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十篇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十篇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0:45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1

【关键词】新媒体教育信息教育传播

新媒体丰富了传媒形态,对我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也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它在促进社会教育信息传播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一面。为了更好地促进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的应用,本文抓住新媒体的特征,分析其与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之间的关系,并说明新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优势,提出正确使用新媒体的策略。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新媒体近年来被广泛讨论,但其并非新名词,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其中将电子录像列入新媒体的范畴①,随后在罗斯托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新媒体开始正式在美国社会广泛应用②。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与智能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并且成为了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由于新媒体得到了多方的广泛关注,国内相关领域的学者也对其展开了讨论。

中国传媒大学的廖祥忠教授将新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并且认为新媒体的定义随技术变化不断变化,而如今的新媒体的限制比较宽泛,只要有特定人群活动的平台皆可以称为新媒体③。

中国人民大学的匡文波教授在综述各界对新媒体的定义后,将其精炼地阐述为: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并认为新媒体应该具有“数字化”与“互动性”两大特征④。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景东、苏宝华综合分析了新媒体的特质,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向大众实时交互地传递个性化数字复合信息的传播介质⑤。

综合以上国内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关于新媒体定义中,数字化、互动性是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其成为了鉴定媒介工具是否为新媒体的最基本要求。其中,数字化指的是新媒体的存在形式,与以往的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更依赖于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其优势在于能够降低存储、传播成本,传播效率也更高;互动性是指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在新媒体的促进下,受众不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可以作为传播者信息,改变了传统媒体形态下的单向传播模式。此外,移动性、实时性、个性化则是对新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媒体与社会教育传播的关系

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是由传播者、受传者、信息、媒介这四大要素组成的⑥,而在教育领域中,这四大要素则分别为教师、学生、知识与教学媒体。其中,教学媒体指的是在传播知识或技能过程中呈现信息所使用的手段或工具,它以视觉、听觉等感官刺激学生,使得教学信息的呈现形式以及教学设计的选择方式多样化。而不同媒介工具功能互补,更增强了教育传播的效果。因此,教育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信息载体功能。

由于新媒体的特征使其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降低了教育传播成本、而且提高了灵活性与自由度。与教育模式改革相适应的是,新媒体使得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⑦,由于新媒体的双向性特点,学生也可以作为传播者传播信息,教师的角色也相应成为了教学的引导者,甚至是受传者;而实时性与移动性使得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为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提供了媒介基础;针对个人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功能定制的实现,促进了教育的因材施教,优化了个性化学习的环境。目前,新媒体是大学生最常接触、最受欢迎的媒体,成为了其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⑧,因此新媒体为进一步促进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三、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传播功能

从上述新媒体与社会教育传播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社会教育传播与任何形式的传播活动一样,传播媒介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传统媒体,其社会教育传播功能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中的媒介功能

新媒体作为教育信息的载体,能够为教育信息提供一个更广阔的传播平台,是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有效工具,教育活动设计也因此不再枯燥单一。

2、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系统中的结构变革与传播形式变革功能

社会教育系统结构发生的变革是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教学主体地位变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从信息接收者变为学习的主体;社会教育传播形式的变革是指新媒体使得教育活动从传统的课堂形式中解放出来,不再受限于固定时间与地点,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甚至与教师进行实时交流,例如远程教育。

3、新媒体对社会教育传播中的学习效果有显著的影响功能

媒体的选择对于教学而言格外重要,它能够将教育信息全面地呈现给学习者,丰富学习者的视听效果,加深学习者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与效率。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因此也要积极使用新媒体,为教学活动服务。

四、新媒体的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优势

新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并且以更开放、更自由、更人性化的形式进一步解放了信息的传播,其特点也极大的影响了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使得教育领域也发生了变革⑨,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信息传播中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

1、提供实时快捷的教育信息途径

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灵活、实时。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与移动网络的发展,为新媒体提供了外部技术条件。只要用户有需求,就可以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利用新媒体快速获取教育信息、教育信息或者抛出学习话题,打破时空限制。

2、增强了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双方的互动

新媒体交互性强,主要体现在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人机交互。新媒体使用户可以实时地进行交互,并且人机交互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包括移动设备上的各种人性化的手势、语音输入等,都为人机交互提供了便捷。

3、丰富了社会教育信息的传播形式

社会教育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出现,新媒体则为此提供了传播平台。新媒体赋予了社会教育传播更多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传播形式。

4、促进了社会教育信息量的增加

新媒体为海量的教育资源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访问接口,如搜索引擎等,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保证了海量的信息存储与高效计算,如云计算。

5、激发了教学活动参与者的创新能力

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让用户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因此用户的创新能力也得以展现。由于该平台特征,学习者更易于创新,且创新成果得以展现也大大激发了其创新欲望。

6、便于开展个性化学习

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机器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用户的需求,并且为用户推送合适的信息或资源。新媒体借助这一技术实现了符合用户个性化的设置与推荐,方便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学习信息,能够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效率。

五、新媒体冲击下社会教育信息传播参与者的应对策略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媒体的涌现对整个社会教育信息传播系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作为该系统的另外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传播者与受传者(即教师与学生)应当意识到这种变革,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加以应对。

1、加强自身信息素养

在信息时代,教育参与者自身的信息素养培养非常重要。由于当今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而且新媒体为教育带来了海量的教育信息与资源,若不能掌握必要的信息获取手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容易被信息的潮流淘汰。加强自身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够熟练使用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化产品;正确搜索获取信息,掌握一些必要的搜索技巧;对媒体与信息要有辨别能力;对信息技术产生的问题要有适当的解决方法。

2、正确看待新媒体的优势与不足

新媒体的发展并不只为教育带来正面的影响,也有各种弊端,例如内容过于丰富而导致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出现偏差;开放的平台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进行管理和投入;网络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加大了学习者的辨别难度等等。为此教育者与学习者均不能过度依赖新媒体,应当正确使用新媒体,避免其缺陷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3、合理利用新媒体为教学服务

新媒体在社会教育传播中对学习效果具有明显的影响,因此运用适当的新媒体为教学服务至关重要。对新媒体的选择需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媒体具有感官偏向认识,因此要考量新媒体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过程中注重强调的感官刺激方式;②新媒体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包括使用成本、设备条件、安全系数等;③新媒体的运用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否可控。

参考文献

①邵庆海,《新媒体定义剖析》[J].《中国广播》,2011(3):63-66

②曹春丽,《论新媒体》[J].《湖南社会科学》,2007(5):208-210

③廖祥忠,《何为新媒体?》[J].《现代传播》,2008(5):121-125

④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⑤景东、苏宝华,《新媒体定义新论》[J].《新闻界》,2008(3):57-59

⑥文志娟,《影响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6):44

⑦李建秋,《论新媒体传播传受主体及其关系的转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4-80

⑧高爱芳、高卫松,《对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调查分析及德育引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32-134

⑨刘静,《试述我国新媒体的特征与社会影响力》[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5):222-225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2

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进程,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教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给当今小学教育以强烈的冲击,面对如此纷繁的竞争发展态势,小学教学该如何以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如何以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如何以创新的思维方式引领小学教育的全面变革,已成为当今小学教育者们所需面临的首要问题。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项重要课程,能通过学生音乐情感的激发、艺术思维的活跃,使其拥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发学生对其他学科的良好学习心态。因此,对小学音乐教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入能充分的体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使音乐语言和枯燥的文字描述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声、形、意结合,通过现代化的技术与音乐情境的融合使美的信息量大大强化,使时空的局限性大大降低,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现代教育技术规范科学的引导发现美、表达美、创造美,在陶冶学生情操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促进德育、美育的协调发展教育的功能是相通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通过歌唱的学习、对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的演示、分解及整合,也让学生体会了歌曲深层次的含义,领略了人物内心更丰富的思想情感及道德标准。同时,通过音乐的渲染力,多媒体技术的再现情境,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音乐同悲同喜,真正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

2、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及音乐鉴赏力,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多媒体的充分演示、细节分化功能使学生对音乐的风格、规模、技巧领会透彻,通过视野的拓宽其对音乐的鉴赏力也上升到了崭新的高度。同时,一点就通、一学就会的音乐学习、欣赏能力再配以教师的正确指导,音乐教学的效果及水平也势必稳步提高。

三、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独特的教学情境创造能力,从而用科学的教学环节设计,使音乐教学声、形兼备,使教学手段充满先进性,教学模式充分一体化为学生营造强烈的音乐时空感、韵律感,从而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提升欣赏美感的主观学习能力。同时,我们还应通过多媒体技术,现实、形象、生动的教学演示方式,培养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形成及丰富,培养学生用艺术的思维审视美、用创新的思维创造美,从而形成其广泛的乐感及美感。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引领艺术创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先进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应充分的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需求设计独特的启发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及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与潜能。

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具有广泛的优势,首先,在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实时的演示及播放功能可实现视、听的同步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视觉、听觉在艺术的冲击下强烈的感化。同时,多媒体信息技术直观性特点、易操作、视听具备、可充分演示的特点使其更具人性化的授课方式,学生在视唱、练耳教学环节中,可根据教学难点进行反复的听力练习、唱功练习,通过多媒体各声部单独或同时播放的功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薄弱环节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提高,使乐器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自动化的操作模式可简化教师的板书环节,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大减轻。另外,信息量大、智能化功能强大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还可为谱曲、写曲环节提供的便利。

五、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实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误区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3

[关键词]手机教学学习

手机,最初只是一种可移动的通话工具。其后,计算机的大信息量运算、存储技术被移植到手机,让手机有了文字短信编辑传输功能,进而有了图形传送、音乐传送和播放、视频传送播放功能。手机已经变成了一个集成的信息传输和接受的载体。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一、手机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教学

手机具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用户除了能享受普通的阅读功能外,还能享受语音播报、音信互动等功能。还可以收看在手机上拍摄、编辑的手机电影,收看电视节目等。因此,手机媒体能将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能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能强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1.创设情景

通过合理运用手机媒体的功能,能够使教学过程出现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材料,带给学生的是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而以往传统的板书口授的形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非常符合学生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2.激发兴趣

合理运用手机能优化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通过逼真的声音,夺目的色彩,立体的形象,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极大的价值,它提供的许多效果往往是我们普通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手机媒体教学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有静有动,带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地思维状态。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形式,有其良好的交互性能和视听优势,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宏观化,静态画面动态化,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手机媒体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二、建构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在现有教学体制下,所有教学活动应符合课程目标,通过网络通讯功能及虚拟功能等营造学习者的有效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建构最根本的要求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手机媒体辅助的教学,充分满足了这一要求。手机媒体的交互性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个别化学习”,网络环境成为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传播自己观点的双向媒体,强调了学生个性,为学校教学提供了新的模式。

教学内容经整理,可编成短信、拍成电影、制作成电视节目,让师生、生生之间互发,同步或异步交流讨论。打破了书本的局限,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负担化为一种学习兴趣。设计难易不同的练习,使学习者通过短信或网络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相互交流,协同学习,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手机媒体的优点

手机必将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移动型媒体,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最终便利终端,成为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媒体中心,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具有以下优点。

1.广泛性。作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通讯工具,手机在我国已经非常普及。截止2008年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亿,主要是年青人。

2.亲密性。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形影不离的“伙伴”。

3.灵活性。手机的移动性和便携性是传统三大媒体和网络媒体望尘莫及的,即使笔记本电脑的便携性和网络覆盖也远逊于手机。移动性使人们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能够随时的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同时可以最方便的把人们的零碎时间利用起来,人们随时可利用手机读书、看报、听歌曲、看电影。只要有传输网络,信息就能到达,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的限制。

4.实时性。手机日益完善的拍摄录制功能,使手机自身就能完成即时摄制,即时编辑,即时发送,即时消费的过程,特别是在一些事件突发现场或者需要反映实景的场合,手机的实时优势就更加明显。

5.互动性。手机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出和接收信息进行个体间联络,还可以进行群体间联络,使用者既是信息源,同时也是信息受众,其身份在随时转换。

6.娱乐性。视频、音频、图、文内容的高度结合,使手机不仅有了获取信息的功能,还成为一个多种形式结合的娱乐载体。

手机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媒体形式中最具普及性、最快捷、最方便并具有一定强制性的媒体平台,手机媒体将使传统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赵新宇.新时代的手机媒体.百科知识,2008.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4

[关键词]媒介素养 图书馆 大学生 服务功能

[分类号]G258.6

1 引言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兴媒介不断涌现,现代传媒构建起的媒介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全方位地影响着整个人类世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然而面对以几何级数暴涨的信息量,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并没有随之变化和提高,这就意味着,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介信息,人类必须进行有选择地识读、理解、记忆和传输,这无疑给信息时代的媒介受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而所有这些选择活动大部分都取决于受众自身的媒介素养。

何谓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这样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如果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那么,媒介素养就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拥有的听、说、读、写诸能力之外,还应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码影视、广播、网络、报刊和广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电脑、电视、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广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传播信息的能力。

2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的第22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18~24岁者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3%(约7666万人),这表明大学生已成为网络媒介消费的主体。伴随着大学生对媒体接触的愈加广泛,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愈加深远,有关合理利用媒体、驾驭媒体的媒介素养也日渐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笔者综合南京、上海、昆明、西安等城市十几所高校开展的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基本呈现如下特点:

2.1 在媒介接触动机和行为方面

大学生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大部分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大学生接触媒介渠道更加多元化,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均有良好的驾驭能力,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新宠,但媒介消费还缺乏理性。

2.2 在使用媒介资源方面

大学生对新闻、娱乐媒介工具较熟悉,但对学术资源工具的利用还相对陌生;盲目依赖网络等新型媒介,对图书、报刊等一些传统媒介的重视不够;许多学生虽然能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传媒资源完善和发展自己。

2.3 在媒介道德认知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道德规范认知还比较模糊,对国家有关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网络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利用媒介进行信息传播、侵权盗版行为虽有认知,但自律意识较薄弱。

2.4 在媒介认知和媒介批判方面

大学生对媒介类型、介质特点有了一定感性认识,但对媒介历史了解不够。大学生对媒介的商业属性有较清醒的认识,却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大学生能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却相对忽视媒介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对媒介的表征和建构能力也缺乏足够的判断和警惕。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已初步具有应对传媒时代的基本素养,但这种基本的媒介认知还停留在感性的、自发的层面,它们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培养而成。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层次水平低,建立起来的感知判断能力往往是盲目而失衡的”,这也凸现了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因此如何帮助学生科学地辨析、批判和吸收传媒信息,使其弱化、消解污染信息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展自我,使其成为理性的信息接受者、合格的媒介使用者、成熟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

3 高校图书馆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思辩能力和积极参与能力为宗旨,通过接受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的消费者在面对媒介时不仅能具备解释媒体和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而且能自己动手制作媒介产品,从而成为积极的、能力不俗的社会参与者。

图书馆作为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和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是大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的重要场所,它还以独特而丰厚的内涵,提供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为大学生的科技、文化、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使图书馆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和可行性。首先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和信息资源的中心,涵盖了媒介传播的6大元素,即图书、期刊、报纸、电视、电影和网络,它不仅是读者与信息资源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而且对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图书馆也具备足够的相关人力资源,如图书馆员、信息咨询员、文献检索课的授课老师等,这些人员通常具有专业的信息检索、信息选择以及信息分析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媒介信息素养,他们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媒介素养教育的机会;第三,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新闻、传播类专业,这些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是媒介素养教育的行家里手,他们自身有较高的媒介素养,深谙媒介素养教育的精髓,完全能够胜任指导图书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

4 拓展服务功能,构建高校图书馆媒介素养阅览室

上海图书馆吴建士在他的《21世纪图书馆新论》中说到:“21世纪的图书馆不是由机器组成的电子世界,而是温馨明快的知识乐园,除了阅读功能以外,图书馆还应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终身教育的功能和文化娱乐的功能。”那么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而不是传统的,先进的而不是落后的,有特色的而不是普通的方式,来充分展示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优势,使大学生更容易、更愉快地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与时俱进,拓展服务功能,构建书、刊、报、视听、网络、讲座等多种媒介并存的媒介素养阅览室,为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发挥积极的作用。具体构建思路如下:

4.1 媒介阅览室的媒介配置

4.1.1 印刷媒介 我们可以按媒介内容的特性,从三

个层面,即必读性(资讯的有用与重要)、可读性(资讯的情感按摩与价值认同)和选读性(与个性发展相关的资讯),为读者精选相关的报纸、杂志和图书。例如我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时代感、有活力的、与现时人群的心理和流行文化有某种契合的刊物,如《读者》、《电影评价》、《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大学生》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按摩”并获得认知提升的实用信息;还可以订一些贴近生活、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实用性强、可读性强的报纸,如北京青年报、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体坛周报以及当地日报等,使学生能够廓清其视野,优化其决策;另外在图书方面,我们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经典的艺术类、广告类图册和实用类畅销书,使热衷读图文化的大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地的主动阅读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4.1.2 传统电子媒介 电影。由于电影制作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着制作者的知识、思想、经验和意图,所以电影所承载的内容和意义是电影传播效果中的关键。因此在为学生配置视听资料时,要着重收集著名经典影片、各国获奖影片、文学名著影片、优秀科教电影等,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有憾人心力的视觉效果的影视作品,不仅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到更多的中外文化,还可以使他们在艺术享受的潜移默化间,提升他们的艺术品味和视觉素养。

电视。将电视用于教育被称作教育手段的第四次革命。电视作为一种现代化媒体,比其他媒体具有更多的优点和功能,电视信息的多维性,可以同时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感受性和形象思维能力,达到其它媒体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在这个阅览室应增设收看电视的空间,并设定精品频道,如中央电视台、凤凰电视台等的节目,使学生及时获取信息、了解客观世界。

4.1.3 数字电子媒介 计算机网络。因特网(internet)是全新形态的传播媒介,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媒,它囊括了传统媒体报刊、广播、电视传播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同时具备了它们所不具备的特点,它是一个理想的信息交流媒介;是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库;也是一个花样众多的娱乐厅。因此媒介素养阅览室应配备一定数量的网络计算机,通过正确引导和有效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使其拥有较好的网络素养。

4.2 媒介阅览室的特色服务

4.2.1 利用多种渠道宣传媒介阅览室 利用介绍图书馆功能的窗口,大力宣传媒介阅览室,使每一个入馆的读者都对这个阅览室有所了解。每年在对入校新生做“图书馆利用”专题介绍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大对媒介阅览室特点、价值、功能和设备使用方法等内容的介绍,使新生对媒体介质有一个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媒介的理解。

4.2.2 整合文献检索课程,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文献检索课主要讲授的是信息检索的方法和原理,内容包括大篇幅的检索语言和检索原理的介绍,学生多会觉得比较枯燥,且缺乏实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可以适当考虑将这些偏理论的内容篇幅缩小,适当加进去一些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包括媒介的基本运用方法(如:常见网络信息搜索使用方法,如何分辨媒介信息的权威性和真伪性等)以及如何利用媒介自己的信息(常见的如:博客、论坛、个人主页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又普及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4.2.3 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拓宽服务功能 建立完整的检索咨询、阅览外借和设备使用等制度,配置多种类型的阅览环境和设备,根据需要合理划分阅读区域。如书、刊、报阅览区,网络阅览区,电视及电影视听区等,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同时加强视听服务宣传,定期推介和评述新品种,以吸引和引导读者;通过手机公共信息平台,向学生的最新图书信息,讲座信息等;为学生提供手机和mp4等新兴媒介的下载服务;定期举行各种讲座;常办读者技能培训班,指导读者使用设备、利用文献。

4.2.4 从网络方面开展创新 为了使学生在网络上更容易地提升媒介素养,我们可以:①在图书馆网站上开辟专栏,针对学生“浅阅读”现象,介绍一些经典的书、刊等,在帮助树立大学生读书意识的同时,引导他们多读经典,多思考,能自己辨别哪些书必须读,哪些书值得精读,哪些书只是为了消遣可一扫而过;②组织学生针对某一媒介或媒介行为,如“人肉搜索”、“网上通缉”等网络事件,在网上开辟论坛展开讨论,对如何认识这些现象,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③建立“视听资源”的二级网站,开设“音乐欣赏”、“经典影视”、“摄影天地”等栏目,依托VoD视频点播技术,实现视频信息双向点播的交互式服务,还可以利用Ftp、BBS与学生进行影视信息、影视评论的交流;④可利用博客这个网络新生事物为平台,以其鲜明的、丰富的娱乐形式和自由的个人表达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另外还可在图书馆网站中整合补充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若有条件,与学校相关单位合作成立专业独立网站和大学生网络媒体中心,用于媒介素养教育。

4.3 现代馆员的媒介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已经由传统意义上的藏书楼、借阅厅发展为现代的信息中心。在信息服务中,图书馆员就像一个有思想的商人,把商品带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并因此形成需求一样,既把信息提供给用户,又把用户引向信息源。现代图书馆员作为信息媒介,是人性化的独特的载体,以沟通读者和信息资源问的关系为己任,尽可能给读者提供最优的、有序的和完整的有效信息;馆员不仅参与了信息分析整合的过程,承担了信息传播者的责任,而且还是信息系统的操作者和建设者,扮演着名副其实的媒介角色,在现代图书馆系统的运作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5 结语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意识的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从专业教育的局限中走出来,从专业教育的起点走向素质教育的公共平台,成为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图书馆作为高校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以其独有的资源与人才优势,理应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系统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积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高校图书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其自身服务功能与时俱进的深化和拓展,同时更能为其开辟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94

[2]生奇志.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东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66―70.

[3]“媒体对大学生成长影响的研究”课题组.论新形式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及特征.现代传播,2008(6):116―117.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展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6)30-080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展示功能,为教学搭建展示平台,能够对课堂教学形成重要信息支持,为学生直观感知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多媒体应用已经实现全覆盖,教师利用多媒体可展示丰富图片、视频、动画、音频、文字等信息,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课堂训练形式,提升学生认知品质。

一、展示信息材料,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对教学辅助手段进行筛选。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功能,介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是教师的必然选择。多媒体有展示功能和联网功能,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传递给学生,能够成功激活学生多种感知器官,帮助学生快速形成学习意识。科学学科信息丰富多彩,教师在具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时,需要对相关教材内容展开深入解读,找到信息展示时机,对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有效启动。

科学课堂教学涉及众多知识领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材料,可以给学生带来重要学习启迪。在学习教科版科学《开花了,结果了》时,教师在课堂之初,利用多媒体播放美妙的音乐和鲜花盛开的动态过程视频,学生关注力高度集中,学习热情高涨。教师组织学生朗读相关内容,学生对开花的生命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解读。为提升学生学习认知水平,教师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信息解读相关学习内容,课堂教学呈现良性发展趋势。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信息,给学生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特别是配上动听美妙的背景音乐,大大提升了展示效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成功激活,教师的引导呈现高效性。学生学习思维受到触动,课堂教学活跃度大大提升。

二、展示实验现象,拓宽学生认知视野

在传统科学课堂教学中,有很多教学环节需要信息展示,但由于时空条件限制,教师很难将相关信息有效展示出来。介入多媒体信息技术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验现象及相关信息,甚至可以用动画的形式,将实验过程、细节变化等抽象内容进行直观形象的展示,为学生顺利介入思维活动创造条件。小学生思维灵活多变,多媒体展示信息形象立体,与学生的思维诉求高度契合。教师适时介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全面激活学生思维有重要帮助。

《蚕的生长变化》介绍的是幼蚕逐渐蜕变长大的过程,为让学生清晰掌握幼蚕成长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幼蚕生长过程。这些幼蚕形体在不同生长期呈现不同特征。开始由黑变灰,逐渐变得白嫩起来,幼蚕脚丫数量越来越清晰,幼蚕的粪便也越来越有形,而且出现了蜕变现象。教师根据视频材料设计相关思考问题:幼蚕生长为什么会出现蜕变现象呢?每次蜕变,幼蚕身体有什么变化呢?从幼蚕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看有什么变化呢?蚕生长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并形成学习共性认知。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幼蚕生长全过程,给学生带来感性动态的视觉冲击,学生从幼蚕一次次蜕变中掌握了其生长规律。学生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是深刻的、生动的。多媒体将难以呈现的动态实验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打破了学习认知的时空界限。

三、展示训练内容,丰富认知巩固形式

小学科学课堂训练设计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基础及特点,从不同层面进行针对性布设。多媒体介入课堂训练展示,不仅给教师带来便利,还能极大丰富训练题型、训练内容、训练形式。特别是介入一些图片、案例、背景材料等内容,拓宽了训练域度,丰富了学生学习视角。

《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课中,教师设计一项实践调查活动,并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动设计内容: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不同年龄段人物的身体特点总结出来。活动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第二步,弄清年龄;第三步,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第四步,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做好记录。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基本要求展开调查活动。成果展示时,很多学生都将年龄段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组别,并根据观察、讨论、对比、汇总等操作情况,对不同年龄段人的基本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动内容、步骤、要求,给学生以最为清晰的引导,学生很快从教师的引导启发中获得行动操作思路,并形成调查成果展示出来。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6

关键词:多媒体超媒体系统交互式多媒体英语教学素质教育

多媒体一词是英文mULtimeDia的中文译名,从英语教学的狭义角度来讲,是指计算机控制的交互式多媒体传送系统(inteGRateDLeaRninGSYStemS,简称iLSS)。事实上,其内涵和技术范围已超越了mULtimeDia一词,实质上是超文本信息(HYpeRteXt)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即超媒体系统(HYpeR—meDiaSYStemS)。超媒体系统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综合使用的交互式大型数据库,其中包括文本文件、静止图像、实时电影及处理系统、语言功能、音乐和声效功能等。它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功能及人机交互的功能是其它电教设备无法比拟的,是最优秀的现代教学媒体(张连仲,1998)。

一、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与教育媒体的使用是分不开的。以教育本身的规律、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艺术家、系统创意人员的创造性劳动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综合而迅猛发展起来的交互式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已经对我们的传统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波。一场教育的大变革已在孕育之中。

(一)

学生认知心理的必需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一生中获知的信息有94%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其中88%通过视觉,12%通过听觉。可见,视觉器官是人类最重要的获知器官。1990年,耶鲁大学教授eDwaRDtUFte在解释为什么最有效的信息传播媒介是可视图像而不单单是靠听觉时指出:“信息图像化本身就满足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需要,使其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各自不同的进度来对图象化的信息进行个别化与理性化的筛选和理解。图像化的信息本身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步进行的可控宽频带通道。而单纯口授是无法达到这一点的”(张连仲,1998)。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多媒体教学系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和其它感觉器官,从而获得最佳的认知效果。

(二)

变革传统教育的突破口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单用听觉,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左右;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85%,3天后留存65%。可见,在英语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使学生视听觉并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育效果。而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实现了非常友好的交互式教学环境,即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的教学环境。它是在目前的大教育环境下,能充分施行个别化教育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教育模式由此而将面临一场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将由此而产生突破性变革。

(三)

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先天优势

在中学阶段,英语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无论教材的设置、课堂的教学以及课余的活动等都是动态型的。它必须根据英美国家英语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科研成果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定期地对教材和教法进行修订和改革,以尽量和国际上的同行保持同步。

任何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以语言作基本描述载体的。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信息交流几乎都以英文作为首选的信息载体。我们的学生通过英语语言学习可以获得大量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最新信息,而反过来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获得又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水平。这就形成了英语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引进多媒体教学的先天优势。

二、

多媒体英语教学对素质教育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典型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是多媒体计算机局部区域网络系统。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教学演示功能;2、作业示范功能;3、练习自学功能;4、个别辅导功能;5、教学管理功能。它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推广使用,对素质教育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

形象教学,提高质量

多媒体英语教学能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有效地重现事物的客观属性,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可以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模拟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一些语言知识的形象图片,如形容词的比较级的运用,又或是某一课文具体内容的发生场面的再现,从而解决了中学英语教学技术受时间、空间、条件等的限制的问题,表现了传统教学技术无法表现的内容。英语课中的许多课文的发生场景都可以用多媒体信息来表现或模拟。

多媒体英语教学可使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相应机能区,比单一媒体信息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要强得多,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多媒体计算机集多种电教设备的功能于一体,教学时无需在多种设备中频频切换,降低了操作的复杂性和产生设备故障的机率,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多媒体教室,教师在教师工作站上操作课件进行授课,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工作站上观察课件的运行,同时可以听教师的讲解或课件的语音讲解,每个学生可获得同样的听课效果,避免了传统教室中靠后坐的学生听课效果差的弊端。

以现有的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的课堂练习模式仍未能彻底实现这一优势。原因就是多媒体课室中只有教师工作站而未能建成学生的工作站,所以教师不能向学生工作站发送课件让学生输入答案,然后直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

而在正规的多媒体教室,由教师工作站向学生工作站发送练习课件让学生练习,学生输入答案后,计算机可立即评判,如果答案不正确,计算机直接给出报警,要求重新输入;也可由计算机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还可以由计算机给出文字或语音提示后让他重做。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工作站上监视学生工作站的屏幕,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进行个别辅导,如果某个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定量的练习,教师可以发送一批提高的练习题让他做。这种方式的课堂练习,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了全方位的个别化教学,提高了课堂练习效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英语教学中,往往要通过大量的课外作业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作业要等到第二天交给老师,教师要用大量时间批改,一般要等到第三天才能在课堂上讲评,部分学生却已把作业中的错误当作正确经验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这就影响了下一阶段的学习。在多媒体教室的学生工作站上完成作业,可做到学习效果的迅速反馈弥补缺漏;教师通过网络当堂回收学生作业文件,发现问题,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三)自主学习,发展个性

传统教材都是以线性方式组织教学信息,而多媒体英语教学软件往往以超媒体结构方式组织教学信息,它把多个知识点(其载体可以是文字、图形、图像、声音或它们的组合)称为一个“节点”,从一个节点指向其它节点的指针称为“链”,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性网状结构,每个节点都有若干指向其它节点或从其它节点指向它的指针,学习者可以从任何节点进入学习过程。

例如英语课教学的多媒体软件,可向学生提供:1、课文情景再现(其中包括生动的配景画面);2、课文译文;3、课文朗读及单词带读;4、课文重难点分析讲解;5、语法知识讲解;6、练习题库;7、各类与学习相关的知识竞赛或生动有趣的游戏设置;8、听、说、读写的各式强化训练等多种学习途径。学习时可根据教师的要求或学习的不同层次,向学生提供不同进度、不同方式的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创设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使学生们感到新鲜,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可促进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

(四)促进思维,培养能力

在英语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软件中形象生动的实时动画、严谨准确的授课和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栩栩如生,使学生因此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始终保持高度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寓教于乐得以落到实处,学习的成功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绘画、挎贝影像画面、视频、发声等功能,可以向学生展现全新的视听效果,把教材中的情景内容以更生动的形式展现于眼前,又或是把事件的整个起始、发生、发展乃至结果整过程一一再现。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理解,让学生投入当时的情景,有肋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创造思维及分析判断能力。

在英语课外活动中,还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的使用作为学习内容,培养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技能;也可以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学习英语甚至其它各科知识的工具,配备辅助教学和普及各科知识的多媒体光盘软件,让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在完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个别化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和方法,并且不断调整,培养了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让学生玩一些有益的与课文知识相关的多媒体英语电脑游戏,促使学生各感官的快速反应,寓教于乐,培养思维的敏捷,使多种感官得以协调发展。

多媒体英语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也使英语教师业务素质问题及缺编状况可从不同程度得以缓减。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掌握多媒体英语教学手段是对世纪之交中学英语教师的要求,这也是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为此,各校要加强计算机课和电教课的教学,对在职的英语教师更要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中学英语教师素质,从而实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以促进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多媒体在当前英语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正如宣伟伯和余也鲁教授所说:“混合使用媒体,比只用一种媒体效果好。使用多种不同的媒体和方法让学生接触课题,要是接触的方法与媒体都选择得好的话,不仅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充实要学习的课目(宣伟伯和余也鲁,1998)。

笔者经过两个学年的多媒体英语教学实践,证明了一个事实:多媒体英语教学的确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从有采用多媒体英语教学手段的实验班的教学程序也能发现:由于使用多媒体,课堂教学内容相应增加;介入的媒体也比普通教室的传统英语教学要多;多通道的信息输入有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多媒体英语教学能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特别是在听力和阅读课堂,多媒体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等方面的多通道、多元化。教师可以自行编辑制作比较适合我国国情及学生具体情况的其他视听材料。这种视听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有声资料则比单一化的书本教材更加形象生动,纯正的语音更易为学生所喜欢并模仿。多媒体英语教学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学生自学英语及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目的,反过来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多媒体英语教学能节省宝贵的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课室,教师通过计算机幻灯、实物投影等手段代替传统的板书,既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单位时间的授课信息。从实际情况来看,多媒体英语教学不仅能保证教学大纲的贯彻实施,而且带动了教育思想的改革和教学观念的更新。中学英语教改的质量意识关键是提高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多媒体教室为英语教学摆脱“应试教育”,真正实现英语“素质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

然而,就我们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多媒体用于英语教学目前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就眼下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及多媒体教室硬件设备而言,多媒体英语教学目前仅能普遍实现大课示教型,无法全面实现学生自主型个别学习。其次,市场上与教材配套,能拿来就用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软件廖廖无几。这就正如有了(多媒体教室)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却缺乏性能良好的“车子”(配套教学软件)一样。最后一点并非多媒体教学本身的不足。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学对外语教师各个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教师备课量和工作量显著加大。多媒体英语教学急须一专多能的多媒体英语教师。

四、

结语

总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学一直在以“chalk+talk”(粉笔+谈话)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多媒体教室能够处理和展示多种信息形式,能够最有效地吻合人类认知、思维的过程和特征。这就为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英语教学科学化创造了理想的条件。目前的不足决非技术保证上的问提,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多媒体英语教学、投身多媒体英语教学实践,我们没有理由为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前景担忧。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继续努力使多媒体教室物尽其用,发挥其潜在的教学功能,全面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毕玉敏,1998年7月,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广东教学研究》。

毛大威,1997年9月,关于外语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几点看法,《清华外语教育论丛》第2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吴子基著,1999年,推广多媒体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福建教育》第1/2期。

张连仲主编,1998年,《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芳,1999年6月,从《新英语教程·阅读》光盘版看多媒体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清华外语教育论丛》第1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赵栓科、杨宏,1999年6月,从教学实际看多媒体英语教学,《清华外语教育论丛》第2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7

多媒体是90年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言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上,它既能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集图、文、声于一体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生动、友好、多样化的交互方式。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突飞猛进,多媒体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我们教学的很多方面。

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概述

所谓多媒体,就是融合了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其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text)、图像(image)、图形(Graph)、动画(animation)、音频(audio)、视频(Video)。各种媒体表现形式各不同。但都为数字化形式存在,即计算机二进制数字文件。

二、计算机多媒体包括的内容

1.文本:由语言文字和符号字符组成的数据文件。

2.图像:通过描述画面中各个像素的亮度和颜色等组成的数据文件。也叫点位图或位图图像。

3.图形:矢量图形的简称。即生成一幅图形由数学方法组成的数据文件。一般可将图形看作是图像的抽象。

4.动画:将静态的图像、图形及连环图画等按一定时间顺序显示而形成连续的动态画面。

5.音频:声音信号,即相应于人类听觉可感知范围内的频率。

6.视频:可视信号,即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动态信息,如动态图形、动态图像、动画等。而多媒体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各种媒体以数字化的方式集成在一起,从而使计算机具有了能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多体信息的能力。

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主要特性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主要特性是计算机化和集成化。

计算机化至少对终端用户来说媒体信息的播放是由计算机控制的。集成化涉及的设备的类型与数量尽可能地单一。包括存储集成化、捕捉集成化、播放集成化、网络集成化(iStn与iSpn)。

四、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产生优良的视听效果。因为人的视觉、听觉是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获得的信息也最大。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存。其特有的优势可对学生产生一定强度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假如没有关注,感知就不会产生强烈观察力。而观察力是在感知过程中以感知为基础形成起来的,离开了感知也就没有了观察。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关注的品质,使学生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以往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学生、媒体三个要素构成的,缺一不可。大多数教学媒体都具有直观性,但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传统教学媒体中有教师语言、课本、板书、实物、模型、挂图等,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多媒体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重力,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

多媒体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中常有一些宏观的自然现象、逝去的景色或者需长时间才能感知的事物,因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无法让学生亲眼看见;一些微观的事物和微小的变化,无法通过仪器设备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难点。多媒体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直观具体、感染力强的感性熟悉材料,使学生看到了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8

关键词:高校校园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b)-0229-02

高校校园媒体是指由校园网络、广播和校园电视台以及各类校办报刊等组成的校园宣传、传播系统。校园媒体担负着信息传播、学术交流和推动信息校园实现的功用、舆论引导与监督的功能、宣传教育及推动工作的功能、以及文化娱乐功用。[1]高校校园媒体既可以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帮助校园中的广大师生提高认识层次,也可以针砭时弊,培育舆论导向,修正人们的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它还可以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选择功用。因此,高校校园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

1媒介素养的培养

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媒介的使用和接受主体面对媒介时所需要的信息解读和判断能力,是处理媒介时所体现出来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一方面,利用校园媒介,从媒介传播的技术层面入手,培养一批具有使用和制作媒介产品能力的师生。当然,这种媒介的技术能力,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最好能在最大程度上具备校园媒介的制作和使用的能力。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倾向,在学校网站的论坛讨论的话题、组织学生制作校园电视专题片、在学校官方的校报或者学校各类社团所办的在校园内部流通的报纸、杂志上开辟专栏等多种方式,来传播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引导主体发展。还可以利用社会丰富的网络资源,在传播的技术层面入手,实现与学生多方位的沟通教育。比如现在很大大学的各级团组织、学生会及社团,开设有微博;有的已经开始着手开发了微信公众账号。诸种媒介技术的运用,使学生与师生的交流途径日渐多元化,使教师思想的传播也更具针对性,效果也就更为鲜明。“因此,高校必须采取一切积极的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分步骤地进行相关教师的培训、培养,在充分调动新闻专业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对一些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在职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各学科教学中。”[3]

另一方面,以校园媒介为平台,加强学生关于媒介的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校园媒介为大学生提供了可进行技术解读和文化解读的样本,为学生提供了对媒介认知的实践平台。因为当大学生脱离校园的媒介环境而进入到社会之中时,大众传播给学生带来的铺天盖地的信息,如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很有可能使其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环境中迷失自我。而如果能够利用从校园媒介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或者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充分注意到这种媒介素养的教育,学生便能在良莠不齐的大众传播的信息中,进行恰如其分地理解、运用这些信息,从而自觉追求积极、向上的信息,避免消极和不良信息的侵扰,从而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

2信息传播的导向

在校园媒介发挥其传播功用的过程中,信息由传播者到受众的传递过程,是把握大学生思想和性格导向作用的关键,也是高校校园媒体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把握时代方向。大学校园媒介是时代信息的传递者,也是最先进的意识形态的承载者。虽然校园媒介面向的对象,主要是校园的广大师生,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大学校园是为未来社会发展培育建设精英,因此,校园媒体丝毫不能忽略在其传播中,坚持正确的信息导向。所以,校园媒介同样必须以中国话、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为指引,反映社会的“大”舆论氛围,影响校园的“小”舆论,既弘扬社会中的优良风尚,也将校园之内的知识、学术及各种活动融入到公共道德的领域,将其余人生观、价值观结合起来。这样,大学校园媒体就是大众传媒媒介的过滤器,在满足大学生强烈的信息、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能使知识结构、思想性格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从容面对大众媒介的挑战,而坚守信息应有的立场、尺度和原则,既保持必要的多元、开放,更坚持其应有的导向作用。

第二,紧靠学校发展。大学校园媒体是高校的宣传阵地,在整个大学的对外交流以及内部的传播活动中起着上下沟通交流的重要作用,同样是“喉舌”和“桥梁”。因此校园媒体的发展,就必须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结合,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在把握时代方向的同时,在宣扬主流价值理念的同时,必须从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广大师生自己的新闻媒体,关注身边的事和人,报道校园内外的热点,更接近学校的文化特色、整体定位及发展目标,使广大师生在工作、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去感悟社会,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三,结合个体目标。当代大学生,是处于大众传播媒介浸染中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性格都还处于发展过程之中,其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还有着许多不确定性和不成熟性,因此,当代的大学生,一方面是个性张扬、思想活跃,但是另一方面,却也存在兴趣多样、思想易变、情感冲动、容易偏激,缺乏较有远见的主张等等诸多问题。个性化色彩明显,却并未能时代风尚、学校的文化精神以及自我的准确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尤其在当今社会,社会转型,大众传播媒介给学生传递的社会领域的变革,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冲击,几乎无处不在。所以,当学生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遭遇诸如学习、生活、恋爱、就业等各方面挫折时,在思想困惑的前提下,便极有可能被大众媒介的负面因素所主导,导致思想或心理上的诸多问题。

以校园媒介的信息传播为中间环节,学生实现了社会、学校和个体发展的协同统一,以媒介为途径,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

3传播效果的反馈

媒体要持续为接受者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有一个开放的、具有循环功能的传播系统,校园媒体传递信息,不能只是一厢情愿的灌输,而应以充分考虑大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情况,只有双方所认可的价值,才是真正实现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一,畅通传播效果的反馈渠道。对于当前拥有各类传播媒介和平台的高校来说,信息的传递渠道的畅通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如何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相关要素在媒介信息中进行整合。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关注传播的效应。信息完成传播之后,只有被接受者认同,并内化为其意识、行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也才能实现其在教育中的功用。因此,在大学校园媒介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搭建有效的传播的反馈渠道。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自身的功能拓展实现,如网页的交互功能、社交平台和社交软件,报刊的“编读往来”,电台的嘉宾参与等等来实现;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传统的广开言路的方式,畅通信息反馈的渠道,如调查、听取个别意见、抽样座谈等等,通过诸种渠道掌握校园媒体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带来的直观感悟以及行为方式的变化。

第二,建立传播效果反馈后的评价、决策机制。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层次,因此,在建立、畅通反馈渠道之后,为进一步总结、反思和提升传播效果,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更为科学的协助,有必要建立校园媒体传播效果的评价和决策机制。通过科学的分析、总结,找出症结所在,使校园媒介的传播能更准确地击中“靶心”。这种机制的建立,并不仅仅是学校宣传部门的工作,而应结合与学生发展和思想教育相关结合起来;也并不仅仅只是有教师参与,而应将校园媒体建设和参与的学生代表纳入其中。在反馈的信息中进行分析判断、总结谋划,在已产生传播效果的基础上,倾听接受者的要求、愿望和意见,不断完善校园媒介的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晓彦.高校校园媒体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其建设与管理[J].教育探索,2009(6):106-107

[2]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3]生奇志,展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6-70.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9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手段,功用与负面影响,信息传递

0引言

近年来,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校,采用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已经普遍化了。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提供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同时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若不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一味追求、把多媒体作为必备的教学手段,则会成为教学的干扰因素。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用

在高校,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它打破了过去手段单一、气氛沉闷的课堂教学现状。在丰富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发学生兴趣等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一些本身信息量大、演示需求度高、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依赖强的学科,多媒体教学更是备受青睐。

1.1多媒体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高校,多媒体的出现一则可以引导、督促教师去开发研究新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二则可以直观形象,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往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教具就是挂图、小黑板、实物等;还有的教具不便于临时准备、携带和保存,影响了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组合了文字、图形和图像、声音等物理媒体,其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时空的限制,创设比较理想的学习情境。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节省了大量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1.2多媒体丰富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角度

对于多媒体丰富信息传递的渠道和角度的问题,在需要传递审美信息的人文学科上表现尤其明显。一般说来,审美信息通道越多元,审美感知就越真切,对美的发掘也会越深入。多媒体课件能综合影视、文学、音乐、动画等多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大大扩展了审美信息领域。它通过多维审美信息通道,既强化了学生视觉的形象感受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觉的语言感受能力和音乐情绪化的感受能力,满足了不同审美层次、不同审美兴趣的审美者的需要,从而实现了审美的最佳效果。

1.3多媒体对于辅助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功不可没

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这两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不管其它形式、内容怎样合理,这堂课都不会很成功。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教师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外语学科为例,其素质教育是以外语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由语言基本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写4个基本技能)和学习能力共同构成。传统的教学形式因受时间和条件的局限,在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方面显得较薄弱。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能直接获取更多直观的信息如跨国文化知识(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能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也得到发展。

2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反思

2.1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能用多媒体手段取而代之

虽然现在科技发展迅速,但是在学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能并未改变,教师凭借个人魅力、丰富学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受益终身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本职所在。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因此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要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努力创设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但有些教师却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便也先进了,于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下,进行着传统教学模式的翻版,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2.2用多媒体教学取代教学内容和教学工作

手段和工具必须服务于教学目标,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师和学生,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应有所不同,不能搞一刀切。多媒体教学手段并非灵丹妙药,复制式的课件不应取代灵活多变的各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和学生随时沟通、即兴交流,产生一些意料不到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多媒体也应有所控制,不应成为某些教师花拳绣腿的工具,更不能利用信息传递的便捷而出现“拿来主义”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有个别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把需要精心讲解的教学内容一字不漏地整篇幅播放,把课件等同于备课笔记甚至于教材。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媒体教学本应有助于“视觉-空间”型和“音乐-节奏”型学生的学习,可如今对学生评价的主要依据——考试,题目仍然主要以文字形式出现,图片微乎其微,视频几乎没有,而学生的答题也要求用文字表述,这显然不利于那些在图文之间转换表达方式存在困难的“视觉-空间”型学生和“音乐-节奏”型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在建筑、艺术、汽车等专业试行。

2.3用多媒体教学取代传统的合理的教学手段

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基本放弃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不少人文学科的课程,同时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文字基本功的任务。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试想,一位很少板书,或者板书质量低劣、字迹潦草、杂乱无章的教师,怎么可能影响学生的书写功能?黑板板书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方便增删。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会有突发而至的灵感,这些灵感往往是教学内容的动人之处,却又无法即时加到多媒体中,从而生出许多遗憾。另外,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吸引学生关注学习重点往往有“一目了然”的效果。

3结语

信息化教学媒体的功能篇10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路径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是有效地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手段需要与时倶进,需要不断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改造教育信息的传播媒体,从而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信息传播速度便捷且交互性强的开放化环境。如,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可以借助校园新媒体的力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方法,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开设网上“两课”辅导课程,将枯燥的书本内容与互联网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一些生动有意义的文字、视频到学生公共主页网站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效果。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手机媒体便捷及时地个性化的教育信息,使得被教育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接收教育信息。

(二)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指的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QQ、人人网、博客、微博、手机飞信、微信等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媒体形式都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新媒体的虚拟性与交互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置身于一个平等交流的环境,逐渐摆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有利于促使这两者之间有效互动,获取大学生最真实的思想动态,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平台。

(三)增强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意识

大学生是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一定的独立批判精神,是使用新媒体最广泛的群体之一。新媒体传播使得信息获取容量大,信息搜索便捷,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借助新媒体信息平台,不断更新和丰富校园网站上的教育信息内容,使得大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自己搜索获取正面的教育引导,逐渐由被动接受教育信息转变为主动积极获取信息资源,努力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知识欠缺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指的是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较高的新媒介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当今高校逐步被各类校园新媒体资源覆盖,面对复杂多元化的新媒体信息群,部分大学生未能利用校园新媒体资源获取有效信息,识别、运用新媒体所传播的各类信息;再者,一些大学生未能很好地规范自身在使用新媒体道德行为,新媒介道德素养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对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知识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与内容有待不断更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始终承载着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给教育主体的任务。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主要包括课堂学习、班级活动、社会实践……随着新媒体时代到来,校园新媒体传播渠道逐渐趋于多样化,QQ、BBS、个人博客、个人微博等都逐渐成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然而,目前这些新的教育载体并没有被广泛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工作领域,部分高校教育者仍习惯用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新媒体环境下的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未得到充分利用。

与此相对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存在发展滞后的问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疑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是不可或缺的,但新媒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求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及时根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的思想状况,适时增加符合新媒体时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多样化特性给当今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信息选择空间,他们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取各类所需信息,给予了他们极大的信息自由空间。高校网络资源覆盖面扩大使得部分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沉溺在网络世界,通过网络聊天、在线游戏等娱乐活动,接触到网上各类不良思想信息,逐渐脱离现实世界,这些都将阻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观的有效传播,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影响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道德建设,阻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良好发挥。

三、提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人文关怀。现在的大学生已经逐渐开始利用新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获取信息,如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获取各类需要的知识信息,且运用各类新媒介工具与高校教育者之间建立起双向互动的交流模式。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介资源信息,大学生首先需要不断加强新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新媒体信息的辨识度,使其学会正确分析新媒体信息并有效加以运用。其次,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贴近实际也是不可或缺的。如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创业问题、心理问题等,针对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问题,教育工作者可以与学生建立飞信、QQ群或者官方微博,利用多种新媒体渠道传递最新各界就业咨询和具体企业招聘要求信息,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轻松获取就业资讯与具体相关信息,还可在线与同学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及时获取他们的思想动态,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他们,教导他们认真领会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意义。

(二)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空间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离不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挖掘一切可能资源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开辟有特色的校园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最大限度发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具体说来,主要可以从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运用手机、QQ、个人微博等校园新媒体工具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在各类新媒体中,个人微博因其使用主体的平民化,参与方式的交互化和立体化,传播内容的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在大学生群体中颇受青睐。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好微博这个全新的网络传播教育平台,发挥它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的功能。由于微博反映的是每个参与主体自身的意见表达,教育者可以利用微博来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知悉学生所想所需,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

(三)规范新媒体管理,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曾在《人民日报》创刊六十周年讲话中曾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校园网作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媒介,它的传播信息方式多样化,造成信息庞杂,使校园新媒体环境的监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创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离不开高校工作者对校园新媒体进行有效地规范监管。高校建设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加快校园新媒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校园网站的监控体系。其次,除了重视引进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各类校园新媒体队伍进行管理外,还应根据各系统不同具体情况制定相关校园新媒体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此外,高校校园新媒体监管队伍中可适当纳入学生骨干力量参与管理,有利于发挥学生民主意识,使得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共同探讨互动。创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氛围,调动校园文化建设者的积极性,共同形成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合力,是促进高校校园新媒体的科学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重视信息多元化的冲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新媒体的多样化发展,高校校园文化逐渐深受多元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的影响,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加快了这几种文化渗透进入高校校园文化的步伐,势必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面对多种文化的交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始终坚持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思想,大力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除此之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者还应科学地借鉴国外一些国家成功的实践经验。西方大多数国家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利用网络等媒介开展丰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美国高校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学方式,有效地将隐形教育与显形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不断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建设。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61.

[2]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