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闻传播的要求十篇新闻传播的要求十篇

新闻传播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11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1

编者按: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媒介融合之势日渐突出。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当代传媒教育拓宽了思路,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传媒类高校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突破办学体制壁垒、开辟传媒教学新领域、掌握教育主动权,成为其教育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南京师范大学面对媒介新技术的挑战,在传统教育理念支撑下,开辟了当代传媒教学新领域,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与国内、国际知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注重国外先进培养理念的借鉴,在融合中寻获机遇,打造出新时期传媒高等教育的全新品牌。本期我刊记者有幸采访到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顾理平院长,他执着严谨的学术精神和长期坚守的工作热情,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让我们一起走近顾院长,感受他卓尔不凡人格魅力的同时,体悟全媒体时代我国传媒教育的新发展。

顾理平:男,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新闻传播法学研究专家,是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委员,我国大陆新闻传播法学拓荒者之一。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等科研项目近十项,在《当代传播》《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开设学术研究专栏,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新闻法学》《新闻侵权与法律责任》《隐性采访论》等个人学术专著九部。多次担任江苏省运动会、江苏大学生艺术节、江苏中外大学生艺术节等重大活动文艺晚会的总撰稿,获评全国及省市各类新闻、散文、影评奖项近百次。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顾院长,您好!欢迎您做客我刊访谈栏目。受新媒体影响,我国高校在教学模式及办学理念上较之前有很大的转变和创新,请您谈谈贵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理念转变与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顾院长:你好,很高兴接受贵刊采访!2015年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而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历史则已长达51年,培养了5000余名毕业生。从2005年开始,为适应社会发展及传媒行业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的理念和做法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顺应新闻传播业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确立了“造就顺应媒介融合趋势,有思想、有创意的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树立学之态度、立勤学之精神、培用学之能力”,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基础。这一理念具体分解为“一二三四”的思路,即:确立以学生自主创新“一个核心”;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维支撑”;强化学、研、产“三位一体”,做到技能学习、创新训练和社会服务贯通;树立发展观、整合观、互动观、职业观“四种观念”。

根据上述理念,我们对新闻传播各专业的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规划。打破专业壁垒,整合教学资源,将各专业课程及内容设计成四大模块:公共基础型、专业方向型、综合模拟型、创新拓展型,形成“四级递进”的培养结构。突破时空束缚,贯彻开放理念,实施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实现学科内部开放和传媒业界开放,打造“两翼开放”的共享空间。顺应个性发展,融通媒介形态,进行“立体复合”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的多元技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宽口径就业。

为了增强教学活力、提升人才质量,我们加强了与业界的合作与融通:将新闻生产流程引进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课堂内,聘请传媒业界精英担任兼职教授和业务导师,充实师资队伍,优化教学内容,对接传媒实践;课堂外,通过与媒体共建实践基地,进行嵌入式教育和实训,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真正接轨的知识体系、业务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服务社会生产过程中培养人才,提供高水平专业产品。倡导“依托科研活动,带动教学创新”,将学生参与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规范化、制度化,鼓励学生开展实践创新训练,为政府、媒体、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咨询、形象设计、调研报告、宣传产品等,将实践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达到科研反哺教学,又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记者:融合发展是我国高校当前发展的基本态势。贵院很注重与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知名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术合作交流情况以及这些学术交流合作对贵院的学科建设及学院发展有何促进?

顾院长: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既倡导埋头干事,也注重抬头看路。埋头干事,就是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奋力前行。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新闻传播教育已跻身“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第一方阵”(方汉奇教授语)。与此同时,我们也敏感地意识到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带给新闻传播业的革命性影响,充分意识到融合发展对我们事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首先,我院通过教师的访学进修机会,去境外著名新闻传播院校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先后有多位教师赴美国的北卡罗莱那大学、弗罗里达州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进行访学;其次,也强调与国内著名新闻传播院校的交流合作。目前,我们有多位教师参与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大学的一些科研项目。另外,还通过举办各种高层论坛、研讨会或学术讲座,拓展学术视野,例如2014年举办的首届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我们邀请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全国著名的新闻传播研究专家共近100人进行学术交流与研讨。仅2014年一年,我院就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复旦大学童兵、李良荣教授、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教授等一批著名学者来校开设学术讲座。这些专家学者在学术交流之外,还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对我院的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建言献策,我的体会是:金玉良言,长期受益。

记者:贵学院与英国斯特灵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研究生协议,贵学院在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措施或方法?您作为教育部全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专家委员会委员,依您看,西方国家在传媒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顾院长:合作中开拓眼界,融合中寻获机会,在人才培养中,我们十分注重这一点。除了英国的斯特灵大学外,我们还和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大学签署了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协议,近年来每年都有3~5名研究生去那里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访学。2015年,我院又与台湾世新大学签订了合作培养研究生、本科生的协议,双方将互认学分。下半年,预计有30名左右的学生将去那里进行为期半年的交流学习。除了与这些大学合作培养学生外,我院在研究生培养中重点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第一,关卡前移,选好生源。在研究生招生阶段比较重视知名高校(985高校、211高校)保送生的接收,目前接收的保送生已超过录取计划数的50%。保送生在本科阶段优异的表现会让他们在研究生期间获得更大的发展可能;第二,团队培养补足养分。优秀的导师固然可以指导出优秀的毕业生,但团队的合力一定比单兵作战效率更高。所以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强调导师为主,团队协作,所有的导师是所有研究生的导师,所有研究生也是所有导师的学生,学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求教于任何一位导师;第三,论文写作融合项目。这里的项目包括两类:研究生自己申报主持的各级各类项目和参与导师们的项目。这种方法让研究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既有科学性,又有紧迫感,收效明显。在本科生培养中,我院严格按照如前所说的“四级递进,两翼开放”的教学体系,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多年的追求也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界和业界精英,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唐绪军教授、中国新华电视网总编辑兼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陆小华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副院长崔保国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苏宏元教授、江苏省记协主席周世康先生、新华日报社社长周跃敏先生、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肖泉先生、凤凰传播集团总经理周斌先生等。

基于中西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有共通之处,也有各自的措施和追求,彼此取长补短,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坚守专业主义精神,这是中外所有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任务。

记者:您被誉为我国大陆新闻传播法学拓荒者之一,我国新闻传播法学领域最早的和成果最丰富的研究专家之一,您能给我们谈一下如何界定这个学科?面对媒体融合发展,新闻传播法学问题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顾院长:首先,新闻传播法学是一门独立的有自身学科体系的学科。和任何一门科学规范的学科一样,新闻传播法学有其独特的学科体系和既定概念内涵,这也是一门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同时,新闻传播法学具有鲜明的交叉学科特点。顾名思义,新闻传播法学具有新闻传播学和法学的学科背景,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的背景又不仅限于这两门学科,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甚至哲学等都是它的学理依据和科学背景。总体而言,新闻传播法学是新闻传播学之下的一门子学科,其核心内容是探讨新闻传播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问题。其最主要任务是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法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学理支撑。

众所周知,作为我国新闻法治主要内容的新闻立法,从提交全国人大讨论到目前已逾30年,其间风风雨雨起起落落,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又再次成为热点问题之一,但一个基本事实是,迄今为止我国的《新闻传播法》尚未出台。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中国《新闻传播法》迟迟不能出台的原因,我认为,理论储备的不足是其中的关键一条。新闻立法从宏观上涉及到诸多权利义务的平衡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广泛领域,也涉及到诸多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在法律条文中如何明确表达,只有在理论上、学术上探讨成熟以后。而这种理论的、学术的探讨主要仰仗新闻传播法学。但一个客观的现实是:中国大陆的新闻传播法学初创并被人们重视的时间也就二十余年,诸多在新闻立法中可能遇到的难题,还未从理论上获得科学合理的解释和支持,这也当然地导致新闻传播法的相关条文难以有准确的规定。我一直认为:理论研究应为法规和政策制定提供支持,而非法律和政策制定出来后提供解释。前者是理论研究者的社会职责所在,后者是新闻从业者的宣传任务。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趋势,为我国的新闻传播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但是,新媒体也好,网络世界也罢,所有的这些都不是独立于现实世界的世外桃源,人们在虚拟世界的一切言行,依然要受到现实世界政策法规的调控规制。所以,新闻传播法学研究者未来的重要任务,除了从宏观上继续关注新闻传播活动中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外,便是关注网络法治,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和公民的权利义务关系问题,防止新类型侵权行为的发生。

记者:如今,社交媒体日益活跃,这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社会产生某些负面影响,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我国的相关规章制度应该怎样管理新闻媒体?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2

摘要:在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中,要想有立足之地,并且从中脱颖而出,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广播这种单纯依靠声音传播信息的煤质,在网络媒体、电视媒体日益壮大的冲击下,如果依然墨守陈规,思想保守,必将会被历史淘汰。因此,广播新闻编辑更需要增强创新意识,提升新闻节目质量,以满足广大听众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31-02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闻传媒逐渐走向多元化,网络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各具特色。现阶段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占领了很大的媒体市场,然而广播媒体本身就存在局限性,在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要想站稳脚跟并激流勇进,广播新闻就必须不断创新,新闻编辑就必须积极提高自身创新意识,要努力做出广播新闻的特色,要在内容、形式、节目编排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新闻节目质量,满足各层次听众的需求。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对新闻进行多角度、全方位思考,以听众喜欢的形式播报,保证新闻在高质量、高标准的形式下进行传播[1]。

现阶段,我国广播新闻编辑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策划观念和策划能力相对落后,编辑能力普遍不足,这些直接导致了广播新闻中的一些问题。首先,目前,广播新闻的节目形式单一,大多以主播读稿为主,语气单一,缺乏感彩,给人的感觉就是每天都在重复,毫无新意,没有更多的呈现形式,缺乏丰富性,逐渐消磨听众的耐心与兴趣,最终失去听众。其次,新闻内容空洞乏味,很多情况下,主播就是简单播报新闻内容,新闻信息量少,大部分都是文字和数字等拼凑在一起,平淡乏味,播报的新闻基本上都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一般不做新闻评价,不进行深入探讨,完全不能突出新闻热点,无法吸引听众注意力,达不到播报新闻的目的。最后,在新闻真实性方面,很多新闻编辑为了提高收听率,赚取关注度,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夸大报道,改造事件,盲目跟风,甚至于直接从网上找新闻进行播报,根本不进行新闻真实性的核实,这就导致假新闻的出现。新闻最注重的就是真实性,如果播报的新闻真实性都不能保证的话,那新闻的意义就真的不复存在了。

社会科学快速发展,信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手机新闻、电视新闻、网络新闻等迅猛发展,各具特色,方便快捷。广播新闻与这些传播媒质不同,广播新闻主要就是依靠声音传播信息,没有画面感,广播新闻编辑既要利用这个特点创新新闻,又要尽量在形式内容上弥补这个不足。基于现阶段广播新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新闻编辑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提高新闻的趣味性,可读性,真实性,提高广播新闻质量。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进步,同样,在广播新闻方面,创新也能起到推动新闻发展的效果,因此新闻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编辑创新能力强,就会将新闻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样的内容播放效果就会被提高,而且创新的新闻模式更能满足听众的听觉需求,引发听众的共鸣,实现播报新闻的意义。反之,如果广播新闻编辑缺乏创新意识,依然沿用传统的新闻播报形式,不进行创新,那么,广播新闻中现存的各种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而且会愈演愈烈,最终失去大部分听众,新闻就不能得到传播。因此,广播新闻编辑要结合广播这一媒质的特点进行节目创新,要在遵循编辑规律的前提上创新,不能违背行业规则,更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的要求[2]。

三、广播新闻的创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公民意识日益提升,人们对传媒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传媒行业正走向多元化,以便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时展,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是必然要求。现阶段,改善广播新闻发展现状,提高新闻播报质量,扭转广播新闻的被动处境,促进新闻节目的时代性与亲民性,满足各层次听众的需求,拓展广播新闻的受众群,提高广播在传媒行业中的地位,这些将是广播新闻编辑创新的方向。广播新闻编辑与电视、网络等传播媒质不同,它是依靠声音传播信息,具有以下特点:快速及时,先声夺人,广泛渗透,声情并茂,感染力强等。同时广播新闻又存在一些缺点,例如:转瞬即逝,不留痕迹;线性传播,选择性差;清晰度低;容量有限等。综合考虑广播新闻的优缺点,广播新闻编辑要扬长避短,联系实际,进行广播新闻创新[3]。

(一)广播新闻观念要创新

当今社会各方面都在日益更新,新旧交替快速,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广播新闻工作者更要积极适应这日新月异的时代,做新闻的观念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顺应各种变化,这就要求观念上要创新。广播新闻最终的受众人群是广大的听众,广播就是一个传播新闻的载体,因此能否满足听众的需求就成为了评判广播新闻的重要标准。广播新闻要做听众喜欢的新闻,做吸引听众注意力的新闻。在进行新闻搜集时,工作者要从听众的角度思考,思想要紧跟潮流,做当下最流行的新闻,给听众新鲜感,激发听众获取新闻的兴趣,展现广播新闻的魅力。

(二)广播新闻要在新闻内容上进行创新

新闻内容是广播新闻的灵魂。好的新闻内容是广播新闻赖以生存的基础,新闻内容的创新是广播新闻创新的必经之路。新闻内容的创新具体体现是:新闻内容要符合大部分听众的需求,由于听众的年龄差异,文化水平差异,思想差异,听众对于新闻的需求往往千差万别。在选择新闻内容时,新闻编辑要综合考虑这些差异,选择的新闻内容要体现正确的价值观,要传播正能量,要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要播报丰富多彩的新闻,不能只关注某个领域,要将新闻范围展宽。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不能盲目跟风,要实际调查,确保新闻是真实的。同时,新闻内容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保证时效性,新闻就是要快要新,这就要充分利用广播迅速及时的特点。在选择新闻内容时,一定要保证新闻的信息是最新的,要让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时事的发生与进展。最新的资讯可以集中听众的注意力,并且吸引听众关注时事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提高广播新闻的影响力。反之,如果广播新闻播报的新闻都是人尽皆知的消息,那么听众就会对广播新闻失望,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将不利于广播在传媒行业的发展。

(三)广播新闻要在节目的编排形式上进行创新

新闻编排是新闻节目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优秀的节目编排对于传播新闻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节目编排形式的创新非常必要。新闻的编辑工作非常复杂,包含很多程序,首先是新闻素材的搜集,之后还有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从中求精求益,选择适合新闻节目的信息,然后将选择出来的信息进行分类,合理编排新闻播报的顺序,要注重主次详略,突出热点问题,还要注意新闻信息的搭配,要灵活多变,避免重复、单一的播报模式。新闻主播在进行新闻播报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要让听众在电波的另一端感受到主播的情绪变化,引发听众共鸣。主播的播报语言要尽量通俗,便于听众在看不到画面的情况下轻松地了解并接受播报的新闻内容。在播报信息的顺序上,要将与人们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放在关键位置。新闻的播报形式同样可以创新,传统的一人播报新闻的形式过于呆板,没有吸引力,广播新闻可以采用多人谈论的形式进行新闻播报,这样在播报过程中各位主播各抒己见,同时还可以与听众互动,让听众参与到讨论中,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新闻的价值[4]。

(一)新闻编辑工作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新闻总是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因此,新闻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作为一名新闻编辑,要积极思考,关注时事政治,敏于观察形势,善于见微知著。除了政治素养,新闻编辑还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要乐于学习各领域知识以及高科技事物,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掌握各种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只是有一部分人能够很好地将这种潜能发挥出来,而有的人则安于现状,刻意逃避自身潜能的发掘。作为新闻编辑,创新意识是工作质量的保障,要想取得好的工作效果,就必须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新闻编辑要积极追求个性化,提高自身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观察事物,要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时刻提出独特新奇的观点,要做到与众不同,要标新立异,要敢于质疑,树立个性化意识。

(三)新闻编辑要开拓视野,提高自身能力

新闻编辑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论是个人能力还是知识水平,新闻编辑都要不断学习,实时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要善于扩展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实现自身价值。同时,新闻编辑还要提高新闻敏感度,要善于发掘新闻要点亮点,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平时要走近新闻受众人群,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关注点,这样才能正确选择新闻头条,吸引听众注意力,提高新闻传播度[5]。

五、结语

为了顺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适应各大传媒介质竞争的需求,广播新闻进行创新是历史的必然,是必须经历的环节。新闻编辑是制作新闻节目最重要的工作,只有培养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广播新闻才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现阶段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观念的培养对于广播的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周国卿.浅议电视新闻编辑灵魂的主干线――创新思想[J].传播与版权,2013(4).

[2]任玉杰.新时期广播新闻编辑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7).

[3]董立新.泼谈加强广堙新闻编辑创新的意识要点[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2(6).

[4]温海泉.浅谈广播新闻编辑的创新方法[J].西部广播电视,2013(9).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能力;影响因素;路径

一、引言

新闻传播能力是有效衡量对媒体实力的一个关键准则。在新闻传播当中,所有的新闻媒体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及主要特点,利用相关策略,提升自身的新闻传播能力,并促进媒体竞争实力的提高,以向受众提供真实、快捷的新闻服务,推动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

二、当前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从现在的基本情况来看,新闻的传播能力较低是由很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所以,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传播能力较低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无序竞争

新闻传播行业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市场的合理竞争能够实现媒体的优胜劣汰,但是无序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现阶段的新闻传播业中,便有无序竞争存在,其表现主要是诸多新闻媒体为求生存,不断降低自身下线,甚至还有超过底线的现象出现,新闻传播质量非常低。此外,还有部分不良媒体恶性竞争,互相抹黑。这些情况对于新闻传播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它使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不断下降,进而对媒体的发展产生阻碍。

(二)新闻结构失衡

现阶段,新闻传播业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媒体数量的增加。不过,新闻传播媒体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增长,但是其质量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那些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在多年发展之后,不断向产业化和集团化发展。而现阶段小媒体不断涌现,其由于产业经验不足,所以发展极为缓慢。这就使得两极分化的状况在新闻传播行业中越来越严重,从而降低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整体质量,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提升。

(三)管理不完善

新闻传播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许多管理上的不足,这些问题直接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近些年来,很多新闻媒体都只是追求形式上的模仿,而忽略了提升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这就使得国内新闻传播节目的质量低下,存在许多粗制滥造的状况。这种情况对于新闻行业提升传播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三、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方法分析

借助于上述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影响新闻传播能力的因素。其主要原因即失衡的自身结构、不完善的管理以及新闻传播媒体的无序竞争。这些因素对新闻传播媒体积极健康的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也阻碍了新闻传播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我们要实行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能力。

(一)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对新闻传播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保障新闻传播的质量,就要对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予以高度关注。所有行业都具备自身的发展规律,新闻行业也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闻媒体在进行市场竞争的时候,要结合市场对新闻传播的要求,积极迎合大众的新闻口味,注意新闻的传播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能凭空捏造。这样,才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能力。重视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能够保证媒体制作的新闻或者新闻节目的质量,以及新闻的传播和宣传效果,从而促进整个新闻传播行业的积极健康发展。

(二)积极拓展新闻品牌

很多媒体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自身品牌的发展,因为品牌的健康发展是媒体发展的良好保证。一个传播媒体的品牌也就代表着其口碑,代表着其受群众信赖的程度,同时也预示着新闻传播的质量。新闻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将新闻行业的发展情况同自己的特征结合起来,创建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并使建立的品牌符合广大群众的收看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新闻的传播能力。新闻媒体在建立自己品牌的时候,还需要注重对受众市场的调查。只有深刻地了解观众的心理需求,才可以保证新闻传播的质量,保证自身优质的服务。我们可以认为,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创建新闻品牌,并充分了解各种新闻资源的功能,提升平台新闻传播的能力,才能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促进自身健康发展。

(三)有效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新闻传媒的发展需要紧紧地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新闻媒体自身如果要想提升传播能力,需要充分使用现代化的学技术,将其同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这些努力,才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每一个新闻媒体的发展都具有不同的特征,所以新闻传播媒体应该积极地引进每一次变革的传播技术。只有通过这些新的技术来传播新闻事件,通过这些新技术来提升新闻传播的水平,才能使新闻传播行业健康良好地发展。

(四)提升新闻传播能力的切入点

首先,是对新闻质量进行有效提升。这要求新闻工作者注重新闻的质量。现阶段,新闻不断向着娱乐化和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做起。新闻需要传播积极性的社会正能量,其向受众呈现的新闻媒体信息不能是低俗甚至是消极的。其次,要挖掘新闻的内涵。这要求新闻媒体紧密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和动态,引起受众对问题的关注,并使受众对现阶段的生活环境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独特的社会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松.2015和2016,中国外宣忙什么[J].对外传播,2015(12):25-26.

[2]李烨辉,张贝茜.如何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以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建设发展为例[J].传媒,2014(24):15-17.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4

【关键词】网络传媒;新闻理论;冲击在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与多个行业的有效结合,促进了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互联网与信息传播的结合就形成了网络传媒。网络传媒是互联网普及应用以后产生的新事物,与传统新闻传播相比,具有更多突出的优势。因此,网络传媒的崛起对于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现阶段,网络传播的方式、内容以及效果都在不断地更新,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但是网络传媒的发展对于用于指导传统新闻媒体发展的新闻理论而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动摇了新闻理论的社会地位。

一、新时代网络传媒的特征

自从网络传媒这一概念出现以来,网络传媒得到了快速的创新和发展。现阶段网络传媒与传统的新闻媒体相比,其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具有显著的特征。首先,从传播方式上来看,网络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可以分为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两种类型。同步传播指的是在进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者可以实现网络同步,传播信息同步。比如说现阶段的网络聊天室,现场直播等均属于同步传播。异步传播指的是信息传播者将信息不定时地进行传播,异步传播的形式可以实现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多人的传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聊天的形式实现传播者和受众者的互动。其次,从传播的内容上来看,现阶段网络传播的传播者更加广泛,用户可以以个人的身份进行作品的创作和,同时也可以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信息。这样一来,网络传媒的内容就变得更加丰富,基本上涵盖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二、网络传媒对于新闻理论的冲击

在网络传媒的发展下,其对于传统新闻媒体和新闻理论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新闻传播中介、新闻传播内容和新闻传播效果三个方面,主要问题体现在新闻传播中介较为单一、传播内容较为局限、传播效果较为低下,下面将从网络传媒和传统新闻传媒的对比中分析网络传媒对于新闻传播的冲击。

(一)对于新闻传播中介的冲击

新闻理论是新闻传播的理论指导,但是新闻理论中的传播中介较为单一,主要是通过记者获取国内外时政信息或者与民生相关的信息,然后通过层层筛选,编辑、出版后传送到受众人群手中。而网络传媒则刚好与之相反,由于网络传媒依托互联网平台,因此具有受众范围广、人民性、大众性的特点,在互联网平台下任何一个互联网用户都可以成为新闻媒体的传播中介,传播者可以分享来自身边的生活趣事,或者转载新闻报道中的国内外时政,关于民生的各项政策,其传播的中介和内容都更加广泛,更加贴近人民大众的生活、学习、工作,更容易被受众人群所接受。除此以外,由于传统新闻理论对于新闻传播信息的要求较高,进行传播的新闻要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准确性,因此在新闻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层层筛选,其信息传播内容和数量有限,涉及到的新闻类型较少。除此以外,传统新闻理论下要求新闻传播能够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内容选择和排版上,对于记者的要求更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闻传播中介对于内容的创新和应用。但是在网络传媒的条件下,由于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并不高,而且网络传播的中介更加广泛,每个互联网个体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受众人群可以接受的新闻,只要的信息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并且可以通过信息审核,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网络传媒对于新闻理论的传播中介产生了冲击。

(二)对于新闻传播内容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不同类型新闻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传统新闻理论指导下的新闻内容已经不再满足受众人群对于多样化传播内容的需求。首先,从新闻传播信息获取的形式上来看,新闻媒体常常通过新闻采访、资料收集、资料整理等形式获取新闻资源,因此其新闻内容的获取形式较为单一,获取的内容虽然质量较高,但是涉及的范围较为局限,并不能够满足受众人群对于不同种新闻内容的需求。然而,网络传媒传播内容较为广泛,种类也更加多样化,比如说网络传媒可以满足不同受众人群对于体育、综艺、娱乐、音乐等信息种类的需求。除此以外,从网络传媒的新闻素材上来看,网络传媒的素材可以来源于个体用户的日常生活,可以来源于用户自己素材的收集创作,也可以来源于其他媒体对于新闻素材的转载,基本上涵盖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多个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其内容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比如说现阶段深受大众喜爱的抖音、快手等小视频网站,里面的用户可以通过自己收集整理受众人群喜爱的素材,通过视频制作、添加配音、视频来满足不同受众人群对于某一类信息的需求。因此,网络传媒更好地满足了现阶段人们对于不同信息量增长和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三)对于新闻传播效果的冲击

信息传播的效果主要指的是信息受众在接收信息后所表现出的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首先从传播理论上来看,传统主张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人群要有选择性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具体内容,然后再获取自己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以此强化新闻传播的效果;而网络传媒对于受众人群的要求较低,受众人群不必要首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再从信息中获取自身的满足,跳过了信息选择的阶段,受众人群可以直接从信息中获取满足。其次从情感色彩上来看,由于新闻理论指导下的新闻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导致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往往带有新闻传播者主观的情感态度和认知,进而影响到新闻媒体传播的效果;然而网络传媒就避免了来自某个人主观情感对于受众人群信息获取的影响,比如说,如果受众人群不喜欢这个人带有主观情感色彩的新闻内容,就可以直接跳过,来获取符合自己信息需求的新闻内容。最后从互动效果上来看,由于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于单向传播,往往不能够得到来自于受众人群的意见反馈,其传播的效果并不明显。然而,网络传媒不仅具有信息传播的广泛性,而且可以基于多种信息传播的平台实现传播者和受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其信息传播的效果更加明显。因此,网络传媒从传播的效果上来讲,对于新闻理论和新闻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结语

网络传媒作为现阶段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与传统新闻理论指导下的传统新闻媒体相比,其具有传播中介广泛,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效果明显的特点,其传播的中介涉及到成千上万的互联网用户个体,传播的内容涉及到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多个方面,传播的形式包括了视频、文字、音乐等多种形式,传播的效果相比于传统新闻理论下的新闻传播来说更加明显。因此,在网络传媒逐渐发展壮大的时代,网络传媒对于新闻理论和传统新闻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未来新闻传播的发展必须要从信息传播中介、信息传播内容以及信息传播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新时代人民大众对于新闻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陈光玲.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J].科技传播,2014,6(15):37+22.

[2]詹萍.网络传媒对新闻理论的冲击研究[J].新闻传播,2014(02):311.

[3]刘霞.网络传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记者摇篮,2019(03):63-64.

[4]梁恩助.网络时代电视新闻传媒创新研究讨论[J].传媒论坛,2018,1(09):65+67.

[5]甘露.网络环境下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对策[J].中国传媒科技,2013(10):97-98.

[6]李雪锋.论新闻传媒的新阵地及存在的问题[J].新闻传播,2013(05):23.

[7]戴宏烨.网络传媒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新闻传播,2013(03):233.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5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教育;课程体系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是指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为支撑,在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驱动下,促使大媒体业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以及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媒介融合带来了新闻媒介组织与工作流程的变化,需要一大批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使其胜任文字稿件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拍摄、网站编辑等综合性的工作。通过调查发现,媒介融合对传媒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类是熟练掌握写作、拍摄、编辑等专业技能的全能型人才;另一类是懂传媒、会策划、善公关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新闻传播教育要根据媒介融合带来的人才需求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行重新构建。

(二)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专业建设尚处于探索期,一些院校将与网络传播相关的专业设立为独立专业,这显然与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相违背。为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将媒体技术与专业课程相融合,根据媒介融合发展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向学生传授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媒介融合素养。

(三)对教学体系的要求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必须具备采写、编辑、拍摄、播发等多种新闻专业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所以,一些新闻传播院系进行了相关改革,但是教学体系仍然缺乏完整性,课程之间的紧密度不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难以为学生提供集多种媒介于一体的实训环境。这就要求新闻传播院系必须深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人才定位,不断完善自身教学体系。

(四)对师资力量的要求

新闻传播教育的师资力量以专业教师为主,能够为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这些专业教师缺乏媒体从业经验,容易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而拥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新闻人,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又难以到高校任职。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采取邀请媒体界人士来校讲座的方式,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获取途径,然而这种方式无法满足新闻人才培养需要。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重视师资力量培养,引入具有丰富媒体从业经验的人才,将媒介融合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媒介融合与新闻传播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科学设置融合性专业课程

新闻传播教育院校要根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专业之间的壁垒,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形成跨媒体思维,促使学生掌握多种媒体的专业技能,从而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环境。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要具备口径宽、基础厚、专业精、实践多的特点,同时还要进行创新性、实用性、扩张性的优化,培养学生文字写作、电视摄像、视音频编辑、网络编辑、多媒体编辑等多种专业能力。新闻传播教育院校的融合性专业课程体系可包括两大方向,一是教学、实验、实践的融合;二是新闻业务、媒介经营、媒介管理的融合。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开放、灵活,实现各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并能够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作出相应调整。

(二)构建融合性的课程模块体系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间相互独立的格局被打破,传统媒体向数字化转型发展,这就促使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转变按照媒介种类设置专业的做法,构建起一套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课程模块体系。如,新闻学专业可设置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形成三大课程模块,即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选修课要灵活设置,新闻业务方向课程包括新媒体概论、媒介融合理论与实务、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等;媒介经营管理方向课程包括品牌公关、广告策划、营销传播策划等;国际新闻方向课程包括新闻英语阅读、新闻英语视听说、报纸编辑、跨文化传播等。通过整合课程体系,形成融合多个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从而为培养复合型、全能型新闻人才奠定基础。

(三)建设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

新闻传播教育要顺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为学生创建融合性的实践教学平台,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首先,新闻传播院系要积极与主流媒体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联手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其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还可以成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纸媒、广电、网络等多个类型实验室功能,能够完成媒体信息采集、加工、工作,实现同一信息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实务过程。再次,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与主流新闻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数字化媒体实习平台,使实习平台具备媒介融合功能,为学生提供参与新闻媒体运作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走入新闻传播过程中,培养多种专业技能。

(四)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

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积极与媒介合作,整合新闻传播教育资源,培养融合性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可采取请进来的策略,邀请或聘请媒体资深从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要求这些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较强的业务能力。如,在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课程教学中,学校可组织记者、编辑与教师一同编写教学计划,提供真实的典型案例,并参与课程授课,向学生讲授自己的新闻传播经验和媒介管理验,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鼓励教师参与媒体一线工作,增强采写、编辑、策划、制作业务能力,并能够运用媒介新技术完成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传播工作。在积累新闻传播从业经验的基础上,将掌握的最新理论知识、最新媒介技术带到课堂上,促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结论:

总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顺应新形势的发展,积极推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培养全能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新闻传播教育院系要充分借鉴媒介融合的发展模式,设置融合性的专业课程与课程模块,建设融合性实训实习平台,并优化师资队伍,确保新闻传播教育适应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陈瑛,方艳.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转型探析[J].新闻知识,2015(7):125-126.

[2]刘林山.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8):85-87.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6

   我们在了解了虚假新闻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后,必须做一个深入的思考,在我们平时的新闻传播工作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做什么,来保证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看:第一,在新闻传播工作中,要做到报道的篇幅短、速度快、思想强。新闻除了真实性这个根本要求外,还有很多的具体要求。其一,就是要求篇幅上的短小精悍,这是由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我们很多新闻工作者就把这点作为新闻失实的客观原因,他们认为,篇幅要求短小很多地方自然就不能交代清楚,那么造成新闻传播的失实也是必然的。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十分不负责任的。我们要求新闻传播中篇幅短小精悍,并不是一味地追求短,而忽略文章应该给广大观众、听众所要交代的内容,一些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要素必须齐全,否则不仅算不上新闻,连记叙文章也算不上。其二,就是要求新闻报道速度快。从新闻概念我们知道,新闻报道的一个特点就是快,陈年往事的报道我们不能称之为新闻,也正是因为要求快,我们的很多新闻工作者为了能快速发稿,就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比如为了速度在新闻的来源上就不会认真考证其究竟是真是假,更有甚者,为了速度会捏造事实,这都是不可取的。其三,就是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新闻的思想性。我们的新闻,不是仅仅为了报道而报道,而是为了能保证民众的知情权,要保证我们的民众可以知道事实,并用来引导自己的行为。第二,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我们经常说,干一行爱一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工作我们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干一行、爱一行,更要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的职业匹配度。新闻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喉舌,重要性一目了然,新闻工作者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注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首先,应该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新闻传播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使自己的新闻报道真实、快速、有思想。其次,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这点比业务素质更为重要。新闻工作者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抵御各方面的压力诱惑,真正成为国家、党的喉舌,始终不渝地坚持真实性原则,才能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

   二、新闻传播的政治使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是新闻传播首要坚持的一个原则,除此之外新闻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政治使命,这同时也是我国大众传媒的特色。

   (一)新闻传播与政治的渊源

   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新闻传播主要是以收拾文化大革命的残局为主,这时的新闻传播无疑可以看做政治的工具,发挥的完全是政治功用,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1992年。1992年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复苏,这时期新闻开始发挥其专业作用,新闻不光考虑政治作用,更多的是为民众发挥报道事实的作用。到2003年更是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这时的新闻在保证民众知情权的同时勇于担负社会责任,这时的新闻传播与政治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一样的,都代表着人民大众的意愿,这两者同时也是互相约束的,如果我国的政治发生如腐败等问题时,新闻就发挥监督舆论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中出现不合规定的现象,政治这时就发挥它的社会监管作用。由此可见,新闻传播和政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二)新闻传播的政治使命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和政治息息相关,政治性是我国大众传媒的一个特色,事实上我们的大众传媒正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写照。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政治使命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中国共产党的长期宣传。事实证明,我们的国家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走上共产主义道路,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传播业,必须要坚定不移地宣传中国共产党。其二,对政府制定的社会发展目标等信息做传播。我们的受众具有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知情权,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要保证每一个受众都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目标。其三,对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传播。我们每一个受众只有了解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熟悉这些政策,才能根据这些政策看到我们国家的发展走向,同时根据这些政策来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由上可以看出,在大众媒介广泛发展、普及的今天,政治和生活密切相关,大众传媒在为我们受众提供各种信息的同时也向民众履行传递党的大政方针的职责,还在社会中发挥引导舆论的政治作用。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7

关键词: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传播方式;制作特点

微时代是以微博、微信等社交类媒体为代表的新的传播时代。新的传播方式重组了媒介竞合的格局,对电视新闻播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新闻播音要继承和发展新的理念,结合新媒体环境不断颠覆和创新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一、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现状

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是指在新传播时代里,电视新闻播音员将新闻事件进行有声语言再创作的传播过程,它是媒体进行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传播活动的中心,也是微时代电视新闻节目革新变化的重要体现。在新的传播时代中,电视新闻播音在其叙事内容、报道态度及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改变较为明显,这种新传播方式更新了信息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对于传媒的利用方法,将电视新闻播音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1.电视新闻播音的叙事内容由宏大叙事向碎片化转变。传统媒体叙事内容偏向于塑造社会共识的宏大事件,“以权威化的主流价值观主导的话语模式”引导社会舆论的导向。新媒体的话语空间则表现出以市井小众琐碎化的“吐槽”为特色,新闻内容夹杂着讯息和八卦,如“女”在海天盛宴中的曝光、“羊水栓塞”事件中医患双方的孰是孰非等,与诸多政治新闻争抢风头,累积成内容纷繁复杂的碎片百味图。没有经过加工的信息被推上播出平台,改变了传统媒体宏大的叙事方式,给受众带来丰富资讯的同时,也带来选择的多面性。2.开放的报道态度显示出民众监督公共事务的力量。微时代,手机电视、播客、微播、微信使受众享受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信息的权利,在反映社会不公、高官腐败等社会问题上成为不可小觑的监督力量。这便使新闻报道者的客观态度面临着开放性的选择,电视新闻播音在纵观公众于虚拟空间中所集结的强大舆论后,合理地利用话语积攒的力量,将控制分寸把握得更为老到,成为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的有力保障,在不知不觉中影响民众,并取得最佳的舆论监督力量。3.语言特色偏向于大众情感的宣泄与互动。新媒体汇集了成千上万网民的心声,多向互动的大众情感使得某个特定的语言高频率地使用,促使新媒体中的语言传播形成了一个个特定的流行语:2013年的“待我长发及腰”、2014年的“且行且珍惜”、2015年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2016年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主要看气质”,等等,这些词语背后蕴含的意义远大于事件本身,在经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后,已成为对事件表达不满与讽刺的流行语;播音员在新闻中运用流行语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与调侃,集结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情感互动,表达出媒体分享人们生存压力与无奈心声的态度,使受众获取了强烈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引起了情感共鸣。

二、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传播方式和制作特点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一点到多点”的被动局面,趋向于“即时化、类聚性”的特征。1.“即时化”传播方式。“即时化”的传播是指当前社交媒体不仅在大众之间实现瞬时的传播,而且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传播全过程中,实现了边看节目边运用社交媒体与主持人进行互动的交流与反馈,实时更新话题内容,扩延着信息宽度,实现了新闻信息新的意义;而同时,受众对主持人播音内容“即时”的反馈信息亦可引起大众更为热烈的关注,使分散的话题形成一个新的集合载体,实现信息的增量和循环。2.“类聚性”传播方式。“类聚性”的传播是指微时代人们打破了社会自然形成的群体,主动寻找与个体有相同喜好的人暂时结盟,这种临时结成的“弱关系”在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看来是强势的,“弱关系倾向于连接与行动者本人具有较高异质性的人群,充当不同群体的关系桥,容易在不同群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传递范围,能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在社交媒体传播中这种临时结成的“弱关系”代表着当前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这种文化力量的聚合致使人们对新闻事件的看法更愿意与“相同趣味”的人形成合意,而并非个体理性孤独的认知,促使着电视新闻播音员越来越趋向于类型化,着眼于对目标群体受众的选择和适应。3.电视新闻制作模式的变化。社交媒体的介入使得电视新闻的制作模式呈现出“服务针对性、接收变动化、内容微型化”的特点。在智能手机的针对中,新闻节目的无差异受众被分割成具有相同兴趣的“小众”,媒介不仅是受众的“舆论领袖”,更是“信息管家”和“贴身顾问”,适合于各类受众的新闻随手可得,受众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各类传达的消息,在线点播及“播客”的流行无疑证明了受众更益于接受这种“针对”。4.接收变动化。变动化是移动媒体先天的优势与特点,微时代中媒体所要争夺的是变动中受众的注意力,电视新闻播音亦不能例外,“接收变动化”使得新闻播音在制作上调整内容结构,充分考虑受众在外界环境变动状态下的信息接收状态,最为有效地传达出新闻事实。微信、微播、播客的内容播报相对于传统媒体宏大叙事更为“微型化”,这种制作成本较低、网络内容资源不受限,便于对内容进行转换、兼容和有效整合,可瞬间把表面看似微型凌乱的信息价值聚合在一起,形成别具一格的新闻播报特征和丰茂的价值传达。

三、微时代电视新闻播音的改进策略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8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传播;创新

一、融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创新的要求

1.新闻从业人员的思维创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闻从业人员只有具备新时代的融媒体理念和思维方式,才能实现新闻传播的创新发展。要树立“融媒体思维”和“用户思维”,以用户为中心,适应融媒体传播环境,不断创新新闻产品的内容和形式,用好全媒体传播渠道,提升用户的新闻体验,增强用户的忠诚度。2.新闻传播的形式创新第一,面对受众的新需求,新闻传播要调整传播形式,充分利用新技术,为受众精准推送新闻内容,实现新闻的多元化、个性化传播。比如Vlog这种新式的网络日志的传播方式,主题广泛,注重时效,轻松有趣,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央视新闻先后了康辉的6支Vlog,他举着手机在新闻现场拍摄,将新闻像故事一样与受众分享传播,有希腊总统府的实地参观,也有爱琴海的秀丽风光,一时间圈粉无数。第二,要重视可视化表达。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速提升,资费降低,短视频等可视化表达将成为新闻的主要传播方式。第三,要集成多种新闻传播形式,形成聚合平台,提升传播能力。新闻传播要根据不同传播渠道的特点为受众提供分众化的内容,使受众能够通过聚合平台清晰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并通过社交化的交流互动,增加受众黏性,促进受众转发、分享新闻内容。3.新闻传播的内容创新一方面,要提高内容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和虚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需要的是客观、真实、专业、权威的信息解读和深入分析。而新闻媒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是任何自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其新闻传播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受众提供焦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深入挖掘、专业解读,加强思想引领,使受众能够在扑朔迷离的杂乱信息中拨云见日,知晓事件真相。另一方面,要提高内容的贴近性和针对性。要挖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鲜活题材,用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讲好故事、做好产品;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研判受众群体的喜好,细分用户市场,为受众贴好“标签”,精准推送新闻内容,满足受众的个性化新闻需求,提升新闻传播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能力。

二、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创新的途径

融媒体时代,传播格局和媒介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体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若想获得竞争优势,必须在新闻传播方面求新求变,顺应潮流发展。1.转变发展理念,讲好“中国故事”媒体融合发展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挑战,但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融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直接影响着新闻的可传播性。因此,新闻传播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树立融媒体思维,坚持“内容为王”,增强新闻报道深度。一是选题策划要精。媒介融合环境下产生了巨量信息,记者要增强宏观意识和新闻敏感,洞察新闻事件,善于挖掘这些信息中有价值的内容进行选题策划,迅速做出反应。二是采访挖掘要深。要充分挖掘新闻信息的内涵外延,捕捉细节和隐含线索,使新闻有温度、有细节、有故事。三是话题设置要准。记者要胸怀大局,对传播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整合,围绕主题进行素材取舍,尽可能为受众提供清晰、完整、深刻的新闻报道,满足受众的新闻体验需要。2.加强技术驱动,满足传播需求融媒体环境下,媒体需要依靠技术获得长足发展,技术优势是媒体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此,新闻传播应该以技术为驱动,创新传播形式,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传播需求。第一,要发挥移动端的作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终端逐渐成为受众获取和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必须坚持“移动优先”的发展战略,集中力量引进先进技术,加强移动终端的技术研发,打造立体多样的移动产品体系,实现移动终端受众数量的大规模增长。第二,要发挥可视化传播的作用。5G网络为短视频和新闻直播提供了环境支持,短视频和直播能够传播给受众更直观、更全面的新闻内容,也更利于受众在自己的朋友圈进行裂变式传播。第三,要发挥智能驱动的作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使媒体迈进了“智媒”时代,对于新闻的生产、分发和反馈等各环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强化融合学习,培养综合能力学习是创新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融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经历了“可读”“可听”“可看”的阶段,正在进入“可分享”“可互动”的阶段,新闻传播的渠道拓展了,媒体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也必须提升。媒体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对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融合技术,掌握跨界叙事能力,尽快向全媒体记者编辑转型。

三、结语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9

关键词:新闻传播;背景音乐;传播效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传播方式由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传播发展为多媒体传播。多媒体传播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弥补了传统传播方式的缺陷。现代社会,受众的差异性推动了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因此,必须在不同类型的新闻中合理使用新闻传播手段,才能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的类型

目前,我国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中,在传播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的新闻传播模式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传播和广播新闻传播两种。

1.背景音乐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1)背景音乐的重要性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使用背景音乐和字幕解说,有效延伸信息传播的内容,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高信息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第一,审美需求。电视新闻节目之所以被受众认可和喜爱,因为其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如果电视新闻节目使用不适当的表现形式,则会影响受众的审美体验。因此,为了丰富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体现其艺术性,必须在播放新闻时使用相应的背景音乐,使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和声音统一起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例如,《新闻联播》在节目开头使用管弦乐,气势恢弘;播放新闻时使用较缓的背景音乐,表现了对新闻事件的重视;在节目结尾使用轻松愉快的旋律,能够放松受众观看紧张且严肃的新闻节目后紧绷的精神。第二,心理需求。通过调查表明,新时代受众已经不再喜欢严肃的报道形式,娱乐新闻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受众的文化需求已经转化为感官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受众想在获取信息时得到更多情感体验。例如,2008年中央电视台报道5•12汶川地震时,使用背景音乐,突出新闻内容,舒缓受众紧张的情绪,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表达了媒体和受众对灾区同胞的牵挂。第三,媒体需求。在西方国家,西方优秀媒体主要通过新闻、娱乐和影视节目等吸引受众的关注。在我国,传统的娱乐传媒逐渐向新闻节目发展,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所以,在新闻节目中使用背景音乐是目前推动新闻传播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2)背景音乐的作用我国媒体报道灾难事件时,通过后期剪辑和处理,通过背景音乐突出新闻内容,引发受众的情绪共鸣,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我国媒体报道发生自然灾害后和志愿者进入灾区救援的事迹时,会使用节奏感较强的背景音乐,使受众了解灾区救援的真实情况,促使其关注事态的发展。另外,背景音乐具有提升传播效果的作用。背景音乐能够增加新闻节目的艺术性,使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使受众印象深刻,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引导受众理解新闻内容。

2.背景音乐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1)背景音乐的重要性与电视新闻传播和网络新闻传播相比,广播新闻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较单一,受众只能够通过广播员的声音了解新闻信息。随着传媒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受众需求变得多样化,这就对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使用背景音乐,能丰富新闻表现形式,吸引受众的关注。(2)背景音乐的作用第一,突出主题。在广播新闻节目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够突出新闻主题,稳定报道节奏,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例如,流传在陕西省紫阳县境内的紫阳民歌歌词巧妙风趣、旋律优美、唱法独特,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广播新闻传播中使用紫阳民歌,能增强新闻的贴近性、丰富新闻的感彩、升华新闻的内容,提升受众的文化传承意识。第二,营造气氛。广播新闻传播的发展一共有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阶段、规范阶段和审美阶段。生存阶段,即广播新闻节目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定位,吸引受众关注、获得受众认可的阶段。规范阶段,即广播新闻节目不断创新自身传播风格,提升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阶段。审美阶段,即广播新闻节目重视在向受众传播新闻的同时,表现新闻美感,展现新闻语言魅力的阶段。广播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是新闻语言的一种,能够丰富新闻情感,缩短受众和新闻信息之间的距离。

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的应用价值

背景音乐在新闻传播中有重要的地位和应用价值。

1.提升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和广播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成了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够有效烘托节目气氛,提升新闻的传播效果。例如,中央电视台《等着我》国家力量全媒体公益寻人平台,是中国唯一一档利用国家力量为普通大众实现“团圆梦”的大型服务类节目。在《等着我》中,背景音乐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着我》中有一期节目题为《寻找战友》,播出之后得到了许多受众的关注。节目中的背景音乐是陕北民歌《东方红》,歌曲节奏明快,提升了节目的艺术性和传播效果。

2.突出节目主题

电视新闻节目根据特定的主题传播信息。根据节目主题,使用不同的背景音乐,不仅能渲染气氛,还能突出新闻内容,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因此,在不同主题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不同的背景音乐,能够突出新闻主题,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效果。

3.烘托报道气氛

通过使用背景音乐,能够提升电视新闻和广播新闻的传播效果,突出新闻内容,烘托新闻气氛。明确不同节目的主题,使用适合节目主题的背景音乐,能够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使受众融入新闻气氛,引导受众思考新闻的内涵。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新闻传播中背景音乐的应用及价值。在不同类型的新闻中合理使用新闻传播手段,才能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目前,我国媒体主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其中,在传播过程中使用背景音乐的新闻传播模式主要包括电视新闻传播和广播新闻传播两种。在电视新闻传播中使用背景音乐,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信息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而在广播新闻传播中使用背景音乐,能丰富新闻节目的表现形式,吸引受众的关注。因此,在新闻传播中使用背景音乐,能提升新闻传播效果,突出节目主题,烘托报道气氛,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提升新闻节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陈辉、高鹏:《音乐在电视新闻中的形态及其应用价值研究》,《当代电视》2014年第11期。

②李志涛:《浅谈新闻背景在报道中的运用及其价值》,《新闻传播》2014年第5期。

③高茵:《电视新闻节目中音乐元素形态及其应用价值》,《新闻战线》2015年第8期。

④文佳:《从公益节目〈等着我〉看背景音乐的应用》,《新闻战线》2015年第22期。

⑤杨卓尔:《背景音乐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探究》,《科技传播》2014年第24期。

⑥张丽娜:《背景音乐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中国报业》2016年第10期。

新闻传播的要求篇10

关键词电子技术;电视新闻传播;传播媒介

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必然会带动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出现了现代化数字、互联网、电视新闻视频制播网、电视台音视频非线性编辑等不同的传播载体,电视新闻实现了同一时间不同渠道的传播效果,电子特技与动画随机应用开始融合。

1电子技术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电视与电子技术关系密切,电视传播形式的每一次变革本质上都与电子技术发展密不可分。不同媒介中又以电视为突出代表,从电子新闻采集转变到卫星新闻采集,从新闻今天报到新闻实时报。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电视新闻传播史上有革命性的意义,不仅加快了传播效率,而且拓展了电视新闻维度,使得大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通畅和便捷,着重体现在两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在电视新闻的有效传播过程中不断提供信息,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效率、机会不断增多;二是在电视新闻采访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以电视新闻采访、现场采访、直播室采访三位一体的电视新闻采访新形式。电视新闻采访内涵与形式更加丰富,立体化呈现方式为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了新机遇。生产技术的发展必然对生产力产生直接作用。电子技术发展使得电视新闻信息量出现量变,新闻信息出入更加简单化。新闻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新闻工作者提供素材的内容质量,对电视新闻受众对内容的理解有重大影响。电子技术发展突出表现在对新闻事件的快速整理与传播,社会效率的提升必然会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在传播领域的迅速普及。电视新闻与制作网络化形式的风靡,使得数字技术融合各大网络系统逻辑的盛况出现在人们视野,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又迎来一次新的飞跃。人们与网络传媒互动性增强,这也是互联网技术与通讯网络技术融合的良好表现,信息传输渠道与电视新闻采访效率都有了不错的发展前景。新闻信息传播形态不仅能通过互联网与通讯网进行信息传送,网络采访与异地采访也成为一种常态。在电视新闻文字、声音、视频、图像等传播媒介整合层面,数字与双向性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强调了电视新闻传播的开放性,加深电视新闻媒体特征。电子技术发展也使得电视新闻传播中的画面素材更为丰富,记录更加及时,传播更加迅速,新闻现场的画面质量与速度不断提升,甚至夜视技术发展也使得夜间突袭场景得到有效采集与传播。另外,字幕也是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说明物存在,对画面、声音等作出进一步解释,字幕在某些特别报道的新闻节目中意义重大,是新闻传播的第二大主体。

2电子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电子技术不断拓展电视新闻传播渠道,新闻信息呈现出海量化和多样化发展形态。随着移动端技术突飞猛进,大众开始接受更为方便快捷的新媒体,比如手机网络,以丰富的报道形式与传播渠道赢得人们认可。电视新闻传播在强大信息渠道竞争对手面前,要及时引进国际一流的电子应用技术,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改善社会工作效率,尽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身市场定位。并不断培养与总结后期特效技术人才,推动电视新闻传播语言更加契合人们实际需求。电视新闻制作必须充分结合电子技术,并积极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才能产生价值。电视新闻从业者应主动将电视新闻业务实际需求理解为应用系统与技术结合体,只有形成有效适用技术方案,才能充当新闻制作与电子技术之间的桥梁。相关从业人员在电视新闻传播过程种关键作用,是生产技术更新迭代的智慧源泉,准确把控新闻制作与传播实际需求,才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开发适用系统,在国际电子应用市场中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工作需将新闻制作与传播业务进行融会贯通。电视新闻媒体中每项技术也都需通过观众来体现其内在价值,一档具有高标准经济与社会收益的新闻媒体,其自身具备的一流电子技术与新闻节目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电视新闻节目在日常制作与传播过程中,需及时反馈受众与要求,从而推动电视新闻传播可持续发展。随着时展,人们接受画面语言的方式也变得不尽相同,抽象视听语言在电视新闻画面语言中的作用越发明显,在正确指导应用下,两种语言都能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细节语言体系存在。尊重客观事实是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的根本原则,但随着电视表现技术的多样化发展,动画、特效等制作技术与新闻制作的融合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素材的传播效果,与大众实际诉求相结合,这是时展必然要求,是电视新闻传播形式创新的结果,也可在电视新闻主题意义上进行挖掘,以此来塑造新闻节目内容的深刻性,增强观众记忆。

3对电视新闻传播未来发展的建议

3.1不断促进双向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

当下国内不断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电视频道资源较之前有很大发展,从少数几个台甚至拓展到上百个,大众对新闻源的选择更加广泛。各地方都大力推进双向改造,电视服务由单向传输转变成双向互动,电视在大众生活扮演的角色又开始重要起来,人们观看行为也从“看新闻”转变成“选新闻”,对新闻行业时效性提出一定要求。

3.2充分利用移动通信技术,不断拓展传播形态

电子技术发展推动移动通信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移动电视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人们在不看手机、看新闻外,在地铁、公车上也能看到实时新闻节目。除此之外,也需扩大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在人群密集区域定点投放,比如电梯、出租车等位置。据全球策划服务中心调查表明,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基础之上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实现跨越式发展,将会对经济、社会等各领域产生革命性影响。既为电视新闻传播业带来发展机遇,也为其安全绿色传播带来挑战,信息技术与安全成为电视新闻在融合移动通信技术过程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3.3充分利用互联网,扩大传播范围

互联网普及让网络电视成为全球传播中最具革命性的新媒体形式,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视觉文化正逐步占领这个世界,诸多新型视频网站、网络电视台、自媒体等类型服务逐步成为全球互联网应用、社会关注、广电发展的热点,运用何种方式能成分发挥广电主导作用,不断建设发展网络电视台,成为目前包括电视新闻传播在内的媒体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德辉,张梦姣,李大威.我国体育电视资源的垄断对体育传播的影响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2):13-19.

[2]王文娟.浅析电子技术发展与电视新闻传播的关系[J].工程技术,2015(8):34-38.

[3]付宗沩.当前电子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