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海洋生物行业报告十篇海洋生物行业报告十篇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3:24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1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与倾倒区选划、使用、监测、管理有关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本规定所指的倾倒区包括海洋倾倒区和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海洋倾倒区是指由国务院批准的、供某一区域在海上倾倒日常生产建设活动产生的废弃物而划定的长期使用的倾倒区。

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是指为满足海岸和海洋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需要而划定的限期、限量倾倒废弃物的倾倒区。

第四条国家海洋局及其海区分局是实施本规定的主管部门。

第五条选划倾倒区应当符合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和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第六条国家海洋局根据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及沿海经济发展需要制定倾倒区规划。

第七条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负责审批。

国家海洋局受理和组织选划下列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一)疏浚物或惰性无机地质废料总倾倒量在500万立方米(含5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二)倾倒除疏浚物、惰性无机地质废料和人体骨灰以外的其它废弃物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三)倾倒作业活动涉及两个海区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四)军事工程、绝密工程等特殊性质工程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废弃物在内地管理海域倾倒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六)国家海洋局认为对海洋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的其它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受理和组织选划前款规定以外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

第八条海洋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根据倾倒区规划提出并组织选划,也可由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提出选划申请,经国家海洋局同意后开展选划工作。

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由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向具有受理权限的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开展选划工作。

申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申请理由、拟倾倒废弃物的名称、数量、作业时限、废弃物特性以及其它有关材料。

第九条主管部门在接到需要倾倒废弃物的单位书面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同意选划倾倒区的答复。

第十条倾倒区选划程序如下:

(一)由申请单位委托主管部门认可的选划技术单位编制倾倒区选划大纲。

(二)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大纲送审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

(三)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大纲报批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查意见回复申请单位。

(四)申请单位根据主管部门对选划大纲的审查意见开展倾倒区选划工作并编制倾倒区选划报告。

(五)主管部门自收到申请单位提交的倾倒区选划报告送审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组织评审。

(六)申请单位将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报送主管部门,并抄送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海域的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由国家海洋局组织选划的,申请单位应将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同时报送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

(七)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在收到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海洋局。

(八)国家海洋局自收到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送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在1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回复国家海洋局,逾期未回复审核意见则视为同意。国家海洋局在收到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海洋局自收到临时性海洋倾倒区选划报告报批稿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予以审批。

第十一条国家海洋局组织倾倒区选划大纲和选划报告评审时,征求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组?愕骨蟾俸脱ǜ嫫郎笫保髑笏诤G液J隆⒂嬉敌姓鞴懿棵胖笔艋沟囊饧?

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直属机构应在倾倒区选划大纲和选划报告评审后1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海洋局或海区分局提交书面意见,逾期则视为同意。

主管部门在组织选划倾倒区时应征求所在海域省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意见。

第十二条在编制倾倒区选划报告时,应对废弃物的特性、成分、倾倒的方式、数量、强度、频率、倾倒物质的扩散方式、倾倒物质对海洋生态环境、通航安全、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结论,同时要提出防止倾倒污染的管理措施、对策和建议。

第十三条在已有倾倒区的附近海域,原则上不再设立新的倾倒区。但是已有的倾倒区由于其容量、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和社会条件等原因不宜使用或不能满足倾倒作业需要时,可选划新的倾倒区。

第十四条两项以上工程同时使用一个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可按照总倾倒量将选划论证工作予以合并,提交一份选划报告。

一项工程使用另一项工程已选划或正在使用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应在原选划工作的基础上对倾倒增量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提交论证报告,报国家海洋局批准。

第十五条疏浚物倾倒总量在50万立方米以下的工程项目需要使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可由选划技术单位在收集倾倒区及其附近海域现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专题论证,直接编制选划报告。倾倒申请单位将选划报告报送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海区分局在组织专家审查并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疏浚物倾倒总量在5万立方米以下且对海洋环境影响很小的工程项目需要使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时,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确定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和范围,报国家海洋局审批。

人体骨灰所需的倾倒区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根据需要指定倾倒区域。

第十六条国家海洋局负责海洋倾倒区公告。公告内容包括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倾倒废弃物的种类和数量、使用期限等。

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负责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公告。公告内容包括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位置、倾倒单位、工程名称、倾倒数量、作业时间和倾倒区使用期限等。

第十七条当海洋倾倒区不宜使用或暂时不宜使用时,由国家海洋局予以封闭或暂停使用,并公告。

当临时性海洋倾倒区不宜使用或暂时不宜使用时,由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予以封闭或暂停使用,并公告。

对使用期限已满或倾倒活动已结束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在期满或倾倒作业结束后立即予以封闭,并于封闭后20个工作日内报国家海洋局备案。

废弃物倾倒单位应自倾倒区暂停使用或封闭之日起终止在该倾倒区的倾倒作业。

第十八条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有效期一般不超过3年。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3年期满时,倾倒作业尚未完成的,废弃物倾倒单位必须向主管部门提出延期申请,并提交环境监测报告。

主管部门根据倾倒作业状况和环境监测结论做出是否延期的决定,并将延期使用情况通告国家海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直属机构。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年。

第十九条废弃物倾倒单位在实施倾倒作业过程中应当接受中国海监机构的监督检查,并为执法人员执行公务提供方便。

第二十条在产业活动密集区域或倾倒作业活动与其他产业活动容易发生冲突的?蚧ǖ那愕骨凳┣愕棺饕凳保掀锴愕沟ノ挥Φ狈⒉记愕棺饕倒妗?

第二十一条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当根据倾倒区使用的状况适时组织环境监测工作,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封闭或暂停使用倾倒区,调整倾倒的方式、数量、强度、使用年限等。

废弃物倾倒单位应当委托主管部门认可的机构承担倾倒区进行监测与评价工作,监测评价方案应当报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核准。

第二十二条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应将海洋倾倒区的监测结果定期报送国家海洋局备案。

在临时性海洋倾倒区倾倒作业结束后90日内,废弃物倾倒单位应向国家海洋局海区分局提交环境监测评价报告。主管部门可根据临时性海洋倾倒区的使用状况和倾倒作业强度,要求废弃物倾倒单位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

第二十三条倾倒区的选划和监测工作应当符合倾倒区选划和监测技术规范。

第二十四条承担倾倒区选划和环境监测的单位对选划结论和监测结论负责,并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倾倒区选划费用和海洋环境监测费用。

第二十五条违反本规定,未开展倾倒区选划工作擅自实施倾倒作业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规定,向已封闭的倾倒区倾倒废弃物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六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七条废弃物倾倒单位违反本规定,在倾倒区选划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主管部门可责令其停止倾倒作业,吊销倾倒许可证。

第二十八条从事倾倒区选划和监测的单位,在倾倒区选划和监测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主管部门予以警告;情节严重的,在5年之内不得从事倾倒区选划和监测工作。

第二十九条废弃物倾倒单位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提供倾倒情况记录、拒绝接受中国海监机构的现场检查、或者在检查中弄虚作假的,主管部门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四条第三项、第七十五条之规定予以处罚。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2

海洋运输承担了90%的国际贸易量,由海洋运输引起的环境污染主要是船舶污染。为此,国际海事组织先后制定了《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和相关各类补充文件。《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是为保护海洋环境,由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有关防止和限制船舶排放油类和其他有害物质污染海洋方面的安全规定的国际公约,是旨在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重要国际公约,也是人类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国际公约。它包括6个技术性附则:附则i---防止油污规则;附则ii---控制散装有毒液体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ii---防止海运包装形式有害物质污染规则;附则iv---防止船舶生活污水污染规则;附则v---防止船舶垃圾污染规则;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大气污染规则。基本涵盖了主要类型的船舶污染,包括油污、有毒液体、有害包装物、污水和垃圾等。后来的《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主要是对1973年公约的《附则ⅰ防止油污规则》进行实质性修政和补充,其他几个附则没有多大变化。该公约以其详细和全面的船舶污染防治规范,成为各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的典范。

法案出台背景

澳大利亚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其海岸线长达37521公里,其对外贸易运输主要依靠海运,海洋就是澳大利亚的生命线,因此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海洋环境保护。澳大利亚制定了大量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并不断修改完善,仅仅自2010年以来,澳大利亚就在联邦和州的层次上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多次。

2010年11月9日,澳大利亚联邦通过了《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该法修正了《2008海洋保护(船用油污染损害的民事责任)法》和《1983海洋保护(船舶污染预防)法》,给2008海洋保护法增加了一节新的内容---响应者免责,以保护那些在燃油溢出事故中给污染受害者提供了合理帮助,并因此而拥有良好信誉的人员。www.lw881.com而对1983海洋保护法则修订了一些条款,如对含硫燃油的使用要比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指定限值更高;要求澳大利亚海事部门同意安排一个在船上以外的地方,专门放置船上燃油供应簿。还要制定相关条款,要求保存关于损害臭氧层物质的记录,并在记录本中规定虚假或误导性条目的惩罚。此外,维多利亚州也在2010年9月28日通过了《2010海洋安全法》,该法修订了1988年的《海洋法》,目的是以一种更现代的安全管制方式改善海洋安全状况,其中包括防治海洋污染造成的安全问题。

同时,这也是新南威尔士州(以下简称新州)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防治环境污染的一个大趋势所致。2011年11月,新南威尔士州通过了《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该法案针对那些有引发污染事件风险的组织应该准备遵守法案所带来的变化,包括增加报告义务,应对增大的处罚,要求制定污染事件应急反应计划和公开环境监测数据等等。

法案主要内容

2012年3月7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议会通过了新的《2011海洋污染法》,这部法律借鉴了《1973年国际船舶污染预防公约》、澳大利亚联邦2010年刚刚修订的《2010海洋保护法修正案》和新州刚刚修订的《2011环境保护法修正案》。法案的主要修订内容是禁止向国家水域排放有害包装物,排放污水和垃圾,如果有这些违法行为,则公司可能面临最高数百万美元的罚款。这部新法律也引入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紧急计划和海洋污染报告制度,使得海洋污染事故反应和岸上污染事故的反应机制更为一致。

思考和借鉴

对由于海洋运输船舶引起的海洋环境污染,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并加入了《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遣成污染公约》和《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73/8防污公约”,73/78marpol)等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的国际公约。

目前我国最新的海洋船舶污染防治法是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中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该规定是中国政府履行《73/78防污公约》,确保公约的各项要求得以严格执行,使现行规定与公约最新要求相一致,与公约全面接轨的具体实施,对提高我国的履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规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船舶污染预防制度体系,包括船舶污染物的排放与接收、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及其有关作业、船舶拆解、打捞、修造和其他水上水下船舶施工作业和违法的相应法律责任等内容。明确了海事机构管理职能和船舶有关作业活动范围。明确了船舶污染防治管理的一般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管理制度。明确了船舶载运污染危害性货物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油料供受作业的管理要求。明确了船舶拆解、打捞、修造等水上水下施工作业的污染防治管理要求。明确了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尽管该法在2010年颁布并在2011年得以实施,但我国的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事故仍然非常严重,考量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颁布的最新海洋污染法,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和借鉴:

1、程序和实体并重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立法中同样重要

我国船舶污染海洋立法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即轻程序,重实体。《海洋环境保护法》和《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均设定了防治船舶污染的相关制度,但没有明确在制度执行过程中所必须的操作性规定,《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弥补了这些不足,制定和完善了操作性规定,但这些规定多为实体性规定,对程序性规制明显不足。如对船舶污染物的接收,该规定只明确“船舶应当将不符合规定排放要求以及禁止向海域排放的污染物排入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港口接收设施或委托具备相应接收能力的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接收,船舶污染物接收作业单位应当落实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制度。进行污染物接收作业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标准、规程,并采取有效的防污染措施,防止污染物溢漏。”但审视该条规定,对船舶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单位之间的污染物交接程序并未规制,从而可能导致交接上的混乱,以致污染物遗漏。而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要求船舶针对造成的石油和有毒液体紧急污染事故制定应急预案并随船携带。该应急计划的必备条款中就包含报告紧急事件必须遵循的程序、和主管机构合作应对的程序,特别是和船上负责通讯的人。在法定的垃圾处理计划中,也包括收集、储存、处理和处置垃圾的程序,包括使用船上设备来执行这些程序。

转贴于

2、信息披露:污染船舶负责报告,全程信息公开

在澳大利亚新州的海洋污染法针对船舶污染的防治规定中,关于信息披露和公开的法律规范非常多,特别是关于污染紧急事件应急反应中的信息公开。如对船舶污染海洋事故的报告义务:不仅要求污染船舶报告涉及石油污染和有毒液体污染事故,还要求船舶必须报告涉及丢弃废弃包装物,或者大船舶污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或失灵,导致未经处理或者未充分处理的污水排放。污染船舶报告的时间要求从“一旦有条件就报告”转变为“无条件的立即报告”;而且必须把污染事件从始至终的最新信息告知最高可达6个相关的主管当局;同时,设定政府的通告义务。如该法案授权部长发出一系列海洋环境保护通告,包括:海洋污染清除通告、海洋污染预防通告和海洋污染禁止通告。

我国虽然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了任何船舶和民用航空器对海上排污或污染事件的报告义务,并在《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立即就近向海事管理机构报告”。其后又专章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其中也专门规定了船舶污染事故报告制度,交通运输部的《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重复了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船舶污染的报告义务,但这种表面上宽泛的报告主体范围,实际上导致报告主体的不明确,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报告的污染物种类,也造成善良的可能报告人无法确定是否属于该报告的污染。信息披露的主要责任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的,尤其是在污染的处理阶段,政府作为监管部门,应该成为主要的信息公开来源,这也是我国船舶污染防治立法中,对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立法缺位。

3、法律实施:对污染船舶的处罚力度和对政府的监督

船舶污染海洋防治法的有效实施,主要依靠命令-控制手段,即一方面依靠政府严格公正执法,另一方面依靠强有力的处罚。然而,政府是由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人”组成,政府官员也可能权力寻租,或为机构俘获,因此,对监管者必须设立有效的制约,同时要有力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处罚必须充分引起被处罚者的充分重视,这只能依靠加大处罚力度。澳大利亚新州海洋污染法为保证政府的监管效率,在立法中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如通知义务、持续的信息披露义务,再如对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监管内容公开,以接受公众监督,即环境保护机构必须在其公报上公布与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相关的数据内容:包括强制性的环境审计内容,污染研究和污染减轻方案,和/或发给环保许可证持有者的处罚通知等。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3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和个人,以及他们所使用的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及其他有关设施。

第三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主管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海洋局及其派出机构,以下称“主管部门”。

第四条企业或作业者在编制油(气)田总体开发方案的同时,必须编制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海洋局和石油工业部,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组织审批。

第五条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油田名称、地理位置、规模;

(二)油田所处海域的自然环境和海洋资源状况;

(三)油田开发中需要排放的废弃物种类、成分、数量、处理方式;

(四)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价;海洋石油开发对周围海域自然环境、海洋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对海洋渔业、航运、其他海上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为避免、减轻各种有害影响,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五)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影响程度及原因;

(六)防范重大油污染事故的措施:防范组织,人员配备,技术装备,通信联络等。

第六条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应具备防治油污染事故的应急能力,制定应急计划,配备与其所从事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规模相适应的油收回设施和围油、消油器材。

配备化学消油剂,应将其牌号、成分报告主管部门核准。

第七条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的防污设备的要求:

(一)应设置油水分离设备;

(二)采油平台应设置含油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处理后的污水含油量应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三)应设置排油监控装置;

(四)应设置残油、废油回收设施;

(五)应设置垃圾粉碎设备;

(六)上述设备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检验机关检验合格,并获得有效证书。

第八条一九八三年三月一日以前,已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海域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的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防污设备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并在本条例颁布后三年内使防污设备达到规定的要求。

第九条企业、事业单位和作业者应具有有关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保险或其他财务保证。

第十条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应备有由主管部门批准格式的防污记录簿。

第十一条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的含油污水,不得直接或稀释排放。经过处理后排放的污水,含油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含油污水排放标准。

第十二条对其他废弃物的管理要求:

(一)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和其他有毒残液残渣,必须回收,不得排放或弃置入海;

(二)大量工业垃圾的弃置,按照海洋倾废的规定管理;零星工业垃圾,不得投弃于渔业水域和航道;

(三)生活垃圾,需要在距最近陆地十二海里以内投弃的,应经粉碎处理,粒径应小于二十五毫米。

第十三条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需要在重要渔业水域进行炸药爆破或其他对渔业资源有损害的作业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开主要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繁殖和捕捞季节,作业前报告主管部门,作业时并应有明显的标志、信号。

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将作业地点、时间等通告有关单位。

第十四条海上储油设施、输油管线应符合防渗、防漏、防腐蚀的要求,并应经常检查,保持良好状态,防止发生漏油事故。

第十五条海上试油应使油气通过燃烧器充分燃烧。对试油中落海的油类和油性混合物,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并如实记录。

第十六条企业、事业单位及作业者在作业中发生溢油、漏油等污染事故,应迅速采取围油、回收油的措施,控制、减轻和消除污染。

发生大量溢油、漏油和井喷等重大油污染事故,应立即报告主管部门,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油污染,接受主管部门的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化学消油剂要控制使用:

(一)在发生油污染事故时,应采取回收措施,对少量确实无法回收的油,准许使用少量的化学消油剂。

(二)一次性使用化学消油剂的数量(包括溶剂在内),应根据不同海域等情况,由主管部门另做具体规定。作业者应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经准许后方可使用。

(三)在海洋浮油可能发生火灾或者严重危及人命和财产安全,又无法使用回收方法处理,而使用化学消油剂可以减轻污染和避免扩大事故后果的紧急情况下,使用化学消油剂的数量和报告程序可不受本条(二)项规定限制。但事后,应将事故情况和使用化学消油剂情况详细报告主管部门。

(四)必须使用经主管部门核准的化学消油剂。

第十八条作业者应将下列情况详细地、如实地记载于平台防污记录簿:

(一)防污设备、设施的运行情况;

(二)含油污水处理和排放情况;

(三)其他废弃物的处理、排放和投弃情况;

(四)发生溢油、漏油、井喷等油污染事故及处理情况;

(五)进行爆破作业情况;

(六)使用化学消油剂的情况;

(七)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企业和作业者在每季度末后十五日内,应按主管部门批准的格式,向主管部门综合报告该季度防污染情况及污染事故的情况。

固定式平台和移动式平台的位置,应及时通知主管部门。

第二十条主管部门的公务人员或指派的人员,有权登临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以及其他有关设施,进行监测和检查。包括:

(一)采集各类样品;

(二)检查各项防污设备、设施和器材的装备、运行或使用情况;

(三)检查有关的文书、证件;

(四)检查防污记录簿及有关的操作记录,必要时可进行复制和摘录,并要求平台负责人签证该复制和摘录件为正确无误的副本;

(五)向有关人员调查污染事故;

(六)其他有关的事项。

第二十一条主管部门的公务船舶应有明显标志。公务人员或指派的人员执行公务时,必须穿着公务制服,携带证件。

被检查者应为上述公务船舶、公务人员和指派人员提供方便,并如实提供材料,陈述情况。

第二十二条受到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要求赔偿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二条的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申请主管部门处理,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一方赔偿损失。受损害一方应提交污染损害索赔报告书,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受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的时间、地点、范围、对象;

(二)受污染损害的损失清单,包括品名、数量、单位、计算方法,以及养殖或自然等情况;

(三)有关科研部门鉴定或公证机关对损害情况的签证;

(四)尽可能提供受污染损害的原始单证,有关情况的照片,其他有关索赔的证明单据、材料。

第二十三条因清除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物,需要索取清除污染物费用的单位和个人(有商业合同者除外),在申请主管部门处理时,应向主管部门提交索取清除费用报告书。该报告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清除污染物的时间、地点、对象;

(二)投入的人力、机具、船只、清除材料的数量、单价、计算方法;

(三)组织清除的管理费、交通费及其他有关费用;

(四)清除效果及情况;

(五)其他有关的证据和证明材料。

第二十四条由于不可抗力发生污染损害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要求免于承担赔偿责任的,应向主管部门提交报告。该报告应能证实污染损害确实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所列的情况之一,并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仍不能避免的。

第二十五条主管部门受理的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纠纷,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进行调解处理。

当事人不愿调解或对主管部门的调解处理不服的,可以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主管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可以责令其限期治理,支付消除污染费用,赔偿国家损失;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责令其交纳排污费。

第二十七条主管部门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本条例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和个人,可视其情节轻重,予以警告或罚款处分。

罚款分为以下几种:

(一)对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的罚款,最高额为人民币十万元。

(二)对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的下列违法行为,罚款最高额为人民币五千元:

⒈不按规定向主管部门报告重大油污染事故;

⒉不按规定使用化学消油剂。

(三)对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的下列违法行为,罚款最高额为人民币一千元:

⒈不按规定配备防污记录簿;

2.防污记录簿的记载非正规化或者伪造;

3.不按规定报告或通知有关情况;

4.阻挠公务人员或指派人员执行公务。

(四)对有直接责任的个人,可根据情节轻重,酌情处以罚款。

第二十八条当事人对主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主管部门对主动检举、揭发企业、事业单位、作业者匿报石油勘探开发污染损害事故,或者提供证据,或者采取措施减轻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

第三十条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一)“固定式和移动式平台”,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所称的钻井船、钻井平台和采油平台,并包括其他平台。

(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是指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储存和管线输送等作业活动。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4

一、《条例》出台实施的意义

《条例》出台一是激活了《海洋环境保护法》,极大促进了海洋环境管理事业。《海洋环境保护法》是一部涉及海洋污染控制和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等诸多内容的综合性的环境法律。由于这部法律对海洋环境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涉及海洋环境管理的诸多内容,诸如对陆源河口及排污口、海洋石油平台、海洋倾废、海洋工程、海岸工程、船舶及港口等六大主要污染源的控制,对海洋养殖业的合理规范,对珊瑚礁、红树林和海洋自然保护区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等等。但多是原则规定,可操作性不是很强,需要较多配套的行政法规对其中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予以明确具体的规范。而《条例》是自《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改后出台的第一部配套的行政法规。这部法规的制定为具体、有效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二是更进一步实现以法规的强制力推广和强化人们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一个时期以来,海洋工程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无序、不科学建设的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乱围填海、炸岛、违法设置排污口等,尤其是用垃圾填海,导致了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的隐患,随着污染物在海洋中的不断扩散和污染物化学反应的不断加剧,将严重影响未来我国的海洋环境。《条例》的出台,将有助于依法严格管理和控制不合理的海洋工程项目建设,有利于教育人们热爱海洋,提高全民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三是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了良好而重要的基础。实践证明,不合理、不科学的海洋工程建设已经给我省的海洋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损害和破坏,直接影响着我省海洋经济强省的建设与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条例》的出台,有利于遏制违法的海洋工程建设,养护海洋渔业资源,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安全,促进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相和谐。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中应当重视或解决的问题

《条例》共计八章59条,是在认真总结涉海工程环境污染防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从海洋工程污染预防、海洋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污染控制到海洋工程的排污管理、海洋工程造成的污染事故的预警和控制,实行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并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即:事前评价(报告书编制内容、单位的相关资质、评价中的部门协作机制、环评权限、重新评价等),事中监视监测,事后监督(后评估、排污费征收、总量控制、三同时制度、排污报告制度、废弃拆除设施的报批制度),责任承担。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了对海洋工程建设、海洋工程运行过程中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监管,加大了对海洋工程运行后排污行为的监管,细化了有关海洋工程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从总体上讲,《条例》有几个方面的突破:一是明确了海洋与海岸工程界定(第三条内容);二是落实了“一条龙”管理原则。实现海洋工程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的全过程;三是深化了监督检查的权限与范围。从操作层面上讲,将海洋工程环保管理的原则、内容都具体化、程序化了,可操作性很强。第一,关于海洋工程建设前的海洋影响评价制度。在海洋工程建设之前进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控制和减轻海洋环境污染。《条例》规定,一是要求海洋工程必须做环境影响评价,并明确规定了评价的原则和要求;二是明确了海洋工程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和核准的权限和期限;三是完善了海洋工程环境报告书重新核准的规定。第二,海洋工程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它的污染损害的监管措施。加强对海洋工程建设运行过程中污染损害的监管,是防止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条例》做了四项规定。一是明确海洋工程保护设施“三同时”制度,二是对海洋工程环境的影响实行后评价制度。三是补充了对不同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特别管制措施,比如围填海工程的核准权限与听证要求等。四是明确凡是使用期满需要弃置、拆除或者改作他用的海洋工程要经过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第三,海洋工程运行后对它的排污行为要进行监管。这是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海洋环境中的一个关键,也是规范日常排污行为的需要。因此《条例》做了四方面的规定。一是明确要求海洋工程排污必须进行报告。二是海洋工程排污核定和排污费收支要实行严格的监管。三是对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废物加强管理。四是对污染物的排放实行限排和禁排制度。第四,关于海洋工程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处理。为了防止减少海洋重大污染事故的发生,及时处理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的突发事件,提高应急反应能力,《条例》做了三方面的具体规定。一是明确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二是规定了污染事故的报告制度。三是对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做了具体明确的规定。此外,《条例》还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进一步深化了行政监督检查权,明确了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强化了海洋主管部门的行政执法检查手段。为了有效的防止企业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民事责任,要求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建设单位必须排除危害,造成损失的要赔偿损失,以加大违法行为的成本。

但是回过来讲,尽管《条例》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污染防治问题做出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仍有一些不足与应注重之处。如①《条例》中没有明确定义海岸线,而海岸线是划分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的基础,也是明确海洋工程主管部门和海岸工程主管部门职责划分的依据之一。②排污口的设置管理。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排污口应当深海设置、远距离达标排放。这样就涉及到离岸排放的管道,使得排污口的建设既涉及陆源污染控制也涉及海上污染控制,既涉及海岸工程管理的有关问题,也涉及海洋工程管理的有关问题,以及其他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诸如海事、军队等的有关管理职责。③围填海、滩涂改造、海上堤坝等工程。这些工程建设一是可能造成对海岛、海岸线的破坏,使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受到严重的恶化;二是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的严重损害,最突出的问题是破坏滨海湿地、红树林;三是可能造成对海洋环境或者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有些地方围填海工程使用的填海物质是工业固体废物或者城市垃圾,使得潜在的污染将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④挖沙、炸岛采石、海上水产加工船等问题。⑤公众参与、听证(对象、程序、内容、意见采信)制度和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第十条第二款)。⑥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所使用的调查监测资料应符合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要求(我省海洋环保条例已有明确,要通过海洋计量认证的业务机构所采集的数据)。⑦《条例》实施初期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核准的衔接。

三、《条例》实施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在贯彻实施好《条例》中,应坚持①求真务实、勇于创新②把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③体现连续性、提倡开创性④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等原则,处理好“三个关系”:

1、注意处理好《条例》和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关系,深化理解,搞好衔接。《条例》是根据1999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来制定的,对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专门做了一章,海洋工程这个概念在1999年《海洋环境保护法》修订之后作为法律的概念提出来的。但是和老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的配套条例,比如1990年出台的《海岸工程条例》正在修改尚未公布。因此,这就有可能出现新的海洋工程条例和海岸工程条例之间可能有些条文不一致。而《海洋环境保护法》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法》比较,有些地方表述也不尽相同,如海岸工程项目的审核,在《海环法》中要有海洋主管部门审核的意见,而在《环评法》中只说了海洋工程项目的环评按《海环法》规定执行,没有提涉到海岸工程环评的程序,等等。因此,在贯彻实施《条例》过程中必须按照《立法法》的规定,专业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新的法规和旧的法规规定不一致时应该适用新的法规的要求来执行实施。

2、注意处理好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协同合作,服务经济。海洋工程污染防治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广,影响因素也比较广,涉海管理部门也比较广,有环保、海事、渔业、军队等,这就更需要各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陆海联动,军民共管,互通信息,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条例》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3、注意处理好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即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条例》对海洋工程项目环评的许可监督、执法部门赋予了很大的管理执法权,同时也对其的管理执法行为或者说行政行为做了很多规范,如核准内容、核准时间、环保设施验收、污染事故的报告与处理、排污费征收等等,明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都为进一步加强对海洋工程的监督管理,有效防治海洋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规定了很多行政审批,要加强管理,同时又要求行政实施人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为行政相对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所以,我们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遵循依法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为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当前需要做的工作

1、加强学习培训和宣传贯彻。一是《条例》与相关法律法规,二是《海洋工程环评技术导则》与有关环评规程、监测规范等。

2、加强配套制度的修改完善与调研建设。如:《浙江省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程》、《浙江省海洋工程环保设施验收办法》和《海洋环保听证管理》、《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海洋工程设施弃置拆除管理》等。

3、加强海洋工程监控技术设备与人才建设。建设一个环评技术专家库和一支“三同时”监测、验收、监督的专家技术队伍;加大海洋环境监测台站调查监测仪器设备的改造、提升,加快业务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

五、加强“行政安全”。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5

2月27日晚间,鲁北化工披露2013年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96亿元,同比下降41.34%;实现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417.02万元,同比下降23.54%。从这份成绩单中至少可以看出,去年鲁北化工过的并不轻松。

出人意料的是,3月8日,停牌5个月的鲁北化工突然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公司拟以非公开发行股份方式购买汇泰投资旗下金盛海洋100%股权。

根据鲁北化工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公司拟以4.51元/股非公开发行股份1.61亿股,购买汇泰投资旗下金盛海洋100%股权,金盛海洋100%股权作价7.27亿元。交易完成后,金盛海洋将成为鲁北化工的全资子公司。

重组草案显示,金盛海洋拥有海盐、溴素和苦卤业务,其中海盐产能达到100万吨,而鲁北化工现已拥有100万吨海盐产能和2000吨溴素产能。双方合并后,将形成200万吨海盐和6250吨溴素的产能,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水制盐企业之一,在盐化工行业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此外,双方地理位置邻近,完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管理,利用规模效应大幅降低成本,同时硫酸钾等产品与上市公司的化肥产品可以综合利用,利用协同效应加速公司的发展。

充满疑问的收购

外表看起来很完美,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鲁北化工此次收购的标的金盛海洋曾有借壳上市惨遭失败的前科,其盈利能力非常值得拷问。

2013年3月26日,正处于重大资产重组停牌期的*St联华公告称,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汇泰集团的海水养殖及海洋化工资产。4月17日,汇泰投资方面的代表孔令泉和李金岗顺利进入*St联华董事会,孔令泉还担任上市公司董事长。

但是,5月30日,*St联华副董事长李保荣联合多名董事,以重组不作为的理由罢免了孔令泉的董事长一职,上演了a股市场罕见的一幕闹剧。

李保荣等人不惜以极端手段罢免孔令泉的背后,是因为他们认为汇泰根本不符合借壳上市盈利状况的基本条件。据李保荣收到的汇泰投资重组预案,2010年~2012年汇泰投资的利润连续3年亏损,其三大业务海盐生产、溴素生产和海水养殖,2012年的利润分别下降42.84%、49.55%和18.16%。

汇泰集团投资管理中心负责人李明春认为,金盛海洋的盈利能力在报告中已经体现了,在这次重组之前资产有整合,虽然与*St联华重组时用的还是同一个名称,但是下属的资产是不完全一样的,有增加,也有减少,根据鲁北发展的需要作了一些调整。

李明春所说的增加,包括海水制盐和苦卤业务两块业务,即埕口盐化将海盐存货和制盐业务相关的地上构筑物和设施等增资到金盛海洋,金盛海洋与埕口盐化、汇泰投资等签署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埕口盐化将苦卤业务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设施和建筑物增资到金盛海洋。而他所说的减少,即金盛海洋将原有的水产养殖用地增资到子公司金盛水产,增资完成后将所持的金盛水产股权全部转让给控股股东汇泰投资。

经过了前述简单的整合后,金盛海洋营业收入由2012年的2667.26万元猛增至2013年的1.29亿元,净利润则从559.19万元猛增至2566.63万元。汇泰投资等还承诺,金盛海洋2014年~2016年扣非利润分别不低于7244.13万元、7652.01万元和8073.34万元,按照其2014年承诺的净利润数额计算,分别是2012年的12.95倍和2013年的2.82倍。

在汇泰投资将旗下最重要的实体资产土地剥离以后,金盛海洋未来的盈利能力能否达到承诺的标准,依然是一个谜。鉴于鲁北化工此前在资本市场上的不光彩前科,此次鲁北化工的大手笔收购着实让人疑惑重重。

2012年5月23日,鲁北化工公告称因四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被证监会处罚。证监会认定,鲁北化工在2007年、2008年间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信息披露违法,其中包括2006年5月24日合成氨资产置换停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短期借款余款未如实披露,未及时披露热电厂发电机组关停事项等。

错综复杂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重组鲁北集团存在突击入股金盛海洋的行为。在预案之前的2014年1月20日,金盛海洋召开股东会同意汇泰集团将其所持的金盛海洋30.2%股权转让给鲁北集团。

鲁北化工公告称,此次鲁北集团受让金盛海洋30.2%股权,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鲁北集团通过将受让的30.2%股权注入上市公司取得新增股份,在重组完成后保持其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第二,保持与汇泰集团的合理股权比例差距。

实际上,为了不威胁鲁北集团的控股地位,金盛海洋在前述资产整合时不惜将旗下最重要的实体资产——土地出让。2013年8月25日,金盛海洋将10块水产养殖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以4413.41万元的评估价值增资至子公司金盛水产,增资完成后将所持的金盛水产股权全部转让给汇泰投资;与此同时,金盛海洋向埕口盐化、汇泰集团、金盛水产租赁制盐的土地17.24万亩,租金1000万元/年,每5年递增10%,租赁期15年。

实际上,鲁北集团和汇泰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而且早就受到鲁北化工投资者的怀疑。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张荣强的汇泰投资发家是从鲁北集团改制出来埕口盐场开始的,正是孔令泉等人的帮忙才成就了汇泰投资。

尽管这一说法无法证实,但是目前汇泰投资确实和鲁北集团存在密切的关系。

汇泰投资副总经理、董秘孔令泉,曾在鲁北集团工作长达21年的时间。公开资料显示,孔令泉于1986年~1994年在山东鲁北化工总厂(鲁北集团前身)工作;1994-2007年在鲁北集团任副总工程师、兼技术开发部主任。2007年以后才到汇泰投资任职。

而鲁北化工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陈树常曾任山东埕口盐化集团(汇泰投资旗下埕口盐化前身)办公室主任、总经理助理、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等职;鲁北化工独立董事房崇民,也有担任埕口盐化党委书记、总经理和技术中心主任的经历。

在此次重组前,鲁北集团和汇泰投资还存在蹊跷的股权转让行为。2011年7月,鲁北集团子公司鲁北生物分别将其持有鑫岳化工33.34%的股份转让给汇泰投资和张荣安,股权变更后汇泰投资和张荣安持股比例分别为23.34%和10.00%。2012年5月,鲁北生物又从汇泰投资和张荣安收回该部分股权。

短短几个月,鑫岳化工的股权在鲁北集团和汇泰集团之间走了一个来回。个中缘由,值得玩味。

困难的盈利

鲁北化工于1996年上市,由于顶着循环经济和绩优股的光环,公司上市后一度遭到爆炒。但是随着鲁北集团及其关联方频频无偿向上市公司拆借巨额资金,公司的业绩一落千丈。因2007年~2009年度连续3年亏损,鲁北化工的股票也于2010年5月25日被上交所暂停上市,退市迫在眉睫。

之前的2010年5月6日,由于资金拆借和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问题,鲁北化工多名董事和高管遭到了上交所的公开谴责。

2012年5月23日,鲁北化工公告,正式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认定,公司在2007年、2008年间定期报告、临时报告信息披露违法,其中包括重大关联交易未予及时披露、2006年5月合成氨资产置换停产事项信息披露虚假、短期借款余款未如实披露、未及时披露热电厂发电机组关停事项等。

为了保住当地唯一一家上市公司,鲁北化工所在地无棣县财政给与公司拨款补贴4000万元;同时,鲁北集团以近1.6亿元受让公司账龄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等不良资产,并将集团旗下鲁北盐化40%的国有股权以及鲁北生物拥有的两条溴素装置,分别以1.8亿元和543万元的价格卖给上市公司。2012年6月,鲁北化工以2.94亿元受让鲁北盐化剩余60%股权。

同时,鲁北集团还承诺,如果这两块资产不能实现盈利预测,2011年2389万元、2012年7390万元、2013年8735万元(2012年和2013年实现的盈利为100%鲁北盐化股权和购入的溴素装置实现的盈利)的利润额,鲁北集团将在2011年、2012年、2013年年报披露后一个月内以现金向鲁北化工补足差额部分利润。

2011年,鲁北盐化和鲁北生物溴素生产线实现盈利1917.69万元和768.23万元,勉强超过承诺的2389万元。

2012年,鲁北盐化和鲁北生物溴素装置实现净利润仅7043.44万元,并没有达到承诺的7390万元。公司辩称,受2012年8月台风影响,公司溴素厂以及鲁北盐化部分资产遭受损失,且溴素厂装置于2012年8月暂时停产。根据公司的测算,台风造成的损失2012年度合计影响利润1520万元,预计2013年度合计影响利润2420万元。因此,公司董事会认为,注入的两项资产2012年度扣除不可抗力因素影响后的净利润已达到鲁北集团的盈利承诺。

然而,翻阅鲁北集团在2011年8月11日对其注入资产业绩承诺公告中,并未发现关于不可抗力的注意事项说明。鲁北化工证券部蔺红波解释称:“虽然当时没有说,但是现在算进去也是得到了中磊会计师事务所的认可的。遇到台风这种事情也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台风的影响真的有这么大吗?据公司自称,受台风影响到的2012年和2013年净利润达到近4000万元。而据资料介绍,此前遭到规模大数倍的台风侵袭的地区一个县的损失也不过3630余万元。

神秘流失的优质资产

一方面是鲁北集团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业绩屡屡不达标;另一方面鲁北集团却将旗下优质资产转让给其他公司。

2012年8月22日,鲁北集团一则国有股权转让项目引发关注。其转让标的为鲁北集团子公司鲁北生物所持鑫岳化工33.34%的股份。财务数据显示,仅2012年1月该公司就实现1.66亿元的收入和1193.76万元的净利润,而鲁北化工2011年净利润只有1823万。

彼时,投资者纷纷猜测鲁北化工竞购该部分股权,以增加自身盈利能力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可能性被鲁北化工董秘张金增干脆地否决了,原因是鲁北化工当时正专注海洋化工业,没有涉足石油化工的打算。

令人疑惑的是,该部分股权最终被鲁北集团前总经理王玉瑞收入囊中。一份由大公国际咨信评估有限公司出具的《无棣鑫岳化工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信用评级报告》显示,鑫岳化工成立于2005年,最初注册资本为9900万元,其中,鲁北生物、闫景兆和石传山持股比例分别为33.34%、33.33%和33.33%。

2011年7月,鲁北生物分别将其持有的23.34%和10.00%股份转让给汇泰投资和张荣安;2012年5月,鲁北生物又全额受让汇泰投资及张荣安所持23.34%和10.00%的股份。

2012年9月,也即前述挂牌转让之后,鲁北生物将其持有鑫岳化工33.34%的股份转让给江苏三木集团。两个月后,江苏三木将其持有的33.34%股份转让给王玉瑞。截至2013年3月末,鑫岳化工注册资本为10100万元,注册地址为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埕口镇东,董事长王玉瑞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根据鑫岳化工最新的工商资料,王玉瑞确为鑫岳化工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其于2012年11月5日以货币形式认缴鑫岳化工出资额3367.34万元。

而王玉瑞正是鲁北化工集团总经理。2010年,在鲁北集团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和上市公司鲁北化工面临退市危险的时候,其所在地无棣县政府研究决定,由王玉瑞任鲁北集团总经理。

前述信用评级报告还显示,鑫岳化工盈利能力非常好。2010年~2013年3月(未经审计)的主营业务收入高达43.89亿元、51.47亿元、51.71亿元、14.06亿元,净利润2.29亿元、2.74亿元、2.98亿元、8006万元。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6

――选自《中国海洋大学校歌》

21世纪是海洋世纪,走向海洋成为国际发展趋势与时代潮流。党的十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要“建设海洋强国”。

朱庆林自2005年6月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专业的第一个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在海洋功能评价、海洋环境、资源评价及海域使用论证领域不懈努力,辛勤耕耘,传承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薪火,成绩斐然。

八年来,他作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先后主讲了《海洋管理概论》、《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自编教材)等本科课程及《海洋环境评价》(自编教材)、《海洋综合管理》、《海洋环境管理》(自编教材)等研究生课程,承担了研究生教育中心组织的“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专业培训”授课任务,为中国海监九期上岗培训讲授课程《海洋环境管理》,并被中国海监总队制作成录像作为中国海监远程教育网中国海监行政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培训课程。教材《海洋环境保护》获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11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他多次参加了大型学术会议,获得了《海域使用论证资格证书》和《环境影响评价资质证书》,先后独自或合作发表了《近海及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基于海洋产业集聚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等科研论文,以及《中国海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等教学论文。其教学、科研事迹先后被《中国科技成果》和《中国科技产业》报道。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他先后参加或主持了蓬莱电厂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福建罗源火电厂环境影响评价及数值模拟试验及海洋环境评价补充(主持);烟台污水处理厂排污混合区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修编;浙江舟山成品油码头及配套设施工程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石岛湾核电厂厂址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编);福州港江阴港区15#-17#泊位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福州港江阴港区8#、9#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主持);山东成山头海域建设波浪能、潮流能海上试验与测试场的论证及工程预设计;双岛湾区域规划泥沙冲淤及水动力专题研究(主持);国电潍坊风电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及电缆路由论证(主持);青岛炼化液体化工品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主编);国家海洋软科学项目“海洋功能评估数学模型研究”(主持);“海洋功能评价数学模型软件”(主持)等工作。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7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在本市范围内的海域使用及其相关的管理活动。本市江河水域与海域的具体界线,由市海洋局会同市水务局等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

第三条(管理部门)市海洋局负责本市海域使用的统一监督管理;中国海监上海市总队受市海洋局的委托,负责本市海域使用的执法检查和行政处罚。本市发展改革、规划、房地资源、港口、环保、水务、渔业、海事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四条(区划的编制)市海洋局应当根据国家海洋功能区划、海域自然属性以及本市港通运输发展的需要,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市海洋功能区划,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批后组织实施。

第五条(区划的实施)海域使用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海洋功能区划。在本市海洋功能区划划定的港口区、航道区范围内,不得从事与其功能不相符的开发建设活动。用海项目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应当结合本市产业结构调整,逐步予以迁移或者调整。具体办法,由市海洋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海域使用申请)申请使用海域的,申请人应当向市海洋局提出申请,并提供下列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申请人名称、用海项目、起止时间、位置、面积、用途等内容;

(二)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

(三)申请人的资信证明;

(四)企业营业执照或者个人身份证明;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海域使用论证)下列项目的用海申请,申请人应当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

(一)填海、围海项目;

(二)海砂开采项目;

(三)海底电缆管道项目;

(四)100公顷以上的用海项目;

(五)毗邻海洋自然保护区、港口区、航道区的项目。

前款规定以外项目的用海申请,申请人应当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表。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应当由具有相应海域使用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海域使用论证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海域使用论证的有关技术规范,编制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并对论证结论负责。

第八条(海域使用审批)市海洋局应当在受理海域使用申请后2个工作日内征求市有关部门的意见,并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对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或者报告表进行评审。市有关部门应当在收到征求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提出意见,并书面告知市海洋局。市海洋局应当在评审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市政府审批。经审批同意的,市海洋局应当向申请人送达海域使用权批准文件;经审批不同意的,市海洋局应当向申请人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海域使用权招标、拍卖)经营性用海活动申请使用海域的,市海洋局应当就该海域使用权的出让组织招标或者拍卖。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取得海域使用权的,市海洋局应当与中标人、买受人签订海域使用权出让合同。海域使用权出让合同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出让海域的面积和边界范围;

(二)出让海域的用途和使用期限;

(三)出让海域的使用金。

招标、拍卖的具体办法,由市海洋局会同市有关部门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条(海域使用金)使用海域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规定缴纳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的征收标准,由市财政局会同市海洋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海域使用权初始登记)通过申请或者按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的招标、拍卖取得海域使用权的,申请人、中标人或者买受人应当向市海洋局申请海域使用权初始登记,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海域使用权批准文件或者海域使用权出让合同;

(四)海域使用金缴付凭证,属于免缴或者减缴海域使用金的,提供免缴或者减缴海域使用金的批准文件。

第十二条(海域使用权转移登记)经登记的海域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应当在有关法律文件生效或者事实发生后,向市海洋局申请转移登记:

(一)转让;

(二)继承;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申请海域使用权转移登记,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海域使用权证书;

(四)证明海域权属发生转移的文件。

第十三条(海域使用权变更登记)因海域使用权人姓名或者名称发生变更的,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在事实发生后向市海洋局申请变更登记,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书;

(二)身份证明;

(三)海域使用权证书;

(四)姓名或者名称发生变更的证明。

第十四条(海域使用权注销登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向市海洋局办理注销登记,交还海域使用权证:

(一)海域使用权有效期满不再续期的,应当在使用权期满后20日内办理注销登记;

(二)围海造地项目已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的,应当自领取土地使用权证后20日内办理注销登记。

海域使用权依法终止后,当事人未申请注销登记的,市海洋局可以依据有关证明文件,将注销事项记载于海域使用权登记册,原海域使用权证书作废。

第十五条(发证和公告)符合海域使用权初始登记、转移登记要求的,市海洋局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并书面通知登记申请人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符合海域使用权变更登记要求的,市海洋局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并书面通知登记申请人领取海域使用权证书。经登记的海域使用权,市海洋局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向社会公告。海域使用权登记资料,公众可以查阅。

第十六条(用途的变更)海域使用权人应当按照海域使用权证书记载的用途使用海域,不得擅自改变用途;确需变更用途的,应当向原发证机关重新申请海域使用权。

第十七条(环保要求)海域使用权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海洋环境污染,污水和其他废弃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第十八条(设施拆除)海域使用权终止后,原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在海域使用权终止后60日内,拆除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或者影响其他用海项目的用海设施和构筑物。

第十九条(临时使用海域)使用特定海域3个月以下的排他性临时用海,应当在使用前向市海洋局备案,并明确其用途和使用期限。其中,临时用海毗邻军事用海区、航道区、海底电缆管道保护区的,应当在用海前按照本办法关于申请海域使用的程序,申领临时海域使用证。临时使用海域不得续期。临时用海期限届满,用海单位应当拆除用海设施和构筑物。

第二十条(禁止行为)在使用海域过程中,禁止下列行为:

(一)超越批准的范围使用海域;

(二)毁损岸滩,影响领海基线确定;

(三)损害海底电缆管道。

第二十一条(监督检查)市海洋局应当加强对海域使用的监督检查,并建立相应的监管档案。被检查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与检查内容有关的资料,不得隐瞒,不得拒绝或者阻挠有关管理人员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举报和投诉)市海洋局应当设立举报电话,接受公众对违法使用海域的举报和投诉。受理举报和投诉后,市海洋局应当及时赶赴现场检查,并在15日内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第二十三条(行政处罚)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海洋局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临时使用海域不按规定进行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临时用海毗邻军事用海区、航道区、海底电缆管道保护区不按规定办理临时海域使用证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3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二项规定,毁损岸滩影响领海基线确定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可处以*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8

大洋集团(01991.HK)成立于1991年,是世界最大的硅胶按键制造商,专门制造、研究及开发优质硅胶按键产品,主要用于电子消费品、计算机与笔记本电脑按键、手机及汽车周边产品。

集团以「国际质量、竞争价格、交期迅速、服务热忱著称,齐备各种先进生产设备,并取得各项iSo、QS、UL认证、RoHS认证,荣获多项国际大厂的最佳供应商奖项。大洋集团成立于1991年,是世界最大的硅胶按键制造商。

由于传统电子设备需求持续下降,大洋去年总体营业额有所下滑,但透过努力转型多元化产品渐见成效,非按键产品所占比例正不断增加,大洋亦将全力开拓非按键产品市场。年初的业绩报告显示,期内的整体毛利率由11.9%上升至19.3%。

面对传统电子消费产品淡薄的市场气氛,大洋致力提高本身的竞争力,开发非键盘产品市场的同时,将通过出售若干附属公司精简架构并重组业务,保持灵活运营规模。

今年6月,大洋宣布向中粮集团间接非全资拥有的三亚虹霞开发建设收购目标物业之全部权益,总代价约3.57亿元人民币。公司计划将目标物业发展成为高端医疗养生度假村,亦计划将分时度假概念引入余下的酒店单位,将彼等以高端服务式公寓方式进行运营。

开辟多元化收入来源

目标物业位于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三亚亚龙湾国家度假区,包括4幢酒店建筑,合共有194间客房,总建筑面积约为1.66万平方米。董事认为,收购事项为集团提供一个进军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大健康产业的绝好投资良机。

今年7月12日,大洋再发公告,与胡艳军订立意向书,就公司与目标公司进行合作,包括公司收购海南一龄医院及泽晟堂(北京)医学研究院各51%股权。公告称,海南一龄医院主要在海南省从事医院经营及管理,泽晟堂主要从事提供在线医疗服务。董事认为,可能收购事项为集团提供一个扩展其服务范围之机会。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9

一、市海洋与渔业局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初级水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工作部署;

(二)负责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实施行业管理,规范渔业生产活动;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药物残留监控体系;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实施渔业水域环境、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水产疫情病害和渔业投入品的监测和管理;负责有关初级水产品质量检测信息;

(三)定期向市政府和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初级水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及时向各相关部门通报相关信息;

(四)报告我市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积极参与应急处理和救援工作;

二、市海洋与渔业局各相关职能科室的工作责任

(一)办公室负责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宣传工作,组织新闻单位做好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负责有关初级水产品质量检测信息。

(二)渔业科负责初级水产品生产行业管理,规范渔业生产活动;负责实施渔用饲料、药物的监督管理;负责建立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参与初级水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

(三)渔政站负责维护初级水产品生产秩序;参与对渔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查处违法生产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初级水产品生产者的合法权益。

(四)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初级水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新技术引进与试验示范;负责初级水产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水产疫情病害监测;负责渔业投入品的监测。

(五)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站负责建立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药物残留监控体系;参与渔业投入品的监测;组织渔业水域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和评价。

(六)海洋科负责管理海洋灾害预报和海洋公益服务系统,组织海洋水域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情况通报。

三、有关人员的工作责任

(一)主要领导是本部门初级水产品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责任范围内的初级水产品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负直接领导责任。

(二)各相关职能科室主要负责人是该科室初级水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负主要责任。

初级水产品安全管理相关科室要建立内部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纵向分级落实,采取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办法,把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位。

四、初级水产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情况的年度总结和检查

各相关职能科室每年年底前应对本科室初级水产品安全工作责任制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情况报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年初工作安排对各科室的工作责任制实施情况开展检查,检查情况作为各职能科室年终评优的依据之一。

五、初级水产品安全工作责任追究

发生以下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相关科室负责人及相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1、应当履行职责而未履行,或未按规定和程序履行,造成重大初级水产品安全事故的;

2、发生初级水产品安全事故,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事故危害和影响进一步扩大的;

3、发生严重区域性水产品质量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

4、发生初级水产品安全事故,对事故情况隐瞒、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缓报,阻碍他人报告的;

海洋生物行业报告篇10

海洋环境一旦遭受污染,其影响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持续时间之长,绝非简单的数据就可以量化。此次溢油事件对整个渤海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及养殖户、居民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康菲公司作为此次事件的始作俑者,难逃其责。

二、制度缺陷

(一)海洋环境信息公开法律责任制度缺陷

溢油事件信息之所以迟延向社会公开,其中一个原因固然和国家海洋局行政不作为、失职有关,而另外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我国的海洋环境信息公开法律责任制度还存在一定缺陷,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对海洋环境信息公开有所涉及但规定极少,也不完整,也没有对海洋环境信息公开责任的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规定: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者通报,并向依照本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此条例虽然规定了污染者的信息公告义务,但并没有规定国家有关海洋环保部门的信息公开的义务。此外虽然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作为执法的依据,但该条例的规定也不够详细。细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安监总局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国家环保总局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法律法规,也只是对信息“内部报告”规定得非常详细,乃至具体到以小时计算;例如国家安监总局的《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或者较大涉险事故,其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信息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报告事故发生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分局。”但是对于信息何时告知公众、怎样告知,却规定得十分笼统,甚至该由谁去告知都不明确。

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又有其固有的特殊性,单纯依靠《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的。例如,《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虽然规定政府对于重大公共事件应对处理的情况要公开,但是对公开采取的方式、公开范围并没有具体规定,对企业信息公开责任也没有任何规定。环境保护部虽然制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但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相应的制定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致使海洋环境信息公开责任仍然处于法律的真空地带,从而使得追责渤海溢油事故信息公开严重滞后的责任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作支撑。第二,对于不公开政府信息的责任的相关规定即便是有也比较原则笼统,现实执行性较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不公开、延迟公开、公开错误信息、拒绝公开、瞒报这类事件也缺乏明确有力的追责性条款。《环境保护法》第11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环境状况公报”,但对于政府未能及时履行职责、公布相关环境信息,要负什么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5条规定了政府不公开政府信息的责任,但对于该条规定来讲,原则性较强,实际操作性差,具体表现在:第一,要求责令改正的惩罚性不够强,对相关责任人无法起到震慑作用。只有当政府不公开信息或者延迟公开信息的情形仍在持续时,才有可能责令相关人改正。而假如该情形已不存在,则责令相关人改正也就没有实际意义了。第二,没有衡量情节严重程度的量化标准。现行法律法规对情节严重程度的情形、标准没有进行明确说明,因此,情节是否严重全在于法官自由裁量。

(二)海洋环境污染者行政法律责任制度缺陷

1.严重污染海洋的处罚过轻海洋石油开采一旦出事,受污染面积就会相当广泛,带来的损害也是无法估量。按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只能对康菲公司处以最高不超过30万元的罚款,这样一条关于罚款限额的法律规定对经济实力强大的跨国石油巨头来说,是根本无法起到惩戒和警示作用的。国外对海洋石油开采安全的约束制度中,首先就是重罚。在发达国家,罚款都是天文数字,一旦发生海洋污染,罚款足以使企业倾家荡产。去年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的原油泄漏事件,美国政府向Bp公司开出的首张清理油污罚单就高达6900万美元,罚金高达210亿美元。同样是海洋油污,我国的行政处罚与美国的处罚竟相差之大,可见我国的海洋环境法律是不完善的。不少专家都表示,目前施行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1999年修订颁布的,相比于12年前,如今30万元早已远不足以惩罚肇事企业、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2.对提供虚假报告没有明确追责条款虽然国家海洋局在2011年7月30日对康菲公司下达了“两个彻底”的期限,但期限届满后,康菲公司非但未采取有效处理措施积极完成国家海洋局的要求,还恶意提交虚假的事件处理报告给国家海洋局,刻意隐瞒事实真相。公然漠视公众利益,性质非常恶劣,为此,法律应当严惩。然而,对此种行为的责任海洋环境保护法并没有予以明确规定。

3.对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没有明确追责条款溢油事件发生后,虽然国家海洋局给康菲公司严令下达了“两个彻底”的期限,但期限届满后,康菲公司根本没有采取积极措施在规定限期内完成国家海洋局的要求。对此行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海洋环境保护法》并没有给予具体规定,唯一可以参照适用的是《环境保护法》第29、39条对限期治理责任的相关规定。然而限期治理往往会导致迟延不决的现象,排污单位或个人拖延治理有效期限的行为,使有权机关作出的限期治理决定有可能变成了一纸空文或错过了治理时机,从而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

4.对隐瞒事故没有明确追责条款信息不公开,公众自然无法知晓企业的所作所为,监督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十七条只规定了发生海洋污染事故者的像受害者的通报和向管理部门报告的义务,而没有明确规定企业信息公开义务。事实上,渤海溢油事故发生后,康菲公司不但没有对社会公开信息,反而还刻意隐瞒事实真相,严重损害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三、完善建议

(一)增加海洋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加大环境信息公开的透明度,笔者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增加海洋环境信息公开的相关规定。

1.加重行政部门不公开海洋环境信息公开的责任无救济就无权利,权利要想得到充足保障,就必须依赖于责任与救济制度的长远发展,如果权利遭受侵害,不能通过追究侵害方的责任得到补偿,那么权利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我国法律对政府机构不公开应该公开的环境信息、公开了不该公开的环境信息分别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因此,为了保障权利的充分行使,在健全《海洋环境保护法》时,对于海洋环境监管部门不公开海洋环境信息的行为,不但要规定责令改正,而且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相关责任人员直接给予行政处分。

2.对于情节严重的情形应当给予具体明确的规定在对情节是否严重的情形进行判定时,一方面要考虑有关主体不公开信息的主观心理状态,是故意还是过失,另一方面还要重点看该信息所指向的环境事件对整个社会造成影响力的大小程度。以此为依据来断定情节严重的程度,分别给予当事人不同处分。

3.应当增加对于拖延公开政府信息责任的有关规定没有正当理由,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故意拖延公开海洋环境信息,应当承担行政责任,视情节严重分别给予行政处分。以此避免当前很多政府部门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GDp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使得污染环境的事件隐报瞒报漏报的现象滋生。

4.建立对公众海洋环境知情权的司法救济制度公众是否有权利向政府主管当局申请提供环境信息,公民在知情权受阻的情况下有哪些救济措施,法律没有相关规定。因此为了充分保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应当规定其环境知情权受到侵害时,应采取的救济方式,是行政救济还是司法救济。

(二)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相对人的行政法律责任

由于海洋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侵权行为的间接性、潜伏性、持续性以及伴随性等特性,势必使海洋生态损害不同于一般的侵权损害,因此最高数额30万元的行政罚款远不足以弥补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失和修复需要的成本。因此,笔者建议,在现有法律制度的基础上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相对人的行政责任,强化对污染海洋行为的惩治力度,从而促进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和海洋环境保护。

1.提高行政处罚的数额对于提高行政处罚的数额,笔者认为不妨可以借鉴一下2008年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在修订之前,《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对水污染事故行政处罚的最高限额是100万元人民币。如2004年,四川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直接损失3亿元,肇事单位仅被罚100万元。而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对造成一般或者较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20%计算罚款;对造成重大或者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按照水污染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的30%计算罚款。这一规定并未将罚款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数额,而是确定了一个比例,“上不封顶”。相应地,海洋环境保护有关部门也可以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确定不同的罚款数额,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可以是几亿、甚至几十亿,让企业不敢污染,对违法望而却步,以改变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现状。此外,在给予康菲公司罚款的同时可以考虑去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实践中大部分从事海洋开发、开采的经济组织财力都非常雄厚,单纯依靠罚款难以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威慑力。因此,对其直接责任人员如果能够科以行政处罚,那么对于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和海洋环境保护则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增加行政处罚种类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对海洋环境污染行为规定的处罚种类太少,本文建议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有必要增加处罚种类:首先,对海洋污染事件直接负责的主管及非主管人员,都要依法承担行政责任,无论其是否是国家工作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一条规定显示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只对国家工作人员给与行政处分,而未提及污染者的行政处分。建议不但设立对污染事故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处分,而且要处以行政拘留,以此提高行政处罚的惩罚力度。其次,扩大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的适用范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八十六条规定来看,海洋环境保护法只对倾倒废弃物严重行为给予暂扣或吊销许可证的处罚,其他行为并未涉及,因此应当扩大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情形的适用范围,彰显法律的震慑功能,维护海洋环境权益。

3.扩大可处罚行为的范围整个渤海溢油事件对于康菲公司的处罚无非就是罚款、停止作业,可处罚行为范围过窄,则容易助长企业污染环境的嚣张气焰,因此建议增加《海洋环境保护法》规定的可处罚行为的种类。首先,对于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人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不力的行为一律进行处罚。其次,对于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责任人提供虚假报告的行为进行处罚。在渤海漏油事故中,康菲公司多次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提交虚假报告,其行为本身就相当于在现场的一种弄虚作假行为。建议在《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增加污染者向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故意编造虚假情况的,可以予以警告,并处或者单处罚款,性质恶劣、造成重大损失的,可以处以行政拘留这样一项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