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地理信息要素十篇地理信息要素十篇

地理信息要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32

地理信息要素篇1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可视化 专题制图 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 分级信息量

可视化(Visualization)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技术问题,专题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可视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分级表示法则是常用的专题地图表示方法。应用分级表示方法的关键是如何确定专题制图要素的分级方案,分级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地理信息传输的科学性,决定着GiS的可视化效果。因此,如何获取优化的专题制图要素分级方案,便成为GiS可视化的基本问题之一;而要获得优化的分级方案,必须运用科学的分级定量标准和合理的分级方法。三十多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在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12]。但是,随着GiS的普及与应用、随着GiS理论与技术的发展,GiS的可视化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分级定量标准与分级方法进行探讨。

1 分级定量标准的探讨

对于分级定量标准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系列:系列之一是从制图要素数值的统计意义出发,以分级精度或分级误差作为分级定量标准[1~8],这是比较传统和经典的一类;系列之二是在地图信息理论和地图传输理论指导下,以测度地图信息量为分级定量标准[9~12],起步于八十年代。从Jenks和Coulson提出以精度测试作为衡量分级的定量标准至今的几十年中,制图学家研究出大量分级精度和分级误差统计量,先后有D[1]、tai[2]、[6]、SaRF[6]、F[7]、aCU[4]、aCa[8]等分级定量标准及其计算公式问世,从中可以看出地图学界对分级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虽然上述众多形式的统计量各不相同,但均属于系列之一,都是从专题制图要素本身的数值出发,力争使分级方案能较好地反映数值的统计特征,而对分级方案的制图效果考虑不够,更没有与GiS的可视化问题相联系。相比之下,地图信息量的测度则始终以制图要素信息的表达与传输为目标,更注重制图要素的可视化制图效果;因而,八十年代以来,逐渐被制图学界所采纳。

起初,人们多直接应用信息论中著名的申农公式,通过概率统计方法来计算地图信息量:

(1-1)

式中 i为地图信息量;pi为制图要素i占整个制图要素的比例。

后来,根据制图要素的“多样性”,又提出了一些综合的方法:

(1-2)

式中 i、j、k、Δ为各类制图要素;n、li、mj、rk为各类制图要素的多种特征数;γi,j,k,Δ为各类制图要素以及制图要素的多种特征占整个制图要素的比例。

显然,上述方法并不能概括种类繁多的制图要素,亦即无法将地图上丰富的信息量全部加以描述,甚至其计算结果还与制图学原则有悖。为此,文献[11]提出了计算地图信息量的“综合特征值量测法”,即任一制图要素的信息量,都用该要素的特征值的信息量之积来表示:

(1-3)

式中 μ为制图要素的特征值参数,其数值计算随点状符号、线状符号及面状符号有所区别;α为制图要素特征数值,通常包括要素的个数、分级、复杂程度和重要程度四个特征;ωi为制图要素第i分级或第i类别出现的频率或频数。

应用该方法量测的地图综合信息量,能够较全面而科学地描述制图信息的传输;但此方法并不能完全反映分级表示方法的特殊性,不能直接作为制图要素分级的定量标准。为此,本文根据专题制图要素分级表示方法的特点和GiS的可视化要求,对公式(1-3)进行改造,形成公式(1-4)所列的新型分级定量标准——“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

(1-4)

式中 γ为制图比例尺加权因子;f(k)为要素分级数加权因子;k为制图要素实际分级数;Sj为第j级制图要素面积;m为专题地图比例尺分母;n为要素最大理论分级数。

上述各变量中,制图要素最大理论分级数n,是一个与专题地图表现形式和人的视觉变量模拟能力相关的变量;有关研究表明:通常,对于一般用图者而言,单色地图的最大理论分级数可取5~7级,而彩色地图则可达8~11级。

从公式(1-4)可知,专题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与制图比例尺、要素分级数和各级制图面积有关。在同一级制图比例尺范围内,比例尺越大,分级信息量越大,可视化效果越好;在最大理论分级数以内,分级信息量随分级数增加而增大,可视化效果增强;相反,在最大理论分级数以外,分级信息量随分级数增大而减小,可视化效果减弱;分级区域面积分布越合理,分级信息量越大,可视化效果越好。这完全符合制图学原则,并从理论上定性地说明了新型分级定量标准的优点,具体效果则有待下文的实际应用和定量检验。

2 传统分级方法的改进

制图要素的分级方法,一直是制图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六十年代以前,制图人员一般仅从具体问题出发,在分级数确定的前提下,借助某一种数列或级数来获取规则的分级界限或分级间隔;七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制图学者纷纷将大量数学方法引用到制图要素的分级中,取得了很大进展[4~10]。然而,传统的数列、级数分级方法,由于其所产生的分级界限有规律地变化,而且应用领域较广,从总体上仍具有其它方法无与伦比的优势。特别是文献[4]对传统的数列级数公式进行了创造性扩展,形成了数列、级数分级的通用公式:

(1)任意数列分级法

(2-1)

(2)算术级数分级法

(2-2)

(3)几何级数分级法

(2-3)

(4)任意级数分级法

(2-4)

式中 L、H分别是制图要素统计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ai为制图要素分级界限(i=1,2,3,…,k+1);Bj为制图要素分级间隔(j=1,2,3…,k);χ、d、γ、Bk为待定分级参数。

借助上述通用公式,任取一组参数(χ、d、γ、Bk),便可确定一个分级方案;如果在参数定义域范围内连续取值,可得到大量分级方案,这是获取优化分级方案的基本前提。

制图实践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制图要素数值的变化具有多种曲线的复合特征,即在一定数值范围内表现出算术级数规律,而在另一数值范围则呈现任意数列特征,如此等等;更有复杂者,则包含多种交替的变化过程。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对传统的数列、级数分级方法进行改进,提出“分段数列、级数分级”的构想。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GiS专题制图要素本身的数值分布规律,将其数值变化全序列划分成若干子序列,使每个子序列呈现单一的变化规律;以某种最适宜的数列或级数对每一子序列进行

分级,确定各子序列的分级界限或分级间隔;连接各子序列分级结果,形成制图要素全序列优化分级方案。具体步骤是:①将制图要素数值按升序从小到大进行排序;②绘制全序列数值变化散点图或变化曲线图;③依据散点图或曲线图所呈现的规律划分子序列;④按地图表现形式确定总体分级数和局部分级数;⑤分别确定各子序列的局部优化分级方案;⑥综合子序列分级形成全局优化分级方案。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改进后的“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可以克服现有分级方法的不足,下文的应用试验与对比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3 应用试验与对比分析

本文利用陕西省渭北地区乡级行政区划空间数据和人口密度统计数据,以输出1∶50万人口密度图为例,应用本文所提出的新型分级定量标准和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来获取优化分级方案;并选择统计分级定量标准和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方法为参照,进行了三项对比分析,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3.1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与统计分级定量标准的对比

在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方法支持下,首先分别以“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aCa)”为目标函数,通过200次monteCarlo寻优,获得两个优化分级方案;然后分别计算两个分级方案的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表1)。从表1可以看出,以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为定量标准所获得的优化分级方案,同样具有较高的分级精度;相反,以分级精度为定量标准所获取的优化分级方案,其分级信息量则不是很高。

表1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应用对比

tab.1 applicationandcomparisononnew

classificationquantitativestandard

分级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分级信息量

分段数列、级数法传统数列、级数法

分级信息量1106.451047.42

分级精度0.7523270.759180

3.2 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与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方法的对比

以“分级精度”为目标函数,首先分别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和“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法”,通过200次monteCarlo寻优,获得两个优化分级方案;然后分别计算两个分级方案的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表2)。对比表2所列数据可以看出,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所获取的优化分级方案,同时具有较高的分级统计精度和分级信息量;而以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法获取的优化分级方案则不然。

表2 新型分级方法的应用与对比

tab.2 applicationandcomparisononnew

classificationmethod

分级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分级精度

分段数列、级数法传统数列、级数法

分级信息量1109.831047.42

分级精度0.7600230.759180

3.3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与分级方法同时与传统方法的对比

以“分级信息量”为目标函数,首先分别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和“传统数列级数分级法”,通过200次monteCarlo寻优,获得两个优化分级方案;然后分别计算两个分级方案的分级信息量和分级精度(表3)。结果表明,如果在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法的同时,以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作为定量标准,可获得具有更高分级统计精度和更大分级信息量的优化分级方案。

表3 新型分级定量标准与分级方法应用对比

tab.3 applicationandcomparisononnew

quantitativestandard&classificationmethod

分级定量标准

分级方法分级信息量

分段数列、级数法传统数列、级数法

分级信息量1114.381106.45

分级精度0.7622810.752327

4 结语

本文以GiS的可视化为目标,从GiS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专题地图的分级表示方法入手,用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来测度GiS可视化效果,对分级定量标准和分级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以制图要素分级信息量为分级定量标准、应用分段数列、级数分级方法,可以使GiS的专题地图具有较好的可视化效果。

作者简介;党安荣,男,一九六四年生于陕西佳县。一九八五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地理学”学士学位;一九八八年获西北大学“地图学与遥感”专业硕士学位,同年分配到“煤炭部航测遥感局计算中心”从事GiS与CaD工作;一九九七年获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目前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主要从事基于RS和GiS的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已在《遥感学报》、《地理科学》、《中国图象图形学报》、《测绘通报》、《环境遥感》、《中国煤田地质》等专业刊物及iCa、FiG、iSpRS和CpGiS等国际会议上30余篇。专长于RS与GiS的应用研究、GiS成果的图形表达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JenksGF,CoulsonmRC.ClassintervalsforStatisticalmaps.internationallyYearbookofCartography,1963.119~134.

2 JenksGF,CaspallFC.erroronchoroplethmaps:definition,measurement,reduction.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71,61∶217~244.

3 LuXiaozhong.astudyonthegeneralprincipleandquantitativestandardofstatisticalmapclassification.militarySurveyScience,1987(1)∶10~17.(inChinese)[陆效中.统计地图分级的一般原则与定量标准的探讨.军测科技,1987(1)∶10~17.]

4 LuXiaozhong.optimalstatisticalmapclassificationmethodwithmathematicalregularity.SelectionsofmilitarySurveyScience,1988(1)∶31~36.(inChinese)[陆效中.具有数学规则的最优统计地图分级法.军测科技文选,1988(1)∶31~36.]

5 Danganrong.anewwayofobtainingoptimalClassificationSchemeautomatically.proceedingsof14thinternationalCartographicConference,Budapest,Hungary,august,1989.

6 RobisonaH,SaleR,morrisonJ.elementsofCartography.5thed.newYork:Johnwiley&Sonspub.,1984.

7 DentBD.principlesofthematicmapDesign.London:addisonwesley,1985.

8 Danganrong.anapproachtothegeneralprincipleandquantitativestandardofpopulationdensityclassification.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1990(3)∶264~270.(inChinese)[党安荣.人口密度分级的一般原则与定量标准的探讨.地理科学,1990(3)∶264~270.]

9 ZhuGuorui.Determiningtopographicelevationtablebymeasuringclassificationinformationamount.Cartography,1986(2)∶5~8.(inChinese)[祝国瑞.用测度信息量的方法确定地貌高度表.地图,1986(2)∶5~8.]

10 YangXiangheng,Danganrong.applicationofthemethodofmeasuringinformationamountbyentropyfunctiontothehierarchytableofpopulationdensity.BulletinofSurveyingandmapping,1988(2)∶35~38.(inChinese)[杨相恒,党安荣.应用熵函数测度信息量的方法检验人口密度分级表.测绘通报,1988(2)∶35~38.]

11 ouweijun,YaoXianlin.measuringofcartographicinformationamount:ageneraleigenvaluemeasuringmethod.Cartography,1988(4)∶3~7.(inChinese)[偶卫军,姚贤林.地图信息量的测度——综合特征值量测法.地图,1988(4)∶3~7.]

地理信息要素篇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编号:Ja13249)和闽江学院实验课程教材建设项目“‘空间数据库’课程实践教材建设”(编号:mJw201741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35-03

一、引言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信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信息的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信息素养作为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指标之一,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美国Denisee.agosto教授(2005)指出: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技能。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人才的素质,因此,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也是高等教育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检索信息素养相关资料表明,在我国,最早是在1995年,由金国庆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有关概念,随后,有关学者对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近十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如刘纪菲提出了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问题,马费成等,对武汉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当前,有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很多,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从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开展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少从信息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问题。本文将从信息角度出发,分析人与信息的关系,比较人与信息系统在信息处理方法、方式上的相似性,据此,从信息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信息素养,并以此探讨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二、人与信息系统的关系

信息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实物。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将信息定义为: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决策的需要而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即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后具有一定含义的数据集合。具体地说,信息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包含在数据中,数据是对客观事物及现象的符号表示,数据是可以存储在某一种媒体上可以鉴别的符号资料;数据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是数字、文本、图形、声音等。由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可以看出,个人在现实世界中所见到的事物,实际上是眼睛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的图像数据;人的耳朵听到的各种声音,也是获取了现实世界事物所发出的声波数据。人的感觉器官从现实世界获取图像、声音等数据传送到大脑,通过大脑对数据存储形成记忆,通过大脑思维对输入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提取信息,形成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最后,大脑再根据决策信息或经验知识,调动身体其他部位产生行动。而一个信息系统要表达现实世界,首先要建立数据模型,通过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描述,形成输入数据;随后,信息系统根据所应用的领域,采用相关算法,处理输入数据,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决策过程。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出,人的信息处理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处理流程基本一致,二者区别仅在于:人能够主动获取信息,输入信息,而一般信息系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输入信息,处理信息。由此看出,人可以看作一个主动的信息系统,对信息的处理流程和处理方式与一般信息系统类似。具体参见图1。

三、信息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来源于informationLiteracy,又译为信息素质,最早由美国国家图书馆和信息科学委员会Zurkowski,paulG于1974年提出,其表述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是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总统委员会关于信息素养的报告中提出的定义:“信息素养是一种能力,要求个人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能够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2000年,美国大学与图书馆研究协会,在《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正式采用该定义。由上述定义知,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首先要能够意识到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即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信息需求,随后根据需求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接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最后根据信息分析评价结果,有效利用信息,指导自己的行动或实践。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信息素养其实是反映人的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整个流程的信息处理能力。但这种能力不是信息处理速度快慢,因为个人信息处理速度只是反映思维的敏捷性,类似信息系统的运算速度,因此,不能将信息素养所指的信息处理能力简单地理解为信息处理速度。信息素养所反映的信息处理能力应当重点体现在有效性上,即有效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其中有效性应该理解为所获取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经过个人的分析评价后信息的准确性、客观性。

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既然信息素养是一种根据信息需求,有效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那么信息素养教育就是提升个人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性利用信息的过程。

1.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问题

当前针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一般由大学图书馆承担,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图书馆面向读者开展的核心服务之一,无论是文献检索、信息获取,还是资源推广、技术普及,都构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部分。黄蕾对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事实: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基本由图书馆来承担,而且很多学者也认可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另外,还有些学者也比较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情况,也是图书馆担任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管理服务部门,拥有海量的信息,加上相应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教育,似乎也符合paul在1974提出“信息素养”要求,因此,高校图书馆承担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也符合实际。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信息素养早期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只解决了信息素养定义的前半句要求,即信息获取问题,而后半句“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并非有了信息源就能自然解决问题,其实,获取信息后,还需要进一步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最后有效利用信息才能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技术和技能。目前普遍采用的1989年的信息素养定义首先明确表示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是简单数据获取技能,因此,简单地将文献资料检索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从信息素养含义来看,这种信息素养教育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只能算作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教育,不是完整意义的信息素养教育。

2.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措施

高校图书馆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从这一点来看,加强高校图书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十分必要,但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仅仅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个环节。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与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以及科学思维教育相结合,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当前,国内外有关学者提出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将图书馆信息获取教育与专业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应用教育相结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以及信息正确评价和有效利用问题,因此,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教育应包括信息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通识教育、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以及科学思维方法教育3个方面的教育。

(1)加强信息基础理论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表达形式多样,从文字、数字到视频、声音、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等,现实世界所出现的事物在信息世界都能够有效地表达,甚至可以毫无差别。如果大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够,无法区分虚拟信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别,以致出现很多学生在网络交友、交易、求职过程中被骗的事情。造成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学生不知道网络上所见的信息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种数据表达,任何数据表达都存在准确性和客观性的问题。因此,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内容等同于相信网络数据的正确性。我们知道,在引用一个数据之前,都需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等等。对于信息的这些认识不是一门课程或几次培训就能完成,需要有一套完整的信息基本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深刻理解信息的本质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2)加强专业信息素养教育。高校专业知识是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当前,信息技术已经渗透了各个专业。大学生通过图书馆可以获取大量专业信息,面对海量的专业信息,首先需要分析专业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评价信息的有效性,随后进行合理专业技术处理,获取专业信息。这种专业的信息处理技术不仅涉及专业背景知识,还需要较高水平的专业信息素养,只有具备较高专业信息素养,才能完成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应用。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开展专业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处理技能教育,也是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重要手段之一。

(3)加强科学思维方法教育。信息素养涉及信息分析、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分析、评价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过程,而是一个严密的思维过程,需要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客观的态度以及深厚的专业背景。从信息系统的角度看,科学的思维方法就类似信息系统的处理算法,只有算法正确,才能分析出正确的结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五、结论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能力教育过程,不是大学图书馆或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教育任务。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要以信息素养标准中所包含的信息处理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信息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为目标,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主要关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研究,缺乏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和标准的研究,需要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参考文献:

[1]Denisee,agosto.informationliteracy:e-ssentialskillsfortheinformationage[J].Johnwiley&Sons,inc,2005,56(9):1008–1009.

[2]刘纪菲.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05-106.

地理信息要素篇3

关键词: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有效途径

现代网络教育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教育内涵,充分拓宽了教育空间。现代高职生正处于现代信息化氛围熏陶之中,学习方法与手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要具有独立学习能力及信息处理能力,要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信息素养正是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而成为人们的重要素养之一。现代教育就是要把高职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信息素养人[1]。

虽然高职学生对信息社会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主要局限于对信息的了解和人际沟通上,真正的专业知识较欠缺,创新意识薄弱,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网络信息资源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效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还存在信息道德与法律意识欠缺等问题。

一、信息素养内涵

信息素养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能力与情意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按其表现程度可分为显在能力与潜在能力,按适用范围可分为一般信息能力与特殊信息能力[1]。学习者的信息能力,按应用途径及方式可分为如下八个方面: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发挥信息作用的能力、信息协作意识与能力、信息免疫能力。信息情意是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态度、情感、意识与道德规范的总和,它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几条信息素养标准:①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②能机智、准确地评价信息;③能准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④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⑤能评价文献和其他信息的创造性;⑥能最有效地查询信息和知识;⑦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行为;⑧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产生信息。

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应该具备确定信息需求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再利用的能力。目前,人们还未对信息素养形成公认观点,但从上述意义、特征和标准来看,信息素养是一个涵盖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是指个体对信息及其特点的认知和有目标地获取、利用、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它包括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观念和信息道德四个主要的方面。

1.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有关信息的本质、特性、信息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识别、提取、控制等的技术。它包括传感技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其核心是计算机技术。常用的信息方法有信息综合分析法、行为功能模拟法、系统整体优化法。信息方法是用合理的信息观点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形成人的信息能力的前提条件。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组织和保持信息、传译和交流信息以及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讲,首先在心理结构上建立一个开放的、全方位的信息接受机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其次是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基础上,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评价和选择。第三,是要具有组织和贮存信息的能力。第四是交流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交流是大脑信息和认知结构不断更新的源泉。第五是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3.信息观念。首先是尊重知识的观念,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使得知识密集的技术、产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并最终使人类步入知识经济社会。因此,必须树立起知识资本的观念。其次是时空观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加速了信息全球化进程,引起了人们空间观念的变化;同时,在信息化社会里,走在时间前面是信息化社会对人提出的基本要求。再次是未来意识,在信息社会里,时间的观念是着眼于未来的。这就要求人们在了解事物的过去,把握现实发展状况及动态规律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对未来进行设想和筹划。最后是创新意识,无论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具有开拓性、独创性、联想性,不为习惯势力所左右,敢于标新立异,开辟新的思维境界。

4.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人们开发信息产品、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这对人们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在信息交流活动中具有信息道德品质,主要包括保守他人秘密信息,不制造和传播假、劣信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遵守各国各信息系统的信息传播和使用的各种规定和法律。对信息的杂乱无序和庞大的数量适应力强。“信息爆炸”已使信息泛滥,具有良好的信息心理素养也就是:面对滚滚而来的繁多信息不惊不晕,以平常心态以及积极的态度去处理问题。

构成信息素养的诸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信息观念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准则或保证。

二、高职教育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也是高职教育顺应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信息素养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工作环境和习惯。美国威斯康星教育传媒协会提出: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学生应该学会理性地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学会解决问题、学会管理和检索信息以及进行有效的交流,通过掌握信息问题的解决技能,学生们为适应信息社会和高科技产业作好准备。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全球信息化所带来的各种机会。信息素养应成为每个高职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根本的动力,基于这一认识,信息素养就成为了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素养之一。

2.信息素养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2]。终身学习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们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的理念已为人们所接受,而信息素养则是人们终身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知道如何学习,知道信息是如何组织的,知道如何寻找并利用信息,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能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地收集、评价、组织、综合和利用。信息素养支持人们不断地对信息作出评价,只有这样终身学习才成为可能。

3.信息素养有利于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信息素养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广泛地使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扩展自己的知识,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创新性的学习。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融入高职课改之中,这对于我们正在开展的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4]。

三、培养高职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养,这种素养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的引导下形成的,特别在现代高职教育中,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1.重视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高职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是信息素养的关键。意识和观念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需要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增加相关的知识内容,从学生入学一开始就注重其信息意识和信息观念的培养。

2.开展校本培训,加强高职专业课程建设。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是高职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这也是世界信息教育经验的总结。但目前高职生使用的教材,其教学内容一方面滞后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不适应世界信息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趋势,应用性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

通过加强基于网络的专业课程建设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是现代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的教学资源建设尚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只有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3.提高高职生综合运用网络的能力。网络环境中信息过于繁杂,还需培养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适当开设文献检索选修课程。网络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过多的信息带来的不全是好处,也会有不利的一面。面对过于繁杂的信息,学生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提取自身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搜索引擎、学术网站的功能,从而迅速地获取需要的信息,体验网络带来的好处,否则会浪费时间或者盲目跟从[3]。

4.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5]。人们早已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环境下的开放性教学,在尽量多地发挥网络技术优势的同时,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正确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学习知识的能力。

当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有一定的技术装备基础,没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是难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因此各高职院校还须加大资金的投入,解决信息化教育所需的装备。建立专用的信息素养教学用多媒体教室。一般的计算机实验室由于缺少相关的检索工具,因而不能满足信息素养教学的需要。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室由于要满足读者的要求,一般不适合做信息素养教育实习室。因此,建立适于高职生特点的专门的信息素养教学多媒体教室是非常必要的,该教室不仅能满足学习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需要,而且也能满足检索工具的实习需要。

网络时代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还有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实现高职院校之间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素养教育课堂共享;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网络资金投入等问题,需要院校、社会、学生个人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加强现代高职生的网络综合运用能力、创新信息的能力、信息免疫能力等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信息的效益,使其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信息素养人。

参考文献:

[1]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0-48.

[2]王宏儒.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4):199-200.

[3]柯平.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20-22.

地理信息要素篇4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信息素养;归因分析

一、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及标准概述

1.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图书检索技能的演变。该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的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也称信息素质、信息文化,是指在具有信息道德修养的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高效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利用、管理、评价的能力。

2.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内涵

信息素养教育是根据社会信息环境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培养社会成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道德修养教育

由于传统的社会交际是面对面的,人对某些问题的自律或良好的道德表象可能是受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信息化社会,由于信息交流的隐蔽性,目前使用粗言秽语,阅读不良信息,发放病毒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犯罪不断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因而加强信息道德教育有为重要。一个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人,应该是一个具有较好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的人。具体表现在能负责任地使用设备和信息。能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遵守信息法律法规等。

(2)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包括获取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组织和保持信息的能力、传译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使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终身学习的能力、信息时代重要的生存能力。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学生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这一标准展示了学生所选择的信息是在分析信息的基础上来获取的。这是学生具备信息分析能力的体现,也是信息素养核心能力的体现。

(3)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教育是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感悟.即人们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信息意识对我们的要求就是一旦我们的行为需求或者主客观因素要求我们对信息有所需求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自觉地意识到这种需求,并且具备把这种需求尽可能地表述出来的能力,然后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最后将其利用在新的行动之中。

二、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1.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范围有局限性

目前,我国在信息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研究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并且只停留在对其重要性进行反复论证或者仅以某一门课程为出发点进行论述,总体呈现出理论知晓而实践较为欠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一项信息素养教育的调研表明,目前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应用范围狭窄。只局限于如何利用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检索。停留于单纯开设文献检索课阶段。事实上,只重视图书馆的利用和一门文献检索课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眼于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增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性课程。2.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体现在师资缺乏和结构不合理。中职学校教师作为学校教育中的研究者,其任务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因此,在当今以“学”为中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数量和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实施。部分中职学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专业教师,信息技术类课程无法开设,造成信息素养教育陷入困境。同时,重“技术层面”、轻“信息技术意识与道德层面”的现象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信息素养开设方面,由此造成了信息素养教育内部发展不平衡。

3.缺乏适合我国中职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目前,各国信息素养教育发展迅速,日本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欧美国家的教育中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处理信息问题,已成为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一直以来仅在引进国外的科研成果的状态。1992年,Doyle在《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息时代的概念》中系统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

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1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学生学习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aCRL)审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informationLiteracyCompetencyStandardsforHighereduca-·tion)”。然而,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近几年,我国有关研究人员开始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初步的研究与实践,如南京大学的孙建军、郑建明,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的陈文勇、杨晓光制定了“信息素养能力标准”,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系的马海群也发表了有关探讨这方面问题的文章。但仍只是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初步探索,缺乏较深入、细致系统性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针对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开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中职学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应在国内外有关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提高,进一步探讨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使之更趋系统化,更具可操作性。进而实现信息素养的全民化。

4.图书馆信息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地理信息要素篇5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很多高校的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实现高校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古语之:人为行政之本。因此能否将高校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做好,人的因素至关重要。学校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能否真正高效地投入应用。服务于学校的管理工作,行政管理人员有没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问题的关键。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地区7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信息素养能力(主要指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总体的信息素养普遍较低,其中年龄层次较高人员所占人员总数比例较大。信息技术水平却相对较低。而这部分管理人员往往是高校行政部门的领导者和决策者,承担一个部门的决策、组织、协调、管理等职责。高校各项工作的管理,都是通过对有关人、财、物等资源的管理信息来实现的,为了实现学校的基本目标,信息始终贯穿于学校的各项活动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学校的管理过程就是对上述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因此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推动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概念的界定

自从信息素养这一概念在美国的教育界被普遍认可以来,其定义就不断地扩展和演变。1992年christinaDov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作出合理决策的基础,确定对信息的需求。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制定成功的检索方式,从包括基于计算机的和其他的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用于实际的应用,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是通过收集信息来了解管理对象,通过信息加工处理来制订计划或进行决策,通过指令信息来进行整改控制,通过信息反馈来检查和评价工作结果。信息作为管理活动的客体始终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同时,高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急剧递增,这就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跟得上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通过以上信息素养概念的引入,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应当定义为:行政管理人员在从事管理工作实践中能够根据组织内外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确定所需的有用信息(这里“有用信息”主要指与管理工作相关的、完全的、及时的、高质量的信息),能够有效、高效地寻获这些有用信息并能够对其加以评价与利用。它是一个较为广泛的综合性概念,涵盖了素质、修养和能力等多方面内容。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构成

1.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是指管理人员在管理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具体包括感觉、知觉、情感和意志等心理品质。它具体表现为对信息是否具有特殊的敏感力,持久的注意力,积极的内在需求和获取、利用的倾向。简言之,就是行政管理人员对管理工作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倾向性。信息意识是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动力。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意识较为淡薄,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信息管理观念的更新较慢,不懂得或者不愿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仍采用单一的纸质媒体来获取信息和管理信息。随着高校管理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传播越来越便捷,信息量越来越大,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在面对日常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保持一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才会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发掘、搜集、利用各种与工作相关的管理信息来服务于本职工作。

2.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知识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知识,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基本知识的了解和对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工具方面知识的掌握。信息知识是构成信息素养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

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包括读、写、算的能力。随着高校信息化管理程度的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信息的媒介也发生了多样性变化,由原先单一的纸质媒体发展为现在的多媒体,因此读、写、算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求这种文化素养得到拓展和延伸,进而形成信息素养。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存在着电子阅读、电子写作、电子运算等能力较差的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基本知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具有基本的信息知识,包括有关信息的本质、特性、信息运动规律、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原则、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了解信息科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历史与发展前景,对信息文化特别是对网络文化要能正确地理解和把握。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常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以及网络信息技术、通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名词术语、计算机检索基本方法、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的基本原理、系统软硬件的基本组成等。因特网上绝大多数的信息是用英语来传递的,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和应用软件很多也是英文版本,因此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应了解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及网络英语知识。

3.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能力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对于信息的搜集、评价、处理、运用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构成信息素养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

4.个方面的内容:

信息搜集获取能力。首先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种信息源,建立并掌握自己的信息渠道,以科学的方法全面地收集信息;其次表现为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工具,如web浏览器、Ftp、www搜索引擎工具、杂志报刊索引、下载工具软件等从多种网络信息源准确、快捷、高效地获取信息。

信息评价选择能力。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面对大量信息,在信息获取的基础上,能够结合专业和业务知识对其进行分析、整理、辨别、筛选.以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为我所用的目的。要能够准确识别、理解所遇信息的含义,正确判断所搜集信息的价值与意义,全面把握所获信息对本职管理工作产生的效用等。

信息处理生成能力。表现为行政管理人员能对所获取和选择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加工、整合、存储、传输及介质的转换等。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能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达所需要的

信息。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数据库、电子文档、表格、幻灯片及网页、图像的处理制作能力。

信息运用协作能力。表现为在获取、选择和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应用信息进行问题解决、交流沟通的能力。行政管理人员要善于运用已掌握的信息解决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使信息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能够熟练地运用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传播手段,如电子邮件、BBs、网页等方式,实现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

4.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伦理道德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伦理道德是指行政管理人员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伦理规范。管理人员的信息伦理道德是保证其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媒体多种多样,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与传统的伦理道德相悖的现象。媒体的多样性,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和虚拟空间交流的隐蔽性带来了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信息共享与信息独占、信息自由与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等一系列矛盾与问题,这就对行政管理人员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信息安全与产权意识、法律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相关的信息法律法规和安全保密制度,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个人的自律能力,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还要了解一些保障信息安全、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抵制计算机、网络犯罪的常识。遵循信息时代的信息伦理道德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信息行为正确性的重要保证。

培养和提高现代行政管理人员良好信息素养的机制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环境建设是基础,培养教育是关键,目标建设是导向。一方面,高校行政部门要提高重视努力建立良好的硬件环境、软件环境和信息化氛围;另一方面,行政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信息知识、掌握和应用信息技能;最后,要加强对在职管理人员的培训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第一,高校不仅要加强校园网、有线及无线通讯、办公自动化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与投入,更需重视与硬件条件相适应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氛围。目前一些高校行政管理部门还缺乏合理、高效、友好的管理软件和信息系统,所存在的管理软件往往因不易使用缺乏友好性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使用频率和工作效率。各部门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也通常因为缺乏开放性、兼容性和共享性使得系统在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中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严重阻碍了行政管理信息化进程,不利于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第二,行政管理人员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增强信息意识,加深对信息化的理解。领导首先要重视,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注重利用多种形式,开展针对全体行政管理人员的有关行政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宣传,促使行政管理人员正确理解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三,加强信息技能的教育和训练。在工作实践中,信息技能是制约行政管理人员信息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更新周期短,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成为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棘手的问题。在目前阶段,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技能应达到一个基本的目标,即掌握网络基本技术,掌握基本应用软件的操作与应用。

第四,依托高等院校进行培训,发挥高等院校信息教育的职能和作用。我国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尤其是高等院校信息网络发达,信息教育资源丰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行政管理人员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常用的信息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五,勇于实践,努力创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通过学习提高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通过进行计算机阅读,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地进行计算机写作.提高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不断地运用计算机管理日常事务,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注重信息技能的操作性,努力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学习策略中,学以致用。同时注意实践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使信息技术能力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实际工作中。还可以根据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某些问题的思考,选择某一课题进行系统的实验和研究,努力创新,更高层次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第六,建立评价机制,促进信息素养发展。高校行政部门应当转变机制、更新观念,把对行政管理人员信息能力的评价纳入到工作考核的体系中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已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行政管理人员信息技能的高低应当成为衡量行政绩效的重要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励行政管理人员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有意识的进行信息素养的自我培养,从而提高了整体部门的行政管理效率和信息化建设水平。

地理信息要素篇6

1.1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新的世纪,信息社会化已成为必然,信息已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中指出:“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力”。可见,在信息社会中,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已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不被淘汰的必备素质。大学生是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栋梁之才,接受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加快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1.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要勇于创新。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生产、传播和利用知识和信息;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显然,这一切都是与人们所具备的信息素质息息相关。当代大学生信息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甚至影响到全面建设我国小康社会的步伐,所以,在当代大学生中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要求和祖国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创新人才。

1.3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增强大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的需要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知识和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半衰期日趋缩短,大学所学的知识很快会过时。所以,增强自学能力和终身接受教育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这正是信息素质教育赋予大学生的一种能力。正因为如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进行改革时,就强调了以信息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变“授人之鱼”为“授人以渔”,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变“学会知识”为“会学知识”。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而获得良好信息素质的学生,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实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1.4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的需要

曾经说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十六大报告中,又提出:“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做出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了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在信息社会里,知识信息急剧增长,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更快更准地获取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知识信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就需要我们的教育要创新,要将重在知识的传授改变为重在综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教兴国的需要,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更应该发挥起应有的作用。

2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当把“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心、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其目的,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2.1信息观念、信息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信息观念是人们对信息的观点和看法,是对信息的本质特征和价值观念的认识;信息观念教育的核心就是信息价值观的教育,就是通过信息观念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信息的社会功能及信息资源,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信息意识就是指人们对信息具有一种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长久的注意力,是人们对信息的一种内在的、专注的心理倾向。正确的信息意识,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显示出它的强大作用,如信息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信息需求和对信息需求的准确表达,信息意识支配着人们的信息行为和信息的利用率等。我们对大学生进行信息意识的教育和培养,目的就在于让大学生能够从大量的、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一切事物和社会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能迅速地被自己有创建性地利用。当然,通过信息素质教育,使大学生增强了信息观念和信息意识,但还要对他们进行一些基本的信息理论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资源检索方法,进而能够快、准、全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

2.2信息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提取自己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每位大学生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信息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技能之一。具体说来,信息能力是指信息的获取能力、处理能力、利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收集能力,也就是看能否快、准、全地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信息的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在获取大量信息资源的基础上,能否进行准确地分析、判断,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鉴别出对自己真正有效的信息,并能根据信息的内容进行整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是指人们在科研活动中能否正确地利用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进而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信息的创新能力,是指人们能否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利用现代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社会信息的能力,进而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2.3信息道德的培养和信息法制的教育

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信息道德在信息素质中的地位越来越显重要。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由于网络的社会化越来越高,任何人都能够在网上随便和获取信息,甚至一些违法的、的和反动的信息,有的还一些能够致使用户终端乃至整个网络趋于瘫痪的病毒性信息,严重地威胁着整个网络和用户的安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所以,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的培养和信息法制的教育,增强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信息法律法规,提高信息保密的自觉性,正确获取自己所需的有价值的信息和经过自己研究而创造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

3对大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有条件、也有义务来承担起这个任务。特别是高校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对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体说来,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3.1大力宣传信息素质的重要性,营造信息环境,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等学校要利用校园网和学校的其它宣传媒体,积极宣传信息在发展市场经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性;学校也要加大对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使校园网深入到学生的教室和宿舍,营造一个良好地信息环境,让大学生随时随地都有条件利用校园网来获取信息资源和自己的有关信息;教学主管部门也要真正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来加强大学生在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素质是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3.2加强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理论知识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共列出249个专业,对其中的218个专业都规定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或“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这就说明文献检索课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既是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一门基础知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文献检索课教学,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以获取、处理、利用信息为基础的信息学基本知识教育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以提高他们不断汲取知识、自我学习和开启信息资源宝库的能力。

3.3加强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检索能力

计算机知识是信息社会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技术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高等学校要结合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际,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备资源,为在校大学生开设计算机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与此同时,高等学校还要利用校园网的信息资源,结合计算机和文检课的教学,加强对大学生计算机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

地理信息要素篇7

关键词:地理教师信息化素养信息技术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已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它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使地理教师提高信息化素养。

一、地理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首先,这是时代的要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甚至生活方式。

第二,这是地理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在教师培训方面对地理教师的信息素养也提出了要求,特别是最近颁布实施的《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初稿)对中小学教师、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素养分别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另外,终身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必要条件。教师作为信息社会中的一员,只有提高自身的信息能力,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立足于这个社会,不落后于这个社会,不被信息社会所遗弃。

第三,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时代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信息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观念和意识,包括理解信息社会的趋势,正确面对信息化的特征,以及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并了解其局限性及负面影响。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意识包括:一是树立信息价值观;二是在工作中善于利用信息化手段;三是对学习信息知识有积极心态;四是具备信息安全意识。

2.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就是一切与信息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包括有关信息系统的构成及其原理、信息技术、信息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包括:一是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二是具备必需的英语知识;三是信息科学知识;四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

3.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教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及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能力是整个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的关键部分。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实际应用,掌握基本的操作与信息处理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具备应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具备的信息能力包括:一是熟练使用检索工具查找所需信息;二是信息加工与利用的方法;三是利用资源库组合素材制作教学课件;四是熟练使用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五是具备信息教育和科研能力。

三、如何提高地理教师信息化素养

1.重视硬软件环境建设,加强教师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

要使信息技术在整个学校得到很好的应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必须保障经费的投入。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电子教室,开通了校园网,购买了教师学习和使用所需的一些资料、软件等,购买了一些各种素材的光盘、学科资源库等,为教师制作课件和备课提供方便。把现代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纳入新教师职前培养内容体系之中,对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培训,这对提高新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2.加强教师信息观念的培养。

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领域在不断发生巨大的转变。教师应该利用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技术,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并以此影响学生,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因此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目标应该是: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建立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3.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地理信息要素篇8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创设了数字化的信息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交流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适应数字化的生活环境成为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信息素养成为人类生存能力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对推进我国全面建设信息化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成长的需要,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等,已成为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1信息素养的定义及内涵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人们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工具或主要信息源的技术与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给信息素养下的定义是:信息素养是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起步比较晚,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在国内,教育部在2000年11月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21世纪我国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判断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信息传递交流能力、协作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黑龙江大学马海群教授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涉及信息知识与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信息素养的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的定义。鉴于此,笔者遵照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对信息素养含义的一般理解,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以及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内容。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本目的是培养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些能力分布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四个要素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构成统一的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伦理道德则是保证信息素养发展方向的指示器和调节器。

2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不足

(1)缺乏信息意识。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充分认识到信息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依然来自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许多高校的网络信息资源不能被合理利用,大量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中心媒体资源被闲置。加强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则更有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2)信息知识欠缺。由于我国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所以大部分学生对信息、信息素养、信息化等概念的认识和把握不够准确,对信息源的类型、特点以及信息传播的途径和受体接受信息的差异等相关的信息理论知识不甚了解。(3)信息能力不足。信息能力主要指人们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技术和能力,它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造成自身信息能力不足,不能对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正确的检索和使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不能准确地获取自己需要的内容。(4)缺乏信息道德。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也不够全面,导致一些学生在利用信息进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良好的信息道德品质,一些学生不遵守这一行为规范,侵犯知识产权、散布虚假或不良信息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3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场所,高校图书馆不仅具有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具备先进的检索设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还有高素质、熟悉信息语言的信息管理人才。通过教育学生有效检索、合理使用图书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正确利用信息技术快速地检索到自己最需要的知识,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学生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在信息社会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帮助他们完成课业的学习。

(2)高校网络中心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相互配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网络中心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使学生能够更迅速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任务是加速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为全校师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创造优良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引导师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活动。提升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网络利用率,努力提高校园网络化、信息化水平,使高校校园真正成为一个信息素养培养的良好场所,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

地理信息要素篇9

关键词:领导干部;信息素质;党校教育

人类已步入一个以英特网为标志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信息网络化使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快速发生、传递,信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管理已基本实现了领导和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并把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训问题看成是国家经济振兴的根本动力所在。信息素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前提条件,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传统的思维方式和领导模式已无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作为21世纪的领导干部必须做好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那么党校作为培训和轮训各级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全面加强干部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加强干部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干部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挑战,也是党校教育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

一、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在领导各级政权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政治目标和任务,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领导干部的个体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党的执政能力的水平。个体能力表现为领导者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控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对大量信息的分析、综合、判断基础上的综合能力,基于一种良好的信息素养之上。信息是科学决策的组成部分,是决策的依据,在领导干部科学决策中起重要作用。在我们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的今天,领导干部能否驾驭复杂多变的形势,能否实施高效领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在领导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信息素养则是领导者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处于基础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纽带”作用,它与领导效能、领导实绩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提高干部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2.加强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新型党政领导干部的需要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建立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领导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乃至整个社会有着很大的影响,信息素养是现代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对领导干部的决策、施政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关键时期,面对着教育信息化、资源信息化、决策信息化、生活理念信息化的时代,领导干部除了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严密的纪律作风,广博的科学知识和娴熟的业务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信息素质、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很强的信息能力,具有驾驭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成为能够顺应时展潮流,推动中国现代文明发展的的高智能复合型领导人才。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实施,推动者政府管理向着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承担起网上领导的重任,迎接网络时代的挑战。信息素养是一种社会角色需要,是使自己不至于被边缘化的重要素养,是使自己不至于游离于现代管理之外的重要素质。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

3.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是改善目前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较低状况的需要

大连市委党校对大连市部分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的抽样调查显示:干部对培训的需求有五项,其中有两项与信息素质有关。“掌握领导干部必备知识和岗位技能中”对“办公自动化”需求仅次于“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的需要被排在干部培训需求的第二位。排在第五位的需求是“工作技能”,其中193人将“网络知识”作为工作技能培训需求的首选项,占被调查人数的45.8%;177人将“电子政务”作为第二选项,占42%。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领导干部对“网络知识”和“电子政务”的培训要求十分迫切,说明领导干部在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迫切需要提高。

随着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推广,计算机课程也被列入党校干部培训的必修程,使部分领导干部初步掌握了信息应用技术;但从干部整体状况来看,领导干部在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缺乏强烈的信息需求行为,一部分领导干部,对信息价值的认识不足,认为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是年青人的事,自己掌握的信息能够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就行了,学不学没有多大的必要;还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网络恐惧症,认为信息技术是高科技,有一种神秘感和畏惧感,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薄弱。2)信息检索知识和获取技能不足。一部分干部尽管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但仅仅停留在打字办文、浏览信息等一知半解上,缺乏相关的信息检索、网络知识和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技能,因此,也削弱了领导干部对信息的需求,妨碍和限制了他们利用信息的行为,导致了多数干部仍将传统媒体作为自己获取信息的主要信息渠道,使信息获取和传播在交流时间和空间上受到限制。3)获取相关的技能培训不足。多数领导干部目前所拥有的计算机信息检索知识多是通过自学获得,很少得到专门机构培训,虽然近些年党校在干部培训方面,开设了计算机培训课程,但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学员没有更多实践的机会、无法得到专门的、系统培训。

在今天的背景下,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积极参与互联网空间的领导,不能算是现代型领导。因此,提升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改善领导干部信息素质较低这一状况,已是时代向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党校具有培训干部的职责,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领导干部信息素养教育的重任。

二、充分发挥党校阵地熔炉作用,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

党校作为培训和轮训各级党政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领导干部信息素质教育的重任,如何在教学中贯穿信息素质教育理念,增强干部驾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夯实教学内容上下工夫

党校应将信息素质教育列为干部培训的必修课,增加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加强领导干部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的培养,使干部对提高信息素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充分的认识。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安排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等教学内容外,还应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适当增添新知识、新技能方面的内容,如当代科技知识、信息化理论及实践、网络知识、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知识内容;搞好调查研究,深入研究网络环境下干部的信息需求,不断夯实教学内容,以满足领导干部对知识的需求,增强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使党校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的主阵地。

2.在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上下工夫

党校教育与国民教育不同,党校教育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教学方式,推行研究式教学,采用案例教学、专题研究、情景模拟、课题研究等方式,实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这对于启发学员深入思考问题,培养战略思维能力,提高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都有良好的效果,通过调动学员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员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及综和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员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信息化教学氛围,利用好党校系统远程教学资源,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建设优秀课件来满足学员多方面、个性化的需求。充分利用党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教学中贯穿信息素养的理念,融入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将信息素质教育渗透到各项教学之中,使学员随时接受信息化的熏陶,为施教者和学习者提供一个方便获取信息和交换信息的教育环境,使领导干部深刻体会到信息化对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的巨大变革,促进他们自觉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增强信息意识。

3.在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上下工夫

提高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必须要营造一个浓厚的信息环境和氛围。良好的现代化技术条件,畅通的网络,开放的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库等,都是学员信息能力得以培养的真实环境,置身于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中,才能真正养成较强的信息能力,所以,对领导干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要不断优化校园信息环境,加强校园网和远程教学网的建设,利用校园网络开展网络互动,网上交流、网上学习、网上考核等培训方式,培养学员使用和驾驭网络的操作能力,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激发他们学习、交流、研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提高;加强党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建立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检索中心。优化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充分合理地利用文献购置费,针对党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和学员全面素质提高的需要,通过多种渠道采购不同文种、不同类型、不同种类的文献资料,满足读者对文献的多层次需求,让学员在优秀的书刊中吸取精华,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采购信息量大,学术性强的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开辟电子阅览室与多媒体信息中心,让领导干部能利用电子资源和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知识及研究方向,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料,为领导干部信息素养的提高提供满足需求的最大可能。

4.在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建设上下工夫

“万事人为本”,党校要在干部信息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必须要有一支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教工队伍。在网络环境下,全新的网络环境必将带来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党校教师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加强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学习,才能担当起为“培养领导干部政治家素质”服务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王玉英.图书馆与领导干部的信息素质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3),31-33.

地理信息要素篇10

关键词: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模型偏最小二乘通径技术

一、引言

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种能力,可以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同时获取、评价、利用信息,并且可以为此进行学习[1]。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已成为职业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引起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重点多集中在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信息素养教育等方面[2]-[4]。从已有研究成果看,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较完善,不足之处是尚不明确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能力。

本文通过调研宁波市六所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现状,建立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模型。对学生信息能力现状进行分析,定量研究影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关键因素。从理论上为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提供科学评价体系,从实践上为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有益指导。

二、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模型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对信息素养的表述,本文将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确定为从信息需求到信息获取再到信息运用与创新全过程表现出的能力。提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信息需求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能力六个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三、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评价模型,将每个可测指标分别转化为调查题目,编制信息素养能力调查问卷。分别在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和宁波大红鹰学院六所高校开展实地调研。问卷发放要均衡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数量。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的问卷数水平,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83份,有效率为97.17%。

1.信息需求能力

信息需求能力指能确认所需信息的性质与范围的能力。从以下两方面考查。

(1)信息需求频度

当调查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是否经常需要获取某方面信息时,选择“经常”、“偶尔”和“不需要”的样本比例分别是63%、31%和6%。反映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都需要获取各方面信息以处理和解决问题,学生对信息需求的频度较高。

(2)所需信息概括

当调查学生是否能较准确地描述或概括所需信息的性质和大致范围时,选择“完全可以”、“基本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16%、76%和8%。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明确和概括所需信息,但也存在少数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强、信息概括不准的情况。

2.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指根据需求,有效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的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考查。

(1)获取信息的频度

当调查学生是否经常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所需信息时,选择“经常”、“偶尔”和“不是”的样本比例分别是51%、45%和4%。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自身需求,利用各种信息工具,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学生对信息的需求频度与其对信息的获取频度相关。

(2)获取信息的途径

当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几种时,选择“3种以上”、“2到3种”和“1种”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3%、51%和6%。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会尝试利用多种信息搜索、处理工具,多方获取所需信息。

(3)获取信息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是否能经常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时,选择“经常”、“偶尔”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3%、72%和5%。反映出少部分学生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但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每次都获取切实、有用的信息,获取信息效率有待提高。

3.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

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考查。

(1)信息的理解

当调查学生所获取的各类信息能否准确理解和分析时,选择“是的”、“还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7%、68%和5%。

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能较准确地理解和分析获取的信息。但也存在极少部分学生无法准确理解获取的信息,从而影响对信息的进一步应用。

(2)信息的筛选

当调查学生能否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必要筛选和整理以满足自身需要时,选择“可以”、“偶尔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9%、44%和7%。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会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整理,提高信息利用效率。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能对信息进行很好的整理和筛选。

(3)信息整理后的实际效果

当调查学生经过整理和评估后的信息能否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时,选择“是的”、“还可以”和“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2%、52%和6%。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认为经过筛选和整理的信息能更好地满足自身需要,对信息的筛选和整理很有必要。

4.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应用能力指将获取到的信息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以下两方面考查。

(1)信息应用的频度

当调查学生平时是否可以将获得的各类信息和技能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时,选择“完全可以”、“还可以”和“一般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6%、55%和9%。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应用到日常实际生活和学习中。

(2)信息应用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是否提高学习效率或生活质量时,选择“可以”、“还可以”和“基本不能”的样本比例分别是45%、48%和7%。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通过运用各类信息,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少数学生尚不能对信息灵活应用,对信息的利用效率不高。

5.信息创新能力

信息创新能力指通过对已有信息的理性分析,提出或解决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以下三方面考查。

(1)信息创新的频度

当调查学生平时是否能灵活利用各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或提出新问题时,选择“可以”、“偶尔可以”和“不曾有”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0%、62%和8%。反映出大部分学生曾尝试应用各类信息解决或提出问题。少数学生尚不能高效运用各种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创新能力不强。

(2)信息创新的途径

当调查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并进行创新的方式方法有几种时,选择“两种以上”、“1到2种”和“没有”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8%、56%和16%。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灵活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尝试创新。但不容忽视的是,仍有少部分学生尚未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3)信息创新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信息创新能力和效果如何时,选择“较好”、“还可以”和“比较差”的样本比例分别是26%、58%和16%。反映出较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效果非常满意,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一般,还有少部分学生认为自身创新能力及效果较差。学生利用信息进行创新使用的方法数量与创新能力和效果高度相关。表明未探索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是导致创新能力低、创新效果差的因素之一。

6.信息伦理能力

信息伦理能力指抵御和消除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具有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和合乎时展的信息伦理素养。从以下两方面考查。

(1)抵制垃圾信息的意识

当调查学生是否经常能自觉抵制垃圾或有害信息的干扰,具有一定的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时,选择“可以”、“还可以”和“比较差”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7%、53%和10%。反映出绝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干扰或侵害。

(2)抵制垃圾信息的效果

当调查学生各类垃圾和有害信息有没有影响你的生活或学习,你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效果如何时,选择“基本没有影响”、“有点儿影响”和“严重影响”的样本比例分别是39%、53%和8%。反映出各类垃圾信息未对大部分学生造成严重影响,但对少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提示相关部门要加大网络环境整治力度,尽力肃清各类垃圾网站和不良信息。同时,学生自身要加强自控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四、子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关系研究

由于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方面具有很大相关性,因此为了克服这种多重相关性的影响,采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技术[5]研究各项子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之间的关系。

说明评价模型中的信息需求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创新能力和信息伦理能力可以解释99.6%综合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的结果,影响显著,模型的拟合程度高。从通径系数看,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影响最大的是信息应用能力,其次是信息创新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而信息伦理能力相对其他能力而言影响最小。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调研宁波六所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并对其现状进行分析。运用偏最小二乘通径技术对评价模型中各项子能力与信息素养能力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模型可以较好地表示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影响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最主要的三项因素分别是信息应用能力、信息创新能力、信息整理和评估能力。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

1.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学科中。高校要采用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整合的模式。在内容上将专业课对应的信息分析、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方法上充分利用各种先进信息教育资源,建立完善的信息教育平台,提高学生进行信息应用和创新的乐趣。

2.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因英语水平有限,很少查阅或参考外文信息,导致信息获取不足。因此,高校要重视开展中英文双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和思维能力。同时,要开展各种英语专题讲座,拓宽学生视野。

3.信息素养教育要从小抓起。信息素养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素养培养要从中小学教育抓起。相关教育部门应加大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建设和教育力度,探索适合本地区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姜爱蓉.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eB/oL].http:///notice/435.

[2]王莹.军队院校本科生信息素养标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3]赵丽梅,王欣.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2013(12):86-88.

[4]钟志荣.地方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J].高教探索,2011(4):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