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十篇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十篇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29:48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1

1护理中的问题

1.1空气污染

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尤其在夜间,新生儿的出生使家属、朋友等探视陪伴者众多,各种细菌病毒也随之带入病房,而新生儿免疫防御机能尚未成熟,易致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1.2事故隐患

刚出生的新生儿,特别在1~2d内,由于有少量羊水残留胃肠道内或喂奶不当,常引起呕吐、呛咳,甚至窒息[2];新生儿的手脚圈、胸卡被家属随意放置易致混淆;为方便产妇喂奶,婴儿床依附于产妇床边,当产妇床上下摇起活动时,可能发生新生儿坠床、手外伤的危险。

1.3营养失调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吸吮刺激乳汁分泌的知识,认为“空吸”只能使新生儿体力下降;有的给予奶瓶喂养致新生儿对的错觉,影响母乳喂养;有的则认为新生儿长时间睡眠,不能打扰其睡眠,造成吸吮次数少,新生儿饥饿,营养缺乏。

1.4缺乏日常新生儿的生理知识

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生理性体重下降、生理性黄疸、肿胀、女婴出现阴道分泌物及少量出血等再现缺乏了解,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

1.5对新生儿护理缺乏科学知识

受长辈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会出现以下情况:①在新生儿皱褶处涂抹民间的矾灰致使新生儿皮肤受损;②使用大黄水为新生儿“清胎热”导致新生儿呕吐;③对新生儿脐带暴露不理解;④对新生儿筛查、新生儿游泳、抚解缺乏了解。

2护理对策

2.1医护人员加强对产妇及家属健康卫生知识宣教

严格探视陪伴制度,谢绝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及其它传染病的探视家属入室接近新生儿,最好实行陪客一陪到底。每日早晚开窗通风2次,每次30min,室温保持在22~240C,湿度55%~65%;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2次,紫外线消毒1次,每月做好菌落监测,母婴出院后床单位等消毒处理,防止院内感染。

2.2新生儿护理

对刚出生的新生儿,特别是1~2d内的,哺乳后30min内宜侧卧,让其头偏向一侧;也可喂奶后应轻轻拍背致吸入的空气排出,减少呕吐,新生儿的手脚圈、胸卡应齐全佩置,以免混淆;产妇起床活动前,先妥善安置好新生儿,确保其安全。

2.3讲解乳汁分泌的生理知识、早吸吮及母乳喂养的益处

乳汁产出的数量和产妇足够营养、充足睡眠、愉悦情绪及健康状况密切相关[3],早吸吮能促进乳汁分泌。新生儿出生后,尽快放于产妇胸前,实行母婴皮肤接触,促进早开奶,并要求产妇30min内给予吸吮,给新生儿以按需哺乳,每24h需8~12次或更多,每次20min以上;教给产妇如何唤醒新生儿的方法,指导具体的哺乳方法及,使之熟练掌握。母乳中含有大量抗体、丰富蛋白质和脂肪、多种免疫物质、矿和质、维生素和酶,是新生儿最佳天然食品,其他任何食品都不能替代,母婴同室内禁放奶瓶、及奶粉。

2.4帮助产妇及家属了解新生儿的生理表现,解除她们的心理压力

2.4.1观察新生儿体重及时加强喂哺

生后1~3d,由于新生儿进食少,水分丢失及胎粪排出,会出现体重下降,一般不超过10%,10d左右恢复正常,如体重下降超过10%,要观察产妇乳汁分泌量和新生儿吸吮情况,加强新生儿喂哺。

2.4.2讲解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由于新生儿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肝内葡萄糖醛酸转换酶活力不足,常出现生理性黄疸,5~6d达高峰,10~14d自行消退,而不需处理。

2.4.3讲解新生儿的生理变化

新生儿受母亲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出生后2~3d会出现乳腺肿胀现象,2~3周后消退,产妇不要用手挤压;女婴出生后5~7d阴道可出现分泌物或少量出血,类似月经来潮,持续1~3d可自然停止。

2.5传授科学的育婴知识,使新生儿健康成长

新生儿皮肤很娇嫩,皱褶处极易受损,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干燥,应每日晨沐浴1次,沐浴后不能用矾灰或爽身粉,因为容易堵塞皮肤毛孔,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皱褶处过厚的胎脂可用无菌石蜡油纱布轻轻擦去。要勤换尿布,大小便后用温热水清洗臀部,预防红臀的发生。

不得随意给新生儿“清胎热”,由于胎儿在宫内受羊水中物质的刺激或通过产道时接触含菌的粘液,出生后新生儿会出现结膜水肿或炎性分泌物,可用氯霉素眼液滴眼,3次/d,一般2~3d后治愈。而用“大黄水”、“金银花露”等是无科学依据的,且新生儿吞咽反射弱,胃容量小,不适极易引起呕吐。

暴露脐带护理是指新生儿出生24h后不需包裹脐部,用消毒棉签蘸75%医用酒精擦拭脐轮和脐线端,1次/d即可,这样操作方便,容易保持脐部干燥、清洁,也能预防感染。

新生儿筛查能及早发现苯丙酮尿症、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先天性肾上腺功能亢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游泳可增强新生儿的消化功能,促使胎便尽早排出,黄疸及早消退,营养早吸收,还可激发新生儿的脑神经发育,增强心肺功能;抚触可刺激新生儿的淋巴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平复新生儿的焦躁情绪,减少哭泣,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母婴间的交流,令宝宝感受到母亲的关怀与爱护。

参考文献

[1]李华,新生儿综合护理的体会[J]。临沂医学院学报2006,(27)197-198.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产后访视;健康隐患;护理

为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母婴保健工作的深入开展[1],我院采取了产后电话回访及上门家庭访视等服务,及时发现产后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降低了母婴的发病率。现将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在本市住院分娩的545例产妇及545例新生儿,均接受过产后访视服务2-3次。

1.2 方法 随访人分别于出院后3-7天内,产后10-14天,产后24-28天按照访视内容到产妇家中访视,了解产妇的体温、血压、精神状况,会阴伤口及腹部伤口、睡眠、大小便等情况,并检查、、乳量、宫底高度、有无压痛,观察恶露的量、色、性状,并观察产妇喂奶的过程。同时了解新生儿的一般情况,面色、精神、呼吸、哭声和吸吮情况;测量体重、体温,检查口腔、眼、耳、口、鼻、脐带和臀部在无感染,询问新生儿睡眠,大小便及喂养情况。

2 结果

产后访视发现存在问题有母乳喂养问题,会阴伤口感染问题,新生儿脐带问题,黄疸、结臀等。

3 护理措施

3.1 母乳喂养的护理:访视时发现对母乳喂养的重要性的优越性认识不足,直接关系到妇女产后康复,新生儿健康成长及母乳喂养是否成功[2]。母乳喂养问题归结为乳汁不足或淤积,喂哺和含接姿势不正确,添加母乳代用品。访视人员一定要教会其母乳喂养的技巧及手法。通过吸吮的刺激及饮食的指导,保证了产妇乳汁的充足,提高了母乳喂养率。

3.2 会阴伤口感染的护理:访视中发现3例会阴伤口全层裂开,主要原因为营养缺乏,饮食不均衡,不注意会的清洁引起。指导产妇科学坐月子,勤换会阴垫,用冬青树煮水冲洗会阴伤口,要吃蔬菜水果,保持有通畅的大便。

3.3 脐带脱离延迟与护理:脐带正常情况下1周便可脱落,访视中发现有迟脱情况,分析原因为产妇及家属处理不当,局部潮湿不干燥,结扎部位太高,应指导产妇每日用75%酒精棉棒擦脐窝、脐周2次,然后用干棉签擦干。

3.4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家访时通过询问及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多为生理性黄疸,注意判断是否属于病理性黄疸,观察手、足心黄染持续不退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增加喂哺的次数,多喂葡萄糖水,以促进胆红素排泄。

3.5 新生儿红臀的护理:新生儿红臀的原因为尿布更换不及时,包裹过紧过厚等。注意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指导家长做好皮肤护理,严重者予湿润烧伤膏外涂患处,取得较好的效果。

总之,产后访视要求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对产后访视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护理,给予产妇及时的身心支持和指导,避免或减少新生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做到优生优育,保证母婴安康。

参考文献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护理管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213

新生儿因其相貌特征相似,且不具备表达能力,如果不加以有效正确的身份识别,很容易造成新生儿抱错或医疗护理执行错误,其不仅会给患儿带来伤害,也会影响医院声誉,甚至面临被诉讼经济赔偿的结果。因此,保证护理安全,新生儿实行双腕带管理是有效回避这一风险的安全基石。

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是医护人员在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时间给予标明身份的标记;是产妇和家属辨认新生儿的凭证;更是医护人员进行预防接种和治疗护理时的查对证据。对新生儿做详细体格检查后,在新生儿手腕和脚腕系以标明新生儿性别、母亲姓名的腕带,在包被外系以标明新生儿床号及性别的床号性别标示牌[1]。有效提高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的正确性,降低了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本研究对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是一所市级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产科是其中的一个科室,单间设置,母婴同室,每年出生的新生儿均在2600例左右,新生儿均在上午进行沐浴,在新生儿沐浴前、中、后护理人员均要逐一核对新生儿的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以确认新生儿的身份识别。选取2014年分娩的新生儿2615例,日平均有35例新生儿进行沐浴。

1.2方法对核对新生儿身份时15例腕带、床号性别性别标示牌错误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2结果

2.1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存在问题(错误)率2014年分娩的新生儿2615例,日平均35例(每年有12775例)新生儿进行沐浴,核对新生儿身份时有15例(每年有5475例)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错误,存在问题(错误)率为42.86%。

2.2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存在问题(错误)的主要原因归类腕带、床号性别标示牌存在问题(错误)的原因分为两类:腕带和床号性别标示牌。因腕带因素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4392例(80.22%),其中双腕带变为单腕带或无腕带4380(80.00%),腕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12例(0.22%)。因床号性别标示牌错误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1083例(19.78%)。见表1。

3讨论

3.1加强宣教,提高护理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腕带重要性的认识因腕带因素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4392例(80.22%),其中双腕带变为单腕带或无腕带4380(80.00%),腕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12例中有5例(捡取丢弃的腕带)(41.67%)。新生儿佩戴腕带是识别身份的重要标志,是医疗行业护理人员为规避医疗风险的举措,是医院的特殊产物。还有部分家属认为,新生儿衣服、包被都是自备的,新生儿和产妇同处一室后,通过衣被产妇及家属也可辨认,还有一些家属认为腕带无关紧要,并且将腕带给新生儿去掉或当腕带脱落时,不再寻找以致丢失,或被新生儿粪便污染后随手丢弃。总之,需要利用孕期孕妇学校讲课、产前宣教对孕妇及其家属讲解新生儿腕带上填写的内容,告知孕妇及其家属新生儿佩戴双腕带是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保证正确的妈妈抱对正确的新生儿的保障,不要嫌弃腕带不好看而去掉,不要感觉自己有独特的,识别自己新生儿的方法而忽视腕带的存在,而当腕带脱落或被粪便污染时及时予以补佩戴,随时保证新生儿的双腕带。

3.2强化护理人员工作责任心因床号性别标示牌错误无法正确识别新生儿身份1083例(19.78%);腕带内容与实际不相符12例中有7例(医务人员书写错误)(58.33%)。加强责任心,进行风险意识教育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关键是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2]。强化安全意识,从营造医院安全文化氛围入手,围绕患者安全目标要求,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抓好环节管理,创新服务举措等有效措施,认真实施患者安全目标管理[3]。写好的腕带在给婴儿佩戴时,需再次向婴儿的母亲核对腕带上的信息内容是否有误,当确认无误时才能给该婴儿佩戴,写错的腕带需及时丢弃,性别标示牌要男女对应,更换床位后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给新生儿更换床号牌。

3.3腕带的正确用法新生佩戴的腕带既要保持不脱落。又要松紧适宜,松了容易脱落,如未及时发现,特别是在沐浴室穿衣时,新生儿较集中时,补戴时可导致张冠李戴,给产妇和家属造成疑虑,给以后生活留下阴影,影响医院的信誉,留下纠纷的导火线;紧了容易在手腕上造成勒痕,影响血液循环,严重的还可造成指端坏死。所以,在系腕带时应以能容下指尖为宜,转动腕带时腕带和新生儿皮肤有空隙又不能从手腕上脱落[4]。

3.4严格制度落实规范操作流程制度永远是安全的保障,流程永远是操作的指导。产妇与婴儿从产房回到病房时,助产人员要面对面的与家属交接婴儿,核对腕带信息,确认无误,经产妇及家属认可后,方可离开。

建立新生儿沐浴交接流程本,内容包括沐浴日期、新生儿沐浴操作者、沐浴前送婴儿沐浴家属交接的签名、沐浴后护理人员送婴儿回病房产妇认可交接的签名,新生儿沐浴当天,当家属把新生儿交给沐浴操作者时,操作者首先要与家属核对新生儿的床号、性别、双腕带与家属所讲的及与病历信息是否相符,如果核查不相符的原因,及时予以解决;如果相符,经家属确认无异议后,在新生儿沐浴交接流程本沐浴前送婴儿沐浴家属的签名处签名,其次,在沐浴过程中,执行护理人员与新生儿一对一的操作,就是新生儿从解包被、沐浴、沐浴后包好均由1名护理人员完成,减少交接引起的错误;最后,护理人员将沐浴后的新生儿送到产妇床前,再次与产妇本人核对新生儿的床号、性别、双腕带的信息,经产妇确认后在新生儿沐浴交接流程本上签名,沐浴交接完毕。

综上所述,加强产妇及家属的宣教,使其充分认识到腕带对新生儿的重要性;强化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养成细心、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确保腕带书写的正确性,床号、性别标示牌更换的及时性;腕带的松紧适宜是保证婴儿不受伤害的基石;制度、流程永远是工作的保证。确保新生儿身份的正确识别,是减少纠纷及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4.

[2]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南方护理学报,2004,11(9):57-58.

[3]肖永辉.儿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全科护理,2009,7(6):1469-1470.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新生儿科有效风险管理护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R24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163-01

1新生儿生理特点

所谓的新生儿指的是出生还不到二十八天婴儿。在生理方面,新生儿存在着许多特点,医护人员想要将新生儿进行更好的护理,一定要对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进行深入的了解。

婴儿在出生之后,其皮肤是粉红色的,在三到四天之后,其皮肤会有生理性黄疸出现,所以,在这个时候,婴儿的肤色是略黄的。黄疸的高峰期是婴儿出生一周前后,在两周之后,黄疸会自行消失。新生儿的皮肤非常的细嫩,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而其防御能力不高,很容易产生损伤以及细菌感染、脓疮等的。同儿童的呼吸速度相比,新生儿比较快,一般一分钟可以达到四十到八十次,甚至有些时候会出现呼吸暂停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呼吸中枢发育故完善,是一种正常的现象,随着新生儿的成长,将渐渐变得稳定。从脉搏方面来看,每分钟一百二十次到一百四十次是较为正常的。从提问方面来看,正常的新生儿是三十六到三十七度。然而,因为新生儿的体温中枢还不是很完善,没有健全的控制血管收缩的植物神经功能。他们呢的皮下脂肪比较少,因此非常容易散热,这就造成了他们的体温皮肤会有很大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要注意对新生儿的室内温度进行调节。从体重上来看,一般来说,新生儿的平均体重是三千克,出生二到四天内,他们会有一定的体重下降情况产生。在一周之后,体重开始恢复正常。

2常见的护理隐患

2.1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为新生儿进行护理的医护人员,一方面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道,另一方面还需要拥有一些儿科护士的特殊要求,即富有同情心、爱心以及耐心。在对过去的大多数新生儿案例进行调查发现,产生这些纠纷的原因多是护理人员的工作作风不够严谨,缺乏一定的应变能力,服务不够,缺乏同新生儿家属之间的交流。

2.2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够

在护理人员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查对不严、不认真进行交接班、操作时违反规定,没有及时进行巡视患儿以及业务不够熟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造成新生儿病情不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延误抢救时机。

2.3环境隐患

在很多医院,新生儿的病区都没有得到严格的区分,非感染病房、感染病房以及早产儿病房都没有得到细致的区分。一旦在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频发的季节,新生儿患者会大量的增加,这就会造成病房的拥挤,那些处在恢复期的患儿和处在急性期的患儿在一个病房内休息,因为医护人员都在忙着进行诊疗和护理,不能将消毒和隔离制度进行严格的执行,这就会造成交叉感染的产生,一旦早产儿感染,就会对其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

2.4医护人员压力大、风险高

新生儿病房的护理工作有着工作两大、繁琐的特点,不仅如此,很多医院的新生儿病房的工作人员编制还不是很充足。新生儿患者的病情变换很快,并且容易出现反复情况,新生儿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达,频繁的经脉加药,再加上婴儿的啼哭声以及缺乏良好的休息、心理调节不当等,长久之后会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造成精神紧张、心情暴躁、容易发怒。

2.5用药不当

在用药方面,新生儿因为体制特殊,其药剂量个体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仅如此,很多情况下还需要进行加药,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医药科学不断的发展,产生了很多的新药,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剂量复杂,这些知识是很难掌握的,很容易出现配错药以及换算错剂量的问题。

2.6使用仪器不当

随着医用科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性能复杂的新生儿仪器,例如暖箱、监护仪、推注泵等等。很多护士对这些仪器的性能不甚了解,无法察觉仪器是否出现故障,从而会造成损伤和事故。

3风险预防

3.1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医院要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为护理人员进行讲解。不仅如此,将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向护士进行宣传,将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行提高,进而加强他们心中的风险意识。

3.2护理风险监控

医院应该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将其进行不断的改善,设立三级护理这样的管理制度。所谓的三级是指护理部、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从护理部方面来看,进行定期的质量检查,从而能够随时对隐患和不规则的操作进行发现,并对其进行纠正,将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并对其他的忽视进行及时的提醒。从科护士长和质控护士方面来看,每日都要进行随时的检查,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问题。每个月,都要进行风险事件分析例会,对当前存在和潜在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除此之外,还应该进防范、处理事故的预案的建立。

3.3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在大多数医院,由于新生儿的护理人员配备不够充分,所以应该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对于资历较低的护士加强管理,并且使资历较高的护士对其做好传帮带的工作。在进行排班的过程中,要注意将新老护士进行搭配。对于新护士,要对其工作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除此之外,还要对护理安全问题进行注意,特别是中午、夜间以及节假日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

3.4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

积极推荐本院护士参加省市的护士培训班,在培训结束之后,让这些护士到科室对其他的护士进行理论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组织护士进行定期的考核,激励护士进行自我提高。对于那些新的科学技术、新的设备,进行定期使用培训,以避免产生设备使用不当而产生医患纠纷,提高他们的急救技能。

4结语

总而言之,新生儿科为了将护理安全提高,因该在对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的隐患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汪丽芳,王慧英,苏宁,桂琳.干部病房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护理管理杂志.2007(02).

[2]李琰.行使知情同意权的有关问题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5(09).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5

留守流动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流动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现在是到了该“救救”留守流动儿童的时候了。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奈曼旗妇联于2013年5月至9月期间,在全旗14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全面开展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问题主题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通过召集全旗部分乡镇妇联主席、村妇代会主任参与调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了解情况,听取各地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填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表、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对全旗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和学习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据调查,目前,全旗共有17岁以下儿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动儿童共有16147人,占全旗儿童总数的12.19%。留守儿童1355人,占总数的0.1%;流动儿童14792人,占总数的11.17%。其中0—6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48人,7—12岁的留守流动儿童5776人,13—14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817人,15—17岁的留守流动儿童7306人。在留守流动儿童中,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902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6人,由其他雇佣人员照顾的有15029人。

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他们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四是雇佣式的监护方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或者是忙于农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客观上想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就讲孩子托管在学校周边小饭桌叔叔阿姨家里,家长出钱,小饭桌负责人全面负责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学校上学及作业辅导,这种是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一种重要被监护方式,流动儿童以这种被监护方式为主。

五是监护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对留守儿童,旗妇联已初步对全旗1355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地址等内容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组建了200多名的“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了助教、助学、助养活动,全旗549名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爱心人士救助。旗妇联还积极争取到内蒙古妇联香港爱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学项目。项目用于救助我旗56名贫困孤残儿童,每年度10万元,三年共计30万元。为呼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制作了《留守儿童留守的爱》专题片,并在旗电视台《奈曼纵横》栏目播放。同时,在旗第四小学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家园内设电子阅览室、心理亲情室、音乐绘画室、体育活动室、周末影院等,配备了17名“爱心妈妈”,1名心理教师。家园建立以来,有50多名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

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流动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建议近期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关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

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积极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切实摆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程。(二)扎实推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和建设中,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没有改变,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党中央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更应该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

(三)强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关爱资源。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具有面广、量大、困难多的特点,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托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关爱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妇儿工委)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政府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县及苏木乡镇政府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在各村设立专门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组,在社区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发挥社区功能。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流动儿童管护责任制,列为对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人员、任务和责任,对每个留守流动儿童都要做到责任到人、监护到底、关爱到位。可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到留守流动儿童的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开展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抚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四要巩固和完善“代管家长”等制度,加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注,努力构建以留守流动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四)学校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力争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全旗各中小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儿童登记备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教育提供详实情况;要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利用假期召开留守流动儿童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要重视对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设立“留守流动儿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发现和疏导留守流动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早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等的投入。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化投入,切实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留守流动儿童家园、留守流动儿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和监护条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流动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6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家庭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产后7天对产妇及家属产后相关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评估,针对每个家庭存在的健康问题予以健康教育,产后14天再次对上述内容进行评估。结果家庭访视后,产妇及家属对产褥期保健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产妇的自理能力以及对新生儿护理知识、技能有了显著提高(p

【关键词】家庭访视;健康教育;健康问题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thehomevisitonthemetamalandchildhealth.methodsConducthomevisitstopuerperaat7daysafterherdelivery.evaluatetheinformationeachfamilyhaveontheknowledgeandskillsaboutthepost-partumhealth.thenconducthealtheducationtoeachfamilytosolvehealthproblemswhichexistineachfamily.Doallthesethingsagain7dayslater.Resultsthroughhomevisits,thesematernalandtheirfamilieshavelearnmoreaboutthehealthcareduringpuerpurium.andthelevelofself-careabilityandtheknowledgeandskillsonnewborncareofthesepuerperahavesignificantlyincreased.(p

【Keywords】Homevisit;Healtheducation;Healthproblems

产后访视是产褥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住院分娩的延续,通过访视可以了解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1]。笔者对503例接受家庭访视的产妇作了问卷调查。现将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09年1~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居住在城区并接受了家庭访视的503例产妇。其中经产妇65例,占12.92%,初产妇438例,占87.08%。

1.2方法

1.2.1调查问卷调查表为笔者根据《四川省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有关产后访视的规定和要求,参考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并经过多位妇产科专家修改审核,具有较高的效度。调查表由经过培训的访视人员在产妇产后7天和14天于家庭访视时根据产妇及婴儿的实际情况填写。

1.2.2访视人员由具有责任心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健康教育知识的医生、护士担任。

1.2.3访视时间产后家庭访视一共2次,分别为产后7天、14天。

1.2.4访视内容(1)评估家庭环境:居室通风情况、家庭育儿观念、产妇的饮食起居、心理状态、家庭对产妇的心理支持、有无不良习俗及卫生习惯等。(2)评估母乳喂养的情况。(3)体格检查:产妇充盈情况及有无皲裂;子宫复旧、恶露、伤口愈合情况;新生儿睡眠、吃奶量、皮肤黏膜、脐部、大小便、生长发育情况等。(4)对产妇、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及技能指导。

1.3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家庭访视前后产妇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比较,见表1。

表2表明:家庭访视后产妇及家属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技能比访视前明显提高(p

3讨论

3.1产后家庭访视可提高产妇的自我保健水平由于医学的发展,产科新技术的不断使用,产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加之绝大多数产妇为初产妇,很难在住院期间全面接受医护人员对她们传授的产褥期保健知识。我们在访视中发现仍有很多产妇存在民间“坐月子”的不良习俗,如:房间门紧闭、静卧不动、不洗浴、不刷牙、忌吃某些食物以及产后大补等现象。通过产后家庭访视,与产妇及家属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他们存在的健康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产妇掌握了自我保健知识,懂得了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适当运动、保持愉快心情的重要性,主动参与到保护自己健康的活动中来,摒弃不良的饮食、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满足了产妇的健康需求,使产妇顺利度过产褥期。

3.2产后家庭访视可使产妇及家属树立养育、护理新生儿的科学健康理念在访视中发现,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观察、日常护理及正常生理表现等方面的知识缺乏。由于现阶段的产妇多为初产妇,且相当一部分为独生子,尽管产前在书本上、网络中学习了不少育儿知识,但在实践中仍显得不知所措。还有个别家长仍按传统、凭经验养育、护理小儿。及时的家庭访视,访视人员针对诸多问题,予以一一讲解,简明扼要解释新生儿期特点,科学育儿知识,从而增强了他们相信科学的信心,转变了不良习俗的养育观念[2]。同时,提供正确的护理措施,为家庭的婴儿护理提供了支持和帮助,提高了他们对新生儿的照护能力。

3.3产后家庭访视能提高访视人员的自身综合素质及医院的社会满意度通过家庭访视我们发现在产褥期存在着大量的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基本需由访视人员独立面对。这就要求访视人员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还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如心理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社会学、美学、育儿知识、医患沟通技巧等,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产妇及家属的需求[3]。也只有具有广博知识及良好沟通技巧的医务人员才能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使其乐于接受医务人员提供的健康信息。另外,通过访视可及时发现影响产妇及新生儿的不良习俗及健康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进行健康教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疏导,解除其心理压力和焦虑,拉近了访视人员与产妇和家属之间的心理距离,更加融洽了医患关系;通过家访,还能了解到产妇及家属对医院存在的不满现象,可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沟通、补救和改进,以真诚的服务感动产妇,从而提高了产妇及家属对医院的满意度,增加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同时将访视中母婴存在的健康问题反馈到相关的临床科室,不断改进治疗、护理措施,以适应新的健康模式的发展,确保母婴健康。

4小结

产后家庭访视是对产妇及新生儿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在家庭访视过程中通过一看、二问、三检查、四宣教指导,可及时纠正产妇及家属对产褥期保健知识、育儿知识的一些认知误区,使其掌握了科学的“坐月子”方法及育儿技巧。所以妇幼保健工作者应在院内、院外对产妇及家属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把孕产妇、新生儿与社会及其生存的外环境视为一体[4],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母婴健康。

【参考文献】

[1]姜丽娟.835例产妇产后访视结果分析[J].2009,3(1):48-49.

[2]杨莉.健康教育与产后访视[J].现代护理.2009,3(8):95-96.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7

随着科室条件的改善,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狠抓护理服务质量,严格落实规章制度,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一

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病员满意度

1、对住院病人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评选最佳护士,进行鼓励。并对满意度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

2、规范护士的语言行为,在日常工作中落实护士文明用语。

3、严格新分配护士岗前职业道德教育、规章制度、护士行为规范教育,以及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知识、护理技术操作的考核,合格者才能准予上岗。

4、科室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征求病人意见,解决问题。

二、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改善临床护理服务:

1、试行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规范护理程序,增高整体护理病历质量,丰富健康宣教内容,更好的为患儿进行整体护理。

2、组织学习《儿科学》,熟悉有关疾病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丰富健康宣教内容。责任护士深入到病房,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宣教,增高用护理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2、让有经验的老护士为新护士讲课,传授整体护理经验。如遇模糊概念,大家一起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每月组织一次教学查房,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三、重视护理人员素质培养

以《第五版基础护理学》为基础,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十一项护理技术及急救能力训练,增高护理质量,培养一支业务技术精,素质高的护理队伍。

1、制定20_年训练计划,由科室业务能力突出的护士担任培训老师。加强十一项护理技术,提高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组织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鼓励护士自学并做好读书笔记。

2、高年资护士加强应急、急救能力训练。工作中给低年资护士做好表率,言传身教,让儿科团结、协作的优良作风发扬光大。

3、对在历次考核中成绩优秀护士大力表扬,给予奖励,激发护士爱岗敬业热情,更好的为患儿提供爱心服务。

四、加强基础护理,规范工作秩序。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次操作前洗手;做好每天治疗室病房空气消毒,严防医源性感染。

2、切实做好晨晚间护理,基础护理到位。保持患儿床单位清洁整齐,环境温馨、舒适。

3、配合护理部做好月护理质量检查、夜查房、业务查房等制度。

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二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为进一步贯彻“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总旨,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高病人满意度。根据护理部有关精神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完善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有效地回避护理风险,为病儿提供优质、安全有序的护理服务。

1、不断强化安全意识教育,发现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提醒,并提出整改措施,以院内外护理差错为实例组织讨论学习借鉴,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护理差错因素新情况、新特点,从中吸取教训,使安全警钟常鸣。

2、加强重点时段的管理,如夜班、中班、节假日等,实行弹性排班制,合理搭配老、中、青值班人员,同时注意培养护士独立值班时的慎独精神。

3、加强重点病儿的管理,如监护室的特护患儿和普儿病房的危重患儿,把上述患儿做为科晨会及交接班时讨论的重点,对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风险做出评估,达成共识,引起各班的重视。

4、完善护理文件记录,减少安全隐患。规范护理文件记录,认真执行护理记录中“十字原则,即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5、完善护理紧急风险预案,平时工作中注意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对每项应急工作都要做回顾性评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护士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

二、以病人为中心,提倡人性化服务,加强护患沟通,提高病人满意度,避免护理纠纷。

1、办公班护士真诚接待新入院病儿,把病儿送到床前,主动向病儿家属做入院宣教及健康教育。

2、要求责任护士每天与患儿家属沟通,包括健康教育、了解病儿的病情转归、生活需求、用药后的效果及反应等,认真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告知程序,尊重患儿家长的知情权解除患儿家长顾虑。

3、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发放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服务质量高的护士给予表扬鼓励,对服务质量差的护士给予批评教育。

三、深入开展“人本位”整体护理工作。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岗位责任。

1、对各班职责进行修订,改变排班模式,细化各班的工作流程,查找薄弱环节,明确护理分工,力求新的职责更合理实用。

2、抓好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实行责任护士负责制。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服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随时与患者沟通,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基础护理,保障患者安全,体现人性化的护理关怀。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病人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四、护士实行绩效分配

分配原则:效率、质量优先,按劳分配,兼顾公正、公平。

分配依据:病人满意度、工作量、存在的风险、护理质量、责任心。

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

1、由责任护士做每天根据科室常见病的治疗和护理常规、特殊饮食、疾病的自我

预防、用药的注意事项,向病人做详细的讲解,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提供心理护理。

2、每月召开一次护办会,每位护士汇报工作情况与感想。每月进行病人满意度调查,认真听取患者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六、新业务、新技术

1、重点发展小儿康复保健,选派1-2名护士进修小儿康复保健。

2、增强科研意识,力争年内开展新技术1-2项。

2021儿科护理工作计划模板三

20__年是我院克难提速、推进内涵建设的关键年,护理部将紧紧抓住“二级综合医院评审”这一契机,围绕医院总体发展目标,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爱做管理,着力打造一支金牌护理团队

按照医院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护理部和护士长作为医院的重要职能部门以及各项制度、规范的具体践行者与督导者,其管理理念在护理管理中的导向作用尤为重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什么样的护士长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护理团队,而金牌护理团队是优质护理的支柱!护理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变既往的“主任要求,护士长服从”的被动管理,为护士长创造一个宽松的管理环境。引导护士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自我管理,让护士长将主要精力放在科室的管理上,管理好科内病人的安全、治疗及健康指导,管理好护士的工作、生活和思想动态,协调好医、护、患三方关系,确保科室护理质量及安全。护理部在各项管理措施的具体实施中,要注重把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与医院文化建设逐步渗透到每一个细节中,认准角色,摆正位置,不做护士中的“人上人”,要做护士中的“人中人”,营造关心、尊重、信任的护理氛围,增强护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每一名护士为自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而骄傲与自豪。

二、品管驱动,圈圈相连

护理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其特性决定了任何一项护理工作都有诸多的环节所组成。为更加科学、规范地运用pDCa管理模式,20__年我们将品管圈(QCC)引入护理管理。针对护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如何指导病人正确服用口服药”、“如何提高小儿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等成立相应的品管圈,调动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性,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利用pDCa循环理论,剖析现状问题,深度分析原因,设定活动目标,制定活动计划,进行对策整改及实施。力争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使护理工作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得以解决,使工作流程更加顺畅、护理服务更加专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护士的个人成长与进步,达到一种全院齐动员参与护理管理的工作状态,使护理管理工作更容易推行,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四到位”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部将紧紧围绕“规范护理质量,完善制度建设、推动持续改进,提升服务水平”的工作思路,以质量――安全为主线,以“护理病人到位、病情观察到位、文书记录到位、内涵体现到位、服务满意度提高”为工作重点,实现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常态化的定期检查与指导,使护理人员真正理解核心制度的内涵,懂得如何用制度指导实际工作。严格落实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制度,定期进行不良事件案例分析,使全院护理人员警钟长鸣。规范护理质量管理,定期举办“以病人为中心,提高护士服务内涵”为主题的个案追踪护理质量评价活动,通过“疑难危重病例”的现场讨论评价活动,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对疑难危重病例的护理和抢救能力。进行“护士长查房质量现场评价”活动,转变管理者护理质量评价的理念,使护士长在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管理和制度的执行力,从而为建立科学的评价流程、方法以及护理质量评价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实施多形式质量控制,护理部根据“季安排、月重点”工作计划,深入科室针对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护理安全与急救管理等检查临床护理工作,落实坠床、跌倒、压疮、拔管病人及高危病人的质量追踪监控及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记录,从而保障患者安全。

四、构建护理质量管理新体系

原有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从基础护理、分级护理、消毒隔离、安全管理以及病房管理等方面进行督查,是以单个质控项目进行评价,应对性、突击性强,管理者很难科学、全面地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以往按质控项目进行划分,侧重于责任分工方式、排班模式、患者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的落实、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从患者、护士及护士长涉及的各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质控,在不同时间段更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护理,了解护理人力资源情况、护士分层使用情况等,及时给予护士长以及临床护士有效地指导,更好地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五、护理技能与管理创新

谈到创新,给人的感觉就是护理领域“档次不够”、“项目少之又少”,护理被放在了“辅助”位置。但是,护士是医院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与病人接触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人群,他们进行的每一个技术变革,对患者都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正如一位护士所言,不求“惊天动地”,只求“为病人所用”。20__年,护理部计划在上级护理专家的指导帮助下,在“护理改革、发明和创新”方面实现突破,用实际行动证明护理的专业价值。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品管圈;孕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

品管圈(QualityControlCircle,QCC)是指同一单位或工作性质相关联的人员,自动、自发组织起来,科学运用品管工具,持续地进行效率提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活动的小组[1-2]。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的改进工作中,对工作流程的改善和护理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总结了开展品管圈前后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的变化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实施品管圈活动之前1个月(2014年10月)的100例住院产妇作为对照组;品管圈实施后2个月(2015年6月)的100例住院产妇作为观察组,入选条件:①中学以上学历;②初产妇。入选产妇年龄24~30岁,平均年龄27.2岁,孕周37~41w,平均38.4w,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设圈长1名,圈员7名,其中主管护师5名,护师3名,平均年龄(35.14±6.12)岁,根据各成员的能力进行合理分工。

1.2.2组织学习圈长组织圈成员学习品管圈相关知识、品管改善手法,让圈成员了解品管圈的目的、实施步骤、意义。

1.2.3设立课题经品管圈成员针对科室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依据问题的迫切性、必要性、可行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为本期活动的主题。

1.2.4现况把握及结果根据临床工作中存在的新生儿护理方面的问题制定新生儿护理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新生儿生理特点、喂养知识、环境知识、日常护理知识及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品管圈活动实施前1个月选择10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住院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发放新生儿护理知识调查问卷100份,,由专人讲解问卷的填写要求,问卷由产妇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发放者逐项检查,保证无漏填选项[6],回收问卷100份,有效率达100%。结果显示100例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6.5%。

1.2.5原因分析针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依据80/20原则,从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柏拉图中可得出宣教不到位及孕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造成知晓率偏低的主要因素。通过要因确认,确定无明确的宣教流程、护士知识缺乏、无效沟通、责任护士更换频繁、宣教效果不佳是导致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偏低的主要因素。

1.2.6实施对策

1.2.6.1加强护士新生儿理论知识的培训针对科室年轻护士较多的现状,将新生儿护理知识列入科室培训计划,培训内容以问卷中涉及的内容为主,通过模拟演练及床旁考核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切实提高产妇新生儿护理能力,改善服务质量。

1.2.6.2加强沟通技巧培训由沟通能力较好的护士亲自示范,如何与产妇及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提高产妇对新年生儿护理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1.2.6.3根据新生儿生理特点,制定新生儿健康宣教路径,分阶段进行不同内容的健康教育,利于产妇及家属的理解和掌握。

1.2.6.4固定新生儿责任班护士,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保证宣教的连贯性。

1.2.6.5在孕妇学校中增加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培训内容,使孕产妇及家属掌握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及可能出现的生理现象,为新生儿的照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1.2.6.6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除口头宣教外,将新生儿护理知识印制成健康教育手册发给住院产妇,同时利用多媒体视频为产妇及家属演示新生儿的护理技巧,使宣教更生动形象,受到产妇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1.2.7对策实施后2个月对观察组100例产妇进行再次调查,比较两组产妇在品管圈实施前后在新生儿护理知识知晓率、住院患者满意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母乳喂养成功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及住院期间满意度情况比较:观察组100例,知晓率78.5%,满意度86.6%。对照组100例知晓率46.5%,满意度96.8%。

2.2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比较(去除因母儿血型不合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观察组8例,对照组10例):观察组92例,高胆红素血症例数14例,发生率为15.2;对照组90例高胆红素血症例数30例,发生率为33.3%。两组χ2值为8.15,p

2.3无形成果通过在科室内开展品管圈活动,全体圈员的责任心、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质量管理工具的应用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护士对职业的认同感明显提升。

3讨论

新生儿期是指从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开始至28d内这一段时期[2]。通过品管圈活动,明显提高了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的知晓率及产科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取得了目标达成率高达108%的良好效果。健康宣教内容及方式的改变,切实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照护新生儿的能力。在品管圈活动开展初期,圈成员对品管圈活动的意义不能完全理解,部分成员对品质管理方法感觉陌生,甚至有个别成员有抵触情绪,不愿意参加,认为是形式主义,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但经过品管圈相关知识的反复学习与培训,并通过对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圈成员的质控意识和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改善了护理服务品质,建立和谐的护理工作团队,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工作的意义,这种感受会产生更高的工作热情,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参考文献:

[1]蔡学联,郑芝芬,唐晓英,等.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2):59-61.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9

方法:选取我院100例患有外科疾病需要进行胃肠减压的新生儿,分析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总结需要给予的护理。

结果:发现在将胃肠减压实施于患有外科疾病的新生儿时存在新生儿配合问题,胃肠管植入问题,鼻出血问题,以及连接处密封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了针对性的护理总结。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减压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314-02

胃肠减压是治疗新生儿腹胀、呕吐、胃食管反流等有效的方法[1]。目前胃肠减压已经普遍用于临床中,但是由于新生儿这类群体生理结构尚未发育完全,具有特殊性。所以在将胃肠减压实施给患有外科疾病的胎儿时,会出现很多问题,本篇就针对其中的问题总结了所需的护理。

1对象与分析

1.1对象。选取本院100名患有外科疾病需要实施胃肠减压的新生儿。均无其他疾病干扰,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在对100例新生儿实施胃肠减压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并且记录出现的问题,总结出现几率较大的问题。

1.2问题总结与护理。

1.2.1新生儿难配合问题护理。由于新生儿发育尚不完全,不具备知懂性和配合能力,在鼻腔及胃肠植入外来异物时,肯定会有哭闹,挣扎,很容易出现误将胃肠减压管插入气管或管道从口腔滑出,导致插管不成功。对于这一问题,我们主要是利用新生儿吸吮反射反应来解决。使待插管新生儿采用仰卧的姿势,头颈部抬高15度左右,胃肠减压管下段从鼻腔缓缓插入,接近达到咽喉部时稍停顿,由另一协助者用沾有葡萄糖水的棉签刺激患儿的唇边或舌尖部,引起患儿的自然吸允反应,使其发出吞咽动作,操作者顺势将胃肠减压管插入至所需长度,利用此方法安全,简单易行。对于过于烦躁的患儿需要在应用适当镇静剂的前提下进行胃肠减压管置入。

1.2.2新生儿鼻出血问题护理。由于新生儿鼻腔短小,鼻粘膜较柔嫩,鼻道较狭窄,所以在进行胃肠减压管植入时容易弯曲引起新生儿鼻腔出血。因此我们在选取胃肠管的材质时特别注意,有别于成人的,规定新生儿专用硅胶合成的。

1.2.3胃肠减压管插入的长度问题护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出现胃肠减压管插入的深度过短不达标。在临床治疗中,我们按照常规的测量方法正确测定了胃肠管插入的长度,可是实际上对胃肠根本起不到充分减压的作用。手术中的医生在对外科患病新生儿开腹手术时扪摸胃管时发现按常规测量长度插入的胃管前端位置仅位于胃的贲门处,位置相对来说较高,所以术后胃肠减压效果较差,达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分析主要原因是,测量方法可能是按照了成人治疗中的测量方法,没有针对新生儿的身体构造进行方法改进。或者患病中的新生儿胃被撑大变长,以至于正确的测量变得不精确。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做出针对性的分析和政策。

1.2.4胃肠减压管插入的途径问题护理。由于鼻腔的特殊性,从鼻腔插入胃肠减压管关系到鼻腔被堵塞从而引发一系列呼吸问题。临床普遍使用口腔插入。但是考虑到新生儿外科的特殊性,本次实验中还是使用的鼻腔插管,因为新生儿在外科手术中常常要求气管插管并且全身麻醉。经口腔途径插入胃肠减压管后麻醉操作会受到影响,不利于气管插管的进行。另外外科患病的新生儿多需手术后保持呼吸道通畅,应该定期吸痰。在吸痰时,若口腔内留置胃管会响操作。更容易因吸痰操作不慎牵拉胃肠减压管造成管道脱落。因此,在外科患病的新生儿做胃肠减压时,我们一般采用鼻腔插入胃肠减压管。

1.2.5常规负压吸引易损伤胃黏膜的问题护理。新生儿胃的黏膜比较柔嫩,弹性组织及肌肉组织发育相对不完全。常规持续的负压吸引可以导致胃黏膜受损,引起胃黏膜出血。在国外,新生儿临床中普遍使用负压可调节性的新生儿专用胃肠减压器,已取得良好的效果[2]。我们亦采用类似原理。采用20mL的空针间断用手吸取胃内容物。根据手感适度调节吸抽的压力,从而达到既不损伤胃黏膜又可以减压的目的。

2结果

经研究发现将胃肠减压实施于患有外科疾病的新生儿时存在新生儿配合问题,胃肠管植入问题,鼻出血问题,以及连接处密封问题,所以在护理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采取合理方式,比如针对新生儿配合问题我们要巧妙利用其吸吮反射原理。在胃肠减压管插入时严格控制插入的深度,采取鼻腔插入的时候注意呼吸问题。另外在护理时还应该注意妥善固定胃管,发现胶布松动应及时更换。密切观察引流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并记录24h的引流量。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患儿如出现恶心、呕吐、腹胀应考虑到引流不畅的可能性,及时查明原因,并进行处理。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生理结构发育尚不完全,胃肠黏膜稚嫩,毛细血管丰富等生理解剖的特殊性。在对外科疾病新生儿采用胃肠减压时,常常会出现许多问题[3]。所以在进行此项操作的护理中要格外严格,本篇根据对100例需要胃肠减压治疗的外科疾病新生儿进行观察,总结了常见问题,新生儿配合问题,胃肠管植入问题,鼻出血问题,以及连接处密封问题等。并找到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护理方法。当然对于新生儿此项治疗我们仍需要更加努力创新,需要不断提升不断进步,争取更好的保证治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淑丽,田玉波,王利君,等.新生儿胃肠减压时两种胃管置入长度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1,25(11):2882-2883

新生儿护理存在的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R71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5-0024-03

循证护理(eBn)―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实践[1],它已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必要成分,卫生保健系统和21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是孕产妇特有的全身性疾病,是引起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随着医学诊疗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剖宫产在产妇中的比率逐渐增高;piH患者剖宫产的风险相对加大,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由于家属和患者,对该病不认识,或有些护理人员掌握本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不足,故在治疗、护理、分娩工作上配合不理想,影响了效果。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优生优育,使人们及医护人员对piH越来越引起重视,希望能了解、掌握疾病知识,及早防范和治疗。护理工作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对健康的认识,护理患者时不应只重视生存期,更应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3]。我科从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治136例中、重度piH患者,我们依据eBn制订计划及实施,收到满意效果,现将结果及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36例均为本科住院,确诊为中、重度piH患者,其中中度52例,重度84例,初产妇113例,经产妇23例,年龄21岁~41岁,平均年龄31岁。

1.2方法实施整体护理,对住院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将患者资料系统分析,确立护理问题,用论据指导制订护理计划并以实施;无法以科学、合理制订现存、潜在的护理问题,检索有关文献,查阅有关资料,寻找最佳证据而又适合于患者的具体情况解决护理问题;给予患者个体化服务:如年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疾病知识、药物作用、心理状态、终止妊娠、产前、产后、手术前后护理、产褥保健、婴儿喂养等等;评价对比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自然分娩40例,剖宫产96例,终止妊娠2例,子痫27例,双胎妊娠4例(剖产)。

2.2治疗情况治愈136/136,占100%;新生儿存活率100%。

2.3eBn前(入院时)eBn后(出院时)患者对疾病知识认知情况见表1。

3讨论

eBn是20世纪90年代受循证医学影响而产生的一门分支学科,将遵循最佳证据的新思想、新理念引入到医学护理学领域。它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要求患者和护理人员共同参与。eBn能促进护理学科发展,eBn运用最佳证据摆脱以经验为基础的传统护理观念,向现代护理方向发展[4]。

本组136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和低蛋白血症,且全身水肿,病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故易发生压疮和静脉栓塞,按传统护理观念,给予酒精按摩发红受压局部,促进血液循环,这些理念在护士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运用自如,一成不变,但从查阅有关文献获知,CQth2ryn说:“按摩受压发红局部,实际上是损伤组织,要求护士停止这种实践”,这是循征实践的结果。我们遵循视病情重者给予海绵垫或水垫,病情允许,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定时协助翻身,适当自护;严禁采用下肢静脉输液及休息时把下肢稍为抬高,解决了这一难题,未出现并发症。

eBn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piH是孕产妇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严重威胁着母婴的安全。13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头晕、眼花、头痛、抽搐、昏迷一系列神经系统并发症,还伴恶心、呕吐、蛋白尿、水肿等现象。有学者认为,从脑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脑血管痉挛引起的脑缺血和高血压引起的高脑灌注有关,应用解痉降压、脱水药时,如硫酸镁应注意观察-膝腱反射情况及呼吸变化,同时由于肾炎―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前列腺素平衡失调,引起小动脉痉挛和水钠潴留等的症状。护士指导患者休息时左侧卧位,左侧卧位可以减轻子宫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和肾的血流量增加,致尿液增多,有利于减轻水肿;吸氧可以改善子宫血流灌注及胎儿缺氧状态,减少胎儿宫内窘迫发生及发育迟缓。有报道说对新生儿不良,如宫内发育迟缓(30.1%),早产儿发生率增多(30%)及新生儿期发病过高。本组应用了上述措施,治愈率为100%,新生儿成活率100%。

eBn理论指导临床实践能提高患者生存、生活质量及调整心态提高认识,人的心理状态影响着人的情绪,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治疗、护理、康复效果,情绪激动可使病情加重,南丁格尔[5]说:“护理的本质应包括观察技能、了解人以及提供信息和心理支持”。人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体,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不能只护身,不护心,我们依托循证医学的教育方法,开展多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孕妇学校、集体讲座、个别交流、口头讲解、播放录像、发放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手册、产褥保健、计划生育等内容,使之成为产妇情绪的主要支持者。

循证医学教育不限于医护人员,包括患者、患者家属及健康人群,由浅入深地讲解疾病知识、症状体征、安全方法、治疗及护理计划,同时将产后新生儿给产妇早接触、早喂奶,使之保持良好心态,达到正确的认知和重建,自觉遵循治疗及护理。136例患者,入院时普遍存在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入院后通过循证医学教育,出院时良好心态达94.85%。eBn能高度服务于个体化以患者为中心,将患者的个体特征,如年龄、文化程度、心态、健康、家族史、医疗条件、用药等情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提供个体优质服务。在传统医学中,护理人员是绝对主宰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患者只能被动接受,但eBn要求护理人员有义务将检索查阅获得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及相关的副作用、价值等资料和证据,如实告知患者,患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支付能力进行选择,并参与实施,达到最佳护理效果,为个体化服务提供准确的理论指导。

eBn能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要求护士将患者资料进行评估,利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来发现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并寻找评价和干预的最佳证据,达到准确、有效解决护理问题的目的[6]。在实践过程中,促使护理人员主动学习、努力钻研业务,寻找更多的科学论据支持,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判断力、观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和工作技能,更新并完善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宏,朱光君.循征护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21(4):155.

[2]李荷莲.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9.

[3]蔡善荣,李鲁.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研究概论[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9,16(1):426.

[4]洪军,郝艳会,盖学良.循征医学与循征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4,23(1):46.

[5]nightgaleF.notesonnursing:whatitisandwhatitisnot[J].London;Harrison,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