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村水利工作总结十篇农村水利工作总结十篇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7:44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1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新高潮

去冬今春以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认真围绕全国抗旱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紧紧抓住水毁工程修复、农村饮水解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扎实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新途径,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2005年,全市最高上工人数达112.6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5%;累计投工16715万工日,全市劳平投工8个工日;累计完成土石方量10495万m3,占年度计划的121.7%;累计完成各类水利建设资金7.2784亿元,其中群众投资2.6908亿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9%和139.3%;共修复水毁水利工程20384处,占计划的116.9%;新增有效灌面10.445万亩,恢复改善灌面89.55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04.5%和111.9%;新增节水灌面26.676万亩,占年度计划的123.38%,年节水量1564万m3;新建微型水利40683处,占年度计划的101.7%,新增蓄水能力1180万m3;加高加固堤防119.03km,疏浚河道117.95km,改造中低产田28.27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19.2km2;解决了39.65万人饮水困难,占年度计划的132.16%。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1座,其中消号111座,占年度计划的111%。完成乡镇供水工程61处,占年度计划的122%。

(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顺利推进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2005年,全市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紧紧围绕前期工作为重点,完成了《重庆市第二期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启动了水库防汛调度计划编制工作,突出工程建设管理、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汛期安全管理、建后管理等措施,顺利推进了全市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2005年,全市共开工建设20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其中消号111座,占年度计划的111%。其中中央补助项目35座。全市病险水库整治下达工程投资计划15058万元,其中中央国债9935万元,市级地方配套1666万元;累计已完成土方26.5万m3,砼2.25万m3;完成投资7200万元,其中中央补助4500万元,地方自筹2700万元。恢复蓄水1100万m3,新增蓄水490万m3。2005年,争取中央11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其中中型4座,小型水库7座,总投资8906万元,中央投资5931万元,市安排96座,总投资4300万元,其中为改变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竣工验收进度滞后的问题,我们加大了督促检查力度,及时组织了关门山、化龙、万年、十路口水库等35座水库的竣工验收工作,得到了国家计委、水利部的通报表扬;为提高病险水库整治设计水平质量,从设计方面,主动联系长委设计院到现场指导两岔、双河水库加固整治设计工作,同时及时组织对项目设计进行评审,严把设计审查与复核关,提高了设计成果质量,率先全部通过了水利部大坝中心的大坝安全鉴定、现场核查和水利部建管总站组织的初步设计现场设计巡查工作。5~6月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稽查组又对化龙、同心、洪湖和两岔等4座水库进行了专项稽查。10月全面接受了水利部对第一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评估检查,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

(三)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全面启动

去年年底,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宣告基本结除,并转向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协会”,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新技术推广、交流和合作,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水利部的总体部署,于2004年12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工作,在博通公司的努力下,成功的开发了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系统。全市经过近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形成了《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调查表明,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达1341万人。5月16~22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对我市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工作进行复核评估,基本通过和认可了《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目前,我市完成了农村饮水安全近期实施的规划报告。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安排我市190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专项资金,下半年下达了7700万元的专项资金,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44.47万人。全市已完成农村饮水工程280处,其中乡镇供水工程41处,完成土石方61.6万m3,完成资金3000万元。

(四)大中型灌区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

2005年,我市的大中型灌区以前期工作为重点,抓了在建大中灌区的建设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4个在建大型灌区和2个中型灌区改造项目进一步加强了工程的建设管理,严格执行工程“四制”要求,狠抓了工程质量,建立完善了资金管理措施,顺利完成了2004年度工程扫尾建设任务。

为配合水利部对大灌区建设项目的中期评估工作,我们于3月初派出技术人员深入龙溪河、濑溪河、万州、梅江河等大灌区建设现场,加大督促指导力度,帮助建设业主准备验收现场和资料,提高各大灌区项目管理水平。4月下旬,顺利通过了水利部对我市大型灌区中期评估工作。同时,还积极指导小江、三峡库区中部、三峡库区渝北东、壁南河灌区开展并完成了可研报告的编制工作,水利部已批准四个大灌区项目,也列人了全国“十一五”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之中。11月我们接受了水利部对潼南、梁平、万洲3个中型灌区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了中型灌区的建设与管理。根据水利部关于编制《“十一五”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的要求,及时组织力量,加班加点完成了《“十一五”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报告》,列入规划的共8个灌区,其中续建4个,新开工4个,总投资5.39亿元,其中申请中央补助3.59亿元。

(五)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2005年,我市继续实施2004年水利部、国家发改委下达我市南岸区、綦江县、梁平县、铜梁县和黔江区共5个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84万亩,其中:灌区干支渠防渗573.43km,节水灌面17.2万亩,管道输水灌溉工程251.24公里,节水灌面7.53万亩,喷微灌田间工程节水灌面1.11万亩。4月底,编制了万州区、潼南县等9个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建议计划,及时上报水利部、国家发改委。

(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效果良好

2005年全市实施了12个中央财政和10个市级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山坪塘139口,整治山坪塘23口,建设集雨池967口,铺设各类管道54.93km,新增蓄水80.27万m3;共完成投资2474.8万元,其中中央和市级投资17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项目发展补充灌面2.6万亩,解决2.1万人和1.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2005年全市按照“民办公助”的办法编制了云阳等17个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项目,并制定试行了“民办公助”项目申报次序、建设、管理制度。

(七)库区扶持和水利扶贫工作见成效

一是狠抓老库区移民扶持工作。2005年完成2004年的计划,总投资5026.1万元,库区建设基金投资2274万元,地方自筹2752.1万元。其中:长寿区库区建设基金投资1459万元,垫江县库区建设基金投资81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4209.71万元。其中:库区建设基金1932.9万元,区县自筹资金及群众投劳折资2276.81万元。共新建、续建供水项目6处,供水规模9700m3/日,整治防渗渠道5.8Km,整治水库1座,新建机电提灌站17座,1157Kw,新建改造公路13条78.2Km,新建码头5处,改土建园14个,5491亩,新建养殖场4个。使得96588人受益,其中移民62184人,恢复改善灌面3736.5亩,新增灌面4170亩,新增供水能力2250m3/日。2005年度争取库区移民扶持投资3000万元,同时,按照水利部的要求重点作了2005年、2006年度库区扶持项目的申报,为今明两年的项目建设打下基础。

二是以水利部定点扶贫为契机,积极推进水利扶贫工作。

1.项目扶持力度加大。按照局党组确定的水利扶贫工作“三优先”原则,1-8月优先为6个定点贫困县和忠县落实水利项目市级以上资金15042万元,其中:水源工程965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1168万元、农田水利460万元、病险水库整治1250万元、水土保持1234万元、防洪工程1280万元。

2.今年为定点扶贫县办的5件好事大多落实。配合水利部在武隆县开展定点扶贫县雨水集蓄项目规划培训;每个定点扶贫县确定了2-3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2005年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资金已经下达;开县兴隆灌区已下达投资计划,即将开工建设;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在正常安排外,每个定点扶贫县戴帽倾斜安排130-250万元;落实1000多万元用于全市40个整村推进示范村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为各定点扶贫县的贫困村订阅《农民日报》、《农村工作通讯》各1份;为各定点扶贫县培养人才工作正在落实中。

3.牵头处室组织成员单位帮扶力度到位。在各牵头处室的组织下,各成员单位主动衔接配合水利部相关司局开展对口联系工作,帮助联系区县做好水利“十一五”、雨水集蓄、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等规划,加强对各贫困县农村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水资源、水土保持等业务工作的指导,免费提供水情、旱情资料,切实加大了帮扶力度。

4.配合搞好忠县的扶贫工作。我局同时参加了市人大扶贫集团对口联系忠县工作。组织局机关党员、干部和职工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和“党员献爱心”活动,为忠县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献爱心捐款3.42万元,局领导和各处室、直属单位继续资助忠县32名特困学生2005年春季学费1.87万元按照“整村推进、逐户脱贫”的思路。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一)抓好农村水利项目规划及前期工作

项目规划及前期工作是抓好农村水利工作的前提。2005年,我们认真按照局党组的要求,围绕水利“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大型灌区“十一五”规划报告、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报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实建设规划报告。同时,完成了38座病险水库整治项目初步设计的评审工作。

(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是成功地建成水利工程、保证水利工程发挥效益的关键。今年以来,我们在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农村人饮解困、节水示范、大中型灌区、库区后期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等项目的建设上,均严格按照工程“四制”要求,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上,还按照市水利局党组的要求,推行了项目责任公示制,各水利工程做到了建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三)进一步加大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水价改革力度

2005年重点抓了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及水价改革工作。一是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市按照〔2002〕45号文件和渝府发〔2003〕26号文件精神,全市除渝中区、高新区、经开区外有28个区县出台了当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其余区县(市、自治县)已完成方案制定,已上报当地政府批准。500座水库完成了定性、定编和管理经费。二是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形式多种。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经过几年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很多区县已进行了大规模地推广。云阳县双水乡青年农民颜锦才,个人投资160万元,建设一座60万方的小二型水库。开县、荣昌等县民办公助,供水协会、集体、个人多种形式的水利建设新机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投资多元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三是水价改革效果明显。2005年直管水库的水价调整基本到位,结合水价改革政策的实施,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产出逐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特别是乡镇供水工程在产权改革和水价改革方面贯彻落实较好,促进了全市乡镇供水的快速发展。

(四)狠抓以水利建设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禹王杯”竞赛活动

为有效推动全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开展,在局党组的统一安排下,制定了2005年度“禹王杯”水利建设综合目标考核办法。以完成水利工程岁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人饮解困、水毁工程修复、新建微型水利、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安全、汛末蓄水、新增有效灌面、恢复改善灌面、新增节水灌面、重点工程建设为主要业务指标,以领导重视程度、资金落实情况、目标责任落实情况、社会监督落实情况、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情况为保证目标,按照2005年度“禹王杯”水利建设综合目标考核办法的要求,进行考核奖惩,评选出26个获奖区县(自治县、市),其中:一等奖6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11个,并报经市政府同意,以重庆市农田基本建设指挥部的通报表彰:

一等奖:黔江云阳梁平万州綦江璧山

二等奖:开县丰都大足永川巫溪巫山涪陵南川沙坪坝

三等奖:奉节潼南合川江津渝北北碚忠县巴南荣昌九龙坡南岸

(五)强化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管理

按照水利部汪部长“以水利工程信息化促进水利工程现代化”的指示要求,2005年加强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型工程的水情、雨情、工情、管理等自动化监测设实的建设,在研究重庆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同时,我们承担了全国水利工程管理化研究课题。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2005年的工作中,尽管我们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的区县对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重视不够,突出表现在库区移民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项目、病险水库整治项目等前期工作深度不够,造成工程在资金下达后不能按时开工建设。

二是调查研究工作开展少。农村水利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人手少,很多工作是疲于应付,被动开展工作,无法主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长此以往,不利于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

三是工程管理始终不到位。到处是烂、散、张。职责不清,责任不落实。全市已成水利工程较多,分布广,管理难度大,造成管理滞后,水利工程的效益未能有效发挥。

四是工程扫尾难。实施的病险水库整治工程、人饮工程等主体工程完成几年后,决算搞不了,竣工资料完不成,不能及时竣工验收,有的工程一拖就是几年,老是没建成,销不了号,交不了帐。

四、2006年工作思路及重点

(一)总体思路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2006年,农村水利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会议精神,按照全国广西会议精神,以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中灌区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重点,继续抓好乡镇供水,渠系的配套、防渗,小微型水利项目建设,加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力度,确保水利工程安全和水利可持续发展,全面完成2006年度计划任务。

为此,主要目标是:动工各类水利项目63879处,完成土石方量7570万立方米,计划投资17亿元,其中水利重点工程7亿元,农村水利工程建设3.29亿元,水保、小水电、防汛抗旱、水资源涵养建设1.06亿元、市级及区县、村社5.04亿元;新增旱涝保收面积8万亩,新增有效灌面10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00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3.6平方公里;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93万口;新建、改扩建场镇供水工程102处,新增农村收益人口50万人;修复水毁工程7739座,加高加固堤防99.88公里,疏浚河道118.2公里,清淤渠道9556公里;加固水库143座,其中:整治销号病险水库100座;征收工程水费4315万元,工程汛末蓄水达20.02亿立方米。

(二)2006年工作要点及突破性工作打算

1.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要按照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会议要求,在今后一个时期,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是水利部门的首要工作。因此,要认真贯彻渝发改农〔2005〕980号即《关于进一步做好重庆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在切实做好农村安全饮水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市局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措施的落实,认真实施好2005年国家下达我市的饮水安全启动项目,完成解决全市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编制好2006年饮水安全项目建议计划,争取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协会管理,积极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协会行业自律的作用,同时,还要在饮水安全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交流和体制改革方面的引导作用。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2.加快病险水库整治力度。全面启动第二批病险水库(共计110座)的初设审批工作,全面开工建设2004年中央下达了投资计划的35座和2005年下达的11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争完成100座水库的整治销号任务。对已经竣工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要尽快组织验收。没有纳入中央规划的重点小一型、投资在800万元以上的病险水库,我们将选择20个以上报中央争取世界银行贷款,2006年和2007年做好前期工作,2008年动工整治。

3.做好大型灌区及节水灌溉的年度计划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水利部的要求编制大型灌区及节水灌溉“十一五”规划,做好大型灌区2006年年度计划的编制上报工作,积极争取小江灌区、三峡中部灌区、渝北东灌区、壁南河灌区通过水利部审查后列入“十一五”规划,力争开工建设,同时,推进鱼龙灌区、涪江灌区前期工作进度。2006年必须开工建设好重庆市灌溉实验中心站。

4.全面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真贯彻〔2005〕50号文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的通知》、全国、全市农建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确保“工程、饮水、粮食”安全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重庆市委二届七次全委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政府补助、民办公助,民主决策、群众自愿,规划先行、注重实效,深化改革、体制创新”的原则,以保障农民群众饮水安全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努力把新时期全市农田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推动全市新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文明发展道路。结合全市烟水配套工程,全面完成2006年度的建设计划,按照“民办公助”的办法,重点做好全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实施。

5.切实抓好已成水利工程的防汛安全工作。加强工程防汛安全检查,指导各区县水利部门和水管单位做好水利工程防洪度汛工作,确保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不垮坝、一般中型和小型水库设防标准内洪水不垮坝。

6.加强中央直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水利扶贫工作。继续做好中央直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工作和2006年建议计划编制工作,重点抓好十一五中央直属水库和全市大中型水库库区40万移民扶持规划,同时做好电力附加测算工作,建立起20亿的全市58个库区移民扶持基金。通过10年的时间,使全市40万库区移民脱贫致富。配合水利部扶贫办做好水利部6个定点扶贫县的水利扶贫工作,把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作为人饮安全项目的补充项目,在6个水利部定点扶贫县推广实施;加大对忠县对口扶持力度,以雨水集蓄利用、人饮工程、科技扶贫等措施,夯实水利基础设施,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推动贫困县的脱贫进程。

7.抓住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加大基础设实建设和水利扶贫的机遇,采用超常规的方法来争取资金。加紧对国家计划项目的跟踪,2006年计划争取国家投入我市农村饮水安全10000万元、病险水库整治5000万元、大中型灌区30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设施5000万元、节水示范建设500万元,争取市级水利资金4000万元,库区移民扶持3000万元,农水项目2006年争取国家投入2亿元以上的任务。

8.加快水利工程改革

2006年应该是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改革的一年。

一是加快已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督促各区县年内必须出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上半年全面完成直管水库划转工作,以直管水库为突破口,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做好全市水利工程定性、定编和定经费的测算。(没有出台已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意见的区县,市级项目和资金一律不予考虑)

二是进一步推动区市县加大对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推向市场和社会,各区县2006年完成30%以上小(二)型水库及乡镇供水产权及经营权制度改革。做好水利工程水价测算工作,实现水利工程实行成本水价供水,计量收费。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

三是力推进大型灌区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为了加强大型灌区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大型灌区建设后效益可持续发挥,2006年在大型灌区建设中全面推行项目业主建设管理和“民办公助”投资原则。项目实行业主负责制的原则:灌区要按水源、渠系和受益范围建立以工程管理单位为主的灌区项目管理业主,有条件的让农民自己参与管水,实行用水户民主管理。对没有工程管理单位的工程,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即由受益农户组建用水户协会作为项目业主。

灌区建设实行“民办公助”投资原则:对受益群众积极性高,工程申报及时的项目,业主手续齐全,并签定项目资金定补助协议,可开工建设。

由灌区范围内的业主,向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项目建设资金,经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向市水利局申报实施方案,按照市水利局批复的实施方案建设内容,由项目业主主持实施。经后对没有组建工程管理业主的工程概不列项目建设。

9.进一步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来促进全市水利现代化。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水利信息化是提高水利工作效率、促进水利资源共享、保证工作质量、加强水利工程管理、推动水利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全市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建设水利现代化、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础。重点抓好重庆市水库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总站要有专门的机构、专职人员负责水库监测设施的维护管理,各水利工程要设专职人员负责管理、维护、监视,保证监测设施市、区县都能正常运行。同时,还要完成全国水库信息化建设管理课题研究、乡镇供水管理系统、白蚁防治管理系统等基础工作。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2

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地处内陆腹地的陕西水资源紧缺,洪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因此,特殊的省情和水情也决定了水利在该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自2006年以来,陕西积极推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水利,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先后实施了世行贷款农村改水、甘露工程、人饮解困、饮水安全等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饮水条件。

2008年,陕西则把解决饮水困难、保障饮水安全问题放在与解决群众温饱问题同等重要的位置,作为“民生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来抓,并制定出台有关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行政推动,全省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全面提速,步入了投资规模最大、解决人数最多、质量效益最好的时期。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自1999年以来的10年间,陕西已累计投入资金49亿,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2.4万处,全省累计解决饮水安全人口比例达80%。尤其是自2006年以来的3年多时间内,陕西共计安排下达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计划25批总投资27.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7亿元,省级资金7.92亿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8.18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7000多处,解决了592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目前陕西全省农村饮水安全人数已达2062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也由2005年的34.4%提高到现在的55%,农村饮水条件和农民卫生健康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偏远学校饮水不安全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陕西省水利厅副巡视员李永杰说,由于陕西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的双重矛盾而造成了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面较大。直到2005年底,陕西的自来水入户率仅为34.4%,包括农村学生在内的1306万人仍没有达到国家饮水安全标准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到农村总人口的47%。陕北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渭北早腰带和陕南秦巴山区的296万农村群众至今也没有解决吃水困难问题。

困难与机遇并存

目前,陕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总体推进上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陕西自来水普及率仅为55%,与东部地区60%以上的普及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任务十分艰巨。

另外,受水资源短缺和自然地形因素制约,陕北、陕南等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工程措施要求较高,所需投资还很大;一些早期修建的农村供水工程,设施标准低,加之管理机制不健全,经过多年运行,老化失修严重,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造成陕南、关中不少农村供水设施严重损毁,恢复重建和更新改造任务艰巨。除此而外,建设资金的短缺也是制约陕西农村饮水工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李永杰解释说,自2009年中央免除县及县以下配套后,市级配套比例相应提高,人均配套由22元提高到54元,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多数市、县仍是吃财政饭,地方配套资金落实难度较大,前期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加之物价上涨导致人工费、材料费大幅增长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积极探索陕西模式

2008年以来,陕西把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安全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项目来抓。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尽量实施集中供水;在陕南、陕北农户居住相对分散的浅山丘陵地区,重点发展井、站、引泉等分散式供水工程;没有安全可靠水源的村组,重点发展雨水集蓄工程;距县城、集镇较近的村组,依托已有自来水厂扩建、改建,延伸供水管线,辐射解决周边农村饮水困难;有可能实施扶贫或生态移民的地方,修建临时性供水设施。

2008年4月,陕西省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意见》,决定到2012年基本解决全省剩余926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并要求各市、县(区)抓紧编制2008~2012年农村饮水工程规划,将项目落实到乡、村、组,将每一个饮水不安全人口落实到具体项目中。

与此同时,陕西省农村饮水工程总指挥部办公室则按照陕西省政府《意见》要求,组织各市、县(区)采取自下而上,根据水利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编制大纲》汇总编制了《陕西省2008-2012年农村饮水工程规划》。陕西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估计总投资需51.58亿元,涉及建设项目则多达14517处。

2006年,陕西就按照“近期与远期结合,用水与节水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开发与保护结合”的原则,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各地编报了项目规划,而且还专门抽调100多名专家,分成35个小组,对规划涉及的104个县区进行了认真核查,以村为单位,对饮水设施现状、管理方式、存在问题、解决方案逐一建档立卡,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形成了《陕西省“十一五”农村饮水工程规划》,为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陕西在加大中央资金争取的同时,还将每年整合4亿元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如西安在保证市级配套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则拿出3000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而延安、榆林等市则结合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筹资力度,落实配套资金。

陕西各市、县也都制定了“整县整乡推进”规划,确定了“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引导带动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全面形成高潮。

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陕西将优先解决中重氟病区和饮水困难群众的饮水问题,其次解决群众饮用苦咸水、污染水和水量不足等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工作梯次推进。

对地方财政收入较好的延安、榆林,加大实施“板块推进”战略,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力争2009年基本解决延安市、2010年基本解决榆林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狠抓志丹、淳化、岐山、印台、麟游、杨凌和阎良等7县(区)的整县推进试点,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部解决区域内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

农村饮水工程需进一步提速

目前,陕西全省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累计达到1280万人,占到农村总人口的46%,较“十五”末提高了6个百分点。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环境整治;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饮用水源地

中图分类号:X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2304

1引言

农村环境问题一直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是保障全国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点。2008年国务院首次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话会议,提出了农村环境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全国人民的福祉,事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10年,环保部下达《关于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十点工作的通知》(环办【2010】34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正式拉开了帷幕。中央财政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对实施治理的村镇采取“以奖促治”政策,以激励和促进社会各界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自2010正式启动以来,全国已经有近半的省份进行了整治,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同样被列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名单。现就以编制过程中的实际经验,讨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的方法及存在问题,便于今后更好的稳步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同时给后续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人员以参考。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是以村庄为单位。实施内容是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以及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就以上几方面,以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为例分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方案。

2研究区域概况

眉县位于陕西省宝鸡市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川塬沟壑区,秦岭主峰太白山处于境内,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地形地貌由南到北依次为秦岭深山区、黄土台塬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渭河冲积平原和渭北黄土台塬。境内形成了东西沟塬相间、坡面南高北低的自然地貌,素有“七河九塬一面坡,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称。全县土地总面积863km2,辖8镇,123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32.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35万人。

眉县多年平均地表水量为2.36亿m3,地下水资源量为1.18亿m3,水资源总量为3.54亿m3,全县平均径流深283.7mm,平均径流总量2.448亿m3,按多年平均值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09.7m3,占全国人均值的37.64%,占全省人均值的64.3%,属于贫水区域。

3项目规划时限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为整县推进,涉及全县8镇的123个行政村。项目实施规划为2012~2014年。为确保项目逐年,有计划的推进连片整治工作。规划2012年实施4个镇24个行政村,农户数12364户,145组,共计47846人。2013年实施7个镇48个行政村,农户数27507户,355组,共计106645人。2014年实施7个镇51个行政村,农户数28846户,382组,共计108925人。

4眉县农村环境问题现状

眉县自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特别是通过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等)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村容镇貌得到较大改善。但由于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不足,环境处理处置设施运转费用高昂,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农村居民缺乏广泛的参与热情以及小农经济的影响等多方面原因,致使眉县农村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4.1生活垃圾方面

根据计算,眉县农村生活垃圾年产生量约为7.6万t。调查显示,眉县还有3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是任意堆放的,即使是收集堆放的部分,60%以上也以简易填埋为主,距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还有较大差距。4.2生活污水方面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黑水和灰水两部分。灰水主要为厨房污水、洗涤污水等,黑水主要为冲厕排水。经计算可知: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年排放量约为240万t,其中BoD年排放量约为144t、CoD约为288t。目前,眉县除了首善镇的葫芦峪村正开展农村生活废水(灰水)的人工湿地处理试点外,其余村庄均无相应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旧村改造中虽然建设了简易污水管网,但未实行雨污分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村中的集水坑渗入地下,或流到街道上,或直接排入村中的沟渠后进入水体。尤其是各镇周边各村的污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给眉县周边流域水体水环境、地下水、土壤及周围环境均带来严重影响。

4.3饮水水源地保护方面

8个示范镇区中除了汤峪镇的楼观塬村和营头镇的街道村部分村组的饮用水水源为地表水外,其余示范镇的饮用水水源均为地下水(深井水),井深均在100~200m之间。眉县农村集中式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共有307处,其中采用地下水源共有257处、地表水源共有50处。目前已有92处划定了保护区范围,并实施了水源地保护措施,还有215处未划定保护区范围,尚未设置标志牌和界桩等警示标志及隔离保护措施。个别地表水水源地上游存在小尾矿库遗留矿渣和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一些地下水水源地范围内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杂物任意堆放,存在潜在的饮用水水源污染风险问题。

4.4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方面

眉县涉及的养殖小区共计19个,其中养牛小区9个,养猪小区6个,养鸡小区4个。经计算,年排放污水量约2.5万t,CoDCr、氨氮和总磷的年排放量分别为241.5t、37.3t和28.1t,畜禽养殖小区污染物产生量见表1。

目前由于缺乏相应的粪便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和污水任意堆放和排放,对大气、水体、土壤、动物与人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示范工作内容及实施计划

5.1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

农村生活污水一直是解决农村环境的热点方面,研究一种高效、投资低、运行费用省的污水处理设施更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重要方向。根据相关规程及规范\[1~7\],结合眉县的实际考察情况,考虑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自然排放、回收利用、蒸发与下渗的损失较大,其排放量占总用水量按70%考虑,农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25L/d·人,镇区周边村人均平均日排水量定额为35L/d·人。由于污水经处理后排放到渭河水体,其排放标准执行《黄河流域(陕西段)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61/224-2011)一级标准;研究过程中随即抽取首善镇第五村、段家庄村、横渠镇街北村、豆家堡村水样进行检测,检测水质结果见表2。

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宜采用无动力和微动力的自然生态净化处理工艺,其中村庄布局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水冲式厕所不太普及,污水不易集中收集的连片村庄,宜采用无动力的庭院式小型湿地、污水净化池和小型净化槽等污水分散处理技术;镇区及周边农村村庄布局相对密集、人口规模较大、卫生条件好(水冲式厕所普及率高)、村镇企业或旅游业发达的连片村庄,宜采用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人工湿地和氧化塘等集中处理技术。根据眉县实际情况,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眉县适合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自然生态处理法,其工艺流程图见图1。

图1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眉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统包括污水主干管、集中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分散式污水净化处理设施等。污水净化处理设施以自然生态处理法为主,即人工湿地法和氧化塘法等。经计算分析,眉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需共建设89处,其中集中式处理设施为14套,分散式处理设施为75套,污水主干管总长度57.68km。其工程量和总投资见表3。

5.2乡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

依据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应实现分类收集,并且分类收集应与处理方式相结合。农村生活垃圾宜采用有机垃圾(农业果蔬、厨余等)和剩余以无机垃圾为主的简单分类的方式收集。有机垃圾进入户用沼气池或堆肥利用,无机垃圾结合当地废弃物收购系统,对其中可回收利用垃圾(纸类、金属、玻璃、塑料等)进行回收利用,有害、危险废弃物运至指定危废机构进行统一处理,其余不可利用无机垃圾填埋或进入周边镇垃圾处理系统。眉县垃圾处理模式见图2。

图2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根据计算研究,眉县农村每人每天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75kg计算,人口增长率为3.14‰,到2015年,预测全县日垃圾量为125.35t。经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眉县每10户配置2个垃圾收集桶(垃圾分类收集容器以红、绿二种颜色分别代表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每50户配置1辆保洁车(三轮手推车)和1名保洁员;1个行政村配置1辆机动三轮车、1个垃圾分类收集房、1个有机垃圾堆肥房和1个3~5亩的建筑垃圾填埋场。眉县大部分连片村属于经济较发达和欠发达的村庄,从降低成本角度考虑,在垃圾填埋处理的同时,建议建设自然通风静态堆肥场。

眉县镇和村庄生活垃圾治理项目由收集与清运项目、资源化利用项目、垃圾中转站、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构成,项目总投资3352万元,其工程量和投资汇总见表4所示。

5.3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应按照“源头削减、清洁生产、资源化综合利用,防止二次污染”要求,推广生物发酵床、干湿分离堆肥及厌氧发酵、“畜沼菜”、“畜沼果”等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用技术。

畜禽养殖治理的基本工艺流程是: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沼气池(或厌氧反应器)(生化池)氧化塘人工湿地农田灌溉或达标排放。

根据对国内同类地区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的类比调查,各种畜禽粪、尿及污水的产生系数详见表5和6,眉县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7。

根据现场调研,眉县全县畜禽养殖户234个,其中80%无处理设施,需要建设10m3沼气池188座。畜禽养殖小区和散养密集区分布20处,需要处理池容积为3600m3,建造干粪堆池57个,设置固液分离机(脱水装置)57个。建设集中处理设施20处。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8。

5.4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根据眉县农村饮用水工程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眉县农村饮用水需要开展8个镇110个村组215处的水源地保护工作。水源地保护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划定保护区范围,建立界桩、围栏和标志牌,并对周围植树绿化,进行源头保护。

地下水大口井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井为中心,半径为30m(最小15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砖墙围井或铁丝网封闭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地表水水源地保护方案: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水源地实际情况设定保护区为以取水点向上游延伸50~100m,向下游延伸30~50m的范围保护区边界实施铁丝网封闭(泉水也可采取砖墙围泉)并设置警示牌,标明为水源地保护区,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禁止开垦荒地,防止破坏水源储存条件。围绕边界平均设立警示牌4个。

同时对保护区实行生态恢复治理,逐步实现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保证水源水质合格、水量稳定。定期进行水量水质监测,观察水环境变化,掌握水环境变化规律,确保供水安全、正常。

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主要采取大口井砖墙围井、泉水采取砖墙围泉、河道取水口采取铁丝网保护等措施,建立围栏和标志牌\[8\]。其工程量和投资分部及总投资汇总见表9。

表9农村水源地保护工程量及投资汇总

结语

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包括村庄生活污水治理、镇与村的生活垃圾治理、非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四大方面,总投资费用:8510.3万元。项目实施后水源地保护率达到100%,水源地常规水质考核指标达标率达到10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畜禽粪便得到有效处理且综合利用率达到70%,受益人口26.5万人,收益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不低于95%。可以说从根本上提高了眉县农村环境面貌,对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

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居民对于环境的意识还应该不断提高,加强宣传,并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的监管。建议根据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法规,结合农村环境污染的实际,制定有利于农村经济与环保协调、融合的政策及相关规定,明确农村环境保护有关要求,同时建立农村环境监管巡察制度,保证农村环境的改善长期有效。对于眉县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研究及工作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今后会不断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结合更高效的节能处理设施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SL310-2004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CJJ123-2008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CJJ124-2008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村镇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2008.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445-2008村庄整治技术规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8.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环发〔2010〕20号,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HJ574-2010农村生活污染控制技术规范\[S\].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0.

[8]陕西省环保厅.陕西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环境建设工程技术规范(试行)\[12\].西安:陕西省环保厅,2012.

收稿日期:20130129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4

一、农村水利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各级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创新农村水利建设机制,深化农村水利管理改革,在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农田节水灌溉、山地水利工程、河道清水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初级水利化县以及冬春水利建设等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有效增强,在抵御洪涝灾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农村供水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至******年底,我省已初步形成蓄、引、提并举的水利灌溉体系,已建成水利系统管理的各类水库******座,其中大型水库******座、中型******座、小(一)型******座、小(二)型******座。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保证灌溉面积******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旱涝保收面积******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节水灌溉面积达******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达******%。全省完成大、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座。建成乡镇供水工程******处,建设村级供水工程******个,解决了******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发展山地水利工程面积******万亩,建成小型蓄水工程******万多座,总库容约******7亿******3。完成河道清水工程******公里。实现水土流失治理******平方公里,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降至******%。实施建设了四批******个的初级水利化县。

全省已改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处,其中拍卖******处,承包4******处,租赁******处,股份合作******处,改制共回收资金******亿元。同时,各地积极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全省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1******个,管理蓄水工程******5处、渠道6******1条、机电泵站237处、供水工程******处,灌溉面积达******5万亩。

当前,我省正在进行******经济区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既是农村水利发展的难得机遇,又对农村水利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取消“两工”和农业税、村民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后,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基层政府组织农民开展水利建设难度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进而影响了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农村水利还面临着管理改革滞后、工程老化失修、水环境不容乐观、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困难和问题,与******经济区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

一是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十分突出。据统计,至******年底,全省农村人口中尚有1******53万人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占农村总人口数的******%,其中水质不达标人口5******万人,占饮水不安全人口数的******。饮水不安全,不仅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且成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制约因素。

二是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综合利用效率低。由于现有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时间长,建设标准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库病险隐患多,灌溉设施不全,渠系淤积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低,灌溉得不到保障。同时我省大多数山地属于“望天田”,山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经济作物抗旱能力低,直接影响作物的产品和质量,造成农业减产减收。根据有关规划,全省需改造的大型灌区******处、中型灌区******、小型灌区******6处。需除险加固水库******座。全省仍有中低产田面******万公顷(1******万亩),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三是农村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目前,全省仍有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水库水域中,其中相当一部分进入了农村地区,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这种状况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和食品安全。仍有部分的土地水土流失严重,不但使山丘区耕地退化,土质脊薄,产量下降,农民贫困,还造成了河流水库泥沙淤积。据统计,全省仍有******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需要治理。

四是管理机制不适应农村水利发展要求。从调研情况来看,造成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既有资金短缺的原因,也有机制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水利工程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不明确,尚未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农田水利的投入补偿机制未形成,工程水费收取困难,当前推行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管理由于工程设施落后、思想认识不够等原因,也遇到了较大困难,造成工程日常管理维护经费短缺,水利工程使用周期缩短。同时,农村水利建设涉及面广、参与建设管理部门较多,我省农田水利建设尚缺乏一个长远的综合规划。

五是基层队伍薄弱,服务能力不强。从调研的情况看,全省原有乡镇水利水电工作站******个,水利员2******人。机构改革后,目前仅存水利工作站2******个,其余的6******8个归并于农业服务中心。在调研中,基层水利工作人员普遍反映,由于乡镇水利工作站被撤并,削弱了水利技术力量,农村水利建设缺乏及时的技术指导,水利业务工作难以开展。由于村级农民技术员选聘工作刚刚起步,普及面还不广大,所聘人员缺乏专业水利技术,难以及时指导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影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

二、农村水利建设的形势与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省农村发展的长远目标、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发展、突出保障,水利部门肩负重要的责任。我们要全面认识水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要求,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从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度,从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水利保障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度,进一步发挥水利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安全的农村饮水体系,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能否保障农民饮水安全,事关农民的基本生活,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由于我省特殊的水资源条件,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问题依然存在,海岛、半岛人饮安全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水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尽快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任务。根据《福建省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截止2******底,我省尚存在饮水不安全人口1******万人,4******0个行政村******以上的自然村供水未解决。调研中,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代表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我们必须从解决农民群众最紧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把解决农民饮水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全面加快农村饮水安全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二)建立可靠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是根本,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又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抓紧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一是继续推进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5亿元,发展农田节水灌溉面积******万亩,平均每年发展农田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重点实施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处,农业综合开发中型灌区节水改造1******处******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处,以及田间节水灌溉配套工程。

二是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投入资金******0亿元。改造渠道******公里,配套改造建筑物4******6座,新建小型水源工程******0处。新增灌溉面积******8万亩,改善灌溉(排涝)面积******万亩。

三是继续搞好农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对637座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进一步提高水库防洪保安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农村防洪安全。

四是继续抓好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山地水利容积70******多万m3,主要为小(二)型水库1******座,总库容6******万m3,农田灌溉面积2******28万亩;小山塘******座,总库容4******万立方,农田灌溉面积2万亩;山地蓄水池2万座,总容积******万立方,山地经济作物灌溉面积10万亩。

(三)建立良好的农村水环境体系,切实整治农村水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走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调研中发现,我省的水环境状况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仍有很大的差距。农村众多中小河流淤积污染情况日益严重,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非法采砂和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水生态建设,建立良好的水环境体系,促进全省农村形成山青水秀、河畅水清的生态环境,实现人水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水生态保障。

一是继续抓好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加大封育保护力度,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继续抓好以长汀为重点的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及科技示范园建设。“十一五”期间,争取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降至******4%。

二是加大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综合整治的主要内容是疏浚河道、整治河堤、净化水质、恢复生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村镇生活污水排放治理系统建设,目标是“塘变深、水变清、岸变绿、家园变得更加洁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三、农村水利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水利工作需进一步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投融资机制及服务体系改革,健全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组织方式、建设管理、领导形式及水利规划等新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水利基层服务体系,更好地完成农村水利各项任务。

(一)健全政府主导、多元投入机制。农村水利建设与“三农”问题密切相关,直接为“三农”服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及******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各级政府应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责任,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纳入投资和财政预算,逐步形成适度规模。建议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基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补助,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时,继续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中低产田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改革部门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要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利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开征占用农业灌溉水源和灌排工程设施补偿费的具体实施办法与标准,要加强对水资源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等规费和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管理工作,努力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渠道,保持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调动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民营水利发展,通过拍卖、租赁、承包和收益权抵押等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以政府加大投入为契机,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载体,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引导农民出资投劳开展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建设。

(二)健全农民主体参与机制。小型农村水利项目的确立,要以“农民要办”为前提,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采用民主的方法,多与农民商量,努力把一家一户农民想办但办不了、办不好的事情,办实办好,让农民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建议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国家三部委《关于加强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意见》,学习上杭、明溪县高度重视,拨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的经验与做法,切实加大力度,积极推进我省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不断健全农民主体参与机制。要通过宣传引导,扩大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范围,并规范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将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紧密地与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用水户对协会的认识,努力转变农民用水户的观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吸收更多的用水户参与灌溉与供用水管理,自觉配合协会开展工作。

(三)健全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是基础。本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建议各级财政适当安排专项规划经费,由省水利厅牵头,有关部门配合,以县(市、区)为单元,自下而上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逐级审核汇总,形成全省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从水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出发,加强对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努力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性,使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批准的规划应作为各级各部门审核申报项目和安排政府补助资金的依据。各县(市、区)在编制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作用,坚持农民群众参与的原则,认真听取农民群众、农村基层组织的意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四)健全水利建设管理机制。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要根据工程建设规模和受益范围的大小,实行分级负责、分类管理。原则上村内工程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建设,乡镇范围的跨村工程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县(市、区)域范围内的跨乡(镇)工程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建设。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中坚作用,建立有效的用水户协会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确定协会建设主体、项目法人的地位,将国家补助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交给协会建设与管理,充分调动协会积极性。建设项目要实行公示制度,采取招投标和项目评估等办法,确保工程质量,保证项目效益。政府部门要研究建立农业灌溉水费财政补偿机制,建立水利工程良性投入、运行和管理机制。政府补助资金要根据工程性质、农民在限额内筹资筹劳情况,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等办法,实行筹补结合、多筹多补,主要用于项目建设的材料费、设备费及机械作业费等补助。要建立健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切实规范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管理。要建立经常性农村水利项目资金专项检查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5

在省政府全省水利建设工作会议后不久,我们召开这次全省农村水利建设现场会,就是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和全省水利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总结前一阶段全省农村水利建设进展情况,交流经验做法,再次组织发动,全面掀起冬春农村水利建设新高潮。厅党组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作了专门研究部署,会前三位厅领导带队分片对全省冬春农村水利建设进行查看。刚才,三个检查组交流了各地前一阶段的行动情况。会议结束时,吕厅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冬春农村水利建设先做个发言,讲几点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全省秋冬农村水利建设形势良好

入秋以来,特别是全省水利建设工作会议之后,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加强水利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宣传发动,突出建设重点,加大投入力度,迅速掀起了以河道疏浚、圩堤加固和塘坝建设为重点的秋冬农村水利建设高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目前,全省已投入劳动积累工8300万个,投入资金6.6亿元,完成土石方3.3亿方,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6500座,疏浚河道5600公里,加高加固圩堤1100公里,兴修塘坝827面,全省农村水利建设蓬勃发展,特点明显。

(一)领导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得力

各地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加强秋冬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强化农村水利建设的政府行为。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促进秋冬农村水利建设深入开展,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淮安、盐城、泰州、常州、扬州等市市政府都制定下发了农村水利建设意见,明确目标任务,建立指挥机构,落实考核及奖惩措施。全省13个市中已有10个市市政府召开冬春农村水利建设现场观摩会,组织互查互评,抓好典型,全面推动。盐城市刚刚召开的全市农村水利建设现场会,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全部到会,市各部委办局主要负责同志、各县县长、分管县长、水利局长、财政局长、农办主任以及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乡镇长到会,与会人员1000多,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宿迁市政府一把手市长与各县(区)县长签订冬春水利建设责任状,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各乡镇党委书记吃住工地,现场指挥。淮安市政府专门成立县乡河道疏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冬春农村水利建设督查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赴各县区检查指导。在强化领导的同时,各地普遍加强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政策宣传和建设动态的实时报道,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营造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南通市在市电视台“市县台农村大联播”开辟农村水利建设专栏,11-12月份每天播出建设动态。淮安市电视台设立“走进现场”,对冬春水利建设进行系列报道,现场解答有关政策,为搞好农村水利建设创造了条件。

(二)坚持因地制宜,建设重点突出

各地根据全省水利建设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因地制宜,科学安排,全省确定的秋冬农村水利四大建设重点进展顺利。河道疏浚全面展开。各地把河道疏浚作为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根据五年实施规划,在全面完成*3年度县乡河道疏浚计划任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以县乡河道疏浚为主要内容的碧水工程建设。苏州市在各级河道疏浚一遍的基础上组织实施第二轮河道疏浚,全市计划新开疏浚河道1436公里,完成土方1587万立方米。坚持科学规划,理清、理顺、理好河网水系,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将河道建成景观河道和景观水系,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市服务。江阴市政府发出“关于清洁家河工程的实施意见”,开展“清洁家河,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活动;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开始启动。徐州市加大建设力度,计划新开大口井111眼,新建整治塘坝92面,打深井27眼轻型井1070眼,目前已完成三分之一。句容市修建塘坝400余座,新建、续建小水库17座,增加蓄水量近千万方;圩区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力度加大。里下河地区、洪泽湖周边地区针对今年夏季洪涝灾害暴露出的问题,制定规划计划,将圩堤加高加固、半高地治理和水毁闸站修复放在突出位置,集中精力重点突破,土方任务已完成过半。江宁、吴江、昆山等地按照城镇化和开发区建设的要求,对堤防比较薄弱、工程配套不全、排涝动力不足的不达标、不设防、不配套圩区和半高田联圩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大幅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的节水工程全面推进,省已审批下达的灌区改造、部级和省级节水示范项目进展顺利,*3年实施的8个大型灌区改造、9个部级节水项目已完成投资9800万元,占计划的80%。立项的12个灌区改造、8个部级节水项目已做好开工准备。32个省级节水项目已经实施。

(三)财政投入力度加大,筹集资金渠道拓宽

针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及当前农村水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各地普遍调整投资结构,加大财政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采取投资投劳并举,财政资金、群众出资、市场运作资金齐上,不断拓宽农村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渠道,保证了农村水利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苏州市*4年度计划投入农村水利建设资金超过3.3亿元,其中市县两级财政(包括开发区)投入达1.9亿元,占资金投入的57%。南京市市级财政预算内农村水利建设资金达3000多万元,江宁区财政和开发区建设投入资金3.2亿用于圩堤加固和闸站建设。海门市财政拿出500多万元用于河道疏浚和建筑物配套。苏北地区市县财政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东台市计划投入1000万元用于圩口闸、排涝站建设,淮阴区财政拿出300万元搞河道疏浚及圩区治理。连云港市统筹以资代劳资金2500万元,确保河道疏浚等重点工程的实施。通州、如东、靖江等地结合河道疏浚,实行以土换资、造田引资,置换资金都在数百万元,为搞好农村水利建设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四)机械化施工全面推广,工程标准质量提高

各地适应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的形势要求,坚持因势利导,在河道疏浚、圩堤加固、塘坝建设等土方工程中,大力推广机械化施工,中沟以上土方基本上都是机械化施工完成的。通过推广机械化施工,不但大大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工程造价,而且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

总体而言,全省秋冬农村水利建设形势良好,势头强劲。在组织方式、发动群众、加大投入几个方面既发扬了多年的优良传统,又有创新突破,令人欣慰。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还有不少问题。由于秋收秋播季节推迟,工程进度相对滞后,市与市、县与县之间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热火朝天,少数地方冷冷清清;今年苏北地区夏秋两季粮食减产,影响了农民投入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乡村集体财力有限,客观上增加了组织难度;更有少数地方领导干部不能全面把握形势,政策理解不全面,存在畏难情绪,等待观望,消极无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坚定信心,鼓足干劲,真抓实干,扎扎实实地把冬春农村水利建设搞好。

二、切实加强管理,落实保证措施,推动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全省水利建设工作会议上,我们已下达各地*4年度农村水利建设任务。这个建设任务是我们对照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发展目标要求,并在研究了各地上报的初步计划基础上提出来的,适应形势要求,符合实际情况,关键是要抓落实,从三个方面保证农村水利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

(一)加强建设管理。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来之不易,要珍惜民力、爱惜民财,要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加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要大力推行招投标,做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依法管理,从制度上杜绝任何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努力降低工程造价;有条件的地方要实施工程监理,核实工程量,保证工程质量,不让群众花冤枉钱;要加强检查督促,及时解决问题,保证工程进度;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肃财经纪律,确保专款专用。对群众筹资筹劳工程,要财务公开,接收群众监督;在竣工验收方面,要吸收群众参与,推行群众把关,让群众放心。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倡导文明施工、安全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二)加强工程管理。农村水利工程面广量大,时时刻刻都在发挥作用。要树立“管理出效益”的观念,围绕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目标,继续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灌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认真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解剖典型,分析问题,拿出对策。当前重点要在搞好河道疏浚的同时,以确权划界为抓手,制定管理制度,健全管理组织,落实管理经费,实施河道长效管理。要从保持良好环境的角度加强管理,依靠管理减少水土流失量,可以说,河道疏浚能否发挥效益的关键就是长效管理。对圩区治理和山丘区水源工程,受益范围明确,在立项时就要落实管理制度,坚持一建就管、边建边管。

(三)加强规划管理。今年冬春农村水利建设之所以发展迅速,成效显著,前期加强规划管理功不可没。农村水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紧贴生产生活实际,要在切实强化当前冬春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水利规划工作。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发展大局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一个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使农村水利建设和农村水利现代化适度超前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和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制定农村水利建设规划,进一步巩固、提高、完善现有灌溉、排水、供水、节水设施标准,解决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关水安全、水供给和水环境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开展。要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农村防洪安全,实施水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农村水利规划要与流域规划、区域治理规划相协调,实现大中小相结合,最大程度地发挥工程整体效益。

三、狠抓当前,扎实工作,进一步加大农村水利建设力度

从前一阶段秋冬农村水利建设情况看,总体发展较快,但面上也存在不平衡现象,有些地方后劲不足,需要再组织、再落实、再发动,扎扎实实抓好冬春农村水利下一阶段的建设工作。

(一)进一步落实责任,加强检查考核

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将冬春农村水利建设作为当前的重点工作来抓,集中精力,加强领导。要对前一阶段的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分析,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明确下一阶段的任务和重点。进一步落实责任,市、县水利局领导同志要分片负责,靠前指挥,包县包乡,全面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要强化农村水利建设的政府行为,加大督察力度,落实考核制度,促平衡、促进度。要继续做好宣传工作,及时报道新动态、新经验和新典型,吸引全社会关心农村水利、支持农村水利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及早落实资金,保证建筑物工程配套

土方工程一结束,就要将工作重点及时转移到建筑物配套上,现在就要着手落实工程建设资金。根据国家政策和形势要求,省级今年将继续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扶持力度,县乡河道疏浚补助经费调增为1亿元,重点扶持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村水利建设。各地也要积极争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重点涵闸、泵站等建筑物工程所需;对圩区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建设可根据受益范围和受益情况,通过受益单位、受益居民和政府扶持形式共同出资,实行合理负担;村内沟渠整治、田间建筑物配套可通过“一事一议”,由农民自己解决。总之,要在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下,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筹集资金,保证建筑物工程全面配套,及时发挥效益。灌溉站、防渗渠道等灌溉工程要保证明年四月底前完成,不误农时;排涝工程要保证汛前完工。

(三)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6

2004年我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落实支农政策,确保粮食增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

关于加强农业和粮食工作的意见和省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12条措施。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禁将基本农田用于非农建设。补贴农民,争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资金7883万元,抓好2个县的粮食直补和2个县的良种补贴,直接补贴到农户资金1286万元;采取多种措施降低化肥最终零售价格,真正让利于农民。抓优质良种工程,推广水稻良种83.61万亩,良种率达91.4%;推广杂交玉米良种67.4万亩,良种率达80.2%;推广小麦良种27.6万亩,良种率达71.5%;推广优质透心绿蚕豆4.5万亩。抓传统栽培技术和新技术示范,推广水稻旱育秧技术73.9万亩,普及率达80.8%;完成玉米育苗移栽9.7万亩,地膜覆盖栽培9.4万亩;推广旱作立体栽培41.2万亩,农作物专用肥62.3万亩;完成生物多样性优化栽培22万亩,烟后晚秋玉米示范1.93万亩。抓样板工程和科技培训和玉米大小斑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各项政策落实执行到位,切实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达322.5万亩,增2.3万亩,粮食产量达88万吨,增4.29万吨,增长5%。加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调优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粮食加工转化,优质粮食面积比去年扩大14.2万亩,粮深加工实现产值3406.4万元,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种粮比较效益明显提高。

(二)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省委“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思路,通过编制《XX市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引导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启动了18类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规划,着力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带。

烟草、蔗糖、茶叶、蔬菜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新兴产业培植步伐加快。烤烟收购64.62万担,烟农增收7600万元,税收增1671万元;香料烟收购7.1万担,烟农收入2850万元;甘蔗总产可达225万吨,增25万吨;茶叶产量1.25万吨,产值1.5亿元,分别增长9.6%、3.5%;蔬菜32万亩,产量36.5万吨,产值突破4亿元。咖啡豆产量6000吨,产值5400万元,种植亚麻1.83万亩、蚕桑3.53万亩、试种工业用无毒大麻1800亩,山葵、茉莉花和花卉、天然药物产业培植取得进展。

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冬季农业开发项目65.15万亩,实现产量94.2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32元;新建优质农产品基地15.6万亩;全市已有21家企业的33种产品通过国家和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面积40.66万亩,3户企业分别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

大力调整种养业结构,畜牧业和林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近2亿元,建设优质畜产品优势产区,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养殖,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畜牧业呈现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全市完成肉类总产量16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6.1亿元,分别增长10%、16%,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157元。林业围绕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以核桃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大对木材加工、林纸和特色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林业支柱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培植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年共完成绿化造林8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2.48亿元,增长13.1%。

(三)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以畜产品、新兴生物资源开发和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市财政安排资金200万元扶持30户市级龙头企业,争取到省级资金275万元扶持10户省级龙头企业,新建了丝麻加工、食品加工及畜产品开发等一批项目。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5户。在云南省率先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办公室,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增加农业投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我市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努力增加支农投入。积极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通过改革产权制度,采取补助、贴息等方式,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全市投入各类支农资金达8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2400万元,增长7.7%;新增农业贷款余额1.47亿元,增长8.7%,确保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全市完工各类水利工程4502件,新增灌溉面积2.4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7平方公里,解决了8.7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1.6万口,累计建成沼气池4.1万口,每年可节约木材10.25万立方米;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试点初显成效,改善了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力抓好抗灾救灾工作,投入救灾资金1981万元、恢复建设资金5250万元,切实保障了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加大扶贫攻坚,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全市投入扶贫开发资金1.98亿元,抓落实安居温饱工程、易地开发、劳务输出、产业结构调整等扶贫开发重点工作措施。实施整村推进工程19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完成了8350人的国债易地开发续建项目和本年度1000人的转移安置任务,使5470户特困农户告别茅草房、杈杈房,住进了安居房,解决了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农村劳务输出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市委、市政府成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促进会,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8万人次,其中有序组织输出4100人,劳务收入2.02亿元,增长5.2%。改善办学条件,救助贫困学生,加强“两基”工作,农村教育事业有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展顺利。全面推行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有15297户取得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光荣证》。推进小康文明新村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建成小康文明新村试点214个。

(六)深化农村改革,维护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完成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第一阶段任务,全市农民税费负担减轻4880万元,减负率达58.4%,人均减负22.9元,亩均减负24.4元,达到了“村村减负、户户受益”的目的。深化供销社、粮食流通体制、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完成村级换届选举,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使改革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结合实施“云岭先锋”工程,把学习贯彻《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着力点放到真抓实干上,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生产经营自,不断改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抓生产的简单做法,走以规划、组织、服务引导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路子,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农村经济的水平明显提高。

我市2004年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较好形势,是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力度,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从总体上看,2004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带有恢复性质:一是粮食虽然增产,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去年粮食增产主要得益于政策性因素和粮价回升,并非整体生产经营水平的根本提高,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则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农民收入虽然实现较快增长,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两者收入差距比例为1:5,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突出。三是农业投入虽然增加,但支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不健全。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四是农业科技虽然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系薄弱,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严重制约着我市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五是农村改革虽然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农业发展的体制并没有消除。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性环境,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保山这样的农业市来说,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更为艰巨。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市“三农”工作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不利条件和实际困难都还比较多。面对诸多不利条件,我们必须把握“三农”工作的主动权,把问题看得深一些,把困难估计得足一些,把对策想得周全一些,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坚持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坚持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坚持强化“三农”的工作不松懈,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不断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机遇及需要抓实的工作:

做好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对于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基础,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及市委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一主题,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加大“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加快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扶贫开发,拓展农民就业领域,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主要目标:实现粮食总产90万吨;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59.11亿元,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以上,增长5%以上;农业总产值57.3亿元以上,增长5%以上;畜牧业产值17亿元,肉类总产17万吨,分别增长5.6%和8.3%;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3亿元以上;实现乡镇企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0%;力争投入扶贫资金1.6亿元以上,解决2.5万绝对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667元以下)的温饱问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次,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水电完成投资9.16亿元,投产装机9.65万千瓦;扶强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有较快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以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

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中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立意高远、内涵深刻,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阶段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我市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市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格局、“资源型、趋同化、低度化”的产业和产品结构还未根本改变,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城镇化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发展差距拉大特别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大的状况也还未根本改变,我市仍处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与全国、全省相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也更为艰巨。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深刻领会和正确把握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增强加快农村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把握新阶段“三农”工作的客观规律,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不断提高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切实贯彻落实好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农村发展的各项工作。市、县区要建立和完善协调制度,对涉及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以及难度较大、久拖不决的问题,要加强调研协调,督促有关部门解决。要建立有约束力和可操作性的工作落实机制,做到长远有规划,近期有部署,年度有目标,措施有保障,结果有奖惩。各级涉农部门要把支持农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强化依法行政,切实搞好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引导服务和宏观指导。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与实施“云岭先锋”工程、落实《XX省农村工作守则》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农村党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加大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农业税减免力度。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扩大良种补贴,并逐步提高补贴水平。要完善各项补贴的具体办法,使政策更加简捷地落到实处,更加及时直接地让农民得到实惠。继续落实完善退耕还林由补粮食改为直接补现金的政策。扩大农业税减免范围,落实好龙陵、施甸、昌宁、腾冲四县从今年起实行免征农业税、隆阳区农业税降至2%的政策。减免农业税后,为保证乡村机构正常运转,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有关部门要及时做好专项财政转移支付工作。

优化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市、县区新增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及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生物资源开发创新等项目资金要向“三农”倾斜,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市级支农资金重点安排解决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和工作。市、县区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

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要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注意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坚持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调整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竞争力

坚持以加快特色食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为突破口,巩固提升粮油基础产业,做大做强烟草产业,着力拓展畜牧、林果、丝麻三大产业,稳步发展蔗糖、茶叶、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把保山建成云南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一是巩固提升粮油产业。种植粮食面积325万亩,增长0.77%。其中,水稻90万亩、产量41.2万吨,小麦38万亩、产量8万吨,玉米80万亩、产量28.7万吨。油料面积28万亩、产量3.2万吨,增长3.7%和6.4%。要抓好51万亩优质水稻、20万亩优质油菜、5万亩透心绿蚕豆、“保玉七号”繁育、杂交玉米制种等优质粮油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粮油单产。

二是做强做大烟草产业。完成烤烟指令性计划和出口备货收购任务74万担,产值46000万元;种植香料烟5万亩,收购产量10万担,种植生切烟1万亩、马里兰烟5000亩。实现烟农增收9000万元、税收增加2700万元的目标。

三是着力拓展畜牧、林果、丝麻三大产业。畜牧产业,要抓紧落实优势畜产品规划,靠科技、建基地、扶大户、搞示范、调结构,加强动物疫病防治,有条件的地方要通过小额信贷、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发展养殖小区,推进畜牧产业化、现代化进程。林果产业,完成以9万亩泡核桃为重点的经济林果项目建设,发展林下经济作物,巩固发展木材加工、林纸和经济林产品加工三大产业,经济林果产值增长5%以上;丝麻,新植桑园2万亩,面积达5.6万亩,种植亚麻2万亩,发展工业大麻4000亩。

四是稳步发展蔗糖、茶叶、蔬菜、咖啡、山葵等特色优势产业。甘蔗种植面积53万亩,新建2万亩吨糖田,产量230万吨,农业产值3.5亿元,产糖30万吨;茶叶面积35.6万亩、产量1.3万吨,分别增长1.4%、4%,新植名优茶1900亩;蔬菜面积32万亩,产量40万吨、增长9.4%,发展无公害蔬菜20万亩,优质辣椒2万亩;咖啡面积稳定8万亩,力争实现产量1万吨,农业产值6600万元以上;山葵新植3000亩,发展到1万亩;积极发展石斛等中药材及花卉。

市、县区要继续安排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专项资金,积极筛选、申报省级扶持项目,加大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力度,健全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的机制,促进龙头企业更多地接纳农民就业、更好地带动农民致富。要引导和支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切实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加大农业对外开放力度,积极争取外来资金和技术,兴办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的从事生物资源产品开发加工的“三资”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

抓好科技进村入户帮扶致富工作。全市计划在三年内组织千名农科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培育600个科技示范村,5万户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30万户农户,150万人增收致富奔小康行动已经启动。今年的目标是:从农业、林业、水利、畜牧部门中抽调农业科技人员1135人,投入资金1亿元,到300个村(企)进行帮扶,带动3万户农户15万人增收致富。要通过组织实施农林水畜扶贫等项目,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状况,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科技素质。这项行动,是一项综合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实施,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机制创新,效益挂钩,严格奖惩的原则;要坚持整合资源,整合资金,项目支撑的原则;要坚持与“三农”工作重点紧密结合;要坚持把选拔优秀农科人员到第一线与干部培养任用相结合;要坚持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及推进“云岭先锋”工程相结合。要加大宣传力度,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要结合这一行动的开展,加大良种良法的推广力度。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搞好大宗农作物、畜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扩繁推广,优先扶持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的组装集成与配套技术开发,使良种推广面达85%以上。要在玉米大小叶斑病为主的作物病虫害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上有突破。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特色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应用步伐;增加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加快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力度,积极培育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发挥农业院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和有关基本农田占用“五不准”制度,着力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产出能力,完成中低产田改造5万亩,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用途不变、质量不降。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建设。认真组织冬春农田水利建设,抓好3922件各类水利工程,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29.56平方公里,解决6.33万人的饮水困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各县区、乡镇要制定本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组织和引导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兴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并加强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在继续加快施甸县三块石水库、隆阳区明子山水库除险加固和施甸鱼洞水库、昌宁大城水库等续建工程建设进度的同时,深入做好龙陵808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的准备工作,隆阳红岩水库、腾冲甘露寺水库、龙陵三岔河水库、芒宽中型灌区、腾冲牧区水利建设等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继续加强11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的前期准备。实施好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进行补助的试点。

着力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抓好营林造林和林业管护工作,完成人工造林任务,继续争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加快退耕还林核权发证工作进度,做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各项准备工作;新建13000口沼气池、太阳能、改造烤烟烤炉、发展小水电带燃料项目,节约能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培植非木质资源、森林生态旅游、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开发利用,全面推进保山生态建设步伐。

(六)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积蓄以城带乡的力量。科学制定规划,以现有的城镇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以产业为依托,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目标,把发展小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实施政策带动、产业带动、信息带动、市场带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乡互动的格局,实现以城带乡,协调发展。建立完善农业农村信息资源系统,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城乡统一互动的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和完善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网络齐全、功能完备、交易灵活、高效统一的城乡市场体系。加强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引导,改善外部环境,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应,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繁荣小城镇经济,夯实以工促农的物质基础。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引导和帮助农民就业。实施“阳光工程”、“百万民工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高中及其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的优势,抓好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增强外出就业、稳定就业的能力。建立健全市县乡劳务市场与就业中介组织网络,通过调整结构推动、龙头企业牵动、加快城镇建设拉动、完善保障鼓动、发展非公经济启动、选派干部带动等形式,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争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次,有序输出劳动力1.5万人以上。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完善政策,通过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金融信贷服务水平等措施,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鼓励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多渠道、多种模式发展的新路子。按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今年起要在各县区每年重点扶持10个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各县区要做好其规划。

突出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贯彻省政府在文山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不断加大扶贫开发的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推进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工作。做好100个以特困村村民小组为单位的整村推进开发试点工作。各地要以村为单位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做到最贫困的农民先扶持,最贫困的村先集中力量扶持,先难后易,分期分批解决贫困问题。把落实全省“兴边富民”会议精神、落实三年规划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转移;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解决贫困群众的急需困难为切入点,抓好7000户贫困户茅草房改造工程;以创新扶贫机制为切入点,巩固和扩大小额信贷扶贫、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从多方面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抓好国债易地开发续建和1500人的易地扶贫安置。有效地整合扶贫项目资金,形成合力,推进扶贫开发,全年解决2.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以“十星级文明户”为主的各类创建活动,在农村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社会治安等社会事业的发展,重视禁毒和艾滋病防治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七)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支持和保护农业

抓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第二步工作。按照“两取消、三改革”的要求,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在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和健全机制等方面有所突破;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优化学校布局,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确保乡镇政权正常运行;重视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逐步化解乡村债务。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和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做好隆阳区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和其他四县农村信用社改制工作,发挥其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县域内的各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国家和财政农业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对中小型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市场设施、县乡道路等建设实行“谁投资、谁受益”,明确产权,鼓励社会资本特别是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继续推进县区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7

本文介绍了北京农村雨洪利用工程概念的提出,2010年北京农村雨洪利用工程概况、雨洪利用工程的模式、工程运行所带来的效益,对雨洪利用工程给予肯定。

关键词:概念概况模式效益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北京市雨洪利用工程的提出

雨洪利用是把从自然或人工集雨面流出的雨水进行收集、集中和储存,是水文循环中获取水为人类作用的一种方法。北京市曾于20世界90年代初,开展了“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雨洪利用研究”课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北京城区和农村雨洪利用的对策和技术措施。随着技术的成熟,北京市自2006年至今,一直在加大对雨洪利用工程的投资,且每年都对工程的运行情况作出评估。

二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概况

(一)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的总体概况

2010年,北京市以实现雨洪利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安全迎汛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等“五个结合”为指导思想,以实现山区增加水库蓄水、平原增加回补地下水、村庄增加农村生产可用水量等“三个增加”为基本原则,按照坑塘雨洪模式、沟道雨洪模式、塘坝雨洪模式、庭院雨洪模式,在门头沟、房山、顺义、昌平等13个区县,充分利用村内的废弃坑塘、低洼地、砂石坑等,拦蓄雨水、蓄滞雨洪,建设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增加蓄水能力232.41万m³。(见表1)

表1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建设情况表

(二)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的五种模式简述

将雨洪利用工程建设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防洪除涝、安全迎汛相结合,与污水治理、再生水利用相结合,与改善村容村貌、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总结出坑塘、沟道、塘坝、庭院和膜面五种雨洪集蓄模式。

1、坑塘雨洪利用模式

利用村内现有废弃坑塘、鱼池、砂石坑等,经过清淤、土石方整治、边坡护砌、坑塘改造以及沉淀、过滤等设施建设,集蓄雨水,形成景观水面,灌溉绿地。

2、沟道雨洪利用模式

山区县在水库下游地区,利用山涧沟道、排水沟渠,通过疏浚、拦污、沉淀、过滤等设施的建设,汇集和存蓄雨水、泉水,用于农田、绿化灌溉。

3、塘坝雨洪利用模式

利用山区沟谷的现有塘坝,进行维修改建、闸门维修、防渗护砌,利用地形高差,集蓄山坡、沟谷天然雨水,增加集蓄水量,保证周边粮田果树的灌溉用水以及旅游景观用水。

4、庭院雨水利用模式

利用村庄的屋顶、集雨樽以及不透水的硬化路面等进行雨水的收集、利用。

5、膜面雨洪利用模式

利用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室顶和设施大棚膜面作为雨水收集下垫面,通过集雨管沟、净化设施和集雨池将雨水存储起来,利用微灌等技术将收集的雨水用于设施农业灌溉,满足作物旱时用水。

表2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集蓄模式表

三、2010年北京市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发挥的效益

2010年新建150处农村雨洪利用工程完工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建工程通过蓄水,形成了景观水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通过入渗,回补了地下水;部分工程通过配套灌溉设施,利用雨水灌溉,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通过清除垃圾,绿化美化,解决了以往坑内乱倒垃圾、臭气熏天的脏、乱、差现象。

(一)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实现雨洪高效利用

1增加水资源可利用量

工程运行后,可截污蓄清,拦蓄雨洪水,增加农村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量,2010年建设的150处雨洪利用工程,在汛期实际蓄水量达到250余方。

2补充灌溉水源

通过建设泵站、铺设管道、配套灌溉设施,利用工程集蓄的雨水补充设施农业、大田作物、绿地高耗水期的灌溉用水,满足作物生长需水的同时,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黄安农庄位于黄安村口,农庄后面有一山泉,由于山庄资金有限,未能很好的治理利用,山泉水白白的流走,使当地的有限资源浪费。

该项目结合雨洪利用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农庄后面的山泉水与硬化路面雨水;修建集泉池,形成景观池塘,积蓄雨水用于200平方米绿化灌溉和周边景观及农地灌溉用水。

3回补地下水

利用现有沟道、坑塘、砂石坑等收集、存蓄雨水资源,拦蓄地表径流,延长滞洪时间,减少雨水径流外排,利用沙性土壤良好的渗透性能,增加雨水的自然下渗回补,不但减少了雨水的蒸发损失,而且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程度,补充地下水,涵养水源。

(二)治污蓄清,循环利用

1雨洪利用与农村治污相结合

利用土地渗滤、水生植物净化、湿地处理方法对村内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出水进入雨洪坑塘,同时集蓄雨水,灌溉周边绿地及农田,实现雨水、中水的循环利用,改善村内水环境,积极推进农村循环水务建设。

平谷区鲍家庄村原坑塘是村民生活垃圾堆积地和污水汇集地,坑塘淤塞、水体污染严重,已经失去了原有的蓄水功能,严重的污染地下水。通过采取垃圾清运、净化设施等工程措施,对坑塘进行综合治理,使其恢复、扩大蓄水能力。

2雨洪利用与湿地建设相结合

利用雨洪工程存蓄的功能,针对农村存在少量低浓度污水,通过种植荷花、睡莲、蒲草等水生植物,构建人工保护湿地,通过物理沉降、微生物降解、土壤阻截、植物吸收等作用,净化水体,恢复生物多样性,发挥贮蓄雨洪、净化水质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多重功效。

八家地郊野公园雨洪利用工程位于东升乡八家地郊野公园内,项目总面积4万㎡,草地绿化面积24137㎡,湿地总面积13095㎡,包括北侧潜流湿地和南侧两块表流湿地,蓄水总库容15000m³,工程竣工至今共收集雨水近4万m³。项目利用公园内积水涝地建设湿地收集利用雨水,利用水生植被过滤,实现雨水的循环流动和自然净化;建设水体循环系统,营造了动态水景观的同时有利于保持了湖体水质净化。综合以上,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净化和利用。

结论

北京市2010年雨洪利用工程的实施,从以上论述内容来看,确实发挥了工程的效益,既储存了蓄水量,补充了水资源可利用量,回补地下水,又治理了脏、乱、差、臭的水环境,缓解了北京水资源紧缺的压力,为北京市营造人水和谐的氛围,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实现乡村水环境型雨洪利用工程和都市型雨洪利用工程。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水务局、市规委,《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1995年开始实行;

[2]北京市水务局、市规委,《关于加强建设工程用地内雨水资源利用的暂行规定》,2003年3月4日市规发(2003)258号公布,自2003年4月1日起施行;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农村供水;成效;自来水;入户工程;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5-0058-02

1 基本情况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地处六盘东麓,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总面积2528.65km2,属国定贫困县之一。全县总人口2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18万人,回族人口7.80万人。境内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7.4~8.5℃,无霜期140~170d,正常年份降水量350~550mm,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份,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和当地群众饮水困难的主要矛盾。

彭阳县先后利用“生命工程”、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9处(其中饮水解困工程17处,饮水安全工程22处),改造泉水131眼,建水窖(土园井)4.75万眼,配套水窖混凝土集水场9554处、集雨布4940块、屋檐集水1300套,工程设计年供水量354.05万m3,日供水能力0.97万m3,解决了15.60万人、5.40万头大家畜、7.72万只羊的饮水困难问题,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止2012年,全县饮水安全人口10.57万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45.6%。

2 农村供水取得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重视农村饮水和乡镇供水工作,曾多次指出“乡镇供水工作这是为人民造福的大事,对人民生活生产关系极大”。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事关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是农村水利一项重要而长期的任务。彭阳县农村供水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程,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1 兴建了大批的农村饮水工程

在区市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政府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勇于探索、团结务实、锲而不舍、艰苦创业”的彭阳精神,紧抓投资机遇,建设民生水利。目前,全县已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39处,完成工程总投资10136.99万元,解决15.6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2.2 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脱贫致富进程

通过修建农村饮水工程,使受益区农民从繁重的人挑水、畜驮水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投入到农业、工副业生产中,许多农户还利用饮水工程的多余水源,积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搞庭院经济,拓宽了致富门路,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以目前为例,全县共解决15.6万人的饮水困难,年可节省农村挑水劳动工日约348.58万个,按每个工日20元计算,年可创收6971.60万元,相当于人均年增收300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2.3 减少了疾病,增进了健康

受益地区群众,过去长期饮用当地涝坝水、坑水、高氟水,卫生条件差,肠道传染病、肝病、氟中毒病等发病率高,有的群众一年劳动所得还不够看病钱,精神上和肉体上遭受极大痛苦。饮水工程建成后,根据固原市防疫站化验分析,以上工程水源水质中pH值、总硬度、各种离子等项指标均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有关规定,供水量满足每人每天40L的需水要求,而且做到了供水到户,达到自来水的要求,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条件,因饮水导致的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2.4 增进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

由于缺水,村之间、村民之间经常发生水事纠纷。在许多地区,因争水而产生矛盾,影响了团结和社会稳定。饮水工程建成后,人们摆脱了缺水的困扰,减少了纠纷,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德政工程”、“富民工程”,送来的是“生命水”、“致富水”、“幸福水”,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强了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

2.5 改善了生态环境

农村供水工程建成后,有了足量优质的水,人们居家生活和精神面貌大为改观,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意识大大提高,与水有关的疾病明显减少。群众开始改厨改厕,购置洗衣机,群众用节约的水在街道周围、房前屋后植树造林、种花种草、改善了生态环境。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悄然变化,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6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乡镇供水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乡镇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实践证明,乡镇供水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对农民素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3 建设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的必要性

3.1 实施农村自来水入户工程,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消费需求疲软,进一步扩大内需将成为我国经济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也是该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扩大内需关键之一是迅速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调整农民的消费结构。实现自来水入户,可以通过政府投资实现对经济的拉动,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变革农村消费结构。是继村村通电、通路、通讯之后的又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基础工程。工程的实施,将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繁荣农村经济乃至全区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9

在当前冬季水利建设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水利工作现场会,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动员全市上下抢抓有利时机,大干当前,迅速掀起农村水利建设的热潮。上午,部分与会同志参观了建湖县农村水利建设现场,看了后,很受鼓舞,深受启发。我想有几点值我们大家借鉴和反思:一是“真正抓”。建湖的水利建设能够在短期内有这么大的气色,关键是一把手重视,亲自部署,亲自跑省跑部,这几年建湖水利建设项目也争取得比较多。什么事情,就怕“真抓”,只要我们足够重视,一定会有成效。二是“重点抓”。就是农村水利建设要抓到点子上,当前既要重视工程建设,更要重视长效管理,今天我们沿途所经河道都“清清爽爽”,说明我们建湖县在河道长效管理上已有了突破。三是“创新抓”。资金是制约农村水利建设的瓶颈,如何来突破,靠什么来突破,要学学建湖的办法,创新思路,通过市场运作,想方设法筹措资金。马上,市水利局、建湖县、滨海县、盐都区四个单位还要作交流发言,各地要认真学习借鉴。最后,李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先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工作

近年来,全市各地立足实际,坚持不懈地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水利得到了长足发展,为促进农业丰产丰收、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年,各地按照“三保一促”的要求,抢抓机遇,加大投入,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全市累计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总投资7.2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共投入劳动积累工408万工日,完成总土方8300万方,加修加固圩堤728公里,完成小沟级以上配套建筑物工程5161座,新建和改造排灌站390座、圩口闸301座,改造中低产田15.5万亩,恢复和改善灌溉、排涝面积16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2万亩。其中,农村河道疏浚完成土方5425万方,占市下达计划的123.3%,552个村完成整村推进任务;灌区改造工程完成射阳五岸七期、八期、滨海三层灌区二期等工程建设任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面提速,完成了省下达的65.02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实践证明,水利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如果没有各地坚持不懈地开展农村水利建设,增强农业农村抗灾减灾能力,就不会有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高效农业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持续繁荣的好形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四个差距”:一是农村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差距。我市虽处里下河腹部水网密布地区,但“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普遍存在,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缺乏的状况比较严重,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用水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二是水环境治理与人民群众企盼有差距。全市河流污染十分严重,水质较差。据环保部门调查,全市河流水质总体状况都有所下降,布设的54个监测断面,劣Ⅴ类的有2个,已严重威胁到居民的饮水安全。大范围、小流域内各类水污染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日渐成为社会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恶劣的水环境不仅是饮水安全问题,而且是生产安全问题,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加快治理水环境的呼声十分强烈。三是水利工程建设与河道长效管理有差距。尽管我市水利各项工作在全省的位置前移,但农村水利管理水平在全省滑坡,河道年年疏、年年还是老样子,其根本原因是河道管理跟不上,制度没有建立,责任没有落实,资金没有到位,整个长效管理工作“失之于空、失之于软、失之于散”,投入效益衰减。四是农村水利投入与建设需求有差距。前几年农村“两工”投入的重点在公路建设,现在投向农村水利建设的比重虽有所提高,但“两工”总数减少,投劳不足,冬修水利工作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和声势。水利建设投入的多元化和市场化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基本上还是“等、靠、要”。

这些差距的存在,除客观因素外,根子还是思想认识的差距。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没有把农村水利工作真正摆上应有的位置,认为“开开会、布置布置”就行了,认识不到水环境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水环境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生产要素,更是一个重要的投资环境,是提升地区形象、繁荣经济的重要基础。新时期我们必须要有新的治水理念,努力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思路上存有偏差。现在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河是“疏一条、丢一条”,疏过的和没疏过的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这是我们思路存在的重大偏差。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是管理,管理不到位,投入再多也是“白搭”。我们要转换思路,在加快工程建设的同时,把长效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管理来保证河道功能、效益的发挥。三是体制机制不全。有些地方水管理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投入不足,激励措施不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不能顺利有效开展。有的部门不能尽快地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水利工作的要求,走的还是“老路”,吃的还是“老本”,服务的主动性不够。特别是基层水利单位仍然过着靠“水”吃饭的日子,没有生存危机、本领危机、位置危机,创新意识不强,活力不足,在农村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发挥不突出,等等。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地、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村水利建设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事、要事来抓,克服困难,创新机制,加快推进,努力使全市农村水利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取得新的突破。

二、抓住重点,强力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工作

明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一年,面临的形势和环境将十分复杂。做好当前和明年的农村水利建设工作,对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农村水利建设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突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建设重点,以多渠道增加投入为保障,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更大力度地加快农村水利建设,为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主要目标任务是:完成小沟以上土方6000万方,整村推进550个村的河塘整治,加修加固圩堤350公里;完成小沟级以上建筑物3100座;完成省下达的年度饮水安全任务;争取用三年时间,全面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制度,公路沿线的50个乡镇明年要全部达到管理要求。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抓好:

一是抓住农村河道长效管理重点。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地在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但面上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多数地方河道管理处于无制度、无队伍、无经费的“三无”状态。前不久,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在我市视察农村水利建设工作时,明确指出当前河道管理问题十分突出,要把长效管理工作作为农村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所以,今天会议的重点就是要扭转过去“重建轻管”的思想,尽快把河道长效管理工作抓上手。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意见》,制订了考核办法,决定用三年时间全面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河道管理的常态化。各地要结合实际,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新模式、新方法。一要建立管理制度。这是开展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关键,只有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各项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各地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一整套易掌握、易操作、易考核的长效管理制度,扎实有效地推进农村河道长效管理工作。二要成立管理队伍。各地要建立健全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构和队伍,对大的流域性河道,要明确河面清洁、河坡绿化、垃圾清运等重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保证农村河道的养护和保洁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对小的区域性河道,要直接包干到人,建立责任制。三要组织突击活动。在建立制度、开展长效管理的同时,要抓好“三个突击”:要突击清理,对正在疏浚的河道要进行突击清理,做到河道疏浚到哪里,管理措施就跟到哪里;要突击整治,对水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要组织人力、物力,进行重点整治,并及早转入长效管理环节;要突击活动,在农村“三大会战”中,要利用夏收后、秋收后农闲时节,组织群众集中开展突击活动,开展水环境的综合治理。

二是抓住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重点。要利用当前有利时机,组织发动群众,扎实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水利工程建设。一要加快农村河道疏浚。明年是完成河道疏浚“十一五”规划目标的最后一年,各地要按照计划任务,抓紧落实分解,细化工程方案,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各地要组织“回头看”,对五年的目标任务进行总结,及早做好迎接省检查验收的各项准备。二要加快里下河圩区治理。按照“综合规划、统筹兼顾、科学整治、分期实施”的原则,继续开展圩区治理工程建设,加快综合整治步伐,不断提高圩区水利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三要加快灌区配套改造。明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滨海县三层灌区2008年度项目和阜宁县渠南灌区2009年度项目。我们要按照要求,加快建设,使工程及早投入运行。同时,要积极探索灌区改革工作,通过发展用水协会、吸引群众共建等途径,引导农民参与灌区管理,充分发挥灌区改造的综合效益。四要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建湖和亭湖2个县(区)是我市明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另外还有6个县(市、区)专项工程。有项目建设任务的县(市、区)都要严格按照建设方案组织实施,整合优势,集中投入,确保圆满完成任务。

三是抓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重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是关系到农村居民生存、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是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我市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的满意度很高。我们要继续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009年度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已向社会公示,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保障水源、改善水质、保证水量、提高标准”的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加快施工进度,按期完成今年建设任务,使受益群众早日喝上安全放心水。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要延长到2013年,还有四年时间,各地要按照时序进度要求,落实任务,确保全面解决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问题。一要摸清底数。各地要认真组织开展调查研究,算好大账,目前还有多少人口饮水不安全,还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年度项目。二要搞好规划。按照“先急后缓”的要求,根据人口分布状况,统筹研究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布局,抓紧做好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持续推进新一轮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三要统筹安排。对已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地区,要加强管理,发挥工程效益,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对尚未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地区,要统筹安排好群众的饮水问题。对具备集中供水条件,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可新建、改建自来水设施。对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通过改扩建增加水处理设施。对水源遭受严重污染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要重建水源工程,确保群众饮水安全。

三、创新机制,迅速掀起农村水利建设的高潮

当前,正是大搞农村水利建设的关键时期。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迅速行动,精心组织,创新机制,努力掀起农村水利建设的热潮。

一是创新农村水利工作推进机制。农村水利的投入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我们在组织推进工作中,要创新机制,学会新时期做群众工作的方法。要强化宣传发动,善于引导和利用当前群众关注水污染、热切盼望治理水环境的情绪,调动他们参与支持农村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要大力培植典型,特别是农村河道长效管理的典型,让参与管理的农民得实惠,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投入农村水利建设的热情。各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要求,创新办法,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创新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在落实好“公共财政对水利投入达可用财力的2—4%,土地出让金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水利建设”政策的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要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实行公共财政均等化,大幅度地增加地方财政对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要运用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一土多用”、“以河养河”等途径,深化农村水利改革,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激发农村水利发展的活力。要引导群众投资投劳,积极探索尊重农民意愿、民主议事兴办水利的新路子,鼓励引导受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用水户协会、种田大户等社会主体投资农村水利建设,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参与、社会补充的农村水利建设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村水利工作总结篇10

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演进中,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江河安澜,

为了国计民生,

为了人水和谐,

不懈地追求甚至用毕生的精力

谱写着一首首壮丽的兴水富民之歌。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的摇篮。在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水被列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问题之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将得不到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减半。第5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从2005年到2015年为“生命之水行动十年”。国际社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反映出水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水之所系,国之命脉。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江河安澜,为了国计民生,为了人水和谐,不懈地追求甚至用毕生的精力谱写着一首首壮丽的兴水富民之歌。长期工作在水利战线的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就是一位以“人水和谐发展,兴水富民强国”为己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共和国的水利事业绘出了精彩之笔的水利人。

倾心“富民之水”

让水利与新农村建设同行

一眼眼深深泉水喷涌而出,一座座蓄水池落地而成,一根根输水管编制成网,一股股清水流入百姓家中……这是在一些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现场随处可见的场景。近年来,一些地区特别是西部贫穷地区实施了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这里的群众摆脱了缺水的煎熬,用上了党和政府送去的“幸福水”、“致富水”,农民们祖祖辈辈想水、盼水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正在造福一方百姓。谈到这些,作为全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宏观筹划者和指挥者之一,翟浩辉在欣喜之余更多了一份清醒。

2000年1月,翟浩辉从江苏省水利厅厅长上调水利部任副部长,分管农村水利等项工作。长期的基层水利工作实践让他深深地体会到,农村水利特别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举出一系列数据解释说,我国水资源短缺,降水时空不均,农业生产高度依靠灌溉。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大规模水利建设和长期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亿多农村人口实现了安全饮水,8.4亿亩灌溉面积产出了占全国总量75%的粮食,90%的经济作物,其中约有62%的农村饮水和55%的灌溉面积(不包括大中型灌区的田间工程)是依靠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解决的。

2006年,长江上中游地区和西北地区的部分省份遭遇严重旱情。重庆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干旱,四川东北部出现50年不遇的大旱,严重干旱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四川、重庆多为山丘区,很多地方主要依靠小型水利工程抵御严重旱情。翟浩辉特别提到,在2006年发生特大干旱时,元帅的家乡四川省仪陇县最严重缺水的26.5万人中没有一户发生饮水困难,这首先得益于这个地区近年比较完善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体系。

因此,农民群众把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称为“小工程、大德政”。为了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给农民送去“幸福水”、“致富水”,翟浩辉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水利特别是农村饮水工作,总书记、总理、回良玉副总理等领导同志多次对农村饮水解困工作作批示和指示,中央财政乃至地方财政逐年加大了对农村水利建设和解决农民饮水困难问题的投入。翟浩辉介绍说,2006年仅中央对农村饮水、灌区改造、农业节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泵站改造等各项投资就增加到100多亿元,比2000年他上任之初增长了50倍!

为了把中央对农村水利特别是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投入使用好,把中央的“兴水富民”政策落实好,翟浩辉一方面精心组织,缜密论证,科学决策,另一方面不辞辛劳,日夜兼程,实地考察工程建设。2006年初春,为了了解西部一些省、自治区的农村水利建设情况,他乘坐汽车行程1000多公里,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出发,一直到宁夏引黄灌区,一路走一路仔细察看沿线农村水利设施。

有一次,翟浩辉到西部参加一个农村水利工程的开工仪式,突然滚滚的沙尘暴铺天盖地而来。为了让这项当地农民盼了多年的工程如期开工,他坚持让仪式继续进行。当仪式结束时,他和参加开工仪式的人一样,从头到脚都落满了细沙土。谈起这件事,翟浩辉感慨地说:“对于常年在野外工作的水利工作者来说,顶风冒雪,日晒雨淋,是很平常的事。”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翟浩辉又多了一份对农村水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的深层思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总结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翟浩辉认为,长期以来,农村水利存在设施不足、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难以起到基础、条件和保障作用。因此,把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预期效果的现实选择。当前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发展节水灌溉和农村水土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农村水利工作的重点任务,为新农村建设尽快取得实效作出积极的贡献。

今后五年,他计划抓好六件事:一是解决1.6亿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开展以节水为中心的灌排设施改造,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亿亩,扩大灌溉面积3000万亩。三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将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至34%;七大流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重点治理初见成效。四是科学发展农村水电,新增农村水电装机1500万千瓦,建设400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五是加大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力度,发展节水灌溉饲草料地400万亩,保护草地1.66亿亩。六是把整治农村水环境作为新时期农村水利建设的重点任务,为实现优美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创造条件。

情系“生命之水”

从饮水解困到饮水安全

有资料显示,从2000年国家启动农村饮水解困项目以来的5年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及地方政府投入和群众自筹共投入222亿元,使6700多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困难,提前一年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的任务。解决饮水困难问题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密切了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稳定,深受农民的欢迎,被农民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生存之本。饮水解困只是解决人们能喝上水的问题,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解决人们能喝上安全卫生的水。对此,翟浩辉有更清醒的认识。他说,我国通过饮水引起和传播的疾病有50多种。要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最好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和合格的卫生条件。

2004年至2005年,翟浩辉组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最大规模的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和复核评估工作,参加调查评估的人员约20万人,涉及3.8万个乡镇、65万个行政村,采用水样报告6万多个,完成2661个县级调查报告和30个省级调查评估报告,全面查清了中国农村水利和饮水困难现状等问题。水利部、卫生部、发改委、统计等部门组成调查复核评估组,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实地复核评估,在此基础上完成《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向中央提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转变机制、增加投入等8项建议。同时,翟浩辉还主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沟通,向他们通报情况,陈述想法,提出建议,取得了这些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从农村饮水现状调查结果来看,按现行饮用水标准,全国农村有3.23亿人饮水不安全,其中各类饮水水质不安全人口2.26亿。甚至有些地区的群众还在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带有血吸虫的水。翟浩辉动情地说,饮水不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已成为和谐社会的严重制约因素。

翟浩辉在抓农村饮水解困问题的同时,竭尽全力落实中央及水利部党组关于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决策和部署。2005年,国务院及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先后下发了8个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及农村水利建设的文件。在他的组织和推动下,2000年至2006年,仅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及饮水解困的全国性会议就先后召开了8次,研究确定了保障饮水安全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和具体措施。

翟浩辉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作,2006年8月30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将农村饮用水分为安全和基本安全两个档次,分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项指标进行评价,明确提出将原定“十一五”时期解决1亿人饮水安全的目标提高到1.6亿人,用10年时间基本解决3.23亿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理念。”

为了落实好中央的决策,解决3亿多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提出多种思路:对离城镇较近地区,提倡通过延伸城镇已有的供水管网来解决;对离城镇较远、人口稠密的地区,提倡兴建适度规模的跨村镇联片集中供水工程;对居民点分散、水源规模较小的地区,提倡兴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对在供水成本较高的地区,特别是高氟、高砷、苦咸水等难以找到良好水源的地区,提倡采取特殊水处理措施,兴建集中供水站分质供水。同时指导地方因地制宜,该修水库就修水库,该从远处调水就调水,西部有些地方适合一家一户修水窑,就积极总结推广修水窑的经验。”

翟浩辉说,在资金保障方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政府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鼓励农民投工投劳。中央资金将对中西部地区重点扶持,东部发达地区主要是利用自身财力,加快解决现存的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目前,各地已经纷纷启动或加快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将喝上比较洁净的饮用水。

打造“平安之水”

助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翟浩辉从最基层的水利工作做起,在江苏省水利战线奋斗长达30年之久。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江苏治水成就辉煌:治淮、治江、治太,流域性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初步建成;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引江济太,跨流域水资源调度体系搭起框架;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却成为全国的粮食大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绩斐然……作为长期担任水利部门主要领导的翟浩辉,见证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水利的发展,更为江苏水利建设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江苏滨江临海,地处江淮沂沭泗等河流下游,长江横穿东西,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网密布,1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承受上游200万平方公里的洪水下泄,素有“洪水走廊”之称;加之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淮北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垦区水资源较为紧缺,东部沿海地区及长江口门又经常遭受台风海潮袭击。

水,滋润着江苏大地,又让江苏承受着种种威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江苏是一个洪涝旱风暴潮灾害频发的省份,水利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非常重视水利建设。作为水利厅厅长,翟浩辉决心打造一方“平安之水”。他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长年奔波于江苏大地的江河湖海之间,实地考察,具体部署,现场指挥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建设。因为许多工程地处偏僻,气候多变,他不得不经常顶风冒雨,风餐露宿。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他几乎每年春节都是在水利施工工地度过的。“千秋大业,要对历史负责,不留遗憾”。他从薄弱环节抓起,实行施工、监理、质监、设计和建设方同时验收的办法严控质量,使工程优良率达100%。

在1998年盛夏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长江上中游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深受水灾之害,许多地方一片,而地处下游“洪水走廊”的江苏省却安然度汛。当时江苏老百姓形象地比喻:“堤外洪水滚滚,堤内安居乐业。”这一年江苏省仍然取得了农业的特大丰收,经济仍然保持了快速发展。因为在防洪抗洪中作出的杰出贡献,翟浩辉获得了“全国抗洪模范”荣誉称号,受到了人事部、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和总政治部的联合表彰。

思考“发展之水”

让“可持续”成为永恒主题

翟浩辉坚持每年用大量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并把这些调研结果加上自己的思考,写成多篇调查报告。近几年他写出的《西部大开发水利要先行――关于豫陕蒙水利及生态与环境的调查报告》、《关于山东临沂发展民营水利的调研报告》、《节水促抗旱节水保发展――关于黑龙江省甘南县发展农业节水的调研报告》、《打井抗旱以水定播调整结构全面节水――关于宁蒙引黄灌区抗旱节水有关情况的调查报告》、《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关于陕西省改革农业水价、减轻农民负担的调查报告》、《设置区域(流域)水利站是深化乡镇水利站管理体制改革的有益形式――对江苏省、北京市乡镇水利站建设情况的调查》等有分量的调查报告,成为许多水利建设重大决策的依据。

2006年1月,《水利与可持续发展》一书出版,书中收录了翟浩辉近几年来发表的论文、调查报告、讲话共19篇。这些文章集中反映了翟浩辉长期以来对水利事业的思考,多侧面、多角度地论述了水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其中许多观点和看法不乏创新之处。

从前人与自己多年治水的经验和教训中,翟浩辉不断深刻反思如何更好地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他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应该逐步从无序、无节制的人与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的人与洪水和谐。给洪水以出路,就是给人以生路;给洪水以出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选择。“给洪水以出路,与洪水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他治水工作的指导思想,并自觉地贯彻到治水实践中去。他说,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加倍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翟浩辉更加深入地思考水利现代化的问题。他认为,面对不断加快的现代化进程,水利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找到合适的定位。他归纳为,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防污性社会,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作的最终目标,也是现代水利的最本质特征。

翟浩辉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造诣,不仅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赞许,而且得到了水利学术界的充分肯定。1995年,时任江苏省水利厅厅长的翟浩辉被聘为海河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水利部副部长后,他仍抽出时间到大学为师生讲课。

确保“清廉之水”

用制度与自律筑起防腐大堤

每一项水利工程投资,都是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甚至上亿元。这么巨大的经费支出,如果管理不好,使用不好,肯定要出大问题的。近年来,人们忧心忡忡地看到一些行业频频发生腐败大案,经常发生“工程上马,干部下马”、“大楼立起,干部倒下”的悲剧。同样是一笔巨额的工程项目投资,这几年发生在水利系统的腐败案件就比较少。谈到这些,翟浩辉欣慰地说,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用比较严密的制度防止和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2002年,翟浩辉在一个中央重点扶持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县调查研究,并结合以往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了对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督管理的六项制度,即全面落实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巡回监理、明确管理责任和建立水价机制。具体而言,一是将所有饮水不安全的情况全部在报纸上公布,进行公示,让人民群众监督;二是水利建设资金建立使用支出档案和报账制;三是工程承包实行招投标,材料实行集中,由水利、发改委、监察、商业等部门组成一个联合的班子全程监督;四是实行严格的工程监理制;五是建立工程建成之后的管理责任制;六是加强整个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审计检查,防止出现漏洞。

翟浩辉介绍说,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农村人畜饮水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关于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村镇供水工程管理的意见》等管理办法和制度,各省市乃至县也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更详细、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和办法,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使用和效益的发挥。

翟浩辉说,随着我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我们总结出了由农民自己参与用水管理的模式,推广了以农民用水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形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翟浩辉评价说: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就是将工程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用水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让他们独立、民主地选举协会领导人,在管理、建设、财务上享有高度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了农民“自己事自己办、自己工程自己管”的积极性,保障了工程效益发挥。湖北漳河灌区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议事,筹集资金,对所辖的末级渠系工程进行了维修改造,灌区农民用水协会共投资44.6万元,投工投劳1.23万个,对渠道清淤清障129.71公里,完成土方3.6万立方米,衬砌渠道2.6公里,出现了近20年来未有的农民兴建水利的新景象。

翟浩辉解释说,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明确了政府、灌区和农户的责权利,落实了分级办水利的原则,政府主要责任是落实斗渠以上的建设投入和水资源管理,灌区主体任务是加强内部运行管理和骨干工程建设管理,农民则负责斗渠以下的田间工程的整治维护和管理。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用水户协会作为“一事一议”的重要载体之一,可以督促水费收缴,监督公平用水和节约用水,调解矛盾,加强与政府和灌区管理单位的沟通。在水利部、民政部等部门的积极培育下,全国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目前已达2万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