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运动康复课程十篇运动康复课程十篇

运动康复课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37

运动康复课程篇1

很多人认为,冠心病是“终身疾病”,一旦得上,就意味着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已经离自己远去,自己再也无法摆脱“病人”的称号,今后只能与药物为伴,终日“枯坐”度过余生。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冠心病是终生疾病”的观念应该改变了。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生可以通过溶栓、冠脉搭桥、支架植入、激光打孔等许多措施治疗冠心病。加上其发病机理进一步被阐明,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调脂、抗凝等药物防治冠心病,使其症状消失,而且通过适当的康复训练,患者完全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因此,冠心病患者不应放弃希望,而应以科学的康复训练方法战胜病魔。

康复,从运动开始

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主要是指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康复,又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最为重要,因此本文重点介绍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

我们知道,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脏功能受到影响,患者必须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然而,运动是冠心病康复的中心任务,对预防复发、改善心境、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把握“静”与“动”的度,又以什么时候开始运动为好呢?对这点,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心肌梗死后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成功的患者,介入治疗成功24~48小时后,血压、心率、心律稳定,如果无合并症者即可下地活动,但仅限于室内生活自理。

采用溶栓治疗冠脉再通的患者,若血压、心率、心律稳定且无合并症,在卧床24~48小时后可以开始床上活动,从抬高床头开始,一般在第5天过渡到下地活动。

对于溶栓未通或未溶栓患者,如果无合并症,第3天开始床上活动,一般在第10~14天时过渡到下地活动。

运动康复“课程表”

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差别很大,笔者以未进行介入或溶栓治疗(或治疗未成功)的患者为例,制作了一份运动康复“课程表”,可以在自己的主治医师的指导下在医院内参照执行。

发病第2~3天抬高床头45度,持续15~30分钟。

第4~7天床上伸展上肢5次,伸展下肢5次,做深呼吸5次。每天完成2套。

第2周在床上直立静坐,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可在床上或床边坐位洗脸、吃饭;坐椅子,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床边站立每天2次,每次5~10分钟;床边走动,每次10~20步,每日2次;室内步行,每次10~20步,每日2次。

第3周病区走廊步行,从每日1次,不超过50米开始,每日递增,至周末时达到300~500米,行走不要求速度,可以自由速度步行。

第4周可以在室外步行,每日步行2次,周末时应能在步行中上下1次二层楼。

4周之后,患者就可以根据医生对病情的把握,测算出适合自己的运动量,选择步行、慢跑、骑车、游泳等动态型运动(避免举哑铃、搬重物、掰腕子等静态型运动)进行后期的康复锻炼了。

运动中的安全备忘

冠心病患者在康复锻炼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自觉症状,如有没有胸闷、胸痛,有没有眼前发黑、头晕、走路不稳等,这些都是心脏负担过重的信号,此时应休息或减少运动量。并且,不要饱餐后马上就去锻炼,一般要等饭后1小时再去,以免造成血液大量供应胃肠而引起心脏缺血。如果有条件,最好在运动前后监测血压和心电图。

运动康复课程篇2

关键词: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优化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不断变化,大众体育发展迅速,富贵病、老年病及其他伤病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预防和康复备受关注。为顺应社会发展和需要,1989年教育部首次增设“体育保健康复专业”,1998年更名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2001年,体育康复治疗类专业开始纳入国家全日制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此后,全国各大体育院校陆续开始设立体育康复类专业课程。2004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目录外专业“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现设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暂时不具备条件,因此2012年新设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参与,从该专修班开设以来,至今仅三年时间,各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存在课程内容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适合学生基础、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的培养目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课程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保健推拿与康复技能,能够适应体育产业的发展,满足医疗卫生保健单位、教育系统等的需求;通过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相关保健知识、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基本知识,了解保健推拿与康复的发展简史,掌握常见疾病的推拿治疗方法、常见运动损伤的诊断、推拿与康复;通过实践课的学习,大学生应掌握基本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为主,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必须达到中级以上保健师技术等级标准,结业时取得中级以上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该培养目标范围相对较窄,专业技能着重掌握保健推拿相关知识,对运动如何促进健康、运动如何对运动损伤及慢性病等进行康复的要求仍不严格。目前开设保健推拿康复专业的体育院校其培养目标大部分侧重于运动损伤的康复训练与治疗和促进健康,理论为辅,实践为主,培养掌握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损伤治疗和按摩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对运动损伤进行及时处理,指导提前预防和康复治疗的相关人员。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体育教师,社会体育专业主要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出的大学生擅长体育运动技能,并掌握了运动解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相关课程内容,所以应鼓励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在系统掌握体育理论的基础上,培养通过运动促进健康、促进运动损伤及慢性病康复的技能,培养目标的方向除了中级按摩师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特长和要求往体育保健师、私人教练、健康管理师等方向延伸。由于康复治疗师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到医疗机构就业受授予的学位限制,专修班大学生并不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共有课时288个,内容以推拿为主,有180个课时;医学类、功能锻炼内容太少,只有32课时;物理疗法和营养学等其他内容34课时;实践课共42课时。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学生虽具备了一定的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但缺乏全面、深入的健康、康复知识,在专修课程安排上,应适当增加运动与健康、运动康复等知识,适当降低推拿相关内容课时的比例。虽然专修课时有限,但我们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多一个方向就多一个选择,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各中小学体育教师接近饱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市场尚未成熟,我们尽可能地发挥“体育”的优势,尽可能向“运动”“健康”相关职业发展,拓宽就业面,真正做到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体育科学系不另外安排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去其他场所的实习。为了大学生专修技能的提高,应增加实践课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利用课外和暑假的时间,到专业的推拿医院、康复医院进行见习和实践,增加临床经验。现已开设了保健推拿实践基地,专修大学生利用晚自习时间安排班表轮流值班,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系部大学生做保健和康复推拿,提高了学生的技能。今后的实习重点可往健康检查、健康评估和通过运动疗法获得健康发展。

三、课程考试及学位授予

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的考试分为期末的理论知识考试和实践运用水平考试,并要求大学生参加娄底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的中级保健按摩师技能等级考试,取得中级以上的保健按摩师技术等级证书方可完成结业。专修班大学生还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公共营养师的考试,目前课程内容增加了营养学课时比重,但营养学并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特别擅长的领域。在学位授予方面,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大学毕业生都授予教育学学位。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才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因此保健推拿与康复专修大学生不太适合往这一方向发展。

四、小结

体育康复相关行业发展潜力巨大,我校保健推拿与康复开设时间不长,尚处于摸索阶段,培养目标较单一,着重培养中级按摩师,没有发挥体育专业学生的特长,忽略了运动对健康、康复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门路较窄等问题;课程内容设置不完善,推拿理论课时比重太高,康复医学相关内容比重太少;教材选取单一等,建议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可以根据大学生意愿和特长,往成为健康管理师、体育保健师和私人教练等方向延伸。课程内容上加大运动康复和运动损伤治疗的相关教学课程比例,相应降低保健推拿知识的教学课时,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的时间,在推拿医院、康复医院和健身房等场所见习和实践,算入期末总评成绩,严格考勤。除专修专职教师外,可常聘请专业康复医生、推拿师、公共营养师和私人教练等专家为专修大学生开设讲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展已就业的该专修毕业生与在读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指导,根据就业市场和自身特长有目的的学习,提高就业率,为社会体育和康复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邹秋英周知华王国基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体育科学系

参考文献:

[1]刘春雨,朱波涌,韩小燕.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现状及本校面临的挑战[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9

[2]李靖.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中医学课程设置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

[3]陈建,徐国栋,杨翼等.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

[4]李洪修.学校课程实施的组织社会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

运动康复课程篇3

关键词:高职;临床康复学;课程改革

临床康复技术是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了培养实用型、技术型的康复治疗、保健的高技能人才,几年来,我们在临床康复技术这一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环节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

1.修订教学计划:包括优化课程前后衔接。如删掉与专业课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及课程(如微生物与免疫);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增加原有基础课程的学时(如人体解剖学);广泛调研,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对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选取进行调整。比如根据临床康复治疗开展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了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骨关节疾病康复治疗、呼吸循环系统康复治疗。而截肢的康复、手外伤的康复等章节则相应减少了部分学时数。

2.课程内容选择:在有限的学时内精选、优化课程内容,适当增加知识拓展部分及自学部分比例。有些内容精讲,如脑血管病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脑瘫的康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骨折的康复;有些内容粗讲,如截肢的康复、疼痛的康复;有些内容以直观形式(如教学光盘)演示,如烧伤的康复。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仍然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主体工程,任何教学模式中,“上课”或“讲课”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在临床康复技术这门课程的讲授理论讲授中,我们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个性化的讲授方式,尽可能以各种实例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时着重性地增加了讨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的讨论题目,如周围神经损伤后的康复措施有哪些;为某一脑血管病患者制定康复方案;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知识,探讨新观点,鼓励学生在讨论中主动地聆听他人的看法,同时增进学生对讨论话题的关联感和参与感。在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病例分析、分组讨论、启发引导、示范、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临床康复技术这一课程,作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学习内容包括了内科、神经科、骨科等十七类疾病的临床诊治,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各章节中专业术语多、概念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时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调节讲课节奏,授课中增加问答形式的应用,并注意学生回应。真正实现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康复一章,要系统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患的临床诊断,病程分期、各期的治疗,康复评定尤其是肺功能的评定,以及康复治疗。我们从典型病例入手,并以记叙的形式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患者从患病,求医,体检,化验,明确诊断,入院治疗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生动病例去感受学习的抽象概念。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用图片,视频等尽可能形象化地描述康复治疗的各种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

4.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康复技术实践教学

我们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临床康复治疗的实际工作过程流程:接诊-康复功能评定-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综合运用pt、ot、St、传统康复技术为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反复多次的再评定再训练-康复出院-出院后康复。依据此工作流程,构建临床康复技术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构建管理和评价体系、构建保障体系 从而使学生未来可以胜任多个工作岗位,具有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分科治疗神经系统、骨关节疾病等的职业能力。

4.1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实用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为目标,科学制定临床康复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

临床康复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治疗技术分科治疗神经系统、骨关节疾病等的职业能力。为使实践教学与基层岗位紧密联系,我们的采取了如下做法。一是利用我校每年向实习单位派送实习生的机会和临床一线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和座谈,对不同层次医院和康复保健机构所需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进行调研。并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二是对我校应届、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以获得他们对我们课程的评价,了解他们在医院工作的情况,询问他们所学与所用的差距情况。比如,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近两年来,在脑血管病康复的临床实践中,躯干控制训练和平衡训练逐渐受到临床治疗师们的重视。实训中我们就加强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从而和行业实现零距离接触。

4.2 依据康复治疗的工作岗位任务,完成临床康复技术实训项目开发,以项目为载体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训项目是实践教学目标任务的具体落实。临床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专业的核心课程,我们通过完成其实训项目的开发,编制实训指导手册,指导学生开展模拟临床康复治疗,参加社区康复志愿活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了各类内科,骨科,神经科疾病的康复评定技能、运动治疗技能,作业治疗技能,传统康复治疗技能,物理因子治疗技能,言语治疗技能,以及人际沟通等综合技能。

4.3 紧扣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考核评价。

综合考核,突出能力考核。总成绩由模拟考核、综合项目考核、过程考核(随堂实践考核、论文)、。理论考核四部分组成。重点考核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动康复课程篇4

关键词:微课程;康复治疗技术;临床经验

所谓微课程(microlecture),指的是利用建构主义原理方法而形成的实际的教学内容,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多、效果好等优点,主要用于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或者是下载后实现移动学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微课程以视频教学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教材中某个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展示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入微课程的可行性

1.创新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

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重要的手段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临床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并使用所学知识。微课程的出现为这一手段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绝大部分教学都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解说,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也很有限。通过微课程的设计,将传统的和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展现给学生,创新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技术,该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娴熟的操作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在“灌输―记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抵触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将微课程引入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将传统的、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展现给学生。微课程的在线功能,使学生课前预习得以实现;在这个移动工具寸步不离的信息时代,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功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参与微课程的制作,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及思维的严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实现主动参与,体现自我。这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3.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从人的记忆规律来讲,生动形象的事物能直接刺激人的视听感官,增强记忆效果,比起单纯依靠抽象的文字及简单的重复说教,生动形象的事物的记忆效果要更好。微课程将简单枯燥的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在微课程中,创造一种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具体的知识,同时能够体会到康复治疗技术的具体使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微课程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将《康复评定学》中步态评定这一章节采用ppt式进行微课程设计。ppt式的微课程比较接近真实授课的讲授方式,它与平常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ppt授课的方式很类似。这种微课程一般是录制老师讲课的声音作为背景音频,主要屏幕显示的是相关内容的ppt幻灯片,最后转换为视频形式传播。

1.运用微课程进行导入,将作业任务分配给学生

按照这一章节的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吩咐每组同学通过组内合作将所分到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主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更要理解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转换成操作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运用微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展现

利用微课程对学生所制作视频加以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并一次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反复地接触这些知识,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最后完善本章节的微课程,供学生反复学习。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微课程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临床经验,将本专业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制成微视频,通过微课程的在线及移动功能提供给学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运用微课程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的连贯性

康复医学是以改善残病患者的能力障碍,提高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回归社会、生活及工作岗位为目的,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将面临不同病种的病人,从长远发展,康复治疗师需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运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某些典型疾病的发病,疾病发展、评定、诊断及治疗,甚至是出院康复,制成微课程,使学生对疾病有整体的认识,并将自己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严密的临床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的使命感,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究欲渴望。

总之,充分地利用微课程的优势,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微课程,将枯燥的专业内容转换成形象、生动的微课程展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效教学。

运动康复课程篇5

1教材现状分析1.1体育保健学课程分析体育保健学课程的教学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学习运动医学知识的基础,同时又是对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从性质上讲,它既属于一门综合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很多院校中所采用的教材大多是由首都体育学院姚鸿恩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蓝本进行讲授的。该教材结构比较严谨、内容较为翔实,知识比较丰富,是可以充当教科书来使用的。但该教材较多的注重于教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任课教师不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另外,现有的体育保健学教材也使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把握教学中的重点[3]。1.2体育保健学教材整体编排结构分析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系列教材《体育保健学》的结构主要包含了健康、运动环境、运动营养、运动与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体格检查、运动性疲劳、医务监督、运动性伤病及其体育疗法等相关内容,从整体结构上来看分析,其内容主要由体育卫生、医务监督、运动创伤和医疗体育等构成,其教材结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人体机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比如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健康状况和不同运动训练水平的解剖生理特点,二是有关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的医务监督工作及其运动性伤病的防治、急救与鉴别、诊断、处理等为主要内容[4]。从其结构和相关内容来看,在对相关知识的安排时,有关运动能力的测试与评定、有关体育锻炼的医疗保健和运动免疫促进保健等相关内容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另外,对于保健按摩相关知识的组织方面的内容阐述相对较少,且论述相对较为狭隘。2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结构体系分析2.1体育保健学教材改革势在必行科学实用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能够根据科学实用性的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改革对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应当主动适应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和加大自身的改革步伐。2.2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结构分析实用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安排主要涉及了体育保健学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简史的介绍、体质健康与保健、运动营养与保健、运动能力测试与评定、运动性疲劳、体育训练和/或锻炼的医疗保健、运动性疾病、运动性损伤、医疗体育、运动免疫与保健、保健按摩、不同人群的体育卫生、运动环境与保健和养生保健等相关内容。内容的安排上在体质健康与保健知识的介绍方面主要包括了体质健康观的形成、运动对体质健康的影响、运动与健康之间的相关关系、国民体质监测及其评价标准、体质健身指导等内容。与前人编写的教材相比主要体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并增加了国民体质监测及评价和健身指导等的内容。运动营养与保健的内容安排增加了了营养膳食、运动补剂和营养与体重的评定等相关内容,而且在编著过程中也突破了原有教材的就知识而论知识的“牢笼”。运动能力的测试和评定内容主要涵盖了运动医务监督的理论、体格检查的方法、内容、形式、检查中的注意问题、几种问题的医学分析,另外主要介绍运动员的体格检查、心肺功能及机能评定的方法与指标,并结合不同的运动项目来分析运动员体格检查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体育训练和体育锻炼的医疗保健的那日哦那个借鉴了《实用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增加运动心脏学的相关内容。医疗体育也称为运动疗法,在对该部分内容的编排时,更加注重在原有教材中将医疗体育的理论基础、方法手段与慢性伤病的介绍基础上,增加了其各基础学科的理论依据,为其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就其功能评定、常用设备及方法和分科进行的医疗体育进行分析阐述。在对保健按摩内容的组织上,更加强调了按摩的应用与实践,以及相关常见运动性疾病的按摩康复。另外,对实用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安排上,更加考虑了我国养生学的发展,所以内容的安排包括中国养生学的理论与知识、特点及中国传统养生的方法、现代养生理论、骨病防治及康复、中老年人养生保健等,为今后科学的保健与实践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基础。且对内容的篇章安排中注重了对学习目标的明确,更加注重通过篇章内容的概述,为学生和任课教师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首先对所教授内容提前有所了解。2.3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特点分析实用体育保健学教材编排上以篇章为主线,贯穿了整个教材的始末。在内容的组织上选择了实用和前言的教学内容,较全面地介绍了体育保健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突出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实践。内容在原来的基础上,删除了一些相对较为浅显和其他学科基本知识的阐述内容,增加了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编教材在注重利用实用性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更能够为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根据科学实用性的教材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2.4实用体育保健学内容设计实用性分析新的课程教材将最新的课程理论引入教材的编制当中,在教材编制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取代以原先的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使体育保健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评价等更加科学、实用和具有针对性,同时教材的编写也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和课程管理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鼓励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更加注重教育理念的转变,使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衔接。#p#分页标题#e#3小结科学实用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课教师能够根据科学实用性的体育保健学教材的提纲,实施有效地传授相关的体育保健、康复运动处方、康复评价等理论知识。

运动康复课程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体育保健课运动处方

我国《体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为病残学生组织适合其特点的体育活动”。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自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在招生中放宽体检标准,学生群体中体弱、残疾的人数不断增多,体育保健课的开设就成为在校特殊群体的必修课,也是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院自2005年开设了保健课,主要是太极拳、保健气功、保健穴位按摩等课程,以保健学、生理学、健身气功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结合医学院校自身优势,尝试采用以医疗保健、体育疗法、心理教育和运动处方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院大一、大二年级保健班病残弱学生76名。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

二、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目标

我院体育保健课的教学目标是:讲授医疗体育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制定个人运动处方,对学生进行恢复锻炼指导,增强学生体质,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恢复和提高身体运动机能,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调控能力,提高学生对康复保健课程的认识,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最终保障无法正常参加体育选项课的学生顺利结课。

三、体育保健课模式实施步骤和运动处方的制定

1.体育保健课模式实施步骤

(1)了解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新学期学生选课分班过程中,学生根据身体状况选修保健课,根据学生提供的医学检验证明,进行初步的健康分类评估。然后,在病残弱学生进入保健班后,再次发放健康状况调查表,建立保健班学生病历档案,以便详细地了解学生病残身体情况。

(2)对身体素质进行等级划分

对病残弱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测试评估,按“伤、残、病”性质分为“损伤型”、“残疾型”、“病症型”三大类。其中,“损伤型”主要病症是骨折、关节脱位、韧带损伤等;“残疾型”主要病症是先天性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病症型”主要病症是心脏病、高血压、手术后遗症及各种内脏器官病症等。我校2005年以来参加体育保健班76名学生中,“损伤型”13人,占17.1%;“残疾型”27人,占35.5%;“病症型”36人,占47.4%。这些学生不能与正常学生一样上体育课,如果勉强跟正常班上体育课,既达不到健身目的,也影响了该科目的成绩,重修的现象也较多,对其学业造成了影响。

2.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实施

(1)根据身体健康状况配方

根据病残弱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配以医疗保健即医院用药治疗为主和体育疗法即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瑜伽、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推拿按摩等手段,并根据不同的疾病、病情,选择疗法与强度。如慢性膝关节炎,以内外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血海、足三里、梁丘、悬钟,三阴交等穴位的针灸治疗,太极拳练习等。

(2)根据体质情况配方

根据病残弱学生体质情况,采取健步走、毽球、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广播操、徒手操、跳绳、游戏等体育锻炼方法。如速度、耐力、力量素质较差的病残学生,配以:①健步走:50m快,50m慢,重2~4组,强度以心率110~130次/min为宜。②持续跑:800~1000m,强度以130次/min为宜。③力量练习,俯卧撑6x3组,原地纵跳6x3组。

(3)保健课运动处方的实施

根据教学大纲和病残弱学生具体情况,我们在2年共4个学期课教学中,前3个学期以体育疗法主,运动处方为辅,最后一学期以运动处方为主,教师辅导、监督为辅。体育保健课时间为每周两节课共90min,在完成大纲要求、基本技术、技能学习的前提下,30min实施运动处方,由教师监督完成。课下我们根据病残弱学生身体情况,要求他们体疗每次不少于20min~30min,身体素质练习每周2~3次。

四、体育保健课考试项目、内容、方法和标准

体育保健课考试内容应全面反映体育保健教学的效果,反映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康复、保健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及康复效果。

考核项目与内容:体育理论和实践。体育理论部分:基本理论和保健理论;实践部分:广播操、徒手操、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气功、瑜伽、八段锦、练功十八法、推拿按摩点穴法、常见疾病防治法、乒乓球、羽毛球、毽球、跳绳等。每学期酌情选择以上考试项目和内容。

考核方法、标准与成绩评定:体育保健课每学期都进行考试。理论部分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统一命题、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30%;实践部分每学期的考试以2―3个项目为宜,进行两次考试,以最佳一次的成绩记录,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30%;学生康复效果评定,每学期由校医院出示证明、教师观察考核认定、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来综合打分,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20%;学习态度、锻炼意识、课堂表现,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10%;出勤情况是体育保健课学生成绩评定重要的依据之一,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10%。

五、结论与建议

康复保健课教学内容设置合理,项目广泛,与病残弱学生的主体需要紧密结合,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兴趣选择和个体差异。通过对病残弱学生实施运动处方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健康状况水平、保健处方知识、运动素质水平等,提高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指导病残弱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通过康复保健课程,病残弱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健身理论和方法,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了自己的疾病,掌握了体育锻炼中自我监督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本课程实践教学部分能够改善和恢复肢体和心理上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立与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运动处方在保健体育课中的教学与运用,要求教师应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基础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健身理论知识,有良好的讲授、组织能力,学校应有专职的保健教师。

体育保健课的考核在全国尚未出台统一的评分标准,各省、市、各高校可根据本省、市、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项目和评分标准进行考试。对保健课教学要有严格的检查措施,以保证备课教案、授课内容、教学进度等能够符合既定的要求,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登高.体育科研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

[2]刘海平,腾青.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现状及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4).

运动康复课程篇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不再是简单的打针、挂水、量体温,而是医疗的后续,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充分说明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护理人员除了要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护理知识以及医学管理学科知识等以外,还应掌握康复体育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使他们能尽快的康复并回归社会。传统的护理专业体育课常以运动项目体系为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而言,不仅单调重复,而且也与未来的职业关联不大。现代医学要求将体育与康复护理合理整合,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将康复护理技能渗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赋予了体育以护理的内涵,有利于护理项目教学的实施,强化了对学生护理能力的培养。康复结合体育课程的设置符合护理专业自身的特点,在“必需、够用”的前提下,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康复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成为当务之急。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构建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康复体育。康复体育是体育与康复医学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把体育运动作为发挥治疗作用的核心手段,把功能的恢复与改善作为首要任务,在认识结构与功能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从功能上治愈,突出最终目标。康复体育具有其他医学学科难以发挥的作用。另外,康复体育对恢复和改善患者患处和全身机能有着极大的潜力和作用。它以重视功能的恢复、千方百计维护患者的生存能力为指导思想,较全面地体现康复体育医疗的目的,使许多患者通过各种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手段使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以达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功能恢复和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的目的。

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一定的康复体育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康复体育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能够根据患者的健康和功能状况等制订简单的康复体育处方,并指导和帮助患者顺利康复。

技能目标。全面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康复体育基础知识和常用的治疗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和常见疾病的康复体育治疗原则和手段,使学生毕业以后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护理工作。

情感目标。教学中注重教书育人,通过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行为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学生高度的责任意识,为发展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奠定基础。

康复体育健身机理。提高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的调节能力。康复体育通过外周肌肉的活动,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由于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其他功能区的广泛联系,进而调节其功能,加速对优势兴奋灶的抑制,从而使疾病好转,预防和矫治因运动不足而引起的疾病。

提高代谢能力。康复体育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增加搏出量,提高呼吸肌的效能,增加肺活量和改善机体的摄氧能力,增加抵抗力,促进恢复健康。

维护形态和能力。康复体育可加快血流,扩张小血管,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肌张力,提高肌纤维合成酶的活性,使肌纤维增粗,收缩力加强,对关节可增加滑液分泌,改善软骨营养,牵伸挛缩和粘连组织,从而维护形态和功能的正常关系。

发展代偿。对无法恢复的功能丧失,通过康复体育可最大限度地发展代偿能力。现代医学的发展,已充分肯定了康复体育在综合治疗中的特殊作用,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康复体育对改善人体机能、调节气血、祛病健身等方面具有非凡功效。

以康复体育为内容进行体育教学的可行性。通过体育课,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懂得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体育与康复结合、渗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项目的学习;同时,运用现代康复知识的观点和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指导和监控,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两项以上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掌握和运用体质测试、运动处方的内容和方法,科学地指导自己和他人进行针对性的锻炼。

要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上下功夫体育与康复结合能否达到效果,关键在教师。为了加深康复与体育的联系,卫生职业院校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教师中有计划的开展康复与体育结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体育教师可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地听取医学教师有关专业课程的讲授。体育教师与专业教师应加强沟通、协作,由医学专业教师担任康复基础知识的教学,由体育教师担任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例如:腰间盘突出个案,临床教师讲授腰间盘突出疾病后,由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防治腰间盘突出训练方法。又如运动处方的学习,专业教师讲授运动处方的有关知识,体育教师参与学生练习运动处方的制定过程,科学地指导他人进行针对性的健康锻炼。

运动康复课程篇8

关键词:实验教学;模拟临床;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43-03

康复服务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大事项,最近国家领导人又在多个重要会议上都重申、强调康复服务在国家卫生事业、养老事业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定位运动康复专业的发展方向为面向临床医疗及社会康复服务。运动康复是物理治疗学中的主要内容,我院运动康复专业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损伤、疾病、衰老和先天性残疾者进行康复治疗服务。该专业的重要特征是理论知识广泛,需要扎实的技能操作本领,并要求学生掌握与病伤者沟通交流的技巧,这样才能培养成为合格的康复治疗师。正因为这样,就对康复治疗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巩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重点,通过实验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精神[1]。实验教学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课程体系,开设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2]。运动康复治疗实验教学内容广泛,技术技能繁多,实验教学学时相对不足,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清晰、明确地教学,展示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的动手操作有重点、易上手,并直接与临床康复实际相结合成为我们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是核心,教学方式是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好的内容要用好的形式去实现[3]。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构建运动康复虚拟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并逐渐应用于教学实践,观察教学效果。

一、教学模拟临床实践模式的构建

1.筛选确定并开展量化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专业课程。《针灸学》、《推拿》、《急救技术》、《物理因子治疗学》、《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运动损伤康复》、《心肺疾病康复治疗》和《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等纳入其中。这些课程是在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理论指导的实践技能操作性很强的核心专业课程。

2.客观量化实验教学模拟临床实践模式。①模拟临床实践的量化方案。依据实验教学中各个实验技术的理论、方法、操作、临床需求和注意事项,建立各个技术分点的操作规范和量化方案。量化内容包括实验技术、理论背景、沟通能力三个主要部分,总分为100分。实验技术占50~60分,理论背景占20~30分,沟通能力20分。再将各个部分细分,如实验技术分为操作者(治疗师)(5分)、受试者(患者)(5分)、操作要点(30分)、治疗处方(Fitt,20分)、功能(5分)等;理论背景包括解剖定位(5~10分)、操作的生理病理基础(5~10分)、结果评价解释(5~10分)等;沟通能力包括向受试者交代(5分)、操作引导(5分)、互动与反馈(10分)等。之后教师应用该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定。②模拟临床实践量化考核信度检验。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实验课的脊髓损伤康复功能评定(aSia评分)中对此量化教学与评价进行了信度检验:两名教师根据事先确定的各个点及给分标准,背对背同时评价同一操作学生的成绩。以2010级和2011级学生为例对其实验成绩进行评估,结果误差在5%~10%之内,见表1。这说明这种量化评价方法比较客观,便于教学交流。

在《运动康复治疗技术》课程《徒手肌力评定》和《关节松动术》实验课结课单项技术考核中应用该量化考核方法,带教教师和一名学生分别对2010级每一位考生进行测评,所得结果极为相近,相差约1%~5%,见表2。这表明学生能够据此客观地了解每项考核内容反映出的实验实质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实践。这种考核评价方法也便于同学们互评。

3.案例模拟临床康复治疗实践,强化培养学生的临床综合实践能力。增设临床病例分析与实践模拟,建立临床案例康复治疗模拟教学范式,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能力,推动其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建立临床思维,学有所用,有的放矢,为学生走向临床做铺垫。几年来,我们收集整理了近30个临床康复治疗典型病例,以问题形式提问并操作。在教学设计时,特别注重病例的选择和讨论提纲的制定,把握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先进性[4]。案例涉及常见的各类康复病种,包括神经损伤与疾病、运动损伤、骨关节疾病、代谢性疾病和心肺疾病等。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已在欧美国家的许多医学院校相继使用并显示出良好的效果[5]。每个病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模拟患者、治疗师,从疾病的诊断、功能评估、治疗方案的制订、实施以及与病患交流等临床环节反复练习,进一步强化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服务患者的临床意识,促进其快速适应临床康复治疗的实践。

二、教学模拟临床实践模式的预期成果

1.解决单纯理论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教师有非常明确的教学点,这样的实验技术传授、演示和理论辅导,使学生能容易地学习、掌握技术关键,并能思考和巩固学习理论基础,易学易记,还可促进对该技术的掌握和加深理论学习;使实验教学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标准规范,可以多个教师同时进行,横向可比;将操作者与受试者沟通能力纳入考核量化内容,使各个实验技术学习直接面向临床,更容易移行到临床实际中,促进在实习实践阶段更容易适应。

2.培养康复治疗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目前国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病例设问―讲授点拨―讨论总结”三段式教学法已经形成趋势[6]。而我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系统地将运动康复专业课中主要课程的实验教学技术按照“实验技术、相关理论知识、临床沟通能力”三个主要部分细化为百分法评分,实现了实验教学量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客观化,有利于深化课程教学、学术交流和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针对临床康复实践中的典型案例,以问题的形式将每个疾病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点、关键点等一一列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反复练习实践,形成临床案例康复治疗模拟形式。

3.在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中进一步促进康复治疗师或康复医师和教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基地建设是搞好教学的基本条件。模拟临床康复治疗技术量化操作与评价方法,可促进教师仔细认真思考各个实验教学的理论点、方法点和技术点,促进教师加强学习和研究,使实验教学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动”,跟着专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派出青年教师到临床专题进修学习,参加专题康复讲习班、研修班,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技能,了解临床康复实际需求和发展动态。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报考康复治疗师和康复医师职业资格考试,建设“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以适应专业建设发展的需求。积极鼓励专业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研究立项和带领学生搞学术研究,在研究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该实验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两年,处在课程设计和实践的探索阶段,尚未对试验结果进行调研总结。我们预计在实施三年后,经过调查问卷和技能比赛等方式来观察实验教学改革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康复治疗技术模拟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进一步完善了课程教学,有益于提升学生的临床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和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现。预期教学成果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服务社会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很有帮助。

致谢:在此感谢王佩芸、刘洵、吕尤焱、傅涛老师参与本文创作。

参考文献:

[1]梁栋梁,李平法.CBL教学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20):4284-4285.

[2]张伯礼,于越.实施教改工程以质量立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05):50-51.

[3]杨立元.以科研促教改,积极创建优质精品课程[J].唐山学院学报,2011,24(2):97-99.

[4]张文玲,冯晓,刘艳林.pBL教学法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8):116.

[5]凌春华.CBL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科技教育创新,2012,(19):144

运动康复课程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保健专业

1概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实现特定的培育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课程体系设置形式、课程体系实施形式、学生素质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平台与教学载体建设形式等构成其内涵。高职教育重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必然体现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而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我院体育保健专业结合学院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需求,在“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所(学院医务所)一体”运行机制下,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作为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与切入点。

通过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探索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目的是引导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建设和发展。为区域和社会经济提供紧缺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2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2.1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欠成熟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与改进之中。尽管从多个角度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订单”式、“双证”融通式、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等一些特色较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欠成熟。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等较为成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国内体育高职院校设置体育保健专业的时间较短,基本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尚未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我院体育保健专业在设立和运行过程中,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及专业办学目标,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2与行业合作,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2.1“系、所”深度融合,形成“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思想,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在专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加强与行业合作,整合优化保健与康复系、学院医务所双方人力资源、场所资源和设备资源,深度融合,创新“系所一体”的运行机制。按照以“育人为重,医疗保健并举”的原则,对现有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领导职责及各部门的责权利,分工合作。做到学历教育、医疗保健一体化,使学生在随队康复保健的真实环境中培养成长。

对现有的专业教师与医务人员、教学场所与医疗场所、教学设备与医疗设备、学历教育与对外服务进行优化整合,完善“系所一体”的相关制度及规定。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专家的指导作用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推进与体育保健、推拿按摩、康复治疗、健身指导等行业机构的合作,完善共建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师资培养等相关制度,提升专业的建设水平。

2.2.2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结合专业调研,确立“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和保健康复行业技术创新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保健按摩与中医传统疗法、康复理疗、运动疗法等专业技能及健身指导能力,面向各级运动队、各类医疗康复机构、社会保健部门、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及运动休闲会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体育保健、康复理疗及健身指导工作的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

遵循“育人为重点、能力为核心”原则,整合“系、所”优势资源,利用真实环境,以真实项目为主导,分阶段分层次,采取学习与真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发展型技术技能体育保健康复人才。人才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在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及综合技能实训室(即场馆保健治疗室)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与单一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职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在掌握单一技能的方法后,每周1次(1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保健按摩。

第二阶段:在第二学年,学生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技能实训(下队服务)相结合,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要求学生每周2次(2学时/次)下运动队服务,为运动员进行保健治疗。

第三阶段:在第三学年,学生进入校内和/或校外的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学习与顶岗工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获得相关学历及职业资格证书,满足就业要求。(见图1)

3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3.1教学与实训一体,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以“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指导,融教学与实训为一体,与行业合作构建实践课程体系。针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仍属于普通高校的“传统专科型”或“本科压缩型”,课程设置过“泛”而不够“专”,突出表现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基础轻技能,重知识轻应用,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情况,我们探索构建实践课程体系。同时,面对缺乏理实一体化的教材和实训指导教材,教材内容陈旧,缺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等系列问题,加强与行业合作,力争编写相关教材。

体育保健专业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本位,与行业紧密合作,融合职业资格标准,以《运动解剖生理》、《中医学基础》、《运动康复推拿》、《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专业5门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岗位能力课程为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整合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教学内容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力争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统一。一是课程体系与岗位工作任务相统一,以运动队康复治疗师和休闲会所推拿按摩师的职业岗位为依据,融入职业资格标准,确立以培养学生具有中级按摩师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高级按摩师、物理治疗师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相统一,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岗位技能为依据,整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满足岗位技能学习的需要。以技能学习项目带学习任务,实行小班现场教学,小组实训,融“教、学、做”一体化。三是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相统一,实施实践教学法,把教学场地与实训场地统一起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可以学习和训练的资源,使学生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3.2学工结合,实施一体化教学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产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能够融学习与就业一体,将学习目标与毕业时的就业目标要求相结合。要实现上述目标,满足学生自身职业发展和社会对学生就业需求,就要求进行高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化教学,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并加强教学过程的考核,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以休闲会所保健按摩师和医疗机构康复治疗技士(师)的工作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融入行业职业资格标准,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利用现有校内外较为完善的实训条件,针对学生的工作岗位,以运动康复推拿、理疗技术、运动疗法等核心课程的具体操过程为内容,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项目导向模式,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3系所一体,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体育保健专业依托“系所一体”运行机制,专业与行业紧密合作,共建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不但有助于学校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优势,降低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闭门造车”、“照本宣科”等问题。

体育保健专业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分功能、有重点的建设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本着能够保证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岗位专项能力训练的目标进行建设,满足专业理论和实训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需要,形成具有教学、培训、服务社会及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开放型的实训基地。

目前本专业在校内建有“2+1”(两个中心、一个医院)实训基地。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中心(建有1个解剖生理实训室和1个运动康复推拿实训室)、综合技能实训中心(6个场馆保健康复综合实训室)、体育康复医院(下设运动创伤科、按摩康复科、针灸理疗科等)。借助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通过购置仪器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提升教师能力,逐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教学、实训、培训及为社会提供体育保健康复服务需要。

3.4校企合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基于学院教学管理制度,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专家,完善落实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措施。在学院教学督导室和系领导的督查下,将教学质量监督、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落实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得教学环境、教学氛围、学习风气得到提升。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开放考核评价体系,依托行业、社会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参与教学过程考核,对人才培养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管理、考核评价标准、就业等进行评价,完善教学管理、师资管理、实训室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保健专业基于“系所一体”的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性的提出“系所一体、学工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实施,引导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质量控制等专业内涵建设,有力的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发展。基于目前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内涵建设还有待完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拓宽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冬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0:56-59.

[2]肖放鸣.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90-92.

[3]张义先,李一平.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5:91-92.

项目基金:

运动康复课程篇10

关键词:医科院校;轻体育;康复训练

一、“轻体育”的概述

(1)“轻体育”的内涵及特点

“轻体育”是欧美体育学者提出的一种大众健身运动形式,目前已成为一些国家悄然兴起的一种体育健身新形式。主要的特点是能因人、因时、因地,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运动基础人们健身的需要,且竞技性弱化,娱乐性强。

“轻体育”轻负荷,不追求运动量,体能消耗小,对身体各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不会因为追求高负荷的运动量,过度消耗体能,造成身体疲劳损伤;内容形式上“轻体育”不必拘泥于传统,灵活多变,依人的兴趣爱好自觉选择的,对运动技术、场地条件、项目类别、时间地点等没有过高的要求,负荷小、体能消耗也不大,当然也不需要高额费用支持维护,依据周边环境及个人条件来选择相应项目,适合大多人群。从医学角度讲,进行“轻体育”锻炼,它讲究精神卫生,通过轻松的活动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活动的物质,调节血液流量,加快新陈代谢,使胃蠕动变得更有规律[1]。它注重于健身过程中人们的精神感受和情绪体验,小练怡情。

(2)“轻体育”的作用

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空前,很容易造成精神紧张和神经衰弱,人们呈现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轻体育”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获得身心的解放,改善情绪,使心理的健康得到补充、完善和健全。另外,大强度的运动更容易造成组织细胞的衰老。而适当的运动能刺激人体产生较多的体内免疫辅助剂,能防止机体出现早衰。总之,“轻体育”能增进人体健康和心理保健。同时,此类项目受众人口较多,有助于发展大众体育人口。

二、高等医科院校开展“轻体育”项目的优势分析

(1)高等医科院校开展“轻体育”项目的现实需求

老龄社会的到来,中老年人将是一个很大的队伍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但他们在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上,于是加入到“轻体育”中来,但我目前国从事“轻体育”的专业人员很少,在专业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服务上都呈现严重的缺乏,不可能很好的去进行科学的指导。现代人由于身体原因就医,康复阶段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而大多数人并无经济能力长期在医院进行治疗,这就需要医务人员对其提出康复训练指导,帮助病人离院后选择“轻体育“中合适的内容进行辅助的康复治疗,就对我国高等医科院校培养相关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

(2)高等医科院校公共体育课中开设“轻体育”课程的优势

高等医科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在校学生进行“轻体育”专业培训,通过专业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经历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最后可以和当地管理体育的行政机构统一对他们的业务水准进行鉴定、考核和颁发合格证书。

课程设置上可以创新体育项目,主要依据所具备的专业知识,把普及性较广但对抗性较强的竞技项目进行改造,软化其竞技性,合理的改革规则的要求,发展为以娱乐为主的休闲性游戏活动。最重要的是,科学解析各项目对各种疾病康复有积极效果,分析各项运动的力学要求和相应的身体相应,并让学生参与体验,明确体育功能,以便对今后工作中指导遇到的案列。

(3)高等医科院校开设“轻体育”专业课程的可行性

目前各大高校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除了要求学生修满本专业必修课程,还提供其他各种各样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红酒品鉴、插花艺术、中国剪纸艺术等,当然,这类课程在有师资基础及教学环境的综合性大学比较普遍,而在专业性较强,学生课业较重的医科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尚且压力,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恐怕难以完成。但是开设“轻体育”这样的课程,完全可行。一方面“轻体育”项目课程自成一个体系,目前大受群众喜爱。另一方面,结合医学康复学,拓展研习“轻体育”项目的功能,更具实用性。这样的课程在医科院校应该是可行的。

(4)“轻体育”专业的开展对高等医科院校益处

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轻体育”将会成为以后人们健身的主流。所以高等医科院校开展此专业,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后可以到工作去开展相应的“轻体育”活动,丰富超大压力工作环境下的业余生活,缓解工作压力。在医疗工作中,除了指导病患在院治疗的必须阶段,还可以分布到大大小小的社区,在出院的后续康复治疗中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

目前我国医疗系统中,康复治疗的水平还有待提高,现实情况是没有足够的场所和设施长期为相关患者康复训练,医院人满为患是不争的事实。而专门的康复医院并没有普及开来,无法承担广大患者的治疗需求,另一方面,康复训练耗时长,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以及财力,对于普通患者家庭而言,是极大的经济压力,长时间的陪护训练也让家人无法进行良好的坚持,最终导致患者无法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影响身体复原。如果利用社区医院等靠近居民生活中心的单位提供康复指导,医院介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以“轻体育”等可操作的手段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体现最初医科院校培养“轻体育”专业学生的良性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