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单元教学概念十篇大单元教学概念十篇

大单元教学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20:31:54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1

关键词:学科大概念;数学教学;核心素养

发展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代赋予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如何紧随课改步伐,推进课改纵深发展,成为教师面对教育发展的挑战。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十余年的进程中,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为课改的顺利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课堂教学散点化、浅表化、形式化的现象,依然制约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度推进,使教师走出了“实现课程功能转变”的课改目标;一些盲目拼凑或机械效仿的教学模式,使得部分教师把模式化等同于形式化、机械化的教学,一些看似整合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学内容的大量堆砌。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是:概念构建缺乏符合认知规律的结构体系,目标制定缺乏从微观到宏观的统整意识,问题设计缺乏围绕主线的开放路径,应用迁移缺乏由浅入深的思维进阶,学科融合缺乏深度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学评价缺乏教与学的双向判断;反映出内涵和外延、整体与局部、封闭与开放、特定与进阶、单一与多元之间的矛盾,导致课改渐渐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建立知识间的彼此联系,厘清知识纵向与横向的发展脉络,实现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教学观及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线教师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大概念的教学思考

1.概念理解

在学界,学科大概念教学“作为一个兼具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三重意义,因而更能广泛迁移的活性观念”[1],为推动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育视角和教学样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途径。顾继安、何彩霞认为,“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具体学科知识背后的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它建立了不同的学科知识间的纵横联系”[2]。宋小葛、吴颖博、宋梦华等认为,“学科大概念指的是学科某一领域普遍存在的大道理。它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指向学科本质,能够帮助学生绕到教材背后,在旧知中找到新知的恰当位置,从而建立知识结构,获得持久且可迁移的理解”[3]。李学书认为,“大概念的课程意义主要体现在作为孕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构成了学科课程内容的框架,成为单元教学设计立足点”[4]。换言之,学科“大概念”是建立在学科核心知识与学科本质特征基础上的一种连续整体理解事物以及积累实际经验的认知观念和结构性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名词、一个定义,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学科思想和理论的载体,能使以往零碎的、散乱的学科知识整合起来,对学科提供强有力的解释和综合考察”[5]。因此,学科大概念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抽象概括性、联系整合性、广泛迁移性以及深刻灵活性等表象,是联结学科宏观课程理念和微观课程教学的桥梁和纽带。

2.教学定位

从大概念的层次维度来看,它既包括了“由低到高纵向结构的学科课时内的大概念、学科单元内的大概念、学科单元间的大概念、跨学科间的大概念”[6],又包括了“结论与结果的大概念、方法与思想的大概念、作用与价值的大概念”[7]的横向类型。一方面,对于学科课时内的大概念教学,应将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置身于单元教学的情景中,使教学从课时走向单元;对于学科单元内的大概念教学,要以专题单元教学或主题单元教学为依托,从整体入手把握教材,重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的贯通整合;对于学科单元间的大概念教学,要把握单元与单元间核心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知识体系,概括抽象成为本学科的大概念;对于跨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要找到学科融合的关键点,通过跨学科知识、跨学科技能、跨学科思想方法的深度融通,跨越学科界限进行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另一方面,将结论与结果的大概念、方法与思想的大概念、作用与价值的大概念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在表现形式上重在揭示关系、阐述观点,在统摄范围上既统摄连续内容,更统摄非联系内容,在功能性质上呈现具有横断性的跨时间、文化和情景迁移,在教学组织上贯通进阶发展”[8],使数学抽象概念与数学具体事实进行反复的整合,数学思想方法与数学认知结构进行反复的促进,以此“占在知识系统性的高度,将知识结构组成一个知识整体或意义整体”[9],着力引导学生用整体的观念和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框架,全面完整地理解单元教学内容,解决真实情境下的现实问题,这也是“大概念”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学科大概念的教学策略

1.构建顺应规律的概念体系

构建概念体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不仅旨在数学知识的结构化,更旨在数学思维的层次化、体系化。学科大概念下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把合理的、零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体系,便于知识的整体认知。这里的整体认知是指对某一单元知识整体结构、发展脉络的系统了解,是有别于部分认知的全面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规律与结构,关注教材中潜隐的内在联系,构建具有认知规律的教学知识体系。例如:初中数学函数统领下的“数与代数式”知识体系的构建,需帮助学生建立数与代数式的横向关联,以及数与有理数、无理数,式与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纵向结构,以实现顺应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如图1)。

2.制定统整理念的教学目标

单元统整的教学目标是学科大概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指导和制约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制定统整理念的教学目标,应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依托,从微观的关注点转向宏观大概念的建立,确保目标设计的整体性与教材重组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实现单元统整的教学目标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对接。初中数学的学科大概念主要体现在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教师可根据这两个板块的大概念,将学习内容对应至各个学习单元。如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学习,是在不同时段完成的教学内容学生在经历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中,不易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和方法系统。对于在学习结构和学习方法的选取上是一样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将教学内容合理划分为“相关概念”“性质探究”“实际应用”等三部分,科学重组教学内容,有重点的凸显整体性的分解和细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展示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实现在同一范畴内多层次知识的学习和体验,并以此聚焦学科核心内容的提取,形成反映大概念特性的整合性知识。

3.设计开启思维的导向问题

低效或无效的问题设计是现实数学课堂教学备受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知识的生成发生在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中,经历感知辨析、逐步深入、本质揭示、应用反馈等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科“大概念”导向下的知识生成,要结合大概念教学的特点,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构、整合的过程中,围绕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布局和调整,突出单元知识结构的重难点,使数学学习更具有连贯性和灵活性,使问题设计成为开合学生生动思维的金钥匙。例如:在北师大版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的单元起始教学中,教材是通过直角三角形中某一锐角对边与邻边的比值唯一确定,说明正切函数的概念由来,再逐步过渡到正弦及余弦的概念定义。从大概念教学的原则出发,如果这样设计问题:在直角三角形中,某一锐角所对的对边、邻边及斜边中,任意两边的比值是否唯一确定?如果任意两边的比值唯一确定,归纳得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限定某一锐角对边与邻边的比,或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使问题更具有导向性和广泛性,给予了学生更加开阔的探究空间,从多角度教给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体现出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

4.探索应用迁移的教学方法

数学知识的应用,本质是依赖知识的迁移来实现的。学科“大概念”导向下的知识迁移与应用,需立足于学生已有认识的关联、拓展和整合,促进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向数学观念的发展。初中数学中的数量关系问题、图形关系问题、逻辑推理问题、数学建模问题、数学运算问题、数据分析问题等,都是核心知识的教学载体,教师可以通过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抽象概括出具有学科本质属性的大概念。例如:生活中的一次函数模型,就是通过发现和提出生活中的问题(鞋码、旅游住宿问题、打折销售问题、运输与方案问题、套餐资费问题、最短路程问题等),建立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求出方程的解或不等式的解集及函数的形态,检验完善模型等,形成对数学实际问题应用迁移的认知和持久的应用迁移能力。

5.开展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

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有许多涉及到跨学科问题的解决。利用大概念教学的理念,探究具有实践性、整体性、开放性的学科融合实践课程,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后,要求学生根据相似形中的位似变换制作视力表;查阅资料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过程,眼镜的制作工艺,结合凸透镜光屏实验分析原理,说明近视眼镜是如何矫正视力的;调查和统计班级学生的视力情况,提出一种合理保护视力的具体方法。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整理和筛选数学信息的能力,感知研究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能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高,跨学科思维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体现出包含大量学科知识、具有融合解释力的学科大概念教学特征。

6.实施双向多元的持续性评价

美国课程论家泰勒认为,课程评价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过程。由于教学评价具有诊断、导向、调节、促进等功能,有助于调整教学目标、引导教学活动、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评价,应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双向判断。教与学双向多元的持续性评价,要依据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表现结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等作出评判。同时,双向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也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括学生知道和理解了什么,掌握和具备了哪些能力等。评价的呈现形式既可以有量化评价,也可以有质性评价。双向多元的教与学持续性评价,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调控和改进依据,也要让学生在评价中自主监控学习进程,自我反思学习效果。总之,学科大概念“在教学实务中具有聚焦学科核心内容、明确教学核心任务、引导架构学科知识框架、促进理解型教学、助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等实践意义”[10]。围绕学科大概念,着眼于整合性的教学范式,是课改推进的新方略。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地探索与实践,让大概念教学的思想理念成为学科教学转型的支点、成为突破课改瓶颈的教学策略,在学科内容构建、学科情境创设和学科活动设计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此实现学科大概念下的课改深化。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以大概念为核心的整合性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20(10):57-59.

[2]顿继安,彩霞.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19(18):8-13.

[3]宋小葛,吴颖博,宋梦华.如何提取学科大概念[J].msohu.com/a/414113177-99939660.

[4]李学书.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大概念:课程意蕴及其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04):68-75.

[5]王喜斌.学科“大概念”的内涵、意义及获取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8(24):86-88.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系统性

一、重视初中数学概念的系统性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层次性和递进关系,在数学概念知识的设置更是如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充分依靠教材对学生数学概念问题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进行系统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概念的过程既不会感到吃力,而且愿意深入学习。如,对于浙教版数学第一册《从自然数到有理数》中先通过对有理数概念的学习,最终引导出倒数、相反数、绝对值等衍生概念的学习,从一个概念到多个概念,从单一概念到最终建立“有理数”这个系统化概念,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在建立初级概念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深层次的数学概念学习,有利于学生各个击破,逐个掌握,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科学引入概念,重视内生外延

对于数学概念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师要做好概念的引入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概念特点,采取事例引入、复习引入和类比引入,如对于浙教版中“数轴”的概念引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温度计”“直尺”等生活化的物体,找出共同点,最后引入数轴的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轴概念。教师要充分借助生活中的物体,将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快速、深入地掌握数学概念。在浙教八年级下册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学习,可以采用复习引入的方式,先让学生复习浙教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中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让学生找出未知数最高次数的差别,再在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类似概括”,帮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而且还能区分二者的异同点,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在浙教版数学概念学习中有许多可以运用类比引入的方法,如对圆锥与圆在体积上的类比,可以得出圆锥体积的概念;通过对全等三角形概念的类比,最终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概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已知概念的对比分析,从而引出全新的数学概念,更有助于学生掌握。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对概念进行深挖和延伸,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概念。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中关于正方形、矩形、菱形等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这几种图形的概念经常出现在数学判断题中,概念高度相似,让学生很难把握。所以教师要从已知的平行四边形入手,逐个添加特殊条件进行概念的深入挖掘和向外延伸,帮助学生抓住几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更清晰地掌握它们的概念。

三、运用数学概念进行解题练习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3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元素、分子、原子的原有认知情况.

1.通过日常生活获得

学生关于元素、分子、原子的认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接触,很多学生在广告中肯定听过“元素”.这些认知对于学生学习“构成物质的奥秘”都具有一定的铺垫,但不是基础.

2.媒体网络获得

对于广告中或者说生活中的一些科学用语,学生(包括成人)都是在广告或生活的情境中理解或者加以想象,基本上没有科学性,或者说没有科学的严谨性,逻辑性等,但由于广告的视听效果、生活的多维性往往能给学生(包括成人)一些具体的形象化比方、比喻等,所以我认为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元素”这个词语可以作为学习的铺垫,但不能作为化学概念学习的基础.

3.其他学科学习获得

八年级物理中学生学习过分子、原子,是从物理的角度呈现给学生,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物体的运动、物质的状态变化等物理知识,所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也没有得到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理论概念,对于我们将要讲解的“构成物质的奥秘”只能起铺垫作用而不能作为基础来拓展.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这些错误概念对概念的正确形成极为不利,它排斥了科学概念的建立,是教学低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材分析

化学基本概念不仅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进行化学实验和计算的重要前提,而且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升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如果忽视基本概念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概念理解不深不透,势必造成学习困难.物质构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元素原子分子的教学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三、教学思路

1.引导

初中化学教材,在序言中就出现元素、分子、原子的字句.因此一开始我们就可以抓住教材的这种安排在序言的教学中渗透元素原子分子的知识,而不是有意地回避这些字句.这时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名词来处理,借此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接触到的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介绍化学元素符号,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

2.渗透

第一、二单元出现的化学式可以要求学生先记下来,正式的对元素、分子、原子的教学,我是从教材第三单元开始的.第三单元课题1,水的组成涉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学生对电解水的实验印象非常深刻,往往就会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而这节课对于“元素”进行解释基本上是徒劳的,可以模糊地告诉学生氢气是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氧元素组成的.

3.铺垫

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原子在这个课题中正式介绍,在这个课题中我们要着重给学生理清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这两个抽象概念.教学中可适当补充简单生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子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这一课题中教材设计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如果能结合多媒体课件,借助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这样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铺垫.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4

小学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定式,有自己的本质特征。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认知特点是感性大于理性,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植入小学生的脑海,使其循序渐进地进行认知、思维、概括,教师就要通过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的授课练习,让学生能够通过练习理解、巩固、深化认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理解和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正确掌握数学概念,学会概括数学概念,从而建构自我的系统化的数学认知体系。

一、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练习

研究表明,学习或者练习内容如果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经历、阅历等相贴近,学生就会主动接纳。在上数学课时,学生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课堂,通过学习教师所讲授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知识,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例如,教学“初步认识小数”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练习:小明要购买新学期用的学习用品,他列了一个清单,铅笔1.5元,练习本2.4元,铅笔盒12.58元。小华也列了一个清单,钢笔五元五角,练习本两元四角,U笔盒是十二元五角八分。教师让学生选出喜欢哪一种清单的表现方式,并相应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纷纷表示喜欢小明列的清单,教师顺势介绍小明清单中所列出的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的,并讲解了小数点的存在意义和作用。随后,教师让学生读一读清单中学习用品的价格,并说出每一个数字代表的是元,是角,还是分。之后,教师总结小数具体的读法,小数点左边数字的读法,右边数字的读法,在元角分中,小数点右边哪个数字代表的是角,哪个数字代表的是分以及它们的位置排列顺序。通过导入练习的设计,使学生学会通过一个或者几个方面观察小数概念的本质特征,并把这种观察思维之后的经验提升为自己的数学认知,这样有了小数的概念,能为下一步的学习积累经验和打下基础。

二、设计体现主体的练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设计练习,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者、发现者、解决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正确理解概念、辨析概念。例如,教学“10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创设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的练习,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先调动自己已有的概念积累――100以内数的知识,以知识迁移的形式主动探究上百上千的数。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这个练习,首先从100以上开始探究数字的延伸,尤其是到整百、整千时,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探讨,其关注点在于数字的写法、读法,百以内、千以内0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代表的意义,如何读。学生借助计数器,从动手到动口到动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获得概念,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从抽象到半抽象再到抽象,在自主探究中逐步形成数的概念。又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合作探究对梯形的认识,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通过动手来制作梯形,学生各备一张四边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长方形等纸片,教师给出的操作练习是:“每一个图形请只剪一刀,将它变成一个梯形,当你剪完之后,请告诉我你这样剪的原因。”学生认真剪裁,并说明了剪的理由,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也强化了学生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概念认知。

三、设计锻炼逻辑思维的练习

在小学概念教学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巩固需要教师不断设计练习,让学生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整合经验、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认清概念的本质以及外延,从而理解概念。例如,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时,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

填空题:

(1)最小的质数_________;最小的合数是________。

(2)20以内3的倍数的有________。

(3)16的因数有_____________。

判断题:

(1)12和15是互质数。()

(2)整数可以分成质数和合数两部分。()

(3)9÷1.5=6是整除。()

(4)8和9是互质数,所以他们没有最大公约数。()

选择题:

(1)15和25的最大公约数是()

a.4B.5C.7

(2)把24分解质因数是()

a.24=1×2×12B.24=4×6C.24=2×3×4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这时再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元素的概念。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概念,此时应及时地进行元素和原子的比较,使学生清楚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注意元素作为一个宏观概念的意义及说法。

关于单质和化合物的分类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出错,关键在于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是纯净物这个前提下进行分类的,即它们首先必须是纯净物。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以上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磷元素等等。

请同学们给元素下定义:[学生讨论归纳]

(1)元素:

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学生讨论思考]

a、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是什么?

b、学习元素这个概念的目的何在?

c、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a、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是判断是否为同种元素的根据。但中子数不一定相同。

b、元素是一个描述某一类原子的种类概念,在讨论物质的组成成分时,只涉及到种类的一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c、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于联系:[投影片展示]元素

原子

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

多少的含义

既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的

含义

举例

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水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

成的”。

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例:一个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所构成的。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

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所组成的”。

投影片展示:教材图2-8介绍地壳中所含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②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③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多种,而这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却达三千多万种。

(2)物质分类:

学生阅读课本p36前三段,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

思考讨论:我们已经学过的物质中那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哪些是氧化物?

布置研究课题:元素的故事。分组布置任务,要求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全班汇报。

第二课时

(3)元素符号:

①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钅”旁,汞除外

非金属元素:“氵”“石”“气”旁表示其单质在通常状态下存在的状态

稀有气体元素:“气”

②元素符号的写法:一大二小的原则:Fe、Cu、mg、Cl、H等

③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种类):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粒):(知道一种元素,还可查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讨论回答: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Fe、2n

用卡片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

课堂练习记忆元素符号名称及写法、读法。

(4)探究活动汇报:元素的故事。

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加深对元素的理解和记忆。

4、板书设计:

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氧、硅、铝、铁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二.物质分类

三.元素符号

1.写法:一大二小

2.意义:表示一种元素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6

关键词:化学概念;定义;原理;反应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96-02

化学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其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字、词、句、注释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且概念是推理的根据,是了解的根底,是培育逻辑思想的必要条件。其概念是依据化学变化的景象、本质和现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根底,是培育才能的一种重要手腕。因而,概念的教学在中学教学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几乎概念每节都有,概念是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化学的本质,在整个学习中起着指导作用,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初中生抽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讲清概念,学生加深对其理解在化学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提高化学概念的教与学呢?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学生对概念的用词不当及对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概念。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这关键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在纯净物的基础上分类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为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有如在初中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教学的重点,而且贯穿于整个学习中,对于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讲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一定要强调内容中的“参加”、“质量总和”这关键词,因为有些反应可能加入的反应物没有全部参加反应,但进行计算时有些同学误认为全部反应,把加入的实际质量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就错了,还有,有些化学反应中会有气体产生,但实验时学生可能无法称量气体的质量,导致反应前后总质量不相等,误认为此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二、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初中化学概念中常有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教师教学中应进行剖析、讲解,以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说明物质的溶解度主要受温度的限制);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说明溶剂的量是确定的);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说明了溶液的状态必须是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质量(说明溶解度是由单位的,而且是质量的单位)。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溶解度的含义。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容易认为“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电解质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应满足。(1)一定是化合物;(2)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3)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在教学中若将概念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两个不同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为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了解的基础上,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例如“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既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又能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又如“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可分析为: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②质子数相反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反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四、研究内涵理清概念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7

本单元教材分为“数数和数的组成”、“读数和写数”、“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等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按照知识间的逻辑顺序和儿童学习的认识顺序,经过适当的扩充和有序的编排,构成了如下相对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

(附图{图})

从上述结构图不难发现,前面三部分可概括为100以内数的认识,它是全单元教学内容的主体和核心,也是教学的重点。第四部分虽是100以内简单的加减法计算,但实际上可看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进一步巩固,因为整十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就其本质而言刚好反映了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的特征。

上述结构图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全面展示了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中,只有达到以下学习标准,才算是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真正掌握。

①熟练地数数。既要能熟练地结合买物数数,又要会准确地抽象数数,特别是接近整十数时能连续正确地数数。在数数时,不仅要能一个一个地数,还要能十个十个地数。

②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既要知道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又要明确几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组成几十几。

③正确理解数位概念。数位概念在本单元学习别重要,它包括知道100以内数的数位名称及排列顺序,了解100以内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等内容。

④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基本规则,并能根据这一规则熟练地读写100以内各数。

⑤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大小比较。

上述学习标准告诉我们:本单元教学不只是单纯地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全面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学习标准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系统掌握100以内数的概念所包括的内容,确保他们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掌握真正落到实处。

二、抓好数位概念的建立,通过数位概念促进学生掌握100以

内数的读写方法。

数位是指数中各个数字所占的特定位置,一个数的数值意义就在于这种数字和数位的有机结合。任何数学,都只有赋于具体的位置值后才有大小的意义,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数值意义上对其进行读数和写数。显然,正确理解数位意义,切实建立数位概念,是正确读、写数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应把数位概念和读数写数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数位概念去促进读数、写数基本规则的理解和掌握。

1.突出“数位”教学、帮助学生切实建立个位、十位等数位概念。

在“数位”教学中,首先应利用学生熟悉的100以内数的组成的有关概念,引导他们按照数的组成方式去观察、认识排列的小棒或小棒图,为数位概念的建立提供感性材料。其次要充分利用计数器,特别是计数器珠子下面数位表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主动从小棒和珠子中抽象出数,并突出各个数学所占的具置,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里建立起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概念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读出抽象出来的各个具体的数,让他们在读数中初步体会数学与数位的有机结合,并从中了解每位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如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自然数是数字和数位的高度统一,还应引导学生对照数位表对“11”等特殊数作深入观察和思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数位不同所表示的大小也就不同的道理,由此让学生对数位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最后对照数位表帮助学生了解每个数位的具体名称,并熟练地掌握其排列规律。这样,学生从具体到抽象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数位的完整认识,他们头脑里关于个位、十位、百位等数位的概念也就比较清晰了。

2.正确理解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较熟练地掌握100以内数读写的一般方法。

教材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位概念以后,明确给出了“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的结论,这一结论概括了整数(甚至小数)读数和写数的基本规则。由于这一规则是直接建立在数位概念基础上的,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原有认知基础,引导他们用已获得的数位概念去正确理解这一规则的含义,然后用规则去指导读数和写数。

①正确理解“高位”的含义。“高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三位数来说百位是高位,对两位数来说,则十位就是高位。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读数和写数理解这种相对意义,要防止他们用静止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它的含义。

②引导学生在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主动概括其规则,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一规则。

③引导学生及时将概括出来的基本规则广泛运用于读数和写数的活动中去,促进其读数、写数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以数的组成为中介、实现认数和计算的有机统一。

在本单元教学中,数的组成和数位概念是处于同等地位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和数位意义的重要基础,同时又是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减法最直接的理论根据。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在知识结构中的这种中介作用,进一步密切100以内数的概念和计算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及其计算的整体把握。

1.在数的组成教学中适当渗透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

学生在数数基础上对两位数有了初步认识以后,教师应适当注意引导他们按照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思路去观察和分析数的组成与分解。如教学数“35”的组成时,除要求学生“35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思路去思考和表述外,还可引导他们按照“3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组成35”的思路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数的组成有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计算方法上为后面的计算作必要的孕状。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8

一、巧用古典诗词诠释化学概念

在许多情况下文科与理科仿佛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是,如果你能恰到好处地使它们相交,那就会收到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快乐学习的效果。例如,学生在初中化学开篇就碰到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过来人会觉得是小菜一碟,但对初学者而言,却如雾里看花。这时教师如能拿出古典名著《西游记》中两个几乎人人皆知的主角――孙悟空和猪八戒来比喻: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就像孙悟空翻来变去,到头来还是孙猴子;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就像猪八戒由天蓬元帅变成丑猪头后,就再也变不回去了。又如学生对混合物和化合物也经常分不清,教师应告诉学生:混合物重在“混”字,是指不同的几种物质简单地混在一起,彼此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可用物理方法把它们分开,它们各自的性质还保持原状,是一种陶渊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纯洁关系;而化合物重在“化”字,是指不同的几种物质通过化学反应后生成的一种全新、稳定的纯净物,用物理方法再也不能把它恢复成原来的物质。

二、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将一些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当成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白磷与红磷的混合物),因为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也可能将食盐水、糖水、碘酒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又如在初中教材中,氧化反应的念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在授课时就要特别强调该概念中“氧”字后面没有”气”字,这个氧既包括氧气也包括后面将学到的氧元素。

三、剖析概念,加深理解

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个要点剖析清楚,归纳成四个要素,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要点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四、形象比喻,浓缩精华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9

一、创设教学情境,解释概念背景

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重视教学情境的引入。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可从生活实例、知识经验方法引入,学生容易明白为什么学习概念。概念的背景引入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1.从身边事物观察入手

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实物、模型、图表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建立新概念,揭示概念的背景和实际意义。例如“三角形”概念教学,引出概念之前,学生列举生活中三角形的模型实物“三角板、三明治、屋顶、自行车架”等,让学生利用作图工具画出实物,得知三角形是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图形。类似的概念引入例子还有:正负数的概念、圆的概念、两平行线的概念等。

2.从具体到抽象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对学生来说很难接受其中理念,我们要从具体事例入手。例如“单项式”概念,设计下列问题:(1)边长为acm的正方形周长。(2)每件a元的上衣,降价20%后售价是多少元?(3)一辆汽车的行驶速度是vkm/h,th行驶了多少千米?(4)数n的相反数。学生列出式子并说出式子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观察式子的共同特点,教师适当提示从式子包含的“运算”来观察,发现式子的共同特点都只含“乘法”运算,即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形式,像这样的式子称为单项式。教师补充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3.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入,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混淆,让学生尽快过渡到新概念的学习中。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设计具体例子让学生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学生了解“元”是未知数的个数,“次”是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一元”是只含一个未知数,那么“二元”就是含有两个未知数,都是一次的整式方程。

二、综合概念的本质属性,弄清概念的条件和结论

数学概念是对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教师要认真组织学生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用简练、严谨、准确的语言定义概念,找出关键词,弄清概念的条件和结论,特别是抽象符号的理解。

1.分析概念,抓住概念的关键元素

解一元一次方程概念时,师生共同概括方程的定义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在形成概念后必须把概念中的每个字和词都剖析清楚,找出概念包含的几个“元素”:“只含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等号两边是整式”。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这个概念可以设置练习进行巩固。

下列式子,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请说明理由

2.通过变式,揭示其本质属性

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感性材料不断变换数学的表现形式,使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而本质属性保持恒在。教师在教学时从不同角度去变换,使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对比来发现事物隐藏的属性,排除非本质属性的干扰。如对顶角和邻补角概念,教师出示图例:

(1)下列各图中,∠1和∠2是不是对顶角?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

(2)下列各图中∠1和∠2哪些是邻补角?

通过不同类型的图形,学生明白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本质属性是:对顶角具有公共顶点,角的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邻补角有公共顶点、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3.加强语言符号的转化,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几何学中,概念往往会有三种语言表示图形、文字和几何语言,教师在概念的教学中教会学生这三种语言的表述,学生在遇到相关的问题,就知道如何去解决。

例如角平分线的概念:一般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作这个角的平分线。教师在学生概括出这个概念时,要求学生再次根据概念画出图形后用几何语言表达。

角平分线的图形:

几何语言:oB平分∠aoC(已知),

∠aoB=∠BoC=∠aoC。

或∠aoC=2∠aoB=2∠BoC(角平分线定义)。

角平分线的定义既可作为性质运用,也可作为判定方法用,体现了概念具有双重的意义。几何语言的表达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种符号语言,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用符号语言进行推理,为几何概念教学提供学习的模式。

三、解题实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数学的概念是由特殊到一般的实例的概括,概念一旦形成,就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来达到巩固概念的作用。教师通过提供习题,培养学生计算、推理等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例如:(1)方程=1,x+1=0,x2+1=0中,一元一次方程是_______。

(2)已知关于x的方程(m-3)x+2=5是一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

(3)已知关于x的方程mxn-1+2=5是一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n=_______。

大单元教学概念篇10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内容包括: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与假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本单元教学的特点就是概念教学,教学的重点是概念的形成,教学的难点是概念的形成和运用。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学习并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约分、通分以及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技能。这些知识在后面系统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及其应用都要用到。因此,学好本单元的内容是顺利掌握分数四则运算并学会应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一系列实际问题的必要基础。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用好直观手段。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且比较抽象。而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需要直观形象思维的支撑。因此,在引入新的数学概念时,适当加大思维的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为直观。教学时加大思维的形象性(比如:图、线段图、集合图)

二、及时抽象,在适当的抽象水平上建构数学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展开直观教学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引导学生由实例、图示加以概括,建构概念的意义。

三、揭示知识与方法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

比如:约分和通分,这两概念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教学时要提醒学生,不管是约分还是通分都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分数的大小保持不变,约分就是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小,而通分则是把几个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

①商不变的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联系

②分数的基本性质与约分、通分的联系

③用字母表示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0除外)

④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约分

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通分