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十篇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十篇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5:06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1

1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构建程序

1.1调研儿科护理岗位工作过程通过教师对临床医院的儿科护理专家、毕业护生进行访谈和临床一线见习,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日常工作流程、儿科护士的岗位职责,了解儿科护理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等。根据儿科护理岗位调研结果和《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要求,与临床一线兼职教师一起整理归纳典型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如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生长发育指标的测量与评价、小儿喂养技术、各年龄儿童的保健护理、预防接种等;新生儿科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正常新生儿护理、早产儿护理、各种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新生儿专科护理技术等;住院儿童护理岗位的工作任务包括小儿营养性疾病护理、各系统常见疾病护理、小儿传染性疾病护理、儿童专科护理技术等),以及完成这些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需要掌握的工作流程、各种护理文书书写和和相应的职业素质等。

1.2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标准①根据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为主线,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参考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制定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掌握儿童护理基础知识、社区小儿保健预防知识、新生儿护理及新生儿疾病护理的专科知识、儿科各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的专科护理知识、小儿传染病的专科护理知识)、技能目标(具备规范进行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术和常用检查配合的能力;按照护理程序,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患儿实施整体护理能力;对儿童、家长及社区群体进行儿童保健指导和健康宣教的能力)、素质目标(具有慎独、诚信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质;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患儿同情、爱护与关心;知识迁移和终身学习能力;亲和力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②设定学习领域。学习内容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结合儿科护理岗位(儿童保健护士、计划免疫室护士、新生儿科护士、各临床科室护士岗位)的工作任务,将《儿科护理学》原有的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整合为“社区儿童保健、新生儿护理技术、患病儿童护理技术”3大模块,共16个工作项目、53个工作任务。③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护理程序,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④考核方式采用三段式突出能力考核,包括平时考核(能力、态度、方法)、工作任务过程实施考核(即模拟实践考核)、期末考核(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方式,利用40个临床护理案例,围绕案例提出相关问题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教学方案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和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各个学习情境之间为平行、递进、包容的关系。以临床病例为载体,围绕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学习过程,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架构相关的医学知识、护理技术、沟通方法、职业素养,把课程体系同职业活动中的行动体系衔接起来。

2实施方法

2.1工作情境设置利用儿科实训室或理实一体化教室、模拟人、护理仪器和设备,按照学习单元教学方案设计的学习情境要求来布置仿真的工作情境。

2.2教学组织安排选择“正常新生儿的护理、新生儿窒息护理、维生素D缺乏性疾病患儿的护理、肺炎患儿的护理、腹泻患儿的护理、贫血患儿的护理”六个教学内容,将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技能课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教师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3],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和思考”。将护生分为若干小组,确立学习目标,分配工作任务。课前准备:护生自己预习、查阅资料、寻找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课堂教学过程:按照工作过程的要求,每小组的护生分别担当护士、家长、患儿角色参与相应任务中,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展开学习过程,把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护理技能与工作过程相衔接;教师围绕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医嘱内容、护理措施等提出相应问题,启发护生独立思考,培养护生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各小组分工协作,教师采用引导启发、任务导向、角色扮演、小组协作、交叉检验等教学方法,最后护生互相点评,教师总结。

2.3课程案例例如“腹泻患儿的护理项目”工作情境。患儿,男,7个月,吐、泻2d,伴发热,大便为蛋花汤样或水样,大便次数每天约20次,自昨夜起尿量明显减少。体格检查:t38.8℃、p120/min、R50/min,体质量7kg。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前囟、眼窝明显凹陷,哭时泪少,口唇干燥、樱桃红色,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未见异常,心音低钝,腹稍胀,肠鸣音减弱。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0.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25,淋巴细胞比值0.70,血清na+140mmol/L,血清K+3.2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2mmol/L。大便黄色,呈稀水样便,wBC0~1/Hp,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门诊以“小儿腹泻病、中度等渗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收入院。该患儿长期医嘱如下:儿科护理常规,Ⅰ级护理,无乳糖奶粉喂养,更昔洛韦40mg、10%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复方乳酸菌胶囊0.33g口服,3次/d,蒙脱石粉1/3包口服,3次/d。临时医嘱如下:10%葡萄糖溶液200mL、5%碳酸氢钠溶液30mL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缓慢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100mL、10%氯化钾溶液2mL缓慢静脉滴注。任务一:评估患儿的健康状况。①与患儿、家长沟通,收集病史(一般资料、健康史、家族史、近期治疗和用药情况、心理状况)。②为患儿进行护理体检(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③查阅病历记录、实验室检查结果、辅助检查记录。任务二:提出该患儿存在的护理问题。①阐述临床诊断和护理诊断的依据。②分析疾病的病因。③为什么会发病(发病机制)。④有哪些治疗方法。任务三:制定护理计划。①阐述该患儿的护理目标。②制定该患儿的具体工作方案。③指出该患儿实施Ⅰ级护理的原因,Ⅰ级护理有哪些要求。④该患儿为什么用无乳糖奶粉喂养。⑤该患儿为什么使用更昔洛韦,临时医嘱为什么要求静脉滴注5%碳酸氢钠溶液、10%葡萄糖溶液200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00mL+10%氯化钾溶液10mL。⑥如何观察该患儿的病情变化。任务四:实施护理计划。①与家长一起制定小儿饮食。②评估脱水的程度和脱水性质,制定第1天的补液方案。③为患儿做臀红护理。④护生为患儿做物理降温;⑤护生对患儿进行病情观察;⑥护生对患儿和家长进行出院后健康指导。任务五:护理评价。根据患儿的症状是否缓解、护理问题是否解决、评价护理计划是否正确、有效。

3效果

3.1护生访谈护生们普遍认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也增加了对上课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增进了对未来工作岗位和工作流程的了解,增强了到临床一线工作的信心;目前的授课方式,把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联系起来,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思辨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护生们体会到护理人员只有掌握大量的护理专业知识,才能正确完成观察患者病情等工作;采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授课模式上课,不仅夯实了他们的各项操作技能,也提高了他们的专科护理能力、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也培育了他们的职业情感。

3.2教师访谈通过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与临床工作过程紧密结合,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工作过程将医学理论知识系统化地融入护理临床实践中,在课程结构和内容上减少了医学知识重复学习的现象,减轻了护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专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和课改能力。护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积极思考;通过角色扮演,亲身体会患者的感受,培养了护生的人文关怀和敬业精神,锻炼了护生的沟通能力,提高了护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课间实习带教教师对护生评价临床实习是培养护生实际工作能力并向专业化角色转换的重要环节,但课间实习时间较短,以往护生由于缺乏对临床护理工作过程的了解和体验,缺乏与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的沟通意识,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常常手足失措。进行课改后对带教老师进行访谈,儿科带教护理教师评价:护生适应临床岗位能力强,能很快进入护士角色;会沟通,做事很沉稳,有团队合作精神;体贴患儿,责任感较强;护生的整体护理能力较强,善于独立思考,对待临床问题能用系统化的护理思维方法处理。

4体会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能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人才培养的过程应该是知识、技能、价值观的整体教育过程。护理教育的整体过程,是护生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的自动构建过程。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借鉴德国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以工作动态过程中过程性知识为主的课程内容来设计课程。“工作过程系统化”儿科护理课程构建中,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围绕护理专业的特殊工作过程-护理程序,即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理实施、护理评价,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来构建儿科护理课程。我们以病例为载体设计护理工作过程情境,并在临床情境中完成多个护理任务,逐步展开技能、知识的学习,并在操作过程中培养护生的职业素养,护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本次课改,把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起来,以工作动态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来设计课程内容,在特定的工作情景中,将医学知识、护理技能、沟通技巧、职业养成等围绕护理程序穿来形成一种系统化的整体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使护生们明白处理实际问题时学校学习的知识或者技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时候不该用,护生能较快的适应临床实践过程,达到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2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10-02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防治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学科[1]。在儿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护生掌握常见儿科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一项值得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下面把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科流行病种及新技术在不断发生着改变[2],儿科疾病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亦不断修订。为了避免教学内容和临床脱节,需要每个儿科护理学的教师不断学习,定期深入临床,经常更新观念,改进教材的不足,不断补充临床所需的护理知识内容,使整体护理的理念融于护理教学中;另一方面,通过浏览国内外专业期刊、杂志、网站,将国内外儿科护理的最新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及时呈现给护生,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儿科护理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除了生长发育、新生儿及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2个章节是其他护理学科所不涉及的外,还具有相同系统疾病的护理。笔者认为,通过集体备课,对具有相关性的各门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可以减少重复,提高效率。比如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这些内容在内科护理学中也会讲到,那么我们就删减和内科护理学重复的内容,重点讲解体现儿科特征性的内容,从而节约课时,促进学科的发展。

二、讲好绪论,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作为首要任务。“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绪论”是课程的第一次课,一节或两节好的绪论课可以直接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绪论”并不是可有可无、可讲可不讲的。为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绪论”的教学,在“绪论”教学中,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抓住护生对新课程的好奇心理,结合一些大家的生活经验,生动客观地将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及其与其他护理学科的不同之处展现给护生,激发护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虽然各系统疾病可能在其他护理学科中也有讲到,但《儿科护理学》的有关内容绝不是其他护理学科的重复,小儿绝不是成人等比例的缩影。比如,在讲解儿科特点前,教师提问:“为什么刚出生的新生儿不能和大家一起上桌子上吃饭?大家现在在安静的情况下,有没有心率超过100次/分的,如果一个小孩出现这种情况正常吗?”。通过这样的设疑,引发踊跃讨论,从而激发护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儿科护理学涉及的内容非常繁杂,教师的授课技巧和护生的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所以我们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3]。例如,在讲解造血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时,给出2个问题,“2个月婴儿,血红蛋白100g/L,正常吗?”;“1岁男孩,白细胞10×109,中性粒细胞60%,淋巴细胞40%,正常吗?”。针对这2个问题,教师继续解释:“有些人说正常,有些人说不正常,有些人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化验单上有参考值,并且用箭头向上或向下来表示异常情况。但我要告诉大家,化验单上的参考值适用于成人,但对小孩是无效的。那么这两个小孩到底正常吗?”。通过这样的悬念,引导护生积极思考,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2.传授方法,指导记忆。儿科护理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而琐碎,难以记忆。护生经常反映,儿科护理学的知识点记不住,即使用心记住了,很快也就忘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传授一些记忆的方法,引导护生灵活记忆一些知识点。比如,一岁以内小儿接种计划免疫程序可记为“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又如,大运动发育记忆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其中的数字均指的是月份。这样护生不仅能够很快记住,并且不易忘记或记错。

3.与日常生活联系。儿科护理学学是一门临床护理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小儿。所以,有些内容与护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在讲课时能与护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更易引起护生的关注,产生好奇心,极大地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老百姓俗称“感冒”,这个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患过,那么“感冒”时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大家一般采取什么措施来治疗和护理?在护生简短的发言之后,接着提问,那么小儿患“感冒”时会有哪些临床表现呢,其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如此,不仅能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护生多动脑、积极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课堂习题和小结。课堂习题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用时不长但可以较好地反映护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每讲完一部分或讲完一堂课之后要有总结,帮助护生回顾所讲内容的重难点,理清讲课内容的脉络。

5.充分利用多媒体,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图文并茂的视听感受,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护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量,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透,同时节约了大量板书和擦黑板的时间。

四、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护生在扎实的掌握儿科护理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能熟练地进行儿科护理的护理操作。我校护理系是在2006年从老校区搬家到新校区的,这样儿科护理实验没有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问题也随之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为实验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我们编写了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精选实验内容,并且依托我校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学校本身有自己的幼儿园和校医院的优势,安排护生到这些场所进行护理实践。

五、改进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考试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和考核。为使课程成绩能较全面反映护生的综合素质,护生期末总成绩,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三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出勤、课堂表现等,占总成绩的1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1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同时,考试内容应紧扣时代脉搏,顺应现在护理学教学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有助于护生参加执业护士资格考试。比如,在选择题上,减少概念记忆性的a1型题的题量,以注重应用的a2、a3/a4型题为主。在大题方面,增加病例分析题,从而考核护生综合理论结合实际、灵活用于知识的能力。

总之,要提高儿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抓住儿科护理学的特点,合理灵活地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护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尚晓娜,吕美娜,贡树基,等.《儿科护理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08(4):289.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3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病例分析式;教学

病例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对改革儿科护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儿科护理教学效果,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实用性护理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病例分析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诊断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笔者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的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学的重要性

1.1病例分析式教学是改革儿科护理教学方法的需要

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程,儿科护理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护理知识,具备相应的儿科护理能力,然而缺乏儿科护理实践经验的教师,照本宣科,重视论理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记不住、用不上,将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则是对教学方法的重要改革。

1.2病例应用于儿科护理教学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师结合典型病例提出问题,展开教学活动可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儿科护理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逐渐形成临床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对深化目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等因素,对护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按照传统的“纯理论”儿科护理教学,目标教学中对知识目标的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技能目标的模仿和熟练均难以达到,依据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典型病例组织教学,其课堂气氛活跃,教学内容实用,参与学生多,信息反馈及时,有利于目标教学的深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儿科护理学中采用病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首先,让学生理解病例分析式教学的基本目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达到加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病例分析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其次,由教师选择典型常见的儿科临床病例,让学生先自学,以了解该病例需作哪些护理估计、护理诊断、护理计划(预期目标、制定护理步骤),并将课时教学目标融人该病例的护理程序的各环节中;再者,让学生自学相关课本内容,自己解答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选择教学评估方法,选择分课时评估、期中评估、期未评估,可将学生在课堂对儿科病例分析问题的解答作为一次课时评估,期中、期未评估采用以选择题病例分析为主的考试卷。

三、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模拟护理程序教学应把握好几个问题

3.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关键在于病案选取是否合适,教学中所采用的病案尽可能来自自于临床医学专业编写的儿科典型病案,病案相对较为复杂,而儿科护理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对患儿进行护理,对临床其他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在选取病案时注意结合儿科护理学教材,选取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案,尽量不选取那些病程太过复杂、少见、症状不典型的病例,这样学生才能对病例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分析,才能有效提高儿科护理教学质量。

3.2引导学生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病例分析式教学法,由于在授课前学生已主动查找资料,按讨论思考题的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对所给病例疾病有了通过自己主动学习,消化,分析而得出理性知识的过程,有助于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把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放在首位,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此教学法增强了教学感染力,趣味性及新颖性,提高学习者主动性。以病例为中心的教学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病例是一个综合的资料,学生得到病例后,首先要查阅有关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分析综合,比较,这对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思考及分析综合能力是很重要的。通过病例考查,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启迪的程度。

3.3重点培养护生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注重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分析病案时,以临床真实病案为基础,注意病案的实践性、科学性和逻辑性,提出容易混淆、忽视的问题供护生分析、辨别,讨论时提倡质疑并注意引导护生主动思考,提高护生面对复杂临床情境的决策能力。一个典型病案往往涉及多门课程知识,因此需引导护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提高综合思维能力的目的。

3.4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病例分析式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儿科护理学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韩彤妍等.病例导入式教学作为一种pBL教学形式应用于八年制医学生儿科见习[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8).

[3]杨小青等.案例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21).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4

理论课教学时若仅为刻板叙述,教与学必定枯燥乏味,巧妙地设计问题既能牵制学生的注意力又可进行教学互动,改善课堂气氛。如,在讲述新生儿特点及护理前,可设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问题启发其思考:小儿出生时一般会有多重?为什么大家所见到的大多数新生儿在夏季也会戴上小帽子?新生儿“回奶”时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样,在系统讲述理论知识前,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了初体验,甚至产生了兴趣,而这种兴趣恰恰是构成学习动力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在提高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上能起巨大作用。

2使用恰当的比喻,增强授课的趣味性一个应用恰当的比喻,能使复杂问题

简单化,既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又经久不忘。如,在讲述维生素D缺乏所致疾病的发病机制时,可将“甲状旁腺对机体低血钙的反应”比喻成“学生透支了生活费,无以维计,向家长求援时,家长的反应”。其结果无外乎两种:其一,给予基本的伙食开销,这样孩子的生计得以维持(类似佝偻病,血钙浓度会回升);其二,不给或给予太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此时的孩子可能会饿得发抖(类似于手足搐搦症,血钙得不到有效补充引起低钙抽搐)。这样,通过形象又不乏诙谐的比喻,让学生对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病机理有了独特又深刻的理解,使得原本复杂枯燥的内容瞬间变得简单生动。

3应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知识形象化

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生动等优点,合理应用既能很大程度上弥补常规授课的不足,又能渲染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以往在讲述先天性心脏病时,阐述各类先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表现和体征时,多数学生就像在听和尚在念经——稀里糊涂!而多媒体教学把人体循环进行直观的动态显示,同时,演示了不同先心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先心病的异常血液流动,循环系统的各种病理变化在他们清晰明了,整个知识点的内容顺势得以完美解决。

4及时归纳总结,注意纵向对比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归纳总结法,能帮助学生有条理的进行理解、记忆和掌握。例如,老师可将婴儿动作发育过程简单归纳为“一竖二抬三挺胸,四翻五抓六独坐,七滚八爬九试站,周岁会走十五稳”;佝偻病的典型表现又可总结为“方方的脑袋宽囟门,尖尖的胸脯现漏斗,鼓鼓的肚皮o型腿,手脚带镯肋串珠”。在纵向对比上,注意把本门课中曾讲述过的类似问题联系起来,并加以鉴别,帮助学生区分记忆。如,讲到呼吸系统的疱疹性咽峡炎时,将之与消化系统中的疱疹性口炎进行鉴别;讲述化脓性脑膜炎的用药护理时,不忘复习肺炎的用药及护理,如此既清晰了思路,又复习了旧课。

5强调“多练”的重要性,用多种形式、多种题型强化基础知识

儿科护理学中也会有要求计算的部分,如小儿体重身高的估算公式、人工喂养儿牛奶的配置与奶量计算、液体的配置及张力计算等,这些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练习才能达到牢牢掌握并灵活运用的教学目的。如,关于小儿液体疗法,历届学生都认为是难点,对于混合液体的配制及其张力计算,大多数学生是在雾里看花,若只讲诉而缺乏联系,定只会使学生感觉稀里糊涂。此时,教师应先给出一些习题让学生先练习,再由易到难进行讲解,之后再给学生留下适量不同种类的习题用以课后练习,这种“练习——解答——再练习——不懂时再予解答”的教学方式,足以帮助多数学生尽快攻破这个难点。

6开展病例讨论,同时应用“角色扮演法”,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护患间的沟通能力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5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案例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由于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观摩患者所敛的家属不配合等因素,导致课问临床见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同仁进行商榷。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沣意力,达~l;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2.案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临床和现实情境中,成为培养高素质、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足以案例为主的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视录像、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实现学和创造、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点.

   三、应用

   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之一,它弥补了由于小儿疾病时限性、患者家属配合不到位所致的临床见习不足。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遴选案例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小儿体液紊乱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就有关体液紊乱的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虽然可以记忆相关内容,但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能力不强。在案例教学法中,先把小儿体液紊乱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后,按照5~8人一组的标准将学生分组,小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案例,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讨论活动,由一名学生发表,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通过护理评估,确定了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了护理措施,完成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案例法教学。例如在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教学时,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展示一个病例,病例中描述了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其中患儿的意识改变、惊厥和呼吸变化等表现,用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提问)为什么在出生后不久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注重讲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基本知识点。虽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但在教学中,仍然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清楚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意义。为此,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质疑、提问、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需要辅助医生完成的检查项目,锻炼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使用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自主运用知识的方法⑥,即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容,由学校联系社区幼儿同,利用见习课时间到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查体并记录数据,返校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儿发育状态是否正常,并提出纠正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编病例,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发表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一组学生阐述右向左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争论的焦点是两种类型心脏病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关于正常血液循环的知识掌握不够,对于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发生青紫的原因理解有偏误,笔者想马上插言,但忍住了,过了片刻后,有学生提出反驳意见,把辩论引向正途。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儿科护理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目前家庭独以生子女为主,患儿家属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不断加强,对护士期望值不断提高,对小儿的护理要求近乎苛刻,这些都是对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提出新的挑战。所以,在当今强调以服务需求为导向的职教理念下,如何培养具备较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实用型护理人才,是中职儿科护理教师的紧迫任务。

1护士职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伴随着劳动者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当前,我国对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世界护士协会(iCn)将护士职业核心能力定义为“专科护士为提供安全及合乎伦理准则的护理服务所要求的特别知识、技巧、判断和个人特质”[1]。而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指护理教育应着重培养的、护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的最主要能力[2-3]。随着儿科护理学科的发展,儿科护士被赋予多元化的角色,儿科护理的职业核心能力范围也得到扩展,国内普遍采用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临床护理能力、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咨询等7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4]。

护生是护理学的实践者和继承者,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其以后在临床工作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应当把过去强调的“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进一步发展成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全面培养,强调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求。

2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虽然有比较好的教学基础,但是却鲜有中职院校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儿科护理学科建设的侧重点,护生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仍存在不少问题。

2.1课程设置不科学

长期以来,中职儿科护理教学都是依附于临床医学存在,仍以疾病为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与保健仅占20%,并且与内、外科护理学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但缺乏横向联系,教学目标未能突出整体护理观念,也未能体现儿童护理的专业特色,没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加之普遍存在课时安排较少,很多重要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消化和实践,导致中职护生在儿科护理方面理论薄弱、实操能力差,严重缺乏职业竞争力。

2.2教学模式落后

中职儿科护理教学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课比例很大,由于课时限制,课堂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法,一体化教学、tBL、pBL等新教学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实践教学比例少,重流程细节,少沟通关怀,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

2.3教学资源匮乏

对于儿科护理学这样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临床学科,需要非常完善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需求。近几年来,虽然各中职院校不断加大投入,加??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实训室和技能训练模型的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没有标准化的niCU和piCU实训室,很多教学内容和临床稀缺病例还只是用一些陈旧的录像和图片来讲解,缺乏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教学模型。同时,因为缺乏见习阶段,造成教学和临床实际严重脱节。

2.4教师临床经验不足

中职儿科护理教师大多临床经验不足,从事教学工作后更是较少深入临床工作,教学的内容多受教材的限制,对于临床新的疾病、医疗技术和护理操作不了解不熟悉,无法及时将这些新的知识与传授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造成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从而影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5考评方式不客观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对于儿科护理学的考评方式仍然以理论考试为主,即便少部分学校把操作考核单列,也没有针对职业核心能力设置客观全面的考核,不利于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6学生对儿科护理工作心存畏惧

由于儿科疾病发展变化迅速的特点,以及患儿不能及时准确表达,加之不能主动配合治疗,儿科护理评估和治疗难度较大。同时,中职学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政策落实不到位,儿科轮转时间短,使得学生缺乏现场观摩和实战经验,很多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甚至毕业后都对小儿的护理心存畏惧,信心不足。

3中职护生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若干途径

3.1提高对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中职学校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定位前提下,应当充分重视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力。儿科护理教研组必须把核心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努力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儿科护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综合教程》,带动学科建设,引导课程和教学改革。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贯穿在教、学、做的整个过程,让护生充分认识核心能力对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主动参与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

3.2以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合理改革整合课程

课程的改革和整合应该以核心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围绕学生为中心,倡导边理论、边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中职护生的核心能力进行细致的分析,精选教学内容,有机的对基础课、护理专业课程中有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体现教学内容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儿童的健康需求为主线,重点突出生长发育评估技术和健康指导;突出小儿病情观察和整体护理的观念;突出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强化。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和课间医院见习,适当延长儿科临床实习时限,除了普通儿科病区,增加儿童保健门诊和社区儿童健康体检以及预防接种的内容[5]。在教学规划中体现儿科医疗涉及的法律及伦理、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等内容的渗透以及人际沟通、护士礼仪等方面内容的灌输,使得护生能力多元化发展。

3.3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教学方法

儿科护理教研组应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研究重组教学内容,设置多个教学模块,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针对儿科护理教学实际,可以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考虑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一体化教学:如小儿体格发育、新生儿护理、头皮静脉输液、光照疗法、儿童心肺复苏等内容,特别适合设置成为床边教学模式。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学生及时操作练习、回示,教师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和效果。(2)tBL、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病例为先导,采用自学结合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评价紧密结合,特别适合一些在内外科护理有交叉的内容,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比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结核、小儿贫血、泌尿道感染等内容;(3)微课教学: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没有学习的空间和实践限制,教师制作后上传至班?QQ群、微信群,满足护生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重复循环学习的需求,比如新生儿沐浴、臀红护理、小儿约束法、喂乳法、小儿氧疗法等学习内容,可通过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更能熟练操作和拥有更强的爱婴观念。(4)组织课题讲座:如人际礼仪、儿童常见心理精神问题(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以及临床一些新的疾病等内容,以讲座的形式拓展教学。

3.4以核心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是核心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提高护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至关重要。学校应该利用各种契机,加大对儿科实训基地的投入,购置添加与临床同步的新的医疗设备和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如microSim医学模拟培训系统等,建设标准化的niCU、piCU实训室。合理选择实训项目,精心设计实训方案,既要强化基础训练项目(新生儿沐浴、头皮静脉输液法等),又要充分利用高仿真情景模拟设备设置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充分锻炼护生的评估技术、观察病情、临床应变、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等整体护理观念。临床见习也是提高护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改变“理论-实训-实习”的教学模式,建立“实践-理论-实践”的工学交替模式。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没有附属医院,由于学生人数增多,学校与见习医院路途遥远以及医院接受见习生困难不断增加等多种原因,临床见习课的安排一直是中职学校一个突出的难题,所以笔者建议将传统的阶段式见习模式调整为集中式见习。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按2-3人一小组安排集中见习,从晨间护理到晚间护理结束,连续3-4天时间。这样的见习模式减少班车接送次数、减轻临床带教压力,全面见习到儿科护理整体程序,并且小组间可以在piCU、niCU和高压氧舱轮转。

3.5以核心能力为依据完善考核体系

完整的考核体系是对核心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客观的反馈。提倡多元化的考核,理论与实践分开独立考核。理论考核可以开卷与闭卷结合,实践考核采用多站式,由护理评估、技能操作和健康教育组成,以考核护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核中应该增加一些如仪表、操作前准备、操作后整理与分析理论、操作进度等方面细节。另外,研发一些设计性考核项目,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共同完成考核项目,不但为学生创造了模拟临床的实践机会,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多元化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牢固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7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1.1.1构建师资组由儿科护理学教研室专任教师2名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临床教师3名共同组建师资组,组长1名。师资组成员均参加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济宁医学院任课教师预试讲选拔,且均取得合格证及授课资格;师资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讲师2名,工作年限3~7年。

1.1.1.1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师资组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包括课程进度、授课章节、授课教师及课时分配,并在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危重症疾病等章节理论课后设置相关案例教学课。

1.1.1.2收集编写案例师资组依据教学日历,结合临床精心选择1~2个典型病例,通过对病例进行修整、补充并设计问题,编写成教学案例。各案例的选择以围绕各章节重点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为原则,问题的设计以突出护理程序的应用为核心。

1.1.1.3课时安排该课程共计6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案例教学27学时;案例教学共9次,3学时/次,50min/学时,共150min。案例分别是新生儿的护理、婴儿腹泻、小儿支气管肺炎、法络四联症、急性肾炎、缺铁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麻疹与手足口病、急性呼吸衰竭。两组使用同一教学日历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所用案例一致,课时相同。

1.1.2课前培训儿科护理学理论课开课前,师资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培训以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共计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对护理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何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有机结合并运用于临床专业课(主要是儿科护理学)案例学习。

1.1.3教学方法两组按照学号顺序,依次分组,试验组每组10名,分为1~4组(第4组为11人);对照组每组10名,共4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1.1.3.1试验组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法,将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运用于案例教学,通过制作层次思维图开展案例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报告案例、引导思考:教师采用ppt或word的形式报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方法对案例及其涉及的各项问题进行思考,此过程历时约10min,具体如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时,应体现思维的“层”“次”结合内涵。层:即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代表不同角度或层面的思考,颜色不同,思考的方向即不同。白帽是事实与数据帽,代表客观思考,案例课上戴上白帽时,学生应剔除任何个人感受,始终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只关注患者健康的真实事实与过程,通过对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后续的判断(护理诊断)和决策(护理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红帽是情感帽,代表直觉思考,带上红帽时,学生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所需要的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直觉、印象、感受、预感,并形成观点与判断;黄帽是乐观帽,代表正面思考,意味着价值与肯定,戴上黄帽时,学生从正面考虑问题,探寻各项护理干预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识别护理干预的积极因素,表达自己对护理干预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绿帽是创造帽,代表创造性思考,是新观点或新方式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绿色思考帽,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增加联想与想象,培养创新性思维;黑帽是谨慎帽,代表负面思考,意味着谨慎与批判,戴上黑帽思考问题能发现事物的消极因素,阐述事物不正确或不可行的依据,并作出评价;黑帽是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是评判性思维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黑帽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蓝帽是指挥帽,代表冷静思考,其功能是指挥其他思考帽,控制各帽的使用顺序、规则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案例教学中带上蓝色思考帽,可以使学生从所思考的问题抽身出来,随时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观察、调整与控制,把握讨论时间,避免偏离主题,使案例讨论更有效率[4]。次,即次序、排序。案例分析讨论时,思考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序列组合使用。单独使用,如护理评估时运用白帽思考,通过患者客观真实的健康资料,可帮助学生获得对患者健康信息的全面了解;护理评价时运用白帽思考有利于学生以患者目前所达到的健康状态为依据,客观判断护理目标是否实现;序列组合使用,如护理诊断时红蓝组合使用以及护理计划与实施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在案例教学中思考帽序列组合使用效果较好,组合使用时序列一般无定式,以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为前提,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组合排序即可。如护理计划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使护理计划从红帽直觉感性的想法,经过黄帽与黑帽理性的分析研究、再到绿帽创造性的补充完善,最终蓝帽的确定制订,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经过各思考帽的分析论证,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计划的合理、严密、可行。(2)分析、讨论、制图:各组在组长的主持下围绕案例,以问题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层次思维方法深入展开分析和讨论,并认真制作具体详尽的层次思维图,此过程历时约50min。(3)成果汇报:各组按分组顺序,由组长结合案例依次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详细的陈述与讲解,通过思维图的展示进行成果汇报,此过程历时约40min。(4)总结评价:一级评价:即学生自评,成果汇报结束后,各组通过认真阐述本组案例学习的思考路径,总结本组的层次思维图所能解决的护理问题与不足,客观评价本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缺点;二级评价:即小组互评,自评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依次对4个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在探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着重找出各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三级评价,即教师评价,结合一、二级评价的结果,教师针对各组层次思维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分别给予客观评价,对优点与长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修整意见。各组以意见为导向,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认真修改完善。此阶段历时约50min。

1.1.3.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部就班地对案例进行“平铺直述”式的分析探讨,具体方法为:教师报告案例;各组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问题,并制订护理计划;各组长依次总结汇报。

1.2评价课程结束后,师资组对两组统一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2.1理论考核师资组统一组织命题、编排试卷,并详细制订评分标准。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共计60分;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题,共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共计40分。两组均使用同一试卷及评分标准。依据得分≥90%×总分为优,80%~89%×总分为良,60%~79%×总分为中,低于60%×总分为差,对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采用分级评价:即基础理论部分≥54分为优,48~53.4分为良,36~47.4分为中,<36分为差;案例分析题≥36分为优,32~35.6分为良,24~31.6分为中,<24分为差;综合成绩(即基础理论成绩与案例分析成绩之和)≥9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60分为差。

1.2.2问卷调查

1.2.2.1问卷设计问卷由师资组就案例学习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各项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结合对本科学生核心能力[5]相关文献设计而成。由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6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阅,经小样本预调查测试后修订而成,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内容效度比CVR为0.8。

1.2.2.2问卷内容问卷包括教学效果(9条)、学习效果(5条)、课堂效率(3条)及职业态度(3条)4个方面,共20个条目。各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满分共计100分。

1.2.2.3问卷发放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向两组统一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单独逐项填写,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评价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理论考核成绩(表1)

2.2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表2)

3讨论

3.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有效提高了学生案例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主持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照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护理评价的步骤对案例进行“程式化”的分析探讨,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同时,由于成绩或性格等原因,案例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一些成绩较好,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一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或由于自身不善言谈、畏惧争论,而不敢参与发言与讨论,被游离在课堂活动的边缘,成为尴尬的配角;学生表现的差异大大降低了讨论参与的广度[4],使教学过程易被少数人把持,不能集思广益,展开全面分析与充分讨论。另外,个别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认真的准备,没有规范严密的教学计划,易使案例教学无章可循,陷入混乱,不能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科学的思维引导,易使讨论陷入偏题,或成为“流于形式”、“走过场”[4]。以上种种因素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及效果。“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良现象,该教学方法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案例教学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思维的“层”“次”结合,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提供了思考角色,建立了思考规则,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有规范的、有约束的思考,避免了天马行空,离体偏题;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案例讨论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6],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更全面、判断更准确、讨论更充分,为进一步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及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层次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将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减少争议与对抗,节省时间,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考核案例分析成绩与综合成绩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2有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课堂效率及职业态度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1)。“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相结合并运用于案例教学,有利于突出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特点,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如绿色思考帽),使学生变得富有创造性,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黑色思考帽),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逻辑性强,以报告案例———分析讨论、制图———成果汇报———总结评价为教学思路,通过典型案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促进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思维层次图的设计制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身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翻阅教材、查阅文献,对各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得到培养锻炼,学习效果得到明显增强;成果汇报展示环节刺激学生积极发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课堂效率;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严密的学习路径,从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即护理评估)———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判断(即护理诊断)———制订细致、完整的护理计划———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缜密而连续的护理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感,而且使学生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护理不再是打针输液的“苦差事”,而是以专业理论和技能为支撑,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解决健康问题的事业,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业志向,职业态度得到提升。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8

1.1对象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从我院2010级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12个班中选取3个班为实验组(n=175),3个班为对照组(n=164)。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生,两组年龄、入学成绩及已修课程成绩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完成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后,采用不同培养模式对护生进行儿科护理学教学,两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学时数均相同。对照组仍在学校由专业课教师授课,基本技能操作、见习均在学校模拟病房和实训室完成,护生与患儿不直接接触。实验组入住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级乙等医院),由医院安排高级职称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授课。根据医院工作性质与特点,每周一、三、五上午安排护生在病房见习,其余时间用于学习理论知识,晚自习为护生自主学习时间。

1.3观察指标

(1)期末考试成绩: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儿科护理学试卷,组织护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由同一批教师双盲阅卷。(2)教学效果评价:参照李真真等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并略做修改,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了解护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要求两组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339份,收回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100.00%。(3)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按我校自编的儿科护理学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进行,每一项操作满分为10分。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儿科护理学理论考核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4.24±10.09)分,对照组为(74.13±9.26)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16,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而目前高职该课程基本技能操作和见习主要在学校模拟病房、实训室完成,护生没有机会接触患儿,严重制约了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引导护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能力,是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3.1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了护生理论及操作水平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及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确实能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开展校院合作后,护生直接接触患儿,通过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观察患儿病情的动态变化及病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感受到采取正确措施成功抢救患儿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护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极大地加深了护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需要实践练习的过程,而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给护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在医院带教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操作,更具有客观性和挑战性,使护生能更好地理解操作流程,及时发现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有助于其护理操作能力的迅速提高。

3.2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了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提示校院合作培养模式能提高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职护生经过一年枯燥的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已经厌倦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内心更渴望临床专业课能够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能够直接接触患儿。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恰巧满足了护生的这种需求,将教学场所由学校转至医院,通过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用准确的医学语言描述和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能够针对具体情况将所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患儿的整体护理中,缩短了教材与实践的差距,激发了护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见习中,患儿家属也会向护生咨询各种问题,护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技巧,而且增强了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其儿科护理学学习效果。

4结语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9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教学体验式学习应用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医学,该学科与医学基础及监床其它学科紧密相关,在有限的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将内容多而繁杂的知识梳理成章,理解消化,使其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改革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随着现代护理理念的转变(纯生物医学模式变为新医学模式)儿科护理学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如何针对学科和学生的特点,培养能满足护理对象身心需要,独立解决患者健康问题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护理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的课题,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实用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即可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可缩短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本文就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如下:

1创设问题情境的体验式学习

在教学中,护理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以“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护理问题一步一步展开进行探究与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创造精神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只要时间充分,学生可以小组讨论式在讨论中逐渐形成并丰富完善自己的观点。

设计问题:一个4岁女孩,长期不规划进食,现体重10kg,面似老人面容,皮包骨头,肌张力低下,精神萎靡。

⑴该小儿患有什么病?

⑵请提出主要护理诊断及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

⑶如何指导患儿及家长进行预防?

这组问题属于同一内容,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必须对相关的知识查阅,然后归纳总结。很快得出是(重度)营养不良,根据长期不规则进食,现体重10kg,皮包骨头,推出首要护理诊断是营养失调,并依次得出,有感染的危险,生长发育改变,及潜在并发症;营养性贫血、低血糖等;制订相应的护理,即饮食调理,预防感染,密切观察并发症,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各抒己见,然后教师再指导分析,如:患儿营养不良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预防的关键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监测生长发育等,可以充分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2角色扮演中的体验式学习

是通过学生扮演他人角色的一种戏剧性的学习方法,学生对于所分配的角色,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表演,其他不参与表演的学生可以观察、分析表演者的行为,是一种享受情趣的体验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审美观。

具体实施:⑴场景设计,尽量模拟一个防真的场景,学生围坐一圈,中间有护士桌(铺盖白单子)、治疗盘,表演护士者着护士服。⑵提出问题及要求,如在讲儿童保健这一章时,提问:①如何运用沟通技巧与儿童及家长交流,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全面地健康评估;②在评估中应采集哪些资料;③你认为护士的形象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的观察、倾听和思考。⑶上台表演,提前布置分组扮演的内容。

分两组,一组三人,分别代表护士、家长及患儿(选年龄较小,个子矮的学生演患儿),表演中,一组:护士仪表整洁,主动热情,与患儿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中交谈,在交谈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如健康史的采集(患儿一般情况,主要病史、出生史、发育史、喂养史等……),另一组:护士表情严肃,态度恶劣,家长不耐烦的表情,最终大吵起来,扮演患儿的学生也被吓到了…,场景逼真、形象,课堂气氛活跃,通过表演,学生看到了…护士大方得体的仪表、丰富的语言,也看到了由于态度恶劣造成医患纠纷的场景。⑷及时总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情况系统全面的总结。角色扮演直观、形象、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在参与中积极思考、观察、分析、归纳,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患儿及家长的角色扮演,使学生有机会站在病人的角度看待处理问题,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心理需求,有效地缩短了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距离。

3早期临床预习的体验式学习

新医学模式的宗旨,是以儿童对健康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强化实践教学,以护理核心能力为主;或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感受医院和社区,体验护士角色和病人角色,理解护士职业的价值和情感,学习人际交流,沟通技巧等也是现代儿科护理学发展的需要,由于儿科临床病种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如果我们还按照高职院校多数采取的“建筑型”教学模式,即护生前两年学理论,最后一年实习,在实践中再重温以前的理论课程,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很难有机地结合,防碍了教学效果,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了“渐进性”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亲自去社区,去临床体验,如讲小儿生长发育指标及测量方法时,与当地托幼机构联系,组织学生亲自测量小儿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并且通过查阅资料,比较其差别,讲儿科护理各大系统疾病时,每讲一个系统疾病,都要组织学生适时到医院见习,在见习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可以翻阅病历、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询问病史等,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做简单的体验,例如量体温、测呼吸、脉搏,并请临床带教医生系统地讲解,向学生展示小儿科常见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如支气管肺炎、婴幼儿感染腹泻等,学生把课堂上教师讲的内容与临床收获的资料分析融合,印象深刻,记忆准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爱心、责任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总之,随着现代儿科护理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护理人才,是新医学模式的宗旨,而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比较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课题方向篇10

关键词: 自主学习 儿科护理 教学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改变了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卫生保健服务形式以及护理教育的环境和方式。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向更加先进、复杂、综合化发展,护理专业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性质更加独立。为了适应现代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的确立和护理学科自身的发展,从事儿科的护理工作者,应在儿科护理学理论的指导下,熟练掌握护理程序和护理技能,同时还应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学会运用先进的医疗器械;不仅要成为技术工作者,还要充当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近年来,在高中扩招等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下,中专卫校学生的素质明显下降,许多护理教育者抱怨学生“难教”、“干教不会”、“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的教育模式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对护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有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鉴于此,我就自主学习的特点以及在儿科护理学的教育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能力作以下探讨。

       1  自主学习的涵义及特征

       对于自主学习的涵义,国内外研究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有Zimmer-man[1]提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3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在元认知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计划、组织、自我指导、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在动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把自已视为有能力、自我有效的自律者;在行为方面,自主学习的学生能够选择、组织、创设使学习达到最佳效果的环境。

       我国学者庞维国[2]主张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界定自主学习:从横向角度是指从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来综合界定自主学习,即如果学生本人对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能自觉地做出选择和控制,其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从纵向角度是指学习的整个过程来阐释自主学习的实质: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已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综合上述观点,自主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①主体性: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作用;②选择性:强调自主学习首先体现在学生自主选择权上;③独立性:自主学习并非绝对的独立学习,而是尽可能摆脱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④能动性:即自主学习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为前提;⑤有效性:一般来说,学习的自主水平越高,学习的过程也就越优化,学习效果也就越好;⑥相对性:自主学习不是绝对的,绝对自主学习和绝对不自主学习都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介于两者之间。

       2  自主学习在儿科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2.1树立互敬互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严重,自我认同紊乱,常常依赖外界的评判。目前在社会上,护理专业上有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是最底层,因此他们心理压力大,既有没能上大学的失落感,又要面对就业困难的社会现实,同时又怕被别人忽视和看不起。一些研究发现,许多中专生心情压抑、消沉、沮丧、自暴自弃、学习兴趣低下。因此,老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应注意运用肯定和鼓励的情感诱导功能,真诚与学生沟通和相互理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享受学习的快乐、克服心理障碍、勇敢面对现实,激发起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

 2.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一个既严肃又活泼的课堂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和独立思索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或愿意在课堂发言。但实际的情况是积极主动发言的情况很少,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点名,这似乎是矛盾的。其实不然,很多学生往往是碍于情面或担心自己出错而放弃了主动发言的机会。因此,不但要寻找真正让学生感兴趣的讨论主题,适时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之间和谐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这种自由探索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对课程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课时,教师首先引导性帮助学生复习人体维生素D的来源、维生素D在体内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以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①什么原因可导致维生素D的缺乏?②本病的发病率你认为在哪一季节较高?南方和北方有区别吗?城乡有什么区别吗?为什么?③本病应该怎样预防?④你怎么指导家长正确地给小儿晒太阳?⑤用自己的语言或肢体表演描述一下本病的症状和体征。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常常超越课本原有的内容让知识的认知更形象、更具体,掌握得更全面、更牢固。同时,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真正被放到学习主体的位置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