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十篇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十篇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17:19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不足;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311-01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提倡素质教育,这也意味着很多文化课程将成为小学生主修的课程,尤其像小学美术这样富含很多艺术文化知识的课程,势必会收到更多的重视。但是,美术固然会为学生带来很多美好的教学内容和丰富的色彩知识,但是其教学方式和理念还不够成熟,与其他科目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还不够丰富,很多知识已经与时展脱节,这也是目前很多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尽快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水平,尽可能的让学生接受到良好且富有内涵的美术知识。

一、小学美术的作用意义

1、美术教育的意义

小学美术是国家素质教育的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课程,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可以有效的熏陶学生对美的概念,丰富他们的审美思维,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为学生的美术知识打好基础教育。现今的小学美术教育主要是以各种客观美作为载体,传授给学生对美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美学的基本知识,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进行具体形象的描绘,从而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他们的绘画基本功,通过具体的美学图片或者画作,教育学生学会创作,启发他们的创作性思维,从而促进小学生的人格发育以及他们整体素养的全面提高。

2、美术教育的具体作用

小学美术教育带给小学生丰富的作用功能。首先,美术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基础文化水平,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丰富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程度;其次,美术教育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美术自身就是创造的艺术品,美术教育可以有效开发小学生的头脑潜能,激发他们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最后,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以及促进他们思想品质的发育,通过小学美术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很好的审美知识,提高生活中美学的常识,有利于他们更贴近生活,更适应生活。同时,小学美术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育,为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基础,养成良好的日常习惯,努力培养他们完善的思想品格。

二、小学美术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学内容过于表面化

小学美术教育与其他科目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涵盖的教学内容也比较复杂。但是,现今很多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却过于看重教学成绩,而忽略了美术内容的真正内涵,很多教师都是简单讲解美术知识,之后让学生用眼睛去观察和临摹,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的剖析,同时缺少对于审美的情趣,学生只能依靠眼睛去学习美术,却无法深入了解美术的内涵思维,从而导致学生的美术造诣颇低,基础薄弱,知识内容理解较差等情况,这也是很多小学美术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2、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

很多小学美术的教学方式存在模式化的现象,美术教学并非是传授学生固定的美术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对于美术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绘画的功底。但是,很多教师却一直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让学生重复练习绘画,缺乏指导性教学,学生兴趣低下,对美术学科产生倦怠心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升,更多的是会影响学生思想品格的发育。

三、合理改进不足、提升教学质量

1、深化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率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应该进行深化改革,应该以培养学生美术基础为核心,将视觉训练与绘画操作训练有机结合,同时借助教师的知识讲解,让学生对美术知识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从而在美术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启发学生的审美思维,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使得小学生可以具备较好的美术功底,为以后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兴趣

美术教学是包括很多艺术气息的学科,蕴含很多色彩和美学知识,教师如果可以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美术兴趣,这是学生学习审美的前提,在学生绘画练习的时候,教师进行指导性教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有效的练习和有趣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3、重视教学总结、巩固学生基础

小学美术教学应该重视教学总结阶段,这是教师发现学生缺点的环节,更是学生对美术知识巩固的时期。教师可以单独设定教学总结时间,对每一节课或者每一阶段的美术教学,进行总结和归纳,包括学生美术作业的总结,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总结等,这些教学总结不仅会让教师可以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还会让学生的美术基础得到巩固,从而可以有利于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的绘画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些不足点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从而帮助小学生提高美术水平,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格。有效实施小学美术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督导教师经常检查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全面衡量学生的水平;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审美思维,提升他们的思想品格,使得学生的思想发育更为健康。总之,我们要不断的改正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升整体的教学实力,使得学生可以真正的得到素质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爽.大连市西岗区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2

摘要: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的组织,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特点等角度考虑。本文以加强美术课程结构内容设置应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和能力等三个方面对高中起点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作出分析。

关键词:师范教育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

师范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素养的发展,是师范教育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作为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重要的教育基础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1”课程结构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教学背景下,本着以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有特长、受欢迎”的小学教师为目标,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学科特点、课时情况,以及教材提供给任课教师展示教学智慧提供的空间,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于美术学科的课程结构应进行合理的、创造性的编排组合,科学地安排高中起点三年制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公共必修课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一个系统、严密、科学的组织,明确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了解学生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科特点等角度考虑。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打好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通过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针对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对高中起点大学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结构做分析。

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高中起点初等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同美术学科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美术基础普遍比较差,学生也存在美术课程对于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师范教育的职业教育功能等方面认识不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如果本着突出师范专业进行美术教育的目的性,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科学地安排美术课程结构,学生就会在这一学习阶段受益匪浅。

首先,课程结构内容的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相互协调,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无论何种教学内容,自始至终都贯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过程中,需要自觉养成美术观察习惯,即整体观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整体观非常重要,这种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能着眼于全局的整体观能力的形成,对于满足学生美术课堂学习的需要及满足学生进一步全面发展的需要是至关重要的。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的绘制、素描写生、中国画的学习、版画、手工制作等这些美术技能课教学内容的合理编排,对于学生整体观的培养、造型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学生理解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职业意识的尽早确立、完善学生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应具备的造型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需要重点强调,师范院校非美术专业的美术课时有限,不宜过多采取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在师范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的前期阶段,如果过早进入很专业化的美术学习训练模式,学生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阶段应该充分发挥简笔画、美术字、色彩知识、图案基础、板报绘制、教学挂图、手工制作等几种美术技法、实用技能方面的学习训练在本专业、本阶段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帮助师范专业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观察表现方法,学会更好地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将此方法作为一种理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美术观察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让师范学生了解简笔画、教学挂图、电脑课件、手工制作教具、板报这些具有描述知识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形象直观、要素特征明显等特点的教育教学辅助手段,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先以平面形的造型技能训练为主,对于增强师范专业学生学好美术学科的自信心和提高学习兴趣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在下一步素描写生、中国画、版画(纸版画、实物版画)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如何解决造型艺术中各种关系的思维能力方面,如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平面与立体空间的关系表现等学习内容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学习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学习相对会比较顺利。

这一阶段美术技能课的教学课程结构的科学安排,在帮助学生树立整体观,掌握观察与表现的基础造型方法,培养、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色彩艺术修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师范专业学生尽早明确,学好美术是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用好用活课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合理安排美术课程结构。

人文性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性质。作为造型艺术的美术,早已成为社会思想传播的媒体和工具,甚至包括观念意识的形成和确立。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美术教育担当的使命。蔡元培先生对美育下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通过了解古今中外的重要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对艺术美的感受和评析能力,是师范教育专业开设美术鉴赏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由于中外美术史论、美术鉴赏等课程大部分师范专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接触得很少,因此在高校中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美术鉴赏课,一直被美术教师们认为是较难讲授的一门课程。我认为,美术课堂上的技能技法训练课同美术鉴赏课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安排,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比如在素描写生课、色彩性能练习课期间穿插西方绘画名作鉴赏,了解西方绘画的发展及重要绘画作品的概况;在装饰色彩画、中国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中国绘画名作鉴赏,提高学生对民族绘画的欣赏能力;在图案基础、手工制作课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实用美术的鉴赏知识,等等。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有利于让学生通过技法课的学习,在直观地认识和理解线条、形状、结构、色彩、明暗、工具材料等美术基本要素技巧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可以以课题方式,增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互动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选择合适的课题,学生积极进行课下思考、自学、拓展,有利于培养主动思考、勇于表述的学习精神及对于古今中外美术文化的思考认识能力,从强调学生被动接受间接经验的学习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参与学习。

师范教育专业美术鉴赏课的这种课程结构的安排,在培养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精神及艺术修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也是针对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的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提高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胜任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优化美术课程结构。

国家的兴盛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注重培养、发展师范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美术教育被公认为培养创造力的颇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如何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目标。我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为美术教育在技巧训练和情操陶冶的教学背景下,任课教师应在注意引导师范专业学生学以致用,强调课内外实践方面做足文章。

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知识的运用。学生通过美术课上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明确了技能是成就一切的工具,在具备基础造型能力的前提下,教师应本着基础知识和技能只有与小学教育教学密切结合,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手段的教学宗旨,优化美术课程结构。如结合小学教育教学应用的简笔画创编、创作及自由设色练习;在培养、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色彩艺术感知力、色彩综合应用实践能力、色彩艺术创意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的色彩教学中的发挥色彩性能练习活动;板报设计、制作的教学活动;在师范高年级阶段的手工制作课上,教师配合学生试讲、教法课的学习,指导学生创作手工教具的教学活动。在这一阶段的美术教学,教师要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美育本身是一种素质教育,是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美术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我们相信,敢于联想、善于表现、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未来教师,今后才能正确引导、启发儿童的创造性。

另外,学校可以广泛开展美术兴趣小组以补充课内美术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美术兴趣小组的成员还会起到“小先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对于班级、年级其他同学学习美术、学好美术发挥着积极作用。美术评价也是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适时、定期举办学生美术作业、作品展,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通过美术展览的艺术活动平台,对学生产生激励、鼓舞作用,进一步促进美术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

加强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要与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满足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需要,让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美术课程结构进行分析,更好地推进师范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在加强学生美术综合学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三维目标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之掌握知识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是我们全面贯彻党的素质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人类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美术教育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培养新一代开拓型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也应贯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在知识传授与技能实践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是讲美术所包含的两个方面:美和术。美即审美教育,术就是知识技能。一堂构思完整的美术课必须是美中有术,术中有美,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其中审美教育是前提,只有发现美、认识美、理解了美的内涵,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技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和人的感官对美的感知、认识和欣赏,充分利用人类的艺术精品和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揭示出美的规律与法则用艺术的真谛:真、善、美去打动学生的感官和心理,才能使他们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庸俗……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感悟美术作品引起我们的关注对我们的感情认识产生影响并激发我们对周转事物做出反应。例如:对于荷花,我们不仅仅看到了它的美丽花朵更能意识到它象征着高尚和纯洁,这种由外向内,由表及里的意识升华,就有赖于审美教育的渗透。

审美教育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在观察时、临摹时、练习时,都能发现物体所呈现出来的平衡美、韵律美、统一美、对称美.……

只有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审美观点,才能辨别我们身边事物的美丑,从而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辨别能力,使他们敏于观察社会上层出不穷的真、善、美、假、恶、丑。这样儿童和青少年就能利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从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成为具有美好心灵和高尚品质的一代新人。

二、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绘画技能。

这就是美术中的术,进行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任务是其它一切学科无法代替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美术教学,将系统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欣赏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知识的掌握是各方面能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理论与熟练的绘画技能,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也只有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切教学实践表明,只有以知识教学为核心在知识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实现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课,丰富的知识,优秀的作品使学生在艺术长廊中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精神境界及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是研究美和理解美最基本,最具体的手段。而通过绘画知识的教学使小学生了解不同绘画种类的形式美特征与表现技法,学生会在具体的绘画实践中提高了造型能力与审美水平,也培养了小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感知美,并用适当的绘画形式表现。通过美术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把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应用到生活中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存环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当前和以后学习的相关科学而言,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则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如大力的发展有助于立体几何的学习,记忆力和观察力的发展有利于语文的学习,操作技能的训练对物理实验大有好处……这些为我们的学习以及以后从事美术专业都能起到良好的奠基作用。可以说使小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美术教师的重点,也是对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旺盛的创造力,缜密的思维能力和完善的人格,这是素质教音和历来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培养,都在美术教学中有所体现。有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学画画,陶冶品德是政治课的任务,其实是极端错误的,美术课以其艺术形象的直观性,具体性,能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画面展现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美的启迪对培养学生新始高尚的审美情操,有着特殊的教育力量,美术教学中陶冶品德与知识能力的培养同等重要,不容忽视。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会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认识绘画的对象对于事物的整体和具体的形态、造型、色彩、比例等视觉形象进行观察,这种观察过程不知不觉地提高着我们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得视觉形象知识的第一步,也是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美术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影响是,学生的脑海中有了丰富的视觉形象以后视觉形象成为想象力的基础,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美术作品,学生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潜力。在接触美术作品后,他们会利用头脑中的视觉形象来进行美术创作,从而对视觉世界做出反应,而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所有活动中,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

在小学生记忆画和默写课中记忆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形象记忆力的提高可以大大的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成份。

在审美教背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的中心环节就是构筑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4

关键词:教育实习;专业;素质;建设

今天,社会经济文化处在越来越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专业学科的建设发展应与时俱进,以融合创新的思维模式凸显专业的特色。地方师院本着服务于社会需要,立足于地方基础教育,面向于基层学科的办学方针,积极拓展专业学科的建设,美术学作为地方师院中重要的一门师范性专业学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美术学科专业实践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教育需求的人才队伍。

基础教育与师院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术学学生都要到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教育实习,从而走上教育职业岗位,基础教育部门在提升实习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映射出美术学专业建设的状况问题,促动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的构建,使其顺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按照专业学科领域和教育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来设置基础专业课程结构,突出专业本身的实践性、理论性和审美性,围绕地方师院办学方针,优化学科,突出其专业特点和优势,把握住一专多能型师资教育培养目标,在目标明确、有规范性的专业特质中寻求发展。然而,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教育与社会基础教育出现着不平衡的局面,本文正是从美术学学生教育实习的角度去阐述如何更好地建立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探索出适应社会基础教育发展的实践教学课程和方法,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健全的美术人才。

一、教育实习的现状

教育实习是美术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必修的课程,是在一个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组织安排下进行的,是师范院校培养基础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其独特综合性、包容性、开放性的实践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师院系部一般安排学生在四年级进行教育实习,实践时间为八周,这是1996年颁布的《高等师范专科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中规定:“教育实践八周。”教育实习包括的内容比较多,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课外辅导工作实习,还参与美术特长班的辅导、学校各类宣传工作的实习、美术课外比赛的组织与辅导工作等。通过教育实习,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技能知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法知识和综合文化类科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中既全面锻炼了学生从事教育事业工作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意识行为,同时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加深和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教育实习在课程安排中确实极为重要,通过实习还可以做到一些基础学校美术教育方面的调查工作,进而也让我们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检查美术学专业的办学方向、管理方法和课程结构设置,完善基础专业学科的建设。

教育实习是高校学子亲临第一线教育职业岗位的学习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当前新课改下的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从课程理念、结构设置、内容标准、学习活动和成就标准等方面的规范,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和价值评判的制定都跟以往发生了量到质的变化,为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更切合时代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反映基础美术教育与信息技术社会相适应的特点。如此,教育实习的任务和内容变得越来越宽广,基础美术教育与教学工作有多宽,那学生实习就有多宽,不同的现实需要就有不同的实习内容。如一些学校注重书法教学和书画课外的比赛,那实习学生在这方面就要有相关知识的能力,有些学校偏重于艺术科目的管理,实习学生则需相关管理知识了。教育实习的工作计划实行的是学校组织的集中定点实习和学生个人联系的分散实习,他们将到不同的地区进行实习,由于目前我国各省市区域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上还存在不平衡的现实情况,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也将不一样,实习学校提供的文化环境也将不一样,在实习学校的软硬设施条件也将有差别。其次,教育实习的学校部门主要是中小学基础学校,也有少数到中等师专院校实习的,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实习内容,在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同年级对象的培养目标和学习内容都会不同,那么在实习过程中侧重点就得采取灵活变动。此外,教育实习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实践环节,要充分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严格把握好实习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质量关,让实习学校看到前来实习的学生都是优秀的,而不是来混日子的。教育实习要求实习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文化基础知识,一专多能的专业技能知识,不但要熟练掌握传统基础学科素描和色彩,而且还要会手工制作和图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才能满足中小学学生的需求。现在影视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快捷,中小学学生懂的东西也很多了,要求老师的知识面也更宽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如一些实习生对于传统民间艺术制作不了解,对新媒体艺术不知道,这样导致实习过程中处于尴尬的局面;以及要求实习学生掌握基本课堂教学知识和教学技能,形成规范的业务知识体系。教育实习在教学工作上要求是多方面的,然而,地方师院教育实习的状况并不容乐观,教育实习的质量整体下滑,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不严密,课程设置不系统,学科建设缺少规范,基础训练较为薄弱,专业方向变动大,有时过于分散,有时又过于单一,教学上缺少的是严谨和规范,教学的责任心不够,教学上太过于随意性,许多教师不懂教学法知识,只重专业技能,不知专业理论,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不重视美术学专业学科的科学性和教学的规律性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

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状况关乎到美术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基础学科体系的调整。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和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地方师院美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教育培育高素质、高文化的师资人才,培养适应于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

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是以科学规范的方式,在严谨系统的分析下进行的,是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并且美术学基础专业的设置与学生的教育实习和未来发展是紧密结合为一体的。下面是本人对几所地方师范学院教育实习学生做的一个调查:

调查发现学生对现有美术学基础专业的设置认为能基本满足教育实习的需要,但由于实际情况及基础教育学生个体发展呈现出了复杂局面,85%的教育实习学生希望在原有传统学科基础上开设美术学新专业方向课程,或者增设一些选修课,课程可以是专业性的,也可以是综合文化理论性的。还有部分学生认为所学专业自身优势不够,这也许是各地方师院设置专业上太多延续老美院方式的弊端。因此,地方师范院校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应注重美术学科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教学规律性的管理,正如好的管理成就一批好的成果。地方师院美术学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应从单一模式向多重模式转变,在强化传统的美术学学科的基础上,可以开拓一些新式美术学专业方向,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凸显自身学科优势,形成完整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科结构。

2.师资力量的建设

优化的师资力量是学科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后盾。现有地方师院的美术学教师总体素质较高,学术业务能力基本适应教学的需要,但懂教育、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较少,以及由于教师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缺少基础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不了解基础教育的状况,地方师院美术学教师极少从事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美术教育教学法与教育实习指导方面的专业教师更是缺乏。教师对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指导仅仅只停留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上,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道德礼仪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的指导,因此,地方师院在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方向结构方面应合理优化,多渠道引进人才,始终把握师范性美术学科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性。

3.美术学基础专业设备的完善

地方师院美术学基础专业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教学特点,其专业结构上包括着三部分内容:美术学传统技能专业课程、美术学教育教学课程、综合文化学习课程。那么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应该满足美术学基础专业的需要,使课程教学能顺利开展,如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实习试讲设备的安装,微格语音设备、专业技能教室设备与美术学教学法的实训设备的完善等等。总之,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需要多种设备的完善,地方师院将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生认知能力、实践活动规律、教学要求和专业人才培养来构建设备,使专业的发展上升到更高平台。

4.专业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丰富的专业资源,能够给教学带来活力,给系部环境带来文化内涵。地方师院可以利用区域有利环境,做好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实现校外校内资源共享,利用好地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让地域传统民间工艺美术走进校园,拓宽文献知识收集与整理,注重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的运用,此外,利用专业资源开设特色课程,开展灵活、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这些将促进专业的教学方式,增强专业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地方师院的专业特色。美术学基础专业学科通过专业资源的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和创新教育,突出了师范性特点,也突出了地域的专业办学方式。

三、结语

地方师范学院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它的建设需要系统严谨地进行,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要求我们对地方师院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并提出改进的设想。高校与基础学校的直接联系,让高校了解和熟悉目前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工作,积极改善教学思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好专业基础学科体系,毕竟专业的建设是建立在一个科学性、明确性、专业性的基础之上,克服教育中盲目性的弊端。总之,美术学专业的建设应体现出美术思维的培养、素质的提升和综合知识的培养等方面,应从能力目标的培养向素质目标的方向转换。更为重要的是,美术学基础专业的建设要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特性、基础教育三者融为一体,让美术学这个专业功能完整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3]张玉东,黄千.地方高师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5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267-02

当前,中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向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着可忧的一面。

生源方面的质量问题使人担忧。我们知道,一般要求跨入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这样一些最基本的条件:对于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并有一定的禀赋或特长;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可现在,文化课考试成绩普遍偏低使生源质量发生了明显变化。思想上有重专业轻文化的错误认识,由于艺术专业考生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偏低,就使一部分学生把考美术当做上大学的一条捷径,不想学美术的,甚至没有学过美术的也都想走这一捷径。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看,让这样一大批原本就不热爱美术也无此禀赋和特长,并且文化素质较低的学生进入美术专业学习,其结果不仅对学生本人无益,更重要的是会造成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除了上述情况外,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教学机制,专业课程设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是沿袭传统的学院式培养“美术家”的模式,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上也效仿艺术院校,片面强调技能训练,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师范生的学科特点不突出。美术专业课程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主要表现为:课程脱离学生本体、以绘画学科作为课程设置主线、“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狭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所学电脑、手工制作等专业门类太少,根本不能适应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学院缺乏强有力的就业指导,使学生把就业眼光仅仅停留在城市公办小学上,对区县小学、村小、私立学校、校外办学等就业途径一律不屑一顾,特别是美术方面的校外办学,我们的学生对此更是一无所知,这样的培养结果导致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情况不理想。

以上分析的种种现象表明,本院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固然有社会各方面的原因,但是不能否认,我们在实施美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以及具体措施上是存在着一些偏差,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小学美术教师的初衷,客观上造成了本院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现状可忧的一面。因此,对此问题的解决还必须靠进一步的改革。笔者认为:

一、进一步明确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指导思想,更新美术教育观念

1.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除了在大一年级加强素描、色彩、设计、国画等基础课教学外,笔者建议还应当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带领学生去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办小学(校内办学)和民办艺术学校(校外办学)去参观学习,拓宽眼界,了解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从而为自己制定大学几年应主攻的方向,自发地确立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把“他人要我学”转变为“自己要学”。

2.改革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传统美术教育在理念、目的、方式以及内容等许多方面都与当今时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育内容与形式,严重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知识与能力脱节,过分“专业化”,重视审美能力和艺术文化素质的培养,强调美术的显现功能,忽略了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潜在价值。这些都偏离了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方向,不仅给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也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示范生而非大量的美术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本院美术教育专业必须树立以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未来社会人类共同教育理念为先导,走“通才教育”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

3.改革以往既定的单一化课程结构,注重相关学科的综合融。美术教育课程设置还应体现在对其他学科的横向渗透和融合上,注重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注重互补互动的联系;完善基础教学方法,提供现代教学观念,以顺应学科整合的时代潮流。学校要根据小学教育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拓宽专业范围。拓宽的基点应放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上,在保持专业基本素质扎实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拓宽专业周边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说,建议增加开设儿童版画制作课程,儿童线描课程,儿童手工制作课程,儿童彩墨画课程,儿童手绘卡通画课程,Flash软件课程,儿童心理学课程等学科,建议增加《小学美术教法与研究》课程的课时,并且把这门课程和学生的实习联系起来,每个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都能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之下去沿海发达地区的公办和民办学校进行实习,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我院小学美术专业教育观念、教育教学的反思

作为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我院美术专业教育,应紧紧把握住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教育学功效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从美术界内部看,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条件远远优于普通教育,因此地位也高于师范教育;而从师范教育内部看,其他学科的条件往往优于美术学科,这就造成师范美术教育地位低下,人心浮动,师资不稳。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竭力效仿专业美术教育,向专业美术院校看齐,形成了师生艺术家心态,只有成为艺术家才能提高地位。于是学生毕业后去小学当美术教师只能是无路可走情况下的选择。由此可见,实现师范美术教育的目标受到了严重阻碍和影响,背离了培养小学教师的宗旨。在美术圈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术家,而不是教育家,除非教育家身兼艺术大师的身份。无论是晋升职称,还是打造知名度靠的是创作的作品,而不是靠所教学生的素质。长期以来,形成这样一个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量化;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看见。在通常人眼里,认为美术家就是当然的美术教师。其实教育和创作是两码事,教学搞得好的教师创作未必得心应手,创作有成就的艺术家未必擅长教学。

小学美术教育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活动,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相互发挥,从而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出现偏差,必然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是出于经济利益的目的,将会把美术教育引向歧途。本院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初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所需要的美术基本知识、技能、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指导小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教师,是以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从事美术教育工作所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较扎实的教师工作基本功为主要目标。部分师范生偏科现象严重,重视实际技能的学习,忽视基础理论课和文化课的学习及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师范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向学生传授美术文化,而美术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决不是单一技能和高超技能可以替代的,本院美术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应是美术技能的掌握者,更应该是教育者,没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很难胜任美术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就很难顺利实现。

三、抓教材建设、编写全新的美术教材

我院小学美术专业教育应根据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适应本院美术教育专业事业发展与实际需要。我院的前身是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生源是初中毕业生,所选用的教材是中师教材。而目前既有从中师“三二”分段升上来的美术专业学生,也有高考进来的美术专业学生。由于这一特殊性,暂时没有完善的教材可供选用,因此,新教材的出炉势在必行。新教材要强调有中国特色,使美术教育教学能立足并植根于民族文化的精华,把发展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导性工作。注入中华民族美术教育意识,思考美术发展战略,提高和强化全民族艺术素质培养的前瞻性。奠定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行为规范,树立民族情感、国家意识以及为传承文化精华,保障社会进步与发展而学习的自觉意识,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提高美术理论素养,为以后胜任美术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当前乃至今后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由之路。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6

【关键词】农村基础美术教育基本策略“智能式”发展

一、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素质教育已有明显提高,但农村基础美术教育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由于认识不足和客观条件所限。美术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的中小学甚至处于没有教师、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核的状态中。学生成了“音盲”和“美盲”,这对中小学生的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以及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可谓错失良机,更对于学生的升学、就业缺少了一个发展平台,造成农村学生多数综合素质低等。目前来看,农村中小学重主科、轻副科,尤其是艺术类学科落实不够。在客观上,美术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投入不够,无形之中给美术课堂教学带来难度。其次,农村美术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师学历水平普遍不高,整体能力较差,导致美术理论和技能学习得不到正规培养,学校逐渐成为进行“智育”教育的场所,对美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完全忽视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方针政策。虽然农村中小学也实行学校管理制度的年度考核制,但对于美术学科却无人问津。面对这样的教育形势,改善这种状况已是当务之急。

二、“智能式”教育的名称界定

“智能式”主要指智和能,强调智慧和能力。智能教育包括思维能力、智力水平、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科学素养的教育。“智能式”美术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通过美术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将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出来。美术教育的“智能式”教学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智能水平、发展力、创造力、竞争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发展“智能式”教育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发展,顺应学生成长规律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意象美术教学,以意取质,给学生较大的思维发散空间,提高学生设计动手的能力。因此,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开设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知、体验,最终可以获得美术学习的快乐。

三、发展农村“智能式”美术教育的基本策略

农村“智能式”美术教育的发展要以国家教育政策为首,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前提,以改革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主要任务,达到美育与智育同步发展,进而使农村基础素质教育的质量有质的提升。

1.更新教育理念,落实教育政策

传授知识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今天的教育是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和前提下开展,因此,改变旧有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素质教育观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必要手段之一。农村美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为标准,采取开展农村美术教育的活动课程,让学生以全新的知识结构进入美术课堂;同时还应贯彻落实教育部签发的《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与其他学科同样要求,切不可把艺术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对立;农村美术教育应扩大政府资金的投入,政府在投入教育经费时,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更应该实行一定的倾斜政策。

2.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

农村中小学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应因地制宜培养师资。增强美术教师的责任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不仅具备绘画功底,还应具有良好的美术理论素养以及授课能力,能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展示教学成果,引起学校家长的重视和支持。农村美术教师处在一个特殊的教学环境中,更应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通过教学用激励和正面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农村学生的自信心,以美启真、乐中开智,在美术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乐趣。学校应该通过美术教师教学考核的方式,唤起美术教师的责任心和竞争意识,通过量化评估打分评定教学质量的好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带给教师自身教学的积极性。

3.因地制宜,改革教学内容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为弘扬民族优秀美术文化,体现各地区美术教学特色,各地各学校可自选乡土教材辅助教学,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乡土文化对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具有重要价值。发展农村美术教育要以丰富的本土民间艺术文化为资源,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将其在美术教材中渗透。例如,农村民间工艺美术中的剪纸、刺绣、编织、泥塑、木版年画等,将这些喜闻乐见的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对学生在文化传承和教学资源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改革教学内容,设计与生活相关的教学课程,不仅可以成就美术知识学习,更能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

4.以美育人,和谐发展

在农村美术教学中,“智能式”教育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形式上,教师应该通过课堂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将思想品德作为“智能式”教育的基础,使学生在艺术学习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劳动创造一切的积极、正面的思想观念,应以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和生活。美育之中渗透行为美与心灵美同步,集体荣誉和协作同行。这样,美术教学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潜移默化地向以审美情感为目标的方向培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结语

“智能式”美术教育是在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发展实施的。在落后的农村地区尤其需要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通过新型教育模式的开展,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达到高度融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其心灵得到美化,精神得到升华,使农村基础美术教育的落后状况治根、治本。

参考文献:

[1]胡知凡.谈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m].中国美术教育出版,200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1]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2)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3)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2]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3]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审美教育能力;(2)组织教学能力;(3)专业活动能力;(4)美术科研能力;(5)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4]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1.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2.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3.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1.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2.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1.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2.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总之,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应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以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较强的创新思维、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和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以及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和科研活动能力为任务,使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能更快更好地适应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2]胡根发.浅议中学教师的人文素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教育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专业活动能力;()美术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

  

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合理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9

绘画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兴趣小组活动本着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打造我校鲜明艺体特色的指导方针,着重培养各年级的美术特长生。结合张店区的艺体工作计划制定美术兴趣小组的活动方案。

二、学生名单

三、活动设想、措施、目标

1、艺术新星新秀生辅导

对本校评选出的艺术新星新秀生进行辅导,通所课外辅导使这些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2、长卷绘画训练

着重训练命题长卷绘画,培养学生对大幅画面的掌控能力和合作意识。

3、百灵艺术节作品选拔辅导

提高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了解美术的多种表现技法。

四、活动内容

第二周:召集小组成员开会,布置活动内容。提出注意事项,严格小组活动。

第三—六周:艺术新星新秀比赛辅导

第七—十二周:绘画长卷比赛辅导

第十二—十六周:百灵艺术节辅导

第十七—十八周:兴趣小组活动总结,评选优秀学生

绘画兴趣小组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基本理念与目标

以丰富校园艺术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贯彻新课程标准,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宗旨,训练课程安排中努力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修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训练中要努力让美术班的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美术活动的表率,起到榜样作用!

二、能力培养

训练小组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基地,要充分起到带头作用,以学生为本,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三、教学安排

(一)制定《美术兴趣小组管理条例》及《美术班奖惩办法》

(二)训练计划

第一阶段:素描基本功训练。

素描基本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学习点、线、面的运用及体的形成。绘画技法、透视的变化规律及运用,明暗变化及表现。

第二阶段:色彩基础的训练。

认识色彩的基本知识,了解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利用色彩表现事物,表达感情,表现生活中的美,能画出色彩静物或铅笔淡彩画,能用色彩制作工艺作品和其他美术作品。

第三阶段:国画基础训练

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学习国画基础知识及笔墨技法的掌握,能写毛笔字,能临摹整幅中国画,并创作国画小品。

第四阶段:手工制作训练

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学习折纸艺术、纸雕、泥塑、板刻、木刻等艺术。

小学美术基础知识大全篇10

【关键词】人文性、技术性、美术鉴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9-0243-02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性质问题,现在基本上已经统一到它的人文性为主的性质上来了。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基本上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中小学美术教育应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目的,使艺术教育中所蕴含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使学生经过艺术教育的培养与熏陶,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增强自己的审美能力,进而从造型艺术角度,丰富对生活的认识,并具有初步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以达到陶冶身心的目的。在这个基本性质的影响之下,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实验教材的逐步实施,对人文性的突出逐渐在教学中明显凸显,已成为教学理念中的的主导倾向。但问题的另一面页随之逐渐暴露,就是:美术的技术性在教师和学生的头脑中逐渐淡化,至于蕴含于其中某些科目的准确性要求,更是无从谈起了。这样就似乎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印象,似乎美术是一个可以随意放任的东西,不像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戏曲、舞蹈等那样严格,似乎可以随意为之。这种印象发生于教育由知识技能性转向人文性转轨过程中。它的存在使得美术教育知识与技能一类属于美术本体的东西,逐渐失却了它在造型表现中的制约作用,由原来对作品人文性的表达形成支撑的基础地位,转到了可有可无,甚至于感觉对形象表现有障碍作用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形成暴露了一个我们不能回避的矛盾,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应该个矛盾的形成过程是相当复杂,而且是业内人士所共知的。

对基础美术教育人文性的强调。这是目前中国基础美术教育界的主流,由技能性教育向人文性教育在理念上的转轨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它必先考虑到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接受能力问题。但是如果面片面的强调人文性,而忽略了技术性一面,又会损害美术语言作为本体的东西,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解的偏差,这个矛盾潜含在整个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如不设法解决,势必要影响学生对美术的正确认识。如何协调基础美术教育中的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关系,协调到什么程度,必然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实际上,任何一种艺术理念的表达,在它的人文性的背后,都有着与之相应的技能性的强力支撑,否则,造型语言的形象表现力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便失去了基本的表现手段而无从呈现。这是基础美术教育阶段的学生自己虽不能亲手去做,但却需要理解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要知道画家为什么能在画面上将一个形象表现得这么好,他是怎样表现的?采用了哪些方法和手段?如忽略了技术教育,我们便无法在学生与画家作品之间架设一道鉴赏的桥梁。学生对美术方面的人文性的理解也就只能留于浅表面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以获得一个较深层次的理解,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协调这个矛盾,不能使之偏彼一方。

为了协调和解决矛盾,我们首先需要看一下这个矛盾是怎样产生的。拟从两个方面去看。

1美术教育阶段性的存在导致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矛盾在基础美术教育领域内表现的特殊性

美术技能的发展具有阶段性,而且每一个阶段对人文性的强化程度与知识性和技术性的要求皆不相同,这是美术作为一个艺术学科不同于其它艺术学科的地方。别的艺术学科在学的过程中可能也有阶段性,但从学习情况看,其教学中对技术性要求的严格程度是前后一致的。也就是它对其人文性和技术性的强调也前后一致的,无论学生多大年龄,教学要求并不而改。如戏曲,在声腔上绝无放任的可能,始终坚持一个标准。当然在这里我们也不排除这个艺术形式的传统因素,对教学所产生的制约作用。实际上每个艺术门类也都有它的传统,也有艺术流派,这一点与其他艺术形式是一致的。但美术与它们不同之处在于:美术具有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美术活动和美术作品的产生,都有自己的传统和教学传统的制约。它承认美术技能发展的阶段性存在,如学前阶段,基础美术教育阶段,高中和师范学校的有由得重点的普及阶段以及专业美术院校的专业阶段,从教学情况看,这几个阶段的要求差别很大,只有后两个阶段的要求有相同的地方,也就是在相当的程度上注意了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完美统一。而在基础美术教育阶段,则只注意学生人文性感受的表达。而忽视了与之相应的造型技术的严谨与提高。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观点:如强调技术性会扼杀一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何不利用美术学科自身的其他功能。降低对技术的要求,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对美术产生兴趣,加入到美术学习中来,因此索性承认各种学法,作为教师,也不必要像戏曲教学一样,严格唱腔的准确性,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自身情况鼓动学生按自己的感觉唱下去。这就是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技术知识愈加不重视。

从学校教育实际情况来看,小学阶段,基本上是学生以美术作为语言表达形式,用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新颖的思维创意和画面表现。到了初中阶段,则以知识丰富多彩的美术现象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绘画练习,对技术性的要求也不高,只是遵守基本的绘画步骤即可,从小学到初中,对人文性的重视和技术性的淡化是同时倾向,而带来的不良情况是:学生不会用美术的眼光,从美术的角度看生活,看艺术作品,并对之作出美术角度的评价,原因则是,学生缺乏进行美术思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大多只能从文学的角度思考问题。

有这样一个矛盾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在我们所接触成人画家的作品中,造型因素是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存在,是艺术家综合运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鉴赏它的一个方面,不去研究它与其它方面的有机联系,就无法感知它在美术作品形成中得作用,也就无法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我们承认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强化在教学上的作用,同时我们又要看向艺术作品的人文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关系。即以单一的,散乱的,薄弱的知识接受与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所需要得整体联系所形成的人文性之间的矛盾。而对这种整体性联系的认识,没有相应的技术知识,是很难理解的,这样学生所掌握的单一的美术知识,也就无法达成我们对其内涵的人文性的认识理解,所以必须正视这个矛盾,努力在教学中使一些单一的知识训练能发挥整体作用,我以为这是我们基础美术教育中应该强化的地方。

2关于怎样协调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基础美术教育教材的结构特点中找到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即从技术性知识的整体联结入手。

关于教材的结构特点:我们可以概括为围绕一个知识技能中心点所形成的单元结构,但单元结构之间并无必然的逻辑联系,属于并列式结构。或可这样说,整套教材中潜含着一个知识的整体联系,充分考虑了知识与技能的全面性和知识技能与接受者的年龄学段之间的关系。但由于教材的结构特点,这种关系必须依靠授课教师的梳理和组合才能显示。而且随着学习知识的多少,这种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阶段性,不可能一下全部完成。但如果教师不做这项工作,那么学生所学到的东西永远都是散的,如不织成网就永远起不到整体作用。如小学段的色彩知识,从三年级起步,散见于四五年级的教学单元中。有如造型语言的知识。这些知识充其量是作为一些造型元素而存在的,对这些元素能不进行综合运用,能否进行综合运用,是这些知识能否在绘画和鉴赏中发挥作用的关键一环,而能否实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关键有在于教师能否根据学生作品的实际情况去有效地指导学生有目的的组合部分知识,关键是从人文性和整体性的高度去完成这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而不是单纯的单向的练习。像游泳训练,进行单项练习而不整合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别从人文性和技术性两个角度概括一下基础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技术性的协调统一在形成美术素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