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十篇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十篇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2:07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1

场外交易市场一词来源于美国早期的股票和债券交易,因其主要在银行柜台交易而得名,又称店头交易市场。本文的场外交易市场谓指我国内地除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各种证券市场的总称。

1.在摸索中前行的我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建设

自1999年上半年,曾经在我国证券市场起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柜台交易市场(典型的场外交易市场——笔者注)退出历史舞台后。2003年10月14日,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目标,这为我国重启、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奠定了政策基础。在股票市场,其实,早在2001年6月29日,中国证券业协会经证监会批准《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就为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交易所退市公司的股份转让问题,开办了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2004年5月,作为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第一步,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了中小企业板块,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作出了有益的探索。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中国经济政策研讨会”上表示,今后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允许场外交易和柜台交易市场的存在,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2006年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其同样为我国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7年5月25日,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在“第十届科博会金融高峰会”上表示:管理层正着重研究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基础构建场外交易市场,而且,中国证券业协会的“金融创新委员会”也已更名为“场外市场委员会”,具体负责场外市场监管。在债券市场,中国人民银行于2000年4月30日颁布《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管理办法》,根据该《办法》,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200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商业银行柜台记账式国债交易管理办法》,允许取得柜台交易承办银行资格的商业银行通过其营业网点与投资者进行现券交易。在产权交易市场,自1988年5月武汉成立全国第一家企业产权转让机构至今,全国各类产权交易市场超过200家;2004年2月,国资委指定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北京产权所三家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央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试点单位,等等。因此,在建设证券场外交易市场,构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关闭场外交易市场后,基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来自官方的、业界的努力不曾间断过,并为场外交易市场的立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2005《证券法》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上的遗憾与希望

1998年底,当新中国第一部调整证券关系的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98《证券法》)千呼万唤始出来之时,证券业界和法学界为此而欢欣鼓舞。但98《证券法》没有将证券场外交易纳入证券法的调整范围,把场外交易拒之于证券法的大门之外。98《证券法》颁布之时也正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际,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使得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愿望只能让位于证券市场的稳定。期间,至05《证券法》颁布之前,证券业界关于改变单一交易市场、单一交易方式、单一交易品种的呼声以及证券法学界关于加快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立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对05《证券法》寄予厚望。可05《证券法》第39条“或国务院批准的其他证券交易场所转让”的规定,也仅仅是为“场外交易市场的合法存在预留了法律空间”、“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扫除法律障碍”。证券法学界有的学者为此甚至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已对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出现实需求且证券业界已进行有益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情况下,立法者的迟钝、木纳,未免使人感到有点失望。笔者认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驾护航。我国法律制度应该着眼于世界范围内,实现与世界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的接轨。从世界各国的做法来看,证券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都是证券市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证券法》将场内、场外交易市场纳入其调整范围是顺理成章的事,即便我国证券市场“由政府催生”且“发育不良”,《证券法》把场内交易市场(证券交易所)作为重点调整内容无可厚非,可对场外交易,尤其是现代场外交易市场的发展,至少应作框架性规定。这对于把证券发行关系、证券交易关系和证券监管关系作为其调整对象的《证券法》而言,对我国资本市场的稳步推进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很难想象占金融市场总交易量80%左右(包括外汇市场)的场外交易市场会游离于证券法监管之外。[2]当然,客观地讲,05《证券法》在建设证券场外交易市场方面的作用也是不容抹杀的:首先,05《证券法》明确了公开发行的概念、公开发行的条件和上市条件,而公开发行的条件和上市条件的分离使公开发行非上市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存在成为可能,也因此使得公开发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转让问题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其次,05《证券法》确立了场外交易市场存在的合法性,这就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不同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甚至最终确立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连通的良性互动机制奠定了法理基础;再次,05《证券法》关于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的规定,为交易所内不同板块、不同层次市场的建立并最终为监管部门针对包括场外交易市场在内的不同的市场实施差别性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积累经验。

二、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制度框架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一五(2006-2010)”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都明确提出构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这表明对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达成共识。从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来看,场外市场是多层次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法律制度上,《证券法》应明确界定场外交易市场是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其市场格局以及法律性质、功能定位、市场形态和交易方式等作出框架性规定,使05《证券法》对场外交易市场的“模糊性”清晰起来。

1.证券场外交易市场对《证券法》的呼唤

《证券法》作为调整我国证券关系的大法,应明确规定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相结合的市场格局以及各自交易的证券类别。就市场格局而言,05《证券法》第9条的规定意义重大。就场内、场外交易的证券类别而言,笔者认为,05《证券法》关于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的界定、证券公开发行条件和证券上市条件的分离、证券交易所可以规定高于证券法规定的上市条件等,使场外交易市场交易的证券类别问题自然地凸显出来,《证券法》还应该据此再进一步划分场内、场外交易的证券类别,如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公开发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非公开发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等不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只能在场外交易市场交易等。具体讲,直面证券市场的现实,《证券法》应正视并尽快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明确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功能定位和监管制度。在场内、场外交易市场的市场格局目前已经非常清晰的情况下,关于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功能定位、监管制度选择等是《证券法》不可避免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05《证券法》关于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等方面的规定实际上仅适合一个高层次市场,即场内交易市场。对于层次较低而又容量巨大的场外市场,缺乏明确的可资操作的法律支持。因此,我们在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低层次市场,特别是场外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交易方式、功能定位、上市标准、监管制度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提供基本的法律支持。笔者认为,在法律性质上,应明确场外市场是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证券交易所市场的补充;在功能定位上,应明确场外市场的融资功能,允许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公开发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和非公开发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等在场外市场挂牌交易;在监管制度上,应明确场外市场监管制度与场内监管制度的差异性与分离。

(2)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笔者认为,管理层应加快对各地产权交易所进行清理和整合,逐步建立一个全国联网的电子化现代场外交易市场。在对原有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规范的基础上建立我国统一的场外市场。[3]具体操作是先进行试点,然后再进行联网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最终形成全国市场。一是试点期间的实务操作。在产权业务试点期间,各地产权交易中心可大力发展高科技项目产权交易和民营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并进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票发行与转让的尝试,探索私募证券的转让模式;部分规模较大的券商也可从法人股及退市企业股票转让中积累经验。通过试点,为场外市场业务的开展打下现实基础。二是制定统一规则。进行规范运作将业务试点成功的券商、产权交易中心纳入场外交易体系,将其原有的电子网络加以改造并联网,形成一个小范围内的自动报价系统。试运作一段时间后,逐步扩大报价系统的覆盖范围,并构建委托交易系统和清算系统,制定统一的市场规则,包括发行规则、交易规则、监管规则等。

(3)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发展方向及法律性质。在实务操作上,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可以朝着成为我国电子公告栏市场的方向发展。在法制建设上,将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纳入《证券法》调整范围,明确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属于我国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场外证券交易市场之一。与此同时,对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功能定位等作出具体规定,明确其主要作为退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交易平台,为从证券交易所市场退市的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提供股份转让服务。

(4)区域性otC市场的建设问题。笔者认为,区域性otC市场,其交易对象以地方性企业的证券为主。在交易方式上以连续竞价的交易方式,并对交易清淡的股票采用做市商制度。该市场相对场外的其他交易市场而言,不但上市标准较低,而且程序简单,只要企业的财务报表健全就可以申请上市,但财务报表及申请文件须经会计师、律师审定签名。企业信息披露要求全面、迅速,而市场主要对做市商进行监管。

2.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框架

在场外交易市场制度建设上,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

(1)以证券公司股份代办系统为依托,逐步扩大其功能。要改进和完善交易结算和风险管理制度等,为其最终向类似美国纳斯达克的现代场外交易市场过渡、为证券法关于现代证券场外交易各项制度的确立积累经验。目前,中关村园区公司股份进入代办系统报价转让的试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试点在挂牌审核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结算制度等方面均作出了与交易所市场不同的规定,立法部门应该在试点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及时总结,为下一阶段设立、完善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立法作好准备。

(2)整合全国现有的各类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制化。具体做法是:在现有的各类产权交易市场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先制定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管理法规,明确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地位和监管体系,规范产权交易市场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职责,完善产权交易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促进产权市场的有序发展,并最终实现将其纳入《证券法》调整的范围。

(3)完善区域性otC市场发育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区域性otC市场不但可以为交易所市场发现和培育上市资源,而且区域性otC市场还可以调整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本市场支持,在我国意义尤其重大。因此,在区域性otC市场建设的资源配置(包括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政策关注的程度)上,国家应给予一定程度的倾斜,在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建设上,监管者和立法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最终将otC市场的法制建设纳入《证券法》的范畴。

(4)在场外交易市场体系内,对不同类型的发行人和证券类别实行差异性管理制度。例如,应区别对待公开发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非公开发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转让。由于在非上市公司中,公开发行和非公开发行的条件不同,公司应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不同,公司接受监管的力度不同,公司股份的投资风险不同等,公开发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和非公开发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转让制度要有所区别,以弥补05《证券法》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缺陷。

(5)在法律制度上确立场外交易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连通的良性互动机制。两个市场市场定位不同、发展重点不同,同时使两个市场间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局面和相互连通的机制,使交易所的退市公司可以到场外市场挂牌(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场外市场的挂牌公司如果达到交易所的上市标准可以申请到交易所上市。在这一点上,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使场外市场真正起到场内市场孵化器的作用。在制度设计上,由监管部门实施差别性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制度,保证市场秩序,待其规范运作一段时间后,最终实现将其纳入统一的《证券法》的规定之中。

三、我国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监管的法律制度设计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证券监管体制大致分为美国法系、英国法系和欧陆法系三种类型,[4]其市场监管模式主要分为两种:政府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在这两种监管模式中,有的注重政府监管,有的重视自律监管,有的在赋予政府对证券市场实施集中统一管理的同时强调自律监管的特殊价值。但各国的实践都表明,单一地依靠任何一种监管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各国都开始重视将政府主导型和行业自律型监管模式综合运用,使市场监管更加完善、富有效率。依我国《证券法》第178条、174条和102条的规定,我国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奉行的是政府主导型和行业自律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这一监管模式虽然是证券法针对场内市场设计的,但其符合包括场外市场在内的证券市场监管的发展趋势。证券场外交易市场的监管,显然应该在这一监管模式下进行相应的监管制度设计,但鉴于场外市场的复杂性和监管难度,场外市场监管的原则、各种具体的管理制度、各监管主体的职责权限等,相对场内市场的监管而言,应有所区别。

1.场外市场监管应坚持低成本和市场化的原则我国没有长期发展场外交易市场的历史,对证券主管部门和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管理者而言,场外市场监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场外市场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重要原因是与交易所市场相比,它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成本较低的直接融资服务。造成“低成本”的一个直接因素是行政性监管的人力成本降低。中国地域广,中小型企业分布范围广,随着场外市场中交易品种和交易规模的扩大,有效监管和监管成本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实行有别于场内市场集中统一的监管原则,奉行低成本的监管原则是场外监管制度设计的基础。在监管主体的选择上,低成本地选择有效的监管中介机构(如证券业协会和做市商等),实行场外市场监管的市场化,运用市场化来管理市场,[5]或者是解决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监管难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2.场外市场监管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登记制度我国目前证券发行制度采取的是核准制。核准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政府和主管部门直接控制证券发行的规模、速度、方式、价格等目的,维护了社会安全和公共利益,便于调整其他经济关系。一定时期内,核准制仍然是我国证券发行的主要制度。但从世界各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来看,发行制度市场化是主要趋势,大部分国家都采取了证券发行注册制度。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无论是场内或场外市场,实行注册制的证券发行管理制度尚且为时过早,但对场外市场,实行目前的核准制显然有违“低成本”和“市场化”的原则,因此,登记制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场外市场的发展,肯定会吸引大量的非上市公司将其所发行的证券在场外市场进行交易。实行证券发行人登记制度是对场外市场有效监管的重要前提之一。登记制度应该采取自愿登记和强制登记相结合,在市场起步阶段(2-3年)实行强制登记,待市场过渡到有序规范阶段后,由立法部门通过《证券法》将登记制度规定为自愿登记。实行登记制度,可以实现监管的高效率。目前,中央政府任何一个部门都无法准确地统计出定向募集公司的具体数目和地域性场外交易市场上柜交易的证券额度,从而给政府监管带来很多困难。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必须首先对非上市股份公司进行准确统计。这一制度不仅适合现代场外交易市场,同样也适合区域性otC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

3.场外市场监管应实行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是进行科学监管和风险控制的主要制度之一,也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相区别的主要体现,从国外资本市场的发展经验来看,对于交易所市场,高层次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比低层次市场严格。但在我国场外市场体系中,在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频率和时效等方面,总体上应实行比场内市场更为严格的制度,除了满易所市场要求披露的内容外,还要求披露一些非财务信息,这主要是考虑到场外市场的风险较场内市场高,投资者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场外市场能在一个高起点上良性运作。在实务操作上,可以考虑从四个方面来构建:其一,场外市场应建立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最低标准;其二,将电子化信息系统作为信息披露平台;其三,强化特殊情形的责任制度,对诸如资产重组和关联交易等特殊情形规定更为严格的责任制度,保证信息披露充分,对信息披露有重大问题的有关责任人,由证券业协会、证监会或公安部门给予严厉的资格、行政或刑事处罚;其四,对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给予严厉的打击,充分保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等等。总之,构建我国场外市场,一套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必不可少。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2

不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繁荣仍有待政策层面的突破。国发“38号文”从交易制度和股东人数两方面卡住了其发展空间,如果后续政策不突破,则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可能交投萧条、投融资平台效应难以发挥。当然,中央与地方、证券业协会与证券公司之间的博弈可能带来曙光。

场外市场三大推动力

双层架构下场外市场建设提速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大社会顽疾,学界和实业界提出了众多破解方案。其中,发展场外市场呼声最隆。在此背景下,2006年中关村股份代办启动试点。“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稳步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可以说,通过场外市场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路得到了管理层的支持。

但在实际运作中,由于利益博弈难以协调,中央推行的全国化统一监管市场理念得不到地方的支持,而地方热衷的地方股权交易所得不到政策的认可,以致场外市场的建设迟迟不见成效。

同样,场外市场也构成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短板。以美国经验看,场外市场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基石,构成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键组成部分,整个资本市场呈金字塔结构:处于塔尖的纽交所,上市公司数量约2800家,中间的纳斯达克约5000家,塔底的场外市场(otCBB和粉单市场)有8000家以上(图1)。

相比之下,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呈倒三角结构,沪深主板挂牌1300多家,中小板和创业板1000来家,而场外市场不足600家(图2)。

2011年“两会”期间,发展场外市场尤其是新三板扩容的呼声高涨,引发市场极大关注。进入2012年,随着双层架构理念—全国化、高层次的新三板与区域性、低层次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并行—成熟与付诸实践,中国场外市场建设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

证券公司主导格局雏形已现

2012年5月,中国证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从政策层面首次确认中国场外市场包括四个层次:沪深主板(含中小板)为一板,深市创业板为二板,新三板为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为四板。

随后又先后出台两个重要文件,基本确立了证券公司主导四板的格局。8月底,证券业协会出台《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了区域市场的定位,规定证券公司以两种方式参与:一是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会员的身份开展相关业务;二是在会员基础上,可入股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10月初拟定了《证券公司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管理办法(讨论稿)》,明确了证券公司可“全业务”参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并做出净资本不低于10亿元的要求。

明确了证券公司的职责后,各家券商为抢占第一手的项目资源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上开始了竞赛。2012年8月刚成立的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其控股股东广州国际控股集团同时也是万联证券的控股股东;10月成立的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浙商证券和财通证券各持有10%的股权;拟成立的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中信、国信和安信各持30%、25%和20%股份;兴业证券作为并列第一大股东,参与了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建设,并负责“中心”经营管理。此外,华泰证券、广发证券、海通证券、齐鲁证券、长江证券、方正证券、西部证券等也都参与了当地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或筹建柜台交易市场。连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入股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在“一省一市场”原则下,未来一段时间,将有更多券商参与,并将上演跑马圈地的故事。

地方政府乐见其成

一个繁荣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对地方经济好处多多:一方面,有助于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这是地方政府最乐见其成的结果;另一方面,有助于整合各类金融资源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GDp蓄能。因此,地方政府对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积极支持,早在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未正名之前,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地共有各类股权和产权交易所200多家。

由于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尚处于初始阶段,各地对挂牌企业的财政补贴政策尚未全面出台,但我们根据部分省市对挂牌新三板和地方otC财政补贴的实践,大致可以看出,后者额度约为前者的一半。例如,重庆规定挂牌新三板补贴100万元、挂牌重庆股份转让中心补贴50万元。因此,地方政府对挂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财政补贴介于40万-100万元(表1)。

未来5年7800家企业挂牌

总体规模将达近万亿元

随着双层架构理念的明确,区域市场将得到迅速发展。其一,区域市场挂牌门槛低,基本无盈利要求,企业资源丰富;其二,政策扶持,为了打造区域金融市场,地方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支持企业挂牌并选择本地挂牌;其三,企业挂牌后受益明显,如银行融资更为顺畅、私募股权融资享受更高的估值等。

为方便预测,本文假设如下:

1.市场数量:截至2012年10月,区域市场10家,假设2013-2016年分别是15家、20家、25家、31家。

2.挂牌企业数量:截至2012年11月9日,各区域市场挂牌企业约551家,年底有望达到600家,假设2013-2017年每家市场新增挂牌企业分别是80家、70家、60家、50家、50家(由发达区域向欠发达区域推进)。从现有情况看,区域市场挂牌很活跃,如广州股权交易中心2012年8月成立,到9月底时已有76家公司挂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成立首日有55家公司挂牌。

3.平均市值:目前区域市场平均市值1亿-1.3亿元,假设2012年平均市值1亿元,并按每年5%递增。目前天交所挂牌企业平均市值约1亿元,浙江股权交易中心首批挂牌55家企业,总市值达154亿元。

4.私募融资:假设每年20%的企业融资,融资额2000万元(一次定向私募融资额为1000万-3000万元左右)。截至2012年10月初,天交所共为188家企业完成挂牌前私募融资24.79亿元,平均每单1319万元,共有33家企业完成挂牌后增发融资18.91亿元,平均每单5730万元(表2)。

上述假设下,未来5年,区域市场挂牌企业将达7800家,市值近万亿元,累计私募股权融资近1000亿元。这一结论并不夸张,按照“原则上每个省一家区域市场”的文件精神,未来区域市场至少有31家(实际数字可能超过此数,如广东有2家),按每个市场挂牌300家企业测算,区域市场挂牌公司数量将达万家,以1亿元平均市值计,总市值达万亿元。

少数几家市场将占据大部分份额

上述是对全国31家区域股权市场的整体预测,含有均等化的成分。事实上,由于区域经济水平、金融环境等差异巨大,少数几家市场将占据大多数份额。基于此,以区域经济实力(GDp)和金融发展水平两个指标维度,遴选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天津、重庆等七个省市,它们将成为未来区域股权市场的重镇(表3)。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域试点、券商主导”模式下,跨区域股权交易中心的先发优势将被弱化。

假设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等主要市场每年挂牌约100家,天津、上海、重庆三市每年挂牌50家,那么,未来5年,主要区域市场挂牌公司将突破3000家,总市值突破4000亿元。事实上,相比各地方政府表态来看,我们的预测尚属保守,如重庆市金融办副主任、重庆股份转让中心理事长阮路在2012年6月表示,重庆otC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挂牌企业300家,总市值1000亿元;广州市副市长欧阳卫民则表示,争取2012年底在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的企业达到100家,2013年时达到300家(表4)。

券商和VC/pe是主要受益者

券商受益全产业链参与

证券公司因可全业务链参与而成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根据当前挂牌区域股权市场的费用明细及挂牌企业融资、转板等业务大致可测算出证券公司的受益情况(表5、6)。

从绝对金额上看,5年合计97.5亿元的营收贡献对券商并无实质影响,但这只是券商的直观收入,而券商参与场外市场,还有资产管理、自营、直投等业务,这些业务的收入贡献尚难以估算。对券商来讲,更重大的意义在于业务链前移并通过全业务链获益。

那么,哪些券商将成为这一轮盛宴中的主要受益者?可以从两条主线寻找端倪。一是区域优势明显的本地化券商,它们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参与本区域股权市场的建设,包括入股。这些券商包括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安信证券、国信证券、华泰证券、齐鲁证券、中原证券、兴业证券、长江证券、国元证券、西部证券等。

二是业务能力强大的全国化券商,尤其是承揽中小项目业务能力强、全业务链扎实的券商,这些券商主要有申银万国、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平安证券等(表7)。

VC/pe受益退出渠道

VC/pe也将大大受益于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兴起。

一是业务承揽。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初期,券商受各种束缚被排斥在大门之外,VC/pe成为参与的主体,业务涵盖了财务顾问、股权投资和推荐挂牌(做市)。

目前,VC/pe是区域股权市场的主角,天交所93家做市商几乎清一色为VC/pe,而上海、重庆、齐鲁市场则分别占据85%、72%和95%,新近成立的广州市场也达53%(表8)。

不过,在券商主导的区域股权市场下,券商将成为参与主体,而VC/pe虽作用下滑,但仍不失重要的一员。我们假设VC/pe承揽40%的保荐业务、融资业务以及交易业务(券商:VC/pe:银行=5:4:1),则未来5年累计将增收53亿元(表9)。

二是投资交易。尽管挂牌区域股权市场门槛极低,但从现有案例来看,基本还是优中选优的企业,大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属于国家鼓励发展产业,是VC/pe捕捉的关键领域。因此,通过区域市场,VC/pe更容易发现和了解适合自身投资策略的企业,降低项目的搜寻成本。VC/pe投资区域股权市场企业主要有两种方式:提前潜伏,投资拟挂牌企业;参与已挂牌企业的定向增发或股权转让。

三是新增退出渠道。通常来说,退出分ipo、并购,国内以ipo为主。但当前中国VC/pe通过ipo方式退出的难度较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有7000家左右的VC/pe基金,按照每个pe基金一年投资一家企业计算,至少也要投资7000家企业,按每年350家ipo计算,一年的投资至少要20年才能消化,而多年累积下来更是不可承受之重。因此,退出路径迫切需要多元化,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可能是重要选项,如同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上批量挂牌或连续交易,将为VC/pe提供更顺畅的退出通道。

繁荣与否看“38号文”

不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还存在不少障碍。目前,地方股权类交易所包括股权交易中心和产权交易所两个类别,其中,前者由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后者则分别属于产权交易管理办公室或国资委主管,交易品种也不局限于券商产品、金融产品,甚至包括房产、知识产权、文化产权等。因此,如何整合产权交易平台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是地方政府的一道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尚有待突破。如前所述,为整顿地方股权交易所,国务院于2011年11月出台“38号文”,并于2012年7月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2012)37号文),这两个文件规定:不得将任何权益拆分为均等份额公开发行,不得采取集中交易方式进行交易,不得将权益按照标准化交易单位持续挂牌交易,权益持有人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不得以集中交易方式进行标准化合约交易。

上述规定从两方面直接掐住了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咽喉。一是交易制度,不得采取集中竞价、做市商等连续交易方式;二是股东人数限制。如果不能突破“38号文”的樊篱,则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交投清淡的局面难以扭转,真正的投融资平台也就难以发挥效应,最终可能成为地方政府和证券公司餐桌上的鸡肋。

当然,随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都迫切希望找到破解之道,繁荣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成为现阶段最为理想的一种探索,理论上讲不至于半途而废。同时,随着交易制度不断规范、投资者风险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运行风险处于可控范围,对其的监管有逐步放松的趋势。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大潮下,突破“38号文”也存在可能性。

作者供职于华泰证券研究所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

请发邮件至。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现状

在区域股权市场正名之前,区域性市场开始萌芽并已得到初步发展。2008年9月,天津股权交易所开始运营,开创了区域股权市场的先河,截至2012年11月初,覆盖23个省市,挂牌公司215家,超过中关村的新三板,总市值约212亿元,为区域性市场树立了较好的示范作用。随后,重庆、上海、山东等多个区域市场投入运营。

从覆盖区域上看,天交所最为广泛,23个省市,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和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则分别覆盖长三角和珠三角。从投资者限定上看,天交所最为开放,允许一般自然人股东参与,而其他几个市场则对自然人股东进行了较严格限定。从交易制度上看,天交所和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采取多元化策略,均引入竞价和协商交易机制,而且天交所是目前唯一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市场,其余的市场则采取单一交易制度,或委托或协商(表1)。

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区域市场中,天交所挂牌门槛最高,对企业财务数据的要求最严格,但却最为成功,这表明中国企业资源并不匮乏,重要的是交易制度并由此培育的市场活跃氛围。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3

欧洲大陆的金融体系与美国相比最突出的差异是:欧洲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而英美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2005年底的数据显示,欧元区银行贷款存量约为GDp的110%,而美国的比例为不足60%。与此相对应,欧元区债券总量约为GDp的150%,美国为170%左右。而在股票市场上,美国对欧元区的优势就更为明显,美国的股票总量约为GDp的120%,而欧元区这一比率为55%。

即便银行在将资源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仍然高于市场,近年来,欧元区的金融市场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趋势在债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私营部门的强劲增长,以欧元计价的证券余额从1999年1月的57080亿欧元上升至2006年初的92640亿欧元,七年共上涨了了62%,年均增长率为8%。

但是,非金融企业的融资仍倾向于银行:例如,2005年欧元区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延续并加强了自2003年以来的趋势,80%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剩余部分则由债券和股票平均分担。

然而,银行在欧元区的非金融企业融资中占主导地位这一结论还需要两点说明。首先,由于企业的金融部门属于统计上的“非货币金融企业”类别,非金融企业融资的数据并未将其包括在内。其次,自1999年欧元问世以来,欧洲的证券化发展迅速。在欧洲出现“现金证券化”现象的同时,还发展了另—更具规模的现象,即综合证券化。通过综合证券化,虽然贷款本身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风险却通过衍生品合约转移给了投资者。此外,由于证券化具有不透明的特性,官方数据很难完全反映其效应及其对债券市场发展的贡献。

即使考虑到这些条件,欧元区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这一特征仍然是成立的。但因此而低估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在量和质上取得的重大发展,都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其中有五方面的发展尤其重要。

1.欧元问世后发生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国债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在欧洲,不同发行体发行的国债收益率的标准差曾经存在150—300基点的差额。随着货币联盟的临近,这一差额逐渐缩小到1998年底的10个基点左右这一较低水平,并保持至今。不同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和波动的相似性清楚地反映了市场的高度一体化。观察“Beta趋同”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Beta衡量的是不同发行体发行的债券收益率走势趋同的程度,1998年此数值达到1(希腊在2001年达到1,因此推迟加入欧元区),这意味着收益率的变动完全相互关联。

2.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发展就是私营部门债券市场的显著增长和逐步一体化,涵盖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欧元问世后,以欧元标价的债券发行量的2/3左右为私营部门债券,国债份额只略高于1/3。

私营部门债券市场的增长主要归功于银行以外的金融企业。自1999年以来,金融企业发行的欧元计价证券余额以年均29.5%的速度迅猛增长。在更大范围内而言,银行发行的欧元计价证券余额的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十分可观,达到了每年7.3%。非金融企业的发行波动性较大,但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0.4%之高。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1999年以来国债余额的增长率仅为4.3%。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企业债市场发展的另一亮点便是其一体化进程。事实上,在不同国家发行的债券,如果它们拥有相似的评级和其他基本面特征,它们的收益率也很相似,至于具体在哪个国家发行则对发债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甚微。

3.促进了欧洲企业债市场的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有趣的进展便是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事实上,正是该市场在对企业风险进行真正的定价。信用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是透明度不够。同时,市场规模的测定也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估计该市场的增长率超过了80%,根据惠誉(Fitch)全球信用衍生品的调查数据,2004年底该市场的总规模为5.3万亿美元。

4.与信用衍生品市场上的现象类似的是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透明度的欠缺使人们很难准确测定其规模。这一情况对于综合证券化尤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并没有卖出贷款,而只是转让了其蕴含的风险。事实上,我们仅能估计现金证券化的市场规模:其在欧洲的重要性虽不及综合证券化市场,在1998年欧元问世以前还几乎不存在,但此后却发展迅速。欧洲证券化论坛的统计显示,在1998年到2005年间,发行量翻了7倍,2005年超过了3000亿。而总余额则估计在7000到8000亿之间。

摘要:欧元区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不过近年来,欧元区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还是有了突出的变化。欧洲国债市场、私营部门债券市场、信用衍生品市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及其它周边市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一体第和发展对于促进货币政策在欧元区内的传导、促进欧元区经济增长、促进欧洲最优货币区的形成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债券市场,信用衍生品市场,资产支持证券

一、欧洲各市场组成部分,特别是债券市场的发展

欧洲大陆的金融体系与美国相比最突出的差异是:欧洲体系是以银行为主导的,而英美体系是以市场为导向的。2005年底的数据显示,欧元区银行贷款存量约为GDp的110%,而美国的比例为不足60%。与此相对应,欧元区债券总量约为GDp的150%,美国为170%左右。而在股票市场上,美国对欧元区的优势就更为明显,美国的股票总量约为GDp的120%,而欧元区这一比率为55%。

即便银行在将资源从盈余部门向赤字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仍然高于市场,近年来,欧元区的金融市场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趋势在债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私营部门的强劲增长,以欧元计价的证券余额从1999年1月的57080亿欧元上升至2006年初的92640亿欧元,七年共上涨了了62%,年均增长率为8%。

但是,非金融企业的融资仍倾向于银行:例如,2005年欧元区非金融企业的融资延续并加强了自2003年以来的趋势,80%的融资来自银行贷款,剩余部分则由债券和股票平均分担。

然而,银行在欧元区的非金融企业融资中占主导地位这一结论还需要两点说明。首先,由于企业的金融部门属于统计上的“非货币金融企业”类别,非金融企业融资的数据并未将其包括在内。其次,自1999年欧元问世以来,欧洲的证券化发展迅速。在欧洲出现“现金证券化”现象的同时,还发展了另—更具规模的现象,即综合证券化。通过综合证券化,虽然贷款本身仍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风险却通过衍生品合约转移给了投资者。此外,由于证券化具有不透明的特性,官方数据很难完全反映其效应及其对债券市场发展的贡献。

即使考虑到这些条件,欧元区金融体系由银行主导这一特征仍然是成立的。但因此而低估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在量和质上取得的重大发展,都是不可取的。我认为其中有五方面的发展尤其重要。

1.欧元问世后发生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国债市场的一体化发展。在欧洲,不同发行体发行的国债收益率的标准差曾经存在150—300基点的差额。随着货币联盟的临近,这一差额逐渐缩小到1998年底的10个基点左右这一较低水平,并保持至今。不同国债的收益率水平和波动的相似性清楚地反映了市场的高度一体化。观察“Beta趋同”现象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印证。Beta衡量的是不同发行体发行的债券收益率走势趋同的程度,1998年此数值达到1(希腊在2001年达到1,因此推迟加入欧元区),这意味着收益率的变动完全相互关联。

2.债券市场的第二大发展就是私营部门债券市场的显著增长和逐步一体化,涵盖了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欧元问世后,以欧元标价的债券发行量的2/3左右为私营部门债券,国债份额只略高于1/3。

私营部门债券市场的增长主要归功于银行以外的金融企业。自1999年以来,金融企业发行的欧元计价证券余额以年均29.5%的速度迅猛增长。在更大范围内而言,银行发行的欧元计价证券余额的平均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十分可观,达到了每年7.3%。非金融企业的发行波动性较大,但年均增长率也达到了10.4%之高。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1999年以来国债余额的增长率仅为4.3%。

除了数量上的增长,企业债市场发展的另一亮点便是其一体化进程。事实上,在不同国家发行的债券,如果它们拥有相似的评级和其他基本面特征,它们的收益率也很相似,至于具体在哪个国家发行则对发债企业的融资成本影响甚微。

3.促进了欧洲企业债市场的发展及其一体化进程的一个有趣的进展便是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事实上,正是该市场在对企业风险进行真正的定价。信用衍生品市场存在的问题是透明度不够。同时,市场规模的测定也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过去的几年中,人们估计该市场的增长率超过了80%,根据惠誉(Fitch)全球信用衍生品的调查数据,2004年底该市场的总规模为5.3万亿美元。

4.与信用衍生品市场上的现象类似的是资产支持证券(aBS)的发展。资产支持证券市场透明度的欠缺使人们很难准确测定其规模。这一情况对于综合证券化尤为明显,在这一过程中,银行并没有卖出贷款,而只是转让了其蕴含的风险。事实上,我们仅能估计现金证券化的市场规模:其在欧洲的重要性虽不及综合证券化市场,在1998年欧元问世以前还几乎不存在,但此后却发展迅速。欧洲证券化论坛的统计显示,在1998年到2005年间,发行量翻了7倍,2005年超过了3000亿。而总余额则估计在7000到8000亿之间。

5.债券市场四个周边市场的发展。与任何金融市场一样,债券市场也与周边市场有积极的相互影响。在这方面重要的四个市场是:回购市场,利率掉期市场、国债期货市场和商业票据市场。

欧元问世8年来,回购市场在规模和一体化进程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5年12月,iCma最近的一次欧洲回购市场调查显示,回购市场规模至少为6万亿欧元左右,比上一年增长了约15%。

欧元利率掉期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掉期市场。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欧元场外利率掉期市场的总市值最近达到了3.7万亿美元,而相应的美元市场规模仅为1.8万亿。

国债期货市场集中在交易所,特别是泛欧交易所(eurex),其市场总量大于欧元问世前各国货币的国债合约的总和,这也形象地说明了欧元不仅仅是其所替代的各国货币的总和。

商业票据市场,到目前为止,只能说是货币市场的一个穷亲戚:它不仅在规模上与欧元区经济不相称,与美国市场不可比,而且在发行商和投资者两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割裂。然而,在此我也要指出一些积极的方面,尽管这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一个承诺,而且与私营部门在欧洲央行和整个欧元体系的支持下已经推出的旨在改善其市场功能的一些举措有关。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统一、更发达的市场,使之可以在短期市场上,为发行商和投资者提供债券市场的补充。

二、金融体系一体化发展的宏观经济意义

第一,金融一体化能改善货币政策在整个欧元区内的传导。货币政策变动从央行传递至实体经济最重要的传导渠道就是利率:央行改变短期利率,这一调整传导至整个利率结构。对于类似欧元区这样复杂的一个区域,一个特别的问题是,利率变化是自主地、同质地在整个地区传播,还是一个特定的利率变化政策会产生不同的时效上或程度上的效应。在这一方面,金融体系的一体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体系一体化程度越高,货币政策在整个欧元区的传导效果就越趋同,相同的货币政策变动在欧元区不同区域带来不同效应的风险也就越小。

第二,金融一体化及其带来的金融体系的发展能积极促进“里斯本协议”的实施。欧洲一直努力通过实施里斯本协议提出的结构改革来提高经济增长率,以摆脱其较长时间以来经济增长乏力的状态。金融市场是经济疲弱的例外,它正在为欧洲经济的复兴做出部分但却十分重要的贡献。欧盟委员会强调了发展金融体系的极端重要性,并推出了“金融服务行动计划”,鼓励欧洲金融体系的大胆创新,努力实现其目标。

金融一体化之重要性的第三点理由是它使欧元区成为了最优货币区。其意义在于,在单一货币的、统一的金融市场中,储蓄者能更方便地在整个欧元区内投资,使其财产免受潜在的特殊冲击。随着金融一体化的进行,一国货币应对特殊冲击的有效性下降,因为原先的欧洲需要多国货币以提供更好的服务,而如今使用整个地区共有的单一货币已成为更好的选择。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4

【关键词】证券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证券市场是反映市场经济发展态势的“晴雨表”,金融与证券这个大市场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上世纪90年代,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正式形成,并开始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我国的证券市场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转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对这些企业的转制和上市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底,我国107家证券公司报表总资产为1.29万亿元,实现盈利0.14万亿元;2009年底,我国证券市场已有62家基金公司,全部基金份额为2.42万亿份,资产净值达2.35万亿元;2010年第,我国境内上市公司达2676家,流通股本为1.8万亿股,总股本为3.6万亿股,总市值达32.88万亿元,其中流通总市值为16.60万亿元,所占比重约为50.48%。

在各行各业中存在着一定的企业内部组织或连接的市场关系,这种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产业组织关系,亦即产业组织,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亦即行为关系是产业组织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产业组织,是指研究某一特定产业的市场竞争问题,包括竞争程度和垄断状况,从而研究各个产业间产商的关系。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就会形成一些理论,这些理论总结起来就是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产业行为、结构与组织以及产商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揭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的关系以及内在规律,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理论依据。

在我国已经逐渐步入市场经济的今天,怎样评价证券公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都不为过。结构—行为—绩效模式是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模式,其基本涵义是一个行业的绩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而企业的行为又取决于行业的结构。本文通过对中国证券行业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关系的研究,以期为中国证券业的产业组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经验支持。

一、我国证券业市场的S-C-p分析

(一)产业组织理论基础

1959年梅森研究小组的贝恩(J.S.Bain)发表了《产业组织》的博士论文,此后哈佛大学的其他学者围绕产业组织的基本命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后来的产业组织理论学者将那个时期以梅森、贝恩、谢勒为代表的产业组织学者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以新古典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联系:集中度的高低、产品差别化程度、市场进入退出壁垒决定了企业的市场行为方式,而后者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这就是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该理论将产业组织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又经过芝加哥学派等加以完善,曾经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主流,并对当时的政府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然是产业组织体系的主体理论框架。

(二)证券业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指市场主体的构成、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且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证券业市场的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来考察证券业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是指产业市场中大企业的数量,以及它们的规模分布。市场集中度的测定可以利用集中率、洛伦茨曲线、基尼系数,本文是基于绝对集中度及集中率来分析的。绝对集中度是指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在生产、销售、资产、利润等方面的累计数量占整个行业指标总量的比重,用来表示(表示企业数)。其计算公式为:

值的选定取决于计算的需要,本文选取、、作为指标研究中国证券业2006-2008年的市场集中度。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1)我国证券公司的承销业务集中度相对较高,历年变化趋势起伏不定。2006年承销业务非常集中属于中寡占型,有利于利用规模经济。在随后的07、08年尽管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但较2001年股票承销金额的、、值12.50%、38.42%和56.60%已经有很大提高。这符合证券业市场发展的趋势,随着金融危机后时代市场监管度加强,承销业务集中度总趋势依然会提高。

(2)经纪业务市场结构在低集中产业附近徘徊,处于明显的竞争状态。一方面造成证券经纪业务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原因是在中国金融行业中,证券行业相对于银行和保险行业来说进入壁垒较低,而经纪业务的进入门槛明显要低于承销业务,所以参与经纪业务的证券公司数量明显要高于一级市场的公司。另一方面经纪业务虽然市场结构总体变化不显著,但是有逐渐集中的趋势。尤其在总体交易下降的年份,少数大证券公司份额却在增加。这不仅反映了大的证券公司具有相对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也反映了经纪业的市场结构的集中趋势。

(3)净资本集中度基数小,同时变化趋势起伏不定。06、07、08年、、值没有太大变化,说明证券公司都在竞相增资扩股,资本实力趋向均衡,处于“群雄逐鹿”的混沌局面。

(4)利润集中度变化起伏较大,07年的集中度非常低及降到低集中产业范围。这表明:一是证券业变化不稳定,券商的业绩起伏大,经营风险大;二是和整个宏观经济景气度密切相关。此外在统计数据中发现证券业行业利润率在下降,随着证券业的发展和完善,行业利润基本控制在资产、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优势的几位大券商手中。按照产业组织学理论,随着行业利润率降低,行业集中度将上升,因此证券业市场的收购与兼并是长远发展趋势。

2.产品差别化是指产业内相互竞争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之间可替代不完全。具体的说,产品差别化是指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销售产品过程中的条件,与同产业内的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可以区别的特点。证券业的产品差别化是指证券公司在所提供的服务上,造成足以引起消费者将它与其他证券公司提供的同类服务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根据经营业务资格上的差别,我国证券公司分为综合类和经纪类。其中经纪类证券公司只经营经纪类业务;而综合类则经营传统的三大业务,即投资银行、经纪和自营业务,而且经纪业务在公司利润中占有相当比重约为1/3,业务经营缺乏创新性,推出新产品新服务的功能严重不足。相比较而言,美国大券商例如摩根·斯坦利、高盛的业务经营中投资银行业务占相当大的比重,资产管理和主要交易业务的增长率很高,净利息收入和佣金的增长明显低于总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例如高盛资产管理业务对净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占到20%、投资银行业务占到25%,佣金收入业务不到20%。因此对比可以看出,我国证券公司结构趋同,产品差别化很小、业务竞争激烈。

3.通过考察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可以得出:我国证券业市场集中度低,产品结构趋同且业务种类少仅主要包括承销和经纪业务。

(三)证券业市场行为

决定市场结构的市场集中度和产品差别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企业的市场行为,包括价格行为、产品行为、销售行为、投资行为等。产业组织学认为当市场集中度较低时,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较为激烈。与美国等证券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证券业市场经纪业务集中度较低,且证券公司之间的产品差别化程度低、同领域竞争非常激烈,因此券商之间多采用价格竞争策略(主要体现在佣金战方面),而产品策略则使用的较少。在2002年4月5日证监会国家计委及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关于调整证券交易佣金收取标准的通知》规定:调整佣金为只设3%的上限而不设下限,而由券商掌握自行制定在区间内浮动的佣金费率。为了应对浮动佣金率,一些券商达成协议声名不打佣金战,形成了一种串谋联合的局面。有些券商为了个人的短期利益,在表面上和其他券商公平竞争,暗地里却对特殊的客户降低佣金,从而抢占市场份额,增加自身的利润来源。局部地区的价格战已经暗流涌动甚至是硝烟弥漫就是最好的揭示:例如为抢夺客源,山东省济南市各证券营业部现场交易佣金率在千分之三至千分之二点五之间,网上交易的佣金率已降至万分之四,佣金大战愈演愈烈。

(四)证券业市场绩效

所谓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机构下,由一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以及在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在产业组织理论看来,市场结构和一定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是决定市场绩效的基础。衡量市场绩效指标一般包括利润率和勒纳指数。本文以证券业净资产利润率npR为因变量,营业收入集中度与证券业规模SCL为自变量进行回归,来考察证券业市场绩效。

得出的回归方程为

从得出的回归方程可以看出,证券业净资产利润率与总资产规模成正相关、与营业收入集中度成负相关。分析得出:

(1)目前我国证券业市场规模还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未来趋势依然是扩大总资产规模,以达到规模经济状态。在扩大总资产规模中,应特别注重净资本的增加来加强抵抗金

融市场风险能力。

(2)净资产利润率与营业收入集中度负相关,并不符合西方国家证券业发展过程以及现状。在此分析的原因有:1.从证券业行业发展的历程看,行业利润率与市场集中度密切相关。但是券商业绩严重依赖股市行情,其三大收入来源(经纪、承销、自营业务)均受制于股市走势,所以短期内二级市场走势是决定行业利润率的首要因素。2.当市场不景气时,整个行业利润率将下降。而这时营业收入主要集中于抵抗风险能力强的大券商,因此较高而行业利润率反而很低。

(3)产业经济学家H.Demsetz(1973),D.needham(1978)的研究认为:当集中度在10%-50%区间时,行业利润率随集中度的提高而下降;当市场集中度超过50%后,行业利润率与集中度的正相关关系开始出现。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目前我国证券业营业收入集中度处在50%附近,同时证券行业是资本类集中行业,因此提高市场集中度是该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影响证券业集中度的因素以及提高集中度的措施

(一)产业组织学中影响集中度的一般因素

1.促进产业集中的因素

集中度的提高主要有两种途径,第一是单个企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和规模扩张;第二是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具体而言,促进产业集中的因素有:行业进入壁垒的高低,一般来说,进入壁垒越高集中度越高;企业间的收购及合并;企业减少竞争对手,趋向垄断的意愿;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策略及营销活动;政府的产业政策。

2.妨碍产业集中的因素

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市场需求的扩大会吸引新的厂商加入,从而减缓产业集中;企业为维护自己而对被兼并的抵制;某些法律和政府政策(如反托拉斯法);退出壁垒越高,集中度越低。

(二)造成我国证券业集中度现状的分析

1.市场需求的扩大弱化了集中度提高的进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入市,市场对证券业务的需求迅速增长,使得绝大部分证券公司经营业绩良好。正如产业组织学所认为的,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会降低行业集中度。

2.显然,并购重组是提高行业集中度最直接的方法。然而券商之间的并购重组受到了来自各方利益博弈的阻碍,使得其并不能按照正常的市场机制进行优胜劣汰。尤其某些证券公司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密切挂钩,因此地方保护主义将严重影响证券行业的正常发展。

(三)提高我国证券业集中度的措施

对于证券公司来说,提高产品差别和推动公司合并重组是提升公司竞争力,提高证券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建议证券公司实行产品多元化战略、实现范围经济:当今国际大券商的业务范围包括证券承销、经纪、自营、并购、私募发行、风险投资、衍生产品、项目融资、资产证券化、租赁、证券抵押融资、咨询服务等。数据表明,近20年来美国前十名券商的传统业务量从50%下降至17%左右,投入传统业务的资本也由45%下降至6%。而国内券商的主要业务仍集中于三大传统项目,从实际情况看,承销、经纪虽作为本源业务仍属于主要地位,但已经赋予了新的内涵。承销由审批制改为核准制及竞价发行,将使一级市场风险和收益逐渐对称,而成立证券发行内核小组、建立申请材料的主承销商核对制度,给券商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经纪业务已进入微利时代,并将向信息化、咨询化、交易网络化方向发展[11]。因此券商必须得拓展业务,利用范围经济走多元化战略。

三、政策建议

产业组织政策是指政府为优化产业内资源的合理配置,处理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推进产业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总和。当前产业政策应提高证券业市场集中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此产业政策建议有:

1.优化市场、企业和制度环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证券行业发展的影响,建立一个市场透明度高、优胜劣汰能力强的证券市场。

2.进一步进行制度创新,推进证券市场的广度和容量,为证券公司的业务扩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从政策上鼓励证券公司以市场化手段,进行兼并重组,以存量资本调整弥补增量资本的不足。

3.在有效切断各项金融业务风险传递的基础上,加快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沟通,积极推进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演变及资产证券化进程,形成各项业务有机联系的一体化市场。

4.扩大证券公司的营业范围和自,如允许证券公司获得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鼓励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联盟合作方式。

参考文献

[1]黄莹.我国证券市场的缺陷及其完善[J].商业经济,2010(10):73-74.

[2]彭颖.产业组织理论演进及其对我国产业组织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10,12(05):174-179.

[3]Bain.J.S,Relationofprofitrateofindustryconcertration[J],QuarterlyJournaleconomics:293-324.

[4]徐以庄,王恕慧,袁英.从产业组织理论看我国证券业的集中[J].财经科学,1996,4:41-44.

[5]王宝安,罗晓光.中国证券业集中度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2,4(02):67-70.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5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融资平台对策

所谓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但未来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汇集起来构成一个资产池,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变成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将未来现金流收益权转让给投资者以获取融资的一种技术。这项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已作为一种全新的融资手段登上了金融市场的历史舞台。作为一种最具生命力的金融创新,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目前,美国的资产支持证券已超越联邦政府债券成为最大的债券市场和最重要的融资工具。1985年传统资产证券化市场总规模仅为39亿美元,2006年已增至7.3万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1800多倍,平均每年增长45.8%。在欧洲、亚洲、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地区,这种融资方式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也得到稳步的发展:从1992年三亚地产的投资证券到2005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实践终于迈出了实质的一步。至2006年5月,在深交所挂牌转让的“澜电收益凭证”表明,中国资产证券化试点步伐明显加快,此举有利于为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同时也给北部湾(广西)企业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北部湾(广西)利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优势分析

1.有效回避企业资信评级低、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的矛盾

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信用评级取决于产品本身,与企业本身的资信水平无关。可以通过风险隔离和信用增级等创造出高于企业自身信用等级,甚至高于所在国家信用等级的证券,不管是亏损企业还是优秀企业都可以通过结构融资方式,将一部分流动性差但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出售证券的方式变现。所以,资产证券化能够较好地回避绝大多数企业资信评级低,或者根本没有获得资信评级而不能获得融资等问题,也能较好地克服因社会信用基础薄弱、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没有有形资产抵押而影响企业融资的矛盾。

2.有利于融资企业降低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

首先,资产证券化为融资企业降低融资风险。特设机构(SpV)并不是直接简单地以某一个企业的应收账款、知识产权,或营运项目的收益权为支持发行证券融资,而是将从众多企业购买的各种资产,分门别类地构造成资产池,实现资产充分组合和各类资产风险的充分对冲,并将其风险与收益进行结构性重组,然后以资产池预期现金流为支持,发行证券融资。经过一系列金融工程技术处理,有效地降低了企业融资风险。并且,资产证券化可以把信用风险分成三部分,把每一部分的风险分配给最适合承担的机构,从而减少甚至消除其风险的过分集中,实现风险的市场化。在北部湾(广西)资产证券化中,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可以进行三个层次的分配。第一次风险是由资产原始权益人来承担;第二次风险是由具有很高信用力和资本实力的信用增强机构来承担;第三次风险则是由投资者来负担。这样对风险进行合理地配置,使投资风险进一步降低。其次,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企业的融资成本。资产证券化的融资成本包括向投资者支付的收益率及资产证券化运作过程中的费用。资产证券化产品向投资者支付的收益率即为发行收益率要低于银行的贷款利率。这主要是因为资产证券化融资通过破产隔离以及信用增级处理,融资风险得到较好的控制。同时,根据资产证券化的制度安排,特设机构(SpV)被设计为一个专门经营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特殊公司,组织结构和业务范围相当简单,成为几乎不破产的特殊公司,投资者几乎不会蒙受破产风险损失,融资也就勿需破产风险补偿,融资成本得到进一步降低。

3.有利于优化融资企业财务指标,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手段,比起负债筹资有其特殊的优势。因为,资产证券化是将待证券化的资产真实出售,售出后,即从企业账面和资产负债表上剔除,从而企业资产中减少了流动性较差的部分,增加了流动性最强的现金,极大地改善了企业的财务指标。同时,企业获得了充沛的现金流量却不增大负债比率,有利于企业更好地发展及再利用别的筹资方式筹资。在投资人更加重视现金流量而非资产总额的今天,资产证券化使融资企业获得更多的经营优势。

4.提高融资效率,实现融资企业与投资者双赢

资产证券化使企业具有明显的融资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风险转移优势、股东权益优势等。凡有可预见、持续现金流量的资产,经过适当的结构重组均可进行证券化融资,因此应用范围广泛。对企业而言,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企业融资效率,并由此推进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同时,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可以改善广西金融市场的品种结构,将长期资产与短期负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调整,从而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运转效率。资产证券化使金融资源得到新的、合理的配置,能满足不同偏好的投资者的不同需要,丰富投资人的选择,实现资产所有者资产形态转变的要求。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资金融通的效率,增加资金来源,改善资金质量,延伸风险配置结构,缓解资本市场压力,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资产证券化的创新,可以丰富金融品种和工具,使筹资、融资的渠道和手段进一步丰富,为投资人提供更多的可选择性。

二、北部湾(广西)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具体思路

1.选择可以进行证券化的资产并构造资产池

融资企业首先对自身欲证券化的资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应收账款、住房抵押贷款、基础设施收费等),然后根据发行人特设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SpV)提出的标准,将其拥有可证券化的资产“真实出售”给SpV。SpV以购买的资产组合的未来现金流为担保向投资者发行债券。这样,企业可以把不流通的存量资产或有未来现金流的资产转换成现在的现金流,满足企业对流动资金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是所有资产适合证券化。根据北部湾(广西)经济发展的情况,可以考虑对下面的资产进行证券化:一是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考虑。基础设施投资所形成的资产不仅具有稳定的现金流收入,而且统计资料完备,易于实现资产剥离。二是从中小企业资产方面考虑。中小企业适合证券化的资产主要集中在应收账款、高新技术产权和具体项目收益权。例如,应收账款。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作为大型企业的配套企业而存在,它们与大型企业的业务往来产生相当规模的应收账款,或与政府工程产生应收账款。这些应收账款有大型企业的信誉和政府作保障,坏账率比较低,具有证券化价值。

2.设立SpV并出售可证券化的资产

SpV的选择直接影响证券化交易的成本及mBS今后发展的方向,因此它是整个交易结构的中心。目前可以考虑由政府、市场中介机构或由融资企业自己成立SpV。政府设立的SpV由于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权威性,能够得到证券市场的广泛认可,有利于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在我区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初期,由政府设立SpV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此外,也可允许部分具有较强实力和良好信誉的证券公司(如国海证券等中介机构)以不同形式设立SpV来参与证券化业务。这是因为国内证券公司筹备资产证券化项目已取得一定的成效:2006年“莞深高速收益计划”和“澜电收益凭证”已在深交所上市;上交所也上市了一些企业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海通、国泰君安、招商、国元等多家内地创新试点类券商目前也在积极筹备一批为企业融资服务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最后,可以先不设立独立的SpV,由融资企业成立全资或控股子公司,由子公司作为SpV购买证券化资产,并发行以此资产为抵押的债券。选择这种模式的SpV有以下的好处:第一,可以越过建立、规范一级市场的阶段,节省了时间,缩短了证券化的环节。第二,由于抵押贷款只是在母公司与子公司实现“真实出售”,而实际上没有实现“真实出售”,不需要建立独立的SpV,从而规避了有关法律上的障碍,使得用这种模式推进证券化,受到的障碍最小,有利于积累证券化的经验。

3.由特设机构(SpV)设计证券产品并进行资产重组和信用增级

SpV将资产池中的资产划分为信用等级不同的多档债券,以适应不同投资者的需要。为了取信于投资者并减少风险,需要有信用评级公司对这些待证券化资产进行评级,以考核这些资产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可收回性及预计现金流量。如中集集团委托标准普尔公司予以评定,得到了短期融资信用的最高级别,这为mBS的发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信用评级机构的知名度和经验及对待证券化资产的评定级别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证券的发行和认购。

4.发行资产支持证券(mBS)

SpV与承销商签订承销协议,承销商负责向投资者销售资产支持证券。

5.获取证券发行收入,并向原始权益人支付购买价款,同时向聘用的各类机构支付专业服务费

服务人负责收取、记录由资产组合产生的现金流收入,并将这些款项全部存入受托的收款专户。受托人开立以SpV为权益人的信托账户,在资产池积累的资金没有偿付投资者之前,进行资金再投资管理,以确保到期对投资者支付本金和利息。在资产支持证券期满结束时,由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在扣除还本付息、支付各项服务费后若有剩余,这些剩余资金将按协议规定在银行和SpV之间进行分配。

三、北部湾(广西)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其它对策

1.改善北部湾(广西)资产证券化运行的经济和金融环境

(1)提高信用评级机构、担保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职业化、规范化程度

资产支持证券的评级是投资者进行投资选择的重要依据,其中中立、科学、公正的评估结论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基础,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及相应的信用评级规则体系在资产证券化的信用级别的构造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健康出生与成长的关键。北部湾(广西)的资信评级业发展十分落后,评级与评估工作一般由会计师事务所完成。如果信用评级机构信誉低、独立性差,资信评级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资产证券化的魅力大为减弱。北部湾(广西)区可以借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企业管理局,专门为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经验,在区内成立由财政出资的、覆盖面较广的信用担保体系,为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提供担保,提升证券的信用等级。同时,证券化的实施需要一个社会专业中介服务体系,包括证券承销、资信评估、保险、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担保、投资咨询、公证、发行、交易、托管、清算等服务机构。因此,既要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又要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严格职业标准,提高抵押证券市场信息披露的规范化、真实性和及时性,为证券的发行和流通交易提供保障,提高市场效率。

(2)完善北部湾(广西)资本市场

广西资本市场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市场,主要表现在:市场总体规模不大,资本市场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企业再融资后劲不足;市场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竞争力有待增强。目前广西的上市公司只有22家。到去年底,上市公司的总市值为353亿元,仅占全区GDp的12.93%,远低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上市公司累计融资总额86亿元,只占全国10000亿元的0.86%。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区资本市场与全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势在必行。为了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应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全面落实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部署,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落实辖区监管责任制,全力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加上市交易品种,促进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发展,有效化解市场风险,进一步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促进广西资本市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改善北部湾(广西)资产证券化运行的制度环境

目前我国还没有资产证券化的相关法规,资产证券化仍处于试点阶段。应充分考虑北部湾(广西)资产证券化的深远意义,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金融工具创新。每一种金融创新大都是对现有各种法律规则桎梏束缚的反映。考察各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资产证券化得以迅猛开展主要采取两种立法发展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市场主导法律,即先培育出市场,产生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为了支持和发展这个市场,再对相关制度、法律进行调整,或制定专门的规则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第二种模式是法律主导市场,即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专门立法,建立起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以此来推动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无论采取何种模式,政府的主导作用都是发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支撑。建议我国应采取法律主导市场模式,尽快制定单独的资产证券化法,并与多部相关法规衔接。金融创新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资本市场改革最根本的一步就是完善法律体系。没有法律体系的完善,没有在事实上体现公平原则的法律约束和遏制,我们的金融改革就会因法律体系改革的滞后而失败。

参考文献:

[1]金高军杨保健:资产证券化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J].商业研究,2005,(4)

[2]楚天舒毛志荣:美国、日本资产证券化市场比较及借鉴

[3]刘向东:资产证券化在全球的最新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6-06-05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6

证券的公平价格取决于供求关系,这种公平价格的形成应当以市场健全正常的运转为基础,一旦供求关系受到人为的干预,那么价格机制必然受到扭曲,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公正性,最终将危害一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在本世纪30年生的证券市场大崩溃的原因之一就是操纵市场的行为非常严重。如在我国不长的证券发展史上,就发生了上海万国证券公司“327”空抛案、中科创业(原名康达尔,代码0048)股票操纵案等一系列案件,尤以亿安科技(原名深锦兴,代码0008)操纵股价案最为经典。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提供的数据,我国股民在深沪两证券交易所开户数已达7289万户,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由于证券交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这就使得一些人能够利用其资金、信息和持股优势进行投机,甚至轻而易举地操纵证券交易市场,从而谋取暴利或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证券买卖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盈利,是建立在另一方的亏损基础上的。尽管在我国证券法律法规中对操纵市场行为进行了明确的界定且规定了相应的行政处罚措施,甚至刑事责任。然而,却没有确立明确而完善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投资者都知道这样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股不在好,有庄则灵”。可以说,正是这种民事赔偿机制上的欠缺,导致长期以来中国证券市场就一直是庄家横行无忌的地方。经过近十年的庄股时代,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参与者几乎形成了“庄股思维”的定式,唯庄家马首是瞻,整个证券市场变成了庄家与散户博弈的场所,整个市场的股价体系严重紊乱,资源配置功能受到严重阻碍,那些深受庄家操纵股票市场之害的中小散户投资者们,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挽回经济损失,他们有权利拿起法律的武器要求操纵证券交易市场的庄家们,承担民事责任。

二、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概述

(一)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的概念和特征:

1、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的概念

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就是以获取利益或减少损失为目的,用不正当的手段支配、控制证券交易、制造证券市场假象,诱使、致使他人作出错误的证券投资的行为,简称为操纵市场行为。

2、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具有如下特征

(1)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由于证券交易系统是一个全国性的系统,交易对象是不确定的投资人,其交易平台就是沪深两交易所的挂牌系统,按照时间优先和价格优先的原则,根据报价,由计算机自动撮合成交,交易的双方互不清楚对方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投资人是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以及证券的历史走势等来判断和作出投资决定的,当某只个股被庄家控制后,其股价走势就不再是该股真正的价格反映了,加之相关信息的配合,一般的投资人是无法知晓真正的内情的,从而容易被虚假的表象误导作出违背其真实意思表示的投资决定。

(2)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可责罚性

操纵市场的人即俗称的庄家,其最终目标都是要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转嫁风险,它必然要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前提,也必然要破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秩序,操纵市场行为侵害的对象,上至国家,下至平民百姓,其社会危害性是非常严重的。所以,世界各国均以刑法、民法、行政法的手段对操纵市场行为和行为人进行处罚和约束。①

(二)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的类型

概括说来,操纵市场的行为类型典型的主要有散布谣言与不实材料、实际交易操纵、虚假交易、相对委托与其他操纵行为五种类型。

1、虚假交易,又称对倒、洗筹、虚买虚卖,即同一行为人委托证券经纪公司做同一证券的数量接近、价格相近、方向相反的买卖,其目的在于创造虚假的成交记录和虚假的交易繁荣,以诱使普通投资者跟进,对于行为人来说,其实际所有权并未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改变实质所有人而对同一证券卖出后又买回的操纵行为,就象东西从一个人的左手换到右手。我国法律明令禁止。②

2、相对委托,又称合谋、联合操纵,即行为人与他人通谋,以约定的价格一买一卖、反复炒作,抬高或者压低股价,再真实地抛出或买进以获利。手法上比对倒更隐蔽。③在目前我国证券交易所,在每日开盘时采用集合竞价方式,在日常交易中采取连续竞价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遵循的都是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竞价成交。因此,在实务上相对委托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很小。

3、散布谣言或虚假不实资料,即行为人恶意虚构事实、利用作股评、荐股等方式散布谣言,提供不实资料,哄抬或打压证券价格,通过逆向交易获利。如北海投资公司收购苏三山案。⑦因此,在我国恶意散步、制造虚假信息或不实资料的行为是受到严厉禁止的。④

4、实际交易操纵,又称连续交易。行为人运用资金优势,针对某一股票暗中利用不同的证券帐户在市场上大量买入,其后制造涉及该股票的利好消息和多头行情,诱使普通投资者盲目跟进,行为人则乘机将所持的股票平仓获利,平仓后导致股价剧烈振荡和下跌时再趁低吸纳,为下一次炒作做准备,如此反复不已,但在手法上容易暴露。本文认为,只要行为人在某一营业日内发生两次以上高价或低价买卖行为,即属于连续的交易。⑤

5、其他的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所谓其他操纵市场的行为,是较上述操纵行为不太常见或不太典型的行为,通常包括违约交割(即没有实际成交的意思而空报价格)、公司及其关系人买回自己公司发行的股份,扰乱证券市场秩序等。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证券市场存在一天,就会出现各种新型的操纵市场行为,我国《证券法》第71条第4项的“以其他方法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正是针对这种情形的兜底性规定。

有人对我国证券市场中操纵市场的行为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通常可以把具备以下2项特征的看作操纵者:自买自卖、帐户之间的反复交易6次以上、当日内非理性交易、转托管两次以上、累计交易量前1000名和最大持仓量前1000名。一般来说,庄家操纵一只股票所使用的帐户数为数百个。

以上几种只是操纵市场的典型行为,在实际中行为人往往综合运用几种手段实施操纵如在对倒或合谋的同时散布谣言等。随着科技手段日新月异,操纵市场行为的类型也将越来越复杂。

(三)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的危害

操纵市场行为危害程度严重,牵涉利益深广:

1、违背公平与诚信原则,动摇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

操纵市场行为人为干预资本的自由流动,干扰证券市场正常运转,这种行为严重悖离了公平与诚信原则,使正常投资者失去了证券投资的自由选择权,往往成为操纵者获取暴利的资金提供者和庄家转嫁风险的承受者,从而动摇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不利于吸引投资。

2、严重破坏了证券市场秩序,危害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

操纵市场行为破坏市场运行机制,扰乱市场秩序,股市的激烈动荡往往波及汇市和银行,动摇国家货币的汇率和利率,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等功能的丧失和全面崩溃,甚至引发经济危机。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操纵证券市场和过度投机是造成这次大恐慌的主要原因。

3、打破市场供求平衡,导致资源配置失效。

证券市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具有引导投资、重新配置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资源的功能。而操纵证券市场行为扭曲了正常的市场价格,造成异常的资金流动,人为打破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使证券市场不能真正贯彻效率原则。

(四)操纵市场行为与相关行为的区别

主要是与内幕交易、合法调控、虚假陈述行为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很大区别。

1、操纵市场行为与内幕交易行为的区别

操纵市场整个行为过程中必须利用一些内幕信息,但此时的内幕信息也仅仅是服务于操纵市场行为。它与内幕交易有着本质的区别。

(1)两者主体资格不同。操纵市场者可以

是任何投资者,而内幕交易行为人则只能是内幕信息的知情人。⑥

(2)两者行为方式不同。操纵市场行为主要是利用资金优势,辅之以信息优势,采取故意抬高、打压、稳定股价,以及自买自卖、对倒、对敲等方法控制证券价格,从而获利;而内幕交易则是知情人在该内幕信息正式披露前,买入或卖出证券,然后在适时进行反向操作,从而获利或转嫁风险的行为。

2、操纵市场行为与合法调控行为的区别

在证券市场中,并非所有的价格调控或大额买卖都是操纵市场,如大宗交易这样合法的投资和调控行为就是被允许的。合法调控行为与操纵市场行为距离只有一步之遥,两者区分的关键就在于调控行为是否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且在透明的,不存在隐蔽欺骗的情况下进行的。

3、操纵市场行为与虚假陈述的区别

在实践中,任何一个操纵市场行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虚假陈述的情况,此时的虚假陈述是为操纵市场服务的,操纵市场行为为获取暴利,转嫁风险才是真正的目的,而在操纵市场行为之外的虚假陈述与服务于操纵市场的虚假陈述和操纵市场行为本身,则有以下两点较大的区别。

(1)两者主体资格不同。操纵市场行为人可以是任何一个拥有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信息优势的投资者,而虚假陈述的主体则只能是上市公司的权力机关、执行机关、受聘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等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2)两者目的不同。操纵市场行为之外的虚假陈述,其目的是上市公司为了融资的需要,操纵市场行为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或转嫁风险。

(五)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的认定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证券交易市场均充斥着众多的投机行为和程度不同的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我国亦不例外,在沪深两证交所上市的1000多只股票的走势图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者的行踪,有的股民甚至说“无股无庄”、“有股就有庄”,此话虽然说得有点过了,但也能反映我国股市的大致现状。由于认定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是追究行为人民事责任的一个前提,因此,正确认定操纵市场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有的人认为:凡是符合操纵证券市场交易行为定义的,均应认定为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但也有人认为:某人的行为是否操纵市场行为,应根据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来确定。有权对操纵市场行为进行处罚的主要有证监会、财政部、保监会和银监会等。本文同意第二种观点。如果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确定某人的行为是否操纵市场行为,而是任何单位或个人都可以自行认定并提起民事赔偿诉讼的话,必将使司法权大范围地介入证券市场,导致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冲突不断,这是不利于证券市场自身的发展的,同时,任何个人或其他部门都没有确认操纵市场行为及行为人的客观条件。因此,人民法院只能受理投资人以自己受到操纵市场行为侵害为由,依据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刑事裁判文书,对操纵市场行为人提起的民事赔偿诉讼。

三、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归责

对操纵市场行为给交易人造成的损失是否进行补偿,《证券法》没有直接的规定。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应根据法律原则创造性地适用法律,界定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责任。

操纵市场行为民事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应采用过错责任原则,有操纵市场行为的人须自证无过错才能免责。相关的操纵市场行为人互负连带赔偿责任,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是财产赔偿。因为操纵市场行为人为了获取暴利或转嫁风险,其对于他人利益受损从而使其获得利益的相互关系是非常清楚的,并积极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因而,操纵市场行为是一种故意违法的侵权行为。

(一)操纵市场行为民事赔偿责任构成要件:

《证券法》未规定操纵市场行为的民事侵权责任,所以我们所能依据的只有《民法通则》。民法通则将侵权行为划分为一般侵权行为和特殊侵权行为两种,操纵市场的行为并未被列入特殊侵权行为,因而只能归入一般侵权行为。因此要符合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1、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的主观过错

操纵市场的主观过错是指操纵人意图影响证券市场价格、诱使他人买卖证券的不良心理状态。由于操纵者的动机即最终追求目标或原始动因是为了谋取非法利益或避免重大损失,因此,便人为抬高、打压、稳定证券价格,诱使他人参与买卖,从而获取暴利或转嫁风险,其主观上对于他人经济利益的损害是故意的。

2、操纵市场行为

行为人实施了相应的违反法律规定的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主要是实施了刑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所禁止的交易行为。在规模庞大、交投活跃的现代证券市场中,合理的投资、投机行为与证券操纵行为是很难截然区分的。

对此,本文认为,中国证监会对中国证券市场享有充分的监管权,应成为证券市场私人诉讼的证据提供者,承担法定的调查取证义务。证监会所取得的往往是指控操纵者的唯一证据,也是投资者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虽然《证券法》并未对此作出规定,但是西方国家证券法大都规定了证券监管机构的法定调查义务。这样的制度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很具借鉴意义的。

3、给正常投资者带来的损害后果

侵权行为所产生的损害一般指“实际损失”而非“帐面损失”,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必须已经造成损害他人财产利益的后果。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原则上应将损失限定为现实损失;但是对例外情况,如因操纵市场被套牢的股票,则应当采取推定损失的做法,即采取以该股票停止交易前一日的收盘价为基准计算当事人的损失。

4、操纵市场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与受害人被损害的结果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受害人须承担两项举证责任。其一,证明其对操纵市场行为造成的市场假象存在信赖,并基于此种信赖作出了投资决定,是为交易的因果关系;其二,证明其损害后果是由于市场操纵行为引起的,是为损失的因果关系。我们可以参考美国对“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等证券欺诈行为采用的“法律推定因果关系”的方式。本文认为,原告只须证明存在证券欺诈行为和损害后果,而由法院对侵权人的主观过错以及因果关系作出推定。

(二)操纵行为民事赔偿责任中的请求权人与责任人

操纵行为损害赔偿责任的责任人是操纵行为人,实际上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主要操纵行为人就是机构投资者,即通常所谓的庄家。

损害赔偿请求权人是善意买进或卖出价格被操纵的有价证券的人。所谓“善意”是指不知情,是否为善意,一般举证责任在于原告。

(三)操纵市场行为民事责任的方式:

操纵市场行为一般给受害人造成的是金钱的损失,受害人向法院请求救济是希望能够将自己多支付的价款或少获得的价款补偿回来。所以,针对这种损失法律上最有效的补救就是损害赔偿。侵权责任以“赔偿损失”为主要责任方式,但也包括返还财产等多种责任形式。对于证券、货币等种类物而言,则很难进行原物“返还”,称其为赔偿似乎更为合适。操纵市场行为的受害人,适用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更为合适。

七、结语

证券市场的科学性就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力,禁止各种垄断、操纵行为,使单一或集团投资者难以在较大幅度内随意操纵价格。这就必须依靠法律机制限制与扼阻各种操纵市场的行为,必须提高市场竞争力,保证市场价格反映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因此,各国、各地区的立法、司法都严厉禁止操纵证券市场的行为。我国关于证券方面的立法尚不健全,中国的证券市场如果想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就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通过投资者提起民事诉讼来给予操纵市场行为以致命的一击,从而真正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障

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秩序的良性运行。这是本文对操纵证券交易市场行为及其民事归责进行探讨的意义所在。 

注释

①我国刑法第182条规定犯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罪的,可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我国证券法第184条和第207条还规定了相关的行政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②《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第8条第3款规定,“为制造证券的虚假价格,与他人串通,进行不转移证券所有权的虚买虚卖”属于操纵市场行为,应被禁止。

③《禁止证券欺诈暂行办法》第8条第1款归为操纵市场行为之列的“通过合谋或者集中资金操纵证券市场价格”的行为,其中通过“合谋”操纵证券市场价格的行为,就是指相对委托。

④我国《禁止证券欺诈暂行办法》第8条第2项将“以散布谣言等手段影响证券发行、交易”的行为规定为禁止的操纵市场行为。

⑤我国《证券法》第71条第1项规定,禁止任何人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转嫁风险,通过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连续买卖,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行为。《禁止证券欺诈暂行办法》第8条第5项明确将“以抬高或者压低证券交易价格为目的,连续交易某种证券”规定为法律禁止的操纵市场行为。

⑥内幕信息的知情人主要是证券法第68条规定的人员。

⑦北海投资公司收购苏三山案。1993年10月,湖南省某地物资局一干部用公款100万买入汇苏昆山县三山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苏三山,代码0518)15万股,然后,他以北海投资公司的名义向深交所发出匿名信,提出要收购“苏三山”股票的虚假意向,同时,又以北海正大的名义,向媒体通报所谓的收购消息,11月6日,《深圳证券报》了题为《北海正大置业致函本报向社会公众收购苏三山股票》的消息,使该股股价当日上涨了37.35%(当时尚未实行10%的涨跌幅限制的制度),该干部乘机卖出苏三山股票。后来,由于有关部门出面辟谣,于是,苏三山股票价格出现连续跳水,一大批跟风炒作的中小散户投资者损失惨重。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证券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 叶林,《证券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

[3] 符启林,《中国证券交易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

[4] 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

[5] 彭万林,《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

[6]《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办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04修订)

[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7

早在90年代初台湾投资企业已在大陆证交所直接上市,台湾投资者不仅通过合法方式购入B股,而且可以变相方式交易a股。由于大陆QDii现已可投资香港地区,台港双方也建立相互承认机制、开放etF两地挂牌,大陆资金也已可进入台湾地区。

截止目前已有10多家台湾券商在大陆设立代表处,但是大陆券商赴台则仍在禁止之列。而且台湾和大陆有关监管当局尚未签订有关备忘录,故两岸在市场准入尤其是监管层面尚无实质性双向合作,但是随着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深入,两岸金融机构的互设,行业组织和监管机构的协商沟通将有长足的进展。

一、国际一体化证券市场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构建两岸一体化证券市场已经成为当前形势下两岸证券市场合作的题中之义。事实上,进入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证券业的兼并重组和一体化进程可谓波澜壮阔,包括近年来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的合并与联盟、金融产品交易的不同市场的彼此整合等都为海峡两岸一体化证券市场合作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整体来看,国际一体化证券市场的发展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化整合趋势加剧。一方面,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的发展速度、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快慢不一,投资银行纷纷以此作为新的竞争领域和利润增长点,这是投资银行向外扩张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国际金融环境和金融条件的改善,客观上为投资银行实现全球经营准备了条件。上世纪80年代后,为了提升其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投资银行的业务和机构整合速度开始上升,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发展完善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趋势。现在,投资银行已经完全跳出传统证券承销与证券经纪狭窄的业务框架,形成了证券承销与经纪、私募发行、兼并收购、项目融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投资咨询、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多元化的业务结构。

第二,全球证券交易所合并与联盟加速。截至2006年底,全球范围内先后发生包括nasdaq与美国证券交易所合并案(1998年3月18日),巴黎、布鲁塞尔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合并案(2000年3月19日)等在内的193宗交易所合并与联盟案例,其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在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中均属罕见。

一方面,这些整合个案形式多样。从法律结构标准来看,合约整合、moU、并购整合和新市场整合分别占43%、28%、27%和4%。从地理位置标准来看,交易所的合约整合中以跨国整合为主,占93%;交易所的并购整合中以国内整合为主,占81%;交易所moU整合中以跨国整合为主,占96%。另一方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技术整合形式在全球交易所整合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这一期间发生的技术形式的交易所整合事件为74宗,约占40%。而技术形式的交易所整合又以互连模式为主,共发生36宗;共同交易平台模式、清算链接模式和moU各发生32宗、5宗和1宗。而且这些整合绝大多数都是以跨国形式进行的。

第三,金融产品交易的不同市场之间的跨越式整合呈现上升势头。近年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先后出现跨市场整合的趋势。其一,这增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升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其二,这减少了市场摩擦、完善了市场功能,为其开展更进一步的金融创新活动创造了条件;其三,这便于制定法律、实施监管,为提高其经济体内资本市场监管水平奠定了基础。2005年1月,韩国国内资本市场进行了整合,原来的韩国证券交易所(KSe)、韩国期货交易所(KoFeX)和韩国创业板市场(KoSDaQ)合并为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KRX)。KRX是一个综合性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包括股票、债券、股指期货、股指期权、股票期权、各种基金和投资信托、外汇信托、利率期货和黄金期货等。这次整合对促进韩国证券期货交易所成为世界主要的资本市场之一将产生积极作用。截至2004年底,韩国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在50多个世界交易所联盟会员国中排名第16位,成交金额排名第12位。

二、构建海峡一体化证券市场路径分析

根据国际证券市场一体化进程的经验,并结合两岸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两岸加入wto以后在GatS框架下的承诺,笔者认为两岸一体化证券市场的构建应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而金融创新无疑将是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动力之一。

首先,在宏观上,逐步开放两岸货币的完全可兑换。2008年6月26日,台湾行政当局通过《开放台湾地区办理人民币现钞买卖业务法案》,于6月30日开始受理岛内金融机构及外币收兑处申办人民币兑换业务,以方便大陆旅游者来台换取新台币使用;而此前大陆在上海、厦门等大城市的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设立了人民币与新台币兑换点。这标志着由于历史原因所造成的两岸货币无法直接兑换的格局正式结束,而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货币自由兑换并进而实现资本在两岸的自由流动则成为两岸证券市场一体化的首要之举。为此,可以福建“海西经济圈”为试点区域,先按照现行各主要兑换外币的汇率的定价模式确定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汇率公开挂牌收兑(即允许商业银行相互开展oBU业务),再准许新台币作为记账外汇和两岸经贸计价结算和台商投资计价货币,然后打通台资正常进出渠道,设立货币兑换基金,保证两岸货币自由兑换机制的顺利运行。最后,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向全国范围内推开。

其次,在业务上,两岸可以互相开放QDii和GFii制度,同时推动彼此的证券业合作。QDii和QFii制度是在货币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实现资本流动的一种替代模式,因此,在逐步开放两岸货币的完全可兑换的同时,可以在两岸同步实施QDii和QFii制度,并研究在适当条件下以GFii制度取代QFii制度的可行性,促进资金在彼此资本市场上的流动。同时,两岸监管当局可以在moU和GatS的框架下,推动彼此证券业的合作,包括人员培训、投资咨询、业务委托和信息共享,以及共同设立投资基金、相互进行资金清算和轧差等,为证券从业机构的进一步彼此融合创造条件。

再次,在机构上,允许两岸证券从业机构互设代表处或分支机构,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证券从业机构的并购整合。根据wto的GatS框架,两岸的证券从业机构可以在目前台湾10家券商已在陆设立代表处的基础上,按照对等原则互设代表处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互设分支机构,增进业界了解,拓展业务实质,强化市场适应能力,促进证券从业人员的本地化。两岸监管当局可以根据对岸证券从业机构在本地的发展情况,允许两岸证券从业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资和并购,并不断提高合资比例,以增强机构实力,促进证券从业机构的国际化和业务多元化,加速两岸证券市场的融合。

最后,促进两岸证券交易所的合作、整合和金融市场的互动。按照全球证券市场一体化的经验,两岸证券交易所的一体化进程大致可以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设立两岸联合交易平台,推进两岸证券交易所的连线交易。两岸交易所可以按照互惠对等的原则,在其内部互设交易平台,允许大陆a股上市公司和台湾上市公司股票通过该联合交易平台交易。同时恢复B股市场的新股发行功能,新发B股可即时在联合交易平台交易。第二,提升大陆上市公司的质素,促进两岸金融产品的创新、相互发行和上市交易。伴随人民币实现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的进程,充分发挥台湾固定收益证券市场和店头市场的优势,在实现两岸公司债券(外国债券和离岸债券)和存托凭证等金融产品的互相发行和交易的基础上,按照修改后上市规则对所有的大陆已上市公司进行规范改造,实现两岸公司在两岸资本市场的互相上市融资。同时,加速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配合两岸的修法进程,积极开展证券无实体发行、股指期货(期权)等新型金融产品的作业,充实两岸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和风险管理手段。第三,实现两岸证券交易所内部和彼此的交叉持股和并购。对两岸证券交易所、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其他交易机构进行公司制改造,积极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全面推进证券、期货、信托、投资顾问、(私募)股权基金、信托以及外汇等金融产品服务的整合,提升各自内部交易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根据两会正在商谈的《两岸银行与证券的监理备忘录(草案)》(moU)并结合台湾行政当局推出的金融套案计划,推动两岸交易所各层次的moU整合和并购。

三、建构两岸一体化证券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市场和机构层面

1.市场方面

现今两岸证券市场在法律政策、微观交易机制、信息交流和共享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协调或不通畅。两岸证券市场的合作要将两岸证券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和交易机制进行协调,为两岸证券市场深层次合作扫清障碍,减少制度磨擦带来的交易成本。大陆还可考虑在两岸金融交流方面进行专项立法,为两岸金融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在两岸证券市场走向高度合作和一体化的过程中,大陆应当积极促进场外交易,建立otC市场;完善信用交易制度,应当尽快推出融资融券,建立做空机制,以减少两岸在交易制度等方面的差异。

2.机构方面

大陆机构应该在规模、投资理念、业务模式、防范风险传导等方面加快发展或创新。与国际大型金融服务机构相比,大陆现有证券公司的规模仍然普遍偏小,核心竞争力仍然有待提高。价值投资理念有待深入,大陆机构投资者要想较好的“走出去”,必须加强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形成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国内机构应完善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建立隔离机制,减少一体化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带来的损失。大陆机构应积极推动自身业务的创新和发展,收入来源应多元化,改变目前主要依靠经纪业务状况,以应对未来资本市场的激烈竞争,也利于自身在市场不断创新的环境下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二)监管层面

1.建立和完善两方监管当局的协调机制

在GatS框架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原则下,可以考虑建立双方监管机构跨境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监督和管理高危风险因素,共同维护国际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探讨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统一证券发行中的审计、会计和披露标准,为符合条件的公司跨境发行上市创造条件。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8

关键词:上市公司证券化;资本市场;上市公司分布

abstract:listedcompanies′operationqualityrelatestothehealthydevelopmentofsecuritiesmarketsandregionaleconomy.byinvestigatingandstudyingonnewlistedcompaniesinjiangsuprovince,thearticlebelievesthattheyhavemanyproblemssuchassecuritizationdegree,quantityandquality,financingfunctionandstructure,regionalandindustrialdistributionandmainstructure.therefore,itisurgenttoupgradequalityanddegreeoflistedcompaniesbyeliminatingsystemandpolicybarrier,acceleratingthepaceoflisting,enhancinglistedcompanies′quality,promotingthediversificationoffinancingchannels.

keywords:listedcompaniessecuritization;capitalmarket;listedcompaniesdistribution

自1993年8月以来,江苏省上市公司取长足发展,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区域资本市场表现突出;投资者日趋成熟,风险意识不断增强;市场监管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和产业集中度的“江苏板块”。但是,江苏上市公司在规模、质量、数量等方面与兄弟省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如何从转变观念、完善制度、规范运作等方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层次,促进其做大做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江苏省上市公司现状与运行特征

(一)上市公司状况明显改善

截至2008年4月江苏省上市公司为118家。江苏上市公司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有力地推动了区域资本市场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1.融资规模逐步扩大。2000-2007年,江苏上市公司共从境内资本市场募集资金511.22亿元,近三年连续大幅攀升,特别是2007年,直接融资规模占到自2000年以来境内资本市场融资总额的37%,创江苏资本市场历年直接融资总额之最。直接融资比例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江苏上市公司规模扩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2.多种融资方式共同凸现。2007年,11家企业首发行新股筹资111.45亿元,3家企业增发筹资10.84亿元,7家企业定向增发筹资60.04亿元,3家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4.4亿元;企业债券融资实现新突破,2007年实际发行短期融资券208.7亿元,比上年增加106.2亿元,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创历史最高记录。自1990年江苏开始发行企业债券以来,截止2007年末全省共有446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券168.5亿元,到期企业债券皆能按时足额兑付。融资方式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过于依赖首发融资的单一局面。

3.上市公司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江苏上市公司以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等传统行业为主。2007年,在上述传统行业上市公司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江苏新增了一批如南京银行、金陵饭店、连云港等第三产业类上市公司,进一步改善了江苏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同时,南京银行首发和长航油运整体上市,分别创下江苏上市公司首发融资和单次再融资的最高纪录。这批业绩优异、成长性良好、行业地位突出的龙头企业有力的引领了区域行业的发展,提升了江苏板块的市场形象。

(二)上市公司与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相关性

从全省118家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看,苏南地区94家,占80%,其中南京39家、苏州22家、无锡21家、常州6家,镇江6家;苏中地区15家,占13%,其中南通7家,扬州6家,泰州2家;苏北地区9家,占7%,其中连云港4家、盐城3家,徐州2家,淮安和宿迁没有上市公司。从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地区差距较为明显,表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苏南地区作为引领江苏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增长极,该区域拥有上市公司数量与其在全省的经济地位相匹配。

(三)上市公司涉及领域宽,分布层面广

从主营行业看,江苏省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几乎遍及17个行业,但是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仪表业,石油、化学、塑胶、塑料业,批发零售等行业。这些行业共有67家上市公司,约占上市公司的56.8%,其中又以机械、仪表、设备高居榜首,有29家,占总数的25%。金融和保险业仅有1家,但农业类上市企业尚属空白。

(四)上市公司运营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全省上市公司紧紧依托其资本和机制优势,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取得了明显的企业经济效益,运行质量逐步改善,全省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数量、总资产、净资产、总股本都呈快速上升之势;总市值、净利润表现出较大幅度波动,这与证券市场2001-2005年持续低迷、企业运营成本攀升和竞争加剧密切相关,同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每股净收益持续下降。

(五)准上市公司资本规模明显提高

近年来,江苏省上市公司数量实现快速增长,随着江苏经济运行的规模、质量、效益的提高。企业运行宏观、微观环境的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步伐加快,特色和优势产业集群效应的显现,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公司的突起,都为江苏提供了丰富的后备上市资源。

江苏省上市公司紧紧抓住资本、技术纽带,通过购并、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不断扩大企业资产运营规模,企业规模和实力稳步增强。截止2007末,全省上市公司资产总计达4127.69亿元,户均比上年增长14.4%。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也呈上升之势。去年全省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50.89亿元,户均比上年增长17.1%,其中房地产业企业同比增幅为43.6%,位居各主营行业之首;批零贸易业、运输邮电业企业同比增长22.4%和19%,分列第二、三位。全省上市公司实现利税总额8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为51.29亿元。盈利在亿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有19户,其盈利总额占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的近九成,宁沪高速、扬子石化、南京钢铁等上市公司实现利润居全省前三位,上市公司向优势企业集聚较为明显。

二、江苏省上市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证券化程度偏低,资本市场功能和上市公司优势未能充分释放

证券化率指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它是衡量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规模指标,体现了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证券市场的作用效率。证券化水平越高,意味着证券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重要。近年来,江苏gdp占全国的比例平均为10.52%,2004年江苏gdp占全国比例达到11.36%,领先全国平均增长水平5.4个百分点,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证券化率不断加深,2007年达到132.65%,而近年来江苏证券化率持续走低,2007年仅为30.36%,不及京、沪、浙、鲁、粤、鄂、川的证券化水平,表明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证券市场的作用效率尚未充分释放。

(二)上市公司量质与江苏的经济地位不相称

2007年,江苏省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二位,经济总量、税收收入居第三位。而从上市公司量质分布看,2007年江苏上市公司数量112家,占全国的7.23%,处于广东、上海、浙江之后,居全国第四位,总市值居第七位,在全国百强上市公司中,江苏只有两家入围,与内蒙古、山西、湖南、河南等并列,仅比甘肃、云南、江西、广西等多一家,江苏上市公司的量质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比明显偏小,上市公司的示范效应和集聚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三)筹资功能弱化,直接融资比例过低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低迷,江苏上市公司融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总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3年和2004年全国资本市场筹资总额均有所增长,而江苏上市公司筹资总额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近六年融资总额仅为全国的2.93%,2002年比例最高也仅为6.90%,而同期间江苏的gdp占全国的总量超过10%,江苏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筹集资金比例与其经济发展地位不相适应;2002-2007年,江苏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共融资380.02亿元,其中股票融资347.82亿元,占92%,企业债券融资32.20亿元,占8%,明显表现出股权融资偏好,结构失衡;从江苏省资金供给结构看,2002-2007年,资金总供给为17699亿元,其中信贷资金比重为96.75%,股票融资为2.15%,资金供给过度依赖银行信贷,上市公司在促进江苏经济建设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上市公司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均衡

与资本市场发展充分的省份相比,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要求相比,江苏省上市公司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分布不均衡,苏南、苏中、苏北依次梯度递减,特别是苏北地区上市公司、创业投资企业数量依然偏少,淮安和宿迁没有上市公司;在112家上市公司中,第二产业90家,占80%,第三产业22家,占20%,与江苏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定位相背离;从行业分布看传统制造业72家,新兴产业18家,与江苏提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能有效对接,产业布局尚未有效改变粗放型经营模式,上市公司的创新性、集聚性的特征不明显。

(五)上市公司主体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随着上年几家较大型企业上市,江苏上市公司结构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主体规模小和传统行业偏重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2007年,上市公司总资产仅占全国的3.3%.上市公司市值仅占全国的2.39%,户均市值69.30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入选沪深300指数样本股中江苏仅占15家,落后于沪、粤、京、鲁;全国百强上市公司中,江苏只有两家入围;平均股本规模、资产规模均落后于广东、山东、北京和上海,充分说明江苏上市公司单体资产经营单薄,上市公司股本小型化的现象明显,缺乏领军型、集团化、国际化的超级航母。

三、促进江苏省上市公司大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释放资本市场功能,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

资本市场具有资金融通、产权中介、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等特殊功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加强政策指导,提升已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加强对江苏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的指导,特别是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证券市场平台,积极开展并购重组,优化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能力。一方面,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要通过购并重组、整体上市,使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向上市公司集中,加快成为地区和行业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对发展存在困难的上市公司,要积极争取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引进民营资本和外资参与重组,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参股、并购,为公司发展寻找新的机遇,实现公司发展新的飞跃。

同时要改变江苏长期以来形成的求稳、谨慎的思想,强化资本市场对地区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支持上市企业依托上市平台和资本纽带,发挥江苏特色和优势,按照政策倾斜、产权多元、一市一策的思路,打破地区、政策、体制、准入等障碍,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的购并、重组,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促进上市企业做优、做强,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上市公司,增强地区产业竞争力。

(二)抢抓机遇,加快江苏企业上市步伐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迎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宏观经济运行环境、资金供给、国际经济圈的转移等发展机遇日益凸现;以股权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等为主要内容的资本市场五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场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正逐步得到积极稳妥解决;指数涨幅连创近年新高,证券市场信心得到恢复;市场创新积极推进,融资、投资品种日益丰富;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市场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等优势开始显现。

江苏省要建立与境内外交易所共同引导、推动优质企业发行上市的合作机制,健全与证监部门上市公司监管和优质企业培育的协作机制。抓住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提速的契机,积极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快上市进程。针对江苏中小型企业居多、民营企业居多以及现代服务业企业增多、高科技企业增多的趋势,加快拟上市公司培育及上市促进工作,积极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备资源,真正做到“推荐一批、改制一批、储备一批、培育一批”。对重点培育的企业,尤其是上市辅导期企业要实行分类指导和全过程跟踪、服务,及时提供政策指导、咨询和服务;积极引导大型骨干企业发行上市,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创业板市场即将推出的机遇,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服务业骨干企业改制上市的培育力度,把好辅导企业质量关,通过推动一批运作规范、持续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改制上市,为资本市场输送新鲜血液。

(三)完善企业制度建设,化解资本市场风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各上市公司必须加快创新步伐,完善创新机制,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大力引进科技创新人才,实现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匹配;对于质量较好的上市公司,将创新吸收合并和拆分上市思路,实现江苏上市公司互动发展;对衰退行业和风险较高的上市公司,按照《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要求,建立完善优化创新机制,把企业创新与市场创新、产业创新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寻找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作为合作伙伴、加快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大力推进上市公司创新等渠道,走企业内涵式创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强化地方各级政府风险处置的工作职责,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培育产业、完善治理机制等方式实现化解公司风险、提升风险公司质量,推动优势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发展,促进衰退行业或企业脱胎换骨,化解退市风险。

(四)创新资本市场融资路径,拓展融资渠道

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企业资本结构,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进程,化解和防范风险是促进江苏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的同时,要努力拓展企业融资方式。目前,企业债券市场是江苏资本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要抓住国家调整债券管理体制、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的机遇,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的机遇,引导和推动上市公司,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筹集资金,把发展债券市场与落实国家和江苏产业政策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中小企业集合发行企业债券和短期融资券,创新债券发行的担保方式;支持和鼓励江苏证券公司、大中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等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壮大江苏资本市场的市场主体规模;切实做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基金筹备组建工作,加快推进基金的筹备进度,力争早日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江苏新的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资本市场全面发展。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9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活动,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区域性股权市场风险,促进区域性股权市场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的通知》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非公开发行、转让中小微企业股票、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可的其他证券,以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区域性股权市场是为其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中小微企业证券非公开发行、转让及相关活动提供设施与服务的场所。

除区域性股权市场外,地方其他各类交易场所不得组织证券发行和转让活动。

第四条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内的证券发行、转让及相关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规定,遵循公平自愿、诚实信用、风险自担的原则。禁止欺诈、内幕交易、操纵市场、非法集资行为。

第五条 省级人民政府依法对区域性股权市场进行监督管理,负责风险处置。

省级人民政府指定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承担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组织开展风险防范、处置工作。

省级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有关规定和本办法,制定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的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

第六条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对市场规范运作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市场风险进行预警提示和处置督导。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与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监管合作及信息共享机制。

第七条 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以下简称运营机构)负责组织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活动,对市场参与者进行自律管理。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行政区域内设立的运营机构不得超过一家。

第八条 运营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设立的法人;

(二)开展业务活动所必需的营业场所、业务设施、营运资金、专业人员;

(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完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制度;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证券公司可以参股、控股运营机构。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情形,或者被中国证监会采取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且仍处于禁入期间的,不得担任运营机构的负责人。

第九条 省级人民政府对运营机构实施监督管理,向社会公告运营机构名单,并报中国证监会备案。未经公告并备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相关活动。

第二章 证券发行与转让

第十条 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行股票,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治理结构;

(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务会计报告无虚假记载;

(三)没有处于持续状态的重大违法行为;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一条 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行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条件;

(二)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有具体的公司债券转换为股票的办法;

(三)本公司已发行的公司债券或者其他债务没有处于持续状态的违约或者迟延支付本息的情形;

(四)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二条 未经国务院有关部门认可,不得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行除股票、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之外的其他证券。

第十三条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行证券,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发行。单只证券持有人数量累计不得超过200人,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所称合格投资者,应当具有较强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依法经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及依法备案或者登记的证券公司子公司、期货公司子公司、私募基金管理人;

(二)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产品、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产品、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保险产品、信托产品等金融机构依法管理的投资性计划;

(三)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以及依法备案的私募基金;

(四)依法设立且净资产不低于一定指标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五)在一定时期内拥有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的金融资产价值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金融产品投资经历或者2年以上金融行业及相关工作经历的自然人。

第十四条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行证券,不得通过拆分、代持等方式变相突破合格投资者标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穿透核查最终投资者是否为合格投资者,并合并计算投资者人数:

(一)以理财产品、合伙企业等形式汇集多个投资者资金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证券的;

(二)将单只证券分期发行的。

理财产品、合伙企业等投资者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第(二)项、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第十五条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发行证券,不得采用广告、公开劝诱等公开或者变相公开方式。

通过互联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向社会公众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说明书、拟转让证券数量和价格等有关证券发行或者转让信息的,属于前款规定的公开或者变相公开方式;但符合下列条件的除外:

(一)通过运营机构的信息系统等网络平台向在本市场开户的合格投资者证券发行或者转让信息;

(二)投资者需凭用户名和密码等身份认证方式登录后才能查看。

第十六条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转让证券的企业(以下简称挂牌公司),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条件。

第十七条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转让证券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得采取集中竞价、连续竞价、做市商等集中交易方式。

投资者在区域性股权市场买入后卖出或者卖出后买入同一证券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5个交易日。

第十八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限制:

(一)证券发行人、挂牌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

(二)证券发行人、挂牌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发行、挂牌前已持有股权的股东认购或者受让本发行人、挂牌公司证券;

(三)因继承、赠与、司法裁决、企业并购等非交易行为获得证券。

第十九条 运营机构依法对证券发行、挂牌转让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出具审查意见,并在发行、挂牌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第二十条 运营机构应当在每个交易日证券挂牌转让的最新价格行情。

第二十一条 证券发行人、挂牌公司及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其他参与者应当按照规定和协议约定,真实、准确、完整地向投资者披露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运营机构应当建立信息披露网络平台,供信息披露义务人按照规定披露信息。

第二十二条 证券发行人应当披露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说明书,并在发生可能对已发行证券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时,披露临时报告。

挂牌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年度报告,并在发生可能对证券转让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要事件时,披露临时报告。

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说明书、年度报告应当包括公司基本情况、公司治理、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情况、业务概况、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可能对证券发行或者转让具有较大影响的其他情况。

第三章 账户管理与登记结算

第二十三条 投资者在区域性股权市场买卖证券,应当向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申请开立证券账户。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可以直接为投资者开立证券账户,也可以委托参与本市场的证券公司代为办理。

开立证券账户的机构应当对申请人是否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合格投资者条件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请人,不得为其开立证券账户。申请人为自然人的,还应当在为其开立证券账户前,通过书面或者电子形式向其揭示风险,并要求其确认。

本办法施行前已开立证券账户但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合格投资者条件的投资者,不得认购和受让证券;已经认购或者受让证券的,只能继续持有或者卖出。

第二十四条 投资者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内买卖证券的资金,应当专户存放在商业银行或者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具有证券期货保证金存管业务资格的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挪用投资者资金。

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投资者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内买卖证券资金的管理细则,明确投资者资金的动用情形、划转路径和有关各方的职责。

运营机构应当每日监测投资者资金的变动情况,发现异常情形及时处理并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第二十五条 区域性股权市场的登记结算业务,应当由运营机构或者中国证监会认可的登记结算机构办理。

在区域性股权市场内发行、转让的证券,应当在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集中存管和登记。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应当根据证券登记结算的结果,确认证券持有人持有证券的事实,提供证券持有人登记资料。

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应当妥善保存登记、结算的原始凭证及有关文件和资料,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0年。

第二十六条 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办理证券账户开立、变更、注销和证券登记、结算,保证证券持有人名册和登记过户记录真实、准确、完整,证券和资金的清算交收有序进行。

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不得挪用投资者的证券。

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应当建立证券账户对接机制,将区域性股权市场证券账户纳入到资本市场统一证券账户体系。

第四章 中介服务

第二十七条 中介机构及其业务人员在区域性股权市场从事相关业务活动的,应当诚实守信、勤勉尽责,遵守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和有关省级人民政府规定等,遵守行业规范,对其业务行为承担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运营机构可以自行或者组织有关中介机构开展下列业务活动:

(一)为参与本市场的企业提供改制辅导、管理培训、管理咨询、财务顾问服务;

(二)为证券的非公开发行组织合格投资者进行路演推介或者其他促成投融资需求对接的活动;

(三)为合格投资者提供企业研究报告和尽职调查信息;

(四)为在本市场开户的合格投资者买卖证券提供居间介绍服务;

(五)与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开展业务合作,支持其为参与本市场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六)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业务。

第二十九条 运营机构开展本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的业务活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防范运营机构与市场参与者、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一)为参与本市场的企业提供服务的,应当采取业务隔离措施,避免与投资者的利益冲突;

(二)为合格投资者提供企业研究报告和尽职调查信息的,应当遵循独立、客观的原则,不得提供证券投资建议,不得提供虚假、不实、误导性信息;

(三)为合格投资者买卖证券提供居间介绍服务的,应当公平对待买卖双方,不得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四)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的,应当符合有关规定并披露收费标准。

第三十条 区域性股权市场应当作为地方人民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平台,为地方人民政府市场化运用贴息、投资等资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第三十一条 区域性股权市场可以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开展业务、产品、运营模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区域性股权市场可以按照规定为中小微企业信息展示提供服务。

第三十二条 区域性股权市场不得为其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外企业证券的发行、转让或者登记存管提供服务。

第三十三条 区域性股权市场可以与证券期货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期货服务机构、证券期货行业自律组织,建立合作机制。但是,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情形的除外。

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运营机构,可以开展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推荐业务试点。

第五章 市场自律

第三十四条 运营机构应当负责区域性股权市场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以及信息安全的管理,保证区域性股权市场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信息系统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管理规范,并通过中国证监会组织的合规性、安全性评估;未通过评估的,应当限期整改。

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信息技术管理规范,由中国证监会另行制定。

第三十五条 运营机构、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应当将证券交易、登记、结算等信息系统与中国证监会指定的监管信息系统进行对接。

运营机构应当自每个月结束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送区域性股权市场有关信息;发生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区域性股权市场安全稳定运行的重大事件的,应当立即报告。

运营机构报送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指标、格式、统计方法应当规范、统一,具体办法由中国证监会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 运营机构、办理登记结算业务的机构制定的业务操作细则和自律管理规则,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关省级人民政府的监管细则等规定,并报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备案。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发现业务操作细则和自律管理规则违反相关规定的,可以责令其修改。

第三十七条 运营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区域性股权市场参与者的违法行为及违反自律管理规则的行为,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并向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运营机构应当畅通投诉渠道,妥善处理投资者投诉,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第三十八条 运营机构应当对区域性股权市场进行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采取有关处置措施,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

第三十九条 运营机构可以以特别会员方式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接受中国证券业协会的自律管理和服务。

证券公司作为运营机构股东或者在区域性股权市场从事相关业务活动的,应当遵守证券行业监管和自律规则。

中国证券业协会督促引导证券公司为区域性股权市场的投融资活动提供优质高效低廉服务。鼓励证券公司为区域性股权市场提供业务、技术等支持。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实施现场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运营机构或者区域性股权市场有关参与者的办公场所或者营业场所进行检查;

(二)询问运营机构或者区域性股权市场有关参与者的负责人、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检查事项做出说明;

(三)查阅、复制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电子设备予以封存;

(四)检查运营机构或者区域性股权市场有关参与者的信息系统,复制有关数据资料;

(五)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措施。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可以采取前款规定的措施,对区域性股权市场规范运作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第四十一条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依法履行职责,被检查、调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和隐瞒。

第四十二条 运营机构违法违规经营或者出现重大风险,严重危害区域性股权市场秩序、损害投资者利益的,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并更换有关责任人员。

第四十三条 运营机构或者区域性股权市场参与者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采取责令改正、监管谈话、出具警示函、责令参加培训、责令定期报告、认定为不适当人选等监督管理措施;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下罚款。具体实施细则由省级人民政府制定。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运营机构从业人员或者其他参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本办法规定,情节严重的,中国证监会可以依法采取证券市场禁入的措施。

第四十五条 对运营机构或者区域性股权市场参与者从事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严重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的,依法从严查处。

第四十六条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发现违反本办法行为的线索,应当移送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七条 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未按照规定对违反本办法行为进行查处的,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应当予以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四十八条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对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和条件进行审慎评估,加强监管培训,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地方监管能力与市场发展状况相适应。

第四十九条 中国证监会派出机构可以对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安全规范运行情况、风险管理能力等进行监测评估。

评估结果应当作为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先行先试相关业务的审慎性条件。

第五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组织证券发行和转让活动,或者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擅自组织开展区域性股权市场活动的,按照《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国发〔2011〕38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的实施意见》(〔2012〕37号)规定予以清理,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十一条 运营机构应当建立区域性股权市场诚信档案,并按照规定提供诚信信息的查询和公示。

运营机构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参与者及其相关人员的诚信信息,应当同时按照规定记入中国证监会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

第七章 附 则

资本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区别篇10

关键词:证券市场;问题;对策

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经过了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虽然积极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由于过快的发展速度使得我们的证券市场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制约了证券市场的全面完善和功能发挥。在当前国际金融环境变化和我国金融改革推进体系下,我们要进一步积极探索解决我国证券市场问题的对策,推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证券市场规模过小,证券产品种类不足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还是非常小的,这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虽然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但是从整体上还不够成熟,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规模,在我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远低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80%的规模。对于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种类也不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在大多数发达市场和国际新兴市场的股票市场,存在股票和债券的现货交易、股指期货期权产品以及大量的个股期权期货产品交易,相比之下,我国的股票市场除股票外,期限在5年以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几乎没有,同时,期限在1~5年内的的金融衍生产品在交易的时候又受到各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本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健全,监管力度不够

健全的证券市场监管制度是证券市场交易的基础,同时也是建立高效、公平、公正的有序市场的根本出发点,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系统相对来说不够透明,缺乏有效的支持,造成了维护公平权益运作的难度,阻碍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公开化,也将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收益,严重损害投资者的交易信心,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热情,使投资者面临巨大的市场交易风险,从证券机构来看,一些企业缺乏外部约束,也面临国际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上市公司则由于内部结构的缺陷,经常出现投机自己公司股票的情况,操纵股票价格,不能有效的保护股东投资者的利益,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也缺乏有效的协调。

(三)部分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

作为证券市场重要主体的上市公司来说,股票上市交易主要目的应该是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来筹措资金用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同时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也可以分享上市公司业绩带来的现金红利,共享企业发展带来的成果,这应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但是目前我们的部分上市公司运作水平缺乏规范性,水平也相对较低,法人治理结构相对不够健全,部分上市公司法制意识、诚信观念相对薄弱,容易出现联合部分中介机构弄虚作假,通过内幕交易来操作股票市场价格,特别是近些年我国资本市场复杂变化的背景下,这种问题尤为突出。

(四)证券市场投资者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虽然投资者的数量巨大,已经突破了1亿,但是投资者的人群、年龄等方面的层次相对较为复杂,在质量上也有其缺点,很多投资者不能正确认识投资与投机的本质区别,不能正视投资的收益和风险,处于投资和投机失衡的状态,在交易的过程中过于盲目,从众心理较为浓厚,特别是当投资者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能够正视自己的缺陷,往往将责任推卸给监管当局,也偶尔会出现谣言惑众的情况。

二、改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证券市场立法进度,规范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必须建立在高度信用的基础之上,我国监管当局应该努力建立证券行业的信用制度,信用的维护需要立法的约束,必须建立严密的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统一监管标准,增强监管工作的通明度,规范各项证券市场法律法规,让严格的法律法规贯穿证券交易的各个环节,保证市场交易的安全可靠性,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让市场交易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而实现证券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证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同时加大执法的力度,严惩市场违法违规活动,加大查处力度,严肃惩治通过非正常交易手段获得巨额收益的交易者,在监管交易的同时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是我们证券市场完善的最终目标。同时要加强证券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证券从业人员是证券市场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掌握全面而相对准确的信息,所以要加强证券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教育,加强证券从业人员的岗位准则,让其严格执行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维护其客户的合法权益。

(二)以市场为导向,推广市场准入、退市制度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处理市场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题,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证券市场的完善。在我国的证券市场准入规则来说,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政策,必须根据我国的国情,以维护社会稳定及证券市场稳定为基础,尽快建立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市等方面的社会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对证券市场的各类交易主体,如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及中小投资者等加强风险交易教育,让其深刻认识到证券市场的各种风险,适应证券市场的各种变化,进一步严格证券机构的监管,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及投资保证金等,合理引导国内外的各类资本有序的自由进出资本市场。对于证券市场的监管当局要下定决心,指令明确,统一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同时也要通过证券市场来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

(三)加强证券市场风险评估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