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十篇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十篇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4:47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1

[关键词]体育理论教学体育文化

体育理论教学是传播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原则,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体育理论的研究方面取得的很多成果,都运用到了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尽管教材版本很多,但其中的内容在“精”、“新”、“全”等方面大多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和运用价值。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的开设情况都令人失望。

一、体育理论教育现状

(一)体育理论课时较少。

很多学校体育理论课时一般每年只安排有2――4学时,这对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起不到指导实践锻炼的作用。体育理论教学成了一种形式,丧失了其在整个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助于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和体育素养的提高。

(二)学生体育文化理念的严重缺乏,是学生不重视体育理论的根本原因。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在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自身也逐渐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体育文化和内涵,它与国家、民族、社会的许多方面都紧密联系,对个人的健康、心理、情感、性格等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而体育文化,在当今许多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却很淡薄,甚至是空白(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不足和弊端有关)。正是这种“淡薄”和“空白”严重影响着学生对体育教育认识的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根本上严重制约着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三)对人体基本解剖知识的匮乏和自身体质状况的盲目乐观,以及自我锻炼意识和锻炼原则、方法的不足,是学生缺乏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直接体现。

存在这种现象的学生为数不少,情况也不容乐观。比如:在基本的人体解剖知识方面,部分学生对人体的各部位肌肉、骨骼名称的含糊不清,对人体系统功能的了解不全面,对人体基本保健常识的缺乏等等;在自身体质健康状况方面,没有自我评价观念和准则,往往盲目乐观,甚至还存有“不生病就健康”的片面认识;在自我锻炼方面,缺乏自觉积极性和锻炼意识,没有科学的锻炼计划和原则方法,很多都是凭一时兴起而不能做到长期坚持,锻炼手段也较为单一。这些都明显地暴露出目前学生在体育理论知识方面的严重不足。

二、几点建议

(一)探索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体育理论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在学校整个体育教学的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探求多种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促使学生在体育理论的学习过程中得以掌握到更多的知识,使其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例如:我们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增加相关理论知识方面的讲解,在对具体动作技术分析过程中,有效引入人体基本解剖知识、运动生物力学、美学、肌肉运动顺序节奏分析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头脑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的理性认识的同时,又学习到一些理论知识。又如:在准备活动和身体素质教学中,可以采取随机抽取学生组织全班同学、教师补充指导的方法进行练习,特别是教会学生掌握一些不受气候、场地、器材限制的徒手练习方法,借以培养学生充实自我锻炼方法、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体质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

很少有学生对自身体质状况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是以简单含糊的“健康”、“良好”等词对自身进行评价。在个人锻炼计划和目标设置方面,更是少见,而且这些学生的锻炼计划中,明显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内容和方法也较为单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在客观评价自身体质状况的基础上,学会制订科学合理的自身锻炼计划和目标,这有利于促使学生主动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同时,对于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课余缺乏锻炼、促进锻炼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于学生体育知识的积累、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能力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体育教学部门,除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训练、群体活动和校内外比赛任务外,还应积极与学校团委、学生处以及学生会、校园各体育单项协会组织加强联系,共同做好校园体育文化工作建设,促进良好校园体育氛围的形成。如:充分发挥学生会体育骨干的作用,通过墙报、单项体育协会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积极传播各种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全面认识,把看似简单的体育锻炼活动升华为一种文化根植于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这对于学校的体育工作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总之,体育理论知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人的行为受控于人的思想和认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学习将十分被动和困难。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动作技术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和体会,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应注意从理论知识上充实学生的头脑,在知识的积累中逐渐真正认识和了解体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也自然会积极主动投身于体育锻炼的行列中,从而促使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崔伟.体育课程论【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王玉珠.体育组织文化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2

学生好好学习科学文化课知识固然重要,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为学生时代既是增长知识的黄金时期,是提高文化课学习成绩的重要阶段;更是长身体的高峰期,是增强体质的关键时期。其实,学生在学校期间如能遵守时间,按计划科学合理地积极地去参加体育锻炼,不但不影响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能促进智力的开发与发展,使学生全面的健康的成长。体育与智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体育对于智育和学生智力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体育运动能提高大脑皮层反应的灵活性和工作能力。体育运动有激活脑细胞的功能,可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注意力的集中,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人的大脑的潜力是很大的。一个人的大脑拥有几百亿个神经细胞,但现在一般人的脑细胞只用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有待开发。美国生理学家对幼鼠的实验证明:运动能有效地增加动物大脑的重量和皮质的厚度。运动生理又证明,从事体育运动,掌握各种体育技术和技能,能促进大脑相应部位神经中枢的发达,改善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如思维敏捷、判断能力增强等。同时学生学习的过程大脑皮层处于积极活动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神经和心理紧张,这样长时间学习会造成大脑疲劳和脑缺氧等状态。体育活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大脑的供氧状态,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二、进行积极性休息能消除大脑疲劳,恢复和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人的大脑不能像电脑那样,无休止地储存知识。当大脑工作到一定时间就会产生疲劳,适当地消极地休息当然是必要的。但采用参加体育活动方式进行积极性休息效果会更好。这是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运动中枢的兴奋可以使思维、记忆中枢得到更完全的休息,从而很快地消除大脑的疲劳,恢复大脑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去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会使学生感到头脑清醒、精力充沛、记忆力增强。

你知道8-1>8的道理吗?就是从每天的8小时的工作或学习的时间里,抽出1小时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其工作和学习的效率要大于8小时连续工作和学习的效率。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虽然是古人对大自然现象的一个精确的总结,可他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人体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激发人们愉快的情绪,使人生机勃勃,提高人的生命力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总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但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有个强壮的身体。有了健康而强壮的身体才有充实的精力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至将来走向社会后更好地工作、学习和生活,成为祖国栋梁之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3

关键词:新课改;体育理论;加强

1体育教师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1.1未来的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教师具有体育理论素质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都是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体育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训练、竞赛,班主任要把学生体育活动安排好、组织好、指导好,必须掌握体育基本理论与知识,特别是农村的小学,专职体育教师更是屈指可数,许多语、数学科教师更要兼上体育课,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显得格外重要。

1.2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有助于改变重智育轻体育的现状

重智育轻体育是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种观念。这种观念使许多小学生不愿参与体育锻炼,其原因就是不了解体育,不懂得体育的作用,认为体育只是玩玩,因此可有可无。而作为小学教师来说,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转变对体育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倘若教师本身都不懂体育,那么就无法从事对学生体育的教育引导,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武器。

1.3提高体育理论素质也是小学教师自身的健康需要

作为小学教师,不仅有责任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体育,而且也必须身体力行,一方面为学生作出榜样,另一方面也是自身健康的需要,要提高体育参与的意识、兴趣、习惯,必须掌握体育理论的基本知识。

1.4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也是教育形式的需要

小学教师都将会为人父母,将成为家长,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在思想上重视体育煅练,并能用正确的理论指导体育煅练,那孩子从小就能对体育煅练有正确的认识。全民健身是靠全民在观念上,对健身有一定的认识才能有效开展,如果每一个家庭,有一个人能从理论上给全家老少进行科学的指导,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练,何愁群众体育开展不起来?

2小学体育课理论知识的教学现

2.1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体育课是各小学的必开课,领导只重视室外体育课,而室内理论课上的质量得不到重视,教师本身也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只要将室外实践课上好,室内课上不上无所谓。学生接受不到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对体育正确深刻全面的认识,就没有体育参与的动机与愿望。同志在体育研究中深刻指出:“要促使其自觉,非动主观不可。”因此,要学生重视体育、参与体育,必须从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入手。

2.2体育室内课教学质量低下

上好体育室内课,教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理论教学的能力。然而,由于体育教学长期受“重技术、轻理论”的影响,体育教师队伍大多是“技术型”、“经验型”,而“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少,因此造成实践课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上室内理论课力不从心、费劲吃力,上课就是照本宣科,自己也不知所云,学生迷迷糊糊、一知半解。体育教师缺乏体育理论知识,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体育参与态度和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对小学生进行体育教育。

2.3体育室内课教材较少,缺乏新事物

体育教师要使室内课取得良好效果,就必须有新的教学方案、方法,要不断增加新内容。学生无法从教师那里学到新的体育理论知识,怎能掌握最新的体育理论和技术?

3加强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措施

3.1增强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老师的教育指导,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理论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具备了较全面、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理解、支持、科学地参与体育,从而促进小学体育健康地发展。

3.2改革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

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增强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着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去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理论的教学任务、目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运动力学的最基本知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体育欣赏等,这些都是小学教师应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

3.3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素质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4

关键词: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理论依据实际问题

1.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考试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一个测试。但是如果考试的这些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那么考试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为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理论的兴趣,并形成终身体育思想,高校在《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中不仅要进行体育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的考核,还要实施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而在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成为影响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本文尝试通过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中实际问题的分析,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完善体育理论考试体系。

2.高校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的理论依据

2.1加强《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是提升学生对体育运动深入了解的重要途径。

现在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的教学往往流于形式,得不到学生的重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运动技术,全面发展身体,提高身体各项素质,而且要让他们学习专项知识、生理知识、训练学知识等各项理论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做到能够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自身的体育锻炼,从而终生受益。通过体育理论教学使学生提高对体育锻炼作用和意义的认识,并能根据自己身体条件运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择适宜的运动负荷进行锻炼,这既是体育理论教学的任务,又是解决学生坚持体育锻炼,达到终身受益目的的关键。因此,加强体育理论的教学是对体育教育本质更深层、更全面的认识。体育理论考试是让学生真正重视体育理论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理论考试可以促使学生更系统、全面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解决体育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达到对体育运动的深层次了解。

2.2《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锻炼的习惯,根据各高校的体育现状对体育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改,制定出一套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工作方案。”高校要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终身锻炼的习惯,就必须进行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以增进健康、发展身体、终身受益为目的。体育教育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理论依据,体育课的教学按照教育学的原理,包括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个环节,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同时发展理论。没有理论体系的教育或没有实践过程的教育都不能视为完整的教育。而实现体育教育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和全面化,既要进行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的考试,又要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考试,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知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因此,加强体育理论考试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

2.3体育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教学和考试。

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体育社会化的速度。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科学的发展涉及许多领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理论体系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渗透能力正发挥着惊人的作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透过“奥运精神”、“女排精神”等,人们看到了奋发向上的民族进取意识。人们谈论体育,参与体育,提高民族素质的意识空前高涨,进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体育理论教学,可以更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还可以丰富和发展体育科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体育智能和体育意识。强化学生的体育智能和体育意识的重要途径就是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和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也就是通过理论考试的形式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检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既了解体育科学知识,又牢固掌握体育科学知识、运用体育科学知识,最终使体育科学知识与各个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不断完善体育科学体系。因此,体育科学的自身发展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教学和考试。

3.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1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认识存在误区。

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中,考试的结果虽然只是《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往往被高校作为学生获奖、毕业、拿到学位证的一项硬性指标,因此学生一切为了分数而考试,为了取得学分而考试,对考试的目的认识存在误区。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已经实施专项课教学,学生都能够根据兴趣进行选择。但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专项课就是要进行运动训练,重技术轻理论,对学习专项理论知识思想认识不清,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考前突击复习,考后万事大吉”的学生占大多数,学生学完就考,考完就忘的现象普遍存在,失去了专项体育理论对体育专项技术的指导作用,学生对考试结果不去认真地总结分析,更达不到理论联系技术,理论指导训练,完善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的目的。

3.2体育教师对体育理论考试不够重视,考试的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师以“技术教学”见长,以上好实践课为本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技术教学上,很少接受主讲理论课的专门训练,也缺乏理论教学经验及理论课的教学研究。因而对体育理论考试不是十分重视。部分体育教师因思想上没有认识到体育理论教学和考试的重要性,对讲授内容和计划准备不充分而依据自己的主观喜好给学生上课,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理论知识缺乏实用性、指导性、针对性和时代性。这样必然造成学生对体育认识不足、学习态度差,并且很难激发学生对体育理论的学习兴趣,造成部分学生对上理论课时持消极、抵触甚至反对态度,其教学质量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在考试的形式上一般采用卷面考试的方式,考试方法比较单一,理论考试前教师进行考前辅导,圈定考试范围,画出重点,以让学生死记硬背通过理论考试,使理论考试失去检查、反馈、促进、提高的作用。

3.3《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题库不够完善。

首先,一些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题库认识不够全面,认为题库就是试题的仓库,只要多出几套题积存起来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题库建设还需要稳定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明确的考试目标,试卷的命题必须以考试目标为指导来进行。其次,在考试分析中,一些教师未对试题质量进行详尽分析。而试题质量分析是完善并提高题库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可以检查试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试题的份量、难易程度、区分度是否恰当等问题。这也就从根本上影响到了试卷题型的确定、难易程度的区分等问题,并影响到试题库的质量和数量。

3.4《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体系存在不足。

理论考试体系囊括体育理论考试题型的确定、命题的范围、考试过程和考试成绩的评定等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题型一般采用填空、选择、判断、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题型。这几种题型是一直使用的受考题型,易于让学生接受,但部分教师在命题中不区分试题的难易程度,不注意题型搭配问题,对各种题型进行简单罗列,导致命题难度不一致,试卷区分程度不均等问题;在命题范围的选择上,部分教师仅仅限于书上内容,使学生所学理论内容与所学运动技术很难联系,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锻练的目的。此外,在考试过程中,存在着考试时间安排集中、人员密集、部分监考不到位等问题;在考试成绩评定中,存在着答案唯一性强等问题。因此,整个《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体系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一定问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

4.完善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的建议

4.1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端正学生对理论学习和理论考试的态度。

高校学生年轻好动,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教师可结合学生特点,加强对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目的性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对自身健康状况、运动技术水平等作出正确的判断,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教师要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技术教学有机联系起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录像教学或者精选一些典型的案例,对体育运动的一些现象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和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让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端正学习态度,使学生觉得学有所用,学有所为,真正体验体育理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在理论考试中,题型的确定应紧密结合所学技术,不对考试范围进行圈定,而是将相关体育专项理论渗透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这样,理论考试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达到理论联系技术,理论指导训练,完善运动技能和训练方法的目的。

4.2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理论题库。

首先,在考试命题上,特别是在体育理论的命题上,要注重对命题人员的选拔,选择一批有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人员共同参与,围绕教学大纲、教材及专业教学计划进行命题,注重与任课老师及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情况,这样不但能提高任课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测试学生能力的一致性,而且能避免出现偏题、怪题,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命题中,在主、客观题比例上一定要把握好,题型的选择也要恰当,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规范、科学的理论题库。其次,要制订一定范围的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不要完全拘泥于一种答案,可采用按照要点给分、关键词和关键句给分,还要注意一些新知识、新观念在标准答案中的补充,增加创新答案鼓励分等。最后,要加强考试过程的管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严肃性。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体系。

5.结语

总之,《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考试是高校体育考试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实施有利于完善高校体育考试体系,是高校考试改革的一个环节,应当引起学校教学及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高校师生要共同努力,创造出良好的教与学的创新环境与条件,努力探索科学的高校体育理论课考试体系,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型与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展画.高等教育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阮霞.创新教育中考试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戚一峰.学生体育课学习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5

关键词:中职体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末,我国中职体育课都是在偏重体能、体质的实践中开展的,体育教学的中心一直是学生为足篮排、体操、武术、田径等教学内容而奔波努力,没有体现体育课内容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体育教育思想,造成学生多年连续上体育课却没能掌握有效的锻炼技能,提高体育锻炼能力,既浪费了时间,又偏离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经典教育理念。造成此结果的原因很多,一是中职体育教育理念的偏颇,没能体现体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服务;二是体育教育大纲和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三是体育教师的培养体制不合理,专业体育教师的培养与中职体育教学实践严重偏离和错位,专业体育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重武轻文,职业化综合能力和素质欠缺。这就导致中职体育理论课教学质量不能保证,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职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影响了“健康第一”、“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这一体育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

1.我国中职体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不足。

我国中职体育理论课长期处于被动局面,一些学校从领导到体育教师忽视体育理论课教学,理论课成了风雨天、风雪天的替代品,有的学校因天气原因体育课不能在操场进行,风雨天的体育课成了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老师争取的对象。据2007年对一些地区和城市的中职体育理论课调查了解:60%的中职学校,雨天体育课被其他老师占用,而改上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等文化课;30%的中职学校,雨天体育课让学生上自习;只有10%的中职学校,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课知识。长此以往,体育理论课成了风雨天体育教师的被动课、主科老师的抢手课、学生的自习课或失望课。

2.坚持以学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中职体育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身体教育过程,体育教学实践的开展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了解掌握现代中职生的生理发育特点、心理成长实际基础上,迎合现代中职生的体育需求,在现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四个理念、五个领域、六级学习水平框架内,建立适合中职生实际需求的富有地域特点、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和形式系统建设。此外,改革以前体育理论课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互动式等理论教学手段与方法,变教师“满堂灌”为师生在交流和互动中开展解剖生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营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自主从事体育实践、坚持终身体育奠定理论基础。

3.强化中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自我教育意识,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体育理论知识教育和其他学科知识教育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其教育理念、知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中职理论课教学中,教育职能部门和教师应树立体育知识更新意识,以积极的求知心态加强体育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的捕捉和学习。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起体育教师不断深造和继续学习的长效机制,为体育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把体育教师培训、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体育教师学习、考核体系,使体育教师不断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更新理论理教学方法,充实理论课教学内容,为提高体育理论课教授质量提供保证。

4.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确保满足全体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

体育理论课教学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对于来自城市、乡村等不同地区的学生,分层次开展教学。在理论课教学实践中既要体现知识教学的普遍性,又要照顾学生的特殊性。在教学具有普遍性的体育卫生、体育常识、人体解剖生理知识时,坚持以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消化为主,兼顾少数学生;教学竞赛、新知识、新观点等时,坚持以少数带动全体,满足全体学生的求知需要。另外,不断挖掘和整理祖先宝贵的保健、养生文化遗产,诸如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气功、太极拳及古代起居、饮食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用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武装学生。

5.加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为中职培养文武兼备、文理双修的体育师资。

中职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有关中华民族未来的战略问题,中职生正处于快速生理、心理成长期,在开展健身技能学习的同时,有实效地进行生理知识、保健知识、营养知识、养生知识等方面的学习,能有效指导他们的体育实践,为今后终身参与体育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要做好中职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在认真抓好现有中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深造工作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改革现有中职体育师资培养体制:一是不断更新体育教育思想,用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树立以服务中职生为目标的学习意识;二是掌握中职生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体育兴趣和建康观,围绕中职生的体育需要开展专业学习;三是加强对我国古代养生手段、保健常识、营养知识的学习,掌握现代西方先进的保健理念、健身知识体系、有氧健身方法等,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四是抓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的理论课程配套改革,加大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营养学、运动损伤学、体育锻炼原理等课程的比重,为他们将来从事中职体育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五是强化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期前教育实习、体育术科实习、专业理论课实习、综合教育实习等实践配套机制,使高等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毕业后很快进入中职体育教师角色。

参考文献:

[1]马纯.高职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池州学报,2010(3).

[2]翟乃涛.关于高中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136-138.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6

【关键词】体育专业;教学理论;教学能力

1教学理论的分类

国外关于教育理论类型的划分观点纷呈,说法不同。时至今日,随着“元教育学”研究的兴起和深化,已经形成有关教育理论的一系列比较成熟的专门研究成果。西方学术界历来对教育理论作二重区分,即把教育理论分为教学艺术(不同于机械的操作技艺的实践理论)与教育科学,后来分为“实践教育学”与“理论教育学”。二分法基于认识已经存在的事物与变革已有事物的区别划分理论成分。这种划分,归类简单清楚,界限明确,是至今学界比较认同的区分教育理论性质的主要观点。问题在于只认定教育科学为“理论教育学”,使得规范教育哲学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它既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学”,而归入“实践教育学”亦不恰当。在此背景下,布雷岑卡对教育理论作了三重区分。他认为教育理论应由教育科学、教育哲学及实践教育学(原称“教育行为学”)三种类型构成。三分法实际上把教育哲学作为另一种“理论教育学”,把“实践教育学”作为两种“理论教育学”成果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的运用。问题在于在三分法中,“实践教育学”与两种“理论教育学”除了命题包含的内容可能具有的区别外,没有其他实质性的区别。三分法中应由狭义的“规范教育哲学”回答的问题,即教育“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也正是二分法中“实践教育学”回答的问题。鉴于二分法、三分法都未把教育理论中的规范成分与价值成分、科学成分与技术成分区别开来,我国学者陈桂生提出了教育理论四分法的构想,即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技术理论、教育价值理论、教育规范理论。

受学界对教育理论不同划分方法的启示,笔者将教学理论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教学科学理论、二教学技术理论、三教学操作理论。而体育教学理论属于教学操作理论层面是微观层次的教学理论,属应用性教学理论。它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各门学科课堂教学中最具体、最微观的教学实践问题的理论。由于它重在关注解决各学科教学实践中遭遇的具体问题,因此,教学操作理论可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2教学能力的分层

教学能力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发展水平,也是体现教师地位和作用的核心因素,明确教学能力的层次将有助于对教学能力本质的认知和界定,并促进教师将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能力,从而提升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水平的发展。关于教学能力的层次划分,学界可谓仁智互见。我国学者申继亮认为教学能力作为一种特殊能力,其“特殊性”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学能力的智力基础一般教学能力具体学科教学能力,其特殊性依次升高。[4]学者唐玉光则认为教学能力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5]第一个层次为教学的基础能力,一般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第二个层次为教学的一般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教育机智和反思能力。第三个层次为教学的具体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学业检查评价能力。而日本学者小山悦司认为教学能力可以分为技术侧面和人格侧面两个层次。综合中外学者对教学能力层次划分的代表性观点,本文认为教学能力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一般教学能力(generalteachingability)。指作为教师这一专门的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如关于教学原理、方法和教学设计等教学专业能力、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课堂观察力、想像力等。一般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最基本能力。

(2)学科教学能力(pedagogicalteachingability)指教师在教授某一具体学科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语文学科教学能力、数学学科教学能力。这是一种特定的教学能力,它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自我教学效能感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3)特殊教学能力(specialteachingability)。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与人格方面的能力。个性层面的教学能力,是体现个体独特的智能结构和个性倾向性的能力特征,其中个体的性格、兴趣、爱好等是其最核心的能力要素,具体表现为每个教师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教学风格。与个性层面的教学能力一样,人格层面的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也有显著的影响。如教师的气质、语言表达能力、热心和同情心、富于激情、敏感性、移情理解等人格特质对顺利完成教学工作也至关重要。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层次的教学能力具有鲜明的个体差异,教师在职业生涯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特殊教学能力。

教学理论转化为体育教师的缄默知识――默会型知识教学理论要转化为教学能力,除了必须通过明确、显性的陈述性知识这一中介以外,还必须经由缄默知识这一中间环节。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也称默会型知识、隐性知识,是与显性知识相对的一种知识,这种知识是未被作为“焦点意识”而感知的、未被精确化的、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在行动中起“支援意识”作用的知识。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7

一、中小学教师实践的价值诉求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的价值诉求就是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在具体的多变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充分展示其丰富、多元、真实的教育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生成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理念,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特征,充分调动教师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可能,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和经验化的独特知识,它既是中小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拓展,也是对自己个人经验的积累和领悟,是在实践的建构、组织、储存和分享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中小学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理性还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提供适宜的环境。实践智慧是中小学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敏捷、果断、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行为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其在教学工作现场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挖掘和提炼的,是在实践中养成和发展的现场执教行为水平和直觉反应能力,因为离开特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中小学教师就不能积累经验、感悟实践,就无法生成实践智慧。再者,实践的理念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形成到转变的过程离不开教育实践,并且通过实践还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小学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还需把自身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形成切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正确教育观。

二、中小学教师实践的问题及审视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1]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过于注重了教育理论学习,忽略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和实践智慧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活动规律,漠视儿童生命主体,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失落,他们的内置性品质难以得到提升。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当实践的主体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识难以解决问题时,需要借助于教育理论概念和判断进行观察和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育理论能够为教育实践主体提高认识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并为之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教育实践主体的成长过程中,实践主体往往把教育理论作为偶然的、不系统的实践情境的反思依据,不断发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比较成熟的观点或解决策略。然而,当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却是错位的和脱节的,教育理论在思辩研究的垄断之下,缺乏理论本身应该具备的创新、批判和反思的思想魅力,不断招致中小学教师的反问和质疑,甚至是不屑一顾,造成那些看似业已被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无法找到适宜的生存土壤,很难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之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而催生出教师新的智慧。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从始至今都因其倡导的非理性学习、自由的学习评价标准、变革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不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主要原因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者忽视了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相生相融的实际,把建构主义理论生搬硬抄地应用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造成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难以消化理论,更难进行创生,其结果就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的理论预期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根源在于其建构者的主体性危机上,因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思维模式的习惯性是受长期角色分工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教育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主体不是无条件的接受与给予的关系,而是有条件的给予和有条件的选择与接受的关系,要想使双方能够彻底地换位去认同和理解另一方对教育的认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主体危机不仅阻隔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相互欣赏,也使得充满思想魅力的教育理论和极具生命律动的教育实践难以找到并融的支撑点。[2]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关键是要寻找到一种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某一主体内的相互融通的介质,这种介质不仅能够起到联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还能够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起到一种示范和引导作用。

2.实践性知识不足

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其专业性体现的保障。在实践取向视域中,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而生成的教学智慧素养和教育经验体系,这种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并建构的综合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特有的,它既包含缄默的隐性知识,也包含可言明的显性知识,它不仅贯穿于实践规范并指引中小学教师的言行,而且还在应用于实践时,把实践活动不断推向自身教育信念所预设的目标状态。实践性知识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效果,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既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化地位提升的知识依据,也是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知识观的束缚,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没有被认可,更没有意识到实践性知识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忽视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因缺失自身的体验和反思而难以形成,仅将实践性知识当作一种教育经验,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表达与文化立场,这就无形中助长了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泛滥和流行,进而遮蔽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背后情境化的、丰富的行为基础和个人体验,割裂了中小学教师真实的教育实践生活,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因此,他们就难以形成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复杂情境的实践性知识。

3.实践智慧缺失

有智慧的儿童需要有智慧的老师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否拥有实践智慧是其教育素养是否成熟的标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情景性知识和实践智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目的也是要将中小学教师培养成为开拓创新、寻求智慧人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处理新形势和新问题时体现出的敏锐感受和准确判断的个人智慧。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生成受到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影响,所以,中小学教师自身因素往往会制约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和感触经验不同,造成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其教学实践时所产生的价值和行为效果也会各不相同,自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的程度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缺乏预定的程式,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践行教育理念时会脱离教学的实际问题,不自觉地成为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无法将教育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致使他们的教育智慧无法实现;再者,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的形成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规约。在工具理性主导下,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把技能作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使得他们的实践智慧在对技术与规范、惯例与霸权的追求中被慢慢地消解,并且逐渐丧失了其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无法在诸多的规约与管理中自如发展,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陷入了过分追求技能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的困境,进而实践智慧无法生成。

三、中小学教师实践诉求的探索及思考

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主旨,针对当下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必须促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实现共生共融,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1.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也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只有完全根植于教育实践,并且以教育实践作为支撑才能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同样,教育实践也需要教育理论引领,否则教育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想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切实发挥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主体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各负其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序对接。一方面,教育理论的主体要主动接近基础教育的实践,要从基础教育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依据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比较、批判和质疑等研究方式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学会用鲜活的教育实践证实、丰富、滋养教育理论,只有把抽象、高深的教育理论用适合教育实践主体的话语方式解释,才能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朴实化,真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并且能够正确选择适合的教育理论,学会在与教育理论主体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内在理论与教育理论进行碰撞,进而不断地进行修正、充实和重构,才能自觉地拉近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距离。为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在实践中形成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能力,特别是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2.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源于实践、在动态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和逻辑起点,只有通过自我的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并加以验证,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丰富和提高。[3]提高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可以促进其专业自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立足教育实践,注重其实践性知识的不断提升。首先,中小学教师要让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变为一种自觉,要充分唤醒关于自我的实践性知识,激发自身的主体参与精神,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提高自主研修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愿景;其次,中小学教师要生成实践反思的意识。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审视复杂的实践情境,进而不断地生成实践反思意识,形成有效的行动策略;再者,中小学教师还要构建多元的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渠道。为了借鉴他人有效的实践策略和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深入现场观摩他人的教育实践,产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灵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来提高自身调控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收集典型的、具有启发价值的实践案例直观地接受和理解实践性知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更可以借助于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化的网络渠道丰富实践性知识,改革课堂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良好发展,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智慧。一方面,要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每个教师实践经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实践性知识的不同,在千变万化的实践情境中,中小学教师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富有个性的创造,体现着他们的实践智慧,因此,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自己和学生智慧探险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在行动研究中修正、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借助于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探索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要在实际行动中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提炼教学经验;再者,中小学教师要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的实际,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生成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最后,要搭建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尽管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感悟而形成的,但这种实践智慧离不开中小学教师实践的共同体,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隐匿在其共同体的活动之中,离不开共同体的支撑与保障,所以,必须搭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使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能够在这个平台之上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和实践,并且在共同分享实践智慧的过程中,实践智慧能够得到更大地优化和创生。

总之,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彰显的实践诉求,表明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小学教师只有正确地认知教育实践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全力提高实践性知识,不断积淀教育实践底蕴,突显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师专业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洋.制定教师专业标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01).9.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8

关键词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

一、前言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体育专业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坚持全面改革,以调动体育专业培养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目前普通高校体育专业理论教学存在“理论上重视,实际上忽视”的严重现象。

二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一)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内容

体育理论课程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属于自然科学部分,以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为代表;第二类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课程,以学校体育学、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为代表;第三类是体育应用课程,如体育统计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等。

(二)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

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是普通高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内容,是高校体育专业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应用型、创新型学生的培养是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不仅可以指导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提升专业能力如教学、指导训练、组织竞赛、科学运动、科研和社会体育指导等能力的培养,并能弥补当前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教育不足的现象。

三、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体育专业学生认识发生偏差

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存在着“重术科,轻理论”的现象,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多数理论课的课堂上,学习动力不足,学生打磕睡多、玩手机多的现象极为严重,更有学生干脆逃课外出上网聊天、玩游戏。学生只热衷于专业技术的学习和训练,而忽视了理论课的学习。在他们心中,认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就只要球打的好、跑得快、跳得高就行了。

(二)理论课程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教材内容理论性太强、很枯燥,听起来没兴趣,所以缺课的、睡觉的等现象较多,如体育史、学校体育学等课程。

理论教材内容本身面宽,份量重,由于篇幅所限所含内容又不能展开,因此有乏而无味的感觉,如运动生理学中的运动中的能量利用、肌肉、与运动等章节;又如:体育保健中的营养卫生、按摩等章节,均可单独开课,有目的加深专业内容,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技能的训练。另外,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中,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验课及实践课时占的比重太少,尤其是一般院校的体育专业更少,使学生的教育技能训练明显不足。

(三)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仍需改善

体育基础理论课强调其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同其它理论知识的融合,不能很好的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运动技术)联系起来,有些内容不适应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需要,内容陈旧,甚至某些内容随着教育科学和体育科学的发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缺乏对其筛选、更新,培养的学生理论知识单一,不能很好地在实际工作中去运用、实践,“所学的无用”、“所需的没学”是很多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的一大感触。

四、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程改革建议

(一)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认识及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学习没有实用价值的误区,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列举实例以及具体的案例分析,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专业人才掌握好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体育科学知识、原理和动作技术产生形成的过程、机制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我区别,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之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新型的体育复合型人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关键。

(二)优化体育理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革部分过于陈旧的教材内容,不断更新理论知识,使体育理论的教材与社会发展同步。如有些教学内容即是重点又是难点可单独提出来,作为一个教学专题进行讲解,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该部分教学内容。优化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使体育理论教学沿着正确、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更新充实实用性理论知识是重点。

(三)改进体育专业理论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模式的改变,应大力提倡先进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针对不同特点的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引进多媒体教学课件要“动起来”,利用启发式、讨论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互动教学方式,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问题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精英型”学生的带动作用,调动“厌学型”学生的主动作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掌握并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强化教学方法改革是内涵。

(四)理论与实践仍需进一步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能力

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有一个感知、理解的过程,而知识的运用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到运用知识的必然途径。体育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在感性方面有更强的意识及依赖性,针对这一特点,理论课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理论于书本,应结合运动技术教学、实践、实验等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感受。理论知识与运动实践完美的结合是导向。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内容改革中,要处理好知识的广博性和精深性的矛盾,采用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积极引进现代体育教育学科发展中涌现出来的新的理论、知识、技术和方法,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补充、更新并重新组合,使之结构更合理、科学。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9

由此可见,要使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有大幅度提高,为高校输送合格新生,完成中学体育教学任务,就有必要在督促中学生加紧体格锻炼的同时,开展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教育,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下学习和锻炼,从而减轻学生自我揣摸的肓目性和不必要的伤害。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及大多数县、市中学,体育场地及设施均很简陋,遇雨室外技术课即停已成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近几年的调查统计表明:每学期遇雨时间几乎占全期体育课的1/4以上,那么,中学的雨天体育课又是怎样安排的呢?据笔者对川北地区的苍溪、营山、南充、岳池、武胜五县市10所中学的调查了解:6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被其他教师占用而改上数、理、化等文化课;2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为活动;10%的中学,雨天体育课让学生自习;只有10%的中学,利用雨天坚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在对“四川省苍溪中学”的调查中,笔者了解到:1985年,有关单位下来检查体育工作,随便问到一位学生:“你们体操学了些什么内容?”该生回答:“学了‘打洋古蔸’。(实为“侧手翻”);另一位学生回答:“还有把腿杆挂在单杠上一摇一摇的,一下就翻上去了。”(实为“单挂膝摆动上成骑撑”)这些动作名称及术语的错误,并非教师教错了,而是学生当时学后,印象不深,记不住而造成的,从那以后,该校体育组全体教师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坚持利用雨天体育课加强理论课教学,并将体育理论课列入期末考试内容之一,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引此可见,中学利用雨天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确实是一条使学生牢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强化学生体育意识的良好途径。

那么,怎样才能利用雨天上好体育理论课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授课教师的理论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要想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不可能的。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学校应鼓励、支持体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或进修、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关节扭伤肿大后,立即揉一揉就会好”等等,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不可少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让这些运动项目成为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并结合体育史及历史典故,讲解“篮球运动的产生”、“马拉松”的起源、“足球运动的发展”,奥运会、亚运会简况、小型球类比赛的组织方法等,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5、结合重大赛事,进行宣传教育。一般来说,体育理论比较枯躁,不大好教学,但仍有相当部分和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国际、国内重大比赛极为热心和关注,因此,教师应结合这些重大比赛的进程及赛况,将枯躁的理论知识寓于生动的比赛场面,这样,不但能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而且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竞技的兴趣,增强其组织纪律性、集体荣誉感和顽强刻苦的拼博精神。

体育教学理论知识篇10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陕西省除体育院校以外的普通高等院校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随机抽取了西安、宝鸡、咸阳、汉中等地的36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体育理论课方面的相关研究资料,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以求为本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事实根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针对调查对象特点设计了相关领导、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并对问卷作了相应的信度、效度检验。对相关领导、体育教师发放问卷72份,有效渗透压的化学知识,就能解答医学上的问题。又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并能达到简述盐类水解实质这一教学目标,可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导致代谢障碍,使血液中的pH值低于7.35或高于7.45时,会出现酸中毒或碱中毒,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为什么临床上常用乳酸钠来纠正代谢酸中毒,用氯化铵来治疗碱中毒?

 

(六)改革医学化学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为学生学习医学课程打好必要的化学基础上。对教材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可以删减与医学无关的‘纯化学”内容部分。同时,可以增补一些实用性内容,体现医用化学教材的特色。例如,增补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和性质、对人体的影响等。回收66份,有效回收率为91.7%;对学生发放问卷360份,有效回收323份,有效回收率为89.7%。

 

(3)数理统计法。将获得的调查数据在计算机中应用社会统计学软件包SpSS10.0进行相关处理得出量化指标进行分析。

 

(4)个别访问法。通过与个别调查对象的直接接触,进行有目的的谈话直接获取所需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对体育理论课的重视不够。目前,在陕西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提高、而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不够重视的现象。这种不重视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学校的相关领导来看重视不足。许多学校的领导和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可以把理论知识贯穿在技术课的教学中。甚至有些学校把理论课作为对付阴雨天气、室外不能上体育课的一种临时安排。这种情况导致了体育理论课程的正常教学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其次,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不重视理论课的教学。大多数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理论课的讲授平淡、无序,缺乏理论讲授技巧的研究,导致教的质量不高。最后,从学生的角度看,因为大多数学校体育理论课没有严格的考核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听讲,不认真对待,理论课结束后大多留不下深刻的记忆,导致学生学的质量不高。

 

2.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偏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现在高等院校按规定每周体育课为2学时,一个学期共36学时,12%的理论课学时一学期是4学时,不少于两次。利用两次课的时间教学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根本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而现状距此还有一定的差距。据吴明智等人对全国20个省、自治区的56所普通高校的调查,按规定体育理论课占整个授课时数12%的学校仅有10所(18%);在对陕西省的36所普通高校调查中,按规定体育理论课占整个授课时数12%的学校也仅有6所(17%),其他学校均达不到这一标准,甚至有些学校在大学两年的体育课中只开设2-4学时。这种现状不利于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3.体育理论课教材缺乏统一性,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科学性。体育课的教材是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导性文件。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课教材有多种不同版本,从使用情况来看各地各校都有不同选择。调查发现,选用自编教材的占57%左右,省编教材的占28%左右,统编教材的有15%左右。这些教材都有各自的特点,实践部分都较为系统、全面,但理论部分的编写差异较大,有些自编教材甚至没有设计相关的理论课内容。

 

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教什么”的问题。从现状来看,体育理论知识在教授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如同鲭蜓点水”,今天教一个内容;明天又换一个内容。在内容的选择上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感和长远性,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体育实践课大都会在开学前按照大纲做出严格的安排,理论课的内容没有具体标准可循,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选择。教师往往根据自身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兴趣选择内容,较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等方面的因素。这种情况,使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的效果较差。

 

4.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教师‘怎么教”的问题。科学的解决体育教学方法问题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文化课的教法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它的特殊性。体育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学中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教师选用最多的仍是讲授的方法,以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听的方式传授理论知识。这种方法过于单调,使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导致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佳。

 

5.体育理论课缺乏严格的考核。必要的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情况的测验和评价,也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理论课的考核能相应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兴趣和重视程度。而现在大多数普通高校都不太重视学生理论课的考核。许多学校只有技术、技能、达标等方面的考试,不考理论;有理论内容考核的也大多是开卷或简单的口试,而且所占分数最多不超过体育课总分的20%。这种情况使学生对体育理论课不够重视或不能产生兴趣。这些问题都影响体育理论课程教学目的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

 

(三)对策

 

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对体育理论课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寻找发展对策,解决存在的问题,使体育在高校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中切实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1.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重视体育理论课。要加快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关领导和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体育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他们

 

‘理论课可有可无”、‘理论知识都可以融入到技术课的教学中”的认识,树立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结合起来,重视体育理论课程的开设。此外,体育教师也要重视理论课教学,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增加知识储备并不断更新、充实,提高理论课教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并把理论课教学情况纳入对体育教师的考核评定中去。

 

2.适当增加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应适当增加才能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增加过多也会影响体育实践课的教学。所以,除了要保证正常比例的理论课教学时数以外,增加时数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可以在阴雨天或室外不能上体育课的情况下上理论课;还可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因为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就是完成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延伸和补充,所以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也应属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还可聘请一些专家、学者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专题讲座等等。总之,学时的增加是在保证体育实践课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采取多种方式补充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

 

3.体育理论课的教材应适当统一并灵活,教学内容选择应系统、科学。教材的使用应适当统一并有一定的灵活性,目前教材使用较乱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必要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

 

有条件的学校都应使用统编的教材,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可灵活选择自编或其他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内容的系统性要求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要全面、系统讲授,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4.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传授体育理论知识。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在课堂讲授中多采用启发的方式,改变过去教师直接陈述的方式,比如采用对比法、范例法、提问法、讨论法,还可采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其他手段丰富教学方法,避免单一教法给学生学习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这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此外,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要考虑到教学目的任务、教材的内容性质特点、学生的实际等方面的需要,并遵循教学原则科学选择,这样才能使教学方法具有科学性、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