。

(二)问题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方法具有对问题进行更深一步探究的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寻找学习的新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探究性学习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指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当中,教师实施不同的策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丰富了语文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在实践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人文性

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中的人文性体现在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民主性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语文教学更为民主化,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学生情感的表达,进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高中语文教学脱离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下,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而研究性学习,学生完成由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的角色转换,体现“小主人”的特性,教师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真正做到在语文课堂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在掌握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的同时,加深对研究性语文教学的理解。

四、高中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对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学习和特点的了解,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着重强调的部分,例如在《滕王阁序》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学生单凭自己的想象,也许不能够充分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语言环境;通过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方法,对文言文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分析,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意境,教师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当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开放性和探究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模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法,摒弃传统的机械性的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出了研究性学习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2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模式探讨地理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一大亮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有15个必修学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给出的定义是:“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不论是作为一种学习观念还是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具有自主性、问题性、探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明显特点。研究性学习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他们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科学,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形成复杂系统,是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有关生活、环境、产业发展等课题,都与地理学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从地理学领域来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对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和准确的界定,有人认为只要是在地理课上进行的,或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属于地理科学范畴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例如,“地理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此类概括没能体现出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来源广泛的特性。还有人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广泛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采用探究的程序和研究方法,发挥地理学的专长,以人地关系的协调共生为准绳,通过体现地理科学的哲学、科学、应用和教育价值,以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创新和实践能力目的的研究性学习”,此类概括又过于宽泛,没有突出地理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从学科的特点看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思维方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立意注重于“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于“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集成,同时还需运用“前瞻性”思维来预测某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发展前景。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及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特性,笔者认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地理环境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应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事件的因果联系,并使获取、分析、运用地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的学习方式或学习活动。

二、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1.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选择的原则。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一是要遵循乡土性原则,为了方便学生对所选题目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索,学生必须对所选题目的背景知识及关联资料有一定的了解,在选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来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资料的收集和进行实地的考察,而且所探索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二是要遵循实践性原则,《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地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学习直接经验的途径,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遵循探究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思维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并由此发现值得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调查、研究、分析身边地理现象的规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地理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与高中地理教材理论有关的内容。高中地理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考虑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题目,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可以引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与住宅小区楼距的关系”问题,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以引发“气候与当地农耕制度的形成”问题,工业区位的选择可以引发“影响某厂、矿布局的因素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引发“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河流的综合开发可以引发“某河流水的污染及治理”等。这些问题都可以结合当地的实践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辅以查阅资料等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将教材理论引延成地理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强化感性认识,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此外,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某些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培养学生对复杂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2)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内容。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用身边的地理知识”。因此,学生在选择地理研究性课题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如“学校周围的噪声污染与治理建议”、“家乡交通方式的变化”、“某类农作物地域性分布的成因分析”、“使用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影响的调查”、“某城市气候热岛问题考察”,“某类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与种植的关系调查”等。通过对身边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身边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并让学生亲自走访调查、动手实验等亲身实践来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着与他人交往和合作。

三、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1.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要细化。地理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细化,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例如,“某河流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专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如下内容:河流污染物种类、污染源;水样送检所需要的化学实验条件及方法;当地居民及有关部门对河流水污染的态度;河流水质与居民的健康关系;河流两岸的绿化情况,存在的问题;可借鉴的治理措施。

2.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要求要明确。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教师在活动开始之前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如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研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方法;在调查、测量、访问、实验时要踏实、严谨,力求获取准确的信息;同项目组(以5人为宜)的成员既要有明确的分工,又要有密切的合作;利用多种媒体(书刊、网络、影像等)查阅相关信息时,要学会加工整理信息;研究结论要有新意、要有自己的观点,避免抄袭。

3.地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不宜太大或太空。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此外,研究性学习本身也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联系,但有些学生在选题内容上涉及面大而全,选题后却无法进入实践、体验环节,最终只能通过查阅资料,整理加工信息,这样极易出现抄袭他人成果的现象。例如,《关于环境污染的研究》课题,选题的出发点很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环境污染的问题很多,实施起来难度比较大。因此,在选题上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拟定,尽可能做到要小而专,如上述题目可改为《某河流水污染问题的研究》。

四、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根据高中阶段学生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结合地理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可采用下列方法:

1.实验观察法,此类方法主要用于自然地理方面,需要借助有关的实验、分析有关数据,来寻找答案。如水和沙的热容量、石灰岩的溶蚀、水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污染、土壤的肥力、天气的各种现象等需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来解释其成因等。

2.野外考察法,这是地理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无论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都比较常用。一般分为室内准备、野外实地考察和总结研究三个阶段,常用于对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地质地貌、水文、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3.资料信息整理法,利用书刊、报刊、网络等手段搜集各类文献资料、地图和统计图表,然后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技术经济论证法,常用在生产布局和村、镇、城市规划中,先将布局和规划中技术上的可能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结合起来,对各种方案进行对比论证,然后选择最佳区位和方案的一种研究方法。

五、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是:问题创设阶段实践和体验阶段表达和交流阶段。笔者认为,在问题创设阶段,既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也可以由教师提供参考问题,关键是要组织人员对拟研究的问题进行审核,以避免问题过于宽泛和缺乏实践环节。当研究问题及指导教师拟定后,教师在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起组织者、指导者、学习者、管理者的作用。表达和交流阶段是地理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提供时间、场地给学生,表达的形式除了撰写调查报告、搞展板、出墙报外,最好能安排口头报告会,这样不仅能使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其他同学分享成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辩证思维。

本文通过对海南十六所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研,结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拟定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见图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积云,吴忠喜.探索.体验.成长[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5-13.

[3]袁维新.论研究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J].浙江教育科学,2001,(2).

[4]吴永军.关于研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0).

[5]全疆发.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1,(6):26-27.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及意义

中图分类号:D64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知识创新成为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根本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培养出具有探究精神、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研究性学习正是这种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是教育改革的一场革命。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基于学生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教育部的两个文件里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二是作为课程类型。

1.作为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迫使人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探讨一种既适合教会学生知识,而又更适合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即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从中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就是“研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围绕各门课程确定的教育目标,以问题探索形式为主,让学生追溯与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对问题的兴趣与生成意识,掌握对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增强对开放性作业的理解与参与,从而学会质疑、学会深究、学会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即探究的过程,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而不重在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很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题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当然,“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也并非完全对立,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合理掌握两种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2.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类型

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类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不限定学生研究课题或项目的选择范围,其主要目的是凸显这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性。研究内容不仅包括学生从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选择的实践性课题或项目,还包括基于校内或校外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而对这些知识经验的可靠性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研究和探讨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和学习方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即问题性、主体性、探究性、实践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1、问题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性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没有研究还谈什么研究性学习呢?亚里斯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行成于思,思成于惑,困惑与好奇恰恰是孩子特有的财富,对孩子来讲没有问题正是最大的问题。

2、主体性

如果说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那么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最显著的特征。自主性的实质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自主习惯,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表现在:学生是课题研究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

3、探究性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研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发现和处理、观点的表达等都没有现成的结论,是一系列以“探究”为核心的活动,他们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试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应具备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4、实践性

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生可以到社会上组织调查,也可以到大学、科研机构访问请教,还可以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和教师讨论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间接经验,同时也积累了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又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者通过实践亲自获得的感悟和体验,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强调学生参与,强调过程,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接触社会,为学生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重视研究的过程而非重结果。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取得单独学习所难以达到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还需要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交流与合作中培养的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都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从而限制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的现代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6、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首先表现在课题内容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没有特别的知识体系,通过调查、访问、自己查文献、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即大部分学习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可在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寻找到适当的课题,范围很广泛,这使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极具开放性。其次,学习时空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在主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手段的运用、研究结果的表达等方面有较大的自由度,给学生和指导教师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内外,可以在校内外和家庭内外,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促使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更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实践知识。再次,组织形式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个人独立研究,也可以分组研究,或个人独立研究与班级集体讨论相结合,不论采取哪种组织形式,只要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为终极。最后,研究结果的开放。研究性学习反对结论的唯一化和标准化,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把学习看作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认为学习就是要把这些知识装进学习者的头脑中,教学就是要把结论告诉学生,让他们理解了,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提取出来加以应用。即便让学生去观察、去实验,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传递知识。它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知识经验,轻视了学习者心理世界的差异性,忽视了他们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理解。

2、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需要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有关资料显示,当今中国许多工矿、企业缺少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如技工、技师等。现代企业要求技术人才能适应现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它有利于造就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四个内容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等职业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因此,课程的改革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它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探索未知能力的发展,因为能力是产生知识的知识,是产生技能的技能。传统语文教学偏重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法,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开放性、综合性、自主性教学方式,它强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实现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4、教师成长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思想,它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与我们现行的教学体制与教法是有矛盾的,尽管两者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把研究性学习当做一种学习活动来推广,而又不想改变现有的课程、教材体制,必将给我们本来已经足够沉重的基础教育、给我们的学生添加新的负担。而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观念指导现行的教育,它必将会给教育带来根本性的革命。同时,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悟和总结。在这一点上,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多数教师而言,研究性学习不是轻车熟路,可以说是很陌生,因为他们所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脑子里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改变,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研究性学习这一场教育的革命在蓬勃发展,这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教师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如知识和观念更新的能力、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适应时代的步伐,为国家、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历史赋予的重任。

5、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4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研究性教学模式以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为特征,通过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得到思维深度的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论文在介绍了研究性学习起源、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的模式和实施方法,并初步探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效如何做出更科学的评价,进而有效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起源可以追朔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以及他的提问研究方式。而教育领域的研究性学习则产生于20世纪初欧美国家“新教育运动”中。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问题教学法”和“在做中学”理论〔1〕。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inquiryLearning(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2002年2月,我国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列入“研究性学习”板块。2007年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2〕。”研究性学习以杜威的建构主义心理学和克拉申的语言习得论为理论依据,是一种“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挑战权威,通过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得到思维深度的提升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教师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一味地接收老师所授的语言知识的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自主探究性方式,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将其综合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以自主、探究、实践为显著特点,强调了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因此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交际能力、合作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可以分为课题(问题)研究和项目(活动)实施类;根据组织形式的不同,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以个体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两种形式实施;根据研究的特点,将研究性教学模式分为问题探究模式、角色扮演模式、专题研究模式和网络探究模式〔3〕。研究性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英语知识,更能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可以按如下阶段进行:(1)教师提出大纲,学生自主学习阶段;(2)教师提出对教学重难点的处理意见,学生讨论阶段;(3)设计研究问题阶段,确定合理的研究任务;(4)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阶段;(5)呈现研究结果阶段;可以采取编写研究报告、演讲汇报、演示示范等形式;(6)考核评估阶段:可以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教师评判等多种形式对研究性学习结果进行考核。

三、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评价模式

研究性教学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最终成果展示形式,自主规划和安排研究过程,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语言知识,获取各类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参与性。因此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效果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多地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认知结果,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估模式,对于学习过程很少进行评价。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特点,对学生的成绩评价需要更多注重研究过程、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学习方法,需要采用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

1.评价要覆盖面广,涉及到学习各个层面。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学习中的各个阶段都要做出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及时给出反馈意见,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完善研究成果。对学生的评估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教师要跟踪学生研究学习全过程,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要设计好详尽的评价标准方案。

2.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研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强调合作精神、协作能力,因此评价主体不能缺少学生互评部分。研究性评价体系中,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老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网络学习系统的评价。同时也可以根据研究的内容及特点,可以由社会团体或社会个体进行评价。在此评价上,教师需要设计权重合理、内容全面的评价方案,得出综合的评价结果。

3.评价方法要多样化,可以采用量化分析,也可以进行定性评价。评价可以以分数体现、以等级体现,也可以用文字进行评价。教师需要学习和采用科学的、先进的评价模式,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效结合,公平全面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四、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

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学习。因此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权威,而是以特殊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4〕。

1.教师要做精心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根据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师要从整体全局上对学生活动的各个环节做出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组织好学生进行探究、交流、展示等活动,保证学生能够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各个步骤。

2.教师要做多元的资源提供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需要做大量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及探究工作,需要参考利用各类信息与语言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类资源,做好连接学生与校内外各种资源的桥梁,帮助学生搜集资料,以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分析工作,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和条件。

3.教师要做全程跟进的指导者。在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全过程中要做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监督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各阶段的任务,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研制”课题组.研究性学习教师指导手册〔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周焕灵.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

〔3〕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5

计算力学课程建设研究性教学实施方式

所谓的计算力学,就是以力学的理论为基础,使用现代化的各种数值方式以及计算来解决力学中的问题。计算力学在力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计算力学现今已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等。计算力学中包括平面问题的有限元法、杆件系统的有限元法等。

研究性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意识等为基础,在经过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后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计算力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力学中的实际问题。以下就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实践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1.重视延伸学习范围

在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地从生活学习等各个领域中寻找自己较为感兴趣的计算力学的实际问题,然后将这些寻找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中作为书本的延伸知识,让学生对这些发现的自然问题有想要寻找答案的想法,利用学生渴求答案的心态来激励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在研究性教学中,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心态,那么就会让学生以在解决问题中扩大学习的知识面。

2.重视自主学习的方式

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只是加强课本知识的学习,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研究、创新的意识,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研究性教学中,不主张学生依靠教师进行学习,而是要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及过程。目前,在计算力学教学中学生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学习有些效果,但是一些偏于策略性知识的学习是无法显效的。只有通过自主学习、研究的方式,才能够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冷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教学的开放性

在计算力学建设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中,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在研究性教学中具有开放性的原因是,此教学方式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具有开放性,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与计算力学相关的知识内容都能够进行研究学习。在研究性教学中,其学习内容具有多样性,只要是学生发现的计算力学问题或是感兴趣的计算力学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的目标。在对学习目标进行研究学习期间,学生可以按照实际需求制定学习计划。

4.研究性教学的协作性

俗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这就说明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同样主张学生通过团结合作的方式解决计算力学的实际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但是把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就会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和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协作意识。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资料收集、课题研讨、经验交流等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因此说研究性教学具有协作性。

二、计算力学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方案

1.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

在计算力学中若要实施研究性教学,首先要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在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时,要准确地看待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的关系。作为与计算力学的互补学习方式,计算力学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具体拟定可以作为计算力学教学目标的参照物。制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时,需要依据课程的实际需求而制定课程目标。同时,计算力学的课程拟定还可以作为日后教学反思的参考依据。

2.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内容

计算力学研究性课程内容的拟定和选择,主要是为了展示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原则与目标,在计算力学课程的拟定过程中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的。其实,依据计算力学的课堂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制定的。在计算力学课程内容拟定的过程中应该设定好学生对于哪些问题感兴趣,在进行分析时需要通过哪些内容进行引导,同时还要涉及到如何由此问题进行知识延伸。在计算力学课程内容拟定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原理,然后配合计算机进行计算力学的相关知识讲解。

3.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方式

在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方式时,要融入一些自主学习的内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将学习环境与社会相结合、书本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与自然相结合。在拟定计算力学的授课方式时,拟定的内容应包括:自主学习、研究的具体学习计划,采用分工式的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关于计算力学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相关调查,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学生之间交换意见、交换问题的解决方案。采用研究性的教育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并让学生学会如何自主学习。

4.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评价

在教学中进行课程评价,就是指在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价值的判断,并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目标等进行对比,为计算力学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提供相关信息。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课题选择过程中设定课题能力,学生收集资料过程中的准确性和收集手段以及收集能力、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考察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能力、在课程反思阶段中考察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在总结与交流经验阶段中考察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计算力学课程建设中研究性教学的方法

在计算力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需要增加网络设施。在计算力学教学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投影仪等设备。例如,运用投影仪播放计算力学的求解步骤或是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等,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授课,而且还可以展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成果,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

在计算力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可以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传统计算力学的教学中都是以课本为主,而研究性教学则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为主。在计算力学的考核过程中,不应该只以试卷为主,还应该添加一些学者自主研究的考核,这样也能考察出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四、结论

计算力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具有重视延伸学习范围、自主学习的方式、协作性、开放行的特点。在实施研究性教学过程中,需要拟定计算力学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经过实践后发现,在计算力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增加网络设施、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6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育的所有活动中,在现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

二、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材料。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设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

三、在社会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获取信息和研究素材的渠道,学生通过对事物的观察、了解并亲身参与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可以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予以解决。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具体说来,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研究“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调查”:先让学生制定调查研究专题,从教科书、课外阅读书以及网络中查找有关银行存款利息和利税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需要,分组到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国税、地税等相关部门进行原始数据的搜集,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在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展示,使他们发现研究数学的乐趣,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握指导的度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政策支持

abstract:thispaperexploresteachingmethoddesignofresearchorientedlearning(RoL)anddiscussesthepolicyenvironmentofRoL.theauthorproposesthatthepurposeofRoListofacilitateeffectivelearningandputsforwardthreekeypointstoguaranteeitsteachingquality,includingenhancingtheconstructionofteachingteams,improvingtheresearchcapacityofteachersandconductingthereformofteachingevaluationsystem.

Keywords:researchorientedlearning;teachingmethod;policysupport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与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获取、传播以及应用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高校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面临着新的要求。转变学习方式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共同趋势,研究性学习是这场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关于研究性学习,其界定纷繁多样,理解不尽相同。笔者认为从学习论、教学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四个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应用思维导图对研究性学习概念进行的归纳和描述,如图1所示。

概括而言,研究性学习包括了教师和学习者两个行为主体,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1]从教学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从问题出发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尽可能贴近研究的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注重提高学习者的研究意识和实践能力。从学习角度来说,研究性学习是指通过探究活动而进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更多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的本质在于让学习者通过主动探究进行学习,从而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它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2]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由图1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与一般教学活动相比在方法论意义上表现为主动性特征,在课程论意义上表现为开放性特征,在学习论和教学论意义上表现为亲历性特征。首先,研究性学习对学习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从事探究活动、自我调控探究过程、自我总结探究结果;其次,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兴趣的不同,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不同,检索和获取资料能力的不同,对资料分析处理能力的不同等,都会导致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开放性状态;最后,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亲身实践,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研究中学习、从实践中学习。

这里,笔者侧重归纳了学习者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它反映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习者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的研究性学习转化这一根本要求,而现实中,这种转变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学习者的转变必须建立在教学方法转变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方式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模式、课外延伸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设计。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设计

由此可知,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特征是明确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才能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呢?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目的在于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学习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系统性的积累知识的过程,也可以是一个研究性的综合知识的过程,前者即传统学习方式,后者即研究性学习方式。关于研究性学习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比较公认的有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3]“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1910年创建的,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是1970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创始的,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提出的,是一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教学方式。这些经典案例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学习者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从中进行知识的综合性学习并提高实际能力。

信息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知识的快速增长,这就要求学习者加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掌握并不断提高应用的能力,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成为当今趋势的原因所在。显而易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适应新形势下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为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服务的。

(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探索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同视角、不同层面、不同学科特点的实践在持续地进行着。究竟以怎样的方式开展研究性教学才能切实帮助学习者适应当今学习方式的变化?笔者认为必须解决好教学方式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三方面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计、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

第一,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学习者已有知识的基础条件、学习者的能力和兴趣、所能提供的研究条件、社会需求,即教学内容要适应学习者的基础知识条件。要适应学习者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动力;要能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让学习者投入其中,尽管有时这种条件可能是一种情景模拟或是过程的模拟;要尽量贴近社会实际需求,提高学习者解决实践活动以及今后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关于教学环境的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只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用怎样的方式传授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真正达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有赖于对课内课外教学环境的设计,重点包括课堂教学、教材建设和考核方式改革等。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术最为传统和有效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注意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引入诸如多媒体教室平台、电子e黑板等工具,从技术上提供实现讲授、演示、讨论、实践训练的情景环境。教材建设方面,必须不断更新教材使之与技术发展同步,同时,在教材编写方法上要不断提高与学习者兴趣的关联度。课程考核方面,必须打破2小时内一张试卷、标准答案的成绩评定方法,因为这种考核方法往往很难全面评价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者的学习成效,特别难以评价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第三,关于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研究性学习需要为学习者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习者通过知识和技术的递进与延展实现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知识总量的增加。这部分教学任务主要是在课外教学环境中实现。功能完善的课程辅助教学网站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工具,它能够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教学网站中大量的专业参考资料、学生研究报告展评、常设的学习交流论坛等能够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引导学习方向、激发研究兴趣。

三、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支持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教学方式的重要改革和探索,离不开政策支持。政策支持的重点应该是教学团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以及教学评估体系改革。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研究性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随着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个性化学习成分的扩大,研究问题所涉及的领域往往具有了跨学科综合的特征,如果教师单兵作战,仅凭自身的知识结构将难以完整地满足学习者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从独立教学走向团队合作教学。当同专业、跨专业甚至跨学科组成的教师团队成员间进行相互借鉴、共同探讨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对于学习者的指导是具体而有效的。

然而,目前高校教师多数仍是单兵作战,在开展研究性教学活动时也多是按教师个人的思路进行,比较难有实质性的团队合作,总体上,高校在满足研究性学习意义上的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尚有较大差距。鉴于在现行的教学体制和教学评价体系下,教师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组成研究性教学团队并开展工作,为了提高研究性教学水平,高校应尽快该制定加强研究性教学团队建设的相关政策,对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合作形式、建设经费、绩效评价等问题给予明确的政策指导。通过教学团队把不同学科专业、不同能力特长的教师聚集在一起,真正发挥出集体的智能。

(二)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搜集资料、编撰案例、设计符合科学规范的与实际问题关联的教学情境;必须组织教学过程激发学习者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必须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显然,这与普通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成败的关键,这一点恰恰是目前许多教师特别是教授本科课程的青年教师比较缺乏的。

实际上,当教师长期亲历科学研究过程,具有了丰富的科研经历,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深知科学研究各阶段特点,并将这种技能转移到教学过程中时,教学与科研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这时,教师才能更及时、明确地给学习者指明方向、指出方法,使学习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高校应该把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完善相关政策,并落实措施。如要积极开展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相关培训;对于教改项目要改变以论文数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把教学效果引入到评价体系中,以实践效果来评价教学研究能力,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应用;要制定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应用中等。

(三)改革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还不能对研究性教学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大量活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自觉行动,一般也不计算工作量,这使得研究性教学变成一种具有较大弹性的工作,缺乏持续性和规范性。另外,科研管理政策和教学管理政策的不平衡也导致教师倾向于在科研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精力。鉴于此,高校应该把研究性教学相关评价指标引入到教学评价体系中,可设立研究性教学专项基金项目,建立教学评价与教改经费的关联等,使研究性学习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之,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坚持学习与研究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而不是流于形式。随着政策支持的完善,研究性教学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学习者将会终身受益,他们将能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桂娟.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探论[J].现代大学教育,2007(2):33-36.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

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基础性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学习,使之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对于高级中学阶段的教学来说,尤其如此。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了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本文笔者意在探讨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策略,那么首先的问题是,什么是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首先,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主动的学习方式;其次,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还在于理解、体验并最终掌握实用数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这是一种自主性学习方式,但也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某些数学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学科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持续进行的活动过程,它的实质意义在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选择学习研究的课题,独自去尝试,去体验,去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去尝试学习数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按照科学的研究程序模拟数学研究以及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运用科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形成自己的科学精神和研究方式。

研究性学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精神,是锻炼学生“内功”的有效手段,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应该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的活动中。那么,如何在高中数学课中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呢?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依靠学生的自主性来完成,所以,这就需要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努力创新。教师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一旦入门,它就能够吸引学生不停地走下去。教师可以利用设疑或讲数学家故事的形式来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知数学知识的动力。我始终认为,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的定理、公式,因为其本身的推导过程就是非常典型的数学研究的过程。我向来的做法是不让学生打开新课的课本,而是将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让他们利用原来所学的知识来进行新的推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锻炼他们数学思维的过程,也是练习使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师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注意他们研究习惯的养成。教师首先要表扬和鼓励那些方法正确、有良好科学习惯的学生,不以结果的正误来断定学生学习的优劣。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研究过程,确保他们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前进。在全体学生的努力之后,教师再让他们看教材上的推导过程。这样学来的知识,不仅印象深刻,理解深刻,记忆深刻,更能锻炼良好的学习方法,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以问题引导研究。

可以这么说,兴趣和求知欲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但是,这远远不够,要将研究性学习深入地进行下去,要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研究的过程必须施以外力来加以引导。这个最好的外力我认为就是问题的设置。优秀的问题设置能使学生明确数学学习的目标,能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科学的训练。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设置问题,使课堂成为问题的集中营,成为问题的解剖台。优秀的问题设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学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以及数学理论和定理,这不仅是对旧知识的温习与整合,还是探求新知的优秀入口。

传统的教学理论注重已有知识的传授,其目的往往在于教会学生教材已有的内容,而新课程更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注重他们是否能够实际拥有方法和策略。例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设置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计算购房预付30%,其余分期付款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利用数列知识就可以解决,还能让学生利用函数来求最佳值,让学生在问题的实际解决中发现数学的魅力。数学是一门很实用的科学,从实际中来,最终也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研究性学习还要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社会调查与实践中敏锐地看出问题,建立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数学模型。教师需要注意,数学研究的过程是个开放的过程,而问题的解决也是多途径多方法的,这体现的是数学问题的形成。开放性的问题设置有利于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活跃灵活的思维,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

最后,到生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9

为了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世界各国都对教育提出了改革的期望。这种改革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重要一环。在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以这一精神为指导,我校针对全县“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科学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与研究,确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为我校教研课题。我们的研究将会使有效教学的归宿推向课堂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探讨,进一步加强学生学习修养的研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要学”;开展基本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开展优化学习方式、学习手段与学习途径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依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品质;开展各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使学生“善学”,构建“主动、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优化“师生互动”,促进“共同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

2课题理论解说

(1)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进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反映了学生倾向于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它更多指向学生心理方面的内容,包括学习动机、态度、坚持性以及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形式,把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种方式。接受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条件和问题以及推导过程已叙述很清楚,只要能主动的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适当的知识与之相联系,进行加工,从而扩大或改组,重建认知结构。发现学习则是指学习的结论未呈现给学生,要靠学生自己独立发现其间的数量关系,图形特征,自己去发现结论。

(2)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学习方式上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在《纲要》中明确的表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变原来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为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3)学习的有效性。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学生学习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我们的教学有没有效益,也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学习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再辛苦也是一种无效教学。同理,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学习。

3研究目标

实现教师教育角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转变。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学生的学习观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学习、由单一接受式向探究式学习的转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中缺少创新与探究,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研究内容

开展小学生学习方式与学习指导的研究,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我构建”。重点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采取哪种方式学习。同时研究教师应如何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

(1)开展强化学生学习修养的研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要学”。开展基本学习方法指导,促使学生“会学”。开展学科特有的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使学生“善学”。

(2)开展优化学习方式、学习手段与学习途径的指导,让学生学会依据自身实际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手段,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品质。

(3)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研究。研究符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与方法,探索适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素养全面、主动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研究教师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合作、互动及探究)的有机结合。

5研究对象

佘家巷乡明德小学全体学生。

6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制度推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计划,开展实践与研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提升教学品质,优化教学过程。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总结、完善、再实践的方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总结出先进的经验。行动研究法将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

(2)调查研究法。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现状以及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分段设计调查问卷,掌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根据调查情况,提出研究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课题每一阶段及时进行总结,将实践经验及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或资料,能借鉴或直接运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5)案例研究法。研究教师个人教学行为案例,研究一些能够体现师生写作或教师团队协作的教学行为改进的课例,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

7研究过程和措施

课题研究主要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09.2-2009.3)为课题立项的准备工作阶段。我们发动老师们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教改动态,了解相关相近课题的研究情况。组建起了以马兴浩校长为课题研究主要负责人,刘涛,阚清智,商俊霞,崔雁飞,臧建荣,张梅华,崔湘军,张维强,陈景爱九名同志为课题研究主要成员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了各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确立了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增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研究”为我乡小学研究的无棣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科学构建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子课题,并撰写了无棣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展有效教学行动,科学构建高效课堂实验与研究》子课题申报表,顺利的在县教研室备案立了项。

(2)第二阶段(2009.3-2009.4)为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们着手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计划,实验教师制订了相应的实验计划,并加强理论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进行调查分析,按课题研究实施计划全面进入实验研究阶段。

(3)第三阶段(2009.4-2009.12)为课题研究的深化实践阶段。在本阶段,我们聚焦课堂,组织教师们开展了以听评课为主的课题研讨活动,并根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目标召开了不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课题组成员与老师们广泛交流意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撰写阶段性实验报告。同时鼓励老师们积极撰写实验论文,使课题研究成果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推广。

(4)第四阶段(2010.1-2010.2)为课题实验的总结验收阶段。通过近一年的课题实验与研究,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提炼和总结,撰写出了课题研究报告。同时,我们收集老师们的研究论文或教学反思汇集成册,为做好课题研究的推广工作和下一部开展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研究的收获

(1)课题的研究提升了教师们的教科研素质。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更新了教育观念;通过学习研讨,了解了课题研究的一般程序,还提高了自己的教科研能力。许多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也有了新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鼓励学生质疑、发问、探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课题研究调动了广大教师教研的积极性。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尝到了教科研的甜头,教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实验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的总体成绩较前有了很大的进步。老师们还积极进行论文撰写。实验开展以来我校有5篇论文或文章在省级及以上刊物上发表;12篇论文在市级及以上部门组织的论文评选中获奖。我们还根据老师们的文章进行筛选,编辑成册在全乡内进行交流。

(3)课题的研究带来了学生课堂行为的变化,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尤其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善于捕捉、组织、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识自己的反思能力,自觉进行心理调控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另外,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也必将带来学生学习质量的变化。

9课题研究与反思

随着课题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也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努力寻求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之路。通过实践,我们也产生了一些思考: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如何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如何组织调控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等。将是我们今后研究的重点。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篇10

关键词: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研究方法过程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程标准把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这一理念,语文新教材开辟了一个新栏目――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对此作了相关说明: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它是语文教学中的新园地,相对于课文教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体现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具实践性和研究性。语文综合性活动的设置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得以张扬。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并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能深入自然、社会,思考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责任感。

新课标已经实施多年了,作为受新课标直接影响的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初中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不易。它需要在学习活动中使用融合的方法策略指导实践活动,显现创造精神的语文教学方式。而研究性语文学习方式因其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式的培养、思维水平的提高的过程性特点,学以致用的应用性特点,重体验、重参与的特点,在达成语文培养目标的过程中提供了更有效的支持。我多年从事农村语文教学,在此,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作一些探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必须立足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形成的教育评价体系等因素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现象。研究性学习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课题的选定、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语文新课标也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建议,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基于这一点,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为基本立足点,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主动、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学习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最初阶段,就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整个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

1.从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出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允许学生依据自己的爱好,帮助学生挑选好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课题既要与课本紧密相关,又应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正关心的内容。学生对感兴趣的活动主题怀有强烈的爱好和情感倾向,主动探究才能进入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获得一种积极的思维。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深厚内涵与现实应用,而且愿意自主展示对主题的认识,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特长。所以,不同的兴趣,理应成为学生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参照因素。

2.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

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语文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筛选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必须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捕获一些有用信息,筛选出自己喜欢的课题。具体做法可以依托文本,生发课题。初中现行的人教版实验教材基本上是每单元一个专题。除了教材本身结合单元专题外,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的兴趣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从中生发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安排的是《说不尽的“桥”》,就是依托文本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良好契机。学生根据自己爱好和特长,设计了三个研究性学习专题:(1)了解古今中外的桥。学生先搜集资料,介绍背景的有关知识。(2)感受丰富多彩的桥文化。①说一说“桥之神话”;②吟一吟“桥之诗文”;③听一听“月之名曲”,想一想“桥之作用”。(3)写一写“桥之畅想”。我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写一写未来人类将如何建造和利用桥,对未来的桥进行展望。这样的选题与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易于研究实施深入,学生容易操作。

3.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语文研究性课题的筛选,还需顾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所选的课题,如若十分艰深,超出学生知识经验的界限,会让学生觉得研究的内容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失去研究的信心。正确的做法是:筛选的课题,应有一个高于学生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大致的“值域”,学生借助于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讨论、调查、研究等活动的开展,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实现终极目标。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精心选择好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乐于研究的心里倾向。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意识的觉醒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一旦喜欢上这个课题,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积极进行探究,从中获取知识和能力。

二、教给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观和教学价值观,从而凸显了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体现,从活动的设计、准备、实施到评价,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让学生感到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获得成效,学生研究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成了中心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的基础上,在学生确定好课题、活动计划后,最重要的就是将综合性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标、有层次地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让他们用研究性学习的钥匙去开启知识和能力的大门。在具体活动中,我教给学生三种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我通过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解文献研究法。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对从图书馆、报刊、书籍、网络收集的资料分析整理,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资料收集要有一定的量,资料规格要统一,并要求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2.调查研究法

我向学生讲解基本的调查方法和技巧,包括实地考查方法、采访的技巧、设计问卷调查、整理分析信息等。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例如在《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研究学习中,让学生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

3.合作研究法

包括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研究小组各成员的协作、定位和分工,活动实施的操作程序,等等。信息时代,彼此合作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组建合作小组,让组内学生自主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并进一步引导组际合作,创设共同学习的氛围。具体做法是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如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设计员”等多个岗位。下面以“设计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计划;②充分做好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三、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让激励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动力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渗透于学科之中,还是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其根本特性是个性化、创造性和不可预测性。语文研究性学习,意味着学生必须能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方面笔试、测验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我国现行课程评价体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而忽视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于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过于关注评价的结果,而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语文综合性活动实践性、研究性特点决定研究性学习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贯穿于活动方案的设计、活动实施过程、活动成果展示和评价三个环节中。由于它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也应该不同,评价也应该伴随整个活动的过程。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活动过程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特别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语文是开放的课程,实践性很强,因而评价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重视学生沟通课堂内外、开拓学习空间的能力,重视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知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特别是创新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相对于结果来说,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必然要求其评价在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进行,并贯穿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方法的选择、研究活动的开展、研究结果的展示、研究体验的总结等阶段,都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跟踪评价。如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我对各个小组的活动方案进行评比,评选出最佳活动方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前所末有的热情,发挥了最大的学习潜能。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积极参与、探究的精神,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在成果展示评价中,评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并展示出来,有条件的还可以装订成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研究学习带来的快乐。二是活动态度的评价。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可通过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研究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是否认真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设想、建议;是否与他人合作,采纳他人的建议,等等。三是活动成果的评价。语文素养具体包含诸多方面,新语文课程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的目标。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收获的体验,可以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小组活动记录来反映,也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征文比赛、学生周记和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反映,还可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和研究结果来反映。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辅以反思和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把学生看作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个体,看作是具有自己情感、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总结自己的成果、汇报自己的收获,并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评(谈体会、谈收获、谈认识)、小组互评,学习其它小组的经验,让每个学生对自己、他人活动的经历、体验、表观、成长作一次回顾。因而评价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进步,提高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欲望,推动语文研究性学习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型课程,它具有涉及的范围广、时间长、跨度大、趣味性强、操作性难的特点,但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动空间,并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上好语文综合性活动课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守住语文研究性学习这块阵地,潜心研究、不断探索、实践,如此,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必将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01.

[2]陆炳炎著.王建磐主编.素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3]董菊初.语文教育研究方法学.语文出版社,1998.9.

[4]严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球教育展望,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