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十篇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十篇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36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1

开题报告是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而编制的“施工蓝图”,一个规范的开题报告能为研究者提供明确的操作程序,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1开题报告的内容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成员分工、实施计划、可行性论证、预期成果及其表达形式等,其中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主要部分。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的原因。如“嘉兴市区南溪路绿化现状的调查”的课题背景中这样写道:“……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植树造林搞得热火朝天。但由于重植轻管,部分市民缺乏社会公德,破坏绿化现象时有发生,令人痛心。因此,杜绝不文明行为,保护绿化成果已成为堕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如“水葫芦泛滥与生物人侵”研究课题的目的意义是“通过对水葫芦泛滥与生物人侵的课题研究,了解水葫芦的生物学特征、生活史、泛滥成因及防治对策,初步学会调查研究、对照实验、资料收集和处理等方法,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坚忍不拔和自主探索的精神。”有时也可以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成员分工是指课题组每个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应完成的任务。如组织协调、资料搜集和处理、撰写报告、外出调查、拍摄等等。实施计划是开题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等。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负责人。各阶段时间安排要合理、充裕。如选题、资料搜集、计划制定、交流展示尽量安排在课内完成,而调查、实验、资料处理、论文撰写尽可能安排在课外;若是实验研究要考虑重复实验,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扰。如果是外出调查,要写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地点、交通工具、需携带的器材等等。如果是实验研究,必须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实施计划写得越具体,越容易操作。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可行性论证还要写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应采取哪些对策。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常用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2开题报告的格式

一般用表格形式呈现,也可以用其他方式表达(详见附件:研究性学习课题“宠物热对社区生活的影响”的开题报告。

3撰写开题报告的注意事项

3.1注意可行性开题报告要详细、明了,研究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题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技能、教师的指导能力来确定,研究器材和资料搜集尽可能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和实验室来完成。在报告定稿前,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其趋于完善,便于操作。3.2注意科学性开题报告要体现出立意新颖、结构严谨、行文流畅等特点。提出问题和目的意义要与预期结果相吻合;报告中各部分(或栏目)要如实填写,切忌张冠李戴;所获得的信息资料和提出的观点要客观真实,经得起推敲。3.3注意过程性开题报告中必须体现出研究过程,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选题~开题~资料搜集~实施~结题~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预期结果等。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2

本次问卷设计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选择题24题,自主性问答题2题。参加调查的人员为部级示范高中的在校生,人数340人(涵盖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兼顾文理科),收回有效问卷310份。问卷内容统计如下: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从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进行调查。

二、调查问卷及统计数据

高中生诗歌学习状况的调查问卷

(一)课内诗歌学习状况:

1.你认为目前中小学语文课的诗歌篇目的数量()

a.太少B.合适C.太多

2.你是否喜欢中学课本中的诗歌作品()

a.喜欢B.不喜欢

C.有一些有兴趣D.无所谓

3.你更愿意学习哪一种诗歌()

a.中国古代诗歌B.中国现代诗歌

C.外国诗歌D.都不想

4.你觉得旧体诗和新诗你更愿意朗诵哪一种()

a.旧体诗B.新诗C.两者都适宜

5.你学习诗歌主要是为了什么()

a.提升人文素养B.增加日常谈资

C.提高考试分数D.个人爱好

6.诗歌的哪个特征最让你喜爱()

a.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

B.意境深远

C.内蕴民族情怀和爱国情操

D.蕴含哲理

7.你读一首诗最先关注的是什么()

a.语言B.哲理C.内容D.手法

8.你记忆背诵的诗歌大概有多少首()

a.60B.100C.150D.200

9.你认为什么是诗歌品鉴()

a.对诗歌情感内容等有一定的认识

B.得到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

C.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

10.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教授的阅读方法对你阅读诗歌是否有帮助()

a.帮助很大,触类旁通,读懂其他类似作品

B.效果一般,一些诗歌还需要个人体验

C.只对诗歌鉴赏的考试有帮助

D.没有什么帮助

11.诗歌教学对你的情感体验有怎么样的影响()

a.能够在特定场景下激发我的情感体验

B.使我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准确

C.使我有更多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

D.没有什么影响

12.诗歌教学对情感价值的张扬是否让你对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

a.让我对发现生活、生命的意义有了很大的帮助

B.我能够更多地关注生命

C.对待生命的态度看法有一些改变

D.没有体验感悟

13.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关注,你体验诗歌的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a.很有帮助,体验诗歌情感更加准确

B.对某些特定类型的诗歌情感体验较好

C.有一些提升

D.没有变化

14.你认为现阶段的诗歌题考查对你解读诗歌有什么作用()

a.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

B.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

C.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

D.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

15.课内诗歌学习后,你对诗歌的兴趣()

a.增加了B.没有变化C.兴趣降低

(二)课外诗歌阅读状况

16.你课外读诗歌吗()

a.很多B.一般C.很少D.不读

17.你购买过诗人的诗集吗()

a.购买过B.没有

18.你从什么时候开始主动阅读诗歌作品()

a.小学B.初中

C.高中D.从不主动阅读

19.你主动阅读诗歌时,一般选取什么类型()

a.古典诗词B.特定作者

C.现代诗歌D.外国诗歌

20.你对诗歌的了解,主要是通过()

a.课本B.课外读物C.网络D.其他

21.在日常写作中,你是否引用诗句以增强表达效果()

a.经常B.从没

C.不自觉引用D.特意追求引用效果

22.当你有情感需要抒发时,能否用诗句表达你的情感意图

()

a.能B.不能C.没有想过

23.你平常写诗歌吗()

a.不写B.偶尔C.老师要求写才写

(三)课内外诗歌活动(以下写在问卷上)

24.你参加过哪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

a.诵读比赛B.写作比赛C.诗歌品读会

D.选修课e.其他

25.参加这些与诗歌有关的活动对你产生了哪些影响?(比如:读诗时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触景生情,更愿意也更容易用诗意的语言抒发个人情感体验等)

26.请写出一首或一句对你影响最深的诗歌。

调查问卷统计数据:

三、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我们在分析中可以得到的启示

1.目前约九成的学生对课本中诗歌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表示肯定,认为目前中小学课文中的诗歌数量适中,有较高的学习兴趣。67.6%的学生更愿意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在诗歌学习目的方面,选择“提升人文素养”的占57.8%,选择“个人爱好”的占19.4%,均高于选择“提高考试分数”的16.4%。这说明学生在诗歌学习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在学生记忆背诵课内诗歌数量方面,能记忆背诵的篇目达60首的占24.4%,达100首的占40.0%,达150首的占19.7%,达200首的占15.9%。而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收录诗歌85首,初中阶段收录诗歌89首,高中阶段必修课本收录诗歌27首,共计201首。可见,学生对已学习过的诗歌的识记有限,考试要求的必背篇目记忆清晰准确,除此之外的篇目主动记忆率不高。

2.在“诗歌最令人喜爱的特征”方面,“语言精练、文辞优美、音律和谐”与“意境深远”二者平分秋色,总占比达到84.7%。可见,在诗歌阅读体验中,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是决定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因素。读一首诗时,42.2%的学生最先关注语言,36.2%的学生最先关注内容。这一数据说明,高中生在诗歌阅读体验中,诗歌外在语言形式与内容对学生喜爱诗歌的程度有很大影响。有六成的学生认为诗歌品鉴是指“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的体验”,这同样说明外在感性认知与内在情感共鸣对诗歌阅读体验的重要意义。

3.有33.5%的学生认为在诗歌学习过程中,老师传授的阅读方法对其阅读诗歌帮助很大,48.8%的学生认为作用有限。这个调查结果显示诗歌教学对学生诗歌阅读有一定帮助,但也存在局限性。具体而言,在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体验生命方面,诗歌教学有积极意义。此外,超过七成的学生认为,对诗歌情感的关注能提高体验诗歌的能力。

4.针对现阶段诗歌文本的考查形式,负面评价的比率较高。选择“对自己解读诗歌能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和“在一定程度上让我对某类诗歌有了更好的把握”的比率为49.7%,选择“没有什么特别的作用”和“让我觉得诗歌鉴赏是很机械的行为”的比率为50.3%。

5.在课内诗歌学习对学生诗歌读写兴趣的影响方面,37.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诗歌的兴趣,54.3%的学生认为没有变化,还有8.7%的学生认为兴趣降低了。可见,现阶段诗歌教学有一定价值,但问题严重。

6.学生课外诗歌阅读情况好于预期,有58.9%的学生能在课外阅读诗歌,56.5%的学生曾购买过诗人的诗集,这项数据从高一到高三呈现上升趋势。32.9%的学生在小学主动阅读诗歌,38.7%的学生则从初中开始。这说明课外诗歌阅读是具有一定基础的,是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时,超过四成的学生倾向选择古典诗词,可见古典诗词对学生的影响力大。

7.学生主要通过课本与课外读物了解诗歌,这两种情况各占四成。学生对课外诗歌阅读有较强的意愿,有约八成的学生愿意引用诗句增强文字的表达效果,强化个人情感的抒发。有近七成的学生能够偶尔写诗歌,或在老师要求下创作诗歌。

8.通过对课内外诗歌实践活动的调查发现,大约有五成的学生曾参与与诗歌有关的活动,主要形式为参加诵读比赛和听讲座。诗歌创作、诗歌品读会活动的普及率则较低。90%以上参与过诗歌相关活动的学生都认为,参与这些活动,对个人诗歌的情感体验有帮助,使他们能通过诗意的语言强化情感体验。在对“影响学生最深的诗歌或诗句”的调查中,有约五成的学生写出了课本之外的诗歌或诗句,其中,中外诗歌比例约为9:1,古今诗歌比例约为7:3。

四、高中生学习诗歌的意义

通过这次的数据采集,我们对高中生课内诗歌学习状况、课外诗歌阅读情况、课内外诗歌活动三个方面有了更具体、深入的了解。这对于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的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语文诗歌教学对诗性重视不够,学生对诗歌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但学生在诗歌阅读上的热情、对诗歌美的追求并未消退。学生在学习诗歌时,功利性目的并不是特别突出,他们更渴望通过阅读诗歌丰富自我的情感经验,在想象和共鸣中感受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在人性伦理、文化、审美上获得新体验。可见,感性的“诗性”存在于每个个体的内心,是人们共有的情感追求。这些使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还原诗性成为可能。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3

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的状况如何?本研究选取北京市某示范性高中作为案例,以案例观察、记录、反思的方法,对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在进行案例研究时,并不在抽象层次上评论研究性学习应该如何开展,而是根据已有的文件和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性学习有别于其他课程学习的视角、功能、方式,作为衡量研究性学习教育实践的“尺”,来评判案例学校的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应有的独特功能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界开始讨论研究性学习问题时,不断强调的一点是:研究性学习需要防范陷入科学主义、精英主义,研究性学习必须从儿童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贴近儿童的情趣与现实生活[2],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研究这种特殊的社会实践形式[3],并通过回归真实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完满个性[4]。

基于这些观点,本文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儿童对周围现象和世界的研究;作为儿童观察周边世界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应当是让学生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学会探究自己周边的世界。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的另一点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学者石中英根据《纲要》对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组织形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参与性与自主性三个特征[5]。学者张华、仲建维也同样认为研究性学习应当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究式学习,并且并不局限于某个课程领域内,而是一种突破单科限制,强调知识多样性、综合运用的学习[6]。

基于这些研究,本研究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多学科综合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其特征也集中表现为自主性与综合性。

三、某中学研究性学习研究者观察记录

2013年10月中下旬,笔者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论专家参与北京市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文科班级开题报告会,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予以具体的指导与评价,同时观察并记录如下内容。

1.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在这两次开题报告会中,每个年级各呈现6个研究性学习的开题报告,这些开题报告的研究问题如表1所示。

2.开题中学生的表现

案例中,研究性学习通常以学生组成6~12人的研究团队形式进行,并由研究小组的部分成员上台以ppt形式予以开题报告展现。在展现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明显的“教师选题”倾向

笔者观察到学生在陈述开题报告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带有较为明显的“被选题”倾向——即学生在陈述研究的目的、选题意义时,讲述通常是照着念一遍开题报告,并且其讲述内容明显不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会出现诸如“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这样明显的教师口吻。还有些学生在评审委员对某个选题的意义提出询问时,根本无法回答,旁边的教师赶紧予以解释说,“这个题目是老师定的,学生不太了解”。

(2)学习内容影响兴趣

以不同开题报告学生组的陈述表现来看,学生的陈述热情并非很高。仅有几组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的陈述中,学生十分富有激情。按照热情程度排序,大致是: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文电影配音》、高一年级英语学科《英语校园剧、课本剧创作及表演》以及初二年级语文与英语学科合作的《戏剧表演的生活化》。这些学生更为感兴趣的研究性学习题目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都需要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电影节目;都需要学生通过表演形式进行成果展现;都需要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去,如观察不同群体的行为等。

四、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者观察反思

根据笔者对某中学初二、高一年级文科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笔者对本案例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意见。

1.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缺失

从笔者对该中学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的观察记录来看,这些研究性学习明显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都集中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由学生自主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

(1)选题弱化了与生活的联系

从两个年级不同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题目选择中能够看出,这些问题的选择都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倾向是与学科内容紧密联系,而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兴趣脱离很大。初二年级语文组的三个题目都是与课本课文紧密相关,是课本中学生非常难以理解的“鲁迅式散文”的再研究,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这个途径,深化学生对鲁迅文章和精神的理解;高一年级对《诗经》的相关研究也是基于课文内容的进一步拓展。英语学科中,英文电影配音、英文电影欣赏或话剧表演等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研究性学习,在开题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参与热情。政治、历史中的主题是大众阅读的首选,但奇怪的是研究性学习并没有对这类选题更加地热衷,初二年级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分析》更像一个系列,而不是研究性学习这种主题学习应该具有的题目。

(2)教师指导缺乏学生视角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主题学习方式,学生难免不适应,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是,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是一个什么角色?这是一个教师学职前教育的基本问题,不管是柏拉图的“助产士”,还是“爱弥儿”式的自然教育理念,或者现代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都在说明教师的角色在于去“帮助”学生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是什么。

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角色仍然是传统课堂的延伸,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从开题报告会的情况来看,教师仍然在“告诉”而不是“帮助”。这种指导方式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题都显得“一本正经”,没有试图理解学生认知世界的方式;二是开题报告的撰写与陈述过程中,教师干脆,学生表现出的被动状态令人吃惊,学生可能直接陈述“本研究希望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话语。

此外,在教师对学生开题的评论上,教师毫不隐讳自己希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与实际的本学科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想法,希望利用这些时间对学习成绩或学生德育带来积极影响。例如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的《中的情感与表达》研究,教师在评价时建议学生更多体会“忠、孝、礼、义”等感情,而不是学生最初所提出的亲情、友情、爱情。

事实上,上述这些教师对选题、开题报告撰写及选题方向的指导,都集中体现了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仍然与传统课程一样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与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究相违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些教师指导都削弱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主性。

2.反思:研究性学习,应以儿童视角为主

设立研究性学习的主旨,应当体现主题学习的方式,认同研究性学习应当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与视角出发,自主地探索自己身边的、感兴趣的世界。然而,大部分研究性学习在选题上还是课堂教学或学校教育的延伸,而在组织形式上教师由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变成了计划制订者,削弱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

事实上,北京市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这种情况并非独此一家。笔者在山东省与云南省进行调研的过程中,也同样对两个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开展情况进行了了解。从研究性学习题目的选择以及开展的具体情况来看,这些地区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具体情况虽然有所不同,但从题目选择来看也同样存在着儿童视角缺失问题。尽管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脱离学科教学,但它的主题学习性质更应该体现跨学科和问题意识。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多地减少教师干预,还原研究性学习是以儿童视角展开的、儿童自主对身边世界探索的本质,应该是未来一段时间教育工作者应当思考的话题。当然,首先应该做的是对这种大家都不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和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2]钟启泉.研究性学习:“课程文化”的革命[J].教育研究,2003(5).

[3][5]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2(8).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4

关键词:新课程;研究性学习;作用

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与研究探索获取直接经验;通过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就至关重要,那如何有效的发挥教师在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本文就此方面进行浅析。

1.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引导作用

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共同合作分享的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发展者,而教师要充当因利势导的引导者。教师在引导过程要注意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引导中要注重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至少存在两大差异。一是由于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不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能力以及生活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二是兴趣爱好,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以及外界接触不同。因此要注重因人施教,正确引导。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基础训练。在研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如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以便学生比较顺利且充满信心地进入研究。第三,教师在引导中要注重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培养和增强学生研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通过正确引导,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2.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研究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正确指导学生的选题、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一要注意与学生现有水平相一致,不能超越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所有学生能够参与研究,能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要指导学生选题小而实,避免大而全。二要指导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作为自已研究课题,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题的研究中。例如在《光合与细胞呼吸》一节内容时,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有同学会问①为什么自己跑步后第二天大腿会感觉到酸痛?②为什么家里酿酒时先不密封储藏?③为什么傍晚锻炼比早上好?卧室内不宜放置过多的花草?这些都是与学生在平时生活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这些就可以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既可以激发同学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可以将生物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更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由于现在的中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作文写得多,调查报告写得少。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书写的格式及要求,知道结题报告一般由题目、作者、摘要、报告内容、参考资料等部分组成。其中报告的内容一般按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及建议几部分组成,也可给学生提供几种样式的报告,让学生参考学习。

此外,还要对学生的合作精神、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进行指导,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充足信心,能持之以恒,有序地开展下去。才能使学习者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既要与组内同学交往,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

3.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作用

教师是教学形式的组织者。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形式。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联系生活实际,到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调查研究。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转贴于

由于每次研究学习的主题不同,所要求的目标定位和遇到的客观条件也不同,操作特点和方法也形式各异,但一般来说研究学习的结果表现为资料收集、数据处理、归纳整理、表达交流等形式,而每种形式又可用不同的方式或方法表达和交流出来。如可以是书面材料,也可以是口头报告。书面材料既按一定的要求写成实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应包括研究的问题、假设、设计思路、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结果、结论。口头报告材料可以通过开辩论会、研讨会,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或方法,教师的组织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教师的组织下,其研究结果才能较好地表达出来,使其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

4.充分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设计者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我注重了积极挖掘教材内容,体现重过程、重方法的原则,坚持师生平等、教学互动,广泛提供科学史料、趣味实验、新技术、影像资料等教学资源,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阅读等形式,努力“设计”营造适宜的学习情景和课堂氛围,启迪学生进行研究,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研究性学习创造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创造能力的提高。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是人的一种潜能,等待着唤醒和激发,这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教”,需要营造有利于创造力培养的好氛围。研究性学习正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了这种氛围,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师要走近学生,融洽与学生的关系,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多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提问由同学们自己尝试回答,意见不统一时可以进行辩论,甚至争论,老师和学生坐在一起不轻易做出判断,悬而未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查找资料或进行实践来解决。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表达自已的观点。【5】

教学实践证明,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如能充分扮演研究中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的角色,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研究性学习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资料:

[1]刘恩山等《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范长寿《中学生物教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3]袁维新《浅谈生物教学的个性化》中学生物教学2001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5

一、行动指导:“自主”与“引导”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实践,同时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可遵循“亲历实践、深度研究”的原则,倡导亲身体验的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持续、深入地探究。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的规划和组织能力的过程。四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年龄段,为此,他们会想出很多成人意想不到的“点子”,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有限,所以常常会碰到想像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由此给学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障碍。所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积极地发挥指导作用:第一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选题方案的指导:第二是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第三是指导课题组进行交流和总结,不断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进行自主研究学习;第四是指导课题组协调进行各项工作。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第五是指导阶段内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和变化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

二、汇报交流:“获得研究的量”与“提高研究的质”相结合。当研究接近尾声时,既是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加工,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的时候,也是体现学生阶段研究成果的时候,为了使各研究小组能真实地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了“写研究报告――制作手抄报――自由展示”的模式进行。

1.研究报告。指导学生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报告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项目标任务,如何让四年级的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采取了四步法进行:(1)交流――让孩子将研究中自己的发现与收获在组内交流;(2)提取――在小组成员说的基础上,提取主要的发现与收获;(3)组稿――请小组中能力强的学生。将发现与收获串联起来。组成研究报告初稿;(4)审阅――由教师对学生的初稿进行审阅,最后定稿,学生将研究报告写到表格上。

2.制作手抄报。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会有许多收获与感想,光凭一份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常常不能表达学生的研究成果与价值,而让学生将所有的资料都进行展示又常常抓不住重点,为此,我们选择了手抄报的形式。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小组各成员都有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

3.自由展示。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表达的方式除了以上两种外,还有多种方式,例如:实物展示、图片资料展示、小论文、观察日记、实验演示、文艺小品、辩论会,等等。在这些展示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实物等加以整理进行,也可以根据研究的成果进行设计、编排成有情节的剧目进行。多种方式有效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组织力、创造力、表演力、语言表达能力。

让孩子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学生有始有终地完成研究性学习项目的任务,充分体现了“快乐研究”的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6

论文摘要:为解决基础教育领域严重缺乏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师的问题,本文以河北民族师范学校为例结合地方高师院校及学生的特点,对在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理论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的重视。然而,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缺乏能够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师。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构建起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育学》是高师院校的公共必修课程,选择该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影响到更大范围内的师范生,促使各学科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积累经验、掌握方法、培养能力,为将来任教奠定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界定

一般人们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来理解“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广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狭义上,研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形态,是为充分展开“研究性学习方式”所提供的有计划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机会。

本研究中,笔者将高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来理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社会及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去建构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程序

(一)研究性学习前期准备

学生们由于长期处于接受式学习的思维定式中,所以在首次接触研究性学习时,很可能会表现出困惑、茫然和无所适从。因此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作必要的知识铺垫。

(二)实施过程和方法

第一阶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职责分工。

课题研究组人数一般以4~8人为宜,便于合作与集中。组员在小组中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负责不同的研究任务,此外还要有不同的职责分工,例如,负责记录研究进展和活动情况的“记录员”、负责小组与教师以及其他小组进行联络的“联络员”等等。

第二阶段: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要注意选择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可行性,这是学生选择既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课题的必要条件。

第三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制订的是否合理决定了课题研究效率的高低。研究方案应包括课题的名称、研究的方法与途径、实施步骤与进度、成果的表达形式、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在制订课题研究方案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研究方法。

第四阶段:进行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组成评审小组,所有课题小组参加。第一步由小组汇报:课题的由来、课题的意义、课题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的方法、计划进度及人员安排;第二步由评审小组和全班学生对其开题报告提出质疑,小组成员针对问题进行答辩;第三步是评审小组评议,综合各方意见,决定能否开题;第四步是向各组提供修改意见,组织学生丰富和完善其研究方案。

第五阶段:小组实施课题研究。

在本阶段,学生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研究,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方案,使课题得以完成。在研究过程中,学生进行分工合作,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调查、走访专家和有经验的实际工作者等方法收集相关方面的教育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处理--判断信息的真伪,识别信息的价值;将资料整理、归纳,使其条理化、逻辑化;最后综合整理信息进行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

第六阶段:成果交流,结题报告。

学生将本组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课题研究报告发表在网上,指导老师进行初步评审,同时,各组可以在对别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质疑和评论中进行充分交流。

在成果交流之后,召开结题报告会。由每组汇报人员在限定的时间内简要汇报开题后课题的具体实施过程、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取得哪些研究成果以及在研究中的体验与收获。

(三)总结评价

研究性学习评价在研究性学习中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能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关系到研究性学习意图能否实现。对高师院校学生实施教育学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内容多视角化、评价全程性、评价激励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的前、中、后期进行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光礼,朱家德.重建教学:我国“研究性学习”三十年述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39-49.

[2]金建生.研究性学习理论及实施模式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7

【关键词】: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092-01

随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指定的必修课,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是当前基础教育实验与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今后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

历史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式相对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历史学习,偏重于对历史知识和书本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和理解,而缺乏深层次的质疑,学生很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学习的需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为目的的。因此,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比较,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大可小,可易可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活动,从而减少学习的盲目性,增强学习的计划性和有序性。

历史研究型课程目标,是对历史教育任务的具体化和细化,具有进程性和可操作性特点,在历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历史研究性课程的目标主要有:塑造良好的悄感,实现优异的人文价值;实践历史研究型课程,构建和谐发展的能力;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进一步接受、认知、掌握与感悟。

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1.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1)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

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习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选定的问题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资料,把研究结果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

(2)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有些涉及近代现代史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学生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3)编制研究书目索引,撰写读书报告

根据所有研究的课题,指导学生搜集研究资料,包括著作、文、网址等,把所搜集到的资料编制成书目、论文索引、网址汇总,以供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使用.学生选择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思考,制作资料卡片。将阅读所得资料汇总,撰写读书报告,读书报告应该包括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自己研究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价。

(4)围绕研究课题组织讨论,开展辩论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不同人对历史有不同的理解。历史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不同意见相互争鸣、沟通、交流.讨论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沦坛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也可以围绕其一“中性”问题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以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实施。选择辩题时要注意可辩性和适应性。即是学生比较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而且对任何一方都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学生研究历史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论文、调查报告、历史人物评价、整理的史料册子、历史小报等。教师要对学生形成成果过程加强指导,尽量提供有关条件。在学生开始写论文时,教师应该提示先拟定提纲,通过报告会、研讨史事会的形式,让学生相互研讨,相互启发,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2.培养历史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1)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研究性学习呼唤新型的研究型教师。我们已经跨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木质是创新,技术创新取决于科学创新,科学创新取决于教育的创新,而教育的创新中,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队伍的出现。由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倡导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化,是目前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仅转变观念,更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会自我反思.只有通过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意识和做法,得以重新调整和整合。

(2)解决好课题的开放性与学科要求的限度性之间的矛盾

学生在课题学习中可以会遇到如何把握课题开放度的问题,这种涉及到学科内及学科间的深度与宽度等问题.课题学习所说问题的情境中不会只包含预定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还包含其他知识和技能,甚至还可能涉及到其他学科或木课程后面才可能接触的知识。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将会使研究性学习走许多弯路。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教师事先做好知识的整合分析,进行模拟研究备课,以促进者的身份对学生的某些反映做出合理的判断,对学生实施因势利导.如:在学生的调查研究中帮助学生设计活动方案,提供资料和建议,引导学生将问题的开放性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中学历史研究型课程必须注重加强创新教育,培养问题意识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将培养信息素养贯穿于整个研究型课程之中,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和协作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2]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2003.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有效性

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后政治课教学发生的显著变化和突出亮点之一。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对如何深入、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认知上很模糊,选题“随意化”、研究过程“形式化”、研究结果“空洞化”。那么如何才能使研究性学习在政治课中深入、有效的开展呢?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从以下三方面谈谈看法。

一、合理分组、精心选题

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空间进行拓展研究。换句话说就是所选主题应与所教学科目、所教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其次,研究性主题的选择要有挑战性。教师在选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至少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个人独立解决比较困难,而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能够解决,这样,才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再次,研究性主题的选择要有独特性。有的老师在选题时,直接从网上找了几个别人已多次使用的主题。我们知道当前学生查找资料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网络搜索,当学生搜索到一样的课题时,思维很容易受到别人研究内容的影响,这样会大大制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二、搜集资料、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展开小组讨论是提高研究性学习有效性的关键。搜集资料是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需学会用各种方法搜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资料,然后分析、整理、归纳信息资料,要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去掉与课题关系不大的信息,加工、处理和利用有用的信息。小组讨论是推动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告诉学生讨论的内容包括哪些,一般情况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流各人搜集的资料。虽然每位同学都根据组长布置的任务搜集了一些资料,但对其他人搜集的资料不是很了解,所以交流资料可以使每位组员对本组研究的课题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②删选资料。有的同学搜集的资料对课题的研究很有价值,但也有同学搜集的资料和课题的关系不大,这就需要成员进行讨论,对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和归纳。③列出提纲。研究性学习最终是以课题报告作为价值呈现形式的,在进行资料的交流和删选后,各小组组长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在讨论的基础上,列出本小组研究课题的提纲,为接下来写课题报告做好铺垫。

三、优化报告、展示成果

出色的成果、优秀的结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最有效的价值论证。

任何文章只要仔细审阅,都会发现或大或小的问题。因此,每个小组在完成课题报告的初稿时,我都要求各组组长在一个星期后召集组员对初稿进行审阅、修改。因为人的思维有“滞后性”——写完就修改,往往跳不出原构思的“圈子”。所以搁一段时间后再修改,原先的思路淡薄了,或许能得到新的启发,这时修改的效果就会更好些。当各组完成初稿的第一次修改后,我再组织小组间的相互交流,因为课题报告都是各小组精心写出来的,自己觉得很恰当的才写进去的,要自己去发现哪些地方不恰当就不那么容易了,互相交流有助于找出问题及时修改。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两次修改,课题报告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即是在课程具体研究结束后,各课题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过程用各种形式予以展示,如多媒体、录像、摄影、图片、实物、书面材料等,并组织相关师生观摩、评比。这样的展示评比活动一般是在课题结题后举行,其目的是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欣赏他人的成果,学会肯定优点,寻找差距,开阔视野,提高鉴赏和评判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9

【关键词】Seminar商务跨文化交际应用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1-0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职业学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熟练的商务业务能力及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谓跨文化交际,是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者的人际交往和互动。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由言语和非言语交际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所组成的综合能力。本文作者尝试把Seminar教学法引入职业学校的课堂,目的是拓宽、提高《商务跨文化交际》课程教与学的实效性。

一、关于Seminar教学法

Seminar(音译为习明纳,意译为讨论会、讲习会)纯粹是舶来品。最早见于18世纪虔敬派教育家佛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中。1737年,德国著名学者格斯纳在德国哥延根大学创办哲学Seminar,从而把Seminar引入到大学中。后来柏林大学对Seminar进行了改造,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基本的制度形式:教学——科研研讨班。其含义是指:“大学或者研究生院中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原创性或者集中性研究的一小组高年级学生,教授具体通过定期会见这些学生并同学生讨论他们的报告或者研究成果来指导他们。”

Seminar在欧美大学课堂中广为流行。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重Seminar教学法,在吸收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后,在管理学、外语等专业课程中对该法进行研究与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Seminar的教学模式呈多样化,如在宏观教学计划层次单列讨论课、在中观学科课程层次穿插讨论课、在微观的一堂课或一个知识点运用讨论课等等;还有的对Seminar进行分级(初级、中级、高级),以适应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这就为引入Seminar教学法到职业学校提供了可能性。当然,在职业学校开展Seminar教学法,并不像本科及以上的学校关注前言问题或一门课的基础问题,而是侧重学生对于学习资料的查找、梳理、归纳,实践后的经验积累、交流、提炼与理论印证与认识提升。

二、Seminar教学法在《商务跨文化交际》中的实施

Seminar教学实践主要包括教师的前期概要式和后期总结式讲述、学生的专题报告两部分组成。如无特殊情况,基本上安排每个月一次,在开学前一个月教师(教师或指导教师)和各组(每组8人)组长根据教学计划共同敲定好课题,由各组长分配研究任务并指定报告人。学生必须定期汇报报告的准备情况、进度、存在的问题等等,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引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确保学生研究的方向、内容、深广度与教学大纲相符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更新,让其他组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学生在学术场合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顾问或相关专家光临指导。各组在前期准备工作结束后,可以进行模拟报告,以求完善。各组长负责于报告前两周在校园张贴海报,欢迎师生参与。Seminar教学法实践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以一节课45分钟为例):

(一)主持人介绍,导入主题(2—3分钟)。主持人一般由教师担任,用英语对报告人的学习和研究背景做简要的介绍,概要地提及主题,为下面的讨论定基调。主持人不做任何的界定或评价,以免影响学生的自我判断。

(二)主题报告演示(20分钟左右)。报告人(组长或某个组员)利用多媒体对自己的主题进行论述。该部分是对该组全体学生的学术水平以及报告人的礼仪、形象、多媒体制作、现场驾驭能力等总体水平的检阅,因此要求报告人衣着整洁、礼貌谦虚、言语流利。题目要中英文双语制作,摘要部分为英文,报告人尽可能用英语陈述,当然适当的语码转换也是可以的。

(三)讨论与交流(10—15分钟)。这一阶段主要是围绕主题进行交流。针对报告内容,课程参与者(教师、学生等)均可向报告人提问,并对报告的命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指出报告中或多媒体演示中的错误,或要求报告人对某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表达看法。主持人要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互动,避免个别学生唱主角。

(四)总结与评点(3—5分钟)。学生对本次报告做总结和致谢,然后由教师或特邀专家简短地对讨论进行点评,对本次课的专题内容和学生的表现加以总结,并提出相关建议。

(五)作业布置(1分钟)。“Seminar”课结束后,要求报告人根据报告过程中教师、学生等所提出的意见,与该组成员一起将自己的“Seminar”报告做认真的修改,然后打印成文,作为资料保存。

三、效果与思考

近年来,笔者连续应用Seminar教学法在商务英语班进行了实践,发现其与传统的讲授课方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并不是以“传授——接受”的模式让学生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构架,而是特别强调实践、反思、合作及对话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激活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通过高水平的思维加工来达成。它的运用给职业学校带来了可喜的变化:(1)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经常聚在一起围绕主题讨论研究,既分工又合作,集思广益,经过教师的鼓励和同学的帮助,学习主动性增强,最明显的一点是,发言的质和量明显改善,学生不仅把课本上的商务跨文化交际知识深入理解,还把静态知识变成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动态知识,明显提高学习的效度;(2)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尤其是外文资料,更多的学生走向图书馆和利用网络搜索所需信息,学会了做笔记和写一些英文“小豆腐块”,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3)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使师生关系更和谐,建立在课程研究的共同兴趣取向的师生关系对在职业学校执教多年的教师来说是一种幸福。

Seminar教学法在职业学校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有两点必须足够重视:(1)每一次实施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例如教学目标、研讨内容、主题难易度、时空安排、报告人和专家的选定等;(2)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适时参与和指导,避免在报告中出现严重的知识性错误、曲高和寡或相互衔接的真空地带。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的报告篇10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贯彻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体现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有关精神,加大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快教育教学内涵发展,有效地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此项活动。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优秀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的评选内容须紧紧围绕>:请记住我站域名/

(1)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事例必须具备真实性、亲历性典型性和问题性,反思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片断及反思、教学实录及反思、教育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评价及反思和学校、班级管理案例及反思、教育教学科研论文等。

(2)学案的设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体现学科特点,学案应包括:学习内容、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导学策略、教具、学习流程及教学反思等。

(3)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指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包括学生的研究报告和教师的指导、总结。报告应是参评教师本人指导,基于学生亲历的一项研究性学习活动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应呈现此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课题的确定背景与目的、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结果与体会等内容;报告应主体明确、观点鲜明、有针对性、数据准确、文本规范、逻辑严谨、语言流畅。教师的指导与反思应呈现教师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研究结果的评析,对教学活动的反思。报送成果时需注明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学生)姓名及课题实施年级。

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秀论文、学案和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以文字稿(一式三份)和电子稿(word2003)的形式上报学校教研室邮箱()。文字稿要求:统一用a4纸,必须有封皮(写有:学段、论文、教案/案例/学案题目,科类、姓名、单位),正文设置:页边距上下左右各2厘米,标题小三号宋体,正文小四号宋体,单倍行距。

1、优秀教学设计、案例、论文、学案、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设置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