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会计电算化的特征十篇会计电算化的特征十篇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6:30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1

根据稽征系统近几年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总结出稽征系统会计电算化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分析原因,找寻对策。

一、稽征系统会计电算化的特点:

1、结合稽征系统的行政管理模式,稽征系统会计电算化分为三级管理职能部门,三级职能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稽征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分为四个岗位,各个岗位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和权限。

2、稽征系统的电算化人员基本情况。

3、稽征系统会计电算化硬件设备情况。

4、稽征系统会计电算化软件应用情况。

二、会计电算化问题及对策:

(一)、由于稽征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刚刚启步,尚处于探索阶段,加之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协调,仍存在许多问题。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用于电算化的资金不足,无法保证电算化的正常发展。

2、重视报账功能,忽视管理功能。

3、重视会计电算化自身因素,忽视会计电算化环境因素。

4、过分依赖计算机专业人员,忽视财会专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

5、重视会计电算化系统建设,忽视会计电算化制约机制。

(二)、根据目前稽征系统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拟订以下解决措施:

1、根据本系统的会计电算化现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资金问题。

2、单位领导要更新认识,转变观念。

3、加强基础工作的建设,改善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

4、培养复合型的会计人才,以适应本行业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2

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而eRp系统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以及职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1.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概述1.1会计电算化的含义所谓会计电算化是指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是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得传统的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成为了当前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硬件资源、会计工作人员、信息资源、软件资源等。1.2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会计数据资料处理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提升会计核算的质量与水平,从而减轻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会计计算方法、技术、观念及理论的创新进一步促进会计电算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质量与水平,使得财务会计管理从事后管理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发生转变,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资料。2.关于eRp系统的探讨2.1eRp系统的含义所谓eRp系统,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员工及高层管理者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是从物料需求计划发展成的一种新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跳出了传统企业的边界,从供应链的范围去优化企业的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企业在信息经济时代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石。2.2eRp系统的作用eRp总系统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eRp系统可实现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二是eRp系统具有一定的弹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应变能力;三是eRp系统可以将企业原先分散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进而提升数据资料的精确性与准确性;四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互动关系;五是eRp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及时性与全面性。2.3eRp系统的主要的经济功能eRp系统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方面,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系统,它主要是运用定义事物来处理相关的会计核算方式与核算科目,从而方便在书屋处理的同时自动生成相关的会计核算记录,最终保障物流与资金流数据记录的同步性与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与制度化,以适应高度激烈的市场竞争。3.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3.1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全面性与复杂性的特征,其中全面性主要表现在其内容涉及所有的会计领域,参加会计发展的工作人员具有广泛性,会计电算化的技术手段具有多样性;二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多元性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职能在逐渐地扩大与延伸中;三是会计电算化具有开放性,会计信息传播从单向传播的方式转变为双向的选择模式;四是实时性,企业可以随时随地的查询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生产经营状况;五是智能性,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自动、及时地向企业报告财务会计信息。3.2eRp系统的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中的特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严格的企业资金管理,eRp系统可以通过加深对企业业务流程的了解,对业务流程进行有效地优化与重组,从而实现减少销售、采购与财务之间的往来,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系,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通过建立相应的信用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坏账与账龄过长等情况的发生;二是准确的成本核算,通过利用eRp系统,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了解企业产品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各个阶段的信息数据,对于每一阶段的成本,eRp系统都可以快速及时地向高程管理者进行反映,它不需要人工进行分析,可以自行生成相应的《现金流量表》;三是eRp系统可以进行有效地风险防范,企业通过运用eRp系统,可以及时地更新财务数据信息并对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有效地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地进行预警并作出相应地反映,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地解决措施。4.会计电算化与eRp系统的区别4.1会计科目方面的的差异会计科目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财务会计管理中对会计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进行细致地分类,按照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数据的统驭关系与详细程度的差异性,将会计科目分为明细类科目与总分类科目,是财务信息分类、记录、汇总、分析统计的重要依据。会计电算化中的会计科目是根据手工核算的理论将会计科目设计成结果型的会计科目,主要功能是记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业务流程结果;而eRp系统将会计科目设计成过程型的科目,主要用于记录企业财务价值流程中的财务信息核算,其中这些过渡型的科目包括验收、出库、投产、待检等科目。4.2组织设置方面的差异会计电算化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主体与套帐之间、会计主体与独立核算单位之间的设置。eRp系统的组织设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生产控制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进行设置。#p#分页标题#e#5.eRp系统在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创新5.1实用性eRp系统本身采取简单易学的向导式操作软件与用户形界面及大型的数据库,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与准确。其中的数据运算关系的自由定义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所有用户关于会计信息核算的需求,而且eRp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减轻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他们的工作压力。5.2专业性eRp系统的设计核心思想是以企业业务流程为主要的管理基础,以财务会计信息核算为管理核心,以办公流程的自动化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过程中实现事先预测、事中控制的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结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中国的入世,中国国内的企业正面临着来自国际与国内双重竞争压力。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生存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eRp系统管理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会计管理系统,既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有效、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又可以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3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系统内部控制

电算化会计系统能显著提升会计办公效率,减少因人为疏忽造成的失误与损失。极大的提高了会计核准的精确性等问题。当然,电算化会计系统也存在着其他问题,也形成了由于在电算化会计管理过程中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确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同时,建立一套适应电算化管理特征的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规范对于减少因电算化会计系统造成的新问题是十分必要也十分有用的。

一、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主要特征

实施建立电算化会计系统,目的在于实现会计工作的准确、有效,优化升级。建立健全与其配套相关的内部控制则是要贯彻我国的会计法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性法律法规,确保能使企业或单位的资产安全。并通过会计管理的升级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因此,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系统简化了传统会计的内部控制作用

在传统会计内部控制系统中,企业的会计部门内部之间彼此分工明确,没人具有不同的职责与任务,从而形成一个由会计人员组成的网络式的内部控制体系。这个体系对于内部控制十分的严密,虽然在效率上没有电算化效率高,但是在防止舞弊纰漏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在这一点上存在着其自身特有的弊病。由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是首先将企业或单位的数据整合,将所有的信息集中在进行的会计工作中。使得传统的会计人员分工形成的内部控制的模式无法发挥作用。取而代之的是电算化会计形成了数据处理环节分组的方法,形成对于数据的收集、编审、处理、管理、系统维护等链条式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系统在自身的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复杂性的特征

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处理信息的方式上与传统会计模式也截然不同。这种性质决定了对于电算化的内部控制管理的方式也呈现出复杂性的特征,其内部控制的广度与深度范围也扩大了。例如对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上,避免不了的存在着开发过程中的会计控制问题。以及在对于数据编码的控制,这些都将增加对于内部控制的工作难度。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模式造成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控制风险加大

从形式上而言,传统的控制方式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的需要,但是新的工作模式又存在着更多的问题与弊病。在控制手段和方式上,应当将传统的控制模式与新的问题结合起来看,既要保留传统控制模式中的有用手段,又要增设相应的电算化会计系统的控制手段。这样从侧面反映了电算化控制技术的复杂性特征。

二、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是通过财务软件实现其目的的,而往往这些由于不同公司开发的电算化的财务软件之间缺乏数据的内在衔接。造成在具体工作当中的效率不高的问题。而管理性软件的开发难度更高,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多。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由于会计信息是以数据的形式集中储存的,即使是通过加密等各种现代安全措施进行保存,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这种会计数据的安全性保障难如人意。

(三)企业的会计人员整体综合能力不足,在逐步实现电算化会计管理的今天,单一只能完成会计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其工作需要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维护以及深度会计电算化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高级电算化人才的需求量正在逐渐增多。

(四)由于目前处于电算化会计管理的起步阶段,往往出现秩序混乱、责任不明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健全的相关管理制度。

三、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极大的提高了信息数据处理的能力,但是存在着数据处理中随意篡改而不易被察觉的漏洞;以及电子数据的天敌,计算机病毒的侵害会对企业会计信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电算化管理的首要方面是健全会计授权的制度以及对于数据处理的安全性检查。

1.优化健全组织结构,使会计人员职责与权能明确。严格管理会计处理信息的授权职能范围,将能有力确保在会计内部控制中对于数据的可控性操作。

2.重视对于会计人员的网络安全信息意识的培养,提高会计人员对于网络安全预防能力,使会计人员不仅懂得会计业务,同时还要能够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管理与维护。

(二)严格执行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职能管控,将阻碍电算化信息处理的不能融合的职责与管理制度进行重新的优化配置,使之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这种在实际操作中的监督与检查能够防止错误的发生以及查漏补缺。

1.从结构上对数据信息处理部门与用户之间的职责相关联的分工问题,对于产生原始数据在不兼容的情况下分离其职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2.从职权范围上对于会计人员的职责发挥进行可控性管理,能有效平衡部门之间的权责制约现象。使之在后台操作中通过进销存方面业务在财务入账中体现制约与监督作用。

四、结语

电算化会计系统通过运用现代电子信息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日常工作当中,通过实现电子报账、记账、核算等步骤,取代了传统的人工会计工作步骤,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现代化办公方式。社会的高速发展也需要会计工作从原来的方式中解脱出来,这不仅仅是节约了劳动成本,也是企业发展中对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需要和其进行会计数据分析对于企业进行决策管理的高效能力的发掘。

参考文献:

[1]张凯.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探讨[J].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探讨.2010(9)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4

电子商务环境要求会计工作在如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发展:

(一)计量和登记工作的手段和方式信息化。会计工作的首要环节是进行对经济信息和经济事项的计量和登记。现代会计发展过程中,更加强调计量过程中采用公允价值原则进行会计信息的核算。公允价值的形成,需要设计交易双方的基本信息,作为对各种经济事项当前价值的计量依据。在面临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工作时,经济事项已经通过电子信息呈现,交易双方的信息主要以电子信息作为基础。对电子信息的计量和核算,需要会计工作的计量和登记工作做到相应的电子化。会计工作的目标是向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进行生产经营或投资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在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环境之下,交易决策过程对网络和电子信息的依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服务于电子化信息使用和决策过程的会计工作,需要适应电子化的信息使用要求。会计应当发展具有信息化特征的经济事项计量手段和登记手段。

(二)账户处理过程电子化。

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是针对经济事项进行反映和监督过程。经济事项具有的电子化和信息化特征,除了要求经济信息的计量和核算过程电子化之外,也要求会计信息的账户处理过程具有电子化的特征。电子化的账户处理过程是会计信息转化过程的电子化和信息化。会计信息在不同账户之间的转化过程是对企业经营成果的核算过程,其经营成果的核算过程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两种会计信息反馈方式,进行企业经营成果的回报。但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无论是侧重于服务企业所有者的资产负债分析方式,还是主要服务于经营者的收入费用分析方式,都需要面对新信息化的基础数据以进行目标科目的核算。对电子信息进行账户处理过程需要登记过程和处理过程相互适应,具有相同的信息处理方式和工作语言环境。因此,电子信息化的账目处理在电子商务环境中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已经成为会计改进的重要要求。

(三)构建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是将会计工作的基本对象和基本过程作为完整的信息处理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一种工作方式。会计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处理电子化,以及会计处理过程对经济事项实时跟踪的特征。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也将逐步信息化、电子化。会计信息工作需要将自己的核算和监督过程覆盖到整个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会计信息的相互协调过程需要会计工作者将各种会计信息系统化。因此,将数据和信息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有效地组合是信息系统构建的基本过程。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电子信息环境下,会计工作的改革和发展,需要紧密的依据电子商务环境对会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进行,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工作方式的创新,以服务于现代商务工作。信息化的会计工作方式的构建,需要进行会计工作人员、工作硬件和软环境的同步信息化。对会计工作人员来说,应当是具备能够熟练使用会计工作软件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综合人才。而会计工作软件应当具有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更加便利的操作方式,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务环境电子化的基本要求。会计工作的软环境包括会计工作制度、会计工作思想等软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会计工作的软环境和会计工作的硬件要求,具有相得益彰的内在关系。只有同时、同步的进行三者的信息化和电子化,才能构建起新环境需要的会计工作方式。

(一)会计工作人员的信息化

电子商务环境对会计工作的会计登记、核算和账户处理过程的信息化等要求,都是会计工作方式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工作的信息化,要求会计工作人员成为具有会计工作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以及进行会计信息电子化处理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同时,具有两种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进行信息化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二)工作硬件的信息化

会计工作硬件的信息化,要求企业的财务工作具有更加现代化的办公管理设备,具有更加适应现代要求的会计处理软件,并构建起完整的、具有电子化功能的会计信息系统。工作硬件的信息化是发挥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电子化信息化的工作设备直接将会计和财务管理过程与企业的电子商务经营过程进行对接,完成会计工作对商务经营全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5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应用;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念。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当代电子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的简称。通过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报账,以及完成部分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有利于促进会计工作的规范化,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减轻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为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个企业信息的集中载体,并且具有很强的数据库的作用,因此会计电算化的特征包括信息系统的特征以及数据库的部分特征。

1、信息系统的特征。所谓信息系统,就是从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到传输使用的整体。电算化会计系统是指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与报告使用会计信息的管理信息系统。同时,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又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

2、数据集中存放和管理的特征。“电算化会计”改变传统会计数据重复记录分散存放而带来的弊端,采用先进的数据库及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了数据分类集中存放,既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又可以从此完全取消各种会计明细分类账和对账操作,实现数据共享。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

计算机自诞生以来发展到今天,俨然成为了各行各业发展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经营而言实现会计电算化代替人工账已成为现实,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治理职能的重要保证。然而,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新技术引进后的弊端。纵观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在企业内部的应用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完善;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导致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而且由于企业的重视力度不足,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等,使得我国会计电算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不法分子进行舞弊的平台,随着会计电算化的飞速发展,利用电算化系统的弱点进行舞弊违法犯罪活动也在不断增加。

三、我国会计电算化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市面上现存的会计软件存在诸多局限性。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多数会计电算化软件较多的重视了核算却忽略了企业运用会计软件真正的目的就是核算。会计电算化产生的目的是将财会人员从繁重的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但我国大部分单位只重视报账,忽视管理,使用会计软件的总账、工资、固定资产、报表等核算内容较多,致使会计软件开发商提供的具备管理型功能的成本核算、预算、分析等模块内容设计过于简单,功能还不够全面,限制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功能的应用。另外,我国市面上现行的软件都颇具自身特色,却忽略了使用者的需要,各个研发团体都标新立异开拓创新,却忽视了软件运用的普遍性需求,导致企业在运用初期很难准确的找到一个适合企业自身的软件功能并加以运用。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信息时代带给我们所有人的一个问题,就是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没有保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目前市面上基本找不到可以对使用者绝密财务数据真正做到安全保密的软件,因此一旦出现系统问题,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安全危机甚至会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

(二)企业经营者以及相关人员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到位。近年来,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我国的确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始终没有达到我国发展电算化的终极目标。有很多企业在引进电算化后就安于现状,一直使用老旧的系统进行操作,没有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本质。有很多企业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管理层格外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可是实际操作者却习惯于运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生产工作,认为软件安装后熟练操做就可以了,忽略了软件自身的升级和管理,以及通过实践不断调整使之与企业相匹配的的需要。使得会计电算化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推广。

(三)会计电算化人员技术水平不到位。对于我国的会计人员而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学问,而对于已经从事会计工作多年的会计工作做人员而言,就像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让按部就班工作多年的老会计一下很难适应对于计算机要求较高的会计电算化的需求,难以胜任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工作。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得不够透彻和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但是,各地区却没有对会计电算化投以足够的重视,只注重单纯的培养形式,有的甚至过度重视计算机人才,忽略了很多财务信息是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输入和分析的。并且培训时也都是形式主义,不注重实质,甚至有的企业连教材都是陈旧缺乏实用性的,甚至只注重证书的取得。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要推动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既需要企业自身完善内部环境,还需要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作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是法规的盲区。为了使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运作,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至目前为止,相继颁布了多部规章制度与法律。但不少已经实行会计电算化的单位尚不知道上面这些专门针对会计电算化的规章。甚至有些地方的经济管理部门也不知道这些规章的存在。因此,有时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出现了违规现象,但操作者不知道,单位的领导也不清楚,同时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纠正,更谈不上有部门监督管理了。总体来看,我国会计电算化行业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协调,尚未形成良好的监管一体化体系。一些地方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待会计电算化工作,要么关心支持不够,要么过问、约束太多。作为管理、监督机构的相关主管部门,并没有真正本着公开、公平、开放、自由竞争的原则,以认真负责的指导思想和态度来创造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施和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会计电算化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战的局面。四、应对措施和相关建议

(一)强化岗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业务素质。要提高会计人员计算机业务素质,必须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企业应立足于国际水准,培养或聘用一批高级技术人才,他们能够掌握国际先进技术,精通信息技术,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推动企业电算化事业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智能型”转变。各基层单位应积极支持及组织会计人员学习和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维护软件正常运行,掌握计算机先进技术,培养复合型人才,为本单位尽快建立高效的会计信息系统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强并制定实事求是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计划,要注重实效。对会计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系统管理人员,应按不同内容、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对系统维护人员,应尽量聘用社会上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毕竟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这些计算机专业人员只要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用法律手段统一和规范会计软件标准。我国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致使不同的软件开发商生产的软件品种多、软件数据格式及模块划分不一致、数据接口不兼容、质量参差不齐,应通过规范软件标准、加强软件质量管理和强化商家售后服务,实现会计软件的标准化,电算化软件的各个模块划分统一,并生产成“标准件”,可以实现不同软件的无缝对接,以提高会计软件的质量。

(三)加强软件购置及开发的管理,开发适应现代化的电算化软件。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市场经济,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基础薄弱,使得我国在会计电算化得到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就短期而言,在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工作上,我国应加强会计的管理工作;而从会计软件的开发上,应结合各个事业单位内部的自身特点开发以管理为主的会计软件。就长期而言,在“管理型”会计软件在我国成熟应用之后,我国也应像国外现今的发展一样,开发并使用以决策为主的“决策型”会计软件。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6

关键词:电影;推荐算法;基于内容;协同过滤;混合推荐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190-03

由于现代科技的快速更新与进步,互联网技术也在日新月异地提升。人类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无论是获取知识,了解新闻还是放松娱乐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资源。然而互联网上的存储信息在以指数爆炸的模式进行快速增长,人们在接触到大量的互联网信息的同时,从中获取并利用真正有效的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困难。这种情况被称之为“信息过载”和“信息迷航”。

电影资源的大量产生是互联网信息爆炸现象的一个具体方面。那么,我们如何从互联网海量电影数据中挑选我们想看的呢?这个问题引入了现代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产生。

1个性化推荐

1.1个性化推荐的现状

个性化推荐技术是一种通过用户的历史记录来确定用户的偏好特征,从而为用户提供符合其偏好以及潜在偏好的个性化服务的技术。该技术可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方面渠道,例如电影视频方面,各大门户网站可根据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分析并推送符合用户爱好的个性化信息。这一过程将网络从被动地接受使用者请求的行为转变成了主动感知到使用者的需求。

个性化推荐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末才被独立提出的,它以数据挖掘为基础,根据符合条件的相应推荐算法来分析得出用户的爱好和倾向,并从大量的互联网信息存储中锁定用户的兴趣资源或潜在兴趣资源主动推荐给用户。[1]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发展十分快速。在1995年3月,卡耐基。梅隆大学的Robertarmstrong等人提出了个性化导航系统webwatcher。随后各大著名企业均开始制定并推出了各自的个性化广告方案,例如谷歌开创的adwards盈利模式,雅虎随之推出了Smartads广告方案,overstock(美国著名的网上零售商)根据ChoiceStream公司制作的个性化横幅广告方案,等等。我国首个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团队北京百分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旨在研究和开发个性化搜索引擎技术和解决方案。[2]

1.2电影推荐的现状

电影和视频门户网站在当下互联网中占据了不小的比例,在个性化推荐系统中也是一块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各大电影网站根据自身的电影检索和推荐机制,通过用户的个人信息从互联网大量的视频中抽取用户可能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其中最为出名的应为netflix公司。其于2006年设立的百万奖金比赛,规则是实现一个电影推荐系统来预测其用户感兴趣的电影,并使预测准确率达到10%。[3]另有主流视频门户网站如Youtobe和Hulu,也都在个性化推荐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以提高视频网站的访问量,增加用户的观影愉悦度。

国内的电影及视频网站近年来发展逐渐迅速。优酷,爱奇艺,乐视等网站都推出了各自的电影推荐系统,虽然推荐结果的预测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豆瓣电影相对口碑较佳,其网站根据用户浏览的电影页面和用户进行的评分从海量电影资源里寻找符合用户兴趣的电影,通过猜你喜欢等模块推送给用户,提高了用户的满意度。

2相关推荐算法

2.1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

2.1.1算法简介

这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推荐算法,其根源为信息检索及信息过滤技术,在大量信息里面挖掘出与用户兴趣相似的电影从而推荐给用户。该算法根据对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进行分析,通过用户过去感兴趣的产品,来向用户推荐尚未产生接触的推荐项(本论文专指电影)。例如电影网站可以根据某个用户过去观看了许多恐怖类电影进而为用户推荐其他恐怖类电影。

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如果使用者的历史记录显示了他对某种特征的电影感兴趣,那么他可能对相似特征的也感兴趣。出于这个思想,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主要需要结构化两种描述文件,用户特征的描述和电影特征的描述。[4]用户特征的描述来源于用户对电影的评分集合和用户建立时选择的标签类型。通过这些来建立一个用户的兴趣模型。电影特征的描述来源于用户的评分以及上线时的标签,一般包括电影的特征,属性信息。推荐系统会经常定时的更新并且维护用户和电影的特征文件,推荐过程就是当需要获取某个用户的推荐列表时,就去比较用户和电影的特征文件的相似性,选取相似性高的推荐出去。

该算法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步骤进行描述:

1)movieRepresentation:从每个movie中抽取出部分特征(也就是movie的标签特征)来代表此movie;

2)profileLearning:根据某个用户过去感兴趣(或不感兴趣)的movie的特征数据进行研究,来得出此用户的兴趣特征(profile);

3)RecommendationGeneration:根据对上一步骤中得到的用户profile与候选movie的特征进行对比,以此为依据,为用户推荐一组关联性最大的movie。[5]

常见的方法是利用添加标签来代表这部电影的属性,而每个属性对应的权重往往是根据一定的算法。根据用户过去的电影浏览记录来推算出此用户感兴趣的profile,最为基础的方法是把用户所有感兴趣的电影对应的向量平均值来用作此用户的profile。在获得了一个用户的profile后,本算法就可根据所有movie与此用户profile的关联度来为该用户推荐可能符合其爱好的电影了。

3电影混合推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本文上述介绍了目前两种最为常用的推荐算法原理和他们的优缺点,在目前已经使用的各大电影推荐网站中,这两种算法并不会是单独出现的,而是经常被混合起来使用的,例如国外知名电影推荐网站jinni,它所采用的检索工具叫movieGenome,同样也是GoogletV所采用的个性化搜索工具。Jinni把用户分为12类型,战略家、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情景剧爱好者和悬疑爱好者等等。在对用户进行分类后,Jinni通过获取这类的用户偏向和历史行为来总结出这类用户的特征偏向,以此进一步确认用户的偏好类型。而用户对电影的评级分为10级,由低到高为notatall到stronglearning。最后,通过观察与其他用户的联系,用户可以了解自己与其他用户的关联程度,并且能够选择自己是否要跟从类似用户的选择。如果用户选择跟从,那么用户的推荐列表会被类似用户最近观赏的电影目录所影响。Jinni在用户文件夹中会显示联系紧密的其他用户最近观赏过的电影以及大多数人对该电影的评分。当用户进入Jinni推荐页面,根据用户偏好,产生用户的推荐列表;另外根据相似用户群的最近活动信息,将评分较高的电影选出以产生另一个推荐列表。

那么,下文将会简单介绍一种混合推荐系统的实现,也将采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加上协同过滤算法。

首先明确的是,不管使用哪种推荐算法,都需要先计算用户的相似度,因为用户的相似度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用户的特征偏向以及他是否是一个新用户。如果这个用户是一个新用户或者活跃度非常低,那么他就不太适合采用协同过滤的算法来进行推荐,而应该直接采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根据他之前选择的标签来进行电影推荐,避开冷启动;相反,如果他是一个活跃用户,那么就可以挖掘出此用户的历史行为信息,来跟其他用户的相似度进行比较,采用协同过滤算法来进行推荐,并且挖掘出此用户的兴趣偏向。如上所说,那么就需要为相似度设置一个阈值,可以选择此用户的相邻矩阵种相邻用户的个数n,如果大于n,说明矩阵不稀疏,是个活跃用户;相反说明矩阵稀疏,只是个新用户。[8]

在本电影推荐系统初始化的时候,会根据一些已定的标签将电影数据库分类成多种特征,然后等到用户登录时,系统会统计用户的浏览历史,然后找到用户观看较多的电影类别,然后组成推荐列表。具体算法的内容可见前几节的算法介绍。

4小结

本文提出的混合推荐算法主要使用协调过滤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则作为辅助算法。如果是新用户或者没有被用户打分或者浏览的新产品则用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一般的电影推荐任务则采用协同过滤算法。基于项目的协作过滤更为重视用户的过去已经产生的兴趣特征,一般推荐的是符合用户历史浏览中感兴趣的电影。而基于用户的协作过滤的本质是信息获取和信息过滤,可以根据海量用户群中的相似用户的兴趣特征来帮助用户挖掘潜在兴趣,推荐全新的关注电影类型。

本算法还进一步优化了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在本算法中,通过对相似用户的历史浏览记录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的推荐电影集合,并不直接对用户相似度来推荐电影,而是先进行进一步的过滤。本算法先根据当前用户的点播记录,挖掘其偏好特征,建立该用户的兴趣模型。然后匹配相关推荐电影集合中的相似电影与当前用户的兴趣模型,匹配度{的排在推荐列表的前面。该算法可以更好的保证在网站系统进行电影推荐的时候,先展现在用户眼前的是能更好满足其偏好特征的电影类型。

参考文献:

[1]赵亮,胡乃静,张守志.个性化推荐算法设计[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39(8):986-991.

[2]陈天昊.互联网电影推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3]余力,刘鲁,李雪峰.用户多兴趣下的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系统,2004,10(12):1610-1615.

[4]高斐.面向海量数据环境的个性化推荐机制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4.

[6]paulB.Kantor,FrancescoRicci,LiorRokach,BrachaShapira.RecommenderSystemsHandbook[m].Germany:Springer,2010:73-80.

[6]项亮.推荐系统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4-51.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7

1.动态仿真误差研究方法概述

目前电力学科内还没有专门针对动态仿真误差的系统理论,但从所查阅的文献来看,有些专家在处理特定的研究课题时采用了一些误差方法[9]。综合起来有两类:一是定性的分析;二是量化的分析。

定性分析一般采取目测法,就是在一定的坐标和显示尺度下,描出动态变量的时间序列点,形成时间曲线。并且将同一扰动下仿真模型响应结果和实测系统的响应结果描成两条曲线,通过观察曲线间的接近程度来判定变量间的误差大小。

量化的误差分析和误差评定是对动态变量间的差异给出数值化的指标,可以克服目测法等定性分析方法的局限。同时,为模型校验、算法优化提供数学依据,也需要量化的误差评定。总结其他文献的处理方法,可分为三大类:即残差分析、特征量分析和模式识别。

(1)残差分析

对仿真结果进行基于残差的误差计算,是在辨识算法中出现的。残差分析的主要思路为,将动态变量的比较时间序列减去基准时间序列,得到一组残差时间序列,再对残差时间序列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给出相应的定量指标。

(2)特征量误差分析

特征量误差分析是相对于残差误差分析的另一种误差计算和分析方法。首先对动态变量进行特征量提取,通过比较特征量的差异表达动态变量的差异。

(3)模式识别

对于某些非常复杂的信号、图像,难以使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常常使用智能方法处理。模式识别经常用于判断两个信号、图像是否属于同一类。

2.电力系统动态变量基本特征分析

当使用同步互连技术连接交流发电机时,无论何时发生扰动,都将观测到振荡。原因在于发电机上的同步转矩将其带入同步运行的能力。本质上讲,发电机通过振荡交换功率,当一台发电机加速时,其它发电机将减速。

实际系统中,可以把稳定的振荡过程分为两类:

1)系统趋向一个新的平衡点。例如,线路短路、断开、不重合,故障后的系统趋向一个新的稳定平衡点。

2)建立等幅的振荡过程,这时需要一定的措施才能使之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的非振荡状态。研究表明,大扰动和小扰动存在一定的统一关系。当系统的网络结构、运行方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不论是大扰动还是小扰动,其振荡模式基本相同。

3.仿真计算方法

应用prony算法分析实测振荡数据,可以确定系统振荡频率和振荡模式;可以定量分析系统振荡的阻尼问题;对于大系统可以分散提取各个信号的特征,与系统的阶数和参数没有关系;可以提取曲线的振荡特征,为振荡仿真分析可信度提供有力验证。因此,prony分析是提取电力系统动态变量特征,计算仿真误差的有力工具。

4.影响误差计算的因素

现有的负荷模型辨识算法中采用残差序列的范数平方和来表达误差的大小,在表征负荷模型仿真算例的误差水平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负荷水平的影响因素。

挑选了某变电站两组不同无功水平的扰动数据进行说明。

负荷稳态无功负荷水平为102.3mVar,5b负荷无功负荷水平为12.2mVar。

采用如下的误差计算准则进行误差计算:

(1-1)

其中,为无功仿真变量,无功实测变量,为扰动时段的无功均值。此式意义为无功仿真结果的均方差相对于实测扰动幅度均值的误差。

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不同负荷水平仿真误差值比较

可见,低负荷水平下的仿真结果对于负荷扰动动态的拟合要优于高负荷水平下的仿真结果对该负荷水平下负荷扰动动态的拟合。但采用以负荷水平作为基值的误差计算准则(1-1)的计算结果却显示相反。其原因在于,以负荷的均值为基值,负荷水平越低,则相对误差越大。如作为最终误差评定结果,则可能会引起与实际完全相反的结论。

综上所述,不宜直接采用负荷水平作为误差计算准则的基值。

5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的特点,确立电力系统动态仿真评估必须综合考虑元件模型、参数准确度和全网动态仿真输出准确度,确立了实测数据的方法和仿真原则。电力系统动态仿真是一个确定型仿真,而电力系统中有很多随机因素,如何正确认识电力系统中的随机因素,将随机因素造成的误差与模型、参数造成误差分离开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8

运行经验和研究表明,过电压是造成电网绝缘损害的主要原因,也是选择电气设备绝缘强度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电网输送容量和电压等级的不断提高,电力系统雷电及操作过电压对电气设备绝缘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快速、准确的过电压类型识别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及时查找、分析故障原因和改善系统绝缘配合。因此,研究雷电及操作过电压类型识别对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1-2]。电力系统过电压类型识别包括特征提取和类型识别2个过程: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提取信号的时频特征;选择一种恰当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识别。传统的傅里叶变换缺乏对信号的时域分析能力,自身还存在频谱泄漏等缺点,不适用于分析雷电及操作过电压等非平稳信号;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时频分析特性,能够提供信号在不同尺度下的特征,因而适合分析各种暂态、突变信号[3-4],但小波变换易受噪声影响,变换结果缺乏直观性,有时多个尺度的分析结果还可能互相矛盾[5];S变换[6-7]是在小波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良好的时频特性,其变换结果较为直观,在高频部分的频域分辨率比小波变换更高。文献[8]首次提出将S变换应用于电能质量扰动信号识别,并证明了在提取电力系统暂态非平稳信号特征方面,S变换比小波变换更具有优势;文献[9]采用S变换模矩阵的幅值平方和均值对电能质量扰动进行检测和定位。目前,用于电力系统信号分类的方法有模糊数学、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等。模糊数学由于能有效解决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且能模拟人的推理过程,而较多地应用于故障分类[10-11];神经网络具有较强的学习、泛化能力,是目前应用较多的分类器[12-13],但神经网络存在收敛性差、训练时间长、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等问题;SVm是一种为了研究小样本情况下机器学习规律而提出的通用学习算法,能够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局部极小点等问题,在电能质量扰动分类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4-15]。本文提出一种基于S变换模矩阵和最小二乘SVm的雷电及操作过电压的识别方法,将S变换和奇异值分解(SVD)理论相结合,通过对零序电压信号S变换后的时频模矩阵进行SVD,提取了5类统计特征量,并将这些特征量输入到多级LS-SVm分类器,实现雷电及操作过电压的分类。实测数据表明,所提特征提取方法能充分刻画过电压时频特征,采用的识别方法对样本数量依赖性弱、训练次数少、准确性高。

1基于S变换和SVD的过电压特征提取

1.1S变换理论S变换由Stockwell等于1996年首次提出[6],它是一种可逆的局部时频分析方法,基本思想是对待分析的信号加上一个可调的高斯窗,以控制窗口的时域和频域分辨率,然后再对其进行傅里叶变换。对于一个连续时间信号h(t),S变换定义为:其中,σ=1/f为尺度因子,a(τ,f)为幅值因子,ejθ(τ,f)为相位因子。由式(1)可以看出,对信号进行S变换相当于对信号做一个加窗的短时傅里叶变换,不同之处在于S变换窗口的高度和宽度是随f而变化的,这就克服了短时傅里叶变换窗口高度和宽度固定的缺陷。其一维连续信号S逆变换为:由上述可知,时域离散信号经S变换后为一个复数矩阵,该矩阵包含了信号的幅值和相位信息,其中矩阵的行向量表示信号在某一时刻的幅值和相位随频率的变化情况,列向量表示信号某一频率成分的幅值和相位随时间的变化情况。1.2SVD理论根据SVD理论[19],对于一个实矩阵am×n,必定存在2个正交矩阵Um×m和Vn×n以及一个对角矩阵其中,ui和vi分别为矩阵U和V的第i列向量。式(5)表明,矩阵a经SVD得到一系列的子矩阵ai和其对应的奇异值λi,二者反映了该子矩阵包含的信息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该矩阵的特征模式。

1.3S变换模矩阵SVD的过电压特征量提取过电压信号经S变换后,不同类型过电压的时频特征将映射在复数矩阵S(mt,n/(nt))中,根据矩阵S的变化,即可实现过电压类型的初步确定。但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线路折反射、冲击电晕、线路阻抗和变电站内参数不均匀等的干扰,现场设备以及硬件检测装置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原始信号的影响,复数矩阵S中容易附加各种噪声信息,仅依靠信号时频特征的直观分布还不足以明确辨识过电压类型。此外,目前现有过电压监测系统采样频率较高[20],过电压信号经S变换后,数据量众多,导致特征量维数较高,分类器复杂。而SVD将矩阵包含的信息分解到不同的子矩阵中,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矩阵维数的代数特征提取方法,其抗干扰能力较强[18]。因此,本文结合S变换和SVD理论,提出一种基于S变换模矩阵SVD的过电压特征提取方法,其步骤如下。a.选取局部特征计算区间。雷电及操作过电压持续时间较短,为减少计算时间,提高计算效率,选取过电压发生时的局部特征计算区间Δt,在fs的采样频率下,采样点数为n=fsΔt。b.以零序电压为分析对象,根据系统电压等级,将幅值归一化。过电压发生时,三相电压波形的变化会在零序电压上体现,为避免分相判断,以零序电压作为特征提取对象。c.对零序电压进行S变换,由S(mt,n/(nt))计算S变换的模矩阵a,如式(6)所示,则a中包含了零序电压信号的时间、频率和幅值特征信息。a=a(mt,n/(nt))={{Re[S(mt,n/(nt))]}2+{im[S(mt,n/(nt))]}2}1/2(6)d.按式(7)计算模矩阵a的范数Fs,用来表征暂态信号能量的大小,其中m和n分别为模矩阵a的行数和列数。e.计算S变换模矩阵a的奇异值,选取奇异阶次,构造奇异值特征量。考虑到矩阵a经SVD变换后,随着奇异阶次k的增加,奇异值衰减较快,包含的有效信息成分随之减少,且奇异阶次越高,奇异值越小,包含的噪声信息也越多,为消除变电站噪声干扰,可设定奇异值选取原则:λl/λ1≥0.01%;此外,由于同种过电压波形存在一定的不规则性和分散性,为降低这种影响,选用奇异值λ1~λl的均值λave、脉冲因子i、奇异熵Ssum、标准差Std等参数,作为雷电及操作过电压识别的统计特征量,其计算方式如式(8)—(11)所示,其中l为样本容量。f.依据上述计算方法,构建雷电及操作过电压识的特征向量F1=[Fs,λave,i,Ssum,Std];同时,为了将电及操作过电压与暂时过电压区分开,计算零序电5个工频周期的有效值Uorms和绝对平均值Uoave,建特征向量F2=[Uorms,Uoave]。

2基于多级LS-SVm的过电压识别

2.1LS-SVmSVm是Vapmik等人在统计学习理论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模式识别方法[21-24],它是建立在结构风险、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基础上的机器学习算法,其核心思想是在特征空间中,构建最优超平面,使分类器的分类距离达到最大,使真实样本风险最小,具有全局最优性和最大的泛化能力,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以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中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假定线性训练样本集为(xi,yi)(i=1,2,…,l),xiRn,yi{-1,+1},xi为输入样本的特征向量,n为特征参数个数,yi为相应的样本类别。用非线性映射,将样本从原空间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在此高维空间中构造最优线性决策函数y=sgn[w•φ(x)+b],其中w为权向量,b为常数。其中,ξi为松弛变量,ξi≥0;c为惩罚因子,c>0,惩罚因子c用于控制对错误分类样本的惩罚程度,c越大则惩罚越大。根据泛函数理论,寻求满足mercer条件的核函数:K(xi,xj)=φ(xi)tφ(xj),并引入Lagrange乘子αi,用Lagrange乘数法求解该问题,则Lagrange函数为:l当Lagrange函数达到极值时,求得上述问题的一组最优解{αi},如果训练集中的输入样本xi对应0<αi<c,则αi对应的样本即为支持向量。根据KKt(Karush-Kuhn-tucker)[25]优化条件,以上最优化问题最终可转化为求解以下方程组:LS-SVm的一个重要优点在于解{αi}的稀疏性,即多数输入特征向量的Lagrange乘子αi为0,只有支持向量的Lagrange乘子αi不为0,因此,只需要少量的样本就能构成最优分解面,即支持向量,不存在局部最优解问题,从而可以大幅减少样本数据,减少训练次数,这是神经网络等识别算法无法比拟的。

2.2基于多级LS-SVm的雷电及操作过电压识别SVm是针对二分类问题提出的,在应用于电力系统过电压识别等多类问题时,需要将其扩展到多分类问题,因此,需要建立多个LS-SVm分类器,将多类问题转化为两类问题。目前,LS-SVm多分类方法有“oneagainstone”、“oneagainstrest”等,对于一个k类问题,若采用“oneagainstone”的分类方法,则需要训练k(k-1)/2个SVm来实现,而对于“oneagainstrest”则只需训练k-1个SVm,分类器数目较少。因此,本文采用“oneagainstrest”的方法构建多级LS-SVm分类器,对雷电及操作过电压进行识别。对暂时过电压、感应雷、倒闸操作、投切电容器组、切除空载变压器和合闸空载变压器这6种过电压进行识别,并考虑学术界对过电压类型的划分结构,逐级分层建立5个LS-SVm分类器(LS-SVm1~LS-SVm5),如图1所示,其中LS-SVm1的特征向量为F2=[Uorms,Uoave],LS-SVm2~LS-SVm5的特征向量为F1=[Fs,λave,i,Ssume,Std]。对每一层决策节点p(p=1,2,3,4,5),结合变电站值班记录,当属于该类过电压类型时,标记为ypi=1,将其余过电压类型标记为ypi=-1。训练时,分类器的输入为特征向量F1、F2和过电压对应的标记符;测试时,输入为特征向量,输出为标识符,当属于该类时输出为+1,否则为-1,并进入下一层识别,通过这种自上而下的分类流程,最终实现过电压的类型判别。

3过电压实测数据分析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9

【关键词】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式分类;核主成分分析

引言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电气设备,而局部放电是变压器绝缘劣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放电类型所反映的绝缘劣化机理不同,而且不同放电类型对变压器绝缘造成的损害程度不同,因此,对变压器局部放电进行模式识别已经成为变压器状态评估方面的重要部分。

在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方面,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利用主元分析法[1]、Fisher判别分析法[2]、独立成分分析法[3]等。然而,上述方法是建立在特征空间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的基础上,但局部放电特征数据构成的空间往往是非线性的,SCHoLKopFB等人提出核主元分析法(Kernel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KpCa)能有效地提取非线性特征[4],但是在模式识别方面,KpCa并不能够直接进行放电模式分类,从而可以提高局部放电模式识别的效率。

1.KpCa算法

由于得到的变压器局部放电特征空间维数较高,会给分类器带来较大负担,同时可能导致识别率下降,所以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处理。KpCa可以有效实现放电数据样本的非线性特征处理,另外,本文采用高斯函数作为KpCa的核函数,因为其计算过程简单、只有一个调整参数,同时具有平滑特性。图1为KpCa映射原理示意图,它通过非线性映射,将原始数据由二维映射到了高维,并且使原来呈非线性的数据线性化,然后再寻找主元。

图1KpCa映射原理示意图

如果有:

那么,高维特征空间中的样本协方差矩阵为[5]:

(3)

相应的特征值计算:

(4)

为C的特征值;v为特征向量。式(4)和作内积:

(5)

根据核理论,存在使得:

(6)

综合式(3)~式(6),得到:

(7)

根据核函数特性,得到:

(8)

有:

(9)

即:

(10)

式(10)中,。第个主元为:

(11)

式中,;表示矩阵C第k个特征矢量,表示矩阵K的第k个特征矢量的第i个元素,之后根据相应的累积贡献率来决定主元个数,本文选择贡献率阈值为85%。

2.基于KpCa的变压器局部放电研究

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式识别提取的特征空间数据量较大,同时各个数据之间具有非线性特征,KpCa可以较好的处理这些数据。KpCa可以消除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其主要步骤如下:

(1)划分变压器的局部放电模式状态,并确定各种状态相应的表示方法;

(2)采用KpCa对各个模式下的特征矢量进行维数压缩及归一化处理;

(3)依据获取的变压器局部放电参数,设定输出模式;

(4)根据实验获取样本;

(5)将样本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进行mRVm模型学习和测试。

表1mRVm和KpCa-mRVm模式识别结果对比

每种放电模型各取50组作为训练样本,100组作为测试样本,为了验证文章所采用方法的科学性,分别采用mRVm和KpCa-mRVm进行模式识别,最终得到的两种算法的识别结果如表1所示,另外相应的运算速度如图2所示。

从表1可知,KpCa-mRVm算法对变压器局部放电的模式识别率要高于传统的mRVm法,识别率在89%以上,而根据图8可知,KpCa-mRVm算法的运算速度要快于mRVm法,其运算时间在7.43s左右,而后者要达到11.5s。

图2两种算法的运算速度比较

3.结论

文章模拟了典型的变压器局部放电模型,采用KpCa算法对变压器局部放电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KpCa-mRVm算法对变压器局部放电的模式识别率要高于单纯的mRVm法,其识别率在89%以上,其运算时间在7.43s左右,而后者要达到11.5s,模式识别运算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韦洁,张和生,贾利民.面向状态监测的改进主元分析方法[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7):51-55.

[2]张伟,周维佳,李斌.基于分维LLe和Fisher判别的故障诊断方法[J].仪器仪表学报,2010,31(2):325-331.

[3]aapoHyvarinen,erkkioja.independentcomponentanalysis:algorithmsandapplications[J].neuralnetworks(S0893-6080).2000,13(4-5):411-430.

[4]SCHoLKopFB,SmoLaaJ,mULLeRK.nonlinearcomponentanalysisasakerneleigenvalueproblem[J].neuralComputation,1998(10):1299-1319.

会计电算化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移动计算移动数字图书馆移动服务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2)02-0093-03

LibrarymobileServicesunderthemobileComputingera

abstractmobilecomputingis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forlibrary,themobilecomputingeraoflibraryusers'needswillmovetheincreaseddemandforpersonalizedfeaturesmoreobvioustrend,Libraryshouldbebuiltintheneweraofmobileservicesplatform,multi-faceted,multi-spaceandweatherinformationservices.

Keywordsmobilecomputingmobiledigitallibrary;mobileservices;informationservices

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及平板电脑的出现与普及,宣告着社会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移动计算时代。移动计算是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数据库、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新技术。移动计算的出现使得信息服务者将有用、准确、及时的信息提供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任何客户成为简易的事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移动计算时代的到来给图书馆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如何在移动计算时代改进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馆人思考的问题。

1移动计算概述

1.1移动计算

移动计算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涵盖范围广泛的新兴技术,是计算技术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并被认为是对未来具有深远影响的四大技术方向之一,它将开辟人类计算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为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和计算体验。同时,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也将得到真正的提高,并进而催生出很多新的功能设计和应用模式。

移动计算使用各种无线电射频(RF)技术或蜂窝通信技术,使用户可携带他们的移动计算机、个人数字助手(pDa)和其它电讯设备自由漫游,由于依赖了电子信报传送服务,使他们无论走到那里都能保持联系。一些厂商,如microsoft等正在制造支持移动用户的特殊接口。如,当移动用户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将恢复桌面排列和在最后会谈中打开的文件,就像计算机从来都不关闭一样。

1.2移动计算的内涵与特征

移动计算时代,时间和空间的解放将为人们的生活于学习带来诸多的便捷且有效。人们可以通过随时、随地的访问任何数据来进行信息的沟通,进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如,在野外、家中、办公室等均可以实施对公司相关信息的获取,并对信息进行一定的传播与修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灵活;也如人们在上班闲暇之时及时获取学习信息,不走进课堂、不翻阅纸质书本却能实现个人素养的提高。但移动计算也有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可靠性差等,具体来说,移动计算时代具有如下特征:

(1)移动性好,可靠性差。移动性是移动计算时代最突出的特征,移动设备可随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接入不同的网络,并保证不因网络的切换而对用户所享受的服务类型和质量有所改变,保证与实现了设备和服务的移动性。但因无线网络本身的可靠性,移动计算环境的易受干扰和不安全性(如受外界电磁干扰影响而导致带宽与速率不稳定),移动终端可能带来问题(如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电源供电、通信费用问题)等因素,在构造一个移动应用系统时,必须注意到移动计算的可靠性问题,并在终端、网络、数据库平台以及应用开发上做一些特定考虑。

(2)信息资源丰富,网络通信不对称。三网融合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发展使得用户能便捷获取信息时代的丰富资源,但移动计算的网络通信并不对称。一般来说,移动计算网络的固定服务器节点具有强大的发送设备与功能,但因受成本、技术等因素限制,移动终端节点的发送能力却有限。因此,下行链路(服务器到移动终端设备)和上行链路(移动终端设备到服务器)的通信带宽和代价相差较大,且易引起信道不稳定、不能适应传输多媒体数据等问题。

(3)网络条件多样,通信断接频繁。移动计算时代,因为人们需要通过移动计算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因而网络提供商提供的网络条件会丰富多样,如既可以是高带宽的固定网络,也可以是低带宽的无线广域网(CDpD),但由于受到了电源、网络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终端设备一般会频繁的采取主动或被动地连接、断开工作方式,甚至长时间处于断接状态,影响用户的连续网络行为。

2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用户特征与服务认识

2.1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用户的表现特征

(1)移动服务需求进一步增强。据enfodesk易观智库数据显示,2011年第4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4.3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83.8%[1]。说明人们利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来上网获取信息已成为社会的主要信息行为,相信随着安卓、ioS等智能终端系统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进一步升级更新,这一趋势将呈现更进一步加大趋势,作为图书馆用户的自然人也就对移动服务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2)立体式服务成为时代的诉求。移动计算时代信息的立体化传播使得读者不易满足图书馆单一的服务模式,图书馆服务实现立体化、多空间、24小时也会成为读者的诉求,图书馆需借助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建构立体化信息传播环境,为读者营造一个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图书馆任何信息资源的信息服务环境,让用户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

(3)读者个性化特征进一步明显呈现。移动设备的个性化使用及图书馆丰富资源的便捷获取服务,使得手持移动终端读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去检索自己所需的资源,资源的呈现也会根据读者的选择而形式多样,读者个性化特征将进一步明显体现。

2.2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认识

自几十年前电子书的概念出现到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界一直重视技术的应用与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在移动计算时代利用技术同时,图书馆也还需注意读者的移动阅读趋势更加明显与移动服务需求增强这些特征,2010年出版的《移动计算与图书馆》[2]也认为“随着手机变得越来越数据可用,很少有人再需要通过计算机连接信息世界。相反,他们使用手机作为主要界面。在网上冲浪、听音乐、看电视、阅读和通讯。在过去10年中,移动电话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的主要接口之一。图书管理员必须注意这一变化,关注前沿,为未来的图书馆移动交互作好准备。”可喜的是,我国图书馆界敏锐的观察到了手机用户和移动阅读人群增加的趋势,手机图书馆、掌上图书馆成为许多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与杭州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做出了表率,许多图书馆用户不仅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即时获取到期提醒、新到书目等服务,还可以享受到读者互动、资源查询等服务,三网融合更是实现了通过电视、手机、网络来便捷访问图书馆的服务跨越。我们也还有理由相信,随着图书馆的努力,新的移动服务项目还将源源不断地研发出来。但在为这些进步和实践欣慰的同时,还应认识到目前移动计算应用的主要内容还是图书馆原有信息服务的补充,手机图书馆也独立于图书馆集成系统之外,设计方面缺乏对于图书馆用户的移动需求的系统研究,没有充分考虑移动计算技术的应用潜力,没将相关技术有机地整合进图书馆的集成系统[3],无力承担图书馆应对移动计算挑战的重任。

3移动计算时代的图书馆移动服务

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的发展,使得信息时代的服务机构越来越注重和善于利用平台进行工作,图书馆是政府信息、公共信息、教育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的主要服务组织,一直以来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革与冲击表现得应对自如,并总能利用技术去服务读者。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应用平台化趋势,图书馆界在建设、利用读者服务平台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实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CaLiS)、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研发的“掌上国图”、清华大学图书馆等的手机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基于三网融合的数字图书馆、上海中心图书馆的“一卡通”、东莞图书馆的inteR-LiB、深圳图书馆的24小时图书馆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广大读者的需求,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界如果要真正借力移动计算技术,也就必须构建与利用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

图书馆移动服务系统平台的构建,笔者认为可分为文献资源层、服务应用层和服务推广层三个层次的构建。在文献资源层,图书馆需整合现有的资源,众所周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图书馆资源主要由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及网络资源三方构成,资源种类的丰富有利于读者的便捷获取,但也给统一服务平台的构建带来了问题与考验。2006年以来关联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使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呼声日渐高涨,美国国会图书馆、瑞典国家图书馆、oCLC等也参加到关联开放数据项目(LinkingopenData,LoD)[4]之中,并将所藏资源为关联数据统一资源描述符—RDF语句,以供更多的人能检索和利用。因此,在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的资源层构建中,可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为RDF语句,以便资源标示的国际标准化与下一步关联数据的与应用。服务应用层主要是关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应用设计,如通过手机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电视图书馆、掌上图书馆等,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和杭州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为我们做出了有益探索,图书馆可借鉴他们的设计、开发、运行经验,开发多个终端服务接口,如图书馆ipad客户端,并通过这些平台端口实现资源的检索、阅读、下载、推送、定制等个性化服务。服务推广层就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介绍、引导、推广与解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如,对于可能因平台使用不适或不掌握相关技能者而可能产生焦虑的读者实施应用介绍与引导,对不了解移动服务平台的读者通过短信广告、视频介绍等相关的营销手段去推广移动服务平台。通过以上三层体系的构建,最后达到构建一个服务立体化、多渠道、多时空的服务平台,体现出移动计算时代的服务特征。

4结语

移动计算时代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以手机感知为代表的移动体验与以“云”计算为代表的超级计算,带给人们更多的还是在于技术引领的理念创新,并在这些理念的驱动下改变原来的信息获取方式与手段,进而影响和冲击到图书馆等在内的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模式。移动计算时代利用相关技术实现专业的无差别、无等级、无歧视服务更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职业责任,了解移动计算及其带给图书馆的影响与挑战,无疑将有助于图书馆人创新思路,拓展服务路径。本文只是对移动计算的概念、特点及内涵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对移动计算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进行了思考认识,最后对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构建进行了简单设计,但图书馆界还需对平台的相关技术、标准等进行更为详细的设计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4.3亿数字阅读将进一步细分[eB/oL].[2012-03-01].news.省略/tech/2012-02/29/c_122769353.htm.

[2]GriffeyJ.mobileComputingandLibrary[m].Schumanpublishers,2010.

[3]范并思.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战略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1,(10):16.

[4]w3C.LinkingopenData[eB/oL].省略/wiki/SweoiG/taskForces/Communityprojects/Linkingop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